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详细城市设计导则规范引导成片开_省略__纽约巴特利公园城的城市设计探索_黄大田

以详细城市设计导则规范引导成片开_省略__纽约巴特利公园城的城市设计探索_黄大田

以详细城市设计导则规范引导成片开_省略__纽约巴特利公园城的城市设计探索_黄大田
以详细城市设计导则规范引导成片开_省略__纽约巴特利公园城的城市设计探索_黄大田

域外规划

□ 黄大田

1引言

在城市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具备一定规模的需成片开发的街区项目,这些项目既可能是城市的新区建设(如新城区、新产业园区、新住区、新大学校区或大学城等),亦可能是因产业结构调整等而形成的旧产业区的整体重建,或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所谓城中村的成片改造等。对于这一类成片开发的街区项目,除由政府相关的公共机构或大开发商作为投资主体进行整体性开发外,从城市开发建设的运作效率、投资的风险把握以及实施操作的灵活性等方面考虑,往往是采用将街区划分成小街坊、小地块的方式,并以此为单位引入多个开发商来共同参与完成整个街区的开发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采用设定用地性质,并附加上容积率、建筑覆盖率、建筑退红线、建筑高度

以详细城市设计导则规范引导成片开发街区的规划设计及建设实践

— 纽约巴特利公园城的城市设计探索

[摘 要]在城市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对于成片开发的街区项目,如何运用现代城市设计的手法来确保其最终的建设成果形成高质量的城市环境,一直是城市规划设计的焦点之一。纽约巴特利公园城开创性地探索利用详细城市设计导则来规范引导街区的规划设计及其建设,其成果曾被誉为“评判未来城市设计的标尺”,给其后的街区城市设计实践提供了诸多启示。[关键词]成片开发街区;城市设计导则;规划设计;巴特利公园城[文章编号]1006-0022(2011)04-0090-04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

An Urban Design Guideline Model for Large-scale Block Development: Battery Park City,New Y ork Example/Huang Datian

[Abstract] The role of urban design in large-scale block development project is crucial to the quality of urban environment.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for Batter Park City have been successful and became a criterion to judge future urban design.

[Key words] Large-scale block development,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Planning and design, Battery Park City

等相应指标要求的常规模式(如我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美国的分区制等)来规范引导整个街区的规划设计及其建设的话,由于规范引导手法过于粗放且缺乏针对性,往往难以保证街区最终的建设成果能形成整体感强而又特色鲜明的高质量的环境效果。对于这一在城市开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课题,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而直至21世纪初才作为一个完整的街区基本建成的美国纽约市巴特利公园城项目,运用现代城市设计的手法进行了先驱式的探索。这一案例对当今世界各国成片开发的街区建设项目启示良多。

2巴特利公园城开发方案的变迁

巴特利公园城用地位于纽约下曼哈顿地区(Lower Manhattan),西临哈德森河(Hudson River),东侧隔西部大道(West

Side Highway)与原世界贸易中心相对,最初为码头用地,但随着20世纪60年代产业结构的调整,码头功能逐渐衰落而面临重建机遇,最终伴随世界贸易中心的开发建设(基础工程开挖所带来的填土),其用地规模扩展至37 hm2。巴特利公园城开发方案先后由纽约州、市二级政府以及后来成立的巴特利公园城开发机构(Battery Park City Authority)等主导,经不同规划设计师之手几易其稿,先后探讨过整体开发的典型现代主义风格的高层社区、以七层高的室内公共空间主轴为特色的巨构型开发(Megastructure)等构思,但经反复比较后,由库铂及埃克斯塔设计事务所(Cooper,Eckstut Associates)完成的方案(图1),因其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的操作灵活性、易于实施的小街坊和小地块划分的空间格局、有利于引入多方投资共同开发等方面的特点,最终成为实施之选[1]。

3巴特利公园城的城市设计导则及其实施程序

巴特利公园城的城市设计方案以将整个街区融合于曼哈顿既有的空间格局及环境特色为其构思立足点,总体布局中道路网格的设置与曼哈顿原有街道格局有机衔接,位于街区中部商务区的世界金融中心(World Finan-cial Center)由当时较有影响力的奥林匹亚约克公司(Olympia & York)开发,并聘请著名建筑师西萨?佩里(Cesar Pelli)设计,而街区南北两端则以开发建设居住建筑及其配套设施为主,总体布局中还设置以滨河步行道为主体的充裕的开敞空间系统。对于街区中各个用于开发建设的地块,库铂及埃克斯塔设计事务所在规划设计的可能性上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同时还在对曼哈顿地区传统建筑形式进行提炼的基础上,归纳出一套建筑形式设计的标准语汇,之后将这一系列探讨的结果转化为适用于整个街区各地块的详细城市设计导则,其内容远远

超出了常规的用地性质、容积率、建

筑覆盖率等的规范引导范围。

3.1城市设计导则概要

(1)确立建筑组群的体量布局。

确定各个地块的建筑体量布局,

并对重点街角或街道尽端等节点部

位制定尽可能详细的要求,使相邻各

地块的体量组合形成有整体感的建

筑组群(图2)。

(2)界定沿街外沿墙面。

明确定出各地块沿街部分外沿

墙面的位置及高度,使相邻地块形成

统一的街道界面(图2)。

(3)明确首层平面布局。

确定各地块建筑首层平面的功

能布局及各部分出入口的位置,并在

相应位置要求建筑物与街道之间设

拱廊等过渡空间,而相邻地块的拱廊

之间需互相衔接(图3)。

(4)统一建筑形式语汇。

对各个地块单体建筑的建筑形

式给出了统一而具体详细的设计要

求,如在建筑底部设二层至三层石材

饰面基座,而其上部采用瓷砖饰面,

在统一高度处设装饰线脚(图2),外

墙采用单个独立窗洞(Punch Window)

