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社会学复习纲要(修)

法律社会学复习纲要(修)

法律社会学复习纲要(修)
法律社会学复习纲要(修)

法律社会学复习纲要

一、导论

(一)法律社会学兴起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1892年初,意大利学者安齐洛迪在其著作《法律哲学与社会学》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法律社会学这一概念

1913年,埃利希出版了其代表作《法社会学基本原理》,

这是法社会学的第一部系统作品,埃利希也因此被誉为“欧洲法社会学之父”

(二)法社会学各派观点

1、特征论

2、关系论

3、过程论

4、条件论

5、效果论

6、其他定义

(三)法社会学,或者法律社会学,是一门社会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也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法律问题、分析法律与社会关系、探讨法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四)法社会学与社会学法学的关系

共同点:都强调要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法律现象,重视法律的实行、功能和成效

不同点:

1、法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社会学法学是法学诸多理论流派中的一种,属于法学研究领域

2、法社会学强调要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主张从经验事实中探求法律运行的逻辑,社会学法学更多地采用“规范分析”方法,从理论预设出发,通过严谨的逻辑演绎与论证,得出结论。简而言之,法社会学主张是“实然”,社会学法学主张则是“应然”

二、经典法社会学理论

(一)萨维尼(1779-1861)

德国著名保守政治家与法学家

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

否定自然法与人定法的存在,法律是民族意志的有机产品,是由民族传统和习惯逐渐形成。(二)埃利希(1862-1922 )的“活的法律”

社会是法的唯一渊源

奥地利法学家。社会学法学派在欧洲的首创人之一著作有《法的自由发现和自由法学》、《法律社会学的基本原理》、《法学逻辑》等。埃利希的理论主要体现在《法律社会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这本书是现代法社会学的第一部系统作品,也使其因此而赢得“欧洲法社会学之父”的称号。

埃利希宣称他的学说的中心思想是:法的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法学或判决,而在社会本身。他认为法比国家出现得更早,国家制定和执行的法仅是法中很小的一部分。即使在现代,国家对法所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而大量存在的是活的法。这种法不同于国家执行的法,而是社会组织的内在秩序。尽管这种法在法律命令中没有地位,但它却支配着社会生活本身。人们生活在无数复杂的法律关系中,但除少数人外,都自愿履行这些关系所赋予的义务,如履行父亲或丈夫的义务,尊重他人财产,清偿债务,等等,其动机并不是出于害怕国

家的强制。

(三)涂尔干: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

(四)韦伯法律进化的内在逻辑

1、形式非理性的法

2、实质非理性的法

3、实质理性的法

4、形式理性的法

(五)比较马林诺夫斯基和霍贝尔的观点

马林诺夫斯基对法律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一书中,在该书中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原始社会秩序的形塑力量和机制是什么。

主要观点:

1、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原始社会存在着积极的、具有灵活性和约束力的各种义务,并且互惠的锁链、公开的规则和礼仪等为法律和秩序提供了主要的约束力。

2、检视了原始社会的犯罪与惩罚。重点分析了具有法律影响力的武术与自杀行为。

3、发现原始社会的法律并不是呆滞单一的习俗“块”或习俗“束”,而是存在冲突。原始社会的法律不仅是人类感情和法律长期斗争的结果,也是法律原则之间长期斗争的结果。霍贝尔对法律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原始人的法------法律的动态比较研究》一书中

原始社会到底有没有法律?

如果有,那么它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是什么?

1、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霍贝尔首先建立了一套研究原始社会法律的观念和方式,在此基础上,他通过对七个原始部落的法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从最简单到最复杂的原始文化中潜在的法律公理是如何转化为法律规则的以及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

2、对法律的特性进行了归纳:特殊的强力、官吏的权力和规律性是构成法律的要素。

3、按照社会发展程度对七个部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尝试描述出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法律形态的发展演变图。

4、此外,霍贝尔还讨论了法律与宗教、巫师的关系。

霍贝尔对法律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原始人的法------法律的动态比较研究》一书中

1、霍贝尔首先建立了一套研究原始社会法律的观念和方式,在此基础上,他通过对七个原始部落的法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从最简单到最复杂的原始文化中潜在的法律公理是如何转化为法律规则的以及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

2、对法律的特性进行了归纳:特殊的强力、官吏的权力和规律性是构成法律的要素。

3、按照社会发展程度对七个部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尝试描述出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法律形态的发展演变图。

4、此外,霍贝尔还讨论了法律与宗教、巫师的关系。

(六)罗斯科·.庞德(R.Pound,1870-1964)美国著名法学家、社会学法学的创始人

社会控制就是对人类内在本性的有效控制,即社会对个人施加压力以迫使其尽自己的本份来维护文明社会,并阻止其反社会行为。在文明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都必须有相应的社会控制手段。

在血亲组织社会和政治组织社会不很发达的时期,道德和宗教曾充当了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而法律处于次要地位。但在16世纪后,法律便上升至主导地位。

今天,社会控制首先是国家的职能,并通过法律来行使的原因:国家居于整个社会的主导地位;发达的经济秩序要求社会控制必须具有确定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罗斯柯.庞德主张,法律的概念应包含司法和行政运作成份。20世纪以来,法律的发展不仅应保护个人利益,更应加强保护社会利益,即侧重于社会化的法律发展,他还主张,法的目的是尽可能建筑社会结构。以有效地控制由于人的本性而不可避免出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以最小的阻力和浪费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中人类的利益。

(七)弗兰克的“事实怀疑论”

弗兰克认为:法律只是一组事实,而不是一种规则体系,而且这组事实是永远不确定的,事实的不确定性造成了法律的不确定性。“事实怀疑论”就这样被提了出来

(八)卡尔.马克思

法律从实质上是统治阶级或占主导地位的群体的利益、意志、情感的表现。

三、现代法社会学理论

(一)西方现代法社会学发展概况

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多种学术流派相继形成

实证研究方法广泛运用

研究规模迅速扩大

(二)现实主义法学运动

1、时间:20世纪20年代登上历史舞台

2、基本主张:

将法律放回到社会生活当中去理解,关注在现实当中法律是如何运动的。

3、背景:垄断资本主义的到来,“市场失灵”导致经济危机频频发生,各种社会问题集中爆发,法律形式主义无法应对。

(三)美国现实主义法律运动

霍姆斯

主要观点:

1、法律经验论

2、法律预测轮

3、坏人假设

卡多佐:司法必须实用社会现实

主要特征

1、倡导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取向

2、重新定义法律

3、重新定位法官的功能

4、重新解读司法的过程

(四)卢埃林:规则怀疑论者

纸面规则:关于法律的书面表述

现实规则:法官“在特定案件中将做的那些东西”,是法院、行政机构和官员的具体行动和真实实践。

认为现实规则才是真正的法。

(五)弗兰克:法律不确定性

1、破除法律基本神话

2、事实怀疑论

3、法官中心论

(六)对法律与发展运动的评价

1、对法律现代化的反思

2、对于法学研究主题的拓展

3、对于法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4、理论自觉的价值

(七)对法律社会学发展三阶段的划分

第一个阶段是开始阶段,约20世纪20、30年代

第二个阶段大体上是20世纪50、60年代。

第三阶段的法律社会学是“智力自主和成熟”时期

(八)“法制”(l egality)要指政策和规则如何制定和应用而不是指它们的内容。法制是正义的一部分,但仅仅是一部分。

(九)批判法律研究运动

主要观点:

1、批判

2、主张一切法律都是政治,认为法律话语难以和政治话语分开。

3、认为法律是在为富人和权势阶层服务。

评价

1、批判法律研究运动队自由主义法学的批判是颠覆性的,同样也具有重要价值

2、使得人们对法律移植、司法改革等实践有了新的反思。具体到中国法学界,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更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特别是当代的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更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

