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化

浅谈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化

浅谈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化
浅谈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化

摘要:马克思主义美学自诞生之日起,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在这段时间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在长达半个多世纪中,由于苏联和中国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使得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所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化研究非常必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化;探究

在新时期,美学界越来越关注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问题,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但由于受到各种思想影响,马克思主义研究进展幅度仍然不大。基于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现代化发展成为一个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在充分地了解马克思来源的基础上进行马克思现代化研究才会更加公正合理。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古典哲学存在的联系性

马克思主要是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以及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逐渐发展而来的。康德、黑格尔以及席勒是对马恩美学影响最大的几个代表性人物。马恩美学史是在德国美学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改造的,与其有着内在联系性。1.以人命运发展为对象的理想性内容人的感觉成为美学多研究的重点内容,但是将其提升到自觉追求高度的是德国古典美学。德国古典美学注重人的作用,提倡浪漫主义,充满着很多理想性的内容,这成为人类自由的主题,即便各自的思想存在着差异性。康德哲学中就弘扬人自由的道德世界观,道德法则只是一种形式,建立人的至善才是根本目的。席勒的美学则同样关系人的自由与和谐性发展。黑格尔美学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他充分地延续了康德与席勒的思想成果,并运用辩证法方式构建了一个比较严谨的美学体系。其核心理念同样是关注人的心灵与精神,关注人与自然现实世界的关系。由此可见,德国古典美学更多地是对人命运的探究。正是在这一美学研究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站在人类历史与文化的起点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其思想宗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彻底实现人类的解放。2.关注艺术作用人发展的价值德国古典哲学特别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才更加重视艺术对于人的发展理论。人的感觉的发展便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所以,在艺术内容与价值方面,德国古典哲学也非常看重。康德认为,美学会给人一种形式主义印象,在对象的形式之中会存在着优美;黑格尔则强调艺术与美丽心灵的重要性,艺术和美丽不能仅仅是个别偶然的事件,而应该是具有普遍性意义与价值的。黑格尔强调美的内容决定形式;而马克思主义在前人的基础上围绕人彻底解放的问题来谈论美,与德国古典哲学存在差异的是,其更加看重文学、艺术对人的发展所存在的价值与作用。①马克思认为文学与艺术是一种创造世界并且对

人进行创造的活动,在艺术活动中,人们不但能够改造以及对自身周围的世界进行创造,同时还能创造人类自身。所以,在各种场合,马克思和恩格斯均强调文学、艺术具有精神以及思想方面的积极作用。

3.具有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形式德国古典美学就像德国古典哲学一样具有鲜明的辩证法思想,但是属于抽象思辨的辩证法。这一点在黑格尔美学中更能够体现,简单来说,黑格尔美学辩证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将美学作为一个“绝对理念”,其会从低级不断地想向高级发展。(2)具体现实形象是艺术美的外在表现,也是艺术美成为具体真实理念的过程。(3)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以及其个性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时代精神在具体化的人物身上特殊化的过程。(4)美学史是从自然到艺术再到心灵逐渐提升的一个过程,在美学过程中要承认事物是不断运动与发展变化的,这便是德国古典美学的辩证法思想。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其辩证法所存在的弊端与合理的部分。在马克思文艺观中就对古典美学的内核进行了汲取,同时对弊端进行了批判,最终形成了特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其表示黑格尔过于神秘化了辩证法,但这也并不妨碍其是第一个全面地阐述辩证法的人。在黑格尔那里,表征法是倒立的,需要将其倒转过来,最终发现神秘外科中的内核。②在对黑格尔思想进行改造后,马克思创造了唯物论辩证法,但这是在批判古典美学,寻找其缺陷过程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德国古典美学仍然存在着内在联系性。首先,在马克思美学中,其强调:发展以及促进人全面感觉的重要性。其次,提出废除私有制是避免人类异化的一条根本性道路。因为,只有在将私有财产废除以后,人的感觉以及特性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放。但其同样提出异化本身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为人感觉发展作出了比较大的贡献。至今为止,所创造的文艺作品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文学艺术推动人全面发展,显然是不够的,仍需要建立新的精神以及新时代的审美意识,这也是新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的要求,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现代化是非常必要的。

