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东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东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东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东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东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状况

“十一五”时期,在省人口计生委的有力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紧紧围绕“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这一核心任务,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全市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主要目标及任务的完成情况

1、稳定低生育水平。2006-2010年,我市户籍人口政策生育率分别为94.69%、95.48%、96.28%、96.75%、96.97%,实现逐年提升;全市户籍人口出生率分别为10.12‰、10.39‰、10.77‰、10.67‰、10.90‰,自然增长率分别为5.85‰、5.98‰、6.23‰、6.31‰、6.23‰,顺利完成“十一五”工作指标。

2、倡导婚育新风。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逐步创建“企业员工生殖健康优质宣传服务活动”、“广场人口文化建设”、“人口文化动漫建设”等项目,着力打造人口计生宣传

服务的重要品牌、亮丽名片。镇级广电站100%开设人口计生栏目。全民性人口计生基础知识、生殖健康知识知会率达95%以上;宣传品进村入户率达100%。

3、完善利益导向机制。为进一步完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我市于2006年1月1日起实施计生养老奖励扶助制度。截至2010年12月,为9153名符合条件的领取人发放计生养老奖励扶助金1.24亿元。自2009年起实施“节育奖”制度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制度,为1187名符合条件领取“节育奖”人员发放891120元,为43名符合条件领取特殊家庭扶助金人员发放108000元。完善的计划生育社会保障体系和利益导向机制,提高了全社会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有效控制出生人口数量,促进社会和谐,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满意、基本满意率达95%以上。

4、推进人口计生居民自治。不断探索“村改居”后社区人口计生工作的有效管理模式,结合我市“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创建工作的开展,推进人口计生社区居民自治,引导社区居民实现计划生育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创建南城蛤地等一批人口计生工作示范社区,通过“以点带面”,推动全市社区人口计生工作的开展,实现“村改居”后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5、开展优质服务。逐步完善计划生育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全面启动和深入推进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三大工程”,即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出生缺陷干预和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全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正常开展节育措施、孕情检查工作,已婚育龄妇女季度检

查率达96%以上;2006-2010年全市已婚育龄妇女意外妊娠率分别为0.64%、0.60%、0.56%、0.51%、0.48%;100%的地区实现避孕方法知情选择,达到预定工作目标。

6、提高人口信息管理应用水平。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积极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运用《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系统》进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实现户籍人口已婚育龄妇女信息覆盖率和主要数据项完整率达95%以上,信息和逻辑关系准确率达90%以上,大大提高信息系统数据库质量;不断完善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网站建设,推进人口计生工作的现代化。

7、加强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按照“三有四同”工作要求,对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2006-2010年,我市流动人口政策生育率分别为85.58%、83.79%、84.69%、88.53%、94.97%,年均为流动人口提供计划生育手术服务达4.63万例,有效控制流动人口政策外出生,提高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水平。

(二)主要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

1、领导重视,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市坚持人口计生工作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领导责任。不断完善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制度。把人口计生工作纳入全市镇(街)领导班子和村级两委会工作实绩量化评比之中,坚决实行人口计生“一票否决”制度。各镇(街)党委、政府把人口计生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与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统筹考虑,综合决策,确保目标管理的落实。市人口计生局认真

履行职责,加强调查研究,制定每年的《东莞市镇(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考核评估方案》,突出工作重点,注重年终定量评估和平时工作检查、专题调查的有机结合,指导各镇(街)按要求开展日常工作。经考核,“十一五”期间全市各镇(街)均全面完成人口计生工作年度目标任务。

2、贯彻落实《决定》,工作新机制进一步建立。2006年,中央、省《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分别出台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结合我市人口计生工作实际,制定《东莞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当前我市人口计生工作中面临的8大主要问题,明确了“十一五”时期的9大任务,要求建立和完善具有东莞特色的10大工作新机制。2007年,市委、市政府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定》纳入全年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的重点工作内容,组织党员干部和人口计生工作者深入学习。通过制定《东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实施方案》、《关于建立和完善具有东莞特色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新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导基层开展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东莞特色的层级动态管理、利益导向、依法管理、流动人口、宣传教育、技术服务、综合治理、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群团合作10大工作新机制。

3、开展“两无”活动,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2006年,根据省人口计生委开展“两无”创建活动的工作部署,我市全面开展“创建无政策外多孩出生镇街和无政策外出生村(社区)活动”。为把“两无”

工作任务抓紧抓好抓落实,我市创新工作模式,以设立项目的形式实施“两无”活动,制定《东莞市开展无政策外多孩生育镇区和无政策外生育村(社区)活动项目文本》,有力指导基层计生工作,推动“两无”活动健康开展。五年来,通过落实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完善日常管理制度、拓展优质服务、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等措施,顺利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2010年,共有无政策外多孩出生镇(街)26个,无政策外出生村(社区)384个,分别占全市镇(街)总数和村(社区)总数的81.25%、64.76%。“两无”活动取得明显成效,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

4、倡导婚育新风,大联合大宣传格局进一步形成。“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开展人口计生宣传教育活动,倡导婚育新风,建设和谐人口文化,营造大联合大宣传格局。人口计生与宣传部门联合,共同打造主题活动,把“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与社会性别平等”主题融入渗透到“元旦、春节、妇女节”等重大宣传日活动之中;拓展宣传阵地,利用镇街、村(社区)400多个文化广场阵地,广泛开展人口计生知识问答有奖活动,重点向广大流动人口传播文明婚育新风和婚育知识。广泛开展专项宣传教育活动。一方面,开展《东莞市计划生育养老保险暂行办法(修订)》和中央、省、市《决定》宣传活动,以及纪念《公开信》发表30周年宣传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另一方面,扩展防治艾滋病宣传项目点,把虎门、长安、大朗、寮步、东坑、常平六个镇列为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项目定点单位,通过深入广泛宣传,加深群众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

