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学笔记

犯罪学笔记

犯罪学笔记
犯罪学笔记

第一专题

一、犯罪学的内涵

(一)关于犯罪人的科学(龙勃罗梭)(二)关于犯罪行为的科学(李斯特)

(三)关于犯罪原因的科学(四)社会反应犯罪学:有助于对社会制度进行深刻批评的分析激进派从社会制度角度进行分析(阶级矛盾)

二、犯罪学的外延

(一)菲利的犯罪学概念是集有刑事学科之大成的学科

(二)奥地利学派(汉斯格罗斯)

犯罪现象包括—规范:从法律角度;事实:程序诉讼影响犯罪的环境犯罪人的个性、心理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的原因及如何同犯罪现象作斗争的学科

(三)美国经典学派(萨瑟兰、克内西)

将犯罪看做社会现象,研究刑事立法,行为人的行为,社会反应

(四)传统的(狭义)犯罪学:研究犯罪现象及规律

三、我国犯罪学的定义

(一)对定义的表述

1.传统表述:研究犯罪原因的犯罪预防的科学

2.评价:传统犯罪学的局限性现代犯罪学的中立性

(二)我国犯罪学研究的对象及学科体系

1.犯罪现象:犯罪现象论

(1)宏观角度:社会现象

(2)微观角度:个体现象

(3)犯罪人角度: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特征统计学医学社会学

2.犯罪学原因:犯罪原因论

3.犯罪预防:犯罪预防论

(1)刑事政策(2)犯罪预防的模式

四、犯罪学与其他刑事学科的关系

(一)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

1.学科性质的区别

2.研究内容的区别(犯罪学研究实际情况、原因、防治,刑法研究规范)

3.研究方法的区别(犯罪学注重实证、经验,刑法学注重分析比较)

(二)犯罪学与形式政策学:研究内容的重叠与区别

形势政策学主要研究为预防犯罪而采取的各种刑法对策,即研究采用何种刑法最有效,故需研究现行刑法,提出批判行评价,达到有效预防犯罪。犯罪学通过全面解释犯罪原因,制定各种预防犯罪的社会政策,以此构建完整的预防体系。

(三)犯罪学与刑事侦查学

刑事侦查学是研究、收集、检验和运用证据以揭露和证实犯罪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两者对犯罪预防的关注程度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刑事侦查中自然科学的应用)

第二专题犯罪学的主要流派

一、古典犯罪学

古典犯罪学派产生于18世纪后期,1764年意大利犯罪学家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法》古典犯罪学派奠定了当今世界刑法与刑事司法制度的基础。

(一)古典学派的思想基础 1.经院哲学:托马斯阿奎那

2.社会契约论: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1)人生而平等(2)人的本性自私邪恶(3)人们通过缔约形成社会和社会规则,共同赞成和反对某些东西(4)社会有权惩罚人

(二)古典学派的学科性质:犯罪学学派刑罚学派刑法学派

(三)古典学派的基本观点:1.犯罪原因:人性自私、意志自由、功利主义或享乐主义

2.犯罪学说:(1)刑罚的根据—社会契约(2)刑罚的标准:罪刑等价主义,以客观行为为基础(3)刑罚的作用:抵消因犯罪而获得的利益和快乐从而预防犯罪,衡量刑罚的唯一标准是社会危害性程度

3.立法问题:(1)法律的表述—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条文少

(2)法律的公布(3)法律的规定—应明确规定犯罪及所适用的刑罚

(四)对古典学派的评价

1.优点:(1)容易施行,法官仅是适用法律的工具(2)废除了以前理论和诉讼中任意判刑的现象

2.缺点:(1)不人道不公平(2)仅考虑犯罪人所造成的损害,没有考虑到犯罪人的心理状态(3)按照抽象和理想进行的,没有涉及具体现实

二、实证主义犯罪学学派

实证主义犯罪学派是对使用实证主义方法进行犯罪学研究的一些学者及其理论学说的统称,产生于19c后半期,其基本特点是强调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一)思想渊源1.观相术和颅相学的研究

(1)观相术:16c意大利自然哲学波尔塔,18c瑞士科学家拉瓦特尔《观相术片段》(2)颅相学:通过分析人的头部形状来测定实质、特性和才能的一种研究领域。德国解剖学家加尔、斯珀津姆《大脸及其各部位的机能》美国考德威尔《颅相学原理》

2.实证主义的哲学方法论

实证主义是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强调感觉的经验,排斥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

法国哲学家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3.达尔文进化论1859《物种起源》

4.精神病学的研究不可抗冲动可免责

(二)思想观点

1.龙勃罗梭早期的犯罪人理论

(1)关于龙勃罗梭:1876年《犯罪人论》

(2)龙勃罗梭的基本思想:

A生来犯罪人的特征:身体特征感觉和功能特征心理特征道德感

B犯罪人分类:1生来犯罪人(以隔代遗传为基本特征)2激情犯罪人3精神病犯罪人4偶然犯罪人5女性犯罪人

C犯罪原因论:犯罪的隔代遗传原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D犯罪对策论:1鉴别犯罪人2犯罪预防:预防贫穷儿童、成年人犯罪的机构,对一些具体犯罪的预防3对犯罪人的治疗:少年、女性、激情、轻微、习惯性、生来、癫痫病犯罪人(3)评价A影响:独创性和创新精神,近代科学的实证归纳方法;调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实证主义犯罪学拍的诞生标准

B缺陷:过分强调犯罪生物学原因忽略社会因素缺乏科学性

2.菲利的犯罪学思想

A关于犯罪原因:1人类学因素:犯罪人的心理、生理、个人状况2自然因素:人们生活的物质环境3社会因素:是已使人类生活不诚实、不完美的社会条件

B关于犯罪的饱和原则:犯罪的周期性波动犯罪的周期性增长

结论:犯罪饱和法则是一种动态规律,刑罚对犯罪产生的效果要比预期的小

C犯罪人的分类:生来犯罪人、激情犯罪人、习惯犯罪人、偶然犯罪人、精神病人

D关于刑罚理论:刑事责任法律经过了四个阶段:原始阶段、宗教阶段、伦理阶段、司法阶段、社会阶段

E刑罚措施:不定期刑强制赔偿

F犯罪精神病:收容简单犯罪和严重犯罪,应区别对待

G死刑:理论上的死刑是公平正义的

H犯罪预防:刑罚代替措施:经济政治科学领域的刑罚代替措施

I改革刑事诉讼制度,寻找个人和社会权利的平衡,对个人和社会权利同等的承认和保障,合法判决的目的是消除犯罪人的社会性

3.加罗伏洛的犯罪学思想

(1)加罗伏洛是法官和参议员,其著作有《利用不适当的方法进行的犯罪未遂》《审判和量刑的正确方式》《对犯罪侵害人的赔偿》《犯罪学》

(2)主要思想观点A自然犯罪的概念:是指犯罪是那些“文明社会都认为是犯罪并用刑罚手段进行镇压的行为”其认为犯罪的法律定义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需要对犯罪下一个社会学定义,以使在所有的地方和时间都同样适用。乔治沃尔德:违反了任何年龄的人都有两种基本的利他情操—正直情操和怜悯情操

犯罪可分为两大类:a违反怜悯情操的犯罪:1侵犯人类生命的行为和人身伤害的行为2即引起身体痛苦有引起道德痛苦的身体行为3直接引起道德痛苦的行为

B违反正直情操的犯罪:1用暴力侵犯财产的行为2不使用暴力而违反信托义务的侵害行为3用虚假陈述或通过伪证伪造或窜改官方文件记录,调换儿童和隐匿身份等正式的或严重的手段制造的材料进行的间接侵犯个人财产或民事权利的行为

C通过在法律上的规定犯罪而不是自然犯罪的行为:威胁政府组织;不是出于政治目的而侵犯社会权利的行为;侵害公共秩序、公民政治权利或不敬宗教、破坏社会礼仪的行为;违反某一地方性法规

B犯罪人特征:犯罪必须构成的两个要件:危害社会,违反正直或怜悯情操

1犯罪人的人类学特征:道德异常2犯罪人的观相学特征,谋杀犯暴力犯盗窃犯其具有明显的异常相貌3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心理或道德异常,缺乏某些情操和心理,表现在:极端性案例,中性案例,一般犯罪人的心理特征(无痛感,情绪不稳,味觉异常,强烈赌博,饮酒暴食冲动,轻率鲁莽,轻浮多变,夸大模仿,道德感迟钝)。心理异常源于遗传,心理异常与病理异常有区别

C犯罪人分类:谋杀犯罪人暴力犯罪人缺乏正直的犯罪人色情犯罪人

D社会防卫理论:刑罚的主要目的是阻止犯罪人重新犯罪,从而保卫社会而不是改造或矫正犯罪人。教育的效果是有限的,因为犯罪人的心理异常是遗传造成的。根据达尔文进化论提

出的三种淘汰犯罪人的方法1死刑,完全淘汰2不完全的淘汰方法,长期或终身监禁,流放在流放地安置,永久禁止犯罪人从事一定职业或剥夺民事或政治权利3强制赔偿

E刑罚的适用:1刑罚的功利标准:预防犯罪,并根据不同类型的犯罪人使用不同的刑罚:极端犯罪人、冲动性犯罪人、职业性犯罪人、地方性犯罪人2刑法的合理体系:使刑罚与犯罪人将来对社会所具有的危害性相适应,对不同类型的犯罪人使用不同的刑罚

