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模糊限制语在求职中的应用研究

模糊限制语在求职中的应用研究

模糊限制语在求职中的应用研究
模糊限制语在求职中的应用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远眺》看翁达杰的立体主义叙事形式

2 美剧字幕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剧Gossip Girl第一季为例

3 The Westernization of Chinese Wedding

4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

5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

6 法律语言及其翻译研究

7 影响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及其对策

8 从文化视角看英语习语的翻译

9 论英语专业八级口语测试的内容效度

10 语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在商业广告中的有效运用

11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爱情观

12 试析《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美国梦

13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

14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

15 论英语广告中隐喻的翻译

16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17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垮掉派”特质的体现

18 《欲望都市》中的女性语言分析

19 丽塔. 海华丝和肖申克监狱的救赎》与《肖申克的救赎》接受比较

20 试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21 从《红字》看霍桑的道德思想观

22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

23 探讨法国葡萄酒营销与中国白酒营销中的民族特色

24 英汉文化差异与由此产生的不可译性

25 浅谈年世界金融海啸

26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27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

28 爱与孤独的互生——舍伍德安德森《曾经沧海》与戴维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对比研究

29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30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

31 浅析广告英语中的隐喻

32 论尤金奥尼尔后期独幕剧《休伊》中的荒诞主题

33 英语中常用修辞格

34 《名利场》中男性与女性形象解析

35 《喧哗与骚动》中没落的悲剧

36 清教思想在《失乐园》中的体现

37 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

38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39 论英汉成语翻译

40 论东西方文化中的体态语差异

41 An Analysis of Conflicts between Heroines in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42 Analysis of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43 《远大前程》与《名利场》叙事技巧比较研究

44 浅谈英语幽默的文化特征

45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46 从语用学角度看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表达

47 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的不同内涵和使用

48 中西方聚会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49 文化视角下的品牌名翻译研究

50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in Daiyu and Xue Baochai

51 从《尼罗河上的惨案》看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的魅力和价值

52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53 从《简爱》看世纪女性地位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54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社交称谓

55 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特点研究

56 《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超验主义分析

57 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运用

58 Unreliable Narration – The Approach to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59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60 浅析《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61 激励小学生积极说英语的教学法

62 《好人难寻》的冷漠主题分析

63 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

64 论《弗罗斯河上的磨坊》中的人物关系及象征意义

65 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

66 论海明威《一天的等待》的冰山原则写作风格

67 从女性主义角度探讨《呼啸山庄》女主人公命运的悲剧性

68 从叙事结构分析电影《撞车》中对种族歧视问题的诠释

69 从美国影视剧中浅析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70 英语语义歧义分析及其语用价值

71 论模糊限制语在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72 对比评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和盖茨比的梦想

73 浅谈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汇的学习方法

74 《墙上的斑点》中的意识流技巧分析

75 国际贸易往来电子邮件写作原则

76 广告英语的特色与翻译技巧

77 从《喜福会》看中国女性在美国的职业倾向

78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惨命运

79 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

80 英语课堂中的口语纠错策略

81 英汉颜色词语象征意义的对比

82 网络英语的构词方式

83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美家庭观差异

84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麦康伯个性转变之分析

85 精神之光——《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的人性解析

86 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

87 解读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

88 《芭芭拉少校》中的现实主义

89 中英现代命名方式中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

90

91 从冲突到融合——从文化的角度看《喜福会》

92 中西方创世神话文化的比较

93 On the Image of Women's Language in English

94 从妇女主义视角看《紫色》中西丽的成长

95 On Pragmatic Fail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96 从寂寞到超然—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书信体的内心独白

97 简爱和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98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的“简单”

99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00 On the Importance of China English as an English Variant

101 试论《围城》中四字成语的英译

102 礼貌用语中的语用失误

103 The Death Image of Emily Dickinson’s Poetry

104 中学英语教学到大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105 从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诗歌看女性文化差异

106 Comment on American Film-Television Culture Invasion

107 东西方文化中团队意识的差别

108 从《简爱》看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

109 英语经济新闻标题翻译在模因传播中的分析

110 论商标翻译的原则及策略

111 英汉称谓语对比分析

112 论加里·斯奈德诗歌的生态意识

113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对策研究

114 英文电影名汉译中的功能对等

115 从《西风颂》初析雪莱的反传统人格特征

116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17 Confucianism’s Influence on Transcendentalism:Reflection on Emerson’s and Thoreau’s Philosophy

