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四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四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四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四章【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学方法论

1.社会学方法体系

(1)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社会学的方法体系有三个层次构成:

①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

②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

③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2)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

①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逻辑思维方法原则;

③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2.社会学方法的特征

(1)动态性。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是关于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程。

(2)整体性。社会学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整体论高度出发的,把社会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然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过程。

(3)经验性。社会学注重对社会事实和现实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运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获得经验事实是首要的。

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1)范式的定义

范式,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2)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①实证范式②解释范式③批判范式。如表3.1所示。

表3.1 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1.研究的逻辑过程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是从理论问题经过研究验证最终回到得出理论的循环过程,连接这一过程的逻辑方法是演绎和归纳、经验观察和概括总结。根据华莱士的“科学之环”原理,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见图3.1)。

图3.1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

2.社会学的解释

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对社会运行及协调发展的理论解释过程主要包括:概念和变量、假设、变量测量和分析、假设检验。

(1)概念和变量

①概念

a.社会学概念是将社会中的同一类现象和过程以及共同特征抽出来,加以概括。

b.概念包括实体性概念和非实体性概念。

c.概念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概括性的思维,引导人们去关注一类事物和现象,或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纳。研究者在使用概念时,需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②变量

a.变量,指含有数值变动的量。

b.变量一般有两大类:

一是因变量,又称依变量,是要解释的现象或过程;

二是自变量或独立变量,是自己独立发生变化的变量,用来解释现象或过程的原因。

(2)假设

①预设的变量关系和尝试性解释就是假设。

②假设的提出一般具有理论的意义,也就是说,假设中所涉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能够表达和反映该研究领域的一种理论解释。

③假设分为研究假设和虚无假设,研究假设就是研究者所要验证的假设,是研究目的,虚无假设是指和研究假设相对立的假设。

(3)变量测量和分析

①测量就是运用一些指标来衡量某类现象或过程的特征和变动情况。

②变量测量具有层次性,一般分为四个层次,由低向高分别是: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变量。

③测量主要是为分析服务的,当测量出某种社会指标之后,可以通过变量分析来探讨它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各种关系。

④变量分析是指研究者为了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具体关系时,常常需要对其他变量加以控制,然后通过统计分析,确认所要考察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4)假设检验

①假设检验是根据抽样分布的原理,运用抽样调查的样本统计值来对研究假设加以验证。

②假设检验的原则一般采用显著度和否定域,也就是根据统计值是否分布在此范围内的比例来确定是否否定虚无假设,以确认研究假设是否成立。如果能够在显著度都很小的情况下否定虚无假设,那么也就能够证明研究假设成立;反之亦然。

③检验方法主要是非参数检验,包括卡方检验和方差检验。

3.研究的基本程序

(1)提出和界定问题

提出问题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问题必须具有理论导向

理论导向,指所提出的问题是由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构成的,而且问题能够通过经验来证实或证伪。

②问题最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理论研究最终要回归到实践,因此,在选择研究问题时,最好考虑现实中人们关注较多的、与实践关系更为密切的问题。

③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研究可行性

即研究者所提出的问题,在现有的条件下是能够解答的。衡量问题的可研究性的标准有:问题具有明确的范围;问题能切合实际;问题与研究者自身条件相符合。

(2)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回顾别人是如何研究的

了解和掌握别人的相关研究的意义:

①可以知道自己的问题是否有了解答,或已经解决到何种程度,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劳动,有利于理论和知识创新;

②通过回顾别人的相关研究,也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为自己回答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3)进行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指为了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实现研究目的,对研究中所涉及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检验所作的具体计划。

(4)收集资料

资料收集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①可信性,即资料来源是可靠的,值得信赖的;

②针对性,即收集到的资料应针对所要解答的问题,对证明问题具有有效性;

③时效性,即所收集的资料应该是新的;

④系统性,即资料必须是完整的,它能够用来系统证明所研究的问题。

(5)整理和分析资料

整理资料主要是对收集起来的资料加以汇总、分类、补充完善和加工清理,以便为分析工作做好准备。资料整理完毕之后,就需要对资料进行分析,从中探寻新的发现。

(6)解释从资料中获得的新发现

在资料分析中发现新问题之后,就需要对这些新的发现寻找理论解释,也就是对所看到的变量之间关系,要从理论和实际的角度去加以解释。

(7)得出结论

研究者根据各种解释的有效性和完备性,提出解答问题的最终结论。

①结论具有概括性,能够概括研究所发现的规律;

②结论具有完备性,即所作的结论一般是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解释,其逻辑结构是完备的;

