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提出的及其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提出的及其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提出的及其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提出的及其内涵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同时,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此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十七大报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一.具体科学发展观如何提出的

20世纪四十年代,在饱受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灾难之后,海外殖民扩张被世人抛弃,加快经济增长成为各国的共识,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开始盛行。但是,在传统的发展观念指导下,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导致一些国家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及社会两极分化、失业增加、政治动荡等问题,人们开始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经济增长却带来越来越多的发展问题的。

到1960年代末期,各国越来越认识到了传统的发展观念的缺陷,开始更多关注生态问题,认为生态快到极限了,而伴随着生态极限的到来,经济增长也就会到极限了,于是产生了“发展=经济增长自然生态”的发展极限论。这种发展思想是在1969-1973年间由罗马俱乐部的未来学派提出的,他们把自然生态纳入到整个发展系统,指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对于帮助人们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的种种误区中走出来,发挥了巨大作用。

到1970年代中期,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出现。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会议上主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可持续发展概念开始逐步确立。与此同时,对于人的关注不断得以在新的发展理念中体现出来,产生了“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的综合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等新的发展思想。对此,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强调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

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直接诱因。

非典疫情爆发,前后只有两个多月,地区也只涉及个别省份,但对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对旅游业、商业服务业、航空业、运输业、建筑业和部分制造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第二

季度的经济增长降到6.2%,正常的经济和政治社会生活都因疫情而被打乱。疫情的发生和抗击疫情的艰苦努力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在推动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还要搞好公共卫生、教育等各方面工作,要把对人的关爱放在我们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因此,在抗击非典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不久,党中央就提出要贯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针。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部分论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时,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条重要原则,放在该段末尾提出来。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体现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反映了我们党敢于和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勇气和远见卓识,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标志着我们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丰富版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全面发展是党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思想观点,是发展理论上的创新发展。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党的一条重要经验和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谈谈我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和看法

谈谈我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和看法 摘要: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体现 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绩效观,正确的绩效观核心是“发展”。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绩效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全力支持“三农”信贷作为根本目的;要把实现风险防控作为创造绩效的重要内容;要把规范化操作作为实现绩效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 正文: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取得怎样的预想效果?不进则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价值观、文化的渴求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果不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执政党应如何去满足。从这一点看,“科学发展观”就应该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验教训的最精辟的总结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无时不在求发展,但曾有过求发展不科学的功过教训,脱离了中国国情。教训让我们党的头脑清醒了,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逐渐确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制定计划,考虑到了中国的国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实施。回顾一下,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不证明了我们成熟了。从经济建设目标的确定,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观点,从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二番到翻三番,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政治上从反对党内不正之风,不正视党内存在腐败到开展反腐败斗争,从我国在30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得出我国正在向法制化国家迈进。从民主化进程上看,老百姓敢说话了,敢发表不同意见了。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百花争艳,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环境等多个方面却出现了很大问题,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再也不能让中国人民继续再安心的生活下去。而科学发展观正是适合中国的制度,它告诉我们要科学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作为发展的代价。这样的代价我们再也挥霍不起!我们也要考虑后代人的生活,要有长远的目标,不能自私的只看到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中国将来的发展。要想使中国经济能又快又好的发展,需要大家运用科学发展观,进行可持续发展。在工业,生活中一点点的改进,改进生产,生活模式。将粗放型发展模式转换为节约型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让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最关键的是意识不到位。具体体现在厂家商家诚信不到位、老百姓保护意识不到位、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总体处罚不到位。即厂家商家诚为了利益,使用劣质原料及非法添加等;部分消费者追求便宜,缺乏保护意识;监管部门查处力度不足;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不足。因此,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是强化对监管者的问责;强化对违法者的惩戒力度。法律制订得再多再细,如果不严格执行也是不行的。要想从根本上遏制造假行为,就必须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让造假的成本远大于造假的收益,进而使造假者望而却步;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文化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和培育文明风尚,进一步为全体人民团结进步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 2.加强党的思想领导和思想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党必须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4.文化作为“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 1、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效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抵制低级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通过这些活动,创设一种活泼、轻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寓教于乐,从实际中充