四、当代法社会学理论

(一)卢曼:法律的社会学原理

主要观点:

(一)法律与社会

"对法律的自我理解的社会学理解"

试图既强调法律系统的统一性、封闭性、独立自治,又突出法律与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认为法律是自我塑成,自我参照,独立自治,并且自我再生产的,同时,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法律是对基本社会秩序问题的回答。因此,法社会学是探究法律与一切社会生活之间的必不可少的内心联系的学问,研究的是“与社会不可分割的法律”

(二)法律自治

法律自治强调法律相对于其他社会控制机制的独立性

卢曼反对传统法律自治的理论,认为必须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重新认识何谓法律的自治性(三)法与社会进化

卢曼认为,法与社会进化是共时性进化的关系

随着社会复杂性的增长,社会系统从区隔分化向功能分化进化。法律也从相对具体的法逐渐变得更加抽象,

(二)哈贝马斯:事实与规范之间

1.沟通行为理论

沟通理性:人们在进行沟通行动时预设的准则和条件。

2.理性化:

社会的理性化:社会的现代化过程,结果使得曾经统一的生活世界分化为不同的结构领域和特殊的社会制度。这些从生活世界分离出来的具有独立功能的系统不再以取向理解的交往行

为为基础,而是根据货币和权力等控制媒介的功能性来衡量。成功取向的协调机制强行进入了原本应由取向相互理解的交往行为来协调的生活世界(文化、社会与人格)并使之陷入混乱与危机。哈贝马斯把这个过程称为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个人的理性化:以语言为核心的学习过程

3.有效性:合理地引发的信念的约束力

4.事实性:外在制裁施加的约束力

5.透过沟通行动而达至的共识的可能性并不稳定,原因有:

①依赖所有参与行动的人都共同接受的知识和信念。

②现代社会以策略行为为主导,每个人都忙于计算自己的成败得失

③沟通行动内部存在一个“异议危机”越是理性的讨论,越是使这种理性辩论无止境地继续下去

哈贝马斯认为法律要协调人际交往,纾解社会整合危机就必须结合法律的有效性和事实性。立法者必须从参与者的角度,按照“商谈原则”去考虑哪些法律是否有效。同样的法律的施行对象在考虑法律的有效性时,必须设想自己是立法者,按“商谈原则”思考。只有当社会的成员能够同时视自己为立法者和法律的施行对象时,法律才能兼具有效性和事实性,从而使社会得到整合的基础。

(三)布迪厄:迈向司法场域的社会学

司法场域:一个完整的社会世界,竞争垄断法律决定权的场所。

(四)布莱克:美国行为主义法学派代表人物

案件的社会结构,指的是法律案件在社会空间上的位置和方向

法律量:施加于个人或群体的政府权威的数量。

(五)影响法律量变化的若干因素

对手效应

律师效应

第三方效应

讲话效应

两种法律模式:法理学模式和社会学模式

(六)歧视:处理案件的差异。

歧视出现的原因:

1、社会异质性

2、种族相关性

(七)法律合作社团的作用:减少组织歧视以及由此引发的惩罚,削弱其他形式的歧视和惩处,甚至可以减少非法行为的产生。

(八)法律的替代物

自我帮助

逃避

协商

第三方的调解

忍让

五、法社会学研究方法

从西方法律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来看,实证主义(19世纪上半期为法国学者孔德所创)与实用主义(20世纪初美国哲学家詹姆士等人所创立)是其两大哲学方法论

部门方法论,是指某一学科自身所特有的方法论。

功能主义:各个组成部分并非孤立的,而是在与其他组成部分互动的过程中发挥功能,因此,制约功能满足的因素不仅部分自身的完备性,也有协调性。

(一)功能主义导向的法律社会学研究:其核心是要分析法律在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方面的功能

并强调法律并不是独立地而是和其他非法律控制手段一起发挥作用。所以必须把法律放在与社会整体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联系中并根据它在这种联系中所发挥的功能来加以考察

认为法律不仅具有显功能,还具有潜功能和反功能

(二)现象学导向的法律社会学研究:要求把法律规则同作为主体的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强调个人关于法律的主观体验和理解,认为法律是由个人建构而成

认为法主要存在于人们态度和感觉的照应和交换之中,存在于社会互动之中。

注重研究法律规范如何才能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可并树立权威,强调现实生活中实际上支配着人们行为的那些“活法”的重要性

认为法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而这个结合的过程是法律社会学研究的重点

(三)系统论导向的法律社会学研究

通过宏观的、动态的观察和描述来对法律系统的“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价,进而预测法律的社会效果。

注重通过定量分析等手段来对法律运行过程进行精密描述和预测,因此可以实现法律的最优选

(四)冲突论导向的法律社会学研究

将法律描述为一种解决或是预防争端的手段,认为法律不仅可以明确表达正义观念及要求,而且可以抑制那些行为与这种要求不符的人

因此,法律社会学研究的设想目标就是测定法律概念,制度和程序在防止、减少或解决冲突中如何发挥作用,法律机构如何出现或创建,它们如何更加有效。

择,提高法律制度的实际有效性。

(五)进化论导向的法律社会学研究

试图找到在法律发展中起到作用的那些进化力量,进而描述法律变化的模式。

认为法律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体系,而是一个共同体的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当社会进化时,法律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法律随时处在“正在进化”这样一种状态之中。

行为主义导向的法律社会学研究

反对把法律当作是有效的律令,而认为法官、检察官、警察和律师等各种法律主体的行为才是法律,强调“法存在于可以观察到的行为中,而非存在于规则中”

因此,法律社会学就是要研究法律行为,抛弃对法律政策、效果和价值进行的评价

奉行规则虚无主义

(六)法律社会学基本研究方法:角色分析法、组织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制度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七)具体研究手段:社会调查方法、社会实验方法、统计分析方法

六、法律的社会化

(一)法律的社会学与法律社会化

法律社会化:

侧重于人在法律方面的社会化,是个人社会化过程的一部分,即人如何通过家庭、学校教育、大众传播媒介以及与其他人的社会互动、个人的实践行为等,逐渐学习并掌握社会普遍的法律观念,获得行为的基本模式,形成对社会的认识,从而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人如何逐步学习并认同法律

法律的社会化

着重强调法律体系本身逐渐从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

(二)公法与私法的划分

1、公法与私法的二元划分是大陆法系公认的基本法律分类。

2、罗马权威法学家乌尔比安是公法、私法分立的观念创始者。

(三)公私法划分的理论假设

首先,公私法划分的理论兴起体现了市民社会勃兴的历史背景

其次,作为市民社会基本原则的私法自治思想奠定了公私法划分的基础

最后,公法具有独特性的观念在公私法的划分中也发挥着作用

(四)“法律的社会化”涉及领域

1.内涵的社会化

2.法律本位的社会化:个人本位→社会本位

3.法律运行的社会化

(五)私法社会化:被认为是与近代私法相对称的、一种回应法的社会化要求的现代私法形态,是法律的社会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属于私法本身指导原则发生的变化。

(六)社会法:劳动法、消费者保护法、妇女、儿童、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团体法、社会保障法等等

社会法的产生是法律社会化进程的产物,各国法律社会化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其社会法的成熟程度。

法律的社会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属于私法本身指导原则发生的变化。

七、法律的合法化

(一)合法性类型

1、传统型

2、个人魅力型

3、法理型

(二)公共领域:介乎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

(三)公共话语是一种共识,这种共识会对公共决策产生一种压力,是合法性的来源,只有建立在共识之上的决策才是具有合法性的决策。

(四)法社会学视野下的法律合法性

1、韦伯的法律合法性

从理性化的角度分析法律的合法性,认为法律的合法性主要取决于立法程序的合法。

2、泰勒的法律合法性

只有得到人们的认可与认同,人们才会真正地服从法律、自觉的遵从法律

八、法的社会基础

(一)习俗、风俗与民俗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习俗则是出于继续存在的成员变动着的行为的重复。它对个人有一种强迫的效果

