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文化与员工素质

企业文化与员工素质

企业文化与员工素质





企业文化与员工素质





浙江能源镇海发电公司的企业文化案例中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关于员工语言转换的故事。五年前,镇海发电公司员工在语言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米’好发了吗?”“米”是员工中暗喻“奖金”;“昨晚你‘发’了多少?”是指一些员工晚上玩麻将中,“输赢”多少;“走‘敲瓦爿’去”,是指几个员工有空一起去吃餐饭,大家出钱“AA”制。这些五年前的员工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员工文化状况。五年后的今天,镇海发电公司员工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是“‘你’报了吗?”指员工岗位招聘你有没有报名;“你‘升’了没有”指的是你有没有报名参加专“升”本学历考试。“你‘驾座’开来了吗”指的是你的“私家车”买来了吗?“你‘走’了吗”,指的是员工走出镇海发电公司,参加浙江省新的发电企业建设去了。五年后的员工流行语,反映了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形成的员工思维文化、精神文化和工作追求文化。

我们提到镇海发电公司的案例,是试图引入关于企业文化与员工素质这样一个话题。目前,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践界,都存在一种“常识性”的谬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不适合在所谓“员工素质低”的企业开展,一些人甚至认为,员工素质不高的企业,不应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对企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企业文化建设路径的模糊认识造成的。
关于企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我们应该明确一种观点,就是任何企业都有文化,企业诞生之日就是企业文化启动之时;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每个企业都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只不过这些文化有优质文化和劣质文化之分;因此,我们所谓建设企业文化,实践上是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同时,摒弃和消除那些劣质的文化。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企业文化并不是“建设”起来的,而是通过企业长期的实践活动而产生的,企业经营管理的任何一项活动,既受特定的价值观指导,又会附着甚至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活动是同步进行的。
说明上述两点,就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即员工素质和企业文化建设之间并不存在逻辑上的相互决定与派生。员工素质高的企业,未必就一定会形成好的组织文化,员工素质较低的企业,也未必没有良好的文化。员工素质只是建设企业文化的较好基础,却不是企业文

化建设是否导入和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那么,为什么会有“员工素质低的企业不合适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这样的说法呢?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弄清楚员工素质是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而不是在简单的、脱离企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二是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而不确定、不好理解的概念,素质较低的员工不太容易理解、接受和执行。后者可能是现实中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阻碍,但是却绝不能成为不合适建设企业文化的理由。因为众所周知,绝大部分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中,提出了“提高员工整体素质”这样一条—正是由于员工素质存在问题,所以才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员工现有的素质基础上起步来进行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总结和设计,也是要与员工目前的素质水平和接受能力相匹配的。企业文化的思想体系和建设实践,是指导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逐步提高员工素质的必要前提。
说到这里,我们就有必要对所谓员工素质问题进行分析了。许多企业都提出了关于提高员工素质的问题,但是对于员工素质这一概念的范畴界定,又存在许多语焉不详的地方。有一个调侃文人的故事,讲的是一个文人坐船过河,为了显摆自己的知识,文人问船夫:“你懂哲学吗?”“不懂。”船夫回答。“哎呀,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了。那么,你懂历史吗?”文人接着问。船夫老实地回答不懂。“那你就失去三分之二的生命了。”文人说。话音刚落,河面起了风浪,船晃得厉害,文人感觉很害怕。船夫问文人:“你懂得游泳吗?”“不懂。”文人惊慌地回答。“哎呀,那你马上将失去全部的生命了。”船夫说。这里,我们想用这样一个带有一点工具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故事,来映射企业在员工素质培育方面的误区,就是只重视了员工技能性操作等工具理性的培养,而缺乏对员工价值理性的培养。
从企业管理实践角度和员工工作价值观角度出发,员工素质可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意识,二是市场意识,三才是技能养成。所谓组织意识,就是要强化员工对于组织的存在与性质、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关系、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关系、制度约束与个体成长、团队合作与个体努力等这样一些基本点问题的认识,真正从本源上启动员工通过组织成长实现个人成长的愿望,使员工在认清上述问题之后,逐渐降低对组织管理的依赖,而逐步提高自我管理、自我驱动的能力。所谓市场意识,也可以称为职业意识,即强化员工职业过程中对自身“职业市场价值”的认识

