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学复习题

气象学复习题

气象学复习题
气象学复习题

1、气象、天气、气候的联系?

答:气象是大气各种物理、化学状态和现象的统称;

天气是以气象要素值和天气现象表征的瞬时或较短时期的天气状况,是指特定时间、地区气象要素综合状况;

气候则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大气状况,包括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通过各种气象的统计量来表示,是天气的综合状况。

2、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联系?

答:气象学是关于大气中发生的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科学;

天气学是关于天气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天气系统、天气形势和天气现象形成演变规律及分析预报方法;

气候学是关于气候形成、分类、变迁的科学。

3、天气、气候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答:(1)干旱,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其结果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

(2)暴雨使得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排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暴雨甚至会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堤坝决口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热带气旋(台风)造成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破坏力很强,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4)冰雹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常常砸毁大片农作物、果园,损坏建筑物,威胁人类安全。

(5)雪灾,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对人民生产、生活影响巨大。

4、天气、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答:农业生产过程主要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因素。而土壤的形成、水热状况和微生物活动等,在很大程度上又受气候条件的制约。不仅气象灾害给农业造成巨大损失,全球气候变化对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带来巨大的影响。

(1)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重要生存环境和物质、能量基础。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命有机体,其生长发育和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温度、水分、光照、气体成分、气流等气象要素。特别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都来自大气环境,农业动物和农用微生物的物质转换过程又都建立在消耗和分解绿色植物的基础上。

(2)大气提供了可供农业生产利用的气候资源。农业生物顺利完成生长发育或完成预定农事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能量积累或有利环境,其中有利的气象条件可称为农业气候资源。

(3)气象条件还对农业设施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产生影响。气象条件还对温室、畜舍、仓库等农业设施的小气候及生产性能产生影响,对农机作业、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以及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等产后活动有很大影响。

(4)大气还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宏观生态环境和其他自然资源。土壤、植被、水体等其他环境系统的形成演变很大程度上受到大气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土地、水资源、生物等其他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气候资源的相互配置关系到农业生产类型分布和经济效益,特别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大规模垦荒、植树造林、水利工程等人类活动对局地大气环境产生各种影响,稻田和饲养的反刍动物是一种温室气体——CH4的主要来源,但种植

业又可吸收CO2、减低温室气体浓度。

5、大气的主要成份、作用?

答:主要成分:干洁大气(即干空气)、水汽、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

(1)干洁空气:除去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体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A:氮气(N2,),78%: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地球上生命体的基本成分,并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中。自然条件下,氮气只能通过闪电雷暴作成形成,通过降水过程被植物和土壤吸收利用。

B:氧气(O2),21%:是人类和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气体;积极参与大气中的许多化学过程;对有机物质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C:臭氧(O3):对紫外线有着极其重要的调控作用。对高层大气有明显的增温作用。(55~60km,含量极少。20~25km,达最大值,形成臭氧层;12~15km以上,含量增加特别显著;从10km 向上,逐渐增加;近地面,含量很少;)

D:二氧化碳(CO2)0.03%: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强烈吸收红外辐射,产生“温室效应”。(来源于生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有机物质的燃烧和分解、火山喷发作用等。)

(2)水汽:主要来自江、河、湖、海、潮湿陆面的水分蒸发以及植物表面的蒸腾。在天气气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水是生命之源;能强烈吸收红外辐射,产生“温室效应”,影响温度变化。

(3)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和液体微粒(包括气溶胶粒子和大气污染物质两大部分)。

气溶胶粒子:大气中沉降速率极小、尺度在10-4μm到100μm之间的固态和液态微粒。(PM2.5)。作用:吸收太阳辐射,使空气温度增高,但也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缓冲地面辐射冷却,部分补偿地面因长波有效辐射而失去的热量;降低大气透明度,影响大气能见度;充当水汽凝结核,对云、雾及降水形成有重要意义。

6、大气层分几层?分层依据?各层的主要特点?

答:大气从地面到大气上界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1)对流层的厚度随维度和季节的不同而有变化。随纬度增加,厚度降低。低纬地区:平均厚度为17~18km;中纬地区:平均为10~12km;高纬地区:平均为8~9km。就季节而言,夏季厚,冬季薄。

主要特征:

1)主要天气现象均发生在此层。

2)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5℃。)

3)空气具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

4)气象要素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位于对流层顶到距地面50--55km的高度。在该层内,最初气体温度随高度的增加不变或稍有上升;到25-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上升有显著升高。平流层也是地球大气中臭氧集中的地方,尤其在20-25km高度上臭氧浓度最大,成为臭氧层。

主要特征:

1)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这种分布特点是由于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特别是由于此层存在的大量臭氧能直接吸收太阳紫外线的缘故。

2)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无明显的垂直运动。

3)水汽和尘埃含量极少,晴朗少云,大气透明度好,气流比较平稳,适宜于飞机航行。

(3)中间层是从平流层到距地面85km的高度。

主要特征:

1)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下降,顶部气温可降至-83℃以下。

2)空气有强烈的垂直运动,故又称之为“高空对流层”。

(4)热层是从距地面80~800km 的高度。

主要特征:

1)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2)空气质点在太阳紫外辐射和宇宙高能粒子作用下,产生电离现象。

(5)散逸层是大气的最高层,又称外层。这一层中的大气物质具有向星际空间散逸的特性,是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

7、大气与生物的关系?

答:

1)创造合适的生态环境,如光、温、湿度等;

2)防止紫外线、流星雨等,保护生物;

3)O2是代谢过程中必须的;

4)外星生物;

5)没有独特的大气,就没有生物的存在。

8、对流层的定义、厚度、特点?

答:见上

9、为什么对流层温度随高度降低,平流层则升高?

答:由于对流层与地面相接触,空气从地面获得热量,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高度,气温降低的情况是不同的。平均而言,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5℃。而平流层这种分布特点是由于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特别是由于此层存在的大量臭氧能直接吸收太阳紫外线的缘故。

10、臭氧层为何只分布在平流层?

答:臭氧层的臭氧是由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到普通的氧分子上生成的。它本身在不断扩散,同时也在不断生成,处于动态平衡中。比平流层高的大气层由于空气十分稀薄,无法生成臭氧层,而平流层以下的大气层由于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吸收了高能的紫外线,到达下层的紫外线已不足生成臭氧,所以臭氧层存在于平流层。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黑体:对于投射到该物体上所有波长的辐射都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故有:a=1,r =d=0。

灰体:透射率d=0,吸收率a=(1-r),且a不随波长而变化的物体。

辐射:物体向外发射电磁波。[任何物体(>-273℃)都会向外发射电磁波,(也吸收外来电磁波)] 辐射能:电磁波这种形式的能量。

电磁波谱:按电磁波的波长或频率大小的顺序把他们排列成谱,叫做电磁波谱。

净辐射: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地表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与本身发射辐射之差。

辐射差额:指一个物体或系统的辐射能量的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差值。

地面辐射:水、陆、植被等地球表面(又称下垫面)按其本身的温度不断向外发射长波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发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是地表实际失去的辐射能。

大气逆辐射: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分子散射:太阳辐射遇到的散射质点的直径比入射辐射的波长要短,则对于入射辐射中波长较短的辐射的散射强,而对波长较长的辐射散射弱。对于一定大小的分子来说,散射能力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这种散射是有选择性的,成为分子散射。

漫反射:是投射在粗糙表面上的光无规则地向各个方向反射的现象。

短波辐射:波长小于4μm的电磁辐射。

长波辐射:波长大于4μm的电磁辐射。

近红光:

远红光:波长为0.7—0.8μm的辐射称为远红光。

近红外光:指波长在0.75~2.5μm范围内的电磁波。

远红外光:指波长在25~1000μm范围内的电磁波。

太阳常数:当地球位于日地平均距离时(约为1.496×108km),在地球大气上界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太阳高度角h: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0°≤h≤90°)

方位角A: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和当地子午线的夹角。

昼长(可照时数):不受任何遮蔽时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总时数。

太阳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量。

2、物体辐射的基本规律?

答:任何物体都在辐射。温度越高,辐射越强,波长越短;温度越低,辐射越弱,波长越长。物体也吸收辐射,有选择性。

3、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能量比例?

答:太阳辐射波长范围大约在0.15-4微米之间。主要分为可见光部分(0.4-0.76μm)、波长大于可见光的红外线(>0.76μm)和小于可见光的紫外线(<0.4μm)三部分。能量分布为波长较短的紫外光占7%,波长较长的红外光区占43%,可见光区占50%。

4、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哪些影响?

