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心理学复习大纲详解

生理心理学复习大纲详解

生理心理学复习大纲详解
生理心理学复习大纲详解

《生理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1. 生理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向)是什么?

答: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生理心理学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 生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都有哪些?用于人群的研究都有哪些?

答:①脑立体定位技术:找到要损毁或研究的脑内部位。用于:脑内刺激,脑内核团给药,脑内电信号记录,脑内物质(神经递质)的测定等。

②脑损伤法: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

伤等。

③刺激法:电刺激法(如恒流刺激),化学刺激法(神经递质的激动剂或拮抗剂)。

④电记录法:自发电活动(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和诱发电位;胞内电位,胞外电位。

⑤生物化学分析方法:神经递质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荧光检测,

紫外检测),推-挽灌流,脑内微透析术;mRNA的检测用原位杂交的方法等。分子遗传学技术:行为遗传学,反向遗传学,用相关基因敲除的动物研究整体动物的行为。基因芯片(不同行为的动物某个脑区基因表达的差异)。

⑥行为学的方法:(1)基本行为:摄食,饮水行为(进食,饮水的时间和数量,内分

泌变化等);防御行为的行为模式:常常采用跳跃行为,跳跃次数和高度;性行为:如爬背行为,雌性动物的脊柱前凸等;睡眠行为:睡眠时间长短和眼动情况以及生化物质变化情况。(2)经典条件反射。(3)操作式条件反射。(4)特殊行为。

⑦形态学的方法:荧光显微镜,行为异常伴随的脑部结构形态的异常,树突棘的稠密。

⑧脑成像技术:CT, PET, fMRI。

其中,刺激法、电记录法、行为学方法和脑成像技术可以用于对人群的研究。

3. 大脑分为哪些部分?大脑皮层分为哪些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①大脑分为六部分: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②大脑皮层又可以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③颞叶:听觉功能,和记忆有关。枕叶:视觉功能。顶叶:躯体感觉功能。额叶:躯

体的运动功能。前额叶皮层和颞叶、顶叶、枕叶皮层之间的联络区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4. 边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答:①边缘系统:大脑的底面与大脑半球内侧缘的皮层-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

②功能: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控功能。情感、情绪的调节中枢。

5. 上行网状激活(激动)系统的功能?

答:上行网状激动系统:包括向脑干网状结构的感觉传入,自脑干网状结构向间脑的上行投射,以及从间脑向大脑皮质的广泛投射。上行网状激动系统携带的上行冲动是“非特异

性”的,对于维持睡眠一觉醒状态,即入睡、唤醒、警觉和注意,起决定性作用。该系统使大脑皮质保持适度的意识和清醒,对各种传入信息有良好的感知能力。

6. 树突棘的概念和功能?

答:①树突棘: 神经元树突表面发出多种形状的细小突起。

②功能:

(1)专供接纳突触。

(2)与信息传递有关。膜上有许多种受体和离子通道,胞浆内含有多种第二信息和效应系统。

(3)在海马和皮层细胞,树突棘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钙室,颈部又是一个可调节的机械屏障,使钙不弥散于主干树突内,保护神经元免受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

(4)树突棘的密度形状可以随神经元不断活动而变化,与学习记忆及神经可塑性有关。

7. 什么是突触?组成是怎样的?

答:突触是实现神经元间或者神经元与效应器间信息传递的特异功能接触部位。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8. 突触电位包括什么?概念是什么?

答:突触电位包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由突触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所产生,突触后膜的去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由抑制性神经递质所产生,突触后膜的超极化。

9. 什么是神经递质?

答: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离子通道开放。不同的递质打开不同的离子通道,从而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10. 按照神经递质的化学结构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

答:①胆碱类,有乙酰胆碱。

②单胺类,

(1)儿茶酚胺类: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肾上腺素。

(2)吲哚类:包括5-羟色胺。

③氨基酸类,

(1)有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甘氨酸;

(2)抑制性氨基酸:GABA,天冬氨酸。

④多肽类: 有内源性阿片样肽、P物质、脑利钠多肽、胆囊收缩素等。

⑤其他类:有NO、前列腺素、组氨、嘌呤核苷酸等。

11. 神经递质的受体及分类?

答:神经递质受体通常按其所识别的神经递质而命名,并进行分类,如乙酰胆碱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受体等等。以下3种分类方法:

①根据受体所在突触的位置,神经递质又可分为突触后膜受体和突触前膜受体。通常

突触前膜的受体远比突触后膜的受体少。

②离子通道型受体和非离子通道型受体

③兴奋型受体和抑制型受体。

12. 突触前膜受体的概念?

答:突触前膜受体,又称自身受体。作用:(1)调节自身递质的合成,尤其是自身递质的释放。(2)摄取和灭活神经递质,防止突触间隙中递质过多。(3)协调共存递质的释放。

13. 受体激活后的效应有哪些?

答:①通过门控离子通道,使神经元产生快速电信号反应,通常历时几个毫秒。

②通过第二信使介导的慢反应,时程较长,几秒到几分钟,主要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

的代谢。

③通过第三信使影响基因表达,历时更长,达几小时甚至更长。这种长时程效应(LTP)

参与神经元的生长和长时程的记忆。如CREB为第三信使。

14. 乙酰胆碱的功能?

答:乙酰胆碱是最早被鉴定的神经递质,主要功能是:作为神经传导的化学递质。局部激素的作用。某些细菌、霉菌或植物的代谢产物之一。毒物作用:如黄蜂刺及刺草中均含有大量乙酰胆碱。其中作为神经传导的化学递质,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增进学习记忆,感觉,运动功能,在维持觉醒-睡眠中的功能等。具体的:

①感觉。感觉特异投射系统有三级神经元。其中,第二、第三级很可能是乙酰胆碱能神经元,它参与多种感觉的传入。还参与针刺镇痛及拟胆碱药的镇痛作用有关。

②与运动功能有关,锥体外系运动的高级中枢在纹状体,内含M型胆碱能中间神经元。

③海马胆碱能系统的兴奋是学习、记忆和意识的基础。已知隔区-海马-边缘叶M型突触与短期或近期记忆有关,被称为“记忆突触”。乙酰胆碱是直接执行学习行为的神经递质,它能使神经元持久兴奋,成串放电,并有利于记忆的储存。故胆碱疗法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学习记忆能力。

④大脑皮质感觉区M1与清醒-睡眠周期活动有关;乙酰胆碱对行为、脑电及摄食、饮水、体温、血压调节等均起一定作用。

15. 多巴胺受体的亚型和中枢多巴胺的功能?

