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

10公路工程地质勘察

本章要点

公路路基、桥梁、隧道工程地质勘察主要内容、方法与报告编制。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掌握公路路基、桥梁、隧道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方法。

10.1概述

10.1.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任务和阶段划分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就是运用地质、工程地质的理论和各种技术手段,实地调查、研究公路要穿越地带的工程地质条件。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是为公路选线、测设、施工和使用提供经济合理而又正确完整的工程地质资料。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包括以下几项:

1.查明公路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如地形与地貌、地层与岩性、地质构造等情况;

2.在路线基本走向范围内,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优选路线方案,并对各路段可能布线的区间进行初勘;

3.对定线后的各路段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定性和定量评价;

4.配合路线测设、施工,根据不同路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对路基、桥涵、挡防等工程建筑物类型、结构以及施工方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5.对不良地质的路段进行开挖、切坡施工时和工程兴建后所要发生的变化,制订出相应的安全措施。

工程地质勘察应分阶段进行,常用的设计阶段与步骤有: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不同的测设阶段,对工程地质勘测工作有不同的要求,在广度、深度和重点等方面面是有差别的。其中可行性研究勘察应符合场地方案确定的要求;初步勘察应符合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的要求;详细勘察应符合施工设计的要求。对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特殊施工要求的重要工程,还应进行施工勘察;对面积不大,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场地或有建筑经验的地区,可简化勘察阶段。

10.1.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内容

一、新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

(一)新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

1.路线工程地质勘察

主要查明与路线方案及路线布设有关的地质问题。选择地质条件相对良好的路线方案,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重点调查对路线方案与路线布设起控制作用的地质问题,确定路线的合理布设。

2.路基、路面工程地质勘察

亦称沿线地质土质调查。在初勘、定测阶段,根据选定的路线位置,对中线两侧一定范围的地带,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路基路面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3.桥涵工程地质勘察

按初勘、详勘阶段的不同深度要求,进行相应的工程地质勘察,为桥涵的基础设计提供地质资料。大、中桥桥位多是路线布设的控制点,常有比较方案。因此,桥梁工程地质勘察一般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对各比较方案进行调查,配合路线、桥梁专业人员,选择地质条件比较好的桥位;二是对选定的桥位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桥梁及其附属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要的地质资料。

4.隧道工程地质勘察

隧道多是路线布设的控制点且影响路线方案的选择。通常包括两项内容:一是隧道方案与位置的选择,包括隧道与展线或明挖的比较;二是隧道洞口与洞身的勘察。

5.天然筑路材料工程地质勘察

修建公路需要大量的筑路材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就地取材,如石料、砂、粘土、水等。这些材料质量的好坏和运输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和造价,有时还会影响路线的布局。筑路材料勘察的任务是充分发掘、改造和就近利用沿线的一切材料对分布在沿线的天然筑路材料和工业废料,按初勘和详勘阶段的不同深度进行勘察,为公路设计提供筑路材料的资料。

(二)新建公路地质勘察资料整理

1.全线工程地质说明书

(1)序言,说明勘察工作的目的、依据、起讫时间、完成情况、主要的工作方法、现有资料利用及有必要说明的问题。

(2)描述自然地理、地层、地质构造等工程地质条件的情况及对公路的影响。

(3)地震烈度的分析,并提出抗震措施。

(4)筑路材料分布、种类、质量、蕴藏量、开采条件及供应方式等。

(5)说明小桥涵及其它人工构造物的基础地质情况。

(6)关于岩土物理力学指标的分析评价。

(7)各比选方案的工程地质评价和方案选择。

(8)提出全线主要工几程地质问题的处理意见。

2.工程地质平面图

当控制路线选择的路段地质条件复杂时,应绘制地质平面图。

(1)岩层分界线及成因、时代、产状。

(2)地质构造线,如节理、裂隙、断裂、褶曲等。

3.添绘路线纵断面图中的地质说明

主要表明地貌、岩性特征以及土石分类等。

4.各类测试原始资料的汇总分析

(1)勘察资料按各种不同勘察方法和不同测试资料,分类汇总成册。

(2)气象资料、气温、风、降水量、冻结、雪等汇总。

(3)对不良地质地段做专项资料汇总。

二、改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

(一)改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内容

1.收集沿线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地震等资料。

2.收集有关桥梁、隧道和防护、排水等构造物的新建、改建或加固工程所需的地质资料。

3.收集原有公路路况资料。

4.调查原有公路的路基、路面、小桥涵等人工构造物的状况及病害,研究病因及防治的效果。对原有公路的工程地质、不良地质地段的道路病害应力求根治。

5.当路线因提高等级或绕避病害而另选新线的路段,应按新建公路的要求进行工程地质

勘察工作。

(二)改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资料要求

1.工程地质说明书:

(1)全线工程地质说明书,主要论证沿线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对原有工程的利用程度;

(2)不良地质、特殊岩土及其它道路病害路段的工点说明,应论证地质现象特征及提出治理方案;

(3)原有公路等级、历史和现状、现有交通量及其组成、交通量的增长率和公路适应情况;

(4)路基、路面的现状和不符合改建技术标准路段的主要问题;

(5)原有路基、路面、桥涵等的加固、加宽、接茬等处的工程地质特征;

(6)沿线筑路材料的分布及采运条件。

2.不良地质、特殊岩土、路基病害等有关项目的调查表;

3.原有路面整体补强测试图表;

4.工程地质图,按新建公路地质图的有关规定编制;

5.勘探、试验、调查等资料。

10.1.3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方法

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主要有工程地质测绘(详见第9章)、工程地质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地质试验、工程地质长期观测等。

一、工程地质勘探

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当露头不好,不能判别地下隐蔽的地质情况时,可采用工程地质勘探,此项工作一般在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物探、简易钻探、钻探、原位测试等综合方法进行。

工程地质勘探的主要任务是探明地下有关地质情况,如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地下水位、滑动面位置等。为深部取样及现场原位试验提供场所,利用勘探坑孔可以进行某些项目的长期观测工作以及物理地质现象处理工作。

1.挖探

挖探是工程地质勘探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可分为坑探和槽探。它就是用人工或机械方式进行挖掘坑、槽,以便直接观察岩土层的天然状态以及各地层之间接触关系等地质结构,并能取出接近实际的原状结构土样,该方法的特点是地质人员可以直接观察地质结构细节,准确可靠,且可不受限制地取得原状结构试样,因此对研究风化带、软弱夹层、断层破碎带有重要的作用,常用于了解覆盖层的厚度和特征。它的缺点是可达的深度较浅,易受自然地质条件的限制。

(1)坑探

垂直向下掘进的土坑。浅者称试坑,深者称探井。断面一般采用1.5m x1.0m的矩形,深度一般为1.5 - 2.0m,探井深度为2-4m。坑探用以揭示覆盖层的厚度和性质。

(2)槽探

是一种长槽形开口的坑道,宽0.6一1. 0m,长度视需要而定,深小于3m。常用于追索构造线,查明坡积层、残积层的厚度和性质,揭露地层层序等。

2.简易钻探

是公路工程地质勘探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优点是:体积小,操作简便,进尺较快,劳动强度小。缺点是不能采用原状土样,在密实或坚硬地层内不易钻进或不能使用。常用的简易钻探工具有洛阳铲、锥探和小螺纹钻等,其中小螺纹钻是用人工加固回转转进的,适用于粘性土地层,采取扰动土样,钻进深度小于4一6m。

3.钻探

钻探是指用钻机在地层中钻孔,以鉴别和划分地表下地层,并可以沿孔深取样的一种勘察方法。在工程地质勘探中,钻探是直接了解地下地质情况,广泛采用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获得深部地层的可靠地质资料,钻探主要用于桥梁、隧道及大型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勘探。

(l)钻探的基本步骤

破碎岩土使小部分岩土脱离整体而成为粉末、岩土块或岩土芯的现象,岩土借助冲击力、剪切力、研磨和压力来实现破碎。

采取岩土用冲洗液(或压缩空气)将孔底破碎的碎屑冲到孔外,或者用钻具靠人力或机械将孔底的碎屑或岩芯取出地面。

保全孔壁为了顺利进行钻探工作,必须保护好孔壁,不使坍塌。一般采用套管或泥浆来护壁。

(2)钻探要求

钻孔按技术要求可分为技术性钻孔和一般钻孔。一般钻孔多是为工程需要而布置的,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取样要求方面低于技术性钻孔。技术性钻孔要布置在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变化大且具有代表性的部位,采取原状土样。

钻孔深度,一般以结构物类型、工程规模、岩土类别、持力层深度、桥涵及防护等工程基础深度、隧道埋置深度和其它工程处理深度而定,以满足能评价工程地质条件,确定适宜的基础类型和埋深。

(3)钻探方法

钻探根据钻进时破碎岩石的方法,可分为冲击钻进、回转钻进、冲击一回转钻进、振动钻进、冲洗钻进。

冲击钻进是利用钻具的自重,反复自由下落的冲击力,是钻头冲击孔底以破碎岩石而逐渐钻进,不能取得完整岩芯。

回转钻进是利用钻具回转,是钻头的切刃或加研磨材料削磨岩石而不断钻进,机械回转钻进可适用于软硬不同的地层。

冲击一回转钻进的钻进过程是在冲击与回转综合作用下进行的。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地层,能采取岩芯,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应用也较广泛。

振动钻进是利用机械动力所产生的振动力,使土的抗剪强度降低,借振动器和钻具的自重,切削孔底土层不断钻进。

冲洗钻探是通过高压射水破坏孔底土层从而实现钻进。该方法适用于砂层、粉土层和不太坚硬粘土层,是一种简单快速的钻探方式。但该方法冲出地面的粉屑往往是各种土层的混合物,代表性很差,给地层的判断、划分带来困难,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

(4)钻探成果

钻探的成果可用钻孔柱状图来表示,图中应标出地质年代、岩土层埋藏深度、岩土层厚度、岩土层底部绝对标高、岩土的描述、柱状图、地下水位、测量日期、岩土取样位置等内容,其比例尺一般为l:100一1:500,如图10-1所示。

23.00m 大桥工程稳定水位: 钻孔深度:钻孔座标:工程地址: X= Y= 钻孔编号:工程名称:

里程桩号:孔口标高:ZK1(kPa)80200

2.72m K0+024.538

553843.254309248.7882360.16镇

图10-1 钻孔的地质柱状图示例

4.地球物理勘探(物探)

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它是通过研究和观测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探测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各种地球物理场有电场、重力场、磁场、弹性波的应力场、辐射场等。由于组成地壳的不同岩层介质往往在密度、弹性、导电性、磁性、放射性及导热性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将引起相应的地球物理场的相应变化。通过量测这些物理场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结合已知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就可以达到推断地质性状的目的。物探方法具有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搬运轻便等特点,应用较广泛。

