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物理知识点大全(坤哥物理)

高考物理知识点大全(坤哥物理)

高考物理知识点大全(坤哥物理)
高考物理知识点大全(坤哥物理)

最新高考物理知识点大全(坤哥物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单元直线运动 (1)

第二单元相互作用 (4)

第三单元牛顿运动定律 (7)

第四单元曲线运动 (9)

第五单元万有引力 (12)

第六单元机械能 (14)

第七单元动量 (18)

第八单元力学实验 (24)

第九单元静电场 (30)

第十单元恒定电流 (34)

第十一单元电学实验 (36)

第十二单元磁场 (46)

第十三单元电磁感应 (49)

第十四单元交变电流 (51)

第十五单元近代物理 (53)

第十六单元选修3-3 (63)

第十七单元选修3-4 (73)

第十八单元常用的物理方法 (85)

第十九单元常用的数学方法 (92)

第一单元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定义式)v=s

s

(2)有用推论s

s 2-s

2=2as

(3)中间时刻速度s s

2=(s s+s0)

2

(4)末速度v t=v0+at

(5)中间位置速度s s

2=√s02+s s2

2

(6)位移s=v0t+1

2

at2

(7)加速度a=s s-s0

s

(以v0为正方向,a与v0同向(加速)则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易错提醒: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s s-s0

s

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0=0

(2)末速度v t=gt

(3)下落高度h=1

2gt2(从v

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s

s

2=2gh

易错提醒: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 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0t-1

2

gt2

(2)末速度v t=v0-gt

(3)有用推论s

s 2-s

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 m=s02

2s

(从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s0

s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易错提醒: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一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1.误认为a与Δv成正比,与时间t成反比

是加速度的定义式,而不是加速度的决定式。

(1)表达式a=Δv

t

(2)物体的加速度a由F和m决定,对于同一个匀加速运动,Δv越大则时间t越长,而Δv

是不变的。

t

2.将加速度的正负错误地理解为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减速直线运动的判断依据

(1)加速度的正负与正方向的规定有关。

(2)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减速直线运动,判断的依据是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是相同还是相反。

(3)当加速度与速度同方向,如v0>0,a>0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当加速度与速度反方向,如v0>0,a<0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3.刹车类问题中,对运动过程不清,盲目套用公式

(1)对刹车的过程要清楚。当速度减为零后,汽车会静止不动,不会反向加速,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刹车过程分析。

(2)对位移公式的物理意义理解要深刻。位移x对应时间t,这段时间内a必须存在,而当a不存在时,求出的位移则毫无意义。

1.平均速度

求解平均速度的常用计算方法有:

(1)利用定义式v=Δx

Δt

,这种方法适用于任何运动形式。

(2)利用v=v0+v

2

,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3)利用v

t =v t

2

(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也只适用于匀

变速直线运动。

2.两个中点速度

(1)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 t

2=v

t

=1

2

(v0+v)。

(2)中点位移的瞬时速度v x

2=√1

2

(v02+v t2)。

无论是匀加速还是匀减速,都有v t

2

2

3.几个比值

(1)1s末、2s末、3s末…n s末的速度之比为:v1∶v2∶v3∶…∶v n=1∶2∶3∶…∶n。

(2)1s内、2s内、3s内…n s内的位移之比为:x1∶x2∶x3∶…∶x n=1∶4∶9∶…∶n2。

(3)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第n s内的位移之比为:

x1'∶x2'∶x3'∶…∶x n'=1∶3∶5∶…∶(2n-1)。

第二单元相互作用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

(3)滑动摩擦力F=μF N(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0≤f静≤f m(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 m为最大静摩擦力)。

易错提醒:

(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

(2)动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f m略大于μF N,一般视为f m≈μF N。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反向:F=F1-F2(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F=√F12+F22+2F1F2cosα(余弦定理),当F1⊥F2时,F=√F12+F2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 x=F cosβ,F y=F 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anβ=F y

)。

F x

易错提醒: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1.将F=μF N错误地理解为F=μmg

(1)未能深刻理解公式F=μF N中F N表示接触面间的压力。

(2)当物体在水平面滑动且不受其他力时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3)当物体在斜面上滑动时接触面间的压力可以小于物体的重力。

2.将接触面间的“相对滑动方向”错误地理解为物体的运动方向

(1)“相对滑动方向”是指以接触面上另一个物体为参考系时的运动方向。

(2)物体的运动方向通常是指以地面为参考系时的运动方向。

3.误认为“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静摩擦力,运动的物体才受到滑动摩擦力”

(1)静摩擦力发生在相互接触且存在相对运动趋势的两个物体之间。如用传送带斜向上输送物品时,物品和传送带相对静止一起向上运动,物品受到传送带对它的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发生在相互接触且存在相对运动的两个物体之间,如黑板擦擦黑板时,黑板虽静止,但黑板擦对它有滑动摩擦力,静止的物体可以受到滑动摩擦力。

(3)判断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的关键是接触面间两物体是相对运动还是有相对运动趋势,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1.胡克定律的另一种表达式为ΔF=kΔx,其中ΔF为弹力的改变量,而Δx为弹簧形变量的变化量。

2.F1与F2的夹角θ不变,使其中一个力增大时,合力F的变化,分θ>90°和θ<90°两种情况讨论:

(1)从图中可以看出,当θ>90°时,若F2增大,其合力的大小变化无规律。

(2)当0<θ<90°时,合力随其中一个力的增大而增大。

,方向在两个力夹角的

3.当两个大小为F的力的夹角为θ时,其合力大小F合=2F cosθ

2

平分线上。当θ=120°时,F合=F。

4.当物体受到三个互成角度的力(非平行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在同一平面内,且三个力的作用线或作用线的反向延长线必相交于一点。

5.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判断方法

(1)假设法:利用假设法判断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思维程序如下:

(2)根据摩擦力的效果来判断其方向

如平衡其他力、作动力、作阻力、提供向心力等。

(3)利用牛顿第三定律来判断

此法关键是抓住“摩擦力是成对出现的”,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再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