初民社会的特征

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简单的财物

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

几乎与外界隔离

(二)习俗如何转变成习惯法

1、承认法与习俗之间的关系密切

2、习俗在维持前文明社会的社会秩序是有效的,但挡社会条件发生变化后,习俗将慢慢地失去其有效地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人类会用另外一种跟为有效的社会控制方式即法律;

3、人口这一因素格外突出。随着人口的迁移与增加,在简单文化中容易达成的共识往往容易遭到破坏,这正是习俗之所以能够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基础。此外,人口增长也使得互动密度快速增加,当社会成员承担某一个共同任务时,对调整关系的规则的效率有了新的需要。法与习俗的关系是相对的,一方面,法不能改变习惯,法必须尊重习俗,以习俗为基础;另一方面,法与习俗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法律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习惯。

(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来说,法律和道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四)德治对法治的功能

1、具有评判功能

2、德治通过社会舆论方式维护法治文明

3、德治可以进入人的内心世界,有些社会关系的调整,法律只能起辅助作用。

(五)文化:从广义上说,习俗、道德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在广义上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从狭义上看,指精神财富的综合,包括各种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再狭义一点,指深层次的内在文化观念,对一定社会起主导作用的文化,是一个国家或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

这种深层次的内在文化观念是法律规范的内容和灵魂。法律规范是这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则决定着法律规范,法律规范反作用于文化。

(六)文化理念的现代冲突

市场经济的法制精神是当代中国文化新理念的反映

市场经济从本质上所要求的是一种法理型经济,以法律作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统治形式和调控手段。法律成为维护整体、约束个体的依据和保障。

1、独立人格意识与消极依赖意识的冲突

2、平等意识与登记意识的冲突

3、权利义务同意意识和消极义务意识的冲突

4、法治意识与人治意识的冲突

5、公正意识与人情意识的冲突

(七)社会心理,特定的历史时代、民族、阶级中普通流行的,没有经过职业思想家加工制作的精神状态,是对社会存在的直接反映,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表现为感情、习惯、城建、倾向于信念等,具有自发性、不系统性、不成型性、不稳定性等特点。

社会心理在个体层面上表现为人格,在群体水平上表现为一种社会性格或民族性格,即所谓的“国民性”

九、法律与纠纷解决

(一)纠纷:是指特定的主体基于利益冲突而产生的一种双边或多边的对抗行为。也称为冲突、争议、争执。

本质:利益冲突

法社会学将纠纷的概念外延扩展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主观层面上的情绪和态度,也就是人们在生活中遇到或感受到的所有不公正。

(二)纠纷过程研究的核心主题:纠纷处置,纠纷程序

(三)纠纷解决:指在纠纷发生后,特定的解决主体依据一定的规则与手段,消除冲突状态,对损害进行救济、恢复秩序的活动。

发展方向——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法律纠纷解决、替代性纠纷解决

(四)民间社会规范的界定

概念:在民间社会中自然形成并长期得到遵从的原则和规则

属于法社会学研究中“非正式的法”,“行动中的法”的范畴

(五)民间社会规范的形态

1、传统风俗习惯

2、民族习惯

3、公序良俗,公共道德

4、自治性规范

5、其他社会规范

(六)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多种多样的纠纷解决方式以特定的功能和特点,相互协调的共同存在,所结成的一种互补的、满足社会主体的多样需求的程序体系和动态的运作调整系统。

(七)“现代型诉讼”:主要是指有关公害、违宪审查、人权等社会问题的新型诉讼,其特点是既无特定的法律规范、涉及集团利益并较大程度依赖于法院的裁量

十、法制现代化与法治国家

(一)法律继承是指依次更迭的法之间在内容与形式上的某些联系,主要表现为旧法对新法的影响和新法对旧法有批判地吸收、采用或发展。

法律移植的概念

(二)法律移植是指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某些内容,是在直接接受或者吸收其他一个或几个国家法律与法律制度的结果。

(三)内发型法律现代化的模式,是指法律由于社会诸内部条件的成熟而从传统走向现代。

(四)外发型法律现代化的模式,是指因一个较先进的法律对较落后国家法律的冲击而导致的该国法律的进步转型过程。

(五)混合型法制现代化模式是指因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而推动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转型和变革过程。这种模式以中国为代表。

(六)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过程

1、中国古代的法制

2、近代中国的法制

3、民国时期的法制

4、新中国的探索

(七)传统法律制度的长处

1、重视法律的作用

2、强调法律、刑罚与道德教化的相互为用

3、注重家族伦理,注重维护家庭的和睦和亲情

4、注重调解、调处。强调息讼、和息纷争

(八)传统法律制度的缺陷

僵化的身份观念、等级特权观念

狭隘的“驭民工具论”

“泛刑罚主义”与“泛道德主义”

司法行政化

(九)中国传统法律的最大特色就是法律的伦理化。这一价值取向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礼治主义。

二是泛道德主义。

三是人治主义。

(十)领事裁判权(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开端

(十一)新中国法治的曲折发展

1954年,全国人大颁布了第一部宪法,构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政治体制,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政治日益走上不正常的道理。从此,国家立法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国家甚至连基本的民法和刑法都没有,中国开始走上了“运动治国”的道路。1978年开始,邓小平开始尝试寻找一种能够带领中国走出困境的发展道理,认为必须实施依法治国。

1982年,新中国历史上第四部《宪法》得以颁布和实施。

1999和2004年,《宪法》的两次重大修改分别把“建设法治国家”和“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其中。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十二)法治

亚里士多德对法治的最初定义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获得普遍服从的法律本身又应该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

(十三)法治国家的一般特征

1、形式标志:

A完备统一的法律体系

B普遍有效的法律规则

C严格的执法制度

D公正的司法制度

E专门化的法律职业

2、实质标志:

依据法治的精神而形成的涉及重大关系的理性化制度的确立和运行。

(十四)法治国家的社会条件

1、法治国家的经济基础是

市场经济体制;

2、法治国家的政治基础是

民主政体形式;

3、法治国家的文化基础是

理性文化。

(十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起点

(十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建设过程中的特点

1、反封建

2、反西化

3、反极左

(十七)依法治国是指一个国家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面前选择以法律为主的手段进行控制,而不是其他。

(十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途径

1、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2、普遍有效的法律规则;

3、严格公正的执法和司法制度;

4、专门化的法律职业。

十一、国家法与民间法

(一)国家法

狭义:中央国家机关制定

广义:国家立法机关及其授权机关

(二)民间法

概念:

“知识传统说”

“本土资源说”

“行为规则说”

(三)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

互动论

冲突论

错位论

(四)民间法表现形式

习惯法

家庭法

乡规民约

官方在乡民社会的非正式经验

(五)民间法的当代遭遇

被现代化与城市化所激荡

被市场化趋向所左右

因全球化的事实而发生转向

十二、中国法社会学的发展

(一)我国法社会学者的本土化探索

吴经熊:法律三度论:时间度、空间度、事实度

陆鼎揆

丘汉平

张知本:1931年的《法律社会学》被认为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法社会学著作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吴泽霖

