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整册教案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整册教案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整册教案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整册教案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第1课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材分析

古语说“民以食为天”,高度概括了人类与食物的依存关系。食物对人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每种食物都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但又侧重不同的营养成分,所以膳食构成不仅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体质强弱,工作和学习效能以及延年益寿等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也与某些慢性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在学习“食物的营养成分”一节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吃饭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得有营养,形成不挑食、不偏食,食物多样化的饮食理念。还应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食物来自生物圈的其它生物,人类与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对生物圈的索取应保持生物圈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糖类、蛋白质和脂肪三种营养物质的作用及食物来源。

2.说出无机盐和水的作用及举例说明无机盐的来源和缺乏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我保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意识,认识食物多样化的重要意义;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来自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人类与生物圈应和谐发展。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正确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各种食物的图片,相关疾病简介,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多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表,印发给学生。

2.学生准备:

⑴常吃的食品的包装袋或包装盒;

⑵通过互联网或图书查阅等途径搜集有关人体健康所需要的无机盐及其食物来源和主要缺乏症。

⑶调查麦当劳或肯德基食品的种类和特点。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

1.运行课件,呈现中国八大名菜红煨鱼翅、冰糖湘莲等美味的食品图片并配中国古典音乐。

2.提出问题:我国的美食文化丰厚久远,以它独特的色、香、味、形,享誉世界。俄罗斯人将它列入“天堂生活”的标准,曰“美国的收入,中国的烹调,英国的住宅”。俄罗斯人对中餐的高度评价,同学们有何感想以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教师总结提高并引出课题:中餐的世界地位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同时它也表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饮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吃饱,还要吃得有营养,在餐饮中享

受美,获得健康。那么如何让我们吃得更健康现在就让我们从“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寻求答案。

二、生活探究

1.学生分组活动。

⑴学生四人一组,选取二份搜集来的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上的说明和两种蔬菜、水果或粮食,将它们各自的营养成分和含量填写到课本的表格。提示:蔬菜、水果或粮食可对照“食物营养成分表”,查找它们的营养成分及含量。教师巡视、指导,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⑵提出问题,学生交流:

①根据表格,说出自己从食物中获得了哪些营养成分其中较多的是什么营养成分在“说明”中的各种组分,你认为有无对人体健康不利的成分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并据情引导纠正,以明确:食物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水分、无机盐和维生素,但各种成分在不同的食物中含量不同。经过加工的食品,往往有很多添加剂,多食对人体健康不利。

②动漫世界:对如下说法,进行动漫创意,制作成flash动画,呈现给学生。

“吃饭不要和自己过不去,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吃不了,反正是自己花钱买的,想扔就扔,谁也管不着!”组织学生根据“食物营养成分表”对各类食物进行比较(如谷类、豆类、肉类、乳类、蛋类、硬果类等),说明自己观点。

2.学生交流汇报后总结:

谷类和根茎类等食物含有丰富的糖类;瘦肉、鱼、奶、蛋和豆类等食物含丰富的蛋白质,蛋黄、花生、豆类、硬果等食物含丰富的脂肪。偏食易造成营养失衡,食物应多样化。并适时向学生渗透:“每天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

引用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使学生认识“一箪食一豆羹,当思来处不易!”人的食物来自生物圈的其它生物,生物圈的生产能力有限度,人类的浪费会增加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不利于保持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利用上述过程,使学生懂得不挑食不偏食,节约反浪费,多食天然食品的科学道理,认识到获得知识的途径除了课本,还可通过其它途径,知识无处不在,生活就是科学;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比较和分析能力与读图和表达能力。

三、思维竞技

出示问题,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师生总结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三大营养物质”及水和无机盐对人体的作用:

1.北方人以馒头为主食,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一个健康的成年男子,如体重为65公斤,他体内的糖类仅约为1公斤;开运动会时,很多同学为在长跑中发挥更好,总是赛前吃些糖或巧克力。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汇报后总结:糖类参与人体的构成,它能分解为人体提供能量,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

2.感冒时,人往往厌食,几天不思饭食,体重明显下降。你认为主要消耗了人体内什么物质这种物质被消耗有何意义

学生汇报后总结:脂肪参与人体构成,它作为一种备用能源物质贮存在人体,分解后释放能量。

年,我国在多个地区发生“大头娃娃”事件,患儿生长迟缓,脑袋大,四肢小,并可能成年后智力低下。而导致这种病的罪魁祸首就是“劣质奶粉”!经查,劣质奶粉主要成分是糖类,蛋白质含量少于2、9%。请你分析“大头娃娃”的病因。并谈谈你对此事件的看法。

⑴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据情纠正和补充,再引用美国当代著名营养学家安德尔·戴维丝博士在《吃的科学观》一书中写下的一句话:“摄取充足的蛋白质,会使你年轻美丽、精力充沛、耐力持久,生命充满健康的阳光。”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总结:蛋白质是人类在漫长的生命长河中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参与人体构成,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的物质基础。婴幼儿、青少年应多食蛋白质。并由学生说出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以使学生在日常饮食中适当食用这些食物。再引导学生分析生产和出售劣质奶粉的社会危害性及如何打击不法商贩,请学生提出建议。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做出决策的意识和能力。

⑵资料天地:出示资料,向学生介绍有关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种类及组成。使学生了解这三种有机物,为学生下一步学习它们的化学消化过程打下基础。并进行知识小结: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被誉为人体“三大营养物质”,它们既是组织细胞的构成物质,又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4.夏日炎炎,同学们进行体育运动,总是大汗淋漓,适时喝点淡盐水,有利身体健康。你知道其中的原因么