6.力的分解思维路线

7.隔离法和整体法

(1)如果要分析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要采用隔离法把系统内某物体隔离出来。

(2)分析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外的作用力,要采用整体法,把系统看作一个整体。

8.正交分解法

(1)建立相互垂直的x、y坐标轴。

(2)将力的作用点画在坐标原点上,沿x、y轴方向把力分解,各分量的方向由正、负号表示,与坐标轴同向为正、反向为负。

(3)速度、加速度等其他矢量也可以采用正交分解法。

第三单元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2.牛顿第二定律:F合=ma或a=F合

m

3.牛顿第三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F x=0, F y=0。

5.超重:F N>G,失重:F N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

1.误认为“惯性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速度大、惯性就大;速度小,惯性就小”

(1)物体的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与物体的速度无关。

(2)刹车过程中力相同时,初速度越大,停下来速度变化量越大,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小,停下来所用时间越短。因此速度越大的汽车越难停下来,不是因为运动状态难改变,而是因为运动状态改变量大。

2.将“牛顿第一定律”错误地理解为“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

(1)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现象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不能用实验直接定性指出力和运动的关系。

(2)牛顿第二定律是实验定律,当F、m、a均采用国际单位时有F=ma,定量指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定律。

3.将“超重或失重”错误地理解为“物体重力变大或变小了”

(1)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没有变化。

(2)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是由于物体竖直方向有加速度,使得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大于或小于物体的重力。

4.误认为“物体受到哪个方向的合外力,则物体就向哪个方向运动”

(1)物体的合外力方向决定了加速度的方向,物体的运动情况由力和运动决定。

(2)初速度为零的物体。受到恒定的合外力作用,将沿合外力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3)初速度不为零的物体,若受到与初速度反向的恒定合外力作用,将沿初速度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若合外力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物体做曲线运动。

1.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滑行的加速度:a=μg;欲推动放在粗糙平面上的物体,物体与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推力方向与水平面成θ角,tanθ=μ时最省力,F min=

√1+μ

2.“等时圆”物理模型:质点由静止开始从竖直圆周顶端沿不同斜面无摩擦地滑到该圆周上任一点所需的时间相等。利用该等时圆的性质,可以简解物理题。

3.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如图所示),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按质量正比例分配,即

N12=m2

F,与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物体在平面、斜面、竖直方向运动都一样。

m1+m2

4.几个临界问题:a=g tanα。

5.物体做变加速直线运动,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加速度为零。

6.若由质量为m1、m2、m3…组成的系统,它们的加速度分别为a1、a2、a3…则系统的合外力F=m1a1+m2a2+m3a3+…。

第四单元曲线运动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 x =v 0。 (2)竖直方向速度v y =gt 。 (3)水平方向位移x=v 0t 。 (4)竖直方向位移y=12

gt 2。 (5)运动时间t=√2y g (通常又表示为√2?g )。 (6)合速度v t =√v x 2+v y 2=√v 02+(gt)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β,则有tan β=v

y v x =gt v

。 (7)合位移s=√x 2+y 2

位移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则有tan α=y x =gt 2v

。 (8)水平方向加速度a x =0;竖直方向加速度a y =g 。 易错提醒: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 ,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 (y )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α与β的关系为tan β=2tan 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 是解题关键。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 t =2πr T

。 (2)角速度ω=Φt =2πT =2πf 。 (3)向心加速度a=v 2

r

=ω2r=(

2πT

)2

r 。

(4)向心力F 向=

mv 2r

=mω2r=mr (2πT

)2

=mωv=F 合。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易错提醒:

(1)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

1.误认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中物体所受合外力为“恒力”

(1)只要满足合力的方向跟速度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2)合力的大小可以是变化的(变加速曲线运动),也可以是不变的(匀变速曲线运动)。

(3)合力的方向可以是变化的(如匀速圆周运动),也可以是不变的(如平抛运动)。

2.误认为“船渡河过程中水流速度突然变大了,会影响渡河时间”

由合运动和分运动的等时性可知,渡河时间取决于河宽与垂直河岸的分速度,与水流速度无关。

3.误将“绳牵引船的速度”当作合速度进行分解

例如图甲所示的问题,一人站在岸上,利用绳和定滑轮,拉船靠岸,在某一时刻绳的速度为v,绳AO段与水平面夹角为θ,不计摩擦和滑轮的质量,则此时小船的水平速度多大有些同学错误地将绳的速度按如图乙所示的方法分解,得v A即为船的水平速度,v A=v cos θ。实际上船是在做平动,每一时刻船上各点都有相同的水平速度。以连接船上的A点来说,它有沿绳的平动分速度v,也有与v垂直的法向速度v B,即转动分速度,如图丙所示,A点的合速度v A即为两个分速度的合速度,也就是船的平动速度,v A=v

cosθ

1.渡河问题的特点:(1)不论水流速度多大,总是船身垂直于河岸航行时,渡河时间最短,t=d

,且这个时间与水流速度大小无关。(2)当v1≥v2(v1为船的速度,v2为水流速度,v1sinθ

下同)时,合运动方向垂直河岸时,航程最短。(3)当v1

2.平抛运动的常用推论:(1)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与初速度方向延长线的交点到抛出点的距离都等于水平位移的一半。(2)平抛运动中以抛点O为坐标原点的坐标系中任一点A(x,y)的速度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如图所示,则tan α=x

2y

3.在分析传送带或边缘接触问题时,要抓住的关系是:同转轴的各点角速度相同,同一皮带(不打滑时)或相吻合的两轮边缘的线速度相同。

4.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的模型主要有两种,即轻绳(单圆轨道)类与轻杆(双圆轨道)类。它们的主要特点是:(1)轻绳(单圆轨道)在最高点只能提供竖直向下的作用力。因此,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是绳的拉力(单圆轨道对物体的作用力)为0,重力充当向心力,

mg=m v2

,解得v=√gR,即v≥√gR时物体才能通过最高点,所以v临界=√gR。(2)轻杆(双圆轨R

道),由于杆既可以提供拉力,也可以提供支持力或不提供作用力,因此,杆作用物体到最高点时,其速度可以为0,此时杆提供的支持力与物体的重力平衡,所以v临界=0。

第五单元万有引力

1.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R3

T2

=k。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

r2

(G=6.67×10-11N·m2/kg2)。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

R2=mg;g=GM

R2

2.人造卫星

(1)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向心加速度、周期:v=√GM

r ;ω=√GM

r3

;a=GM

r2

;T=2π√r3

GM

(2)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GM

r地

=7.9km/s;v2=11.2km/s;v3=16.7km/s。

(3)地球同步卫星GMm

(r地+h)2=m(2π

T

)2(r地+h)(h≈36000km)。

易错提醒:

