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

美学

美学
美学

怎样学习美学

1、充分明了美学的学科定位

美学,一直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与文学、艺术、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美学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人文学科。要求学习者有高远的人生的境界,宽广的学术视野,敏锐的心灵感悟。

2、博学精微

在具体的学习方法上,也要因势利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朱光潜先生曾经在《怎样学美学》中说:“勤钻资料忌空谈,放眼世界需外文。博学终需能守约,先打游击后攻城。”这就要求我们有学贯中西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有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博约统一。

同时,朱先生还强调“不通一艺莫谈艺”。这也要求我们有实际的动手能力。

3、熟悉美学史

而艺术家弗?施莱格尔也一再说过:“最好的艺术理论就是艺术历史。”谢林也在其《艺术哲学》开篇中强调:“有关艺术的科学,首先,可视为对艺术历史的构拟。”他们都强调“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学习美学的一般原理,并不完全是抽象的“自上而下”的演绎,而是要在丰富的美学史中获得美学的道理,美学的理论和美学实践的历史结合,是我们必须保持的优良学习传统。

4、充分利用各个学习环节

充分利用所有教学资源,尽量利用各个环节教学的作用,充实我们的学习

二、美是什么:从美字到美学

1、美字的多重原意:①羊大为美②羊人为美③羊生殖崇拜为美;④女色为美;⑤羊综合感觉为美;⑥羊等价交换物为美

2、美的诞生:从功利到非功利,从实用到非实用,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粗到精:

①从逻辑上看:从无到有,从生存到发展

②从审美风俗上看:禁忌崇拜、黑齿为美、头尖为美、小鞋为美、胡服骑射等等

③从审美实践的作品看:更多的自然对象等进入审美的视野,《荷马史诗》来看,绘画来看等等。

从形象到抽象,从实用到装饰的发展,这是美的一条基本发展之途.鱼尾纹的装饰图告诉我们美的一个历程.

3、美的发展:从审美意识的萌芽到美学思想到美学学科的诞生。古老而年轻的学问。

鲍姆嘉通:美学的目的是(但就它本身来说的)感性知识的完善(这就是美),应该避免的感性知识的不完善就是丑。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低级的认识,美的艺术的理论。

美学学科诞生的意义:

①从“爱智者”而来的理性大潮中的感性学:人的全面发展的启示意义

②从“异化”世界而来的美学对现代社会的批判:社会和谐发展的启示意义

③从价值多元而来的美学学科的独立:人类知识体系健全的启示意义

美学研究对象

王朝闻先生:《美学概论》:“(1)从客观方面研究审美对象,阐明美的本质和根源,研究美丑的矛盾发展,美的各种存在形态以及崇高、滑稽、悲剧、喜剧等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2)从主观方面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反映的审美意识,阐明它的本质、反映形式的特征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3)、研究作为审美意识的物质形态化了的集中表现的艺术,阐明艺术的本质、内容与形式、种类,以及艺术创造活动的规律性和作为这种创造成品的反映、评价

的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等问题。”

李泽厚先生:《美学四讲》:“所谓美学,大部分一直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三者的某种形式的结合。比较完整的形态是化合,否则是混合或凑合。”“已经没有任何统一的美学或单一的美学,美学已经成为一张不断增生、相互牵制的游戏之网,它是一个开放的家族。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我们把美学研究的对象设定为…审美活动?。”

朱立元《美学》:“美学是对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重点)的审美活动进行思考、解释的学说与理论;具体说来,美学应将美与艺术等审美现象放在一种能集中体现审美关系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中加以考察。”

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情感世界——人对世界的情感关系与情感活动。

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美学就是研究美以及人对美的感受和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杨春时:《美学》:“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现象学意义上的审美现象。马克思的美学词条:“逻辑学(在它最通常的意义下)确定思想的法则;伦理学确定意志的法则,美学则确定感受的法则。真是思想的最终目的,善是行为的最终目的,美则是感受的最终目的。

蒋孔阳:“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美学当中的一切问题,都应当放在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当中来加以考察。

高尔太认为美就是美感,所以他认为美学研究的中心应该是美感经验:“美感具有了自己的特征,它就不可能被否定,因此它也是绝对的。基于这一绝对性,美感经验应当成为美学研究的中心。

《牛津英语指南》: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关注的是美和趣味的理解,以及对艺术、文学和风格的鉴赏。它要回答的问题是:美或丑是内在于所考察的对象之中呢?还是在欣赏者的眼里?

4、审美价值取向的历史演进:

①知识论、②价值论③独立论④生存论

5、美学的研究对象

①第一种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是艺术哲学。

②第二种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美学是美的哲学。

③第三种认为美学是研究美感或审美经验的,美学是审美活动。

④第四种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美学是审美关系学。

主要美学形态

一、西方所谓的双希文化的审美形态

【希腊】

(一)、希腊文化的审美形态:优美。

温克尔曼称其为“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明快、清新、和谐、流畅、节制而优美。美就是希腊。《掷铁饼者》、《米罗的维纳斯》、《拉奥孔》等。希腊悲剧智慧的悲叹。(二)、希腊精神:和谐与完善

希腊:维柯说它是一种“诗性智慧”,温克尔曼则把它概括为“静穆的伟大,高贵的单纯”;席勒说它是人的想象的青春与理性的成熟的完美结合;马克思说它是“正常的儿童”,具有永恒的魅力;黑格尔誉之为西方人的精神家园,而尼采则称其为“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相互辉映。

(三)、由希腊精神而来的优美的审美范畴.

优美:

1、外在形式上的“小”。通常为适宜、适应、对称、单纯、鲜明、整齐、比例、完整、柔弱、小巧、精致舒缓、秀雅、轻盈、渐次等等。

2、实质:主体和客体之间没有剧烈冲突而形成的和谐,它是一种直接的愉悦。在通常意义上的内容和形式之间,它是一种两者的和谐而更侧重于形式。它是一种较为单纯的情感。

【希伯来】

(一)、希伯来文化的审美形态:崇高

灾难深重的希伯来人对于一个全能伟大的“雅赫维”的信仰、对于走出苦难的坚忍,是一种主体无限力量的“异化”与爆发,是一种“崇高”。是一种“深”与“高”。后来的基督教文明的“哥特”可见一斑,而浪漫主义的洪波涌起是一种主体精神的直接回归的“崇高”。何为崇高?

崇高论。

那种超越一切的苦难的坚韧,以及由此而来安宁与全能,是对“无限”的表征,对现时的超越,或许就是人类表现出来的“崇高美”?也许这真的能震慑,

第一个提出崇高这一概念的人:朗吉努斯认为语言的崇高有五个要素构成: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感,运用藻饰的技术,高雅的措辞,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

而柏克是第一个把崇高和优美对立使之成为一个审美范畴的人。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研究》中第一次从审美的角度分析了崇高。

而后康德、黑格尔都对之进行了卓有影响的研究。

崇高:主体和客体经过矛盾冲突之后而达到的一种间接的愉悦。在传统内容和形式之间更侧重于内容。它是一种混合的情感。痛与快的交替转换的动态情感历程是其外在标志。它是人自身对无限性的一种希求。当然,也不是绝对数字的巨大,犹如屠格涅夫的《麻雀》,小而大的崇高。

柏克:崇高的感性对象:体积巨大;晦暗;力量;空无;无限;壮丽;突然性。

崇高的主体方面:凡是能以某种方式适宜于引起苦痛或危险观念的事物,即凡是能以某种方式令人恐怖的,涉及可恐怖的对象的,或是类似恐怖那样发挥作用的事物,就是崇高的一个来源。

如果危险或苦痛太紧迫,它们就不能产生任何愉快,而只是可恐怖。但是如果处在某种距离以外,或是受到了某些缓和,危险和苦痛也可以变成愉快的。崇高属于“个体自我保存”的本能。而优美属于“社会群体保存”的本能。

康德说,崇高是一种无形式,只能在主体精神里寻找,是理性精神参与而不是直观的判断。主体精神的“大”是崇高的特质。这里看见了崇高。

中国关于“优美”与“崇高”的样态:

甲骨文里就已经有了“美”这个字

“大”:《说文解字》里说: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像人形。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在《论语泰伯》中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中国旧时艺术上表现两性美的代表可以找出两个人:代表男性的是关羽,代表女性的是观音。

荒诞(absurd)

荒诞:对理性主义的普遍怀疑而来的无意义的虚无深渊。在这“上帝死了”、“诸神缺席”、“祛魅”的世界、“贫乏的时代”、“陷于深渊的时代”的“荒原”里,希望正与绝望同。

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1942年加谬所写《西西弗斯的神话》,表明了人类处境艰难。

马丁埃斯林:《荒诞戏剧》:荒诞戏剧依然可被看作为是最能代表我们自己这个时代态度的反映。

荒诞就是匮乏目的,一旦跟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和超验主义的根基分开,人就迷失了方向,他所有的行动都变得无意义,荒诞,无价值迷惘。

第二章第二节华夏文化的审美复调

一、儒家之“和”

1、儒家的命运

2、儒家的逻辑:重寻和谐社会、幸福生活的可能之途。

《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

《墨子公孟》:公孟子戴章甫,缙忽,儒服而以见子墨子。

《荀子儒效》:逢衣博带,解果其冠,是俗儒者也。

《论语》: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3、孔子主要思想:

①仁:(109次)

仁:超越一时一地一己私欲的人生情怀、人生境界以及由此达到的一种自由人生。是人对自身尊严的觉醒与自豪。

②礼:礼之用,和为贵。

③孝: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4、儒家的主要美学观念:美善,文质,“和”,兴观群怨。