由学生的汇报总结:水和无机盐对人体有重要作用。

⑴先让学生谈谈水对人体的作用,教师据情进行纠正和补充。

⑵组织学生举例说明无机盐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并说出该种无机盐的食物来源和缺乏症。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适时出示佝偻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等患者图片和健康骨和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的显微照片配合学生的讲述,及出示相关资料进行纠正或补充。使学生了解钙、铁、锌、碘等无机盐对人体的作用、食物来源及缺乏症,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四、小结升华与应用提高:

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在辩论中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应用,提升学生认识。

1.出示辩题:中国传统饮食历史悠久、营养合理,而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来势迅猛、充满诱惑。有的人认为吃洋快餐好,有的人认为洋快餐不如吃中国传统饭菜,许多人迷失了方向,不知该何去何从,同学们观点如何

2.确定正方和反方,组织学生在组内交流后,展开辩论。

3.先组织学生对辩论进行评价,然后出示专家建议:使学生明确“洋快餐”优缺点,知道如何选择“洋快餐”食品种类及少食为益。

学生通过辩论中思维的碰撞,引发认识冲突,促使学生利用本课所学及课下调查所得,认识到“洋快餐”的优点与缺点,结合“专家建议”,获得对“洋快餐”的正确认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饮食不能仅靠个人喜好,而更应注重营养是否均衡,是否对健康有利,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和意识。

五、推荐作业:

1.人们的饮食往往过分重视个人喜恶,而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分析自己家庭饮食存在哪些不利于身体健康的误区列出后和爸爸妈妈交流进行调整。

通过本活动设计,旨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善于思考,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健康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与交流,做出决策的能力。并以此作为课堂的延伸。

2.通过互联网、查阅图书或咨询等途径,搜集有关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知识。

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角度设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改理念,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能力,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搜集食品包装的说明,调查“洋快餐”的食品种类和特点,真正让学生体验知识无处不在,知识的获得是多途径的;以知识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利用感性知识来获得理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探究的能力。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发展,还特别注重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力求将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落到实处。

2.教学贴进学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课程资源,使学生意识到生物知识源于生活,现实生活处处皆学问,是我们生物课堂学习取之不竭的源泉。学生课下收集信息,充盈头脑,课堂上展露头角,一显风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是学生获得自信的舞台,激发学生热爱生物学的情感。整节课中,力图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互相配合,主动交流。

3.教学活动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设计,以“学”定“教”。生物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及协作精神。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本节课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教师的讲授,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是学生从课本中无法获得的知识,以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地做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加强问题设计的生活化,生动化,思维化,使学生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学法设计,本着“五让”原则:只要学生能学会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学;只要学生能动手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只要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去

思考;只要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去讨论;只要学生自己能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注重了学生知识的获得途径。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从学生的感性世界中挖掘教学资源,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选取贴近学生的生活的现象,化抽象为具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通过学生对信息的整合与分析来获得知识。引而发,发而再引,通过适当的补充,使学生获得知识。教师不是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而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与学生一起学习。

2.注重了学生在表达中思维,在思维中发展的设计。如关于“洋快餐”与中国传统饮食的辩论”,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强,不论正方反方,皆努力说服对方,学生思维活跃,据理力争,不仅要灵活熟练地掌握知识,深入现实,还要注重语言的说服力。这样促使学生知识内化,通过表达再将其外化,在辩论中学生思维碰撞,引发认识冲突,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思维得到发展。

3.注重了营造师生平等的和谐环境,轻松欢愉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地,教学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合作学习,人人进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各种能力。

4.注重了课堂内容在课外实践中的延伸。如布置课后分析自家的饮食误区,并与父母交流整改的活动设计,促使学生关注生活、关爱他人,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与交流,做出决策的能力。

第二课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材分析

维生素既不参与人体的构成,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但它对人体各项生命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系人体健康。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量很小,但它在体内不能长期储存,而且绝多数不能在人体内合成,人只能不断地通过食物为自己补充新的维生素。不同的食物中所含维生素的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所以食物应多样化才能保证营养均衡,否则就会出现维生素缺乏症。学生对人体缺乏维生素影响健康的认识浮浅,往往认为含蛋白质丰富的肉类,蛋类和奶类食物才是有营养的,挑食偏食现象严重,因此,学习本节内容时,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应使学生学会关注食物中的维生素,以具体而有力的种种病例从反面来引发学生对健康的关注,充分认识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重要关系。使学生进一步树立饮食应多样化,注重营养均衡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维生素的来源及缺乏症。

2.通过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处理数据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

3.提高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学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正确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学会关注食物中的营养,认识不挑食不偏食,食物多样化对健康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探究的过程,学生对探究数据的处理。

教学难点

探究活动的组织及减少实验的误差。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将学生分成4人一个小组,选出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和在分组实验中的分工。

⑵青尖椒提取液、用水粉颜料调出同色的溶液,及体积分数为%高锰酸钾溶液、研钵、小烧杯、漏斗、纱布、蒸馏水、小试管和滴管等“测定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探究实验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

2.学生准备:

⑴实验材料准备:自己常吃的几种果蔬。

⑵知识准备:上网搜集或通过图书、咨询等途径获得有关维生素的知识。

教学程序

一、启动课堂,创设情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饮食观念: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得有营养。而中国营养学会近期公布的全国营养调查表明,中国人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和不均衡的现象普遍存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会让我们的肌体代谢失去平衡,免疫力下降,各种疾病、病毒就会趁虚而入。如何为自己的健康营造一道坚固的壁垒今天我们共同踏上健康之旅来探求维生素与健康的奥秘。板书课题:维生素。

