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考试大纲

初中物理考试大纲

初中物理考试大纲
初中物理考试大纲

初中物理考试大纲第一部分学科专业基础

一、力学

(一)质点的运动学

1.质点的运动学方程

(1)质点的位置矢量与运动学方程

(2)位移——位置矢量的增量

2.瞬时速度矢量与瞬时加速度矢量

(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2)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

3.质点直线运动——从坐标到速度和加速度

(1)运动学方程

(2)速度和加速度

(3)匀速与匀变速直线运动

4.质点直线运动——从加速度到速度和坐标

(1)从速度到运动学方程和位移

(2)已知加速度求速度和运动学方程

5.平面直角坐标系·抛体运动

(1)平面直角坐标系

(2)抛体运动

(3)用矢量讨论抛体运动

6.自然坐标·切向和法向加速度

(1)自然坐标

(2)速度、法向和切向加速

(二)动量·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参考系

(1)牛顿第一定律

(2)惯性参考系

2.惯性质量和动量

(1)惯性质量

(2)动量、动量变化率和力

(3)牛顿运动定律

(4)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3.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1)质点的直线运动

(2)变力作用下的直线运动

(3)质点的曲线运动

(4)质点的平衡

4.非惯性系中的动力学

(1)直线加速参考系中的惯性力

(2)离心惯性力

(3)科里奥利力

5.动量定理

(1)力的冲量

(2)用冲量表述的动量定理

6.质点系动量定理和质心运动定理

(1)质点系动量定理

(2)质心运动定律

(3)质点系相对于质心的动量

7.动量守恒定律

(1)质点系动量守恒定律

(2)动量沿某一坐标轴的投影守恒

(3)火箭的运动

(三)动能和势能

1.力的元动,用线积分表示功

(1)力的元功和功率

(2)利用不同坐标系表示元功

(3)力在有限路径上的功

2.质点和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1)质点的动能定理

(2)质点系内力的功

(3)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3.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

(1)力场

(2)保守力与非保守力

(3)势能

4.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1)质点系的功能原理

(2)质点系的机械能守恒定律

5.对心碰撞

(1)对心碰撞的基本公式

(2)完全弹性碰撞

(3)完全非弹性碰撞

(4)非完全弹性碰撞

(四)角动量

1.质点的角动量

(1)质点的角动量

(2)力对一参考点的力矩

(3)质点对参考点的角动量定理和守恒定律(4)质点对轴的角动量定理和守恒定律

2.质点系的角动量定理及角动量守恒定律

(1)质点系对参考点的角动量定理及守恒定律(2)质点系对轴的角动量定理及守恒定律(五)万有引力定律

1.开普勒定律

(1)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2)开普勒第二定律的物理实质

2.万有引力定律·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

(1)万有引力定律

(2)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

(3)引力常量的测量

(4)地球自转对重量的影响

(5)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适应范围

3.引力势能

(1)引力势能

(2)三种宇宙速度的推导

(六)刚体力学

1. 刚体运动的描述

(1)刚体的平动

(2)刚体绕固定轴的转动

(3)角速度矢量

(4)刚体的平面运动

2. 刚体的动量和质心运动定理

(1)刚体的质心

(2)刚体的动量和质心运动定理

3. 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转动惯量

(1)刚体定轴转动对轴上一点的角动量(2)刚体对一定转轴的转动惯量

(3)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定理和转动定理(4)刚体的重心

4. 刚体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1)力矩的功

(2)刚体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3)刚体的重力势能

5. 刚体平面运动的基本动力学方程

(1)刚体平面运动的基本动力学方程

(2)作用于刚体上的力

(3)刚体平面运动的动能

6. 刚体的平衡

(1)刚体的平衡方程

(2)杆的受力特点

(七)弹性体的拉伸和压缩

1. 弹性体的拉伸和压缩

(1)外力、内力与应力

(2)直杆的线应变

(3)胡克定律

(八)振动

1. 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征

(1)线性回复力

(2)简谐振动方程

2. 简谐振动方程

(1)简谐振动的运动学方程

(2)简谐振动的x-t图线和相轨道(3)简谐振动的矢量表示法

3. 简谐振动的合成

(1)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2)互相垂直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合成4. 阻尼振动

(1)阻尼振动的动力学方程

(2)阻尼振动三种可能的运动状态

5. 受迫振动的动力学方程

(九)波动和声

1. 波的基本概念

(1)波是振动状态的传播

(2)平面波与球面波

2. 平面简谐波方程

3. 波动方程与波速

(1)波动方程

(2)波速、色散现象

4. 波的叠加和干涉,驻波

(1)波的叠加,群速

(2)波的干涉

(3)驻波

5. 多普勒效应

(十)流体力学

1. 静止流体的压强

(1)静止流体内一点的压强

(2)静止流体内不同空间点压强的分布2. 流体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1)流迹、流线和流管

