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鹿奶粉”事件的反思

“三鹿奶粉”事件的反思

“三鹿奶粉”事件的反思
“三鹿奶粉”事件的反思

高考语文经典素材--热点话题

"三鹿奶粉"事件的反思

一个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绝不能放任见利忘义的行为,绝不允许基本道德的失守。诚信是社会契约的前提,道德是商业文明的基石。"三鹿奶粉"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以牺牲道德和消费者利益换取利润,最终必然付出沉重的代价。

道德是一切制度运行的社会土壤。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道德与法律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必须做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

1.有感于日本问题大米代理商谢罪自尽

这两天读到两则新闻,颇有感悟。一是截至18日8时,"三鹿奶粉"事故已致全国6244名婴幼儿患病,158名发生肾衰竭,3名死亡。且因伊利、蒙牛、雅士利、施恩等22家企业生产的奶制品检出三聚氰胺,"结石婴儿"人数可能上升。另悉,总部位于日本大阪的稻米加工企业"三笠食品"倒卖受污染大米,"三笠食品"的代理商、奈良广陵町米谷公司社长16日晚在寓所上吊身亡。

同样的企业主,不同梯级的生命敬畏和责任担当意识。前者,三鹿婴儿奶粉,面对花朵般的幼小生命,竟然含有"毒魔"三聚氰胺,从孩子妈妈举报发现问题到主动面对问题,一直采取遮掩、推诿、被动的疲沓姿态;后者,"三笠食品"即便销售受污染大米,但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称,目前尚未收到该问题大米损害人体健康的报告。没有公民健康伤害,而食品代理商却不遮不掩,以死谢罪,前后两者对待生命的态度迥然不同。

发现问题,日商是羞愧与痛苦难当,以死叩谢苍穹。而三鹿奶粉直到上月问题愈来愈严重,企业主还能百般狡辩、推诿塞责;还能脸不红、筋不胀地拿"国家免检产品"来作自己的挡箭牌。

作为消费者,当然不是要中国这么多问题奶粉的生产和销售商人,都去学这名知耻而自杀的日商刚烈对待自己直接或间接犯下的罪恶。大家希望见到的是企业主起码的责任担负与敬畏生命的本能意识。

所以,"卖问题大米的日商自杀"对我国的奶粉生产企业当是一声棒喝,直抵违法食品商人的心窝,压下他们肆意违法的气焰。如果更多的企业能具这种高蹈的生命意识,就一定能够及时扭转当前食品安全的窘境,还公民"吃得放心"的基本民生权益。

2.三鹿事件根源--自贱、自戕、自绝

三鹿奶粉事件,看似一起简单的食品安全事件,但是,联系到中国近年来一系列类似的恶性事件,就绝非一个简单的食品安全事件所能涵盖、所能解释得通。三鹿奶粉事件,其实是国人自贱、自戕、自绝的结果--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民族中的强势者或者败类在制度漏洞的庇护下,对弱势者的戕害与绝杀。

在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都没有波及到国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的企业,知道国外法律对国民的保护是非常严格而系统的,他们会自觉地对出口产品"高标准严要求",也因此,在国内,出口产品被视为是质量最有保障的上等品。人们对这种自贱之举,几乎已经习以为常。某些官员表现出同样的自贱态度,面对洋人,他们在骨子里存在着强烈的自卑感,点头哈腰,彬彬有礼,同样的一张面孔,一旦面对同胞,立即骤变,展现出冷酷和无耻的一面。

昔日,希特勒对外民族(犹太民族)实行种族灭绝,而对国民厚爱有加。而中国这个民族,则是逆向种族主义,即对本民族轻贱与戕害。

因为这种自贱,国外的投资者可以通过中国资本市场一夜暴富,美国的一些金融机构就

是这样从中国赚取了足可以弥补其全部次债损失还有节余的利润。

因为这种自贱,中石油在美国上市仅融资29亿美元,但四年中向美国股东分红达119亿美元,而在A股融资668亿人民币(相当于95.4亿美元),向A股股东分红却不到6亿人民币。

因为这种自贱,与外国人有关的刑事案件,总是以国人的眼泪与屈辱而告终。如今年4月涉及三个韩国人的谭静案,警方结论中的逻辑矛盾至今遭到质疑,媒体报道时用的题目就是《谭静之死拷问真相》。令人悲哀的是,关心真相的只有媒体和网络日渐微弱的声音。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在本国领土上尚且不能有安全感,在哪里会有安全感呢?

因为这种自贱,我们严格把关,把最安全的食品送给外国人吃,而让自己的同胞食用有毒有害的。

自贱导致自戕,而自戕的结果就是自绝。

由于水、食物问题重重,加之生活压力等因素,直接影响了男性健康,导致了精子质量下降。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曾对1981--1996年间公开发表的,来源于39个市县、256份文献共11726人的精子分析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我国男性的精液质量正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精子数量降幅达40%以上。这还是过去的数据,而近年来的污染更加严重,结果恐怕也更令人触目惊心。

钟南山院士也曾经说过:"现在男性的精子浓度比40年前下降了将近一半。如果不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再过50年很多人将生不了孩子。"--2007年1月11日《新快报》。

国人只有在汉唐时才有真正的自信,这种自信在清后期至今丧失殆尽。

民众的自信来源于四个方面:政府对民众的尊重和服务(含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法律系统的保护;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第一个方面不用说了。

第二个方面,法律系统的保护。如,英美判例法中的"惩罚性损害赔偿"(punitivedamages/ exemplary damages)制度,法院在判令行为人支付通常意义上的赔偿金的同时,还可判令行为人支付高于受害人实际损失的赔偿金。英国在1763年开始有了这项制度,美国则在1784年确立了这一制度。美国许多法案,如著名的《谢尔曼法案》和《克莱顿法案》等都有关于惩罚性赔偿的规定。1989年3月,美国埃克森公司瓦尔迪兹号油轮发生搁浅事故,约有1100万加仑的原油泄漏,美国法院判埃克森承担25亿美元的惩罚性赔偿,加上其他诉讼,埃克森公司因为该事故为渔民赔偿了34亿美元。

惩罚性赔偿,使美英等国的公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等公民。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客机从德国法兰克福经伦敦飞往纽约途中,在苏格兰的洛克比上空发生爆炸,造成270人死亡。2003年8月,利比亚与美英达成协议,同意对洛克比事件遇难者家属支付总额约27亿美元的赔偿。我特意查阅了一下:利比亚2003年全年的GDP才223亿美元!

这些事情都不可能发生在中国。

我国《消法》第2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但是,消费者为生活需要购买的房屋、汽车等大宗商品,在许多案件中,却不被列入生活消费用品之列,因而,也就不能依据消法第49(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条,来维护自身权益。

西方法律确立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就是保护弱者,只有保护弱者才能实现公平。西方的立法者确信,只有让行为人承担足以令其心痛的赔偿责任,它才会真正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而我国的立法者首先考虑的却是开发商等强势者的利益,担心他们由于赔付金额过大而遭受损失。这种保护强者的法律,不仅导致民众维权成本的高昂和获得赔偿的微薄,

也导致了建筑质量的低劣、建筑垃圾的盛行,这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巨大浪费,更是对生命安全埋下诸多隐患。从根源上来看,仍然是自贱、自戕、自绝的结果。

不自重必自取其辱。人们尚且记得东芝笔记本事件:2005年5月,日本东芝公司宣布"只赔美国人不赔中国人",东芝公司最终承担10亿美元的巨额损失,用于向美国用户支付和解金、发放购物券及支付原告律师费。同样的问题,在中国的处理办法则是:在东芝的网页上公布了一个补丁软件,这个软件可以免费下载,安装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从东芝笔记本事件至今,有多少类似的羞辱国人的事件在重演?

我们以惊人的资金耗费,营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体育盛会,但花费在民众体育锻炼上的资金又有多少?

第三个方面,是宗教信仰。

中国人有信仰吗?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一位外国朋友告诉我说,他们向中国留学生出租房屋,就要问一下对方的信仰,因为有信仰者才有底线,通过其信仰就可以知道他的底线。

中国自古有朴素的信仰,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但是,这些传统信仰,越来越被淡化,因为,在制度漏洞之下,强者是可以胡作非为的,是可以肆意掠夺的。剔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中的信仰成分,这一规律是需要得到制度保障的,即制度确保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制度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会促使社会向恶。这是必然的结果。

中国人的信仰,经过几十年的摧残,已经走向死亡之谷。有良知的人,在各种摧残中被虐杀,包括宗教信仰者,也包括信仰共产主义的张志新等。这无形中给民众一种引导,引向堕落。

信仰与文化都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西方国家的基督教文化,中东的伊斯兰文化,印度的佛教文化,中国的儒家文化等等,当信仰被谄媚取代,一个民族就失去了方向,文化也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根基。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还能有什么?

