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逻辑学第二讲

法律逻辑学第二讲

法律逻辑学第二讲
法律逻辑学第二讲

幻灯片1

法律逻辑学

幻灯片2

第三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

●第一节命题和推理的概述

●第二节直言命题

●第三节直言命题的直接推理

●第四节直言命题的间接推理——三段论

●第五节关系命题及推理

幻灯片3

第一节命题和推理的概述

●一、命题概述

●(一)命题与判断

●1、命题,就是对思维对象有所陈述的思维形式。

●例如: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②3大于5。

●③人都是自私的。

●命题的两个逻辑特征:(1)对思维对象的性质或关系有所陈述;

●(2)总是或真或假。

●逻辑学将真假二值统称为真值,用“1”表示真的真值,用“0”表示假的真值。

幻灯片4

●2、判断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断定是指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关系有所肯定或否定。

●例如:①犯罪行为是应当受到惩罚的。

●②劳动教养不是刑事处罚。

●③商品不等于劳动产品。

●判断的两个逻辑特征:(1)对思维对象的性质或关系有所断定;(2)这种断定要么真

要么假

幻灯片5

●3、命题与判断的区别

●二者区别在于:被思维主体断定了的命题才是判断,而命题未必经过断定。

●例如:哥德巴赫猜想:所有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分解为三个素数之和。

●公诉人指出:张君是个杀人犯。

●判断只有在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的真假作出具体断定之后才能形成。

●凡判断都是命题,但并非所有命题都是判断。

幻灯片6

(二)命题和语句

●联系:命题和语句是思想认识内容与表达形式的关系。

●区别:

●(1)命题和语句的本质不同。

●命题是一种思维形式,是对思维对象所作的断定,没有地域、民族的差异。

●语句是人们表达命题的语言形式,有地域、民族差异。

幻灯片7

●(2)所有命题都要用语句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达命题。

●一般来说,陈述句都直接表达命题,而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不直接表达命

题。

●例如:

●①李某是杀人犯。

●②谁是本案的主犯?

●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④请不要抽烟!

●⑤被告人的行为是多么可耻啊!

●⑥啊,长城!

幻灯片8

●(3)同一个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

●例如:

●(1)凡正当防卫行为都是合法行为。

●(2)没有一种正当防卫行为不是合法行为。

●(3)不是合法行为的正当防卫是不存在的。

●(4)难道有正当防卫不是合法行为?

幻灯片9

●(4)同一语句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命题。

●例如:

●①王小姐正在理发。

●②我正在上课。

●③他们三人一组。

●④李律师是位老律师。

幻灯片10

(三)命题形式和命题的种类

●1、命题形式——命题的逻辑结构

●[例1] 不满10周岁的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例2] 法律与道德是相联系的。

●[例3] 他或者有罪,或者无罪。

●[例4] 如果《合同法》不体现意思自治原则,那么这部法律就是失败的。

●上述四个命题的逻辑形式分别是

●[例1]所有的S都是P,

●[例2]a与b有R关系

●[例3]P或者q

●[例4]如果P,那么q

幻灯片11

●2、命题的种类

●(1)根据命题是否包含“必然”、“可能”、“必须”、“禁止”等模态词,分为模态命题

和非模态命题。

●(2)模态命题分为真值模态命题和规范模态命题。

●(3)非模态命题根据命题本身是否由其他命题组成,分为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4)简单命题根据断定的是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还是断定对象与对象间存在

或不存在某种关系,分为性质命题与关系命题。

●(5)复合命题根据组成复合命题的各个命题成分间的逻辑连接词,分为联言命题、选

言命题、假言命题和负命题

幻灯片12

命题分类图

命题

模态命题

非模

态命

简单

命题

真值命题规范

命题

复合

命题

性质

命题

关系

命题

联言

命题

选言

命题

等值

命题

命题

二、推理的概述

●(一)推理的定义

●推理就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推导出另一个新命题的思维形式。

●例如:

●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张三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所以,张三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推理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若用P表示前提,用Q表示结论,用符号“=>”表示

推出关系,则推理的结构可表示为:

● P

●∴—或 P=>Q

● Q

幻灯片14

(二)推理的种类

●1、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2、模态推理和非模态推理

●3、规范推理和非规范推理

●前提或结论中是否含有规范命题

●规范词,用以表明某种行为规定的执行方式的语词,如“应当”、“允许”或“禁

止”等。

●4、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前提数量的多少进行的划分)

幻灯片15

●5、必然性推理和或然性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具有蕴涵关系)

●蕴涵关系,由真前提必然得出真结论。

●必然推理:演绎推理和完全归纳推理

●或然性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的无效式

幻灯片16

(三)推理的有效性、正确性、合理性

●1、推理的有效性、正确性

●推理的有效性,亦称推理形式的正确性,是指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逻辑联系的必然性。

它只涉及推理的形式结构,即前提的真实性能否保证结论的真实性。

●如果一个推理形式由真前提推不出假结论,该推理形式就是有效的(valid),反之,就

是无效的(invalid)。

●推理的有效性仅与推理形式有关,而与推理的内容无关。

推理前提与结论的真假性与推理形式有效性的排列组合

前提形式结论序号

真有效真 1

无效真 2

假 3 假有效真 4

假 5

无效真 6

假7

幻灯片18

●情形1:前提真,形式有效,结论为真。

●例如:金属都是导电的,铜是金属,所以,铜是导电的。

●推理只要前提真实且形式有效,结论不可能虚假。

●这种推理才是正确的推理

●情形2:前提真,形式无效,结论为真。

●例如:金属都是导电的,铜能导电,所以,铜是金属。

●情形3:前提真,形式无效,结论为假。

●例如:金属都是导电的,谁能导电,所以,水是金属。

●形式有效是推理正确的必要条件。

幻灯片19

●情形4:前提假,形式有效,结论为真。

●例如:男人都会抽烟,所以,有些会抽烟的是男人。

●情形5:前提假,形式有效,结论为假。

●例如:人都会飞,所以,有些会飞的是人。

●前提真实同样是推理正确的必要条件。

●情形6:前提假,形式无效,结论为真。

●例如:闪光的都是金子,所以,金子都是闪光的。

●情形7:前提假,形式无效,结论为假。

●例如:橡胶是导电的,所以导电的都是橡胶。

●前提虚假,形式无效,结论也并非一定虚假。

幻灯片20

●若一个推理的结论是虚假的并且形式有效,说明该推理的前提中一定有虚假命题;反

之,若一个推理由真前提推出了假结论,就可以断定该推理的形式一定无效。

●因此,明确了推理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地发现推理的错误所

在。

幻灯片21

●2、推理的合理性。

●推理的实质合理性,简称推理的合理性,就是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内容相关性,

以及其前提为结论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使得推理的结论具有可接受性。

●(1)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内容相关性

●例如:

●如果2+2=5,那么雪是黑的,

●雪不是黑的,

●所以, 2+2≠5。

幻灯片22

●(2)推理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反驳)程度

●有许多推理尽管不满足保真性(即前提真不能确保结论真),但前提却对结论提供了一

定程度的支持,或者前提对结论构成一定程度的反驳。

●在前一情形下,前提真与结论真构成正相关,前提是结论的证据;在后一情形下,前

提真与结论真构成负相关,前提是结论的反例。

幻灯片23

●这种支持或反驳关系可通过更精确的量的刻画。

●证据支持度为100%是指,如果前提真则结论必然真,这就是演绎的有效性。

●证据支持度为50%是指,如果前提真,则结论为真为假的可能性参半,依此类推。

●一个推理的证据支持度越高,则在前提真的条件下,推出的结论可靠性越大。

●一个证据支持度小于100%但大于50%的推理仍然是合理的,并且被广泛而经常地在思维

实际中运用。

幻灯片24

●(3)推理结论的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

●“合理的可接受性”这一概念是美国后分析哲学家普特南(Hilary Putnam)在《理性、

真理与历史》一书中最先提出来的。在普特南看来:

●如果一个陈述被人们认为是有理由接受的,即接受这个陈述被人们认为是合理的,那

么这个陈述就具有“合理的可接受性”。

●合理的可接受性与真实性并非一回事,“一个陈述可能一时是合理地可接受的,但却并

不是真理。”

幻灯片25

●例:

●由于某人前面几次乘车都有晕车反映,我们发现该人又去乘车,由此推断出该人

此次乘车也会出现晕车反映。

●一个推理是有效的,但未必是合理的,一个无效的推理也可能是合理的。

幻灯片26

第二节直言命题

●一、直言命题的定义、结构及种类

●直言命题是断定思维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命题。直言命题因此也被

称为性质命题。

● [例1] 凡违反法律的民事行为是无效的。

● [例2] 有些被告不是有罪的。

● [例3] 李律师是优秀律师。

幻灯片27

●直言命题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四部分组成。

主项是表示在直言命题中所断定的对象的词项。通常用“S”表示。

●谓项是表示在直言命题中断定的对象所具有或不具有的性质的词项。通常用“P”

表示。

●联项是表示直言命题中主项和谓项之间的联系的词项。分肯定联项(是)与否定联项

(不是)两种。直言命题的联项又叫直言命题的质。

幻灯片28

●量项是表示直言命题中主项数量的词项。

●(1)全称量项表示该命题陈述了主项所指称的对象的全部,即陈述了主项的全部外延。

表示全称量词的语词通常有“所有”、“一切”、“任何”、“凡”等。

●全称量词可以省略。

●(2)特称量词表示该命题至少陈述了主项所指称的对象中的一个。通常有“有的”、“有

些”、“有”等。

●特称量词不能省略。

●“有的”等的含义与我们日常用语中所说的“有的”的含义有所不同。(至少有一

个并且至多可以是全部)

●(3)单称量词表示主项特指某一具体对象。

幻灯片29

●在直言命题的结构中,

●主项和谓项统称为词项,属于直言命题的逻辑变项。

●联项和量项属于逻辑常项,决定着一个直言命题的逻辑性质。

幻灯片30

(三)直言命题的种类

●对直言命题可从质和量方面分类。

●直言命题按质分为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

●肯定命题:是断定思维对象(S)具有某种性质(P)的命题。

●否定命题:是断定思维对象(S)不具有某种性质(P)的命题。

●例如:

●(1)所有党政机关干部都是国家工作人员。

●(2)有的青年人是优秀的科技人才。

●(3)所有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都不是民事法律行为。

●(4)有的律师不是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的。

幻灯片31

●性质命题按量分为全称命题、特称命题和单称命题。

●全称命题:是断定某一思维对象(S)的全体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P)的命题。

●特称命题:是断定某一思维对象(S)中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P)的命题。

●单称命题:是断定某一单个思维对象(S)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P)的命题。

●例如:

●(1)所有盗窃行为都是行为主体故意实施的行为。

●(2)凡年龄未满18周岁的公民都不是有选举权的公民。

●(3)有的金属是液体。

●(4)共产党员中,有的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5)孔繁森是优秀共产党员。

●(6)重庆市不是城市人口最多的大城市。

幻灯片32

●现按照直言命题的质和量的结合,把直言命题划分为六种形式:

1、全称肯定命题:它是断定某类对象中全部对象都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全称肯定命题的逻辑形式是:

●所有的S是P(或:SAP、A)。

● [例1] 所有的科学都是实践的产物。

●自然语言中,双重否定句表示全称肯定命题。

● [例2] 没有人不受法律的约束。

幻灯片33

●2、全称否定命题:它是断定某类对象中全部对象都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全称否定命题的逻辑形式是:

●所有的S不是P(或:SEP、E)。

● [例3] 所有抢劫罪都不是过失犯罪。

3、特称肯定命题:它是断定某类对象中至少有一个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特称肯定命题的逻辑形式是:

●有S是P( 或:SIP、I )。

● [例4] 有的民事诉讼证据是能够证明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

● [例5] 有的民事诉讼证据是证据。

幻灯片34

●4、特称否定命题:它是断定某类对象中至少有一个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特称否定命题的逻辑形式是:

●有S不是P(或:SOP、O)。

● [例6] 有的遗嘱不是书面遗嘱。

● [例7] 有的一审判决不是生效判决。

●注意与日常用语中“有的”的区别

●日常用语中:表示:有S是P且有S不是P

●逻辑上:表示在S类中,至少有一个S是P,至于到底有多少S是P,并不清楚。

幻灯片35

●5、单称肯定命题:它是断定某一单个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单称肯定命题的逻辑形式是:

●某个S是P(或SaP,a)

● [例8]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6、单称否定命题(判断):它是断定某一单个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单称否定命题(判断)的逻辑形式是:

●某个S不是P(或SeP、e)。

● [例9]李律师不是本案被告的诉讼代理人。

幻灯片36

●传统逻辑中,把单称命题看做是全称命题。

●缺陷:单称肯定命题与单称否定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是矛盾关系,而全称肯定命题与全

称否定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是反对关系。关系不同,推理就不一样。

幻灯片37

●识别语句所表达命题形式的步骤:

●第一步:把复杂的语句转化为规范的语句

●第二步:找出语句中作为命题联项的概念

●第三步:找出语句中作为命题量项的概念

●1、“没有哪种犯罪不是违法行为”。

●2、“这些死者没有一个是自然死亡的”。

●3、“在押犯中,有惯犯”。

●4、“不少大学生是中共党员”。

●5、“懂法律的人不都是律师”。

幻灯片38

二、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及其词项的周延性

●(一)直言命题的真假情况

●直言命题是对主项和谓项外延关系的断定,但断定的外延关系不等同于主项和谓项这

两个概念在客观方面具有外延关系。

●如果一个性质命题断定的主项和谓项的外延关系与两个概念在客观方面的外延关系一

致,该命题是真的;否则,该命题是假的。

幻灯片39

●当S与P之间是全同关系、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全异

关系时,判断A、E、I、O、a、e六种命题的真假。

●(1)S与P之间是全同关系(S=人民法院 P=我国的审判机关)

●A:“所有的人民法院都是我国的审判机关”。

●B:“所有的人民法院都不是我国的审判机关”。

●C:“有些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

●D:“有些人民法院不是我国的审判机关”。

●E:“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

●F:“最高人民法院不是我国的审判机关”。

幻灯片40

●(2)S与P之间是真包含于关系:

●(S=盗窃罪 P=故意犯罪)

●A:“所有的盗窃罪都是故意犯罪”。

●B:“所有的盗窃罪都不是故意犯罪”。

●C:“有的盗窃罪都是故意犯罪”。

●D:“有的盗窃罪不是故意犯罪”。

●E:“李某的盗窃罪是故意犯罪”。

●F:“王某的盗窃罪不是故意犯罪”。

幻灯片41

●(3)S与P之间是真包含关系:

●(S=故意犯罪 P =盗窃罪)

●A:“所有的故意犯罪都是盗窃罪”。

● B :“所有的故意犯罪都不是盗窃罪”。

● C :“有的故意犯罪是盗窃罪”。

● D :“有的故意犯罪不是盗窃罪”。

●E:“这个故意犯罪是盗窃罪”。

●F:“这个故意犯罪不是盗窃罪”。

幻灯片42

●(4)S与P之间是交叉关系:

●(S=法官 P =法学硕士学位)

●A:“所有的法官都是具有法学硕士学位的”。

● B :“所有的法官都不是具有法学硕士学位的”。

● C :“有的法官是具有法学硕士学位的”。

● D :“有的法官不是具有法学硕士学位的”。

●E:“李法官是具有法学硕士学位的”。

●F:“王法官不是具有法学硕士学位的”。

幻灯片43

●(5) S与P之间是全异关系:

●(S=故意犯罪 P =过失犯罪)

