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 说课

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 说课

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   说课
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   说课

《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

教学说课

说课目录: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背景分析

三、课程定位

四、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方法及手段

六、教学设计特色和创新

七、效果分析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

所属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授课对象:中职二年级学生

课程性质:理论与实践一体的专业课程

课程总学时:120

前导课程:电工基础、电机原理和拖动技术等

后续课程:变频技术、等级工实训等

二、课程背景分析

1、能正确选择和使用PLC。

2、能在电力行业和自动化生产行业从事机电产品的安装、检测和维护。

3、能从事机电工程、自动化设备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管理工作。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能力基础:授课对象是中机电一体化专业二年级学生。

1)在前期课程中已经具备分析基本电工电路的能力,并能正确使用电工工具。2)但尚不具备继电器控制系统电路的知识和技能,需要通过与继电器控制系统电路的比较来认识PLC控制技术,改进较复杂的继电器控制线路,不仅能使用继电器设计和安装线路,还能采用PLC进行电气电路的设计和控制。

课程依照标准: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开展项目教学。

三、课程定位

(一)、职业岗位

学生毕业的就业方向是:

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生产、安装、检测、

维护、服务和技术管理工作

(二)、专业培养目标

1、掌握机电一体化必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

3、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维修和制造技术;

4、专业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

一线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

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训,培养学生掌握继

电器控制电气元件和线路选择、设计、调试、控

制,和PLC可编程控制电气线路的设计、安装和

最终调试等,从而掌握电气控制的基础理论知识

和实践操作技能。

(四)、课程目标

通过专业培养目标和本课程的职业能力需求

分析,本课程共设计了包含实践能力、专业知识

和社会能力3个方面的课程目标。

四、教学内容

1.PLC实现抢答器

10个PLC控制项目:

2.PLC控制电动机正反转

3.PLC控制Y-△降压起动

4.PLC控制装卸小车行程往返

5.PLC实现传输带控制

6.PLC实现交通信号灯控制

7.PLC实现自动钻孔电气控制

8.PLC实现加热系统电气控制

9PLC实现仓库门电气控制

10PLC实现水塔水位自动控制

五、教学过程、方法及手段

(一)、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了知识引入,理论知识讲解,学生动手操练,学生深化训练、讨论,教师分析、归纳总结和布置作业等几个步骤。

依据上述教学模块和训练项目的顺序,对每个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设计,每个教学内容都有具体的职业能力训练任务、训练方法和手段以及训练素材。

综合训练项目则采取由学生根据项目任务,自主完成项目的计划、实施和检验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

六、教学设计特色和创新

1、制定了明确的课程培养目标和各种能力训练项目

2、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

3、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4、采用了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

5、注重了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

6、实践操作部分根据学院现有实验设备,采用了硬件实验和仿真实

验相结合的方法,有效的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较好的解决

了实验设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矛盾。

7、效果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课程设计是采用我院推行的“项目过程”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工作任务驱动的项目式教学,在每个项目中都注重了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之前收集了大量的训练素材,保证了各训练项目的顺利进行,真正做到了“教、学、做”一体化。

本课程自实施以来,已经历了多届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已不断的完善、优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从实施的情况来看,课堂教学中学生实践的比例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说课稿(全国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说课稿 本节课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第一课时中的实验课,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节教材安排在化学选修四第三章最后一节,包括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应用两部分内容。它的知识基础是初中溶解度和高中化学平衡理论,在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弱离子盐的水解平衡后,进一步探讨水溶液中的离子行为。我采用理论推理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分析掌握本节内容,并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平衡的移动。 2、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建立。 难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建立;应用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思维活跃,学习自觉性增强,能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他们已经了解氯化银,碘化银,硫化银等物质的颜色和溶解性,学习了复分解反应,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等知识,并已具有溶解度、离子反应的知识基础和动态平衡的相应理论基础,并具备应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因此在这些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心理特征:学生缺乏刻苦钻研精神,畏难情绪较严重,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不够强。 三、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设疑法、分析归纳法等方法来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说学法: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等方法来完成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四、实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能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个角度描述沉淀溶解平衡。能初步运用沉淀溶解平衡解释简单的实验现象,能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学习探究的方法并逐步探究平衡移动的原理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应用,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沉淀转化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的方法。学会(2)在解决Mg(OH) 2 应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完成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实验。 (3)通过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理论分析等方法,综合探究温度、浓度变化与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会透过宏观现象(溶液颜色的变化)探查微观本质(微粒浓度变化)并运用化学用语(K SP)进行表征的科学方法。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说课稿完美版