(3对其理论的评价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犯罪学的理论体系,建立了犯罪学学科的最初框架。第一次系统地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对自然犯罪概念的批评:以文明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情操为基础研究犯罪人和犯罪对策。过分强调刑罚,尤其是向海外殖民地流放犯罪人的措施,从消极的镇压方面减少犯罪是有害的。

(三)实证主义犯罪学派的贡献

1.人们的注意力已经从强调犯罪学:对犯罪人及其实施犯罪的条件的科学研究

2.旧的刑罚目的已经大大改变:从报应转向改造预防犯罪、保护社会。

(四)实证学派与古典学派的区别

1.方法论:(1)实证和归纳—思辨和演绎(2)决定论—自由意志论(3)新的或模糊的犯罪定义

2.研究重点:犯罪人—犯罪行为犯罪行为的现象和原因—犯罪行为的法律方面

3.犯罪对策:矫正与治疗,刑罚的代替制度—刑罚

三、早期的犯罪社会学理论

(一)塔尔德的社会模仿理论(最早的学习理论)

犯罪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应当用普遍的社会规律加以说明:社会关系是个体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即模仿。模仿是有规律的,人与人的关系越密切,就越向彼此模仿;每个社会都是上行下效,模仿一般从社会上层向下层蔓延;当两种相互排斥的行为并存时,新的行为会取代旧的行为————评价犯罪是学习而来的

(二)迪尔凯姆的犯罪学理论(从社会—文化结构的角度探讨犯罪)

1.犯罪存在于所有的社会形态中,是正常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健康的一种表现,因而犯罪现象不可避免,是人类多种行为方式之一,有其正面功能:(1)犯罪是个人独创精神的体现,是道德意识进化的先导(2)对犯罪行为的否定是增强机体观念和促进社会整体化的因素(3)犯罪行为标明了社会对待越轨行为的最低容忍限度。

2.犯罪的原因是其从属的文化结构本身,对犯罪的理解英语特定时空中的文化联系起来。“社会反常状态”—利己主义倾向强化,社会监督削弱,社会准则崩溃———评价开辟了研究

犯罪的另一种方法

四、现代犯罪学理论

(一)差别交往论:萨瑟兰《犯罪学原理》犯罪行为如同学习读写和绘画等其他行为一样也是学来的。其中心思想是:犯罪思想造成了犯罪行为。对于犯罪定义,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合理说法给行为下定义。环境条件对犯罪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差别交往的基本原理可归纳为如下命题:犯罪是学来的;犯罪是互相交往过程中与他人相互作用而习得的;犯罪学习的主要部分产生于关系亲密的团体中;犯罪学习的内容包括犯罪的技术、动机、欲望、合理辩解等特定心态;个人变成犯罪者是因为助长犯罪的解说压倒了抵制犯罪的解说;差别交往在频率、持续性、优先性和强度方面互有区别;个人犯罪行为只有在与持有犯罪观念的人交往的过程中学到犯罪观念后才会发生的。

(二)亚文化论

文化本身存在着主导文化与亚文化之分。亚文化分析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出发点在于:多元性的西方社会,中产阶级与社会下层的青少年的价值和行为体系的不同。青少年的违法亚文化团伙:犯罪的、斗殴的、颓废的亚文化团伙

评价:引导官方注意扩大公共教育,引导青少年注意生活方式,防止社会结构出现不合理的分化,从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社会诱因。对象范围过于狭窄,认为其范围集中在非主流群体中

(三)犯罪成因综合论:相对于犯罪成因一种论,强调犯罪原因的多元化;经验型、折中地进行研究,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四)社会反应理论

1.权力冲突论(乔治沃尔德)在后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着权力上的两个阶层:统治阶级—屈服者,法律的犯罪者—标准的反抗者。犯罪不是个人的不正常行为,关键是司法制度的专横和统治者的权力

2.标签论(米德):着重调查那些被称为犯罪的行为或犯罪人是如何被认为是犯罪的,研究社会加于个体的标志或名称的过程,考察犯罪生成的全过程。其基本命题是:造成犯罪的原因是社会制定和适用的规则对一定行为所赋予的状态

3.激进派理论该理论认为以马克思理论为基础,以阶级斗争和基本生产方式着手分析和理解社会生活,拒绝承认官方的犯罪定义,充分认识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法律的本质。评价:提出了一些为传统犯罪学所忽略的主要问题:犯罪学注意力的转向,犯罪人于非犯罪人区别的相对性,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犯罪的根源,拓展了犯罪学的研究方法,克服了传统

的过分的注重犯罪人的行为。过分简化犯罪行为与社会反应间的互动关系,不适当的扩大社会反应在生成犯罪过程中的作用,方法论的缺陷。

第三专题犯罪现象

一犯罪现象即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为法律所禁止并应受到法律制裁的一切现象的总和构成要素:1.犯罪状态:犯罪现象在数量方面的静态特征,犯罪绝对数,犯罪率。有三种形式:实际的犯罪现象、已发生的犯罪现象、已查明的犯罪现象

2.犯罪结构:对各种犯罪进行分类而确定的某种比例关系:(1)犯罪性质,如重罪或轻罪(2)犯罪成员构成,如年龄性别(3)犯罪的实施形式(4)犯罪动态的空间分布(5)犯罪的时间分布

3.犯罪动态:犯罪现象的状态和结构在未来某个时期内的变化趋势,主要受社会因素和法律因素的影响

4.犯罪价值:负面影响:(1)经济损失,包括公民个人的损失和社会损失,其中社会损失包括社会用于司法系统为控制犯罪的支出,执行犯罪人的支出,社会为被害人提供的援助,个人或社会组织支出的保安费用(2)造成广泛的消极社会影响,破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严重威胁生活必需之一的安全需要,损害法制尊严。正面影响:(1)对犯罪公正和及时的惩罚有助于确定法制权威和增进社会团结代表社会大多数人的价值观(2)犯罪现象的存在和发展,从侧面表现出社会机体存在的弊端,使人们对社会有客观的认识,犯罪是社会消极因素的反映(3)犯罪现象的状况和变化趋势是检验现行刑事法律的科学性和适用性的唯一标准(4)在一定条件下,犯罪现象是推动社会变革和技术变革的刺激因素

二、官方对犯罪现象的统计实质各级司法机关在形式司法过程中依据档案材料编制的犯罪统计资料,是分析犯罪现象的传统资料,主要是警方的统计资料。

官方犯罪统计的特点和作用;(1)是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收集的,反映执法过程和结果(2)特别注重统计的法律要件,反应司法机关的性质(3)最具有持续性,覆盖面最广,是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犯罪现象的基本素材,也是犯罪学研究的主要素材(4)评估社会治安状况和制定对策措施的主要依据

其局限性表现在(1)在很大程度上受报案意识和统计制度及统计人员素质的制约,难以代表社会实际状况(2)过分注重统计的法律要件,掩盖了犯罪学的观点(3)只能反映司法机关已作出成功反应的犯罪,对未作出成功反应的案件缺乏统计

三、隐案问题(一)隐案问题的由来:对犯罪行为没有报案或登记

(二)隐案研究的方法1.罪案自报调查,1946年开始于美国,有社会学家或犯罪学家主持进行,其结果为:远比官方犯罪统计更普遍,为当局所获悉的只是一小部分,较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的隐案少于较轻的,女性犯罪的隐案少于男性,隐案相对平均地分布于社会各界,而官方统计的则以下层人员居多

2.被害人调查:其结果是:(1)男性比女性、年轻比年老、单身者离婚者分居者比有配偶者、大城市比农村或中小城市居民更容易被犯罪行为所侵害(2)容易遭受侵害的各种原因和条件(25%为被害人疏忽大意造成)(3)未被告发的犯罪行为的数量及分布规律

(三)我国隐案的现状及原因

1.调查结果:隐案量令人震惊,主要是该立案而未立案。从案件分布看,各类案件呈现不均衡性。犯罪统计严重弄虚作假,集中力量处理大案要案

2.隐案存在的原因:犯罪统计严重弄虚作假缺乏犯罪统计机制,集中力量处理大案要案

3.针对隐案的对策:端正指导思想,完善统计机制,实行社会监督,开展被害人调查,调查共众安全感

四、依据官方统计对犯罪现象的分析

1.概述:我国现阶段犯罪现象的状态与结构的总体评价: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犯罪率和犯罪所涉及的深度与广度都低于西方国家。但同时犯罪形势较为严峻,犯罪数量维持在高水平,犯罪能量不断增加,且某些地区正在恶化