和对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2007年开始,加强与企业联手合作,将人口文化融入渗透到企业文化中,在工厂企业建立人口文化阵地,做好流动人口生殖健康宣传服务活动。2010年,人口文化创新地融入动漫时尚元素,充分利用电影下乡工程、镇级广电传媒等载体,立足基层,面向群众,大力推进人口文化动漫建设。

5、落实计生优待奖励政策,利益导向机制进一步完善。实施计生养老奖励扶助制度是我市对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一大创新,是当年市政府的重点民心工程之一。计生养老奖励扶助制度于2006年1月1日实施以来,市财政、社保、人口计生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做好计生养老金的正常发放工作,确保及时足额向符合条件的领取人发放计生养老奖励扶助金。此制度的全面顺利实施,对于减轻市民因实行计划生育少生孩子带来的家庭养老负担、提高全社会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亦为全国计生利益导向机制提供经验。2008年2月18-19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在广州召开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暨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论坛,李小梅副市长作了题为“城乡一体利益共享全面实行计划生育养老制度”的经验发言,介绍计生养老制度的背景、主要特点和实践体会。我市的计生养老制度受到了国家、省人口计生委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此外,积极探索具有东莞特色的“节育奖”制度,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制度,农村独生子女双份福利待遇制度,流动人口信息采集、查环查孕有偿补贴制度等各项利益导向制度,引导群众转变生育观念,推动人口计生工作深入开展。

6、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职能进一步体现。“十一五”期间,我市从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安全计生的高度,切实抓好依法行政工作。认真组织依法行政专项检查。通过开展执法人员资格审核、行政执法监察、行政收费检查等专项工作,夯实行政执法基础,规范行政执法程序,保障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和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按时调整和核准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确保每例征收数额的合法性。做好信访工作。面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人员深入调研,做好细致的解释工作。注重做好特殊时期及特定人群的信访工作。“十一五”期间受理信访全部办结,没有发生因计生工作而集体上访事件。实施阳光计生,多次参与东莞电台阳光热线节目,对群众关心的一些计生热点难点问题作现场解答,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同时,安排专人负责回复阳光热线、政府热线以及局网站上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对各类来信、来访、来电均及时妥善办结。

7、实施免费技术服务,计生优质服务进一步拓展。2008年,我市制定《东莞市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管理制度》,为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提供查环查孕、避孕药具、放取宫内节育器、输卵管结扎术和输精管结扎术和人工终止妊娠等五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计生免费技术服务管理制度的颁布实施,让自觉遵守计划生育的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

8、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出生人口性别比进一步降低。2006年,我市成立了东莞市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领导小组,为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工作提供了组织领导保障。“十一五”期间,我

市定期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查处非法开展计生服务、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的终止妊娠手术行为30起;对群众举报的“两非”案件进行查处,协助湖南蓝山、江西黎川、安徽濉溪等省、市“两非”案件在我市的调查取证工作;结合再生育审批,强化人口计生日常服务管理,对安排再生育特别是已怀孕的实施全程跟踪服务管理。“十一五”期间,全市户籍人口出生性别比逐年降低。

9、规范管理服务,流动人口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市从抓好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专项活动,创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示范村(社区)和做好信息管理与交换工作三方面着力,强化服务管理,推动实现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每年5月份组织一次声势浩大的以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和补救措施为重点的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专项活动。制定《东莞市创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示范村(社区)工作方案》,指导各镇街做好计生人员、经费、场地、设施等方面的统筹安排部署,严格按照有关内容和标准开展创建工作,确保示范村(社区)的工作质量,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做好信息管理和交换工作。全市形成了横向的“广东省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与“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平台”相互配套,纵向的省、市、镇(街)、村(居)四级互通,对内信息管理与对外信息交换相结合的信息网络管理新格局。2010年,应用“PADIS流动人口子系统”通报信息456823条,通过“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通报信息178073条。

10、推进信息化建设,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将推进人

口计生工作信息化建设,完善人口计生网络系统作为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的有力抓手。不断强化信息化建设日常性工作。做好全市人口计生信息系统和网站的软、硬件系统维护工作;各镇街计生办利用育龄妇女、流动人口、决策分析、优质服务等子系统,逐步实现日常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从统计台帐、生育审批、优质服务、信息交换反馈、工作决策到流动人口管理,电子政务及信息化的应用已渗透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不断提高人口计生管理与服务对象基础信息数据库的覆盖面,截至2010年12月,建立户籍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数据库信息37.06万条,实现了全覆盖;建立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数据库信息108.53万条,基本涵盖了居住相对稳定的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每年开展全市人口计生信息技术岗位练兵、知识竞赛活动,根据不同岗位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不同要求,以自学、互助、培训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基层统计员和系统操作员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2007年底,由市人口计生局,清溪、虎门、莞城计生办等单位信息技术人员组成的东莞市计生信息技术人员代表队参加了全省信息技术岗位练兵和知识竞赛活动,荣获团体第三名。

11、强化素质能力,人口计生队伍形象进一步提升。我市积极配合参与省人口计生委组织的“三百人才”工程,从2006年起,市计生服务中心每年举办“三百人才”工程培训班,全市人口计生系统选送优秀基层服务所人员参加培训,进一步提高计生技术服务水平。建立年度培训制度,每年由市人口计生局对全市人口计生系统的基层计生干

部进行培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例如,2007年市人口计生局举办了15期业务培训班,分设15个培训点,为全市32个镇(街)3070名计生干部巡回授课;2009年,实施“强基工程”,在市委党校举办了6期人口计生系统业务培训班,为全市32个镇(街道)3182名镇、村两级人口计生干部讲授人口计生业务知识。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和省人口计生委的统一部署,我市于2008年1月30日印发了《东莞市计划生育科技大练兵活动实施方案》。2008年4月,把握省“三百人才工程”培训班在我市举行的契机,选派了各镇街服务所600多人参加旁听,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2009年8月,举办全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科技大练兵操作培训及竞赛活动,各镇街人口计生服务所的医技人员共100多人参与。2009年11月,由市计生服务中心,虎门、石碣计生服务所等单位医技人员组成的东莞市计生技术人员代表队参加了全省科技大练兵竞赛活动,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

