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血液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侵袭性真菌病诊疗建议

儿童血液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侵袭性真菌病诊疗建议

儿童血液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侵袭性真菌病诊疗建议
儿童血液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侵袭性真菌病诊疗建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儿童血液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侵袭性真菌病诊疗建议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作者单位:

刊名:

中华儿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

年,卷(期):2014,52(6)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165575197.html,/Periodical_zhek201406006.aspx

儿科临床用血指征

儿科临床用血指征 红细胞输注指征: (1)一般儿童红细胞输注指征: 1)Hb<60g/L或Hct<0.20,伴有明显贫血症状。 2)急性失血(如消化道大出血)或急性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G6PD 缺乏症急性溶血期、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合并感染出现急性溶血等),估计出血或溶血将持续加剧时输注指征应适当放宽。 3)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输血应慎重。若生命体征稳定,Hb>40g/L,可暂不输血。若确需输血应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的冲击治疗下输注同型或“O”型洗涤红细胞,也可采用血浆置换的方法予以治疗。 4)重型β地中海贫血或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和部分HbH病患者(Hb 持续低于90g/L以下,脾脏明显增大)应考虑定期输注红细胞,并维持Hb水平在90g/L以上(100~120g/L之间较为适宜)。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维持H b水平在50~60g/L以上。 5)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中需成分输血支持治疗的患者,为预防抑制物抗宿主疾病(GVHD)的发生应使用经过辐照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当受血者与供血者血型不符时,或受血者处于血型转换期时,应输注经辐照的洗涤红细胞。 6)DIC患者Hb<80g/L,或Hct<0.24,并伴有心慌、发绀等临床缺氧症状或存在活动性出血。 7)婴幼儿围术期H b水平应维持在80~90g/L以上。 (2)新生儿红细胞输注指征:

1)出生24小时内静脉血Hb<130g/L。 2)急性失血量≥血容量的10%。 3)医源性失血累计≥血容量的5%~10%。 4)严重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伴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者应进行换血治疗。 5)外科手术时,Hb应维持在100g/ L(或Hct>0.30)以上。 6)慢性贫血患儿,Hb<80~100g/ L(或Hct<0.250.3),并伴有贫血症状。 7)患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新生儿Hb<130g/L。 (3)极低出生体重儿红细胞输注指征: 1)出生时严重贫血和(或)低血容量性休克。 2)一次性失血量≥血容量的10%。 3)第一周Hct<0.40,第二周Hct< 0.35。 4)出生后第二周仍有严重肺部疾病或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婴,Hct<0.40。 5)二周以上慢性肺部疾病患儿Hct<0.30~0.35。 血浆输注指征: (1)一般儿童血浆输注指征: 1)各种原因导致PT、APTT>正常对照值1.5倍,存在活动出血的风险。 2)已知凝血因子缺乏而又无法获得相应的凝血因子进行补充。 3)各种疾病导致机体出现多种凝血因子缺乏,患者存在活动性出血,或需手术治疗,或有明显的凝血功能实验结果异常。 4)大量失血或大量输血引起继发性凝血因子缺乏。

儿科血液系统疾病试题

儿科血液系统疾病试题2006-2 贫血分类 缺铁性贫血 问答题: 1.简述贫血的病因分类. 答:贫血的病因分三类: 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①特异性造血因子缺乏(如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②再生障碍性贫血, ③感染性贫血等. ⑵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内在异常,红细胞外在因素) ⑶失血性贫血(包括急性与慢性) 2.贫血的定义. 答:贫血是指末梢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 3.试述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答: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有: ⑴先天储铁不足:胎儿期最后3个月从母体获得铁最多,如因早产,双胎,胎儿失血和母患严重缺铁性贫血均可使胎儿储铁减少; ⑵铁摄入量不足:这是主要原因; ⑶生长发育快:婴儿生长发育较快,随体重增加血容量也增加较快,如不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易于缺铁; ⑷铁吸收障碍:食物搭配不合理或消化道疾病,影响铁的吸收; ⑸铁的丢失过多:失血或钩虫病,肠息肉等也是导致缺铁的常见原因. 4.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主要预防措施有哪些? 答:主要预防措施有: ⑴做好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食品,如鱼、肝、瘦肉等;注意合理搭配膳食:婴儿如以牛乳喂养,必须经加热处理,以减少因过敏引起肠道失血。 ⑵婴幼儿食品可加入适量铁剂进行强化。 ⑶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宜自2个月左右即给予铁剂预防。 单选题 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红血蛋白值在6-14岁的儿童其最低限是多少?