答:P37

(1)吸收作用: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时,要受到一定程度的减弱,这是因为大气中某些成分具有选择吸收一定波长辐射能的特性。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成分主要有水汽。液态水。二氧化碳、氧、臭氧机及尘埃等固体杂志等。太阳辐射被吸收后变成热能,因而使太阳辐射减弱。

①大气中的臭氧对于紫外区域的选择性吸收;②大气中的气体分子、水汽、二氧化碳对于波长大于0.69微米的红外区域选择性吸收;③大气中悬浮的固体微粒和水滴对于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射线的连续性吸收。

(2)散射作用:太阳辐射进入大气是将遇到空气分子、尘粒、云雾滴等质点,都要产生散射现象。散射不像吸收那样是把辐射变成热能,而只是改变辐射的方向,使太阳辐射以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播,使原来传播方向上的太阳辐射减弱。

(3)反射作用: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物能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其中云的反射能力最强。大气中悬浮的各种粉尘对于太阳光漫反射。

5、比较高原和平原、高纬和低纬、冬天和夏天、中午和早上的太阳辐射。

答:

(1)高原>平原。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减越弱。

(2)高纬<低纬。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获得太阳辐射越多。

(3)夏天>冬天。夏季的太阳高度角比冬季的太阳高度角大,且昼长夜短,日照时数多。

(4)中午>早上。太阳高度角大。

6、地面有效辐射及影响因素?

答:地面有效辐射受地面温度、大气湿度、空气湿度、云和海拔等因素影响。地表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强,有效辐射增大;空气温度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强,地面有效辐射减小;空气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加强,有效辐射越小;天空云量越多,大气逆辐射加强,有效辐射越小;海拔高度越高,有效辐射越大。

7、地面净辐射及影响因素?

答:P47

(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下垫面反射特征: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越强,吸收越弱

(3)大气状况:阴天,太阳辐射辐射减少

(4)海拔高度

8、太阳辐射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答:

1)波长大干1μm的辐射,被植物吸收转为热能,影响植物体温和蒸腾作用,可促进干物质的

积累不参与生化作用。

2)波长为0.72-1μm的辐射,只对植物细胞伸长起作用,其中0.7—0.8μm称为远红光,对光周期和种子形成有重要作用,并控制开花与果实颜色。

3)波长为0.61—0.72μm的辐射(红、橙光),可被植物叶绿素强烈吸收,光合作用最强。

4)波长为0.51—0.61μm的辐射(绿光),表现为低光合作用与弱成形作用。

5)波长0.4—0.51μm的辐射(蓝、紫光),可被叶绿素和黄色素较强烈吸收,表现次强的光合作用与成形作用。

6)波长0.315—0.4μm的辐射,起成形作用,如使植物变矮、叶片变厚等。

7)波长0.28—0.315μm的辐射,对大多数植物有害。

8)波长小于0.28μm的辐射能立即杀死植物。

9、为什么天气晴朗时天空呈蓝色,而浑浊时呈灰白色?日出日落时太阳呈红色?

答: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有散射的作用。晴空时其散射作用的主要是空气分子,空气分子选择性的对波长较短的蓝紫光进行散射,使天空呈蔚蓝色。阴天或大气尘埃较多时起散射作用的主要是悬浮微粒,散射光的长短波混合,天空呈灰白色。

因为日出日落前后,太阳高度角小,太阳光经过的大气路径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强,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都被散射了,只有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投射下来。

10、大气温室效应的原理?大气天窗?

答: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绝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而到达地面,使地面在白天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能而升温。但大气中的部分气体成分,如水汽、二氧化碳等,都能强烈地吸收地面放射的长波辐射,并向地面发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辐射能不致于大量逸出太空而散热过多,同时使地面接收的辐射能增大(大气逆辐射)。因而对地面有增温或保暖效应,与玻璃温室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又阻止散热的保温效应相似,所以这种保暖效应被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长波辐射中8-12μm处吸收率最小,透射率最大,这一波段称为“大气天窗”,是地表失去能量的通道。这个波段的辐射,正好位于地面辐射能力最强处,所以地面辐射有20%的能量透过这一窗口射向宇宙空间。

11.如何理解“所有的物体都会发光”?

答:(不同星球表面的温度不同,辐射出的电磁波也一样,我们所看到的光也不一样。温度高,波长短,能量较高;温度低,光偏红。)

任何有温度的物体都会辐射电磁波,温度低是主要频率集中在红外区,即红外辐射,温度高则逐渐移入可见光区。其实我们看到的光只是光波里面一小部分。

12.微波炉加热食物的原理是什么?

答:当微波辐射到食品上时,食品中总是含有一定量的水分,而水是由极性分子(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即使在外电场不存在时也是不重合的)组成的,这种极性分子的取向将随微波场而变动。由于食品中水的极性分子的这种运动。以及相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类似摩擦的现象,使水温升高,因此,食品的温度也就上升了。用微波加热的食品,因其内部也同时被加热,使整个物体受热均匀,升温速度也快。

13.紫外线为何可用于消毒?

答:紫外线具有的高光子能量,照射微生物时,可迅速穿透微生物的细胞膜和细胞核,破坏其

DNA的分子键,使其失去活性,因此细胞不能复制,微生物不久就会死亡。

14.昼长的时空变化规律?

答:夏季昼长随纬度升高而加长,冬季昼长随纬度升高而缩短,春、秋分昼夜平分。

15.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

答:h正午=90°-φ+δ

式中:φ为观测点纬度,δ为赤纬。

δ的含义:太阳直射点纬度(即太阳直射光线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春分日或秋分日:δ=0°夏至日:δ=23.5°;冬至日:δ=-23.5°)

16.广州“二分”、“二至”日出、日落、正午的太阳方位。

17.海口“二分”、“二至”日出、日落、正午的太阳方位。

第三章

名词解释:

热导率:指物体在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度差时,其相对的两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

热容量:在一定过程中,物体温度变化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质量热容量、体积热容量)温度日较差:一日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

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与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

潜热交换:物质在进行相态变化时所发生的热量交换。

显热交换:热量从温度高的土壤表面向外传递,以乱流热交换方式进入空气的热量。

霜: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并且地面温度低于0℃,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

霜冻:温暖季节温度降到0℃以下,造成植物伤害的现象。

平流霜冻:因冷空气南下而形成,又称风霜,地温高于气温。

辐射霜冻:因地表辐射降温而形成,又称地霜、晴霜、静霜,地温低于气温。

1、热量传递方式有哪几种,有何特点?举例说明。

答:空气与外界的热量交换包括传导、辐射、对流、湍流、平流、蒸发和凝结。

(1)辐射热交换:任何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通过辐射的放射和吸收而进行的热量交换方式。地表得到、失去热量的主要方式。

(2)分子传导热交换:物质通过分子碰撞,所产生的表现为热量传导的动能交换方式。导热性能与分子的排列相关,固体的导热性能远远优于气体。土壤中热量传递方式,土温的变化与分布;木地板与瓷地板温感差异;静止空气的导热性。

(3)流体流动热交换:流体在各个方向上流动时,热量随流体运动而输送的热量交换方式。在空气、水体中发生,热交换效率远高于分子热传导。根据流体流动的方向性分为对流、平流和乱流三种。对流使上下层空气混合,产生热量交换。平流对大规模的热量传递和缓和地区之间、纬度之间温度的差异起着很大作用。

(4)潜热交换:物质在进行相态变化时所发生的热量交换。水分蒸发吸收地表热量,能量“潜伏”在水气分子中,水气分子在空气中凝结为云时,放出热量。是地表和大气热量交换的重要途径。是气象过程的重要动力,如台风、雷电等。

2、下垫面热平衡?如何理解地表既是热原也是冷源?

答:地表净辐射能R,感热通量P,进入空气的热能,进入土壤的热能B,潜热通量LE。所以地表热平衡方程:Q=R-(P+B+LE)。

白天地面净辐射为正值,土壤表面吸收的辐射能转化为热能,使土壤表面温度高于贴地气层和下层土壤,于是热量从温度高的土壤表面向外传递,一部分以乱流热交换方式进入空气P,一部分以分子传导方式进入下层土壤B,还有一部分热量用于土壤蒸发LE,此时地表表示为热源。

夜晚地阿敏净辐射为负值,土壤表面因地面有效辐射丢失热量而不断降温,使土壤表面温度低于贴地气层和下层土壤,于是空气和下层土壤以热量P、B的方式向土壤表面输送热量,同时,与地面接触的空气湿度达到饱和状态时,又会释放凝结潜热LE给地面,此时地表表示为冷源。

3、比较水面和陆地的温度变化特点,并解释。

答:(1)水面温度:日凉夜暖,夏凉冬暖。因为水的热容量大,导热性好,海面温度不易升、降。水分蒸发要消耗大量热能,使水升温的热量就更少了。阳光可透入水中约100米深,分布较均匀,表层温度较低,温差小,进入空气中的热量就少。云雾较多、湿度大,也对温度有缓和作用。因此,海洋上或受海风影响的地区,白天凉爽,夜间暖和;夏季凉爽,冬季暖和。

(2)陆地温度:日热夜冷,夏热冬冷。因为沙子疏忪,热容量小,导热性能差,导致其升温快、降温也快;沙漠云少、湿度小,夜间地表辐射强;蒸发消耗少,加热地表、空气的热量多;辐射被表层全部吸收,加大温差。

4、为何沙土易出现热害和冷害?