选修4第三章第4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的申海英,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修4第三章第4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本节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我今天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包括《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建立,特征和平衡的移动。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维目标、教学流程、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想: 新课程倡导通过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新教材的设计也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更着重于化学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因此教学上一方面要注重开启学生的思维,注重知识的主动建构,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实验探究,发现化学反应的本质,广泛挖掘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加有意义学习的内容。基于以上的理解,我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使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基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的学习基础,站在动态平衡的高度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和移动,注重知识的主动建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以实验为载体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素养 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赋予知识以实用价值。 4.应用“四脑合一”的教学法,让学生会学,学会,体验成功。 《新课程背景下应用脑科学研究的成果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我承担的科研课题,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重视大脑的生理性、认知性、情感性、社会性特点,应用“四脑合一”的教学策略改变了学习方式,营造了课堂的和谐氛围,取得了教和学的良好效果。“四脑合一”简而言之即在同一堂课的不同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会比单一的方式效果好;采用符合大脑的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效果好;让学生在适度兴奋的情绪中学习效果好;让学生有合作、交流、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机会效果好。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应用前一章所学的平衡理论,进一步探讨水溶液中离子的行为,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应用动态平衡理论。而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是新增加的内容。在学生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的水解平衡之后,教科书接着介绍“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相关的理论,使他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原理。 三、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二理科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溶解度的含义并

电解池说课稿

电解池说课 一、说两纲: 教学大纲: C类要求:电解原理(以电解氯化铜溶液为例) B类要求:氯碱工业反应原理、铜的电解精炼 A类要求:电镀铜 选学:以氯碱工业为基础的化工简介 活动方式:演示实验(电解氯化铜)观看视频(氯碱工业、电镀) 考纲: 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解池总反应方程式。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专题一《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二单元第三节。电解池与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等知识密切相关,它是电化学基础,也是原电池知识的延续,更是研究其应用的基础。在中学化学基本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指导工农业生产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学习电解池之后,学生将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原电池和电解原理和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原理,会判断电解池、电极产物、电极周围溶液pH值及整个溶液pH值的变化; (2)能书写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铜的实验,探究电解原理,了解电解的应用,特别是电解在电镀、电解精炼、电冶炼等方面的应用。 (2)应用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取信息,应用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组实验与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2)通过探究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感受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体验科学研究的严谨与艰辛。

弱电解质的电离(说课稿)

弱电解质的电离(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2节的弱电解质的电离。 一、说教材 1、 本节以前两章的理论为基础,选取了最常见、最典型的水溶液体系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 论建立新概念的能力。 2、 这节课的重点是温度、浓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难点是电离平衡常数的含义。 二、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电离平衡常数的含义,能说明浓度、温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交流研讨等活动,引导学生体会综合、分析、归纳等方法在解决水溶液问题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与电离平衡相关的应用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水溶液在化学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化学知识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这节课是在《化学1(必修)》第二章第2节电解质之后出现的,建立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也是在学习了化学平衡理论以后出现的,建立了一定的理论储备,体现了化学学习的螺旋式上升,目标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3、教学方法:以教学知识目标为主线,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能力,运用了总结归纳法、实验探究法、引导启发法等方法。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思考讨论→归纳总结→练习巩固”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过程 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环节:这节课从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的移动理论认识电离平衡的建立与电离平衡的移动。通过化学平衡常数来推知电离平衡常数,通过交流研讨、实验探究来归纳总结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一)导入课题 [探究实验]分别试验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醋酸溶液与等量镁条的反应;并测这两种酸的pH [总结]请分析盐酸和醋酸产生上述不同现象的原因? [提升拓展]请依据上表所提供的信息,绘制出醋酸电离的速率—时间图象: 1mol/LHCl 1mol/LCH 3COOH 与镁条反应现象 溶液的pH 相对大小