A 110 g/L B 120 g/L C 90 g/L D 110 g/L E 130 g/L (B)2. 急性失血性贫血是 A 大细胞性贫血 B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C 正细胞性贫血 D 造血不良性贫血 E 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C)3. 婴幼儿最常见的贫血是: A 生理性贫血 B 失血性贫血 C 溶血性贫血 D 缺铁性贫血 E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D)4.生理性贫血最明显的时间为 A生后1月以内 B生后2-3月 C生后4-5月 D生后6个月 E生后7个月(B) 5.正常小儿白细胞分类出现两次交叉的年龄为 A.1-3d及1-3岁 B.4-6d及4-6岁 C.4-6个月及4-6岁 D.4-6d及4-6个月 E.7-9d及7-9岁( B ) 6.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的形态特点是: A 红细胞均为小球形、,中央厚度大 B 红细胞大小不等,易见异彩 C 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大者为多,淡染区不明显 D 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多,中央淡染区扩大

(完整版)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

血液系统疾病 概述 一、基础知识; (一)、血液的理化特性: (1)颜色: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是红色 动脉血:鲜红色。HbO2 静脉血:暗红色。Hb 空腹血浆:清澈透明 餐后血浆:较混浊 (3)粘滞性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的阻滞特性。血液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 (4)渗透压 概念:溶液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特性或能力。 血浆渗透压包括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约为300毫渗克分子/升(mOsm/L)其中血浆晶体渗透压为主要组成部分。 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形成。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及血细胞的正常形态。 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形成。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 (5)酸碱度: 血浆PH 7.35~7.45。大于7.45为碱中毒,小于7.35为酸中毒。体内有酸碱对。保持其平衡。 (二)、血量:正常血量占体重的7~8%,失血程度与后果:轻度失血:成人一次失血<500ml或< 全身血量的10%,可代偿,病人无症状;中等程度失血:成人一次失血>1000ml或>全身血量的10%, 不能代偿,病人有症状;严重失血:失血量达总血量的30%以上时,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三)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红细胞 血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 血液水 血浆 血浆蛋白,糖,维生素,激素,代谢产物及无机盐等 1、红细胞(RBC) (1)形态:胞体双凹圆盘状,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b) (2)数量: 正常值 RBC 男性 4.05.5×1012/l 女性 3.5-5.0×1012/l Hb 男性 120 ~ 150 g/l 女性 110~140g/l (3)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①:.悬浮稳定性 它的定义是RBC能较稳定地分散悬浮于血浆的特性。其原理是血液流动;RBC与血浆之间的摩擦使下沉速度减慢;表面积与体积比较大,不易下沉;表面带负电荷,互相排斥。测定方法:血沉(ESR)。血沉是指单位时间内RBC在血浆中下沉的速度。 1小时末,男性:0~15mm;女性:0~20mm。 ②: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它的定义是红细胞膜对低渗NaCl溶液抵抗力的大小。这表明RBC对低渗溶液抵抗能力的大小:当脆性大时,抵抗力小,易溶血;当脆性小时,抵抗力大,不易溶血。 它分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0.9%NaCl溶液、1.9%尿素溶液等。 等张溶液:能保持RBC正常大小和形态的溶液,如 0.9%NaCl溶液。 (4)功能: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5):红细胞的生成: ①:生成的部位:出生后,红骨髓是制造红细胞的唯一场所, ②: 原料铁和蛋白质 铁的缺少使得人体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的原因是: (a)、摄入不足或需要量增多,如哺乳期婴儿、生长发育期儿童、孕妇、乳母等。 (b)、失血过多,如妇女月经过多、溃疡病、钩虫病或创伤等。 (c)、铁的吸收利用障碍,如慢性腹泻、萎缩性胃炎等。 VitB12、叶酸的缺少使得出现巨幼红细胞贫血。 ③:过程:骨髓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原红细胞→早、中、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6):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①促红细胞生成素 (a)产生肾脏在组织缺氧或氧耗量增多的刺激下产生 (b)作用:促进红系祖细胞分化与增殖;促进网织红细胞的成熟和释放;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 ②雄激素类固醇激素 (a)直接作用: 刺激骨髓,促进DNA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使有核红细胞分裂增快,红细胞生成增多。 (b)间接作用;刺激肾脏,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Rbc 男>女 2、白细胞(WBC): 白细胞的数量是健康正常成年人(4.0~10.0)×109

血液系统疾病概述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一、血液和造血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 二、血液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三、血液系统疾病的的范围及分类 四、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 五、血液病的防治 六、环境因素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重点掌握:贫血、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概念。 一、血液和造血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 1.造血组织与造血功能 2.各种造血组织的主要结构与功能 3.血细胞的生成及发育 血液的成分 血型 1.造血组织与造血功能 是指生成血细胞的组织,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脏、脾脏、胚胎及胎儿的造血组织。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人出生后,血细胞几乎都在骨髓内形成。 造血组织 2.各种造血组织的主要结构与功能 骨髓为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 骨髓 红髓(造血组织) 黄髓(脂肪组织) 新鲜骨的构造 3.血细胞的生成及发育 血细胞的生成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增殖、分化、成熟、释放 血细胞发生 粒细胞、红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 多能造血干细胞 定向多能造血干细胞 祖细胞 成熟非增殖血细胞 造血细胞等级结构模式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的分化经历3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在骨髓 多能干细胞 第二阶段迁延 淋巴系干细胞 胸腺 T细胞 骨髓B细胞 第三阶段在外周分化发挥其免疫功能 脾脏具有贮存血液、阻留衰老的红细胞、产生抗体、以及参与血细胞生成与调节等作用。