118 谁在说话?——论作者-叙述者和译者-叙述者在原本和译本中的叙述声音的不同处理119 论原声电影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作用

120 论《亚瑟王之死》中的骑士精神

121 《飘》中郝思嘉是现代女性的楷模

122 黑色幽默在《第条军规》中的运用

123 诠释《儿子与情人》中儿子、母亲、情人之间的关系

124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

125 从心理学角度看哈克贝利.费恩的性格

126 话语中的性别与身份:以《绝望主妇》为例

127 中式英语与标准英语的差别

128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

129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

130 《哈利波特》中西弗勒斯?斯内普的人物分析

131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

132 英汉产品简介的对比分析

133 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

134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

135 简析诚信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136 电影《木兰》中的动物形象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

137 王尔德家庭道德观在《认真的重要性》中的体现

138 The French Revolution in the Novel A Tale of Two Cities

139 从儿童心理角度看儿童文学中的对话翻译

140 汉英“龙”文化浅析

141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

142 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论网络流行语的可译与不可译

143 A Comparison of Advertising Culture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44 美国律师辩护中的预设

145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146 The Tragic Color of Tender Is the Night

147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New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148 浅析欧?亨利小说中恶棍骗子形象塑造--以《双料骗子》,《提线木偶》为例

149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150 解读罗伯特?彭斯的爱情观——以《一朵红红的玫瑰》和《约翰?安德生,我的爱人》为例

151 论现实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

152 从“信”“达”标准分析英译药品说明书中存在的误译

153 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

154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55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

156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157 Maintain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

158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159 A New View of Feminism in The Mill on the Floss River

160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s in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161 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62 工业化进程下人的主体性的追问——梭罗的《瓦尔登湖》

163 会话含义理论在法庭话语中的运用

164 论原声电影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作用

165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课堂管理

166 PPT课件在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

167 中西方传统女权主义思想异同比较——王熙凤与简爱之人物性格对比分析

168 基于关联理论的名动转换词语义认知研究

169 浅议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170 《飞屋环游记》的人物设置特色分析

171 论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化妆品说明书翻译

172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

173 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74 On Sister Carrie’s Broken American Drea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175 英文姓名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176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177 Error Analysis in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178 次贷危机对广东珠三角出口贸易的影响

179 On Wisdom of Tao in Tao De Jing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Based upon Translations of Wu(无)and You(有)

180 从福柯的后人道主义视角看赫尔米娜之死——解读赫尔曼黑塞作品《荒原狼》

181 威廉?麦克佩斯?萨克雷《名利场》的道德研究

182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183 “Lady First” Reflected in Different Cultures

184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英语新闻标题研究

185 Jane Austen’s Opinion towards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86 从《成长的烦恼》和《家有儿女》的对比看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187 On Translation of Humorous Language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188 It的用法与翻译

189 从USP理论角度论苹果公司的广告策略

190 一个女性的悲剧—从人性角度浅析苔丝的悲剧

191 “去十九号房”中的自由观

192 On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Type of J. M. Coetzee’s Disgrace

193 《好人难寻》中哥特手法运用的分析

194 从《尼克亚当斯故事》中探析父亲情结对海明威人生观的影响

195 The Conflict between Desire and Surroundings:an Analysis of Clyd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196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