的开窗形式并统一开窗部分与实墙

面的比例、采用统一的色彩等。

3.2城市设计导则的实施

制定出详细的城市设计导则后,

街区城市设计的工作仅完成了前半部

分,导则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有效实

施才是城市设计构思得以贯彻落实的

关键。在巴特利公园城的建设过程中,

设计导则具体实施的协调把控工作由

巴特利公园城开发机构负责。各地块

的开发建设由不同的开发商参与,而

单体建筑设计则分别由经挑选产生的

多家建筑师事务所(其中不乏较有名

气的建筑师如查尔斯?莫尔等)负责,

各建筑师的设计被要求严格遵守设计

导则,巴特利公园城开发机构在不同

设计阶段对各建筑师的设计成果采取

了逐一签名确认的程序(设计成果被

某些建筑师戏称为“签名楼”),而当

有项目对导则的具体内容提出调整要

求(如外饰面材料的变更等)时,需进

行相应的审核评判并做出决定,从而

尽可能保证城市设计的构思能得到较

完整的贯彻落实[2-3]。

 图1 巴特利公园城总平面图

4巴特利公园城的突破点及其引发的争议

巴特利公园城的开发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分期逐渐落成(图4,图5)后,建设成果在专业界内外普遍获得了好评①,其在城市设计方面的探索成果也曾被誉为“评判未来其他城市设计的标尺”[2]。4.1突破点

巴特利公园城的城市设计所具

备的先驱性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其

对未来的街区城市设计实践有一定

的参考借鉴价值。

(1)开创了以街区为单位整体融

入城市原有环境的先例。

在城市建设当中,个别单体建

筑的设计重视与其所处的周围环境

有机结合,在空间布局与建筑形式

上尽可能与环境融为一体,这样的

案例其实并不罕见,但作为一个成

片开发的街区,巴特利公园城采用

详细的城市设计导则的手法进行协

调统一,从而使其整体融入城市的

既有环境当中,这一探索有其相应

的开创性。

(2)促进积极的公共空间的形

成。

在成片开发的街区中,如果各

个单体建筑仅靠用地性质及容积率、

建筑覆盖率、建筑退红线、建筑高度

等指标去规范引导,往往容易导致

由各相邻建筑所围合而成的公共空

间成为各个单体建筑外部的剩余空

间(Space Left Over),而这样的

剩余空间自然不会有统一的设计理

念来支撑,结果往往沦为目的性不

强的消极空间。在巴特利公园城,由

于各个地块的单体建筑在设计展开

之前,其首层部分与街道的空间关

系及沿街部分外沿墙面的位置、高

度和形式等均已在导则中制定出了

清晰明确的要求,相邻地块单体建

筑外沿墙面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空

间界面并与街道空间互为渗透,围

合而成的公共空间反映出街区城市

设计构思中的设计意图及其所期待

的空间特色,因而易于形成积极的

城市公共空间。

(3)营造街区整体的空间环境特

色。

详细城市设计导则主要通过满

足不同地块建筑体量布局的要求来

促进有整体感的建筑组群的形成,并

采用同一套形式语汇对各个单体建

筑的设计加以引导规范。尽管不同的

地块由不同的建筑师负责设计,整个

街区的开发又跨越较长的时间段分

数期展开,但街区最终仍能形成具有

整体感的建筑形体关系及风格特色,

避免陷入各地块单体建筑虽然相邻

并置,却互不相干、各唱其调的混乱

局面,有效地促进了街区整体空间环

境特色的形成。

图3 各地块设计导则拱廊

拱廊

4.2争议

巴特利公园城的探索尽管获得了较为普遍的好评,但亦引发了一系列争议,这些争议对于未来街区城市设计的实践探索不无启示,应予以重视并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寻求相应的对策。

(1)仅从历史中寻找设计灵感,缺乏创新性。

由于巴特利公园城详细城市设计导则中的整体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以及园林景观环境设计均以曼哈顿原有的传统城市环境为依据,总体

来说,设计的出发点更偏重于再现传统环境氛围而不是创造出新时代特色,其在营造城市环境中的守旧取态自始就在不少建筑师或建筑评论家中引起一定的争议[2]。

(2)过于严格的建筑形式控制导致城市环境产生人为的虚假的统一,未能充分体现城市环境的活力。

因巴特利公园城位于曼哈顿这一冲突、投机与希望交织之地,详细城市设计导则过于严格的控制实际上仅仅是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虚假的形式上的统一表象,并未能充分反映出这一独特环境氛围所应具备的城市空间的活力[4]。

(3)过于详细的设计要求及其实施过程中过于严格的控制带来不必要的新的设计难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师设计创作热情的发挥。

在详细城市设计导则中,虽经一定的设计考虑,对各个地块提出了不少非常具体的设计要求,但在城市设计阶段不可能将建筑设计阶段所面临的诸多方面的情况考虑得很充分。在巴特利公园城开发建设实施过程中,就有不少建筑师抱怨导则的一些具体规定极不合理,给单体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不必要的难题。而另一方面,在导则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各项目建筑师在各阶段的设计成果均需得到签名确认的程序,也被不少建筑师认为其实际上妨碍了对设计精益求精的专业追求,最终对保证设计质图4 建筑组群鸟瞰图 图5 沿河建筑组群景观

量带来负面影响[3]。

5结语

在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中,如

何有效利用现代城市设计的理论和

方法来确保成片开发街区的环境质

量,这在世界各地均是引人关注且亟

待解决的城市规划设计课题。纽约巴

特利公园城的探索尽管也引发了一

系列的争议,但其经验等仍得到了众

多专业人士的足够重视,在其后各国

的街区城市设计探索中,不少项目均

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巴特利公园城

的详细城市设计导则,如美国波士顿

范恩码头(Fan Pier)街区项目[5]、日

本千叶县幕张湾城(Bay Town)项目[6]

等。而在我国被誉为国内“一次开创

性的城市设计范例”的深圳市中心区

22、23-1街坊的城市设计导则[7](由

美国SOM设计公司主持完成)中,亦

很容易找到不少与巴特利公园城城

市设计导则内容“似曾相识”之处。

[注 释]

①巴特利公园城先后被不少专业期刊或专著

作为优秀案例加以介绍,并获评城市设计

奖项(Progressive Architecture,P/A

Award 1984 & 1990),其建设成果亦被

《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80年代最优秀

的10项设计之一。

[参考文献]

[1]Jon Lang. Urban design: A Typology

of Procedures and Products[M].

Architectural Press, 2005.

[2]Carter Wiseman. A Vision with A

Messege[J]. Architectural Record,

1987,(3): 112-121.

[3]Thomas Fisher. The New Urban Design:

Building The New City[J]. Progres-

sive Architecture, 1988,(3): 79,

86-93.

[4]Alan Balfour. World Cities: New

York[M]. Wiley-Academy, 2001.

[5]Jonathan Barnett. In The Public

Interest: Design Guidelines[J].