答:① 5种多巴胺受体亚型D1、D2、D3、D4、D5。 D1受体大家族: D1、 D5受体; D2受体大家族: D2、D3、D4受体。

②功能:

(1)调节躯体运动:锥体外系多巴胺障碍与帕金森氏病、亨廷顿舞蹈病、迟发性运动障碍、锰中毒等多种神经精神及疾病有关。

(2)参与精神情绪活动:主要通过中脑边缘系统及中脑皮层通路发挥作用。

(3)调节神经内分泌的功能:对生长激素释放因子和催乳素的分泌起抑制作用。

(4)可以使中枢神经元的电活动增加并调节心血管中枢的活动,DA还影响内源性阿片肽的释放从而拮抗针刺镇痛的效果。

16. 兴奋性氨基酸和抑制性氨基酸都包括什么?

答: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NMDA(N-甲基-D天冬氨酸)。

抑制性氨基酸:GABA(γ-氨基丁酸),甘氨酸,丙氨酸,牛磺酸。

17. 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什么?解剖学的基础是什么?

答: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络和执行网络。

①警觉网络中,蓝斑-皮层NA系统有维持紧张或唤醒的情景下辨别能力的保护功能,

因而参与了选择性注意的加工;中脑-边缘DA系统和中脑-纹状体DA系统有助于不同形式的行为激活,从而在认知或运动的传出激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皮层胆碱能系统促进刺激在皮层水平的加工,在注意和记忆信息的功能是对立的。在许多情况下,这些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在不同程度上同时活动,以优化加工能力,易化反应传出。

②定向网络的组成部分为顶叶、中脑的上丘和丘脑。

定义是与注意相关的主要部位。右侧顶叶同时主管对身体左右两侧及其外部空间事物的注意力,而左侧顶叶主管对身体右边的注意。上丘及其周围区域与视觉定向有关,对有效线索引导行为起定向的作用。丘脑损伤患者及丘脑枕核被化学损伤的猴子在隐蔽定向上表现出困难。

③执行网络:位于额叶的一些区域包括扣带回参与注意的执行。前额叶损伤,导致多种多样的注意障碍。表现为分心,前额叶病人注意的控制能力低下,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特别暗示的事情上,过分敏感新异刺激和环境干扰。

18. 什么是对侧忽视综合症?

答:顶叶的损伤后引起对侧忽视综合征,主要表现是病人不能对出现在脑损伤对侧空间的刺激作出适应的反应。原因是对损伤同侧线索的过度注意或者注意脑损伤对侧的目标出现了困难。

19. 什么是朝向反射(定向反射),它的生理反应是怎样的?

答:①朝向反应就是由这种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朝向反应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

②生理活动主要有以下的变化:

(1)植物性神经功能变化,如瞳孔放大、皮肤导电增强、躯体血管收缩、头部血管舒张和心率变慢。

(2)脑功能变化,如脑电图出现去同步化快波,皮层兴奋性提高。

(3)运动功能变化,如头颈肌和眼外肌收缩,使感觉器官朝向刺激源。

20. 匹配理论如何解释朝向反射?

答:索科洛夫在朝向反应的研究中发现,它是一个包括许多脑结构在内的复杂功能系统。这一功能系统的最显著特点是它在新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新异刺激模式与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之间的不匹配,是这种反应的生理基础。这种机制发生在对刺激信息反应的传出神经元中,在这里将感觉神经元传入的信息模式和中间神经元保存的以前刺激痕迹的模式加以匹配,如果两个模式完全匹配,传出神经元不再发生反应。两种模式不匹配就会导致传出神经元从不反应状态转变为反应状态。

21. 什么是负启动?

答:负启动是一种抑制效应,它是指前一次的干扰刺激如果作为目标再次出现时,对这个目标的反应的抑制。

22. 持续行为的概念?

答:持续行为:前额叶病人不能根据暗示信号调整自己的行为,注意力很难在不同的事物或行为间进行转移。病人很难抑制已经建立起来的行为模式,额叶损伤导致了行为的选择性和组织性受到破坏。

23. 什么是惊反射?

答:惊反射是哺乳动物的一种最强的全身性反射活动,常规的惊反射能激活全身上百个肌肉,是人与动物对于威胁刺激的一种迅速反应,对适应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24. 什么是前脉冲抑制?

答:前脉冲抑制(PPI)的含义是:由出现在强的惊反射刺激之前一定时间内的弱感觉刺激对惊反射所产生的抑制作用。

25. 什么是潜伏抑制?

答:预先给予的弱刺激能够抑制和这个刺激形成的新的联系。它反映了学习忽略不相关刺激的能力。

26. 什么是感觉?

答:感觉是指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或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的反映。

27. 什么是感受器?

答: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信息的结构或装置。

28. 什么是感受器的适应刺激?

答:用某种能量形式的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时,只需要极小的强度就可以引起相应的感受。这一能量刺激形式或种类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29. 什么是换能作用?

答:各种感受器都要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有效刺激转变为相应的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或锋电位,这种现象称为换能作用。

30. 什么是感受器(发生器)电位?

答:不论何种感受器,刺激在转变为动作电位以前,一般都要在感觉神经末梢或感受细胞上引起一个在性质上类似于局部兴奋的电变化。这种电变化称为感受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

31. 感觉的编码作用是什么?什么是适应现象?

答:①感受器在把外界刺激转变为神经动作电位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感受器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条件变化的信息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和组合之中,这一过程称为编码作用。

②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经常看到刺激虽然仍在继续作用,但神经纤维上的传入冲

动频率已经开始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32. 视觉传导通路是怎样的?

答:视觉信息在视网膜上被转变为神经冲动由视神经传入脑内。两眼视网膜鼻侧的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分别交叉到对侧,形成视交叉;颞侧纤维不交叉。在视交叉处,左眼视网膜鼻侧的纤维和右眼视网膜颞侧的纤维形成右边视束;而右眼鼻侧的纤维与左眼颞侧的纤维形成左边视束。视束纤维一部分终止于上丘,完成瞳孔调节、视觉定位等活动,大部分纤维终止于外侧膝状体,在这里更换神经元,由中继神经元的轴突组成视放射投射到枕叶17区的一级视觉皮质。一级视皮质周围的广大区域一般也有视觉功能,并接受来自丘脑的纤维。这样,

从两眼传入的信息汇合在大脑皮质,从而产生种视知觉。

33. 什么是瞳孔反射?