2.阶段性特征明显:第一阶段(50-65年):犯罪的政治色彩浓厚,暴力性突出,犯罪结构单一,犯罪率保持在建国以来最低水平,平均约为0.48?,第二阶段(文革时期),第三阶段(至今):犯罪数量和犯罪率总体上是上升趋势,犯罪的组织化程度提高,重罪比例上升,犯罪机动性增强,新的犯罪不断出现,犯罪主体构成多元化————三多一突出

第四专题影响犯罪现象的基本因素

一、文化队犯罪的影响

文化的含义及影响—文化界定了一个民族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狭义文化:信仰、风俗习惯、价值标准、道德观念。广义文化还包括社会的组织与运作方式,大众的生活方法

(一)文化对犯罪的一般影响对犯罪的评价是一种文化上的理解,不同的文化观念有不同的犯罪现象;不同的文化观念也有相同或相似的罪名

文化队犯罪还具有特殊意义:1.文化是影响犯罪的深层因素,具有超越时空范围的效果,与其他因素相比,文化渗透到了人的精神世界,决定了社会成员的思维定势,并表现在社会成

员共同的生活方式2.文化还具有潜移默化的特性,形成了前后相继的传统,因此对犯罪的影响更显得具有持久性(与历史相比,许多文化传统还决定了犯罪目的、手段等,犯罪仍分为传统型和现代型)

(二)文化对犯罪的具体影响:1.对犯罪人的人格

2.一定的文化条件是诱发犯罪的重要因素:(1)社会需求结构畸形化,市场经济发育不全,一方面极大的刺激了公众质精神,另一方面维系契约精神尚未被内化为公民自觉的行为模式(2)社会价值体系更多元化: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不断削弱,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万能观点蔓延(3)官本位文化依然浓厚,缺乏制约的权力,依据较大运作市场,导致社会公众价值观失落(4)家庭及学校教育严重滞后,未能充分发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全青少年人格和全面提高公民素质的作用(5)社会中法律权威意识仍很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常见(6)大众传媒商业化倾向上升,外界不良文化大量渗入,文化环境不断恶化(7)封建迷信,不良生活习俗在相当程度上仍存在,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有待提倡

3.文化还制约着犯罪手段和技能

4.文化对被害人的作用:(1)被害人文化素养的高低决定了成为潜在被害人的类型(2)相对文化层次高的,暴力冲突性犯罪受害少,职务性得多。

5.文化决定着国家犯罪对策体系的构建:(1)封建社会法律下的犯罪观是建立在严刑峻法上(2)现代西方国家尊重公共秩序,个人权利,强调废刑主义(3)刑法的传统功能(控制)日趋弱化(4)我国确定犯罪的阶段性,坚持惩办与宽大结合的刑事政策。特别注重发挥刑罚在控制犯罪的作用,对犯罪实行预防与打击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法。

二、都市化对犯罪的影响城市比农村更多的犯罪

(一)城市与农村的非正式社会监督功能存在较大差异(二)城市为犯罪活动的实施提供了远比农村更多的可能性:1.城市高度集中了社会财富2.城市中作案的风险较小3.有更多条件掩盖痕迹(三)城市管理的滞后和失误

三、经济发展对犯罪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对犯罪的影响

1.经济发展与犯罪数量的关系:同向增长;反向发展

2.经济发展与犯罪结构的关系:商业性犯罪;犯罪主体

(二)影响犯罪的经济因素:1.多种经济成分的冲突2.新旧体制转换中的漏洞3.分配不公4.经济发展不平衡5.市场经济的负效应:经济利益的价值取向,消费心理的刺激,市场经济的

竞争,人财物的流动

四、性别、年龄与犯罪

(一)性别差异对犯罪的影响

1.性别差异与犯罪数量和种类——原因:(1)总体上看,女性的权利意识和公共生活的关注兴趣一般低于男性(2)某些体质和心理因素限制了女性犯罪(3)业余生活中男性更具有冒险和寻求感官刺激的特点,故比女性更以沾染各种不良之气

2.性别差异与犯罪方式

3.性别差异与社会对犯罪的反应:(1)大致相同的犯罪条件下,女性遭受逮捕和起诉的比例较低(2)女性适用缓刑和轻刑比男性多

(二)年龄与犯罪率

1.年龄与犯罪率——男性犯罪的高发年龄段:日本30-40美国25-29德国21-25法国18-21我国14-17占21.87%17-25占48.55%(青少年犯罪突出)

青少年犯罪率高原因:(1)生理角度。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命周期中的青春期,此时期个体在身体和心理机能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产生与成年人相同的欲求与冲动。从正常的社会化过程看,青少年仍属于社会化的初级阶段,人格体系尚未定型,生理发展与社会发展不一致(2)社会基于健康发展的需要,限制青少年过早接触成年人才有能力和责任所从事的活动;但另一方面,在现代生活中,由于物质、精神文明的巨大进步,青少年也在经受全方面的物质和生理刺激,尽管在身体上已经发育成熟,但通常不能满足(3)从青少年人格上看,由于其特有的好奇、冲动和不够成熟的反叛精神,在同龄人的交流中,往往形成自己的亚文化,有与成人社会不相同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态度,由此决定了青少年的亚文化与社会主导文化存在冲突(女性犯罪高发率年龄段一般比男性晚)

2.年龄与犯罪类型

少年犯罪者:身心尚未发育成熟,体力与生活经历有限,多犯简单盗窃、流氓等较轻罪行青年犯罪者:活动能力增强,生理性需要的日益旺盛,抢劫、强奸、伤害等暴力性犯罪及严重的流氓犯罪大为增加。但毕竟生活阅历浅,活动技能等难以进行诈骗、伪造等专业性犯罪中年犯罪者:专业性犯罪较得心应手

老年犯罪者:体力和思维能力减弱,参与社会活动的深度和范围日益缩小,易出现固执、幼稚、偏激、多疑等异常心理。因此,老年犯罪对象一般为抵抗力微弱的妇女儿童、残疾、精神病人。犯罪行为一般与其体力、心理能力相适应的窝藏、教唆、奸淫幼女等

五、时间、时空与犯罪

(一)时间条件对犯罪的影响

1.犯罪的季节特征:(1)盗窃、抢劫等财产犯罪自秋季增加,到冬季最多(2)针对人身的犯罪,尤其是流氓、强奸等有伤风化犯罪自春季增加,夏季最多

2. 犯罪的时刻与社会周期特征

从人生理心理看,夜晚处于休息状态,警觉性降低,抵抗力减弱,难以防备外来侵袭,易给犯罪人可趁之机。社会防范方面,夜晚的防范力减少,有效控制相对缩小,给犯罪人利用空间扩大,加之夜幕的掩护,强化了作案人的作案心理

周期:节假日、城市生活高峰期,应在重大节日来临之前对社会治安综合整治

(二)空间环境对犯罪的影响

1.气候条件对犯罪的影响:气温较高—人身犯罪气温较低—财产犯罪

2.人文因素对犯罪的影响:(1)在政治文化中心地区,尤其是经济活动活跃地区,财产性犯罪和经济犯罪较多,暴力犯罪较少(2)在偏僻封闭地区,民情淳朴,一般无复杂经济关系。因而经济、财产犯罪较少,但知识水平较低,认识上有缺陷,倾向暴力犯罪(3)居民变动频繁,人口流动量大的地区犯罪率较高

3.特殊空间的犯罪问题

(1)城市死角地带:立交桥桥洞、地下建筑设施、建筑工地、无人居住的住宅、棚户区、深胡同、公园、封闭型电梯、地铁(2)城乡结合部:社会成员复杂、交通要道、行政交界处——常为流窜作案分子的藏身之处,也是制假、贩假、销脏、窝藏的理想地点(3)偏僻的矿山、工厂、施工区(4)国边境地区,国际人员流动大,信息流通,往往是走私、贩毒、偷渡以及间谍等犯罪频繁发生地

第五专题犯罪人的人格特征—关于犯罪心理学

一、关于犯罪心理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一)早期的犯罪心理学理论

1.哲学的犯罪心理学观点:在18c中期以前,人们用思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犯罪心理,提出了一些很不系统的,没有经过实证调查的犯罪心理学观点

2.精神病学的犯罪心理学:18c后半期,法医学,精神病学的发展,犯罪心理学最早出现在1790年德国明希《犯罪心理学在刑法制度中的影响》,19世纪60年代后犯罪心理学与精神病学进一步结合,精神病学为犯罪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人类学的犯罪心理学:意大利,龙勃罗梭《犯罪人论》;德国,克劳斯《犯罪人心理学》

(二)现代犯罪心理学:泛指19c末特别是20c初期以来的一切有关犯罪与心理关系的研究与学说。1.精神分析学理论2.精神病学理论:应用精神病学的观点和方法解释犯罪问题,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危害行为3.正常个性心理学理论4.社会心理学理论:强调犯罪人之间以及犯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犯罪心理学的某些理论介绍