①、美善结合的人格之美,随之而来的人生艺术化之中的理想。

②、中和、中庸的情感方式、人生世界与美学的尺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③、艺术的社会作用和兴观群怨

④、君子比德”,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逝者如斯,“吾与点也。”

孔子的快乐、忧伤与理想的人生境界

第二章、第二节道家美学

一、道家思想的整体体认。

二、道家美学的整体精神。

三、老子的主要美学范畴。

四、庄子的主要美学范畴。

五、如何评价道家美学。

一、如何整体把握道家思想。

1、阐释的“先结构”:

2、道家思想的境遇:重寻幸福生活、立身和持存的可能之途。

3、道家的逻辑:四词以蔽之:忘却与超越,自然与逍遥。

A、世界的黑暗,异化的生活。

B、相对主义的世界观。

C、以人合天自然主义的态度。

二、道家美学的整体思想:

①自然美、天然美的审美理想;②“忘我”而来的审美的心态

③同时相对主义价值观而来的美学观

④超越A言意、B形神、C欲利、D智识而来的“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逍遥游”。精神心

灵的绝对自由的“游刃有余”。“游于物之初”。“相忘于江湖”。“运斤成风”。实乃对于有限存在的超越。

三、老子的主要美学范畴:

1、味与道:

道:世界的本原、世界自身的“合规律”、“无目的的合目的”。明白宇宙这种“道”,就明白人生的“味”,这就是宇宙人生的“味道”。

2、美与妙:

在那似有还无、似无还有的“平淡”、“自然”、“原始”中,却有“大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其实这就是“妙”。

3、有与无,弱与强:

四、庄子主要美学范畴:

1、“游”:

2、忘

五、道家美学的评价:

1、审美理想、审美范型的创立。

(清新自然、含蓄隽永)

2、审美超越心态的畅扬。

(物我两忘、浑然天成)

3、审美生存的可能性途径。

(心斋坐忘、虚极静笃)

4、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

(浪漫诗风、瑰丽之辞、飘逸之人)

冯友兰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宗教境界与哲学境界。

悲剧

悲剧:何谓悲剧:说文,悲,痛也。从心,非声。神话里就有“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公共怒触不周山”等颇具悲剧意味的故事。把“悲”与“乐”作为两种基本的情感呈现在人们面前。当年韩娥到齐国雍门之外,曼声一歌,众皆垂泪泣涕,饭不下咽。而韩娥再一曼歌,众皆喜悦,忘却前哀。可这又是为谁欢乐为谁悲愁?

元末明初的高则诚就明确指出: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把喜剧归为“乐人”,而悲剧则是“动人”。把戏曲艺术的情感方式分为悲与喜两种基本模式。

悲剧的实质:教材73页说“只要命运对于个人、对于社会、对于历史还不是可以自由掌握的,那么,悲剧就会仍然是审美形态的一种。”“悲剧最积极的审美效果就是使人正视人生与社会的负面,认识人生与社会的严峻,接受命运的挑战。”

悲剧的构成要素:

①人类所面临的困境。

②面临困境时人的行为。

③面临困境时人的行为的结果。

悲剧的分类与定性:

积极悲剧:人在面临困境时所激发的主体精神的胜利。

消极悲剧:人所体味到的人的生存的有限性,以有限而追踪无限,此乃人之最大悲剧。

喜剧

喜,“说文”:乐也。

一、历史上关于喜剧的认识:

最早与喜剧有关的理论家: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喜剧的模仿对象是比一般人较差的人物。所谓较差,并非指一般意义的坏,而

是指具有丑的一种形式,即可笑性或滑稽。可笑的东西是一种对旁人无伤,不致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讹。例如喜剧面具是又怪又丑,但不至引起痛感。

近现代几种著名的喜剧理论:

①霍布斯:突然的荣耀说

②康德:预期失望说

③柏格森:生命的机械化说

④弗洛伊德:心理能量的节省说

⑤黑格尔:形式大于内容说

⑥谢林:对立元素的倒置说

喜剧的实质则在于:内容与形式“透明”的错位所引起的审美愉悦。所以经常以误会、偷梁换柱等方法营造喜剧感。《瞧这一家子》《钦差大臣》《风筝误》。喜剧和闹剧的区别只在于其自然性。

中国的喜剧

远在公元前五六世纪,各诸侯国宫廷中就豢养一批俳优,专以简单、滑稽的人物扮演,供帝王贵族开心取乐。“优孟衣冠”可资为证。

秦汉之世,俳优之风更盛。民间有《陌上桑》等喜剧性的歌曲,南北朝到唐之时,则有“参军戏”大量上演。到了宋元以来,话本、杂剧等大量兴起,喜剧作品也越来越多,出现了像关汉卿《救风尘》、康进之《李逵负荆》、郑廷玉《看钱奴》等优秀的喜剧,到清朝则有李渔的《风筝误》等优秀喜剧出现。

丑,《说文》:纽也。十二月,万物动,用事象手之形时加丑,亦举手时也。凡丑之属,皆从丑。

施莱格尔最早明确定义说:恶的令人不愉快的表现。

罗森克兰兹:美感是积极的反应(使人愉快),丑感则是消极的反应(使人厌恶)。

谷鲁斯:丑感就是高级感官感到的不快。

哈罗德尔:丑是一种否定性的审美价值。

桑塔耶纳:丑是一种肯定性的审美价值。

鲍桑葵:丑是一种卓越的审美价值。

李斯托威尔:丑是一种混合的感情,

一种带有苦味的愉快,

一种肯定染上了痛苦色彩的快乐。

美的定义的尝试

一、美的基本特性:

1、形象性:不是抽象的、概念的、理性说理的,而是具体的,如盐溶于水,无痕有味的。它是一种“别材”、“别趣”,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妙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因此,在紧要关头,它只是顿开,只说“他物”。而艺术的任务就在于把不形象的变得形象,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因此,可以“蛙声十里”,可以“动人春色不须多”。而“隔”与“不隔”的奥秘正在于此,以致于有人说艺术审美是“形象思维”。所以,王国维说:“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北宋,皆无题也。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形”在中国古典词汇中更多的指地上的可见的事物之外貌,而象则更多地指天象或者象征之意。这些都指出了“形象”的直接观感性,只不过有“天上地下”“形上形下”的区分。这些“象”都有以痕迹征兆象征的意思。”这里的“象”则多了想象的意思了。总的来看,形象,都包含有可以眼见的直观的甚至可以触觉的物象的意思。

2、情感性: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合情合理的不可能比那种不合情合理的可能还要好。“以

情观物”是审美的方式。非科学之观也“月是故乡明”,想象以为事,幽渺以为理,惝恍以为情。情感是一种非功利的情感,这种情感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直接的“移情”,往往有一个“使情成体”的形式化。

3、3、非功利性:三种态度与自由心态:①实用的态度,②科学的态度,③非功利的态度。冯至:如果你听到我的歌声落了泪,请不要推开窗子问:我是谁?“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其实,扇子可扇风也,亦可撕着高兴也。

二、美的历史踪迹:

1、客观事物的属性: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奥古斯丁、阿奎那、荷加兹、博克

2、从人的主观感受来研究美

快感说:伊壁鸠鲁派、休谟、桑塔耶纳移情说:立普斯内摹仿说:谷鲁斯

第六感官说:夏夫兹博里、哈奇生无意识渲泄说:弗洛伊德

客观精神理念说:柏拉图、普洛丁、黑格尔判断力说:康德关系说:狄德罗

生活说、实践劳动说:车尔尼雪夫斯基、马克思

现代世界的多重界定(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法兰克福学派及其以来)

美学的一些派别

1、毕达哥拉斯派:身体美确实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成功依靠许多数的关系。

2、亚里士多德:一个美的事物,应有一定的大小、体积和安排,太小不能美,太大不能美,因为看不出它的整一性。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与明确”。

3、朗吉弩斯:所有各部分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4、奥古斯丁:美在于事物本身的和谐,适宜。

5、阿奎那:美有三个要素:完整、和谐、鲜明。

6、夏夫兹博里: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比例合度的。

7、荷加兹:美的原则是: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8、越诺尔兹:自然的最一般的形式就是最美的形式。

9、博克:美的事物的特征:小、光滑、逐渐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

三、美的界定的多种可能性:

1、经验派的、理性派的、非理性派的、客观理念派的、社会派的、历史实践派的、审美独立派的等等。

2、怀疑主义、相对主义的态度与美的定义多重性的缘由(1)概念本身的多重内涵(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蕴意象层、哲学超验层)、

(2)时代性、

(3)民族性、

(4)主观性

3、美是与人的本质相一致的自由创造性形象。

美的怀疑主义、相对主义

智者学派,每个人把自己认为最丑的东西拿来放在一起,然后让他们从中挑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东西,不会剩下什么的。

怀疑主义者不下任何判断,悬搁一切结论,不说蜜是甜的,只说我觉得蜜是甜的。对一切东

西漠不关心,当阿拉克萨克尔掉进泥潭里,皮浪径直走过而不拉他老师一把,反而得到老师赞扬。在大海波涛汹涌要掀翻小船的时候,皮浪指着那个照常安静吃食的猪说:这就是哲学家的态度。

直到维特根斯坦,这种美的怀疑主义思想仍然普遍存在。而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传统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越来越消亡,所谓“审美日常生活化”,人们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使得对美的界定更趋于困难,更多的成为一种习俗。

美学研究方法及其诞生之后的发展:

1、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发展。

2、建构美学的原则以及可能的途径与设想:简单进化论的摈弃。古代和现代美学的贯通;中国和西方的融合;诸多相邻学科的渗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美学,鲍姆嘉通说: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诗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完善。研究领域的可能性:审美形态学、审美艺术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教育学、审美哲学、审美发生学、审美应用学。