(1)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2)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3)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1.混淆运行速度与发射速度

对于人造地球卫星,由GMm

r2=m v2

r

得v=√GM

r

,该速度指的是人造地球卫星在轨道上的运行速

度,其大小随轨道半径的增大而减小,但由于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过程中要克服地球引力做功,增大势能,所以将卫星发射到离地球越远的轨道上,在地面所需要的发射速度越大。

2.混淆速度变化引起变轨与变轨引起速度变化

(1)在轨运行的卫星由于速度变化,使得所需的向心力大于或小于外界提供的向心力,发生变轨,若速度变大,卫星所需的向心力大于外界提供的向心力,卫星将做离心运动。

(2)卫星变轨时引力要做功引起势能变化,从而引起速度变化,如卫星做离心运动时,引力做负功,势能增加,卫星速度减小。

1.卫星变轨:v2>v1>v4>v3。

2.天体质量可用绕它做圆周运动的行星或者卫星求出:M=4π2r3

GT2

3.天体密度可用近地卫星的周期求出:ρ=3π

GT2

4.卫星因受阻力损失机械能:高度下降、速度增加、周期减小。

5.双星:引力是双方的向心力,两星体角速度相同,星体与旋转中心的距离、星体的线速度都跟星体的质量成反比。

6.开普勒三大定律

(1)行星绕恒星沿椭圆轨道运动,恒星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连接行星与恒星的矢径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相同的面积。所以,近地点速度大而远地点速度小。两处的速度与到地心的距离成反比:v1r1=v2r2。

(3)行星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与运动周期的二次方成正比:a3

T2

=k。

7.卫星引力势能:E p=-GMm

r ,卫星动能E k=GMm

2r

,卫星机械能E=-GMm

2r

。同一卫星在半长轴

a=R的椭圆轨道上运动的机械能等于半径为R的圆周轨道上的机械能。

第六单元机械能

1.功W=Fs cosα(定义式)。

2.重力做功W=mgh。

3.功率P=W

t

(定义式)。

4.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

5.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最大行驶速度v max=P额

f

6.动能E k =12mv 2。

7.重力势能E p =mgh 。

8.电势能E A =qφA 。

9.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

W 合=12m v t 2-12

m v 02或W 合=ΔE k 。 10.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 k1+E p1=E k2+E p2,也可以是12m v 12+mgh 1=12

m v 22+mgh 2。 11.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W G =-ΔE p 。 易错提醒:

(1)功率大小表示做功快慢,做功多少表示能量转化多少。

(2)重力(弹力、电场力、分子力)做正功,则重力(弹性、电、分子)势能减少。 (3)重力做功和电场力做功均与路径无关。

(4)机械能守恒成立条件:除重力(弹力)外其他力不做功,只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5)能的其他单位换算:1 kW ·h(度)=3.6×106 J ,1 eV =1.60×10-19 J 。

(6)弹簧弹性势能与劲度系数和形变量有关(E=12

kx 2,可用于定性分析,定量计算不作要求)。

1.误认为“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始终不做功”

公式Fl cos α中的l 是力的作用点的对地位移,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方向是垂直于接触面,但不一定垂直于物体的位移方向,例如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和斜面一起向左运动的过程中,支持力F N 对物体做正功。

2.误认为“一对摩擦力做功之和一定为零”

(1)一对静摩擦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大、反向、共线,存在于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两个物体位移始终相同,一对静摩擦力做功大小相等,一正一负,做功之和一定为零。

(2)一对滑动摩擦力虽然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存在于两个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由于两个物体之间一定有相对位移,故它们之间的一对摩擦力做功之和一定不为零,且为负功。

3.误认为“静摩擦力总是不做功,滑动摩擦力总是做负功”

滑动摩擦力一定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但不一定与运动方向相反,所以,滑动摩擦力可能做正功,也可能做负功,还可能不做功;产生静摩擦力的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但不一定都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静摩擦力可能对物体做功。

4.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时,将“只看重力做功”错误地理解为“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只有重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的机械能不一定守恒,如用起重机匀速提升重物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但物体的机械能不守恒。

5.将守恒条件“只有重力做功”错误地理解为“只受重力作用”

(1)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通过做功手段实现不同形式的能的转化,因此物体能量是否变化应从做功的角度来判断。

(2)物体除了受重力和系统内弹力作用外,还可以受别的力,别的力也做功,但做功的代数和为零,系统的机械能仍然守恒。

6.误认为“Q=fs”中的s是物体对地位移

(1)关系式“Q=fs”是对应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系,f表示滑动摩擦力,s是两个物体的相对路程。

(2)滑动摩擦力做功与路径有关,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等大、反向,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的位移大小不一定相等,方向不一定相反,做功之和可能是-f (s 1+s 2)、-f (s 1-s 2)、-fs 1或-

fs 2,总之W 总=-fs 相对,据功能关系有Q=fs 相对。

1.判断一个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做正功还是做负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根据力与位移的夹角判断,一般适用于恒力做功情况。 (2)根据力与速度的夹角判断,一般适用于变力做功情况。

(3)根据能量的转化情况判断,一般适用于两个相联系的物体,总机械能守恒,根据它们各自机械能的变化情况确定。

2.动能定理

表达式

W 合=12

m v 22-1

2

m v 1

2

W 合的意义

①W 合是所有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所有外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即W 合=W 1+W 2+W 3+…若物体所受外力

为恒力,则W 合=F 合x cos α

②W 合>0,则表示合外力作为动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动能增加,ΔE k >0 W 合<0,则表示合外力作为阻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动能减少,ΔE k <0