●A:“所有的故意犯罪都是过失犯罪”。

●B:“所有的故意犯罪都不是过失犯罪”。

●C:“有的故意犯罪是过失犯罪”。

●D:“有的故意犯罪不是过失犯罪”。

●E:“故意杀人罪是过失犯罪”。

●F:“故意杀人罪不是过失犯罪”。

幻灯片44

直言命题A、E、I、O、a、e真假情况表

A 1 1 0 0 0

E 0 0 0 0 1

I 1 1 1 1 0

O 0 0 1 1 1

a 1 1 1

0 1

e 0 0 0

1 0

1

1

幻灯片45

(二)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

●对当关系就是具有相同素材的直言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

●具有相同主项和谓项的直言命题称作相同素材的命题。

● [例1] 所有当事人都上诉。

● [例2] 所有当事人都不上诉。

● [例3] 有的当事人上诉。

● [例4] 有的当事人不上诉。

幻灯片46

直言命题对当关系的逻辑方阵

幻灯片47

●1、反对关系(上反对关系)

● A与E之间是反对关系。

特点: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简单记:一真另一必假,一假另一真假不定。

●(1)SAP为真 =>SEP必假

●(2)SEP为真 =>SAP必假

●(3)SAP为假 => SEP可能真可能假

●(4)SEP为假 => SAP可能真可能假

●例如:

●A:甲班所有同学都是共青团员。

●E:甲班所有同学都不是共青团员。

幻灯片48

●2、下反对关系

● I与O之间是下反对关系。

●特点:不能同假,但可以同真。

●简单记:一假另一必真,一真另一真假不定。

●(1)SIP为假=>SOP必真

●(2)SOP为假 => SIP必真

●(3)SIP为真=>SOP可能真可能假

●(4)SOP为真=>SIP可能真可能假

●例如:

●I:甲班有的同学是共青团员。

●O:甲班有的同学不是共青团员。

幻灯片49

●3、矛盾关系

● A与O、E与I之间是矛盾关系。

特点: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简单记:一真另一必假,一假另一必真。

●(1)SAP为真<=>SOP为假,SAP为假<=>SOP为真

●(2)SEP为真<=> SIP为假,SEP为假<=> SIP为真

●例如:

●A:甲班的同学都是共青团员。

●O:甲班有的同学不是共青团员。

幻灯片50

●4、差等关系(从属关系)

● A与I、E与O之间是差等关系。

特点:全称命题真,则特称命题必真;全称命题假,则特称命题真假不定;特称命题假,则全称命题必假;特称命题真,则全称命题真假不定。

●简单记为:上真下真,下假上假;反之则真假不定。

幻灯片51

●(1)SAP为真→ SIP必真

●(2)SEP为真→ SOP必真

●(3)SIP为假→ SAP必假

●(4)SOP为假→ SEP必假

●(5)SAP、SEP为假→ SIP、SOP可能真可能假

●(6)SIP、SOP为真→ SAP、SEP可能真可能假

●例如:A:甲班的同学都是共青团员。

● I:甲班有的同学是共青团员。

● a:甲班的李某是共青团员。

幻灯片52

●注意:

●第一,逻辑方阵中所反映的只是同一素材A、E、I、O四种命题之间的关系。如

把同一素材的a与e同A、E、I、O互相对当,则a与e是矛盾关系;a与E、e与A是反对关系;a与O、e与I是下反对关系;A与a、a与I、E与e、e与O是差等关系。

第二,谈论同一素材的A、E、I、O四种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其各命题的主项S不能是空类。

幻灯片53

(三)直言命题主、谓项的周延性

●性质命题的词项周延性:是指一个性质命题的主项或谓项,在该命题中是否

被断定了全部外延(也就是是否涉及某个词项的全部外延),如果在一个性质命题中断定了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那么该词项是周延的;如果在一个性质命题中没有断定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那么该词项是不周延的。

●例如:所有人的都是动物。

●有些闪光的东西不是金子。

幻灯片54

●1、全称肯定命题(SAP)

●全称肯定命题的主项周延、谓项不周项。

●所有S都是P,断定主项S的全部外延属于P的外延,P中至少有一部分外延是属于S

的外延。主项S的全部外延都被断定了,谓项P中只有部分外延被断定,所以S周延,P不周延。

●例如:

●所有犯罪行为是违法行为。

幻灯片55

●2、全称否定命题(SEP)

●全称否定命题的主项周延、谓项周延。

●所有S都不是P,断定了S的任何一个外延都排斥在P的外延之外,P的任何一个外延

也都排斥在S的外延之外。S和P的外延都被断定了。

●例如:

●所有的人民团体都不是审判机关。

幻灯片56

●3、特称肯定命题(SIP)

●特称肯定命题的主项不周延、谓项不周延。

●有的S是P,断定至少有一部分S的外延是P的外延,同时断定了至少有一部分P的外

延也是S的外延。主项S不周延,谓项不周延。

●例如:

●有些犯罪分子是青少年。

幻灯片57

●4、特称否定命题(SOP)

●特称否定命题的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有的S不是P,断定了至少一部分S的外延排斥在P的外延以外,但没有对S的全部外

延进行断定,由于部分S被排斥在P的外延以外,实际上是对谓项P的外延作了全部断定。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

●例如:

●有的被告人不是有罪的人。

幻灯片58

A、E、I、O四种直言命题的主谓项的周延况表

全称的主项和否定的谓项周延,其他词项都不周延。

命题类别主项谓项

A 所有S是P 周延不周延

E 所有S不是P 周延周延

I 有些S是P 不周延不周延

O 有些S不是P 不周延周延

幻灯片59

●注意:

●(1)概念只有作为命题的主项或谓项时才会产生是否周延的问题,就单独的概

念而言,无所谓周延与否。

●(2)词项的周延性只与联项和量项有关,与主谓项的内容无关。

幻灯片60

雍琦版《法律逻辑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 从申西方逻辑发展史来看,逻拝研究的兴起榔是同论辩的???密联系的,都是为了如何正确有St地服务于论辩这个目的的。质言之,逻辑的出现就是为说理奠定基础的口从某种意爻上说,没有论辩的发展,就不可有逻辑科学的产生,也不可能有逻辑科学的发展。 2. M世纪后,逻辑料学是怎祥期看曲个根卒不冋旳方冋发展的? [解析]18世纪以后,为了克服宜时传统逻辑的某些不足以及丰雷帝发展传统逻辑的内容和方法,逻辑学朝着形式化和非形式化两个■宅全不同的方向前行。 一个亦向就是形式化的方向’这条道路是由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所开辟的,中经乔治?布尔、德?摩根、弗雷格等一丸挾数学家的不疇努力,直到20世纪初,罗素和怀特海的《数学原理》间世,终于建丘起一个严密、完蔓的逻辑体系,即数理逻辑(亦称符号逻轉、现代逻辑)。数理逐辑以数学的方法研究逆辑问題,幷借助于数学中的形式化语言方法来进行研究。现代逻辑拉近了逻辑与数学之间的联系,与自然语言分道扬??,远离日常思维,它的直接研究对象变成了人工语言,它关心的是如何建梅形式系统,如何按照特定的规则来进行幷号操作“即仅仅着重于研究演绎推理,研究其中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彩式关系。数理逻辑的基础是逻辑演算(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而眉,逐渐发展成公理集合论、证明论、递归函数论和模型论等主要寿分。 另一个方向,即非形式化的发履方向。18世纪末J9世纪初,康德和黑格尔等人对传统逻辑的不足进行了批判和反思,为克服传统逻辑只研究思维的形式,把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割裂的不足,他们提出了研究辩证思维的问题,从而开辟了辩证逻辑的研究道路。 20世纪70年代■鉴于现代運辑的纯形式化特征使得它越来越难以满足日常思维的实际需求,为了论证实践的需要,在北美兴起了一场迅速蔓延至全球并一直延续至今的“非形式這辑”运动,以解决实际论证的评估问题(J 非形式逻样以论证为研究中心,它分析论证的目的是为了龍止一个完整、清楚的论证结构。论证的识别、分析及重建是一个逐步抽学的it程,也是运用ti形式” 来清楚地展示论证的过程。菲形式逻辑所要阐明的是:数理逻辑并非逻辄的全部,形式化也不是思维科学的唯一发展方向。人们既需料学研究的工具;也需要能提供人们进行实际论证所用的工具。 “菲形式逻辑"主要涉及以下一些论題占I〕 (1)逻辑批评理论:逻辑批评的目标是什么?有关逻辑批评的韭体性理论是 否可能?逻辑枇评的标准是什么?J (2)链证理论:论证的本质是什么?它与推理的关系如何?有无必娶建立论证的类型学?论证竝满足什么标准?什么样的原则起决定性作用? (3)谬谋理论:谬谋的本屈是什么?谬误应如何分类?单金谬谖的形成条件如何得以境亚?是否应抛弃?'谬课”这一概念? (4)谬误论与批利性恩维的关系:二者各有张些悅处A?A?是否应嫁或可

