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Removed_一年级数学第九单元教材分析

Removed_一年级数学第九单元教材分析

Removed_一年级数学第九单元教材分析
Removed_一年级数学第九单元教材分析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材教法分析

贺会芹

一、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20以内的进位加法作为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更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各领域内容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对于20以内进位减法内容中,涉及的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会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帮助学生切实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以内加、减法是小学生学习计算的开始,而此单元的学习内容作为全册的教学重点,对学生今后能正确和迅速的计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本单元内容结构及重、难点

1.本单元内容结构

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主要由“口算”和“用数学”两部分内容组成。其内容结构如下图:

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现实情景提供出“9加几,8、7、6加几和

5、4、3、2加几”计算题,还呈现多种计算方法,旨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或观察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算法。

2.本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切实经历探究20以内进位加法口算方法的过程;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体验成功。

三、具体内容分析。

其具体内容编排:

“9加几”内容主要结合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

交流,自主地提出9加几的问题,探索9加几的口算方法。

教材呈现有“点数”、“接着数”、“凑十法”和“根据具体题目选择特

殊方法”等不同的口算方法,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9加几的口算方法后,将

它迁移到后面的8加几、7加几……计算中去。因此,9加几内容的教学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教学的关键。

“8、7、6加几”内容呈现有“拆小数,凑十数”和“拆大数,凑小数”

两种口算方法;

“5、4、3、2加几”内容有“交换加数的位置”口算方法。

关于口算教学内容,教材注意在具体情景下,让学生自己想出不同的计算

方法,并以“你喜欢哪一种方法?”的形式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掌握较好

的方法进行计算,以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更好地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其具体内容编排:

“用数学”呈现形式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情景,画面内容丰富,要求

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数学问题——收集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数据——探求解决

问题的方法——求得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教材在观察和收集信息方面与前面所

学习的“用数学”比较,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并注意使学生了解同一个问题可

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9加几

教材分析:

需要把握的问题:在分发饮料情景图中,为解决“还有多少盒”这一问题,教材呈现了三种方法,即“点数”、“接着数”和“凑十法”。

需要指出:例1的教学,主要是解决“计数”的问题,重在使学生如何数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而不是“列式计算”的问题,是不需要列出加法算式的。

画面中一位学生提出的“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问题,在例1的教学中,可以直接呈现问题,也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可板书在黑板上,但仅仅只是作为问题,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放在例2教学中解决。

例2,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强化用“凑十法”口算9加几的方法。

需要把握:

①在9+3和9+7的下面注出的凑十的过程,教学时要把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抽象计算对应起来,便于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凑十法”

②教材没有给出“凑十法”如何“想”的思考过程,旨在降低学生说“算理”的要求。

做一做第2题,给出实物图和填写的未知加数及和的算式,关于算式中缺少的未知加数的填写,学生会有一定的困难。

需要提出:所填写的未知加数要对应实物图先填写出来后,再借助“圈一圈”的活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凑十”的表象算出得数。

第5题是一道看图填算式的题目,题中给出了蜜蜂采花蜜的情景图,图下面是□+□=□的算式,根据图中的信息,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

需要说明:此题既然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老师在训练学生用加法解决问题时,应不拘泥于以上两组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列出:如10+5=15的算式,此问题仍是解决有多少只蜜蜂的问题,所不同的是从蜜蜂的颜色角度来提出的问题,也为后面学习例题4做好铺垫。

例3,主要是引导学生用9加几解决实际问题。

需要把握:例3的教学定位是:运用9加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探讨“凑十”的不同方法(“拆小数”或“拆大数”)。

需要把握:

重点抓住这两种“凑十”的不同思路引导学生口算。

思考把9凑成10和把5凑成10算出得数的过程。

体会“分小数把大数凑成十”和“分大数把小数凑成十”的方法。

增强学生“因题选择算法”的意识。

关于单位名称书写的问题,是第一次出现在算式得数的后面要写出单位名称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强调:像这样的题(9+5=□),要在得数的右边写上单位名称(人),这是解决问题后必须要求学会的。

例题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给出了问题和条件。其中“参加唱歌的有9人”这个条件是以情景图的形式呈现的,这在学生收集信息过程中,无疑是困难的,要引起关注