3.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三种思路

(1)守恒思路:过程前后两状态的机械能相等,E 1=E 2。

(2)转化思路:动能的增加(或减少)等于势能的减少(或增加),ΔE k =-ΔE p 。 (3)转移思路:A 物体的机械能增加(减少)等于B 物体的机械能减少(增加)。 4.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1)用动能定理或功能关系求解。

(2)当变力的功率P 一定时,可用W=Pt 求功。 (3)将变力做功转化为恒力做功。

①当力的大小不变,而方向始终与运动方向相同或相反时,这类力的功等于力和路程(不是位移)的乘积。如滑动摩擦力做功、空气阻力做功等。

②当力的方向不变,大小随位移做线性变化时,可先求出力对位移的平均值F=F 1+F 2

2

,再由W=Fl cos α计算,如弹簧弹力做功。

(4)作出变力F 随位移l 变化的图象,图象与位移轴所围的“面积”即为变力做的功。 5.机车启动

(1)恒定功率启动:当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机车速度达到最大,此时F 牵=F 阻,P=F 阻v m 。

(2)匀加速启动{F 牵-F 阻=ma

P =F 牵v v =at

(3)动能定理在机车启动中的应用:Pt-F 阻l=12

mv 2。

6.几种功和能的关系

(1)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2)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3)弹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弹性势能的减少量。

(4)重力和弹簧弹力之外的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增量。

(5)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等于因摩擦而产生的内能,即Q=F f·x相对,x相对为物体间相对滑动的距离。

第七单元动量

1.动量与冲量动量定理

(1)动量P=mv。

(2)冲量I=Ft。

(3)动量定理I=ΔP或Ft=mv'-mv。

易错提醒:

(1)动量的两性

①瞬时性: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是针对某一时刻或位置而言的。

②相对性:动量的大小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通常情况是指相对地面的动量。

(2)冲量的两性

①时间性:冲量不仅由力决定,还由力的作用时间决定,恒力的冲量等于该力与该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

②矢量性:对于方向恒定的力来说,冲量的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对于作用时间内方向变化的力来说,冲量的方向与相应时间内物体动量改变量的方向一致。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量:一定等大、反向,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的功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4)动量定理的理解

①中学物理中,动量定理研究的对象通常是单个物体。

②Ft=p'-p是矢量式,两边不仅大小相等,而且方向相同。式中Ft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冲量。

③Ft=p'-p除表明两边大小、方向的关系外,还说明了两边的因果关系,即合外力的冲量是动量变化的原因。

④由Ft=p'-p,得F=p'-p

t =Δp

t

,即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物体的动量对时间的变化率。

2.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守恒定律表达式:P前总=P后总或P=P',也可以是m1v1+m2v2=m1v1'+m2v2'。

易错提醒:

(1)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对象都是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系统的动量是否守恒,与选择哪几个物体作为系统和分析哪一段运动过程有直接关系。

(2)分析系统内物体受力时,要弄清哪些是系统的内力,哪些是系统外的物体对系统的作用力。要判断系统是否动量守恒,或是否在某个方向上动量守恒。

(3)要明确系统中各物体的速度是否是相对地面的速度,若不是,则应转换成相对地面的速度。

1.动量是矢量,其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相同,动量变化量也是矢量,其方向与物体合外力方向相同。

2.力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时,该力不做功,但该力的冲量不为零。

3.动量定理中物体动量的改变量等于合外力的冲量,包括物体重力的冲量。

4.动量定理是矢量方程,列方程时应选取正方向,且力和速度必须选同一正方向。

5.冲量和功的区别

(1)冲量和功都是过程量。冲量表示力对时间的积累作用,功表示力对位移的积累作用。

(2)冲量是矢量,功是标量。

(3)力作用的冲量不为零时,力做的功可能为零;力做的功不为零时,力作用的冲量一定不为零。

6.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正碰又叫对心碰撞,速度方向在它们“中心”的连线上。

(2)以上表达式除动能外均为矢量运算,在一维情况下可取正方向化为代数运算。

(3)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合外力为零或系统不受外力,则系统动量守恒(碰撞问题、爆炸问题、反冲问题等)。

1.冲量的计算

(1)恒力的冲量:直接用定义式I=Ft计算。

(2)变力的冲量

①方向不变的变力的冲量,若力的大小随时间均匀变化,即力为时间的一次函数,则力

F在某段时间t内的冲量I=F1+F2

2

t,其中F1、F2为该段时间内初、末两时刻力的大小。

②作出F-t变化图线,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即为变力的冲量。如图所示。

③对于易确定始、末时刻动量的情况,可用动量定理求解,即通过求Δp间接求出冲量。

2.三种碰撞形式的理解

碰撞

类型

特征描述及重要关系式或结论

弹性碰撞碰撞时,内力是弹性力,只发生机械能的转移,系统内无机械损失,叫作弹性碰撞,若系统有两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发生弹性碰撞,动量守恒,同时机械能也守恒,满足:

m1v1+m2v2=m1v1'+m2v2'

1

2

m1v

1

2+1

2

m2v

2

2=1

2

m1v1'2+1

2

m2v2'2

若碰撞前,有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设v2=0,则碰撞后的速度分别为v1'=(m1-m2)v1

m1+m2

v2'=2m1v1

m1+m2

,对这一结果可做如下讨论:

(1)若m1=m2,则v1'=0,v2'=v1,碰后实现了动量和动能的全部转移。

(2)若m1>m2,则v1'>0,v2'>0,碰后二者同向运动。

(3)若m10,碰后m1反向弹回,m2沿m1碰前方向运动

(续表)

碰撞

类型

特征描述及重要关系式或结论

非弹性碰撞发生非弹性碰撞时,内力是非弹性力,部分机械能转化为物体的内能,机械能有损失,动量守恒,总动能减少。满足:

m1v1+m2v2=m1v1'+m2v2'