法律逻辑学复习重点

法律与逻辑的关系 1、法学离不开逻辑,逻辑是法学的基础。 无论立法、司法、法治的实现,还是法学研究、法律教学都离不开逻辑。 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的最根本区别是思维是否具有逻辑性。思维逻辑性,就是思维活动遵循逻辑规律,正确地运用概念、恰当地做出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论证。 在法治社会中,违反逻辑的法律必将导致法律体系混乱,从而导致社会的混乱。与其他学科相比,法律应更集中体现人类的理性,体现理性思维的逻辑性。 逻辑是人类理性最重要的支柱性学科之一。 2、逻辑也要借助于法律的推动得以发展。 逻辑的诞生,除了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所产生的推动力外,雅典城邦民主制度造就的辩论风气(如议会辩论、法庭辩论等),特别是辩论中对谬误的驳斥和对有效论证的追求,为逻辑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动力。 课程内容 第一章引论 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 第三章命题(一) ——简单命题 第四章命题(二) ——复合命题 第五章规范命题及推理(自学) 第六章演绎推理(一) ——简单命题推理 第七章演绎推理(二) ——复合命题推理 第八章归纳推理 第九章类比推理 第十章假说与侦查假说(自学) 第十一章论证(自学) 第十二章逻辑学基本规律(自学)

第一章引论 本章要求: 明确法律逻辑学的定义、法律逻辑学研究的对象 第一节逻辑学及法律逻辑的产生与发展 一、“逻辑”一词的含义 1、“逻辑”一词的来源 由英文Logic音译过来的,它导源于希腊文λoyos(逻各斯)。 原意:思想、言辞、理性、规律性等。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把“逻各斯”看作是“顷刻也不能离开的那个东西”,“是指导一切的东西”。古罗马更多的用“论辩术”(dialectica)表示逻辑科学。 日本学者把“逻辑”思想译为“论理学”。中国学者把研究论辩的学问(逻辑)称为“名学”、“辩学”、“理则学”等;17世纪明末李之藻与葡萄牙传教士合作,将葡萄牙大学逻辑讲义《亚里士多德论辩学概论》译为《名理探》;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思想家严复把“Logic”音译为“逻辑”,但他把英国逻辑学家穆勒的《逻辑体系:归纳与演绎》译为《穆勒名学》,仍用“名学”代替“逻辑”命名其书籍。孙中山先生把logic意译为理则学,即“思想之门径,诸学之规则”。20世纪30-40年代,“逻辑”的译名才逐渐被我国逻辑学界接受并使用。 2、“逻辑”的一般含义 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 一般指如下四种含义: (1)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2)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 (3)指人们思维的规律、规则; (4)指一门研究特定对象的科学, 即逻辑学。 二、逻辑学及法律逻辑的产生与发展 (一)逻辑学的产生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有2000多年历史;源于当时论辩风气的盛行和科学的发展。三个发源地:中国、印度和希腊。 1、中国 春秋战国时代逻辑思想大为发展。出现了:惠施、公孙龙、墨子、韩非子、荀况等逻辑学家。以《墨经》对逻辑学的贡献最为卓著。 墨子:(公元前479-前381年) 2、印度 印度逻辑学称为“因明”。主要著作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 3、古希腊 逻辑学的主要诞生地。对逻辑做了最全面的研究——最有建树的是亚里士多德,其著作《工具论》。被尊称为“逻辑学之父”。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渊博的学者。

(完整版)普通逻辑学教案(二)第二章概念

第二章概念 [目的和要求]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概念的种类及其语言达形式,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培养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概念,以便正确地进行判断和推理。 [课时] 6课时 [要点] 一、什么是概念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三、概念的种类与相互间的关系 四、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五、定义和划分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对象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形式,属于意识的范畴,并非客观对象本身,因而它具有主观性。由于概念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而它不能脱离客观。如果没有客观事物,那就根本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见,概念又不是完全脱离客观的纯主观的东西。所以,概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二、概念与语词 (1)概念与语词的联系 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有的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有些概念则用词组来表达。 (2)概念与语词的区别 第一,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词语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实词是表达概念的。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 第二,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第三,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由于语境不同,同一个语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举例:“阎锡山登报征求下联” 1937年,阎锡山经过无锡,游览了锡山,写了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 登报征求下联,当时无人能对。你能对吗?请能对者在纸上写出下联交给我。8年后,范长江随陈毅同志到天长县采访。范对陈毅说:“阎锡山的绝句我对上了,是‘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连声赞道:“妙!妙!长江,才子也。”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 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因而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2.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的质的方面;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量的方面。确定某一概念的内涵,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这个概念的外延。从这方面来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相对确定性,即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概念的内涵和外

逻辑学基础教程课后练习题第4章参考答案

第四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下) 一、填空题1.在三段论“凡金属能导电,木块不是金属,所以有些能导电的不是木块”中,小前提是(凡金属能导电)。 2.在“氧化铁不是有机物,因为氧化铁不含碳,而凡有机物都是含碳的”这个三段论的大前提中,中项是(含碳的)。 3.“有些工人是共青团员,而所有共青团员不是老年人,所以有些工人不是老年人”这一三段论属于(第一)格(EIO)式。 4.在第一格三段论中,大项是大前提的(谓)项,小项是结论的(主)项。 5.如果一个有效三段论的大前提为MOP,则这个三段论属于第(三)格。 6 ?已知一个有效三段论的小前提是O命题,则此三段论是第(二)格(AOO)式。 7 .已知一个有效第四格三段论的结论为E命题,则这个三段论是(AE日式。 8. 决定一个三段论的大前提或小前提的标准,是看此前提含有(大项)或者(小项)。 9 .“太平天国不是主张男尊女卑, 因此太平天国不是封建王朝” 这个三段论省略的前提是(封 建王朝是主张男尊女卑的)。注意,以“主张男尊女卑的王朝是封建王朝”为该三段论的大前提,推不出有效结论。 10. 一个有效的第三格三段论,其大前提如果为MIP,则其小前提为(MAS),结论为(SIP)。 二、单项选择题 1 .遵守三段论的格的特殊规则,是三段论有效的(B ) A. 充分条件 B.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 C.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的条件 2. “有些具有社会危害性行为不是犯罪行为, 例如紧急避险就不是犯罪行为” 这个省略三段 论是(BD ) A. 第二格AOO式 B.第三格EAO式 C.第一格AOO式 D.第一格EAO式 解析:“有些具有社会危害性行为不是犯罪行为”是O 命题,“紧急避险就不是犯罪行为”是E 命题。显然, “有些具有社会危害性行为不是犯罪行为”是这个三段论的结论,所以该三段论的大小项分别为“犯罪行为”和“具有社会危害性行为”。可见, “紧急避险就不是犯罪行为”是大前提,因为它包含大项。因此, “紧急避险”是中项。 如果仅仅从形式上讲,那么小前提既可以是“所有紧急避险都是具有社会危害性行为”,也可以是“所有具有社会危害性行为都是紧急避险”。因此,第三格EAO式和 第一格EAO式都是有效的三段论的式,其中第一格EAO式是弱式。 但是, 按照题干中提供的语境, 可以看出, 这个省略三段论实际上是希望反驳“所有具有社会危害性行为都是犯罪行为”这个观点而构造的,它应当是第三格,因为只有第三格具有这种功能。而且, “所有具有社会危害性行为都是紧急避险”也不符合人们的常识(这个不能作为不选D 的关键理由,只能作为辅助理由)。 3. “他不是科学家,哪能有什么发明的创造呢”,将这个三段论的省略部分填补出来,则可知其错误 是(D ) A.四词项错误 B.中项两次不周延 C.小项扩大 D.大项扩大