(2)定常流动

(3)不可压缩流体的连续性方程

3. 伯努利方程

二、热学

(一)温度和基本热现象

1. 平衡态

2. 状态参量

3. 温度和温标

4. 几种常用的温度计

5. 物态方程

6. 理想气体物态方程

(二)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本概念

1. 物质的微观模型

2. 理想气体的微观机制

3. 理想气体压强公式

4. 理想气体分子的平均功能

5. 温度的微观解释

6. 分子力

(三)气体分子热运动的速率和能量的统计分布律

1. 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律

2. 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

3. 玻尔兹曼分布律

4. 重力场中微粒按高度的分布

5. 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

6. 气体的内能

7. 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热容量

(四)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过程

2.功和热量

3.热传递

4.态函数内能

5.热力学第一定律

6.准静态过程

7.热容量,焓

8.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

9.循环过程及卡诺循环

10.热机和致冷机

(五)热力学第二定律

1.热力学第二定律

2.实际宏观过程的不可逆性

3.卡诺定律

4.热力学温标

5.熵与熵增加定理

6.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六)固体

1. 晶体,晶体的空间点阵

2. 晶体中粒子的结合力合结合能

3. 固体的热运动,热容量,热膨胀

(七)液体

1.液体的微观结构,液晶

2.液体的撤体性质

3.液体的表面张力

4.球形液面内外压强差

5.毛细现象

(八)相变

1.单元系一级相变的普遍特征

2.气液相变

3.克拉伯龙方程

4.范德瓦尔斯等温线,物态方程

5.固液相变

6.固气相变,三相图

三、电磁学

(一)静电场的基本规律

1. 电荷

(1)电荷的物质性

(2)电荷的量子性

2. 库仑定律

(1)库仑定律及其矢量形式

(2)静电力的迭加原理

(3)静电场

(4)电场强度的迭加原理和电场强度的计算3. 高斯定律

(1)电通量

(2)高斯定理

(3)用高斯定律求场强

4. 电场线

(1)电场线

(2)电场线的性质

5. 电势

(1)静电场的环路定律

(2)电势和电势差

(3)电势的计算

(4)等势面

(5)电势与场强的微分关系

(二)有导体时的静电场

1. 静电场中的导体

(1)静电平衡

(2)带电导体所受的静电力

(3)孤立导体形状对电荷分布的影响

(4)导体静电平衡问题的讨论方法

2. 封闭金属壳内外的静电场

(1)壳内空间的场

(2)壳外空间的场

(3)静电屏蔽

(4)范德格拉夫起电机

3. 电容器及其电容

(1)孤立导体的电容

(2)电容器及其电容

(3)电容器的联结

4. 静电演示仪器

(1)感应起电机

(2)静电计

5. 带电体系的静电能

(1)带电体系的静电能

(2)带电导体组的静电能

(3)电容器的静电能

(三)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1. 偶极子

(1)电介质与偶极子

(2)偶极子在外电场中所受的力矩(3)偶极子激发的静电场

2. 电介质的极化

(1)位移极化和取向极化

(2)极化强度

(3)极化强度与场强的关系

3. 极化电荷

(1)极化电荷

(2)极化电荷体密度与极化强度的关系(3)极化电荷面密度与极化强度的关系4. 有电介质时的静电场方程

(1)电位移矢量

(2)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3)有电介质的静电场方程

(4)边值关系

(四)恒定电流和电路

1.稳恒电流

(1)电流、电流强度、电流密度

(2)连续性方程

(3)稳恒电流和电场

2.直流电路

(1)电路

(2)直流电路

(3)焦耳定律。电功率

(4)经典金属电子论

3.欧姆定律,电阻

(1)欧姆定律,电阻

(2)电阻率

(3)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

4.电源和电动势

(1)非静电力

(2)电动势,一段含源电路的欧姆定律(3)电动势的测量。电势差计

(4)导线表面的电荷分布

(5)直流电路的能量转换

5.基尔霍夫方程组

(1)基尔霍夫第一方程组

(2)基尔霍夫第二方程组

(五)恒定电流的磁场

1. 磁现象、磁场、磁感应强度

2. 毕奥-萨代尔定律

(1)毕奥-萨代尔定律

(2)长直载流导线的磁场

(3)圆形载流导线轴线上的磁场

(4)密绕载流直螺线管轴线上的磁场

3. 磁场的高斯定理

(1)磁通量

(2)磁场的高斯定律

4. 安培环路定理

(1)安培环路定理

(2)无限长园柱形均匀载流导线的磁场(3)无限长密绕螺线管的磁场

(4)载流螺绕环的磁场

(5)均匀载流无限大平面的运动

5. 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

(1)带电粒子在均匀恒定磁场中的运动(2)磁聚焦,回旋加速器

(3)汤姆逊实验——电子荷值比的测定(4)霍尔效应

6. 磁场对载流导体的作用

(1)安培环路定理

(2)载流线圈在均匀外磁场中的安培力矩(3)磁电式电流计原理

7. 用磁矩表示载流线圈的磁场、磁偶极子(1)任意平面闭合电流在磁场中的力偶矩(2)用磁矩表示平面载流线圈的磁场(六)电磁感应和暂态过程

1. 电磁感应

(1)电磁感应现象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 楞次定律

3. 动生电动势

(1)动生电动势与落伦兹力

(2)动生电动势的计算

(3)交流发电机

4. 感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场

(1)感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场

(2)感生电场的性质

(3)螺线管磁场变化引起的感生电场(4)感生电动势的计算

(5)电子感应加速器

5. 自感

(1)自感现象

(2)自感

6. 互感

(1)互感现象

(2)互感

(3)互感线圈的串联

7. 感能

8. HLC串联电路的暂态过程

9. 磁能

(1)自感线圈的磁能