二、血液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1.血液病的特点 ①血液病的症状和体征常无特异性 ②继发性血液学异常比较常见 ③实验室检查对血液病的确诊很重要 2.血液病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①贫血病理基础即血液携氧能力降低,组织缺氧。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苍白,头痛、眩晕、眼花、耳鸣、食欲减退、四肢乏力、记忆力下降等;严重者伴心慌、气短。 ②出血倾向 a.周身出血; b.出血程度与创伤程度不成比例; c.自发性出血 ③发热由于白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异常易合并感染。 ④黄疸如溶血性黄疸,常伴酱油色血红蛋白尿。 ⑤骨痛特别是胸骨、脊柱骨、盆骨、四肢骨的疼痛,常与血液病有关。 ⑥脾大见于异常细胞的浸润、恶性增生,髓外化生,脾功能亢进等。 ⑦淋巴结肿大如白血病、淋巴瘤等。应注意与急慢性感染引起的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淋巴结转移癌等相鉴别。 ⑧皮肤表现注意皮肤的颜色、皮下结节等。 三、血液系统疾病的范围及分类 1.血液病及其范围 血液系统疾病指原发(如白血病)或主要累及(如缺铁性贫血)血液和造血组织及器官的疾病。 血液病范围包括各类贫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异常,各种良、恶性白细胞疾病,各类出、凝血性疾病,以及血浆中各种成分发生异常所致的疾病。 2.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 ①红细胞疾病如各种贫血、红细胞增多症 ②白细胞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③出凝血性疾病分为血小板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及血管壁异常 ④血栓性疾病如动脉、静脉和微循环血栓形成、血栓栓塞病如肺、脑、脾、肾等器官的栓塞。 贫血(anemia) 定义:是指外周血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量、红细胞(RBC)计数及血细胞比容(Hct)低于可比人群正常值的下限。 国内诊断贫血的标准 几种贫血的含义

成纤维细胞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成纤维细胞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摘要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参与这个微环境成分的细胞中,相较于造血系统肿瘤与实体肿瘤癌,癌症相关成纤维(CAFS)却很少受到关注。在这篇综述中,我们主要探讨CAFs参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进展和潜在的靶向癌相关纤维细胞的新的治疗角度。 关键词: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肿瘤微环境 一主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起源于早期造血祖细胞和髓细胞(急性髓细胞样白血病AML)和淋巴机型淋巴性细胞白血病ALL的血统。急性白血病,可以根据细胞遗传学、形态学、免疫表型的标准和骨髓的初步发展来进一步细分。急性白血病易侵入循环系统并且发生扩散。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LL是CD19[1]单克隆扩展、CD5+B细胞携带突变和未突变的免疫球蛋白的可变区基因(IGV)。突变的病例相比未突变的病例预后较好,也包括表达的CD38和ZAP-70的标记。CLL,经常表现为无症状的血淋巴细胞,在淋巴结和骨髓微环境的发展。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 滤泡性淋巴瘤是一种B细胞性恶性肿瘤,发展次级淋巴滤泡和含

有不同比例的中心母细胞和中心细胞。肿瘤细胞侵犯骨髓,在外周血中循环。FL是一种惰性淋巴瘤由淋巴滤泡组成的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的肿瘤细胞的逐步渗透[2]。侵入淋巴结可能会较长时间的残余在他们的生理体系结构中。 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 HL是一种特殊的,来源于B细胞性的恶性肿瘤,[3] 且不表达B 细胞标记物。 其特点就是缺乏肿瘤细胞称为多核分叶状巨细胞。霍奇金淋巴瘤在淋巴结微环境中,分在两种临床病理实体,即经典霍奇金淋巴瘤(95%例)和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5%例)[4]。HL淋巴结是含各种活性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和T细胞。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单克隆浆细胞恶性肿瘤。它生长在骨髓中,并且会转移到骨。并且有显著的破坏性来影响宿主器官——骨髓。[5] 二间充质干细胞和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在大多数实体肿瘤中较明确的定义。但在起源于间充质干细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微环境中,如骨髓和淋巴结,则有较少的定义。在这些疾病中,这些基质细胞通常被称为间质的基质干细胞,即,类似于间充质干细胞,定义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然而,白血病相关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经典的实体瘤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之间进行比较表明,这些类型的细胞有许多共同的表

血液系统疾病的现代分类

血液系统疾病的现代分类 金涛 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血液科 关键词:分类;血液系统;疾病;发病机制 传统上,血液系统疾病可以分成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出凝血疾病三大类1。这种编排分类是建立在形态学、临床生化基础上的,以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依据,对血液学的初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科技进步,对血液系统疾病发病机理的研究和认识不断深入,尤其是免疫组织化学、遗传生物学和分子化学的进展,按照疾病发病机制对血液系统疾病进行分类已经有了客观基础。按照发病机制进行分类,疾病实体间的界限清晰,诊断的可重复性好。尤其对于新进入血液专业的医生,能够让他们更快的、更清晰准确地掌握血液疾病的内涵。将血液系统疾病按照发病机制进行编排分类是未来的趋势,是血液学发展的必然。 血液系统疾病,按照发病机制,可分成遗传性疾病、获得性克隆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临床综合征四大类。 ?血液系统的遗传性疾病: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G6PD缺乏症、 海洋性贫血、血友病等。 ?获得性克隆性疾病:夜间阵发性血红蛋白尿、髓系肿瘤、淋巴瘤。 ?获得性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 ?血液系统临床综合征:DIC、易栓症、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维生素K缺乏症。 一、遗传性血液疾病 血液系统遗传性疾病,具有明确遗传特点,已经发现了遗传缺陷的具体位点2。 ?遗传球形细胞增多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8号染色体短臂缺失。 ?遗传性G6PD缺乏症,伴性不完全显性遗传特点,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 体(Xq28)。 ?a海洋性贫血,a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缺陷。b海洋性贫血,常染色体显性 遗传特点,b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缺陷。 ?血友病A,X连锁隐性遗传特点,缺陷基因位于Xq28,血友病B,X 连锁隐性遗传特点,缺陷基因位于Xq26。 ?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多表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缺陷基因位于 12p。