197 模糊限制语在求职中的应用研究

198 论英语电影片名的误译

199 从民族文化心理差异角度看功能对等论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

200 An Analysis of the Stylistic Features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of Network Language

英汉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和语用功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f8232642.html, 英汉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和语用功能 作者:李敏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2年第11期 摘要:语言中存在大量模糊限制语。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多维度分析,研究范 围涉及语用、语篇、语体、交际策略、文化差异等多个领域,有关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也一度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模糊限制语产生的根源入手,从语用视角探讨英汉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和功能。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根源语用分类语用功能 一、引言 “模糊限制语”(hedge)最早属于逻辑学和语义学的研究范畴,由George Lakoff(1972:195)提出,指“一些有意把事物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Words whose job it is make things fuzzier or less fuzzier)”。20世纪80年代,随着语用学研究的蓬勃兴起,国内外学者开始尝试运用语用学来分析模糊限制语。国外有Fraser(1975:187~210),Brown/Levinson (1978),House/Kasper(1981:157~185),Blum-Kulka/Ohlstein(1984:196~213)和Franken(1997:135~151)等;国内有陈治安等(1997:18~24),戴建东(2002:21~25),高晓芳、张琴(2002:89~91),蔡龙权、戴炜栋(2002:1~6)和林波、王文斌(2003:6~12)等。由此可知,从语用学角度对模糊限制语所做的研究很多。但仅从语用角度,对英汉模糊限制语进行对比的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此,本文介绍了模糊限制语的产生根源,并就英汉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和功能从语用视角进行探讨。 二、模糊限制语的产生根源——认知 模糊限制语(hedges)是语言中最普遍、最典型的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具有模糊性,关于语言模糊性产生的根源,吴世雄、陈维振(2001:7~14)总结了国内模糊语言学发展初期学者们的三种观点:一是认为语言符号的模糊性源于事物的模糊性;二是认为源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三是认为模糊性是语言符号本身的属性。但他们认为这三种观点都不全面,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语言模糊性是主体在认识客体世界过程中与之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语言上的反映。我们认为,客观世界本无模糊与非模糊可言,不管人们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它,它都以自己本来的面貌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无所谓客观世界是否具有模糊性,模糊性源自人类的认知。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是基于身体经验的,是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对世界的方式的感知和概念化的基础之上的。由此,语言的模糊性也是基于我们对世界的经验、感知和概念化的模糊性。所以,我们认为,模糊语言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英语和汉语作为人类自然语言的组成部分,当然具有自然语言的共性。因此,英汉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英汉模糊限制语的产生根源也是人类的认知。

英汉商务信函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对比研究

Vol.33No.6 Jun.2012 第33卷第6期2012年6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20世纪7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Lakoff 发表开 创性专题论文“模糊限制语:语义标准和模糊概念逻辑的研究”,初次提出模糊限制语这一术语并将其定义为“有意把事情弄的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1]。此后国内外众多语言学家开始了对模糊限制语的深入研究。如国外的Meyer [2],Hyland [3]等人,国内的伍铁平[4],冉永平[5]等人。但在对过往的研究综合分析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语言学家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主要是从模糊限制语的特征出发,集中于对其分类及定义解释的研究,明显缺乏一定的深度[6]。而对于不同的文体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是必要而且有着重要意义的[7]。 商务信函是开展对外贸易业务和有关商务活动的基础及重要工具.熟悉运用并正确理解商务信函的文体特点,是顺利进行商务业务活动的前提和条件。在商务信函文体的所有特点中,清晰与准确是最为根本的准则。然而,Channel [8]认为,在语言的应用中,模糊语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它主要取决于语言使用的语境。简言之,如果在商务信函中恰当的使用模糊限制语,一样会取得交际的成功。近年来,对商务信函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主要是语用角度出发并集中于分析模糊限制语的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功能。很少有研究关注于英汉商务信函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对比状况。本文旨在通过对英汉商务信函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的频率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以期对中国英语商务信函学习者及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理论基础(一)模糊限制语 国内外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研究众多,但是影响最大的是Prince [9]等人从语用角度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研究。依照prince 等人的观点,模糊限制语应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分为两类:一类是“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它主要指能够影响句子真值的词语。二类是“范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主要指影响范围变动的词语。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也可以分为两类,即直接缓和型和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这两种模糊限制语一般用来表示说话人对话题做的直接猜测或所持有的某种态度。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采取第一人称代词或通过引用他人的看法或观点来表达说话者对事情的态度和观点。本文的研究即是基于 Prince 等人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二)商务信函的分类 根据商务信函按其所提供信息的性质,Stewart [10] 把商务信函分为四类,分别为正面消息信函、一般消息信函、说服性信函和负面消息信函。正面消息信函和一般性信函的语言表达方式相对直接,负面消息与说服性信函较为委婉。因此本文对商务信函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直接与委婉两种方式的商务信 英汉商务信函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对比研究 李小鹏,司蓓蓓 (宿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要:以Stewart 对商务信函的分类研究研究和prince 等人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研究为基础,对英汉商务信函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的频率进行了对比研究。 研究结果发现,英汉商务信函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存在较大差异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据此,对英语商务信函写作的汉语本族语学习者及教学者提出相关建议:学习者应注意文化差异,学会恰当的使用模糊限制语实现商务交际的目的;在提高模糊限制语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语用能力和写作能力;商务英语教学者应重视模糊限制语的课堂教学,采取文化对比方式教学等。 关键词:商务信函;模糊限制语;对比研究;频率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6-0170-03 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国大学生书面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言迁移研究一项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研究” (SK2012B488) 170--

