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1]”,谥号“靖节先生[2]世称”(死后由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晋世名渊明,入刘宋后改名潜。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3]大约生于365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父名史不载,存疑。)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其母是孟嘉的女儿,孟嘉是陶侃的女婿。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逯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远四海”和“[4]”的两种不同的志趣。[5]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2])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

人生轨迹:

青少年时期(28岁以前)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渊明少年时,家运已衰落,“少而贫苦。”他自述:“自

余为人,逢运之贪。箪瓢屡罄,絺綌冬陈。”(《自祭文》)但物质生活虽然贫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而另一方面,匡庐山水和田园风景,也使他爱好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学仕时期(29-41岁)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10]

归田时期(42-63岁)

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

桃花源原型

酉阳桃花源

重庆市酉阳县桃花源景区不仅具备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形”,同时也已基本具备了“世外桃源”的“神”,为久居现代都市、浮躁社会中无法静心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宁静和谐的精神家园。

在重庆酉阳土家族自治县,有一个桃花源,被认为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原型。走进桃花源,站在洞外,感觉幽洞通天,使人产生“仿佛若有光”的感觉,穿过幽深的桃源洞,眼前豁然开朗,别有天地。洞内土地平旷、阡陌纵横、良田美池、村落点布。四周为溶洞,多为悬崖峭壁,似与外世隔绝,有松峰耸翠、石室藏书、飞泉洒玉、玉盘仙迹、乌龙护简、龟鹤遐龄、桃涧流红、机织烟霞等桃源八景。桃花源的水源自伏羲洞的地下水,伏羲洞位于桃花源风景区内。洞最高空间79米,最宽处50米,平均宽度30米;洞内石钟乳丛生,怪石林立,形态各异。

东晋的建立:

东晋王朝是由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小朝廷,虽然在今天我们将其作为一个朝代写进中国的古代历史,但事实上东晋的统治范围却仅限于江南的半壁河山,在此期间,中国北方一直由赵、前秦等外族统治者控制,并且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两个时代——东晋、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时间。

公元三一六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但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仍在全国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三一

七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陶渊明简介《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

陶渊明简介《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作品名称,桃花源记。创作年代,东晋。作品出处,《陶渊明集》。文学体裁,散文。作者,陶渊明。 缘4溪行5。忘路之远近6。忽逢7桃花林。夹岸8数百步。中无杂9树。芳草鲜美10。落英11缤纷12。渔人甚异之13。复14前15行。欲16穷17其

林。林尽水源18。便19得20一山。山有小口。仿佛21若22有光。便舍23船。从口入。初24极狭。才通人25。复行26数十步。豁然开朗27。土地平28旷29。屋舍30俨然3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32属33。阡陌34交通。 鸡犬相闻35。其中往来种作36。男女衣着37。悉38如外人39。黄发垂髫40。并41怡然42自乐。见渔人。乃大惊43。问所从来44。具45答之46。便要47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48来问讯49。自云50先世51避秦时乱。率52妻子53邑人54来此绝境55。不复56出焉57。遂58与外人间隔59。问今是何世60。乃61不知有汉。无论62魏晋。此人一一为63具言64所闻65。皆叹惋66。 余67人各复延至68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69。此中人语70云:“不足71为72外人道也。”既73出。得其船。便扶向路74。处处志之75。及郡下76。诣77太守。说如此78。太守即