2020高考物理知识点汇总

2020高考物理知识点汇总 在高考物理复习中掌握重点知识点是物理学习方法中最有效的一种。掌握一些重要的 知识点学习起来就不会那么吃力,那么,下面由小编为整理有关2020高考物理知识 点总结的资料,供参考! 2020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热力学 (一)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1.做功:其他形式的能与内能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内能改变了多少用做功的数值来 量度,外力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物体克服外力做功,内能减少。 2.热传递:它是物体间内能转移的过程,内能改变了多少用传递的热量的数值来量度,物体吸收热量,物体的内能增加,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热传递的方式有:传导、对流、辐射,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间有温度差。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1.内容:物体内能的增量等于外界对物体做的功W和物体吸收的热量Q的总和。 2.符号法则:外界对物体做功,W取正值,物体对外界做功,W取负值,吸收热 (三)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 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 定律。 (四)热力学第二定律 两种表述:(1)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2)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有方向性。 (3)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实质是:与热现象有关的自发的宏观过程,总是朝着分子热 运动状态无序性增加的方向进行的。 (4)熵是用来描述物体的无序程度的物理量。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无序程度越高,物体 的熵就越大。 注:1.第一类永动机是永远无法实现的,它违背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第二类永动机也是无法实现的,它虽然不违背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但却违背了热 力学第二定律。

高考物理知识点大全(坤哥物理)

最新高考物理知识点大全(坤哥物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单元直线运动 (1) 第二单元相互作用 (4) 第三单元牛顿运动定律 (7) 第四单元曲线运动 (9) 第五单元万有引力 (12) 第六单元机械能 (14) 第七单元动量 (18) 第八单元力学实验 (24) 第九单元静电场 (30) 第十单元恒定电流 (34) 第十一单元电学实验 (36) 第十二单元磁场 (46) 第十三单元电磁感应 (49) 第十四单元交变电流 (51) 第十五单元近代物理 (53) 第十六单元选修3-3 (63) 第十七单元选修3-4 (73) 第十八单元常用的物理方法 (85) 第十九单元常用的数学方法 (92)

第一单元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定义式)v=s s (2)有用推论s s 2-s 2=2as (3)中间时刻速度s s 2=(s s+s0) 2 (4)末速度v t=v0+at (5)中间位置速度s s 2=√s02+s s2 2 (6)位移s=v0t+1 2 at2 (7)加速度a=s s-s0 s (以v0为正方向,a与v0同向(加速)则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易错提醒: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s s-s0 s 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0=0 (2)末速度v t=gt (3)下落高度h=1 2gt2(从v 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s s 2=2gh 易错提醒: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 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0t-1 2 gt2 (2)末速度v t=v0-gt (3)有用推论s s 2-s 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 m=s02 2s (从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s0 s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高考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归纳

2019-2019高考物理直线运动知识点归纳对于查字典物理网整理的这篇直线运动知识点,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好好感受,勤于思考,多读多练,从中吸取精华。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3.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4.速度和速率 (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s/t,

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 ②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2)速率:①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②平均速率: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 10.运动图像 (1)位移图像(s-t图像):①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 ②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 ③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2)速度图像(v-t图像):①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 ②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值. ③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 ④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考总复习知识网络一览表物理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高考物理基础知识点.doc

高考物理基础知识点 高考物理基础知识点:气体的性质 1.气体的状态参量: 温度:宏观上,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T=t+273 {T:热力学温度(K),t:摄氏温度(℃)} 体积V:气体分子所能占据的空间,单位换算:1m3=103L=106mL 压强p:单位面积上,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而产生持续、均匀的压力,标准大气压。 1atm=1.013 105Pa=76cmHg(1Pa=1N/m2) 2.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分子间空隙大;除了碰撞的瞬间外,相互作用力微弱;分子运动速率很大 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1V1/T1=p2V2/T2{PV/T=恒量,T 为热力学温度(K)} 注: (1)理想气体的内能与理想气体的体积无关,与温度和物质的量有关; (2)公式3成立条件均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使用公式时要注意温度的单位,t为摄氏温度(℃),而T为热力学温度(K)。 高考物理基础知识点:功和能 1.功:W=Fscos (定义式){W:功(J),F:恒力(N),s:位移(m),:F、s间的夹角}

2.重力做功:Wab=mghab{m:物体的质量,g=9.8m/s2 10m/s2,hab:a与b高度差(hab=ha-hb)} 3.电场力做功:Wab=qUab{q:电量(C),Uab:a与b之间电势差(V)即Uab= a- b} 4.电功:W=UIt(普适式) {U:电压(V),I:电流(A),t:通电时间(s)} 5.功率:P=W/t(定义式) {P:功率[瓦(W)],W:t时间内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时间(s)} 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P:瞬时功率,P平:平均功率} 7.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最大行驶速度(vmax=P额/f) 8.电功率:P=UI(普适式){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 9.焦耳定律:Q=I2Rt {Q:电热(J),I:电流强度(A),R:电阻值( ),t:通电时间(s)} 10.纯电阻电路中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 11.动能:Ek=mv2/2{Ek:动能(J),m: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m/s)} 12.重力势能:EP=mgh {EP :重力势能(J),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从零势能面起)} 13.电势能:EA=q A{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A:A点的电势(V)(从零势能面起)} 14.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W合=mvt2/2-mvo2/2或W合= EK {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EK:动能变化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高 中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

高考物理必考考点题型

高考物理必考考点题型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高考物理必考考点题型 必考一、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典题1】2010年11月22日晚刘翔以13秒48的预赛第一成绩轻松跑进决赛,如图所示,也是他历届亚运会预赛的最佳成绩。刘翔之所以能够取得最佳成绩,取决于他在110米中的( ) A.某时刻的瞬时速度大 B.撞线时的瞬时速度大 C.平均速度大 D.起跑时的加速度大 必考二、受力分析、物体的平衡 【典题2】如图所示,光滑的夹角为θ=30°的三角杆水平放置,两小球A、B分别穿在两个杆上,两球之间有一根轻绳连接两球,现在用力将B球缓慢拉动,直到轻绳被拉直时,测出拉力F=10N则此时关于两个小球受到的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A受到重力、杆对A的弹力、绳子的张力 B、小球A受到的杆的弹力大小为20N C、此时绳子与穿有A球的杆垂直,绳子张力大小为203 3 N D、小球B受到杆的弹力大小为203 3 N 必考三、x-t与v-t图象 【典题3】图示为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关于这个质点在4s内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始终向同一方向运动 B、4s末质点离出发点最远 F θ A B t v/(m 1234 2 1 - - O