答:(沙子疏忪,热容量小,导热性能差,导致其升温快、降温也快;沙漠云少、湿度小,夜间地表辐射强;蒸发消耗少,加热地表、空气的热量多;辐射被表层全部吸收,加大温差。)

5、比较山岗和山谷、阴天和晴天、干松地表和紧湿地表的温差,并解释。

答:(1)山岗温差<山谷温差。因为山岗乱流热交换强、山谷弱;夜间冷空气下沉,积聚在山谷。

(2)晴天>阴天。在无风晴天,中午前后,低层温度高,高层低气层不稳定,易对流,生风(成云致雨);夜间,低层温度低,高层高气层稳定,静风。阴天、风大:温差小,上下差别小。

(3)干松地表>紧湿地表。这是因为干松土中空气较多,紧湿土中水分较多,而空气的热容量和导热率比水的要小的缘故。

6、地面和空气的最高最低温度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

答:一天中地面最高温度、地面最低温度出现在地面热量收支相抵(平衡)的时刻。最高温出现在午后13时,因为正午时虽然太阳辐射强度最强,但地面得热仍多于失热,地面热量贮存量继续增加,因此,温度仍不断升高,直到午后13时左右,地面热收入量与支出量相等,热贮存量不再增加,此时地面热贮存量才达到最大值,相应地温度才出现最高值。

空气温度日变化规律是:最高温度出现在14时,最低温度出现日出前后时。同理,大气的热量来自地面,13时左右,地面向大气提供的热量最多,13时以后,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虽然开始减少,但仍然足够用于支出,直到地方时14时左右,大气热量收支平衡,大气温度达到最大值,随后气温便逐渐下降,一直下降到清晨日出为止。

7、大气中的水气、云对温度变化有何影响?

答:(云量多时,到达地面上的太阳辐射少,所以温度低,反之则高;云量多时,云层相当于温室大棚的覆膜,白天温度相对较低,夜晚温度相对较高,所以温差小,反之则大。)

8、霜冻的类型、特点、影响因素、防御措施?

答:霜冻可以分为辐射型、平流型、平流辐射型三种。

辐射型霜冻因地表辐射降温而形成,地温低于气温。晴朗少云、干燥的天气,地表辐射增强;微风或无风的情况不利于上下层空气的热交换;山谷、低洼地的冷空气易积聚;沙性土壤,热容量少,热导性差,易出现辐射型霜冻。

平流型霜冻因冷空气南下而形成,地温高于气温。其范围大、持续时间较长。在偏北向、背阳、迎风坡地、冷空气易进难出的地形,平流型霜冻较重。在冷空气易出难进的地形、背风向阳面,平流型霜冻较轻。

平流辐射型:冷空气过后常晴朗干燥,利于辐射降温。

对于辐射型霜冻,可以选合适的播种期、品种,选合适地形,调节地表热特性(镇压、水),包扎、覆盖以及利用烟雾等方式进行防御。

对于平流型霜冻,可以选合适的播种期、品种,选合适地形和防风等方式进行防御。

9、大气静力稳定度?如何判断?

答:处在静力平衡状态中的大气层,受外力因子扰动后,有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状态的趋势,称为大气层静力稳定度。

当气团处于平衡位置时,即具有与四周大气相同的气压、温度和密度,这时气团不动。当该空气团受到外力作用,做垂直运动时,只要它本身的绝热直减率与周围空气的温度垂直梯度γ不一致,那么它到达一新的高度时其温度与周围空气的温度就不相等,于是就会产生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1)当γ>γd时,则对饱和和未饱和空气团而言都是不稳定的。(2)当γ<γm时,必有γ<γd,因此无论气团是否饱和,大气都是稳定的。(3)当γ=γd时,对作干绝热升降运动的空气团而言,大气是中性的;而对作湿绝热升降运动的空气团而言,大气是不稳定的。(4)当γ=γm时,对作湿绝热升降运动的空气团而言,大气是中性的;而对干空气而言,大气是稳定的。(5)当γm<γ<γd时,对干空气与未饱和空气团而言,大气是稳定的;但对饱和空气团而言则是不稳定的。

10、逆温层定义、影响?

答:在一定条件下,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当发生逆温时,冷而重的空气在下,暖而轻的空气在上,不易形成对流运动,使气层处于稳定状态,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向上发展,所以在逆温层下部常聚集大量的烟尘、水汽凝结物等,使能见度变坏,加重空气污染。

(1)辐射逆温:夜间由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辐射冷却形成的逆温。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夏季最弱。

(2)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愈近地表面的空气降温愈多,而上层空气受冷地面的影响小,降温较少,产生逆温。

(3)下沉逆温:因整层空气下沉而造成的逆温,称为下沉逆温。

(4)锋面逆温:冷暖空气相遇时,较轻暖空气爬到冷空气上方,在冷暖空气交界面附近(即锋面附近)出现的逆温,称为锋面逆温。

(5)融雪逆温:在积雪地区,因暖空气流经冰、雪表面产生融冰、融雪现象,而冰雪的融化需要从近地面气层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使贴近地层的气温较低,形成逆温,这种逆温称为融雪逆温。

(6)地形逆温:在山区夜间,由于山上冷空气沿斜坡向下移动到低洼地区并聚积于底部,使原来在洼地底部的较暖空气被迫抬升形成的逆温,称为地形逆温。

11、什么是气温的绝热变化?原理是什么?

答:空气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而是由外界压强变化对空气做功,使空气膨胀或压缩引起的,称为绝热变化。

当空气块下降过程中,因外界气压增大,外界对气块作功,在绝热的条件下,所作的功只能用于增加气块的内能,因而气块温度升高。这种因气块下沉而使温度上升的现象,称为绝热增温。

同理,当空气块上升过程中,因外界气压减小,气块体积膨胀,对外作功,在绝热的条件下,作功所需的能量,只能由其本身内能来负担,因而气块温度下降。这种因气块绝热上升而使温度下降的现象,称为绝热冷却。

12、干绝热变化、湿绝热变化?

答:(1)干绝热变化: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降过程中的绝热变化。其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称为干绝热直减率,其值约为1℃/100m。就是说在干绝热过程中,空气团每上升或下降100m,温度要下降或升高1℃。

(2)湿绝热变化:在上升或下降的过程中,有水的相变,从而释放或吸收热量使空气块的内能发生变化。其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称湿绝热直减率,其值约为0.5℃/100m。

(3)干绝热直减率大于湿绝热直减率是因为饱和湿空气一旦上升,由于温度降低,极易发生凝结,放出潜热,缓和了空气上升冷却的程度,因此降温减少。而干空气或水汽未饱和的湿空气上升时并没有发生凝结放热,因此降温增多。

13、土温、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类型?

答:(1)土温的垂直分布分为日射型、辐射型、过渡型。

1)日射型:百田土壤表面得到太阳辐射加热,热量由地表往下层传递。地表是热源,各层土壤在吸收上层传递来的热量增温后,在通过分子传导方式把热量往更下层输送。

2)辐射型:土壤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类型。一般出现在夜间和冬季,是土壤表面首先冷却造成,热量由下层向地表传递。

3)过渡型:在昼夜转换和季节交替时,土壤上下层的温度垂直变化分别呈现日射型和辐射型的特征,上午(或春季)出现从辐射型向日射型过渡,而下午(或秋季)呈现日射型向辐射型过渡的类型。

(2)在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分布特点一般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地面是大气增温的主要和直接热源,对流层主要依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因而距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长波辐射的热能也越少,气温越低;另一方面,距离地面越近,大气中能够

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水汽和气溶胶粒子也就越多,气温也就越高,越远离地面,水汽和气溶胶粒子越少,则气温越低。但是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

第四章

名词解释:

水气压:空气中水汽的分压强。hpa

饱和水气压:饱和湿空气中水汽的分压强。反映空气的最大水汽容纳能力。

饱和差: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

相对湿度: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值。

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

露点:对于含有水气的湿空气,在不改变气压和水气含量的情况下,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辐射雾:是指当地面和空气由于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雾。

平流雾:是指在暖湿的空气流到冷地面上时形成的雾。

1、湿度和温度有何关系?