但是物探是一种间接的勘探手段,特别当地质体的物理性质差异不太大时,其成果较粗略,故应与其它勘探手段配合使用,则效果更好。

(l )常用的物探方法有电法勘探、地震波勘探、声波勘探、测井等。在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常用的是电法勘探和弹性勘探。

表10-1 几种常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述

①电法勘探,简称电探,是利用仪器测定人工或天然电场中岩土导电性的差异来识别地下地质情况的一种物探方法。电探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常用的是电测深法和电测剖面法。

电测深法是在地表固定一点为中心测点,逐渐增大供电极的距离,就可以测得地下不同深度处的视电阻率,从而推断出不同深度的地质情况。用此法可以查明覆盖层、风化层、冻土层的厚度,查明含水层和古河道、掩埋冲积扇的位置,查明溶洞位置及大小,查明滑坡体的滑床的位置,探寻天然建筑材料等。

电测剖面法是以测量电极和供电极间距保持不变,而将测点沿一定剖面线移动,逐点进行电阻率测量,所测得的视电阻值就表示某一深度范围内岩层沿剖面方向上的变化情况。用此法可以查明陡倾的岩层、断层、含水层、古河道、暗河位置。

②弹性波勘探,是利用人工激发震动,研究弹性波在地质体中的传播规律,以判断地下情况和岩体的特性和状态。弹性波勘探包括地震勘探和声波勘探。

地震勘探法用人工震源在岩体中产生弹性波,可探测大范围内覆盖层厚度和基岩起伏,探查含水层.追索古河道位置,查寻断层破碎带,测定风化层厚度和岩土的弹性参数等。

声波勘探法原理同上,但只能探测小范围内的岩体,如地下洞室围岩进行分类,测定围岩松动圈,检查混凝土和帷幕灌浆质量,划分岩体和钻孔地层剖面等。

(2)物探的应用

作为钻探的先行手段,了解隐蔽的地质界线、界面或异常点;

作为钻探的辅助手段,自钻孔之间增加地球物理勘察点,为钻探成果的内插、外推提供依据;

作为原位测试手段,测定岩土体的波速、动弹性模量、特征周期、土对金属的腐蚀等参数。

(3)物探的注意事项

物探工作的测区,一般不宜超过地质测绘的范围,但对物探解释和有对比价值的点,可不受此限制;

在测区内测线的方向、间距及测点的疏密、激发点与接收点的距离与布置形式,应按物探方法并结合地形等情况确定,以减少影响地质解释精度的因素;

物探网的最佳布置方案应沿路线中线、桥梁、隧道轴线方向布设测线;

不同的地质体或构造,应有2一3条物探测线穿过,每条测线上至少有3个以上的测点,地质条件复杂时可适当加密。

二、试验

工程地质试验是取得工程设计所需的各项计算指标数值的重要手段和依据,是对土石工程性质进行定量评价时必不可少的方法。

工程地质调查测绘与勘探工作,只能对土石的工程性质进行定性的评价,要进行准确的定量评价必须通过试验工作。

工程地质试验分为室内试验和野外试验两种。室内试验是通过仪器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测试、分析,取得所需数据;野外试验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在原位进行,亦称原位测试。

(一)室内试验

包括岩、土的物理、水理、力学、化学等试验内容,室内试验一般在中心试验室进行。如工程规模大,试验多,可考虑在现场设置工地试验室,就地进行试验。

室内试验虽然具有边界条件、排水条件和应力路径容易控制的优点,但是由于试验需要取试样,而土样在采集、运送、保存和制备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扰动,特别是对于饱和状态的砂质粉土和砂土,可能根本取不上土样,这使测得的力学指标严重“失真”。因此,为了取得可靠的力学指标,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必须进行一定的相应数量的野外现场原位试验。

(二)工程地质原位测试

测试的主要项目有:载荷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动力触探试验、标准贯人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旁压试验、现场剪切试验、波速测试、岩土原位应力测试、块体基础振动测试等。

1.载荷试验

载荷试验就是在一定面积的承压板上向地基逐级施加荷载,并观测每级荷载下地基变形特性,从而评定地基的承载力,计算地基的变形模量并预测实体基础的沉降量。它反映的是承压板以下1.5一2.0倍承压板直径或宽度范围内地基强度、变形的综合性状。由此可见,该种方法犹如基础的一种缩尺真型试验,是模拟建筑物基础工作条件的一种测试方法,因而利用其成果确定的地基容许承载力最可靠、最有代表性。当试验影响深度范围内土质均匀时,此法确定该深度范围内土的变形模量也比较可靠。

(l)按承压板的形状,载荷试验可以分为平板载荷试验和螺旋板载荷试验。其中,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浅层地基,螺旋板载荷试验适用于深层地基和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常规的载荷试验是指平板载荷试验。

(2)载荷试验目的

确定地基土的临塑荷载、极限承载力,为评定地基土的承载力提供依据,这是载荷试验的主要目的;

确定地基上的变形模量、不排水抗剪强度和地基土基床反力系数。

2.静力触探试验

静力触探(CPT)是用静力将探头以一定的速率压人土中,同时用压力传感器或直接用量测仪表测试土层对探头的贯入阻力,以此来判断、分析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l)静力触探具有测试连续、快速,效率高,功能多,兼有勘探与测试双重作用的优点,测试数据精度高,再现性好。静力触探试验适用于粘性土、粉土、疏松到中密的砂土,但对碎石类土和密实砂土难以贯人,也不能直接观测土层。

(2)静力触探试验的目的

划分土层和定名;估算地基土的物理力学参数;评定地基土的承载力;选择桩基持力层,估算单桩极限承载力,判断沉桩可能性。

3.动力触探

动力触探(DPT)是利用一定的锤击动能,将一定规格的探头打人土中,根据每打入土中一定深度所需的能量来判定土的性质,并对土进行分层的一种原位测试方法。所需的能量体现了土的阻力大小,一般可以以锤击数来表示。

(l)动力触探试验具有设备简单、操作及测试方法简便、适用性广等优点,对难以取样的砂土、粉土、碎石土,对静力触探难以贯人的土层,动力触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勘探测试手段。它的缺点是不能对土进行直接鉴别描述,试验误差较大。

(2)适用范围和目的

动力触探适用于强风化、全风化的硬质岩石、各种软质岩石和各类土。它可应用于以下目的:划分土层;确定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如确定砂土的密实度和粘性土的状态;评定地基土和桩基承载力;估算土的强度和变形参数等。

4.标准贯人试验

标准贯人试验(SPT)是利用一定的锤击动能,将一定规格的贯人器打人钻孔孔底的土层中,根据打人土层中所需的能量来评价土层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标准贯人试验中所需的能量用贯人器贯人土层中30cm的锤击数N63.5来表示,一般写作N称为标贯击数。

标准贯人试验实质上是动力触探试验的一种。它和动力触探的区别主要是它的触探头不是圆锥形,而是标准规格的圆筒形探头,由两个半圆管合成,且其测试方式有所不同,采用间歇贯人方法。

(l)标准贯人试验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土层的适应性广,且贯人器能取出扰动土样,从而可以直接对土进行鉴别。

(2)标准贯入试验适用于砂土、粉土和一般粘性土。它适用于评价砂土的紧密状态和粉土、粘性土的稠度状态,评价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单桩极限承载力、沉桩可能性、判定砂土和粉质粘土的液化等。

5十字板剪切试验

十字板剪切试验(VST)是用插人软粘土中的十字板头,以一定的速率旋转,测出土的抵抗力矩,然后换算成土的抗剪强度。它是一种快速测定饱和软粘土层快剪强度的一种简单而可靠的原位测试方法。这种方法测得的抗剪强度值相当于试验深度处天然土层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在理论上它相当于三轴不排水剪的粘聚力值或无侧限抗压强度的一半(明=0)。

(l)十字板剪切试验具有对土扰动小、设备轻便、测试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因此在我国沿海软土地区被广泛使用。

(2)适用的范围和目的

十字板剪切试验适用于饱和软粘土。应用的目的:计算地基承载力;确定桩的极限端承力和摩擦力;确定软土地区路基、海堤、码头、土坝的临界高度;判定软土的固结历史。

三、长期观测

长期观测主要指短期内不能查明的,需要进行多年的季节性观测工作才能掌握其变化规律的工程地质条件。

观测工作可以在勘测设计阶段进行,也可以在施工阶段进行,还可以在运营阶段进行。

长期观测针对工程需要进行安排,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l)对不良地质活动情况的观测与监测;

(2)对岩土受到施工作用及其反应情况的监测;

(3)对施工和运营使用期的工程监测;

(4)对环境条件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监测。

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外业的测绘、勘察和试验等成果资料,应及时整理,绘制草图,以便随时指导补充、完善野外勘察工作。勘察末期,应系统、全面地综合分析全部资料,以修改补充勘察中编绘的草图,然后编制止式的文字报告和图件等。它可为规划、设计、施工部门提供参考,是最重要的基础资料。

10.1.4勘察资料的内业整理

一、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书

在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上,根据勘测设计阶段任务书的要求,结合各工程特点和建筑区工程地质条件编写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书。它是整个勘察工作的总结,内容力求简明扼要,清楚实用,论证确切,并能正确全面地反映当地的主要地质间题。

1.工程地质勘察成果报告的内容

工程地质勘察成果报告的内容,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地质条件、工程特点等具体情况确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勘察目的、要求和任务;

(2)拟建工程概述;

(3)勘察方法和勘察任务布置;

(4)场地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地下水、不良地质现象的描述与评价;

(5)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6)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用;

(7)岩土利用、整治、改造方案;

(8)工程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的预测、监控和预防措施的建议;

(9)必要的图件。

2.单项报告内容

除综合性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外,也可根据任务要求,提交单项报告,主要有:

(1)岩土工程测试报告;

(2)岩土工程检验或监测报告;

(3)岩土工程事故调查与分析报告;

(4)岩土利用、整治或改造方案报告;

(5)专门岩土工程问题的技术咨询报告。

二、工程地质图表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附必要的图表,这些图表是根据各勘察设计阶段的测绘、勘探和试验所得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编制而成的。

几种常用的图表有:

1.综合工程地质平面图

简称工程地质图,在图中表示与工程有关的各种地质条件,如」世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物理地质作用现象等,并对工程建筑场地进行综合评价。

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是在地形图上标明工程建筑物、各勘探点(包括探井、探槽、钻孔等)、各现场原位测试点以及勘探剖面线的位置,并注明各勘探点、原位测试点的坐标及高程。

3.地层综合柱状图

反映场地(或分区)的地层变化情况,在图上标明层厚、地质年代,并对岩土的特征和性质进行概括的描绘,有时还附有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4.工程地质剖面图