C 、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 D 、4s 内通过的路程为4m ,而位移为0 必考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与运用 【典题4】生活离不开交通,发达的交通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一系列的交通问题也伴随而来,全世界每秒钟就有十几万人死于交通事故,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上亿元。某驾驶员以30m/s 的速度匀速行驶,发现前方70m 处前方车辆突然停止,如果驾驶员看到前方车辆停止时的反应时间为,该汽车是否会有安全问题已知该车刹车的最大加速度为 . 必考五、重力作用下的直线运动 【典题5】某人站在十层楼的平台边缘处,以0v =20m/s 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石子,求抛出后石子距抛出点15m 处所需的时间(不计空气阻力,取g=10 m/s 2). 必考六、牛顿第二定律 【典题6】如图所示,三物体A 、B 、C 均静止,轻绳两端 分别与A 、C 两物体相连接且伸直,m A =3kg ,m B =2kg ,m C = 1kg ,物体A 、B 、C 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地面光滑,轻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可忽略不计。若要用力将B 物体拉动,则作用在B 物体上水平向左的拉力最小值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g =10m/s 2)( ) A .3N B .5N C .8N D .6N 【典题7】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的物块A 与直立轻 弹簧的上端连接,弹簧的下端固定在地面上,一质量也为m 的物块B 叠放在A 的上面,A 、B 处于静止状态。若A 、B 粘连在一起,用一竖直向上的拉力缓慢上提B ,当 F A B C A B

高中物理知识点汇总(带经典例题)

高中物理必修1 运动学问题是力学部分的基础之一,在整个力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章是讲运动的初步概念,描述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贯穿了几乎整个高中物理内容,尽管在前几年高考中单纯考运动学题目并不多,但力、电、磁综合问题往往渗透了对本章知识点的考察。近些年高考中图像问题频频出现,且要求较高,它属于数学方法在物理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专题一:描述物体运动的几个基本本概念 ◎知识梳理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物体平动时; (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4.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5.位移和路程 (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6.速度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高三物理高考精选知识点梳理

高三物理高考精选知识点梳理 学习高中物理知识点的时候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高中物理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三物理高考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三物理高考知识点1 (1)极性分子之间 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的重心不重合,分子的一端带正电荷,另一端带负电荷。当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由于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使分子在空间定向排列,相互吸引而更加接近,当接近到一定程度时,排斥力同吸引力达到相对平衡。极性分子之间按异极相邻的状态取向。 (2)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 非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是重合的,当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相互接近时,由于极性分子电场的影响,使非极性分子的电子云发生“变形”,从而使原来的非极性分子产生极性。这样,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也就产生了相互作用力。极性分子对非极性分子有诱导作用。 (3)非极性分子之间 非极性分子间不可能产生上述两种作用力,那又是怎样产生作用力的呢? 我们说非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重合是从整体上讲的。但由于核外电子是绕核高速运动的,原子核也在不断振动之中,原子核外的电子对原子核的相对位置会经常出现瞬间的不对称,正负电荷重心经常出现瞬间的不重合,也就是说非极性分子经常产生瞬时极性,从而使非极性分子间也产生了相互吸引力。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什么分子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力,即范德华力。范德华力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电性吸引力。 高三物理高考知识点2 1.电压瞬时值e=Emsinωt电流瞬时值i=Imsinωt;(ω=2πf) 2.电动势峰值Em=nBSω=2BLv电流峰值(纯电阻电路中)Im=Em/R总 3.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E=Em/(2)1/2;U=Um/(2)1/2;I=Im/(2)1/2 4.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 U1/U2=n1/n2;I1/I2=n2/n2;P入=P出 5.在远距离输电中,采用高压输送电能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P 损′=(P/U)2R;(P损′: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P:输送电能的总功率,U:输送电压,R:输电线电阻)〔见第二册P198〕; 6.公式1、2、3、4中物理量及单位:ω:角频率(rad/s);t:时间(s);n:线圈匝数;B:磁感强度(T); S:线圈的面积(m2);U:(输出)电压(V);I:电流强度(A);P:功率(W)。 注: (1)交变电流的变化频率与发电机中线圈的转动的频率相同即:ω电=ω线,f电=f线; (2)发电机中,线圈在中性面位置磁通量,感应电动势为零,过中性面电流方向就改变; (3)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热效应定义的,没有特别说明的交流数值都指有效值; (4)理想变压器的匝数比一定时,输出电压由输入电压决定,输入电流由输出电流决定,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当负载的消耗的功率增大时输入功率也增大,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考点考情:5年7考参考系,质点(Ⅰ)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Ⅱ) [基础梳理] 一、参考系 1.参考系的定义 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假定不动,用来做参考的物体. 2.参考系的四性 (1)标准性:选作参考系的物体都假定不动,被研究的物体都以参考系为标准. (2)任意性: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 (3)统一性: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应选择同一参考系. (4)差异性:对于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结果一般不同. 二、质点 1.质点的定义 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 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三、位移和路程 1.速度 (1)平均速度: ①定义: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②定义式:v=Δx Δt . ③方向:跟物体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 ①定义:运动物体在某位置或某时刻的速度. ②物理意义:精确描述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运动快慢. ③速率: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的大小. 2.加速度 (1)定义式:a=Δx Δt ,单位是m/s2. (2)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3)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4)根据a与v方向间的关系判断物体在加速还是减速.考向一对质点的深入理解 物体可被看作质点主要有三种情况: 1.平运的物体通常可以看作质点.