(一)奥地利犯罪学家汉斯格罗斯1893《犯罪侦查学体系》1897《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研究:从刑事司法实践的需要出发研究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学》分为两个部分证据的主观条件(收集证据的条件、确认证据的条件)和犯罪调查的客观条件(一般条件、作证的不同条件)

犯罪侦查学的研究:犯罪侦察活动是一项研究性质的工作。《预审法官的犯罪侦查学体系手册》主要内容是 1.进行任何犯罪侦察活动都不可缺少的个人的和物质的条件2.审讯和检查3.鉴定人的帮助,个人能力和技术4.描述了各样的犯罪现象

评价:格罗斯是现代犯罪侦查学的创始人之一;推动了现代犯罪侦查学的发展;推动了现代犯罪心理学的产生

(二)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

1.早期理论:意识和潜意识;压制和抗拒;性本能、泛性论;快乐原则、现实原则

2.后期理论:(1)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2)人格结构或心理结构:成年人的人格或心理有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3.犯罪观点:犯罪因果顺序(1)罪恶感(2)犯罪(3)刑罚(4)犯罪(5)刑罚……

4.精神分析学的犯罪观:(1)犯罪行为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表现(2)犯罪人经常被一种强迫性的追求惩罚的需求所困扰,以便减轻从无意识的欲望中产生的罪恶感和焦虑(3)犯罪行为可能是在家中得不到满足的需要和欲望的替代性满足的一种手段(4)犯罪行为往往是由于外伤性事件引起,这种事件使个人的记忆受到抑制(5)犯罪行为可能是置换性敌意的一种表现

三、犯罪人的人格特征

(一)犯罪人人格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1.需要:是人类一切行为最深层的动力。德国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犯罪人需要的特殊性:(1)需要层次的相对低级性(2)需要结构的不平衡性(3)需要内容的反社会性

2.动机:指当某种需要驱使个人倾向于具体目标,付诸于具体行为满足需要的意欲

分类:(1)贪利性动机(2)人际交往动机(3)消极性动机(4)政治思想动机

3.生活方式:是人们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需要方式的综合犯罪人的生活方式。

(1)职业领域:有相当一部分犯罪人属于社会闲散人员,也有集中在专业知识或技能层次较低的领域(2)学习生活:青少年犯罪人的学习有更明显的厌学和逃学倾向(3)业务生活:属纯消遣性的,低级或有害的成分层面

(二)犯罪人人格的心理学分析

1.智力:在心理学上,智力的主要指人的理解人和判断力,强调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智力与犯罪的关系:(1)先天性或后天性的智力低下与犯罪之间的关系不能否认,但不能一般地认为犯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与犯罪有关(2)智利队犯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犯罪人的类型上

2.性格:是依据一种调节原理,在抑制冲动和面对障碍上所具有的心理倾向。(1)在相当一部分犯罪人身上具有实施行为的坚定目的性、积极性和顽强性—反社会的(2)犯罪人又往往表现出意志素质减弱的特点,缺乏遵守行为规范和与反社会行为决裂的意志

3.气质:是人格倾向的一种表现,包括个体对情绪刺激的感受性,情感反应的强度、速度以及心境起伏等一系列特点,大多与遗传有关,变化缓慢。

气质的类型划分:胆汁质—兴奋型多血质—活泼型粘液质—安静型抑郁质—抑郁型

气质对犯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其实施犯罪的种类和方式有所不同(三)犯罪人人格的生物学研究

人类形态学方面:人类形态的各种畸形现象与犯罪的关系

生理学方面:1.人类生理功能发生正常变化时可能对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2.生理功能障碍与某些犯罪之间的关系

生物类型学方面:人体体型与人格之间的关系,“三类型理论”

细胞遗传方面:男性染色体异常与犯罪之间的关系,xyy染色体与男性暴力犯罪有密切关系(四)人格障碍与犯罪:犯罪的精神病学理论

广义的人格障碍:泛指一切心理障碍,是各种精神症状或疾病的代名词。狭义的人格障碍指介于精神疾病与正常人格之间的一种行为特征,即不伴有精神病症状的各种适应缺陷人格障碍有多种类型:偏执型、分裂型、自爱恋型、回避型

犯罪学关注的是反社会型的人格障碍,在犯罪精神病学理论上称为精神病态。精神病态与犯罪性不同,大部分精神病态人不是犯罪人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美)赫维克莱克利《精神正常的假面具》:1.迷人的外表和良好的智力2.有保持平衡和进行推理的能力,缺乏吸取教训能力3.不诚信,缺乏同情心4.缺乏个人责任感5.判断能力差,不能从过去的经历中吸取教训6.对反社会行为没有悔恨或羞愧7.不能与他人建立持久的密切的人际关系8.缺乏对个人动机的洞察力

(五)犯罪人人格的形成

1.遗传和体质因素的影响:(1)犯罪作为一种反社会的行为方式,本身不存在遗传问题,所遗传的只是某些可能被视为致罪因素的心理和行为因素的倾向性;而该因素与外界社会环境相结合,才生成具体犯罪(2)在整个犯罪原因体系中也不可忽视遗传对犯罪人人格的影响个体体质的缺陷也参与着犯罪人人格的生成过程:(1)先天性的智力障碍(2)后天性的脑部疾病(3)各种生理的病理影响

2.环境因素的影响:(1)难以避免的环境,家庭学校邻里(2)可选择的环境,婚姻职业余生活(3)强制性的环境,监狱的致罪性,刑事诉讼制度的致罪性

犯罪学复习题完整版

《犯罪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一般认为,“犯罪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人类学家( C)提出来的(p3) A.加洛法罗 B.菲利 C .保罗·托皮纳尔 D.贝卡利亚 2.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D)(p7)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 C.犯罪治理 D.犯罪预防 3.犯罪学是一门独立的(A )(p9) A.社会科学 B.人文科学 C.法学学科 D.心理学科 4.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B )(p19) A.社会结构 B.犯罪现象 C.社会规律 D.越轨行为 5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 C )(p40) A.发展经济 B.制定法律 C.改善教育 D.奖励美德 6.关于犯罪原因,菲利提出了( B)(p49) A.犯罪二原因论 B. 犯罪三原因论 C. 犯罪四原因论 D. 犯罪五原因论 7.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的研究从犯罪行为转向了( A)(p51) A.犯罪人 B.犯罪被告人 C.犯罪嫌疑人 D.犯罪被害人 8.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也随之不断(D )(p61) A.消失 B.上升 C.下降 D.发展变化 9.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犯罪具有(C) A.阶级性 B.相对性 C.社会性 D.政治性 10.边沁学说的核心是(A )(p41) A."幸福计算"理论 B.性善论 C.社会解组论 D.刑罚个别化理论 11.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C)(p114) A.内容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2.1939年,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了著名的() A.亚文化论 B.亚文化群论 C.文化解组论 D.文化冲突论

犯罪学期末考试

从犯罪学角度分析醉驾 姓名:彭双高学院:理学院学号:11008030117 为了能够更为公正、客观、统一的规制醉驾行为,准确适用刑法修正案(八)关于危险驾驶罪的规定,应该由最高司法机关及时发布相应的司法解释或者指导性案例,对较为典型的犯罪情节予以明确。 近日,“醉驾是否一律入罪”的争议,把醉酒驾驶的争执从最初是否应该犯罪化推向今天醉驾行为能否一律入罪的高峰。如果说,立法上醉驾行为应否入刑是可以借助公众讨论的“民意”问题,那么,司法中醉驾能否一律入罪应当是相对专业的法律适用问题。因为,犯罪认定是依赖严谨与科学,需依法进行的司法过程,不能掺杂任何非理性的激情与私利。就此而言,回顾近来“醉驾是否一律入罪”问题所面对的诸多争议,笔者认为,分析相关刑法规范和刑法理论,可以更好地厘清这一问题。 一、从刑法典第十三条“但书”谈起 刑法典第十三条在正面阐明犯罪的基本特征之后,又以“但书”规定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把危害行为的情节对犯罪成立的影响予以明确化。这就要求司法机关在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除了根据犯罪构成要件加以认定外,还必须考虑包括犯罪情节在内的所有要素对相关法益所造成的侵害或威胁是否符合犯罪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本质特征,“醉驾能否一律入罪”也不例外。 从刑法总则与刑法分则、犯罪概念与具体犯罪类型的关系来看,刑法总则规定了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犯罪概念、刑罚种类等原则、原理内容,刑法分则是刑法总则之原则、原理的具体体现;刑法分则要接受