Architectural Record, 1987,(7):

114-125.

[6]曾根幸一.(幕张ベイタウン)街区全体の

デザイン,计画?设计调整について[J].

新建筑,1995,(4):280.

[7]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深圳市中心区

22、23-1街坊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8]王兴平,崔功豪.大都市专门化街区研究

[J].规划师,2003,(6):76-79,83.

[9]Kenneth Powell. City Transformed:

Urban Architecture at The Begin-

ning of The 21st Century[M]. Calmann

& King, 2000.

[作者简介]

黄大田,博士,注册规划师,深圳大学建筑

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0-06-01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要点

浅谈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点 摘要:城市生态公园是保护及改善城市系统的生态基础和生态结构,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生存环境,保护自然景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城市生态公园的本质还是公园,可以供游人休息,散步,锻炼身体,享受清新空气。人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和权利,城市当中的生态公园,不应该以隔离人的活动为代价,而因适当引导和规范人的活动,使之遵循生态原理,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所。远景设计研究院提出以下几点的要素: 1、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指导思想 生态公园是以森林植物与生态环境等自然景观为主体的郊野型公园, 其规划设计应突出自然景观, 而以人文景观为辅。生态公园在整体上应该是点、线、片、面相结合形成的生态植物群体, 并且通过植物、水体、地形、道路、建筑等要素创造森林公园环境和园林景观。在植物配置上, 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形式,使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够各得其所, 充分利用环境因子, 构成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 在景观上应该体现丰富多彩城市风貌, 体现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2、城市生态公园的特征 城市生态公园具有“真”、“健”、“美”的基本特点。 所谓“真”,就是生态公园的建设要体现自然,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给人们建设真正的自然生态环境。“健”,首先是生态健康,就是生态公园的建设要注重生态效益,要科学的配置,做到防风固沙、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等方面有显著作用;其次是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旅游、休闲、散步、锻炼、娱乐等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美”,就是景观美学功能, 生态公园是通过绿色植物与建筑、雕塑与绘画的相结合, 营造出自然与意境美。使人们置身其中愉悦心情, 陶冶情操, 提高艺术修养。 3、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格局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城市生态公园是建立在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导的城市区域内,它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目标。因此,其景观规划应服从于生态优先的原则,即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格局规划应首先满足“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设计目标”,其余的使用功能和美学功能应该尽可能地服从和协调于生态设计的要求。 空间异质性和多样性原则: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特征之一,景观空间的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是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原则。景观多样性是描述景观中嵌块体复杂性的指标,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多样性对于景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准则。 空间异质性依赖于空间尺度,景观中不同斑块的类型与尺度都有不同的变异性和复杂性。空间异质性可以根据其斑块类型的数目和比例、空间排列、斑块形状、相邻板块之间对比度、相同类型板块之间的连接度来形成。 多样性原则不仅讲求的是空间的多样性,也应充分体现在植物品种的丰富性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上,营造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首先依赖于丰富多样的环境空间的塑造,同时也是为各种植物群落营造更加适宜的生境。 生态可协调性原则:生态可协调性原则是指景观格局构成并不是被动的,完全依据现有自然状况、过程以及现有资源条件来营造景观生态的过程,而是可以主动结合生态、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来反复协调以最终达到一个满意方案的过程。

浅析山地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浅析山地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山地城市公园对于城市景观的塑造和影响显然高于平原城市公园,因为它影响的不仅是城市的平面肌理,还影响了城市的立面景观,它是构成城市天际线重要而美丽的一部分。我国许多山地城市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已经有能力改造自然山水环境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但一味地改造往往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反过来阻碍城市空间的发展和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也并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城市中环境资源减少、绿地空间狭小等问题。因此,因地制宜有效利用自然山体环境建设城市公园,改善城市风貌,避免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浪费是山地城市公园设计的重点考虑因素。本文从国内外山地城市公园设计案例和文献浅析山地公园规划设计。 1山地城市公园相关概念 所谓“山地”,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指陆地表面形成的高耸的地貌形态。山地具备两个明显的地理学特征:有一定的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而从风景园林的角度来说,它是不同于平地概念的具备特殊地理环境特征的园林基地,也就是地形起伏比较大。而“山地公园”是在规划设计用地范围内基地地形为山地或具有山地的地形特征的公 园绿地。山地城市公园是利用山地的特征和植被所营造的游玩休憩场所,是一种复合生态系统。山地城市公园顾名思义就是山地公园在城市中的一种存在,是山地公园与城市公园的结合体。

2国外相关文献 (1)斯德霍格雷(Thomas?J?Stohlgren)等一行研究者以一定的技术为研究基础,分析美国洛杉矶国家公园的植物种类,重点分析其多样性景观,且对麋鹿生境和水岸生境的植物种类进行丰富度调查以及分析,统计出不同尺度下物种多样性和不同生境下物种多样性的相关科学数据。(2)拉福林(DanielC?Laughhn)等一行研究者对美国大峡谷公园的山地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他们从森林防火、森林结构、可燃物载量以及地形学角度对不同海拔地区的下层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得出适宜较低山地的林地下层植物种类和适宜亚高地的林地下层植物种类。(3)国际上有名的“宫胁昭方法”是一种在城市中营造近自然林的方法,是由日本宫胁昭教授提出的。这种方法是将所选的乡土树种的幼苗,按自然群落的结构密集种植在接近天然森林土壤的种植带上。种植以后利用种群之间的自然竞争,优势种会被保留,2~3年便可郁闭,10年后便成林。这种“宫胁昭方法”管理粗放,种植简单,而其最后形成的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国内相关案例 案例分析总结———以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为例: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位于兰州皋兰山山顶,占地面积5200亩,整个公园以山体本身为基调,依山而建,是典型的根据山地本身的地形特点所建造的山地公园。兰山山地公园最独特之处在于黄河穿城而过,不仅仅让公园有山

