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上科学全册教案

六上科学全册教案

六上科学 1、病毒

教材简析:

病毒是多种多样的,如:流行性感冒病毒、乙肝病毒、SARS病毒……病毒体积十分微小,人们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它们。本课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前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和课上的交流、讨论,认识病毒这一特殊的生物类型,了解病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参与科学事业的热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病毒的资料,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提出与病毒有关的问题。

2、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由病毒感染的疾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课前让同学们查看自己的防疫接种本,你从上面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自由回答,引出并板书课题。

关于病毒,你们想了解哪些知识?学生回答:病毒能引起哪些疾病?它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

二、探究活动,学习新知

活动一:由病毒引发的疾病

1、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从你的课前调查中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我们的调查记录

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症状主要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资料,并将大家感兴趣的资料挑选出来,以便在全班交流。

(2)教师适当补充。

(3)了解有关病毒性疾病的知识。

①教师根据学生提到的有关疾病展示课件上的图片:如腮腺炎、禽流感、手足口病、水痘、

狂犬病等,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这些疾病的外显症状和传播途径。还可补充腮腺炎俗称痄腮、脊髓灰质炎又叫小儿麻痹症、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等知识。

②引导学生概括出预防各种病毒性疾病的措施。

小组交流、汇报。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病毒一般通过空气、饮食、体液、被动物咬伤或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

预防措施:切断传播途径;注意卫生;锻炼身体;注射疫苗。

活动二:认识病毒

1、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1)提出问题:结合图片认识病毒。

(2)学生猜想,并汇报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总结: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其结构非常简单,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也就是寄生生活。

病毒个体极其微小,10万个左右的病毒排列起来才用眼睛勉强看到,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2、病毒的种类

引导学生阅读第4页的“资料卡”,并总结病毒分为哪三类。

学生汇报:

①动物病毒(如:乙肝病毒)②植物病毒(如:番茄花叶病毒)细菌病毒(如:大肠杆菌

噬菌体病毒)

同时课件出示这三种病毒的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

3、小小辩论会:病毒对我们人类百害而无一利吗?

找两组学生,分别代表正方(益处)和反方(危害),进行辩论,其他学生当评委。

师总结:病毒具有两面性。益处:例如我们打的疫苗,就是用人工处理的病毒做的,可以防治疾病。还有的病毒可以作为特效杀虫剂等。害处:病毒给人类带来了一些疾病。

三、拓展创新

1、查阅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制作一份有关病毒的剪贴报,宣传有关病毒性疾病预防的知识。

板书设计: 1、病毒

特点:没有细胞结构寄生

种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预防措施:

六上科学 2、细菌

教材简析:

本课通过交流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使学生了解细菌的特征,让他们正确认识细菌的两面性:一是有害的一面,可以使人患病;二是有利的一面,可以利用细菌制作酸奶等。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有关细菌资料的搜集,学会整理资料和辩证的分析事物。

2.学生能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观点,关心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具学具的准备:

显微镜,细菌的涂片、多媒体课件、醋、酸奶、细菌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病毒,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种微生物——细菌。

关于细菌,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细菌是什么样子的?它与人们有什么关系?细菌是怎样繁殖的?

二、探究活动,学习新知

活动一:1、认识细菌的形态结构。

(1)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小组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认识显微镜: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3) 材料充分的可让学生进行观察,记录现象。 不充分的可让学生进行观察图片,认识细菌的形态。 (3)学生汇报。

细菌的形状不一,有圆球状的,有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它们都是单细胞的生物。

结论: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都知道细菌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危害,但是,它对我们人类仅仅有危害吗?学生讨论。

活动二: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1、通过课前搜集、了解,你从哪个方面给大家汇报一下细菌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目 镜 调焦螺旋

载物台

物镜

反光镜

2、学生汇报:

(1)有害细菌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使人患病,伤口发炎,得肠胃炎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的实际生活交流。对有害细菌我们要怎样做呢?

(2)细菌为人类所利用,服务于人类。结合课本插图和手中的资料进行交流。

食品发酵,我们生活中的味精、醋、酸奶等。

农村中使的沼气,主要是地里的植物秸杆、人畜粪便经过甲烷菌的分解产生了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二氧化碳。沼气能燃烧、取暖,是环保而又无污染的能源。

在农业方面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能增加土壤肥力。

生物制药等其他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教师及时评价学生,搜集的资料详细、会整理资料。

3、阅读p6页的资料卡:总结细菌对自然界物质循环所起的作用。

细菌是结构简单、身体微小的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界中无数的腐生细菌会促使动植物遗体不断的腐烂、分解。动植物遗体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又是植物制造有机物必不可少的原料。

4、讨论如果没有细菌我们的世界会怎样?如果地球上没有了这类细菌,我们的地球早就被各种动植物的尸体覆盖了,我们也吃不到泡菜、喝不上酸奶了。

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细菌对我们的危害,充分利用好细菌,让它们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三、拓展延伸:

了解细菌怎样繁殖的?

