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了解过年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的诗意,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的氛围。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了解过年的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每个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2.板书诗题:《元日》。学生讨论交流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重点说说春节的风俗习惯。

3.写出下面传统节日的时间。

中秋节( )

清明节( )

元宵节( )

春节( )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自读三首古诗,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1)先跟随老师读古诗,圈出诗中的生字,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正确读写生字。

(3)读写字词,同桌互相订正。

(4)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可以采取同桌互读、齐读等方式来读。

5.给下列字注音。

屠()苏()

欲()魂()

牧()异()

三、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教师简单介绍作者。

2.课件出示前两句诗,思考:

(1)“除”是什么意思?

(2)这两句诗描绘了什么景象?

3.齐读后两句诗,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春节的哪些习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课件出示春节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1)了解作者王安石。

(2)自读前两句诗,想象诗中描绘的热闹景象。小组交流讨论问题。

(3)齐读后两句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4)结合图片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进行全班交流。3.先解释带点的字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曈曈:__________________

符: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诵读感悟。

1.组织学生交流:现在春节的习俗与古代春节的习俗有什么异同?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背诵古诗。

(1)学生自由讨论问题,全班进行交流。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清明》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细读《清明》。

1.学生自读古诗,互相交流清明节的习俗。

2.课件出示第一、二句诗,思考: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他们的心情如何?

3.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想象路人和牧童的对话,理解“遥”的妙用。

4.用自己的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学生交流清明节的相关风俗。

(2)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3)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4.发挥想象,写出路人和牧童的对话。

路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牧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细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自读古诗,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2.课件出示重阳节的相关图片,说说重阳节的习俗。

3.逐句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

4.说说整首诗的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交流作者。

(2)交流重阳节的风俗。

(3)理解第二句诗中的“异”和“倍”。

(4)小组讨论:如果你是诗人的兄弟,登上山顶后你会说什么?

(5)自由发言说整首诗的诗意。

5.选择“异”的不同意思。

①不同的;②奇异,特别;③另外的;④奇怪。

惊异( )

异口同声( )

异乡( )

异香( )

二、再读悟情。

1.教师带领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自读古诗,回顾两首古诗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背诵古诗。

4.默写古诗《清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收集关于节日的古诗,了解传统节日。课后收集古诗,了解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纸的发明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了解蔡伦造纸的方法和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文。

1.教师拿出课本和各种作业本,提问:这是用什么做的?

2.小结,揭题。

这一张张纸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3.板书课题。

(1)学生交流回答:课本、作业本是用纸做的。

(2)小组讨论交流对纸的了解。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2.课件出示本课词语,引导学生认读词语。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注意“携、累”的读音。

(2)掌握多音字“累”和“鲜”。

(3)认读词语。

3.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4.再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自主探究2、3自然段。(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人类记录文字的方式的演变。

2.再读第2、3自然段,说说这些文字记录方式的缺点。

3.与我们现在用的纸张进行比较。

板书:竹片、木头→笨重

帛→价钱太贵

麻→粗糙

4.根据课文内容总结出人类记录文字的方式的演变过程。

纸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或铸刻在青铜器上;后来,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并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再后来,把字写在蚕丝织成的帛上。西汉时代,用麻造纸。

5.按课文顺序列举祖先记录文字的方式的演变。

龟甲和兽骨→( )→( )→( )

三、总结巩固。

1.课件出示书和纸的发展演变过程,引导学生复述。

2.布置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蔡伦造纸的方法和意义。

2.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品读第4自然段。

1.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4自然段,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简述蔡伦造纸的过程。

3.根据原文,思考交流: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为什么能传承下来?