第四个方面,传统。

我们的传统是诚信,但是,这一诚信体系未能经过制度的确认和保障,使得诚信成为一部分人欺骗和掠夺另一部分人的幌子,直到所有的人都不再诚信、不敢诚信为止。我们的另一个传统是封建和专权,等级观等等,这些因素被毫不保留地继承下来,排斥了建立良好制度必须依托的一个基础:民主。

因为没有好的制度,没有健全和完善的制度,恶者肆虐,横行霸道,无法无天,善者饱受屈辱。

中国民众善良、淳朴、吃苦耐劳,对自己要求最少而最愿意奉献,如果能有制度的保障,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他们会以更大的爱心更多的奉献去回报社会。这个民族将成为世界之最强,这个民族中的任何一员,都将因这个民族而自豪。这个民族将将赢得世界的尊重,这个民族中的任何一员,也都将赢得应有的尊重。

这是梦想中的一天。

三鹿奶粉事件,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头痛医脚脚痛医头,类似事件过段事件又会重演。这几乎是可以肯定的。也因此,三鹿奶粉事件,让我心中之痛,痛彻心扉并难以自抑!

社会失去底线人人都是受害者

中国青年报

和同事去一处风景区开会,会后当地老乡开船带我们到水里捕鱼,5张大网撒下去,两个小时后拉起来,居然一条鱼都见不着。鱼哪儿去了?大约是被无节制的捕捞"斩尽杀绝"。如果资源是公共的,一般总逃不过"公地悲剧",谁都自作聪明地先下手为强,结果害人害已。

这种损众利己的心态,在打麻将时体现得淋漓尽致:一门心思想着自己赢,我赢不了也不让你们赢。我在西方国家生活过一段时间,对比尤其强烈。

有一次,我们在新西兰的淘波湖看当地人钓鱼,他们钓上鱼后总要先量量,如果短于某个尺寸,就自觉把鱼放回湖里。这个尺寸是当地政府规定的,也是民众的共识,因为他们明白"如果连小鱼都吃的话,将来就无鱼可吃了"。但是,这样的社会共识如今在我们国家往往难以形成。

这两天,奶粉事件弄得人心惶惶,政府正在下大力气整治。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河北奶农耿某日前被捕,他在接受警方讯问时供认,之所以往牛奶里掺加三聚氰胺,"是能通过检验,顺利地把牛奶卖出去"。耿某同时承认,掺加化工原料对人体无益,他本人和家人"从不食用这种掺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

耿某在出事之前,想必是偷着乐的--我把掺毒的牛奶顺利卖出去赚到了钱,他人的健康我不管,反正我和家人不食用这种牛奶。可不知他是否想过,假若地球人都像他那样耍小聪明、打小算盘的话,他除了能确保自家人喝上自已生产的"放心奶"外,在其他领域能不成为受害者吗?

其实,这种相互加害的现象,近年来并不少见。用工业酒精兑制的酒,用硫磺漂白的粉丝,添加了洗衣粉的油条,注水的猪肉,掺入滑石粉的面粉,用避孕药养殖的鱼,含苏丹红的红心蛋,有毒的大米,等等。且不说广大的消费者是无辜的受害者,即便是那些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不法商人,最终也难免成为这个恶性循环中某一环节的受害者。可以说,这么玩下去,没有人会是赢家。

中国不乏小聪明的人。表面上看,自己占了点便宜,但实际上是大家一起吃了大亏,也就是说,这种貌似"利己"的行为,其实也在损己。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每个人都把自己家打理得干干净净,可一出门就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因为"那不是我的家"。当人人都这么做了之后,结果是大家共同生活在垃圾堆里。还有,上下班堵车的时候,人人都按捺不住往前挤,图一时之快,结果就像螃蟹缠在一块,谁也走不了。

在这个世界上,万物总是相互联系的。政府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共赢局面,这样大家才有安全感、幸福感。如果你只顾自己的那点小利而置公共利益于不顾,那么最终受害的将是社区乃至社会上所有的人,当然也包括你自己。

涉外奶粉未检出三聚氰胺说明什么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紧急在全国开展了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专项检查并公布了阶段性检查结果。全国目前共有175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其中66家企业已停止生产婴幼儿奶粉。此次专项检查对其余109家企业进行了排查,共检验了这些企业的491批次产品。专

(9月17日南方网)项检查显示,三鹿等22家企业69批次产品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

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阶段性检查结果还表明,被检企业中,只有广东雅士利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出口到了孟加拉、缅甸、也门3个国家。经对留样检测,未发现三聚氰胺。供应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乳制品均未检出三聚氰胺。

为什么出口的和供应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乳制品均未检出三聚氰胺,而卖给国内消费者的则含有三聚氰胺?这种现象该作如何解释?是奶粉生产企业顾及国家的国际形象,不将不合格产品卖给外国人,还是国家质检部门对出口产品严格把关?同样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为什么"内外有别"?难道我们自己同胞低人一等?难道我们自己同胞的生命不值钱?

我认为,国家对食品出口特别是供应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食品严格检验,生产企业不敢贸然将这些产品卖给外国人或者提供给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参与者食用。这样做无疑会"飞蛾扑火",自我毁灭。"聪明"的企业家们绝对不会这样做。将这些"问题产品"卖给国内消费者更保险,利润空间更大。由此可见,什么样的乳制品合格,什么样的乳制品不合格,生产者心知肚明。这也表明,只要对食品监管得力,生产者就不敢心存侥幸,不合格的食品同样不敢贸然流入国内市场。

这些企业,打着品牌的幌子,贩卖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残害同胞的健康和生命。这

是诚信的缺失、良心的泯灭,是对法律的践踏和另一种形式的草菅人命。他们的所作所为十分可恶。我们有理由感到愤慨。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在法制经济还不健全、企业家们的社会责任感还不强的情况下,什么质量认证,免检产品都靠不住啊!我们能做的就是严格食品质量监管制度。千万不能以为搞了质量认证,定了免检产品就万事大吉了。

蒙牛集团歧视大陆消费者的背后

9月19日,蒙牛的姚同山同志,在香港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本着在什么地方取悦什么地方人的言说原则,说了一句伤透大陆人民心灵的话:"蒙牛供应香港的产品比大陆出现问题的几率要小得多"。

这句话难以让大陆人接受,却道出了一个长久以来出口行业的事实:那就是,多数企业在产品质量方面,实行出口与内销双重标准。

为什么?

是这些中国厂商崇洋媚外吗?还是中国厂商患有恐外症?把最好的商品出口到境外,把不好的商品内销到国内?非也。

真实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严格的进口商品检验检疫和质量监控体系。而且,类似于香港这种法治社会的市场管理官员很难用中国式的手腕摆平。换句话说,这些国家或者地区的管理部门很难糊弄与摆平。

于是,善于适应不同环境的中国厂商,很快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各种质量体系认证,最终使自己的产品质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标准。而且,领教了发达国家那种法治社会的威严后,这些中国厂商也不敢欺骗发达国家的消费者。

所谓橘生淮南则枳,中国厂商之所以敢实行出口与内销双重标准,乃是出口目的地国家与中国市场环境的差异,换句话说,中国的市场管理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一些执法人员很容易被金钱摆平。

在欧美日那样的彻底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与企业之间相互独立,司法也不敢过多的偏向企业。当千千万万的消费者受害时,这些消费者很容易得到律师的帮助,而律师出于可以从企业巨额赔偿中抽成的利益考虑,也会积极地帮助这些消费者赢得与企业的诉讼。

于是,我们看到欧美日国家的企业在本土越来越老实巴交,其产品的说明也越来越详细,因为一个消费者出事,律师就有可能帮这位消费者获得上千万美元的赔偿,而如果企业赔不起,那只有破产关门了。

欧美日政府会眼睁睁的看着企业被受害的消费者和律师玩儿死?会。他们不会为了保护那些无良企业而阻止这些消费者的集体诉讼。

这种环境下的企业,无论资本来自何种国家,又怎敢拿消费者的生命当儿戏?而这些环境的先进经验就是:政府可以在企业中拥有因投资所带来的股份,但是,一旦企业与消费者的利益发生重大冲突,政府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完全由司法体系独立的解决企业与消费者双方的问题。

因此,三鹿毒奶粉事件的发生,不是市场经济的错,而是与三鹿等大牌企业不清不楚的公权力的错,否则,为何有那么多的官员需要因为这个事儿引咎辞职?

三鹿等企业制造了这么灭绝人性的丑闻出来,实在让人痛恨。可如果直接关门破产,那些肾石婴儿的医疗问题谁来解决?政府解决?难道纳税人上缴的税收就是为了给这些流氓企业擦屁股的吗?