1、提出问题:在夏天,我们的食物通常容易腐烂、变质。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讨论:夏天,气温高适合细菌的生长繁殖,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细菌繁殖非常快。它们是怎样繁殖的呢?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2、有条件的可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

3、也可让学生进行教材中的细菌繁殖小游戏。学生活动体验。 1 2 4 8 …

4、我们对有害细菌如何控制它的繁殖速度?

四、课后践行。

在一个广口瓶中放一些土,把鸡或鱼的内脏埋入其中,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思考:这说明了什么?

板书设计:单细胞

2、细菌有利有害

个体微小

六上科学 3、馒头发霉了

教材简析:

教材以“馒头发霉”这一活动为载体,目的是想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探究馒头发霉的原因,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在探究中走进真菌世界,在设计对比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定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食物、衣服等发霉的条件。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防止食物、衣服等发霉。

3.认识霉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物、衣服等发霉的条件及真菌的两面性。

资料引用:教师用书、教育局网站资源等。

教具学具的准备:

发霉的馒头、馒头、橘子、胶头滴管、镊子、放大镜、塑料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发霉的馒头和发霉的橘子的图片,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片,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这种现象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它们是什么,什么样子?等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馒头发霉的原因。

1、提出猜想: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种现象吗?回忆现象。那么发霉的原因是什么?与什么条件有关?学生进猜想、交流。

学生汇报:可能是因为天热,也可能因为空气潮湿-----(温度、水分、通风、光照等)

2、我们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实验)

3、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内讨论方案:

可分组进行:研究温度对霉菌的影响,研究水分对霉菌的影响。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感兴趣的因素,设计验证方案(对比实验,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教师以“温度”为例,引导设计实验:温度条件不同,其他条件相同,一袋放在冰箱里,一袋放在常温下。

学生以湿度为不同条件,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湿度有关系?具体怎么做?让学生自主完成。

交流实验设计,对有争议的方案进行修正完善。

让我们来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案更科学完善。

提醒:为了便于区分,是否两袋馒头是否该做点标记?

激发观察记录兴趣,讨论注意事项。

大家的方案都设计得很好,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还得靠实验现象来证明,所以,我们应该每天观察记录馒头上霉菌的生长情况,及时做好记录。

4、出示实验记录表

条件

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附:实验准备:馒头、橘子、塑料袋、滴管、水

实验方法:分别用塑料袋包装好馒头或橘子。1号袋中的馒头或橘子滴上几滴水,2号塑料袋装入干燥的馒头或橘子,把他们放在温暖的阳光下;3号塑料袋中装入滴水的馒头或橘子放入冰箱的冷藏柜中。观察几天。

5、学生汇报实验结论:1号袋中的馒头或橘子发霉了。

师生共同小结:馒头或橘子在温暖、湿润的环境里容易发霉。

活动二:怎样防止馒头、衣服等发霉?

我们如何有效的防止物品发霉菌呢?

学生根据它们的生存条件进行讨论。

交流汇报:食物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真空包装、放防腐剂,或放在冰箱里。衣服、被子等夏天勤晾晒。

活动三:研究真菌的两面性。

1、什么是真菌?根据学生的资料进行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使衣物、食品等发霉的霉菌,用来发酵的酵母菌,味道鲜美的蘑菇,都属于真菌。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又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2、霉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它属于真菌,是不是所有的真菌都对我们有害呢?