做一做。此习题看似和例3相似,但实则是比例题的难度有所增加,特别是在收集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

加深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进一步熟悉9加几的口算方法。

题中要求学生根据“一共有多少可南瓜”问题入手,从运南瓜的情景图中收集信息,确定参加运算的两个数据,再算出南瓜的个数。

8、7、6加几

例1,通过一群小学生去公园买门票的情景引入计算“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教材仍显示出用“接着数”和“凑十法”解决8+5=□的问题。

其教学定位:借小棒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8凑成10的过程,掌握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的口算,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和运用。

例2

例2,只给出算式,要求学生不依靠实物,自己“想一想”该怎样算?

需要把握:

在学习例1的基础上,运用知识的迁移,将8凑成10的方法直接运用到7加几,6加几的计算中来。

在学生口算出结果后,强调“你是怎样把7、6凑成10的”,通过说的过程,计算要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形成口算7加几,6加几的技能和技巧。

例3

教学的重点:要抓住“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帮助学生计算8+9=□的问题。关于9+8=17和8+9=□的问题,适宜采取上下对照的形式出现,从而实现学习的迁移。

第3、4题是8、7、6加几得数是十几的式题。主要使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计算,可适当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也可对学生口算的正确率进行统计。

第1题:圈一圈,算一算。圈一圈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完成凑十的过程,算一算则在圈一圈的基础上,运用凑十的方法口算其结果。练习此题时,有必要引导学生说一说题意。

例4

需要指出:在引导学生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时,可要求学生用圈一圈的形式表示出来,并在圆圈里标出相应的数据,为学生能正确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定位:

①围绕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的问题,让学生经历“点数”、“按群计数”和“按颜色分类计数”的全过程,体验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②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能探寻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5、4、3、2、加几

例1,在5+7=□5+8=□的下面配有教师提出问题的对话框。意在引导学生用7+5、8+5想出得数,使学生初步学会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

例2,只给出算式。要求学生用学过的8+4、9+3算出4+8、3+9的得数,以巩固用交换加数的方法来计算小数加大数。

关键的是要抓住“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这一问题展开交流,要让学生充分地口述思考过程,帮助学生形成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技能和技巧,从而达到计算正确和比较熟练的程度。

对部分习题的处理

练习二十一第4题,是第1次出现用统计表的形式编制的习题。关于计算的问题,学生不会有困难,主要是对正确理解统计表会有一定的困难。

需要指出:学生在做题前,老师有必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能读懂表中的条件和问题,建议让学生一项一项的填写表中的问题。

教学建议

(1)用好主题图,把“20以内进位加法”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活动情节

的探索活动中,以突出计算来源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2)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教学中,要提供“凑十”的简洁算法,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让学生切实经历观察发现数学问题,收集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数据,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求得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并体验成功感。

作为施教者,有必要读懂编者意图,用好主题图,要善于抓住情景图中的

主要内容,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提出计算问题和进行计算的空间。

通过观察与交流,要使学生明确:9加几的计算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学

习和掌握好9加几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要善于抓住与“9加几”有效的问题情景,如当学生提出“参加踢键

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问题时,应使学生明确,这里踢键和跳远的人数并

不包括2名参与记录的学生,只能用9+6列式解决。

例2

在进行“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时,应集“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动脑思考”一体,使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全过程。

在学生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创造,允许学生选择自

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凑十”的简洁算法。

用课件(或教具)动态演示“如何将9凑成10”的过程。

让学生用学具动手摆一摆,并对照算式进行计算,使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

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

在后面的9加几的练习、8加几和7加几等的教学时,可让学生口述其计

算步骤,能正确算出得数即可。

例3例4

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

使学生在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初步的应用意识,培养其解

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用数学”内容都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给学生提出要计算的问题和所需要

的相关信息。教材有时呈现的是全图的情景;有时呈现的却是半文半图的情景。无论是怎样的情景,教学时,都应要求学生对图中的情景予以完整描述,让学

生在描述的过程中去发现相关的数学问题。

当学生对图中的情景进行描述后,教师应要求学生用铅笔将有用的信息圈出来,并分析这些信息间的联系,从而搭建数量间的关系,形成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