刑法总则的指导和制约,不能与总则相抵触。从这个意义上说,“醉驾入罪”的司法适用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危险驾驶罪作为犯罪的具体类型,其司法认定需要遵从罪刑法定原则和犯罪概念的制约。虽然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一般不能直接依据犯罪概念判断具体犯罪的成立与否,但是,认定犯罪成立决不能超越犯罪概念的约束,这是总则指导性、制约性的体现,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质化判断的需要——借助犯罪概念将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出罪化。二是司法者把醉驾行为认定为危险驾驶罪时,必须把“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情形排除在犯罪圈之外。作为犯罪的具体类型,不但要符合危险驾驶罪的具体犯罪构成,同时犯罪行为须符合严重社会危害性特征。前者的判断依赖于刑法条文的明文规定,后者的考量则需要结合案件情节予以审慎斟酌。总之,不能因为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没有为醉酒驾驶机动车设定情节限制,就突破刑法总则第十三条关于犯罪特征的相关规定;“醉驾不能一律入罪”正是承认 刑法总则效力的必然结果,也是其应有之意。 二、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客体考察 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须以侵害或威胁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为前提,不具有法益侵害性或威胁的行为是不能被认定为犯罪的。即使在危险与冲突不断加剧的当今风险社会,立法者为更好地防范风险与保障公共安全而在刑法中设置抽象危险犯——以期能够对造成法益危害的行为予以提前规制,预防危害结果的发生,也仍应以违法行为对法益造成抽象危险为前提。 具体到以醉酒驾驶机动车为客观行为之一的危险驾驶罪,立法者将其归入刑法典分则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可知危险驾驶罪所侵犯的同类客体应该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人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财产利益;其直接客体,应该是道路交通安全。由此,根据犯罪客体的基本理论,醉驾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必须在客观上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威胁,没有威胁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便不能被认定为犯罪。

犯罪学案例分析【VIP专享】

西充县一男青年董某,教唆三名未成年人张某、王某、李 某(其中王某、李某未满刑事责任年龄)持刀抢劫,最终锒铛入 狱。近日,西充县人民法院以抢劫罪判处被告人董某有期徒刑 5年,并处罚金3000元,张某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 并处罚金1000元。 2012年6月11日13时许,董某与张某、王某、李某三名 学生在西充县纪信广场旁文庙附近玩耍,见到被害人丁某孤身 一人,于是教唆三人对其实施抢劫,而自己在一旁帮忙望风。 三人将丁某打伤,强行搜身,抢走27元现金,并将抢得的钱财 当场交给董某,后几人用于共同生活开支。 2012年6月17日,董某与李某在某网吧门口耍,见被害 人郭某一人,便上前将其拦住,逼令交钱。郭某不肯交出钱财, 董某便教唆李某:“要不给他一刀”,郭某在威胁下被迫交出3 元现金。 法院审理后认为:董某、张某以暴力手段强行劫取他人财 物,其行为已构成抢劫罪。张某因不满十八周岁,系初犯,积 极履行赔偿义务并取得被害人的谅解,可酌情从轻处罚。遂依 法作出上述判决。 近日,淳化县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一起强奸案。15岁少年迷恋黄色网络,心生模 仿色情画面的念头,对年仅12岁幼女实施强奸,未成年被告人阿健(化名)被依法判 处有期徒刑3年4个月,宣判后表示服从判决,该判决已生效。 15岁的阿健是淳化县某镇学生,平时迷恋网络,特别是黄色网站。据阿健供述,他 为了上网浏览黄色网页,将平时父母给他的吃饭钱节省下来,在晚上老师查完宿舍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北京师范大学刑法学专业张远煌中国刑法、犯罪学与刑事政策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

北京师范大学刑法学专业张远煌中国刑法、犯罪学与刑事政策考博真题-参 考书-分数线 一、专业的设置 张远煌老师的中国刑法、犯罪学与刑事政策方向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张老师在这一领域浸淫多年,很有造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这一个方向属于刑法学专业的一个下设方向,由于张老师每一年只带一个博士生,在这里提供各位考生,要想报考这个方向,很有必要跟张老师提前沟通。 二、考试的科目 中国刑法、犯罪学与刑事政策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或1102俄语或1103日语②2280中国刑法③3037犯罪学与刑事政策 三、导师介绍 张远煌: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暨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分党委书记,中国企业家犯罪预防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暨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四、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肆九叁叁,柒壹六,贰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第四,导师的信息。导师的著作、研究方向、研究课题、近期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另外就是为研究生们上课所用的课件笔记和讨论的话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初复试出题的考察重点。同时这些信息也是我们选择导师的时候的参照依据,当然选择导师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还应当考虑到导师的研究水平、课题能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福利等等。 第五,时事热点话题分析。博士生导师在选择博士的时候会一般都会偏重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热点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在初试和复试中都有体现。近几年的真题中都会有联系实际的热点分析。所以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就应单多阅读一些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权威的期刊上面“大牛们”都在关心、探讨什么话题,以及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能不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来加以解释解决。 五、北师考博英语 北师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题型有阅读、翻译和写作等。北师考博英语的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翻译这一个题型很容易丢分,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肆九叁叁,柒壹六,贰六,要想得高分,每一天都要遵循“八步法”练习三个句子。作文对于考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做到“厚重、灵动和美观”,复习资料建议

犯罪学重点改修订稿

犯罪学重点改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犯罪学 划线部分是重点的重点 一.填空 二.犯罪学的提出是法国人类学家保罗·托皮纳尔。 三.犯罪学的使用是意大利犯罪学家拉斐尔·加罗法洛。 1.标志这犯罪学产生的三个观点: (1)意大利刑法学家切萨雷·贝卡利亚于1764年发表的《论犯罪与刑罚》。 (2)龙勃罗梭于1876年出版的《犯罪人伦》。 (3)拉斐尔·加罗法洛将其1885年问世的着作正式命名为《犯罪学》。 2.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原因——犯罪原因理论是犯罪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犯罪是一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复杂社会现象。 四.犯罪学是刑法学的上游学科和基础学科。 五.西方犯罪学思想的起源: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犯罪社会学的先驱 4.观相学和颅相学的思想则是犯罪精神病学和犯罪心理学的先驱 5.古典学派的犯罪学观点 代表人物:贝卡利亚、卢梭、康德、边沁 理论基础:功利主义、唯意志论、自然法学、社会契约论 6.约翰·霍华德1777年出版的《监狱概况》,为古典学派做出了一份典

型的英国式实用主义的贡献。 7.犯罪人类学派——龙勃罗梭——犯罪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犯罪学之 父”。 8.生物结构是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的人类学基础。 9.环境改造理论——主张通过改造产生犯罪的坏境来消除犯罪的发生。 10.犯罪社会学派——龙氏的学生[意]恩里科·菲利 “三要素论”:体质、地理环境和社会。 1.内分泌失调理论是由迪·独里奥提出 2.染色体异常理论——犯罪行为的发生时犯罪人的染色体与正常人相比 异常的结果(XXY:超男性) 3.人种论——犯罪的产生与种族和民族有关。 4.犯罪心理理论:不适应理论、差别交往论、智力低下理论 (1)不适应理论——人对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的不适应是犯罪和其他社会病态现象的决定性因素,它直接地表现为对禁止性法律 规范的不适应。 (2)美国埃德温·萨瑟兰在其《犯罪学原理》中提出的“差别交往论”。 (3)智力低下理论——智力低下是产生犯罪的心理因素。 5.精神分析理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佛洛伊德创始。 (1)本我——“它”——“潜在的我”快乐原则 (2)自我——“现实的我”、“实在的我”现实原则 (3)超我——“社会性的人”。至善原则

各种理论

【蝴蝶效应】 简述:蝴蝶效应( 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通俗阐述: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提出者: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 提出时间:1963年 应用:蝴蝶效应通常用于天气、股票市场等在一定时段难以预测的比较复杂的系统中。 别称:蝴蝶效应在混沌学中也常出现,又被称作非线。 【青蛙现象】(有名【青蛙效应】) 简述:青蛙效应(frog effect)是指把一只青蛙扔进开水里,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便会用力一蹬,跃出水面,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当把一只青蛙放在一盆温水里并逐渐加热时,由于青蛙已慢慢适应了那惬意的水温,所以当温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青蛙便再也没有力量跃出水面了。于是,青蛙便在舒适之中被烫死了。 由来:源自十九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试验” 案例启示:青蛙效应强调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人天生就是有惰性的,总愿意安然现状,不到迫不得已多半不愿意去改变已有的生活。若一个人久久沉迷于这种无变化、安逸的生活时,就往往忽略了周遭环境等等变化,当危机到来时就像那青蛙一样只能坐以待毙。 发散:青蛙效应同样可应用与气候变暖和生态保护 【鳄鱼法则】 简述:当你发现自己的行动背离了既定的方向,必须立即停止,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在任何侥悻。几乎所有证券投资人在进入市场之前,都会反复研究这一原则在不同情况下的运用方式。 通俗解释: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应用:股市中,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黑天鹅效应】 黑天鹅事件指不可预测的重大事件。它罕有发生,但一旦出现,就