二、启迪思维,导学新知

1.探究活动:比较不同果疏中维生素c的含量。

⑴小魔术表演:舞台上变幻莫测的魔术表演让人们感觉不可思议,叹为观止。课堂上的小魔术也会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师生演示:教师选一名学生帮助表演。教师出示甲、乙两个小试管,各装入体积分数为%的高锰酸钾溶液1毫升。师生用滴管分别向甲、乙试管加入一种绿色液体,边滴边振荡,组织学生观察现象。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得滴加果蔬提取液后紫色高锰酸钾溶液退色程度的感性认识。

⑵提出问题:分别向甲、乙试管中加入同色的液体,现象却不同,其中有何奥秘呢

揭示奥秘:教师向甲试管中加入的是青尖椒提取液,某学生向乙试管内加入的是绿色水粉颜料液。先组织学生猜测高锰酸钾遇青尖椒提取液退色的原因,再出示资料:维生素C 的特性——使紫色高锰酸钾溶液退色。以此向学生提供设计“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探究实验的原理。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选定共同探究的问题为:哪些蔬菜或水果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

⑶学生分组活动,设计探究实验方案。指导学生可以参考课本,也可有自己的创意,合作完成。组长负责组织全体成员共同设计,并书写探究方案。在学生制定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

学生分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案,评选出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方案作为最佳方案。组织学生对其进行点评,各小组再根据大家的建议修改完善自己的探究方案。在此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以下几个问题的处理:

①过滤果蔬的提取液方法。

②实验现象:利用表格完成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

⑷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操作,安排学生在过滤果蔬提取液的等待过程中,自学交流如下问题:

①人体如果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D会有患何种病症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该多吃什么食物

②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③影响本实验准确性的因素有什么

组织学生汇报问题②和问题③并据情给予纠正和补充。

2.问医求药:

⑴1913年,俄罗斯的“圣虎克号”船载着格奥奇塞多夫北极探险队的队员们在北冰洋的冰块间越冬。没过多久,队员们就得了一种可怕的病。他们的牙床一块块裂开,充血肿胀,牙齿松动,面部浮肿,皮肤青一块紫一块。如果你是一位名医,你能说出他们的病因么你给他们开出什么样的药方如果你是一位船长,你将如何贮备远航期间的食物学生通过此问题的解答,获得维生素C的缺乏症及维生素的食物来源和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⑵近来小明的眼睛总是发干,到了傍晚就看不清东西,皮肤也变得粗糙了人们常说是病三分治七分养,如果你是一名医生,请诊断小明得了什么病请给小明开个药方。

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解答,使学生明确维生素A的缺乏症及食物来源。

②出示问题:维生素A属于脂溶性维生素,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为何僧人吃素不吃荤,但不会因缺乏维生素A而患上夜盲症以此来明确胡萝卜和玉米等植物性食物中不含维生素A,但其中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转化成维生素A。并介绍胡萝卜的科学吃法以获得其中的胡萝卜素。

⑶李阿姨家的小弟弟,现在二周岁,他的胸前壁呈楔状凸起为鸡胸,比同龄的孩子矮,你会为小弟弟的健康成长提出哪些建议

组织学生解答,使学生知道哪些食物可提供丰富的维生素D及维生素D的缺乏症。教师据情补充,如晒太阳可防治佝偻病及原因,使学生明确维生素D的作用是促进钙、磷的吸收,从而促进骨的发育,所以补钙应同时补充维生素D。再让学生例举出人们在现实中对这原理的应用:如娃哈哈AD钙奶等,从而使学生认识科学研究所获得的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

⑷前些年,为供儿子上学,王大爷省吃俭用,吃粗粮窝头。现在日子好了,王大爷吃上了精米精面,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烦燥多梦,脚部浮肿,你知道其中的原因么对他的饮食,你有何建议

①组织学生解答此问题,教师据情进行补充和介绍,使学生明确维生素B1的缺乏症,维生素B1的食物来源及维生素B1的作用。认识吃饭不易过于精细的道理,应多吃五谷杂粮。

②出示问题:小红的爸爸脚趾缝里的皮肤经常糜烂起泡,瘙痒难忍。小红看到后就告诉爸爸:“你缺少维生素B1,得了脚气病,应多吃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你认为小红说得对么通过此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认识脚气病不是人们说的脚癣,对学生生活中的易错点进行强化。

三、小结升华,提高认识

1.学生进行自我小结,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收获。

2.教师小结:维生素是我们每个人的健康要素,故也叫维他命。维生素大部分不能在人体内合成,或者合成量不足,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因而,必须从食物中摄取。一旦缺乏维生素,会使我们的肌体代谢失去平衡,免疫力下降,各种疾病、病毒就会趁虚而入。维生素支撑我们生命的未来。不挑食不偏食,食物多样化是拥有健康的保证。

四、生活百科,开拓视野

资料介绍1:面对激烈的竞争,知识的迅速更新,人们都渴望有一个聪明健康的大脑,可以不知疲倦的学习和工作,这仿佛是痴人说梦,但如果能保证大脑的营养,必然会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向学生介绍大脑的营养卫士—维生素。

资料介绍2:爱美是人的天性,衰老是每一个人都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而保养得法,可让青春与美丽照亮更长人生旅程。向学生介绍被誉为“葆青春维生素”美称的维生素E。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旨在生物课堂能提供给学生需要的知识,加强生物科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

五、梦想剧场,学以致用

1.出示简易剧本:

时间:星期天中午

人物:小刚、妈妈和奶奶

地点:小刚家

情节表演要求:请根据以下对话展开想象,完成一段小品表演。

妈妈说:“小刚,吃点菜,否则你会缺维生素的!”