③结论具有有效性,也就是能够说明所要研究的问题。

(8)发表和出版研究成果

发表和出版研究成果的意义主要有:

①公布研究结论以便于其他研究者加以检验和评估;

②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应用;

③有利于知识积累;

④帮助研究者确立学术地位。

三、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1.试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主要包括: (1)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 (2)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有着特定的需求,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 (3)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体,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蓄,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 (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2.试析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的局限。 答:(1)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 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用模型来呈现环境系统对于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功能。指出: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 ①当环境被当成供应站使用时,它是各种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来源。对这些资源的过度使用可以导致短缺和匮乏。 ②当环境作为居住地或栖息地时,它可以提供住所、交通系统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重要东西。对环境这一功能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过度拥挤、堵塞以及其他物种栖息地的毁

坏。 ③当环境被用为废物库时,它就成了堆放生活垃圾或其他垃圾、废水、工业污染以及其他副产品的地方。当这种废物淤积超过生态系统自身的吸纳能力时,就会导致各种源于有毒废弃物的人类健康问题以及生态系统自身的扰乱。 ④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环境的三种竞争性功能之间的重叠以及由此引发的功能冲突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区域生态系统层次上的环境功能冲突已经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甚至导致了诸如全球变暖之类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表示环境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也对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有着消极的、限制性的影响。 (2)邓拉普模型的局限 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改变。但是,该模型因为忽视了社会行动主体,特别是制约社会行动的价值和权力因素,而受到一些批评。实际上,该模型对于环境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形成社会文化价值方面的作用也有所忽视,需要引起注意。 3.试比较“人类例外范式”与“新生态范式”的不同观点。 答:根据人们对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看法,可区分出两种范式的价值观,即“人类例外范式”(HEP)和“新生态范式”(NEP)。 (1)两种范式的观点对比 “人类例外范式”的观点“新生态范式”的观点 ①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他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有文化; ②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是无限的,文化的变迁①社会生活是由许多相互依存的生物群落构成的,人类只是众多物种中的一种; ②复杂的因果关系及自然之网中的复杂反

西方经济学原理笔记整理

西方经济学原理期末复习 (一)微观经济学总结 一、框架 二、基本概念 需求函数、供给函数、市场均衡、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供给价格弹性、效用、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预算线、消费者均衡、替代效应、收入效应、生产函数、等产量曲线、等成本线、生产者均衡、机会成本 三、几种市场类型 市场类型厂商产品差异对价格控制进入市场接近的商品 数量程度程度难易程度市场 完全竞争很多无差别没有很容易农产品 完全垄断很多有差别较小比较容易轻工业、零售业寡头市场几家有差别较大比较困难民航、通讯、汽车 或无差别制造、石油开采完全垄断一家不可替代很大不可能公用事业 四、七种均衡

1.市场均衡 2.消费者均衡 3.生产者均衡 4.完全竞争情况下厂商短期均衡 5.完全竞争情况下厂商长期均衡 6.完全垄断情况下厂商短期均衡 7.完全垄断情况下厂商长期均衡 五、概念辨析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2.实证与规范经济学 3.需求(供给)的变化与需求量(供给量)的变化 4.短期与长期 5.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6.停业点与盈利点 六、基本原理 1.需求、供给、供求原理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4.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5.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七、典型经济现象解释 1.丰收悖论 2.猪流感疾病,是猪肉价格下降,分析均衡变动 步骤:㈠确定事件使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移动或二者同时移动 ㈡确定曲线的变动方向 ㈢用供求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改变均衡价格和数量 3.为何钻石比水贵:水数量多边际效用小。 4.惨淡经营,店铺为何不关门? P=A VC 为停业点。当AC>P>A VC虽亏本,但其收入高于可变成本,还有一部分可弥补固定成本。若其关门将损失全部固定成本。因此商家会选择继续经营。 5.为何铁路、供水、供电等行业能保持其垄断地位? 政府特许自然垄断 6.最低工资法德出台将会有哪些成效和弊端? 一部分人取得叫高收入造成失业 7.在小镇放烟花,能向居民收取观看费用吗? 不能外部性不直接收费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课后习题-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如何理解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的问题?如何理解“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的讨论和争论? 答:(1)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的问题: ①由于不同社会在前现代时期社会结构的差别、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不同、内外环境的制约,根本不存在某种现代化的“普遍模式”。 ②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现代化起步时的起点不同,特别是参与这个国家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将普遍的现代化特征同本国的历史条件与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都必须根据本国具体的、历史的内外条件,进行现代化建设。 (2)“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 ①曾任《时代》周刊外国报道编辑的拉莫先生发表了《北京共识》一文。拉莫对“北京共识”的定义是:坚决进行革新和试验(如中国经济特区);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如坚持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断积累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如4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其目标是:在保持独立的同时实现增长。 ②有关“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的争论是关于不同现代化模式的最新讨论。社会现代化绝非“西方化”或“欧洲化”。 a.社会现代化作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发展中显示出共同的特征,确实是在那些率先开始这一进程的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集中表现出来的。 b.社会现代化绝非意味着发展中国家都要按照西方国家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发展,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将普遍的现代化特征同本国的历史条件与文化传统有机结合的产