二、现代马克思主义美学

促使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化的方式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德国古典美学的现代化发展,它对德国古典美学的优点进行发扬,同时抛弃其不足之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美学之后的继承者才会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如何促使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化。1.后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教条化苏联以及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均属于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范畴。在这一阶段,中国和苏联均没有对后期的恩格斯、列宁、本杰明、艾德曼等人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这种发展大多是在马克思根本没有公开性谈论的文

学著作中进行暗示。对意识形态、生产性消费以及锚段、权威的看法均是可以像辩证法一样进行追加阐述与发挥的。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本人在马克思之后的很多文艺思想进行区别性对待,这已经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宗旨了。③更为具体地说:在后期发展过程中过度地否定了马恩美学中应该保存的东西,却夸张其美学中历史局限的东西。这种“唯阶级论”对一切文艺创作进行解释,认为无产阶级创作并表现无产阶级生活的文学作品才是社会主义的,对其他思想、文学甚至精神进行排斥,对人物的心灵、无意进行否定。这导致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走向了社会学化与政治化,仅仅成为社会政治思想的全部延承。

④这便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教条化。基于此,在促进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克服这种僵化的教条、模式,推崇文化创作题材、样式、风格以及美学思想的多样性。2.现代马克思主义美学需要扬弃“后马克思主义美学”这种扬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否定“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所肯定、歪曲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所夸张的东西,并肯定“后马克思主义美学”所肯定的东西。另一方面,要否定与肯定的本质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里面在一定环境下会存在的东西,如此做的目的并不是重新回到原有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所有理论中。因为如果不对后面一个问题进行解决,那么前面的一个问题也就难以顺利进行。所以,最为根本的问题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形式是什么进行回答,研究其是否存在着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经典美学是有关于人类本体论的美学,其并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个阶级领域的美学。所以,在本质上而言,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关于人人性的全面感觉的科学或者心理学。⑤在了解了这一概念以后,可以说,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德国古典美学具有内在联系性,二者并不是根本对立的。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美学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并适用于今天。这些便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中应该保存与发扬的东西,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对其进行深化。但“后马克思主义美学”将根本问题全盘否定掉了,这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理论。⑥还需要意识到的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属于时代的产物,其势必会存在着历史局限性。马克思主义正如任何一种思想体系一样,其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并不是每句话都是正确的。马恩经典著作中就已经指出:人们是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发展并建立起相对应的社会关系的,这些人以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进行原理创造。所以,这些思想、原理范畴与其表现的关系同样不是永恒不变的,他们属于历史发展暂时的产物。更为具体地说:马恩美学是在相对有限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所出现的审美现象、审美情感以及审美观念。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其中的观点,实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创新与发展。⑦

超星马克思主义答案.doc

马克思主义的今日处境 1 【单选题】“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一句出自(C)。 ·A 、《马克思的幽灵》 ·B 、《哈姆莱特》 ·C、《共产党宣言》 ·D、《辩证理性批判》 2 【单选题】在海德格尔看来,胡塞尔与萨特都没有资格与马克思对话,是因为(A)。·A 、二人的思想没有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中 ·B 、二人的哲学研究领域不同于马克思 ·C、二人思想的时代意义不及马克思的影响深远 ·D、二人的哲学研究违背了人类的发展规律 3 【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体现在现代性、有原则高度和(D)三个关键词上。·A 、认识 ·B 、认知 ·C、继承 ·D、批判 4

叮叮小文库【多选题】萨特认为哲学自近代以来只创造了三个时代,分别是(BCD )。 ·A 、柏拉图、苏格拉底阶段 ·B 、笛卡尔、洛克阶段 ·C、康德、黑格尔阶段 ·D、马克思主义阶段 5 【判断题】 1999 年英国 BBC 评选“千年伟人”,最后获选的思想家是马克思。(正确) 6 【判断题】雅克·德里达是德国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错误) 现代性、现代世界 1 【单选题】马克思认为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有两个基本支柱,分别是( B )。 ·A 、资本、政治 ·B 、资本、现代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D、经济、现代哲学 2 【单选题】进步、增长和扩张作为现代世界最基本的特征,其来源是( C )。 ·A 、经济 ·B 、政权