(1)自由读第4自然段,了解蔡伦发明纸的过程及其发明的纸的优点,小组交流讨论。

材料:树皮、麻头、稻草、破布

过程:剪碎(切断)、浸、捣乱、捞、晒

优点:原料易得、价格便宜、轻便好用

(2)简述蔡伦造纸的过程。

(3)抓住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的优点回答问题。

二、了解发明意义。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其主要内容。

2.联系第一自然段,感受纸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和贡献之大。

三、拓展延伸。

1.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纸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便利。

2.再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第一题。

3.作业:收集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他的三大发明。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复习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

1.读拼音写词语。

wěi dàjìlù

( ) ( )

bǎo cún ōu zhōu

( ) ( )

jīnɡyàn shèhuì

( ) ( )

2.按课文顺序列举祖先记录文字的方式的演变。

龟甲和兽骨→( )→

( )→( )

3.读拼音,写同音字组词。

zhōu 广( ) 欧( )

bǎo ( )护( )贝

4.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方法传承下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有什么重大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取一个古代发明,说说它的发明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1、赵州桥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自学第一自然段,初步了解赵州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5.深入了解赵州桥的特点,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识字、读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蔡伦造纸的方法和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自学第一自然段,初步了解赵州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见过哪些桥?说说这些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播放图片,展示从古代到今天的桥。

3.板书课题。

4.介绍赵州桥的相关资料。

二、读文识字。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3)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3.说说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共同探究。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初步了解赵州桥。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2.认真读第一自然段,了解第一自然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1)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

(2)学生汇报交流。

位置: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

建造人:李春

建造时间:一千四百多年前

3.按照原文内容填空。

赵州桥在我国()县的()河上。它是隋朝的()设计和参加建造的。这篇课文从()()()这三个方

面介绍了赵州桥。

四、指导书写。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词语。(师范写,生仿写)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深入了解赵州桥的特点,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本课词语,引导复习本课的词语。

2.点名学生介绍赵州桥的位置及建造者。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赵州桥闻名于世,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

(2)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赵州桥的雄伟?

(3)哪些句子写出了赵州桥的坚固?

(4)理解“创举”一词的意义。

2.整体观察,从桥长、桥宽等方面观察。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观察课件中的图片。

3.交流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没有桥墩、小桥洞。

4.品读描写赵州桥雄伟和坚固的句子,全班交流。

5.交流“创举”的意思。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

1.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主要写了什

么?

2.第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画出体现赵州桥美观的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四、总结拓展。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闻名世界的建筑?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复习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

1.你知道的世界闻名的桥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原文内容填空。

赵州桥在我国()县的()河上。它是隋朝的()设计和参加建造的。这篇课文从()()()这三个方面介绍了赵州桥。

3.看拼音,写词语。

jiéshěnɡshíjiànɡ

()()

shèjìchuànɡjǔ

()()

zhìhuìlìshǐ

()()

4.“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马车,两旁走人。”这句话使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

5.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如你是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介绍赵州桥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学目标: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有序而生动的介绍,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题解题。

1.上一课我们了解了世界闻名的赵州桥,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幅画。(课件出示图片)

2.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3.理解“名扬中外”的意思。

4.这幅画的名字是什么?谈谈你对这幅画的了解。

(1)欣赏图片,说说画面上的内容。

(2)理解“名扬中外”的意思。

(3)交流收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分段朗读,划分段落层次。

(1)自读课文,读准多音字:作、乘、笼。

(2)说说课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哪些内容。

3.分段朗读,根据内容划分段落。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主学习第2~4自然段。

(1)课件出示突出人多的画面,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人,补充第2自然段省略的内容。

(2)课件出示体现街市热闹的画面,图文对照,理解“形态各异”。

(3)自由诵读第4自然段,用“____”画出体现“最有意思”的句子。

2.再读课文,感受画家的技艺高超之处。

(1)自读第2自然段,体会人多的场景,同桌互相交流补充省略的内容。

(2)自读第3自然段,图文结合理解“形态各异”。

3.读一读第4自然段中体现画面有意思的句子,体会张择端的画的传神之处。

四、总结全文,了解古画价值。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回顾课文内容。

(1)读文,体会画的价值,感受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2)利用课件,欣赏古画。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复习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