物,都必须根据本国具体的、历史的内外条件,进行现代化建设。 c.发展中国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主要是因为: 第一,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现代化起步时的起点不同,特别是参与这个国家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各不相同。 第二,现代化过程即使在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从社会现代化的性质来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同资本主义现代化更是存在本质的区别。 第三,即使发展中国家想要完全照搬某些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也是不能实现的。这种阻力不仅来自于内部条件,而且还来自于外部环境条件。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经济上和科学技术上的优势,继续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处于附属国的地位。 2.如何理解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 答: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 (1)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是指一个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同原有社会结构体系中的各种要素发生的各种各样关系。“传统”,一般是指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 (2)“传统”与“现代化”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①某些传统作为民族历史发展的精华和科学健康的成果,不仅不会成为社会现代化的障碍,而且和本民族的社会现代化有着直接联系; ②传统毕竟是历史上形成的,历史条件的变化使得某些传统自身丧失了存在的价值,人们也需要重新评判它们的价值。 (3)从历史的延续性看,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上一个阶段以至以前阶段的延续,但又是上一阶段和以前阶段的发展,截然分开或完全一致都实际上取消了发展。因此,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1.微观经济学的主题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经济个体(如消费者、工人、投资者、资源所有者和厂商)的行为,也研究构成市场与行业的消费者和厂商的相互影响。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论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 (2)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是现代经济理论的一种主要分析方法,也称为经济数学模型,指用数学形式所表述的经济过程或经济理论结构。现实世界的情况是由各种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构成的,因而非常复杂,只有把次要因素排除在外,才能对经济运行进行严格的分析。运用经济模型,事先做出某些假设,可以排除掉许多次要因素,从而建立起一定的模型,然后通过运用这一模型,可以对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作出简单的描述。 (3)经济理论的局限性 在经济学中,理论的有用性和合理性取决于它是否对其试图解释和预测的一系列现象成功地做出了解释和预测。比如说,厂商并不总是追求其利润的最大化的,因此,厂商理论只在解释厂商某些行为(如资本投资决策的时机)时才获得了有限的成功。尽管如此,这一理论确实解释了有关厂商和行业的行为、成长和演变方面的大量现象,所以它已经成为决策者手中一个重要的工具。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1)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微观经济学既研究实证问题,也研究规范问题。实证问题主要涉及解释和预测,规范问题则研究应该如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都是重要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含义 实证分析是进行经济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特点是它对有关命题的逻辑分析,旨在理解经济过程实际是什么、将会是什么、为什么,而不涉及对结果好坏和是否公平的评价,其中不包含任何价值判断。实证分析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 规范分析也是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的一种方法,它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力求说明“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或者说,它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做出这种选择,而不做出另一种选择? (3)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关系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区别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①规范分析在研究经济事物的同时树立一个判别标准,以便能对分析结果做出好与坏的判断;而实证分析则只对经济运行过程本身做出描述,并不做出好与坏的判断。 ②二者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规范分析要说明经济事物是否符合既定的价值标准;实证分析则要解决经济“是什么”的问题,要研究经济变量的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并对未来做出预测。 ③规范分析没有客观性,其结论受到价值标准的影响;实证分析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其结论可以接受事实的验证。 尽管有上述区别,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二者之间仍相互联系:规范分析以实证分析为基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笔记及重点总结