奶奶说:“让孩子随便吃吧,我这儿有补药—施尔康复合维生素!”

2.学生发挥想象,做即兴表演。先组织学生分组演练后再表演,谈感想。

教师总结及结束语设计:维生素是人体的六大营养素之一,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获得维生素的最佳途径来自日常的饮食,如果把维生素当作一种“补药”,认为维生素多多益善,盲目乱用,或者把它误作为补药而长期服用,都会使维生素变成“危身素”。希望同学们能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习惯,享受健康的人生!

通过本环节设计重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艺术表现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并使学生获得关于服用维生素药物的正确理念,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引导学生不挑食和不偏食。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以落实新课改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的要求为重点,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宗旨,关注学生生活,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1.“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本课的重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用学生感兴趣的小魔术表演入手,使学生由趣生疑,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认识食物中维生素C的特性,并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精彩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活动空间,通过小组内分工合作、汇报交流、讨论评价,激活学生思维,扩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2.问题设计贴近生活、服务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生动,直观化的语言表述各种维生素的缺乏症,使学生重视维生素对健康的影响,进而关注食物的营养成分和关注养生保健。教学过程中,力图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互相合作,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则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

3.将课堂服务学生生活的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化设计重点落实。课堂的活动化设计可活跃气氛,点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掀起课堂高潮。本节小品表演旨在通过学生的表演再现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获得关于服用维生素药物的正确理念,纠正学生挑食和偏食的不良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艺术表现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

教学反思

1.注重了探究实验《比较不同果蔬的维生素C的含量》的处理,学生学会了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了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落实新课改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的要求,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的意识。

2.注重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获得知识有着重要的影响。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单纯、幼稚,认识肤浅,具体生动的事例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利用小魔术启动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如各种维生素缺乏症症状的直观性、趣味性和生活化的问题设计,使学生兴趣昂然,高度重视维生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认识不挑食不偏食,食物多样化的重要意义。

3.注重了生物知识实用性的设计。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的。本节内容一个重要的设计角度是关注人们在生活饮食的误区。如吃的主食以为越精细越好,很多人不知食物过于精细易缺乏维生素B1,为此设计了问题“前些年,为供儿子上学,王大爷省吃俭用,吃粗粮窝头。现在日子好了,王大爷吃上了精米精面,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烦燥多梦,脚部浮肿,你知道其中的原因么对他的饮食,你有何建议”再如有人认为维生素药物可以代替食物中的维生素,维生素缺乏会患病,但不认为过多也会危害健康。为此设计了“梦想剧场”以此来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杨芳(滨州第三中学 256600)

教材分析

人类是生物圈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要生存必须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也就是说人的食物都来源于生物圈,人与生物圈密不可分。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活动、分析与讨论、演示实验、模型制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在消化系统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树立结构和功能统一的观点。教材加大了科学探究的力度,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等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道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2.描述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概述食物在口腔内、胃内、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进而概述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4.通过探究活动“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并且认同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探究中可能会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提高。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人体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名称及其作用;

2.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3.明确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形态、结构特点;

2.探究活动的组织实施及如何减少实验的误差;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制作“小孩儿拆积木”、“消化系统拼图游戏”、“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三个flash动画,收集“蓝天六必治牙膏”广告图片,做成多媒体课件。

2.教具准备:制作消化系统各器官和西瓜籽的头饰。

教学程序

一、情景激趣,导入课题

1.多媒体展示动画:一个小男孩儿想把组合好的积木整体放入玩具盒,结果放不进去。动脑筋后,将组合好的积木拆开来,一块一块地放进了盒子里面。

2.提出问题:如果盒子是人体细胞,组合好的积木是食物,看了动画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

3.这段动画形象地表明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只有转变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进入细胞即“食物为什么需要被消化才能被细胞利用”的道理,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学习兴趣也开始萌动。随之提出:“‘拆’的过程在哪些结构中进行又是怎样被‘拆’开的”的问题,从而顺利的导出新课即“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此时学生的“胃口”被调动起来,兴趣高涨。

二、探究引趣,学习新知

1.设疑凝思,提出探究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消化系统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有哪些器官组成

(1)多媒体展示消化系统模式图,提出探究要求:

①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等一会儿大家一起做拼图游戏、将打乱顺序的各个器官,按正确位置归位。

②了解消化系统各器官的形态特点,争取用最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进行角色表演,描述各器官的形态特点。

③了解人吃入的食物在消化系统内的行进路线,如果西瓜籽被完整吞下,这粒西瓜籽将在人体内进行怎样的“历险”呢

(2)学生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交流互补,拓展思维。教师巡回参与其中,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白的问题进行解惑答疑。

2.寓教于乐,检查探究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游戏检查学生对探究问题的掌握程度。

(1)教师通过多媒体将消化系统模式图中的各器官杂乱地排放,开始拼图游戏。

①请一位同学用鼠标点击各器官,并将其拖到正确的位置。

②对于拼图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随时请下面的同学指出并改正。

(2)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各消化器官的头饰,进行角色扮演“手拉手”游戏。

①每组推选出一个同学,随意抽取一个头饰,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形态特点。生1:我的名字是口腔,在消化道的最前面,什么食物都得先经过我得品尝,我里面的舌头和牙齿是我最得力的助手。生2:我是食道,顾名思义就是食物的通道,我长长的像条管子把咽喉和胃连接起来,没有消化功能。生3:我的名字是胃,像个大大的口袋,我的伸展性特别好,能暂时的容纳很多的食物。生4:我是小肠,盘曲在人体的腹部,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②请同学们依据消化系统的位置,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手拉手站成一条直线。扮演消化道各个器官的同学很容易得就站成了一条直线,而扮演唾液腺、胰腺、肝脏等消化腺的同学在站位上会有些困惑,老师这时要鼓励做观众的同学积极发表意见为扮演角色的同学出谋划策。比如:唾液腺站在“口腔”旁边,“肝脏”站在“小肠”的左侧,并用手拉住“小肠”的胳膊等等。这样便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热情,激发了同学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3)教师拿出一个西瓜籽头饰,请一名同学上台表演“西瓜籽历险记”。