以地质剖面图为基础,反映地质构造、岩性、分层、地下水埋藏条件、各分层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等。它的绘制依据是各勘探点的成果和土工试验成果。

由于勘探线的布置常与主要地貌单元或地质构造轴线相垂直或与建筑物轴线相垂直,因此工程地质剖面图能最有效地揭示场地地质条件。

5.土工试验成果表

主要有抗剪强度线、压缩曲线等,一般由土工试验室提供。

6.现场原位测试图件

包括载荷试验、标准贯人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的成果图件。

7.其它专门图件

对于特殊地质条件及专门性工程,根据各自的特殊需要,绘制相应的专门图件等。

10.2公路路基工程地质勘察

公路路基包括路堑、路堤等,路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路基边坡稳定性问题;路基基底稳定性问题;公路冻害问题以及天然建筑材料问题等。

一、公路选线的工程地质论证

公路是线性建筑物,在数百甚至数千公里的路线上常遇到各式各样的工程地质问题。如公路沿线山高谷深,地质复杂,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或道路要穿过大溶洞和暗河等,这些均说明了在选线中重视工程地质条件的必要性,只有根据地质环境的具体条件才能选出技术可靠而又经济合理的路线。

在选线中,工程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查明各比较路线方案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在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的前提下,经过技术经济比较,选出最优方案。路线一经选定,对今后的运营则带来长期而深远的影响,一旦发现问题而改线,即使局部改线,都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因此,选线的任务是繁重的,技术上是复杂的,必须全面而慎重地考虑。

路线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如下:

(1)沿河线

其优点是坡度缓,路线顺直,工程简易,挖方少,施工方便。但在平原河谷选线常遇有低地沼泽、洪水危害;而丘陵河谷的坡度大,阶地常不连续,河流冲刷路基,泥石流淹埋路线,遇支流时需修较大桥梁。山区河谷,弯曲陡峭,阶地不发育,开挖方量大,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桥隧工程量大。

(2)山脊线

其优点是地形平坦,挖方量少,无洪水,桥隧工程量少。但山脊宽度小,不便于工程布置和施工。有时地形不平,地质条件复杂。若山脊全为土体组成,则需外运道渣,更严重的是取水困难。

(3)山坡线

其最大优点是可以选任意路线坡度,路基多采用半填半挖,但路线曲折,土石方量大,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桥隧工程多。

(4)越岭线

其最大优点是能通过巨大山脉,降低坡度和缩短距离,但地形崎岖,展线复杂,不良地质现象发育,要选择适宜的垭口通过。

如图10-2所示,为工程地质选线的实例。其路线A、B两点间共有三个基本选线方案,I 方案需修两座桥梁和一座长隧洞,路线虽短,但隧洞施工困难,不经济;II方案需修一座短隧洞,但西段为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发育地区,整治困难,维修费用大,也不经济;III方案为跨河走对岸线,需修两座桥梁,比修一座隧洞容易,但也不经济。综合上述三个方案的优点,从工程地质观点提出较优的第IV方案:把河湾过于弯曲地段取直,改移河道,取消西段两座桥梁而改用路堤通过,使路线既平直,又避开物理地质现象发育地段,而东段则联接II方案的沿河路线。此方案的路线虽稍长,但工程条件较好,维修费用少,施工方便,长远来看还是经济的,故为最优方案。

图10-2 工程地质选线实例略图

1滑坡群;2崩塌区;3泥石流堆积区;4沼泽带;5路线方案

二、公路路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1.路基边坡稳定性问题

路基边坡包括天然边坡,傍山路线的半填半挖路基边坡以及深路堑的人工边坡等。具有一定的坡度和高度的边坡在重力作用下,其内部应力状态也不断变化。当剪应力大于岩土体的强度时,边坡即发生不同形式的变化和破坏。其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滑坡、崩塌和错落。土质边坡的变形主要决定于土的矿物成分,特别是亲水性强的粘土矿物及其含量,除受地质、水文地质和自然因素影响外,施工方法是否正确也有很大关系。岩质边坡的变形主要决定于岩体中各种软弱结构面的性状及其组合关系,它们对边坡的变形起着控制作用。只有同时具备临空面、滑动面和切割面三个基本条件,岩质边坡的变形才有发生的可能。

由于开挖路堑形成的人工边坡,加大了边坡的陡度和高度,使边坡的边界条件发生变化,破坏了自然边坡原有应力状态,进一步影响边坡岩土体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路堑边坡不仅可能产生工程滑坡,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引起古滑坡复活。由于古滑坡发生时间长,在各种外营力的长期作用下,其外表形迹早已被改造成平缓的边坡地形,很难被发现,若不注意观测,当施工开挖形成滑动的临空面时,就可能造成边坡失稳。

2.路基基底稳定性问题

一般路堤和高填路堤对路基基底要求要有足够的承载力,基底土的变形性质和变形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基底土的力学性质、基底面的倾斜程度、软土层或软弱结构面的性质与产状等,它往往使基底发生巨大的塑性变形而造成路基的破坏。此外,水文地质条件也是促使基底不稳定的因素。如路基底下有软弱的泥质夹层,当其倾向与坡向一致时,或在其下方开挖取土或在其上方填土加重,都会引起路堤整个滑移;当高填路堤通过河漫滩或阶地时,若基底下分布有饱水厚层淤泥,在高填路堤的压力下,往往使基底产生挤出变形;也有因基底下岩溶洞穴的塌陷而引起路堤严重变形。

路基基底若为软粘土、淤泥、泥炭、粉砂、风化泥岩或软弱夹层所组成,应结合岩土体的地质特征和水文地质进行稳定性分析。若不稳定时,可选用下列措施进行处理:放缓路堤边坡,扩大基底面积,使基底压力小于岩土体的容许承载力;在通过淤泥软土地区时路堤两侧修筑反压护道;把基底软弱土层部分换填或在其上加垫层;采用砂井(桩)排除软土中的水分,提高其强度;架桥通过或改线绕避等。

3.公路冻害问题

它包括冬季路基土体因冻结作用而引起路面冻胀和春季因融化作用而使路基翻浆,结果都会使路基产生变形破坏,甚至形成显著的不均匀冻胀,使路基土强度发生极大改变,危害道路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根据地下水的补给情况,公路冻胀的类型可分为表面冻胀和深源冻胀。前者是在地下水埋深较大地区,其冻胀量一般为30一40mm,最大达60mm。其主要原因是路基结构不合理或养护不周,致使道路排水不良造成。深源冻胀多发生在冻结深度大于地下水埋深或毛细管水带接近地表水的地区,地下水补给丰富,水分迁移强烈,其冻胀量较大,一般为200一400mm,最大达600mm。公路的冻害具有季节性,冬季在负气温长期作用下,使土中水分重新分布,形成平行于冻结界面的数层冻层,局部尚有冻透镜体,因而使土体积增大(约9%)而产生路基隆起现象;春季地表面冰层融化较早,下层尚未解冻,融化层的水分难以下渗,致使上层土的含水量增大而软化,在外荷作用下,路基出现翻浆现象。

防止公路冻害的措施有:铺设毛细割断层,以断绝水源;把粉粘粒含量较高的冻胀性土换为粒粗、分散的砂砾石抗冻胀性土;采用纵横盲沟和竖井,排除地表水,降低地下水位,减小路基土的含水量;提高路基标高;修筑隔热层,防止冻结路基深处发展等。

4.建筑材料问题

路基工程需要的天然建筑材料不仅种类较多,而且数量较大,同时要求各种材料产地沿线两侧零散分布。这些材料品质的好坏和运输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和造价,有时还会影响路线的布局。

三、公路路基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内容

1、与路线、桥梁和隧道专业人员密切配合,查清路线上的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动力地质现象,阐明其演变规律,明确各条路线方案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为各方案的比较提供依据。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确定路线的合理布设,以减少失误。

2.特殊岩土地段及不良地质现象,诸如盐渍土、多年冻土、岩溶、沼泽、积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往往影响路线方案的选择、路线的布设和构造物的设计。因此应重点查明其类型、规模、性质、发生原因、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对严重影响路线安全而数量多、整治困难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如发展中的暗河岩溶区、深层滑坡地段、深层沼泽、有沉陷的深源冻胀地段等,一般均以绕避为原则,但对技术切实可行,可彻底整治而费用不高,对今后运营无后患的地段,应合理通过,绝不盲目避绕。

3.充分发掘、改造和利用沿线的一切就地材料,满足就地取材的要求。当就近材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则应由近及远扩大调查范围,以求得足够数量的品质优良、适宜开采和运输方便的筑路材料产地。

四、公路路基工程地质勘察的要点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是收集资料、现场核对和概略了解地质条件,为此着重介绍初步勘察阶段和详细勘察阶段的工作内容。

(一)初步勘察阶段

本勘察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对已确定的路线范围内所有路线摆动方案进行勘察对比。

确定路线在不同地段的基本走向,并以比选和稳定路线为中心,全面查明路线最优方案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测绘是这一阶段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勘察范围沿路线两侧各宽150 ~200m。测绘比例尺是1:50000~1:200000,勘探工作主要用于查明重大而复杂的关键性工程地质问题与不良地质现象。

(二)详细勘察阶段

是根据已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中所确定的修建原则、设计方案、技术要求等资料,对各种类型的工程建筑物(桥、隧、站场等)位置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最终确定公路

路线和构造物的布设位置,查明构造物地基的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准确提供工程和基础设计、施工必须的地质参数。

10.3桥梁工程地质勘察

大、中桥桥位多是路线布设的控制点,桥位变动会使一定范围内的路线也随之变动。因此桥梁工程地质勘察一般应包括两项内容:首先应对各比较方案进行调查,配合路线、桥梁专业人员,选择地质条件比较好的桥位;然后再对选定的桥位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桥梁及其附属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要的地质资料。影响桥位的选择的因素有路线方向、水文地质条件与工程地质条件等。工程地质条件是评价桥位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桥梁工程地质问题

桥梁是公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正桥、引桥和导流等工程组成。正桥是主体,位于河岸桥台之间,桥墩均位于河中。引桥是连接正桥与路线的建筑物,常位于河漫滩或阶地之上,它可以是高路堤或桥梁。导流建筑物,包括护岸、护坡、导流堤和丁坝等,是保护桥梁等各种建筑物的稳定,不受河流冲刷破坏的附属工程。桥梁按结构可分为梁桥、拱桥和钢架桥等。不同类型的桥梁,对地基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工程地质条件是选择桥梁结构的主要依据,包括以下两方面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1.桥墩台地基稳定性问题