叮叮小文库·C、资本 ·D、法律 3 【单选题】以下人物中,( D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分析过分析合理化。 ·A 、海德格尔 ·B 、胡塞尔 ·C、马克斯·韦伯 ·D、卢卡奇 4 【判断题】资本的本质特征是货币的转化。(错误) 5 【判断题】机器代表了自然科学的生产性的应用。(正确) 什么叫原则高度 1 【单选题】卢梭认为使人文明起来和使人没落下去的东西,在哲学家看来是(B)。 ·A 、金银 ·B 、铁和谷物 ·C、金银铁 ·D、工业和技术 2

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 摘要:受到课堂上的讨论及教材的启发,本文从联系生活实际出发,阐述了作者对实践的具体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理解。 关键词:实践,认识 在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过程中,读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部分的认识、实践、真理等概念与论断,我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类的过往及现今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以下摘录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部分的一些零碎思考。 世界上许多食物、药物,都是经过人们备尝甘苦才了解其特性的。鲁迅就曾指出过:“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譬如吃东西罢,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像习惯了,很平常了。不过,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不亲口吃一吃就不能真正了解食品的滋味,离开了实践也就谈不上任何真知。 什么是实践?实践就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因为没有生产实践,就没有人类,就没有其它一切社会生活。常言道:“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沿海的一些渔民,把耳朵贴在船帮上,听听底下的声音,就知道有什么鱼在附近海域游动。生活在深山老林的猎人,凭着经验就可判别各种鸟类的叫声。经验丰富的司机,听着发动机的声音,就能辨别机器正常与否。我们现在懂得的一切,都是经过许多人的实践才得来的。人们为了使某些重金属的原子核发生裂变,曾经用质子作炮弹去轰击原子核,命中率低得可怜。后来,用中子轰击原子核,不仅很容易击中,而且随着原子核的分裂,还有新的中子释放出来,使轰击原子核的反应不断进行下去,形成链式反应。人们利用核燃料分裂时释放的大量热能,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有教书的实践,才能总结育人的道理;有办工厂的经验,才能有管理工厂的知识。 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就像接力赛跑一样,每一代人都把前一代人知识的终点作为自己知识的起点,然后把在实践中取得的新知识增添到人类知识宝库中去;社会实践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们的知识也就越来越丰富。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来源于实践。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

浅谈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化

摘要:马克思主义美学自诞生之日起,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在这段时间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在长达半个多世纪中,由于苏联和中国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使得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所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化研究非常必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化;探究 在新时期,美学界越来越关注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问题,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但由于受到各种思想影响,马克思主义研究进展幅度仍然不大。基于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现代化发展成为一个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在充分地了解马克思来源的基础上进行马克思现代化研究才会更加公正合理。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古典哲学存在的联系性 马克思主要是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以及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逐渐发展而来的。康德、黑格尔以及席勒是对马恩美学影响最大的几个代表性人物。马恩美学史是在德国美学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改造的,与其有着内在联系性。1.以人命运发展为对象的理想性内容人的感觉成为美学多研究的重点内容,但是将其提升到自觉追求高度的是德国古典美学。德国古典美学注重人的作用,提倡浪漫主义,充满着很多理想性的内容,这成为人类自由的主题,即便各自的思想存在着差异性。康德哲学中就弘扬人自由的道德世界观,道德法则只是一种形式,建立人的至善才是根本目的。席勒的美学则同样关系人的自由与和谐性发展。黑格尔美学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他充分地延续了康德与席勒的思想成果,并运用辩证法方式构建了一个比较严谨的美学体系。其核心理念同样是关注人的心灵与精神,关注人与自然现实世界的关系。由此可见,德国古典美学更多地是对人命运的探究。正是在这一美学研究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站在人类历史与文化的起点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其思想宗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彻底实现人类的解放。2.关注艺术作用人发展的价值德国古典哲学特别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才更加重视艺术对于人的发展理论。人的感觉的发展便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所以,在艺术内容与价值方面,德国古典哲学也非常看重。康德认为,美学会给人一种形式主义印象,在对象的形式之中会存在着优美;黑格尔则强调艺术与美丽心灵的重要性,艺术和美丽不能仅仅是个别偶然的事件,而应该是具有普遍性意义与价值的。黑格尔强调美的内容决定形式;而马克思主义在前人的基础上围绕人彻底解放的问题来谈论美,与德国古典哲学存在差异的是,其更加看重文学、艺术对人的发展所存在的价值与作用。①马克思认为文学与艺术是一种创造世界并且对