答:(1)相对湿度与温度:水气数量一定时,温度越高,饱和水气压越大,相对湿度则越小,相反,温度越低,饱和水气压越小,相对湿度则越大。

(2)绝对湿度与温度:温度越低,饱和水气压越小,所含水气的绝对量越少,故极地的冷空气如-40℃时,几乎没有水气,南下温度升高时,相对湿度会非常小。

2、哪些天气条件利于露、雾、霜的形成?露、雾对农业有什么影响?

答:形成露、霜、雾的有利天气条件是晴朗微风潮湿的夜晚。

露对农业的影响:对雨水缺少的干旱地区的作物生长有重要意义;在干热天气里,露常有维持植物生命的功能。但是,由于露会助长病菌的繁殖,故常用结露时间长短作为植物病害预测的重要指标。若水果表面沾有大量露珠而不散,会使果面产生锈斑,品质下降。

雾对农业的影响:遮蔽太阳,影响作物体同化过程。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使农作物徒长,体质虚弱极易受病虫之侵害。在干旱的地区和季节,雾露是植物的唯一水源。

3、大气中大、小水滴共存时,小的会变小,大的会变大?

答:同样的湿度,对小水滴可能不饱和,大的饱和。水滴越小,越凸,分子所受引力越小,越易蒸发,水滴越大,趋平,分子所受引力越大,蒸发慢,所以大小水滴共存时,则小的越小,大的越大。

4、大气中冰晶、水滴共存时,冰晶会变大,水滴会变小?

答:冰晶的水分子蒸发出来所需克服的分子引力较大,蒸发比水滴要慢得多。所以当大气中冰晶、水滴共存时,冰晶会变大,水滴会变小。

5、水面蒸发的规律(道尔顿定律)?

答:

6、土壤蒸发分几阶段?影响因素是什么?如何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答:土壤蒸发的两种过程:(1)快速蒸发:蒸发直接发生在土壤表面。水分充足时,水沿毛细管上升到土壤表面后进行蒸发,受气象因素影响。(2)慢速蒸发:水分在土壤中某层次进行蒸发之后,水汽通过土壤的孔隙达表层溢出土表。水分充不足时,蒸发是在土壤中进行,水汽通过土壤的孔隙扩散出去,与孔隙度大小等有关。

影响因素是土壤因子和气象因子。

减少蒸发的措施:1)首先应该耙松土壤表层,切断毛管,使土壤水分蒸发,由第一种过程转变为第二种过程,来削弱蒸发速度;但是当土壤耙松之后,又对第二种过程的进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这时为了防止土壤水分蒸发,须在耙松之后再加以镇压,把耙松土层的上层压紧,减小土壤上层的孔隙度,以限制第二种过程的顺利进行。这样既削弱了第一过程,又削弱了第二过程;就可以有效的防止土壤水分的蒸发。2)此外,影响土壤的水分和热状况的因素,如土壤质地、色泽、斜坡的方位及倾斜度,以及植物覆盖、地膜覆盖等,都能有力地影响土壤蒸发情况。

7、雾与霾的区别?

答:雾是飘浮在近地层空气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而霾是指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均匀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混浊现象。雾和霾是有区别的,霾粒子分布比较均匀,尺度小,0.001到10μm,平均1-2μm,肉眼看不到,霾散射波长较长的光较多,呈黄色或橙灰色。雾由水滴或冰晶构成,比霾粒子大,肉眼可见,白色,湿度100% 。当空气湿度增大时(90%),霾会转化为雾。当温度升高,湿度减小时(80%),雾也会转化为霾。

8、PM10、PM2.5、PM1?

答:PM10: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 的颗粒物。

PM2.5:大气中粒径小于2.5μm 的颗粒物(气溶胶)。

PM1:是指大气中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1微米的颗粒物。

9、PM2.5的危害?

答:(1)PM10以上,会被挡在鼻子外面;PM2.5至10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PM2.5,不易被阻挡。吸入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2)每人每天平均吸入约1万升空气,进入肺泡的微尘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其次,会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对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等心脏疾病。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PM2.5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逐步暴露出其恐怖的一面。

第五章

1、气压、气压场、水平气压场。水平气压场的基本类型?地面和高空的水平气压场如何表示?答:气压: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大气压力。

气压场:气压的空间分布。

水平气压场:表示气压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分布状况。

水平气压场的基本类型:低气压、低压槽、高气压、高压槽、鞍形气压场。

高空气压场:用等压面上的等高线表示;

地面气压场:用等高面上的等压线表示。

2、空气水平运动的最初动力是什么?水平方向主要受哪几个力有作用、各有哪些特点?

答:空气水平运动的最初动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方向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作用。

水平气压梯度力G:垂直于等压面,由高压指向低压;

水平地转偏向力A:与运动方向垂直,北半球指向运动方向的右侧,南半球指向运动方向的左侧。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不改变运动的速度。

惯性离心力C:与运动方向垂直,由曲率中心指向外缘。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不改变运动的速度。

摩擦力R:与运动方向相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

3、自由大气指什么?自由大气中空气的水平运动规律?

答:自由大气是指摩擦层以上、空气运动不受地表摩擦影响的大气。

(1)在自由大气等压线平直的气压场中,地转力和气压梯度力平衡时形成的风成为地转风。白贝罗风压定律:在北半球,风向平行等压线,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气压梯度越大,风速越大。南半球则相反。

(2)在自由大气中,空气做曲线运动时,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外,还收惯性离心力作用,这三个力达到平衡的风,成为梯度风。其遵循风压定律:在北半球,低压中的梯度风必然平行于等压线,绕低压中心作逆时针旋转;高压中梯度风平行于等压线绕高压中心作顺时针旋转。南半球则相反。

4、近地气层(縻擦层)中空气水平运动规律是什么?

答:(1)在摩擦层等压线平直的气压场中,作用于运动空气的力有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风向是斜穿等压线自高压吹向低压。风速的大小与气压梯度力成正比,与摩擦力成反比。摩擦层中风场与气压场的关系: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南半球则相反。至于风向偏离等压线的角度和风速减小的程度,则取决于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愈大,交角愈大,风速减小得愈多。

(2)在等压线弯曲的气压场中,如闭合的高压和低压中,由于地面摩擦力的作用,风度比气压场中所应有的梯度风风速要小,风斜穿等压线吹向低压区。所以,在低压中的空气一面逆时针旋转、一面向低压中心辐合,绝热上升,多阴雨天气;在高压中空气则是一面顺时针旋转、一面从高压中心向外辅散,绝热下沉,多晴好天气。

5、焚风?如何形成?

答:焚风:气流翻越高大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形成又干又热的风。

当未饱和的暖湿空气越山而过时,气流沿迎风坡爬升而发生绝热冷却,开始气流按干绝热过程降温。到达凝结高度后,空气达饱和状态,则按湿绝热过程降温,并有水凝结成云,甚至出现降水。当气流越过山顶后,就沿背风坡下滑,并按干绝热过程增温,加之水汽在迎风坡已凝结降落,空气相对湿度减小,因而在背风坡就出现了炎热而干燥的焚风。

6、季风、海陆风、山谷风是如何形成的?

答:(1)季风:在夏季大陆上气温比同纬度的海洋高,气压比海洋低,气压梯度由海洋指向大陆,风由海洋吹向大陆,形成夏季风;冬季则相反,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风。

(2)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使陆地上空气温度高,密度小,气流上升,近地形成低压区;海洋上空气温度低,密度大而下沉,形成高压区。气压梯度由海洋指向陆地,使空气自海洋流向陆地,即海风。夜间陆地降温比海洋快,使陆面气温低于海面,出现与日间相反的热力环流,空气自陆地流向海洋,即陆风。

(3)山谷风:山谷风是由于山地热力因子形成的,白天因坡上的空气比同高度上的自由大气增热强烈,空气受热膨胀,暖空气沿坡上升,成为谷风;夜间由于辐射冷却,使邻近坡面的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滑下,流入谷底,成为山风。

7、大气三圈环流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位移?