建议:

加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探寻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形成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无疑是困难的。

如教材在给出两组小兔吃草的情景时,就呈现出不同的信息。即:小兔有白兔和灰兔之分;有左右两组之分。要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的问题,有点数出兔子总数的方法;有按群计数,算出总数的方法;还有按颜色分类计数,算出总数的方法。

1 一年级上册数学1-9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准备课 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 “数一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美丽的校园”情境图;二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或物;三是配合此部分内容的练习题(练习一第1题、第2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提供丰富的计数资源,并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2)丰富的计数资源为学生充分计数服务。 “比多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猪兔一家的劳动”情景图;二是从“猪兔一家的劳动”中抽取出来的人或物数量的比较:三是配合此部分的练习题(练习一第3题、第4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使用“猪兔一家的劳动”情景图,生动形象,吸引小朋友的兴趣。 (2)利用图片中的数量关系,使小朋友们生动具体的比较多少。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活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培养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 2.通过教学,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第二单元:位置 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侨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

新人教版2017年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备课组教学计划 时间: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科目:数学 年级:九年级 备课组长:代学艳 备课成员:杨军、李继祥、田利金

明湖中学九年级数学 2016-2017学年度第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努力,多数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浓,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学生数学基础太差,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显着改观,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学任务非常艰巨。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努力把本学期的任务圆满完成。九年级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经过与外校九年级数学教学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请教交流,特制定以下教学复习计划。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四章,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主要是通过反比例函数图像探究反比例函数性质,探讨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最终实现反比例函数的综合应用。本章教学重点是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及二者的实际应用。本章教学难点是运用反比例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十七章、相似 本章主要是通过探究相似图形尤其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本章的教学难点是相似多这形的性质的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理解。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 本章主要是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函数的概念及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各种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对应的表达式,及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难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 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 本章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探索投影与视图两个概念,讨论简单立体图形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本章的重点理解立体图形各种视图的概念,会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本章教学难点是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与应用;理解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方法与性质,掌握锐角三角函数有关的计算方法。理解投影与视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与减法、测量、倍的认识、多位数成一位数、长方形与正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集合等。万以内的加法与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就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这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与处理,就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与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就是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长度单位毫米、分米以及千米、质量单位吨。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长度观念与质量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与质量以及时间长短的意识。 第一单元时、分、秒,第一课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为了让学生体会1分钟有多长,先设计了教师带着学生瞧着钟表共读秒数的活动,接着,让学生自己实验1分

钟内可以做些什么,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1分钟的长度。还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第三单元测量,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与千米,知道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通过估测活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还有解决合理安排问题,用列表法一一列举找出最合理的方案。 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就是从人们生活与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就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起长度、质量与时间的观念,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有关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上,实验教材注意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与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 首先,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现实的活动进行感受,获得体验。例如,感受1千米的长度,不仅让学生在学校操场先量出100米观察,再推想出10个100米有多远,还要求教师带着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亲身体验1千米有多远。其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有关量与计量知识应用的感性经验。例如,通过“生活中的数学”、调查了解一些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数学1-9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重难点第一单元:准备课 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 “数一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美丽的校园”情境图;二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或物;三是配合此部分内容的练习题(练习一第1题、第2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提供丰富的计数资源,并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2)丰富的计数资源为学生充分计数服务。 “比多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猪兔一家的劳动”情景图;二是从“猪兔一家的劳动”中抽取出来的人或物数量的比较:三是配合此部分的练习题(练习一第3题、第4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使用“猪兔一家的劳动”情景图,生动形象,吸引小朋友的兴趣。 (2)利用图片中的数量关系,使小朋友们生动具体的比较多少。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活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培养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 2.通过教学,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第二单元:位置 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九年级数学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九年级数学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1)、(2)班成绩一般两极分化严重经过上一学期的努力很多学生在学习风 气上有了较大的改变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也有不少学生自知能力较差特别是到了 最后一学期最自己要求不严甚至自暴自弃这些都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 施耐心教育此外面临中考阶段对学生要有总体的掌握使之考出好成绩。 二、本册教材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及价值观: 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的教学价值观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发展。 2、知识与技能 理解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三视图掌握圆的切线及与圆有关的角等概念和计算。教育学生掌握基 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 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的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 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掌握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 要求"的知识点。 3、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应用于实践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的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 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 知识梳理围绕初中数学主要内容进行专题复习适时地进行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全体学生。 三、本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内容只剩两章:圆与统计估计。 圆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圆的定义和性质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的切线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视图。本章设涉及的概念、定理较多应弄清来龙去脉准确理解和掌握概念和定理。垂径定理及推论、圆的切 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本章的重点。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运用与 圆有关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是本章的 难点。 统计估计这章有总体与样本、用样本估计这两节内容。统计是统计理论和应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基本思想是通过部分估计全体。本章在介绍总体、个体、样本、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2009年11月22日15:48:01 来源:上林县乔贤镇中心学校【字体:大中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三年级下册介绍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原义务教材在六年制七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在义务教材修订时,没有安排“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这一次根据课标的要求:第一学段“能认、读、写小数”,在实验教材的第六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 2.数的运算 ⑴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五册。 变化:根据课标的要求删去了用一位数除商四位数;改变口算除法的编排;增加了估算的内容。 ⑵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六册。