英汉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和语用功能

英汉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和语用功能 语言中存在大量模糊限制语。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多维度分析,研究范围涉及语用、语篇、语体、交际策略、文化差异等多个领域,有关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也一度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模糊限制语产生的根源入手,从语用视角探讨英汉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和功能。 标签:模糊限制语根源语用分类语用功能 一、引言 “模糊限制语”(hedge)最早属于逻辑学和语义学的研究范畴,由George Lakoff(1972:195)提出,指“一些有意把事物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Words whose job it is make things fuzzier or less fuzzier)”。20世纪80年代,随着语用学研究的蓬勃兴起,国内外学者开始尝试运用语用学来分析模糊限制语。国外有Fraser(1975:187~210),Brown/Levinson(1978),House/Kasper(1981:157~185),Blum-Kulka/Ohlstein(1984:196~213)和Franken(1997:135~151)等;国内有陈治安等(1997:18~24),戴建东(2002:21~25),高晓芳、张琴(2002:89~91),蔡龙权、戴炜栋(2002:1~6)和林波、王文斌(2003:6~12)等。由此可知,从语用学角度对模糊限制语所做的研究很多。但仅从语用角度,对英汉模糊限制语进行对比的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此,本文介绍了模糊限制语的产生根源,并就英汉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和功能从语用视角进行探讨。 二、模糊限制语的产生根源——认知 模糊限制语(hedges)是语言中最普遍、最典型的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具有模糊性,关于语言模糊性产生的根源,吴世雄、陈维振(2001:7~14)总结了国内模糊语言学发展初期学者们的三种观点:一是认为语言符号的模糊性源于事物的模糊性;二是认为源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三是认为模糊性是语言符号本身的属性。但他们认为这三种观点都不全面,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语言模糊性是主体在认识客体世界过程中与之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语言上的反映。我们认为,客观世界本无模糊与非模糊可言,不管人们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它,它都以自己本来的面貌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无所谓客观世界是否具有模糊性,模糊性源自人类的认知。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是基于身体经验的,是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对世界的方式的感知和概念化的基础之上的。由此,语言的模糊性也是基于我们对世界的经验、感知和概念化的模糊性。所以,我们认为,模糊语言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英语和汉语作为人类自然语言的组成部分,当然具有自然语言的共性。因此,英汉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英汉模糊限制语的产生根源也是人类的认知。 三、英汉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 语言的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也是英汉语言的共性。因此,模糊限制语在英汉语中都十分常见。模糊限制语可从不同的角度分类,例如,Zadeh (1965:338~353)从语法角度将其分为四类;陈林华、李福印(1994:55~59)按其语义特征将其分为五种主要类型。另外,对模糊限制语还可以从词性、结构和句法功能等方面进行划分,限于篇幅,本文着重讨论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我们赞同苏远连(2002:29~32)的观点,认为汉语的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可以按照英语的语用分类标准。根据何自然、冉永平(2009:178~184),模糊限制语的类型包括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roximators)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