2.有转动但转动可以忽略不计时,可把物体看作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以看作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反之,则不行 对“理想化模型”的理解 (1)理想化模型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常用的方法,它是对实际问题的科学抽象,可以使一些复杂的物理问题简单化. (2)物理学中理想化的模型有很多,如“质点”、“轻杆”、“光滑平面”、“自由落体运动”、“点电荷”、“纯电阻电路”等,都是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而建立的物理模型. 考向二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平均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有关,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有关,表示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或在某一时刻运动的快慢程度. 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 (1)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0时的平均速度. (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三点注意 (1)求解平均速度必须明确是哪一段位移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v=x t 是平均速度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3)粗略计算时我们可以用很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来求某时刻的瞬时速度. 考向三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比较 根据a与v (1)当a与v同向或夹角为锐角时,物体速度大小变大. (2)当a与v垂直时,物体速度大小不变. (3)当a与v反向或夹角为钝角时,物体速度大小变小. 类型题之(一)“用极限法 求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1.极限法:如果把一个复杂的物理全过程分解成几个小过程,且这些小过程的变化是单一的.那么,选取全过程的两个端点及中间的极限来进行分析,其结果必然包含了所要讨论的物理过程,从而能使求解过程简单、直观,这就是极限思想方法.极限法只能用于在选定区间内所研究的物理量连续、单调变化(单调增大或单调减小)的情况. 2.用极限法求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知识点大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必修一知识点大全 1.参考系 ⑴定义: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⑵对同一运动,取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⑶运动学中的同一公式中涉及的各物理量应以同一参考系为标准,如果没有特别指明,都是取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⑴定义:质点是指有质量而不考虑大小和形状的物体。 ⑵质点是物理学中一个理想化模型,能否将物体看作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具体问题,而不是取决于这一物体的大小、形状及质量,只有当所研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可以将其形状和大小忽略时,才能将物体看作质点。 ⑴物体可视为质点的主要三种情形: ①物体只作平动时; ②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尺度时; ③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3.时间与时刻 ⑴时刻:指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表示为某一点。

⑵时间: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两点间线段的长度。 ⑶时刻与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某一位置相对应,时间与物体运动过程中的位移(或路程)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⑴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一个矢量,物体的位移是指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其大小就是此线段的长度,方向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⑵路程:路程等于运动轨迹的长度,是一个标量。 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5.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⑴速度:是表示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它等于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⑵平均速度:物体所发生的位移跟发生这一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t v x =,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相应位移的方向。 ⑶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方向就是物体经过某有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 6.加速度 ⑴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是一个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⑵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需时间的比值叫加速度,即t v v t v a 0-=??= ⑶对加速度的理解要点:

最新高考物理知识点大全

第一单元直线运动 (1) 第二单元相互作用 (4) 第三单元牛顿运动定律 (7) 第四单元曲线运动 (9) 第五单元万有引力 (12) 第六单元机械能 (14) 第七单元动量 (18) 第八单元力学实验 (24) 第九单元静电场 (30) 第十单元恒定电流 (34) 第十一单元电学实验 (36) 第十二单元磁场 (46) 第十三单元电磁感应 (49) 第十四单元交变电流 (51) 第十五单元近代物理 (53) 第十六单元选修3-3 (63) 第十七单元选修3-4 (73) 第十八单元常用的物理方法 (85) 第十九单元常用的数学方法 (92)

第一单元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定义式)v=s t (2)有用推论v t 2-v0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 t 2=(v t+v0) 2 (4)末速度v t=v0+at (5)中间位置速度v s 2=√v02+v t2 2 (6)位移s=v0t+1 2 at2 (7)加速度a=v t-v0 t (以v0为正方向,a与v0同向(加速)则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易错提醒: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 t-v0 t 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0=0 (2)末速度v t=gt (3)下落高度h=1 2 gt2(从v0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 t 2=2gh 易错提醒: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gt2 (1)位移s=v0t-1 2 (2)末速度v t=v0-gt (3)有用推论v 2-v02=-2gs t (4)上升最大高度H m=v02 (从抛出点算起)。 2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5)往返时间t=2v0 g 易错提醒: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一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1.误认为a与Δv成正比,与时间t成反比 (1)表达式a=Δv 是加速度的定义式,而不是加速度的决定式。 t 是不变的。 (2)物体的加速度a由F和m决定,对于同一个匀加速运动,Δv越大则时间t越长,而Δv t 2.将加速度的正负错误地理解为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减速直线运动的判断依据 (1)加速度的正负与正方向的规定有关。 (2)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减速直线运动,判断的依据是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是相同还是相反。 (3)当加速度与速度同方向,如v0>0,a>0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当加速度与速度反方向,如v0>0,a<0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3.刹车类问题中,对运动过程不清,盲目套用公式 (1)对刹车的过程要清楚。当速度减为零后,汽车会静止不动,不会反向加速,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刹车过程分析。

高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知识总结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 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高考物理个必考知识点

高考物理个必考知识点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高考中的50个重点概念 一、运动学 1、位移 速度与加速度 2、匀变速直线运动及at v v +=0t 202 1at t v x += 20t v v v += 3、自由落体运动与竖直上抛运动 4、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5、平抛运动 6、匀速圆周运动及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加速度 14、万有引力定律 15、向心力与卫星 二、物体的平衡 7、重力 弹力 摩擦力 8、力的合成与分解 9、共点力的平衡 三、运动和力 10、 11、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12、牛顿第二定律与超重、失重现象 13、牛顿第三定律 六、功与能 22、功和功率 23、动能与动能定理 24、重力势能 25、机械能与机械能守恒定 四、动量 16、动量 17、动量守恒定律 五、振动与波动 18、简谐振动 19、单摆与单摆周期公式g l T π 2= 20、波长 波的频率 波速T t s v λ=??= 21、波的干涉与衍射 八、电场、 31、电荷与库仑定律 32、电场 电场强度 电场线 33、电势能 电势 电势差 九、电路

34、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 35、门电路 36、电动势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十、磁场与电磁感应 37、磁感应强度与磁通量 38、安倍力与左手定则 39、电磁感应现象 40、楞次定律与右手定则 41、感应电动势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42、电磁场电磁波 十一、光学 43、光的干涉 44、光的衍射 45、光电效应现象与光子说 46、光的波粒二象性 十二、物质 47、α粒子散射实验与原子核式结构学说 48、原子核的衰变与放射线 49、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与质子、中子 50、宇宙的结构与演变

