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义论范式分析

正义论范式分析

正义论范式分析
正义论范式分析

《正义论》

著者生平

约翰·罗尔斯(1921年2月21日-2002年11月24日),美国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哈佛大学教授,写过《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万民法》等名著,是20世纪英语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

哲学基础

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学思潮,它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但不同于经典自由主义,它提倡社会市场经济,即政府只对经济起调节以及规定市场活动的框架条件。作用在国际政策上,强调开放国际市场,支持全球性的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新自由主义者反对社会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认为这会妨碍个人自由。

古典契约论。古典契约论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契约论是实现自然法的方式。自然法规导人们通过订立契约摆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建立国家。自然法是一般性的原则,它高于一切特殊法律,而一切特殊法律以自然法为基础。自然法不是成文法,但它是判断成文法正义与否的标准。自然法是人生来便具有的,是自然赋予给人类的,它崇尚人的不言自明的理性的力量。自然法理论以形而上的人性的理论加以证明。古典契约论从一种人性的理论出发来解释历史、社会,来论述规导社会活动的正义原则。古典契约论的形而上学的道德哲学的前提预设正是罗尔斯所极力排斥的。因为从形而上学出发获得的道德法则是武断的。罗尔斯同时也反对从经验主义出发获得道德法则,因为这样的道德法则具有偶然性。罗尔斯认为,作为道德法则的正义原则产生于我们选择正义原则时所处的理想处境——平等的原初状态。罗尔斯用对原初状态的解释来代替社会契约,用原初状态的程序设计——一种新契约论使古典契约论上升到更高的抽象水平。

研究方法

概念分析法。概念分析法也称术语分析法,它是指研究确定术语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研究方法。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其内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的属性;其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一切事物。

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通过对经验事实的观察和分析来建立和检验各种理论命题。而法律中的实证分析在于法律事实。

核心问题

作为新自由主义的代表,罗尔斯将政治哲学的主题——“自由”引向“正义”。罗尔斯的正义的含义不同于传统哲学中正义的含义。他的正义观念不涉及国与国之间的正义,不涉及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正义。他认为,正义不是主要用于评价个人的特殊行为,而主要关乎一国之内的社会正义。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主要是要解决两个问题:(1)指导社会的正义原则是什么? (2)实行了正义原则的社会能否长治久安?第一个问题是要证明什么是正义原则即正义原则是什么样的,也即为什么说正义原则是好的,是值得人们追求的。第二个问题是要证明正义原则是稳定的,能长期坚持即正义的观念是稳定的,使用这一制度的社会是稳定的。

逻辑结构

《正义论》全书分三编共九章内容。第一编阐述罗尔斯所谓的“公平的正义”的基础理论;第二编阐述正义原则的应用,当应用于制度时,现实社会应做的制度安排和规划,以及应用于个人时产生的自然义务和职责;第三编重点阐述公民正义感的获得,论证公平的正义和理性的善具有一致性。通过对理性的善进行概念界定,进而将善的理论应用于社会,阐述正义理论如何与社会价值和共同体的善相联系。

主要观点

正义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原初状态的解释和对其间要选择的正义原则的概述,一是对实际选择正义原则的论证。

这两个原则暗示着社会基本结构的两大部分,一是有关公民的政治权利部分,一是有关社会和经济利益的部分,第一个原则处理前一方面的问题,第二个原则处理后一方面的问题。

我们要注意这样一个转换:即从一般正义观的“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到两个正义原则最后陈述的“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这是理解罗尔斯正义论的一个关键。罗尔斯的理论反映了一种对最少受惠者的偏爱,以后总尽力想通过某种补偿或再分配是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的愿望。

要解释清楚“合乎最小受惠者的最大利益”,还要有两点需要解释,这就是:(1)最小受惠者的地位如何界定?(2)怎样衡量人们的利益,或者说合法期望水平?低于前者,罗尔斯认为:每个人都占据两种地位,一是平等的公民的地位,一是在收入和财富分配中的地位;这样确定最少受惠者可通过选择某一种特定的社会地位,或按达不到中等收入水平的一半的标准来进行。

罗尔斯认为,“公平的正义”并不能完全排除对直觉的依赖,他认为:第一原则优先于第二原则,第二原则中的公平机会又优先于差别原则,只有在充分满足了前一原则的情况下才能考虑后一个原则,这样就有了两个优先原则:

第一个优先原则(自由的优先性):两个正义原则应以词典式次序排列,因此,自由只能为了自由的缘故而被限制。这有两种情形:(1)一种不够广泛的自由必须加强由所有人分享的完整自由体系;(2)一种不够平等的自由必须可以为那些拥有较少自由的公民所接受。

第二个优先规则(正义对效率和福利的优先):第二个正义原则以一种词典式次序优先于效率原则和最大限度的追求利益总额的原则,公平机会又优先于差别原则,这也有两种情形:(1)一种机会的不平等必须扩展那些机会较少者的机会;(2)一种过高的储蓄率必须最终减轻承受这一重负的人们的负担。