二、当前人口计生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市人口计生工作为实现全市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对比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要求,仍然存在着不足,人口规模大,流动人口多,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非常突出,这些问题亟待破解和解决。

(一)人口规模大,社会和谐发展面临挑战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市常住人口为8220237人。庞大的人口规模给我市资源环境、社会管理、产业调整带来巨大压力。

(二)婚育人口多,低生育水平难于稳定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外来流动人口和户籍迁入人员急剧增加,导致处于婚育旺盛期的人口增多,占总人口比重提高,直接影响稳定低生育水平工作。

(三)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差距大,依法行政难度高

生育政策与群众的生育、节育意愿差距依然很大,依法行政、知情选择等工作要求与部分考核指标冲突,人口计生行政安全难以保证,依法行政难度高。

(四)人口计生经费不足,基层工作难于开展

人口计生宣传教育、查证验证、查环查孕、节育手术等经费,主要由镇(街)、村(社区)承担,基层工作做得越好,经费支出就越大,此模式严重打击基层的工作积极性。人口计生经费明显不足,导致部分镇(街),特别是村(社区)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难度较大。

(五)计生队伍编制少,难以应对庞大人口规模的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

“十一五”期末,我市从事人口计生工作的行政人员编制,仍然是按上世纪八十年代110多万户籍人口的规模配备。面对庞大的人口规模、繁重而艰巨的服务管理工作任务、严格的依法行政和技术服务要求,计生工作人员的配备严重不足,难于应对日常的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

(六)城市化进程加快,新时期的人口计生工作困难重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计生原有的服务管理模式、综合治理要求、利益导向机制等不适应新时期的工作发展需求,人口计生工作面临新的困难。

三、“十二五”期间人口计生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做好人口工作,建设幸福家庭”为核心任务,探索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东莞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现途径和模式,推进我市人口计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二)发展目标

——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应对人口出生高峰,减少政策外出生人数。“十二五”期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4‰、9‰以内。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推进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三大工程”,普及优生知识,加强婚育指导,逐步降低出生婴儿缺陷发生率。

——优化人口结构。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综合治理力度,“十二五”期末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水平。

——普及科学婚育观。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力度,引导育龄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婚育观。

——实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面提升计生技术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育龄群众基本享有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已婚育龄妇女意外妊娠

率低于0.6%,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0.5‰以下。

——推进人口计生现代化。开展人口计生电子政务探索,进一步开发利用人口信息资源和网络技术,提高人口计生工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时效性。

——创建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市。力争把我市创建成为“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并积极争取省人口计生委向国家人口计生委推荐申报“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

四、完善工作机制,开展综合改革,确保“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目标的实现

完善层级动态管理、宣传教育、利益导向、技术服务、依法管理、流动人口、出生性别比综合治理、信息化建设、队伍建设、群团合作等工作机制,按照“政府统筹、部门参谋、各方联动、群众认同”的基本要求,开展综合改革。

(一)量化实绩,促进层级管理科学化

完善层级管理责任制,落实层级责任,推行动态管理,强化督促检查,形成有东莞特色的“责任包干、任务到人、动态管理、奖罚分明、村(居)民自治”的人口计生层级动态管理机制。改革人口计生考核评估机制,逐年提高优质服务、改革创新等指标比例,以阶段性改革的变动指标为主,减少长期设置的固定指标,增加单项改革突破指标,加强实绩量化考核在人口计生层级管理中的导向作用。坚持和完善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一票否决”制度,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奖罚到人。

(二)创新务实,促进宣传教育特色化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创建“全省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创新示范市”为契机,深化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全面实施“幸福家庭促进工程”。不断完善“企业生育文化”、“广场生育文化”、“人口文化动漫建设”三大宣教品牌;提升“一校一屋三栏”(婚育学校和分校、新家庭文化屋、公布栏、宣传栏、读报栏)阵地建设;推进党校人口理论教育基地建设;加强新闻栏目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组织策划面向家庭的人口文化活动;结合我市文化名城建设,挖掘各地文化底蕴,创作具本土特色的人口文化作品,构建具东莞特色的人口计生宣教模式。

(三)利益均等,促进利益导向全面化

完善计生养老奖励扶助制度、计生特殊家庭补助和节育奖制度。建立市、镇政府财政为主导,村(社区)集体经济为补充的奖励基金三级统筹机制,确保实现计生利益导向奖励标准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推进免费婚前优生检查、孕期检查、节育手术和生育津贴、独生子女优待等一系列有利于人口素质提高、促进人口性别比平衡、控制人口有计划增长的优待政策,建立全程激励、终身奖励的计生利益导向体系。

(四)强化阵地,促进优质服务标准化

实现全市32个镇街服务所全部达到《广东省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外观形象“六统一”和“三室基建达标”的要求;30%以上的镇街计生服务所硬件建设达到县级计生服务站建设标准。加大人才

引进和培养,实现平均每间服务所配备3名以上具有执业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医务人员,全市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比例不低于40%。紧贴群众需求深入推进“三大工程”,建立生殖道感染早期诊治、出生缺陷宣传、免费婚前优生检查、免费孕期检查、孕期保健宣传随访等工作机制,全面提升计生技术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

(五)依法行政,促进执法规范化

严格按照国家、省、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开展人口计生各项工作。按照法定程序实施再生育审批、病残儿鉴定、社会抚养费征收等工作。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人口计生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社会抚养费征收、行政复议等执法活动按照“谁执法、谁建档”的原则建立完整、规范的案卷。依法严厉打击破坏计划生育的违法犯罪行为。健全严格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将行政执法的责任分解到每个执法岗位,落实到人,并实施监督检查、考核评估、过错追究。