①要求凡是经过什么器官,就用手摸一下扮演该器官的同学的头部。表演的过程中,鼓励做观众的同学积极参与。使台上台下融为一体,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主动性。

②表演结束后,要求没被“西瓜籽”摸过头部的“器官”举手,并鼓励学生谈谈这一现象带给自己的启示。对于学生所谈的感受教师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并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出:食物进入人体后并不进入消化腺。消化腺的作用是:分泌的消化液进入消化道对食物进行消化。

3.及时总结,巩固归纳新知: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消化系统的构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是食物经过的通道。消化腺可以分为两类,唾液腺、胰腺、肝脏位于消化道的外面,胃腺和肠腺位于消化道壁。其中,唾液腺分泌唾液,肝脏分泌胆汁,胰腺分泌胰液,胃腺分泌胃液,肠腺分泌肠液。

三、迁移深化,拓展教材

1.媒体展示“蓝天六必治”的广告图片,要求学生给图片配上广告词。并结合本节所学知识,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1)这个广告几乎家喻户晓,学生的兴奋点再次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说出答案:“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借助学生的热情,要他们谈谈这个广告对自己的启发,对于学生踊跃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应予以鼓励,并进行指导。

(2)师生共同总结出牙齿的作用:对食物有切断、撕裂和磨碎的作用。以及讲究牙齿的卫生保健预防龋齿对于人体消化的重要意义。

(3)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谈谈在护牙爱牙方面有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2.提出质疑:仅靠牙齿的咀嚼就能把食物消化吗还需要什么(消化液)可是肝脏、唾液腺、胰腺都位于消化道的外面,它们分泌的消化液怎么进入消化道呢

(1)媒体展示唾液腺、肝脏、胰腺分泌的消化液进入消化道的动画。学生观察动画展示,组内协作讨论总结得出结论并向全班同学发表本组的结论。

(2)师生共同总结出:唾液腺分泌的唾液经导管进入口腔;肝脏和胰腺分泌的消化液各自经导管进入小肠。另外,分布于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分泌的消化液直接进入消化道,如肠腺分泌的肠液直接进入小肠;胃腺分泌的胃液直接进入胃。

四、归纳总结,梳理知识

这是对探索的知识和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也是本节知识的构建和升华,是学生思维活动最积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手段之一。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等方面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求知,从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五、课后实践,拓展思维

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课后调查周围的人群中比较消瘦的和比较肥胖的人在饮食上、消化器官的功能上有什么不同。自己设计表格,写一份调查报告下一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小孩拆积木的flash动画。收集人狼吞虎咽吃饭的情景图片,几种常见胃药的图片,斯帕兰札尼研究胃的消化作用的图片等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教具准备: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探究实验的实验用品和胆汁对脂肪的消化作用的演示实验用品。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进行角色扮演,展示上节课课后调查报告。学生都拿出自己的报告积极踊跃地发言,热情高涨。学生甲扮演比较瘦弱的人:我喜欢边看电视边吃饭,还特别挑食,不喜欢吃的东西一口不吃,喜欢吃的东西就狼吞虎咽。时间一长胃就出问题了,经常胃痛,身体怎么也胖不起来。学生乙扮演比较胖的人:唉!走路好累,跑也跑不动,穿衣服又难看,真羡慕你们那么苗条。哼!平时我还没有他们吃得多,可是就是胖,真是喝水都要长肉啊......2.提出问题,引导激疑:为什么甲同学特别瘦,乙同学吃得不多却比较胖呢同学们帮他们找找原因。

3.预学静思,导入新课:根据课前调查,同学们不难找出原因:甲同学有胃病,消化不好;乙同学吸收太多。看来人体的消化吸收与体态的胖瘦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探究,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被消化的

二、探究激趣,学习新知

(一)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

1.亲身体验,质疑激趣:

(1)体验:请同学们拿起桌上的馒头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有什么感受学生咀嚼,组内交流,发表感受:馒头越嚼越有甜味。

(2)质疑:馒头进入口腔后被进行了哪些处理学生总结出:被牙齿咀嚼、舌搅拌后和唾液混合在一起。那么,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有关,还是与唾液有关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问题提出后,学生兴趣高涨。

2.实验探究,寻找答案:

(1)制定计划:学生分组根据上面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本小组的实验计划。可以参考课本,也可有自己的创意,并合作完成探究报告。

(2)交流计划:汇报交流实验方案,评选出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方案作为最佳方案。然后将小组最佳方案展示,让全班其他同学点评,小组再根据大家的建议修改完善自己的探究方案。老师参与到学生小组的讨论之中,对于学生设计的极具个性化的探究方案

(3)实施计划:分组按最佳实施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学生制定方案、实施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4)得出结论:组内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进一步体味科学探究的严谨性,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争论,最终得出探究结论: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的分泌都有关,淀粉在口腔内被消化成麦芽糖。

(5)表达交流: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后,要与其他组的同学交流分析,引导学生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教训。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教师还要指导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修改自己的方案利用课上或课余时间再次实验。