模糊限制语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 1. 引言: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们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结果,它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劳动生产时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一些不严谨的、不确定的、或不明晰的词语来进行交流。而语言又是无边无际,变化无常,它可以视不同的语境运用不同的词汇或结构表现出说话者各自的意图和丰富的内涵。如果没有模糊性,交际就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从而达不到交流的目的。语言具有精确性和模糊性的双重特性。而精确性和模糊性这对对立的概念又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只用精确的词语来描述一件事或一个客体,语言就会显得过分公式化,从而失去语言应有的生动性、丰富多样性。 2. 模糊限制语的概念: 模糊限制语(hedges)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拉可夫(G. Lakoff) (1972)的开创性专题论文“模糊限制语:语义标准和模糊概念逻辑的研究”(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一文中。模糊限制语用来指一些“有意把事情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拉可夫(G. Lakoff) (1972)将其下的定义是:模糊限制语(hedges)是一些有意把事物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words whose job it is to make things fuzzier or less fuzzier)。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英语界对模糊限制语的某些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模糊限制语有其独特的语义特征和丰富的语用功能,这都是其它词语无法替代的。对模糊限制语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不但对促进语义学和语用学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进行有效的交际颇有实用价值。 3. 模糊限制语的分类: 英语中构成模糊限制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某些形容词、副词、非人称短语,情态动词,感觉动词等等,都可以充当模糊限制语或起到模糊限制语的作用。模糊限制语的行为不同,所使用的模糊限制手段或方式也就不同。从语用功能角度来看,模糊限制语可分为两类。一类模糊限制语对话语结构的内容进行某种程度的修正或给出一个大体的变动范围,或是对话语本身进行模糊限制,即称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roximators);而另一类不对话语的内容进行限制,而是表明话语的内容与说话人之间的关系即对说话者本人进行模糊制,称之为关系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 3.1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影响话语的真值条件,可以改变甚至取消话语的原意。这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析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析 摘要:语言的模糊性是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的一个重要区别,模糊语言广泛存在于自然语言的使用中。本文首先介绍了两类模糊限制语,然后试图就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分别从会话含义,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等视角进行语用分析。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语用;会话含义;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1.引言 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L.A.Zadeh) 创立了著名的模糊集合论(Fuzzy Sets Theory),一举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排中律,对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模糊语言学就是模糊集合论与现代语言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运用模糊集合论与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语言的模糊性。(吴世雄,2001:7)人类语言学和认知的模糊性是任何科学理论所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一个学科的范围。在现今的欧美学术界,模糊语言研究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甚至是认知哲学和认知科学的重要组成,模糊语言在中国起步于70年代末,伍铁平教授被公认为中国模糊语言的开拓者,他的“模糊语言初探”和“模糊语言再探”(分别刊在《外国语》1979年第4期和1980年第5期)是国内最早运用扎德的模糊理论来研究语言模糊性的论文。(吴世雄,2002,4:435-36)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它广泛存在于自然语言之中。语言的含糊只有从语用角度去分析才有意义,语用含糊是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角度讨论语言的不确定性,言语交际中语言含糊的研究包括那些看似词汇,实际上是话语的“模糊限制语”,以及其他以为只是“语义模糊”而实际上是语用含糊的现象。(何自然,2000.1:7) 2.模糊限制语(Hedges) 模糊限制语作为模糊语言家族中的一员最早由George Lakoff提出,Lakoff( 1972:195)认为模糊限制语就是一些“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Words whose job is to make things fuzzier or less fuzzy)。由于研究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也各不相同。E. F. Prince(1982)等从语用学的角度把模糊限制语分为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和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两大类。 2.1缓和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是不影响话题的真值条件,即不改变话语结构的原意,说话者本人或他人就话题内容做主观猜度而使其肯定语气趋向缓和的词语,这类模糊限制词又可分为以下两种: 2.1.1直接缓和语(Plausibility Shields) 直接缓和语指说话者本人就话题内容作直接猜测或持有猜疑的态度。包括:I think, I suppose, I am afraid, I wonder, as far as I can tell, hard to say, seem, probably等等。例如: 1) And I think we can probably just finish the work before evening…As far as I can tell you right now, we can start at once. 2) I was afraid that I can not be here tomorrow. 2.1.2间接缓和语(Attribution Shields ) 间接缓和语不表示说话者本人的直接推测或猜疑,而是引用第三者的看法间接地表达说话者对话题的态度,这类限制语包括:It’s said that…, as is well known, the possibility would be…, someone says that…, according to sb等等。例如: 3) According to Dr. Smith, there was a dramatic response after medication.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模糊限制语是语言交际中的普遍现象,本文从英语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其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交际、阅读、写作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英语教学 引言 自1965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查德(L.A. Zadeh)教授发表《模糊集》(Fuzzy Sets)以来,模糊理论在语言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产生了模糊语言学、模糊语义学等学科。赋予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内在特征,其丰富的语义内容和语用功能是其它词语无法代替的,因此,它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关注。本文从模糊限制语言的语用功能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进行讨论。 1、模糊限制语 模糊限制语(hedges)指一些“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https://www.doczj.com/doc/1f8232642.html,koff, 1972)。它包括词、词组或结构,我们统称为模糊限制语,而非仅限于模糊限制词,主要目的是希望突出它们的语用特征。它可以就话语的真实程度或涉及范围对话语的内容进行修正,也可以表明说话人对话语内容所作的直接主观测度,或者提出客观根据,对话语做出间接评估等。因此,模糊限制语影响到话语的语用功能。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模糊限制语有着独特的语义特点,它促进了语义学和语用学理论的深化。模糊限制语不仅具有模糊语句信息的功能,而且在使话语接近于真值条件、缓和话语及模糊限制语的精确话语信息等方面的语用功能。 (一)模糊限制语接近于真值条件的语用功能 在模糊限制语中,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一般属于逻辑语义范畴,它可以改变话语的真值条件。试比较: (1) a. A robin is a bird. (真) b. A robin is sort of a bird. (假) c. A chicken is a bir d. (接近于真) d. A chicken is sort of a bird. (真)