审美艺术学

西方关于艺术研究的简单回顾:

1、根源研究:巫术仪式(弗雷泽)、游戏说(康德、席勒、斯宾塞)、深层心理说(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

2、本质研究:模仿说(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生存、存在说(尼采、海德格尔)表现说(诗缘情、诗言志、浪漫主义的理论)、形式符号说(克莱夫·贝尔、苏珊·朗格)、诗性智慧说(维柯)

3、条件研究:三要素说(丹纳)、社会环境决定说(普列汉诺夫、马克思)

4、本体研究: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

5、接受研究: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

中国关于艺术研究的简单回顾:从《乐记》、《文赋》、《典论论文》、《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六一诗话》、《原诗》到《林泉高致》、《笔法记》、《艺概》、《画语录》、《闲情偶寄》

本体的元气论创作的意象意境论主体的审美心胸论接受的知人论世和诗无达诂

中国论艺的四个传统:

①重气感物的传统、②言志缘情的传统、③深于取象的传统、④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的传统中国艺术自是有抒情言志的传统,但其写实求真的一面同样存在。当然,中国艺术的寓意象征情趣,还是其艺术永恒不变的主题。

西方论艺的四个传统:

①艺术与世界:模仿-再现的传统

②艺术与作者:激情-天才的传统

③艺术与作品:和谐-整一的传统

④艺术与读者:教育-娱乐的传统

乔治迪基就认为:“艺术就是一种习俗”。约定俗成的一种默契,一种平衡。在艺术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艺术的习俗。“艺术世界”有自己的历史、氛围和特质。杜威:艺术即经验。艺术就是“艺术世界”,艺术就是“艺术历史”。

艺术与艺术品

1、西方“艺术”概念:从古希腊的众技艺:柏拉图《理想国》:全部生活中充满了这些东西,一切建设性和创造性的艺术:绘画、编织、刺绣、建筑术、器具的制作,乃至动物的形体也都是如此。这一切都有优美不优美之分。到古罗马自由艺术(诗歌、音乐、舞蹈、历史、天

文、几何)、中世纪的“七艺”(语法、逻辑、修辞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到17世纪美的艺术与实用艺术、机械艺术的分离。

2、艺,在《说文》中解为“种植”,实乃一技。中国的“六艺”到占卜、医训、弹琴、书、画、围棋等到刘熙载的“艺者,道之形也。”实际上提出了“技”与“道”之间的辩证关系,使我们想起了千年之前庄子庖丁解牛的“游刃有余”。

3、第一是技艺;第二是由此技艺生产出的一个人造物;第三是它是一个精神产品。但艺术品是特殊的物品,是审美方式之下的“物”,是在审美意象中存在的“揭示”与“敞亮”。

意象与艺术

《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文心雕龙神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浚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安然后使悬解之宰,循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兴象(兴象天然,自我沉落在世界中)

喻象(世界成为自我的象征)

抽象(抽象的点、线、面、体组成的世界)

艺术:审美意象生成中“揭示”、“澄明”的存在之境。

意象是意向性的生成:意识是意向性的,在意识的本质中,即在意识的质性与质料的统一之中包含着这样一个规律,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某物也必然是意识中的某物。狭义上的意向意味着“瞄准”,就是指行为带着它的意义指向一个或多个对象;广义上的意向则既包括瞄准,也包括射中,也就是说,它意味着整个行为。不仅所有被展示的东西都已被意指,而且所有被意指的东西都得到了展示,所以在胡塞尔看来意识就是意识活动和意识活动所构造的意识对象,没有单纯主体的意识活动,和单纯的认识对象,对象只有意识对象,意识只有对象意识。因此,我们所研究的就只有“对象意识”或者“意识对象”,单纯的“对象”或者“意识”都是不存在的,认识的对象成了一个动态生成中的对象。

作为胡塞尔的学生英加登正是把现象学的“意向性”动态生成的精神应用到文学作品的认识中,认为文学的艺术作品不是一个自主存在的客体,而是一个非自主存在的客体,一个“召唤结构特”。它是一个纯粹意向性客体,它的存在基础在作者意识的创造行为之中。只有在作品的审美具体化中,它们的揭示和现实化才能揭示作品结构中实际的…文学的?东西,没有具体化,没有以审美的方式具体化的作品都不是文学作品,不是审美的对象。对象+审美活动=审美对象。

抽象意象与具体的观念,抽象意象与抽象的观念。有时候,意象是抽象的,观念是具体的;有时候,意象是抽象的,观念也是抽象的。

以休姆、弗林特、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认为真正优秀的艺术都是理性的分辨力和合理的思索,而非浪漫无限地宣泄自我。所以他们倡导用简练得体的形象,硬朗干燥的语言来传达感情。一个意象是在一霎那的时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正是这样一个复合物的呈现同时给予一种突然解放的感觉.直接性与自由性.

《说文》里说:“疆也,从土,竟声。”意,《说文》里说:“意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简言之,心之音,就是意。那么,当意和境走到一起的时候,意境就意味着“心音之疆域”了吗?我们并不一定追求意境。我们还有情境,我们也还有物镜。

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情”,多是自然本性,直接的、多属于本能的触发、反映、感受,无意识的、直觉的、率真的、天然的、个人性,绝假纯真的,天真烂漫的。而“意”则有理性的判断,意识的参与,是

有思想的、哲理的、社会性、后天的制约的。

意境:更多是个人自然情感与普世哲理的融合的层次、程度,感性与理性、个性与社会性、具象与抽象、个别与一般,小我与大我,有限与无限之间的自然“无痕”的契合、交融程度。汤显祖: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所以,他强调“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

关于意境的研究一般甚至这样来追述:庄子美学的自由追求、《周易》以来的言意象的关系、余味、隐秀“文外之重旨”、渊明之创作等都为“意境”诞生创造了条件。直到王昌龄提出这个问题。刘禹锡、司空图、张彦远、苏轼、梅尧臣、严羽、叶燮、王世贞、王夫之等继续发挥了意境理论。直到王国维提出了意境、境界理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意胜、以境胜、意与境浑等等,实乃不堪重负,妄加添缀。不能将“境”、“妙境”、“心境”、“化境”、“神境”等都归于“意境”。其实,意境直到20世纪前只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以致没有太大影响的概念。

象清代的纪昀已经经常使用“意境”来评价文艺作品了,如:杜甫的《江月》: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谁家挑锦字,烛灭翠眉颦。

对意境理解的9种常见形态:

1、情景交融说,虚与实,隐与显、藏与露的相生相成,都能无画处皆成妙境,计白当黑,产生意境。

2、“诗画一体” 说: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

3、境生“象外”说

4、“生气远出”说

5、哲学意蕴说

6、对话交流说

7、典型形象说

8、情感气氛说

9、想象联想说

意境和境界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之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尔。朱光潜、季羡林等先生均有高见,一认为移情,一认为根本不可能有“无我”,叶先生认为乃优美与壮美之别。

1、“有我”乃是“无我”,“无我”才是“有我”

2、“有我”“无我”是唯心还是唯物的争论

3、不可能真的有“无我”,“有我”、“无我”的区别只是“我”的隐和显

4、“有我”“无我”是意境的两种形式,审美的两种范畴

5、“无我之境”就是纯粹美

6、“有我”“无我”是与外物有利害关系的境界和无利害关系的境界

7、“有我”、“无我”之说本身就是矛盾的

8、“无我之境”根本不是美学范畴而是哲学范畴

9、“有我”是抒情诗,“无我”是山水诗

10、“有我”、“无我”相当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11、“有我”、“无我”作为两种审美范畴,没有谁高谁低之分

12、“无我”的例证完全是“摘句论诗”的错误所致

13、“有我”与“无我”就是“酒神艺术”与“阿波罗艺术”

14、“有我”、“无我”即“儒学之境”与“庄学之境”

16、“有我”“无我”是作家情感的主动与被动,是主观的与客观的

17、“有我”就是有个性

18、“无我”就是“道”的境界易为审美的境界

19、“无我”并非叔本华的静观

P132:有限-无限说。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像、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在有限的意象中寄托无限的人生理想;在有限的人生中期待无限的人生。一粒沙中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种对于无限的企盼,就是意境。这种对于无限的诉求就是中国人的精神超越与终极关怀。这就是中国人的宗教。

境界:汉语早先皆有“边界、界限、疆界”的意义。《列子周穆王第三》有: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国。郭璞注《汉书司马相如传》也云:天下有道,守在四夷。立境界者,欲以禁绝淫放耳。《后汉书仲长统传》也云:当更制其境界,使远者不过二百里。《三国志58卷》: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在64卷中又说:又诸将备守各有境界,犹恐贼虏闻讳,恣睢寇窃。

佛学传入,此词转变,开始指人的视野层次的范围:《金刚经》:于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金钢、铁围、大小诸山、江河、丛林、天人宫殿、一切境界,无不照见。

意境研究的泛化造成的混乱。实际上,“意境”一词在托为王昌龄所著的《诗格》中出现后,直到清朝,中间很少人直接用这一概念。在乾隆年间敦本堂本《诗学指南》中有这一作品。这一作品是否为清朝人所著,有待考证。

审美活动过程

1、审美需要、审美注意和审美期待(预备),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环境以及审美对象

2、审美感知:审美活动直接的第一步,获取外在世界的形象。(起点)

A中西方对于感知觉的态度

B感知的特点被概括为完整性、主动性、情感性。“感觉”到的事物,对外在形象的获取并不是机械复制轮廓、边界而已。它是一系列感知原则“综合”的结果。它也是一种“认知”,也是一种“概括”,也因此形成一个自己的“概念”世界。由“物甲”变成了“物乙”