法律逻辑学课程复习考试试题及答案B

《法律逻辑学》复习纲要B 一、单项选择题 1.“工厂”和“工人”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是()。 A、全同关系 B、属种关系 C、交叉关系 D、全异关系 2.下列对概念的限制中错误的是()。 A、把“北京市”限制为“西城区” B、把“书籍”限制为“《法律逻辑学》” C、把“黄山”限制为“风景秀丽的黄山” D、把“数学家”限制为“陈景润” 3.属于联言判断的语言表述形式中合主联谓式的是()。 A、刑法和民法都是法律专业应该学习的课程 B、小张和小王都是法律专业毕业生,并且都是律师 C、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 D、马寅初和孙爷芳都是经济学家 4.根据规范模态判断之间的对当关系,由“允许非P”可以推出()。 A、禁止P B、允许P C、必须非P D、不必须P 5.若两个直言命题变项都相同,而常项都不同,则这两个命题对当关系是()。 A、差等关系 B、反对关系 C、矛盾关系 D、下反对关系 6.同时肯定“所有的人都会犯错误”与“有的人不会犯错误”这两个命题会违反()。 A、同一律 B、矛盾律 C、排中律 D、充足理由律 7.既断定SAP假,又断定SEP假,则()。 A、违反同一律 B、违反不矛盾律 C、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D、违反排中律 8.“P∧q”的等值判断是()。 A、P→q B、P∨q C、P∧q D、P←q 9.断定“这个S是P”与“这个S不是P”同真,则()。 A、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B、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 C、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D、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10 “甲与乙是同案犯”这一判断是()。 A、性质判断 B、联言判断 C、选言判断 D、关系判断 11.当“SAP”与“SIP”均假时,则S与P在外延上的关系是()。 A、全同关系 B、全异关系 C、交叉关系 D、真包含关系 12.“圆是平面上的点对一个中心保持相等距离所形成的封闭的曲线。”这个定义是()。 A、语词定义 B、发生定义 C、功用定义 D、关系定义

逻辑学第四章

第四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一、思考题 1.01 什么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客观基础是什么? 1.02 什么是同一律?同一律的公式是什么?是什么?违反同一律会犯什么逻辑错误? 1.03 什么是矛盾律?矛盾律的公式是什么?是什么?违反矛盾律会犯什么逻辑错误? 1.04 什么是排中律?排中律的公式是什么?是什么?违反排中律会犯什么逻辑错误? 1.05 矛盾律与排中律有什么区别? 1.06 什么是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的公式是什么?理由律的要求是什么?违反充足理由律会犯什么逻辑错误? 二、概念解释翘 2.Ol同一律 2.02偷换概念 2.03浪淆概念 2.04转移论题 2.05偷换论题 2.06矛盾律 2.07 自相矛盾 2.08排中律 2. 09模棱两可(两不可) 2.10充足理由律 2.1l 推不出 2.12理由虚假 三、下列议论是否违反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如果没有违反,请简述理由;如果违反了, 请指出主要违反哪一条逻辑规律,犯了什么样的逻辑错误? 3.01 我不认为一切矛盾部是对抗性的,也不认为一切矛盾都不是对抗性的。 3.02 我不认为所有矛盾都是对抗性的,也不认为有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 3.03 有这样一段对话: 甲:中国人民是勤劳的、勇敢的、智慧的。 乙:你说的不对。不见得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勤劳的、勇敢的和智慧的,事实上有少数中国人是不劳而食的寄生虫、懦夫和蠢人。对这样的事实,难道你 竟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吗? 3.04正确的思维都必须遵守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这是对的。但是,科学的辩证思维却超出了形式逻辑的狭隘眼界,它可以不必服从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要求。 3.05 罗亭:“照你来说,就没有什么信念之类的东西了。” 皮卡索夫:“没有,根本没有!” 罗亭:“你就是这样确信吗?” 皮卡索夫:“对。”

法律逻辑学 (第二版)主编陈金钊熊明辉知识点

法律逻辑学 (第二版) 主编陈金钊 熊明辉 目录 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 第二章法律思维、语言与逻辑 第三章概念与法律概念 第四章判断与法律判断 第五章推理与法律推理 第六章论证与法律论证 第七章大前提的建构(一):法律发现 第八章大前提的建构(二):法律解释 第九章小前提的建构:法律事实的认定 第十章法律论证评价与谬误 第十一章道义逻辑 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 第一节法律逻辑的产生与发展 一、西方法律逻辑简史 逻辑学通常被认为产生于古希腊,其始祖就是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在古希腊,逻辑学的产生被认为有两大动因:一是公共演讲,二是法庭辩论。由此可见,逻辑学一开始就与法律是分不开的,法律与逻辑之关联有着悠久的历史。 二、我国法律逻辑简史 第一阶段是传统逻辑研究方法阶段。 第二阶段是现代逻辑研究方法阶段。 第三阶段是法理学研究方法阶段。 第四阶段是非形式逻辑研究方法。 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 三、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在古希腊时代,逻辑学是应民主和法治的需要而产生的,其目的是找到一种评判决断的理性工具。自从亚里士多德确定了逻辑学在理性评判中的不可替代地位之后,逻辑学就成为维护与实现法治的基础性工具。如前所述,弗劳斯已把法律与逻辑看成是最亲密的朋友,而霍姆斯曾指出:“法律人的训练主要是逻辑训练,司法裁决的语言主要是逻辑语言。” 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 四、法律逻辑学的主要内容 从宏观的角度看,法律逻辑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从微观的甚至是核心的内容来看,法律逻辑学主要是研究法律推理与论证方法的学问。五、法律逻辑的特征与功能 (一)逻辑学角度的特征 1.法律逻辑首先必须是逻辑。 2.法律逻辑是一门应用逻辑。 3.法律逻辑是一种语用逻辑。 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 (二)法学角度的特征

逻辑学第四章 复合判断

第四章复合判断 这一章主要介绍复合判断的内容。后面第七章所讲的复合判断推理就是根据复合判断逻辑联结词的性质进行推演的。 ⑴复合判断就是自身中包含有其他判断的判断。P126 构成复合判断的其他判断,统称为支判断,用英文小写字母p、q、r…表示。 例:张三作案或者李四作案。(自身中包含有两个判断)P(支判断) q(支判断) 逻辑常项) 逻辑变项)组成的。 ⑶复合判断的真假由其支判断的真假和逻辑联结词的性质决定!P126③ ⑷逻辑联结词(逻辑常项)不同,是区分不同类型复合判断的唯一依据! ⑸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又分两种)、假言判断(又分三种)、负判断。 一、联言判断 P127 定义:“同时存在” 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联言支。 例⑴:既.要应付考试,又.要学点知识。 p(联言支) q(联言支) 其形式为:既p,又q

例⑵:不但 ..要注意学习方法。 ..要勤奋学习,而且 p(联言支) q(联言支) (作事得法,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其形式为:不但p,而且q 例⑶:虽然 ..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人生的道路漫长,但是 P(联言支) q(联言支)其形式为:虽然p,但是q 逻辑联结词:“并且” 说明:P127①~P128②所列的,均表示联言判断的联结词。有时为了语言表达的精炼,可省略掉联词。例如: ▲“网络诈骗不难防,不贪不给不上当。” ▲“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个联言支从国家、社会、个人行为三个层面概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命题形式:“p并且q”或“p∧q”(“∧”叫合取符合) 逻辑联结词的性质:联言支同时为真(即定义“同时存在”)真值表:P129 说明:真值表(truth table)是数理逻辑中用以定义判断联结词并确定复合判断真值(即真或假)的一种图表。 复合判断属二值逻辑,其真假组合情况为:2n 公式中的“2”表示二值逻辑的真和假。(真和假均称为真值)。