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是对改革开放30年基本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深刻总结。在这四个基本问题中,前两个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同时提出和创造性回答的,以后又得到进一步的回答,其中第一个问题更具基础性和根本性。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途程中同人类思想史上任何一个伟大思潮一样发生过这样那样地误解和扭曲。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攻击和诽谤,特别是由于自己内部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错误倾向的干扰,以及我们在运用时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态度和评估上产生了一系列的混乱。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需要对它作出科学界定。 ——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马克思、恩格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出生于19世纪20年代前后德国发达省份莱茵省。青年马克思、恩格斯都曾经是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上信奉过唯心主义。在1842—1844年期间,他们通过不同途径,实现了世界观的“两大转变”,即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1844年8月,恩格斯在巴黎同马克思相见,他们在交谈中认识完全一致,从此结成深厚友谊,并共同著书立说,创造一个崭新的理论。所以,这个理论代表和反映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他们创造的学说体系。马克思在世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新理论”,有时也叫“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逝世后,由于他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具有崇高威信,人们以他的名字将其命名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两个人创造的理论只写上一个人的名字,对此恩格斯于1886年以虚怀若谷的态度发表了一个声明。他说:这个理论的绝大部分指导思想的最后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以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要了解和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 ——就其性质来说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潮。这涉及这个学说属于哪一种类别或性质。所谓性质是指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正处于从封建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 中华民族曾经在自然经济的大道上踽踽独行、一路领先,在徜徉了两千多年后历史便不再眷顾这只曾经的领头羊。伴随着鸦片战争隆隆的炮声,中华民族的国门被列强扣开了。封闭的民族壁垒被打破、天朝上国的美梦被惊醒,古老的中华帝国逐渐走向衰亡,中国社会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社会的过渡。然而,马克思主义于中国的现代化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说中国的现代化必然要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引领。 首先先看一下中国在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最早始于鸦片战争,以李洪昌为代表的一群民族资本家开始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学习洋人先进性的行动,但此举在民主性质上得缺陷导致不可能救中国于水火;接下来开始“戊戌变法”,谭嗣同、康有为等人主张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想通过此举改变中国现状,在意义上却是有助于中国现代化,但是因为没有完全抛弃对封建社会的希望,也不能取得成功;以孙中山为指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社会的统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但是辛亥革命只代表了部分资产阶级的利益,注定了不能带领中国走的很远……因此,现代化必须要贯穿国家和民族生活和实践才能稳步前进,而马克思主义恰恰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给中国的一批先进分子们带来了希望。 十月革命的成功让中国人看到了新的希望: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各种思潮相比无论是在阶级基础、依靠力量还是在政治取向上都有鲜明的差别。这样的思想指引下,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觉得看到了希望,于是以一种坚定地信念要将马克思主义引到中国来,就劳苦大众与苦难之中。于是马克思主义就慢慢地在中国扎下了跟并不断发展成为今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其次,我们还可以发现,中国一直采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指导是有它的内在逻辑的。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无论是从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底蕴与文化传统中分析,还是从具体的历史选择的客观需要上看,马克思主义与我们这个民族都有着内在契合,存在着理论对接与生长点,那就是要不断地求发展,以人为本的进行决策。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试题及答案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列主义独创性理论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和北美全面确立其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并把它的影响扩展到全世界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当时面临的历史课题,是教育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他们通过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石;同时,他们特别声明:自己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自《共产党宣言》宣告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欧洲大陆爆发了一系列民族民主革命,特别是发生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的巴黎公社革命;近代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初显端倪。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新的发展,不断运用所创立的理论指导革命运动,并在实践中检验这些理论,修改某些具体的设想和论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列宁所处的时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已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发展,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面对这样的现实,列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胜利,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同时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论断,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列宁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生产的认识,果断取消了基于战争环境与过去的认识而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余粮征集制,推行适合本国国情的“新经济政策”,从忽视、排斥商品生产转向有计划地利用商品货币的积极作用,并把发展商业视为“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列宁对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新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创立了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活动舞台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致力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近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在实践中,正是由于他敢于突破苏俄中心城市暴动的革命方式,从而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的革命道路;在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他吸取苏联改造模式严重破坏生产力的教训,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一化三改”的路子,在成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平稳、持续的发展,并对尔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社会主义理念和实践面临严峻挑战。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在敏锐洞察和正确揭示时代新主题的同时,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搞社会主义只能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他坚决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从根本上突破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模式,成功推行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子。他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使中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力。邓小平理论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进一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对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总结。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根据新世纪的时代特征、当代中国国情和历史任务、党的执政地位,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实践提出的新思想、新标准、新要求,把实