严景耀

(二)法社会学在我国的复苏

80年代,我国法学界对法社会学重新重视

1987年9月,在北京举行了来自21个单位的51名法学家参加的全国首次法社会学理论研讨会,会后出版了《法律社会学》为书名的论文集,标志着我国法社会学的真正起步。

(三)法社会学在我国的勃兴

90年代以来

表现为

1、教材、丛书与译作的出版

2、学术交流的增加

2016年7月,第一届法社会学年会在上海举办3、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朱苏力

梁治平

范愉

郭星华

法律社会学考试复习题

一、社会学法学产生的条件及特点 答:19世纪,随着资产阶级政权的逐渐巩固,资本主义社会进入自由发展的时期。法律社会学的产生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1、经济上,国家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自由竞争时期强调个人权利的价值观开始逐渐向垄断时期强调社会利益的价值观转变,强调社会秩序、社会利益。2、政治上,劳动运动大规模出现。3、法律上,资本主义统治的主义方式也由传统的不干预主义转变为国家积极而广泛地干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4、观念上,人的理性可以认识一切的观念受到动摇。实用主义、怀疑主义开始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社会学法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社会学法学以实用主义哲学和社会学作为其理论基础。2、社会学法学强调法学研究的中心不在于立法和司法判决,而在于社会本身。3、强调社会利益对法律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指出法律的目的是对各种互相冲突的利益进行协调。4、强调对法律、判决的社会效果进行研究。5、从方法论上看,社会学法学对法律的研究运用了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定量分析、规范分析等社会学的方法。 二、耶林的法学社会学主要观点 答:耶林认为,法律应来源于社会目的并为社会目的服务,故其法学有目的法学之称。其法学社会学主要观点有:1、论述法的产生时,耶林认为法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表现为探索、角逐、斗争、总之表现为艰苦的努力。法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是在充满血腥气息的社会各阶级和阶层的斗争中发展的,法的诞生与人的诞生一样,一般都伴随激烈地阵痛。2、法律的概念及目的方面,耶林认为法律是

国家通过外部强制手段而加以保护的社会生活条件的总和,法律的实质性目的在于保护社会生活条件。法的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创造者,人类行为的目的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个人目的,一是社会目的。3、权利与义务方面,耶林权利义务观的核心是人得生命和财产,社会秩序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为权利而斗争是对自己的义务,主张权利是对社会的义务。4、社会与国家方面,耶林认为国家也是人们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的产物。同国家相比社会处于更高的地位,国家所进行的活动仅仅是为了维护秩序,而秩序是社会的目的所决定的。 三、利益法学派的主要观点 答:利益法学主张,利益是法律的产生之源,正是利益才造成了法律规范的产生,法律命令源于各种利益的冲击。 以赫克为代表的利益法学者认为概念法学的观点是虚幻的、与事实不相符的,并指出,任何一种实在法律制度都有一种实在法律制度都有一定的缺陷,都是不完整的,而且根据逻辑推理的过程,也并不总能从现存法律规范中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利益是法律的产生之源,正是利益才造成了法律规范的产生,法律命令源于各种利益的冲击。 利益法学派图从法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角度来理解和发展法律规则,利益法学从两个着眼点出发。第一着眼点是制度存在的背景下,法官必然要受现行法律的约束。第二着眼点在于,法律是不健全的,甚至在处理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冲突时还表现出相当的矛盾性。 利益法学属于实践性的科学,寻找法律规则必须以实现生活的需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陈千秋 正确答案:B 2.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主干家庭 B.联合家庭 C.核心家庭 D.其他家庭 正确答案:C 3.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正确答案:B 4.人们通常把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叫做() A.角色丛 B.复式角色

精选文库 C.先赋角色 D.实际角色 正确答案:A 5.马斯洛认为在不同时期内各种需要对行为的支配力量是不一样的,支配力量最大的那种需要叫()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优势需要 D.归属与爱的需要 正确答案:C 6.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化,称作() A.继续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特殊社会化 D.反社会化 正确答案:A 7.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同事一起春游 B.赶时髦 C.抢购 D.球迷闹事 正确答案:D 8.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库利

精选文库 B.林顿 C.托马斯 D.米德 正确答案:D 9.文化是指()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正确答案:D 10.“老年保险”属于哪种需要()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 C.安全的需要 D.自尊的需要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共5题每题3分) 1.马克思认为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经历()阶段。 A.生存 B.享受 C.发展 D.生理 正确答案:ABC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 )

法律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精选法律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法律社会学是将法律置于其社会背景之中,研究法律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学和法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法律社会学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从社会整体观念出发,认识法律的社会基础和社会作用,从而更好地利用法律的控制作用解决社会问题。本文主要面向法律社会学专业学生提供162条精选法律社会学论文题目,供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能够学习参考。 1. 涉罪未成年人异地社会调查制度现行做法 2. 完善未成年被告人人格调查制度的司法对策--以广州市的审判实践为样本 3.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理解与完善--兼论《刑事诉讼法》第275条 4. 我国少年司法之人格甄别制度引入 5. 未成年被告人人身危险性调查的理念确立和机制构建 6. 少年司法分立论 7. “打人命”:农村青年妇女自杀特殊干预的一般意义 8. 校园虐童行为模式与预防对策研究 9. 社科法学的知识反思--以研究方法为核心 10. 自由的女性与女性的自由--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法学的主张及其影响 11. 中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研究综述 12. “封存”还是“消灭”?--评新刑诉法犯罪记录封存条款 13. “罪错未成年人新闻报道的权益保护与法律规制”研讨沙龙综述 14. 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办案机制创新研究--以玄武区检察院“协作式”办案制度为视角 15. 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地方立法的实证分析--以A市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和预防现状为调研对象 16. 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系统调查研究--以上海为例 17. 我国少年司法的困境与出路 18.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程序性制裁机制研究 19. 赦免制度:“宽恕”在国家心理中的体现 20. 司法社工职业的独特性 21. 论强制辩护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中的适用--以《刑事诉讼法》第267条为中心 22. 我国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立法研究综述 23. 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性法学思考 24. 未成年犯罪人的社区矫正 25. 试论青少年法制观念的培养 26. 从性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看性法学研究的未来课题 27. 关注弱势群体--女性主义法学的启示 28.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法律观及其启示 29. 青少年犯罪预防中的“儿童参与”--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新思考 30. 少年司法程序中品格证据适用的冲突与重构 31. 儿童虐待的心理危害 32. 未成年人轻罪案件非刑罚化处理之构想--以刑事和解为视角 33. 未成年人犯罪特别程序之定位 34.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中社会调查制度的实际运用与分析 35. 论我国未成年人人格调查制度之完善 36. 宽严相济语境下未成年人累犯制度释疑及完善 37. 可能性与空间考量:精神障碍者的司法社工介入 38. 法社会学视角下的男性自杀问题研究 39. 论大学生犯罪是否从宽处罚及其完善 40. 新时期重庆市青少年犯罪研判与对策

法律社会学作业4

1.基于当事人自己、社会及国家这三种渠道,纠纷解决方式不包括()(4.00分) D. 群体救济 1.当代社会诉讼文化对诉讼的价值取向是() B. 鼓励 D. 肯定 2.传统社会对诉讼的治理理念和诉讼文化是() A. 抑讼 D. 礼治 3.解决纷争的过程中,劳拉纳德尔概括出哪几个阶段? A. 冲突处理阶段 B. 不满阶段 D. 冲突阶段 4.当代社会对诉讼的治理理念和诉讼文化是() A. 励讼 C. 法治 5.民间社会规范的基本形态主要有以下哪几种( ) A. 公序良俗 B. 传统风俗习惯 C. 民族习惯 D. 自治性规范 6.传统诉讼文化对诉讼制度的规定是() B. 限时 D. 限制主体 7.以下哪种行为体现了励讼的社会舆论() A. 王海现象受到支持 C. 一元钱官司受到支持 8.法治秩序下,具体来说,解决纠纷的方式主要有两种()(4.00分) C. 诉讼方式 D. 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 1.与传统犯罪学理论的预设不同,怨恨性暴力犯罪通常并不是在纠纷产生时就由于犯罪人的原因而立刻爆发,而是存在一个潜伏、酝酿的过程。随着争吵和纠葛的升级、怨恨、愤恨在冲突中不断郁结,积蓄的怨恨在导火索的刺激下激发当事人的暴力犯罪行为。(4.00分)错误 正确 2.中国传统社会中,官吏的真正职责不在于明断案件,而在于通过调处平抑纠纷,努力使当事人主动息讼 正确 3.相当数量的暴力犯罪起源于细碎的日常纠纷,这类纠纷在既往纠纷解决机制中长期被忽视并无法被常规的纠纷解决机制所消化和解决,最终“溢出”纠纷解决机制之外,成为国家暴力治理的对象。 正确 4.与乡规民约、民俗风情、伦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会规范相比,法制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