和定位,可以包括对能力的理解,对企业报酬与自身工作的对比,自身知识、资源的运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与先进分子的比较等等。因此,我们习惯理解的员工素质,只是表述了知识、技能等事实,是不全面的。或者说,只是说明了其自身素质,而未说明其“职业素质”。
毋庸讳言,上述两个方面的许多问题都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解决。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解决,并不意味着就是通过简单的企业文化活动及教育来解决,而是要与企业的有效管理结合起来。比如,上述镇海发电公司的案例中,员工语言习惯的改变是由于其行为模式的改变,而其行为模式改变的驱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镇海发电公司自2001年开始“连续”五年开展的“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大讨论活动,二是2002年的“双向选择,劳动组合”机构改革和2004年“定编、定员、定岗”三定改革。在这里,我们既看到了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思想教育,更看到了“生存”还是“死亡”这些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制度与规范。
因此,从组织文化角度看,员工素质的高低并不简单取决于员工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的高低,而是取决于员工组织价值观、职业意识的高低。有了良好的组织意识和职业意识,素质再“低”的员工也会产生巨大的工作能量,中国历史上无数个从“奴隶”到“将军”的农民,就是我们这一结论的历史铁证。(摘自:《管理学家》作者:王学秀)

企业文化:看不见的管理


每个企业自诞生之日起,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企业经营的时间越长,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管理影响越大。
文化是一种行为习惯,行为是由思维控制的,所以,企业文化,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思维方式,在企业里,大多数人都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无时无刻地在影响着企业,作用与企业推出的一些管理手段一样,只不过,身在其中的人往往觉察不到,所以,我们也可以把企业文化看成管理的另一种形式,也就是看不见的管理形式。
虽然说形式上不容易察觉,可是其影响你还是常常感觉得到,很多时候,当你采取看得见的管理手段时,总觉得效果不理想,好象总有什么东西在和你做对似的,这其中可能就有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形成,当然首推企业老板的思维方式影响最深,老板怎么想,下面的员工就怎么学着做,时间一长,随便哪个人也可以对老板的习惯说出

个一、二、三来,连老板的业余爱好也成了员工学习的楷模,老板喜欢卡拉OK,下面的经理们大概歌星也不会少,如果你是一个新人,刚进企业只怕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以为进错了庙门,怎么企业都变成歌厅啦。
另一种较大的影响可能当属企业的各种制度了,企业制度是用来规范企业人的行为的,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做了受鼓励,哪些不做受惩罚,一般都被几个聪明人研究透了,再加上她们的教育训练,最后形成了钻制度空子的企业文化。
除了上述的文化,还有企业的小圈子文化,部门文化等等,但就内部文化而言,最重要的还当属老板文化和制度文化,这里的老板当然可能不仅是一个人,有些有一定权力的管理人员也可以被视为老板吧。
另一方面,外部的环境文化也对企业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在外国投资的企业来说,本土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所以我个人认为,对企业管理影响较大的文化主要有上述三种文化,构成了企业看不见的管理,只有看不见的管理与看得见的管理相互适应,管理才能发生最大的效用。
对于企业的环境文化,企业无力去影响它,但不可不察,只有察清了,因势利导,才能尽快适应环境,避免因水土不服而造成损失。
企业内部文化的建设,有几个重要方面值得注意。
1)基本的道德观念,诚信不可缺,没有基本的诚信,讲再多的文化也没人信。
2)文化的建设是长期的,长期的东西要有制度来保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象在日本的某些企业,每周一次的训话,上面部长讲,下面老板也在毕恭毕敬地听,领导人的以身作则,是推动文化建设最有效的方法。
3)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沟通与交流,上司与下属,员工与员工之间,保持经常性的沟通,才能了解彼此的想法,尤其是领导人与下属的沟通与交流,从来不嫌多,多多益善。
4)建设开放性的文化,只有开放的环境,才能有助于建设创造性的文化,才能吸引更多人参加,没有大多数人参与的文化建设,最终只能成为老板的个人想法。
企业打好了文化基础,才容易学习吸纳新的东西,我们看到很多企业重视引进一些先进的管理手法,但因为缺乏一定的文化基础,常常使这种努力付诸东流。
企业管理的手法,是在一定企业文化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比如象品质管理,没有领导者的高度重视,没有员工的积极参与,没有管