大工14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1、2、3及带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1-10 B B C B C B A C A C 1-10 AB ABCD BD ABCD BC ABCD BCD CD ACD ABCD 1-10 B B B B B B B A B A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的是()。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 B.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 对立统一规律 2.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3. 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事物周期性的变化过程,其表现形式有()。 A. 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 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 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4. “白马非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5.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 物质 B. 科技 C. 精神 D. 规律 6. 列宁是从物质与()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A. 精神 B. 意识 C. 规律 D. 事实 7. ()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A. 物质范畴 B. 精神世界 C. 科学技术 D. 意识 8.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 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B. 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 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9. ()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A. 度 B. 质 C. 量 D. 矛盾 10.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三大根本错失的论文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三大根本错失的论文 【内容提要】 机械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美的本质,教条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探究美的根源,从物质实践出发曲解马克思主义的审美实践思想,构成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上的三大根本错失。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审美实践思想以20世纪九十年代“后实践美学”的崛起为标志,中国当代美学在发展的基本趋势上开始走出马克思主义时代,西方当代哲学开始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和根本指导思想。 在一个鲜明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度,出现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大家反思:中国当代美学到底发生了什么?马克思主义真的不行了,丧失了在美学领域的巨大解释力,还是马克思主义仍然不可超越,出现这种情况,只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上以及在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科学理解和深入阐释上,我们的美学家大失水准,表现令人失望?积多年的思考和研究,我的基本看法是,马克思主义仍然不可超越,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当代出现的这种失利或失败,出现这种被其他美学所取代的严重情况,是缘自我们的美学家们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上存在着三大根本错失。正是这三大根本错失,使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最终穷途末路,走向绝境。 第一,在美的本质问题的揭示上,脱离实际,机械、教条地运用和对待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 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在于它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或关系。如果没有这种联系或关系,它对人而言就是“无”,即没有意义,它还怎么可能作为审美对象给人带来一种美感愉悦和精神满足呢?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这种与人之间的现实相关性,决定了我们的美学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而不能坚持什么其他主义。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这种与人之间的现实相关性,决定了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只能处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范畴,决定了以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为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的美学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之间具有着一种内在而深刻的必然联系。 但是,在对审美活动的具体研究中,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脱离美的客观实际,机械、教条地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美的本质和特点,提出什么美是客观的,第一性的,最终把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引向歧途。 本来,客观事物作为审美对象,它美还是不美,是由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它的认识或反映而来的,离开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审美认识,这些问题都不存在。因而,美与不美,都只能是主观的,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一种审美判断、审美评价,即在最终的意义上,美象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吕荧所讲的是一种社会意识。但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完全无视这种事实,而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是客观的基本原则,坚持主张美也是客观的,是什么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属性、特点、价值或意义等。在他们看来,只有把美确定为客观的,才能赋予审美欣赏以一个实在的客观基础,如果认为美是主观的,是什么人的观念或意识,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欣赏就完全沦为一种主观和唯心的东西。如上所述,在美学研究中,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我们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的,但我们可以这样在美学研究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吗? 社会存在是客观的,与美是客观的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和关系,因而承认社会存在是客观的,并不导致要在美学研究中承认一个美是客观的。朱狄先生就讲:“在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美学上的客观论者之间,……并没有一种必然的联系。”①实际上,由社会存在是客观的,便确定什么美是客观的,这只是机械和教条地运用和对待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具体来说,阐述了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的学说。其中,生产力问题是联系科学观、技术观与历史观的纽带。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很大的发展,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从而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一元论特征。从时代背景上来看,它又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三者一体化发展趋势的高度理论概括。