桥墩台地基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墩台地基中岩土体承载力的大小。它对选择桥梁的基础和确定桥梁的结构形式起决定作用。当桥梁为静定结构时,由于各桥孔是独立的,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对工程地质条件的适应范围较广。但对超静定结构的桥梁,对各桥墩台之间的不均匀沉降特别敏感,故取用其地基容许承载力时应予慎重考虑。岩质地基容许承载力的确定取决于岩体的力学性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应通过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等综合判定。

2.桥墩台地基的冲刷问题

桥墩和桥台的修建,使原来的河槽过水断面减少,局部增大了河水流速,改变了流态,对桥基产生强烈冲刷,威胁桥墩台的安全。因此,桥墩台基础的埋深,除决定于持力层的部位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桥位应尽可能选在河道顺直,水流集中,河床稳定的地段。以保护桥梁在使用期间不受河流强烈冲刷的破坏或由于河流改道而失去作用。

(2)桥位应选择在岸坡稳定,地基条件良好,无严重不良地质现象的地段,以保证桥梁和引道的稳定,减低工程造价。

(3)桥位应尽可能避开顺河方向及平行桥梁轴线方向的大断裂带,尤其不可在未胶结的断裂破碎带和具有活动可能的断裂带上建桥。

(4)在无冲刷处,除了坚硬岩石地基外,应埋置在地面以下不小于lm;在有冲刷处,应埋置在墩台附近最大冲刷线以下(埋深不小于表10-2中规定的数值);基础建于抗冲刷较差的岩石(如页岩、泥岩、千枚岩等),应适当加深。

表10-2 墩台基础在最大冲刷线以下的最小埋深

二、桥梁工程地质勘察要点

(一)初步勘察

在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查明场地地基的地质条件,即对桥位处进行工程地质调查或测绘、物探、钻探、原位测试,进一步查明工程地质条件的优劣。特别应查明与桥位方案或桥型方案比选有关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对一般地区的桥位选择应查明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形、地貌、地物等方面对桥位选择的制约内容;二是工程地质条件对桥位选择的制约对特殊地质地区的桥位选择,应针对泥石流、岩溶、滑坡、沼泽、黄土等特殊地区的特点认真研究比选,而不要盲目避绕。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用1:500~1:10000,调查范围包括桥轴线纵向的河床和两岸谷坡或阶地(约500~1000m),以及横向河流上、下游各200~500m-

在此阶段中,应对各桥位方案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并对与建桥的适宜性和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结论性评价,对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特大桥和中桥,必要时增加技术设计阶段勘察,还应包括环境介质对混凝土腐蚀的评价。

钻孔一般沿桥轴线或其两侧布置,原则上应布置在与工程地质有关的地点,并考虑到地貌和构造单元。其钻孔数量与深度参照表10-3确定。

表10-3 初勘桥位钻孔数量与深度表

注:①表中所列数值是参考值,工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②河床中钻孔深度是以河床面高程控制,河岸处孔深应按地面确定;

③表中孔深,地基承载力小时取大值,大时取小值

(二)详细勘察阶段

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测绘基础上进行补充、修正,查明桥梁墩台地基基础岩体风化和软弱层特征;测试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能,提供地基承载力基本值、桩壁极限摩阻力,并结合基础类型作出定量评价随着二级以下公路的发展,在大江、大河上以及跨海的公路工程逐渐增多,特大桥梁工程需对工程地质工作特别重视对重要的特大桥,测绘应针对桥梁墩(台)、锚固基础、引道、调治构造物等处岩体进行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或进行专题研究),把桥墩、锚锭部位作为勘察重点,并采用综合勘测手段,进行钻探、原位测试(静探、标贯、旁压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声波测井及抽水、压力试验等。查明地基基础的承载力、极限摩阻力,给设计提供可选择的基础类型和施工方案,并提供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处理措施等。勘察重点是:

1.查明桥位区地层岩性、地层构造、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及工程地质特性。

2.探明桥梁墩台和调治构造物地基的覆盖层及基岩风化层的厚度,墩台基础岩体的风化及构造破碎程度,软弱夹层情况和地下水状况。

3.测试岩土的物理力学特性,提供地基的基本承载力、桩壁摩阻力、钻孔桩极限摩阻力,作出定量评价。

4.对边坡及地基的稳定性、不良地质的危害程度和地下水对地基的影响程度做出评价

5.对地质复杂的桥基或特大的桥墩、锚锭基础应采用综合勘探。

10.4隧道工程地质勘察

公路隧道有山岭隧道与河底隧道之分。山岭隧道又可分为越岭隧道与山坡隧道两种:越岭隧道是穿越分水岭或山岭垭口的隧道,这种隧道可能有较大的深度和长度;山坡隧道是为避让山坡上的悬崖峭壁以及雪崩、山崩、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而修建的隧道,这种隧道长短不一。

隧道多是路线布设的控制点,长隧道可影响路线方案的选择。隧道勘察工作通常包括两项内容:一是隧道方案与位置的选择;二是隧道洞口与洞身的勘察。前者除隧道方案的比较外,有时还包括隧道展线或明挖的比较;对重点隧道或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应进行区域性的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当地下水对隧道影响较大时,应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并计算隧道涌水量。

一、隧道工程地质问题

最常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山岩压力及洞室围岩的变形与破坏问题;地下水及洞室涌水问题;洞室进出口的稳定问题。

1.山岩压力及洞室围岩的变形与破坏问题

岩体在自重和构造应力作用下,处于一定的应力状态。在没有开挖之前岩体原应力状态是稳定的,不随时间而变化。隧道开挖后,原来处于挤压状态的围岩,由于解除束缚而向洞室空间松胀变形,这种变形超过了围岩本身所能承受的能力,便发生破坏,从母岩中分离、脱落,形成坍塌、滑移、底鼓和岩爆等。山岩压力通常指围岩发生变形或破坏而作用在洞室衬砌上的力。山岩压力和洞室围岩变形破坏是围岩应力重分布和应力集中引起的。因此,研究山岩压力,应首先研究洞室周围应力重分布和应力集中的特点,以及测定围岩的初始应力大小及方向,并通过分析洞室结构的受力状态,合理地选型和设计洞室支护,选取合理的开挖方法。

2.地下水及洞室涌水问题

当隧道穿过含水层时,将会有地下水涌进洞室,给施工带来困难。地下水也是造成塌方和围岩失稳的重要原因。地下水对不同围岩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主要表现为:

①以静水压力的形式作用于隧道衬砌;

②使岩质软化,强度降低;

③促使围岩中的软弱夹层泥化,减少层间阻力,易于造成岩体滑动;

④石膏、岩盐及某些以蒙脱石为主的粘土岩类,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发生剧烈的溶解和膨胀而产生附加的山岩压力;

⑤如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中含有有害化合物(硫酸、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对衬砌将产生侵蚀作用;的最为不利的影响是突然发生的大量涌水,常造成停工和人身伤亡事故,在洞室工程地质勘测中,应对可能涌水的地点提出准确的预测。

3.有害气体

在洞室掘进中,常会遇到各种对人体有害的易于燃烧、爆炸的地下气体,特别是当洞室通过煤系、含油、含炭或沥青的地层时,遇到地下气体的机会更多。这些有害气体是沼气、二氧化碳及硫化氢等在地下工程的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应细心测定洞室通过岩层的各种有害气体,提出通风措施及其它安全防护措施,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4.洞口稳定问题

洞口是隧道工程的咽喉部位,洞口地段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边、仰坡的变形问题。其变形常引起洞门开裂、下沉或坍塌等灾害。

二、隧道位置选择的一般原则

(一)洞身位置的选择

隧道洞身位置的选择,主要以地形、地质为主综合考虑。在实际工作中,宜首先排除显著不良地质地段,按地形条件拟定隧道及接线方案,然后再进行深人的地质调查。综合各

方面因索,最后选定隧道洞身的位置。

1.选择地质构造简单、地层单一、岩性完整、无软弱夹层、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在倾斜岩层中,以隧道轴线垂直岩层走向为宜。

2.选择在山体稳定、山形较完整、山体无冲沟、无山洼等次地形切割不大、岩层基本稳定的地段通过。

3.选择地下水影响小、无有害气体、无矿产资源和不含放射性元素的地层通过。隧道通过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极复杂地段,一般伴随有特殊不良地质问题发生,而这些问题的发生有一个漫长变化的过程,在一般勘察阶段的短短几个月中是难以对这些问题有深入的了解,所以对其变化规律的认识和预测它的发展,需要安排超前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

4.对低等级公路隧道选址,原则上应尽量避让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地段;但对于高等级公路,往往受路线等级的限制,不可避免地经过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地段,在不良地质现象区选择隧道位置总的原则是:

①尽量避让,以免对隧道造成毁灭性、破坏性影响。

②尽量选择在影响范围小、影响距离短、影响时间短的地段

③通过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把不良地质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洞口位置选择

洞口位置选择应分清主次,综合考虑,全面衡量。在保证隧道稳定性、安全性、没有隐患的前提下再考虑造价、工期等因素。一般应根据周围的地质环境、地表径流、人工构造物、地表和地下水体等因素对隧道的影响综合考虑。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风景区洞门设计力求与环境相协调,隧道洞门应与隧道轴线正交,关于隧道洞口位置选择的具体要求如下:1.确保洞口、洞身的稳定,不留地质隐患。

2.便于施工场地布置,便于运输和弃渣处理,少占或不占可耕地。

3.洞口外接线工程数量少、里程短、工程造价低等

4.对于水下隧道,主要应考虑地表水对洞口倒灌的影响。

(三)隧道围岩的稳定性

隧道围岩系指隧道周围一定范围内,对隧道稳定性能产生影响的岩体。山体压力是评定隧道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内容,也是隧道衬砌设计的主要依据。

围岩分类是初步设计阶段勘察工程地质评价的主要内容。围岩分类采用多因素、多指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理,以使围岩分类定性准确,且具有定量指标。隧道围岩分类仍然采用了铁道部的围岩分类方案,可参阅有关文献,此处不再赘述。

三、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要点

(一)初步勘察阶段

主要是通过地表露头的勘察或采用简单的揭露手段来查明隧道区地形、地貌、岩性、构造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从而推断不完全显露或隐埋深部的地质情况。通过测绘主要弄清对隧道有控制性的地质问题(如地层、岩性、构造),进而对隧道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作出定性的评价。

对不良地质现象地区隧道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地质资料和航空照片、卫星照片等遥感信息资料,通过大量的野外露头调查或人工简易揭露等手段来发现、揭露不良地质现象的存在,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变化规律。

根据对各种勘察资料进行的综合分析、论证,按比选结果推荐最佳方案。

(二)详细勘察阶段

详勘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核对初勘地质资料;二是勘探查明初勘未查明的地质问题;三是对初勘提出的重大地质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调查。