理人员敢于面对现况的勇气,就象缺乏品质的土壤,再好的QC手法也生不了根,发不了芽。
所以,在采取看得见的管理措施之前,先要清楚看不见的管理是否具备了条件,当一个很好的措施不能得到预期效果时,也许需要检讨一下,是哪些看不见的东西在影响着它,而要找出它来,就需要有开放的态度,更多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我们的企业,就象现在正在推进的城市建设,地面上的部分看上去越来越豪华,地面下的东西呢,不会有一天突然坍塌吧,但愿我是杞人忧天,不会的吧。(摘自:《牛津管理评论》 作者:姜云)

企业文化的"生命力"


据一项权威的报告显示,我国中央企业15%企业文化搞得好,有成效。35%的企业没有什么成效。还有50%的企业没有启动文化建设。为什么有35%的企业没有成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一些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的前期,聘请专家顾问,发动员工参与,热热闹闹。有的企业仅用简捷的组词造句办法,拼凑企业文化,抽象的内容使员工心目中,对企业文化一片空白。有的企业文化大纲制定出来之后,却将文本束之高阁,既缺乏有力的推进,又缺少有力的培训,企业依旧,员工依旧。企业文化不付诸实践,实质上只是一堆废纸。
因此,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很重要。为此,国务院国资委2005年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求真务实,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避免急功近利,使企业文化建设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要立足企业实际,符合企业定位,将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管理紧密结合,企业文化的创新与企业改革的深化紧密结合,按照系统、科学、实用的要求,创建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体系。要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统一起来,既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又注重社会效益的提高,实现政治上和谐稳定,经济上持续增长,文化上不断进步,切实保障员工合法权益,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员工利益的协调发展。
企业文化有没有成效,这只是一种客观评价,其根源在于企业文化是否具备生命力。生命在于运动,企业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企业价值观、企业哲学、企业精神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而在于企业

是否努力付诸实施。一句话,企业文化的生命力是企业自己塑造、实践出来的。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生产经营管理是其主要活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目的是增加经济工作的“文化含量”,运用企业的文化观念凝聚干部职工的思想,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建设企业文化,无论是立“道”、聚“魂”、塑“形”、固“本”,都不能离开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必须紧密联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去进行。实践表明,培育有特色的企业精神,可以凝聚职工力量,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创造企业活力。企业精神作为企业内部职工群体心理定势的主导意识,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一般情况下以简洁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通过厂歌、厂规、厂微等形式形象表现出来,但决不是仅仅提几条口号,挂几条标语,谱写一曲厂歌,确定一个标志就万事大吉了,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一、求真务实是企业文化生命力的核心