陶渊明

陶渊明的家世与生平(2课时) 第一节陶渊明的家世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 字元亮, 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江州寻阳郡柴桑人,就是现在江西九江一带地方。生年一般认为是晋哀帝兴宁三年 (365), 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 经历了东晋的后期和南朝刘宋的初期。死后朋友们议定一个谥号赠给他, 叫“靖节”。 陶渊明生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倾倒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他的任真自得的人格,堪称魏晋风度的杰出代表,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二曾祖父陶侃 东晋是我国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陶渊明的家族不属于门阀世族, 不过他的曾祖父陶侃却曾官至显位。 1 陶侃生平(1)陶侃的入仕 陶侃的入仕过程很经历了一些艰难。《世说新语·贤媛》曾记载一个陶母“截发留宾”的故事。陶侃后来就是经过范逵的辗转举荐,才得以入仕。 陶侃曾做到太尉、都督荆江雍等八州诸军事、荆江二州刺史, 封长沙郡公,成为当时举足轻重的人物, 卒赠大司马。他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高的地位, 全靠他在两晋之交的复杂军事斗争中成就了显赫的军功战绩。 但是,因出身不高, 仍然常常被人瞧不起。他举孝廉后到洛阳, 与同乡羊晫一起乘车去见顾荣, 吏部郎温雅便对羊晫说:“奈何与小人同载!”,称陶侃为“小人”。可见即使功位显赫, 也还是不能根本摆脱门第低贱的阴影。 2 陶侃的为人陶侃是一个精勤务实、奋进不息的人物。 (1)尚书梅陶曾评论他说“机神明鉴似魏武(曹操 ),忠顺勤劳似孔明”, (2)《晋书》本传说他“性聪敏, 勤于吏职……远近书疏, 莫不手答”。 (3)自强不息:《晋书》本传记载了“陶侃运甓 (甓即砖 )”的故事。 陶侃可算是一个具有儒家风范的典型的事功型人物。 三陶渊明的祖父和父亲 1《晋书·隐逸传》说陶渊明“祖茂, 武昌太守”。陶在《命子》诗里称颂他“直方二台,惠和千里”, 可见,陶茂是一个讲究德义修养、处事认真、仁惠爱民的好官。 2 陶渊明的父亲 , 名位都不可考, 大约官职不高。陶的《命子》诗说:“於穆仁考, 淡焉虚止。寄迹风云, 冥兹愠(yun)喜。”说明他的父亲秉性恬淡, 薄视功名,大体上是一个颇受老庄思想影响、沾染魏晋风流的人物 , 与渊明的曾祖父、祖父异趣。 四外祖父孟嘉 渊明的母亲是孟嘉的第四女。外祖父孟嘉出身于仕宦之家, 先后做过太尉征西将军庾亮的从事和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参军。关于他, 有很多名士风流的故事。 1他做太尉庾亮的庐陵从事, 去庐陵公干回来,庾亮问那里的风俗得失, 他回答说:“嘉不知, 还传 ,当问从吏。”这就是“不以物务婴心”的名士风标。 2做桓温参军时, 参加九月九日的龙山宴,有风把他的帽子吹落在地上。桓温示意左

陶渊明诗选

陶渊明诗选 陶渊明(约352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 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曾做过几年小官, 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 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陶诗的艺术 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陶 渊明死后100多年,萧统搜集他的遗文,区分编目,编定了《陶渊明集》8卷,并亲自写序,作传。后来,北齐阳休之又在萧本基础上,增加了别本的《五孝传》和《四八目》,合序目为10卷本 《陶潜集》。阳本隋末失其序目,为9卷本。此后,别本纷出,争 欲凑成10卷,北宋时宋庠又重新刊定10卷本《陶潜集》,为陶诗最早刊本。以上各本都没有传下来。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几种南 宋至元初本。主要有:曾集诗文两册本,南宋绍熙三年刊,有清光绪影刻本;汲古阁藏10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藏8卷本,

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汉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5卷亦即焦□翻宋本。此外,还有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等。最早为陶诗作注的是南宋汤汉。元以后注本、评本日增。元初刊本有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10卷:常见有四部丛刊影印本。清代陶澍注《靖节先生集》10卷,有家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节诗笺》,有“隅楼丛书”本,“层冰堂五种”本,后者称为《陶靖节诗笺定本》。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诗选目录 1-50首: 命子(10首)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陶渊明的主要事迹

陶渊明的主要事迹 陶渊明 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 辞赋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 明的主要事迹,仅供各位了解,欢迎阅读! 陶渊明的主要事迹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 渊明少年时, 家运已衰落, “少而贫苦。 ”他自述: “自 余为人, 逢运之贪。 箪瓢屡罄, 絺綌冬陈。 ”( 《自祭文》 )但物质生活虽然贫乏, 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 “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而另一方面,匡 庐山水和田园风景,也使他爱好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戚戚 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 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 岁 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 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 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辞官归田。 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 亲自撰写《五柳先生传》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 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 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 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 拓展:陶渊明轶事典故 一、折叠葛巾漉酒: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 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二、折叠无弦琴: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 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三、 折叠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 重阳节这天, 陶渊明没有酒喝, 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 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陶渊明诗三首注释(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

移居(選二首) 昔欲居南村,非爲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敝廬何必廣,取足蔽牀席。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1.南村:古直《陶靖節年譜》義熙六年下:“南村(亦曰南里)果在何處?李公煥曰卽栗里。何孟春曰柴桑之南村。……愚通考先生詩文以及誄、傳,而知南村實在尋陽附郭。……自義熙七年至元嘉四年凡十七年,先生蹤跡皆在尋陽。其尤顯著者如‘因家尋陽’,如‘過尋陽見贈’,如‘經過尋陽,臨別贈此’,如‘在尋陽與潛情款’,如‘經過尋陽,日造淵明飲焉’,皆確指其地,不可假借。然則南村之在尋陽附郭,萬無可疑已。”古直所考有據,然《移居》詩果爲何年所作,並無充分根據以論定之,則南村是否在尋陽附郭,亦未能論定矣。 2.非爲卜其宅:意謂不是因爲南村之住宅