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科学技术提高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这不仅是基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而且也是有充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的。事实上,这个科学论断本身就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新发展。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点,开始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全部历史的基础)这三个概念结合在同一个命题中。今天,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生产力主要地归于科学技术的高度,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实质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并不是一种就事论事的肤浅理论,也不同于一般的西方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它不是把科学看成是单纯的“知识体系”,也不是把技术看成是单纯的“工具和规则的体系”,它从人对自然的关系这个人类历史的基本前提出发,把科学和技术都当作社会现象来考虑。认为作为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之间应当存在着相互作用。首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对科学技术作用的角度来说明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是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人为什么要认识和改造自然?从根本的动机上来说,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古代科学的发生和发展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例如,天文学是为了满足农牧业定季节的需要而产生的,而数学又是为了满足天文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力学则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和城市手工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近代科学的产生也同样如此。“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末,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1)]尤其是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于是,“搞科学的人为了探索科学的实际应用而互相竞争”。[(2)]这大大刺激了科学的发展,用恩格斯的话来说,那就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 其次,马克思主义又从科学技术对社会作用的角度来论证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恩格斯当年在马克思墓前曾这样阐述马克思的科学观:“他把科学首先看成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4)]马克思本人也曾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5)]。因为火药把封建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马克思还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6)]对此,恩格斯举了奥地利的例子。在19世纪30年代前后,欧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10年第2期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徐成芳 高燕宁 [摘 要]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崇高性和特殊的路径依赖,决定了中国现代化必须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理论创新,需要避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狭隘理解,需要加工新的思想元素, 进行独立思考。中国现代化即实践创新,需要破除对某些现代化模式的崇拜,赋予现代化以新的灵魂和格 调,这个灵魂和格调要与人类普遍价值观念相符合,从而使中国的现代化成为符合中国人民利益和人类发展 要求的现代化。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现代化 创新 发生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化两大进程,实际上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进程,它不仅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使世界的和平发展更有保障。继续推进这两大进程的健康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重任。当前,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思中国现代化,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一、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经验上升为理论,是理论创新。中国现代化的任务是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新型工业国,是实践创新。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首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中国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崇高性和特殊的路径依赖决定的。有观点认为现代化是一种客观进程,不分姓资姓社。但是在现实中,资本主义主导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主导的现代化存在很大差别,现代化的制度性特征还是相当明显的。社会主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合作的道路,否定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道路,在现代化的旗帜上鲜明地写下“社会主义”的字样。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在理念上具有崇高性。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形态,是脱胎于资本主义又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但是,在现实中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是这样的发展路径,因而也产生了特殊的路径依赖。由于革命而跨越的卡夫丁峡谷,在生产力和人类普遍价值方面形成了断层。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化建设包含大量的资本主义因素。如何既包容资本主义因素,又规避资本主义的弊端?如何既坚持社会主义,又推进社会主义改革与完善?如何既当好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又把本国发展好、建设好?这些可能是经典社会主义不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却必须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解决,而不能靠别的理论来解决。 其次,二者关系表现为“两个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离开了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就无从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现代化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就不能破解中国现代化的诸多难题,就不能在人口超大型社会中实现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要适应中国的实际,而不是中国的实际去适应马克思主义。它不为理论而改变自己,相反要求理论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因为,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的实践。中国现代化则主要表现为中国要改变自己,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于是,要求更广泛地借鉴人类 189 DOI:10.15894/https://www.doczj.com/doc/1612681162.html, https://www.doczj.com/doc/1612681162.html,11-3040/a.2010.02.027