(2)互感线圈的磁能

10. 涡电流

(1)涡刘热效应

(2)涡流磁效应

(3)趋肤效应

(七)磁介质

1. 磁介质存在时静磁场的基本规律

(1)磁介质的磁化

(2)磁化强度矢量

(3)磁化电流

(4)磁场强度矢量,有磁介质时的环路定理(5)静磁场与静电场方程的对比

2. 顺磁性与抗磁性

(八)交流电路

1. 简谐交流电

(1)交流电

(2)简谐交流电

2. 三种理想元件的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1)纯电阻

(2)纯电容

(3)纯电感

3. 功率和功率因数

4. 谐振现象

(1)串联谐振

(2)并联谐振

5. 变压器

(九)时变电磁场和电磁波

1. 位移电流与麦克斯韦方程组

(1)位移电流与麦克斯韦方程组

(2)麦克斯韦方程组

2. 平面电磁波

(1)电磁波动方程

(2)平面电磁波

3. 电磁场的能量密度和能流密度

(1)涉及电磁场的能量守恒定律

(2)能量密度和能流密度

4. 电偶极辐射与赫兹实验

(1)电偶极辐射

(2)赫兹实验

(3)电磁波谱

四、光学

(一)几何关系的基本原理

1.光线、光程、费马原理和几何光学基本定律2.球面反射与折射的成象公式

3.高斯公式

4.牛顿公式

5.组合透镜

(二)光学仪器的基本原理

1.人眼的结构与视觉特征

2.光阑·光瞳

3.助视仪的放大本领与聚光本领

4.象差

(三)光的干涉

1.光的电磁理论与彼动描述

2.波列于相干长度

3.光的迭加与相干

4.相干光源的获得

5.杨氏双缝干涉

6.等厚干涉

7.等倾干涉

8.多光束干涉

9.菲涅尔公式与半波损失

10.干涉仪

11.牛顿环

(四)光的衍射

1. 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2. 菲涅尔衍射和夫琅和费衍射

3. 菲涅尔半波带法

4. 夫琅和费单缝衍射与光强分布

5. 夫琅和费园孔衍射

6. 平面衍射光珊的光珊方程

(五)光的偏振

1. 自然光与偏振光

2. 双折射现象

3. 布儒斯特定律

4. 马吕斯定律

5. 起偏与检偏器

6. 波片

7. 偏振光的干涉

8. 旋光与人工双折射

(六)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

1. 光吸收的基本规律

2. 光的散射公式

3. 瑞利散射

4. 光色散

五、原子物理学

(一)原子的核式模式

(二)玻尔德氢原子理论

(三)单个价电子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四)多电子原子

(五)X射线

(六)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1.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2. 放射性衰变,γ衰变

3. α衰变、β衰变、γ衰变

4. 核反应

5. 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

第二部分学科课表与教材

一、质点的直线运动

1. 参考点,质点

2.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3. 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与图像

二、相互作用于牛顿运动规律

1. 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

2. 形变、弹性、胡克定律;矢量和标量;力的合成和分解;共点力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牛顿定律的应用;超差和矢重

三、机械能

1. 功和功率

2. 功能和动能定理

3.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

4. 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四、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1.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2. 抛体运动

3. 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加速度

4. 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离心现象

五、万有引力定律

1. 万有引力定律及共应用

2. 环绕速度

3. 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4. 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

六、碰撞与动量守恒

1. 动量、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2.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七、电场

1. 物质的电结构、电荷守恒

2. 静电现象的解释

3. 点电荷

4. 库仑定律

5. 静电场

6. 电场强度、点电荷的场强

7. 电场线

8. 电势能、电势

9. 电势差

10. 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场强的关系

11.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12. 示波管

13. 常用的电容器

14. 电容器的电压、电荷量和电容的关系

八、电路

1. 欧姆定律

2. 电阻定律

3. 电阻的串、并联

4. 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5.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6. 电功率、焦耳定律

九、磁场

1. 磁场、磁感应强度、磁感线

2. 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

3. 安培力、安培力的方向

4. 匀强磁场中的安培力

5. 洛伦兹力、洛伦兹力的方向

6. 洛伦兹力的公式

7.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8. 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