好。卜宅:《左傳》昭公三年:“諺云:‘非宅是卜,惟鄰是卜。’” 3.素心人:心地樸素之人。《文選》顏延之《陶徵士誄》:“弱不好弄,長實素心。”李善注:“《禮記》曰:‘有哀素之心。’鄭玄曰:‘凡物無飾曰素。’” 4.樂與數(shuò)晨夕:意謂喜歡與素心人朝夕相處。數:屢。何注:“言相見之頻也。” 5.從茲役:爲此事,指移居南村。從:爲。《管子·正世》:“知得失之所在,然後從事。”役:事。《左傳》昭公十三年:“爲此役也。” 6.鄰曲:鄰居。 7.抗言:高言。《後漢書·董卓傳》:“卓又抗言曰”,李賢注:“抗,高也。”在昔:陶澍注:“《商頌·那》:‘自古在昔。’《魯語》:‘古曰在昔。’” 8.奇文:或指自己與朋友所作文章,或指前人文章。《漢書·王褒傳》:“朝夕誦奇文。” 9.疑義相與析:蔣薰評《陶淵明集》曰:“讀‘疑義相析’,知淵明非不求解,不求甚解以穿鑿耳。”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1、生平: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九南)人。私谥靖节。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其生平大体上可分三个时期:二十九岁以前为居家读书时期;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为时仕时隐时期;四十一岁至六十三岁为归隐时期。有《渊明集》。 2、思想:东晋末年的思想学术是以老庄思想为主体的玄学盛行,佛教、道教亦广泛流播,传统的儒家思想虽受到冲击,但并未完全泯灭。渊明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有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济世救民的入世精神、道德人格修养、安贫乐道的心态,在他的思想中均有所体现。而道家的追求个体自由和超脱世俗的出世精神,以及崇尚自然、追求反朴归真的思想,又深深地嵌入了他的灵魂之中。整个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渊明。 一、渊明的诗歌 1、思想容: 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所反映的思想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饮酒》[结庐在人境]、《和郭主簿》等。抒写了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并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情厚谊。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凋敝,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现实世界。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乞食》等。 咏怀诗和咏史诗: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诗的主要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如《饮酒》、《拟古》、《杂诗》、《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多属这一类。 其它:渊明的行役诗是其宦游其间的作品,多是写行役之苦和厌倦仕宦思慕归隐的容。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赠答诗多是写朋友之间的友情。如《答庞参军》、《与殷晋安别》等。此外渊明还有一些哲理诗。如《形影神》等。 2、艺术成就: 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朱子语类》)轼说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辙书》)又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上卷《评柳诗》)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三十首》)诗除了这种基本风格外,还有一些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的诗歌。朱熹也曾谈到他豪放的一面:“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 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有关陶渊明的一些资料

一。陶渊明为什么要做官? 1、陶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由此可见陶 渊明身世显赫,魏晋时期贵族子弟做官为社会风俗,就如同王羲之父子。因此陶 渊明也不能免俗。 2、儒家思想以“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理想,任何儒家弟子都有入仕为官的愿望,陶渊明亦会如此。 二。造成陶渊明逐渐形成归隐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时代政治的原因。 陶渊明生逢乱世,他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十个皇帝,社会处于空前的大 分裂、大动荡的黑暗时期。在这样的社会中,陶渊明的治世理想是难以实现的。 晋宋时期,推行的是门阀世族制度,政治极端腐朽。门阀世族制度萌生于东汉末年,形成于魏晋,魏文帝曹丕为篡汉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为门阀制奠定了基础。中正官“计资定品”只重门第,不重乡议。司马家族建晋之后,继续推行这 一政策,逐渐形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官位世袭局面。土族与庶族有着明 显的界限,不仅政治、经济地位不同,甚至不通婚,不同乘共坐。士族的权势之大、气焰之盛,这皇权也不能完全控制。晋武帝司马炎时,土族王恺、石崇斗富,石崇对司马炎资助给王恺的一支二尺多高的珊瑚树不屑一顾,随手打碎,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士族的奢侈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士族官僚的把持下,庶族寒门的人 士很难有做官、晋升的机会。当时的名士、犍为李密就曾发出了“朝中无人,不 如归田”的慨叹。陶渊明祖上虽做过高官,但仍属庶族,又加之家境清寒,所以 在官场上始终受到歧视。从他29岁到41岁这13年的游宦生涯中,他曾五次出仕,五次辞官。第一次,太元十七年(公元393年),任江州祭酒;第二次,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在桓玄处当僚佐;第三次,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在刘裕手下任参军;第四次,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在建威将军刘敬宣部下任参军。同年秋天,他第五次出仕,任彭泽令。不久,他就脱袍归隐,再未出仕。这五次出仕, 他在职的时间前后累加也不过四、五年,所任官职都是些参军、县令之类的小官,根本不可能实现他那“大济苍生”的远大抱负。但他又心存希冀,雄心不死,所 以才这样仕而退、退而仕,反复不已。这时期陶渊明的思想在“用世”问题上发 生的反复曲折的变化、直到最后政治理想的彻底破灭的思想状况,在他的咏怀诗 中都有所表现。 其次,陶渊明所受的教育和他个人的性格,也是促成他退隐的重要因素。