《法律逻辑学》教学大纲

《法律逻辑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法学理论学时:___32____ 实践学时:__ 4___ 一、课程说明 1、开课的意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开课意义】 法律逻辑学是培养法学工作者和司法工作者逻辑思维、思辨能力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法学与逻辑学存在着特别密切的关系,如法律的制定或执行、法律的研究和运用,无不广泛地涉及逻辑问题;因此,学习法律逻辑对从事法学或法律工作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本科法学专业的专业选修必修课程。 【目的与任务】 法律逻辑学是一门应用性质的形式逻辑分支学科。法律逻辑的工具性学科性质,决定了它特别强调掌握、运用逻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技巧。 法律逻辑学是培养法学工作者和司法工作者逻辑思维、思辨能力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使学生掌握法律逻辑思维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和素质,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逻辑学基础。 2、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教学目标】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法律逻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通过自觉地进行逻辑思维和表述论证的训练,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增强论证的逻辑力量;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其他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分析工具。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学生应全面了解逻辑学的基本知识,深入理解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并熟练掌握逻辑学的基本方法,包括词项逻辑、命题逻辑、谓词逻辑、归纳逻辑及逻辑基本规律等内容。同时,学生还应该了解侦查逻辑、法律规范逻辑、法律论辩逻辑等特殊的法律逻辑问题,并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法律逻辑学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因此,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法学专业基础课程,尤其包括民法、刑法、诉讼法等。 4 二、大纲本文(小四宋体加粗) (一)课程内容与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 1、学习目标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性质,搞清学习法律逻辑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

法律逻辑学

法律逻辑学 1.逻辑的含义 (1)指客观事物的规律 (2)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3)指研究思维的结构形式及其规律的学科,即逻辑学 (4)指某种特殊的观点、方法 2.法律逻辑学特点 (1)介绍一般的逻辑理论 (2)介绍和研究涉法思维活动中特殊的形式与规律的逻辑理论 3.法律逻辑学的意义 (1)是推进法律一致性的重要手段 (2)有助于提高立法工作的水平 (3)有助于提高法学研究和依法办案的能力 4.什么是命题 命题是表达思维对象的情况并具有真假之分的语句 5.命题的逻辑特征 (1)命题总是对思维对象的情况有所断定 (2)命题最基本的逻辑特征有真假之分 6.命题与语句的关系 (1)命题与语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命题要通过语句来表达,语句是命题的表现形式(2)命题与语句又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 a.命题与语句因其各自的特点不同,分别成为不同学科的科研对象 b.并非任何语句都直接表达命题 c.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命题 d.同一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 7.复合命题可分为? 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负命题 8.直言命题 直言命题就是反映思维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它是以主谓式语句表达的命题。直言命题又称性质命题 9.直言命题主、谓项的周延性 (1)全称命题的主项周延 (2)特称命题的主项不周延 (3)肯定命题的谓项不周延 (4)否定命题的谓项周延 10.换位法 通过交换直言命题主、谓项的位置而推出另一个直言命题的推理,称为换位法 11.换位法必遵守的规则 (1)只改变主项与谓项的位置,不改变命题的质 (2)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周延 12.三段论 三段论是由包含一个共同项的两个直言命题作为前提,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作为结论的推理

逻辑学第三版答案第四章 简单命题及其推理

第四章简单命题及其推理 一、下列命题是哪种直言命题?请指出命题的主项、谓项、联项、量 项及主谓项的周延情况。 1.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 答:这是个全称肯定命题(A),全称肯定量项省略;“共产党员”是主项;“是”为联项;“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是谓项。主项周延,谓项不周 延。 2.任何困难都不是不可克服的。 答:这是个全称否定命题(E)。全称量项“任何”;主项“困难”; 联项“不是”;谓项为负概念“不可克服的”。其主项、谓项都周延。 3.有些图书是线装书。 答:这是特称肯定命题(I)。量项“有些”;主项“图书”;联项“是”; 谓项“线装书”。其主项、谓项均不周延。 4.《女神》是郭沫若的诗集。 答:这是个单称肯定命题。《女神》是主项;“是”是联项;“郭沫若 的诗集”是谓项。其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5.有些学生不刻苦。 答:这个命题一般理解为O 命题:有些学生不是刻苦的。“学生”是 主项;“刻苦的”是谓项;“不是”是联项;“有些”是量项。其主项不周延, 谓项周延。 二、下列对当关系推理是否有效?为什么? 1.由“有的植物不开花”真,推知“所有植物都开花”假。 答:正确。因为O 与A 是矛盾关系,由O 真可推知A 假。 2.由“凡环境污染都对人身体有害”真,推知“有的环境污染不对 人身体有害”假。 答:正确。因为A 与O 是矛盾关系,由A 真可推知O 假。 3.由“有人生而知之”假,推知“有人不是生而知之”真。 答:正确。I 与O 是下反对关系,由I 假可推知O 真。 4.由“有的大学生是有理想的”真,推知“所有大学生都是有理想的” 假。 答:不正确。I 与A 是从属(差等)关系,由I 真推不出A 假。 5.由“所有的古代散文都不押韵”假,推知“有的古代散文押韵” 真。 答:正确。E 与I 是矛盾关系,由E 假可推知I 真。 6.由“所有的新诗都不押韵”假,推知“所有新诗都押韵”真。 答:不正确。E 与A 是反对关系,由E 假推不出A 真。 三、根据命题的对当关系,由已知下列命题的真假,断定同素材的其它三种命题的真假。 1.已知“某单位职工都买了电冰箱”为假。 答:这是个A 命题。当A 假时,同素材的E 命题“某单位职工都没 买电冰箱”真假不定;I 命题“某单位职工有的买了电冰箱”真假不定;O 命题“某单位有的职工没买电冰箱”为真。 2.已知“某班同学都不是会打桥牌的”为真。 答:这是个E 命题。当E 真时,A 命题“某班同学都是会打桥牌的” 为假;I 命题“某班同学有的是会打桥牌的”为假;O 命题“某班同学有

2020年法律逻辑学课程重点与教学要求参照模板

《法律逻辑学》课程重点与教学要求 前言、第一章 首先要说明的是:凡使用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逻辑学》这本教材学习逻辑学课程,并参加中央电大统一考试的电大各专业学生,不论你学的课程叫法律逻辑学,还是经济逻辑学或普通逻辑学,都可以根据本课程提供的辅导进行学习。因为,我们的教材是统一的,教学大纲大致相同。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着重对逻辑学的一些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并联系期末考核的题型,有针对性地讲一些典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带领大家做一些练习。 先讲一下:为什么法律专业学生要使用《普通逻辑学》这本教材来学习法律逻辑学呢? 这是因为:法律逻辑学严格地说,它是一门介乎于法学和逻辑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是研究法学和法律工作中逻辑问题的应用逻辑。 但就目前情况看,法律逻辑学还是一门正在研究和探索的新学科,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目前我国高校所开设的法律逻辑学课,大多是在没有学过普通逻辑知识的学生中开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把握普通逻辑的一般原理及其在法学和法律工作中的应用。所以,我们现在学习的法律逻辑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逻辑学,而是"法律专业普通逻辑学" 的简称。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能够与其他专业学生使用同一本逻辑教材的原因。 为了使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学好普通逻辑知识,我们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配备了不同的学习指导书。法律专业的学生学习逻辑学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个别侧重点有所不同。这一点,我们会在必要的时候作特别说明。