务实的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实在经济效果。企业文化首先是一种务实、追求直接经济效果的文化。企业文化强调经济效益,保持组织的连续性、积累性,着眼现在,并放眼未来,不允许出现断裂和跳跃。为了将来的发展和壮大,虽然企业需要实行产品创新、改善经营管理、调整组织结构,但所有这些都必须是渐进的、连续的。二是实在投入产出。企业文化还是一种讲求投入、产出变化的文化。企业是一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靠自身的力量实现经营的连续性,正是因为如此,它注重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变换,以追求自身的盈利,实现积累。因而,懂得如何投入、愿意承担风险,期望据此获得报偿。它组织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资源,例如人才、信息、资金、智力、物资等,将其投入到生产经营中,这些资源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投入要素,投入要素在经营中进行组合,继而转换成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三是实在统一行动。正像其他群体、组织文化一样,企业文化也是一种集体文化。但这里更强调的是管理在组织内所实现的合力,从而推动和激励企业内的每一位员工协调一致地行动,达到预定的目的。四是实在相互作用。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是相互作用的。企业文化是在社会文化或民族文化这一大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以约束和规范企业内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企业行为的亚群体行为。作为一种特定组织的文化,它一般并不主动地去影响企业以外的

社会成员的思维和行为,但是,蕴藏在企业文化中那些人类共同的道德意识、积极的价值观和先进的精神境界、思想修养,以及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积累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创新观点,也必将通过自己的产品、服务和员工慢慢地渗透到整个社会中,将会对社会文化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与其同时,社会文化这一大的系统也对企业文化产生强有力的制约作用,一般而言,保守、封闭的社会文化大背景深深地制约着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务实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奋斗型企业文化。任正非说:“不奋斗,华为就没有出路。”近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在公司内刊《华为人》发表题为“天道酬勤”一文。任正非强调,创业初期形成的“垫子文化”华为至今仍要坚持和传承。任正非还在文章中透露,华为正推行人力资源变革以适应新的企业情况,应对严峻的海外市场竞争。任正非警告道,华为走到今天,在很多人眼里看来规模已经很大了、成功了。有人认为创业时期形成的“垫子文化”、奋斗文化已经不合适了,可以放松一些,可以按部就班,这是危险的。任正非表示:“我们还必须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否则就会走向消亡。”在任正非看来,信息产业正逐步转变为低毛利率、规模化的传统产业。电信设备厂商已进行和将进行的兼并、整合正是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华为相对还很弱小,面临更艰难的困境。要生存和发展,只能用在别人看来很“傻”的办法,就是艰苦奋斗。目前,华为正在推行人力资源变革,希望“建立一支宏大的,能英勇奋斗,不畏艰难困苦,能创造成功的干部员工队伍”。华为还将推行“以岗定级、以级定薪、人岗匹配、易岗易薪”的工资制度改革,实行基于岗位责任和贡献的报酬体系,为更多新人的成长创造空间。任正非强调,任何员工,无论新老,都需奋斗。从高层管理团队到每个基层员工,只有保持不懈怠的状态,华为才能活着走向明天。
长庆油田注重企业文化的实效性,坚持企业文化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以促进生产发展为依归。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实践,一切注重实效已贯穿于长庆油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转化为全体员工共同的群体意识、评判标准和行为准则,成为凝聚员工、激励员工、推动长庆发展的纲领和动力。长庆油田企业文化符合企业的根本利益,推动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一切注重实效”,坚持勘探以多拿商业储量、经济储量为硬道理;开发以多打高产井,油气产量持续攀升为硬道理;建设以完成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增强企业实力为硬道理成为长庆企业

文化的宣言。在生产、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在机关、基层、井站的每一个岗位,长庆油田都以“一切注重实效”为准则,以“一切注重实效”来衡量工作,以“一切注重实效”为最终目的。“一切注重实效”突出的是发展,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它不仅是长庆企业文化建设检验的标准,更是长庆企业文化的灵魂。