(六)统筹管理,促进流动人口计生服务均等化

把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纳入各项社会管理范畴,实行统一领导、统筹管理,作为各级目标管理责任制、领导干部工作政绩和各部门评先创优的重要指标。拓展区域协作,在省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协作的框架下,加强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区域协作工作,拓展区域协作覆盖面和工作内容,创新区域协作的方式方法。落实生育医疗待遇、推行免费技术服务、实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等措施,切实维护流动人口在计生服务方面的合法权益,促进流动人口享受计生服务均等

化。

(七)综合治理,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化

从维护人口安全、社会稳定、家庭和睦的高度,采取经济、法律、文化和行政等各种手段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制定有利于促进性别比平衡的社会经济政策和养老保障措施,减少群众的养老后顾之忧;大力提高妇女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妇女的政治经济地位,逐步消除“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形成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推进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试点工作,提高治理成效;严厉打击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

(八)健全体系,促进信息建设现代化

拓展网络资源,优化网络结构,加强网络监管,提高信息网络交互与共享的效率和质量,实现网络健全、服务深入、信息综合的人口计生信息网络体系。坚持信息化与业务应用相结合,完善系统信息,提高管理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及时性,促进信息化整体应用。完善人口计生信息化管理规范和制度,确保网络正常运行和系统效能的发挥,按照“谁建设、谁应用、谁维护”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和长效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机制。

(九)引入竞争,促进队伍建设职业化

保持镇村两级人口计生机构稳定,按照服务区域常住人口数量和比例充实编制,增强计生队伍力量;建立职业准入机制,新聘用镇街

计生工作人员具备大专以上文化、村(社区)计生专干具备中专以上文化,专业技术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和从业资格,并经过公开招考、岗前培训,保证队伍质量;规范基层队伍管理,推行村级计生专干“镇管、村聘、村民小组用”的培训教育、考核评估、统一招聘和职责分解管理机制;开展“强基工程”,提高基层依法行政和优质服务水平,加快职业化建设步伐,建立全方位的干部培训和职业化培训体系。

(十)民主管理,促进群众组织网络化

认真贯彻落实《中国计生协会科学发展规划纲要》,加强计生协会基层组织建设,协会组织延伸到所有镇街、村居及流动人口聚居的企业和工厂,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组织覆盖网络,实现镇街、村(社区)计生协会组建率达100%,常住人口500人以上工厂企业计生协会组建率达88%。在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合格村评估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创建活动,发挥基层计生协会在村(居)民自治中的作用,形成“两委负总责、协会当骨干、依法建制度、群众当主人”的运行机制,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全市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合格村达80%以上。

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1)

亚宝药业太原制药有限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十二五”发展回顾 回顾公司“十二五”发展,亚宝药业太原制药有限公司以精益生产管理深入扎根为目标,以车间班组建设为抓手,在保证产值产能的同时,完成了推进组织机构建设、加强行业标准顶层设计和规划、实施精益生产管理并努力拓展其外延等工作。 一、推进组织机构建设 “十二五”期间,公司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共设立生产运营部、质量保证部、质量控制部、物资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设备工程部、行政事务部、财务部、安全保卫科,均由公司总经理或副总经理直接领导,在整体工作运行上,达成了高效准确的管理目标。固体制剂一车间、固体制剂二车间、动力维护车间作为公司产能保证,由车间主任直接负责,车间主任配备工艺技术员、质量管理员、劳资核算员、设备管理员四大职能管理人员,该管理体系独立支持车间生产运作。 在后勤管理方面,公司依靠管理协调体系、后勤保障体系两大主体带动生产、保证发展。从生产的各个环节保证质量、控制成本。在生产中,严格要求过程控制,全面落实“三检制度”,确保流入市场产品的合格性。 二、加强行业标准顶层设计和规划 “十二五”期间,公司积极参与山西省内制药行业标准设计,努力投身我省生物制药科技项目工作。

通过小试工艺研究、中试、大生产工艺研究,质量标准研究、稳定性研究等,太原制药公司独立起草了“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产品质量标准,其中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公司自主研发技术,已申报专利。 三、实施精益生产管理 在全面推行精益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公司组建“精益生产管理小组”,结合公司生产经营的特点,全面审视公司的组织运作,解决组织架构与组织运作的冲突。在整体运作方面,公司以管理流程为中心组建管理架构,对公司的部门进行重组,不断改善管理流程。 在不断打造精益样板的同时,目标管理体系逐渐建立并完善起来。通过目标管理工具的运用,管理逐渐以数字和事实为基础。通过系统的培训,公司全员将自身工作和公司目标对标,达成了工作系统化、理论化的目标。 6S的深入落实,保证了工作环境的整洁,同时也在挖掘“精益生产管理”精髓的过程中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作为集团“精益生产管理”的试点,太原制药公司在车间管理方面率先施行班前会、工作教导等多种管理形式,以“三件事情两张表”作为管理工作的抓手,提高了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与车间员工的工作技能。 第二部分“十三五”面临形势 伴随制药行业政策的发布、执行,不能严格按照GMP规定生产的制药企业会面临倒闭风险。在政府不断提高制药企业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制药行业成熟度已经很高。面对更加规范化、严格化的政府管理现状,药品生产企业更加需要严格把关、保证质量,提高自身的管

中国卫生事业发展

中国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公布(全文) 中国网10月19日讯中国政府网19日公布《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要求,到2015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全体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人均预期寿命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1岁。全文如下: 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卫生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各项卫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4.83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30.0/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3.1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16.4 ,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开局良好。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印发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全面启动医改工作。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为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传染病大规模流行。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累计报告379348例,有效治疗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246万人,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7%以内,血吸虫病防治达到疫情控制标准,97.94%的县(市、区)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持续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7.43%。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重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7.8%,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比2000年下降49.8%,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率达到57%。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截至2010年底,城乡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2.6亿人。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37亿人和1.95亿人。新农合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参合率达到96%,人均筹资水平从“十五”末的30元提高到156元,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中央累计安排专项资金603.7亿元支持近5万个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