1.多音字组词。

2.连线。

撑船的生意人

摆小摊的农民

做买卖的道士

乡下来的船工

走江湖的医生

留长胡子的摊贩

3.课文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明上河图》有什么历史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课堂交流让学生了解更多传统节日习俗。

2.通过活动初步学会调查探究的方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3.了解传统节日以及有关的故事,完成习作,展示成果。

4.通过识字加油站,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5.通过词句段的运用,介绍手工制作过程以及学会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

6.积累日积月累中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1.通过活动,了解一些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了解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人物故事并完成习作。

2.学会在生活中识字。

教学难点:

学会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视频,激发兴趣。

1.(播放过春节的视频)到处张灯结彩,真热闹呀!这是什么节日呢?

2.你们喜欢过节吗?

3.过春节是我们大家最喜欢的节日,看,有的同学眉飞色舞,原来是收到了红包,难

怪那么高兴。其实每个节日都蕴含着大学问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板书:传统节日)

二、谈谈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1.大家知道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补充。

3.你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吗?

4.学生谈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

5.教师进行小结。

三、进行实践性活动。

1.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了解传统节日?

3.学生交流了解的内容及方式。

(1)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的人物故事。

(2)了解传统节日的美食佳肴的制作方法。

(3)了解当地的庆祝活动。

(4)上网或查找书籍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和图片;询问长辈。

4.各小组制定活动计划,交流展示活动方案。在小组讨论交流后,各小组派组长汇报本组的活动方案。

5.教师评价指导。

四、课堂小结。

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啊!愿同学们能在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

第二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体会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2.本单元还有哪些课文的段落是围绕一个意思把这段话写清楚的,找出来读一读。

3.练一练: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写完整。

(1)果园里的果子真多呀!

(2)秋天来了,树叶也换上了新装。

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下列标牌:

税务局档案馆咖啡馆

阅览室废品收购站农贸市场

2.认读生字“税、档、咖、啡、阅、废、贸”。

3.小组读、带读、齐读、开火车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并用生字组词。

5.小结:今天我们通过标牌又认识了不少生字。同学们,只要我们留心周边事物,我们还会认识许许多多的生字。

第三课时

一、词句段运用。

(一)对照流程图读下面这段话,照样子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如剪纸、捏泥人、拼装玩具、编花绳。

1.出示流程图:剪碎或切断→浸→捣→捞→晒

2.结合本单元课文说一说这是什么制作过程。(蔡伦造纸的过程)

3.对照这样的流程介绍蔡伦造纸的过程。

4.小结:流程图其实就是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表示动作的词。

5.小组讨论一次手工活动的流程图。

(1)分小组讨论,每小组讨论一种手工活动的流程图。有同种爱好的同学可以自己组成小组。

(2)各小组交流自己组的活动流程图。

(3)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流程图,全班评议是否完善。

(4)各小组推荐代表用自己小组的流程图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

6.评出表现优秀的小组。

(二)读一读,想想下面两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1.课件出示课本第46页的两段话。

2.指名读。

3.小组讨论:这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点?

4.全班交流。

师小结:这两段话都用一个排比句围绕第一句话进行了具体描写。

5.练一练。

操场上真热闹: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二、日积月累。

1.导入: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让国人引以为豪,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2.课件出示: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读一读,说一说。文房四宝指的是什么?

(2)师补充介绍: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历史上把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合称为“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3.课件出示:

雅人四好:琴棋书画

花中君子:梅兰竹菊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1)读一读,试着介绍。

(2)师补充介绍:①古人常把琴棋书画称为“雅人四好”或“文人四友”。琴棋书画,本指琴瑟、围棋、书法、绘画四种古代艺术性文物或技艺。

②梅、兰、竹、菊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洁、清逸、气节和淡泊的四种品格。因为它们具有自强不息的特点,被人们称为“花中四君子”。

③望闻问切是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

4.师指导背诵。

5.全班进行背诵比赛,获胜者给予奖励。

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