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714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考研核心题库之刑法学案例分析题精编

202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714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考研核心题库之刑法学案例分析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一、202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714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考研核心题库之刑法学案例分析题精编

1.褚某,男,62岁,某国有大公司前经理。1998年7月,XX市人民检察院在侦查被告人褚某某的贪污犯罪过程中,先后在几处扣押、冻结了褚某某的货币、黄金制品、房屋以及其他贵重物品等财产,共折合人民币521万元,港币62万元。对此,褚某能说明其合法收入来源,经查证属实的为人民币118万元。其余财产计人民币403万元,港币62万元,褚某不能说明其合法来源。

试分析:褚某的行为性质。

【答案】褚某的行为属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出合法收入,差额巨大,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行为。

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褚某是某国有大公司的经理,属于刑法所规定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

本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拥有的财产或支出明显超出合法收入,差额巨大,本人不能说明其合法来源。本案中,褚某所拥有的财产:人民币521万元,港币62万元,在扣除其合法收入人民币118万元后,对其剩余财产人民币403万元,港币62万元,褚某不能说明其合法来源。在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中,承担证明责任的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负有说明其所拥有的巨额财产之来源具有正当性的责任,如不能说明,则本罪成立。

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本案中,褚某明知这些财产不合法,而故意占有、支配。

综上所述,褚某的行为符合刑法中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规定,因此,应定性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2.案例:

孙某,男,1987年6月20日生。经常在某车站附近做些小偷小摸。2004年7月20日下午,孙某又在火车站附近转悠,看见一名军人走进候车室,孙某便尾随其后进入候车室,趁其不备,将其所携带的一个黑色包偷走。孙某走出候车室,打开发现包内有现金2000余元、一把五四式手枪、15发子弹以及三份国家机密文件。孙某非常紧张,回家后即把手枪、子弹以及三份国家机密文件藏在衣柜里。数日后,孙某以800元的价格将手枪、子弹卖给顾某。案发后,孙某坦白其所犯罪行,三份国家机密文件被查获。

试分析:本案应当如何定性处理?

【答案】对于本案,应当从定罪量刑的角度进行回答:

(1)定罪部分

①孙某构成盗窃罪。孙某主观上没有盗窃枪支、弹药和国家机密文件的故意,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只能认定其构成盗窃罪。

②孙某构成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孙某本身没有持枪权,将偷来的枪支、弹药藏在家中的行为构成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

③孙某构成非法买卖枪支、弹药罪。孙某以800元的价格将手枪、子弹卖给顾某,构成非法买卖枪支、弹药罪。

④孙某构成非法持有国家机密文件罪,其将盗窃所得的机密文件藏在家里的行为构成非法持有国家机密文件罪。

综上所述,对于孙某应当以盗窃罪,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非法买卖枪支、弹药罪和非法持有国家机密文件罪实行数罪并罚。

(2)量刑部分

①孙某犯罪时不满18周岁,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②孙某判案后坦白全部罪行,坦白属于法定量刑情节,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③孙某经常在车站附近进行小偷小摸行为,属于行为人的一贯表现,属于犯罪的酌定量刑情节,量刑时应当予以考虑。

3.甲、乙二人预谋盗窃,观察到王某家经常周末没人,便于某个周末晚上破窗而入准备窃取财物,不料当晚王妻在家睡觉并被惊醒,甲便让乙继续翻找财物,自己则逼问王妻存折密码,见王妻色美,忽生歹念,强行奸污了王妻。

试分析:

(1)对甲、乙二人的行为如何定罪处罚。

(2)说明理由。

【答案】(1)在本案中,甲、乙的行为构成盗窃的共同犯罪。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的三个要件是:①犯罪主体要件为二人以上。②犯罪客观条件为共同的犯罪行为(作为或不作为)。③犯罪主观要件为共同的犯罪故意,包括共同的认识,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共同实施故意犯罪;共同的意向,对行为和结果持共同的态度。甲、乙两人在主观上有盗窃的共同故意,是经过预谋,并事前观察过作案地点;在客观方面甲、乙共同实施了盗窃行为;在犯罪主体上亦符合二人的要求,因此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2)在本案中,甲在犯罪过程中,突起歹念,强奸王妻。强奸罪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其性交的行为。其特征:①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妇女性的不可侵犯的权利。②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交的行为。③本罪的主体法律上未明确规定,但这种犯罪的性质,决定了主体只能是男子。④本罪在主观方面,只能由故意构成,并具有奸淫的目的。在本案中,甲的行为具备上述强奸罪的构成要件,而乙则没有强奸罪的构成要件,因此甲构成共同盗窃罪的同时又构成强奸罪,实行数罪并罚,乙只构成共同盗窃罪。

4.案例:

一天,被告人张某在住宅区行窃。当他从阳台进入屋内的时候,看见邹某正在撬箱子,遂喊道:“你小子在这里干活!”邹受惊,弃箱欲逃,被张拉住。邹转头一看,原来是老相识,便说:“这箱子真难撬!”两人便合作来干,终于将箱子撬开,窃得人民币2000余元。在逃离现场时,部某为了破坏现场,将房间内的一个电炉插上,并在上面扔了一个纸箱。离开房间后,张问邹:“你在后面磨蹭什么?’邹回

【答案】“我把电炉插上了。”张听后未吱声。当晚,该住宅区发生火灾。

试分析:本案应如何处理?并说明理由。

答:本案中,张某和邹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按共同犯罪处理。邹某的放火行为构成放火罪。

共同犯罪是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特征是:

(1)犯罪主体不是单一主体,而是二人以上。

(2)在犯罪的主观方面,各个犯罪主体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这里,共同故意有以下两方面含义:一是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共同实施故意犯罪;二是他们对行为和结果持共同的态度。

(3)在犯罪的客观方面,各个犯罪主体必须具有协同一致的犯罪行为。因此,在本案中,郞某起先单独一人行窃,后与张某共同合作进行盗窃,数额较大,主观上二人具有共同盗窃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共同盗窃的行为,应构成共同盗窃罪。

邹某的放火行为理应构成放火罪,张某的行为不构成共同放火罪,理由如下:

本案中,部某为了破坏犯罪现场,插上电炉,引起了火灾。但是,他的这种放火行为是在其盗窃完成以后独自实施的,张某并不知道他实施放火行为,只是在离开犯罪现场后才由邹某告知。由此可见,一方面,尽管张某对于邹某的行为可能发生火灾的危害结果持放任的态度,但是他在主观上并没有与邹某共同实施放火的犯罪故意。盗窃完成后,张某与邹某并没有形成共同故意放火的意思联络,而只是邹某一人产生了放火毁灭犯罪现场的故意。所以,从主观方面来说,张某与邹某不具共同的犯罪故意。另一方面,放火行为是由邹某一人实施的,张某并没有实施任何放火的行为。张某对于火灾的发生原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其发生,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去做,表面上看是一种不作为,但是刑法上的不作为的义务来源是要具备一定条件的,即出于法律上的特殊规定,或者是由于自己的先行行为。在本案中,张某对于防止火灾的发生既无法律上的特定义务,火灾的发生也不是自己的行为造成的,谈不上由于自己的先行行为产生防止火灾发生的义务,因此,张某的没有去制止火灾发生的行为构不成刑法上的不作为。同时,张某也没有帮助邹某实施放火,他的放任行为客观上并不能起到协助邹某放火的作用,火灾的发生完全是由邹某一人的行为造成的。从客观方面来看,张某没有实施或者帮助实施任何放火的行为,他无须对火灾的发生负法律上的责任。综合以上分析,张某和邹某主观上没有共同的放火故意,客观上也没有共同放火的行为,因此,对于火灾的发生只能由邹某一人承担刑事责任,张某的放任行为不构成共同放火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