色彩的冲突、对立、融合与感知形象的获得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认为:绘画、雕塑,甚至还包括建筑和园艺,只要是属于美术类的视觉艺术,最主要的一环就是图样的造型,因为造型能够以令人愉快的形状去奠定趣味的基础,而不是通过在感觉上令人愉快的色彩的表现。

颜色本身具有不同的表现力,或排斥或吸引,冷暖、积极消极、主动被动。

蓝——紫蓝红紫红——红

红——黄红桔红红黄——黄

黄——绿黄绿绿蓝——蓝

3、审美想象(审美活动的生命)

A中外关于想象的历史:在中国,屈原在《远游》中说:“思故旧以想象兮,长太息以掩涕。”李白在《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中说“想象东山姿,缅怀右军言。”在《赠张相镐》中又写到“想象晋末时,奔腾胡尘起。”杜甫也在《咏怀古迹》中提到想象一词:“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表明人们比较早就自觉意识到想象这一特殊审美心理。在西方,古典的审美创造活动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主要强调的

是“模仿”,因此“真实性”是古典审美创造的最高原则。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说想象容易使人犯错误,要尽力避免想象。只是到了浪漫主义运动兴起以后,想象在西方审美世界里才获得了崇高的地位。布莱克说:“单独一种能力就能造就诗人,这就是想象,神圣的想象。”

B想象的方式:接近想象、相似想象、对比想象、创造想象

C想象的功用:把单个的变成多个的,把抽象的变成形象的,把无形的变成有形的,把不可见的变成可见的。

D想象的特点:不受时空的局限,自由性;不受功利的影响,形象性;情感的伴随,情感性。

4、审美通感

通感的三重含义:一种艺术门类与另一种艺术门类的相通;一种事物与另一种艺术的相通;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界限的消失。

在科学的医学看来,这是一种病态幻觉;而在审美中却是一种审美高峰体验的象征。红杏枝头春意闹,绿杨烟外晓寒轻。天阶夜色凉如水。“热闹”、“冷静”、夜凉梦破鸡声白,枫霁烟醒鸟话红等等。

5、审美领悟(审美理解):独特的理解、掌握方式。以一种感性的形式对审美意蕴的整体领会与把握。

理性主义的掌握

经验主义的掌握

直观主义的掌握

马克思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理论的实践的宗教的艺术的

有时候我们说是一种形象思维。

6、审美情感:情感与审美情感。情、理传统的生发演变。人与世界、人与他人、人与自我(才是情)。

对审美活动的激发或者阻碍,强化知觉、激励想象的驱动力或者冷漠、失望阻止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在情感的场域中进行的,对审美活动有某种定向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评价作用。

情感的产生:

一是天赋本能说。中国古代的“性善说”、“性恶说” ,古希腊、中世纪的“神赋说”均属此类。二是感物致知说。认为人感于物而达到认识,认识又制约情感。如《乐记》:“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所以主张“理以节情,理以导情,理以养情。”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评估”说和“情景-评估-情绪”公式

三是主观说。认为情感、情绪是纯主观的。如《淮南子·齐俗训》:“夫载哀者闻歌声而泣,载乐者见哭者而笑。哀可乐者,笑可哀者,载使然也。”主观所载之情决定审美情感情绪的发生发展和性质。康德的“情感主观说”则明确认为情感是发自内心的,并不被对象性质所决定,诺尔曼·丹森的“情感是自我的感受”说也属此类。

四是客观说。认为情感情绪为对象自身的情感性质所激发。如鲍桑葵、桑塔耶那等人认为情感被知觉决定,知觉又被对象决定,事物除了具有大小、数量等客观性质和色彩、声音等依赖人的感知而存在的性质外,还有第三种性质,即“情感性质”。

五是联想说。联想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情绪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而唤起的。当人听到树叶沙沙响或北风怒号,便联想到呻吟的人或怒吼的人。

六是躯体变化说。美国詹姆士认为情感、情绪产生于生理的神经过程,是由躯体的变化构成的,而躯体的变化又是事物反射作用的结果,躯体受外物的反射作用而发生了各种变化,便产生了各种情感、情绪。

七是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说。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认为人对事物之所以发生特定的情感情绪,是被外界事物的物理的力和场同人的内在世界的心理的力和场在形式结构上是否存在着“同

形同构”或“异质同构”的关系决定的。

八是无意识说或集体无意识原型说。弗洛伊德认为情感来源于“无意识”的心灵,即来自心灵内部的精神系统,而这种精神系统又是处于意识之外的无意识系统。它曾提出“快乐说”,认为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艺术,是因为艺术渲泄了“原我”等无意识,使欣赏者原先就有而又受压抑的无意识本能得到了展现,于是便获得了象征性的满足,激起了快乐的情感。

7、审美回味与审美心境:审美活动的延续,持久的平静与超越。

审美活动的特点:

1、非功利性。马牛,人之所利用者,然戴嵩所画牛,韩干所画马,绝无对之而作乘服之想者。狮虎,人之所畏也,而卢沟桥之石狮,神虎桥之石虎,绝无对之而生搏噬之恐者。

2、审美活动的直觉性(1)、它关注的是事物的感性形式存在,它不依赖的抽象的概念,它的最终成果并不以概念的形式加以表达。(2)、直觉具有整体性和直接性。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镜中之月,水中之花,如盐溶于水,无痕有味。(3)、情感体验性和模糊性。恍兮惚兮,其中有象。象罔得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艺术即直觉,直觉既表现。

3、审美活动的创造性:主体各种心理机能创造的新的心象、意象与整体的人生境界。它是理论的、实践的、宗教的等等之外另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

4、审美活动的超越性:它是对客观物的科学性的超越,也是对主观的自然的超越。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5、审美活动的愉悦性:是一种生理愉悦之上的又超乎生理愉悦的独特的人生体验。它的层次是丰富的。比如“崇高”、“悲剧”等。

审美文化:审美社会学

社会学:《不列颠百科全书》:一种人类行为科学,用以考察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各种社会关系之性质、原因及结果。社会学也研究社会风习、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以及个人在参加群体和组织时所受到的各种影响。孔德1838年提出了sociologie一词,但直到19世纪末,涂尔干才真正把社会学与心理学、生物学等分开,主要研究群体感情、群体信仰、礼仪和规章、社会制度等,产生于社会交往中而不见于个人,同时又制约个人。

一是把考察社会机构的性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作为研究课题(社会功能——社会结构分析法)。

二是符号交感说,个人自我概念只是社会交往过程中自我对某些行为模式之适应或趋同的结果。

审美社会学:就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运用社会学的概念和方法,来探讨审美活动的一个美学的分支学科。主要包括“文化生产社会学”、“文本社会学”和“观众社会学”。近来的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东方主义等也是审美社会学的重要发展。

审美文化的结构

宗教:支配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信仰和传播上述观念的专门组织。它是社会意识形式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

宗教:人类与他们奉为神灵、精灵之间的关系。宗教通常被认为由人对上帝、众神或精灵的关系组成。崇拜大概是宗教最基本的因素。但是,道德行为、正确信仰以及参加宗教团体也是由信仰者和崇拜者所实践的、由宗教圣人与经典所支配的宗教生活的组成因素。《不列颠百科全书》

政治:阶级之间、民族之间、社会集团之间基于各自根本利益所发生的相互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活动。在希腊文中,“政治”一词指国家事务。孙中山先生说: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中国大百科全书》

道德: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指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

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行为、活动。

哲学:哲学一词起源于希腊语philosophia,拉丁语一位同一词形,由此传于后世。原意是爱智,引申为对一些基本信念的基础进行检查,并对用来表达这些信念的基本信念进行分析。哲学的探索是有史时期诸文明之学术史的一种中心成分。《不列颠百科全书》

科学: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社会意识形式之一,有时还指生产知识的活动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

经济:通常有经济关系、国民经济的部门或总体、经济活动、节约等含义。经济活动,包含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在内的广义的生产过程。西方经济一词来源于希腊语oikonomia,原意是管理家庭。中国则有经国济民、经邦济世之意。

审美文化的基本特性:审美文化,自律与他律的二重奏。

西方审美三大范式:1、针对理性、知识主义而来的感性、非理性主义;2、针对伦理道德主义而来的审美独立主义,直到唯美主义、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3、针对社会异化而来的审美救赎主义。

而中国从儒、道以来,自律与他律也一直伴随着审美的历史进程,在近现代也一样表现得极为突出。我想,功利与非功利的冲突,其实就是人自身的冲突,就是自身灵魂与肉体的冲突,就是精神与物质的冲突,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在自我的漩涡中撕裂着自己,挣扎着自己,痛苦着自己,欢乐着自己。而美,是一种祈求!