高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高考物理基本知识点汇总 一. 教学内容: 知识点总结 1. 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0gR 注意:若到最高点速度从零开始增加,杆对球的作用力先减小后变大。 3. 传动装置中,特点是:同轴上各点ω相同,A ω=C ω,轮上边缘各点v 相同,v A =v B 4. 同步地球卫星特点是: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①卫星的运行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角速度也相同; ②卫星轨道平面必定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卫星定点在赤道上空36000km 处,运行速度3.1km/s 。 5.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常量首先由什么实验测出:F =G 2 2 1r m m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6. 重力加速度随高度变化关系: 'g =GM/r 2

说明:为某位置到星体中心的距离。某星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r g G M R 02 = g g R R h R h ' () = +2 2 ——某星体半径为某位置到星体表面的距离 7. 地球表面物体受重力加速度随纬度变化关系: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较小,在两极,重力加速度较大。 8. 人造地球卫星环绕运动的环绕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g =2 r GM 、r mv r GMm 2 2 = 、v = r GM 、 r mv r GMm 2 2 = =m ω2R =m (2π/T )2R 当r 增大,v 变小;当r =R ,为第一宇宙速度v 1=r GM =gR gR 2 =GM 应用: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知道宇宙速度的概念 9. 平抛运动特点: ①水平方向______________ ②竖直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合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应用:闪光照 ⑤建立空间关系即两个矢量三角形的分解:速度分解、位移分解 相位,求?y t x y t gT v S T v x v t v v y gt v gt S v t g t v v g t tg gt v tg gt v tg tg == =====+=+== =2 0002 02 2 24 0222 00 1214 21 2αθα θ ⑥在任何两个时刻的速度变化量为△v =g △t ,△p =mgt ⑦v 的反向延长线交于x 轴上的x 2处,在电场中也有应用 10. 从倾角为α的斜面上A 点以速度v 0平抛的小球,落到了斜面上的B 点,求:S AB

最新高考物理知识点归纳

最新高考物理知识点归纳 高考物理是让很多考生感觉困惑的一科,知识点精炼,需要理解的有很多,下面由小编为整理有关高考物理知识点归纳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物理电场知识点 1.库仑定律电荷力,万有引力引场力,好像是孪生兄弟,kQq与r平方比。 2.电荷周围有电场,F比q定义场强。KQ比r2点电荷,U比d是匀强电场。 电场强度是矢量,正电荷受力定方向。描绘电场用场线,疏密表示弱和强。 场能性质是电势,场线方向电势降。场力做功是qU ,动能定理不能忘。 4.电场中有等势面,与它垂直画场线。方向由高指向低,面密线密是特点。 高考恒定电流知识点 1.电荷定向移动时,电流等于q比 t。自由电荷是内因,两端电压是条件。 正荷流向定方向,串电流表来计量。电源外部正流负,从负到正经内部。 2.电阻定律三因素,温度不变才得出,控制变量来论述,r l比s 等电阻。 电流做功U I t , 电热I平方R t 。电功率,W比t,电压乘电流也是。 3.基本电路联串并,分压分流要分明。复杂电路动脑筋,等效电路是关键。 4.闭合电路部分路,外电路和内电路,遵循定律属欧姆。 路端电压内压降,和就等电动势,除于总阻电流是。 高考理综物理实验方法总结 1、控制变量法 在实验中或实际问题中,常有多个因素在变化,造成规律不易表现出来,这时可以先控制一些物理量不变,依次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影响和利用。 如气体的性质,压强、体积和温度通常是同时变化的,我们可以分别控制一个状态参量不变,寻找另外两个参量的关系,最后再进行统一。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等都是用这种方法研究的。 高考理综物理实验方法总结2、等效替代法 某些物理量不直观或不易测量,可以用较直观、较易测量而且又有等效效果的量代替,从而简化问题。

高三物理知识点归纳

高三物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学习方法其实很简单,但是这个方法要一直保持下去,才能在最终考试时看到成效,如果对某一科目感兴趣或者有天赋异禀,那么学习成绩会有明显提高,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三物理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三物理知识点1 1.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2.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

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高三物理知识点2 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折射定律。 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1818年,法国科学家菲涅尔和泊松计算并实验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

高考物理各大板块必考知识点归纳

高考物理各大板块必考知识点归纳 高中物理知识点虽然多,但各大板块知识点的总结还是比较容易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一、运动的描述 1.物体模型用质点,忽略形状和大小;地球公转当质点,地球自转要大小。物体位置的变化,准确描述用位移,运动快慢S比t ,a用Δv与t 比。 2.运用一般公式法,平均速度是简法,中间时刻速度法,初速度零比例法,再加几何图像法,求解运动好方法。自由落体是实例,初速为零a等g.竖直上抛知初速,上升最高心有数,飞行时间上下回,整个过程匀减速。中心时刻的速度,平均速度相等数;求加速度有好方,ΔS等a T平方。 3.速度决定物体动,速度加速度方向中,同向加速反向减,垂直拐弯莫前冲。 二、力 1.解力学题堡垒坚,受力分析是关键;分析受力性质力,根据效果来处理。 2.分析受力要仔细,定量计算七种力;重力有无看提示,根据状态定弹力;先有弹力后摩擦,相对运动是依据;万有引力在万物,电场力存在定无疑;洛仑兹力安培力,二者实质是统一;相互垂直力最大,平行无力要切记。 3.同一直线定方向,计算结果只是“量”,某量方向若未定,计算结果给指明;两力合力小和大,两个力成q角夹,平行四边形定法;合力大小随q变,只在最大最小间,多力合力合另边。 多力问题状态揭,正交分解来解决,三角函数能化解。 4.力学问题方法多,整体隔离和假设;整体只需看外力,求解内力隔离做;状态相同用整体,否则隔离用得多;即使状态不相同,整体牛二也可做;假设某力有或无,根据计算来定夺;极限法抓临界态,程序法按顺序做;正交分解选坐标,轴上矢量尽量多。 三、牛顿运动定律 1.F等ma,牛顿二定律,产生加速度,原因就是力。 合力与a同方向,速度变量定a向,a变小则u可大,只要a与u同向。 2.N、T等力是视重,mg乘积是实重; 超重失重视视重,其中不变是实重;加速上升是超重,减速下降也超重;失重由加降减升定,完全失重视重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