变化:改变⑴口算乘法的编排;根据课标安排,将“三位数乘两位数”后移至第二学段四年级上册;加强估算。 3.常见的量 第四单元: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六册。增加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有意义的情境。 空间与图形 1.测量。 第六单元:面积。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七册。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探究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2.图形与位置。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 统计 第三单元,统计。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八册。加强了对统计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及对平均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解决问题 1.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全册课标分析: 数与代数: 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 2.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3.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4.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两位数。 5.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 6.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7.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8.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9.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10.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图形与几何: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 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2、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3、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综合与实践: 1、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 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2、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3、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数学广角——集合(重叠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数字编码)等。这学期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是关键。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学情分析: 这一届三年级学生已经使用了两年的实验教材,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本班学生从上学年的考试试卷分析,学生的口算及乘法口诀掌握很好,大部分学生的解决问题掌握基本良好,但是粗心大意的学生还是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也较差。本学期首先还是要强调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预习及复习,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同时,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概念的掌握。因此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奖励机制,让孩子齐头并进。 全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 -数学工作计划九年级数学是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教书育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此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通过初三数学的教学,提供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 本学期所教初三数学包括第一章证明,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三章证明,第四章视图与投影,第五章反比例函数,第六章频率与概率。其中证明,证明,视图与投影,这三章是与几何图形有关的。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这两章是与数及数的运用有关的。频率与概率则是与统计有关。 在新课方面通过讲授《证明》和《证明》的有关知识,使学生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论证、计算、和简单的作图。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能证明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矩形、菱形、以及正方形等有关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并能够证明其他相关的结论。在《视图与投影》这一章通过具体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在《频率与概率》这 一章》让学生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频率与概率系进一步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的数学模型。 在《一元二次方程》和《反比例函数》这两章,让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种解法,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和函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体验数学结合的数学方法。同时学会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本册教材包括几几何何部分《证明》,《证明》,《视图与投影》。 代娄部分《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以及与统计有关的《频率与概率》。《证明》,《证明》的重点是: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人教版www.5y https://www.doczj.com/doc/166641612.html, 全册教材分析 一、学习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2.数的运算 ⑴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⑵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3.常见的量 第四单元: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空间与图形 .测量。 第六单元:面积。 2.图形与位置。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