答:瞳孔反射也称光反射,在黑暗中瞳孔扩大,光照时瞳孔缩小的反应。

34. 什么是共轭运动?

答:眼睛的运动有许多方式,当我们观察位于视野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两眼共同转向一侧。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称为共轭运动。

35. 什么是辐辏运动?

答:辐合与分散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总是反方向运动,称为辐辏运动。

36. 什么是注视?持续时间是多少?

答:在两次扫视之间,眼球不动,称为注视。其持续时间约在150-400毫秒之间。

37. 视网膜的细胞组成是什么?

答:视网膜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是色素上皮层,由色素细胞组成,由此产生和储存一些光化学物质。内层是由5种神经细胞组成的神经层,从外向内依次为视感受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水平细胞、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

38. 什么是视感受单位?

答:由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在垂直联系之间进行横向联系,1个神经节细胞及与其相互联系的全部其他视网膜细胞,构成视觉的最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称之为视感受单位。

39. 视锥和视杆细胞的光敏感性的差别是什么?

答:视杆细胞对光的敏感度较高,在昏暗的环境中能引起视觉;但不能产生色觉而只能区别明暗,而且视物时只有粗略的轮廓感,精确性差。

视锥细胞对光的敏感性较低,只能在类似白昼的强光条件下才能起作用;但视物时能分辨颜色,分辨力也高-能分辨物体的细节。

40. V1-V5区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V1区与简单视感觉有关。V2区与图形或客体的轮廓或运动感知有关。V3处理视觉对象动态形状的中枢。 V4区主要与颜色觉有关。V5位于颞叶,处理视觉对象运动信息的脑区。

41. 什么是开反应?什么是闭反应?

答:对感受野施予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单位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称为开反应。撤出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单位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称为闭反应。

42. 什么是功能柱?它的种类都有哪些?

答:①功能柱是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

②功能柱可以分为:方位柱,空间频率柱,颜色柱,眼优势柱。

43. 听觉传导通路是怎样的?

答:听觉传导始于内耳的毛细胞,毛细胞与螺旋神经节内双极细胞的外周支神经纤维相联

系,将编码后的听觉神经信息传给双极细胞。双极神经细胞沿其中枢支神经纤维-听神经向脑内传递,先到达延脑的耳蜗神经核,交换神经元后大部分纤维沿外侧丘系止于下丘,另一部分纤维从耳蜗核经过延脑的上橄榄核与斜方体,再到达下丘。从下丘向左右两个内侧膝状体传递信息,最后到颞叶的初级听皮层(41区)和次级听皮层(21,22,42区)

44. 什么是强度分析机理?

答:不同刺激强度兴奋的感受细胞和神经单元的多少不同,每一个神经单元兴奋后发放的冲动数目也不一样。随着声音强度的加大,单根听神经纤维上放电频率增加和它们在空间上活动纤维的数目增多。听皮层及其他听觉中枢与声音强度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分析关系。不同区域对不同强度的声音刺激敏感。

45. 什么是双耳听觉?什么是锁相机制?

答:①听觉系统对同一个声音到达双耳的时间差和强度差的分析发生在脑干水平以上,因为在脑干以下双耳的听觉传导通路没有发生交互作用。两耳发生交互作用的最低中枢是在上橄榄核。上橄榄核的许多细胞对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别和强度差别很敏感。下丘接受的是脑干多个核团输入的信息,它的某些神经元只反应某一方向来的声音而不反应其他方向来的声音。

②神经元仅在声波某一相位时改变单位发放频率,两侧神经元对同相声波产生同步性单位发放的机制,就称为听觉神经元单位发放的锁相机制。

46. 什么是痛觉?

答:痛觉是人类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主观感觉,以提供躯体与内脏受损的信号。

47. 痛反应的分类?

答:①局部反应:受到伤害刺激的局部出现血管扩张、组织水肿等现象,由于神经末稍受刺激后释放出某些化学物质,直接或间接地刺激局部反应。

②全身反应:心率加快,骨骼收缩,血压升高等。

③行为反应:躲避,反抗,攻击。带有强烈的感情的色彩。

48. 内脏痛的特点?

答:内脏痛有时难以定位,常常牵涉到身体的其他表面。

49. 什么是牵涉性痛?

答:内脏痛有时难以定位,常常牵涉到身体的其他表面,叫做牵涉性痛。

50. 什么是知觉?

答:知觉是脑对客观事物各种特征及其关系的整体反映-脑将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各种特征或信息组合在一起并对其意义进行反映。

51. 知觉信息处理的两个特征?

答:①自然匹配原则:右手比左手对右侧的视野的闪光的反应时间要短,左手比右手对左侧的反应要快。

②恒常性:一个外部的物体,当它相对人眼的距离、方位、角度(如旋转)和照明光线发生变化时,它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也有相应的变化,然而人对这个物体的视知觉(即看

到的、感觉到的)却是恒定不变的,即知觉到的物体的大小、彩色、形状保持不变。心理学上称之为恒常性。

52. 知觉的神经基础是什么?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次级感觉皮层、联络区皮层以及与记忆功能有关的脑结构,形成了知觉的神经基础。其中,联络区皮层接收来自感觉皮层的信息,经过整合之后传入运动皮层,从而调节行为活动。联络区皮层在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之间起着联合作用。联络区皮层包括顶叶联合皮层、颞叶联合皮层、前额叶联合皮层,分别完成对视知觉、听知觉的加工及贮存。联络区皮层的多模式感知细胞,则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

53. 什么是失认症?

答: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受功能正常无恙,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对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

54. 视觉失认症的几种临床表现和相应脑区是什么?