3.回顾总结,再上台阶:

(1)媒体展示第一课时“小孩拆积木”的动画,提出问题:①、食物进入口腔后,牙齿、舌、唾液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②、馒头在口腔内怎样被“拆”开了学生根据探究实验掌握的知识很容易回答出:“拆”的过程实际就是消化的过程,消化又分为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属于物理性消化,唾液所含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起到化学性消化,将淀粉消化成麦芽糖。本课时的三个概念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轻而易举的被攻克了。

(2)媒体展示一个人狼吞虎咽的吃饭情景,并联系刚上课时学生甲的表演,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以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进行健康知识的教育。

(二)食物在胃中的消化

1.创设情景,提出质疑:

(1)媒体展示几种常见胃药的广告图片(斯达舒、胃必治等),提出问题:①、胃不好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影响②、对于一些对胃有刺激作用的口服药品,怎样才能减少这些药品对胃的刺激

(2)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并结合日常生活积累的经验,总结出:胃对食物有消化作用,胃不好会影响到摄入食物的消化,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2.分析讨论,探索新知:

(1)媒体展示“斯帕兰札尼研究胃的消化作用”资料,要求同学们阅读资料后分组讨论。

(2)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并结合日常生活积累的经验,总结出:胃对食物有消化作用,胃不好会影响到摄入食物的消化,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2.分析讨论,探索新知:

(1)媒体展示“斯帕兰札尼研究胃的消化作用”资料,要求同学们阅读资料后分组讨论:“进入胃的食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提示学生结合胃的形态结构特点(胃液和胃壁发达的肌肉层)来推测出胃在消化食物时所起到的作用。

(2)学生发表本组的推测,教师鼓励其他同学加以补充和完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胃的消化作用。①、胃壁内有许多胃腺,胃腺分泌大量胃液,胃液的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消化的作用,能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②、胃壁发达的肌肉层收缩时能引起胃的蠕动,可以研磨和搅拌食物,对食物进行物理性消化。

3.迁移深化,拓展思维:

(1)提出问题:猪胃也叫猪肚是很多人喜欢的美味佳肴,为什么人胃液中的蛋白酶可以消化猪胃,却不能消化自己

(2)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到胃之所以不会被自己分泌的酸性胃液所消化是因为胃有相应的结构来防止胃酸的腐蚀(胃分泌的黏液物质和胃内表面的黏膜上皮)。在此认识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第二个问题可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对于学生说出的各种各样的方法如:可以在药物外面包一层淀粉制成的糖衣膜;可以由口服改为注射等等,老师都应予以鼓励。以开拓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三)食物在小肠中的消化

1.承上启下,引出新知:食物经过口腔和胃的消化作用后,被完全“拆”开了吗可以进入细胞了吗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结论:在口腔和胃内只是分别对淀粉和蛋白质进行的初步消化,食物还没有完全被拆开,接下来还要进入小肠继续被消化。

2.情景设疑,探究新知:

(1)设疑激趣: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说出小肠在消化系统中的两个之最。学生回顾第一课时“手拉手”游戏,尝试总结出两个之最:①、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器官,长约6米左右。②、小肠是消化道中含消化液种类最多的器官,自身具有肠液,还有肝脏分泌的胆汁、胰腺分泌的胰液都经导管流入小肠。

(2)尝试推断: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小肠的这些结构特点决定了小肠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功能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后勇敢地尝试推断出:①小肠很长,②、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肠液、胆汁、胰液)。所以,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

①实验探究胆汁对脂肪的作用:请两位同学进行实验操作,其他学生饶有兴趣地观察。操作完成后小组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胆汁对于植物油起了什么作用其意义何在”。并由学习小组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师生共同总结出: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可以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增加脂肪和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②联系实际,开拓思维:患肝病的人在饮食上应注意什么问题

3.归纳总结,梳理知识: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用图解的方式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形象直观便于学生掌握。

酶酶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胆汁酶

脂肪脂肪微粒甘油和脂肪酸

蛋白质氨基酸

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知

1.媒体展示课本P16页思考与练习2图,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下问题:①、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哪种物质的消化过程②、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作用分别开始于哪一区域③、说出A、C、D三个区域中所含有的消化液的名称及来源。完成后,同学们之间进行交流,老师及时地进行查漏补缺,巩固新知识。

2.课后用生动的语言写一篇科学短文《西瓜籽儿历险记》,挑选出好的作品展示于学校的科普橱窗中。

第三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示意图,观察小肠绒毛演示实验视频,小肠皱襞和小肠绒毛结构示意图,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一、情景质疑,导入新课

常常听到一些比较瘦的人说:“我吃饭不少,也没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可是就是不胖,这是为什么”还有一些比较胖的人却说:“我吃得不多,可是就是胖,只喝凉水都长肉!真没办法!这又是为什么”这两个有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有关。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

二、探究释疑,学习新知

1.复习回顾,承上启下:媒体展示口腔、胃、小肠、大肠的简单模式图(课本p14页图9,只显示各器官,不显示吸收内容)。提出思考问题:在口腔、胃、小肠内,淀粉、蛋白质、脂肪分别以什么成分存在

(1)学生复习回顾后明确:在口腔和胃内,这些有机物还没有被完全“拆”开,即未完全被消化成可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在小肠内才被完全消化成可溶于水的营养物质。

(2)教师继续引导,“小孩拆积木”游戏中,积木拆小后才能入到盒子。依此类推,只有溶于水的营养物质才能进入人体细胞,可是,小肠内的这些营养物质又怎样到达人体的每一个细胞呢相邻同学之间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尝试总结出“吸收”的概念: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就是吸收。