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

姓名:张云天学号:2013232025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题目: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研究综述 关键词: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研究综述 目录: 一,现代性的内涵和特征 二,马克思与现代性 三,马克思现代性理论发展方向 正文: 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先阐述现代性的内涵,然后再介绍中国学术界两位教授即丰子恺、汪文富对现代性及其特征的看法。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李淑梅、邹广文、任平教授对马克思与现代性问题的看法,说明学术界目前已形成对马克思与现代性问题的一致看法,即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有一定性研究,他发表过自己的看法,直到今天他的一些理论仍具有启发性价值。 第三部分指出目前中国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两大发展方向,从批判性出发,阐述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性质,体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超越,主要代表人物有吴晓明、欧阳康;从实践性出发,找到马克思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代社会的契合点,证明其当代价值,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德峰、何萍。 参考文献: 【1】刘国胜,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辨析[J].桂海论丛,2007 【2】吴晓明,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J].学术月刊,2006,(2). 【3】王德峰,在当代问题中重温马克思的哲学革命[J].哲学研究,2008,(1).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现代性问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西方兴起的一股思潮,它对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现代西方社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地批判。上世纪90年代,对于现代性的相关研究开始进入中国学术界的视野,并与中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相互交流、碰撞,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直接导致了马克思现代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本文对今年来学术界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汇总,试图揭示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研究综述 一,现代性的内涵和特征 “modemitv”(现代性)一词,首次收入于1627年出版的《牛津英语词典》。但在当时,它的使用与我们今天所讨论的“现代性”意义差别甚远。“现代性”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和学术名词,它的广泛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才逐渐兴起的。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首次对“现代性”从社会学进行理解和阐释,他将现代性等同于“工业化的世界”。他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致于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1】 现代性问题进入中国学术视野后,中国的学者对其进行了新的定义与诠释,并对其内涵和特征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促进了其理论的发展。 丰子恺教授认为,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与表现,是由许多因素在一起复合形成的。它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等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总体性概念,既是显性的,也是隐性的。它既可以指现代社会中的基本构成要素,如民主政治、科学管理等,又可以指现代社会中个人突出的主体意识和行动,同时也是自由、民主、平等等时代精神的体现。现代性作为西方主导的现代社会的缩影,在一开始便蕴含着深刻的矛盾。一方面,现代性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文明成果,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发展,又加速了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促进自由、民主、科学等时代精神的革新。但另一方面,现代性又是在资本主义的血与火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使广大劳动人民和殖民地被压迫的民族饱受战争的痛苦和残忍的剥削、压榨。 江文富教授指出,现代性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随着人的主体意识觉醒而发展起来的,个人主体性的张扬和发展,是贯穿现代社会的一条主线。个人主体性的发展,提高了人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能力,促进了工具理性的发展。同时,各人主体性的发展,也促进了人脑中个人、社会观念的革新,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代精神。主体性张扬、工具理性、现代精神是现代社会形成的三大重要要素,加速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但同时,现代社会主体性的发展也导致了种种恶果,主体性的发展导致人类与自然、社会高度分离,加深了彼此的对立发展。一方面,工具理性的高度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了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加深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导致了人对自然资源的无限掠夺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产生了环境破坏、资源匮乏、生态危机等一系列危害。另一方面,工具理性和时代精神又先天地为人类设计了一个牢笼,隔断了人类与社会的直接联系,压制了人类的感情和精神的宣泄,导致人类基本人性和自由精神的丧失。二,马克思与现代性 目前,学界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讨论,基本上形成了对马克思与现代性问题的一致看法,绝大多数学者认同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有一定性研究,发表过自己的