科学发展观形成和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

:科学发展观形成和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基于对现阶段基本国情和新发展要求的科学判断我国当前最大的国情,是仍然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是进入新世纪后,基本国情又表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对这些特征的科学判断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报告详细阐述了现阶段经济增长、体制改革、人民生活、经济结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对外开放等八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既包括正面的成绩,也包括负面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困难和问题进行这样系统深入的分析,在党的正式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明确这些阶段性特征,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情,判断形势,保持清醒头脑非常重要;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和科学内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具有重大意义。这些困难和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是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缺少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二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明显滞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拉动,消费需求启动缓慢;制造业规模较大,但技术结构偏低,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下游。三是物质资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生态逐渐恶化,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第二,发展不够协调。近几年在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很突出。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较快,农村发展较慢,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的趋势尚未扭转,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周边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发展较慢,地区差距仍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三是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还不够协调,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 第三,发展不够全面。经济发展领先,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一是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和公民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二是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文化建设还不能适应这种新变化,还不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的要求。三是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管理社会的难度明显增大。四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安全等方面积累的问题很多。 第四,发展不够公平。虽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利益分化问题日趋严重。一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在扩大,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二是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村贫困人口有两千多万,城镇低保人口有两千多万,低收入人口还有一亿多。三是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利益矛盾比较突出,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严重影响着社会和谐与稳定。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我国面临着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呈现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大发展趋向。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但机遇大于挑战。全面认识我国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既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背景,也是我们自觉走科学发展道路的现实要求。 全面把握和贯彻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主要包括两个基本要点:一是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七大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极为丰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我国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呢?

科学发展观是怎么提出的及其内涵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同时,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此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十七大报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一.具体科学发展观如何提出的 20世纪四十年代,在饱受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灾难之后,海外殖民扩张被世人抛弃,加快经济增长成为各国的共识,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开始盛行。但是,在传统的发展观念指导下,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导致一些国家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及社会两极分化、失业增加、政治动荡等问题,人们开始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经济增长却带来越来越多的发展问题的。 到1960年代末期,各国越来越认识到了传统的发展观念的缺陷,开始更多关注生态问题,认为生态快到极限了,而伴随着生态极限的到来,经济增长也就会到极限了,于是产生了“发展=经济增长自然生态”的发展极限论。这种发展思想是在1969-1973年间由罗马俱乐部的未来学派提出的,他们把自然生态纳入到整个发展系统,指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对于帮助人们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的种种误区中走出来,发挥了巨大作用。 到1970年代中期,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出现。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会议上主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可持续发展概念开始逐步确立。与此同时,对于人的关注不断得以在新的发展理念中体现出来,产生了“发展=经济自然社会人”的综合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等新的发展思想。对此,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强调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 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直接诱因。 非典疫情爆发,前后只有两个多月,地区也只涉及个别省份,但对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对旅游业、商业服务业、航空业、运输业、建筑业和部分制造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第二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什么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什么? 答: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群众解读: ●发展不为民,好比树无根;发展不全面,会损一大片;发展不协调,犹如歌跑调;发展不持续,民生难改善。 ●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科学发展是真道理,谁偏离了这个真道理,谁就在时代和人民群众面前输了理。 2、什么是全面发展? 答: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群众解读: ●阳光、雨露是万物生长的起码养分,经济、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要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绝不能只演“独角戏”,不唱“合奏曲”。 ●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少做“假大空,急功利”的事,追求实实在在的发展业绩。 3、什么是协调发展? 答:协调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 群众解读: ●协调发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丢了西瓜捡芝麻,也不能丢了芝麻捡西瓜,既要西瓜,也要芝麻。 ●一条锁链,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一只木桶,最短的一片决定其容量;一个单位,最薄弱的一面决定其发展上限。只有解决发展中的“短板”问题,才能实现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4、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答: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群众解读: ●资源有限瞎浪费,最后一滴是眼泪。资源有限不再生,可持续发展鸣警钟。 ●不思发展是休止符,协调发展是弹钢琴,加快发展是快四拍,持续发展是连接音,科学发展是最强音。 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的党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群众解读: ●经济发展像跑车,引擎动力靠改革,基本原则掌方向,任何部件丢不得。 ●科学发展民为本,社会和谐党导航。 6、检验我们的发展是不是科学发展的最高标准是什么? 答:人民是否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高,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人民是否高兴和满意,是我们考虑一切发展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是检验我们的发展是不是科学发展的最高标准。 群众解读: ●为政之道,富民为先。大发展小发展,百姓最有发言权;真发展假发展,要靠百姓说了算。 ●科学发展直观看:一看天空蓝不蓝,二看河水清不清,三看钱包鼓不鼓,四看党风正不正,五看社会和不和,六看事业兴不兴。 7、实现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什么? 答:改革开放。 群众解读:

浅谈科学发展观

浅谈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这一重要理论提出后,受到人民群众高度评价,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人的思想和工作还没有真正转到科学发展观的新的实践要求上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就有些人把发展的真理性要求和发展的价值性取向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事实上,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和“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追求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就必须进一步从真理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角度来深刻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一实践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党的基本路线是在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制定的,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是一种真理性认识,同时这一基本路线又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要求,是一种价值性需求。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最宝贵的经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之所以成为兴国之要、立国之本、强国之路,之所以成为根本要求、政治基石、活力源泉,说到底,其原因就在于,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达到了真理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的高度统一后所确立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正确路线。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实践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的社会主义,是按照真理性要求,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并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应该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构建社会主义和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 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其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最终落脚点;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多角度、全方位阐述了中国发展的道路、阶段、速度、机遇、途径、手段等问题;阐明了发展速度与效益、稳定、平衡、改革开放等方面的关系,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加速了我国走向未来世界的历史进程,同时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实的、实践的意义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恩格斯曾经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党中央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三)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三)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三) 试卷代号:3959 国家开放大学2020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开卷)论述题: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理论联系实际,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100分)参考答案: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