最新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公众参与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公众参与 摘要:我国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公众参与。提出设计应由领导者、设计者、公众共同来完成,从而使设计更加完美。根据我国国情,公众参与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应采取大众传媒发布信息,召开公众座谈会、专家咨询和审查会,邀请公众代表参与规划设计,公示设计图纸和模型等方法。 关键字:城市公园;公众参与;规划设计 随着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趋势和方向不断发展变化, 以设计师和领导的决策为主导的设计过程已经在削弱,趋向于注重使用者的需求,因为场所或景观不仅是让人参观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所以,设计者就应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会迎合公众的需求。而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推行“公众参与”性设计就显得更为重要,也具有绝对广泛的应用前景。 1、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充斥着简单化的功能空间,一些虽经刻意处理,但不免陷入图案式的平面安排与雕塑式的体量表现中,新的外貌掩盖了地方风格,过于追求建筑形式的“美”,而忘却了使用者的实际需要,较少有使用者的行为和生活介入,因此得不到使用者的认同,当然也就达不到设计的最终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意图不被公众理解 设计者做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时往往只是考虑使用者的需求而并没有让使用者参与到设计中来,这两者是不可真正替换的。但是,使用者往往不够了解或根本不

理解设计师对外部环境如景点、小品等建筑的设计意图,难免产生与设计意图相悖的使用行为,即误用环境。最典型、也最为大家所熟悉的例子是美国学者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在《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一书中所举的例子'在某公园的入口处,设计者设计了一组照明灯具。其外型与垃圾箱相似,而导致大多数使用者仅凭第一印象。就将废弃物往其半圆形开口里扔。这是设计师有意给使用者一个错误的功能印象所产生的结果。 上例是有意设计的,但现实的生活中不少设计是无意识的,却带来了与设计相悖的效应。如不少的城市住区外部环境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人们休息、休闲、对话的空间设置或合理的位置,而使得人们不得不在外部环境中的小品、景点或踏步上坐下休息或对话。大多数设计者即使在设计时注重了公众的参与,但也仅是采用问卷的形式,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公众参与。如深圳市中心公园设计,在调查公园的使用情况时发现,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公众的参与,公众使用起来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座凳的材质、朝向等小问题,以及功能分区划分不准等大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在设计中有公众的参与,就可以避免了。设计师在做设计时想当然地认为使用者喜欢什么,而不是亲自询问他们。因为缺少了公众参与的环节,既使考虑到了人们的一些需求,但有时还会脱节,对应不上,因为使用者和设计者之间不存在可替换的真实体验。这时就需要征求公众的意见,即公众参与到设计中,以避免使用时出现问题,也使设计更加合理、完善。 2、公众参与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我国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过程基本上是封闭的,不对外的,这种运作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一种开放、透明度高的模式来取代它,使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工作从封闭走向开放,使其更加成熟。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过程是

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述 某某县位于江西中部偏东,抚州地区南部。地处东经116.01--116.28,北纬27.03--27.43。东接南城,南丰县,南接乐安,崇仁县。西毗宁都县,北靠临川市。地理位置的气候风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景观水景的设置和各类大中型灌木,乔木,地被的种植。 “某某湿地公园”位于某某县城新区某某头两侧,南靠滨江大道,北临某某河,规划总面积: 33万余平米;其中,陆地河滩面积约206亩,约14万余平米;规划区域内某某河水域面积约:19万余平米。 二、项目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条例》 2、国家《公园设计规范》 3、《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4、政府对该项目的批文批示, 5、建设方提供的水文地质和地形图等基础资料; 6、建设主管单位的指导意见

7、对现场初步踏勘后收集的资料 三、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1、人性化设计原则 湿地公园是位于某某新城区内,其建设目地之一是为了提高和改善市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因此不仅需要注意物质性的硬环境,还需注意精神文化的软环境。不但应具有景观环境,而且要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温馨的感情色彩,使之成为市民放松身心,融合自然,享受生活的场所。充分利用环境的心里学,行为学和人体学等原理,从人的角度上寻求行为上的舒适,视觉上的美感和心灵上的愉悦。 2、和谐共存和持续发展的原则 把自然、人、社会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让生态服务功能和历史文化信息继续随着某某河流淌,使市民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并富有文化精神的环境中。 3、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现有的地形,地貌特点,因势利导地引导某某县湿地公园的建设,合理组织游憩空间,并根据当地的气候和资源条件合理进行绿化环境建设。 4、自然生态的原则 滨江绿化带在景观要素与设计构思中,其生态功能是第一位的,它对于城区内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次设计