统计 第三单元,统计。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解决问题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和“设计校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学习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学习目标是: .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总复习。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博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烂熟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烂熟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5.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6.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7.体会学习数学的欢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齐的优良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养成优良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措施 1.结合详尽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优良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崇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7.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五、课时安排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属于第一学段的起步阶段,在学习伊始的时候,能否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孩子们后段学习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教学时要注意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正确把握一年级学生学习的总体要求,既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本书,因此,本册教材中采用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图画,呈现了象“美丽的校园”、“野生动物园”、“过马路”、“小明的一天”等贴近刚入学学生生活的场景,使学生一踏入“数学”这一学科中,就能马上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一、本册教材的内容安排。 本册教科书共10个单元,其中穿插了2个实践活动,其教学内容如图:(知识树) 在“数与代数”知识领域安排了“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认识钟表”七个单元的内容。在“空间与图形”知识领域安排了“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两个单元的内容。在“实践与综合应用”知识领域安排了“数学乐园,我们的校园”两个实践活动。从目录中不难看出,其中,“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重点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从教学内容来看,本册教材知识面拓展了;计算与几何初步知识及准备性知识穿插安排的。学习内容多样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计算在学习其它内容时也可以得到练习,有利于计算技能的形成;形式多样,趣味性强。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本班优生稍少一些,但是学生非常活跃,但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本班学生单纯,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所教九年级数学包括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第二十三章《旋转》,第二十四章《圆》。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代数三章,几何两章。 三、教学目标: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目标:(1)根据学情,调整好教学进度,优化学习方法,激活知识积累。(2)形成知识网络,解决实际问题。(3)强化规范训练,提高应考能力。(4)关注学生特长需求,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具体的说,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掌握圆及与圆有关的概念、性质;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推理、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推理认证表达能力,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态度情感目标: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四、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2017.9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是2012新版教科书,总共有八个单元: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新教材跟老教材相比,内容看似简单了,但实际上新教材里面有很多内容都比较难,这对我们的教学的要求就更加高了。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2.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3.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4.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6.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立体图形。 7.初步了解上下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明白位置的相对性原则。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9.数学乐园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下面我们从各个单元来具体解读教材,了解各单元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准备课 一、内容:P2-8页,数一数、比多少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三、教材说明

[一年级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包括教科书和学生用学具卡片等,从2001年秋季起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教学实验。这册教材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注意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平衡,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努力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下面就这册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做一简要介绍。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如前所述,这册实验教材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教材的编者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同时还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认数和计算结合,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突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较好的做法。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 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这册实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扩展知识的范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一册相比较,其主要变化是: (1)调整原“准备课”的内容,增加了“比一比”、“分类”两个单元。

(完整版)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九年级下册,是本套教材中的最后一册。这册书包括4章,约需48课时,供九年级下学期使用。具体内容如下: 第26章二次函数(约12课时)第27章相似(约13课时)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约12课时)第29章投影与视图(约11课时) 一、内容分析 第26章二次函数 本章主要研究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基本性质,用二次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用二次函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这些内容分为三节安排。 第26.1节“二次函数”首先从简单的实际问题出发,从中引发和归纳出二次函数的概念;然后由函数开始,逐步深入地、由特殊到一般地、数形结合地讨论图象和基本性质,最后安排了运用二次函数基本性质探究最大(小)值的问题。这些内容都是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它们为后面两节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第26.2节“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从一个斜抛物体(例如高尔夫球)的飞行高度问题入手,以给出二次函数的函数值反过来求自变量的值的形式,用函数观点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几种不同情况,最后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归纳出一般性结论,并介

绍了利用图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这一节是反映函数与方程这两个重要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的内容。 第26.3节“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安排了三个探究性问题,以商品价格、磁盘存储量和拱桥桥洞的有关问题为背景,运用二次函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即列出函数关系式,进而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象研究问题的解法。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认识再提高一步,从而提高运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教学结束之后,学生在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这些都是代数函数,即解析式中只涉及代数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的函数。至此,学生对函数的认识已告一段落。本册书后面的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讨论的则属于超越函数。 第27章相似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相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和位似变换等。此前学习的全等是图形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而本章学习的相似是比全等更具一般性的图形之间的关系。全等可以被认为是特殊的相似(相似比为1),对于全等的认识是学习相似的重要基础。 本套教材从第八章“全等三角形”开始,在学习要求上已进入推理证明阶段。本章的学习应在前面已有基础上继续进行必要的推理证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更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能力的源泉。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解读教材,只有准确地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深入地挖掘教材的学习价值,才能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圆满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分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认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

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的观念。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

(人教小学数学一年级)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新课标与教材解读 一、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认识人民币、分类与整理以及找规律等.有了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丰富多彩,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利用立体图