因此,最好的作法是效仿西方国家,把受害者家属集中起来,雇佣一个律师团,对三鹿集团进行集体诉讼,动用人民战争的力量把钱从三鹿集团这个恶狼口中掏出来,解决受害者家属的长期问题。

在三鹿集团与受害者家属的法律对峙问题上,政府最好还是袖手旁观,让司法体系独立

解决双方问题,不要轻易的被三鹿这个流氓牵连玷污了形象。毕竟,如果受害者家属的诉求得不到解决,这种刻骨怨念会越积越深,而三鹿的毒奶粉使近万名无辜婴儿输在起跑线上,伤心父母们情何以堪?

而如果三鹿这个标志性流氓品牌竟然被政府保护了下来,并避免了受害者家属的集体诉讼,那以后岂不鼓励出更多的流氓企业出来?更可怕的是,这样的话,不但三鹿这样的本土流氓企业会更加变本加厉,连欧美日国家的原本很老实巴交的企业也可能在中国学坏,在中国投资建厂摇身一变变成专欺负大陆消费者的洋流氓了。

没有普世价值,就没有普适牛奶

三鹿事件爆发后,国产品牌几乎全部陷落。经历20年开拓发展起来的内地乳制品行业,一夜之间几乎面临生死存亡。有外媒指出,中国的食品危机其实远非仅止于牛奶行业,三鹿事件只是中国食品行业不小心被挤破的一个脓包而已。抗生素武装起来的大闸蟹,避孕药养大的黄鳝,还有毒韭菜,毒粉丝等等,每天还在端上我们的餐桌。三鹿事件后,国外品牌的牛奶销量大增,据说现在许多内地父母,都远道香港去购买国外奶粉,香港市场外国品牌奶粉的销量立即陡升四成。现在的消费者不但不相信中国的产品,甚至连内地的市场都不相信,只有到香港买来的外国奶粉,才敢放心让自己的孩子食用,真是可悲可叹!

面对今天的危局,政府在进行风暴般的行业整治和行政官员的问责,但食品行业整体性危机,真的能够通过全面围剿三聚氰胺来挽救吗?稍有理智的人,可能都不会轻易地如此乐观。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让奶农们挤奶的时候,不要因为利润往里面掺加水和三聚氰胺?如何让我们的企业严格监督产品质量,生产出和外国奶粉同样品质的牛奶?如何才能让每一个普通公民,都能吃到和外国消费者一样健康可靠的食品?

前些天,司马南先生就"普世价值"的话题向《南方周末》连续提出诘问,但是,在三鹿事件发生后,却未见这位以反伪科学起家的司马南站出来发言。我不知道面对今天的局面,司马先生会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喝国产的奶粉。反躬自问,我自己实在没有这样的勇气。之所以要问这样看似有些不够厚道的问题,是因为在笔者看来,单纯地讨论普世价值是否适应中国,可能永远也没有"正确"答案,但是,我们不妨将抽象的理论讨论具体化,我的观点是:今天中国普遍的食品行业危机,正是根源于全社会缺少对普世价值的认同。拒绝普世价值,也就不会有普适牛奶!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的基础,就是信任。也就是说,我们在市场上购买别人的商品,首先假定生产者不会因为趋利而坑害我们,否则,交易就无法完成。但是,现在许多食品生产者,可以为了让鸭蛋颜色好看往里掺苏丹红,可以为了防腐往火腿里倒敌敌畏,为了经济利益往牛奶里添加尿素和三聚氰胺,如此令人脊背发凉的行径,已经丧失了最起码的敬畏之心,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当一个行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普遍丧失了基本诚信,当他们生产出来的食品他们自己都不敢食用,怎么能指望他们愿意为质量而付出,愿意为他人的健康而负责。

其次,没有有效监督的政府,不会自动成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也更不可能成为消费者的利益维护者。食品行业的普遍危机,和质检,农业,畜牧部门长期以来的失察失责有直接关系。食品行业的经营者都知道,这些政府职能部门,在平时热衷收费,提供公共服务时则草率敷衍。三鹿事件爆发后,石家庄市政府首先想到的不是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一己私立想办法瞒报。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政府的权力不受约束,人民的权利没有的得到彰显。试想,如果我们的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时候不得向征收费用,在决策前首先要在立法机关进行公开辩论,行政官员如果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受到民意机关的追究,无良企业在作恶之初我们的新闻媒体就能自由地报道。三鹿事件是否可以避免?

再者,一个健康的市场,还仰赖公民的合法权利受到充分保护,和公民自治性组织的积极作为。公民权利受到充分保护,企业就不敢在质量上怀有侥幸心理,因为一旦败露,面临

的可能就是巨额惩罚性赔偿。看看三鹿的作为,在八月份就知道产品危害消费者的情况下,他们仍然收买媒体封口,刻意隐瞒实情,拒不公开召回毒害产品,这样的企业,竟然还有人呼吁放他一条生路。如果在法制健全的国家,仅仅应付赔偿一项,三鹿早就申请破产保护了。而我们许多地方消费者开了封的三鹿奶粉至今都无处退还。另外,公民自治组织的发展,必将能够建立起民间第三方的食品检测体系。这样的好处是,一旦政府治理失效,还有民间制度发挥作用,整个市场不至于陷于万劫不复。但是,我们现今的社会,政府强大到足以支配一切,整个社会的安危亦完全系于政府的良心和效率,悬河累卵一旦溃决,民众的入口食品就变成了毒药,究其原因,还在于公民权利的弱势地位。

有人可能会问:到底什么是普世价值?毫无疑问,对生命的尊重,对道德的敬畏,对诚信的恪守,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对政府权力的监督,都是!

有贤者道:拒绝普世价值,就没有同一个梦想。而我要说,没有普世价值,也就没有普适牛奶!没有同一梦想,世界会陷入仇恨,战争,而没有健康普适的牛奶,我们整个民族,都将患上结石!

能太空漫步的民族没理由做不好"奶粉"

昨晚21时10分4秒988毫秒,神七飞船搭载3名宇航员胜利飞天,国家863重大科技攻关专项载人航天工程A项(嫦娥登月为B项)由此跨出关键性的第二步。不仅我们自己,整个国际宇航界都不存任何争议地把神七飞天视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跳跃式追赶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还不是本次载人航天飞行的精彩华章所在。真正的好戏将定格于27日晚间--当飞船沿预定轨道飞行至第29圈时分两场上演:先是宇航员翟志刚出舱太空漫步;再是一颗足球般大小的伴(卫)星将由飞船释放,并在预定轨道绕行数圈后,重新由飞船回收。

从神一到神七,中国费时9年;从首次载人飞行的神五到预设太空漫步的神七,我国只用了短短3年。身居全球载人航天第三位次,我国太空漫步比美俄晚了40余年。然而,我们中国人首次漫步太空,既不是简单的技术重复和太空参与,更不是图个"中国人到太空一游"的虚名。挣脱地心引力,飞向浩渺宇宙,探寻未知世界,开阔心胸和眼界,必将鼓舞和激励中华民族推动社会进步,继而早日融入当代世界主流文明。

据报道,神七飞船由12万个零部件、元器件组装而成,是当代"中国制造"--"尖端制造"的经典之作。既然我国的"尖端制造"能做到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把我国的"普通制造"做成更加尽善尽美,当不在话下。但凡国人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得出这个结论,应该不存疑义。

然而,当代"中国制造"的水平并未形成正常的金字塔结构,越是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简单的产品譬如奶粉和奶制品,时不时"拆烂污"很"正常",搞得伤天害理不足怪。就在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组成神七飞行团队公开亮相的同一时刻,由新华社发布的一则消息说:"截至24日晚9时,全国各级工商部门出动执法人员278万人(次),下架退市问题奶7899吨......"

能造出质量过硬的飞船,却生产不了让消费者放心食用的奶粉,不是某些国人无能的问题,而是某些国人"无心"的难题;不是厂家和机构检控技术不过关的问题,而是想不想认真检控的难题;不是法纪有无的问题,而是法纪废弛,形同摆设的难题;不是品质控制工艺规范不完备的问题,而是整个民族对产品品质及浸润其中的品质文化缺乏敬畏的难题......

2005年4月17日,风和日丽的春日,武汉市汉正街都市工业区中央广场,郁郁葱葱的草木中竖起一座2.78米高的铜像--上面镶刻着一个令国人永远值得敬重和反省的名字:威尔那·格里希。

格里希,一位前德国退休专家,是改革开放之初(1984年)我国引进的首位武汉柴油机厂"洋厂长",因武柴员工、管理层和当地行业管理机构无法承受其近乎苛刻的品质管理,加之日耳曼民族尽乎刻板的品质文化和中国品质文化之间无法调和的冲突,格里希于1986

年从武汉柴油机厂厂长任上黯然离职。

中德之间在产品质量意识上的尖锐冲突,是东西方价值观的尖锐冲突。然而,判断中德产品质量意识的优劣,无须借意识形态争辩作武器:格里希走马上任之初,武柴的整机寿命才3000小时,他黯然离开时,整机寿命达到8000小时......