人大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和宏观部分)笔记讲义(精装版) 西方经济学笔记第一二章 第一节稀缺性与选择(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 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 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 经济问题".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 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 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现在或者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 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 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三)选择和机会成本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 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选择的 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各产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 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 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18章 生产要素市场)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18章生产要素市场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劳动的需求 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是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劳动、土地和资本是三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的生产要素需求是从它向另一个市场供给物品的决策派生出来的。 1.竞争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 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由劳动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从劳动的需求取决于企业在另一个市场上供给产品的意义上说,劳动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考察劳动需求要作出关于企业的两个假设:(1)企业在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上都是竞争的; (2)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 2.生产函数与劳动的边际产量 生产函数表示生产中所有的投入量与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关系。理性决策者考虑边际量,可以从生产函数中得出劳动的边际产量——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生产函数表现出边际产量递减的性质,即随着一种投入量的增加,该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 3.边际产量值和劳动需求 (1)边际产量值 为了确定工人对收益的贡献,必须把劳动的边际产量变为边际产量值。边际产量值(value of the marginal product)是指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该产品的市场价格。 由于一个竞争企业的市场价格是不变的,随着工人越来越多,边际产量在递减,所以边际产量值(与边际产量本身一样)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经济学家有时边际产量值称为企业的边际收益产量:它是企业从多使用一单位生产要素中得到的额外收益。 (2)边际产量值对劳动需求的决定 如图18-1所示,该图描述了边际产量值如何取决于工人的数量。这条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劳动的边际产量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而递减。该图还包括一条市场工资时的水平线。为了使利润最大化,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这两条曲线相交的那一点。低于这个雇用水平,边际产量值大于工资,因此再雇用1个工人会增加利润;高于这个雇用水平,边际产量值低于工资,边际工人是无利可图的。因此,一个竞争性的、利润最大化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

西方经济学微观笔记整理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个体经济单位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 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 的该商品的数量。 有效需求:需求必须是指消费者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 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有效供给:供给是生产者对某种商品提供出售的愿望与出售能力相结合的。 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数量: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均衡点: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 曲线相交的交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 价格和均衡数量。 市场出清: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就是市场出清。 需求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一条既定的需求 曲线的运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 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供给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 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数量组 合点沿着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的运动。 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 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在几何图形中,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是指单个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 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消费者均衡就是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 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预算线: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 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厂商:又称生产者或企业,是指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生产函数: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 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课后习题(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答: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1)两大革命是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时代根据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作为上述变化突出表现的工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这些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提出的。 (2)思想材料在形成社会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如孔德不仅受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等人的影响,而且还直接从孟德斯鸠关于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决定论和孔多塞关于人类理性进步的必要阶段论中,引出他关于人类知识、关于政治形式,以及关于社会类型的各个三阶段论。在中国,严复把社会学翻译成为“群学”,就是受到荀子关于“人生不能无群”等思想的启示。 ②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

学,以傅立叶特别是圣西门为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西方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思潮也受到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以及社会科学历史学派的影响;韦伯的社会学既受德国人文科学观点的影响,又受英法实证主义的影响。 ③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促进了以孔德、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用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④17—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它发源于英国,既为社会学积累了有关人口、商业、男女性比例、自杀率等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涂尔干的《论自杀》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点。 2.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答: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百年来并无定论。 (1)170多年来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①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涂尔干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 ②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韦伯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路线。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学者中,既有主张第一种类型的观点的,也有赞成第二种类型的观点的,但他们都赞成马克思的下述观点: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应当避免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个人借以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③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其中有些观点影响不小,但都没有成为社会学

经济学原理笔记整理(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 任何一个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理性人最终的选择必然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第十章:外部性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如果没有市场失灵,竞争市场的结果是有效率的,即最 大化了总剩余(包括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外部性(是一种市场失灵):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由于自利的买卖者忽略其行为的外部成本或收益,有外部性时,市场结果是没有效率的。政府行为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即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公共政策能够提高效率。 负外部性的例子:空气污染,狗叫,邻居吵闹,噪声污染,二手烟,驾车时打电话对路人不安全 市场均衡,最大化了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供给曲线,表示私人成本,卖着直接承担的成本。需求曲线,表示私人价值,对于买者的价值(也就是支付意愿)。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外部成本:对旁观者负外部性影响的价值。 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征税=社会成本 当市场参与者必须支付社会成本时,市场均衡=社会均衡。 正外部性的例子:接种预防传染病的疫苗,研究创造知识,教育(减少了犯罪和改善了政府)。存在正外部性时,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私人价值(对买者的直接价值)+外部利益(对于旁观者的价值)。 社会最优数量是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补贴=外部利益 如果存在负外部性,市场生产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征税。 如果存在正外部性,小于。补贴。 技术政策:政府干预经济旨在扶持增进技术的企业。 专利法,技术政策的一种,对个人或公司创造发明的产权予以专利保护。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管制。限制排污,强制使用某项技术。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向私人决策者提供由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的激励。矫正性的税收和补贴,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矫正税: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庇古税。理想的矫正税=外部成本。 对于正外部性的活动,理想的矫正补贴=外部利益。 矫正性的税收和补贴,使私人激励和社会利益结合,使私人决策者做决策时考虑行为的外部利益和外部成本,使经济向资源配置更有效率的方向移动。 不同企业削减污染成本不同,有效率的结果:减排成本最低的企业减少最多的污染。 污染税是有效率的: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减少污染,进而减少税收负担;减排成本高的企业更愿意支付税收。 管制是无效率的:需要所有企业都减少一定数量的污染。 矫正性税收对环境更有利:给企业激励,只要减污成本低于税收。而管制没有给企业继续减 排的激励。 汽油税,消除三种负外部性:拥挤,车祸,污染。