浅谈城市生态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生态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发表时间:2016-08-09T15:09:41.7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1期作者:范雨薇[导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生态性质的园林城市是城市规划和园林建设的新目标。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生态性质的园林城市是城市规划和园林建设的新目标。本文阐述了生态公园的产生背景,国外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经验,我国城市公园的现状以及对植物设计在城市生态公园中的功能和配置原则进行分析。并对设计中植物配置手法及配置时应注意的问题予以介绍,以充分发挥植物设计作用,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生态公园设计植物配置 1、生态公园的产生背景: 20世纪20年代,面对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从保护自然景观的角度出发,西方一些有识之士将绿地设计成与自然一致的植物生境和植物群落。20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反思,工业文明虽然带来经济高增长们也使环境遭到破坏,城市生态化进程愈来愈受到重视。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开始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随后 “绿色城市”运动的兴起,城市自然保护与生态重建活动广泛开展起来,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进而得到完善,城市生态公园的模式和概念逐步形成。 2、国外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的经验: 很多欧洲国家和地区人口相对密集,生态和土地等资源相对紧张,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工作起步相对较早,很多理论和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2.1、伦敦William Curtis生态公园建设经验 1977年建成的伦敦William Curtis生态公园是影响最大的生态公园,原址是货车停放场地,面积Iha,通过植被的自然演变,无脊推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逐渐增多。1984年,发现的蝴蝶已达21种,1985年,该公园被办公区所取代。但该公园引起的巨大反响,创造的多种生境和物种满足了市区学生接触大自然的需求,并激发了人们对城市生态的兴趣,证明小块空地建造生态公园的可行性。随后,伦敦生态公园得到了发展,在废弃煤场、废弃码头、市中心的建筑密集区等先后建造了10余个生态公园。 2.2、瑞典斯德哥尔摩国立城市公国(Stockholm National City Park)建设经验 斯德哥尔摩地区作为瑞典最大的人口聚集区,人口超过180万,并在持续增长中。1995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受法律保护的国立城市公园。这个公园占地27km2,从斯德哥尔摩北部延伸到南部。公园不但拥有丰富的自然和生态资源,而且还具有大量的文化和环境遗产,成为一处文化景现地带。斯德哥尔摩国立城市公园始终注重生态能力的维护,并注重通过管理来协调和解决不同功能空间的分配问题。 包括国立城市公园在内的森林和绿地从斯德哥尔摩市区的外围延伸到中心地区,被称为城市“绿楔”,这些“绿楔”将斯德哥尔摩心地区的公园和其它绿地与外围生态区域连接起来形成网络。“绿楔”对于为斯德哥尔摩居民提供绿地,以及维待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是重要的。斯德哥尔摩的城市生态系统至少在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减低嗓声,地表排水和水土涵养、文化娱乐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3、荷兰兰斯塔德〔Ranatad)“绿心”建设经验 兰斯塔特德处莱茵河三角洲,通过高速铁路、公路、海港、水运体系与欧洲内陆和世界联系,为世界上可达性最好的城镇群体之一,具有“网络型城市”和“区域型世界城市”的特征。 兰斯塔德的各城市和城镇之间彼此接近,城市间被楔形绿带分隔,中心区是一片宽2-40 km不等的集约型耕作郊区农业带以及游览休息区,被称作“绿心”。“绿心”作为兰斯塔德的生态核心,一方面为该地区创造了优良的生态环境,避免了建成区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城市问题;同时促进了网络型城市结构的形成和城市之间职能的有机分工。 3、我国城市公园现状: 在我国,园林的发展历史已经有几千年,然而适应现代园林景观研究只有四十几年。许多城市的公园建设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也逐步走向生态化、自然化。 以往我国城市绿地系统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的景观公园,强调观赏性,将公园等同于花园或旅游点,自然景观多被人工景观取代。另外一种是为缓解环境恶化而建立的防护型城市绿地。以上两种规划体系实际上一直将植物当作城市景观的装饰和环境的防护工具来对待。而植物作为其他物种栖息地的作用往往被忽视,人们很少有机会享受与野生动物相处的乐趣。公园是市民休闲、愉悦身心的重要场所,不仅要满足市民游憩的需求,也要更好地发挥完善城市生态和恢复物种多样性的功能。 4、城市生态公园设计中植物的作用: 多种多样的绿化品种丰富着我们的环境,它们不同的造型美化着我们的环境,同时它们四季都在变换着形象,因而给我们城市赋予了不同的性格和容貌,形成了不同的风景。植物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降音减噪、防御风沙、美化环境等效果。首先,城市生态公园具有很高的艺术美和观赏性,因植物的形态、质地和色彩等特征充当着景观中的特别焦点,为人们提供游览、休憩、娱乐的场所。其次,植物具有改善周围环境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吸收、蒸腾、光合作用来调节气候,从而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5、城市生态公园设计中植物设计的原则: 5.1、符合园林绿地的性质和功能要求 在生态园林设计时,首先要从该绿地的性质和主要功能出发,园林功能很多,具体到某一绿地,要分析其具体的主要功能,植物的配置要与当地的人文环境相结合。 5.2、考虑园林艺术上的需要 5.2.1、遵循统一、均衡的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依据 1.1.1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1.4 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1.1.5 国务院《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1.1.6 建设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1.1.7 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1.8 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1.2 指导思想 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3 基本原则 1.3.1 遵循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与国际有关规定相一致; 1.3.2 维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人为干扰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其恢复与修复工作; 1.3.3 坚持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应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适度开展科研、科普及游览活动,发挥城市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4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湿地保护现状,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 1.4 规划目标 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

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章基本概念 2.1 湿地的定义 本导则采用《湿地公约》关于湿地的定义,即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2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2.3 城市湿地公园与其它水景公园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了湿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 2.4 城市湿地公园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第三章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3.1 系统保护的原则 3.1.1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3.1.2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

(完整版)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 住房城乡建设部 年月

前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促进城市湿地资源的系统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升生态园林建设质量,保障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更好地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综合效益,在总结国内外湿地保护与湿地公园科研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设计原则、总体设计、栖息地设计、水系设计、竖向设计、种植设计、道路与铺装设计、配套设施设计、基础工程设计、设计成果。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主要起草单位: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东北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等。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指导实施与监督管理,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录 总则 术语 设计原则 总体设计..............................................................................................……………………基本要求 资源调查与分析评价 定位与目标 功能分区 游客容量计算 用地比例 湿地保护与修复 栖息地设计...........................................................................................…………………..…基本要求 动植物保护 栖息地系统设计 栖息地要素设计 水系设计 基本要求 水域设计 驳岸设计 竖向设计 基本要求 高程控制 挖填方设计 道路及场地坡度设计 种植设计 基本要求 植物选择与配置

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4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公司于2013年开始准备该项目,在项目设计中,基于上述理论及需要注意的问题,遵循了生态性、自然性、主题性的理念和原则,对于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制定了如下设计规划。 4.1建设条件及发展趋势分析 鹰潭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信江中下游,因“涟漪旋其中,雄鹰舞其上”而得名,地理位置优越,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赣北经济、文化、旅游、交通中心,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鹰潭西湖湿地公园位于主城区西部,东至白露河,南至浙赣铁路线,西至西湖路东侧,北至老206国道,规划面积约100.8hmzo 本着“扬优成势、以特取胜”的发展理念,鹰潭市把新型城镇化的主攻方向放在城市扩容上,力求构建“一体两翼、一江两岸、四区合一”的大框架城市发展格局。设计时明确提出,在鹰潭西湖湿地公园规划中必须契合总体规划布局,分析周边用地性质,抓住城市大环境景观轴线,掌握游人、居住者视线范围,通过预测周边人流量以及使用率来合理设置地标性景观、集散性景观、生态教育景观以及运动休闲廊道、绿道景观等。 4.2生态理念在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在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力求以湿地保护为基础,景观以水为主题,与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交相辉映,运用最新生态建设理念,建设生态廊道,突出建筑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特色,使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游憩观览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始终秉承将“城回信江”理念融合到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融人滨水生态风光、江南文化风貌,成为城市生态绿肺,带动旅游发展,引领绿色环保理念,宣传健康运动生活,塑造休闲阳光环境。 4.2.1生态建设规划。城市的发展建设已经使原有的大片湿地退化萎缩, 如何确保湿地由退化到健康的转变,同时使其长足可持续发展,是保护湿地、发挥其长久生态功能的意义所在。我们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依据现状生境评价中的分级分类型评定结果和生态水网布局规划,制定天然湿地核心区的生境修复战略。确定需修复的典型生境的位置、类型(含:原水域生境、新增水域生境、间歇性生境、苇地生境)及重要的水系廊道。在具体生境的修复过程中采用动植物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植被多样性恢复,大量栽植乡土树种,针叶、阔叶、落叶、常绿搭配,组合成景观高低错落、层次明显的森林景观;利用现有水系和乡土植物构建陆地生态廊道系统和水体生态廊道系统,即绿网和蓝网,从而形成水陆交融的生态网络结构,同时又与园外水体生态系统相联系。在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建设规划中,必须实行保护优先,恢复先行,建立湿地与城市之间良性、有序的发展模式,恢复场地记忆,保护原生态湿地风貌,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湿地公园。 4.2.2设计理念—“莺飞庆天,鱼跃于渊”。鹰在天空飞翔,鱼在水中腾跃。设计结合该理念,我们以“莺飞鱼跃”为主题谓万物各得其所,构成独特的结构,旨在建设集功能性、生态性、景观性于一体的湿地核心区域。 4.2.3湿地公园景观之水体设计及水生态处理。本次设计一的垂点之一是 采用水生植物组件配置多级水生植物串联池,经沉淀池预处理的水依次流过香蒲.葑草、菖蒲、芦苇净化池,形成有一定化层次的白净生态系统,有利于植物生长期和净化功能的节性交替互补。香蒲、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根系发达,