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分类与整理”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教学,体现了“分类”与统计的关系,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整理数据,突出分类是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的基础. “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根据本册教材的内容特点,教材的“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摆一摆,想一想”,加强了对探索方法的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的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因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数据整理的关系;

初三数学教材分析

初三数学教材分析 教材编写意图; 我认为本套教材主要体现了编者以下几个方面的的意图:1、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内容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为根本出发点;2、以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3、以“容易些,有趣些、鲜活些”作为指导思想。4、结合适当的素材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重视隐形课程的作用。 关于教材的体例安排,教材是通过章、节、习题将知识有机的编排在一起的,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每一章的开始,设有一幅表现该章主要内容章头图(包括内容提要与情境导航),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2)各章的章末都安排了回顾与总结,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本章的学习内容,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加以总结与升华。(3)检测站在每一章的最后,便于学生对本章所学内容进行自我检查与评价。(4)教材的正文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适当设置了一些相应的栏目。如,“观察与思考”、“交流与发现”、“实验与探究”,通过真实的情境、鲜活的实例或数学自身的素材,用问题串的形式,帮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观察、实验、思考、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经历数学的探究与发现过程,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部分课节之后设置了挑战自我,向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了一两个深刻的、需要进一步思索的问题。(5)这套书中设计了“小亮”、“小莹”、“小博士”三个形象,其中小亮和小莹提出问题、

发表感想,小博士对部分疑难问题给予点拨、提示与总结,更好的实现了人书对话,促进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6)结合教材各块内容,安排一些有关的背景资料和阅读材料,有加油站、小资料、广角镜、智趣园和史海漫游等栏目,内容涉及数学应用素材、数学趣闻、名题、趣题、数学史料、数学家介绍等等。这些栏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阅读能力与查阅资料的习惯、增强文化素养。(7)本书的练习系统分为练习、习题与综合练习三个梯度。“习题”和“综合练习”均分为A、B两组,A组为基础题,供全体学生使用,B组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用,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说教材: 第1章《特殊四边形》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本章是在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的简单知识、平行线、三角形、多边形初步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本章反复运用了平行线和三角形的知识,因而本章也是平行线和三角形知识的应用和深化,对于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变换、正多边形和圆等知识也具有重要的铺垫作用。在八年级下册《几何证明初步》一章中,已经学习了命题与证明、证明的必要性、反证法、综合法证明的基本格式等知识,初步培养了演绎推理能力。在本章中将学习用综合法证明几何命题,这不仅有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合情推理能力与演绎推理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中心对称图形和图形的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梯形的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三角形与梯形的中位线定理。 第2章《图形与变换》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过图形与变换的初步知识,但这些知识多是感性的、直观的、粗浅的。本章在八年级上册“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七年级下册“直角坐标系”和八年级下册“图形的全等与相似”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图形的变换,探索平移、旋转和位似的基本性质,探索经过平移、旋转和位似变化后多边形顶点坐标的改变,这些内容不仅是对已经学过的线段、角、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研究的深化,而且是进一步研究函数图像、圆和解析几何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章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图形与几何”中的“图形的变换”和“图形与坐标”两方面的内容。本章中的坐标与图形变换是数形结合思想的直接体现,是几何图形与代数问题结合的纽带与桥梁。 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从本套教材的知识体系来看,本章的内容是继已经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之后,对方程研究的继续深入和必然发展,也是九年级下册学习二次函数以及高中学习指数对数运算、圆和圆锥曲线的方程等知识的基础,本章内容在中学数学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本章内容的编写体现了数学的整体性和模型思想,是第三学段中对方程这一核心内容研究最为深刻的一部分。 为了体现数学的模型思想,教材突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过程。教材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出发,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这是一个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然后又研究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这是模型求解的过程,最后通过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以及强调检验的步骤,使学生经历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第4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本章内容是在研究了直线形、图形与变换和七年级下册“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的。 从研究内容看,本章是对圆的性质、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的全面、深入的研究,是第一、二学段对圆的简单认识和七年级下册对圆的研究的深化和进一步提高; 从练习系统看,本章的例题、练习与习题在解题思路和方法上更具典型性、综合型与较大的思维含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