2014电大《犯罪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2014电大《犯罪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 1、犯罪行为的类型: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对纷繁复杂的犯罪行为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依据其内在的相似性所做的分类。 2、自然犯罪:是指违反一般人类所共有的怜悯和正直的道德情绪的行为,这种行为从根本上违反了人的本性,因此在任何社会都会被视为犯罪。 3、被害赔偿:是指犯罪人或国家对于被害人因被害而遭受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损失,损害或痛苦所进行的返还、恢复原状或补偿。 4、犯罪的心理预防:是指旨在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使人能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做出符合社会法律和伦理规范的行为选择,而对人的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的过程。 5、犯罪治安预防:是指出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控制犯罪行为实施所需要的或可能利用的外部条件,发现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实施,防止和减少犯罪对社会的危害和各种行政措施。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主张以愚民政策来预防犯罪的是:(B)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荀子 2、根据犯罪现象的地位,犯罪现象可分为(AB)

A、主犯罪现象 B、副犯罪现象 C、常规犯罪现象 D、随机犯罪现象 3、按照犯罪形成的特点,犯罪行为可分为:(ABD) A、蓄谋性犯罪行为 B、突发性犯罪行为 C、无罪过犯罪行为 D、连带性犯罪行为 4、犯罪行为形成的过程一般包括:(ABC) A、犯罪决意 B、犯罪实施 C、犯罪准备 D、犯罪处理 5、被害人和犯罪人的基本互动模式有:(ABCD) A、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 B、冲突模式 C、被害人催化模式 D、斯德哥尔摩模式 6、犯罪场包括:(ABCD) A、时间因素 B、空间因素 C、侵犯对象因素 D、社会控制疏漏 7、犯罪自然原因的特性包括:(ABD) A、原生性 B、间接性 C、间接性 D、非可控制性 8、下列属于犯罪社会原因的特性有:(ABC) A、决定性 B、普遍性 C、间接性 D、非可控制性 9、犯罪心理矫治的中心环节是:(C) A、改善生活态度 B、培养健全的意识结构 C、消除思想障碍 D、改善生活习惯 10、犯罪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论是:(AC) A、系统论 B、整体论 C、因果论 D、环境论 三、判断题 1、20世纪以来,随着女权的伸张,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犯罪率明

犯罪学教学案例

案例 刘某,女,1979年出生致聋原因不明,在聋校读至四年级时因父亲病逝退学,家境困难,刘某试图找份工作供妹妹继续上学,后来在街上遇到一聋人(同案),在交谈时同案告诉刘某, 可以带她去找工作,刘某没有多想,也没告诉家人,就跟着同案一起来到深圳。2004年12月26日,刘某在103公共汽车上,趁人多拥挤之即,拉开失主的红色背包,盗取钱包和手机后下车逃跑,刘某最终被群众抓获。公诉机关认为刘某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一、犯罪原因 从刘某实施犯罪的特点分析: 1:从刘某的犯罪的动机上看,刘某无稳定收入,缺乏谋生技能和就业机会,无经济来源,求职 谋业无门,遂产生了“以偷为职业养活自己的”的犯罪动机。 2:从犯罪的类型上看,作为聋哑人的刘某犯罪主要是侵财型的盗窃。刘某无稳定的经济来源, 文化程度低,受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侵蚀,认为“有钱就有一切”,对金钱的盲目追求致使私欲 极度膨胀,将盗窃作为获取钱财的手段,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3:从犯罪的组织形式上看,其一,刘某固有的生理缺陷,加之家庭对的放任,加入到犯罪团伙,她有种归属感。跟别人一起作案,具有纠合性的特点[2]。其二,作为外地到深圳后,陌生的环 境以及固有的“从众心理”导致其对犯罪团伙的依赖。 4:从犯罪的手段上看,刘某把盗窃、侵财作为获取钱财的手段,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结 合案例分析,刘某刑事犯罪暴力性倾向不明显。 二、刘某刑事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1:犯罪的主观心理因素 A、认知片面带来的偏执与模糊心理 刘某缺乏听觉的认知来源,对道德事理的了解与观察难周全透彻。因此,刘某的道德认识相对片面。刘某从个人的需求出发去考虑问题、支配行动,只考虑自己的生存需要,而不顾国家法律及 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B、意志薄弱带来的消极模仿心理听觉与语言的障碍,致使刘某思维水平较低,自我控制能力差,行为更多的受自我心理倾向和喜好所左右,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在物质动机的驱使下,为了满

犯罪学笔记

第一专题 一、犯罪学的内涵 (一)关于犯罪人的科学(龙勃罗梭)(二)关于犯罪行为的科学(李斯特) (三)关于犯罪原因的科学(四)社会反应犯罪学:有助于对社会制度进行深刻批评的分析激进派从社会制度角度进行分析(阶级矛盾) 二、犯罪学的外延 (一)菲利的犯罪学概念是集有刑事学科之大成的学科 (二)奥地利学派(汉斯格罗斯) 犯罪现象包括—规范:从法律角度;事实:程序诉讼影响犯罪的环境犯罪人的个性、心理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的原因及如何同犯罪现象作斗争的学科 (三)美国经典学派(萨瑟兰、克内西) 将犯罪看做社会现象,研究刑事立法,行为人的行为,社会反应 (四)传统的(狭义)犯罪学:研究犯罪现象及规律 三、我国犯罪学的定义 (一)对定义的表述 1.传统表述:研究犯罪原因的犯罪预防的科学 2.评价:传统犯罪学的局限性现代犯罪学的中立性 (二)我国犯罪学研究的对象及学科体系 1.犯罪现象:犯罪现象论 (1)宏观角度:社会现象 (2)微观角度:个体现象 (3)犯罪人角度: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特征统计学医学社会学 2.犯罪学原因:犯罪原因论 3.犯罪预防:犯罪预防论 (1)刑事政策(2)犯罪预防的模式 四、犯罪学与其他刑事学科的关系 (一)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 1.学科性质的区别 2.研究内容的区别(犯罪学研究实际情况、原因、防治,刑法研究规范) 3.研究方法的区别(犯罪学注重实证、经验,刑法学注重分析比较) (二)犯罪学与形式政策学:研究内容的重叠与区别

形势政策学主要研究为预防犯罪而采取的各种刑法对策,即研究采用何种刑法最有效,故需研究现行刑法,提出批判行评价,达到有效预防犯罪。犯罪学通过全面解释犯罪原因,制定各种预防犯罪的社会政策,以此构建完整的预防体系。 (三)犯罪学与刑事侦查学 刑事侦查学是研究、收集、检验和运用证据以揭露和证实犯罪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两者对犯罪预防的关注程度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刑事侦查中自然科学的应用) 第二专题犯罪学的主要流派 一、古典犯罪学 古典犯罪学派产生于18世纪后期,1764年意大利犯罪学家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法》古典犯罪学派奠定了当今世界刑法与刑事司法制度的基础。 (一)古典学派的思想基础 1.经院哲学:托马斯阿奎那 2.社会契约论: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1)人生而平等(2)人的本性自私邪恶(3)人们通过缔约形成社会和社会规则,共同赞成和反对某些东西(4)社会有权惩罚人 (二)古典学派的学科性质:犯罪学学派刑罚学派刑法学派 (三)古典学派的基本观点:1.犯罪原因:人性自私、意志自由、功利主义或享乐主义 2.犯罪学说:(1)刑罚的根据—社会契约(2)刑罚的标准:罪刑等价主义,以客观行为为基础(3)刑罚的作用:抵消因犯罪而获得的利益和快乐从而预防犯罪,衡量刑罚的唯一标准是社会危害性程度 3.立法问题:(1)法律的表述—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条文少 (2)法律的公布(3)法律的规定—应明确规定犯罪及所适用的刑罚 (四)对古典学派的评价 1.优点:(1)容易施行,法官仅是适用法律的工具(2)废除了以前理论和诉讼中任意判刑的现象 2.缺点:(1)不人道不公平(2)仅考虑犯罪人所造成的损害,没有考虑到犯罪人的心理状态(3)按照抽象和理想进行的,没有涉及具体现实 二、实证主义犯罪学学派 实证主义犯罪学派是对使用实证主义方法进行犯罪学研究的一些学者及其理论学说的统称,产生于19c后半期,其基本特点是强调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犯罪学》期末考试模拟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

《犯罪学》期末考试模拟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犯罪行为的类型:指根据一?定的FI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对纷繁复杂的犯罪行为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依据其内在的相似性所做的分类。 2、自然犯罪:是指违反一?般人类所共有的怜悯和正直的道德情绪的行为,这种行为从根本上违反了人的本性,因此在任何社会都会被视为犯罪。 3、被害赔偿:是指犯罪人或国家对于被害人因被害而遭受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损失,损害或痛苦所进行的返还、恢复原状或补偿。自然犯罪 4、犯罪的心理预防:是指旨在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我控制能力,使人能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做出符合社会法律和伦理规范的行为选择,而对人的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的过程。 5、犯罪治安预防:是指由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控制犯罪行为实施所需要的或可能利用的外部条件,发现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实施,防止和 减少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的各种行政措施。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 2、AB 3、ABD 4、ABC 5、 ABCD 6、ABCD 7、ABD 8、ABC 9、C10、AC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 1、X 2、X 共12分) 3、V 4、V 5、V 6、X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1)菲利认为任何一?种犯罪行为乃至整个社会的犯罪现象都是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在不同类型的犯罪中,各种因素起作 用的程度和方式有很大不同,但总的来说,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较大。 (2)据此他提出了“犯罪饱和法则”,即每-?个国家在客观上都存在着促使犯罪产生和变化的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并由此影响犯罪现象的变化,故犯罪也有年终平衡,其增多或减少,比国民经济的收支还有规律。 (3)菲利的三因素论实际上标志着犯罪学多因素理论的建立,与此相适应,他提出了相应的犯罪控制理论,即在重疏导、轻刑罚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刑罚替代措施”的概念,主张以社会防卫概念取代刑罚的概念,在刑罚制度方面,主张广泛使用保安处分和其他预防性措施,并极力推崇不定期刑。 2、(1)科际整合的犯罪学理论日益受到重视。 (2)重视犯罪预防理论的研究。 (3)青少年犯罪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4)犯罪学研究领域逐步扩大。 3、犯罪现象基本包括:(1)犯罪状况;(2)犯罪特点;(3)犯罪规律 犯罪现象的特性有:(1)直观性;(2)综合性;(3)因果性;(4)相关性; (5)饱和性