浅谈城市生态公园的审美与文化

浅谈城市生态公园的审美与文化 ——以孝感槐荫公园为例 摘要:“在生活条件迅速变化的社会中,能保持与自然和祖辈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密切接触,才是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当代生态环境意识的崛起,天人合一的创想与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给城市景观设计带来新的构思——生态景观。以下我以孝感槐荫公园为例,从孝感地域特色出发,探索生态、文化与园林景观的关系,对生态景观的审美与文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态设计景观设计人文文化地域文化 风景资源具有的独特环境特征和生态功能,蕴涵着无形的文脉和人类漫长时间跨度内形成的历史轨迹,更是风景资源内孕育着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能,我们对风景资源要倍加珍惜。 一.生态设计 城市建设中,既有生态问题,也有文态问题,还有生态与文态相结合的问题。所谓生态,主要是讲人与环境的关系---这当然很重要,但在讲究生态时,要全面考虑园林网络系统对市民工作和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不能只讲生态,而很少讲文态;也不应相反,即只抓文态,不管生态,而要把两者融会贯通,巧妙地结合起来。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提高或保持)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破坏,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首先,设计应重点考虑地域性。地域性包含了传统乡土文化、土地资源等要素。无论是自然生态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而形成的,设计应重点考虑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开发利用的过程就是资源减少的过程,应在节约的前提下把已开发的项目做精,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可再生资源的效能。其次,设计应以顺应自然资源的循环为出发点,任何对自然资源的断章取义的设计手段都是对生态的破坏,设计应符合生态群落的自我调节功能。生态设计是使环境走向生态化并趋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然,生态设计要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才能创造宜人的人居与游憩环境。 中国园林景观师承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战国时的管子提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理念。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推崇“人杰地灵”,“景物因人成胜”。这其中包含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画论所遵循的“外师造化,内发心源”,是以自然山水为创作模型。中国园林景观滋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亦是模仿自然山水景观或直接经营自然山水,其许多的美学思想就来源于画论。更由于白居易、文征明等诗人画家亲自参与造园活动,于园林中应用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使中国园林带有浓厚的诗情画意色彩。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尊崇自然、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使文人园林形成了特有的恬静淡雅的气质,即“意”的确立。中国园林注重情景交融,“情”即“意”,情由意生;“景”即“境”,景由境成。而“意境”正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宗旨。 二.生态与人文文化的结合 城市建设中,既有生态问题,也有文态问题,还有生态与文态相结合的问题。所谓生态,主要是讲人与环境的关系---这当然很重要,但在讲究生态时,要全面考虑园林网络系统对

城市湿地公园的作用与设计理念

浅谈城市湿地公园的作用与设计理念 摘要:我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近年来被人们所重视,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多样化与湿地保护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模式。将城市湿地公园打造为低碳游憩场所,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增加人们的参与意识。本文将探讨城市湿地公园的作用并提出设计理念。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作用;设计理念 abstract: our country wetland protection and reasonable use in recent years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wetland park, is the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diversity and protection of the wetland is combined with a novel mode. to build the city wetland park as a low carbon city wetland park recreation site,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increase people’s awareness of participation.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role of city wetland park and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idea. key words: city wetland park; function; design concept 中图分类号:[tu985.12+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1.引言 湿地作为地球三大(还有森林及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湿地总面积位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 摘要: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既要考虑到湿地的保护,又要满足城市公园功能上的要求,包括游憩、观赏和教育等。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时,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应根据原有植被现状,结合该场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发现、选择该公园内最具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作为重点来营建,营造出一个具有该地区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本文从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出发,结合树木学、花卉学、生态学相关理论,从植物选择、整体和局部景观几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植物景观营造的要点。 一湿地及湿地公园 (一)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及其分类 湿地公园是以具有一定规模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对湿地进行适度开发,可供人们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适度的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 根据原有的场地状况,城市湿地公园大致可以分为天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两类。前者是指利用原有的天然湿地所开辟的城市湿地公园,如荣成桑沟湾国家湿地公园;后者是指人工开挖兴建的城市湿地公园,如北京的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人工湿地主题公园设计主要是以自然湿地为蓝本,采用人工挖填的方式创造一个湿地来进行公园建设。人工湿地公园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得公园内的湿地景观更加接近自然,因此它的规划方式与自然湿地当然不同。人工湿地公园的面积较小,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满足的是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和净化污水的功能。 按其功能分,城市湿地公园可分为生产型湿地(养鱼塘、稻田、沟渠等)、水利型湿地(水库、水坝)、生态保护型湿地(自然保护区中野生湿地部分)、环保型湿地(污水处理区)、游憩型湿地(生态展示型、仿生型湿地)。 (二)城市湿地公园与传统意义上的公园的区别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规划(《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2005)。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城市湿地公园应纳入绿地系统规划的范畴,与其它绿地类型共同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湿地公园不是简单的湿地+公园,它包含了湿地和公园的特性。首先,城市湿地公园的选址一般是在基底条件较好的区域(即当地本来就保留有部分自然湿地)。其次,由于城市湿地公园处于城市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许多人为干扰(即其地域范围内有部分湿地已遭破坏,因而需要进行修复),此时便可参考和借鉴人工湿地营造的方法和理论。另外,在城市湿地公园范围内,虽然主要以体现湿地景观为主,水域或水陆交界地占很大比例,但仍有一部分陆上区域,该区域的植物景观营建是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湿地的定义及分类 湿地的中英文原意是“过度湿润的土地”。《拉姆萨湿地保护公约》1982年3月12日修正后对湿地定义的文字表述是:“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是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湿地的类别有很多,其中《湿地公约》的分类方法较为常用,它将湿地分为两大类: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城市生态公园建设