答:①统觉性失认症:这类患者对一个复杂事物只能认知其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故又称同时性视觉失认症。这种失认症可能是V2区皮层以及与支配眼动的皮层结构间联系受损。

②联想性失认症:患者可对复杂物体的各种属性分别得到感觉信息,也可将这些信息综合认知,很好完成复杂物体间的匹配任务,也能将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正确地描述在纸上;但患者却不知物体的意义、用途,无法称呼物体的名称。这类患者大多数是由于颞下回或枕-颞间联系受损而致。这是视觉及其记忆功能和语言功能之间的功能、解体所造成的。

③颜色失认症:指患者不能对所见到的颜色进行命名,同时也不能根据别人的口头提示的颜色,指出相应颜色的物体。

④全盲性失认症:把世界的各种看成黑白色或灰色。

⑤颜色命名性失认症:可以看见颜色但是要求把相同颜色的物体匹配起来时,不能说出颜色性质和名称。

⑥特殊颜色失语症:颜色视觉与言语功能各之间的联系丧失,关于颜色的听觉表象能力也丧失,V4区可能损伤。

⑦面孔失认症:面孔认知障碍分为两种类型:熟人面孔失认症和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熟人面孔失认症对站在面前的两个陌生人可知觉或分辨,也能根据单人面孔照片,指出该人在集体照片中的位置。但病人不能单凭面孔确认亲人,却可凭借亲人的语声或熟悉的衣着加以确认。这类病人大多数是双侧或右内侧枕-颞叶皮层之间的联系受损。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的患者,对熟人确认正确无误,但对面前的陌生人却无法分辨。这类患者大多数为两侧枕叶或右侧顶叶皮层受损。

55. 什么是听觉失认症、体觉失认症、实体觉失认症?

答:①听觉失认症:患者大脑初级听皮层(颞横回的41区)、内侧膝状体、听觉通路、听神经和耳的结构与功能无异常所见,但却不能根据语音形成语词知觉或不能分辨乐音的音调,也有患者不能区别说话人的嗓音。词聋患者大多数左颞叶22区或42区次级听觉受损所致。

②体觉失认症:顶叶皮层的中央后回(3-1-2区)躯体感觉区结构与功能基本正常,但此区与记忆功能和语言功能的脑结构间联系受损,引起皮层性触觉失认症,实体觉失认症等多种类型的体觉失认症。

③实体觉失认症:多为右半球顶叶感觉区域记忆中枢间的联系障碍,引起左手触觉失认症状。

56. 什么是超柱?

答:超柱是指在大脑视觉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属性综合反应的基本单元。

57. 什么是多模式感知细胞?

答:联络区皮层的多模式感知细胞,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

58. 什么精神盲?

答:两半球颞下回的损伤使猴不能识别现实刺激物。它们看见蛇也视而不见,冷若冰霜,失去了正常猴所具有的那种恐惧反应能力。因而将颞下回损伤造成的这种认知障碍,称为精神盲。

59. 什么是学习?什么是记忆?

答:学习主要是指人或动物通过神经系统接受外界环境信息而影响自身行为的过程,记忆是指获得的信息或经验在脑内储存和提取(再现)的神经活动过程。

60. 人脑学习记忆功能的生物学特点是什么?

答:①不变量形成,人脑能够将外来的各种信息依其意义、特征分门别类,记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当在主要特征上与记忆中的某一事物相类似的事物出现时,我们能熟悉地认识它。

②信息平行处理,同时输入各种信息,并分别在脑内相应的中枢区域进行整合和分析,产生综合记忆。

③结构复杂、高效低耗能。

61. 学习和记忆的分类是什么?

答:①非联合型学习和联合型学习

非联合型学习: 在刺激与反应之间不形成明确的学习形式,称为非联合型学习。主要表现为在单一刺激长期重复作用下个体对该刺激的行为反应改变,增强或减弱的过程。习惯化和敏感化属于非联合型学习。联合型学习: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系的学习,他的实质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之间的活动形式形成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均属于联合型学习。

②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指事实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的记忆,又称外显记忆。陈述性记忆依赖于对信息的获得和回忆的意识表达,依赖于评价、比较和推理等认知过程。非陈述性记忆是具有自主或反射性质的记忆,又称内隐记忆或反射性记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弹钢琴、打球、做体操、系鞋带等技能或行为的记忆,称为程序性记忆。

③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 短暂的、容量有限的、其内容需要在脑内不断反复加强(重复)的记忆,称为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记忆时间持久、容量大、其内容不需要在脑内经常重复的记忆,称为长时记忆。

④工作记忆和参考记忆

工作记忆:指对某次训练时出现的特殊刺激或线索的记忆,也就是人或动物在进行某种

复杂的认知任务操作过程中脑内“在线”或短暂贮存某些必要信息的神经过程。参考记忆指对整个训练过程中一直不变的一般线索或规则的记忆。

62. 什么是习惯化?什么是敏感化?

答:习惯化是指一个不具有伤害性刺激重复作用时,机体对反射性行为反应逐渐减弱的过程。意义在于忽视那些旧的不具有意义的刺激,更好地去注意更有意义的新的刺激。敏感化,又称为假性条件化,表现为当一个强刺激存在时,大脑对一个弱刺激的反应会得到加强。在敏感化过程中强刺激与弱刺激之间并不需要建立某种联系,也不要求两者在时间上的结合。

63.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什么?

答:了解书上74和75页的例子。

64. 什么是启动效应?

答:过去呈现过的刺激重新出现或以某种残缺的形式出现时,对该刺激进行确认、补缺或判断时所表现出来的促进作用,称为初始化效应或启动效应。

65. 什么是内隐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答:见第61题②。

66. 参与学习与记忆的脑结构都有什么?并简要叙述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答:主要有以下5部分:颞叶、海马和杏仁核、间脑、新皮质、小脑。

①一侧颞叶病变的患者学习和记忆都发生困难,患者在术前学习记忆就有障碍,在手术后加重。左颞叶切除术引起语词材料的学习和记忆的损害。右颞叶切除术引起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作业的操作受损。颞叶在贮存陈述性记忆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②海马内有位置细胞,对动物所处位置起特定反应的神经元。海马对建立环境的空间位置记忆有特殊作用。海马与陈述性记忆有关,陈述性记忆的特点是具有相关性。杏仁核把感觉体验转化为记忆的另一个关键部位。杏仁核是所有感觉的汇聚站,从各种感觉皮层和感觉的皮层下结构(丘脑)来的信息分别汇聚于杏仁核,然后投射到与情绪有关的丘脑下部。同时又返回到感觉区。海马和杏仁核的作用同等重要,是感觉体验转化为记忆的关键部位。在海马和杏仁核破坏后,动物丧失了将感觉体验转化为记忆的能力,造成刺激物与奖赏体验分开。

③间脑中主要是丘脑前核、丘脑背内侧核和下丘脑乳头体参与加工认识记忆。间脑与额叶之间有纤维联系,而且海马的传出纤维(穹隆)到达乳头体,而乳头体的传出纤维又投射到丘脑前核(由此再到扣带回)。

④前额皮质与外侧顶叶下区都与学习记忆有关。前额叶皮质参与和解决问题及周密计划有关的工作记忆。前额皮质主沟区(46区)是空间工作记忆的关键脑区。前额叶皮层的下凸部(12区和45区)具有物体工作记忆功能。

⑤小脑是兔经典瞬膜/眨眼条件反射这种学习与记忆的关键部位。

67.什么是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什么是神经元突触的可塑性?