而审美对于社会的影响,诸如: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劝诫功能、预言功能、改造功能、启迪功能、交际功能、享乐功能、组织功能、补偿功能、暗示功能、评价功能等等,无所不包。叶朗书认为有三种影响社会的功能:1、认识功能,时代的模仿、世界的认识;2、沟通功能,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3、调节个体与社会的融合功能。

而真正的功能是影响人性的功能。是人性要求美,是美使他具有人性!在哲学意义上说,因为“人”的自觉,所以要求“美”,因为要求“美”,所以他是“人”。只有当人是真正的人时,他才要求美;也只有当人要求美时,他才是真正的人。所以,“我在故我美,我美故我在”

审美趣味:主题审美能力、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和审美偏爱的总和。它具有个人主观性和集体性,稳定性和变异性,感性和理性。

趣味(Taste)有“味道”、“味觉”、“体验”、“嗜好”、“判断力”、“鉴赏力”等意义。

审美文化的当代课题:

一、严肃艺术与通俗艺术:

1、通俗艺术一般不关心当代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而严肃艺术则面对社会人生的重大问题。

2、通俗艺术公式化、模式化,缺少灵活性、独创性。简单浅显,以传统技法为基础。而严肃艺术则讲究艺术形式的独创性,追求艺术家的个性风格。繁复高深,标志人类在形式方面的审美能力所达到的高度。

3、通俗艺术很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严肃艺术接受难度较大。通俗艺术具有消遣性、娱乐性,钝化消费者的想象力,提供较低层次的满足,取消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具有麻痹性。而严肃艺术则唤起消费者的审美介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思维的独立性。(法兰克福学派为其理论依据)

二、艺术的传统与反传统

1、中西艺术传统与反传统的历史。

2、艺术传统与艺术创新。

三、现代科技与审美

1、西方现代反科技的审美潮流

2、科技与审美的辩证关系:科技的发展有利于审美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扩大了审美的视野,开拓了新的领域;促进审美的民主化;同时,也是艺术创造非个性化、商业化,导致艺

术欣赏感觉的钝化和惰性。

审美教育论

教:《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而“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什么是教育,照希腊人的经典定义,这是个性所体现出来的美与善,是发展一切德行。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审美教育:狭义地讲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广义地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的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

中国历史上的美育

1、上古“乐教”

2、商周“六艺之教”

3、先秦“诗教”、“礼教”、“易教”“不言之教”等多重教育维度

4、两汉六朝:美的自觉

5、隋唐元明清:美育的丰富和发展

6、近现代: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西方美育简史

1、古希腊:美育的开端:斯巴达与雅典,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最早的“七艺”:文法、修辞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辩论术和音乐。

2、中世纪:上帝笼罩下的教育

3、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夸美纽斯:“在人类知识百科全书式的读物面前,艺术总放在前面,科学总放在后面;虽则科学所教导是事物的本身,而艺术所教导的则是操纵事物的方法。”

4、启蒙运动:理性与自然

5、现代:“异化”的挑战

美育的特征:

1、体验性

2、愉悦性

3、自发性主动性

美育实施的原则:

1、协调性原则

2、场效应原则

3、诱导性原则

4、阶段性原则

审美与人的自由

审美与人的自由 编者致谢: https://www.doczj.com/doc/1b6662146.html,/s/blog_4962038a01000b3z.html 2007-06-29 18:13:59 这是一篇目前在网上搜不到的名作,我是一字字输上去的,与博友一起分享。版主:幽冬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人类在现实世界中难以改变的宿命。 客观规律从不顾及人的主观愿望,或服从,或毁灭,人类别无选择;物理法则总是以冰冷的面孔回敬人类的一腔热血;而人类自身呢?人创造出社会,同时也把一张谁也无法挣脱的网套在自己身上;人有理智,但理智所制定的无数的规范、条例、标准、定理则常常将活脱脱的生命纳入程式化的教条之中;人的物质欲望更每每使人拜倒在金钱与权势的脚下……那么,什么是人之自由?在哪里、以何种方式才能获得自由?只要有,即便一瞬,也当以千古鬻之。环顾壁垒森严的宇宙,人类常常陷于悲观绝望之中。而令我惊异的是,人类居然造就了能够超越一切的一瞬,尽管它神秘而短暂,象梦一般去来无迹。然而,许许多多天才的心灵都将这短短的瞬间视为永恒,视为人类唯一能走向自由的捷径。 这就是审美。 孔子是最讲究规范的哲人,但他把“游于艺”作为礼治天下的极致,把“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审美活动视为人生的峰巅境界。老庄反对任何规范,他们所追求的那种内心冥寂、与时而动、与物而化、无所不适的逍遥游,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人生,忘怀一切者便超越一切。古希腊人崇尚如醉如狂的酒神,荒山上的纵舞欢歌使他们度过了无数个无忧无虑、完全沉浸的夜晚。尤其是当人类的觉醒发现自我异化之后,更把走向自由的希望寄于审美之中。康德用审美在不可逾越的现象与本体、知性与理性、科学与道德的对立之间架起了通道;席勒的一生是追求自由的一生,审美是他的最终归宿;黑格尔循规蹈矩是举世闻名的,但也不能不承认审美令人解放;马克思认为人类异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审美能力的丧失,对异化的扬弃便是使人的一切活动都带有审美的性质——自由选择、自由的创造和自由的享受。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也都把审美作为人类冲破一切束缚、获得心灵自由的精神活动。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审美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全身心的综合运动,它既是自愿的又是能动的,是对人的本质的全面肯定。在审美中,主观情趣可以超越客观法则,感性动力可以超越理性教条,精神享受可以超越功利欲求,个体生命可以超越社会压力。 一 审美的自由是主观对客观的超越。 审美活动必须以每个人的自愿为基础,个人的主观情趣是选择客观对象的标准。工人不能自己选择机床,农民难以选择土地,士兵只能拿到发下的武器,学生只能用规定的教科书……然而,当这些从事不同职业的不同的人进入审美领域之后,却能获得根据自己的主观情趣进行选择的充分自由。你修养浓厚喜欢“阳

美学

1、审美现象历史性——指审美现象本身以及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都不是从来如此,永远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生存的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它们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有不同时代和语境造成的差异性 2、审美关系就是根植于人生在世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自由情感关系。 3、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喜悦感 4、人生境界——主要标志着人在生存实践中的精神修养及思想觉悟程度,是人对宇宙和人生的自觉和对生命意义、幸福感的感悟水平,包括着人生实践中的审美的境界。 5、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精神要求 6、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它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7、审美趣味——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审美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内在方面,兴趣和品位是审美趣味外在表现 8、价值用以揭示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特殊关系的重要范畴,它从根本上表征着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式的生命活动的本质属性。 9、审美惊异——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 4、惊异――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一种存在状态。它始于主客区分,继于主体对客体的探索。审美惊异不是一般生活中的好奇、惊诧。并非一种单纯的感性刺激,一种主观的任意,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召唤;审美惊异也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10、审美体验——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11、澄明之境——就是光明、敞亮的境界,它与遮蔽、晦暗不明相区别,所谓走向澄明之境,亦即揭开遮蔽、去除迷误,从而走向光明之域 11、荒诞――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其实质是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最具代表性的表征是非理性和异化。 12、崇高——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13、优美——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14、气韵——气韵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就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力,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15、意境——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包括艺术对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里超越外在的形象,从而创造出新的意蕴和境界。佛家的境界不是指客观物象和环境,是指人的主观

美学元素 太朴山的美学元素(外一篇)

美学元素太朴山的美学元素(外一篇) 美学元素太朴山的美学元素(外一篇)山不会俯就、讨好任何人,它就在那里,你去或不去,它就在那里。 这也算是我爱山的一种理由吧。 我这个人有点怪癖,越是名山,越懒得去;即便勉强地去了,去了就去了,从不会留下只字片语。倒不是那些名山对不起我,委实是我的气场太小,又害怕喧闹,故而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相反,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山,倒像走亲戚似的,我不仅爱去,还一去再去。 太朴山就是其一。 我不清楚这座山名的来历,太朴,也许就是大朴吧大朴之物,必存大美焉,人工不可为,应是天造地设,又不曾被人染过指的。我特讨厌染指,连带"染指"这个无辜的词。 试想,原本好端端的一个物,一件事,一段情,与局外者毫无干系,你非得伸过去一个指头。何况那根指头也许并不干净;就算它干净,还能比造物的上苍高明吗太朴山好,不仅仅止于名字。山上山下,沟沟壑壑,我所见到的,无非是一些石头、树木、溪水。然而,当它们被我的目光和心灵一一摄取之后,觉得那石、那树、那水是太朴山所独有的;你若把它们换一个地方,哪怕稍微挪动一下,就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这使我想起城市里那些移栽的树,虽然它们还保持着树木的基本形态,但已然是另一层意义的树了。我就干过一件蠢事。 三年前我去太朴山时,看中了一株紫色杜鹃,因实在割舍不下,就将其挖回栽在自家的花盆里。次年春天,花开是开了,却显然没有它在山野开得那么浑朴自然,那么耐人寻味。个中原因我虽弄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染指了。你想想,那株原生态的杜鹃,吐纳的是太朴山的浑沦之气,而当它一旦脱离了那样的气场,即使活着,那也是苟活。 我避名山而亲太朴,似与那里的石头有关。太朴山虽与江南佛教名山九华山粘粘连连,暗通气脉,但此山的石头却与九华山迥异,一个黑硬、粗砺、峥嵘,构成一座名山的体量和气质;一个圆融、苍润、拙朴,成全了太朴山的简淡与空灵。 我说它简淡,是因为那些经岁月打磨的石头,已经熄灭了欲望,磨平了棱角,它们扁也好,圆也好,都遵循着大道从简、返璞归真的至理,虽栖居幽壑,这里几尊,那里几坨,或坐,或立,或倚,或躺,但姿态和表情都是安详、静谧的,仿佛阅尽云雨风霜的智者,只存一抹淡定在胸。石与石,有的则爱独处,长久地沉溺于冥思,彷如世外高人,任你千呼万唤,任你春光撩人,它一点都不为所动;有的则喜群聚,呼朋唤友,你倚我靠,甚至石上叠石,看上去亲密无间,却又谐者自谐,憨者自憨,不像我们人类,聚在一起总是彼此攻讦,相互挤兑,凭空生出许多是非来,想收拾都难。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以及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故而美学与意境就有了那么一层深厚的关系。美学里的意境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 “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如云“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 中国古典美学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个性,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美学命题和范畴。“意境”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学范畴的多义性,模糊性和辩证统一性;美学范畴的动态变异性;“以物观物”、“以我观物”的哲学认知和审美认知方式交融的艺术观照方式。“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范畴,这是从美学范畴说,这个范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历代许多艺术家有意识去追求的。