儿科护理学真题及答案-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一、A1 1、诊断急性白血病最可靠的依据是 A、骨髓象见原始白细胞超过30% B、有肝、脾、淋巴结肿大 C、血白细胞数剧增或剧减 D、骨髓象见较多中幼及晚幼白细胞 E、有出血、贫血、感染三大症状 2、凝血酶原时间正常见于 A、维生素K缺乏 B、慢性肝病肝功能失代偿 C、血友病 D、口服双香豆素 E、先天性V因子缺乏 3、下列关于血友病的病因描述正确的是 A、血友病甲为女性传递,男性发病 B、血友病甲为男性传递,女性发病 C、血友病乙为男性传递,女性发病 D、血友病乙为女性传递,女性发病 E、血友病丙为女性传递,女性发病 4、临床最常见的血友病类型是 A、血友病甲 B、血友病乙 C、血友病丙 D、血友病丁 E、血友病戊 5、可加重血小板减少或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复发的原因是 A、营养不良 B、贫血 C、感染 D、缺乏维生素B12 E、缺乏维生素K 6、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主要的病因是 A、血小板功能异常 B、免疫因素 C、血小板数量减少 D、脾脏因素 E、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7、脾脏开始造血的时间是在胚胎第几周 A、4周

C、8周 D、10周 E、12周 8、婴幼儿时期,当发生各种感染或贫血时,肝、脾和淋巴细胞可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末梢血中可出现 A、巨大血小板 B、幼稚单核细胞 C、幼稚淋巴细胞 D、幼稚中性粒细胞 E、幼稚嗜酸性粒细胞 9、胎儿中期主要的造血器官是 A、肝脏 B、骨髓 C、脾脏 D、卵黄囊 E、骨骼 10、生后唯一的造血场所是 A、肝脏 B、骨髓 C、脾脏 D、卵黄囊 E、骨骼 11、确诊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是 A、血象 B、骨髓象 C、组织化学染色 D、胸部X线片 E、MRI 12、小儿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A、造血物质缺乏 B、造血功能障碍 C、红细胞破坏过多 D、红细胞丢失过多 E、感染性因素 13、缺乏叶酸的乳品是 A、母乳 B、鲜牛奶 C、8%糖牛奶 D、全脂奶粉

血液系统肿瘤化疗方案

一、白血病 DA方案-----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AML) 柔红霉素25-45MG/M2 IV 第1-3天 阿糖胞苷100MG/M2 CIV 第1-7天 持续静脉点滴8-12小时 DA T方案---AML 柔红霉素25-45MG/M2 IV 第1-3天 阿糖胞苷100MG/M2 CIV 第1-7天 巯鸟嘌呤或100MG/M2 PO 第1-7天 足页乙甙75-100MG/M2 IV 第1-7天 HA方案----AML 三尖杉酯碱3-6MG/天IV 第1-7天 阿糖胞苷150MG/M2 IV 第1-7天 巯鸟嘌呤100-200MG/M2 PO 第1-7天 HOAP方案----AML 三尖杉酯碱1-4MG/天IV 第1-7天 长春新碱2MG/天IV 第1天 阿糖胞苷100MG/天IV 第1-7天 强地松40MG/天PO 第1-7天 ME方案-----复发性急性髓性白血病 米托蒽醌10MG/M2 IV 第1-5天 足叶乙甙100MG/M2 IV 第1-5天 HD-DA方案----复发性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 阿糖胞苷3000MG/M2 IV QL2H 第1-6天 柔红霉素或30-45MG/M2 IV 第7-9天(大于60岁30MG/M2) 阿霉素20MG/M2 IV 第7-9天 CECA方案-----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复发/抢救治疗 环磷酰胺1G/M2 IV 第1-3天 足叶乙甙200MG/M2 IV 第1天 卡铂150MG/M2 CIV 第1-3天 阿糖胞苷1G/M2 IV 第1-3天 A TRA方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全反式维甲酸45MG/M2 PO 至CR 至CR后立即接受常规化疗 BUS单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 马利兰6-8MG/天PO 每天 治疗中白细胞下降到治疗前的50%,剂量减半,如白细胞下降至正常或小15000,血小板小于10 万则停药。 HU单药----CML 羟基脲40MG/KG PO 每天 治疗中白细胞减少时减量,一般不中断在疾病控制,白细胞接近正常后,可用维持量,一般每日0.5-1G A干扰素---CML A干扰素2-5MU/M2 SC 每天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