3、学生进行讨论。

4、哪些真菌对人有利?通过资料学习

在医学上,人们利用真菌制成的抗生素药品,来为人们治病。如青霉素、红霉素等。

食品行业:利用真菌发酵可用于造酒、调味品、面包、豆腐乳等。

真菌具有两面性,对人们的生活有利也有害。

补充:目前已经发现的真菌约有8万种。

三、课堂小结,拓展创新

设计一份蔬菜保鲜方案,并找一些蔬菜进行实验,看谁的方案能使蔬菜保鲜时间最长。板书设计:3、馒头发霉了

条件:温暖潮湿

真菌:既不属于植物又不属于动物

六上科学 4、食用菌

教材简析:

本棵是在学生对真菌世界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利用查阅资料、调查、采访、观察、交流等方式对食用菌有一个更加深入地了解,让科学走进孩子的生活,并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对蘑菇的生长习性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感性认识,了解蘑菇的结构特点及外形特点。

2、让学生充分感受食用菌的丰富多彩,体会食用菌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3、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蘑菇的结构特点,体会食用菌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教具学具的准备:

放大镜、镊子、水盆、食用菌的相关图片、资料、新鲜蘑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师播放《采蘑菇的小姑娘》这首歌,学生一起随着歌曲进行演唱。

2、平时你们喜欢吃蘑菇吗?(喜欢)

3.教师:蘑菇属于食用菌,食用菌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吧。(板书课题:4、食用菌)

二、自主观察、讨论交流

活动一:观察蘑菇的结构特点

1:讨论观察方案

食用菌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食用菌的特点?(观察)

讨论:该怎样观察,观察它们的哪些方面。

讨论出观察方案

2.交流观察方案:

方案一:观察蘑菇的外形和结构。板书:

由学生讨论出方案:准备从蘑菇的软硬、颜色、长度、小伞的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

指导观察方法。

方案二:观察蘑菇的种子。

你们认为蘑菇的种子在什么部位?学生猜测

假设蘑菇的种子在小伞的下面,你们准备怎样做?(用放大镜观察)

老师再给你们提一个建议:把蘑菇在一张白纸的上方轻轻地敲一敲,看看会不会有东西落在白纸上。

3.学生观察研究。填写观察记录单

学生依据制定的观察方案进行

观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名称颜色气味形状“伞”面“伞”柄

4.交流汇报

( 1)观察蘑菇的外形和结构

小组汇报

出示蘑菇图片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蘑菇的身体分为菌盖、菌柄两部分,菌盖下面有菌褶,菌柄里有

菌丝。

(2)认识蘑菇的种子

看到蘑菇的种子了吗?(要用成熟的蘑菇)

课堂上学生看不到孢子的,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资料来补充,这样学生就会对蘑菇的繁殖有更

深刻的认识,以弥补学生找不到成熟蘑菇的遗憾。如果找不到视频资料,用文字资料遗憾也很好,同样能达到目的。

蘑菇的种子藏在蘑菇的菌褶了。

在蘑菇的下面点几个点表示从菌褶里落下来的孢子。

活动二:探究蘑菇的生长环境。

1、你们是在什么地方采摘到的这些蘑菇?

(在潮湿的墙角边,在腐烂的树桩边等。)

2、小组汇报。

喜欢阴凉潮湿环境,比如树林深处,人工制造的阴凉潮湿的环境。

有条件的可通过视频资料的播放,让学生观察。

三、课堂小结,拓展创新

1.课件出示教材11页上方所展示的食用菌。让学生了解这些都属于食用菌。

但也有一些真菌是不能食用的,虽然它们长的样子和有些食用菌一样,甚至更漂亮,像这个(课件出示一个有毒蘑菇。)生活中,我们把它叫做什么?

2、阅读教科书中“如何识别有毒蘑菇”的资料卡,交流。

把识别毒蘑菇的方法教给你们的家长。学生交流、展示研究成果,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

3、同学们回家之后,参观当地的蘑菇养殖场,了解蘑菇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条件。写一篇观

察日记。

板书设计:4、食用菌

外形结构:菌盖、菌褶、菌柄、菌丝、地下菌丝

种子生长环境

六上科学 5、蜡烛的变化

教材简析: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切割、加热和燃烧蜡烛时的不同状况,发现物质的变化是不一样的,有的仅仅是形态上发生了变化,有的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

2、愿意合作和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认识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活动后对物质变化的归纳、总结。

教具学具的准备:

蜡烛、火柴、镊子、小刀、烧杯、橡皮泥、纸、铁盘、酒精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举起手中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如果这支粉笔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如果不小心用脚踩上了,它又会有什么变化?(踩碎了)。咱们同学们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升入小学到现在,你们最大的变化是—(身高增长了,体重增加了,知识增多了)。

师: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在这些变化中往往蕴藏着许多科学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变化”。(板书:变化)我们借助什么来研究哪?(出示蜡烛,板书:蜡烛的)

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活动一:探究蜡烛的变化

1、提出问题:如果让蜡烛发生变化,你会有哪些方法?