《农村法律明白人培育工作计划》

精品文档 农村法律明白人培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 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创新方法,充分发挥 司法 行政 职能优势,切实提高农民的 法律 素质和法治观念,不断提升农民自我 管理 、自我服务、自我 教育 、自我监督的能力和水平,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纠纷,为农村改革发展、和谐稳定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础。 二、目标要求

培育农村“法律明白人”工作是集选拔、培养、教育、应用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具体是指有 计划 、有重点、有步骤地在农村中选拔具有一定 文化 水平和宣讲能力的村民,依托社区(村)法律顾问对其进行系统的法制培训,使其具有一定的法律素养,成为农村百姓中的“法律明白人”,并影响身边农民学法用法,参与村委会、司法所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化解矛盾纠纷,从而提升农村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维护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 三、工作步骤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总体安排,分“三步走”,力争到20xx年底,为全县各行政村培育2—3名“法律明白人”,实现全县培育1000名农村“法律明白人”的目标任务。 (一)启动选拔阶段(20xx年5月10日——6月30日) 6月底前,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完成农村“法律明白人” 选拔、培训计划等工作。 (二)全面推进阶段(20xx年7月1日——11月30日)

7月中旬至11月底前,完成农村“法律明白人”的培训工作,力争实现每村2—3名农村“法律明白人”,全县实现1000名农村“法律明白人”的目标任务。 (三)检查 总结 阶段(20xx年12月份) 县司法局、县委法治办组织人员对“农村法律明白人”培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提升农村“法律明白人”工作整体水平。 四、选拔条件 农村“法律明白人”一般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爱祖国、爱人民,崇尚 宪法 和法律,具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2.模范遵守党纪国法和各项 规章 制度 ,无任何违法违纪行为。

法律社会学复习纲要(修)

法律社会学复习纲要 一、导论 (一)法律社会学兴起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1892年初,意大利学者安齐洛迪在其著作《法律哲学与社会学》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法律社会学这一概念 1913年,埃利希出版了其代表作《法社会学基本原理》, 这是法社会学的第一部系统作品,埃利希也因此被誉为“欧洲法社会学之父” (二)法社会学各派观点 1、特征论 2、关系论 3、过程论 4、条件论 5、效果论 6、其他定义 (三)法社会学,或者法律社会学,是一门社会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也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法律问题、分析法律与社会关系、探讨法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四)法社会学与社会学法学的关系 共同点:都强调要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法律现象,重视法律的实行、功能和成效 不同点: 1、法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社会学法学是法学诸多理论流派中的一种,属于法学研究领域 2、法社会学强调要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主张从经验事实中探求法律运行的逻辑,社会学法学更多地采用“规范分析”方法,从理论预设出发,通过严谨的逻辑演绎与论证,得出结论。简而言之,法社会学主张是“实然”,社会学法学主张则是“应然” 二、经典法社会学理论 (一)萨维尼(1779-1861) 德国著名保守政治家与法学家 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 否定自然法与人定法的存在,法律是民族意志的有机产品,是由民族传统和习惯逐渐形成。(二)埃利希(1862-1922 )的“活的法律” 社会是法的唯一渊源 奥地利法学家。社会学法学派在欧洲的首创人之一著作有《法的自由发现和自由法学》、《法律社会学的基本原理》、《法学逻辑》等。埃利希的理论主要体现在《法律社会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这本书是现代法社会学的第一部系统作品,也使其因此而赢得“欧洲法社会学之父”的称号。 埃利希宣称他的学说的中心思想是:法的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法学或判决,而在社会本身。他认为法比国家出现得更早,国家制定和执行的法仅是法中很小的一部分。即使在现代,国家对法所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而大量存在的是活的法。这种法不同于国家执行的法,而是社会组织的内在秩序。尽管这种法在法律命令中没有地位,但它却支配着社会生活本身。人们生活在无数复杂的法律关系中,但除少数人外,都自愿履行这些关系所赋予的义务,如履行父亲或丈夫的义务,尊重他人财产,清偿债务,等等,其动机并不是出于害怕国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

1 社会学正式出现于(C ) A.人类社会出现时 B.十三世纪 C.十九世纪三十-四十年代 D.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2 社会学的创始人:(A ) A.奥古斯特·孔德 B.斯宾塞 C.马克思 D.马克斯·韦伯 3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B ) A.人类历史的全过程 B.现实的、具体的社会整体 C.过去了的社会 D.当今世界上还存在的各种原始部落 4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C ) A.个人的集合,只是个空名 B.客观存在的实体 C.社会关系的总和 D.聚集到一起 5 中国古代儒家所传说和向往的最高社会理想是:(A ) A.社会

B.小康社会 C.理想国 D.和谐社会 6 首次提出实证一词的思想家:(C ) A.孔子 B.马克思 C.孔德 D.韦伯 7 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是在(A )一书中 A.《实证哲学教程》 B.《社会学原理》 C.《社会学方法论》 D.《经济与社会》 8 《自杀论》的作者是(C ) A.奥古斯特·孔德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马克斯·韦伯 9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 ) A.迪尔凯姆和马克斯·韦伯 B.帕森斯和默顿 C.科赛和达伦多夫

D.库利和米德 10 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在(D) A.1952年8月 B.1958年6月 C.1978年12月 D.1979年3月 11 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后,对中国社会学产生较大影响的社会学家是(B ) A.晏阳初 B.费孝通 C.景汉 D.本文 12 下列属于评比性文化的是(D ) A.庆典方式 B.拜访方式 C.礼仪禁忌 D.科学技术 13 组成文化的最小的单位是( A) A.文化特质 B.文化特质丛 C.文化丛 D.文化模式

川大《社会学(1)》19春在线作业2

(单选题)1: “失范”理论最初是由哪位社会学家提出的: A: 韦伯 B: 杜尔凯姆 C: 帕森斯 D: 孔德 正确答案: (单选题)2: 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属于: A: 基本社会化 B: 继续社会化 C: 再社会化 D: 反社会化 正确答案: (单选题)3: 韦伯划分社会阶层结构的三层标准之一的政治标准是指的:A: 经济收入 B: 财富 C: 声望 D: 权力 正确答案: (单选题)4: 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是: A: 城市化 B: 政治现代化 C: 人的现代化 D: 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 正确答案: (单选题)5: 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单身家庭 D: 大家庭 正确答案: (单选题)6: 有过度城市化问题的国家是: A: 美国 B: 日本 C: 印度 D: 德国 正确答案: (单选题)7: 犯人在监狱完成的社会化叫做: A: 基本社会化