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_血缘_探究

2010年6月第28卷第2期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 fY angzhou Co llege of Educa ti on J un.2010 V o.l28,N o.2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 血缘 探究 吴 玉 萍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240)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关系源远流长,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闪现于马克思的多篇经典著作中。马克思坚持实践的观点,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探寻美的本质和根源。要清楚认识马克思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的观点,必须从人的本质的内涵和对象化的内涵两方面探究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 血缘 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美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536(2010)02-0030-04 文学与哲学历来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西方先哲的思想对于我国的文学美学影响从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这些唯心主义的美学大师开始,一度统治美学思想界。然而真正对我国美学思想具有指导意义的并非是他们的唯心主义,而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提出 劳动创造美 ,将实践观引入美学研究,使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 直系 关系明朗化,后来更有了 马克思主义美学 的命名。李泽厚先生也将其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主流。但很多时候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关系问题仍旧莫衷一是,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说不上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也有人认为我们国内的美学理论有柏拉图、黑格尔、康德等人的已经足够了。其实,如若从实际出发,多加思考,便会发现马克思主义与美学有 血缘 之亲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相关论著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写过一部美学或文艺理论专著,但这并不能说明它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要说体系,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比起过往任何美学大师(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所构成的任何体系都更宏大,更完整,而且有更结实的物质基础和历史发展线索。只不过他的这个完整体系是经过长期发展而且散见于一系列著作中的,例如从 经济学 哲学手稿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 直到 剩余价值论 、 资本论 和一系列通信。举例如下: (一)里夫希兹的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 这是一本完整、系统地收录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美学和文艺理论观点的权威性资料专著。论著一开始便是关于 艺术创作的一般问题 ,用大量篇幅选了关于 革命悲剧 、 现实历史中的悲剧和喜剧 、 黑格尔的美学 等方面论著,这些都是艺术理论中的首要问题。 这本书由前苏联当代美学家里夫希兹主编,从1933年初版,到1976年多次再版,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中译本根据苏联国家艺术出版社1957年版两卷集俄文版翻译,分为四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60年起开始出版。第一册的主要内容是:艺术创作的一般问题、唯物主义的文化史观、阶级社会中的艺术和艺术与共产主义;第二册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艺术史和文学史、从古代到十九世纪上半期的艺术和文学;第三册的主要内容是:对欧仁 苏的长篇小说 巴黎的秘密 的批判分析、诗歌和散文中的 收稿日期:2010-02-12 作者简介:吴玉萍(1985 ),女,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中国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中国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和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1938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科学概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和民族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进行伟大的革命实践和建设实践,倡导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这是毛泽东一生为中国历史做出的最大贡献。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之统一的思想”,“是唯一正确的救中国的理论和政策”。它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有的、完整的关于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的正确理论”。毛泽东思想是我党创立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指导思想和理论。从此之后,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创造性地

提出了“一国两制”理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统一的历史进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一国两制”和平共处,在主体地区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特别行政区实行非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使中国成为一个完全新型的带有复合型特点的单一制民主共和国。它没有拘泥于我们国家采取单一制国家形式和在国家内采取地方政权形式的观点,这就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认识。邓小平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和平统一的伟大发明,是邓小平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一面旗帜。而“一国两制”的提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入新境界的一个生动体现,有着极为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和新的里程碑,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之所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精神,最根本的在于,它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立足于时代出现的新变化、新挑战、新问题。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正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精神,这一思想也成为我们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的指导思想,为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我们党接受新世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般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它首先是可知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 定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直观,而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基础上发生的积极地、能动地再现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内容 实践观 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

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 美作为人类可以反应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这种存在,与人类意念正方向有关。人类既是美形成条件中两种客观存在中的一方,又可作审美的主体。美在主体之外,不是主客观的统一。将美界定为关系属性,可最终揭开美的本质和审美现象的谜底。分析意念正方向指向和美的构成关系,可诠释美及美的观念的形成及其变化与异同。 人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占有和利用自然物质,人使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人类通过这种运动作用并改变他身外的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自身的自然;外部自然的变化是产生客观世界美的根源,人自身的变化则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感性,形成了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它们是劳动的前提。人类只有事先就把生产的自然条件看作是他自身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把自然界当作隶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才能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所以广义的劳动对象应当包括进行劳动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 人在生产之前已经在观念上提出了想象中的生产对象,并把它作为内心的图象,作为需要、动力和目的提了出来,然后通过实践活动,把主体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使对象主体化,主体对象化。在生产中,人首先产生对实际效益的意识,并由此产生对制约这些效益的自然规律的理解。由于人的目的受客观规律制约,以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为前提,因此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根据对象本身的规律和属性来规定自己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在生产中,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人通过劳动活动,借助劳动工具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成为适合人需要的自然物质。物通过劳动而被从外面赋予形式。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所谓美的规律,存在于人的目的的自我实现和客观事物本身规律的统一之中,并感性地现实地表现在对事物形式的塑造上。 处在野蛮期的美洲部落的神话、传奇、诗歌、典礼上的歌唱、具有军事动员意义的舞蹈、装饰品的制作、贝壳珠带的色彩和图形、工具和武器造型上的对称等等,都是在消费脱离了它最初的自然粗陋状态之后才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