陶渊明的生平、作品及影响

陶渊明的生平、作品及影响 陶渊明 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底例证。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 ——朱光潜《陶渊明》 陶渊明是晋宋之际最优秀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在中古文学研究中也是最受著目的研究热点。自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陶渊明的作品受到众多的学者的重视,而近百年来,陶渊明的研究已成了专门学问,形成了与“红学”、“杜学”等可并称的“陶学”。 (一)陶渊明生平与思想

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的曾祖为东晋初名臣陶侃。陶侃以军功而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他在东晋是地位显赫的人物。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所以陶家自陶侃起,仕宦已历三世,算得上是一个有地位的贵族。但是,值得注意,陶侃尽管地位较高,但他毕竟和王、谢等门阀士族不同,他的出身较寒微(晋陶母祝发待宾),而且出身少数民族,因而他在当时仍然是被那些高级士族所轻视的,比如温峤曾骂他是“奚狗”,《晋书·本传》说他“望非世族,俗异诸华”。到了陶渊明这一代,由于父亲早亡,家世已经中衰了。 关于陶渊明的研究,首先有几个热点问题,先提出来,供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探讨。 一是关于名字。陶渊明有两篇文章,一是《晋故征西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一是《祭程氏妹文》,文中均自称渊明。陶同时之颜延之所作《陶征士诔并序》称“有晋征士寻阳陶渊明”,陶渊明名字似无大问题,但到沈约的《宋书·

陶渊明传》则载云:“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开始出现了歧异。萧统的《陶渊明传》载:“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名与字已混淆不清。《南史·陶潜传》:“陶潜字渊明,或云字深明,名元亮。”深明当时避讳,改“渊”为“深”。梁启超认为:“渊明必先生名无疑”,故颜《诔》直书为:“有晋征士浔阳陶渊明”。他认为“潜”是陶渊明的小名。朱自清先生《陶渊明年谱之问题》则主张:陶渊明字元亮。入宋更名潜。 二是关于陶渊明年龄。这也是至今争论不休而未成论的问题。大致有这几处看法:一种说是63岁。见沈约《宋书·陶潜传》、萧统的《陶渊明传》,持此说后代不乏其人。现在一般的文学史与作品选,都取此说。但此说被质疑的是颜《诔》止作“春秋”若干,无确切之记载,又一处说“年在中身”,“中身”二字出身《尚书·无逸》“文王受命中身”,据《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九十七而终”,依次推论,似与卒63岁尚有距离。第二种说法是76岁。此说根据是陶《游叙川》“开岁倏五十”据自序,其时辛丑(401)陶渊明五十岁,至元嘉四年(427)终,得七十六岁。清人黄璋、今人袁行霈持此说。第三种说法是56岁,梁启超先生主此说,提出八条例证。而游国恩先生则逐条驳斥。第四

《走近陶渊明》教学实录

《走近陶渊明》教学实录 潍坊(上海)新纪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刘志强【学习内容】 《五柳先生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P172) 《归园田居》(主题丛书《光明的心曲》P2) 《饮酒(其五)》(人教版八年级下册P207) 《咏荆轲》(《陶渊明集》) 《读山海经》(《陶渊明集》) 【学习目标】 1.多角度理解陶渊明,深层次走近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2.熟读并背诵《五柳先生传》。 【前置阅读】 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据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由阅读学习资源,能够读熟读懂;对《五柳先生传》要按照“字训义、句贯意、文寻脉、篇会旨”的标准读懂,并熟读成诵。 【学习过程】 一、多角度理解陶渊明 师: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林语堂,恃才傲物,能被他看上的人不多,而他却这样高的评价一个人,他说这个人“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生(齐答):陶渊明。 师:对。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陶渊明先生。(板书课题,出示课件:图片)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下陶渊明的简介。 生:陶渊明,晚年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有《陶渊明集》。 师:谢谢。要想更全面、更感性的了解陶渊明,还要依靠同学们上节课阅读的学习资源。这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极具挑战性,希望同学们顺利过关啊。第一个——(出示课件)。 生:我读我说。 师:好。请朗读资源里你最喜欢的诗文,说说你对陶渊明的评价。