答:

(1)大气三圈环流:

赤道上受热上升的空气自高空流向高纬,起初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很小,空气基本是顺着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沿经圈运行的。随着维度增加,地转偏向力作用逐渐增大,气流就逐渐向纬圈方向偏转,到30°N附近,地转偏向力增大至与气压梯度力相等,这是在北半球的气流几乎成沿纬圈方向的西风,它阻碍气流向极地流动。故气流在30°N上空堆积下沉,使低层产生一个高压带,成为副热带高压带,赤道因空气上升形成赤道低压带,这就导致空气从副热带高压带分别流向赤道和高纬地区。其中流向赤道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成为东北风,在南半球成为东南风,分别成为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这两支信风到赤道附近辐合,补偿了赤道上空流出的,于是热带地区上下层气流构成了第一环流圈。

极地寒冷、空气密度大,地面气压高,形成极地高压带。在北半球空气从极地高压区流出并向右偏转成为偏东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北上时亦向右偏转,成为中纬度低层的偏西风。这两只气流在60°N附近汇合,暖空气被冷空气抬升,从高空又分别流向极地和副热带。在维度60°N附近,由于气流流出,低层形成副极地低压圈。流向极地的气流与下层从极地流向低纬的气流构成极地环流圈,这是第二环流圈。在高空流向副热带处的气流与地面由副热带高压带向高纬流动的气流构成中纬度环流圈,这是第三环流圈。

(2)气压带和风带:

(3)季节性位移: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呈现出季节性移动,一般规律为在北半球大致为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幅度大约为5°-10°左右。

第六章

名词解释:

气团:在水平方向上仍然存在着物理属性(温度、湿度、稳定度等)比较均匀,垂直方向变化比较一致的一大块空气。

锋面:冷、暖气团间的过渡面。

锋(线):锋面和地面的交线,即冷暧气团间的分界线。

冷锋:冷气团为主,向暧气团方向推进形成的锋面。

暧锋:暧气团主导,向冷气团方向推进形成的锋面。

准静止锋:当冷、暖气团相遇时,势均力敌,或由于地形阻滞作用,锋面很少移动或在原地来回摆动,这种锋成为准静止锋。

气旋:是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低、占有三维空间的大尺度漩涡。

温带气旋:温带气旋是一个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漩涡,自中心向前方伸展出一条暖锋,向后伸展出一条冷锋,冷、暖锋以南为暖空气,以北为冷空气。

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洋上,具有暖心结构、强烈的气旋性涡旋。

热带风暴:是指中心最大风力达8-9级的热带气旋。

热带低压:是指形成于热带地区的低气压,属于热带气旋强度最弱的级别。

台风:中心持续风速在12-13级的热带气旋。

反气旋:指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比周围高、占有三维空间的大尺度漩涡。

副热带高压:是指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

1、锋面类型?锋面附近的天气为何多变?

答:根据锋的移动情况,可以把锋分为暖锋、冷锋、准静止锋和锢囚锋四种。

由于封面两侧气温、气压、湿度不同,使得锋面处大气不稳定,所以锋面附近的天气复杂多变。

2、冷锋、暧锋天气变化的一般规律?

答:(1)冷锋过境的天气变化:过境前,由暧气团控制,温度高、气压低,吹偏南风;过境时锋后降水;过境后,由冷气团控制,温度低、气压高,吹偏北风。

(2)暖锋过境的天气变化:过境前,由冷气团控制,温度低、气压高,吹偏北风;过境时锋前降水;过境后,由暧气团控制,温度高、气压低,吹偏南风。

3、热带气旋分哪几级?标准?

答:根据《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热带气旋具体划分为热带气压(6-7级)、热带风暴(8-9级)、强热带风暴(10-11级)、台风(12-13级)、强台风(14-15级)、超强台风(16级或以上)6个等级。

4、台风的形成条件?危害?

答:(1)形成条件:1)需要温度26.5℃以上的足够广阔的洋面,高温高湿的低层大气结构很不稳定,蕴藏较大能量;2)低层存在热带扰动,可使空气上升释放潜热,形成热带气旋性漩涡;3)足够答的水平偏转力,可使热带扰动辐合气流形成气旋性涡旋,所以台风通常在离赤道5°-8°以外的洋面形成;4)基本气流垂直切变要小,通风不好,凝结潜热始终在有限范围内加热,很快形成暖心结构,保证初始扰动地面气压不断降低。

(2)危害:1)风灾,可倾覆船只,影响渔业生产和水上运输,吹倒大树,毁坏作物;2)雨涝灾,有的暴雨总量可达500-600mm以上,造成山洪暴发和内涝,冲垮水库和堤坝,中断交通,

伤害人畜;3)风暴潮灾,指强烈大气风暴所引起的强风和气压剧变,可引起海面水位异常涌升。严重时可冲垮海堤,使海水倒灌,农田淹没。

5、为什么气旋多阴雨天气?

答:气旋中盛行上升气流,绝热降温,水气凝结,成云致雨,所以气旋易出现阴雨天气。

6、为什么反气旋内多晴朗天气?

答:反气旋中盛行下沉气流,绝热增温,云消,所以反气旋内多晴好天气。

7、什么是对流性天气?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当对流上升运动发展旺盛,形成积雨云,并造成雷暴、阵雨、阵风等激烈的天气,这就是对流性天气。主要包括雷阵雨、冰雹、龙卷风等。

主要特点是范围小、时间短、来势猛、强度大、山地多于平原。

第七章

名词解释:

气候:指一个地区多年天气的综合状况。

气候带:指根据气候要素的纬向分布特性而划分的带状气候区。

气候型:是根据气候特征划分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季风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等不同类型。

冷洋流:是指本身温度低于所流经海区海水温度的海流。

暧洋流:是指本身温度高于所流经海区海水温度的海流。

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大范围、长时间、不同断的异常增温现象。

拉尼娜: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

1、冷、暧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分别写出3股冷、暧洋流的名称。

答:暖洋流给沿岸大气低层带来暖湿气流,大气层结不稳定,易产生对流降水,受暖洋流影响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如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阿拉斯加暖流。

冷洋流给大气低层带来冷凉气流,大气层结稳定,不易产生对流运动,因而不易产生降水,受冷洋流影响,气候冷凉、干旱、多雾。如千岛寒流、加利福利亚寒流、秘鲁寒流、西风漂流。

2、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

答:大陆性气候一般是指分布于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常受大陆性气团控制,而很少受到海洋暖湿气团影响所形成的气候。主要特点是日、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而集中夏季,气候干燥。相对湿度小,云雾少,日照强,终年多晴朗天气。主要分布于大陆内部。

海洋性气候一般指海洋中的岛屿与临近海洋的地区由于受海洋、洋流以及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团影响,所形成的气候。主要特点是日、年温差小,冬暖夏凉,降水较多而分布较均匀,相对湿度大,云雾多,日照较少。主要分布在沿海、岛屿、受海风影响地区。

3、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

答:季风气候是指受季风环流影响在大陆东部地区形成的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类型。其主要气候特征是:一年内冬、夏两季的盛行风向、云雨量和天气系统等都随季节发生明显的变化。冬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寒冷干燥;夏季风从海洋吹向大陆,降水丰沛,气候炎热潮湿。

地中海气候一般是指维度30°-40°附近大陆西岸的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的气候类型。其基本特点为: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干旱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南移(北半球),西风带气旋活动频繁,降水丰富,气候温和湿润。

4、地形与降水的关系。

答: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迎风坡雨量大,背风坡雨量小。这是因为山地对气流有抬升作用,空气上升降温,水汽达饱和发生水汽凝结,成云致雨。另外山脉对气旋或锋面有阻挡作用,导致降水增强和延长。

(2)在迎风山地,由山脚向上,降水量起初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的,到一定高度后降水量达最大。超过此高度,降水量又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此一定高度称最大降水量高度。山地最大降水量出现的高度与空气温度、湿度、稳定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气候愈潮湿,大气层结愈不稳定,山地最大降水量高度愈低。

5、人为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答: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影响的性质和程度又因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而不同,但其影响途径可归纳为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大气成分的变化和人为热量释放。

人们为了耕种、放牧或其他生产生活,大量滥伐深林、破坏草地,造成了地表状况的剧烈改变,使气候日益恶化,以至有些土地沦为沙漠或半沙漠。同时,人们为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也进行着农田灌溉、植树造林、修建水库等各种有益活动。这些活动往往起到改善局地气候的作用。例如,灌溉可使干旱地区蒸发的水汽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大,风沙减少,温差变小;种植防护林可减弱风速,增大湿度,防风固沙;建造水库,可增大湿度,减小温差。在城市,由于楼房的建筑和道路的铺设,严重地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和状况,使其粗糙度、反射率、辐射性质和水热状况等与农村有显著的不同,以致形成城市污染重、烟雾多、日照短、温度高、雨量大,风速小等基本的气候特征。

随着工业世界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CO2等气体排放量增多,加剧了大气的温室效应,是全球气候明显变暖。距估计,当CO2浓度倍增时,气温将升高2-3℃。但同时烟尘和废气的排放,由可使空气变得浑浊,从而削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造成温度的降低。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热量,可直接增暖大气,尤其是在工业区和大都市,局地的增温作用更加显著,产生“城市热岛效应”。这种人为释放的热量虽然远远比不上太阳辐射能量,但由于其逐年增加的趋势,应当引起人们关注。

6、地形与温度的关系。

答:地形对温度的影响,有多方面的表现。

首先,高山温度变化平缓,而谷地温度变化剧烈。这是因为高山上的空气与山顶地表面接触面积小,受地面温度变化的影响小,地形开阔、湍流交流强,再加上夜间高山附近的冷空气可以沿山坡下沉,换来大气中较暖的空气,所以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均比平地小。而谷地的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受地面温度变化大的影响小,并且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加之山上冷空气下沉积聚到谷地,所以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比较大。