鲁科版化学说课稿《电解原理》

鲁科版化学说课稿《电解原理》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电解原理》,下面我就从说教材、教 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二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的第一课时的内容---电解原理。电解原理属于电化学知识,是中学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既涉及到理论知识,又与元素化合物知识密切相关。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解质 的电离、原电池,知道化学能是如何转变为电能的,因此电解原理是以上知识的延续,更 是研究其应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维度: 1.知识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②能够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 ③能够正确判断电解产物,并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电解方程式 2.过程方法:通过对电解原理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探究等能力,巩固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 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可知:本节课的重点是电解池的工作 原理和形成条件,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则是本节的难点即①电极反应的书写②电解产物的 判断③电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及突破本节的重难点,我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本节的教学通过实验探究、动画模拟、以旧带新、合理演绎等方式突破难点。 【学法】利用问题和实验的层层推进,引导学生通过推理、判断和概括总结的程序进 行学习 三.【课堂教学过程】

电解原理课后说课稿

《电解原理》课后说课稿 团风县淋山河高中舒先贵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解原理属于电化学知识,是中学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涉及到理论知识,又与元素化合物知识密切相关,是前面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的电离、原电池及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等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氯碱工业等应用知识的基础,所以从教材体系上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原电池研究的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而电解原理研究的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学习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后再学习电解原理,从思维的全面、深刻、完整等品质来看,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探究等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从而能够区分电解池与原电池 ②能够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并与原电池的正、负极区分 ③能够正确判断电解产物,并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电解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电解原理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探究等能力,巩固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电解是在通电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遵循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电解原理是理解溶液导电的依据,也是学习氯碱工业等相关知识的基础,所以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 电解过程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是非自发的,且分别发生在电解池的两极,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均有别于以前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所以本节课的难 点是:①离子放电的实质与离子放电顺序;②电极反应式、电解方程式的书写。 为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做好探究实验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点。 二、教法分析 依据教材特点、学生的知识结构(各科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及心理特点(求知欲望强,思维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本节课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即由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验探究,然后由学生讨论、

电解池说课教案

电解池说课教案 五常高级中学吴红波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解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之一,既涉及到电化学的理论知识,又与元素化合物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等密切相关,故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通过对电解池的学习之后,学生将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原电池和电解原理和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课堂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而且使学生学会学习尤为重要。采取兴趣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带着求知欲在愉悦的氛围中来完成学业。作为高二的学生,已经较好地适应了高中阶段的学习方式,能够较自主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由于教材在材料广度和理论深度上有所限制,不涉及技术细节和电极电势、分解电压等概念,所以比较容易掌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1.理解认识电解原理。 2.理解电解质溶液、电极对电解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目标): 使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培养学生认真完成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合理分析实验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 四、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电解质溶液、电极材料对间接的影响

电解池说课稿

电解池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三节。电解池是继原电池后电化学基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原电池知识的延续,更是研究其应用的基础。通过电解原理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电解质溶液、原电池、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知识的认识,发挥理论对工农业实践的指导作用,树立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在中学化学基本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每年高考必考部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电解概念,认识电解池与原电池的本质区别; (2)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2.能力目标:(1)通过对电解原理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能力,巩固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2)通过实验探究的体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4.(1)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实验的设计,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严谨与艰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电解的基本原理;电解质溶液、电极对电解的影响 教学难点:电解的基本原理及离子放电的实质 二、学情分析 知识角度,高二学生在必修1、必修2和选修4中已经学习过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同时物理学中电学知识也相当丰富,学习本节内容并不陌生,难度不大。能力角度,高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已充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也在迅速发展中,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实验探究的热情高,但抽象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老师适时的组织和引导。 三、教法分析