生:“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我从中读出了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 生:“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是元好问对陶渊明的评价,陶渊明的诗是灿烂至极后的平淡,是抛却浮华的天然、和真情流露,所谓“文如其人”,我想这也是陶渊明的性格特点吧。 师:思考很有深度,令人敬佩。 生:“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几句诗其实改变了我对陶渊明的看法,他虽然隐居田园,寄情山水,可并没有消极避世。但是我对精卫和刑天的故事不是很了解,那位同学给我讲一下? 生:我来。我读过《山海经》。(绘声绘色讲述精卫填海和刑天的故事) 生:(热烈的掌声) 师:惊叹的同时,我更多的是欣慰。因为这位同学找到了学习语文正确方法,那就是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透过学习资源里的诗文,陶渊明的形象在浩如烟海的文化长廊中,恰如惊鸿一瞥,在我们眼前逐渐清晰起来。 下一个节目,请一位有感情的来朗读屏幕里的诗句,然后请另一位同学用2个字来概括陶渊明的特点。这个节目叫做——(出示课件)。 生(齐读):你读我说。 生(读):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生:真淳。 生:自然。 生:淡泊。 师:都很好,我的概括是“率真”。下面的诗是《咏荆轲》,同学们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来? 生:豪迈。 生:慷慨激昂。 生:悲壮。 师:好!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读):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桃花源记作者简介 陶渊明简介及作品赏析

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末期南朝宋政治家、初期诗人、辞赋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归隐后写了大量田园诗,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因为好喝酒,又被称为酒圣陶渊明。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做过几年小官,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辞官回家,从此隐居。有《陶渊明集》,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陶渊明作品赏析: 1、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一 巨猾肆威暴,钦駓违帝旨。

窫窳强能变,祖江遂独死。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长枯固已剧,鵕鹗岂足恃! 4、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七 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亭亭凌风桂,八榦共成林。灵凤抚云舞,神鸾调玉音。虽非世上宝,爰得王母心。 5、答庞参军·其四 嘉游未斁,誓将离分。 送尔于路,衔觞无欣。 依依旧楚,邈邈西云。 之子之远,良话曷闻。 6、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五 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 7、归鸟·其二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

《走进陶渊明》

《走进陶渊明》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他的生活经历,体会其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全面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意义。 2、分析体会陶诗歌平谈质朴的语言特色。 3、初步学会诗歌分析、诗歌赏鉴的技巧。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陶渊明的人生道路和思想性格 一、导入 以初中所学陶渊明的作品导入 二、陶渊明的时代与生平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不过到了他,家境已经没落。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却是对他十分不利的。这时,反动的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点,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出身于庶族寒门的人则遭到无理的压抑。陶渊明的曾祖陶侃虽以军功取得晋朝的高官,但本身并非门阀士族,在当时就已被讥骂为“小人”和“溪狗”,到了陶渊明时代,连这样的家世也没落了,他自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 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可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他又作过镇军、建威参军,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田的道路。 陶渊明的后期最值得重视的是他亲自参加了劳动。这就当时文人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封建社会和儒家思想本是鄙视劳动的,两晋南北朝士族尤甚。陶渊明却冲破了这种剥削阶级的意识,坚决地走上了躬耕自给的道路。 三、陶渊明的生平阶段 陶渊明(365~427),友人尊他为陶征士,私谥靖节,世称陶靖节、靖节先生。曾任彭泽县令,因称陶彭泽、陶令。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一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一)、居家读书时期 这一时期从陶渊明出生到29岁。此间他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居家读书。 由于父亲早逝及战乱等原因,至陶渊明时家道衰落。陶渊明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是在柴桑农村度过的。此间他潜心学习经籍。“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陶渊明俨然是个超脱“尘事”、忘乎“世情”的读书郎。 其实,陶渊明并没有完全忘却“尘事”与“世情”,他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有三个志向:一是忠君孝亲,二是弘扬信义,三是诚心获显。这三个志向的宗旨是做一个“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好官。