答: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在宏观上表现为脑功能(学习与记忆功能)、行为表现及精神活动的改变,在微观水平上表现为神经元突触、神经环路的微细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包括突触形态亚微结构、神经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受体等)、电生理活动等方面的变化。

68.什么是“长时程增强”?

答:长时程增强是指长时程的突触传递效能改变(易化)的现象。

69.三突触回路的过程?

答:三突触回路始于内嗅皮质区,这里的神经元纤维形成穿通纤维,止于齿状回颗粒细胞突触,形成第一个突触联系。齿状回颗粒细胞轴突形成苔状纤维与海马CA3区的锥体细胞的树突形成第二个突触联系。CA3区锥体细胞轴突发出侧枝与CA1锥体细胞发生第3个突触联系,再由CA1锥体细胞发出向内侧嗅区的联系。

70.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是什么?

答:①cAMP:它起到第二信使的作用。

②NMDA受体:它有两个亚单位组成NR1和NR2,NR2 又可以分为NR2A ,NR2B ,NR2C,NR2D四种亚型。其中NR2B 受体亚型在记忆起关键作用。

③α-CaMKⅡ:在信息转导过程中起到“开关样”作用,从而参与了学习记忆信息的贮存。

④代谢性mGluR与G蛋白偶联,能够激活第二信使的级联反应,它通过这种方式在学习记忆中发挥作用。

71.列举学习与记忆过程的调控物质?

答:①中枢胆碱能递质

②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

③氨基酸:其中γ-氨基丁酸是中枢神经系统内重要的抑制性递质。

④神经肽

生理心理学论文详解

大学生抑郁症状况及相关理论的分析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负性情绪状态,对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有学者指出,抑郁是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1】。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文明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因情感,就业,学习压力增大,大学生抑郁问题也越来越多,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开展大学生抑郁状况研究和相关理论的分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分析研究大学生抑郁症状况离不开对抑郁症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因此本文浅显地分析大学生抑郁状况及有关的相关理论来探讨其产生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抑郁相关理论产生影响因素 University students depression status and analysis of relevant Theories Abstract: Depression is a more common negative emotional state, for individual learning, work, life will have a negative impact. A long period of depression, and even lead to the occurr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Some scholars have pointed out that depression affects human health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major risk factors [1]. Along with social progress,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college students due to emotional, employment, study pressure, depression, problems are more and more students, but also by the community's attention. Therefore, students carry out research and related depression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has an important role.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status without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depression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Students plain depression and related theorie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factor. Keywords: University student depression relevant theories Impact factors 一引言 大学生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处于特定环境的大学生由于生理的、社会的、心理的变化、学业适应、人际关系、恋爱、自我意识等问题的出现和近年来学校的扩招收费的增加,就业压力的加剧,导致其抑郁症明显增多。我国心理学、医学及教育界不少学者对大学生抑郁状况已经开展了许多的研究工作。杜召云、王克勤对1579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轻度抑郁流行率为42.1%,重度抑郁流行率为2.1%。【2】李彤最新一篇关于大学生抑郁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抑郁发生率为38.5%,其中男生抑郁者所占比例为34.45%,女生所占比例为42.03%。【3】而北京市卫生局最新行病学调查显示,该市1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30万人正在罹患抑郁症,其中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不少于10万人。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抑郁状况的检出率较高,应当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探讨大学生的抑郁状况和发生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心理学工作者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本文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期末复习大纲—生理心理学

期末复习大纲—生理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心理生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1、脑立体定位技术 2、脑损伤法:不可逆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药物损伤) 简单易行、效果明显,但无法恢复,可能引起组织病变,影响结果 可逆损伤(扩步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 暂时性的机能切除,不易发生继发性的周围组织病变,常用来研究皮层机能 3、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 4、电记录法 5、生物化学分析法 6、分子遗传学技术 7、脑成像技术:PET技术、CT技术 第二章注意的神经过程 ●注意的主要功能 使有机体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心理活动的对象并维持下去,它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的顺利进行起着保障作用。 第一节注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注意是通过一些脑区的神经网络活动来实现的。 ●既不是某一脑区的特性,也不是全部脑区的功能。 ●不同脑区在注意过程中发挥着特定的作用。 ●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络和执行网络 一、警觉网络 (一)警觉和注意的关系 ●实验结果:警觉的提高可以改善对注意目标的觉察速度。 (二)注意(警觉状态)主要靠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持续作用来调节 ●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为单胺能和胆碱能细胞存在的部位。 ●投射到不同部位。 1.上行去甲肾上腺素(NA)系统的功能

●DNAB损伤鼠模型 在脑内注射6-羟多巴胺(6-OHDA)到蓝斑皮层通路(DNAB ),导致DA严重耗竭,使其含量少于对照组的10%。然后进行习得条件辨别任务:刺激为a,反应为b;刺激为X,反应为Y; --DNAB损伤鼠在完成习得条件辨别任务中有缺陷;同时,鼠的巴浦洛夫条件抑制也受影响。 --表明:蓝斑-皮层投射系统的正常功能是保持在高度唤醒水平下注意的选择。 2.上行多巴胺(DA)系统 ●中脑-边缘DA系统能够将动机转化为动作。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激活行为反应,以便获得强化物。如精神运动兴奋药物苯丙胺的强化效应,部分通过该系统发挥作用。 ●中脑—纹状体DA系统具有唤醒作用。 3.上行5-HT系统的功能 ●在某些情况下,对5-HT的操作,影响到与行为抑制相关的过程,尤其是在厌恶背景中。 ●如中枢5,7-双羟色胺耗竭,可明显提高鼠的惩罚反映率。 4.上行胆碱能系统的功能 ●上行胆碱能系统作用机制—胆碱能投射通过提高新异刺激的作用,帮助了刺激在皮层的加工。 小结: ●蓝斑-皮层NA系统可维持紧张或唤醒状态下辨别能力的保护功能,参与了选择性注意的加工。 ●中脑-边缘DA系统和中脑-纹状体DA系统有助于不同形式的行为激活,在认知或运动传出中起作●皮层胆碱能系统促进刺激在皮层的加工,在注意和记忆信息加工中处于基础地位。 ●5-HT能系统有助于行为抑制,与上述3系统功能对立。 ●在许多情况下,这些系统同时活动,只是程度不同。 二、定向网络 主要组成部分是:顶叶、中脑的上丘和丘脑。 1.顶叶 ●对侧疏忽综合征。 (1)对侧疏忽综合征主要表现:病人不能对出现在脑损伤对侧空间的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 (2)对侧疏忽综合征原因:对损伤的大脑半球同测线索的过度注意; 注意损伤大脑半球对侧的目标出现了困难。 (3)对侧疏忽综合征特别与右半球顶叶损伤有关。 此外,研究发现,右侧顶叶同时主管对身体左右两侧及其对外部空间事物的注意力,而左侧顶叶只管对身体右边的注意。 (4)顶叶皮层存在“注意神经元” 注意力集中时,顶叶某些神经元放电会增加且持续。顶叶皮层对注意转移也非常敏感。 2.中脑上丘