B: 继续社会化 C: 再社会化 D: 反社会化 正确答案: (单选题)8: “差序格局”是由哪位中国社会学家提出的概念:A: 孙本文 B: 吴文藻 C: 费孝通 D: 林耀华 正确答案: (单选题)9: 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是: A: 先赋角色 B: 自致角色 C: 开放性角色 D: 封闭性角色 正确答案: (单选题)10: 社会制度变迁的根源是: A: 生产方式的变革 B: 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变化 C: 自然环境的变化 D: 社会环境的变化 正确答案: (单选题)11: 提出“社会趋同论”的是哪位社会学家: A: 米尔斯 B: 霍曼斯 C: 丁伯根 D: 弗兰克 正确答案: (单选题)12: “社会角色”一词是由谁最先提出的: A: 戈夫曼 B: 加芬克尔 C: 林顿 D: 齐美尔 正确答案: (单选题)13: 《群学肄言》是谁的译作: A: 康有为 B: 严复 C: 孙本文

法律明白人普法考试试卷

法律明白人普法培训考试试卷 单位:姓名:职务: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20分) 1、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各单位部门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 2、发生空难起诉时需要航空公司提供的遇难者名单、订票记录、支付记录以及遇难乘客的收入证明、工作证明包括退休年龄等证据。() 3、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妇女吸毒成瘾的,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吸毒成瘾的,可以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 4、对个人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采用比例税率,实行等比负担。() 5、合法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6、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民族自治地方配套资金给予减少或免除配套资金。() 7、机动车借出后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无过错的仍需承担责任。() 8、国家对快递业务实行经营许可制度,由省、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快递市场实施监督管理。()

9、艾滋病是一种尚不能治愈的严重传染病,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丧失免疫能力,引起各种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10、自20XX年3月31日起,个人将购买5年以上(含5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收营业税。()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4、关于我国宪法修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A. 我国修宪实践中既有对宪法的部分修改,也有对宪法的全面修改 B. 经十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可以启动宪法修改程序 C.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法定的修宪主体 D. 宪法修正案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宪法修改方式 5、王某为某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23岁,尚未就业。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关于王某的权利义务,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A. 无需承担纳税义务 B. 不得被征集服现役 B、80% C、90% D、95% 2、新实施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理解错误的是 C. 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 有休息的权利 6、根据《邮政法》《快递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保价的给据邮件丢失或者全部损毁的,按照保价额赔偿; B. 保价的给据邮件部分损毁或者内件短少的,按照实际损失予以赔偿。

社会学概论作业至作业标准答案

社会学概论 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老年保险”属于哪种需要()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 C.安全的需要 D.自尊的需要 2.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3.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同事一起春游 B.赶时髦 C.抢购 D.球迷闹事 4.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 社会化,称作() A.继续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特殊社会化 D.反社会化 5.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主干家庭 B.联合家庭 C.核心家庭 D.其他家庭 6.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库利 B.林顿 C.托马斯 D.米德 7.文化是指()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8.马斯洛认为在不同时期内各种需要对行为的支 配力量是不一样的,支配力量最大的那种需要叫 ()

A.生理需要 B .安全需要 C.优势需要 D.归属与爱的需要 9.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 A.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10.人们通常把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 组角色叫做( ) A.角色丛 B.复式角色 C. 先赋角色 D.实际角色 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可以称为社会群体的是() A.交通事故围观的人群 B.火车上的乘客 C.青少年 D.学校 2.提出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 A.芝加哥学派 B.社会进化论学派 C.华盛顿学派 D.哈佛大学学派 3.兄弟姐妹分别结婚后仍在一起生活组成的家庭 是() A.主干家庭 B.联合家庭 C.核心家庭 D.其他家庭 4.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奉献关系 B.索取关系 C.对立关系 D.交换关系

法律明白人培训讲稿

法律明白人培训讲稿 各位同志们好: 一、具备一定法律知识是法律明白人的必备素质。 为什么这样讲?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1、“先驱者”的经验。 “先驱者”,指全村各村民组在职的队长,当然也包括我们东张村的在职村干部。先驱者的工作实践,得出的共同感受那就是“法到用时方恨少”. 例:重任害调解、精神病人杀人 甚至于一些法律专业的干部,也觉得自己只是学个皮毛,当事人解决纠纷,怎样借助司法途径解决,往往无从下手…… 另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 2、农村基层工作的特殊性。 (1)我国是一个法制化国家,没有农村的法制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法制化。(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65%) 而农村的法制化,作为服务于农村经济政治建设第一线的农村基层领导队伍尤其是村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自八五年以来,我国普法宣传已经深入基层,法律开始走近并更大地影响农民的生活。农民对法律的需求已经提升。 (3)、作为农业发展的服务者,农村工作的组织者,农民致富

的带头者――村官,理应满足农民的这种渴求。 目前,我国已正式进入“六〃五”普法时期,农村基层领导队伍的法律素质一直就是三农问题及新农村建设关注的一个焦点。因此说,村官们的法律素质水平如何,一定程度上会十分深刻和广泛的影响着整个农村法制化的进程。 那么,村官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法律素质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呢? 二、要自觉学习法律知识 在座的各位都是从没有销烟的战场上走过来的,经过十年寒窗具备相当的学习能力。因此通过自学的方式学习法律对你们来说没有大的困难。这就是 (1)自觉地自学法律知识以提升自身法律素质。(例:看守所门口放炮被拘留) 但农村基层工作所涉及的法律相当广泛,涵盖了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和刑法等各个门类的法律。我国现有法律400多部,全学,那简直是狗咬刺猬――无法下口。怎么学? (2)从掌握法律常识作为突破口。 实体法程序法 3继承问题:继承顺序(例:存款)、胎儿继承权(遗腹子)、遗嘱(自、代、录、口、公证) 4程序问题:几个常用概念:管辖、民事:一审、二审、起诉、

论法律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论法律社会学的学科性质1 闫 闯 摘 要: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法律社会学在其成长过程中备受法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倾注,这也潜在地注定了其学科性质上的双重争议性。在明晰法学学科的形式主义、工具主义与治理主义逻辑的多重存在中,法律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也呈现出一种分段式划分的可能。而这种划分不仅具有明确法律社会学学科性质的学理意义,而且也具有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之间建构关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法律社会学;学科逻辑性质;法治社会;和谐社会 法律社会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其兴起被视为“20世纪法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功之一”,○1但其学科属性如何准确定位,学界争议颇大,至今未有结果。笔者尝试从学科历史发展进程与学科逻辑属性入手,厘定法律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并将学科逻辑属性作为此次尝试中的重点,希望对于除法律社会学之外的其它交叉学科的性质界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学术渊源中的争议学术渊源中的争议缘起缘起 法律社会学这一名称最早由社会学家安齐洛蒂提出,而发表法律社会学理论奠基著作的 则是法学家埃利希。○ 2盘点这一学科历史发展过程可以看到,自由主义法学家埃利希主张的“活的法律”,历史主义法学家萨维尼主张的法是民族精神的反映,以及现实主义法学家弗兰克主张的法律是“行动中的法律”等等理论,都是一种对于传统法学的突破,都是一种寻求法律与社会生活统一的努力与尝试。 成长中的法律社会学在这样的学科历史发展过程中被深深地烙上了法学的印记,这也直接导致了这场争议的到来,民法中的“占有”理论对这一争议颇有解释力。具体而言,法律社会学的“母体”,也就是“所有权”在社会学,在名义上却长期为法学占有,且法学家在代表法学实现占有的过程中为法律社会学的成长倾注了大量的精力,甚至可以说,没有早期法学家的投入,就不会有今天法律社会学的学科影响力。当然,最终这场所有与占有的分离导致了对于法律社会学学科属性的争议,因为直到今天世界各国对于如何解决占有问题也是各持己见,相互迥异的。 不容否认,法学长期作为一门显学的学科地位显著强化了法学家对于法律社会学作用的权重,从而也部分掩盖了社会学推动法律社会学发展的历史贡献。实际上,社会学家对法律社会学也提出过诸多真知灼见,在促进法律社会学学科成熟的同时,也向长期占据法律社会学阵地的法学界提出了权利主张。如开创社会学传统的三位大师都曾在该领域留下过深邃的学术见解: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认为作为上层建筑重要部分的法律永远是决定于其经济基础的,深刻揭示了法律作为统治者意识形态的阶级性;韦伯对法律进行的几种不同理性形式的划分,为社会生活中法律的发展最终找到了形式合理性的最好归宿;涂尔干“社会团结理论”中蕴涵的法律思想在法国公法学家狄骥的社会连带主义法学中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和阐述。 二、关注焦点上的争议再关注焦点上的争议再分析分析 如果在学术渊源中单纯衡量学者对法律社会学学科发展的贡献,很难清楚界定出法学 1 闫闯,(1979-),辽宁省抚顺市人,吉林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法律社会学。本文项目来源名称:东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7QN037。