第一章贫血概述 定义:贫血是指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 【分类】 一、按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 类型MCV(fl)MCH MCHC 疾病 大细胞性贫血>100 >32 32—35 巨幼细胞贫血 正常细胞性贫血80-100 26-32 31~35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小细胞性贫血<80 <26 31~35 慢性病贫血 <80 <26 <30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海洋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 血 二、按贫血发病机制和病因分类 (一)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1.再生障碍性贫血。 2.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贫血。 3.缺铁和铁利用障碍性贫血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 (三)失血性贫血。 第二章缺铁性贫血 【铁代谢】人体内铁分两部分:其一为功能状态铁,包括血红蛋白铁(占体内铁67%)、肌红蛋白铁(占体内铁l5%)、转铁蛋白铁(3~4mg)、乳铁蛋白、酶和辅因子结合的铁;其二为贮存铁(男性l 000mg,女性300~400mg),包括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铁总量在正常成年男性约50~55mg/kg.女性35~40mg/kg。正常人每天造血约需20~25mg铁,主要来自衰老破坏的红细胞。 正常人维持体内铁平衡需每天从食物摄铁l~1.5mg,孕、乳妇2~4mg。动物食品铁吸收率高(可达20%),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1%~7%)。铁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食物铁的状态(三价、二价铁)、胃肠功能(酸碱度等)、体内铁贮量、骨髓造血状态及某些药物(如维生素C)均会影响铁吸收。 吸收入血的二价铁经铜蓝蛋白氧化成三价铁,与转铁蛋白结合后转运到组织或通过幼红细胞膜转铁蛋白受体胞饮人细胞内,再与转铁蛋白分离并还原成二价铁,参与形成血红蛋白。 Fe2+吸收→Fe3+转运→Fe2+利用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一)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青少年偏食易缺铁。女性月经过多、妊娠或哺乳,需铁量增加,若不补充高铁食物,易造成IDA。 (二)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绕过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使铁吸收减少。 (三)铁丢失过多如慢性胃肠道失血(包括痔疮、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裂孔疝、消化道息肉、胃肠道肿瘤、寄生虫感染、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月经过多(如宫内放置节育环、子宫肌瘤及月经失调等妇科疾病)。 二、发病机制 (一)缺铁对铁代谢的影响当体内贮铁减少到不足以补偿功能状态的铁时,铁代谢指标发生异常:贮铁指标(铁蛋白、含铁血黄素)↓、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组织缺铁、红细胞内缺铁。转铁蛋白受体表达于红系造血细胞膜表面,当红细胞内铁缺乏时,转铁蛋白受体脱落进入血液成为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 (二)缺铁对造血系统的影响红细胞内缺铁,血红素合成障碍,大量原卟啉不能与铁结合成为血红素。以游离原卟啉(FEP)的形式积累在红细胞内。 (三)缺铁对组织细胞代谢的影响组织缺铁,细胞中含铁酶和铁依赖酶的活性降低。进而影响患者的精神、行为、体力、免疫功能及患儿的生长发育和智力;缺铁可引起粘膜组织病变和外胚叶组织营养障碍。 【临床表现】 一、缺铁原发病表现。 二、贫血表现。 三、组织缺铁表现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体力、耐力下降;易感染;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皲裂、吞咽困难;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皱缩;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匙状甲)。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低于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小于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32%。血片中可见红细胞体积小、中央淡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减低。 二、骨髓象红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核染色质致密、胞浆少、边缘不整齐,有血红蛋白形成不良的表现,即所谓的“核老浆幼”现象。 1

《儿科学》第十三章,血液系统疾病-模拟测试卷含答案

《儿科学》第十三章,血液系统疾病-模拟测试卷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 1.小儿出生后主要造血是: A.肝脏造血 B.骨髓造血 C.脾脏造血 D.淋巴结造血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2.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骨髓象最有特征性的改变是: A.幼红细胞胞浆发育落后于胞核 B.幼红细胞巨幼变 C.网状细胞增生 D.粒细胞形态不受影响 E.细胞浆嗜碱性增强

答案:B 3.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需用至: A.症状消失 B.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2个月 C.血红蛋白量恢复正常后再用半个月 D.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数均恢复 答案:B 4.诊断缺铁性贫血第一阶段,正确的是: A.血清铁蛋白减低 B.血清铁降低 C.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增高 D.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 E.骨髓铁粒幼红细胞数减少 答案:A 5.胚胎造血最旺盛的时期是: A.胚胎第6~8周

B.胚胎第8~12周 C.胚胎第4~5个月 D.胚胎第6~7个月 E.胚胎第8~9个月 答案:C 6.胚胎2个月时主要造血器官是: A.肝脏 B.脾脏 C.淋巴结 D.胸腺 E.骨髓 答案:A 7.新生儿诊断为中度贫血,血色素(Hb)应是: A.<30g/L B.30~60 g/L C.60~90 g/L D.90~120 g/L E.120~145 g/L 答案:D

8.小儿时期白细胞分类有一重要特点,即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的“两次交叉”,时间分别是: A.4~6周和4~6个月 B.4~6天和4~6个月 C.4~6天和4~6岁 D.4~6周和4~6岁 E.4~6月和4~6岁 答案:C 9.婴儿生理性贫血常发生的年龄是: A.新生儿期 B.生后2~3个月 C.生后5~6个月 D.生后8~9个月 E.1岁左右 答案:B 10.目前临床主要根据病程区分儿童急性与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别是: A.≤2个月为急性,>2个月为慢性 B.≤3个月为急性,>3个月为慢性