生理心理学复习大纲详解

《生理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1. 生理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向)是什么? 答: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生理心理学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2. 生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都有哪些?用于人群的研究都有哪些? 答:①脑立体定位技术:找到要损毁或研究的脑内部位。用于:脑内刺激,脑内核团给药,脑内电信号记录,脑内物质(神经递质)的测定等。 ②脑损伤法: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 伤等。 ③刺激法:电刺激法(如恒流刺激),化学刺激法(神经递质的激动剂或拮抗剂)。 ④电记录法:自发电活动(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和诱发电位;胞内电位,胞外电位。 ⑤生物化学分析方法:神经递质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荧光检测, 紫外检测),推-挽灌流,脑内微透析术;mRNA的检测用原位杂交的方法等。分子遗传学技术:行为遗传学,反向遗传学,用相关基因敲除的动物研究整体动物的行为。基因芯片(不同行为的动物某个脑区基因表达的差异)。 ⑥行为学的方法:(1)基本行为:摄食,饮水行为(进食,饮水的时间和数量,内分 泌变化等);防御行为的行为模式:常常采用跳跃行为,跳跃次数和高度;性行为:如爬背行为,雌性动物的脊柱前凸等;睡眠行为:睡眠时间长短和眼动情况以及生化物质变化情况。(2)经典条件反射。(3)操作式条件反射。(4)特殊行为。 ⑦形态学的方法:荧光显微镜,行为异常伴随的脑部结构形态的异常,树突棘的稠密。 ⑧脑成像技术:CT, PET, fMRI。 其中,刺激法、电记录法、行为学方法和脑成像技术可以用于对人群的研究。 3. 大脑分为哪些部分?大脑皮层分为哪些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①大脑分为六部分: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②大脑皮层又可以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③颞叶:听觉功能,和记忆有关。枕叶:视觉功能。顶叶:躯体感觉功能。额叶:躯 体的运动功能。前额叶皮层和颞叶、顶叶、枕叶皮层之间的联络区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4. 边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答:①边缘系统:大脑的底面与大脑半球内侧缘的皮层-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 ②功能: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控功能。情感、情绪的调节中枢。 5. 上行网状激活(激动)系统的功能? 答:上行网状激动系统:包括向脑干网状结构的感觉传入,自脑干网状结构向间脑的上行投射,以及从间脑向大脑皮质的广泛投射。上行网状激动系统携带的上行冲动是“非特异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学科分支,是高等院校心理学各专业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了解个体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尤其掌握儿童阶段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辨证发展观,以便其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等基本理论问题,掌握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打下基础。 该课程内容有两大部分组成:基本理论部分和年龄特征部分。基本理论部分侧重介绍国内外关于发展心理学的一些著名理论,主要是各个学派中较经典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年龄特征部分介绍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长、衰老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各方面发展的规律,其中以中小学阶段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为重点部分。 2.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了解与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与具体方法、发展心理学在优化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还应能运用有关知识与理论分析自己及他人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过程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为后继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包括: 1、学生应了解发展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发展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解释与描述个体发展的重要理论观点,以及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等,具备相关的知识与科学的发展观,对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学生应掌握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中心理发展的重要“课题”,理解发展的原因及其复杂性,并运用相关的理论对发展中的心理年龄特征与关键问题、儿童教育现状、老年文化等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和解释,培养开放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将知识的运用与实践相联系的学习风格。 3、学生应掌握发展心理学研究中重要且独特的研究范式及方法,了解这些方法对于研究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并能运用于研究与实践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基本的研究技能和探究态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教学的重点: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对人生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特点的描述与解释,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具体研究方法在心理发展的各个时期及主题中的应用。 课程教学的难点: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