选修四原电池说课稿

人教版《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电解池(第一课时说课稿) 许昌县实验中学李俊华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我主要从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以必修 2“化学能与电能”为基础,进一步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增加了盐桥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学习过的氧化还原反应,能量之间转换,电解质,金属活泼性等化学知识及物理电学的相关知识,已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一定知识储备;同时原电池的原理又为后面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其它常见电池的原理及电解原理等重要电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它是电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2、了解盐桥的作用,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3、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并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初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思维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带盐桥的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设计原电池 四、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再结合问题探讨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中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学法指导 主要采用对实验现象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观察——讨论——分析——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及构成条件以及盐桥的作用、工作原理。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巩固复习实验探究完善认识归纳总结加强巩固 回忆复习原理形成条件探究分析分池,盐桥双液原理学以致用设计简单原电池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说课稿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说课稿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李刚 各位评委、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电解质》第二课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在深入研究了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以后,我认为理论研究的价值在于发展认识和指导应用。本课时电解质和离子反应的内容是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就其教学价值来看,离子反应不仅仅是为化学反应的分类提供了新视角,更是对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认识的发展,使学生对反应的认识从宏观进入微观,从而对溶液中反应实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展。接下来,我将围绕着教学设计中的五条线索(知识线、问题线、活动线、情景素材线、认知发展线)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六个方面谈一下我对本课时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鲁科版教材中,离子反应的内容分散到必修一和化学反应原理中,在必修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离子反应等核心概念,学会简单的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简单离子的检验,而难度较大的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弱电解质的电离、涉及弱电解质或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则安排在化学反应原理中,这种螺旋式上升的知识体系符合知识的层进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发挥概念对学生认识发展的作用与功能,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意知识深广度的把握,不要随意提升难度,加重学生负担。本课时内容既衔接了第一章运用实验方法进行化学研究和学习内容,又衔接了本章第一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的内容,同时为以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目标分析 根据我对课标的解读和认识,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简单的 离子方程式; 3、了解常见离子Cl-、SO42-、CO32-的检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大量的实验探究内容认识到离子反应是电解质溶液间的反应实质,体会到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并且锻炼了动手实验的能力,从现象中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够从新的角度认识溶液中的反应,从微观层面加深对反应实质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法、分析学法

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改进

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改进 一、使用教材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用教材:人教版 4、所属章节:第四章第三节 二、实验器材 每小组的实验仪器和试剂:具支U形管,石墨电极、普通的铁电极,学生电源,注射器,酒精灯,带有橡胶管的导管,带双头鳄鱼夹的红黑导线2根,淀粉碘化钾溶液,淀粉碘化钾试纸,火柴,烧杯,酚酞、饱和食盐水 自制教具:自制的改进创新装置、阳离子交换膜 三、实验改进与创新点 1.实验设计原则“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化学组根据实验要求创新了电解饱和 食盐水装置,用透明容器、活性、惰性电极、阳离子选择膜直观展示了电解放出氢气、氯气、生成氢氧化钠的过程。既避免产生氢气与氯气混合,又防止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同时防止尾气污染环境。该装置利用了阳离子交换膜,通过酚酞检验两极产物可以很直观的体现该膜的作用,便于学生理解。 装置轻巧、操作简单。装置避免了传统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复杂装置,也可以不用学生电源,利用电池也可以进行电解。 2.气体纯净,且实验过程无污染。整个实验过程都是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两 个气孔被胶帽堵住,气体不会溢出,且胶帽还便于后续检验过程中注射器直接插入吸取气体。 3.实验现象明显,趣味性强。在电解过程中的气泡非常多,便于教师引导学生 观察,思考气体是什么,激发学生兴趣。由于装置的透明的,可视性非常好,在两极产物检验的过程中,氯气使淀粉碘化钾溶液变色、氢气的点燃都非常

明显、最后酚酞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可以将本次实验推向高潮,学生会惊讶为什么红色不会扩散到另一边。 4.本装置还适合其他电解实验的使用。 四、实验改进设计的出发点 氯碱工业是教材详细介绍的化学工业之一,电解饱和食盐水是氯碱工业中的重要反应,也是高中化学课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不同版本教材中对于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的呈现也有不同,见表1。 表1 三种版本教材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对比 和苏教版教材中既没有该实验的图示,也没有安排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按照鲁科版教材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即利用带有支管的U型管。其不足之处在于:(1)该装置与氯碱工业的实际生产装置有一定的距离,在氯碱工业中所用的阳离子交换膜在教学实验中难以实现;(2)利用U 型管进行实验时,离子在阴阳两极迁移的距离过长,导致整个电路的电阻较大,实验时收集气体所需的时间较长,同时氯气逸出会造成空气污染,不利于在课堂进行演示;(3)由于U 型管带有支管,导致浸入溶液中的电极太短,接触面积小,不利于气体的产生。 五、实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原理,初步掌握一般电解反应产物的判断方法 2、了解氯碱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 3、掌握电解电极方程式和总方程式的书写。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过已学电解原理相关知识来思考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探究分析工作原理。 2、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的装置逐步改进,学生小组猜想讨论、实验验证、实验汇报、师生总结的方法,增强对电解池工作原理的了解,让学生感受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科学事实。