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畜牧业生产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一家一户“小作坊”式饲养已逐渐被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模式所取代,国内外消费市场对畜产品提出安全、优质、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新要求,日益突出的畜禽生产污染成为阻碍畜牧发展的瓶颈,如何保留畜牧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产品质、量上有新的飞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循环发展?理性的思考告诉我们,标准化建设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标准化建设是畜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必然要求,是保障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的基本前提,是促进畜牧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产业化程度的有效途径,是解决畜牧生产污染、保障生存空问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畜牧业标准化发展 1前言 为加快我国畜牧业标准化建设步伐,促进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农业部组织编制了《全国畜牧业标准体系“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全面阐述了我国建设畜牧业标准体系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了畜牧业标准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以及加强畜牧业标准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等方面[1]。 目前,我国畜牧业标准管理机构基本健全,管理体制逐步完善,畜牧业标准对于推动畜牧业技术进步、规范畜产品市场秩序、提高我国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标准化管理工作得到

加强。畜牧业标准管理体系基本建立[2]。畜牧业标准管理部门为农业部畜牧业司,全国畜牧总站为技术支撑机构,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畜牧业标准的技术归口管理。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牧业主管部门也都设立了相应的质量标准管理机构,有些省成立了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畜牧业标准管理逐步趋向规范化和科学化[3]。 2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禽生产的主要方式,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根本特征。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规划科学化、生产规模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企业化、防疫程序化、污物处理无害化”的要求,发展规模养殖,改善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生产技术,实现畜禽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生态化[4]。 2.1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规模、规范饲养、生态平衡”的要求,支持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规模养殖场,使之符合畜禽生长、疫病防控、环境保护、生产管理等要求[5]。抓改造,就是要对已经建起来的粗放型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尽快改进和完善动物防疫和环保基础设施条件,确保符合疫病防控和标准化养殖要求。密度太大的规模养殖场,要下决心调减养殖规模,减少场内养殖数量,满足防疫工作需要[6]。 养殖小区是由传统分散饲养向标准化规模养殖的一种重要过渡形式,关键是要做到人畜分离、集中管理,切实解决好防疫配套和粪

河北省生物技术以及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

河北省生物技术以及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 生物产业是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及河北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发挥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快培育壮大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抢占区域竞争制高点,推动我省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的大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一、背景及基础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技术在保障粮食安全、转变发展方式、缓解能源压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健康水平、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作用和潜力日益显现,以生物技术为支撑的生物产业,正在成为一个新的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未来谁拥有生物技术创新优势,谁就能占据生物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掌握未来经济竞争的主动权。我省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主要表现为: (一)产业规模处于国内前列。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化学药、生物技术药、中药等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医药产业群。据统计,2010年,全省医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457.32亿元,同比增长24.34%;完成出口交货值67.21亿元,同比增长13.85%;实现利润总额52.19亿元,同比增长15.5%;实现利税总额71.38亿元,同比增长15.84%;销售收入利税率达13.74%。医药产业总产值、出口总值分别居全国第8位和第5位,其中,化学制剂药品、中药饮片、生物制

药的增幅均高于全国行业平均水平,特别是,青霉素、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产品的产量居全国第一位。 (二)产业技术支撑能力较强。我省医药行业拥有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家国家级产业基地及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1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药、华药集团牵头组建了全国抗生素、维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各类创新平台,开发了一批国内外领先技术,有力支撑了医药产业发展。目前,我省的青霉素、维生素B12、维生素C、头孢类抗生素中间体7-ACA等产品的生产工艺、技术指标和产品质量均居同行业领先水平。 (三)产业骨干企业实力雄厚。在高新技术支撑下,培育了一批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骨干企业。到2010年,全省医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共计198家,其中华药集团、石药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石药、华药、以岭、神威、秦皇岛骊骅以及石家庄四药(利君制药)等六家企业进入2009年度中国制药企业百强名单;石家庄市也成为我国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基地。 随着国内外生物前沿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加剧,我省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存在着提升总量和调整结构的双重压力:一方面需要继续做大,产业GDP总量以及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有待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更迫切地需要做强,化学药中的原料药比重过大,中药、生物制药比重低、偏小的格局尚未从根本上逆转,急需扩大高附加值的生物医药和成药的比重,延伸产业价值链,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某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某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xx集团调整战略布局、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加大资本投入、持速快速发展的五年。是不断增加积累、不断扩大规模、不断打造品牌、不断发展壮大的五年。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十二五”时期也是企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管理体制灵活的特点和优势,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使企业在全球经营风暴中傲立市场。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并为长远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经过五年努力奋斗,企业形成了以建材、地产和建筑为支柱的循环产业发展集群。2014年,实现企业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超1亿元的经济发展目标。以硅酸钙板和水泥、商品混凝土生产为主的建材生产已成为XX市最大的产业。房地产已成为XX市十强开发企业。信德建设成为XX市为数不多的具有二级资质的企业。集团在XX市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和党组织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年取得的成绩前所未有,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社会的奉献名闻遐迩。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

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三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议》明确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弘洋集团现有建材、地产和建筑企业大都是关联企业,均有资源相互利用、相互补充、再生利用的循环功能和特性。为此,加快“十三五”时期集团产业发展,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为了明确“十三五“时期集团发展方向,做到干有目标,赶有方向,经自下而上反复酝酿,征求意见,特编制宜昌弘洋集团有限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把弘洋集团建设成为XX市乃至湖北省产业规模一流,管理水平一流、企业效益一流、社会贡献一流、员工待遇一流的民营企业集团。 二、总体思路及奋斗目标 (一)总体思路 根据集团已经形成的主导产业规模和发展趋势,未来五年总