格里希未能使武柴脱胎换骨,劣币之所以驱逐良币的本质原因,是支撑残次品文化的旧体制。在他垂暮之年,为了不让这位曾为中国改革开放作出贡献的德国老人受刺激,中方对他隐瞒了武柴早已倒闭的残酷事实。在其铜像揭幕仪式后,格里希夫人把丈夫的骨灰撒入长江。我们相信,他的灵魂依然默默期盼着普遍的"中国制造"能如中国的神舟飞船"一飞冲天"。

格里希的祖国德国,二战后一片焦土,犹如三明治的中间层,被夹在东西方经济与军事对峙之中。然而未等华约集团灰飞烟灭,"德国制造"及由此支撑的经济总量,已经再次傲立于全球第三位次。何也?质量立国!

不同的品质文化可使武柴新生或死亡,能够造出飞船却做不好奶粉,当各级执法机构和职能部门正为重新挽回中国奶业和普遍的"中国制造"之内外形象疲于奔命时,公民和社会,企业和政府,该同步思考并推进中国品质文化之重建--这何尝不是深化改革开放,重塑国家形象之根本要旨?!

限塑令的评论

6月1日《新民晚报》报道:今天,是国务院"限塑令"正式实行的第一天。各商品零售场所不再提供免费塑料袋,也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老百姓使用了几十年的免费塑料袋,成为历史。"限塑令"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中国官方称,这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手段之一,目的是引导、鼓励公众合理使用塑料购物袋,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限塑令是一种自我救赎

我们必须认识到,限塑令并不是妖魔化塑料袋,也不是惟利是图,其深意在于倡导一种有节制的生活方式,它的终极指向是环保改变生活。

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引导消费者减少使用塑料购物袋,从6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限塑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6月1日新华社报道)

随着限塑令正式实施,塑料袋收费时代宣告来临,这是一场划时代的消费革命。遥想1902年,维也纳工厂主马克斯·舒施尼,发明并使用第一只塑料袋时,有人激赏为"一次革命性的解放运动"。现在想来,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始终是不了解的要比了解的多得多。

虽然我国正式使用并生产塑料袋尚不足30年,但巨大的危害已然显现。数字显示,我国目前每天使用30多亿个塑料袋,生产这些塑料袋至少需要13000多吨石油;塑料袋若直接埋在地下,要200年才能腐烂,可见对土壤的杀伤力;若焚烧处理则会产生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长期污染环境。至于废弃塑料袋形成的白色污染,早就让人不忍卒睹。

当然,在对限塑令充满敬意的同时,也有人担心,限塑令会不会将隐性收费显性化,会不会把塑料袋成本转嫁给顾客。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限塑令并不是妖魔化塑料袋,也不是惟利是图,其深意在于倡导一种有节制的生活方式,它的终极指向是环保改变生活。如果限塑令有缺憾,可以留待日后协调和纠正,但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价值取向越早建立越好,不容讨价还价。

节制是一种美德,更是我们实现自我救赎的必经路径,因为不节制,我们就必然在劫难逃,这是无法挣脱的天幕,这是无法摆脱的宿命。节制,不是笼统的宏大叙事,而是普适价值,不是对一个个体的公民而言,也不是仅对一个群体而言,是作为人类的价值取向而言。若干年前,一些国家放弃危害性的塑料袋,转而推广可降解的淀粉袋、可回收的纸袋、可重复使用的棉麻袋。与其说这是人类与污染赛跑,是爱护环境的明智之举,不如说这是忏悔,

是无路可退的自我节制。

别等局面无法收拾,我们才幡然醒悟;别等进退失据,我们才惕然警觉。大自然留给我们纠错的机会不会太多,在事情还有余地时,我们就应居安思危,更要学会节制,学会敬畏。当我们在不习惯限塑令给我们带来不便的同时,能否冷静一思,不用塑料袋其实是功德之举啊。限塑令一出,主妇们挽着菜蓝,踩着碎步,上街购物,这曾经美丽而遥远的风景,还会回来吗?

管理学案例分析--三鹿奶粉事件

1,你是如何认识“三鹿奶粉”事件的? 三鹿集团是一个有半个世纪历史,集奶牛饲养、乳品加工、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由于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搀杂致毒化学物三聚氰胺造成婴儿食用后死亡曝光,三鹿集团被迅速推向破产,引发“中国奶业的大地震”,田文华由此成为“中国乳业的罪人”。此事件不但惊动了国家卫生部而且国家公安部也介入了此次事件的调查。 这一事件的发生也凸显了目前国内民营企业管理和营销上的种种弊端,极度扩张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巨大的管理漏洞。也揭发了我国食品安全的漏洞以及企业经营诚信的缺失。同时它还是一个典型的危机公关失败的案例。 2,如果你是董事长,总经理你会怎么做 首先要重源头,抓质量,自己企业不但要管好,还要从奶站入手,出问题是在奶站,一旦奶生产企业放松的验查关,就会造成含三聚氰胺问题奶的流入。加强奶源建设,充分保证原奶质量。减少散户奶源比例,加强对奶站在原奶生产、收购、运输环节实时监控,加强对蛋白质等指标的检测。 必须要加大对企业内管质量人员的教育力度,使他们认识到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质量问题是企业最大的灭亡隐患。 加强企业内部反舞弊监管。严格管理企业负责奶源收购的工作人员,杜绝形成行业“潜规则”。杜绝不合格的奶制品在商业腐败中流向市场。 决不能醉心于规模扩张,要提高高层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作为企业领导人,做到良心经营。从采集奶源到加工生产,都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检验标准。 在危机发生后,面对外界的质疑和媒体的质问,及时将真实情况公布。立即撤出销毁有问题的所有产品,恢复消费者对其消费信心。 3,如何杜绝三鹿奶粉事件的重演?从法律、道德、政府监管体制、舆论监督、消费者权益保障等方面应采取哪些措施? 加强法律监督力度,依靠法律打击违法侵害消费者的行为。完善食品安全的相关立法,并加大惩罚措施,同时对食品检验的规章制度也要严格遵守。 企业本身要做到良心经营诚信经营,绝对不能在采集和生产之中为了利益而欺骗消费者。政府不能违法行政,政府要从目前全能政府、全责政府的定位中退出来,市场秩序、市场规则要同社会组织一起来维护。 媒体发挥着巨大的舆论监督作用,是人们了解事态发展的重要窗口,切实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企业、职能部门应加强与媒体的互动,促使问题更好地解决。媒体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应有科学理性的态度。 对于消费者,应该具备对于商品的辨别能力,遇到产品质量问题,应当勇于维护自己的权利,适时要使用法律和媒体工具。

“三鹿奶粉”事件的反思

高考语文经典素材——热点话题 “三鹿奶粉”事件的反思 1.有感于日本问题大米代理商谢罪自尽 这两天读到两则新闻,颇有感悟。一是截至18日8时,“三鹿奶粉”事故已致全国6244名婴幼儿患病,158名发生肾衰竭,3名死亡。且因伊利、蒙牛、雅士利、施恩等22家企业生产的奶制品检出三聚氰胺,“结石婴儿”人数可能上升。另悉,总部位于日本大阪的稻米加工企业“三笠食品”倒卖受污染大米,“三笠食品”的代理商、奈良广陵町米谷公司社长16日晚在寓所上吊身亡。 同样的企业主,不同梯级的生命敬畏和责任担当意识。前者,三鹿婴儿奶粉,面对花朵般的幼小生命,竟然含有“毒魔”三聚氰胺,从孩子妈妈举报发现问题到主动面对问题,一直采取遮掩、推诿、被动的疲沓姿态;后者,“三笠食品”即便销售受污染大米,但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称,目前尚未收到该问题大米损害人体健康的报告。没有公民健康伤害,而食品代理商却不遮不掩,以死谢罪,前后两者对待生命的态度迥然不同。 发现问题,日商是羞愧与痛苦难当,以死叩谢苍穹。而三鹿奶粉直到上月问题愈来愈严重,企业主还能百般狡辩、推诿塞责;还能脸不红、筋不胀地拿“国家免检产品”来作自己的挡箭牌。 作为消费者,当然不是要中国这么多问题奶粉的生产和销售商人,都去学这名知耻而自杀的日商刚烈对待自己直接或间接犯下的罪恶。大家希望见到的是企业主起码的责任担负与敬畏生命的本能意识。 所以,“卖问题大米的日商自杀”对我国的奶粉生产企业当是一声棒喝,直抵违法食品商人的心窝,压下他们肆意违法的气焰。如果更多的企业能具这种高蹈的生命意识,就一定能够及时扭转当前食品安全的窘境,还公民“吃得放心”的基本民生权益。 2.三鹿事件根源——自贱、自戕、自绝 三鹿奶粉事件,看似一起简单的食品安全事件,但是,联系到中国近年来一系列类似的恶性事件,就绝非一个简单的食品安全事件所能涵盖、所能解释得通。三鹿奶粉事件,其实