西方经济学读书笔记

西方经济学读书笔记 现代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在西方国家发展到当代的产物。我国作为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有着非常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其的学习和研究有利于增进对西方国家的了解和研究,加强同西方国家的交往,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在西方,经济学是基础学科,不了解西方 经济学,就难以看懂西方经济国家的经济报刊文章,也无从把握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因为西方的经济学著作和报刊文章都是按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写成的,西方经济政策的制订也是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依据的。同时,在目前的国际经济机构中,西方经济学也是通用的经济语言和工具。具备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是参加国际经济机构的必备条件。现在,我国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必须了解、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及理论依据,知道他们的经济运行机理,懂得他们的经济组织和管理方法,研究他们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积极参与各种国际性和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和机构。真正做到知已知彼,促进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 其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什么是市场经济,它的运行机理和发展规律如何,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有新的理论来解释、回答和阐述。而西方经济学则可以为我们提供参与和借鉴。虽然西方经济学从本质来说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但西方经济学有具有实用性特征,它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主要是为解决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服务的。可以这样说,西方经济学实际上是关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比如说,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价格理论、成本和收益理论、市场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理论、货币理论、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理论等。这些理论实际上都是关于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它可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一、名词解释 1. 主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2. 亚文化:亚文化指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3. 反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 社会化:它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 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 社会群体:(广义上)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 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6. 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 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7.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 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8. 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9. 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 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0. 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 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11. 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 动。 12.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揩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 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13. 社会控制:(广义上)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 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上)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14. 社会问题:(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问题(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15. 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 为。 二、简答题 1. 集合行为的主要类型?恐慌: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心态及违反常 规的行为。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 时间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 2. 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一、概念题 1.社会运行[中财2011年研] 答: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①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②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2.社会系统 答: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同其状态中的其他行动者之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构成的。通常所说的“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特定类型,是指对环境具有较高程度的自给自足性的社会系统。除了社会之外,社会系统还包括那些在其环境中自给自足程度不那么高的二人组合关系、小群体、家庭及各类组织等。社会系统是整个行动系统中的一个附属系统,它受到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规范模式)的控制和人格系统(角色)的制约,因此,它的核心是制度化的角色关系。 二、简答题 1.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1)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的含义 ①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是人的先天联系,它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存在,因而通常认为,它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联系。比

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种族、氏族、宗族、家族、家庭。 ②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占有一定的空间或位置,由此形成了人们之间的地缘关系。 ③业缘关系是指人们以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不同,业缘关系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功能 ①血缘关系的功能 a.正功能。起到联系社会与群体,使之增强内聚力,从而形成牢固整体的作用。这种功能在古代交往不发达的情况下尤为重要。而近代开始这种功能的地位和作用有下降与减弱的趋势,但血缘关系中家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b.反功能。由于血缘关系是人们的一种先天的联系,因而一个人在他刚出生时就已被置于一定的血缘联系之中,直到死也未必能完全退出这种联系。这样,血缘关系实际上使人们处在一种相当被动的地位上。 ②地缘关系的功能 a.正功能。能维系社会的稳定。例如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又一时无能力容纳剩余的农业人口,这时,相对稳定和封闭的地缘关系就发挥着维护社会安定的正功能。 b.反功能。束缚人们的发展。例如在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传统使得地缘关系的封闭性很强,并由此形成了人们的很强的地区观念、乡土观念、老乡观念。 ③业缘关系的功能 a.正功能。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经典笔记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笔记第一二章 第一节稀缺性与选择(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 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经济问题".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 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现在或者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 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三)选择和机会成本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 选择的 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各产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 西方经济学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使用它(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 生产电 视还是生产电脑、生产大炮还是生产黄油(希特勒的选择是:宁要大炮不要黄油);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多少台电脑,用多少资源生产大炮,用多少资源生产黄油。 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生产这么多的产量与劳务,与生产方式,技术水平直接有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