生理心理学1详解

第一章绪论 ●心理生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1、脑立体定位技术 2、脑损伤法:不可逆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药物损伤) 简单易行、效果明显,但无法恢复,可能引起组织病变,影响结果 可逆损伤(扩步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 暂时性的机能切除,不易发生继发性的周围组织病变,常用来研究皮层机能 3、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 4、电记录法 5、生物化学分析法 6、分子遗传学技术 7、脑成像技术:PET技术、CT技术 第二章注意的神经过程 ●注意的主要功能 使有机体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心理活动的对象并维持下去,它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的顺利进行起着保障作用。 第一节注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注意是通过一些脑区的神经网络活动来实现的。 ●既不是某一脑区的特性,也不是全部脑区的功能。 ●不同脑区在注意过程中发挥着特定的作用。 ●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络和执行网络 一、警觉网络 (一)警觉和注意的关系 ●实验结果:警觉的提高可以改善对注意目标的觉察速度。 (二)注意(警觉状态)主要靠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持续作用来调节 ●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为单胺能和胆碱能细胞存在的部位。 ●投射到不同部位。 1.上行去甲肾上腺素(NA)系统的功能 ●DNAB损伤鼠模型 在脑内注射6-羟多巴胺(6-OHDA)到蓝斑皮层通路(DNAB ),导致DA严重耗竭,使其含量少于对照组的10%。然后进行习得条件辨别任务:刺激为a,反应为b;刺激为X,反应为Y; --DNAB损伤鼠在完成习得条件辨别任务中有缺陷;同时,鼠的巴浦洛夫条件抑制也受影响。 --表明:蓝斑-皮层投射系统的正常功能是保持在高度唤醒水平下注意的选择。 2.上行多巴胺(DA)系统 ●中脑-边缘DA系统能够将动机转化为动作。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激活行为反应,以便获得强化物。如精神运动兴奋药物苯丙胺的强化效应,部分通过该系统发挥作用。 ●中脑—纹状体DA系统具有唤醒作用。 3.上行5-HT系统的功能 ●在某些情况下,对5-HT的操作,影响到与行为抑制相关的过程,尤其是在厌恶背景中。 ●如中枢5,7-双羟色胺耗竭,可明显提高鼠的惩罚反映率。 4.上行胆碱能系统的功能 ●上行胆碱能系统作用机制—胆碱能投射通过提高新异刺激的作用,帮助了刺激在皮层的加工。 小结: ●蓝斑-皮层NA系统可维持紧张或唤醒状态下辨别能力的保护功能,参与了选择性注意的加工。 ●中脑-边缘DA系统和中脑-纹状体DA系统有助于不同形式的行为激活,在认知或运动传出中起作●皮层胆碱能系统促进刺激在皮层的加工,在注意和记忆信息加工中处于基础地位。 ●5-HT能系统有助于行为抑制,与上述3系统功能对立。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 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 1956 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 7 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 Dartmouth 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 年 S.Paert 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 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 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涵义 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1: 《……》课程教学大纲 (黑体二号加粗居中) 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总学时:学时总学分:开课学期:适用专业: 先修课程:后续课程:大纲执笔人: 参加人:审核人:编写时间:年月编写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年版(宋体五号,无缩进,段前段后0行,行距20) 一、本课程的类型、性质和任务(宋体四号加粗,无缩进,单倍行距,段前段后0.5行,下标题同) 示例: 认知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它是一门新兴学科,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以其崭新的理论和丰富的试验成果改变了心理学的整个 面貌,并给心理学的各个分支以巨大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 课程,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模式识别、选择性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高级心理活动是其主要研究内容。

(宋体四号,首行缩进2字符,段前段后0行,单倍行距)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示例: 认知心理学是应用心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目前心理学的多数分支都受到认知心理学的影响,被称为心理学“认知化”的倾向。该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研究素养、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加深对人类心理过程的认识。因此学好该门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将对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将来从事心理学专业工作产生很大帮助。 (宋体四号,首行缩进2字符,段前段后0行,单倍行距)二、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示例: 认知心理学既是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方法论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系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生掌握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学会认知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的实验设计。 (宋体四号,首行缩进2字符,段前段后0行,单倍行距)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示例:

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生理心理学的概念 生理心理学是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生理过程,主要解释人类自身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机制的科学。 研究方法 1.脑损伤法: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药物损伤扩布性抑制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 伤 2.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 3.电记录法 4.生物化学分析法 5.分子遗传学技术 6.脑成像技术:CT技术PET技术 研究对象:人和高等动物基本行为的胜利基础或神经机制,如随意运动摄食与饮水性行为睡眠与觉醒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1.为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用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好的思路 3.生理心理学能够为许多时间领域服务,尤其是为了人类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4.研究生理心理学的巨大动力和这门学科的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对人类自身的心理活动 进行寻根究底的 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的关系 相同之处:研究对象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范围都比心理生理学广泛 2.生理心理学用动物做实验,心理生理学则大多数以人为被试 3.生理心理学可以采用多种仪器和方法来记录数据,而心理生理学则采用多道生理记录仪记录数据。 第二章 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路执行网络 上行多巴胺(上行DA系统)的功能:有助于不同形式的行为激活,从而在认知或运动的传出激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行5-HT系统的功能:有助于行为抑制即降低无关信息引起的活动 丘脑闸门的控制理论:该理论认为,丘脑抑制性网状神经核既接受丘脑-额叶系统的特异兴奋作用,有接受中脑网状结构泛化性的抑制影响,从而对各种感觉冲动进行筛选。只有能通过站们的神经冲动才能传到到大脑皮层,没有通过闸门的神经冲动则不能到达大脑皮层。额叶在执行网络中的作用:额叶的一些区域包括扣带回参与注意的执行,人类的前额叶损伤,导致多种多样的注意障碍。一是前额叶病人注意的调控能力低下,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被特别暗示的事情上,过分敏感新异刺激和环境干扰。二是前额叶病人往往不能根据暗示信号调整自己的行为,注意力很难在不同的事物或不同的行为操作之间进行转移。顶叶在定向网络中的作用:是注意相关的主要部位,参与注意过程 中脑上丘在定向网络中的作用:视觉定向的作用。顶叶皮层存在“注意神经元”,并且对注意转移也非常敏感。 丘脑枕核在定向网络中的作用:损伤后在隐蔽定向上表现出困难,对视觉形状的选择性具有重要作用。

心理学考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想象:想象是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 意志: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知识要点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心理现象的内容: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 2、感受性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偿、联觉 视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段极短的时间。 感受性的发展:人的各种感受性的提高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活动和专门训练可以得到发展和完善。 3、知觉的基本特征和种类 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昌性 种类: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社会知觉:他人知觉(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错觉:视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方位错觉 4、 记忆的分类: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根据记忆内容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记忆的策略:有目的的识记、先理解后识记、识记与操作相结合、保持良好的情绪 复习的策略:要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边复习边思考、整理好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 5、 思维的基本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健康心理学教学大纲

《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课程教学大纲(保留版权) 《健康心理学》课程是为心理学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健康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影响人健康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了解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能够运用健康心理学的相关技术,分析与处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健康心理问题。 课程总教学时数为50小时,课堂讲授占80%,实习占20% 课程考核方式分两部分,一是学科结业闭卷考试,100分钟,占学科总分70%;二是平时作业思考题或小论文,占30%。 主要参考教材 Phillip L. Rice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郑晓边著:《心灵成长-校园生活中的健康心理与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一章健康心理学概论 一、健康 1.大众对健康的解释 2.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解释 “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完善状态,而非仅仅是疾病和虚弱的缺乏”(WHO,1947)。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三分法观点,将健康限定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而非仅仅是疾病的缺乏。 3.汤纳特尔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的解释 4.整体健康观 5.健康的水平 (1)格林伯格提出了健康的五级观点。 (2)汤纳特尔的三级健康水平模式 6.结论 健康是人们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所获得的一种稳定、和谐和完善的状态。对健康的理解表现在三个方面:健康由三个方面组成,即生理、心理和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欠缺都不能称之为健康。 健康的特点 二、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处在科学的婴儿期。 1、定义: 是对促进和维护健康、防治生病、辨别健康、生病和相关功能失调的病因和诊断联系、以及对分析和促进健康服务体系和健康政策形成的融教育、科学和心理学学科专业贡献为一体的结合体。 该定义特征:包括教学、研究、干预三大职业活动。 2、健康心理学的对象 健康心理学的对象是与人的健康有关的行为,或者是达到健康状态有关的心理现象。 3、健康心理学的目的 健康心理学的根本目的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健康的关系,研究两者之间联系的规律,然后利用这些规律使人们达到最佳健康水平。具体而言,健康心理学的目的有两个方面: 消除消极的健康行为。 倡导积极的健康行为。