我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与理解

科学发展观自我剖析材料 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一场我党以新的科学治国理论为载体的社会主义全民教育活动。系统深入的学习科学发展观能有效的敦促各行业的人民群众以科学、发展为标准,立足我国国情,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入反省,敢于面对,并最终推进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伟业再现宏图。 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我们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二、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和开放二十年来经验教训的最精辟的总结 三、科学的发展观,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时代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并不是一开始就被所有人们所接受,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党学习的深入,才真正认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提出,就体现了发展的观点和科学的观点,这科学发展的观点不仅是文化为人民群众服务,是执政党的一个重要任务,还要代表和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利益既有物质利益,也有文化利益、政治利益,它含概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对最根本的各种利益的要求,这种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是我们党为之奋斗和必须让他们满足的。而要尊重人民的利益,实现人民的利益,即使我们现在的生活提高了,民主化进程加快了,但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继续发展,继续提高。如果不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人民的这些根本利益就得不到保证。特别从现阶段,从我们从事的各行各业的工作,不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不与时俱进,怎么能满足人民对我们党的期望和要求。因此科学发展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我们党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不仅不是我们过去习惯上理解的经济发展,甚至也不仅仅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而有比这些丰富得多的内容。例如,它包括人的发展,因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所有发展的根本目的。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实现路径毫无疑问应该是“科学”的。判断是否科学的标准就是它是不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是不是节约的、安全的、清洁的,是不是统筹的、兼顾的、和谐的,等等。全面理

科学发展观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0分) 1、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C )成果。 A .主要E.建设C.最新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E )。 A?贫困悬殊B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C ?环境污染 3、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A )。 A .发展 B .和谐C.稳定 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B )。 A .食品安全 B .以人为本C.精神文明 5、(B )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A .突出重点 B.统筹兼顾 C.平等对待 6、“建设科学发展新港城,增创跨越发展新优势”是连云港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A )。 A .主题 B .目标 C .措施 7、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C)为主题。 A .政治B.文化C .发展 8、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C)。 A .环境良好 B .大家幸福C.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9、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追求的发展,就是要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A )发展。 A .科学 B .飞速 C .和平 10、(C )是科学发展的永恒动力。 A .教育发展 B.医疗改革C.创新 11、(B )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中心内容。 A .民主革命 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 .现代化建设 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C )。 A .如何发展 B .为谁发展C.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3、十七大会报告在论述文化建设方面,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B )提出来。 A .国防实力 B .国家软实力C.发展动力 14、我党提出“立党为公”中的“公”的意思是(C )。 A .全体党员的利益B.公家C.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5、又好又快发展是(A)的本质要求,是在经济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A .科学发展观 B .政绩观C.人生观 16、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努力从(A)的结合上不断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A .理论和实践 B .内涵和要求 C .革命和建设 17、我市实施以港兴市科学发展战略,明确了“一体两翼”建设组合大港的整体布局,一体是指(A )现有港湾,突出枢纽功能,南翼是指规划建设中的埒子口和灌河口港区,北翼是指规划建设中的海头和柘汪港区。 A.墟沟 B.青口 C.燕尾港 18、要走(B)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是提高农民收入和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A国际化B .中国特色城镇化 C .现代化 19、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把(A )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A ?以经济建设 B ?以思想建设 C ?以打击犯罪

论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基本内涵及实现径

论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基本内涵及 实现途径 历史发展进程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发展经验,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因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必须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背景,明确基本内涵及实现途径。 一、深刻理解、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这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 1、国外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内涵越来越充实。纵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历史,发展观经历了从传统发展观到现代发展观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理论界认为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四代发展观。 第一,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发展=经济增长)。 20世纪50—60年代,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阶段,人们将发展理解为走向工业社会的过程,强调经济增长,并几乎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这种发展观源于“二战”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是发展经济学早期的发展观。它根据对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认为只有促进经济增