城市生态公园建设 1城市生态公园 1.1城市生态公园的概念城市生态公园的概念是一个集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植物群落学、景观建筑学、植物造景学、节约型园林和可持续技术等多学科、跨学科的概念[1] 。即“位于城市城区或近郊,以保留或模仿地域性自然生境来建构主要环境,以保护或营建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提供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和谐的游览、休憩、实践等活动的园林” [2] 。 1.2城市生态公园的发展城市生态公园源自城市公园建设。从中央公园开始,奥姆斯特德领导的城市公园运动催生了大量新型的城市公园。英国是最早开始探讨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来指导生态公园建设的国家之一。1977 年,英国一个志愿者团体在伦敦塔桥附近建设了具有典范意义的William Curtis 生态公园。而城市生态公园发展的过程一直遵循着三个原则:①对场地的尊重。在城市生态公园建设过程中对这些因素的尊重是首要原则,不仅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反而应该重视它们、充分利用这些条件。②尊重自然。国外城市生态公园建设中都注重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场所条件,最小限速的改造、改变原貌。③以人为本。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在符合生态的前提下来更好的满足人类需求。 1.3城市生态公园的滨水区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自然因素最为密集、自然过程最为丰富的地域,城市滨水区拥有相当的活力,因为她

优质的景观条件、良好的亲水性、清洁的水质来吸引市民。在滨水区,驳岸是水域和陆域的交界线,相对水而言也是陆域的最前沿。因此,驳岸设计的好坏决定了滨水区能否成为吸引游人的空间,驳岸的处理对于滨水区的生态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生态驳岸 2.1目前国内驳岸建设存在的问题①整体性差。硬质型护坡工程减少了水与土壤接触面积,将水和陆地直接分开,缺乏透气性和透水性,破坏了水体和土壤之间的生物多样性的联系,减少了生物的活动空间。②将游人“拒之门外”。城市公园中的水体是主要景观营造和休闲游览区域,驳岸作为结构载体,对于亲水空间的营造起到重要的作用。某些公园驳岸材料的选择和尺度设计缺乏合理性,使亲水空间缺失。 2.2 建设生态驳岸的意义综上所述,在驳岸的处理上,提倡采用软式稳定法,也就是推广生态驳岸。①维持城市生态公园水体水位平衡。生态驳岸就是采用自然材料,形成一种可渗透的界面:在水量充沛时期,公园内水体渗透到堤岸外的地下水层并储存,缓解洪灾;在水位下降、枯竭时期,地下水通过堤岸反渗入河,同时起到滞洪、补枯和调节水位的作用。 ②为水体自净提供更有利条件。生态驳岸把堤内植被与湖泊内的植被统一成整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滨水生态系统,植物自身具有生物净化功能可以净化水体。③为生物的繁衍提供场所。 生态驳岸的坡脚处设计有高空隙率,生物生长带多、鱼类巢穴多,可以为鱼类等水生动物和其他两栖类动物提供栖息和避难场所。

公园规划设计规范

公园设计规范2007-11-05 21:41 第二章一般规定 第一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第2.1.1条进行公园设计,首先要确保城市绿地按规划所要求的面积实现,公园的用地范围即不能超出规划范围线,更不得被任何非公园设施占用或变相占用,缩小用地范围服务;服务对象:市外旅游者、本市居民或者居民中的老人、儿童、盲人等。然后确定公园的内容,做到符合整体需要,满足居民各种爱好与不同闲暇时间的游憩要求。所以必须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如没有已经批准的城市规划或绿地系统规划,应与相应部门协商确定。 第2.1.2条为方便广大游人使用与美化市容,市、区级公园应沿城市主、次路或支路的红线设置,条件不允许时,应设通道解决主要出入口的交通。主要出入口指游人流量大的出入口。 第2.1.3条用工程措施处理好公园与城市道路规划标高的关系,避免因有不适当的高差而造成地表迳流污染或影响城市道路与公园的景观。 第2.1.4条市、区级公园各个方向出入口的游人流量与附近公交车设站点位置、附近人口密度及城市道路的客流量密切相关,所以公园出入口位置的确定需要考虑这些条件。主要出入口前设置集散广场,就是为了避免大股游人出入时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并确保游人安全。 第2.1.5条公园内沿城市道路或水系部分的土山高度及形状,植物配置,园林建筑,围墙或栏杆、园门等的高度、体量、色彩等都应与所在地段城市风貌谐调。 第2.1.6条为保证游人与架空线的安全,在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内不应设计供居民游憩的公园。公园与通道相邻可设标志或栏杆与其分开。 第2.1.7条在公园用地上已有城市架空或地下管线(除高压输配电以外),可参照第三章第四节有关条款处理。管线与公园同时建设的配合,按本条款规定。由于城市市政管线的管径一舰都大于公园内的管线管径,对位于树木下部的管线,不避免影响树木正常生长,埋深必须在树根分布区以下。保护性措施就是要求种种管线不得经常返修与渗入灌溉水。 第二节内容与规模 第2.2.1条公园类型就是指:综合性公园、儿童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或街旁游园等等。其内容应与类型一致。无论哪种类型的公园都有应有足够的绿化,否则不能称为公园。 第2.2.2条一般城市都有一个到几个综合性公园,内容丰富但公园内不应设置专业性体育设施,以免变成体育场用地,混淆城市用地性质,减少城市绿地面积;