从三鹿奶粉等事件看企业的危机处理

从三鹿奶粉等事件看企业的危机处理 案例回放 2008年3月以来,三鹿集团先后接到消费者反映:婴幼儿食用三鹿婴幼儿奶 粉后,出现尿液变色或尿液中有颗粒现象。3月:南京出现全国首例肾结石婴儿病例。6月:国家质检总局网站接到问题奶粉投诉。9月11日:甘肃:59名婴儿患病,1人死亡。9B 11日上午10k40分,三鹿集团传媒部责人表示,无证据显示这些婴儿是因为吃了三鹿奶粉而致病。9月11日晚,三鹿集团承认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8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曾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9月12日:三鹿集团辩称不法奶农掺入三聚氰胺。9)1 13日:国务院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机制处置三鹿奶粉污染事件。有关部门将对三鹿婴幼儿奶粉生产和奶牛养殖、原料奶收购、乳品加工等各环节开展检查。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咀,各地纷纷出现因食用三鹿奶粉而患病的儿童,甚至出现死广的情况。这不仅使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和损失,也使三鹿集团纷纷出现危机,到了破产的境地。回望过去,三鹿集团在危机出现时并没有积极应对,采取消极回避、瞒报、隐瞒、欺骗消费者等手段处理,这种处理危机的模式使得三鹿集团在仅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从一家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在中国奶粉市场的占有率连续十五年位居第一、国内的奶粉巨头的大型奶制品企业,走向了衰亡。导致企业倒在这场危机中的原因很多,但企业缺乏相应的危机管理意识,面对危机采取种种错误策略是企业迅速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 原因分析 一、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对生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能防微杜渐 这场导致二十九万余名婴幼儿出现泌尿系统异常,其中六人死亡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①,将三鹿集团推到了公众舆论的中心,作为抽检不合格率最高的三鹿集团在这场危机当中首当其冲,成为众矢之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场看似偶然的突发事件,实质上与长期以来企业内部的发展理念、管理模式有很大关系,内部管理的诟病早已显露端倪,但并未引起三鹿高管的足够重视。 ,但.奶源质量监控不力。三鹿将这些“奶源地”称为他们的“第一车间” 1.是‘‘第一车间”是个缺乏严格管理的车间,且奶农和企业的利益点并不一致,尤其在蒙牛、伊利等大型企业进驻河北后,为争夺奶源,企业的收购员更是对原奶质景监管放松警惕,这为奶农添加化学物质以使牛奶达标提供了机会。2.“贴牌生产”和低成本并购的扩张模式为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留下隐患。二、面对危机,行动迟缓 自2007年12月以来,三鹿集团陆续收到消费者投诉,反映有部分婴幼儿因食用三鹿系列奶粉后出现尿液变色或颗粒的现象,企业高管并未对此引起重视,认为可能是孩子上火所致。一直到2008年4月,随着消费者投诉奶粉质量问题日益增多,企业管理人员开始认定是奶粉质量出现问题,5月下旬企业组织相关

【案例分析】从三鹿奶粉事件看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

【案例分析】从三鹿奶粉事件看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 不久前,由三鹿奶粉引发的“奶粉事件”震动全国。该事件不仅对整个乳制品行业影响重大,在竞争主体、产品结构、企业架构、供应链等方面将重新洗牌,而且引发了公众对国家危机应对体制、社会道德和企业责任等问题的讨论和反思。笔者认为,该事件也暴露了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应当引起我们对如何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机制的思考。 一、从内部控制角度看三鹿事件 根据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其目标包括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从此次三鹿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的事件本身及应对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在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不足,也给我们设计、执行和评价内部控制带来反思。 1. 内部环境。该要素是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所在,涵盖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诚信与道德观等多方面内容。尽管内部控制更强调相互牵制的制度性安排,但显然人的因素在内部控制,尤其是内部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常说“道德使之不愿、法律使之不敢、制度使之不能”,这说明诚信与道德观或者是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高于制度本身的。资料显示,三鹿集团早在2008年3月就接到消费者反映,但直到2008年8月三鹿已经秘密召回部分问题奶粉之时,却仍然没有将事件真相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公之于众,有媒体称这种做法直接导致此后的一个多月里又有一批婴儿食用了三鹿问题奶粉。显然此次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检验了三鹿集团决策层的诚信与道德观。事实上除了三鹿集团外,向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耿氏兄弟等不法分子、告知这些不法分子通过添加三聚氰胺可通过检测的技术人员、销售给不法分子三聚氰胺化工原料的人员,都存在着只顾利益不顾消费者健康的问题,而这种环境因素也许才是真正导致此次事件的罪魁祸首。我国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要求企业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对培育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作用有着积极的意义,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显然非一朝一夕之功。 2. 风险评估。这个要素要求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众所周知,食品中不能添加的物质远比能添加的多,现有的检测手段不可能对每种有害物质都进行检查。就奶粉这种需要从分散农户处采购原料的食品而言,每个农户的奶牛喂养过程、原料奶的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等都可能存在不同的风险,这就给原料奶的质量检验带来了挑战。我们知道,一般的企业内部控制都是针对常规事项进行设计的(如奶粉的营养成分是否达标等),而对例外事项(如添加三聚氰胺)则重视不足。这对内部控制的设计提出了挑战。显然,食品加工企业除了对原料采购、产品加工、存储储藏、物流配送等各个环节进行风险评价、分析之外,还应该就最可能产生风险的环节设立应对措施,例如风险评估时针对生产的奶粉原料中可能会含有哪些有害物质,原料提供者添加这些物质的可能性以及消费者食用这些物质的后果严重性等进行评价、排序,并从原料采购、产成品的检测验收等方面设定有针对性的指标,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司法考试案例分析 三鹿奶粉事件法律责任

司法考试案例分析三鹿奶粉事件法律责任 司法考试案例分析:三鹿奶粉事件法律责任 阜阳大头婴儿的阴影还未完全退去,又一起因奶粉质量问题导致大规模婴幼儿致病的事故聚焦公众眼球。为了避免06年“齐二药”假药事件中,受害者索赔无门,流血又流泪的事件再现,笔者从民事、刑事、行政三个方面对该案进行分析,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方面的一己帮助。 一般而言,消费纠纷发生后,消费者可以通过以下各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1、与经营者协商解决,这种方式成本最低、效率高、社会效果好;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这种调解是自愿的,调解成功当事人之间要签订调解协议,但协议不具备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一方当事人也不能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一般是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质量监督部门申诉,要求进行处理;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仲裁裁决一裁终局而且具有强制性,表现在当事人一旦选择仲裁解决纠纷,仲裁者所作的裁决就具有法津效力,权利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各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是法律规定的解决产品质量民事争议的最后途径。产品质量纠纷属于民事纠纷,采用民事诉讼。 根据《产品质量法》的规定,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其中人身伤害包括人的肢体损伤、残废、灭失等,以及造成身体疾病、死亡等。三鹿公司生产的该批受三聚氰胺污染的婴幼儿奶粉,已造成一名婴儿因肾结石死亡,近百名婴幼儿童肾功能不全,属于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伤害的情形,应当赔偿受害人医疗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造成残疾的,还应当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具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当然,如果按照三鹿公司内部的说明,该批奶粉受污染原因为奶农受利益驱使向鲜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造成的,则其在对受害者进行经济赔偿后,可以向不法奶农追偿。 因产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而向法院提起诉讼,是法律赋予消费者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是受时间限制的。法律规定消费者应当在一定期间内向法院起诉,超过了这个法定期间再向法院起诉,法院就可以驳回起诉,这个法定期间叫做诉讼时效。根据《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因产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算。因此,购买该批受三聚氰胺污染的婴幼儿奶粉的监护人应当在9月11日石家庄三鹿公司发布声明后,及时向法院起诉,以免丧失胜诉权。只要是在法定期限内提起诉讼,法院都会依法给予公正的判决,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民事诉讼法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提起的诉讼,产品制造地、产品销售地、侵权行为地(包括行为实施地和损害结果发生地)和被

三鹿奶粉事件的危机公关分析

三鹿奶粉事件的危机公关分析 1.三鹿集团 牌价值达149.07亿元。 2009年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2月12日上午召集三鹿集团债权人举行第一次债权人会议,法院合议庭当场宣读了三鹿集团破产的有关法律文书,发出三鹿集团破产民事裁定书,被申请人三鹿集团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符合法定破产条件,被依法宣布破产。 2.案例概要: 三鹿奶粉污染事件是指2008年中国乳品制造商三鹿集团生产的一批婴幼儿奶粉受化工原料三聚氰胺污染,导致食用受污染奶粉的婴儿患上肾结石的事件。截至2008年9月17日,临床确诊的泌尿系统结石患儿达6,244人,死亡3人。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对奶制品安全的担忧。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对国内的奶制品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检验报告后,事件迅速恶化