学生交流。

如果采用同学们刚才提到的方法,蜡烛会发生哪些变化?

猜想假设: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学生交流猜想结果。

以上只是我们的猜想,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做实验)是的,实验是最常用的验证方法。

3、制定方案:

师:在实验前,看看桌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你将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做实验?

小组内商量一下吧。

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方案一:用小刀把蜡烛切成小块。把小块的蜡烛放在铁盘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蜡烛的变化。停止加热,观察变化。

方案二:点燃蜡烛后,把硬纸片放在火焰上方。然后把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最后把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在实验的过程中,你认为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

请看老师送给大家的温馨提示:

a.注意安全(用刀安全、用火安全)

b.认真观察 c、分工明确 d、填好实验记录表

4、实施探究:

学生动手实验,师巡视指导。大屏幕出示实验记录表

名称实验方法现象

蜡烛点燃

加热

切割

5、展示交流:

a、切割时,变碎、变小。加热时,逐渐熔化。这些仅仅在形态上发生了改变。

b、蜡烛燃烧时,不仅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而且产生了新的物质(光、热、二氧化碳、水蒸气、烟尘等)。

形态,是指物质的形状和状态。

思考:这些变化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吗?

学生思考、讨论并汇报交流。

引导小结:物质的变化一般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另一类不仅形态发生了变化,还生成了新的物质。

活动二:生活中类似的变化

(课件出示:1、往醋中倒碱面2、捏橡皮泥3、把食盐放进水中4、折叠纸玩具5、把鸡蛋放

进醋中)

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两个实验进行探究。 汇报交流: 鸡蛋放进醋中-----产生气泡

折纸玩具 -------形状发生变化

把食盐放进水中---形态发生变化 往醋中倒碱-----产生气泡 捏橡皮泥------形状发生变化

归纳总结物质的变化:像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的变化,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像蜡烛、木块燃烧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会产生新的物质。

重点解释面粉做成馒头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蒸馒头时要加入发酵粉,馒头上有很多小气孔)

三、课堂小结,拓展创新

现在让我们走进生活。生活中也有很多变化,它们属于什么变化?

出示课件:1、水变成冰2、煤的燃烧3、木材做成家具4、小麦加工成面粉5、海水晒盐。学生进行分析。

2、课件出示做面塑或泥塑的图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分发橡皮泥,让学生捏出自己喜欢的物品,体验物质形态的变化。

板书设计: 5、蜡烛的变化

物质变化分两类??

?产生新的物质

形态发生变化的同时,形态的变化

六上科学 6、食盐和水泥

教材简析:

物质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其是否可以恢复原状,分为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两种。本课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食盐和水泥,来认识物质的可逆与不可逆变化。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

2、使学生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使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做好食盐和水泥变化的实验,理解什么是可逆变化、什么是不可逆变化

教具学具的准备:

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等。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块等各种物质变化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出示食盐和水泥)同学们,食盐和水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两种物质,谁来说说他们的形态特点?

生:食盐是颗粒状的,颗粒有大有小,水泥是粉末状的。

师:食盐和水泥除了这些特性外,还有没有其他特性?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两种物质。引出并板书课题:6、食盐和水泥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1、问题猜想假设

教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食盐和水泥在水中会有什么变化?它们还能变回原来的样子吗?

A、学生举手说出自己的猜想。

B、让学生把自己的猜想填入下表。

名称我的猜想能否还原

食盐

水泥

2、制定方案

各小组打算怎样制定你们的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可分组进行)

探究食盐组方案:

a、把食盐放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让食盐完全溶解,进行观察。

b、取少量食盐溶液放入蒸发皿,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探究水泥小组方案:

a、把水泥放在盘子里,加水搅拌,观察现象。

b、用酒精灯加热水泥浆,观察现象。

c、取部分凝固的水泥块,用锤头敲碎,加水搅拌,看能不能在和成水泥浆。

集体汇报交流方案

3、实施探究

a、教师提示学生看一下自己的桌子上的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学生分组按自己的方案完成实验。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b、让学生说出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记录单

实验名称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4、展示交流

展示学生实验记录卡,分组汇报。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提醒其他学生注意听,并及时纠正、补充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同学们做实验非常认真,也非常成功。通过实验我们可发现:

实验结论1:

食盐能溶解在水中;通过加热食盐溶液,让水分蒸发,可以让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食盐溶解在水中后,可以用蒸发的办法恢复原来的样子,是可逆变化。

补充:海水晒盐的图片、资料。

实验结论2:

水泥加水干燥后,成为水泥块;水泥块敲碎后,加水,不能重新成为水泥浆;水泥加水变化后不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是不可逆变化。

补充:用水泥盖房子、糊墙,墙干了以后水泥块还能恢复成原来的水泥吗?加深理解。

活动二:认识其他物质的变化。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类似的变化吗?谁来举个例子?