台州市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台州市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08-2020) 规划说明书(中间稿)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湿地资源的重要性与稀缺性掀起了全球范围内湿地保护的热潮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有着其它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的基因库”。 然而,在大规模城市化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湿地面积的减少以及湿地功能的衰退几乎成为了历史的必然。但另一方面,随着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加,人们也已经意识到湿地保护的必要性,从而掀起了世界范围内湿地保护的热潮。湿地保护的标志性开端是1971年缔结的拉姆萨尔公约,公约的最初目标是保护国际重要的水禽及其栖息地;而后由于逐渐认识到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对陆地淡水的净化和汛期洪水的滞蓄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作用,而逐步提出了对湿地生态系统本身的保护,其中包括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性的保护)、特殊的湿地类型(特色的保护),以及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湿地(历史文化的保护)的保护等等。 2 台州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为台州市湿地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从《台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调查来看,台州市湿地资源较少,但其类型非常丰富。全市湿地类型分为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库塘湿地,分布于沿海椒江、永宁江两侧、河网汇集处、水库等地。其中,鉴洋湖是台州市范围内唯一的一块面较大的内陆河流型湿地。 传统的湿地生态保护往往采用“就点论点、就线论线、就面论面”的保护方式,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从宏观层面解决湿地保护和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台州市在2004年启动和编制了《台州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并在2007年通过立法,成为国内首个生态规划立法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城市绿地系统、水系统的概念,而是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大尺度山水格局、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湿地与水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及开放空间系统等。因此,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为台州市湿地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完整的生态和文化背景,是湿地保护工作开展的依据和前提。 3 城市湿地公园的兴起为城市湿地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浅析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方法与技术探究——以共青城生态文明公园为例

浅析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方法与技术探究——以共青城生态文明公园为例 发表时间:2018-08-13T09:33:39.3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作者:聂丽娜 [导读] 摘要:城市在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改善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城市在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改善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城市生态公园作为城市绿肺,对城市环境的恶化起到一定缓解作用,人们对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越来越关注。在经济飞速发展和人类生活环境发生巨变的今天,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生态环境的发展和保护依赖于科学技术的革新。本文以共青城生态文明公园为例,探究了生态公园的设计方法和新型材料技术的运用,阐明了新材料技术的应用对生态公园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公园;生态系统;设计方法;技术研究 一、城市生态公园的概念和意义 1.生态公园的基本概念 城市生态公园,指以生态学和生态文化为指导思想,结合了传统城市公园和主题公园(人造景观)各自的特色而建立的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园,是公园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城市生态公园的基本要素:①“城市的”。城市生态公园是城市公园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城市绿地的一部分,其本质是为城市和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与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有着本质的区别。②“生态的”。不同于其他性质的城市公园,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必须遵循生态原则,担负着地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职责,同时,对自然和生态知识起着宣传的作用。③“公共的”。公园的基本性质之一就是面向大众服务的场所,满足人的活动要求,这也是城市生态公园的重要职能。 2.城市生态公园的意义 作为城市公园的一种类型,城市生态公园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极大地维护了城市本身的生态平衡,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改善了整个城市的生态水平。由于在设计过程中关注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尽可能地保留和使用了本土植物,保证了物种的多样性,同时,避免了千篇一律,保留了独特的地域生态环境。 二、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原则 1.生态优先的原则。城市生态公园是建立在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导的城市区域内,它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目标。因此,其景观设计应服从于生态优先的原则,其余的使用功能和美学功能应该尽可能地服从和协调于生态设计的要求。 2.自然性、生活性、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城市中的人们向往绿色,渴望回归大自然环境。因此,在景观设计时,整个生态公园应综合考虑当地条件中的土壤、气候、降雨量等自然条件,以人为本,充满生活气息,用科学的、艺术的手法将各种矛盾融合统一在规划中,形成最理想的景观环境,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3.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原则。城市生态公园在景观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当地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 三、共青城生态文明公园的设计方法及技术探究 1.水环境生态设计 共青城生态文明公园的水体分为三种类型:湿地净化区、湖体区、湿地沼泽区。湖体面积约为17.6万平米,设计平均水深1.5米,湿地沼泽区的水面积约为5.8万平米,设计平均水深为50厘米,这两区域总蓄水量29.3万立方。根据当地蒸发系数,估算出湿地公园的补水量约为2000吨/天。 (1)海绵城市的利用 共青城生态文明公园建设充分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采用“渗、滞、蓄、净、排”等技术,所有小路、人行道及绿道采用透水砖等透水材料,停车场采用植草砖等材料,道路两侧绿带设置生态草沟,用于汇集道路和绿地自身径流雨水及瞬时暴雨截留功能,具有滞留、净化、蓄存和下渗功能,起到缓减雨涝、涵养地下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公园的绿地因地就势,局部建设成为雨水花园,汇集周边绿地径流雨水,雨水花园底层铺设碎石及粘土层,面层散铺种植土,并种植半湿生植物,通过低洼地势汇集周边径流雨水,形成雨季池塘景观,旱季湿地景观,在保证雨水下渗的前提下,通过汇集雨水改善局部小气候、小环境从而带动城市生态公园整体生态系统建立。(2)污水处理再生利用 污水的再生利用在园林景观中运用非常广泛,各种水景及灌溉都可利用再生水。补水计划利用周边现有污水处理厂取2000吨尾水经过湿地净化区处理后达到地表Ⅳ类水质跌流入人工湖区,并通过景观水区、人工湖区构建水生态水质保持系统维持水质。通过对上游持续再生水补给,逐步营造湿地自然景观,改善入湖水质,为水生植物和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地。 (3)生物技术的利用 共青城生态文明公园湖面水质控制充分利用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在水体中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创造适宜多种生物栖息繁衍的环境,控制水生态系统平衡。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增强公园水体的环境承载力。首先通过水生植物净化系统,如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其净化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植物的根、茎和叶吸收污染物质;②根、茎、叶表面附着的微生物转化污染物质;其次通过水生动物调控系统,在水体中投放滤食性软体动物、杂食性鱼类、食藻浮游动物等;最后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在公园水体中投入水质调控类制剂及藻类调控类制剂,提高污染物生物降解速率。 2.植物生态设计 绿地是提供光合作用的绿色再生机制,它具有清洁空气、释放氧气、调节温湿度、保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功能。以改善和调节生态环境为根本目标,在技术上以生态原理为依据,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吸收有害气体,在释放氧气、杀菌、滞尘、减噪的功能,是具有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各显其能,尤其在共青城生态公园大量使用水生植物,即达到生态环保的作用又符合湿地的特征,在设计中遵从自然规律,并能发挥最大生态功能的植物系统。 (1)园林植物生态效益原则 ①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以生态效益为主,维护生态平衡,以生态观光为切入点,融入当地文化元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