教学大纲 血液系统疾病

前言 血液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血液学近年来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成为对整个医学科学有重大影响的学科。通过血液及造血系统的教学,使学生建立对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认识,熟悉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由于人体机能学已经详细介绍了血液生化、血液病理、血液病理生理知识,因此本课程首先介绍人体机能学未涉及的血液药理学知识,为后期疾病药物治疗奠定相关基础知识;然后介绍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为后期疾病诊断奠定相关临床技能知识;最后详细讲解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知识。 本课程采用理论课与实习课并进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能掌握血液及造血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本课程共包括42学时,其中理论课22学时,实习课20学时。 参考书目 1. 葛均波等主编,<<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2013年3月出版。 2. 邓家栋等主编,<<邓家栋临床血液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7月1日出版。 3. 张之南等主编<<血液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2011年9月1日出版。 4. 陈竺,陈赛筠主译。<< 威廉姆斯血液学>> 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教学时数分配表(共12学时)

血液系统疾病 第一章总论 目的和要求:了解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概况,治疗现状及展望 教学方法:自学 第二章贫血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贫血的概念,贫血的病因分类及临床表现。 二、熟悉贫血的几种分类方法及贫血的发病机理。 三、了解贫血的诊断步骤及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重点与难点] 贫血的分类,诊断思路和诊断方法是本节重点和难点内容 [教学时数] (1.0) [教学内容] (五号宋体) [概述] 贫血的概念。 一、贫血的诊断标准。 二、影响血红蛋白值的各种因素。 三、贫血是一个常见的症状,诊断贫血的重点是寻找贫血的病因。[分类及发病机制] 一、贫血的细胞学分类 二、贫血的严重程度分类 三、按骨髓增生程度分类 四、按病因及发病机理分类: 1、细胞生成减少所致的贫血 (1)造血干祖细胞异常所致的贫血 (2)造血调节异常所致的贫血 (3)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所致的贫血,该类贫血即溶血性贫血 3、失血性贫血 [临床表现] 一、影响贫血临床表现的因素。 二、各系统的临床表现。 [诊断] 一、病史和既往史对诊断的意义 二、体格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2、骨髓检查 3、贫血的发病机制的检查 [治疗] 一、对症治疗 二、对因治疗

10儿科学试题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名词解释 1. 阿一斯综合征 2. 艾森曼格综合征 3. 差异性发绀 4. 蹲踞现象 二、填空题 1. 心室前负荷过重引起的小儿心力衰竭的病因包括、、。 2. 常见的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是、、。 3. 原始心脏于胚胎第周开始形成,约于第周起有循环作用,至第周房室中隔完全长成,即成为四腔心。 4. 先天性心脏病临床上根据左、右两侧及大血管之间有无分流分 为、和三大类。 5. 法洛四联症由、、、四种畸形组成。 6. 法洛四联症突然昏厥、抽搐的原因是。 7. 肺动脉第二音亢进提示,肺动脉第二音减低提示。 8. 法洛四联症常见并发症为、、。 9. 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共同特点是、、、。 10. 室间隔缺损杂音部位,杂音性质;动脉导管未闭杂音部位,杂音性质。 三、选择题 A1型题 1. 小儿心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慢,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新生儿平均120~140次/min 1岁内为110~130次/min 2~3岁为100~120次/min 4~7岁为80~100次/min 8~14岁为60~70次/min 2. 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形成主要在: 胚胎第2~4周 胚胎第4~8周

胚胎第3~8周 胚胎第2~8周 胚胎第6~8周 3. 肺动脉瓣区第2音亢进和固定分裂多见于: 动脉导管未闭 室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 法洛四联症 艾森曼格综合征 4. 左向右分流的先心病的共同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潜伏青紫 胸骨左缘有粗糙收缩期杂音 影响生长发育 易患肺炎 肺循环量少 5. 肺动脉瓣区第2音亢进提示: 左心室肥厚 右心室肥厚 主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狭窄 6. 可能出现水冲脉及枪击音的先心病是: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法洛四联症 艾森曼格综合征 7. X线检查肺动脉段凹陷的先心病是: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血液系统疾病

贫血概述 【定义】 凡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可比人群正常值的下限即可认为有贫血存在。 在评价贫血的实验室指标中,以血红蛋白最为常用和可靠。血红蛋白浓度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年龄、性别和长期居住地的海拔高度等。国内诊断贫血的标准定为: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红细胞 <4.5*10^12/L及血细胞比容<0.42;成年女性血红蛋白 <110g/L,红细胞<4.0*10^12/L及血细胞比容<0.37。妊娠中后期因血浆量增加,血液发生生理性稀释,故孕妇贫血的诊断标准定为:血红蛋白<100g/L,血细胞比容<0.30。 【病因和发病机制】 【分类】 (1)按血红蛋白浓度分 按贫血的程度将贫血分为轻度(Hb>90g/L),中度 (Hb60~90g/L),重度(Hb30~60g/L),极重度 (Hb<30g/L)。 (2)按红细胞形态分(MCV-红细胞平均体积,MCHC-红细胞平均HB浓度) MCV MCHC 常见疾病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2~35 巨幼细胞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肝病 正常细胞性贫血 80~100 32~35 再障、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80 <32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慢性病贫 血、海洋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3)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分 骨髓受损:骨髓坏死、纤维化、硬化、肿瘤骨髓转移;