其次,高山山脉两侧温度差异大。这是因为高达山脉(尤其是山走向与盛行风向垂直的山脉)对环流的屏障作用所致。

上海天气学原理和方法试题(有答案)

简答题(上海): 1、大气运动系统的分类与特征尺度?(p25) 2、我国境内冬夏两季气团活动特点。(p62) 3、影响锋生锋消的因素主要有哪些?(p105-106) 4、我国有利锋生的天气形势有哪些?(p104) 5、东亚气旋再生的形式有哪几种?(p130) 6、简叙北半球对流层中部(500hpa )夏季与冬季平均环流特点? 7、简叙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8、简叙经典统计预报法、PP 法、MOS 法及异同点? 9、简述“p ”坐标中的垂直涡度方程中等号右端三大项的物理意义。 )()()() (y v x u y v x u f p v x p u y dt f d ??+??-??+??-????-????=+ξωωξ 10、简叙横槽转竖前常有的特征? 11、阐述飑线和锋面的区别。(P415) 12、SR 风暴的特征是什么?(P406) 13、低空西风急流对暴雨的作用如何?(P400) 14、台风移动路径客观预报动力学方法的两类基本模式是什么?(P533) 填空题: 1、高空锋区是(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显著的质量交换区。 2、气旋的活动和能量过程主要集中在(行星边界层)和(对流层)上部。 3、大气运动受(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物理定律所支 配。(p1) 4、气压梯度力与(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p2) 5、地转偏向力处在(纬圈)平面内,它只能改变气快的(运动方向)。对于水平 运动而言,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运动向(右)偏,并且地转偏向力的大小 与(相对速度)的大小成比例。(p9) 5、大气运动系统按水平尺度可分为(行星)尺度、(天气或大)尺度、(中)尺

气象学测试题(做)

第一章地球大气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 1.大气由干洁大气、水汽和大气杂质所构成 2.大气中的臭氧主要集中在10~50 km高度,称为大气臭氧层,其最大浓度层出现在20~30 km高度处。 3.大气臭氧层能够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形成平流层逆温,并对地球生物形成重要的保护作用。 4.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并放射大气辐射,对地面形成温室效应。 第二节大气的铅直结构 1.根据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分布特点和大气铅直运动的状况,可将地球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2.对流层中存在着强烈的平流、对流和乱流运动。 3.对流层分为下层(摩擦层、行星边界层)、中层、上层和对流层顶。 4.贴地层是指距地面2 m的气层。 5.对流层和中间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强烈。 6.平流层和热成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7.习惯上将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1000~1200 km)作为大气上界。 第三节气象要素 1.气象要素包括日照、辐射、温度、湿度、气压、风、云、降水、蒸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 2. 天气现象是指大气中或地面上产生的降水、水汽凝结物(云除外)冻结物、干质悬浮物和光、电现象,也包括一些风的特征。 第二章辐射 第一节辐射的基本知识 1.太阳短波辐射:l mm,lM= mm 0.1~4微米 8 地面长波红外辐射:l 3~80mm,lM=10mm 大气长波红外辐射:l 4~120mm,lM=15mm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单位J/(s^m2) 或 W/m2。 3.光通量密度(照度):单位面积上接收的光通量。单位: lm/m2(流明)。 第二节太阳辐射 1. 太阳高度角(h):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2.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h=90。 - φ + δ(φ观测点纬度,δ观测时间的太阳 倾角即赤纬,太阳直射点纬度) 春秋分δ= 0。 ,夏至δ= 23.5 。 ,冬至δ=-23.5 。 3. 太阳方位角:阳光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4. 可照时数(昼长):一天中从日出到日落所经历的时间数。 5.可照时数北半球冬至→夏至加长,夏至→冬至缩短。 6.可照时数随纬度增加而加长,夏季尤为显著。 7. 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曙幕光时间。 8.曙幕光时间夏长冬短,随纬度增加而加长。 9.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方式:吸收作用、散射作用、反射作用。

气象学习题(有答案)

. 第一章 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1) 、 (2) 、氩和 (3)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4)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5)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 (6) ,夏天比冬天 (7) 。 5. (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3) 千米。 答案: (1)氮 (2)氧 (3)二氧化碳 (4)紫外线 (5)长波 (6)低 (7)低 (8)水汽 (9)温度 (10)降低 (11)平流 (12)升高 (13)1200 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 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答案:1.对,2.错,3.错,4.对,5.错,6.对,7.对。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存在着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两种过程。一般来说,消耗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其速度在大多数地区是夏半年大,冬半年小;而呼吸作用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这两种过程速度的差异在一天之内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年中也随季节变化,从而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增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中午前后,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浓度达最低值;午后,随着空气温度下降,光合作用减慢,呼吸速率加快,使二氧化碳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 在一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秋季最弱。因此二氧化碳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 此外,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 (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大气中的云、雾、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集中在这一气层内; (2) 在对流层中, 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 平均每上升100米, 气温降低0.65℃,在对流层顶可降至-50℃至-85℃; (3) 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4) 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和地表性质分布的

《天气学原理》理论测试题答案

《天气学原理》理论测试题答案 单位:姓名:分数: 一、填空(每空1分,共40分) 1、冬季北半球的对流层东部环流的最主要特点是在中高纬度以极地低压(或极涡)为中心地环绕纬圈的西风环流。 2、在极地环流圈和哈得来环流圈之间的中高纬度地区存在一个与直接环流方向相反的闭合环流圈称为间接环流圈,亦称为费雷尔环流。 3、在7月份北半球热带对流层高层有明显的反气旋中心,分别在北美、波斯湾和青藏高原。 4、云滴增长的条件,主要取决于云层厚度,而云的厚度,又决定于水汽和垂直运动条件。 5、我国华北及江淮地区有些低压在大陆本来没有很大发展。但是当他们东移入海后,又可再度迅速发展,这一方面因为海上的摩擦力影响比陆地小;另一方面是由于暖海上非绝热加热影响所致。 6、大气环流形成和维持是由影响大气运动的一些基本因子在长期作用下造成的,最主要的因子是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球表面不均匀(海陆和地形)和地面摩擦。 7、寒潮的中期过程是以北大西洋脊和北太平洋脊的发展为开始,而以东亚大槽的重建为结束。 8、对流性天气形成的基本条件: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条件和抬升力条件。 9、下图中为T-lnP图,其中A为抬升凝结高度,B为自由对流高度,C为层结曲线,D为状态曲线,E为对流上限。

10、西太平洋副高是由动力因子而形成,属于暖性高压,Hadley环流是最主要的成因贡献者,脊线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 11、影响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主要是下垫面附近的热力因子,由太阳辐射的经向差异,海陆热力差异,青藏高原和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三个基本因子组成。12、所谓的振荡是指大气环流周期性的变化,一般来说东亚季风环流和热带季风环流均具有显著的准双周周期振荡。 13、位势不稳定层结的建立主要取决于高低空水汽平流和热量平流的差异。即高层冷平流,低层是暖平流,或中低层比上层增暖更明显。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1920年前后挪威学派V.J.皮叶克尼斯和伯杰龙等人以为主要特征提出了气团与锋的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从千变万化的天气现象与天气过程中总结了许多天气分析和预报规则。 A、气压场 B、温度场 C、风场 D、湿度场 答案:B 2、大气环流的最终能源来自 A、下垫面 B、水汽相变 C、太阳辐射 D、感热 答案:C 3、寒潮中短期过程的关键系统是 A、北大西洋高压脊 B、北太平洋高压脊 C、极地低压 D、乌拉尔山地区高压脊 答案:D 4、在槽前脊后沿气流方向相对涡度减少,为,等压面高度,在槽后脊前沿气流方向相对涡度增加,为,等压面高度。 A、正涡度平流升高负涡度平流降低 B、负涡度平流降低正涡度平流升高 C、负涡度平流升高负涡度平流降低 D、正涡度平流降低负涡度平流升高 答案:D

试题--2(天气分析和天气学原理 单项选择答案)

天气预报竞赛测试题(二) (天气分析与天气学理论) 姓名得分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100分) 1.在对流层中,通常位温是随高度( A )。 A 升高的 B 降低的 C 不变的 2.在时间垂直剖面图上,时间坐标的方向通常是( C )。 A 从左向右 B 从右向左 C 根据天气系统的移动方向而定 3.地面图上有气压槽的地方( B )。 A 一定有锋面存在 B 不一定有锋面存在 C 一定没有锋面存在 4.在我国南方,地面锋线位于高空切变线的( A )。 A 南侧 B 北侧 C 正下方 5.由于地形的影响,夏季青藏高原的北缘等压面图上经常有一个等温线 密集带,这种等温线密集带( B )。 A 一定是锋区 B 不一定是锋区 C 一定不是锋区 6.在我国,锋生过程多伴随( B )而出现。 A 高压脊的加强 B 低压槽的加强 C 有利于湿度增大 7.当等压面图上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时( A )。 A 有利于锋生