陶渊明集序翻译

陶渊明集序翻译 有人说陶公的诗篇篇都有酒字,我认为他本意并不在酒,而是以酒为线索.他 的文章与一般的不一样,辞藻精简,跌宕生姿,远超非凡.文章爱恨分明,敢说敢写, 并无太多拘束.其意境或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干云霄.谈时事则有 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加上陶公为人不变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安于道义,苦守节操,不以躬耕为耻,不以穷困为意,如果不是圣贤,没有不渝的 志向,怎么能出污泥而不染呢? 新城游北山记翻译 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尽是野草树木、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开始时还骑马行进在乱石纵横,的路上。旁边都是大松树,松干弯曲的像车盖,笔直的像垂筒形的旌旗,挺立的像人,平卧的像有角的小龙。松树下的草丛间有泉水,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时隐时现;泉水落人石井中,发出锵然的鸣声。松树之间有藤长数十尺,弯弯曲曲像一条大蛇。树上有鸟,黑色羽毛很像八哥,红顶长嘴,俯而啄食,发出清脆的声响。稍稍往西,一座山峰很高,山下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把马的缰绳系在岩石的尖角上,大家相扶相携着往上攀登。竹子一片,抬头看不见太阳,走了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踩着鞋子前来相迎,跟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崖壁而建,筑有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得以出奉,而这间屋的门和那间屋的窗正好相对。坐定之后,山风一阵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相视而惊慌,不知道自身正在什么地方。将近黄昏了,就都睡在山上。 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数十竿竹子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凄厉的声响。竹子间的梅树和棕榈树森然耸立的样子,如同相对而立鬓毛突出的鬼魅。大家又面面相觑惊恐不安而未能人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那里。 回家几天之后,还是恍恍惚惚地脑海中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 游黄牛山翻译 江水又东经黄牛山,山下有石滩,名叫“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面的高崖间,有一山石很像人的样子,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已经很高了,又加上江流湍急,纡回曲折,即使沿途经过,住上两夜,还是能够望见此物。所以在这里行走的人有歌谣唱道:“早上从黄牛山出发,晚上寄宿在黄牛山,三天三夜,黄牛山依然像以前那样。”

陶渊明简单介绍

发表于 2010-3-7 10:20 | 魏晋诗歌创作的巅峰——陶渊明诗 诗歌, 巅峰, 创作, 陶渊明 魏晋诗歌创作的巅峰——陶渊明诗 生活在东晋后期的陶渊明是两晋诗坛的殿军。在士节不振,玄风煽炽的时代环境之下,陶渊明以其特立独行的高洁品格和旷逸清真,质直淳朴的诗歌作品,跻身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列。魏晋以来的诗歌创作至此达到一个高峰。 1。身世、思想与隐仕选择 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浔阳柴桑人,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陶渊明的曾祖是东晋名臣陶侃,祖父陶茂亦官至太守。不过由于陶侃出身寒微,种族不明,在东晋始终未进入士族行列,所以其子孙到了渊明父辈 这一代,就湮没无闻,隔绝于仕途了。 渊明父亲早死,母亲是大名士孟嘉的女儿,因此在他早年,一方面生计贫苦,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①;一方面则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史称其有高趣,博学善著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②。因为门户寒微,陶渊明直到29岁,始出仕州祭酒之职,然而耿介的性格令他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在家闲居了六七年之后,到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左右,陶渊明再度出仕,到荆州刺史桓玄府中任属吏,两年后,孟氏母卒,他再次辞职回家。元兴三年(404年),刘裕为镇军将军,陶渊明又到镇军府出任参军,

不久后转到江州刺史建威将军刘敬宣府中。次年3月,安帝反正,府主解职,陶渊明亦决心归隐。苦于乏资,遂在这年8月接受彭泽县令之职。但官场中的折腰逢迎依旧令他难堪,于是在这年11月毅然弃官归家,终身不再求仕。 在归田之初,陶渊明的生活还算安定,然而自义熙四年(408年)之后,他的家园开始频频遭到火灾、战祸的破坏,到义熙七年左右,遂移居到寻阳负郭的南村。在此期间,陶渊明目睹了政治舞台上刘裕的北伐和篡政活动,个人生活方面也经历了因水、火、风、虫灾及亲人丧亡带来的种种艰难,但躬耕之志终不变。熙九年朝廷征他为著作郎,亦坚辞 不就。 进入晚年,陶渊明的生活更加贫困,有时甚至到断炊乞食的地步,中年后就染上的痁疾(即疟疾),亦日益加剧。朝廷中,刘裕最终篡位成功,并用残忍手段弑杀了退位的晋帝。这一切使陶渊明更感受到世事如幻和世途黑暗,对现实愈加不肯妥协,刘宋江州刺史檀道济曾于以米、肉的馈赠,他麾之而去.到元嘉四年冬十一月,陶渊明于贫病交加中溘 然长逝。 陶渊明这位伟大诗人一生的思想原则和处世态度,都是通过其仕隐之迹而具体表现的,对他这方面心态的了解,有助更深刻理解陶诗。无疑,陶渊明内心在出仕和归隐间,是存在深刻矛盾的。他的曾祖陶侃,在东晋是一位注重事功,不废儒学的经世之臣,给陶氏家族留下了重儒的传统。受这种影响,陶渊明自幼研读诗书儒术,崇尚立善有遗爱的人生理想,而且毕生保持了儒学的思想信仰(如无这种信仰,是很难在人生困境中坚守固穷之节的);对祖上的功业,陶渊明也十分敬仰,在诗中一再称述桓桓长沙,伊勋伊德,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①。儒学信仰加上对先辈勋绩的感念,陶渊明思想上一度渴望立志建功,他在《杂诗》中回忆年轻时的追求,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诗句;早年的多次出仕,也都带有将用世理想付诸实行,希望有所作为的用意。