特点为氮原子很多。 事件过程 2008年5月医院爆发幼儿结石。 2008年6月南京媒体报道幼儿批量发病,亦可见质检总局网站投诉。 2008年7月,长沙株洲衡阳,患者家属投诉质量问题,长沙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检测合格。 2008年9月11日,三鹿宣布召回8月6日前的部分批次产品,总量700吨。 2008年9月12日,三鹿确认为此事件是由于不法奶农为获取更多的利润向鲜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 2008年9月11日甘肃:甘肃上报59例,死亡1例 公关措施(事实+分析): 1、据新浪网从有关方面获得的“三鹿内部邮件”显示:“2008年3月以来,三鹿集团先后接到消费者反映称婴幼儿食用三鹿婴幼儿奶粉后,出现尿液变色或尿液中有颗粒现象。”由此邮件显示,自2008年年初,三鹿即可能就开始销售有争议的问题奶粉。 在媒体曝光前,三鹿集团并没有重视这次的危机事件,也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消除隐患与加强管理。同时也并没有建立突发事件管理的审查和监测,预警机制与制度,当企业出现问题时,必须第一时间向受害者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三鹿集团犯了处理危机公关的一个关键性的错误,违背了速度第一原则。 2、 2008年5月20日和21日,一名网民揭露他在2007年11月在浙江泰顺县城一家超市里买的三鹿奶粉的质量问题。该奶粉令他女儿小便异常。在向三鹿集团和县工商局交涉未果后,该网民在网上发文,以“这种奶粉能用来救灾吗?!”为题提出控诉。该控诉之后遭三鹿集团地区经理以价值2476.8元的四箱新奶粉为代价,要求删除有关帖子。 6月中旬后,三鹿又陆续接到婴幼儿患肾结石等病状去医院治疗的信息。 危机发生后,沟通的原则是:坦诚公布,将掌握的信息完整,迅速地对外发布,显然三鹿集团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三鹿集团并没有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与采取补救措施,而是采取了一些封锁消息,欺骗民众的行为,这也显然为以后的三鹿事件的愈演愈烈埋下了伏笔。三鹿集团对于已潜在的危机并没有采取足够的重视。却欺瞒消费者,试图掩盖事实,这就违反了处理危机事件中迅速、主动、真诚与公众,媒体沟通的原则。 3、 9月11日上午10点40分,三鹿集团传媒部负责人表示,无证据显示这些婴儿是因为吃了三鹿奶粉而致病。据称,三鹿集团委托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

三鹿奶粉事件简介

三鹿奶粉事件简介 ●2008年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卫生部。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就迅速扩大到14名。 ●省委、省政府领导和各相关部门对“肾结石事件”也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闻讯后立即作了批示:“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妥善处理”。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健身也于9月10日作出批示,要求卫生部门及各监管部门做好患儿救治,迅速排查。 ●9月11日,除甘肃省外,陕西、宁夏、湖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都有类似案例发生。 ●9月11日晚卫生部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卫生部专家指出,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 ●9月11日晚,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牌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为对消费者负责,该公司决定立即对该批次奶粉全部召回。 ●9月12日,受省委、省政府委托,副省长咸辉带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解放军第一医院看望、慰问该院收治的肾结石患儿。 ●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对严肃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作出部署,立即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并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9月13日,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情况发布会上指出,“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事故是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三鹿牌部分批次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的。 ●9月14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带领有关司局领导及专家飞抵兰州,针对我省有关三鹿奶粉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展开专题调研。 ●9月15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称,甘谷、临洮两名婴幼儿死亡,确认与三鹿奶粉有关。

三鹿集团内部控制环境分析案例

三鹿奶粉事件内部审计案例分析 根据COSO报告对控制环境的描述,企业内部控制划分为五个层面——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内部控制环境包括企业人员的个人诚信、道德价值观与所具备的完成组织承诺的能力、董事会与稽核委员会、管理层的经营理念与营运风格、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和人力资源的政策与程序、组织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理念。因此,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能够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如果没有有效的控制环境,其他控制要素无论质量如何,都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 企业控制环境可以分为三类因素:第一,管理因素,包括公司治理、内部监督和内部审计。第二,组织因素,包括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风险预警。第三,人的因素,包括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者素质。本文以三鹿事件为例,从这三个角度透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 一、三鹿事件 三鹿集团全称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集奶牛饲养、乳品加工、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连续6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20世纪90年代初,该公司开创了“奶牛+农户”饲养管理模式,曾为三鹿确立了为同行所效仿的奶源优势。2007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00.16亿元,同比增长15.3%。但是这种高增长背后隐藏的内部控制及其环境问题却被严重忽视。从2008年3月份起,三鹿就陆续接到一些患泌尿系统结石病儿童家长的投诉,一些媒体也开始以“某品牌”影射三鹿,但是三鹿并未就此引起足够重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导致事态日益恶化。据估计,9.02亿元的巨额医疗费和赔款已经造成三鹿集团严重资不抵债。

2008年12月25日,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发布三鹿破产消息,破产裁定书已送达石家庄三鹿集团有限公司,一个曾经作为奶业龙头的企业一夜之间消失。究其原因,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不佳是主要原因之一。 二、管理因素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人控制”现象 公司治理结构旨在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公司治理不健全,公司必然缺乏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无论设计多么完美的内部控制制度都会流于形式,难以达到既定的效果。因此,只有在良好的公司治理环境中,内部控制系统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三鹿集团的大股东是石家庄乳业有限公司,该公司96%左右的股份由900多名老职工拥有。三鹿集团的第二大股东是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持有三鹿集团43%的股权。董事长兼总经理田文华自1987年到2008年任职长达21年。可见,该公司股权相当分散,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的制衡关系无从谈起,“内部人控制”现象不言而喻,治理机构的制衡机制失效,这为“毒奶粉事件”埋下了治理隐患,这种不良的内部控制环境成了管理层道德缺失的温床。 (二)内部监督流于形式 内部监督可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持续有效的运作。监督的过程,是由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间,评估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并采取必要的行动,不论是经营层或是其他控制人员,只要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都应当及时地向适当的管理层报告,并使其得到果断处理。三鹿集团内部质量监督的具体做法是在养殖区建立技术服务站,派出驻站员,监督检查饲养环境、挤奶设施卫生、挤奶工艺程序的落实。驻站员作为内部监督的手段是内部控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然而,实际执行过程中,驻站员监督检查等并没有严格实施,在原奶进入三鹿集团的生产企业之前,缺乏对奶

三鹿集团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三鹿集团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摘要 三鹿集团破产,引发中国奶业的“大地震”,其内部控制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鉴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体现了国内内部控制的最新观念,本文运用其对三鹿集团进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一,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1.内部控制的定义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这一定义向我们揭示了两个核心理念:第一,内部控制是全员参与的,不仅仅是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事情,还关系到公司的经理层和一般员工,不同层级的人员(机构)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中承担着各自的职责。 第二,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内部控制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大基本要素构成,是一个包含搭建内部控制环境、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制定并实施各项控制措施、收集和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循环运作的过程。 2.内部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可发挥如下作用:

(1)保证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在企业内部的贯彻实施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是企业进行合法经营的先决条件。 (2)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对企业内部的任何部门任何流转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所发生的各类问题能及时反映及时纠正从而有利于保证国家方针政策和法规的有效执行 (3)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通过严格内部控制保证各项经济业务被真实完整无误地记录下来从而保证会计记录的可靠性,通过内部控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有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股东,贷款人和其他各方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4)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企业要达到生存发展的目标就必须采取内部控制措施,有意识地减少和避免面临的各种风险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是防范企业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风险薄弱环节的控制,可以促使企业减少和避免风险保护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以防止出现舞弊和无意过失从而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能有效地纠正各种损失浪费现象的发生。 (5)保证正确履行所授予的职责,企业通过内部控制"可