造血干祖细胞异常:再障、MDS、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 造血原料不足:缺铁性贫血(血红素合成异常)、巨幼细胞贫血(叶酸或VitB12缺乏); 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蚕豆病、地中海贫血; 红细胞丢失过多: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疲乏、困倦、软弱无力是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 症状; 皮肤黏膜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最常见的体征; 呼吸系统呼吸加快,活动时心慌气促; 循环系统组织缺氧,HR加快,心搏有力,脉压升高; CNS 头痛、头晕、嗜睡、耳鸣、注意力不集中;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 泌尿系统轻度蛋白尿、夜尿增多;性欲改变、月经不调 其他毛发干枯、皮肤干燥; 【诊断】 (1)贫血的诊断步骤 确立诊断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是确定贫血的可靠指标,血红蛋白还可判定贫血的严重程度; 明确贫血类型细胞形态学分类、骨髓增生程度分类、病因、发病机制;

儿科主治医师题-血液系统疾病_0

儿科主治医师题-血液系统疾病 1、小儿生理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 A.肾功能不全 B.铁摄入不足 C.先天储铁不足 D.红细胞生成素不足 E.疾病影响 2、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铁缺少期,下列哪一指标已出现异常() A.血清铁蛋白 B.血清铁 C.血红蛋白 D.红细胞游离原卟啉 E.骨髓可染铁 3、关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下列哪一项叙述正确() A.血清铁结合力增加 B.红细胞渗透脆性降低 C.血清铁减少 D.红细胞生存期正常 E.红细胞体积偏大

4、急性白血病患儿急性肾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是() A.剧烈呕吐和腹泻所致严重失水 B.肾盂肾炎 C.肾脏白血病细胞浸润 D.高尿酸血症和尿酸性肾病 E.大量使用肾毒性化疗药物或抗生素 5、下列可引起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的疾病是() A.巨幼细胞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慢性失血性贫血 6、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A.Coombs试验阳性 B.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阳性 C.抗碱血红蛋白含量增高 D.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异常 E.Ham试验阳性

7、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A.Coombs试验阳性 B.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阳性 C.抗碱血红蛋白含量增高 D.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异常 E.Ham试验阳性 8、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A.Coombs试验阳性 B.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阳性 C.抗碱血红蛋白含量增高 D.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异常 E.Ham试验阳性 9、人体内铁通过哪种形式贮存() A.血清铁饱和度 B.铁蛋白 C.血红蛋白 D.转铁蛋白 E.总铁结合力 10、人体铁通过何种形式运输()

儿科护理学-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考点汇总

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一节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一、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1.胚胎期造血 2.生后造血 (1)骨髓造血:婴幼儿期骨髓均为红骨髓;5~7岁开始,黄骨髓。 (2)髓外造血:当严重感染或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淋巴结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 二、血液特点 1.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降低,至2~3个月时,出现“生理性贫血”。 2.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数量:新生儿→(15~20)×109/L,生后6~12h →(21~28)×109/L,婴儿期→ 10×109/L,8岁后→成人水平。 分类: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例变化,出生时→ N约65%,L30%;生后4~6日→第一次交叉;以后L 占优势;4~6岁→第二次交叉;6岁→成人水平。 3.血小板:与成人相似,(150~250)×109/L。 4.血容量:相对较成人多,新生儿血容量约占体重的10%,儿童约8%~10%,成人约占体重的6%~8%。 5.血红蛋白种类 出生时,血红蛋白以胎儿血红蛋白为主,约占70%,出生后,胎儿血红蛋白迅速被成人血红蛋白取代,至4月龄时胎儿血红蛋白<20%,1岁时胎儿血红蛋白<5%,2岁时达到成人水平,胎儿血红蛋白<2%。 生后唯一的造血场所是 A.肝脏 B.骨髓 C.脾脏 D.卵黄囊 E.骨骼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骨髓造血期:胚胎第6周开始出现骨髓,但至4~5个月才开始造血活动,生后成为唯一的造血场所,故选B。 第二节小儿贫血 定义:是指单位容积末梢血中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国内诊断标准】 出生后10天内Hb<145g/L 10天~3个月Hb<100g/L 3个月~6岁Hb<110g/L 6岁~14岁Hb<120g/L 一、分类 1.程度分类 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血红蛋白(g/L)120~90 90~60 60~30 <30 红细胞数(×1012/L)4~3 3~2 2~1 <1 2.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 分类常见疾病 病因发病机制红细胞生 成减少 造血干细胞 异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多发性骨髓 瘤、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 造血调节异 常 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骨髓硬化症等,淋巴细胞亢进、肾 衰、甲减、肝病等; 造血细胞凋亡亢进(PNH、AA) 原料不足或 利用障碍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破坏过多 溶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PNH、葡萄糖-6-磷酸脱氢 酶缺乏、地中海贫血、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等 失血性慢性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3.形态学分类 类型MCV (fl) MCHC (%) 常见疾病 大细胞性>100 32~38 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正常细胞性80~100 32~38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80 <32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慢 性失血性贫血 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是 A.巨幼细胞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