滨州妇幼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滨州妇幼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实 施方案

滨州市妇幼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妇女、儿童占人口的数量的2/3,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妇女、儿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妇幼卫生事业,始终把维护广大妇女、儿童的健康权益保障作为义不容辞的政府责任。将妇幼卫生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市政府颁布的《滨州市妇女发展纲要- 、儿童发展纲要-2020》,以下简称《两纲》。确定了将妇女、儿童与健康纳入了六个优先发展领域及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十一五”时期,有力地促进了妇女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下,我市妇女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截止底,《两纲》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妇女参与经济和享有社会保障的程度普遍提高,妇女参政比例和层次逐步上升,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能力增强。妇女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明显改进,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保护妇女权益的立法、执法力度持续加大。妇女、儿童健康权益得到较好维护,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两纲》的实施,为《十二五》时期妇女、儿童健康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妇幼卫生工作的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妇女、儿童健康知识水平有待进一步

提高,保健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大卫生工作中,妇幼保健工作的位置在社会分工和资源占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妇女、儿童在文化教育、健康知识、社会保障、法律保护等方面的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制约妇女、儿童健康事业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妇女、儿童健康业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全面促进妇幼卫生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发展经济,社会进步,人是第一要素,人身健康是关键。根据《全国妇女发展纲要 -2020年、儿童发展纲要 -2020年》及《山东省妇女、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和<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按照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和市政府颁布的《滨州市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儿童发展纲要-2020年》,制定我市妇幼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㈠指导思想

(售后服务)德州市服务业

(售后服务)德州市服务业

德州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进壹步促进我市服务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壹、“十壹五”服务业发展回顾 “十壹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结构逐步优化、质量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壹)规模实力明显提高。壹是从发展规模见,截止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548亿元,是“十五”末的2.2倍,占GDP的比重为33%,高于“十五”末3.5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4.1%,高于“十五”末8个百分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645.6亿元,是“十五”末的2倍。2010年,服务业提供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41.3%,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6.7%;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42万人,比“十五”末净增32.6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5%。二是从发展速度见,截止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5%,分别比“十五”末高1.4和2.6个百分点,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三是从发展亮点见,截止2010年,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传统服务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迅速兴起的新格局,形成了壹批优势产业和亮点。“十壹五”期间,德州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太阳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京剧城”、“中国粮油食品城”等,特别是2010年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于我市成功举办,极大地提升了德州于国内外的知名度。商贸流通综合效益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德百集团进入全国百强,德百集团、黑马集团、龙马金建集团被列入全省流通30强企业,庆云商品城跻身全省8大重大现代批发市场,培育了具有直接通关资格的物流企业资通国际物流公司。 (二)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十壹五”期间,随着对外开放和民营经济俩大“天字号”工程的深入实施,大上工业的强势突破,“三农”形势的日益好转,城市规模的加速膨胀,我市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全市经济总量突破1600亿元,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之上,德州城市综合实力跨入全国百强,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基础越来越强。随着生产生活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农业畜牧行业)重庆市十二五畜牧业专项规划(优品)

(农业畜牧行业)重庆市十二五畜牧业专项规划

渝农发〔2011〕373号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印发《重庆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畜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1—2015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农业(农林水利、农林水务、农业水利)委(局),畜牧兽医局,市级有关单位: 《重庆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畜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年)》是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而编制,衔接了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全国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和《重庆市农业农

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等相关规划,按专家论证建议意见认真进行修改,经过市农委2011年第8次主任办公会议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一年十月八日 重庆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畜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1—2015年)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二〇一一年九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畜牧业现有基础与面临形势 (3) 第一节发展成效 (3)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5) 第三节主要任务 (10) 第二章总体目标与战略重点 (11) 第一节总体目标 (11) 第二节战略重点 (15) 第三章产业布局 (18) 第四章体系建设 (21) 第一节畜禽良种繁育 (21) 第二节饲草饲料生产 (22) 第三节动物疫病防控 (24) 第四节产业化经营 (26) 第五节质量安全监管 (28) 第六节科技创新与推广 (30) 第七节信息化服务 (33) 第五章重点工程 (36)

公司五年发展规划模板

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xx集团调整战略布局、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加大资本投入、持速快速发展的五年。是不断增加积累、不断扩大规模、不断打造品牌、不断发展壮大的五年。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十二五”时期也是企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管理体制灵活的特点和优势,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使企业在全球经营风暴中傲立市场。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并为长远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经过五年努力奋斗,企业形成了以建材、地产和建筑为支柱的循环产业发展集群。2014年,实现企业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超1亿元的经济发展目标。以硅酸钙板和水泥、商品混凝土生产为主的建材生产已成为XX市最大的产业。房地产已成为XX市十强开发企业。信德建设成为XX市为数不多的具有二级资质的企业。集团在XX市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和党组织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年取得的成绩前所未有,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社会的奉献名闻遐迩。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三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议》明确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弘洋集团现有建材、地产和建筑企业大都是关联企业,均有资源相互利用、相互补充、再生利用的循环功能和特性。为此,加快“十三五”时期集团产业发展,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为了明确“十三五“时期集团发展方向,做到干有目标,赶有方向,经自下而上反复酝酿,征求意见,特编制宜昌弘洋集团有限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把弘洋集团建设成为XX市乃至湖北省产业规模一流,管理水平一流、企业效益一流、社会贡献一流、员工待遇一流的民营企业集团。 二、总体思路及奋斗目标 (一)总体思路 根据集团已经形成的主导产业规模和发展趋势,未来五年总体思路是:加快发展做强建材业;超常发展做精地产业;持续发展做大建筑业,统筹发展做好辅助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形成资源循环、全面提升弘洋综合实力。