二、员工认同是企业文化生命力的基础

企业文化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基础建设工程,是一个由企业的核心层精心设计、管理层积极推进、企业全体员工在管理实践中认知、认同并将其视为准则而共同遵守贯彻执行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养成和实践的过程,最终体现在员工的自觉行为。如果员工没有认知、认同和践行企业文化,就等于没有企业文化。企业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培训,让员工明白企业在提倡什么,追求什么,员工如何融入企业团队发挥作用和实现自我价值,不断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逐步使员工的价值观和企业的价值观融合为一。
康奈集团总裁郑秀康说:“只有务实朴素的企业文化才能够被员工所认同,才能被社会所承认。”“康奈集团是由一个小作坊发展壮大起来的。和许多企业的发展历程一样,经历过许多挫折,但最终能有今天的成绩,主要是得益于我们企业25年来所积淀形成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是支撑康奈发展的动力,“是一笔十分可观的精神财富”。
自1990年开始,康奈就率先在温州制鞋行业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机械化制鞋流水线,开创了温州制鞋行业走机械化生产道路的先河。设备先进了,就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员工去掌握,根据机械化制鞋的实际情况与质量要求,公司为此制订了康奈皮鞋的《质量与标准化管理》等多项规章制度,并且严格予以执行,郑秀康说:“这就是康奈制度文化最初的雏形。”“现在想,如果当初没有这些贴合企业实际,并且广为员工认可的制度,康奈争创全国质量第一流的目标就可能是一句空话。”25年来,康奈投入上亿元资金,陆续引进了意大利、英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先进制鞋设备,并且成功地完成了鞋样设计和关键工序计算机控制星火计划,同时导入了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在所有这些技术装备投入的同时,康奈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有了新的认识。曾有不少人看到康奈那枚人头像商标,都说那人头像是郑秀康。郑秀康说:“其实那不是我,只不过是一位虚拟的东方人形象。”康奈人头像商标伴随着中高档定位的康奈

优质皮鞋和“穿康奈、好气派”的广告宣传,于1993年成功地打入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各大商场,从此结束了“本店没有温州鞋”的历史。现在,他们对这枚商标的文化内涵又增加了现实意义的元素,叫做“抬起头诚信做人,埋下头认真做事”,其寓意为每一个康奈人跨出厂门时要昂首挺胸、精神抖擞,要以企业为荣,要以康奈品牌走向千家万户、走向国际市场而感到自豪。与此同时,每位员工走进厂门后要以非常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自己的工作。商标仍是那枚商标,可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过去的“穿康奈,好气派”已转变成“舒适源自细节”,使康奈品牌的内涵有了更高的升华。现在,康奈商标已经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在欧美近20个国家的90家专卖店门口,都能看到这枚寓意温州鞋业抬起头来的形象标识。
为了宣传企业文化理念,宣传企业发展目标,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康奈成立了企业文化中心,创办了《康奈报》、《走进康奈》杂志和康奈网站,以及各种介绍康奈企业和康奈各类产品的小册子和光盘。郑秀康认为,企业文化无须挖尽心思去想外面的奇事怪事,关键是如何结合实际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它做的就是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加企业凝聚力的实事。“其实就是办一个职工之家,由于贴近员工生活,贴近企业实际,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人评价康奈的企业文化太过简单,但郑秀康认为,只有这种务实的企业文化,才能起到团结人、调动人、说服人、感动人的目的,“只有务实朴素的企业文化才能够被员工所认同,才能被社会所承认”。
企业文化的认同,离不开先进典型的核心作用、纽带作用、激励作用和行为导向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起一个先进典型,就是树起一面旗帜,就能激发员工的觉悟,焕发员工的热情,给员工以鼓舞和力量。特别是在企业变革日趋深入,新矛盾、新问题日趋尖锐的关键时期,在员工队伍出现种种担心、疑虑、困惑的复杂情况下,更需要先进典型从正面去说服人、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以起到“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疏通一个理,唤起万人心”的积极作用。
企业文化的落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认同。企业可以运用以下主要策略,强化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一是制度建设。需要为各项文化理念的落实建立一套相应的机制,建立考评打分制度,并使结果直接关系到各个部门的员工薪酬。长此以往,理念就变成了文化,得以很好的贯彻。二