犯罪学期末考点

犯罪学考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再度被害:就是指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在随之而来的调查与诉讼过程中,因不得不接受警方询问、出庭作证或进行控诉、辩论等活动,而再次遭受的物质损失(时间与金钱等)、人格侮辱与名誉损害以及精神刺激。这些因犯罪被害而来并具备被害性的损失、损害或痛苦,通称为再度被害。 2、犯罪场:就是指犯罪原因实现为犯罪行为的特定领域。或者说,犯罪原因产生犯罪效应的特定领域,称为“犯罪场”。其构成内容包括四种因素:时间因素,空间因素,犯罪侵害对象有关情况,社会犯罪控制机制。这些因素给犯罪人以易于得逞的印象。无犯罪人则无犯罪场,通过控制犯罪场可以制止犯罪。 3、被害人贬值:犯罪人在预备,实施犯罪或就是犯罪后,为了防止产生或就是消除自己的犯罪感,有意无意地贬损被害人的存在价值,否定被害人的固有人格的一种心理纹饰活动。 4、犯罪饱与理论:每个国家都存在着促使犯罪发生与变化的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分别就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与人类因素。这三种因素就是不断变化的,并由此影响犯罪现象的变化。每个国家始终都存在一定数量与一定种类的犯罪,犯罪始终处于与其原因相适应的饱与状态。环境与犯罪数量之间的比倒就是保持不变的,呈现动态的规律,有可能局部国家或地区犯罪会出现超饱与现象,但最终还就是会回到饱与状态。(菲利的观点) 5、犯罪标签理论:犯罪并不就是客观的,而就是人们主观的产物。犯罪之所以为犯罪就是因为人们将之解释为犯罪,即司法认定。任何行为本身都不就是有罪的,而就是社会把某些行为确定为犯罪行为,并给她们贴上犯罪的标签。 6、犯罪亚文化:就是指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一体信奉与遵循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如犯罪暗语,犯罪亚群体及其规则、禁忌与仪式,纹身以及与犯罪有关的手势、图像等非语言符号。 7.自然犯罪:就是违反了人类社会所具有的这种最基本的怜悯与正直的道德观念的犯罪,其为任何文明社会所不容,就是真正的犯罪。

张明楷刑法学笔记

张明楷刑法学笔记 绪论 一、刑法学与刑事法学 最广义的刑法学是研究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一切学科,研究对象包括实体的刑法规范,犯罪原因与对策、刑事诉讼程序、刑罚的执行内容等(即刑事法学)。 广义的刑法学是指解释现行刑法(刑法解释学)、研究刑法历史(刑法史学)、比较不同刑法(比较刑法学)的学科。 狭义的刑法学,仅指刑法解释学。 19世纪以前的刑法学是指刑事法学。 一、刑法解释学与刑法哲学的关系 刑法解释学以解释现行刑法为主要任务,刑法哲学以研究刑法关于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规定的哲学基础为主要任务二者的关系是:离开哲学的解释学没有哲学基础,容易出现就事论事的解释,难以使刑法学深入发展,离开刑法解释学的刑法哲学,由于未涉及刑法的具体规定容易出现空泛的议论,难以适用于司法实践,诚所谓“没有诠释的议论是空泛的,没有分析的诠释是盲目的。” 三、学派之争与学术发展 (一)旧派与新派的产生 一)旧派分为前期旧派和后期旧派 前期旧派是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前半期的旧派,这一时期的旧派刑法理论以社会契约论、自然法理论为基础,具体表现为否定封建刑法,封建刑法的特点有: 1、干涉性 2、恣意性 3、身份性 4、残酷性 上述四特点的成因在于国家权力的集中性、庞大性与绝对性。 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1、贝卡利亚:国家权力是市民在最小限度内提供的自由组成,一份份最少量自由的结晶形 成刑罚权,刑罚超过了保护集存的公共利益这一需要,他本质上就是不公正的。——排除恣意性,刑罚越公正,君主为臣民保留的安全就越神圣不可侵犯,留给臣民的自由就越多———排除干涉性,以死刑证明法律的严峻并无益处——排除严酷性。 2、费尔巴哈:限制国家刑罚权。1)、罪刑法定原则2)、科刑以行为为标准而非行为人标准费尔巴哈最大的功绩在于将罪刑法定主义、法律与伦理严格区别的思想纳入刑法理论体系之中。 3、边沁:国家权力具有无限性和不可分割性,但国家权力必须受其存在目的——保证臣民的福利的限制。为此,他主张四种其情况下不适用刑法1、不存在现实之罪时2、不会产生好效果时3、通过更温和的手段同样可行时, 4、刑罚之恶超过罪行之恶时 边沁反对肉刑,认为,死刑不是唯一能够抑制杀人欲望的刑罚,对轻微之罪不得适用死刑。 3、泷川幸辰:刑法存在的理由在于它是犯人的大宪章。 概言之,前期旧派基本上都主张自由意志、行为主义、道义的责任、报应刑、一般预防。后期旧派:是在前期旧派反驳新派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二)新派 新派产生的原因: 1、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的、经济的变化,反映在犯罪领域,犯罪率上升,累犯特别是 常习犯、少年犯急剧增加,德国的当时的刑法对此现象未作考虑,从而在新的犯罪现

犯罪学复习重点word精品

犯罪学复习重点 导论 1、刑法学上,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的、违反刑事法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学上,犯罪是指严 重危害社会的应受制裁的行为。(例如强奸和嫖娼,前者属于既属于刑法学上的犯罪也属于犯罪学上的犯罪,后者属于犯罪学上的犯罪,因为嫖娼并没有违反刑法。) 2、因果观和系统观是犯罪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7) 犯罪学研究的因果观可以分解为两条法则:环境法则、可能法则。 犯罪学研究的系统观可以分解为两条法则:整体法则、双向法则。 3、犯罪学研究的实证方法..Nl 实证方法即实际证明的方法,是超越和排除价值判断,通过对实地调查和观察所得的经验资料的考察,以分析和预测一定社会行为客观效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其主要程序如下:(1)确定研究课题,明确研究类型;(2 )建立研究假设;(3)进行研究设计;(4)收集研究资料;(5)整理与分析研究资料;(6)研究成果的形成与检验。 4、贝卡利亚及其《论犯罪与刑法》 (2) 意大利的贝拉利亚于1764年出版了《论犯罪与刑法》的小册子。 三大刑法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刑罚人道原则。 5、边沁在司法改革方面的最大贡献之一:监狱建筑设计。 (29) 6、实证犯罪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菲利、加罗法洛等人,他们都否定古典犯罪 学派的自由意志论,坚持犯罪为某些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决定论,但是他们也有各自的观点是: (31) 龙勃罗梭:强调生理因素的影响,创立了犯罪人类学派。他按犯罪人是否具有天生特质及主观恶性程度将犯罪人分为四种类型:天生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激情性犯罪人、偶发性犯罪人。前两种人是真正的犯罪人,主观恶性大,激情犯和偶发犯不具有先天人特质,主观恶性较小。 (32) 菲利:强调社会因素的影响,被视为犯罪社会学的创始人。其“三因素说”是:人类因素、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另外,他提出了“犯罪饱和法则”,即每一个国家在客观上都存在着上述促使犯罪产生和变化的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并由此影响犯罪现象的变化。 (33) 力啰法洛:强调道德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他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两种。 (35) 7、亚文化理论 (39)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埃伯特科恩、理查德克罗沃德、劳埃德奥林等人。亚文化理论认为,在西方社会下层社会成员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亚文化群。 亚文化群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犯罪团伙、殴斗团伙、颓废团伙(例如同性恋)。 8、标签理论 (43)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犯罪学家莱莫特、贝克等人。该理论从行为的社会解释角度认识犯罪,认为人的行为并不取决于事物的内在性质,而是取决于社会解释方式,即它们被称作什么以及由其名称所引起的含义。该理论还认为,贴标签是违法犯罪的催化剂。 9、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45) 主要内容:(1)潜意识理论:潜意识概念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是其所有理论观点的基础。 (2)人格机构理论:①本我。即“潜在的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深层的部分,充满本能的欲望冲动,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②自我。自我是人格机构中的表层,可以理解成是实现的 “我”,实在的我“我”,是“本我”在与社会环境交往中发展起来的。③超我。是人格的道德 方面遵循至善原则、倾向于抑制本能的冲动。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连个部分。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实现原则,超我遵循至善原则。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人格结构理论,对西方心理学和犯罪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0、攻击理论 (47) 挫折一攻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挫折容易引起攻击欲望和攻击行为,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特别是暴力性 犯罪行为的产生。 11、孔子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60 老子的观点:民 以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者。 民之轻死也,以其上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 (60) 第一章