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

豪华落尽见真淳 ——陶渊明《自祭文》赏析 生死的问题,是陶渊明思考与诗歌的重要主题,众多诗文都有涉及,如《自祭文》、《拟挽歌辞》、《形影神》、《杂诗》等。《拟挽歌辞》的写作时间存在争议,多认为写于去世之前,与《自祭文》同年。袁行霈先生不同意此说,认为写于壮年时期,两篇作品不是在同一心境之下所作。《自祭文》为其生前绝笔,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总结了其一生以及他乐天委分的人生观念,没有了《拟挽歌辞》中的诙谐讥讽,语言淡之又淡,内容却沉之又沉。 金人元好问赞美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说的是渊明的诗文与其他作家的作品相比清新自然,质朴淳厚;就渊明自己的诗文来说,《自祭文》为真淳之至。渊明亦自言著文以自娱,故坦诚平实不造作,《自祭文》可看作其最真诚深刻的内心剖白。 《自祭文》有回顾总结性质,与他的其他相关诗文参看,可感受其内容的丰富,亦可在对比之下体味其最质朴的语言。 全文由秋之萧索写及己之辞归,然后由死及生,回首往事,对比己之乐天委分与彼之愒日惜时,述己之异志;既又重回此时,想象己之葬礼与死后,再申己怀,最后感叹人生之难与死之不惧。下文逐句对陶公《自祭文》1进行赏析: 岁惟丁卯,律中无射。 渊明于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九月作《自祭文》,是年十一月,卒。文首序时,是祭文的惯例,可在自祭文中,值得玩味。该处的时间,有解作写祭文的时间,亦有解作渊明预测的大化之时。据袁行霈考证,《拟挽歌辞·其三》写于渊明壮年时期(46岁),中有“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2句,此当为预测,而时隔二十年,从衰得白,从白得老,是不是也要从老而终了呢?渊明大概是有此想的,故而在76岁时的九月作了《自祭文》。 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3,贫病交加的晚年冷风萧索的漫长秋夜,渊明辗转反侧:又是草木黄落的时节,可草木还会随霜露的改易而再生,我是不是要像鸿雁那样开始远征了呢?这一去,还会再回吗? 寒夜秋风,鸿雁落木,或是实写,或是起兴,清冷萧索之气顿生。 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故人凄其相悲,同祖行于今夕。 1陶渊明:《自祭文》,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5月第一版,2011年十月北京第10次印刷,第一九六页。 2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三》,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一四二页。

陶渊明生平简介

陶渊明生平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元亮,曾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田园诗人。他幼年失去父亲,家道中落。由于社会动荡,早年一直没有出仕,后为贫穷所迫,陆续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等一些小官。为官期间,尔虞我诈的官场使他认识到社会现实的黑暗,终于从彭泽令任上弃官归田。 陶渊明受时代思想和风气的影响,早年就有爱好自然的一面,所以在他政治理想破灭后,他选择了洁身守志、栖身田园的道路。陶渊明归隐后亲自参加了劳动,与下层人民有了较广泛的接触,同时对自然也更热爱了。在此基础上,他写出了大量赞美田园风光、赞美农村纯朴劳动生活的诗篇。由于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在表现方法上,这些诗歌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少见华丽,但这并不意味着平淡无味。在田园诗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富有意境,所选的景物多具有鲜明的特征,且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征。 陶诗还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这种情、景、理交融形成的意境十分和谐,往往令人神往。这些艺术特色突出表现在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中。诗中语言朴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称为“陶诗中的珠玉”。 陶渊明虽栖身田园,却仍未忘怀现实,也未消沉颓废,这种执著于自己追求的不懈精神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就形成了陶诗的另一种风格:豪放旷达的“金刚怒目式”,如《咏荆轲》等诗都具有慷慨激昂、悲愤雄壮的风格。