长,落后国家才能实现追赶的目标。在理论和认识上也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其基本观点是: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内容;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第一”标志,因为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尺;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人类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增长奇迹,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评价与诊断的重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指标。形成了以GDP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理念。实践证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经济增长并不能体现收入分配的改善和社会结构的完善,不能反映技术进步的变化,相反,却出现了高增长下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学术界将这种现象归纳为“有增长无发展”、“无发展的增长”。在理论上确认了发展与增长之间的差异,统一了增长不等于发展的认识,认识到发展不仅要有量的增长,还要有质的变化。 第二代发展观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 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即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是经济社会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如美国学者发动了一场“社会指标运动”,提出了建立经济、社会、环境、生活、文化等各项指标在内的新的发展价值体系。联合国第二个十年(1970—1980)发展报告指出: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社会福利设施的改善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联合国前秘书长吴丹在制定这个发展报告时,将发展概括为“经济增长+社会变革”,反映了对发展作为一个多方面变化过程的认识。 第三,以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核心的第三代发展观。在20世纪80年代及其一段时间里,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逐步成为主流发展观(发展=可持续发展)。 1983年,联合国又推出了《新发展观》一书,提出了“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新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综合发展观。综合发展

浅谈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我眼中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现实矛盾问题的迫切需要。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论是对一个地区还是对一单位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二是有利于在发展中正确地坚持以人为本;三是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是有利于提高效益。最近几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包含有2008年1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11年7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这一系列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举措,都本着以人为本的核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我身处劳动保障系统深有感受。 如何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好?首先要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我认为应分别从如下四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科学发展观是为发展服务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科学发展观。因为发展是硬道理,前进中出现的问题,要靠发展才能解决,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一条基本经验。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是因为以人为本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我党的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意味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逐步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式以人为本的充分体现。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工伤有保险、灾害有赔偿、失业有救济、残疾有安置、贫困有支援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从而有效地化解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实现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从而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率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

科学发展观主要内涵

篇一: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 1.发展必须是全面的。 2.发展必须是协调的。 3.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利用,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要满足人类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界的平衡;要注意人类当前的利益,也要注意人类未来的利益。 4.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惠及子孙后代。 篇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篇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4日下午在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时提出了“八个为荣、八个为耻”要求,具体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意义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了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品格,是我们党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是我们党的生命线。 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亦称“党的认识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所谓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所谓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是指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和党内外的群众结合在一起,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主要包括 1、爱岗敬业。就是从业者要充分地认识到自己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认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为人民服务。

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库

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题库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 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促进和 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4、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其哲学依据是群众是社会实 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6、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 保证,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8、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9、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10、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 11、党的十七大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2、中央要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的总体目标是统一认识、提高能力、解决问题、创新机制的总体目标。 13、我们讲发展是党的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 1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5、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6、中央关于“五个统筹”的思想,是指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联系的观点。

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价值和意义1重点

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如何才能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内涵?很多文章是从社会历史背景的角度阐发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武俊斌则选择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传承,相信会给广大读者以启迪。 《人应在竞争中开发自我》把“竞争”这一概念进行哲学化解读,带我们跳出对“竞争”的狭义理解,而从更宏观的层面把竞争看作是开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途径和方式,文思隽永,发人深省。 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传统文化造福今日社会,应该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有意识思考的问题。庞原同志通过对经典文献的解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指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构有着非常深刻的文化学内涵,同中国人的心性一脉相承。 对民生问题既需要做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也同样需要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进行专题化研究,寻找到提高公众生活质量的路径。《我国社会保障发展趋势前瞻》提出社保体系建设应从重视“量”变为重视“质”,把有限的资源着重用在需要重点保护的人群上,不失为对建设社保体系颇有新意的探讨。 温家宝总理在刚刚闭幕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科技发展归根到底靠人才。谁在人才上占有优势,谁就能在科技上占领制高点。培养人才关键靠教育,而教师素质则是影响教育成果的决定性因素,在这方面下多大的力气都不为过。万殿生的文章主要就21世纪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展开论述。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飞跃,是中国共产党人以深刻的战略思维和宽广的世界眼 光思考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新成果,是正确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批判继承前人的思想、深刻反思发展的历史规律、科学总结我国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成果。它准确把握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现实国情,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科学回答了“怎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我们的联系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自身发展的联系 ****班*** 摘要:科学发展观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样是指导我们学习成长的有力武器,可以使我们全面的审视自己,弥补缺陷,克服弱点,发扬优点,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过硬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个人发展学习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吸收和借鉴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系统的解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么去发展的问题。 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我慢慢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样是指导我们学习成长的有力武器,可以使我们全面的审视自己,弥补缺陷,克服弱点,发扬优点,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过硬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回答了中国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等关于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依靠人民,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的发展事业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道路。 再联系我们个人,要以人为本,我们自身成长过程中首先应该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我们应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要善待自己、爱护自己,不能以不爱惜身体、不关注心灵为代价一味追求自身的快速发展;要关注自己心灵,培育健康心态,要锻炼好自己的身体以增强体质,力求为自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身心保障。 从全面协调发展方面,首先要加强专业课的学习。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专业人才在应聘时都不会被拒绝。我们大学生在平日学习时应潜心钻研自己所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