凤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凤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卫生工作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县卫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民生工程为重点,全面提高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从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入手,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2006 年11月,我县被陕西省爱卫会命名为省级卫生县城, 2007年9月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2009年获得免疫规划省级先进县称号。2009年,获得全市妇幼卫生先进县称号。 (一)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结合“5.12”地震灾后重建,投资0.4亿元,完成了12所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为6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建成了锅炉供暖和洗浴设施、90%的乡镇卫生院新建了职工宿舍,县中医院住院大楼、县妇保站大楼竣工, 96所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任务达标。 (二)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强力推进。 建立并完善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行政区域全覆盖,参合人数逐年增加,稳定在每年2万户7万余人参合,参合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十一五”期间,共为2.6万人次住院农民报销医药费用2381.3万元,为26.4万人次报销门诊医药费用266.5万元。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制度,2010年5月县财政自筹资金200万元在县农合办设立大病医疗救助办公室,从而建立起了覆盖城乡、标准统一、程序简便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截止2010年12月,办理大病二次救助220 人次,兑现救助资金110万元。有效缓解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三)公共卫生服务得到强化。 “十一五”期间,通过构筑坚强有力的传染病防治屏障,实现了“五苗”接种率达95%、“两脑”接种率达90%的工作目标。全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始终保持在99.5%以上(2008年为99.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0%,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100%,婴儿死亡率由1992年的41.7‰持续下降至2010年的10‰。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控制在“0”基线,“降消”项目执行达到省内先进水平。2008年,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免费婚检工作,提前启动了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补助项目。 (四)专业技术队伍有力加强。 依托省政府“十一五”人才振兴计划,先后招录64名大中专医学毕业生,全部充实到乡镇卫生院。同时,利用各种项目,搭建各种平台,采取集中培训、脱产进修、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持续加强在职医务人员培训,使人才匮乏、青黄不接的卫生人才队伍现状有所缓解。 (五)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狠抓医德医风教育,强化医疗质量管理,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以“创建群众满意医院”活动为载体,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和“视病人为亲人,为病人送温暖”活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六)老百姓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 2010年开始,对乡镇卫生院所有药品实行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并实行零加价销售,规范药品采购途径、保障药品质量、降低药品价格,努力缓解百姓用药负担和看病贵的问题。 二、“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畜牧业发展规划

畜牧业发展规划 一、畜牧产业发展 (一)畜牧产业发展情况 畜牧业是我县的一项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一直保持较快发展速度。2011年年底全县大牲畜存栏达到7.1万头,其中牛存栏7.08万头。生猪存栏68.61万头,羊存栏52.27万只,家禽存栏1043.14万只,兔存栏309.94万只,肉类总产量13.2万吨,蛋类3.78万吨,奶1.53万吨,畜牧养殖业产值达到16亿元,农民人均畜牧养殖业收入可达到1800元。畜牧业已成为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全县畜牧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畜牧业生产正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迈进。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化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是龙头企业畜产品加工结构亟需调整。全县畜产品加工企业13家,为全县畜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沂水六合凯利达食品有限公司及山东金泉肉制品加工有限公司已建成投产,对全县及周边地区的肉鸡养殖业将发挥强有力的带动作用。但是全县生猪屠宰加工龙头企业与生猪生产能力不相适应,加工能力

滞后,对外市场开拓能力低,防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二是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受市场波动大。目前产业化建设刚刚起步,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还不能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畜牧业生产和购销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手段,畜牧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还比较脆弱。三是发展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组织化程度不高,企业与养殖户之间的利益衔接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养殖与加工销售环节利益分配不均衡,加工流通环节处于强势地位;风险保障政策不完善,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与自然灾害的能力偏弱。 2、畜牧标准化程度仍需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受生产经营者思想观念和某些条件的限制,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没能形成系列性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粪尿污染与废弃物污染等畜牧污染源治理工作需要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养殖、加工、市场流通的监管工作滞后,非法生产、经营、使用违禁药物,制售假冒伪劣饲料,畜产品中药物残留超标等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仍然存在。 3、土地流转调整困难、供应不足成为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是土地实行分散承包,造成土地流转困难。二是受基本农田保护和“四荒地”交通、水、电条件限制,养殖用地可利用资源紧缺。 (三)十二五发展规划

军工企业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制定要点

军工企业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制定要点 军工行业主要是由航空航天工业,船舶制造业,核工业,电子工业和兵器工业等子行业构成。从我国军工产业发展情况来看,1999-2014年,我国军费支出持续较快增长,2014年中国军费预算占GDP的比重预计为1.32%,说明了中国军工具有蓬勃发展的前景。 “十三五”期间,军工行业将面临重要的发展时期,军工企业要善于把握机遇,科学制定切合发展实际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仁达方略为多家军工企业提供了深度的咨询,对军工行业的发展热点和发展趋势有着深刻的理解,认为军工企业制定十三五规划,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展开: 首先,全面回顾“十二五”的发展情况,总结发展经验。 企业应回顾“十二五”期间在市场开发、业务发展、投资布局、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梳理集团积累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以确定“十三五”规划方向。在这一阶段的总结回顾过程中,企业可以从自身角度审视自己的优势资源及不足之处,从而为制定下一阶段规划奠定基础。 其次,深入分析行业发展环境。 企业应分析宏观环境中政策因素,思索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评估行业的市场情况、竞争情况。既考虑行业热点,也深入探索行业内存在的问题,力求全面客观了解行业整体发展环境。 政策因素。07年以来国家推出政策推动军工企业改革,借助资本