电解原理的应用说课稿

《电解原理的应用》说课稿 福建省浦城县第三中学黎红一、教材分析 电解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无机化学中很重要的知识,既涉及理论知识,又与元素化合物知识密切相关。教材在前节课已经学习了电解原理,这节课的学习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条件和方法,加强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深刻体会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实际意义,牢固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二、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解的应用-----电解饱和食盐水和铜的精炼 2、会判断电解池的两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及电解的总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3、学会通过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通过相互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和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性质、离子反应、原电池的初步知识以及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知识,在能力上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已了解了电解池的电解原理,但还不能熟练的加以运用及书写电极反应式。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重难点如下: 重点:电极反应式和总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电极反应的判断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教法学法: 教法:教师采用问题趋动及借助多媒体演示的方法 学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边讨论边比较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构建 三、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七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生产生活中与电解有关的图片,在同学们惊奇的目光中,引出这节课的问题。 1、既然我们可通过电解熔融的氯化钠制取金属钠,为什么不电解它的盐溶液来制取金属钠? 2、假若将它们的盐溶液通电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又可得到什么样的产物?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能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引入本节新课——电解原理的应用) (二)、理论探究,巩固旧知 (1)、围绕上述疑问,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探究实验:用碳棒作阳极,铁作阴极,电解氯化铜溶液或氯化钠溶液(用氯化铜溶液的电解作对比) (2)、我设置了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 1、写出你所选择的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的阴、阳离子。 2、判断通电时离子的移动方向。 3、预测两电极得到的产物,写出对应的电极反应式,并设计检验方案。 (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选任意两组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在黑板上写出对应的电极反应式,讲述所推测各物质的检验方法。同时在教师的引导及其他学生的补充下完善他们的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分析,讨论和探究,让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既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通过相互讨论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训练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三)、实验探究,观察现象 讨论完后,在同学跃跃欲试的期待中进入实验探究环节: 实验前在屏幕上展示实验的友情提醒: 1、按图所示装置连接仪器,1、2组同学电解氯化铜溶液,3、4组同学电解氯化钠溶液 2、检验完产物立即断开电源 3、结束时用止水夹夹住滴管 4、若电解饱和食盐水溶液中要滴几滴酚酞 (设计意图:提示实验要点及安全教育,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从而规范学生实验素养,培养学生动手探究能力。) 学生实验时,教师适时进点拔,让学生顺利的完成实验。 实验结束后,学生描述现象归纳小结,并由现象分析得出电解两电解质溶液的电极反应式及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强化电极反应式和总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小组实验一:电解饱和食盐水观察到的现象:

《弱电解质的电离》说课稿

《弱电解质的电离》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选修4《弱电解质的电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弱电解质的电离》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知识的开篇,是本章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从教材的体系看,它在中学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是指本节内容既是初中所学有关酸、碱、盐的概念及电离知识的深化,同时又是本书第二章化学平衡理论知识的应用、延伸和拓展。启后是指弱电解质的电离是研究物质在水溶液中行为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后面学习水的电离和盐类水解、电解等知识的基础和铺垫,体现了化学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 鉴于本节内容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强弱电解质与酸、碱、盐在物质类别方面的联系; ②②认识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掌握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③认 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符合化学平衡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电解质概念的教学,了解概念形成的一般方法,理解化学平衡原理对电离平衡中的指导作用,了解平衡的思想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将化学平衡原理应用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并依据该原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物质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了解由一般到特殊的辨证关系。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难点是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知识的应用。 4、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实验的试剂和仪器 二、说教法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入,做到自己看、自己想、自己讨论、自己练习,从而通过教师的教法去改变学生的学法。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把难点分散,重点突出,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这一节我把它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以掌握强、弱电解质的基本概念为主要目的,采用演示实验、分析、讨论、讲解,再结合课堂练习的综合教学方法,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打下基础。第二课时主要包括电离平衡的建立及浓度等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充分利用教材中安排的一些插图和表格,使知识形象、生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本