十、电磁感应

1.电磁感应现象

2.磁通量

3.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4.楞次定律

5.自感、涡流

十一、交变电流

1. 交变电流、交变电流的图像

2. 正弦交变电流的函数表达式、峰值和有效值

3. 理想交压器

4. 远距离输电

第三部分学科课程教学指导

一、物理课程标准

1. 理解中学物理课程的性质

2. 理解中学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及课程目标

3.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几种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

二、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2.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根据提供的中学物理教材片段,分析该课题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在中学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属于哪一阶段的内容,编排的意图等。根据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教案或教学片段。能对提供的教案或教学片段进行评价、补充、修改

三、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一)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常用基本仪器

(二)实验与探究

1. 能明确实验母的

2. 能明确实验原理和方法

3. 能合理选用和使用实验仪器

4. 几个典型的实验与探究

(1)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2)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4)研究动能定理

(5)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6)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7)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

(8)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

初中物理新课标与传统教学大纲的区别传统初中物理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是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重点关注物理学中有哪些主要内容,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教学的逻辑结构。编写者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设计出的物理课堂,对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往往关注不够。而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不再单纯地依据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新教科书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然的位置。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能力,新课程并不强调。其编写的宗旨定位在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介绍物理学。下面以光的反射和折射为例就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传统教科书作一对比分析。 一、降低要求的知识点。 1、“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降低为“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从课标与大纲的角度看,层次降低了,由“理解”降低为“了解”,从光的反射内容上看,由“定律”降为“规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强调的是探究活动,而对于反射规律的表述则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种表述,并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共面,也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尽管这

样的表述并不完整,但是由于初中生并不会遇到不“共面”的物理情境,所以这种处理丝毫不会妨碍学生对反射规律的应用,这种处理抓住了光在反射时最突出的特征,学生很好理解和记忆。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降为“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光学的重点,传统教科书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提出的是具体的量的把握要求,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重在学生的探究活动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结论,没有作硬性规定,学生重在探究对规律有定性的整体的了解即可,这种了解完全能够应付对凸透镜应用的需要。能够使学生从繁重、枯燥的题海练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探究知识,联系生活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当然这个变化所引起的学生练习和习题变化是较大的。 3、将“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改为“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虽然没有强调“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但是有“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其区别在于对生活中这一现象,要经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去澄清头脑中的潜科学概念和验证这一现象特点的猜想,重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像物等大”“像物等距”两个特点的过程,对于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课标中并没有提出“知道”,“理解”等终结性的要求,也就是说允许学生的探究不完整。 二、有增有删的知识点 1、删减了“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由“知道”层次升为“认识”层次,删减了“知道凸透

教科版初中物理中考总复习(基础版)(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家教、补习、复习用)

教科版中考总复习 初中物理 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 中考总复习:声现象 【考纲要求】 1、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3、知道噪音的危害和控制。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物体只有振动才能发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诠释: 1、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但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性质,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不同的声音在 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声音在15℃中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考点二、声音的三个特性:【:声现象复习乐音的三要素】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3.音色:指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音色是不同的,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性质决定。 要点诠释: 1、超声波: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超声波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应用于探伤、测距、测厚、医学诊断和成像。 2、次声波:通常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火山爆发、激光、地震、海啸、台风、核爆炸、火箭发射等现象都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频率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距离远,不容易被吸收。如: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时,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传播了十几万米。次声波速度大于风暴的速度,可以检测风暴。但是有的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考点三、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1、噪声: (1)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产生的;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噪声的控制: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要点诠释: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考点四、声的利用 1、声与信息:蝙蝠利用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利用声呐探测海深、鱼群。 2、声与能量: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典型例题】 类型一、知识的综合应用 1、(2016?无锡一模)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真空罩中的手机能接收信号,说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C.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可以制成“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D.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思路点拨】考查简单的声现象。 【答案】C 【解析】A、真空不能传声,手机接收的是电磁波,故A错误;B、蝴蝶振翅频率低于20Hz,人耳是听不到的,故B错误;C、“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故C正确;D、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是不同的,故D错误。

中考物理考试大纲(20200930070430)

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 (物理) 一、考试性质 初中物理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省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二、命题依据 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为指导,以《2015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物理)》为依据,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进行命题。 三、命题原则 1.导向性: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能力立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应用,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校加强教学管理。 2.基础性: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和应用程度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避免出现繁、难、偏、旧试题。 3.应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试题素材应自然融洽地联系学生实际,反映物理科技的发展及其应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掌握的方法、能力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不出似是而非、脱离实际的试题和“机械性记忆”试题。 4.探究性:加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应该从过程与方法入手,立意于能力,侧重考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理解和内化,避免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知识化、程序化、形式化和标签化。 5.开放性:重视开放创新能力的考查。应设计适量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6.科学性:严格按照科学命题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发挥不同类型试题的功能,确 保学生发挥其真实水平;试题及评分标准要科学、严谨,杜绝出现知识性、技术性的错误