(1)学生自由讨论:教材16页下边、17页,水的循环变化、玻璃的变化;花生到花生油的变化、种子发芽的变化、西瓜到西瓜汁的变化、泥土到砖块的变化、树到椅子的变化。这些变

化是否能恢复原来的样子?

(2)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像食盐、水、玻璃等物质的变化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这种变化叫可逆变化。花生到花生油的变化、种子发芽的变化、西瓜到西瓜汁的变化、泥土到砖块的变化、树到椅子的变化,不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叫不可逆变化。

三、课堂小结,拓展创新

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学生讨论18页三幅图片:森林大火、污染的水域、废品收购站是可逆变化还是不可逆变化?

森林经大火燃烧后变成灰烬,是不可逆变化。废品收购站里的废品经过加工可以利用,是可逆变化。污染的水域经过治理能够变清,也是一种可逆变化。

(2)讨论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的利弊。

四、课后践行

调查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现象?

板书设计:6、食盐和水泥

食盐可逆变化。

水泥不可逆变化。

六上科学 7、铁生锈

教材简析:

铁生锈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变化现象,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学生通过对铁生锈条件的探究,既能巩固学生前两课所学的知识,又能丰富他们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培养他们进行对比实验的能力,并乐于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目标:

1、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2、关心日常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认识铁生锈的条件; 认识铁生锈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金属生锈的原因。

教具学具的准备:

瓶子、油、醋、钢钉、铁钉、小苏打、盐、筷子、锈铁块、铜绿以及一些不锈钢制品,课

前一星期布置学生预做铁钉生锈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1、谈话: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研究了蜡烛、食盐和水泥的变化,知道了物质变化

的不同类型,谁能说一说物质变化的类型有几种?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

2、师出示图片:大海边生锈的铁栏杆、锈迹斑斑的铁锁、生锈的铁钉。

师: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铁生锈了。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铁生锈的问题。板书课题7、铁生锈

二、结合经验,提出问题

铁生锈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厨房里的菜刀生锈了。

自来水管道生锈了。

铁质文具盒用久了生锈了。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观察的非常仔细。关于铁生锈,你们有什么感兴趣的

问题吗?

生:我想研究铁为什么生锈?

生:怎样防止铁生锈?

好,我们下面就主要探究这些问题。

三、课堂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一:铁生锈的条件。

1、学生猜想:

可能与水有关,可能与盐有关

讨论交流:妈妈切咸菜用的铁刀,半天就能生锈,我觉得应与盐有关。

在刷铁锅时,锅底有水滴的地方,第二天再用时,就会生锈,我觉得应与水有关。

2、汇报上周安排的实验。

铁钉所在的环境一周后的情况结论

水中少许生锈

空气中少许生锈

铁钉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交界处生锈

醋中生锈

盐水中生锈

酸碱盐会加重铁钉生锈的程度碱水中生锈

香油中不生锈在油中不生锈。

3、分析实验结论:

铁钉在有空气、有水、有酸、碱、盐的情况下容易生锈,在油中不生锈。

活动二:了解其他金属会生锈吗?

根据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金属表面在空气中,会发生氧化反应,和酸碱盐发生腐蚀而生锈,只不过程度不一样。我们常见的铜,放置时间长了会有铜锈,铜锈是绿色的。

许多金属都会生锈。

活动三:怎样防止铁生锈?

1、我们学习知道了生锈的条件,那如何防止生锈现象呢?

能帮妈妈想办法让厨房里的铁器不生锈吗?