是流程化规范。当在公司里提倡一种理念时,就要把这种理念尽量流程化,让员工按着此理念所要求的程序去工作。三是企业文化氛围营造。环境熏陶人,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很浓的环境对企业文化落地起到很大的作用。四是企业领导要亲历亲为。作为一个领导,自己制定的文化理念,一定要在工作中实践它,给员工起到表率作用。五是塑造企业英雄人物。通过宣传体现企业精神的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树立榜样,引导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取得实效。六是舆论灌输。通过各种舆论工具和媒介广泛传播企业理念,使企业理念深入人心,变成有效行动。

三、有力执行是企业文化生命力的保证

《执行》一书的作者拉里和拉姆说:执行力不足而产生的“企业病”在众多企业均有体现,具体特征是:内部运作效率低下,影响重要领导者对重要工作的关注和思考;管理和技术人员能力发挥不够,产生依赖思想;部门、车间以及部门之间缺乏顺畅沟通,导致有的计划难以执行到位;诸多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更常常令决策者和管理者力不从心;制度制定是起草者想如何,而不是应该如何,从而造成制度的执行先天不足。
执行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一个企业的执行力如何,将决定企业的兴衰执行力。就个人而言,执行力是把想干的事干成功的能力;对于企业,则是将长期战略一步步落实到实处的能力,是企业组织完成任务的能力。归根结底,执行力是企业培养或形成的一种文化,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一种能力。美国ABB公司董事长巴尼维克曾说过:“一位经理人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执行力就是按质按量完成自己所被指定的工作和任务。简单的来说,执行力就是将人员流程、战略流程、运营流程合理进行运用,以达到战略规划的实现和改进。要提升竞争力,就必须加强执行力。可以说,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执行力是否到位。
日本松下幸之助谈到对质量的执行力时说:对于产品质量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没有任何的商量。没有执行力就没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执行力是企业的最大内耗,将会直接导致在实现经营目标上大打折扣,影响企业的整体利益。不仅会消耗企业的大量人才、财力,还会错过机会,影响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发展。企业的执行力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企业员工和各部门,对于企业明确赋予的“责无旁贷”的工作职责,必须不折不扣地去执

行。此外,对于一些边缘性的工作,要主动配合、主动支持、主动承担责任,不能互相推诿。二是执行方向不能含糊不清、不能错误。在执行前,要弄明白执行什么、为什么执行以及用什么来保障、监督执行的一系列问题。三是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避免组织机构复杂化带来的内耗,注重执行质量和效率。同时执行需要策略,不是简单的死搬硬套。要善于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必须充分思考如何完美执行、创新执行。要加强沟通。只有沟通,才能群策群力,只有沟通,才能使战略人人皆知、落实到人。四是在执行过程中,要随时监督、随时纠偏,使执行做到事半功倍。从执行层面上来说,要及时反馈执行结果和提供建议。只有执行没有反馈,执行也是不能全面的、务实的,执行的效果如何,执行的困难在哪里,下一步如何调整,都需要在执行的过程明确和完善。
要积极营造企业执行力文化,执行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撑,成功的企业执行力一定是源于一种文化信仰的力量,只有企业从上到下形成关注成果,认真跟进到位的文化,才能有真正的执行力。执行文化,就是把执行作为所有行为的最高准则和终极目标的文化。所有有利于执行的因素都予以充分而科学地利用,所有不利于执行的因素都立即排除,执行文化的核心在于转变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使之能够切实地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计划落实到本职岗位与日常工作中去,执行力的关键在于透过企业文化影响企业所有员工的行为。优秀的企业其内部都有一种强烈的执行文化。它的团队目标明确、简洁高效、监督有力。他们注重承诺、有责任心,强调结果导向。

四、优良绩效是企业文化生命力的结果

兰德公司、麦肯锡等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发现,凡业绩辉煌的企业,企业文化的作用都十分明显,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世界500强得以成功的基石。而有关研究更是表明,大约30%的经济合作是由于技术、财务或者战略方面出现问题而搁浅;大约70%的失败是由于文化沟通方面出现问题造成的。一群美国学者也在一项名为“长青计划”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个“4+2”的企业成功方程式。其中,企业必修的四项主要管理实务是:专注而明确的战略;毫无暇疵的运营执行;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迅速、弹性、扁平的组织结构。
郭士纳改变了IBM的基本价值观,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IBM的企业文化的魂。他在理智地分析IBM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基本假设,并以此提出