九年级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九年级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学目标 1.注重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 初中物理教学,应按新课标理念,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标,着眼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 2.重视“双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操作基本技能,仍然是初中阶段教师的首要任务。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用于实际,能解释有关现象、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对于实验操作,要切实加强,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3.重视科学探究,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探索与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并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等同的。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勇于探索,有将科学技术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或制作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能使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做到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

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理想、有抱负、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5.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加强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对于评价教师应由过去评价体系的重结果轻过程向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相统一转变。 6.分层教学,把握标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初三教师要根据这学期时间紧,内容新,任务重,要求高的特点,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新教材,精心备课,课堂教学掌握适当的标高和进度,不加班加点,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初中物理学习大纲

初中物理学习大纲 1 .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 . 有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 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资源利用及改进的意 见。 3 .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4 .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 自己的见解。 5 .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6 .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物质属性 7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8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9 .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10 .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物质的结构和尺度 1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12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13 .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14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新材料及其应用 15 .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16 .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17 .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18 .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19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0 .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21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总体情况 初中物理课有:三个一级主题,十四个二级主题。共有134个知识点。其中:了解水平有74个知识点;认识水平有14个知识点;理解水平有28个知识点;操作技能有9个知识点;还有9个知识点只单纯强调经历探究而对科学内容并无要求。 二、目标要求说明 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水平、认识水平、理解水平。 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了解、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出;认识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认识、认识;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区别、说明、分析、解释、估计、分类、计算。上述行为动词是递增的。 操作水平的行为动词是:会测量、会、学会。 1、了解水平 它是知识目标中的最低要求。它包含:再认识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2、认识水平 它的要求比“了解水平”高,比“理解水平”低。它的含义:位于“了解”“理解”之间。 3、理解水平 它是知识目标中的最高要求。它包含: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三、具体知识点要求 1、了解水平知识点 1) 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2) 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3) 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 4) 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 5) 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6) 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 7)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8) 大致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9) 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10)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1) & 12) 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13)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 14) 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15)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16)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17) 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初中物理中考知识点总结 总复习:压力 压强(基础)知识讲解 含答案解析

总复习:压力压强(基础) 责编:雒文丽 【考纲要求】 1、理解压力的概念、压强的概念单位和公式; 2、固体压强的计算,增大减小压强的办法及应用; 3、液体压强的特点及相关计算; 4、大气压强与流体压强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考点一、压强(高清课堂《压强》) 1.压力: (1)压力是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方向:垂直于受力面,指向被压物体。 (3)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力的产生原因不一定是由于重力引起的,所以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2.压强 (1) 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2) 公式:P=F/S。式中P表示压强,单位是帕斯卡;F表示压力,单位是牛顿; 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平方米。 (3) 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1Pa=lN/m2, 其物理意义是:l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考点二、液体压强(高清课堂《液体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2.液体压强的大小 (1)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 (2)公式:P=ρgh。式中, P表示液体压强单位帕斯卡(Pa); 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 h表示液体深度,单位是米(m)。 3.连通器——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 (1)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2)应用: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塔、船闸、下水道的弯管。 考点三、大气压强 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空气具有流动性,因此发生挤压而产生的。 2.证明大气压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 3.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要点诠释: (1)实验方法: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 放开手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测出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为76cm。 (2)计算大气压的数值:P0=P水银=ρ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所以,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P0=1.013×l05Pa=76cmHg=760mmHg。 (3)以下操作对实验没有影响 ①玻璃管是否倾斜; ②玻璃管的粗细; ③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银面的位置。 (4)若实验中玻璃管内不慎漏有少量空气,液体高度减小,则测量值要比真实值偏小。

2017福建省中考初中物理考试大纲

物理 一、课程理念、教育教学原则 (一)落实“立德树人”。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深刻领悟“立德树人”的思想精髓,充分挖掘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德育内涵,在物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基础,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和谐、自然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三)注重实验、探究。合理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有效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理解概念、发现规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四)发展科学思维。关注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从中感悟科学方法的应用,逐步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五)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等的联系,引导学生了解物理概念、规律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二、课程实施 (一)课程开设 根据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的要求,按照规定的课时安排,开足开齐初中物理课程,尤其要加强实验教学。 (二)教学要求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为依据,针对我省初中物理教学实际,对《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提出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以及相应的教学建议。