经典案例辛普森杀妻案资料

【经典案例】世纪审判:辛普森杀妻案 一、背景介绍: 1. 种族主义在辛普森案中的作用 1992年的种族暴乱,依旧记忆犹新。暴乱的起因是白人陪审团宣告殴打黑人的摩托车手的白人警官无罪释放。后来,那个白人警察雷吉纳特·丹尼遭到了一群黑人的暴打。丹尼请科克伦作为自己的辩护律师,指控洛杉矶警方没有为自己居住的社区提供足够的警力保护。 2.律师介绍: 科克伦Cocoran:种族歧视在美国非常的普遍,是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他曾经代理一起著名的种族歧视案件:在该案中,一名黑人青年在送即将分娩的妻子去医院的过程中被白人枪杀。 夏皮罗Shapiro:出生于50年代的一个犹太家庭,为人彬彬有礼,珍爱家庭。1990年,克里斯汀案(马龙·白兰度的儿子),被指控杀死了自己姐姐的男朋友。他在开庭时一阵见血地指出,枪杀是在两人争夺手枪的过程中,意外发生

的。 贝利Belly在为谢颇德(杀妻)辩护时,认为公众情绪使得谢颇徳无法得到公正的判决。法官同意了重新审理此案的申请。最终贝利为谢颇徳赢回了自由的权利。根据此案,好莱坞拍摄了一部电影。贝利自述自己的工作方式需要超强的记忆力,不用笔记,不用任何提示或者帮助,就可以提出大量的问题,而且速度相当快,不会给对方任何思考余地。 阿兰·德肖维茨:1967年成为哈佛法学院最年轻的教授。擅长找出对方律师的破绽,并马上对其作出反驳,曾为一下案件做过辩护:谋杀家人的杰夫莱·麦敦劳,诈骗犯金·贝克,逃税的酒店女王里奥纳·赫尔欣丽。80年代克劳斯凡·布劳案蓄意谋害妻子(证据伪造)。他为此写了一本书,该案被拍成电影。

3.本案介绍: 1994年6月12日,美国著名橄榄球球星辛普森前妻尼克尔倒在血泊中,她的脸肌肉痉挛,喉咙的刀口喷着鲜血,脊椎骨裸露;其男友戈德曼慎重数十刀,歪在栏杆上……辛普森被控谋杀前妻及其男友,被送上法庭。公诉方出具723件证据,辩护方以392件证据反证“证据不足”,控辩双方历时460天,1995年10月3日,这起双重谋杀案,经陪审团裁定,辛普森无罪。 辛普森案件是对美国司法制度的活体解剖,被美联社称为“1995年全球十大新闻之一”。直到11年后的今天,他本人出书《如果我干了》,细述假设“杀妻”经过,在全美再掀波澜。 辛普森的奋斗是典型的美国梦:生在黑人贫民区,患有佝偻症,凭借体育天赋,出入上层社会,像豪门子弟一样热衷慈善事业;但生活中,几次离异,与尼克尔的感情纠纷更如同致命伤。 警探福尔曼搜出的证据: 1.辛普森家中有带血的手套,血型是被害人的。 2.辛普森“野马”车中有被害人的血迹。 3.现场有辛普森的血迹 洛杉矶警方提出指控,发布了拘捕令,在全美的电视观众面漆那,辛普森和警方演绎了一场好莱坞动作电影式的汽车追逐。最终辛普森投降,锒铛入狱,面

犯罪学重点改

犯罪学 划线部分是重点的重点 一.填空 二.犯罪学的提出是法国人类学家保罗·托皮纳尔。 三.犯罪学的使用是意大利犯罪学家拉斐尔·加罗法洛。 1.标志这犯罪学产生的三个观点: (1)意大利刑法学家切萨雷·贝卡利亚于1764年发表的《论犯罪与刑罚》。 (2)龙勃罗梭于1876年出版的《犯罪人伦》。 (3)拉斐尔·加罗法洛将其1885年问世的着作正式命名为《犯罪学》。 2.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原因——犯罪原因理论是犯罪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犯罪是一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复杂社会现象。 四.犯罪学是刑法学的上游学科和基础学科。 五.西方犯罪学思想的起源: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犯罪社会学的先驱 4.观相学和颅相学的思想则是犯罪精神病学和犯罪心理学的先驱 5.古典学派的犯罪学观点 代表人物:贝卡利亚、卢梭、康德、边沁 理论基础:功利主义、唯意志论、自然法学、社会契约论 6.约翰·霍华德1777年出版的《监狱概况》,为古典学派做出了一份典型的英国式实用主 义的贡献。 7.犯罪人类学派——龙勃罗梭——犯罪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犯罪学之父”。 8.生物结构是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的人类学基础。 9.环境改造理论——主张通过改造产生犯罪的坏境来消除犯罪的发生。 10.犯罪社会学派——龙氏的学生[意]恩里科·菲利 “三要素论”:体质、地理环境和社会。 1.内分泌失调理论是由迪·独里奥提出 2.染色体异常理论——犯罪行为的发生时犯罪人的染色体与正常人相比异常的结果(XXY: 超男性) 3.人种论——犯罪的产生与种族和民族有关。 4.犯罪心理理论:不适应理论、差别交往论、智力低下理论 (1)不适应理论——人对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的不适应是犯罪和其他社会病态现象的决定性因素,它直接地表现为对禁止性法律规范的不适应。 (2)美国埃德温·萨瑟兰在其《犯罪学原理》中提出的“差别交往论”。 (3)智力低下理论——智力低下是产生犯罪的心理因素。 5.精神分析理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佛洛伊德创始。 (1)本我——“它”——“潜在的我”快乐原则 (2)自我——“现实的我”、“实在的我”现实原则 (3)超我——“社会性的人”。至善原则 6.犯罪人格理论——在人的心理中存在着一种犯罪人格或变态人格,很容易导致犯罪。 (1)萨缪尔·约克尔森和斯塔顿·萨姆诺最先提出“犯罪人格”的概念 (2)弗式的学生阿德勒也认识,犯罪与变态人格有关,并且论述了“自卑感”与犯罪的关系。 7.亚文化群论(亚文化论)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科恩

2016年东师秋季《犯罪学》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犯罪学》 满分100分 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 (错)1.“万恶淫为首”,此为我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孔孟儒学所奉行的性道德信条。 (对)2.人类性行为不仅是性生理本能的反映,而且是包括、情感、道德形态影响在内的社会心理因素与生物学因素的相互作用。 (错)3.我国现今性犯罪的增长同淫秽色情信息的恶性传播之间,存在着间接的因果关系。 (错)4.我国《宪法》或其他法律文件中虽有“青少年”这一称谓,但对“青少年”的概念(并未)作出明确的表述和界定。 (错)5.从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年龄结构来分析,我国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比“文革”前提前了1到2岁 (错)6.犯罪行为性质类型分类,可将犯罪分为暴力犯罪,财产经济犯罪,性犯罪,激情犯罪,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街头犯罪,流动人口犯罪。 (对)7.犯罪概念回答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犯罪的形式标准、犯罪的本质意义以及犯罪的应然期待。(错)8.犯罪的形式标准,严格地说,就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具体犯罪。 (对)9.总体犯罪现象由个体犯罪现象构成,个体犯罪现象包含在总体犯罪现象之中,它们是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错)10.某个个体犯罪现象的变化对于总体犯罪现象的波动,有直接而根本的影响。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犯罪学犯罪分类结构。 (1)犯罪主体性质类型,基于主体性质的特殊特征,展开犯罪分类。 (2)犯罪行为性质类型,基于行为性质的特殊特征,包括行为方式、行为对象、行为附随情况等的特殊表现。 (3)犯罪特殊类型。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点有哪些? (1)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广泛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 (2)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为重点,着力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 (3)完善和规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在预防和化解上狠下功夫 (4)加强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制化建设 3、财产犯罪的社会原因有哪些? (1)贫富差距,贫富差距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经济根源,是财产犯罪滋生的重要原因。 (2)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从社会问题的角度看,失业是犯罪滋长的重要诱因。 (3)文化冲突,现代文化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世界范围内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和,以及在交流融和过程中发生的文化冲突。 4、暴力犯罪的对策有哪些? (1)发展生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2)发展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