B 有利于锋消 C 有利于湿度增大 8.如果与锋面配合的高空槽在减弱,则锋面将( A )。 A 随之减弱 B 迅速加强 C 迅速南移 9.一般南支槽带来充沛的水汽和潜热,遇有北支槽携带冷空气侵入南 支扰动,( C )。 A 有利于气旋发展 B 不能诱生气旋 C 多能诱生气旋 10.在我国,每一次寒潮过程都是一次( A )的重建过程。 A 东亚大槽 B 副热带高压 C 南支西风带 11.如果孟加拉湾有强大而稳定的南支槽,受槽前西南气流阻挡,则向南 爆发的寒潮有可能( B )。 A 迅速南移 B 转向东去 C 出现锋消 12.夏季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副热带高压脊是( A )的一部分。 A 太平洋高压 B 南亚高压 C 南海高压 13.副热带高压是一个行星尺度的高压,它是一个( B )。 A 冷性的深厚系统 B 暖性的深厚系统 C 冷性的浅薄系统 D 暖性的浅薄系统 14.对台风移动路径影响最大的天气系统是( B )。 A 高空槽 B 副热带高压 C 冷锋 15.江淮流域的梅雨期一般是在( A )。 A 6月中旬到7月中旬

气象学试题

第三章温度 一、名词解释题: 1.温度(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气温)最低温度(气温)之差。 2.温度(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之差。 3.日平均温度:为一日中四次观测温度值之平均。即 T 平均 =(T02 + T08 + T14 + T20) - 4。 4.候平均温度:为五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5.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 6.活动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7.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 8.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9.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10.辐射逆温:晴朗小风的夜间,地面因强烈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从而形成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逆温。 11.活动面(作用面):凡是辐射能、热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从而能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或湿度状况的物质面。 12.容积热容量:单位容积的物质,升温1C,所需要的热量。 13.农耕期:通常把日平均温度稳定在0 C以上所持续的时期,称为农耕期。 14.逆温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发生逆温现象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15.三基点温度:是指生物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上限温度和最适温度。 二、填空题: 1.空气温度日变化规律是:最高温度岀现在(1)时,最低温度岀现(2)时。 年变化是最热月在(3),最冷月在(4)月。 2.土温日较差,随深度增加而(5),极值(即最高,最低值)岀现的时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6)。 3.水的热容量(C)比空气的热容量(7)。水的导热率(入)比空气(8)。粘土的热容量比 沙土的要(9),粘土的导热率比沙土(10)。 4.干松土壤与紧湿土壤相比:C干松土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3、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6、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7、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8、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9、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10、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12、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13、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4 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在温带一区的气旋称为温带气旋,而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称锋面气旋。 15、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6、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7、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18、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9、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增温慢,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称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 20、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着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向的变化在120°以上 21、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2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G、A、C这个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梯度风 24、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具有的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25、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26、台风:当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32.6m/s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

2011农业气象学试题A卷(1)

以下各题中未注明单位的各物理量均为标准国际单位制。 1.C 2.C 3.A 4.B 5.D 6.C 7.C 8.C 9.B 10.B 11.A 12.B 13.D 14.C 15.C 16.C 17.B 18.A 19.B 20.B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共20分) 1.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对农业生产最有利。 A、5月下旬 B、6月上旬 C、6月中旬 D、6月下旬 2.露点温度表示()。 A、潮湿地面温度 B、空气湿度 C、饱和湿空气温度 D、未饱和湿空气温度 3.一团饱和的湿空气作升降运动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的判定条件是()。 A、γ<γm B、γ=γm C、γ>γm D、γ≤γm 4.低层大气能量的主要来源于()。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5.切变线是指()急剧变化的界线 A、温度 B、湿度 C、气压 D、风 6.在三圈环流中,南、北半球各形成()个气压带。 A、2 B、3 C、4 D、5 7.下面霜冻最轻的是()。 A、谷地 B、洼地 C、山顶 D、坡地 8.温度愈高物体放射能力的波长愈向短波方向移动。已知太阳辐射最大放射能力的波长为0.475微米,由此计算得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 A、5780 K B、6500 K C、6000 K D、6300 K 9.大气中臭氧主要集中在()。 A、散逸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O与O2易合成O3 B、平流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易形成O3 C、对流层,因该层温度低,O3不易分解 D、近地层,因该层温度高,O与O2易合成O3 10.在北球,冬半年,随着纬度的升高()。 A、昼弧增长 B、夜弧增长 C、昼弧夜弧相等 D、昼弧变短 11.以下作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油菜 B、玉米 C、烟草 D、水稻 12.积雨云属于()云系。 A、滑升云 B、积状云 C、波状云 D、层状云 任课教师: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1)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共16分,每小题2分) 1、辐射的波动性: 辐射以波动的形式发射或传播能量的过程。 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3、长日照作物需要经过一段时间长的白天和短的黑夜才能开花结果的植物,称为长日照植物。 4、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气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压的百分比。 5、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月平均温度与一年中最冷月的月平均温度之差。 6、季风环流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东西方向的垂直环流。 7、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指由于热带环流圈的下沉在30°N附近堆积下沉形成的高压系统。

8、农业气候资源可供农业生产利用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称 为农业气候资源。 二、填空(共10分,每空0.5分) 1、广东大部分地区的年降雨量多在 1500mm 到 2000mm 之间,通常把一年的降水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的降水,称为 前汛期降水,主要是由锋面引起的;后一部分的降水 称为后汛期降水,主要是由台风引起的。 2、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变化.由于 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不垂直 ,且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方 向保持不变,因而形成了地球上的季节交替和各地昼夜长 短不等。 3、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地面和大气 向外发出的辐射,主要是长波辐射。 4、植物在繁育期期对低温的反应比生长期对低温的 反应更为敏感,这一时期往往就是植物的温度临界期期。 5、水面蒸发速度的大小,与风速和饱和差成正比, 与大气压力成反比。 6、台风是指形成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当台风在东经180度以西,赤道 以北的西北太平洋海区形成后,我国气象部门将对其进行命名和编

(整理)天气分析和天气学原理答案.

第七部分天气分析与天气学原理答案 填空题 1. 基本天气图辅助天气图 2. 气象要素天气和天气系统 3. 地面辅助天气图高空辅助天气图 4. 极射赤面投影麦卡托圆柱型投影兰勃脱正圆锥投影 5. 天气和地面天气系统未来天气变化 6. 高空气压系统空间结构 7. 等值线分析 8. 2.5 4 9. 均匀平滑的 10. 数值相等 11. 风场风向 12. 15 30 摩擦力 13. 气旋性弯曲突增高压 14. 地形等压线 15. 冷平行 16. 天山祁连山长白山台湾 17. 过去3小时内气压的变化情况 18. 风向成正比 19. mm 微量 20. 风的来向 4 2 21. 黑色实线兰色虚线 22. 暖空气冷空气 23. 兰〇红● 24. 兰红 25. 正北方纬线 26. 兰G 红 D 黑 27. 4或8 28. 黑、红 29. 兰L红N 30. 时间垂直剖面图空间垂直剖面图 31. 时间 32. 加强减弱减弱加强 33. 冷区暖区 34. 矢线相切 35. 定量化动力气象学 36. 正方形网格经纬度网格 37. 系统误差偶然性误差 38. 1-2

39. 暖冷1个纬距 40. 气旋性低压槽 41. 较少较多 42. 低压槽暖 43. 正负负正 44. 冷 45. 锋面逆温 46. 一条巨大的云带 47. 云底云顶 48. 气压场平均温度场 49. 1/4 50. 高空引导气流 51. 爆发 52. 西西伯利亚蒙古 53. 高空冷中心强度 54. 流场 55. 暖性高压下沉运动 56. 588 晴空区 57. 东撤南退西伸北抬 58. 两次向北跃进和一次南退 59. 水汽含量的多少空气饱和程度 60. 水汽垂直运动云滴增长水汽垂直运动 61. 5 62. 外部 63. 南海印度洋太平洋 64. 微量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65. 充分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较长的持续时间 66. 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 67. 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 68. 大气 69. 天气过程 70. 天气图 71. 几百公里至一、二千公里3-4 72. 10000 1000 100 10 73. 连续分布 74. 标量矢量 75. 不均匀旋转 76. 相反 77. 垂直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对速度的大小 78. 气压 79. 右左