第五单元血液系统疾病 缺铁性贫血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 病因与发病机制 铁的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成年人引起缺铁性贫血的最常见原因。见于溃疡病、胃肠道恶性肿瘤、溃疡性结肠炎、痔等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女性可见于月经过多。 铁需求增加而摄入量不足: 婴幼儿、儿童,尤其是早产儿、孪生儿或母亲原有贫血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需铁量增加等,长期食物含铁不足。 铁吸收不良:胃大部切除术或胃空肠吻合;萎缩性胃炎;长期腹泻。 临床表现 症状: 常出现行为异常、乏力、心悸、耳鸣、烦躁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儿童尤其显著。 部分患者(尤其儿童)可有嗜食泥土、生米等异食癖。严重者,出现口炎、舌炎、萎缩性胃炎、皮肤干燥、毛发干枯脱落、指甲扁平、脆薄易裂和反甲,甚至出现吞咽困难及感染等。 体征:皮肤黏膜苍白,睑结膜、口唇黏膜、甲床呈苍白;心脏体征有心动过速,心尖区收缩期杂音等。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C<32%。成熟红细胞苍白区扩大,大小不一。 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增生,中幼红细胞及晚幼红细胞比例增高。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致密,胞质较少,血红蛋白形成不良,边缘不整齐。 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消失或显著减少。 铁代谢检查: 血清铁浓度常<8.9μmol/L, 总铁结合力>64.4μmol/L, 转铁蛋白饱和度常降至15%以下; 血清铁蛋白<12μg/L可作为缺铁依据。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测定: FEP/Hb>4.5μg/gHb有诊断意义。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男性Hb<120g/L 女性Hb<110g/L 孕妇Hb<100g/L MCV<80fl MCHC<32%。 有缺铁的证据 贮铁耗尽: 血清铁蛋白<12μg/L; 骨髓铁染色阴性; 铁粒幼红细胞<15%。具备其中一条即可 缺铁性红细胞生成: 血清铁<8.95μmol/L 总铁结合力>64.4μmol/L 转铁蛋白饱和度<15% FEP/Hb>4.5μg/gHb。 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铁剂治疗有效。 鉴别诊断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有家族史,周围血片可见多量靶形细胞,血清铁蛋白及骨髓可染铁均增多,血红蛋白电泳常有异常。 慢性病性贫血:血清铁降低,但总铁结合力正常或降低,血清铁蛋白正常或增高。常伴有肿瘤或感染性疾病。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罕见,多见于中年和老年人。血清铁增高,而总铁结合力降低,骨髓铁染色可见典型的环状铁粒幼细胞。 治疗 病因治疗 铁剂治疗 口服铁剂:首选方法。最常用硫酸亚铁片,其他有琥珀酸亚铁及富马酸铁等。 注射铁剂: 口服铁剂不耐受或无效,需要迅速纠正缺铁; 严重消化道疾患; 不易控制的慢性出血; 常用右旋糖酐铁和山梨醇枸橼酸铁,臀部深位肌注。 再生障碍性贫血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 病因与发病机制 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临床呈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综合征。 病因 药物及化学物质:首位病因。最常见的药物是氯霉素、抗肿瘤药和保泰松等解热镇痛药。 电离辐射:X线、放射性核素等。

儿科血液系统疾病试题

儿科血液系统疾病试题 2006-2 贫血分类 缺铁性贫血 问答题: 1.简述贫血的病因分类. 答:贫血的病因分三类: 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①特异性造血因子缺乏(如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 血) ②再生障碍性贫血, ③感染性贫血等. ⑵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内在异常,红细胞外在因素) ⑶失血性贫血(包括急性与慢性) 2.贫血的定义. 答:贫血是指末梢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 3.试述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答: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有: ⑴先天储铁不足:胎儿期最后3个月从母体获得铁最多,如因早产,双胎,胎儿失血和母患严重缺铁性贫血均可使胎儿储铁减少;

⑵铁摄入量不足:这是主要原因; ⑶生长发育快:婴儿生长发育较快,随体重增加血容量也增加较快,如不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易于缺铁; ⑷铁吸收障碍:食物搭配不合理或消化道疾病,影响铁的吸收; ⑸铁的丢失过多:失血或钩虫病,肠息肉等也是导致缺铁的常见原因. 4.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主要预防措施有哪些? 答:主要预防措施有: ⑴做好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食品,如鱼、肝、瘦肉等;注意合理搭配膳食:婴儿如以牛乳喂养,必须经加热处理,以减少因过敏引起肠道失血。 ⑵婴幼儿食品可加入适量铁剂进行强化。 ⑶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宜自2个月左右即给予铁剂预防。 单选题 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红血蛋白值在6-14岁的儿童其最低限是多少? A 110 g/L B 120 g/L C 90 g/L D 110 g/L

E 130 g/L (B)2. 急性失血性贫血是 A 大细胞性贫血 B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C 正细胞性贫血 D 造血不良性贫血 E 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C)3. 婴幼儿最常见的贫血是: A 生理性贫血 B 失血性贫血 C 溶血性贫血 D 缺铁性贫血 E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D)4.生理性贫血最明显的时间为 A生后1月以内 B生后2-3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