社会学第三套作业及答案

目前,在社区研究中常见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ABC)。 A: 人类生态学方法 B: 人类学方法 C: 社会体系方法 D: 人类系统学方法 (B)是指由网络衍生出来的、因众多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上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的文化认同感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A: 城市社区 B: 虚拟社区 C: 农村社区 D: 实在社区 农村社区的特征包括:(ABCD)。 A: 居民生活自给性强 B: 居民生活简朴 C: 居民观念比较保守 D: 居民的同质性高 对社区发展理论和方法作了比较详细概述和总结的是美国社会学家(CD)。 A: F·法林顿 B: J·斯坦纳 C: 桑德斯 D: 波尔斯 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最大的区别表现在:(C)。 A: 超时空性 B: 身份自由选择 C: 地域空间的界定 D: 话语权利平等 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联系在于:(ABCD)。 A: 虚拟社区是对实在社区的反映和重构 B: 实在社区中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会影响到虚拟社区的建构 C: 虚拟社区会反作用于实在社区 D: 虚拟社区和实在社区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 (D)认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总是先于非物质文化而发展,之后非物质文化会发生适应性变化,二者的变化在时间上是有差距的。 A: 汤恩比 B: 索罗金 C: 熊彼特 D: 奥格本

社会学从(ABC)等角度来解释越轨行为何以发生。 A: 社会结构 B: 社会文化 C: 社会变迁 D: 个人特性 关于社会控制的论述正确的是:(ABCD)。 A: 社会控制主要表现为外在社会力量的施加 B: 社会控制建立在既定的社会规范基础上 C: 社会控制不排除个人内在约束力的发挥 D: 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实行制约和限制 “社会政策”一词最先源于(D)。 A: 中国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谋财害命属于哪种越轨行为(BD)。 A: 正向越轨 B: 负向越轨 C: 违纪行为 D: 犯罪行为 (C)是指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或方针。 A: 社会制度 B: 社会控制 C: 社会政策 D: 社会规范 (D)从社会结构中寻找越轨的原因,强调社会越轨的相对性。 A: 社会失范论 B: 文化冲突理论 C: 亚文化群理论 D: 标签理论 下列论述错误的是:(B)。 A: 组织控制手段与制度控制手段颁布的名义不同 B: 组织控制手段与制度控制手段的控制范围相同 C: 政权的实施借助于军队等国家专政工具 D: 法律具有权威性和有效性 撤职属于(BC)。

法律明白人普法考试试卷答案

法律明白人普法考试试卷答案 单位:姓名:职务: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20分) 1、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各单位部门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 ) 2、发生空难起诉时需要航空公司提供的遇难者名单、订票记录、支付记录以及遇难乘客的收入证明、工作证明包括退休年龄等证据。(√) 3、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妇女吸毒成瘾的,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吸毒成瘾的,可以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 ) 4、对个人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采用比例税率,实行等比负担。(× ) 5、合法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 6、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民族自治地方配套资金给予减少或免除配套资金。(√) 7、机动车借出后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无过错的仍需承担责任。(× ) 8、国家对快递业务实行经营许可制度,由省、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快递市场实施监督管理。(√ )

9、艾滋病是一种尚不能治愈的严重传染病,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丧失免疫能力,引起各种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 10、自2015年3月31日起,个人将购买5年以上(含5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收营业税。(× )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4、关于我国宪法修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 ) A. 我国修宪实践中既有对宪法的部分修改,也有对宪法的全面修改 B. 经十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可以启动宪法修改程序 C.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法定的修宪主体 D. 宪法修正案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宪法修改方式 5、王某为某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23岁,尚未就业。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关于王某的权利义务,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C ) A. 无需承担纳税义务 B. 不得被征集服现役 B、80% C、90% D、95% 2、新实施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理解错误的是 C. 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 有休息的权利 6、根据《邮政法》《快递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B ) A. 保价的给据邮件丢失或者全部损毁的,按照保价额赔偿; B. 保价的给据邮件部分损毁或者内件短少的,按照实际损失予以赔偿。

法律社会学论文

浅析法律与当今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请客送礼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但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现象又是不正常的。请客和送礼可以联系到一起来讲,同时也可以分开来说。首先来谈一下请客,请客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感情为主,比如说我和几个很要好的朋友在一起,那请客吃饭也就很正常了,因为这是同学朋友之间彼此沟通感情的需要。另一种是则是以利益为主,有时为了一些利益,比如求人帮忙、托人办事就不正常了。但这也是人之常情,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能够为大家所接受的社会现象。但是送礼就不好说了,因为亲戚朋友需要送礼,上级领导需要送礼,社会关系同样也需要送礼。 亲戚朋友需要送礼。有些是情愿的,比如自己的家人、自己尊敬的人。有些是不情愿的,比如关系不好但还要按照礼节必须要送礼维持表面关系的人。上级领导需要送礼。给上级领导送礼是必须的。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必须需要送。因为这成为了社会的一条潜规则,只有送礼,你才是一个有前途的员工或干部,将来才有更多晋升被重用的机会。社会关系同样也需要送礼。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就必须要送礼。从最小的时候,上学,想上好的学校,要给校长送礼。想进重点高中,需要给校长送礼,毕业想进好的单位,更要给XX人送礼。生病住院做手术时,需要给医生送礼等等。 送礼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像,它直接表现为以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为主。大多数人送礼都是为了办事。而这些归根到底是文化遗传的问题。从许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们就已经开始进行这种不正常的社会交往方式了。这种交往方式对于人类发展有益处也有不利的一面。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请客送礼可以有效地改善人们之间的关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最好的补充和完善,从而加快了生产创造,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从社会健康的角度来讲,请客送礼使人们的思想趋于利益化,致使许多好的品德精神文化失传,造成了社会的不和谐。虽然目前请客送礼有些不妥之处,但是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当前却很难去约束这种行为,为了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需要不断地完善法律制度,使得法律与社会秩序之间相协调统一。 请客送礼现象体现了法律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社会秩序是法律的基本价值目标。法律价值目的的多元化是社会多样性发展的体现和必然结果。它表现在社会生活中需要法律规范和确保实现的目标内