市场的力量为国内军工产业做出巨大贡献,为整个行业注入了活力。2015年1月23号,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国家安全战略纲要》,会议强调了安全性在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重要性,为军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长期的支撑。 行业热点。比如,在国企改革和产业升级大背景下,军民深度融合代表着未来军工行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军工科研院所的改制尤其受到关注。科研院所是各大军工集团最优质的资产,其高精尖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如果这些科研院所改制注入上市公司,将是提升军工上市公司盈利的重大举措。除此之外,资产证券化也是军工行业的发展热点之一。 存在问题。虽然我国军工产业发展迅速,却一直存在结构性问题,其中一点就是国有资本在行业占比过大,国有企业在军工产业的地位不可撼动,这样的产业结构极大地削弱了行业竞争性,对行业的创新力和发展潜力都产生了较大制约。 第三,确定企业的总体发展思路和目标。 企业应借鉴“十二五”的经验与教训,本着科学合理、符合实际、适应快速发展需求的原则确定企业的发展思路与目标。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军工企业只有推进国企改革,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现代企业制度,有效执行军民融合,提升资产证券化,才能立于基业长青之地。 具体来说,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探讨未来的发展思路,如: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对军工工业改革进行整体的规划,积极推

中医药十二五规划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中医药事业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五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卫生部领导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团结带领中医药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紧紧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满足群众需求,更加注重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机制创新、转变理念方法,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有了新突破,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医药全面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色与优势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中得到发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专项规划顺利实施。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取得进展,其优势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得到发挥。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治重大疾病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和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疫情的应对中发挥出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更加广泛。中医

全椒县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全椒县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提高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全现代畜牧产业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全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基础,编制全椒县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畜牧业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全县畜禽养殖方式逐步由农户散养向规模养殖转变,在面临禽流感、猪“高热病”等重大动物疫情威胁和“瘦肉精”、三聚氰氨奶粉等畜产品安全事件的冲击下,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一系列稳定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了“畜牧富民计划”、“畜牧强农工程”、“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X创建活动”,畜牧业发展取得可喜成效。 (一)养殖总量明显增加。2010年全县出栏生猪25.3万头、牛0.55万头、羊7.3万只、家禽1675万只,肉蛋奶总产5.9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35.2%,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规模养殖快速发展。2010年全县畜禽规模养殖户2104户,规模养殖比重达73.2%,比“十五”末增加了11.2个百分点,生猪、肉禽和奶牛养殖已被列为全省优势发展区域。 (三)畜禽良种全面推广。XX绿健种猪XX荣获“XX省AAA种猪企业”,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等优良生猪、优质黄羽肉鸡、青脚麻鸡、樱桃谷肉鸭、天府麻鸭、皖西白鹅、XX 白鹅、波杂山羊、荷斯坦奶牛等畜禽良种全面推广,猪、牛、

羊、禽良种率分别达92%、73%、85%和94%。 (四)标准化程度逐步提高。先后有25个养猪场被列为国家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建设。XX温氏小王种鸡场、XX华农喻河原种猪场和XX绿健种猪场、金凤凰禽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分别通过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X场和省级标准化畜禽养殖示X小区(场)认证。 (五)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XX达诺乳业、全椒未来饲料跻身于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X温氏、XX华农、管坝牛肉和隆盛禽业进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X温氏累计投资近2亿元建设一座产能20多万吨的饲料厂、年孵化苗鸡1600万只的小王种鸡场、年产8万头商品仔猪的小王种猪场和中心种猪场,发展合作养殖户500多户。XX雨润集团独资的全椒福润禽业XX年屠宰3000万只家禽项目已经建成。全县78个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五统一”的经营模式,密切了养殖户与市场的连接,推进了全县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六)品牌建设显著增强。创立了“达诺”和“妙客”乳制品、“管坝”牌五香牛肉、“咯咯宝”牌鸡蛋、“华山”牌草鸡、“未来”牌系列饲料等优质品牌,并获得国家著名商标1个,省级著名商标2个。申报并获得“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畜产品)”8个。 (七)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十一五”末,全县农民人均牧业收入1235元,比“十五”末增加500元,年均增速达7.9%,农民牧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由2005年的13.6%提高到2010年的20.25%。

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报告

公司 “十三五”发展规划 二○一六年十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发展基础 (2) 一、经济指标稳增长 (2) 二、战略布局促发展 (2)

三、自主创新上台阶 (3) 四、市场开拓创新高 (4) 五、管理水平显成效 (4) 六、存在的不足 (5) 第二章发展环境分析 (9) 一、市场环境分析 (9) 二、同行业对标分析 (10)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1) 第三章战略规划与发展目标 (14) 一、指导思想 (14) 二、发展思路 (14) 三、发展目标 (14) 第四章保障措施 (17) 一、抢占市场 (16) 二、增加产能 (17) 三、储备人才 (17) 四、科技创新 (18) 五、狠抓成本 (18) 六、确保安全质量 (19) 七、文化建设 (19) 八、加强党建 (20) 结束语 (21)

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前言 “十三五”时期(2016年—2020年)是公司实现管理提升、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重点发展时期,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对企业统筹规划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意义重大。本规划深入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十八届五中全会、集团公司“十三五”战略规划的精神和要求,明确了企业“十三五”时期方向性、整体性、全局性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保障措施等内容,是“十三五”时期公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是企业快速转型壮大并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和重要时期。公司紧紧围绕股份公司总发展战略、“十二五”发展规划及集团公司制定的“三步走”战略部署,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业务结构调整,细化管理责任机制,加快科技创新前进步伐,坚持三个市场齐头并进,实现产业链无缝对接,公司社会影响力、竞争力得以大幅提升。 一、经济指标稳增长 2015年各项任务目标的胜利完成,为实现企业“十二五”发展目标画上圆满句号。五年来,累计新签合同额15.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2.6亿元,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42.3%、30.67%。企业总资产、净货币资金存量分别由期初的 4.11亿元和9255.2万元增长到6.4亿元、1.1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9.27%、3.86%。十二五末和期初相比,各项经济指标实现大幅增长,一年一个小台阶,五年实现大跨越。 二、战略布局促发展 “十二五”期间,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集团公司制定的“三步走”战略部署,以及《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战略纲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和“求好、求快、求实”的总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做强做大为重点,以求真务实为抓手,着力处理开拓经营与防范风险、做强优势与补好短板、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