汉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及功能

汉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及功能 何自然教授把汉语模糊限制语分成两类: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本文使用此种分类方法,并将政治、经济、科技三个具有代表性领域常用的模糊限制语作为例子,对汉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进行详细分析。模糊限制语的恰当运用不仅能使语言表达更加得体、灵活,语气更加含蓄委婉,还能在言语交际中保全面子,维系双方合作关系。 标签:模糊限制语语用分类语用功能 一、引言 1965年,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L.A.Zadeh教授发表论文《模糊集》(Fuzzy Sets),模糊理论由此诞生。1979年,伍铁平教授发表论文《模糊语言初探》,该文被认为是国内最早使用模糊理论研究语言模糊性的论文。学术界认为该论文掀起了国内研究模糊语言学的热潮。 模糊限制语是模糊语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研究兴趣浓厚。1972年,札德率先提出“模糊限制性”(linguistic hedges),指出它的功能是限制模糊词的模糊程度。1973年,拉可夫(https://www.doczj.com/doc/1f8232642.html,koff)首次在论文《模糊限制语:语义标准和模糊概念逻辑的研究》(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中使用模糊限制语(hedges)这个术语。该术语指“故意将意义变得更加不模糊或更加模糊的词语”。 1985年之后,我国学术界开始初步探索模糊限制语的一些功能。其中,语用学角度及语义学角度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极大地提高了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效率。在使用汉语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中,人们也大量地使用模糊限制语。政治、经济、科技三个领域广泛使用模糊限制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本文以这三个领域的模糊限制语为例,深入探讨汉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及功能。 二、汉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 模糊限制语可以从词性、句法功能、语义、语用等方面进行分类。我国学者伍铁平(1999)从句法和语义角度提出了四种分类方法。何自然在1985年《外国语》第5期发表《模糊限制语与言语交际》,将模糊限制语分为变动型(Approximators)与缓和型(Shields)两大类。这与E.F.Prince及其同事从语用的角度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十分接近。 (一)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可以改变话语结构的原意,限定或者修正所涉话题的真值程度和范围,证明事实与话题在某些程度上接近,但是不与话题完全相同。这类模糊限制语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类:即“程度变动语”和“范围变动语”。 1.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第一类是限制变动程度的模糊词语,可称为程度变动语。指的是听话人从说话人口中听到有关于原话题、却又与原话题不同的概念(何自然,1985:28)。它是对原话语意义的真实程度进行变动的词语,如:“有几分”“少许”“有些”“略微”“非常”“相当”“几乎”“差点”。 (1)从中央到基层的各级党组织,必须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2)我们已收到了大批来自其它地区买主的询盘。 (3)非Archie现象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现象,对于定量的评价储层的含油气

Hedge模糊限制语

Hedge模糊限制语 [摘要]:虽然模糊限制语(hedge)的提出源于语言模糊 性的研究,但随着对前者研究的发展和深入,“模糊限制语”这一称法却与hedge在各方面有所出入,不仅在形式上限定了其所指的对象,而且只强调了许多功能中的一项。因此,笔者认为“模糊限制语”这一称法有诸多不妥之处。 [关键词]模糊语言;模糊限制语;语用学 一、模糊限制语研究的发展 自Markkanen1972年提出hedge这一语言学术语以来,对其研究一直在不断发展。不仅研究角度有所变化,其概念包含的对象也有所扩大,尤其是语用学和话语分析对这类语言的研究发现它们在交际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汉语中一直将hedge译为“模糊限制语”,即“使语言变得模糊的修饰成分”。笔者认为,随着hedge研究的发展,“模糊限制语”这一术语已经不太合适,而且很可能限制其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模糊限制语概念的提出源于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 lakoff 把它定义为使东西变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to make things fuzzier or less fuzzy”)(Markkanen,2004), 如kind of,sort