2018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物理学科学业考试大纲

2018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物理学科学业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生物理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对初中学生是否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所规定的物理学业水平进行评估。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初中毕业生物理科学业考试应有利于引导课程的实施,落实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择优录取新生。 二、指导思想 作为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能力立意,以有利于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加强学科教与学的正确导向,在全面落实新理念下的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注重区分与选拔,同时又要强调考试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引导作用,促进新课程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真正得到落实。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1.学生学业水平的考查和教与学导向相统一的原则。试题要能体现对学生学业水平考查的目的,试卷要有较好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同时又要体现对新课程教与学的正确导向。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并重的原则。试卷既要体现对知识和技能的全面考核,同时在试题编制上也要体现对学生学习期间经历的过程和所运用的科学方法的考查,在试题资源选择上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内容,实现对三维目标的考查。 3.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落实《标准》的课程目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4.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基础知识的考查不等于知识的简单复现,基本技能的考查不是实验操作的机械组合,应灵活多样地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 5.突出以能力立意来命题。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是通过知识内容的考查体现的,作为载体的知识内容可以是《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标准》中物理内容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内容;探究形式多样化,可以是实验探究,也可以是简单的理论探究。如类似于课堂内的探究性活动、课堂外的家庭实验、调查分析等。 三、考试依据 广东省初中毕业生物理科考试内容是以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结合广东省初中物理教学实际而制订的。 四、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试目标和要求 初中毕业生物理学业考试应体现《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考试应体现课程目标,将能力考查渗透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考查过程中。考试应加强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自学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初中物理考试大纲

初中物理考试大纲 1掌握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和自然坐标系中速度与加速度的投影表示方法。 2掌握从质点运动学方程求速度和加速度、从质点加速度求速度和坐标的方法,能计算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3用矢量讨论抛体运动。 (二)牛顿运动定律 1掌握力、惯性质量、惯性参考系、动量的概念。 2掌握牛顿运动三定律及其适用范围。结合应用微积分,熟悉应用牛顿运动三定律求解简单质点动力学问题。理解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3掌握冲量、功、质心的概念,掌握变力功的计算方法。理解并掌握保守力做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会计算重力、弹性力和万有引力势能。 4掌握质点的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通过质点的平面曲线运动情况理解角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们分析、解决质点作平面曲线运动时的简单力学问题。掌握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定律,掌握使用守恒定律分析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能分析简单系统平面运动的力学问题。 5掌握质点系的动量定理、质心运动定理、动能定理和质点系的功能原理。掌握对心碰撞的基本规律,并能准确用于处理相关力学问题。掌握火箭运动的基本特点。 6掌握质点系的角动量定理及角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点系对质心的角动量定理及角动量守恒定律。 (三)万有引力定律 1掌握引力质量的概念,了解引力常量的测量,理解地球自转对重量的影响。 2熟悉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内容。 3掌握有心力作用下,运动质点角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的特 4掌握引力势能的概念,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熟悉三种宇宙速度的推导。 (四)振动与波动 1掌握描述简谐振动和简谐波的各物理量(特别是相位)及各量的关系。理解旋转矢量法。2掌握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征和运动学特征,能建立一维简谐振动的微分方程,能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写出一维简谐振动的运动方程,并理解其物理意义。理解简谐振动的x-t图线和相轨道。 3掌握同方向同频率和互相垂直同频率的两个简谐振动的合振动的规律。 4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熟悉平面简谐波方程的各种数学形式及波动方程的数学形式。掌握波与波速的基本概念,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及能流、能流密度概念。 5了解惠更斯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理解波的相干条件,能应用相位差和波程差分析、确定相干波叠加后振幅增强和减弱的条件。 6理解驻波及其形成条件,了解驻波和行波的区别。 7熟悉阻尼振动三种可能的运动状态,掌握受迫振动的运动特征。 二、热学 (一)温度和基本热现象

初中物理中考考纲自整

初中物理中考考纲自整版

————————————————————————————————作者:————————————————————————————————日期:

物理 一、课程理念、教育教学原则 (一)落实“立德树人”。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深刻领悟“立德树人”的思想精髓,充分挖掘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德育内涵,在物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基础,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和谐、自然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三)注重实验、探究。合理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有效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理解概念、发现规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四)发展科学思维。关注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从中感悟科学方法的应用,逐步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五)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等的联系,引导学生了解物理概念、规律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二、课程实施 (一)课程开设 根据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的要求,按照规定的课时安排,开足开齐初中物理课程,尤其要加强实验教学。 (二)教学要求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为依据,针对我省初中物理教学实际,对《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提出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以及相应的教学建议。 介绍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让学生练习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练习使用科学记数法。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长度和时间的大小及单位,让学生对长度和时间的大小及单位形成感性认识,明白孤立的、缺少单位的数值在物理学中是没有意义的。

初中物理考纲.doc

表 1 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模块必考内容选考内容 测量和机械运动 光现象和声现象物态变化 八年级上册 透镜及其运用望远镜与显微镜 质量与密度 运动和力实验: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 压强和浮力特点 八年级下册功和机械嫩实验探究: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热现象:温度和物态变化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简单机械 内能和内能利用 电流和电路 电压与电阻 信息,材料,能源和可持续发展欧姆定律 信息的传递 九年级全一册电功和电功率 能源 生活用电 家庭电路的组成 电和磁 焦耳定律 表 2 力学必考范围及要求 主题内容要求说明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Ⅰ15° C 空气中声速声现象 340 米/秒 声音的特性Ⅱ