电解质说课稿

2.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电解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在鲁科版教材中,离子反应的内容分散到必修一和化学反应原理中,在必修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离子反应等核心概念,学会简单的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简单离子的检验,而难度较大的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弱电解质的电离、涉及弱电解质或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则安排在化学反应原理中,这种螺旋式上升的知识体系符合知识的层进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发挥概念对学生认识发展的作用与功能,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意知识深广度的把握,不要随意提升难度,加重学生负担。本节内容既衔接了第一章运用实验方法进行化学研究和学习内容,又衔接了本章第一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的内容,同时为以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重点和难点 ⑴建立电离的概念⑵认识物质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⑶书写离子方程式 二、目标分析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材设计的实验使学生了解电解质、电离、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并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实验对比的方法进行化学研究和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身边的化学—电解质与细胞活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的联系,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二)教法及学情、学法分析 高一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已经具备,思维比较活跃,以此为契机主要采用交流研讨、实验演示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小组互动、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掌握本节知识。 三、教学过程 本节内容需要三个课时,第一课时重点学习电解质的电离,第二课时重点学习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第三课时重点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离子的检验。

电解池 说课稿 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三节电解池的第1课时。本章着重研究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关系。电解池是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实体,通过电解实验引出电解原理,又在理解电解原理的基础上介绍相关化工生产方面的应用。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条件和方法,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原电池以及化学电源的学习,已经能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角度认识原电池,初步理解此类反应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并能从该角度分析常见的化学电源。在金属冶炼方法上学生对电解的应用有简单的了解,但工作原理并不清楚。通过必修1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对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及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和氧化剂还原剂的关系等已经掌握。但是电极反应式和电解方程式的书写仍存在问题。 三、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用氧化还原的知识正确书写电解池的阴、阳极的电极反应式及电解反应方程式;了解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利用氧化还原理论进行分析、推理,形成一定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以及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及小组协作的能力;通过电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化学科学的社会价值,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分析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正确书写电极及电解池方程式; 难点:离子放电顺序及电解的应用 四、实验用品 9V干电池、导线、2B铅芯、玻璃片、滤纸、pH试纸、淀粉-K试纸、玻璃棒、 溶液、酚酞试剂 饱和NaCl溶液、饱和CuCl 2 五、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本节课设计思路: 情景创设确定问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小组协作知识应用——课下探究知识延伸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图

《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的改进与创新》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1.所用教材:人教版 2.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3.所属章节: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 4.年级:高中二年级 二.实验器材 (一)实验仪器和试剂: 数据采集器、pH传感器、计算机、饱和食盐水、学生电源、导线2根、2B铅笔芯、烧杯、铁丝、淀粉碘化钾试纸、氢氧化钠溶液、玻璃蒸发结晶皿、带导管的橡胶塞、试管、玻璃导管、橡胶塞、铁夹2个、铁架台、酒精灯。 (二)自制阳极创新装置: 硬质玻璃管、阳离子交换膜、热熔胶。 三.实验改进与创新点 图1 电解饱和食盐水装置改进

图2 硬质玻璃管与阳离子交换膜 图3 数字化设备 1.自制阳离子交换膜,通过pH传感器可以很直观的体现该膜的作用,便于学生理解, 利用数字化传感器让学生从微粒层面上认识化学反应。由于该装置避免了传统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复杂装置,非常轻巧、操作简单,可以让学生亲手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工业上电解氯化钠的认知模型,直观感受最新的离子交换膜电解技术。 2.该装置价格低,可靠性高。离子交换膜未能在中学大量使用的原因之一是价格较高 (淘宝网上10cm×10cm的阳离子交换膜售价约200元);本教具使用的离子交换膜面积仅4cm2,成本约0.5元。将硬质玻璃管用热熔胶与离子交换膜结合紧密,密封性强。 电极采用铅笔芯,材料易得。用6—24V直流电,在酸、碱性环境中反复电解都没有任何损坏;整个电解装置简单,可靠性高,适合大量制作和使用。 3.实验现象明显,趣味性强。在电解过程中的气泡非常多,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 考气体是什么,激发学生兴趣。由于装置的可视性非常好,在两极产物检验的过程

高三化学电解池说课稿

高三化学电解池说课稿 高三化学电解池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化学电解池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教材内容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三节。电解池是继原电池后电化学基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原电池知识的延续,更是研究其应用的基础。在中学化学基本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工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电解原理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电解质溶液、原电池、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知识的认识,发挥理论对工农业实践的指导作川,树立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 2.三维目标分析 (1)掌握电解概念,认识电解池与原电池的本质区别; (2)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1)通过对电解原理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能力,巩固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的体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1)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实验的设计,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严谨与艰辛。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电解的基本原理;电解质溶液、电极对电解的影响教学难点:电解的基本原理一、学情分析知识角度,高二学生在必修1、必修2和选修4中已经学习过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同时物理学中电学知识也相当丰富,学习本节内容并不陌生,难度不大。能力角度,高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已充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也在迅速发展中,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实验探究的热情高,但抽象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老师适时的组织和引导。二、教法分析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立足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通过身边的事情创设学习情景,提出问题。准备实验用品,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报告”帮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