实际上在这两个优先规则的后面还蕴含着第三个也是最主要的优先,即正当对善的优先。

对订立契约的最初状况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罗尔斯把它提出来用以论证他的两个正义原则的一种对最初状况的解释称之为“原初状态”。

选择的对象:表格中的选择对象包括:1两个正义原则;2古典目的论观点(古典功利主义和平均功利主义、致善论等);3直觉主义观念;4利己主义观念;5混合观念。它主要比较两个正义原则与功利主义。

正义的客观环境——各方所处的环境客观上存在着一种中等程度的匮乏,不可能完全满足人们的欲望和需求,而人人又都想得到较大的一份利益;人们的利益有一致的方面,又有冲突的方面,从而使人们的合作既有可能又有必要。

各方的主观动机和理性——各方都有自己的合理生活计划或者说不同的善的观念,虽然他们不知道其内容和细节。

知识的限制——无知之幕的概念。罗尔斯假设一切会引起人们陷入纷争的特殊信息都被排除,无知之幕的假设就是为了达到一种全体一致的契约。对所要选的原则的形式限制——对所要选择的伦理原则有五种形式的限制,这些限制来自于正义在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与划分社会合作的利益方面的作用和任务。这五种限制条件是一般性、普遍性、公开性、有序性、终极性。

选择两个正义原则的论证——系统的论证要包括引出他们在社会制度方面的推论

和结果,这里要着重指出的就是“最大的最小值规则”。罗尔斯认为别的原则都可能导致一种不能忍受的严重后果,而两个正义原则公开申明保障一切人的平等自由和机会平等,且任何不平等的利益分配都要符合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这就保证了最好的最坏结果。由于两个正义原则公开表示人们相互尊重,从而保证了一种自我价值感,保证了人人互不把对方作为手段而只作为目的,因而增加了社会合作的有效性;两个正义原则的终极性也有助于带来相应的、稳固的正义感,并且,两个正义原则所要求的对契约的承担并不是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他们是能够一贯坚持的,而功利主义则不是,他可能要求每个人做出很大的牺牲,因而不容易稳固。

其它选择对象的排除,罗尔斯认为至善原则不是一个正义原则,不是一个政治原则,因为按照契约的观点,公民的平等自由以及利益分配是不以人的不同目标或内在价值为转移的。

范式特征

罗尔斯的贡献和特色主要体现在他的第二个正义原则的第二方面——差别原则。而在现实社会中,自由与平等、正义与效率有时会发生冲突,为解决冲突,罗尔斯提出了一种“词典式”序列来解决两个原则孰先孰后的优先性问题。

首先,平等地享有自由权利是罗尔斯正义论的首要原则,第一原则对第二原则具有优先性。政治自由优先于经济平等,只能为了自由的缘故而限制自由。因为“只有自由的主张获得满足之后,其他原则才能发挥作用”。这就是说,公民的平等自由是第一位的、绝对的和不可补偿的。正义的社会必须无条件地保障每个公民的自由平等的权利,不能限制他们的平等自由。

其次,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特色就在于他的差别原则,在于他强调要从最少受惠者的利益出发调节和处理社会和经济利益的分配。在罗尔斯看来,之所以要向处于社会不利者倾斜,是因为社会处在一种合作的关系之中,“由于每个人的福利都依靠着一个社会合作体系,没有它,任何人都不可能有一个满意的生活”。为了共同的生存,这种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个体先天自然资质的区别,在资源的最初分配上会有所差别,为此只有实行差别原则才能对那些资质较差的人给予一种让利和补偿。所以给最少受惠者带来补偿利益的不平等分配,这是维系社会合作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差别原则的立论依据。

最后,罗尔斯力图协调平等与自由二者之间的关系。尽管第二原则在序列中位于两个正义原则的最后,但它却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精髓与独到之所在。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特别是差别原则的提出,将当代自由主义思潮推向了一个高潮;反过来,作为该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推动了西方的社会运动,特别是各种社会团体和少数民族争取平等权利、要求公平待遇、不利者要求有利对待的社会运动。

个人感想

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建构,可以说是在古典契约论上的深化,符合了20世纪40、50年代的估计形势,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破坏性和毁灭性,使得人对于自身的认识陷入一种悲观的恐惧中,而美苏冷战的长期对峙更是使得人们本已高度紧张的神经更加紧绷,人与自身创造并亲身所处的社会形成了一种无法解构的张力,罗尔斯的作为公平的正义

原则从精神层面挽救了人们的灵魂,维系了社会的正常运转。《正义论》一方面向我们描绘了社会抽象而美好的结构模型,给迷茫、徘徊的各国人民以慰藉;另一方面他也不否定现实社会下的种种不平等,但提出了自己的解题主张,即只要是有利于最少受惠者利益的行为就应该鼓励、提倡、示范之,这就缓和了社会的贫富差距无限扩大化的矛盾。

2014.12.0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