三鹿奶粉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鹿奶粉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三鹿奶粉事件反映的问题 三鹿奶粉事件不但使婴儿奶粉,而且也使中国的奶粉乃至食品的声誉受到很大的影响,对于三鹿奶粉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处理结果进行回顾和反思,有助于我们吸取经验教训。 (一)政府监管部门失职 食品安全监管在实践中就是政府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与质量进行检测和执法。具体来说,就是需要明确谁来监管,依据何种法律法规监管,如何监管,能不能最终保证食品安全等问题。但是,目前我国食品监管制度正处于过渡时期,一方面《食品安全法》的修订正在进行,另一方面食品安全管理机构本身也在经历改革。酝酿已久的新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改革还没有完成,过去长期积累的监管缺陷最终以“三鹿奶粉事件”的形式全面爆发。 同时,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自身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问题:质量监督与卫生监督两套功能重叠的机构和队伍,管理上混乱,责任不清;各个机构之间基本上是封闭式管理,缺乏内部纵向和外部横向的交流与沟通;食品安全监管预警体系失灵,在危机爆发前期,不能有效预测危机并将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在危机爆发后,是否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严厉惩处相关的企业和个人。如果各级食品监督和质量监管部门、地方政府认真履行职责,就可以避免很多食品危机事件的发生。如果这些监管部门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中国的食品安全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好转。 (二)利益的驱使拷问企业的“自律” 三鹿集团在追逐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超越了企业道德底线和法律准则,以野蛮的逐利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以严重的违法行为危害社会。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市场经济的利益驱使很多不法商人和企业唯利是图。对利益的考量大于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已经成为某些企业发展的定势思维。近年来,中国问题食品危机事件频发,从苏丹红一号、劣质奶粉、有毒大米、孔雀石绿到去年的毒豆奶、毒饺子和近期的毒奶粉事件,为什么我国的问题食品屡禁不止?这显然与一些不法商人的商德有关。一些企业利欲熏心,甚至不惜牺牲消费者的健康或者生命。 (三)消费者食品危机意识淡薄 事实上,早在三鹿问题奶粉曝光前几个月,浙江省一位王姓妇女发现女婴小便困难,就怀疑是因为吃三鹿奶粉导致的,但她因交不起当地工商部门上万元的化验费,最后三鹿“赔”了她几箱奶粉了事。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消费者食品危机意识不强,致使很多本可以避免的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所幸的是,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后,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第一时间作出了明智的反应:一是等有关部门和地方参加的国家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领导小组;二是全力开展医疗救治,对患病婴幼儿实行免费救治,所需费用由财政承担;三是全面开展奶粉市场治理整顿,由质检总局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对市场上所有婴幼儿奶粉进行全面检验检查,对不合格奶粉立即实施下架;四是尽快查明婴幼儿奶粉污染原因,组织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婴幼儿奶粉生产和奶牛养殖、原料奶收购、乳品加工等各环节开展检查 二、启示--构建中国食品危机管理机制 食品是一种“经验产品”甚至是“后经验产品”,它的“后经验性”决定了食品

三鹿奶粉案例分析

三鹿奶粉案例分析 众所周知,年地三鹿奶粉事件给了孩子、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一个重重地打击.三鹿集团,一个拥有“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品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多项荣誉,奶粉产销量连续十五年位居全国第一,苦心经营近半个世纪、年销量突破亿地中国乳业民族品牌,竟然也会做出如此损害消费者利益、危害人身安全地事情,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企业地经营,关注政府及相关部门地监督行动.这不仅是对企业管理人员地考验,也是对广大消费者地一次艰难抉择. 虽然事件已经过去五年多,但伴随着我们地仍然是大大小小地安全隐患地相继曝光,这种情况地陆续出现,反映了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地管理不当.下面,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事件地经过.b5E2R。 年月,新浪网从“三鹿内部邮件”得到过消息,年月以来,三鹿集团先后接到个别消费者反映,婴幼儿食用三鹿婴幼儿奶粉后,出现尿液变色或尿液中有颗粒现象.p1Ean。 月日和月日,有匿名网友在天涯社区发了次“这种奶粉能用来救灾吗?!”地帖子,揭露了他于浙江泰顺县城超市买地三鹿奶粉地质量问题,而针对此事件,三鹿集团地温州地区总经理却是以找到该网友地家,以送礼地方式要求该网友删除帖子.DXDiT。 月日,三鹿委托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检测其样品,月日取得结果,个样品中个检查出了三聚氰胺地成分.而两天前三鹿对消费者地关于质量地解释却是天气过热,饮水过少,脂肪摄取过多,蛋白质过量.RTCrp。

当天深夜,三鹿管理层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将损失降到最低来保护三路品牌.至此,三鹿股份公司地新西兰“恒天然”公司代表得知此事,要求召回受污染产品,并立即向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报告.而三鹿仅将此事报告石家庄市政府等部门,企图掩盖真相.5PCzV。 年月日,三鹿以秘密方式缓慢从市场上换货地方式引起了“恒天然”极大不满,“恒天然”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于月日绕过河北省政府直接将消息通知中国中央政府,中国政府开始严正对待此事.而这一天,石家庄市政府向河北省政府报告了三鹿奶粉问题.月日开始,各大媒体相继曝光三鹿奶粉地质量问题,卫生部办公厅开始彻查整件事情.到月日,事情才大白于天下,社会各界愤怒声四起,从三鹿集团到石家庄市,到河北省,到中央质检总局大大小小地官员和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免职或引咎辞职.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地三鹿集团也就此倒闭.这不仅是中国企业地耻辱,同时也是警钟,提醒企业地管理者要妥善经营,对得起消费者地信任.jLBHr。 纵观整个事件,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小农散养地奶源供应方式与现代化企业规模生产严重不适应.因奶源生产地分散,质量控制难度大,这一问题没有得到足够地重视.xHAQX。 、少数奶站经营者利欲熏心,违法犯罪,为追求利益,明目张胆地制造销售和向原料奶中添加三聚氰胺 、三鹿集团见利忘义,故意隐瞒真相.三鹿集团公司在得知产品质量出了问题后不是积极处理,召回产品应对危机,而是在长达个月

三鹿奶粉事件内部审计案例分析

三鹿奶粉事件内部审计案例分析 姓名:学号:班级: 摘要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其它要素的前提,是企业健康运行的保证,“三鹿事件”是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失控的典型案例。本文基于三鹿事件,从管理因素、组织因素和人本因素三个角度透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认为企业应从各个方面优化内部控制环境,为企业健康运行提供保障。 根据COSO报告对控制环境的描述,企业内部控制划分为五个层面——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内部控制环境包括企业人员的个人诚信、道德价值观与所具备的完成组织承诺的能力、董事会与稽核委员会、管理层的经营理念与营运风格、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和人力资源的政策与程序、组织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理念。因此,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能够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如果没有有效的控制环境,其他控制要素无论质量如何,都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 企业控制环境可以分为三类因素:第一,管理因素,包括公司治理、内部监督和内部审计。第二,组织因素,包括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风险预警。第三,人的因素,包括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者素质。本文以三鹿事件为例,从这三个角度透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 一、三鹿事件 三鹿集团全称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集奶牛饲养、乳品加工、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连续6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20世纪90年代初,该公司开创了“奶牛+农户”饲养管理模式,曾为三鹿确立了为同行所效仿的奶源优势。2007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00.16亿元,同比增长15.3%。但是这种高增长背后隐藏的内部控制及其环境问题却被严重忽视。从2008年3月份起,三鹿就陆续接到一些患泌尿系统结石病儿童家长的投诉,一些媒体也开始以“某品牌”影射三鹿,但是三鹿并未就此引起足够重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导致事态日益恶化。据估计,9.02亿元的巨额医疗费和赔款已经造成三鹿集团严重资不抵债。2008年12月25日,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发布三鹿破产消息,破产裁定书已送达石家庄三鹿集团有限公司,一个曾经作为奶业龙头的企业一夜之间消失。究其原因,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不佳是主要原因之一。 二、管理因素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人控制”现象 公司治理结构旨在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公司治理不健全,公司必然缺乏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无论设计多么完美的内部控制制度都会流于形式,难以达到既定的效果。因此,只有在良好的公司治理环境中,内部控制系统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三鹿集团的大股东是石家庄乳业有限公司,该公司96%左右的股份由900多名老职工拥有。三鹿集团的第二大股东是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持有三鹿集团43%的股权。董事长兼总经理田文华自1987年到2008年任职长达21年。可见,该公司股权相当分散,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的制衡关系无从谈起,“内部人控制”现象不言而喻,治理机构的制衡机制失效,这为“毒奶粉事件”埋下了治理隐患,这种不良的内部控制环境成了管理层道德缺失的温床。 (二)内部监督流于形式