生理心理学完整

一、名解 1感受野: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2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且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是柱状分布,只对某一视觉特征发生反应。 3超柱:在大脑视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综合反应的基本单位叫超柱。 4视感受单位:一个神经节细胞及与其相互联系的全部其他视网膜细胞,所构成的视觉最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 5:(正电子发射层描述)是一种对人脑代谢无损伤性连续测定方法,能够动态活体研究人脑功能与其区域性糖代谢率之间的关系。 6:指无创性脑代谢成像技术之一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用于测定血氧水平信号在认知活动中不同脑区的变化。 7朝向反应:指由新异强烈刺激引起的机体现行活动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的一种反对活动。8习惯化:强化S重复—前膜离子内流减少—递质释放减少—后电位减少,无生物学意义。 9敏感化:强刺激重复—前膜离子内流增加—递质释放增加—后电位增加,有生物学意义。 10次发行饮水:是一种预见性的生理心理反应,由于生活习惯和预料将会渴,而导致的饮水行为。在吃饭中喝汤和饭后饮水,以及不论是否口渴每日定时喝茶都是。 11:(大脑平均诱发电位)一组能够反应心理活动中脑功能瞬间变化的脑电波。根据潜伏时可分为早成分,中成分,晚成分。12大脑半球功能一侧化:对正常被试和割裂脑病人的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在认知活动中的功能是不对称的。左侧大脑半球的言语功能和抽象思维功能优于右侧半球。右侧半球的空间概括能力的形象思维功能和情感信息处理优于左半球。 二、填空 1、生理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与脑机能定位论相对应的学说称为(脑等势学说)。 3、人的心理反应不仅制约于(外界刺激),也制约于脑干非特异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生理心理学

一:选择题 1 病人能分辨男女老少,可以识别陌生人面貌的某些特征,却不能根据熟人的面貌判断熟人的身份,甚至不能识别配偶儿女。病人患有(面孔失认症) 2 主要研究动物生态行为规律与脑功能的关系。(神经行为学) 3 上行多巴胺系统起源于(基底神经节的黑质)(中脑的腹侧被盖区) 4 有机体对刺激输入的反应强度是习惯化和敏感化两种作用的整合。注意可能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双重过程模型) 5 每种感受器只有(一种)适宜刺激。 6 引起视觉的外周感觉器官是(眼睛) 7 味觉的辨别力使人能主动的选择食物,这是受血液中的(化学成分)的影响。 8 影响知觉恒常性的因素(遗传)(刺激图形在视网膜成像的方位) 9 (视知觉理论) 10 (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了原型匹配理论。 11 (非陈述性记忆)是具有自主或反射性质的记忆,又称内隐性记忆。不依赖意识和认知过程,几乎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需要多次重复才能逐步形成。 12 在丰富化环境中(乙酰胆碱酯酶含量增高,大脑皮质重量增加,突触数目增多)相比于贫乏化环境。 13 布洛卡区(运动性失语症)、威尔尼克区(感觉性失语症)、弓形束(传导性失语症) 14 能理解语言,但不能用语言对话,能发音,不能组成语言,电报式的(运动性失语症) 15 参与恐惧性情绪活动的有(岛叶皮层前部)(内侧额叶皮层)(扣带回前部)(眶额皮层) 16 (多巴胺)与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关,被描述为一种使人产生“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17(横断损伤)在外科手术条件下用刀在脑的不同水平上横断,使断脑之间的上下联系中断。 18 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络)、(执行网络) 二简答题: 1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P5 (1)脑立体定位技术 (2)脑损伤法: ①不可逆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药物损伤; ②可逆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 (3)刺激法:包括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 (4)电记录法(ERP) (5)生物化学分析法 (6)分子遗传学技术 (7)脑成像技术

生理心理学重点整理

生理心理学重点整理 行为的生物学解释:生理学解释、个体发育解释、演化解释、功能解释 生理学解释:把行为与脑和其他器官的活动联系起来 e.g.激素影响脑活动的化学反应脑活动控制肌肉收缩 个体发育解释:描述一种结构或行为是怎样发展的,包括基因、营养、经验以及三者间相互作用的影响e.g.抑制冲动的能力从婴儿期开始发展直到青少年期,反映出大脑额叶的逐渐成熟 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演化解释:重建一个结构或行为的演化历史 e.g.人类起鸡皮疙瘩是从远古祖先那里演化而来的 功能解释:描述了为什么一个结构或一种行为是这样演变的是这样演变的 e.g.一个恐惧的动物会看起来更大;更具恐吓性带尾鹰在秃鹫群中飞翔,保持姿势与秃鹫一样,便于捕食 例子:鸟鸣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生理学解释:与鸣叫关联的大脑区域在睾酮的影响下发育,因此,繁殖期雄性鸟的这个区域比雌鸟或未成熟鸟大,由此雄鸟鸣唱个体发育的解释 个体发育的解释:在很多物种中,年幼雄鸟需要听成年雄鸟的叫声来完成学习。鸣唱的发展需要一组特定的基因。鸣唱的发展有关键期 演化的解释:某些种类的鸟有相似的叫声。滨鹬和阔嘴鹬使用特定的频率呼叫,说明其来自相同的祖先功能的解释:大多数鸟类中,只有雄鸟鸣唱;雄鸟只在繁殖期鸣唱,且只在自己的领地上鸣唱。鸣唱是为了吸引异性,捍卫领地 伴性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的基因 限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在两性上都有,依赖于性激素的激活,只在某一性别中起作用 行为的演化 演化:在一群人中,一代与一代之间,各种基因在频次上所发生的变化 关于演化的常见误解 行为或结构的使用或废弃会导致某种特征在演化上增加或减少 —拉马克演化:用进废退学说 —肌肉力量遗传;小脚趾遗传 人类停止演化了 —具有比平均数数量多子女的人的基因会在人口中扩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