陶渊明研究

陶渊明研究 1、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死谥靖节,与刘遗民、周续之合称浔阳三隐,最早的作品集子是梁萧统所编《陶渊明集》;最早的刊本是北宋时期宋庠生的十卷本,现存皆南宋以后的刊本;元初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十卷本,此本为陶集首部集注本,收入四部丛刊;清陶树《靖节先生集》十卷本,资料最为详尽,收入四部备要。 2、田园诗:陶诗130首,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对田园生活的描写,用优美的诗歌描绘了与归田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描写田园自然的优美风光和闲适自得的愉悦心情,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一个主要内容,如《归园田居》;歌咏农业劳动和农村淳朴的人际关系,如《劝农》五首表达对耕种劳作的重视态度,陶渊明从田园耕凿的忧勤中讨出田园生活之乐趣,在躬耕自资的生活中,人际交往是淳朴的;反映生活日益贫困;诗中也有嗟老叹乏、感慨志向无成的内容;反映心中忧虑得到自我排遣得到内心的平衡,《形影神》三章最能够反映他由矛盾到醒悟、解脱的心路历程。 3、咏史诗:陶渊明还有一些属于咏史类的诗歌,表达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寄托怀抱,如《咏三良、咏荆轲、咏二疏》以及《咏贫士七首、读山海经十三首》 、有战天斗地的神话英雄(夸父、精卫),有出仕登朝却被殉葬的良人(子车氏三良)等等,人物类型既多,情调也不尽相同,有的疏淡,有的悲惋,有的豪放,有的高旷;最引人注目的是有豪放风格的《咏荆轲》(朱熹说其诗露出本相)。 4、辞赋:陶渊明辞赋作品共有三篇:《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皆为抒情之作,内容各有侧重,写作上也呈现出不同的格调。 《归去来兮辞》细致地描述了他对人生认识转变过程以及回归田园的喜悦之情,首段写悟而归田,抒情与议论结合,写出他对自己前半生人生反思与觉醒;中段写回归田园的喜悦之情,夙愿得偿回到久违的田园,充满着闲适安逸的生活情趣,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以闲适自得的美好生活来表达对世俗社会的反感;末段写他对人生的感悟,投身于自然的怀抱,在天地万物自然而然的运化中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辞别官场宣言书,表达他对世俗社会的鄙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真谛的探索,写法上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自然优美,情韵悠长)。(欧阳修评说:晋无文章,唯《归去来》一篇而已) 《感士不遇赋》抒发对正直之士遭遇不幸的悲哀和感慨,借以表达他对仕途功名的认识和隐居避世的志愿,此赋是有感于董仲舒和司马迁以士不遇为题的赋篇而作,整篇作品感慨深沉,表达了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情。 《闲情赋》抒写对美人的相思爱慕之情,此赋是陶渊明作品中引起争议最大的一篇,不同平实淳朴的一般风貌,它感情热烈,描写细腻,辞采农丽,笔墨酣畅,表达出丰富的想像力和精巧的艺术构思。 5、散文:陶渊明散文有9篇,《五柳先生传》是一篇自传性质的作品,其人姓名里居不详,因宅边有五柳树便自以为号,分写诸事以展现其个性风貌:一写性情(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二写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三写饮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四写生活(安贫乐道)、五写著文自娱(常著文章自娱颇示自志),全文以平实、简洁的语言,生动、诙谐的笔调勾勒出一个忘怀名利、淡泊自持的人物形象。(萧统《陶渊明传》所言: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桃花源记》集中表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用传奇笔法,以优美、干净的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介绍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均作过太守。外祖父孟嘉曾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但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衰落。“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希谷冬陈。”(《自祭文》)这是他少年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飞举的羽毛)思远翥(zhù放飞)。”吐露出建功立业的宏愿。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明,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便辞官而归。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了六、七年。三十六岁时,作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四十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作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四十一岁辞归。同年八月,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shòu]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辞官之后直到逝世,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四十四岁后,家中又不幸遭遇大火,生活更加贫苦。“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咏贫士》)这些诗句,反映了他物质生活的贫乏。但是,诗人在精神上却恬然自适。因为他永远摆脱了象樊笼一样的腐败庸俗的官场,回到了日夜怀念的田园。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同农民们保持着融洽亲切的关系。尽管他还和农民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他一反地主阶级轻视劳动、鄙视劳动人民的偏见,“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却是难能可贵的。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 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的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使他早昕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他的道家思想,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

陶渊明个人简历

陶渊明个人简历 陶渊明(约376~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父亲早死,因 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 自足的田园生活。 自小体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贫,不能常得”;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见“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六十岁左 右去世。深受后世文人骚客推崇,欧阳文忠公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即《归去来兮辞》)而已”;在中国诗人享有很 崇高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认为: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 只有杜甫。 生平事迹 早年生活 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 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 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 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 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 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 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 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 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 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 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 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致仕生涯 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 吏详情已不可考。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 酒(此官职具体负责事务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 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对旧居的怀念。一年 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 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此时他的心情是 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目倦 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义熙元年(公 元405年)三月,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有《乙 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隐居生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