对"逻辑"一词,大家一定并不陌生。因为日常语言表达中常用到这个语词,如"思维应当合乎逻辑"、"说话写文章要有点逻辑性" 等等。 可是,什么是逻辑学?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思维合乎逻辑呢?这些问题就不一定能人人说得明白了。而这正是我们学习逻辑学这门课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第一章的重点、难点 《法律逻辑学》例题解析 (前言) 学习逻辑学的目的是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同学们在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必须反复运用才能熟练掌握。其中,认真做好逻辑练习,提高解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解题过程中,同学们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学会把具体问题“形式化”也就是要学会撇开具体内容,抽象出思维的逻辑形式。简而言之,就是学会用字母和符号来代替语言文字表述的具体问题。有的同学习惯于就事论事,纠缠于具体内容,这对于分析复杂的推理就比较困难。其实,同学们如果掌握了把具体问题形式化的方法,就会把复杂的问题分析的简单明了,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各种逻辑形式的特征和关系。 二、学会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逻辑学是人们获取新知识的工具,我们在解答逻辑练习题时,更应该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尤其是做一些比较复杂的综合推理题时,更需要通过全面分析、抓住关键、总结规律。经过不断的努力,大家的逻辑分析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逻辑学的考试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考试题目中,单纯记忆性的很少,绝大部分都是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有的题还比较灵活。所以,单纯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肯定是通不过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平时下功夫,加强训练,提高解题能力。这样,在复习和考试时就会轻松自如,取得好成绩。

法律逻辑学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2、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逻辑特征。 3、定义都由(被定义项)、(定义项) 和定义联项 三部分组成。4、划分都由(母项)、(子项)和划分的根据(或标准)三部分组成。5、模态命题是指包含有各种(各种模态词)的命题6、模态命题就是断定事物(可能性或必然性)的命题。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定义透过列出一个事件或者一个物件的基本属性来描述或规范一个词或一个概念的意义、2.划分把整体分成若干部分3、选言推理:根据选言命题的逻辑性质而进行的推理。选言命题有相容与不相容之分,相应地,选言推理分为相容选言推理和不相容选言推理两种4、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 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对于理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人的思维保持严密性、一贯性有着不可替代的校正作用。5.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很特殊的情况发生,比如地理环境中发生了什么异常使得兔子必以撞树为快.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划分的概念和应当遵循的规则P27-29 2、简述定义的概念和 应当遵循的规则P22-25 3、简述三段论的格与式P90-92 五、论述题(20分)试述三段论的规则和谬误 三段论谬误是存在形式上的,所以称之为形式谬误。(与第四章的非形式谬误相对照)规则1.避免四项. 结论只断定了两项,主项(小项)和谓项(大项)。这两项要分别与中项联系,结论才能是合理的。这三 项不能多也不能少,否则三段论就都是无效的。这种谬误通常称为四项谬误。这种谬误常源于语词歧义, 中项的语词发生歧义。与大项联系的是一种意思,而与小项联系的则是另外一种意思。 试题二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甲与乙是同案犯”。这属于关系判断中何关系?(1)①对称2、如一有效三段论的大前提为特称判断,则其小前提应是??(3)③MAS 3、“你有义务作证,因为你知道案情”。这段话作为三段论,省略了?(4 )④大前提4、如一有效三段论的小前提为 否定判断,则其大前提应是?(3 )③PAM5、中项在大前提和小前提中皆作为谓项。这是三段论的??(2 )②第二格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2、矛盾律的公式是:(A不是非A) 3、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 4、充足理由律可以表述为:( A真,因为B真,并且B能推出A) 5、科学假设的的建立一般要经过初建阶段、推演阶段和验证阶段三个阶段。 6、论证一般是由论题、论据、论证联项三个要素组成。

浅谈以法律视角审视法律逻辑在法律应用中的作用

浅谈以法律视角审视法律逻辑在法律应用中的作用[论文摘要]对于法律逻辑是什么,在法律逻辑学界是一直从未停歇争论的问 题。然而,时至今日尚无定论。文章介绍了不同学者对于法律逻辑的认识和态度,并通过阐述法律逻辑在法律适用当中的重要作用,得出了法律逻辑的重要性。 [论文关键词]法律逻辑司法实践现代逻辑 一、何为法律逻辑 目前,法律逻辑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学术体系,提到法律逻辑学,仍被视为一个怪异且冷门的研究,许多个人学术观点大量存在。由于法学家们不愿意把精力放在一种方法论上,而那些熟通方法论的人,又未必对法律有兴趣,所以法律逻辑学的困难使其裹足不前。 第一种观点认为:“法律逻辑就是普通逻辑在法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其理论基础就是形式逻辑所阐述的原理。”同意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逻辑并不具备什么特定的研究对象,其只是在形式上,运用逻辑原理在法的理论、法的规范和法的实践中的应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逻辑的研究对象就是法律中的逻辑问题,法律逻辑就是形式逻辑在法律规范或法律活动中的应用。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法律逻辑作为一门学科,应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现在很多学者同意第二种观点。这些学者认为法律逻辑作为一门学科,是应该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的,而其作为逻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法律逻辑的研究应是与一般逻辑学的研究对象相对应、相关联的。 由支持后一种观点的学者们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法律逻辑定义为:法律逻辑是一门主要研究法律思维形式及其逻辑方法的科学。 法律逻辑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建立以传统逻辑或一阶逻辑内容为框架的法律逻辑体系,并将这些理论广泛地运用于法律思维领域之中; 第二阶段主要是从法律适用问题的研究扩展到了法律发现或获取问题的研究; 第三阶段主要是对事实发现、法律获取、诉讼主张与裁决证成的规律、规则与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逐渐地建立以事实推理、法律推理、判决推理与法律论证理论为主要内容的不同于传统逻辑与一阶逻辑框架的法律逻辑体系,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事实的发现、法律的获取、诉讼主张与裁决的证立之中。 二、逻辑在法律中的作用遭到质疑 美国的大法官霍姆斯断然指出了“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的结论后,各种批判法律与逻辑关系的理论,在法律和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对于许多有影响的重大疑难案件,形式逻辑的作用在下降,而本应独立性非常强的法律,却因其外在客观环境,诸如正义、人情、情势等因素的作用在强化。 于是逻辑在法律中的作用遭到质疑,其对法律工作的影响并无法量化,甚至能感受其在法律适用当中的作用微乎其微,面对这种实践和种种批判理论对法律逻辑的影响很大,其权威地位实际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动摇。而且一度,在法学院

法律逻辑学复习要点

法律逻辑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 1、概念的内涵:就是凝聚于概念中的、它所指称的那类对象具有的特有属性,也是它所指称的对象有别于其他对象、因而能够同其他对象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 2、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该概念内涵方面构成性质的那些对象,也就是可用该概念来指称的所有被指称者。 3、概念的分类: 1)根据概念外延反映的对象数量的不同,概念分为单独概 念和普通概念。单独概念:就是其外延只有一个特定对 象的概念。普通概念:就是其外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乃 至无穷多个对象的概念 2)根据概念外延指称的对象是否由若干个相同个体聚合 而成的集合体,分为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体: 是指由若干个相同个体聚合而成的群体。 3)根据概念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简单概念与复合概念。 简单概念:就是不能对之加以分解的概念。复合概念: 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结合而成的概念。 4)概念的其他分类 *根据概念外延所指称的对象,是独立的实体还是依赖于实 体二显现出的某种属性,分为实体概念与属性概念。 *根据其内涵方面的构成性质,是以具有某种性质为特征还

是以缺乏某种性质为特征,分为正概念与负概念 *空概念:是反映没有分子的类即空类的概念(例:上帝)。 *论域:就是正负两概念所反映的全部事物所组成的类。 4、概念间关系及应用:是指两个不同概念在外延方面的逻辑关系,亦即它们外延指称的对象是否完全相同而形成的关系。 1)全同关系。2)真包含于关系:就是指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相同的关系(种属关系)。3)真包含关系:就是指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相同的关系(属种关系)。*外延大的概念—-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种概念4)交叉关系5)全异关系 *矛盾关系:如果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A、B,都真包含于属概念C,并且A、B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恰好等于其 属概念C的全部外延,则A、B之间的关系叫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如果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A、B,都真包含于属概念C,并且A、B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属概念C 的全部外延,则A、B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就叫反对关系。 *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从属关系的概念和外延之间存在这样的反变关系,外延愈大,内涵愈小,外延愈 小,内涵愈大。 5、定义-概念内涵的揭示 1)定义:揭示概念内涵的方法或表达式叫定义,凡是对某个概念含义作出解说,都可以称作定义。