1.地质调查与测绘的范围、测点、物探网的点线范围和布设,物探方法的运用和钻探

孔、坑、槽的数量与位置等,应与初勘时未能查明的地质条件相适应,但对隧道有影响的大构造和复杂地质地段,勘察追踪范围可适当放大。

2.重点调查隧道通过的严重不良地质、特殊地质地段,以确定隧道准确位置的工程地质条件。

3.实地复核、修改、补充初勘地质资料,对初勘遗漏、隐蔽的工程地质问题,应适当加大调绘范围和工作量。

10.5勘察实例

xx线xx段详勘大纲

1 项目背景

1.1 工程概况:项目地理位置、意义、设计标准等

1.2 项目区域自然环境

1.2.1 地形地貌

1.2.2 气象与水文概况

1.3 路线工程地质概况

1.3.1 地层岩性

1.3.2 地质构造

1.3.3 不良地质现象

1.3.4 地震及区域稳定性

2 项目人员组成

3 项目实施方案及关键工序管理

3.1 详勘执行技术标准依据

3.1.1 行业标准和规定

3.1.2 参照标准

3.1.3 前期资料

以上情况通过收集分析区域性资料并到现场调查确定。

3.2 详勘基本方法及工作量

本次勘察主要为钻探、岩土原位测试和室内岩土水样试验分析,另将根据勘察实际需要和地质条件,布置适当的简易山地工程揭露和工程地质调绘工作,获取满足施工图设计所需的综合地质资料。预计详勘工作量见表3-1。

表3-1 预估工作量表

各勘察手段的目的与基本要求如表3—2。

表3-2 工作方法及目的要求

3.3 测量定点

(1)仪器设备

电子全站仪。

(2)钻孔测量定点

①根据设计提供的孔位坐标,使用电子全站仪实地测量放点,引测点必须是已知的路线测设控制点。孔位测定后必须打木桩,并作标识。

②钻孔结束后,凡平面位置、地面标高有变动的必须进行定测。

(3)工程地质测绘定点

①桥梁与边坡工程1:500纵断面、逐墩台横断面,隧道进出口1:200~1:500纵、横断面等大比例尺地形地质测量,必须全断面使用仪器测量控制。

② 1:2000地质调绘中,与路线相关的重要地质点、水文地质点、岩溶点、不良地质点等使用全仪器测量定点;地形地质现象单一地段及外延填图部分使用半仪器法或手持GPS 定点。

3.4 工程地质测绘

(1)测绘范围

① 1:2000地质图调绘沿路线进行,一般路段沿中线向两侧拓宽150m~200 m,不良地质发育地区及重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现象发育地段应扩大追踪至其边界之外适当宽度。对路线或工程构筑物有重大影响的地质灾害体发育地段,测绘范围包括不良地体完整形态及其形成、影响所涉及的相关地域,应扩大至坡顶及沟底。

②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剖面测绘

桥梁与路基边坡工程控制1:200~1:500纵、横断面,剖面以轴线为中心,左右各40m。

a、纵断面:沿轴线贯通该工点的全段,各工点独立编剖面号,该工点有多条时由线左至线右顺序编号,代号Ⅰ—Ⅰ′(小号—大号)、Ⅱ—Ⅱ′…。

b、横断面:对于桥梁工程应按墩台控制,垂直中线横剖左40m~右40m。地形平坦处可多墩选一典型剖面,地形复杂处应分别控制墩位小号边、大号边剖面。对于路基边坡(含滑坡等)一般通过最大坡高处横切剖面,长度应达到影响路基工程的上坡及下坡范围,坡面地形变化较大处应加密横剖面。各工点独立编剖面号,该工点有多条时由小号至大号顺序编号,代号1—1′(左端—右端)、2—2′…。

隧道工程按左、右洞分别控制进出口段1:200~1:500纵、横断面。

a、进、出口纵断面一般沿轴线自洞口下50m至洞口上50m。剖面编号方法同桥梁工程。

b、洞口横断面垂直轴线自左40m~右40m,分别控制洞底横坡、洞顶横坡(即每洞口至少2条),地形变化大者应横切下方或上方横坡。剖面编号方法同桥梁工程。

(2)测绘准备

①充分收集并熟悉初勘资料,熟悉测区工程地质条件,明确本次工作需补充完善的地质测绘内容。

②充分了解具体工程设计方案,设计路线的纵断面及标高,各主要构造物设计长度、跨度、基础型式及尺寸等参数,使地质测绘与工程需要有机结合。

③拟定调查重点、应查明的问题及预期主要成果,尤其对疑难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问题要制定调查方案。

(3)现场测绘

①进场后,首先应熟悉区域地质资料及初勘地质资料,由项目部组织主要技术人员全线踏勘,对工程地质条件及不良地质现象建立整体认识,为各工点及边坡的勘探布置和大比例尺断面测绘奠定基础,做到有的放矢。

②沿预设纵、横断面位置进行详细工程地质测绘,获取工程设计、边坡稳定性分析所需的地形地质资料。

③现场调查一律使用统一的表格进行记录,不得漏项漏记。

(4)资料整理

①原始资料应实时整理、分析归纳,做到“一日一清(清图清表)”,“一工点一清”。典型地质现象、地质问题应及时上报单项成果和评价结论,以利项目部及时反馈设计,调整勘察布置或采取工程设计措施。

②测绘过程中应结合钻探资料及时综合分析,单工点测绘完成后,必须提供工点地质小结和成果图,以利指导勘探和工点报告编制。

③本路段基本沿河谷斜坡地带展线,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大量的边坡稳定问题,受本区地质环境条件控制,沿线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地调的关键是查明控制边坡稳定的主要因素、不良地质的成因机制,指导勘探工作有的放矢。为此,必须详细调查、综合分析研究各工点的地质信息,编制成果要宏观定性正确、微观分析有据,评价工程地质条件准确,保证其结论正确,建议合理、针对性强。

(5)不良地质调查测绘要点

①岩溶

勘察路段岩溶总体不发育,仅对局部灰岩分布区工程场址的初勘资料进行核对。

②滑坡

重点在与路线工程相关的滑坡及顺层易滑路段,调查其发育特征分布范围,应包括滑坡体及周边相关地段。查明其成因类型,平剖面形态,诱发因素,活动史及危害性,自然尤其工程施工影响下的稳定性,对工程的影响等,提出防范或整治建议。

③崩塌与危岩体

查明相关崩塌、危岩体的成因类型及分布范围(个体描述内容见记录表)。注重研究其物质组成、岩体结构、张裂特征及卸荷松弛带厚度,判定其稳定性以及对工程的影响和危害程度,提出防范或整治建议。

3.5 钻探

(1)钻探方法

采用钻探取心观察、土工及岩石试验分析、孔内标贯及动探原位测试等综合手段,揭露和获取路线工程地基基础设计所需的地质资料。

①钻探工艺

采用回转钻机施工,根据孔深要求选择适应的钻机(XY100型、XY150型、XY200型等)。土层及软岩层宜使用合金钢钻头钻进,完整坚硬岩层宜采用金刚石钻头钻进,碎石卵石层可采用冲击钻头钻进。为保证岩心采取率、取样及原位测试的数量和质量,钻进中必须严格按规定进尺长度和试验、采样间隔要求操作,对破碎坍塌层位应采用泥浆护壁、缩短回次进尺、干抓、双管钻具取心等钻探工艺。

②辅助方法:在基岩出露地段可施工坑、槽探代替钻孔,并扩大揭露面获取更多地质信息。

③试验方法

根据工程对象及特点,对土层、砂层、碎石土等进行相应孔内标贯、圆锥动探试验。对土样、砂样、岩样及时送达试验室,进行相应的试验分析,以确定所需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2)布孔原则

①路基及边坡

高边坡:

根据设计资料,首先核实高边坡的路段(中心开挖深度大于或等于20m),然后根据每个高边坡处的工程地质条件,核定每个高边坡控制性横断面的数量,一般按100m~300m范围设一个控制性横断面,或每个工段不少于2个,每个横断面勘探测试点不少于2个,陡坡路堤:

根据设计资料,首先核实陡坡路堤的路段(山体自然坡角大于或等于26.6°),然后根据每个陡坡路堤处的工程地质条件,核实控制横断面数量,一般按100m~300m范围设一个控制性横断面,或每个工段不少于2个,每个横断面勘探测试点不少于2个或辅以简易山地

市政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第一章、前言 一、勘察目的与任务 受石狮市市政建设管理处的委托,我院承接了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任务,目的是查明沿线工程地质条件,为路基设计、边坡的稳定性处理与加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施工设计排水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设计参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具体任务为: (1)、查明沿线各地段地质构造,岩土类型,各岩土层的空间揭露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2)、查明不良地质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揭露范围、发生和诱发条件等,论证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及整治措施的建议; (3)、查明地下水的类型、水位、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地表水的来源、水位、积水时间以及排水条件,查明沿线路基的湿度状况提供划分干湿类型所需的参数;并判定地下水和地表水对路基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及稳定性影响; (4)、查明沿线暗埋的河、湖、沟、坑和坟场的揭露情况,回填土的土类、厚度及密实度,判定场地地震效应等。 (5)、未尽事宜详见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2009年修订本)及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等有关规范要求。 二、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 (1)勘察合同及委托技术要求; (2)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2009年修

订本); (3)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及2008年修订本); (5)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6)交通部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7)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 (8)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9)行业标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10)行业标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11)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12)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13)行业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 (14)福建省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 (15)福建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13-07-2006) (16)《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等。 三、拟建工程概述 拟建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本次施工路段从K0+036.074至K1+165.795,道路全长为1129.721m,;道路设计起点坐标(X=35809.166 Y=14831.661),终点坐标(X=35519.613 Y=16014.400),设计起点位于濠江路,桩号为K0+000,设计路面标高为23.75m,西北至东南走向,终点相交于东环路,桩号K1+165.795,设计路面标高为40.89m;为城市Ⅱ级主干道,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行车速度为40 km/h,设计荷载城-A,设计年限30年,设计道路宽为26m,双向四车道,两侧设人行道,路面交通等级为轻等级,轴载标准BZZ-100,

2015最新工程勘察设计所使用的标准和书籍汇总

工程勘察设计所使用的标准和书籍汇总 一、标准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 年版)2.《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3.《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2014) 4.《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2013) 5.《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6.《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E40-2007)+ 7.《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 8.《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9.《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 B02-01-2008)+ 10.《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11.《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12.《公路勘测细则》(JTG/T C10-2007)+ 13.《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14.《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 15.《水运工程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TS133-2013)+ 16.《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17.《港口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TS133-1-2010) 18.《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19.《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 J124-2007)20.《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2012)