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郭文涛

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郭文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摘要: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涉及到美学、技术、人机、环境和经济等诸多领域。对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既包括理性方面,也包括了感性方面。科学的应用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为产品设计的实施和展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围绕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展开,介绍了产品造型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准则和组成结构,为产品造型的设计评价奠定了物质基础。 关键词:产品造型,造型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Abstra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roduct design involves a lot of fields such as aesthetics, technology, man-machine,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The evaluation of product design includes both the rational aspect and the perceptual aspect. Scientific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not only can guarantee the accuracy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s, but also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have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In this paper, arou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roduct desig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riteria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roduct design, which lays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product design. Keywords:Product modeling, Modeling desig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1 引言 美国苹果公司的产品造型设计,堪称现代产品造型设计的楷模。究其原因,产品造型设计是实现企业形象的具体表现。产品造型设计是以产品设计为核心,以评价指标体系为理论依据,在产品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片天地。 现如今,人们往往对产品设计投入大量的精力,而往往忽略了对产品造型设计评价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的促进产品设计的实施与展开;也可为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做保证;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工作时间,避免了资源浪费。 据了解,目前在国内,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着重于理性方面的研究,众所周知注重理性评价,虽然数据资料充分明确,证明力强,但与用户关联少或几乎没有,多为采纳专家意见作为评价依据。产品造型设计注重“以人为本”,产品没有广泛关注消费者的亲身感受,这样的产品造型,定然不会取得很大的成功。而在国外,他们虽然注重消费者对产品的感受,注重感性研究。不过这种研究同样也会造成很大的困扰,例如:消费者人数过多,数据不易采集;采集的数据资料缺乏准确性等等。如何正确解决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成为现在很多学者广泛研究的问题。要评价一款产品是否完美,就要考虑到多个因

浅析审美的自由感

浅析审美的自由感 “在本质上,美的自由是一种精神性的自由,也就是说在审美过程中,人们对自由更多的是一种对自由的体验,是一种自由感。”①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对一件作品我们会觉得它是美的,但却并不一定觉得它是自由的。审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深厚的阅览经验就很难看出一幅作品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由于审美对象,艺术作品本身可能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而审美主体在爱好、休养、能力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美感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深浅层次来。②所以对艺术家们的作品来说,要体会它们的内在情感我们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在面对一件作品的时候,首先要能够迅速的进入审美状态。而审美状态是以日常生活状态为入口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当看到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时,要以审美状态的角度去欣赏它,去发掘其令我们内心产生愉悦感的源头。长此以往在我们的脑海中就会形成一种审美趣味,“即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审美趋向、审美爱好、艺术爱好和审美判断力。”③但人们投入生活中的大部分情感都是非审美的,这给我们审美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审美活动还必须要以每个人的自愿为基础,个人的主观情绪是选择客观对象的标准。不同职业的人在生活中就不可能凭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工人不能选择医生的职业,学生不能选择像企业家一样去经营一个公司,科学家不能像画家一样去做伟大的画作……但在审美领域他,们却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情绪进行选择。“人们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同时也是对该事物是否美的一种情感性的评价和判断。”④不过也不得不承认这其中有较大的主观性。美或不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情人眼里出西施”美感除了具备客观标准外还有很强的主观性。 审美始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要将审美上升到自由的高度则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自由是一种精神,而精神是不能被驯服且拒绝为他们所驱使的;它曾经使艺术始终朝着生命之亘古荒原的边界进发,并作为探索生命的激情和行动的拓荒者而生存下来。”⑤可见自由对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当然这并不代表着对所有的作品我们都不可能一眼就看出它所象征的意义,它所代表的内涵,因为有些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容易被人接受的大众化的作品。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独立100周年的自由女神像就是一件很具审美韵味同时也很容易让人体会到其自由感的作品:女神双唇紧闭,头戴光芒四射的冠冕,身着罗马古代长袍,右手高擎长达12米的火炬,左手紧抱一部象征《美国独立宣言》的书板,上面刻着《宣言》的发表日期“1776.7.4”字样。当我们第一眼看到她时就可以领略到其所代表的那份自由感。 美是自由的形象,几乎任何自由的形象都可以通过美表现出来。美虽然寓居在现象领域,却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和谐的生命形式。⑥艺术家们在创作一件时首先需要考虑到的不仅仅是如何表现这件作品的美,还应当考虑到它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于是美感和它的内涵就构成了一定的内在性的联系:美感带动内在情感的流露;内在情感推动美感的表达。当一件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是正义感时,它就必须在集中表现作品自身美的同时嵌入具备自由感的元素。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是中世纪神学美学向近代人文美学过度的一个环

美学美育

美育的概念(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可以从具体过程、实施效用和与人目的三方面来讲。1、具体过程:美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它利用审美形象实的情感力量去感染个体以达到教育目的。2实施效用:美育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美育对人的塑造不仅=仅作用于情感,而且导致知情意等能力的全面提高,它同时辩证的融汇了认识、意志和情感三方面。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3美育的育人目的:它包含一种对人的全面塑造。通过对人类符号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审美的方式达成人的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各种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美育的具体特征 趣味性(以美的形象吸引人)、感染性(以情动人而非以理动人)、多样性(时空上灵活、个体针对性上显现差异的特性) 美育的功能 个体塑造、社会整合、文化构建 第三讲美学的基本形态 形态就是外部表现。美的外部表现有多种多样,千差万别。但是,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我们一般只着重研究崇高(优美)、悲剧、喜剧(滑稽)等几种最为基本的形态。 一、崇高与优美 ?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了崇高与优美(狭义的美)的不同。中国战国时期的孟子曾对“美”和“大”加以区别;以后的文论,通论对两者的区别描绘就更加生动,明确地提出了阴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概念。如“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其得于阴与柔之类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烟、如霞,如幽林曲涧……”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崇高很早就有各种理论,如古代罗马列的朗吉弩斯曾提出和研究了“崇高体”,他已经观察到宏大和新细之间的差别。 ?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中认为崇高的来源有五个 ?:一、“首要的是庄严而伟大的思想”;二、“具有慷慨激昂的热情,?三、“构思辞格的藻饰,?;四、“使用高雅的措词”;五、“尊严和高雅的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前两个,并强调崇高的思想来自高尚的心灵:“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家柏克曾将崇高与优美并列起来,对崇高的经验特征作了比较充分地表述。他认为,“崇高是引起惊羡的,它总是一些巨大的可怕的事物上面见出。”柏克将崇高与恐怖联系起来,认为人对对象(如黑暗、孤独、无限等)不能理解而感到畏惧,引起崇高感。 ?以后康德则从哲学上揭示了崇高与优美的区别,确定了崇高在美学中的独特地位。康德认为,崇高不在对象而在人类自身的精神,在于人心能抗拒外界威力所引起的先惧后苦的愉悦。它展示了理性的力量而过渡到伦理领域。 ?康德:“我们欣然把它们称为崇高,那是因为它们把我们灵魂的力量提升到那样一种高度,远远地超过了庸俗的平凡,并在我们的内心发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抵抗力量”。 ?现代一些西方美学家论崇高: ?鲁斯金:崇高是在伟大的感情上产生的效果……这伟大,无论是物质的、空间的、力量的、品德的或者美的。 ?布莱德利:任何以崇高来打动我们的东西,都产生出一种伟大的印象,而且更多的是——非常的、甚至令人震撼的伟大。 ?李斯托威尔:崇高存在于精神上或物质上令人震撼的宏伟里面。……没有灵魂的高尚伟大,最高贵的艺术作品和自然都必定会永远暗淡无光。

美学选择题整理

选择题: 题目: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的观点是把认识的重点放在了 A.审美主体上 B.审美客体上 C.主客体关系上 D.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 解题指南:“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的观点是黑格尔提出的,认识的重点放在了审美客体上 题目: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 | A.哲学的方法 B.社会学的方法 C.考古学的方法 D.名俗学的方法 解题指南: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题目: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创立于 A.古希腊时期 B.古罗马时期 C.十八世纪 D.十九世纪 解题指南: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创立于1750年,所以选18世纪。 题目:把理念论作为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的哲学家 … A.赫拉克利特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解题指南: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以其理念论为哲学基础的

题目:最基本、最普通的形式规律是 A.均衡对称 B.对比调和 C.节奏韵律 D.多样统一 解题指南:多样统一是最基本、最普通的一种形式规律。 @ 题目:在“生物本能说”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 A.德谟克利特 B.博克 C.达尔文 D.弗洛伊德 题目:把美分成“秀美”和“威严”两大类的哲学家是 A.西塞罗 B.博克 C.康德 D.黑格尔 题目:不属于优美形式特征的是 A.秀丽 B.柔媚 C.娇小 D.粗狂 ) 题目:把体积数量的大称为“数学的崇高”和力量的巨大称为“力学的崇高”的哲学家是 A.博克 B.康德 C.黑格尔 D.席勒 解题指南:“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是康德提出的。(多选出现过) 题目:把解释学与生命哲学结合起来并使其发展成为人文科学的普遍方法论的哲学家是 A.施莱尔马赫 B.狄尔泰 C.海德格尔 D.伽达默尔 ; 题目:属于类似联想的诗句是 A.“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瓦片” D.“马后桃花马前雪” 解题指南:类似联想:指两件事物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接近。

美学复习资料汇总(全)

美学复习资料汇总(全)