of等。随后的研究又发现类似I think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accordint to …in his /her terms等短语也有同样功能。模糊限制语随即被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roximators)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 两大类(董 娜,2004)。显然,最初由Lakoff提出的模糊限制语仅限于前一类。随着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进入语用学领域,它更多的语用功能被发掘出来, 如使话语更具相关性, 更礼貌等等。于是,有人在hedge的基础上提出了hedgeing, 即说话者为避免对话语内容承担责任而使用的语言策略“The employment of any language items to avoid the speaker’s commitment to what he or she is saying”(Markkanen, 2004) 。至此,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已经不单纯依赖和附属于对于语言模糊性的研究了,它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 二、Hedge的合理性 Hedge这一术语在语言学领域的使用继承了该词在普通用法中的含义,即对不愉快或风险等的规避。Hedge的最基本的意义是篱笆或障碍物, 如snow protection hedge(防雪篱), 后来该词由具有保护作用的具体物体转而引申为泛指能起到保护作用的方法和手段等。在贸易术语里,该词被用来指代各种规避风险的交易方式。如a hedge against inflation指的是

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论文题目The Application and Functions of Fuzzy Language in English Business Letter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4) 2. hedges (4) 3. Business English letter in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hedges................... 3.1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3.2 Compliance theory ..................................................................................... 4. Pragmatic Analysis of Vagueness in English News 4.1 Vague Language in political News 4.2 Vague Language in Economic News 4.3 Vague Language in Social News 4.4 Vague Language in Technological News 5.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

模糊限制语 的文献

模糊限制语的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崔凤娟; 庭审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顺应理论研究[D]. 山东大学2010 [2] 陈丽江; 文化语境与政治话语[D]. 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3] 傅昌萍; 模糊化思维与翻译[D]. 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167 条 [1] 谢宁; 布什每周电台演讲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D]. 山东科技大学2009 [2] 张飞;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2008 [3] 曹健; 语用学与模糊语的语用翻译[D]. 兰州大学2009 [4] 王双; 模糊算子在语篇中的语用功能探究[D]. 云南师范大学2007 [5] 张湘; 商务信函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D]. 河北大学2007 [6] 葛莉莹; 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模糊限制语的研究[D]. 天津大学2009 [7] 关晨; 女性语言特点及其语用研究[D]. 河北大学2007 [8] 李鸿伟; 模糊限制语交际意图的语用研究[D]. 河北大学2008 [9] 陈如馨; 坏消息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D]. 西南财经大学2009 [10] 孙小孟; 论模糊限制语在《远离尘嚣》中的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D]. 西南交通大学2009 [11] 陈娣; 基于语料库的英汉科技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D]. 太原理工大学2009 [12] 刘丽娟; 网络聊天礼貌现象的语用学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2007 [13] 汤洪波; 从语言的模糊性到法律的不确定性[D]. 西南政法大学2010 [14] 樊仕玥; 约量副词及其主观性问题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0 [15] 胡立; China Daily新闻报道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分析[D]. 中南大学2010 [16] 胡劲芳; 英汉应用语言学实证性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D]. 中南大学2009 [17] 鲁俊丰; 新闻写作模糊限制语的语用视角[D]. 华东师范大学2010 [18] 段艳丽; 政治演讲中英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0 [19] 阎燕; 中英新闻报道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D]. 长安大学2010 [20] 邓琳; 中国大学生与英语本族语者口语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D]. 湖南大学2010 [21] 王志斌; 论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模糊词语[D]. 华南理工大学2010 [22] 张传宏; 语境顺应视角下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分析[D]. 东北师范大学2010 [23] 肖建平; 文学论文和医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0 [24] 闫杨; 日汉新闻语体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D]. 湖南大学2010[ 25] 余璐; 广告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研究[D]. 东北农业大学2010 [26] 黄丽香; 社会科学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D]. 厦门大学2008 [27] 马妍妍; 外交语言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D]. 山东师范大学2009 [28] 许艺萍; 外报外刊中的模糊性探析及其翻译[D]. 福建师范大学2008 [29] 李孝婷; 英语口语课堂上教师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功能分析[D]. 西南大学2009 [30] 何建容; 中英文语言学专著前言中模糊限制语对比研究—顺应论视角[D]. 西南大学2009 [31] 齐燕; 中文学术书评中的模糊限制语探究[D]. 曲阜师范大学2009 [32] 杨琦; 基于语料库的海商法英语中模糊语言的分布及使用特点的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2009 [33] 马晓玲; 高中学生汉语议论文写作中的模糊词汇性别差异分析[D]. 新疆师范大学2008 [34] 张瑞雪; 商务谈判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D]. 西南大学2009 [35] 姜静静;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200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