21.《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2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2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24.《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S147-1-2010) 25.《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26.《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27.《铁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TB10002.5-2005)28.《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29.《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DL/T5395-2007) 3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31.《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05) 32.《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50290-98) 33.《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GB 50869 - 2013)34.《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TB10025-2006,2009年局部修订) 3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 3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37.《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 38.《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39.《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40.《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2013) 41.《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TB10027-2012)

常用的工程地质勘探方法

2.常用的工程地质勘探方法?具体工程的应用? 勘察方法或技术手段,主要以下几种: 勘探工作包括物探、钻探和坑探等各种方法。它是被用来调查地下地质情况的;并且可利用勘探工程取样进行原位测试和监测。应根据勘察目的及岩土的特性选用上述各种勘探方法。主要有坑、槽探、钻探、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 1.坑、槽探: 就是用人工或机械方式进行挖掘坑、槽、井、洞。以便直接观察岩土层的天然状态以及各地层的地质结构,并能取出接近实际的原状结构土样。

2.钻探: 是指用钻机在地层中钻孔,以鉴别和划分地表下地层,并可以沿孔深取样的一种勘探方法。钻探和坑探也称勘探工程,均是直接勘探手段,能可靠地了解地下地质情况,在工程勘察中是必不可少的。钻探是工程地质勘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勘探手段,它可以获得深层的地质资料。 3.地球物理勘探: 简称物探,它是通过研究和观测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探测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的。物探是一种间接的勘探手段,它的优点是较之钻探和坑探轻便、经济而迅速,能够及时解决工程地质测绘中难于推断而又急待了解的地下地质情况,所以常常与测绘工作配合使用。它又可作为钻探和坑探的先行或辅助手段。常用的地球物探方法有直流电勘探、交流电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地震勘探、声波勘探、放射性勘探。 ①工程地球物理勘探。简称工程物探,其目的是利用专门仪器,测定各类岩、土体或地质体的密度、导电性、弹性、磁性、放射性等物

理性质的差别,通过分析解释判断地面下的工程地质条件。它是在测绘工作的基础上探测地下工程地质条件的一种间接勘探方法。按工作条件分为地面物探和井下物探(测井);按被探测的物理性质可分为电法、地震、声波、重力、磁法、放射性等方法。工程地质勘察中最常用的地面物探为电法中的视电阻率法,地震勘探中的浅层折射法,声波勘探等;测井则多采用综合测井。 物探的优点在于能经济而迅速地探测较大范围,且通过不同方向的多个剖面获得的资料是三维的。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在控制点和异常点上布置勘探、试验工作,既可减少盲目性,又可提高精度。测井则可增补钻探工作所得资料并提高其质量。开展多种方法综合物探,根据综合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显著提高地质解释的质量,扩大物探解决问题的范围,缩短工程地质勘探周期并降低其成本。由于物探需要间接解释,所以只有地质体之间的物理状态(如破碎程度、含水率、喀斯特化程度)或某种物理性质有显著差异,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②钻探坑探及槽探。采用钻探机械钻进或矿山掘进法,直接揭露建筑物布置范围和影响深度内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工程设计提供准确的工程地质剖面的勘察方法。其任务是:查明建筑物影响范围内的地质构造,了解岩层的完整性或破坏情况,为建筑物探寻良好的持力层(承受建筑物附加荷载的主要部分的岩土层)和查明对建筑物稳定性有不利影响的岩体结构或结构面(如软弱夹层、断层与裂隙);揭露地下水并观测其动态;采取试验用的岩土试样;为现场测试或长期观测提供钻孔或坑道。

市政道路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市政道路工程详细勘察报告 (点击此处下载全文) 资料目录 ?勘察基本情况 ?工程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 ?地层岩性 ?区域地质构造 ?地震 ?水文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评价 ?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 ?路基工程地质评价 ?管涵工程地质评价 ?水文地质评价 ?岩土设计计算参数评价 ?深路堑稳定性评价

沿线筑路材料质量、储量评价 内容简介 勘察阶段:详细勘察 【工程地质评价】 填方路基段工程地质评价 LK0+220~LK0+260段地基土表层为种植土②,厚约0.7米;其下为软塑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③-1,厚2.0~3.5米;再下为硬塑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③-2,厚度3. 6~大于4.5米。表层种植土②应清除,软塑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③-1压缩性较高,分布厚度较大,清除较困难,宜进行地基处理,以处理后的复合地基作为路基持力层。该层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120kPa,回弹模量为13.2MPa。 …… 路堑段地基及边坡工程地质评价 LK0~LK0+220段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④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250kP a;基岩全风化层⑤-1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240kPa。地基土均可作为路基持力层。路堑边坡为土质边坡,边坡最高处为17.7米,建议分三级放坡,采用锚杆混凝土框架植物防护,其放坡坡率宜缓于1:1。 …… 管涵工程地质评价 表层种植土②与软塑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③-1应清除,其下硬塑含砂中液限黏质土③-2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200kPa,可作为管涵持力层。 ……

含:原状地形图、柱状图42张、地质纵断面图14张、地质平面图7张、公路勘察图例、路堑路堤管涵综合地质说明8张、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填方地段工程地质评价表、路堑边坡工程地质评价表、涵洞(通道)工程地质评价表、岩土的力学指标推荐值、土的动力触探试验成果总表 道路工程地质勘察要点 受建设方委托,对此道路工程提出如下地质勘察要点: 一、勘察范围 本工程为城市主干道,标准路幅宽度为60m,西起湘芸路,东至西环线西辅道,道路全长2133.182米,平面图见附图。 二、勘察任务 通过勘察,应对沿线各地段路基的稳定性和岩土性质作出工程地质评价,为路基设计、确定设计回弹模量、路面设计、路基压实、防护与加固、路基排水、管道基础设计、地基处理、深基开挖、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岸坡设计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设计参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勘察内容 1、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地貌单元。 2、查明治线地段的地质构造、地层结构特征,查明各类土层的类型、性质及其空间分布,查明基岩风化层厚度、分布界线及风化破碎程度,提出承载力指标,沿山地段应查明对设计和施工方案有影响的基岩。 3、查明沿线各地段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分布范围,发生和诱发条件、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论证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整治措施的建议和必要的防治工程设计参数。 4、查明沿线各地段路基的湿度状况,提供划分土基干湿类型所需参数。 5、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查明含水层范围,颗粒组成,渗透系数、补给来源,并提供施工降水设计参数,评价承压水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 6、查明沿线各地段暗埋的河、湖、沟、坑的分布范围,埋深及其覆盖层的工程地质特性。 7、调查了解地下埋设物加填土的土类、厚度及其密实度。 四、布孔原则

XXX隧道地质勘察报告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 (1) 三、完成的勘探工作量 (1) 四、自然地理概况 (1) (一) 地理位置 (1) (二) 地形地貌 (2) (三) 气象特征 (2) (四) 土壤最大冻结深度 (2) (五) 地震动参数 (2) 五、工程地质特征 (2) (一) 地层岩性 (2) (二) 地质构造 (4) (三) 水文地质特征 (4) 六、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4) 七、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4) (一) 岩土施工工程分级及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4) (二) 隧道围岩分级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4) (三) 隧道进出口工程地质条件 (5) 八、设计与施工注意事项 (5) 附件: 一、 XXXXX隧道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 二、 XXXXX隧道进口工程地质平面图

三、 XXXXX隧道出口工程地质平面图 四、 XXXXX隧道洞身工程地质纵断面 五、 XXXXX隧道进出口放大工程地质纵断面 六、 XXXXX隧道进口工程地质横断面 七、 XXXXX隧道出口工程地质横断面 八、 XXXXX隧道进口弃渣场工程地质断面图 九、 XXXXX隧道出口弃渣场工程地质断面图 十、地质柱状图 十一、XXXXX隧道土工试验报告 十二、XXXXX隧道岩石试验报告

一、工程概况 新建XX铁路工程XXXXX隧道位于XXXXX镇XXXXX,XXXXX隧道起讫里程DIIK4+120~DIIK5+730,全长1610m,洞深最大埋深约48m。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 该隧道定测阶段的调查工作始于XX,外业钻探日期为XXX,水、土、岩的试验工作为XXX,资料整理工作于XX结束。 本次定测针对该隧道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技术要求,采用地面大范围的地质调查及工程地质测绘(1:2000)、钻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资料综合分析(含区域地质资料、初测资料的分析)等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工作过程中,地质分界线的填绘主要利用手持GPS定点,钻孔的定位采用中线桩及全站仪,对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采用室内试验进行。 三、完成的勘探工作量 表1.1 主要勘察工作量一览表 四、自然地理概况 (一) 地理位置 XXXXX隧道在行政区划上属于XXXXX镇,位于XXXXX镇东北部的XXXXX 村,交通较为便利,村镇之间有公路连接。隧道进出口均位于山坡缓坡处,

道路勘察报告

道路勘察报告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宜宾临港纵一路(220KV高压线迁改路 径通道)道路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 告 工程编号: 勘察起止时间:2012年05月24日~2012年06月04日 提交单位: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赵翔 技术负责人:康景文 审定人:陈麟 审核人:颜光辉

工程负责人:余超贵 报告编写人:聂俊 提交日期: 2012年06月15日 中国建筑西察设计研究院 有限公司 目录

1.概述 工程概况 勘察目的、任务及工作依据 勘察工作布置及方法 完成的勘察工作量 勘察工作质量评述 2.工程地质条件 自然地理特征 区域地质概况 地层结构 水文地质条件 水和土的腐蚀性分析评价不良地质作用及埋藏物情况3.岩土的测试成果 标准贯入试验 室内试验 击实试验 4.场地地震效应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 场地和场地土的分类 砂土液化评价 5.岩土工程评价 拟建场地的稳定性 土的工程特性指标 路段区土基的干湿类型评价 地层工程特性评价 路基工程地质评价 6.结论与建议 附件: 1.综合图例 1张 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1张 3.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4张 4.工程地质横断面图 6张 5.岩土测试报告 1份 宜宾临港纵一路(220KV高压线迁改路径通道)道路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概述 工程概况 拟建的宜宾临港纵一路(220KV高压线迁改路径通道)道路工程,位于宜宾市临港工业园内,地处沙坪镇百胜村。本工程为1条规划城市道路,详情见表。该工程业主为宜宾临港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受四川中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对拟建的道路作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勘察道路情况说明表表 勘察目的、任务及工作依据