了公司新的基本假设。将IBM的企业文化回归到企业文化的本质,并以此整合公司的价值主张、流程变革、商业模式和内部管理。郭士纳认为:“最优秀的公司领导人会给自己的公司带来高绩效的公司文化”。“作为IBM的领导人,你当然需要领导的规划和具体的项目。但是你的职责还包括带领员工、建立工作团队、并创立高绩效的企业文化”。“拥有高绩效文化的公司,就一定是商业领域的赢家,而且该公司的员工对公司的忠诚程度也很高,除了自己的公司不愿到其他任何公司”。所以,新IBM文化的内核,就是“高绩效文化”。GE前CEO韦尔奇也认为:“我们的活力曲线之所以能有效发挥作用,是因为我们花了十年的时间在我们企业里建立起一种绩效文化。”
IBM新的企业文化,这就是“力争取胜(Win)”、“快速执行(Execute)”和“团队精神(Team)”。郭士纳不仅提出了IBM新的基本价值体系,而且还提出了IBM企业文化核心,进而通过建立IBM独特的PBC(绩效承诺),通过价值评价结果与价值分配的联动,以并以此为媒介,迅速和有效地把IBM的核心价值观,转变为被大多数员工所接受的企业文化,并从根本上改变IBM员工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
企业文化对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运行起一种无形的指导、影响作用,最终要通过企业的价值评价体系、价值分配体系来发挥其功能。企业文化归根结底是为经营目标服务的。企业经营的优劣、成败,需要用绩效来检验和考核。要使绩效管理体系得到顺利实施和有效运行,必须建立一种绩效导向的文化氛围,将岗位安排、工资报酬、晋升降级和解雇作为一个组织的真正“控制手段”。
金威啤酒强调业绩考核标准的重要性、排他性及客观、公正、公平、公开性,用数据说话,以业绩激励的人性化管理代替人情化管理,积极推动管理转型,从而在管理模式上找到了与绩效导向型企业文化的接口。为了构建与绩效导向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实现扁平化管理。金威先后6次对组织架构“动手术”,将原来的23个部(室)精简到9部一中心。根据构建集团管理架构、适应集团化发展的需要,对原有的直线职能型架构进行彻底变革,实行权责划分、分级管理。集团成为决策中心、投资中心、业绩考核中心、运行监控中心,对二级公司行使管理、考核、督办、监察职能。同时,金威还建立了完整人格化的二级公司职能,实行产供销、人财物的全面负责,使之成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在设定绩效目标时,金威的管理者首先与员工沟通,以使双方就目标达成一致

。绩效目标制定以后,管理者则帮助员工实现目标。金威的绩效目标往往略高于员工的实际能力,员工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所以难免在实现的过程中出现困难。由于市场环境千变万化,企业经营方针、经营策略也会出现不可预料的调整,员工绩效目标也将随之变化。所有这些都需要金威管理者通过沟通帮助员工改进业绩,提升绩效水平。在绩效考核结束后,金威的管理者还要同员工进行沟通,让员工明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样不但可以使员工在以后的工作中更有目的性,而且可以有效地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摘自:博锐管理在线 作者:邓正红)

主编:康剑川
采编:吴 兰 
地址:青山南路228号 邮编:330006
电话:0791-******* 139******** 传真:0791-*******
若浏览其它电子文档,请登入南昌质量网(https://www.doczj.com/doc/175596479.html,)首页左方电子专刊。




此期刊已有2627人阅览返回首页 打印本页



电子邮箱:NCKANG@https://www.doczj.com/doc/175596479.html, 地址:南昌市青山路228号(330006) 联系电话:0791-*******
短信平台:10657301236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