社会学作业

1.试比较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与西方社会分层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有6个基本方面: ①阶级的产生。②划分阶级的标准。③阶级的内部关系和发展。④阶级与阶层⑤私有制社会中各阶级之间的关系。⑥阶级的消灭。 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就是:资本的私人占有即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以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来看,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平等。 而西方则主要有以下的观点: ①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从经济、声望、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②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阶级——市场购买力)③声誉地位──社会标准④权力──政治标准⑤三个标准可以相互转化 总的来说,西方分层理论主要侧重点在于人本之外的东西,他们注重经济、权利、财富及声望等等比较物质性的条件。他们注重以自我为中心,法律意识极强,但是缺乏社会整体感。 综上所述,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和西方社会分层理论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对资本阶级本质的阐述。但是他们也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为了解决社会存在的矛盾,使社会趋向稳定健康的发展。 2.如何理解阶级分析? 阶级是对社会群体以某种标准进行划分的产物,这某种程度上是导致贵贱的根源,把人用标准套住,这就容易引起分层、阶级等一系列的社会不好的现象,就会出现强势阶级欺压弱势阶级,就有阶级战争,就有领导和被领导等等……这后果就是一切社会各种不和谐,就是一直的战争,都为了阶级利益,为了阶级权利…… 可是另一方面,阶级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自然是遵循着优胜略汰的规律来发展的人也是自然的因子,必然会遵循这个规律。在有着同样的标准的一群人就会慢慢的演变成一个阶级,而相对的就是另一群人的阶级,两个阶级中的标准不一样的就体现出他们的各种能力都有差别的。而这种差别正是优胜略汰的前提。 因此,阶级分析最主要的就是分析的方法和标准,目前社会学一般采用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分层的标准一般是收入,职业,教育程度,权力。除了这些还要研究他们的阶层关系与分层结构。这就构成阶级分析的主要内容。 3.如何理解社会分层的合理性? (1)社会分层是一种普遍现象,同时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2)社会分层因社会整合、社会协调和社会团结而产生,因此,社会分层既能满足社会整体和社会个体的需要,又能提高社会和个人的功能。(3)社会分层是工作与酬赏合理分配的结果,即认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高低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他所从事的工作或职位的重要性程度。工作愈重要,报酬愈高,社会地位亦愈高;二是他所从事的工作或职业的技术性程度。工作的技术性愈强,报酬愈高,社会地位亦愈高。总之,工作或职业是否重要和是否难做是决定他们的经济报 酬乃至社会地位高低的两个基本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分层是个人发展的动力。(4)社会分层的依据是多种社会资源,社会结构影响社会分层。(5)社会分层因社会进化而产生,因此,社会分层经过社会进化而改变。 “层”以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工为基础,强调社会分层的必要性以及对个人和社会发展

法律明白人主要事迹范文三篇

法律明白人主要事迹范文三篇 花样宣传、硬核授课人人爱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多妇女姐妹,为什么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妇女身上呢? 事实上,这是很有江西特色的决策。 众所周知,江西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比很高。而农村的现状是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居多。 此外,农村正在推进“三治结合”(自治、法治、德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矛盾纠纷。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妇联将“法律明白人”培养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农村,希望通过培养农村妇女“法律明白人”,更好地组织农村妇女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维权服务等乡村治理工作。 也因此,《宪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江西省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保障妇女权益和促进男女平等的各项法律法规被纳入培训重点。 项目开始后,妇联在“联”字上做足了文章。 内容产出靠“外联”。 司法部门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成熟的课程体系,妇联与之联动,并及时反馈将老百姓的需求随时调整。内容输出靠“内联”。 省、市、县、乡、村五级妇联组织层层发动,以村(社区)妇女之家、妇女维权站(点)为主要宣传阵地,与“最美家庭”等各项家庭文明建设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整个妇联系统。 不仅如此,妇联更是在“打铁仍需自身硬”上铆足了劲儿。 宣传上,既使用了老百姓最熟悉的农村公告栏、进村入户走访等形式,也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作用,花样宣传深入人心。 各地妇联更是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创新: 章贡区妇联通过“乡风夜话”、广场舞等形式宣传 新余市县、乡、村妇联则组建微信群400余个,广大妇女足不出户便可接受普法

教育。 授课上,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赣鄱红色娘子军”宣讲团,将优秀律师、政法行业骨干、法学专家等吸纳为宣讲团成员,将法律知识纳入重点宣讲内容,以此组建妇联系统法律明白人讲师团,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普法。 除此之外,妇联更是将宣传和授课进行了完美融合,联合江西广播电视台开展“妇联金牌快车走基层”普法项目。 每次活动还没开始,现场就已经坐满了人,有的自带板凳,有的拖家带口,热闹非凡。 情景剧开始了,只听台上一位老婆婆求助道:“帮帮我们家里吧。” 《金牌调解》观察员急忙问道:“怎么回事?” 原来,夫妻俩因为老人赡养问题发生了争执。妻子觉得婆婆又不是妈,自己没义务赡养。可丈夫觉得是婆婆是妈夫妻俩都应该赡养。 了解完情况后,观察员马上说道:“你做媳妇的,也得帮着老公赡养他的母亲,这也是你的责任和义务。” 不只是妻子对公婆有这样的义务,丈夫对岳父母亦如此。 最终,小两口听进了劝解,和好如初。 除了通过情景剧等形式把法治宣传教育送到基层外,“妇联金牌快车走基层”普法项目还借助现场接访等形式把维权服务送到基层;通过专题授课、现场示范调解等形式把调解辅导送到基层,深受广大妇女群众喜爱。

2016尔雅法社会学考试答案

法社会学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根据相关统计,2005年有关未成年人和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进行刑事和解的比例是()。 A、1.1% B、7.6% C、13.7% D、29.3%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2()这种解决争端的方式是指第三方独自决定。 A、调解 B、讨论 C、判决 D、独裁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正式的解决争端的方式不包括()。 A、舆论 B、学校的规则 C、社会组织的纪律 D、国家制定法律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4从法律角度看,“内部的人”不包括()。

A、普通人 B、法官 C、律师 D、法律制度中的人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5社会大变迁时期,()权威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 A、传统的 B、超凡的 C、合理的 D、法律的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6()是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 A、中性指标 B、评价指标 C、否定性指标 D、肯定性指标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劳动合同法》颁布后,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具体法律执行过程中的变通行为不包括()。 A、地方政府严格执法,不为侵犯劳动者权益的企业开绿灯 B、中央相应措施为企业减负,降低各种税收和保险费用 C、采取多种措施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D、起草劳动合同法执行条例,回应社会修改劳动合同法的声音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8英国将控辩双方存在的交易称为()。 A、惩罚令 B、控辩交易 C、认罪请求 D、坦白制度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9根据埃尔文的理论,社会学家研究法律制度过程中并不关心()。 A、创制法的原因 B、法的创制者的行为 C、法的解释、适用、执行及其原因 D、书本上的法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0日本50年代到70年代发生的四大污染案件采用了()模型解决争端。 A、核心关系与边缘关系 B、利益的最大化 C、文化影响 D、简单关系和复杂关系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11对于2008年5月公布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草案)》,多数网

社会学概论作业

《社会学概论》课程形成性考核册 学校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平时作业一 一、填空题(10分) 1、中国社会学起始于1903年严复翻译出版斯宾塞的《》一书。 2、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3、库利的理论认为,人们是通过与他人交往并借助他人的反映来认识自己。 4、社会环境就是人所生活着的具体社会,包括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关系与活动诸要素。 5、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包括家庭、和儿童游戏群体三种主要形式。 6、社会组织利益受到社会利益及组织成员的影响。 7、竟争和成为古典人文区学分析社区的两个重要概念。 8、是社会分化的一个最重要形式。 9、官僚主义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官制,社会学中称为。 10、社会舆论有,自下而上两种形成方式。 11、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失调。 12、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和 的问题。 13、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 14、关于社会变迁的几种理论中,我国战国时期的邹衍提出说。 二、选择题 1、“工作安定”属于那种需要()。 A. 生理的需要 B. 安全的需要 C. 归属的需要 D. 自尊的需要 2、以下那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擦背 D. 乘客之间前拥后挤 3、“社会”一词源于()。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4、文化是指()。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