2、学生交流汇报。

切完咸菜的刀要用清水冲洗,然后再用干布擦干,并抹上点食用油。

刷完铁锅后,把底面的水珠烤干,抹上点食用油。还要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

3、在其他的地方我们怎样防止金属生锈的?看教材21页的图片。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1)把金属放在干燥的环境中;

(2)金属与空气隔绝;在金属的外面加一层保护层,如刷上油漆、涂上油,渡上搪瓷等;

(3)在一种金属中加入另外一些金属制成不易生锈的合金,如铝合金,不锈钢,车圈中镀铬等。

4、出示一些用合金制作的制品让学生观察。

三、课堂小结,拓展创新

查找资料,了解金属生锈的利与弊。

板书设计:7.铁生锈

铁生锈的条件:水、空气、酸、碱、盐

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六上科学 8、牛奶的变化

教材简析:

牛奶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它会有多种变化。学生通过对牛奶变化条件的探究,既能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又能丰富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培养自行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和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哪些食品可以与牛奶一起食用,哪些不可以。科学的饮用牛奶。

2、能用牛奶自己制作胶水。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怎样饮用牛奶最科学和喝牛奶的注意事项。

教具学具的准备:

牛奶、醋、柠檬汁、味精、橘子汁、食盐、啤酒、烧杯、玻璃棒、纸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一盒牛奶:同学们,你们喜欢喝牛奶吗?(有的说喜欢,有的说不喜欢)请喜欢喝的学生说一说他了解的有关牛奶的知识,给大家交流一下。

(牛奶中富含维生素A,可以防止皮肤干燥,使皮肤白皙,有光泽。含有丰富的钙、维生素D 等,包括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氨基酸,消化率可高达98%,是其他食物无法比拟的。)

2、小明刚喝完牛奶,就要吃橘子,他这样做正确吗?怎样喝牛奶才科学呢?下面我们来学习8、牛奶的科学,并板书课题。

二、猜想假设,解决问题

1、师出示:醋、柠檬汁、味精、橘子汁、啤酒、食盐

2、大家猜想一下醋、柠檬汁、味精、橘子汁、啤酒、食盐等物质分别与牛奶混合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各小组讨论并把猜想在小组内交流。

三、制定方案

1、指名说一说要验证你的猜想你都需要哪些器材?教师给全班学生分组。

2、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每个小组可以选取感兴趣的两种物质进行验证)

学生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用品。

四、实施探究

1、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都不错,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计,也可以吸取别人好的想法对自己的实验进行改进,然后实验。

做好实验记录。

提醒学生做记录时要与自己的实验用品相对应。填写实验记录表。

实验记录

物质与牛奶混合后的现象

醋我的猜想实验现象我的发现柠檬汁

味精

橘子汁

食盐

啤酒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品尝的方式来判断食品能否与牛奶混合。

五、展示交流

教师:同学们的实验做的非常认真仔细,下面就把你的研究结果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学生汇报,教师记录,其他学生补充。

牛奶中放醋,会出现混合物凝集现象;啤酒和牛奶混合,牛奶有絮状物产生;食盐和牛奶混合,牛奶没有变化;柠檬汁、橘子汁和牛奶混合,牛奶中有沉淀生成。

怎样喝牛奶才科学?

(1)不宜空腹喝牛奶

(2)不能和酸性食物同食

(3)放置时间不宜过长

(4)晚上和比早上和好

现在我们讨论小明的做法好吗?并说明理由。

过期的牛奶还有用吗?

学生交流: 过期的牛奶擦皮鞋、浇花、洗脸等。

六、拓展创新

1、教师:牛奶不只是用来喝,还能用来做胶水,大家想试一下吗?

2、那大家先自学课本23页的制作步骤吧。

3、学生自己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4、小组展示自己制作的胶水。

5、课下请同学们根据教材23页的内容做酸奶。

板书设计:8、牛奶的变化

牛奶不宜与酸性食物混合食用

科学饮用牛奶

六上科学 9、静止和运动

教材简析: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为研究对象,形象的介绍了什么是运动、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等问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目标:

1、 1、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示研究过程和结果。

3、 2、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索未知,对未知的事物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注重运用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

3、 3、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理解参照物的概念,会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运动和静止与参照物的选择有关。

教具学具的准备:

玩具车,细线,小人,课件、图片、刻舟求剑的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视频欣赏,导入新课

同学们,刻舟求剑的故事你们了解吗?学生回答。请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视频。课件播放视频,学生欣赏。欣赏完,问,那个楚国人为什么没有捞上宝剑?学生回答。其实这里面蕴藏着科学道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9、静止和运动,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认识静止和运动

1、课件出示26页的图片:(云从天空飘过,小鸟在空中嬉戏,大树在风中摇摆,有的学生

在踢球,有的在跳绳,有的坐在操场边)仔细观察图上的物体,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2、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师当堂演示,先依着讲台站那里不动,然后离开讲台走到学生那边,讲解:相对于讲桌来说,先开始老师是静止的,后来是运动的。

活动二:描述静止和运动

1、难道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真的就这么简单吗?我们再来观察另一幅图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