气象学模拟试题

南京农业大学试题纸 学年第学期课程类型:试卷类型: 课程:农业气象学班级:学 号:姓名:成绩:

E、露点温度 F、大气压强 随着雷暴的来临,气压、温度和湿度会出现显著的变化,表现为。 B、温度升高 C、湿度升高 E、温度降低 F、湿度降低 根据大陆度指标,下列城市位于海洋性气候区的有。 B、南京 C、北京 E、成都 F、西安 三、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光照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接收的光通量,其单位为。 B、lm C、J/s D、W/m2夏季,下列城市中光照时间最长的是。 B、上海 C、成都 D、海口 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与地面反射辐射之差称为。 B、有效辐射 C、天光漫射 D、地面辐射差额 通常将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称为。 B、活动温度 C、有效温度 D、净效温度 土壤温度铅直分布呈时,随着深度增加,土壤温度逐渐升高。 B、辐射型 C、上午转变型 D、傍晚转变型 水面蒸发速率随而减小。 B、饱和差增大 C、气压升高 D、风速加大 地面上的霜和露是通过冷却降温而形成的。 B、接触 C、辐射 D、混合 ,按降水强度的等级划分,属于。 B、中雨 C、大雨 D、暴雨 目前气象上常用的气压及水汽压的标准单位是。 B、mb C、Pa D、hPa 在自由大气层中,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平衡时的风称为地转风。 B、惯性离心力 C、摩擦力 D、水平地转偏向力 地面行星风带在北半球低纬度地区为。

D、雷暴 D、12 D、初冬 D、黑灾 D、22

南半球的大气活动中心已标明,请直接在图中标出北半 7月11日)低空和地面的天气形势简图,请根据此图分析江淮梅雨低 20°02′N,110°21′E)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气象学习题(有答案)

第一章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1) 、(2) 、氩和(3)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4)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5)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6) ,夏天比冬天(7) 。 5. (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13) 千米。 答案:(1)氮(2)氧(3)二氧化碳(4)紫外线(5)长波(6)低(7)低(8)水汽(9)温度(10)降低(11)平流 (12)升高(13)1200 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答案:1.对,2.错,3.错,4.对,5.错,6.对,7.对。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存在着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两种过程。一般来说,消耗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其速度在大多数地区是夏半年大,冬半年小;而呼吸作用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这两种过程速度的差异在一天之内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年中也随季节变化,从而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增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中午前后,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浓度达最低值;午后,随着空气温度下降,光合作用减慢,呼吸速率加快,使二氧化碳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 在一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秋季最弱。因此二氧化碳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 此外,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 (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大气中的云、雾、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集中在这一气层内; (2) 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5℃,在对流层顶可降至-50℃至-85℃; (3) 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4) 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和地表性质分布的

气象学试题

第三章温度 一、名词解释题: 1. 温度(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气温)最低温度(气温)之差。 2. 温度(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之差。 3. 日平均温度:为一日中四次观测温度值之平均。即 T平均 = (T02+T08+T14+T20)÷4。 4. 候平均温度:为五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5. 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 6. 活动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7. 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 8.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9. 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10. 辐射逆温:晴朗小风的夜间,地面因强烈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从而形成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逆温。 11. 活动面(作用面):凡是辐射能、热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从而能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或湿度状况的物质面。 12. 容积热容量:单位容积的物质,升温1℃,所需要的热量。 13. 农耕期:通常把日平均温度稳定在0℃以上所持续的时期,称为农耕期。 14. 逆温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发生逆温现象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15. 三基点温度:是指生物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上限温度和最适温度。 二、填空题: 1. 空气温度日变化规律是:最高温度出现在 (1) 时,最低温度出现 (2) 时。 年变化是最热月在 (3) ,最冷月在 (4) 月。 2. 土温日较差,随深度增加而 (5) ,极值(即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时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 (6) 。 3. 水的热容量(C)比空气的热容量 (7) 。水的导热率(λ)比空气 (8) 。粘土的热容量比 沙土的要 (9) ,粘土的导热率比沙土 (10) 。 4. 干松土壤与紧湿土壤相比: C干松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天气学原理试题1_3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 (20分) 1、质量通量散度。 2、冷式锢囚锋。 3、气旋族。 4、大气活动中心。 5、热成风涡度平流。 二、填空:(36分) 1、连续方程根据------------------原理求得,P 坐标中的连续方程------------------------。 2、固定点温度变化由---------------------------------------------------------------------- -------------------------决定。 3、推导马格拉斯锋面坡度公式假设锋为---------------------------面,其动力学边界条件为---------------------------------------------------。 4、一型冷锋与二型冷锋区别是------------------------------------------------------------ 5、在中、高纬大尺度系统运动中,通常固定点涡度增加(减小)和该固定点等压面位势高度降低(升高)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赖以存在的根据是------------------------------------------------------------------。 6、用ω方程诊断上升及下沉运动是由-----------------------------------------------------项决定。 7、控制大气环------------------------------------------------------------ 8.任一层风速可用T v A +=表示,它能成立的条件是------------------------------------------------------------ --------若为地面风速,则A 取---------------------(填:1,0,0-=<>) 9.我国北方气旋活动,一般与-----------急流相对应,南方气旋活动一般与-----------急流相对应。 三、综合题。(44分) 1、从力的平衡观点说明为什么在北半球大尺度系统运动中,高压内空气作顺时针旋转?(8分) 2、解释在稳定大气中,冷锋上山(爬坡),此锋是加强还是减弱?(8分) 3、请写出位势倾向方程: ()g g f v f t p f ζφσ+??-=?????? ????+?2222??? ????-???? ??????-??+dt dQ p R p c f p v p f p g σφσ22右端各项的名称,并用此方程定性解释图中槽的变化(图中波长L<3000KM,,实线为hPa 500图上等高线,虚线为等温线,闭合D G ,为地面高低压中心)(14分) 4、请用高空形势预报方程及地面形势预报方程物理解 释上图中槽及温带气旋变化?(14分)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3、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6、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7、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8、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9、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10、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12、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13、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4 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在温带一区的气旋称为温带气旋,而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称锋面气旋。 15、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6、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7、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18、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9、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风由山谷吹向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增温慢,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山坡,称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 20、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向的变化在120°以上 21、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2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

天气学试题

天气学小试题 1. 在对流层中,通常位温是随高度()。 A升高的 B 降低的 C 不变的 2. 在温度对数压力图上,锋面逆温的特点是逆温层上界面湿度()下界面湿度。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3. 当等压面图上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时()。 A 有利于锋生 B 有利于锋消 C 有利于湿度增大 4. 一般南支槽带来充沛的水汽和潜热,遇有北支槽携带冷空气侵入南支扰动,()。 A 有利于气旋发展 B 不能诱生气旋 C多能诱生气旋 5. 在我国,每一次寒潮过程都是一次()的重建过程。 A东亚大槽 B 副热带高压 C 南支西风带 6. 夏季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副热带高压脊是()的一部分。 A 太平洋高压 B 南亚高压 C 南海高压 7. 副热带高压是一个行星尺度的高压,它是一个()。 A 冷性的深厚系统 B暖性的深厚系统 C 冷性的浅薄系统 D 暖性的浅薄系统 8. 江淮流域的梅雨期一般是在()。 A 6月中旬到7月中旬 B 5月下旬到7月上旬 C 6月中上旬

9. 在高原天气分析中,常用()来表示气压系统的活动。 A海平面气压场 B 3小时变压 C 24小时变压 D 天气区 10. 造成我国雨带进退过程中的三个突变期的根本原因是()。 A 西风带环流的三次突变 B 东亚大槽位置的三次突变 C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三次突变 11. 产生地转偏向力的原因是()。 A地球的自转和大气的运动 B 气压水平分布不均匀 C 气压垂直分布不均匀 12. 锋附近常存在着大规模的系统性的()。 A 水平运动 B垂直运动 C 曲线运动 13. 中国的静止锋一般是由()演变而成的。 A 锢囚锋 B 暖锋 C冷锋 14. 实践表明,()层上的气流对地面的锋面移动有引导作用,故称此气流为引导气流。 A 700百帕和500百帕 B 850百帕和700百帕 C 850百帕和900百帕 15. 地面气旋发展,一般表现为其中心处正涡度随时间()。 A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16. 夏季,青藏高原相对于四周自由大气是个(),它加强了高原上空大气南侧向北

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有答案) 第一章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 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二、填空题(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氮、氧、氩和二氧化碳。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长波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低,夏天比冬天低。 5. 水汽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温度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平流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1200千米。 三、判断题:(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V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X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X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V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 散逸层。X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V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V 四、问答题: 2.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 有:(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 大气中的云、雾、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集中在这一气层内; (2)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平 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5C, 在对流层顶可降至—50C至—85C; (3)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4)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 变化和地表性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而产生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