噪声和能量Ⅲ u>2f f2f 倒放大光现象 观点的折射Ⅱ实幻灯机 u

最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资料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姜有志 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阶段教育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初中物理课标就是初中物理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物理的直接依据。 一、《课程标准》的内涵 (1)课标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阶段学习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 (2)它是国家(或地区)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3)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估计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 (4)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5)《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1)框架结构 《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术语解释、举例)五大部分。 内容标准 (含样例和活动建议) 科学探究 科学内容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 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物质

物质的形态与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 运动和相互作用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 能量 能量、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守恒,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大纲》:只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建议(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课时安排、考核与评价)三个部分。 (2)内容侧重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教师教学工作为重点 关注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侧重知识技能的获得 是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是教学要实现的“预期目标” 学生学习结果与过程的表述教学内容纲要和教学工作提示 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规范直接的、统一的、硬性的控制 (3)性质与价值 《教学大纲》在前言中指出义务教育的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人才。学生通过物理课学到初步的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获得初步的技能,逐步发展能力、形成世界观。 《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详细地描述了物理课程的价值表现的五个方面。 (4)教育目的(培养目的) 《教学大纲》中教育目的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其重点是知识与技能。 《课程标准》中把物理教育目的定位为: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落实《教学大纲》的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导致教学对象只是那些有升学希望的学生,使初中教育成为只重视知识技能、重视考试能力的精英式教育。而《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的大众教育,它不但关注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5)课程目标 《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确定为这样三个方面:一是知识层次要求,二是能力目标要求,三是兴趣、态度、精神、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教育等。

初中物理人教版考纲

教学大纲对知识点要求 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时间。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及常用单位,知道各单位间的换算。 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测量长度。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会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实验:用毫米刻度尺测长度 2、机械运动 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刻度尺和钟表测平均速度。 4.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活动建议讨论测量火车(汽车)速度的各种方案.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知道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理解速度的概念。理解速度的公式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知道平均速度 会用尺和钟表测平均速度 3、声 1.通过实验,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4.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通过实验,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了解乐音的特性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知道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4、光的色彩、光的传播 1.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2.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3.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5、平面镜、光的反射 1.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2.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3.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中考物理考纲解读

中考一对一如何提高教案质量 1、《中考说明》是中考命题人的命题依据,它对命题人有约束力,命题者必须严格依据考试说明加以命题,中考试卷原则上不得超越考试范围要求。 2、《中考说明》对教师中考总复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任课教师必须在研读《中考说明》的基础上,针对本校学生制定行之有效的复习计划,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严格落实考点和知识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3、《中考说明》是个宝,每位考生离不了。《中考说明》是考生的复习指南。 我把中考说明横向分析为以下两个板块:一、知识板块划分;二、能力板块划分。目前针对一轮复习的先从知识板块下手: 一.知识板块评价结果及教案建议 二.能力板块分值分布、得分统计、评价等级、评价结果及教案建议

理解类对概 念规 律的 理解 能够较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 规律,能够应用物理概念解释 简单的物理现象,能用物理规 律解决简单综合问题。对物理 概念和规律能够进行迁移,灵 活应用。 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案,要在注重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 立过程基础上,对物理概念的含义、表示物理概念的物理量 符号、物理量的单位、物理量的表达式,给予清楚地表述和 解释。 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释 日常 现象 能很好地应用物理概念和规 律解释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 的物理现象,做到论点明确, 论据充分,要点齐全,层次分 明,表述准确清楚。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加强科学、准确、规范化的训练,要 制定出科学规范表述的计划,加强每一个知识点的落实。 简单 公式 计算 能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能够 说明计算过程中所用到的符 号的物理意义,正确的依据公 式,单位正确,计算结果正确。 在物理教案中,教育学生表述规范,科学准确,要把计算过 程中用到的物理量符号加以说明,教育学生写出必要的文字 说明,写出主要的依据公式,做必要的公式变换,解题过程 要熟悉、清楚、整齐。 分析、 解决 简单 问题 能够很好地准确理解简单问 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隐含条件, 根据问题中的条件进行条理 清楚地分析推理和相应的简 单计算,分析、计算过程简单 明了,根据正确充分,结论正 确。 教案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审题能力培养,教会学生怎样分析已 知条件,挖掘隐含条件的方法,教给学生分析推理表述的方 法、书写格式,做到科学、正确、条理清楚、书写表述言简 意赅。 综合 运用 物理 知识 解决 问题 分析解决物理知识综合、多个 物理过程、多个物理状态的力 学、电学综合问题的能力较 差,不能画出相应的受力示意 图和等效电路图,物理量之间 的关系式基本是错误的,没有 正确的解题过程,计算结果不 正确。 在解决综合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先示范把 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教给学生转化的方法,通过具体 问题的分析解决,使学生模仿把一个复杂问题拆解成若干个 简单问题,再找出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写出相应的关系式, 进行规范正确的解答。 观察实验探究能力 设计 实验 能够根据学过的物理知识、根 据题目的要求正确地进行实 验设计,实验目的明确,实验 原理清楚,实验器材齐全,实 验过程清楚,实验证据收集充 分,实验结论推理正确。 对于设计实验的教案,要先让学生明确设计实验需要解决的 问题,即实验目的,然后帮助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让 学生知道依据的原理,需要的实验器材,指导学生组装实验 器材,规范实验操作,正确收集证据并记录,指导学生根据 实验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推理论证,得出正确结果。 观察 及实 验操 作 能够很好地对物理现象进行 观察,从整体到局部,从简况 到细节,记录主要的现象,能 正确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能 用物理知识做出相应的解释。 能够规范的进行实验操作,能 够及时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 证据,并能正确分析得出正确 结论。 在观察和实验操作物理教案中,要教会学生正确的物理观察 方法,即先整体后局部,先简况后细节,做到有序进行,教 给学生及时准确地记录物理现象的方法,教会分析产生现象 的原因,正确归纳出物理结论。对学生要进行规范的物理实 验操作训练,做到仪器使用正确,操作方法正确安全,正确 记录实验现象和证据,根据现象证据归纳出正确结论。 观察、 分析 实验 得出 结论 通过观察、分析实验证据,能 够较好地准确得出正确结论, 对结论表述科学、正确,文字 简练,语言流畅。 在观察、分析实验结论的教案中,要通过实例分析,教会学 生观察、分析实验的方法,教会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物理实验 现象、实验收集到的证据归纳推理结论的方法,对得出的结 论能够用语言流畅的文字表述,做到针对练习,及时反馈, 恰当评价和鼓励。