从“三鹿奶粉事件”看企业的社会责任

[摘要]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但往往也是直接和间接浪费资源、损害环境的责任单位。企业总体水平决定国家经济水平,企业的总体效率决定国家竞争力,企业的社会公德和责任意识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关键意义。本文从“三鹿奶粉事件”中的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出发,结合目前我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多方位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措施,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一些参考。 (中经评论·北京)一、目前我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较为淡薄 我国企业在建立社会责任体制方面不够健全,有些企业一提到企业社会责任感觉非常陌生,根本不知其内容是什么。在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建设上明显不足,缺乏管理。由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对全国1500家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8%的受访企业没有社会责任部,8%没有可持续发展部,16%没有环境管理部,37%没有公共关系部。数据表明,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设置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构,也就是还没有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专门的一项工作对待。相当一部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和履行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公众的需求,也就无法实现履行社会责任的真正目的。 (二)法律规范与社会监督尚不完善 转型时期的中国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市场进入、竞争和市场交易秩序也不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公众监督、行业协会以及整个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由于信息披露手段的缺乏,很多情况下,企业的不良社会责任表现并不直接影响其运营绩效,因此会产生不负责任的机会主义行为,以节省成本、获取利益。 (三)地方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监督滞后 根据调查,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了解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概念,对其利害没有清醒的认识,对企业里存在的很多情况也不了解。管理部门只注重企业的利润和税收,而对企业守法行为的监督力度不够,即使有些地方政府了解情况,也并没有从整体上积极推进。地方政府从发展地方经济的利益出发,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致一些恶性事件出现了才去治理。不仅给外界造成负面影响削弱了我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政府在对企业实行社会责任监督上存在着问题。 (四)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缺乏诚信的经营理念

三鹿奶粉事件梗概

三鹿奶粉事件案例回放:2008年3月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鹿集团)接到消费者投诉产品质量问题,三鹿集团回复称:送测未发现问题。同月,南京出现全国首例肾结石婴儿病例;6月:国家质检总局网站接到问题奶粉投诉;6月28日,甘肃出现省内首例肾结石患儿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卫生部。随后短短两个月,该医院收治患儿数迅速扩大到14名。8月1日,三鹿集团查明不法奶农在原料奶中掺入三聚氰胺,单位对外公布消息。9月11日,除甘肃外,陕西,宁夏,湖南,山东,安徽,江西等地均有类似案例发生。9月11日上午,三鹿集团称奶粉质检合格。当日晚,三鹿集团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08年8月6日前出场的部分批次产品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700吨。为对消费者负责,公司决定立即对该批次产品全部召回。9月11日晚,卫生部指出,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奶粉的历史。经过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提醒停止使用该品种奶粉。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几天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第一时间做出了明智的反应:一是立即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1级响应,成立由卫生部牵头、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和地方参加的国家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

领导小组;二是全力开展医疗救治,对患病婴幼儿实行免费救治,所需费用由财政承担;三是全面开展奶粉市场治理整顿,由质检总局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对市场上所有婴幼儿奶粉进行全面检验检查,对不合格奶粉立即实施下架;四是尽快查明婴幼儿奶粉污染原因,组织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婴幼儿奶粉生产和奶牛养殖、原料奶收购、乳品加工等各个环节开展检查;五是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严肃处理违法犯罪分子和相关责任人;六是有关地方和部门认真吸取了教训,举一反三,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和质量监管机制,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救治患儿,全面查清问题奶粉,深入调查事件原因和责任,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了信息,向世界卫生组织、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

案例分析从三鹿奶粉事件看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

案例分析: 从三鹿奶粉事件看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 《财务与会计》2009.2 不久前,由三鹿奶粉引发的“奶粉事件”震动全国。该事件不仅对整个乳制品行业影响重大,在竞争主体、产品结构、企业架构、供应链等方面将重新洗牌,而且引发了公众对国家危机应对体制、社会道德和企业责任等问题的讨论和反思。笔者认为,该事件也暴露了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应当引起我们对如何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机制的思考。 一、从内部控制角度看三鹿事件 根据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其目标包括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从此次三鹿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的事件本身及应对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在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不足,也给我们设计、执行和评价内部控制带来反思。 1.内部环境。该要素是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所在,涵盖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诚信与道德观等多方面内容。尽管内部控制更强调相互牵制的制度性安排,但显然人的因素在内部控制,尤其是内部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常说“道德使之不愿、法律使之不敢、制度使之不能”,这说明诚信与道德观或者是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高于制度本身的。资料显示,三鹿集团早在2008年3月就接到消费者反映,但直到2008年8月三鹿已经秘密召回部分问题奶粉之时,却仍然没有将事件真相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公之于众,有媒体称这种做法直接导致此后的一个多月里又有一批婴儿食用了三鹿问题奶粉。显然此次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检验了三鹿集团决策层的诚信与道德观。事实上除了三鹿集团外,向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耿氏兄弟等不法分子、告知这些不法分子通过添加三聚氰胺可通过检测的技术人员、销售给不法分子三聚氰胺化工原料的人员,都存在着只顾利益不顾消费者健康的问题,而这种环境

三鹿奶粉案例分析

三鹿奶粉案例分析 众所周知,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给了孩子、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一个重重的打击。三鹿集团,一个拥有“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品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多项荣誉,奶粉产销量连续十五年位居全国第一,苦心经营近半个世纪、2007年销量突破100亿的中国乳业民族品牌,竟然也会做出如此损害消费者利益、危害人身安全的事情,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企业的经营,关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监督行动。这不仅是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考验,也是对广大消费者的一次艰难抉择。 虽然事件已经过去五年多,但伴随着我们的仍然是大大小小的安全隐患的相继曝光,这种情况的陆续出现,反映了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不当。下面,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事件的经过。 2008年3月,新浪网从“三鹿内部邮件”得到过消息,2008年3月以来,三鹿集团先后接到个别消费者反映,婴幼儿食用三鹿婴幼儿奶粉后,出现尿液变色或尿液中有颗粒现象。 5月20日和5月21日,有匿名网友在天涯社区发了2次“这种奶粉能用来救灾吗?!”的帖子,揭露了他于浙江泰顺县城超市买的三鹿奶粉的质量问题,而针对此事件,三鹿集团的温州地区总经理却是以找到该网友的家,以送礼的方式要求该网友删除帖子。 7月24日,三鹿委托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检测其样品,8月1日取得结果,16个样品中15个检查出了三聚氰胺的成分。而两天前三鹿对消费者的关于质量的解释却是天气过热,饮水过少,

脂肪摄取过多,蛋白质过量。 当天深夜,三鹿管理层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将损失降到最低来保护三路品牌。至此,三鹿股份公司的新西兰“恒天然”公司代表得知此事,要求召回受污染产品,并立即向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报告。而三鹿仅将此事报告石家庄市政府等部门,企图掩盖真相。 2008年9月8日,三鹿以秘密方式缓慢从市场上换货的方式引起了“恒天然”极大不满,“恒天然”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于9月8日绕过河北省政府直接将消息通知中国中央政府,中国政府开始严正对待此事。而这一天,石家庄市政府向河北省政府报告了三鹿奶粉问题。9月8日开始,各大媒体相继曝光三鹿奶粉的质量问题,卫生部办公厅开始彻查整件事情。到9月21日,事情才大白于天下,社会各界愤怒声四起,从三鹿集团到石家庄市,到河北省,到中央质检总局大大小小的官员和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免职或引咎辞职。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三鹿集团也就此倒闭。这不仅是中国企业的耻辱,同时也是警钟,提醒企业的管理者要妥善经营,对得起消费者的信任。 纵观整个事件,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小农散养的奶源供应方式与现代化企业规模生产严重不适应。因奶源生产地分散,质量控制难度大,这一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2、少数奶站经营者利欲熏心,违法犯罪,为追求利益,明目张胆地制造销售和向原料奶中添加三聚氰胺 3、三鹿集团见利忘义,故意隐瞒真相。三鹿集团公司在得知产

三鹿事件案列分析报告

三鹿事件案列分析报告 摘要:众所周知,三鹿奶粉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伤害了多少鲜活无辜的生命,令人痛心,然而,痛定思痛,我们更因从这则案列中吸取经验教训。在这则案例分析报中告我们将基于商业伦理角度来分析三鹿奶粉事件的始末,造成其事件的症结,正确对待三鹿奶粉事件,创造一个让人民放心的食品安全环境。 关键词:商业伦理道德诚信责任 商业伦理是一门关于商业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是商业与社会关系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在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商业伦理已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 商业伦理研究的是商业活动中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及其规律,研究使商业和商业主体既充满生机又有利于人类全面和谐发展的合理的商业伦理秩序,进而研究商业主体应该遵守的商业行为原则和规范、应当树立的优良商业精神等商业道德问题。 三鹿奶粉事件简介 2008年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卫生部。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就迅速扩大到14名。 省委、省政府领导和各相关部门对“肾结石事件”也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闻讯后立即作了批示:“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妥善处理”。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健身也于9月10日作出批示,要求卫生部门及各监管部门做好患儿救治,迅速排查。 9月11日,除甘肃省外,陕西、宁夏、湖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都有类似案例发生。 9月11日晚卫生部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卫生部专家指出,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 12月31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田文华等4名原三鹿集团高级管理人员被控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庭审持续1 1月22日,三鹿系列刑事案件,分别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无极县人民法院等4个基层法院一审宣判。田文华被判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2468.7411万元。 另悉,这批宣判的三鹿系列刑事案件中,生产、销售含有三聚氰胺的“蛋白粉”的被告人高俊杰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死缓,被告人张彦章、薛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