2.自主探究,寻找答案:媒体展示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示意图。要求学生在仔细观察后,解决两个问题:①、总结出胃、小肠、大肠分别吸收哪些营养物质。②、比较胃、小肠、大肠的吸收能力。有了上一课时消化知识的基础和形象直观的图示,学生很轻易地就突破了这两个问题,明确了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这一知识点。

3.质疑激趣,探究新知:为什么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吸收功能相适应师生共同努力,探究小肠壁结构。

媒体展示“观察小肠绒毛”的视频文件(包括该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放大镜下观察到的小肠绒毛等内容),以及“小肠皱襞和小肠绒毛”的结构示意图。要求学生在仔细观察后,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小肠内表面的情景。学生因为有了观感上的直接认识很容易描述出:(1)小肠壁的内表面不是平滑的,上面有大量的环形皱襞,皱襞上又有许许多多绒毛状的突起----小肠绒毛。可以形象地进行比喻:小肠内壁上有许多的连绵起伏的山脉,山上又有许多茂密的树木……从而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可达200平方米以上。

(2)小肠绒毛的绒毛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而且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4.归纳整合,再上台阶:小肠很长,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增大了小肠的表面积,绒毛壁很薄,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结构特点是与其吸收营养物质相适应的,所以小肠是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进入循环系统,最终随血液运往全身,供给身体生长发育和进行生理活动的需要,人才能健康的生活。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小医生门诊:小明同学因肠炎导致腹泻已经两天了,医生说他的身体出现了脱水的症状。可是小明却说,这两天他一直没少喝水,怎么还会脱水如果你是医生,请你给小明解释一下腹泻为什么会导致脱水,以及怎样才能补充上水分呢教师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生活实践中的相关现象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最终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纷纷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从中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确腹泻的时候,小肠绒毛会大量的脱落,影响到对水分的吸收,因而导致身体脱水。饮食中补充水分是没有用处的,必须通过静脉注射来补充水分。学生通过充分讨论解决了这些问题。如此以来,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2.课后实践:根据学过的“消化和吸收”的知识,课后书写一份倡议书,倡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身体的健康,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题目自拟,字数不限,下一节课课上交流。

教学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只有唤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和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之转化为学习创新的动力。在新授课的导入过程中采取flash动画展示,瘦人、胖人谈苦恼等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导入,很快的激发出学生的求知热情,为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做好铺垫。

2.从学生的生活、社会和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以教材为基础,设计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多媒体课件,顺利地实现了难点的突破。如:小肠壁的结构特点、消化液的分泌等知识,对初次接触这部分知识的初一学生来说非常的抽象,课件的设计,形象地展示了这些抽象的知识,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学生易于理解掌握,使“教教材”变成了“用教材”。

3.教学过程的设计,努力体现新课标关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在活动中建构起自己的认知内容。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和赞赏的眼神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捕获信息、处理信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和心得,达成共识,形成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的“学习共同体”。体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教学理念。

5.角色扮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角色扮演适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个性特长的了解。角色扮演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回归。

6.学以致用。本设计通过情景教学、拓展思维、迁移深化等环节,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的教学实践,我深深的感受到新课程理念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设计应力求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并通过相互讨论,合作交流,设计出自己的探究方案,充分感受到了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

2.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完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愉快的进行思考,自主的学会探究,平等的相互学习,相互合作。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到了身心愉快。相信这样的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绝对不会是一句空话,学生将受益终生。

第三节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

李成广 (山东省邹平县实验中学256200)

张玲 (山东省邹平县月河初中256200)

教材分析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人的生活需要营养》是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一章,本节教学既是本章内容的最后一节,又是本章内容的一个小结,第一二节学习的内容都能解决本节所涉及的问题。本节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如要关注自身和他人的营养与食品安全,培养自己关爱父母的营养与健康的意识等。本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合理膳食,关注食品安全,吃出健康,吃出聪明,方能拥有健康的明天”为主线,通过本节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物圈的高度认识到,人作为生物圈的一员,对生物圈有应尽的责任,环境质量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膳食;

2.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的例子。

能力目标: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不安全食品的例子,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关注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义,体现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在认同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纠正日常生活中不良行为,指导自己健康生活;

2.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内在统一性。

教学难点

正确解读“食物金字塔”,获取合理膳食的信息,并尝试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经济实惠的食谱,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内化为学生的外在行为。

教学准备

1.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食物中毒的例子。

2.课前搜集2~3种包装袋或包装盒,并仔细阅读包装上的文字。

3.课前教师发放“吃出健康,吃出聪明”课外实践作业,并指导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该表格。 教学程序

一、链接媒体新闻,评价自身营养状况

为了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我国将每年的5月20日确定为“学生营养日”。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以此导入,出示《健康报》的新闻照片(小胖墩图片),让学生谈肥胖对身心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增强学生关注自身营养状况,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学生课前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对身高和体重的测量及对体质指数的计算。在评价学生营养状况时,先让学生确定自己的营养等级(用ABC 表示,而不用“营养不足、营养正常和营养过剩”,这样能保护一部分学生的自尊,保证统计数字的准确性)。统计各类人数,然后让学生明白A 是营养不足,B 是营养正常,C 是营养过剩,A 和C 合称营养不良,并计算该班的营养不良率。最后将该班的营养不良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紧迫感。这种新颖的导入方式,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的互动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情感。