电解质及其电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现在开始我的说课 我说课的内容是山东科技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电解质及其电离》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习物质分类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因此,本节课主要学习两方面的内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分,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提升科学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二、说学情 高中生的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看待周围的事物有自己的认知与理解,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会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探究与应用,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掌握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分以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分析实验,培养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索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计,我确定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分以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电解质的辨别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我将采用以下的教法学法:情景引入法、讨论探究法、演示法、问答法。 所用到的教学用具有: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酒精、水、电池、灯泡等 六、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新课导入、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 首先是新课导入环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入的方法 播放渔夫利用电捕鱼器捕鱼的视频,让学生思考运用的原理是什么?学生可以回答出河水导电,但河水为什么导电?学生却很难回答。接着由我为学生解释河水导电的原因是因为水中的某些物质发生了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每一种物质称为电解质,从而导入新课。 通过一段日常生活中的视频,可以拉近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打破时空,建立直观印象,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其次是新课教学环节,本环节包括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一:将两个电极分别插入到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酒精溶液、氯化钠固体中,关闭开关,让学生观察灯泡的亮暗情况,学生观察到当电极插入到酒精溶

《电解池》说课稿

《电解池》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三节。电解池是继原电池后电化学基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原电池知识的延续,更是研究其应用的基础。在中学化学基本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工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电解原理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电解质溶液、原电池、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知识的认识,发挥理论对工农业实践的指导作川,树立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 2.三维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1)掌握电解概念,认识电解池与原电池的本质区别;(2)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电解原理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能力,巩固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2)通过实验探究的体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探究实验的设计,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严谨与艰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电解的基本原理;电解质溶液、电极对电解的影响 教学难点:电解的基本原理 二、学情分析 知识角度,高二学生在必修1、必修2和选修4中已经学习过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同时物理学中电学知识也相当丰富,学习本节内容并不陌生,难度不大。能力角度,高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已充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也在迅速发展中,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实验探究的热情高,但抽象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老师适时的组织和引导。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立足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通过身边的事情创设学习情景,提出问题。准备实验用品,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报告”帮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改变以往理论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法”。本节课分组实验探究内容多,需要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即兴参与小组讨论,掌控课堂局面,及时加以调节。 同时充分利用广泛的网络信息资源,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信息容量,利用电脑模拟微观粒子的运动情况,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学法指导 本堂课实验探究是主题,学生需要课前做好预习,课堂上积极参与小组探究活动,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大胆质疑,善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精神,实现从“做”中“学”。 五、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据创意广告,用橙子、铁钉、铜条和Iphone手机,设计装置,给Iphone手机充电,同学们能解释其中的奥秘吗? [生]铁钉、铜条是电极,橙子提供电解质溶液,形成原电池,产生电流,从而可以给手机充电。 [师]原电池产生的电能使手机完成充电的过程实现了从电能到化学能的转化,电流是怎样完成手机充电过程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探究活动一]通过实验,探究电解池工作原理[实验探究]分三步进行P79页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现 象(1)将两根碳棒分别插进U型管内的CuCl2溶液中,观察现象现象:碳棒表面无明显现象 (2)将两根碳棒用导线相连后,浸入U型管内的CuCl2溶液中,观察现象现象:碳棒表面无明显现象 (3)将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负极相连接,浸入U型管内的CuCl2溶液中,接通电源,观察现象 现象:和负极相连的碳棒上逐渐覆盖了一层红色物质。 和正极相连的碳棒上生成有刺激性气味、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的气体。[原理探究]播放Flash:模拟CuCl2溶液导电过程中的微粒运动状况。[问题讨论]1、通电前,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在溶液中它们如何运动?2、通电后,阴、阳离子移动方向如何? 3、通电过程中,电流的方向如何,电子的流动方向呢? 4、通电后电极上分别发生什么反应? [生]阅读教材P80页,完成资料P60第一部分内容[归纳板书]一、电解原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