法律逻辑学

我所理解的法律逻辑学 ——反映人脑抽象思维的学科 法律逻辑学是一门应用性质的形式逻辑分支学科,它可以称为“法律逻辑”或“法学逻辑”。法律逻辑学不是法学的一个部门,而是思维科学的一个部门。法律逻辑学是出于形式逻辑学下面一个层次的逻辑分支学科,是和语言逻辑学、教育逻辑学、医疗逻辑学等并列的形式逻辑分支学科。法律逻辑学的渊源不源于法学理论,而来源于人脑思维和事物发展的特殊理论、观点和学说。法律逻辑,更早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智者,可以认为他们是天生的法律人,且以逻辑为主要学术工具。第一个智者普罗塔哥拉,他不仅为一个城邦立法,他还亲自教授学生以逻辑方法(按罗素的说法,“智者”差不多就是教授的意思)。一个流传广泛且至今难解的悖论是,普罗塔哥拉悖论,这是一个编造的故事,在罗马时代的《阿提卡之夜》里有记载,大意是说他告他的学生不交学费,但是由于口头合同有约定:“在学生第一次胜诉的时候才交纳欠缴的学费”。结果师生产生了不同解释。其他智者更多的贡献是培养法律方面的学生。稍后,苏格拉底在价值分析方面,对现今的很多法理学术语进行了逻辑研究,他使用的问答法影响了美国现代的案例教学法,一般我们不得不称其为苏格拉底教学法。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贡献了辩证法,其实也不过是定义和划分技术的发展而已,柏拉图对法学的贡献显然是希腊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亚里士多德完成了逻辑学的集大成,同时他也是法学上的伟大贡献者,他的三段论直接产生了近代的司法三段论,他的《修辞学》比较成功地启示了人们对法庭辩论的研究。真正的法律逻辑,应当是在罗马时期,几乎所有健全的法律概念和法律技术都成就于罗马时代。这是它影响世界的超文化因素。法律逻辑学的任务在于把形式逻辑原理运用与法学和法律工作实际,探索在法律领域应用形式逻辑的具体特点,因此,法律逻辑学研究的还是属于思维领域的现象。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在理性认识阶段的一种认识活动,是人脑认识的高级阶段(思维阶段)。一般意义上指依照逻辑推理来观察、认识、判断客观事物,并以语言形式表形出来。人通过思维能够把握事物内部的联系和本质属性。形式逻辑所研究的是思维的结构和思维的基本规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律逻辑是法律思维的工具。“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方法及其规律的科学,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形式逻辑追求思维的稳定性,辩证逻辑追求思维的灵活性。二者恰当的处理了法律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矛盾,使合法与合理并行不悖。在实践中,“思维模式往往比制度模式更重要,中国法制现代化首赖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而要实现法律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就不能不关注中国法律思维方式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法律思维方式是指从法律的角度和逻辑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者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在法治国家中,一切法律问题都必须用法律思维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代法学,在两个方面已经不可避免地,必须以法律逻辑的方式来进行研究。一个是,法律解释的方面,人们在争论法律推理是可形式化的还是不可形式化的。如果按照可形式化的观点研究,法律解释最终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化评价工作,形式平台是一样的,但是价值初始极其不一样,这种研究明确了形式和价值的区别。法律逻辑另外一个方向是,诉讼事实的论证问题,人们期待知道法律上的论证是何种性质的,证明的可能性怎么样,证明的技术和手段是什么,证据方面有什么是独立于逻辑规则甚至反逻辑规则的,以及这些变异何以可能的原因。总体而言,法律逻辑学是研究人脑思维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对社会客观规律的研究。故而学习法律逻辑学对

法律逻辑学作业一 1

法律逻辑学作业一 1 试卷总分:100 注:请20分钟以内保存一次。每大题完成后请先保存再更换大题,试卷试题全部完成后提交。浏览器请采用兼容模式。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总分30.00) 1."集合概念"这个概念属于( B )。(1.00分) A. 集合概念 B. 普遍概念 C. 单独概念 D. 负概念 2. “任何改革者不是思想僵化的,有些干部是改革者,所以有些干部不是思想僵化的”。此推理的逻辑形式是(C) (1.00分) A. 所有M不是P,S是M,所以S不是P B. M是P,S不是M,所以S不是P C. 所有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有些S不是P D. 有些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S不是P 3.如果有的A是B,并且有的A不是B,则A于B的外延关系是( C )。(1.00分) A. 全异关系 B. 真包含于关系 C. 交叉关系 D. 同一关系 4.下列依据属种关系概念间内涵与外延来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是(D )。(1.00分) A. 划分 B. 定义 C. 分类 D. 限制 5.主谓项相同,而量项与联项均不相同的两个性质判断之间的关系是( A )。(1.00分)

A. 矛盾关系 B. 下反对关系 C. 差等关系 D. 反对关系 6.下列对概念的概括正确的是(A)(1.00分) A. 反证法——间接证明 B. 定义项——定义 C. 山脉——山 D. 大项——三段论 7.“不动产”这一负概念的论域是( D )。(1.00分) A. 企业 B. 动产 C. 土地 D. 财产 8.“中国人是不怕死的,奈何以死惧之”中的“中国人”这一概念属于( D )。(1.00分) A. 负概念 B. 非集合概念 C. 普遍概念 D. 集合概念 9."树分为树枝、树叶、树根、树茎"这一划分是(C )。(1.00分) A. 正确的划分 B. 犯了"子项不全"的逻辑错误 C. 错误的划分

法律逻辑学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逻辑学: 逻辑学是指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学科。 思维是指人脑借助于语言,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对事物奇迹属性作出抽象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思维形式是指不同的思想内容中所共同具有的结构方式。 (1)所有法律都是强制性的。 (2)所有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的。 用符号表示:“所有S都是P” 其中,“所有”,“都是”称为逻辑常项,“S”,“P”称为逻辑变项。 (1)所有法律都是强制性的,有的行为规范是法律,所有,有的行为规范是强制性的。用符号表示:所有M都是P,有的S是M,所以有的S是P。 逻辑规律分为基本的逻辑规律与非基本的逻辑规律。 基本的逻辑规律是指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非基本的逻辑规律是指存在于脱离论证中等特定思维形式中的特殊规律,常被称为逻辑规则。如三段论的规则,论证与反驳的规则等。 二,学习逻辑学的意义: 1,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准确地,严密地表述和论证思想。 2,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揭露诡辩,反驳谬误。 诡辩是指似是而非的辩论。 谬误是指思维认识上的错误。 3,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掌握其他各门学科知识。 三,法律逻辑学的含义: 法律逻辑学是一门具有特殊性的逻辑学应用学科。一方面,它将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应用于法律和司法活动过程,从未探讨涉法思维活动的一般逻辑形式与逻辑规律;另一方面,它要结合法律与司法活动的特殊性,研究设法思维活动的特殊思维形式及其合理性规则。 第二章概念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二,概念与语词: 1,联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2,区别:概念和语词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1)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实词表达概念,虚词不表达概念。 (2)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 (3)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用来表达多个不同的概念。 3,法律概念的特征: (1)法律概念具有明确性。如“人犯”和“罪犯” “人犯”是指触犯了刑法并依法应对其采取强制措施或已采取强制措施但未被判决的刑事案件被告人。 “罪犯”是指触犯了刑法且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了刑罚的人。 (2)法律概念具有可操作性。 对法律概念不仅要抽象层次上对其进行界定,而且还要从经验层次上,即可用感知的,可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