港口工程规范一览表

?港口、水运工程设计规范一览表??ID 编号名称? 1 JTJ200-95 水运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 2 JTJ/T204-96 航道工程基本术语标准?3 JTJ206-96 港口工程制图标准? 4 JTJ211-99 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 5 JTJ213-98 海港水文规范? 6 JTJ214-98 港口工程荷载规范?7 JTJ220-98 渠化工程枢纽总体布置设计规范?8 JTJ221-98 港口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9 JTJ332-98 干船坞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10 JTJ225-98 水运工程抗震设计规范?11 JTJ226-97 港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12 JTJ231-94 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13 JTJ202-87 水运工程设计节能规范?14 JTJ237-99 装卸油品码头防火设计规范?15 JTJ232-98 内河航道与港口水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16 JTJ233-98 海崖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17 JTJ301-88 波浪模型试验规程(试行)?18 JTJ286-90 水运工程爆破技术规范?19 JTJ/T239-98 水运工程土工织物应用技术规程?20 JTJ240-97 港口工程地质勘察规范?21 JTJ241-98 渠化工程地质勘察规范?22 JTJ203-94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23 JTJ250-98 港口工程地基规范?24 JTJ254-98 港口工程桩基规范?25 JTJ/T256-96 塑料排水板施工规程?26 JTJ/T257-96 塑料排水板质量检验评定标准?27 JTJ/T258-98 爆炸法处理水下地基和基础技术规程?28 JTJ/T260-97 港口工程粉煤灰填筑技术规程?29 JTJ/T261-97 港口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设计与施工规程?30 JTJ267-98 港口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工程地质勘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工程地质勘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发表时间:2010-11-17T14:24:36.71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6月下旬刊供稿作者:孙军强朱金荣[导读] 附图、附表能够更直观地说明地质勘察出的问题,它能使人更直观地了解地质结构。孙军强朱金荣 (宁夏回族自治区煤田地质局) 摘要:勘察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上。优良的勘察报告无疑会给设计提供可靠的工程地质依据。相反,不合格的报告会给设计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造成质量事故。笔者对工程地质勘察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地质勘察方法勘察质量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已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地质工程建设的左右手。地质勘察是对地质工程相关区域范围内的岩石、地层、构造、水文、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确定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必要的依据及参数。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将会决定出不同的投资投入和施工管理方案,不同的施工方案决定不同的工程质量。 根据调查,我国大多数的露天煤矿的边坡或排土场,都曾经出现过不止一次的边坡滑落,而每次的滑坡事故基本上都是灾难性的。如1967年新疆某露天煤矿设计采出能力为150万吨/年,虽然按照计划采出,但从第二年揭露煤层顶板开始,就发生了滑坡事故,至1982 年使整个东区(西部区尚未开发)3.5km的外工作帮全部滑落,其滑坡面积60万平方米,体积达2163万立方米,虽没造成人员伤亡,但给生产带来了巨大困难,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分析原因是由于在勘察阶段没有全面的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周边环境等做全面了解。工程地质勘察没能保质保量的做好,就自然而然地造成了建设设计阶段对边坡考虑不周。 1 在实际工程地质勘察中需要注意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做好煤矿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对揭露和解决在露天矿生产开采阶段中的全部工程地质问题,减少安全生产隐患,提高安全生产,避免生产事故有着重要意义。笔者通过总结自身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和借鉴有关资料,将对工程地质勘察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并且要做好以下各个步骤。 1.1 要注意编制纲要在开展现场地质勘察工作前,必须编制勘察纲要。其目的是让工作人员事先对需要勘察的地区进行必要的调查、收集和整理改区的区域地质资料,初步了解分析该区可能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通过对该区域内地质水文条件的了解,确定勘察的主要手段及勘察布置。在纲要中还要详细阐述对场地地质条件的认知程度、项目概况,着重提出本次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方法、仪器设备、勘察范围和技术要求。另外还要对参与勘察工作的人员、在勘察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及勘察质量保证措施加以说明。 1.2 要选择合适的勘察测试方法勘察主要有钻探、取样和试验三种方法,它们都拥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选择合适的勘察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有可能会浪费大量的工作时间和资金。那么如何选择既经济又合理可行的工程勘察方法呢?首先应当详细了解场地已有地质资料、沿线构造物情况、与工程建设设计人员充分交流、明确要解决的工程地质问题,然后开展勘察工作,特别是对未知区域的勘察,要分阶段的多次完成勘察工作。针对不同的材料与地质结构,采取的方法有:干钻取芯钻进、泥浆护壁回转钻进等。 1.3 要工程勘察质量控制工程勘察对于确保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只有保证了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才能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地质勘察工作失误、失真,将会导致地基基础出现问题,一旦问题形成将会造成工程建设的极大浪费,甚至对社会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因此,为保证和提高勘察的质量,要严格落实质量目标考核责任制、质量责任追究制,严格按照质量认证体系的要求,规范流程,明确责任,用过程质量保证总体质量。不断地引入新的勘察方法手段和仪器设备,加强勘察设计的质量控制。 1.4 要及时进行资料整理资料整理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在外作业时的勘察质量。项目负责人在外测量期间,应随时对完成的每个勘探点、测试点、物探点/线等资料进行检查验收并做好记录。在完全保证每一个工点、每一个工段都按照方案保质保量的完成勘察工作,就可以转入室内资料整理阶段。要坚决避免因资料或数据采集不足而影响资料整理工作的进行,甚至二次进场,这样就会造成了人力、物力和时间严重浪费。 1.5 要做好勘察数据的分析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是勘察工作的灵魂体现,报告的内容将直接成为项目施工建设的指导。文字报告是勘察成果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是介绍勘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地震、水文地质和物理地质现象等。根据勘察的工程地质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及结构,提出在建设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或隐患及解决建议或加固方案。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列出工程地质结构的性等的分布、储量和质量评价和开采条件、运输距离、运输方式等。附图、附表能够更直观地说明地质勘察出的问题,它能使人更直观地了解地质结构。 1.6 要控制好工程地质勘察周期勘察周期作为工程地质勘察项目的重要因素必须满足计划要求。在制定勘察纲要时,应根据工程项目情况、勘察工作量和勘察方法、场地地形地质条件等情况,对野外业工作、岩土试验和室内资料整理时间进行统筹安排人员和设备。树立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观念,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勘察设计要统筹考虑规划、建设、养护、运营的全过程,运用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观念,进行技术方案比选,合理确定项目的功能水平,实现技术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确保勘察设计工作质量。设计阶段是项目寿命周期成本控制最关键的阶段,要从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去看待成本,不仅要重视建设成本、维修成本、养护成本的控制,还要重视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的控制,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合理评价设计方案,在确保安全和功能的前提下,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合理、灵活地运用设计指标,达到最佳技术与经济效益。 2 结束语 管理好一项复杂的工程地质项目,需要项目负责人除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还要勘察好一个工程地质项目需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勘察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上。优良的勘察报告无疑会给设计提供可靠的工程地质依据。相反,不合格的报告会给设计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造成质量事故。因此要对勘察工作有明确的定位,重视工程地质勘察,落实管理和规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拥有比较可靠的勘察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洪海.露天煤矿排土场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方法浅析.地球与环境.2005.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

10公路工程地质勘察 本章要点 公路路基、桥梁、隧道工程地质勘察主要内容、方法与报告编制。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掌握公路路基、桥梁、隧道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方法。 10.1概述 10.1.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任务和阶段划分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就是运用地质、工程地质的理论和各种技术手段,实地调查、研究公路要穿越地带的工程地质条件。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是为公路选线、测设、施工和使用提供经济合理而又正确完整的工程地质资料。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包括以下几项: 1.查明公路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如地形与地貌、地层与岩性、地质构造等情况; 2.在路线基本走向范围内,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优选路线方案,并对各路段可能布线的区间进行初勘; 3.对定线后的各路段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定性和定量评价; 4.配合路线测设、施工,根据不同路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对路基、桥涵、挡防等工程建筑物类型、结构以及施工方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5.对不良地质的路段进行开挖、切坡施工时和工程兴建后所要发生的变化,制订出相应的安全措施。 工程地质勘察应分阶段进行,常用的设计阶段与步骤有: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不同的测设阶段,对工程地质勘测工作有不同的要求,在广度、深度和重点等方面面是有差别的。其中可行性研究勘察应符合场地方案确定的要求;初步勘察应符合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的要求;详细勘察应符合施工设计的要求。对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特殊施工要求的重要工程,还应进行施工勘察;对面积不大,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场地或有建筑经验的地区,可简化勘察阶段。 10.1.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内容 一、新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 (一)新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 1.路线工程地质勘察 主要查明与路线方案及路线布设有关的地质问题。选择地质条件相对良好的路线方案,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重点调查对路线方案与路线布设起控制作用的地质问题,确定路线的合理布设。 2.路基、路面工程地质勘察 亦称沿线地质土质调查。在初勘、定测阶段,根据选定的路线位置,对中线两侧一定范围的地带,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路基路面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四级公路 工程地质详勘报告

梨园水电站左岸应急进场公路工程 施工图设计 (K19+000~K34+630)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一、前言 (一)任务依据和勘察目的、任务 1、任务依据 1).《关于梨园水电站左岸应急进场公路设计的委托函》云金电建(2010)123号 2).由云南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编制的《香格里拉至宁蒗段三级公路初步设计文件》 3).云南省、丽江市及云南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相关文件 2、勘察目的与任务 本阶段为详细地质勘察,目的是查清勘察范围内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为施工图设计提供完整、满足设计需要的工程地质资料,具体任务是:(1)、查明场地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不良地质、特殊岩土的分布规律。 (2)、查明场地内工程有关岩土体的物理力学特征,为施工图设计提供可靠岩土参数。 (3)、查清场地内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质类型及对砼的侵蚀性。 (4)、对场地稳定性及地震效应进行评价。 (5)、对场地内岩土体进行评价。 (6)、提出合理的工程措施建议。 (二)工程概况及勘察方法 1、工程概况 拟建公路工程梨园电站对外交通应急公路位于云南省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与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纳族乡境内,参见地理位置图。 该段公路项目建设采用四级公路标准,设计时速为20公里/小时,单车道,路基全宽4.5米,桥涵设计荷载为公路-II级,泥结碎石路面。路线里程为K19+000~K34+630,全长15.723km,其中设有六处断链桩,如表1.1。交通极为不便。