二、解读“食物金字塔”,自我设计食谱

正确解读“食物金字塔”,从中获取有关合理膳食的信息,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没有将教材中的“食物金字塔”图片照搬到大屏幕上,直接展示给学生,而是在“食物金字塔”的旁边标注了各类食物每天的摄取量,这样便于学生整体感知“食物金字塔”。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食物金字塔”内涵,从中读取更吃出健康,吃出聪明

1. 在父母的帮助下,测量自己的身高和体重,并依据公式计算表格中相应数值。 姓名 体重(千

克)

身高(米) 实际体重/标准体重 体质指数 营养状况

注: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男性儿童标准体重(千克)=年龄×2+8;女性儿童标准体重(千克)=年龄×2+7

体质指数的计算方法:体质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

2.在家长的帮助下,详细记录一天早、午、晚三餐的主要食物,并称其重量(单位为克)。对照“常见食物营养成分表”,查找各食物所含能量值,计算三餐食物中所含有的能量,计算方法是:所吃食物中所含有的能量=所吃食物的质量(克)×

三餐食物种类及能量表

三餐

食物种类 小组评价 总能量 早餐

占三餐总能量的_____% 午餐

占三餐总能量的_____% 晚餐 占三餐总能量的_____%

多信息。在学生充分感知“食物金字塔”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再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展示。

教师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合理膳食结构的三大特征。学生根据以上知识,学以致用,自己设计营养合理、经济实惠的食谱。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汇报自己的一日三餐,请全班同学点评,在互评中进一步加深对“食物金字塔”的理解。然后再尝试自己设计食谱,小组评议,评选出小组最优秀的食谱,并向全班学生展示,在全班范围内评选最优秀的食谱。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心智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课堂气氛活跃,让生活走进课堂,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缩短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真正实现“科学为大众”的教育目标。

三、关注食品安全,进行健康生活

通过小品“小便宜,大麻烦”中不安全食品的例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其他不安全食品的例子,如霉变的花生、玉米种子,路边烧烤和油炸食品等,从而拓展学生视野,训练学生思维,以此引入课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谈感受,以引起学生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紧接着让学生讨论下列问题:⑴你在购物过程中,应注意哪些内容⑵如何判断食品是否过了保质期通过问题的思考,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化”过程,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知识问题的存在,感受学习、探索知识的价值。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认同环境质量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内在统一性,紧接着教师又出示了一组图片,图片内容为垃圾猪、药水鱼、农药污染食品、污水横流的农田。

四、识别新型食品,制定“合理营养文明公约”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这些名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说,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认识。鉴于此,我出示三种食品标志,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随后讲解三种食品的特征和内在关系,使学生对三种食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最后再让学生拿出搜集的包装袋或包装盒,识别包装上是否有这三种食品标志。

“民以食为天,食以洁为本”,“病从口入”,中小学生更应关注食品安全。为了在班内营造一个人人讲合理营养的氛围,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我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合理营养文明公约”:“尽量少吃油炸、烧烤和烟薰等食品;尽量少喝饮料,多喝白开水;尽量不吃时间过长的剩菜、剩饭,如果确实要吃,一定要彻底加热;不吃没有卫生保证的生食,如生鱼片;不吃街头贩卖的没有卫生许可证的食品;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干净;购买食品时一定要注意识别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文明公约的制订不仅规范了学生的饮食,还将学生的意识内化为自觉行为。在制定“合理营养文明公约”的过程中,给学生创造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发灵感。真正体现“生活处处有科学,生活处处用科学”,实现科学教育的生活化。

五、培养社会责任,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好的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节课我采用学生谈收获或感受的方法来小结,在浓烈的小结氛围中学生真切感受到:用科学指导健康生活,吃出健康,吃出聪明。

小结后通过大屏幕向学生推荐课外实践作业:“近日多家媒体披露了街头冷饮质量问题。课下请你调查一下邹平县城冷饮制作点,调查加工冷饮的原料成分和质量问题,以及冷饮制品在制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并形成书面调查报告”。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教学设计说明

1.《标准》中“课程目标”的具体目标,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做了明确的阐述,作为教师应常记心头,渗透于相关的教学内容中去。本节课的教学便于渗透“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这一具体目标。如通过测自己的体质指数,评价自己的营养状况,从而增强学生的合理膳食意识;通过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来培养学生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意识;通过分析环境质量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同

环境质量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内在统一性。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为了便于组织实施合作学习,将学生的课桌变为“U”形,六张课桌并排,学生面对面,组成异质合作学习小组。学生在自学食物金字塔的基础上,先自己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在小组内交流,评出小组内最优秀的食谱,然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评出班内最优秀的食谱,并装入“个人成长档案袋”,以便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以发现探究为主,不替代学生;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

3.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材作为“文本”,“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使用本节内容进行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处理,从选材设计上看,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在“解读食物金字塔”这一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读取更多信息,我对教材中的“食物金字塔”进行了改造,在“食物金字塔”的旁边标注了各类食物每天的摄取量。再如,为了让学生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有一个全面认识,让学生搜集生活中常用的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并识别包装上的这三种食品的标志。

4.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同等重要,是整个教学过程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应关注每一学生的发展,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个体精神。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增强自信,勇于探究,敢于创新。在评价时,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1)过程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供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人人参与。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作业及学生设计的探究方案收集起来,放入个人的档案袋进行过程性评价。

(2)鼓励评价: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使评价结果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生物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课件中使用一些富有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以心理暗示,启动其自信系统,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源动力。

教学反思

《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1.选择适应学生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模式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容易使生活走进课堂。这样的教学内容学生感兴趣,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为实施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氛围。鲁版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便于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按预设教案机械传授,而是关注了课堂的生成性,在任务驱动中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2.关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