《美学》选择题 1、被称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鲍姆加登) 2、美学发展经历的第一阶段是指(审美意识的形成) 3、从主观心意状态探求美,其核心的理论取向在于(坚持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心意) 4、最早从数关系出发探讨美的本质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 5、提出“美育代宗教”的是(蔡元培) 6、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概念的是(席勒) 7、最早提出“诗言志”的著作是(《尚书·尧典》) 8、正式提出“崇高”范畴并系统探讨的是(朗吉弩斯《论崇高》) 9、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意义和价值在于(丑在充分表现自己中否定自己) 10、下面审美联想中属于相似联想的是(“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11、从古至今,美学家对美感有很多分歧,但他们都肯定(美感必须依赖于人的感官) 12、艺术的核心功能是(审美功能) 13、王国维所谓艺术意境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镜”是指(前者是“隐我”,后者是“显我”,但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意境) 14、“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没有感觉”,这说明(穷人没有与美景建立自由的审美关系) 15、“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喜剧”提出者是(马克思) 16、提出“曲线为美,蛇形线最美”的是(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 17、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8、在历史上,美学长期被看作(哲学的分支) 19、美的问题性质在于(透过美的现象探讨美的本质) 20、中国最早将教育分为德育、智育、美育的是(王国维) 21、艺术品最基本的必要条件是艺术品必须是(人工制品) 22、“细雨鱼儿飞,微风燕子斜”描绘的是(优美景象) 23、将“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的是(康德)

传统美学元素与当代艺术

摘要:中国传统美学元素的深厚底蕴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如何将先辈们几千年来总结的中国传统美学元素的规律和成果运用到当代的艺术中,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话题。 关键词:传统美学;元素;当代艺术 中国传统美学元素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在当代艺术领域,由于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动摇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使我们丧失了自身的话语权,艺术作品也越来越远离民族个性。如何将传统的中国元素妙手天成地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表现出来,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又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还能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是当代艺术表现所追求和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 一、传统美学元素的表现 中国传统美学元素中充满生命活力之美。如纹饰里面的动物纹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原始图腾的形象。反映的夔龙纹、夔凤纹等,都是根据中华民族所崇拜的吉祥神圣之物的龙、凤演化而来的,风格迥异,并具有明显的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记号。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不论宫廷美术还是民间美术、文人画还是宗教画,经过历代的画家、艺人、工匠的创新实践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达形式。无论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期的青铜,还是从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到汉代的雕塑画像石,或是从唐宋的绘画到明清的瓷器、家具,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纹饰、戏装、面具、木版年画等等等等,都充分体现出了或是灵巧,或是简约,或是精致,或是工整或是粗放或是热烈或是娟秀,或是质朴或是奢华的多种手法。无论是逸笔草草的国画水墨还是板刻的装饰图案;无论是造型夸张的剪纸还是色彩艳丽的木版年画,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为当代艺术提供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装饰素材。要走出一条民族个性化的道路,就必须要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向传统美学学习,并进行具有创造性的发挥,使中华传统美学设计元素用在当代艺术中既具有“民族个性”又有“时代个性”。这样,我们的现代设计才能真正走“国际化”。 二、传统美学元素对世界艺术的影响 同时中国传统美学元素也是世界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口之众多,中国文化早已向世界各地广泛地传播开来,影响之深之广,其市场潜力之不可估量,可想而知。中华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之大,以及在世界文化中所占的比例之重,也就决定了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中的价值前景是无限的,潜力也是无穷的。比如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威尼斯派最杰出的画家之一的乔凡尼?贝尼所作的《众神聚宴》,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向往的理想世界的真实写照。画中值得一提的就是诸神所用的器皿都是源自于中国宋代所烧制的青花瓷,可见当时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名声远播以及在那个时代的西方人对中华文明的崇拜之情和向往之意。 三、当代艺术大量运用传统美学元素的原因 当代艺术中大量运用中国传统元素符号大致有两种。一方面是设计师追求艺术表现的自由创新;另一方面,一些有艺术家对传统文化存有深厚感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一种责任感。 随着社会文化形态的不断丰富发展,经济活动方式的不断改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迅猛,大众传媒也日益增多,我们必须在全球化意识和人类文明双重体系的大前提下不断汲取和吸收不同文明的构成中的良性基因,以敏锐、超前、综合的理念与世界的视觉语义相接轨,在注重客观与尊重自然的前提条件下,把人们迷恋传统造型的“意”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平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对它的研究可谓早已形成一门“显学”。学界从各个角度进行探析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有分量的学术成果。 我们常常会随口说某样东西有“意境”,但是如果继续追问下去什么是“意境”;就往往无疾而终。什么是意境?关于这个问题,自王国维以来对它的定义就没有断绝过。 叶朗的《说意境》一文通过对意境这一重要范畴的分析,区别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说明了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些特点。在《说意境》中作者首先区分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认为情景交融指的是“意象”;而“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情景交融),还有一些自己的特殊规定性。作者认为意象说和意境说的思想根源是老子的哲学;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认为作为艺术本体的意象具有宽泛性,某种不确定性,其基本规定是情景交融。老子“道”的思想促使了中国古代艺术家不重视一个具体事物的刻画,而是突破具体的“象”去追求“道”的无限。因为“意境”是要进入无限超越具体的有限,因此就会有一种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这就是它的特殊规定性。作者从中国绘画﹑诗歌﹑园林等三方面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此外,有“意境”的艺术作品会超越具体的事物而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如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意境”还会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这种美感往往表现为一种惆怅。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孟二冬的《意境与禅玄——中唐诗歌意境论之诞生》主要是从中唐时期的一些诗歌理论入手分析,认为其产生中唐时期作家和理论家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正式诞生。。。主要探讨了中唐的意境论。。。。首先探讨了其产生的前提条件。前人以及同时代人的创作实践;魏晋以来,文艺理论家对于文学创作中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融合的重视;儒释道中有关学术与哲学的思想,尤其是玄学中“言﹑象﹑意”关系的辨析和佛教中关于“象外”说的理论与意境理论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作者着重分析了《诗格》和《诗式》中对于意境问题的论述。《诗格》中所言及的境象超越了眼前的确定之景,与佛教中“观心”,“象外”之说完全相同;其注重“心法”的理论和见解 意境不可能凭空出世,关于它的诞生一定会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可能起

艺术领域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二级 指标 三级指标评价提示评价方式评价要求 艺术领域音 乐 审美感受 能集中注意倾听或观看喜欢的 音乐舞蹈表演,能在音乐活动 中体验快乐。 倾听、情绪活动评价 1.主动倾听,体验音乐的快乐。(优秀) 2.知道倾听,感受音乐。(良好) 3.教师引导下倾听,同伴带动下参与活动。 (再努力) 艺术表现 能进行唱歌、律动、打击乐等 活动,会跟着音乐做简单的身 体动作。 动作、节奏感、会 使用2-3种打击 乐、知道名称。 抽查 1.动作合拍,节奏感强,会正确使用打击乐。 (优秀) 2.能随音乐愉快做动作,知道感应节奏。(良 好) 3.会在音乐伴奏下模仿同伴动作。(再努力) 想象创造 对自己熟悉、喜爱的歌曲、乐 曲能进行自主的模仿。 音准、旋律抽查 1.发音正确,能准确把握歌曲的旋律、节奏, 吐字清晰,发音准确。(优秀) 2.能较准确的把握歌曲的音准、旋律。(良好) 3.歌曲旋律或节拍方面把握不够准确。(再努 力) 美 术 审美感受 愿意参加美术欣赏活动,对色 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 参与性、主动性 日常观 察 1.能积极主动投入活动。(优秀) 2.在教师指导下愿意参与活动。(良好) 3.不愿参与美术活动。(再努力) 艺术表现 学习正确的握笔、做画姿势, 会有序摆放材料及安全使用材 料。 会用画笔大胆涂鸦。 会使用美术工具进行随意撕 纸、粘贴,大胆玩泥。 1.正确握笔 2.横竖线、曲线、 螺旋线、圆的画 法。 3.尝试用多种材 料操作。 作品分析 实际操作 1.会运用简单线条组画,画面突出主题。并会 运用多种材料尝试作画、手工制作。(优秀) 2.线条应用不很流畅,知道围绕主题绘画。在 教师指导下使用多种材料进行作画、手工制 作。(良好) 3.会在纸上涂涂画画。知道动手使用各种材 料。(再努力) 想象创造 绘画中有初步的想象,能简单 添画。 能否想象添画作品分析 1.能有目的的添画,丰富作品内容。(优秀) 2.愿意动手随意添画。(良好) 3.不会添画。(再努力)

美学笔记(全套完整版)

美学笔记(全套完整版)

————————————————————————————————作者:————————————————————————————————日期:

美学 18C中期,一般认为第一个给美学学科命名的人是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1735第一次运用此概念。1750年发表了“Aesthetic/aesthetic”命名的著作。他将美学看做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将美学视为独立学科,影响巨大。鲍姆嘉通被西方人称为“美学之父” 王国维,1904发表《红楼梦评论》、1908发表《人间词话》 1907在《静庵文集续编》中说“余渡哲学有日矣……”并由此转向文学 蔡元培:1916提出“美育代宗教”观念 朱光潜:1933年完成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 宗白华:诗集《流云》 邓以蛰:《诗与历史》、《书法之欣赏》 蔡仪:《新艺术论》、《新美学》。贡献: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研究美学 二十世纪下半叶:我国美学研究有两个黄金期。一是1957-1962年的全国性美学大讨论,当时形成当代美学“四大派”(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时间派)。代表人物是高尔泰,蔡仪,朱光潜,李泽厚。二是文革十年,美学遭殃,观察多年,直到七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复苏,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美学是热门学科之一。这一时期,美学界的著名人物,除了四派的代表人物,还有王朝闻,蒋孔阳,周来祥,叶朗等 美学学科的属性和特点 美学既非自然科学,亦非社会学科,尽管它们之间有联系。 康德认为,“没有对于美的科学,只有对于美的批判”“因为谈到对美的科学,那就应当在其中科学的,也就是通过证明根据来决定事物是否必须被看做美的;因而关于美的这个批判,如果是属于科学的,它就决不会鉴赏判断” 这朵桃花是植物(认识判断) 这株桃花香(感觉判断) 这朵梅花美鉴赏(审美)判断超功利人心灵中有共通感 美学是人文学科或人文科学,主要特点: 1、反思性。人文学科的研究关涉人对自身生存方式。生有意义的自我意识和反思,而主要 不是自然,社会现象的客观规律:美学研究审视我们欣赏美,创造美和艺术的方式。主要引导我们反思自己做出审美判断的方式和条件 2、主观性。人文学科的研究离不开价值原则的确定,因而具有较强主观性。美学研究反思 并建立美与审美的标准,表现出人对生存的理想境界的追求,这与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对对象的冷冰冰的客观态度是不同的。 这种主观性还表现在,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更侧重反思,直观和体验对于审美判断的批判,对于艺术品的批评,依赖于个体的内心直觉,生命体验 3、综合性。美学是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它与其他学科具有广泛、密切的关系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学首先与哲学,伦理学联系在一起。美的问题在哲学的视域探讨 其次,美学与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联系在一起 近代以来,美学受到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成果,方法渗透到美学研究中

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美学元素融入与体现

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美学元素融入与体现 博物馆作为一个传承文化、艺术的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二十年来中国博物馆经历了空前的发展变化,从而也带动了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发展。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博物馆有着不同的展示观念与展示方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阶段性变化。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特别是主题性博物馆建设成效显著,茶、丝、瓷、中医药等产业主题馆;西湖、运河等自然人文主题馆,无不反映出杭州在历史、文化、产业、自然环境等诸多方面的深厚积淀。文章从民族与地域文化特色出发阐述展示设计的内在需求,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地域性美学元素的融入与体现。 标签: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设计美学元素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栖息地,信息传播与交流的桥梁,通过展示将所承载的文化、艺术价值进行诠释。主题性博物馆作为地域性、专业性特色较强的博物馆在展现传统文化、产业文化、地域文化,发掘深层次文化精髓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杭州作为文化、艺术、地域特色鲜明的历史名城,有诸如丝、瓷、中医药、钱币、西湖、运河、印学等主题性博物馆。特别是面对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程,如何整理和提炼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积淀,凸现特有的文化审美理念有着积极意义,并以此来张扬城市文化个性,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高杭州的城市文化品位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是在对(杭州)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设计形态的一次全面调研、分析基础之上,探讨地域性美学元素在当代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体现与融合。通过对空间类型、艺术特征、传达方式、视觉元素的分析,实现:①民族与地域特色是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内在需求;②当代主题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地域性美学元素的融入与体现。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整理和挖掘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设计内在的文化根源与美学理念,为此类设计提供一定的思考与借鉴价值,同时指导实践教学。 1 民族与地域特色是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内在需求 展示设计在实现其展示物品、传递信息等物质功能性的同时,还必须有艺术(审美性)的精神感染力,一種足以影响参观者心理的精神氛围。而参观者的精神意识总是与其所受的文化熏陶、地域环境与民族特点相统一。因而在展示设计中融入具有本地区、本民族、本行业特色的美学元素,对于形成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展示设计形态有着重要意义。 1.1 迎合受众文化意识的需要展示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美化、优化展示环境,烘托形成具有浓烈视觉特点的氛围,吸引参观者目光,帮助其理解、明确展示物所富含的文化、艺术内涵。而所有目的的实现都必须围绕参观者展开。因此,设计师必须特别注重参观者的心理需求,在其习俗、喜好、价值观、民族心理上下功夫以寻求可传达情感的视觉载体,投其所好。而一个人的心理需求,总是受其

(完整版)融入美学之元素激活古诗词教学

融入美学之元素激活古诗词教学 四川省遂宁市第六中学黄鑫 古诗词教学过程应当是完整合理的艺术审美过程,从美学角度看,这个过程必须突出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强调学生主体对审美对象展开活跃的心理活动,使学生主体在追寻和发现中得到无穷乐趣。 因此,将融入美学元素的古诗词教学理论应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对学生地位、教师功能、教学方法等进行新的定位,不仅有利于改变那种封闭式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而且能够变课堂教学单向信息灌输为多向信息对话,确立并保护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习能动性,主动拓展期待视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进行丰富的个性化解读,发展创造性思维,并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注重审美心境的培植 心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都染上一种情绪色彩。教学中学生若能以恰当的情绪状态进入古诗词意境赏析,学生能动性必强,学习效果必佳,反之亦然。 1、设计富有感染力的导语 教师设计导语时,其情绪色彩应与古诗词的情感色彩声气相通,并富有一定感染力,旨在用导语去震动学生心灵,以求先声夺人之势。如我在执教《兵车行》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有人说苦难让杜甫一生颠沛流离,身心受创;苦难也磨练了杜甫,让他与大唐的国运、

大唐的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终于铸就了中国诗坛一坐高入青云的丰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见证了那段苦难岁月的叙事名篇——《兵车行》。”导语语言简练,情势凝重,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蓄势作用。 2、加以声情并茂的吟诵 古诗词语言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在教学中,教师若能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和带读,或配以优美的音乐朗读,或让学生表情朗读、默读、跳读等,读出诗词的情感味、音乐味,从而使学生在听吟或自吟中激发情感,探寻揣摩诗词意境,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 3、采用恰当有效的辅助手段 由于古诗词所具有的含蓄的审美特征,又与学生有较大的时空距离,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一些辅助手段是相当有效的。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利用挂图解说、插入歌曲欣赏、播放PPT、FLASH等,李清照的《一箭梅》中诗与歌的结合、王维的《山居秋暝》中诗与画的结合等,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物化诗境诗情,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深入领会诗词内涵,强化学生的审美心境。但切忌简单地用单一的视觉听觉形象统一学生对诗词意境及表达情感的认识,冲谈诗词作品的韵味,弱化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 4、运用形象生动、优美和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 诗词作品首先是一种美感体验的心灵活动,不是理智的投入而是在理智指引下的感情投入。学习欣赏古诗词,应该是个由感受而感动的过程。在古诗词鉴赏中,教师始终串以形象生动、饱含感情的教学语言,往往能在学生心中呈现出一副情景交融的画面,唤起学生的形

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功能

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功能 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功能 1我国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功能 1.1自然美 自然环境可以为人类生存提供所需求的氧气,同时也是多种植物生存的家园,自然环境中的植物、阳光、空气,也是城市环境艺术 设计工作开展的基础元素,从中可以了解到自然才是城市环境设计 的基础,自然美也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主要美学功能。城市环境设 计中,设计人员将技术与艺术进行良好融合,从而使得城市环境可 以更为良好的满足城市居民精神世界追求。特别是在环境污染严重,节能环保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的今天,城市环 境设计所具备的自然美美学功能,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必然需求,同时还可以现代城市居民的审美观。 1.2社会美 城市是人们生存的重要空间,城市环境设计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设置,对城市建筑群体重新组合,加强城市绿地景观建设,对城 市生存空间进行生态haunted的改造,从而使得城市环境更加具有 人文化的特性,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 1.3建筑美 建筑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对我国传统的城市环境设计理念进行分析,就是对城市建筑群体进行合理化的改造,加强 不同建筑物之间的协调性,不仅可以将建筑物个体具有的特点良好 呈现出来,同时也可以保证建筑群体具有良好的美观性,生化建筑 群体的内涵。现代城市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对区域文化给予了充 分尊重,建筑物不仅具备了时代特性,同时还可以将区域特性良好 呈现出来。在此基础上通过城市环境设计对城市建筑物进行塑造,

可以加强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得城市具备良好的个性化特征,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会起到积极影响。 1.4文化美 城市环境不仅包含了社会的、自然界的物质,同时也含有民族的、历史的、区域的文化内涵,这些内容通过城市环境设计可以更为良 好的表现出来,加强城市居民的审美体验。文化美也是城市环境设 计中非常重要的美学功能,城市环境设计想要实现这一功能,不仅 需要将自然美、社会美、建筑美进行整合,同时还需要融入城市环 境设计相关理论,以及城市区域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将实现城市 环境设计的文化美。文化美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环境设计领域发展, 同时还可以彰显城市文化内涵与城市独有的精神。城市居民会因生 活在这样的城市感到骄傲、自然,也会让城市居民自主的`去保护生 存的家园,进一步强化城市环境保护力度,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奠定良好基础。 2我国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反思 城市环境设计工作开展中,设计人员要从城市整体面貌进行思考,对城市居民精神世界追求进行分析。城市化建设脚步不断加快,但 是随之也带来了很多不良问题,其中工业、建筑领域发展迅速,导 致城市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为严重。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现状 进行分析,虽然经过相关人员的不懈努力,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取得 了一定可观成就,但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利益分配矛盾问题仍然不 能忽视,众多理论性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 2.1权利审美问题 改善城市居民环境,缓解城市污染现状是城市环境设计的主要目的,想要顺利实现这一目的对城市环境设计的民主性必须要给予充 分尊重,城市环境设计决策也必须要实现民族化的特点。但是对以 往城市环境设计工作开展进行分析发现,无论是决策阶段还是设计 阶段,都是由我国政府部门已经相关企业最终决定的,并没有吸取 广大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导致城市环境设计民主性较差。也正因如此,很多城市景观建设都是根据主观意见决定的,城市景观建设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