拟建公路属于一般工程,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工程;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地形起伏较大。特殊岩土有人工填土主要分布于既有道路两侧。区内构造发育,岩体较为破碎,普遍风化严重,坍滑现象较多,局部地段存在小型坡面泥石流现象。地下水以少量基岩风化裂隙水和土层孔隙潜水为主,但其对岩土体边坡 工程有一定的不利影响。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拟建场地地震时可能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现象,属于对建筑抗震危险的地段;场地岩土种类较多,具有不均匀性,性质变化较大,属中等复杂地基等级。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确定为乙级。 2、勘察方法 本次勘察按三级公路两阶段施工图设计相应的详细工程地质勘察阶段进行,勘察范围为工程可能影响范围和所有桥涵、路基、路面、排水等工程。段内特殊岩土并不发育,地基基础较为稳定。但由于地震、构造和岩土体的因素,边坡稳定性相对较差,故本次勘察在分析既有资料和踏勘的基础上,确定着重查明边坡稳定性问题。天然地质剖面较多,场地交通极差,无进场进行地质钻探条件,勘察方法主要以现场地质调查测绘为主,辅以少量坑探。 本次勘察共投入地质技术人员3人,于10月21日开始现场地质调绘工作, 11月15日完成全部外业工作,基础资料于11月30日完成整编工作。 本次工程地质勘察共完成外业地质工作量见表1.2: (三)执行规范及标准 1、交公路发(1996)611号《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 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3、《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3) 4、《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H40--2007) 5、《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JTJ 056--84) 6、《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 7、《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9、《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10、《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 003--86) 11、《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 12、《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1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1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1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16、《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 17、《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18、《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1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版)

地质资料工作有关标准、规范目录.doc

地质矿产调查部分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平板仪测量规范GB/T16819—97 地质矿产勘查测绘术语GB/T17228—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98 区域重力调查规范DZ/T0082—93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33—94 航空磁测技术规范DZ/T0142—94 卫星遥感图像产品质量控制规范DZ/T0143—94 地面磁勘查技术规程DZ/T0144—94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0145—94 侵入岩地质数据文件格式DZ/T0146—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0148—94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51—9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0153—95 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T0154—95

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95 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7—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DZ/T0158—95 1∶500000、1∶1000000省(市、区)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9—95 1∶20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1∶20万) DZ/T0167—95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97 大比例尺重力勘查规范DZ/T0171—97 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标准DZ/T0172—97 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97 石油、天然气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80—97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97 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勘查技术规范DZ/T0185—97 地学数字地理底图数据交换格式DZ/T0188—97 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文件格式DZ/T018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0000)DZ/T0190—97 1∶2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91—97 物探化探遥感勘查技术规程规范编写规定DZ/T0195—97 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196.1~9—97

3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 1、前言 工程概况 拟建的界垭隧道位于秭归县周坪界垭村,为秭归县周坪乡至聚集坊公路改建工程中路线穿越东西向山岭地带而建设。隧道轴线呈直线型展布,隧道轴线走向方位角约152°,隧道进、出口与路基相接。隧道按单线双向行车道设计,设计里程桩号为AK5+727~AK6+119,洞内纵坡%,长度为。隧道最大埋深约,属长隧道。隧道进口端设计高程,出口端设计高程。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为了保证边仰坡的稳定,尽量恢复洞口自然境观,洞口均设置一段明洞。洞内设计灯光照明,自然通风。 隧道工程按两车道二级公路标准设计,主要设计标准: ⑴设计行车速度 设计行车速度40km/h ⑵隧道建筑限界 主洞建筑限界(m) 本次工程地质勘察主要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等技术规范、规定进行,主要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⑴初步查明隧址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动参数; ⑵初步查明隧址区地质构造的类型、规模、形态特征,评价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 ⑶初步查明隧道围岩岩体的完整性、风化程度及围岩等级; ⑷初步查明隧道进出口斜坡地带的地质结构、自然稳定状况、隧道施工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⑸初步查明隧道浅埋段覆盖层厚度、岩体的风化程度、含水状态及稳定性; ⑹初步查明地震情况,明确隧道区的基本烈度,并结合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等因素,提出抗震设计烈度及处理意见; ⑺初步查明隧道区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的类型、分布、性质,评价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 ⑻初步提供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指标、围岩级别等设计必需的岩土工程参数; ⑼初步查明岩溶、断裂、地表水体发育地段产生突水、突泥及塌方冒顶的可能性; ⑽初步查明洞门基底的地质条件、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承载力; ⑾初步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分布、水质、涌水量。 勘察工作方法及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本次初勘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岩土试验等综合勘察方法。于2013年10月20日至2013年10月25日对隧道工程场址进行了初勘。本次初勘完成的工作量见表1-1。 完成主要工作量表表1-1 工程地质勘察质量控制 从外业施工到内业资料整理,均以现行公路行业相关规范、规程及《工程地质初勘勘察大纲》和设计要求为依据,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质量管理;管理程序上贯彻执行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的各项规定;钻孔质量经监理检查和签署,确认合格,满足设计要求。 2、工程地质条件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隧址所在地位于宜昌市秭归县周坪界垭村。隧道进、出口端附近有乡村公路到达,交通较为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要求

*********高速公路初步设计工程地质勘察要求 *******集团有限公司 *******高速公路工程设计项目部 *****年*****月

一、工程概况 ******** 二、勘察的主要依据 2.1执行技术标准 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3.《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 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5.《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 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7.《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JTJ056—84) 2.2 参照标准 1.《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I87—92) 2《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 3.《静力触探技术规则》(TBJ37—93) 4.《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 5.《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TB10038—2001) 6.《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TBl0027—2001) 7.《铁路工程物探规程》 8.《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 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公路行业未明确的,执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民建等行业的有关标准、规范、规程。

三、勘察目的与任务 1.初勘是根据工可报告推荐的路线走廊带,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对公路工程建筑场地做工程地质比选,为初步选定工程场地、设计方案和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提供必需的工程地质依据。 2.根据设计需要,进一步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并对方案进行比选,最终确定公路路线和构造物的布设位置。 3.查明路线沿线及各桥涵构造物地基的基本地质结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对桥、隧、 路堤、路堑等构筑物设置的适宜性作出评价,对地基、边坡稳定性作出评价,对隧道围岩进行分类并对其工程性能作出评价。 4.查明沿线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的类型、规模、空间分布、性质,做出定性和定量评价,给出处治的合理建议并提供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 5.查明沿线地表水、地下水的分特征及富有情况,并进行水质分析,判断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6、查明沿线筑筑路材料及其物理力学参数,并进行储量估算及开采条件评价 四、勘察工作的一般技术要求 1 岩土分类 岩土分类同时执行路基和桥涵两个专业的分类原则。路基土的工程分类按照《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之规定,路基土的工程分级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附录B 之规定,软土的划分按照《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表3.1.1 之规定;桥涵土的工程分类按照《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的规定。 2 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 由于前期地调是基于路线大方案的基础之上,采用底图为1:10000地形图,而本次地调底图须要求采用1:2000地形图,对前期地调工作进行强化,加深其调绘精度,其目的是更加准确的查明路线走廊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对路基、桥基以及其他构造物稳定性的影响并做出评价,初

工作船码头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xxxx工作船码头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详勘) 编写单位:xxxx 分院总工: 分院长: 项目负责: 报告编写: 校对: 审核: 总工程师: 院长: 资质证书: 提交报告单位: 提交报告时间:二O一O年十二月

§1概述 受xxxx的委托,我院对其拟建的xxxx工作船码头工程进行了岩土工程勘察,勘察阶段为详细。 §1.1工程概况 拟建工作船码头工程位于xx市xx龙门,金港船业厂区以西,龙门沙滩浴场东约100m 处;为一座高桩梁板式固定码头,码头平台长60m,宽12m;拟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栈桥长50m,宽6m,高桩盖梁加预应力空心大板结构,拟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 §1.2目的、任务与依据的技术标准 本次勘察的主要目的是为拟建工程施工设计提供必要的工程地质依据,根据委托要求,本次勘察的主要任务为: 1、查明拟建场地中风化基岩以浅地基土层的构成、分布规律及其工程特性; 2、提供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地基承载力、桩基础承载力等参数; 3、有关拟建场地不良地质作用及地震效应的评价; 4、对勘探深度以浅地基土层进行评价并建议地基基础方案; 5、成桩可能性分析及相关施工注意事项; 执行规范为: a、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b、行业标准《港口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TS-1-2010); c、行业标准《港口工程桩基规范》(JTJ254-98); d、行业标准《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S147-1-2010)。 §1.3工作过程及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按委托要求,本次勘察布置钻探孔9个,均位于海域;按场地条件,孔深进入中风化基岩3.0m左右。我院于2010年11月28日进场施工,于2010年12月11日结束野外工作。水域钻探平台由一条钢质运输船改装而成作为钻探船,另有一条小吨位铁质运输船作为交通船,用作抛锚定位及人员接送。开动XY-100型工程钻机一台,采用双套岩芯管全孔取芯钻进,泥浆护壁,孔口下套管,用作导向等作用。钻孔原状土样以静压法采取,及时封样,能满足设计及试验要求。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及标准贯入试验,锤重63.5kg,落距76cm。对砾石土及砂性土取扰动土样,用作颗粒级配分析。完成实物工作量见插表1。

[广东]新建铁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新建铁路南广线桂肇段黄竹坪隧道SSZ-6孔工程、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湖南湘煤地质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新建铁路南广线桂肇段黄竹坪隧道SSZ-6孔工程、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编制单位:湖南湘煤地质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提交时间年10月

目录 一、概况 (1) 二、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 三、区域地质构造及工程地层特征 (3) (一)区域地质构造 (3) (二)工程地层特征 (3) 四、水文地质条件 (5) (一)水文地质条件 (5) (二)水文地质试验 (5) (三)岩层裂隙岩溶发育情况 (6) 五、隧道围岩岩石力学性质及工程地质评价 (8) (一)岩石力学性质 (8) (二)工程地质评价 (8) 六、综合测井测试 (10) 七、封孔情况 (13) 八、结论 (13)

附图、附表 图号顺序号比例尺 1 1-1 区域地质图1:200000 2 2-1 SSZ-6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1:1000 3 3-1 抽水试验曲线图1、图2 4 4-1 综合测井成果图 附表: 附表: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实验报告 附表:岩石鉴定报告 附表:水质检验报告 其它:岩芯照片

新建铁路南广线桂肇段黄竹评隧道SSZ-6孔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一、概况 黄竹坪隧道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南江口镇境内,设计钻孔SSZ-6,里程为DK320+700右15m处。为查明隧道沿线两侧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为隧道设计,施工提供依据。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地路院特委托湖南湘煤地质工程勘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承担南广铁路桂肇段黄竹坪隧道SSZ-6深孔的钻探任务。 我公司受理业务后,迅速组织精干的技术人员、设备物质及资金,采用XY-300型钻机,于2008年7月23日进场,设备安装调试后于2008年8月3日至2008年8月11日完成钻探任务(终孔深度为150.0m),尔后又进行水文地质试验及岩、水样的采取送验和电测井工作,直至2008年8月21日全部竣工,历时30天,共完成如下工作量(见表1、表2) 钻探施工期间,我公司严格按照《铁路工程地质水文勘察规程》(TB10049-2004)、《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铁路工程钻探规程》等规程规范施工,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