2019年泰州中考物理考试大纲说明及命题范围内容

2019年泰州中考物理考试大纲说明及命题范围内容 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物理〕为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总分为100分。试卷分为〔I卷〕和〔Ⅱ卷〕两部分——I卷是选择题〔单项选择〕,约占总分的24%;Ⅱ卷是非选择题〔包括填空题、作图与实验探究题、应用解答题等〕,约占总分的76%〔其中实验与探究题约占总分的30%〕;试卷中“易、中、难”试题的占分比例约为7:2:1。 Ⅱ.命题指导思想与原那么 命题突出表达对教学的六个引导。 1、注重基础性。试题应有助于引导教学突出基础性和普及性,切实表达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不出偏题、怪题。 2、注重能力立意。试题应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大而难、难而繁”,要有助于引导教学走出“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猜题应试”的误区。 3、注重实验探究。试题应注重表达基本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具体运用,关注基本操作环节和简单实验技术,要有助于引导教学走上“真实验、真探究”的正确道路。 4、注重实践应用。试题应力求表达物理与生活、自然、简单技术及社会实践的联系,要有助于引导教学走出“囿于概念辨析、理论脱离实际”的误区。 5、注重综合性。试题应注意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水平,要有助于引导教学的“知识建构”意识。 6、表达教育性。试题应注意结合社会热点和科技前沿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表达科学与人文精神,要有助于引导教学增强广义课程资源意识。 Ⅲ.命题依据与主要参考 本考试以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命题依据,以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至九年级〕为主要参考。关于苏科版教材中“生活·物理·社会”和“信息库”栏目内容是否列入考查范围的问题,把握原那么是:其中符合课标要求的内容可以作为命题背景素材,超出课标要求的知识不作考查要求。具体理解可参考以下两个例子: 如八年级上册P.10~11“生活·物理·社会”栏目中:〔1〕“能量”概念虽在当节教学时只作为知识链接,但最终应作理解要求;〔2〕对于说明声能的两个例子——例1所涉及的椭球形面镜反射不作知识性要求,而例2“声音引起烛焰晃动”反映了认识问题的转化思想方法,可在其他类似探究中迁移。 又如九年级上册P.65“生活·物理·社会”栏目,其中“彩灯的结构原理”超出要求,而“冰箱及其电路图〔部分简化图〕”可直接用于命题或作为命题素材。 Ⅳ.对中考复习的几点具体意见 为引导教学回归课程标准所规范的教学要求,避免随意拓展而丧失“双基”、造成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现象,特对有关内容的难度把握提出以下具体意见(以教材知识点为序)。 1、不要求记忆人讲话、歌唱声音的具体频率值及频率范围;不要求记忆可听声、超声和次声的频率范围;对“运用音调、音色判别物品好坏、优劣”的问题不作非此及彼、似是而非的讨论;在联系乐器发声的实际问题时,不要求记忆音调、音色变化与发声体结构变化的具体关系。 2、不讨论温度计构造及材料对测量精度的影响问题;不要求对刻度不准的温度计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一、初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二、初中物理课程目标解读 物理课程目标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核心内容。物理课程目标反映了《标准》对未来公民在与物理相关的基本素质方面的要求,也反映了物理课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功能和价值。课程目标从总体上面向绝大多数学生规定了学什么内容,达到什么要求。因此,它是编写教科书的主要依据,是物理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选择,但是“课程目标”是刚性的,是物理教学活动必须追求和达到的硬性规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目标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归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制定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对总目标的认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

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总目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了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即“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体现了课程基本理念,体现了物理课程的价值和教育功能,即: (1) 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2) 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