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审员培训讲义

内审员培训讲义

内部审核员培训讲义

第一章定义

?审核

?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

?审核证据

?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

?审核准则

?用作依据的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

?审核发现

?将收集到的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进行评价的结果。

?审核结论

?审核组考虑了审核目标和所有的审核发现后得出的最终审核结果。

?审核范围

?审核的内容和界限。

?注:审核范围通常包括对实际位置、组织单元、活动和过程以及所覆盖的时期的描述。第二章内部管理体系审核

第一节审核的策划

?审核策划

?领导重视是做好内审的关键;

?管理者代表要亲自抓内审工作;

?内审的具体工作需要有一个职能部门来管理;

?组建一支合格的内审员队伍;

?内审需要有一套正规的程序;

?在建立管理体系时应考虑内审工作。

?审核的策划

?确定审核目的、范围和准则

?选择审核组,指定审核组长

第二节审核的实施

?现场审核的准备

?现场审核的实施

?审核后续活动的实施

?现场审核的准备

?编制审核计划

?审核组工作分配

?准备工作文件

?审核计划内容

?审核目的;

?审核准则;

?审核范围,包括确定受审核的组织单元和职能单元及过程;

?现场审核活动的日期和地点;

?现场审核活动预期的时间和期限,包括与受审核方管理层的会议及审核组会议;

?审核组成员的作用和职责;

?为审核的关键区域配置适当的资源。

?准备工作文件

?审核组成员应当评审与其所承担的审核工作有关的信息,并准备必要的工作文件,用于审核过程的参考和记录。这些工作文件可以包括:

?检查表和审核抽样计划;

?记录信息(例如:支持性证据,审核发现和会议记录)的表格。

?编制检查表

?检查表是内审员进行审核时的一种自用工具。

?检查表的作用

?明确与审核目标有关的作用;

?使审核程序规范化,减少审核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使审核目标始终保持明确;

?保持审核进度;

?作为审核记录存档。

?编制检查表的要点

?对照标准、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要求;

?选择重要的管理体系问题;

?结合受审核部门的特点;

?抽样应具有代表性;

?检查表应有可操作性;

?按部门进行审核时要包括涉及的标准条款,按过程进行审核时要包括涉及的部门。?现场审核的实施

?举行首次会议

?信息的收集和验证

?形成审核发现

?准备审核结论

?举行末次会议

?举行首次会议

?首次会议的目的

?确认审核计划;

?简要介绍审核活动如何实施;

?确认沟通渠道;

?向受审方提供询问的机会。

?管理层,与受审核的职能或过程的负责人应参加首次会议。

?首次会议的程序

?会议应当是正式的,并保存出席人员的记录,会议由审核组长主持,其程序是:?与会者签到;

?人员介绍;

?重申审核目的、范围和准则;

?实施审核所用的方法和程序,包括告知受审核方审核证据只是基于可获得的信息

样本,因此,在审核中存在不确定因素。

?信息的收集和验证

?应当通过适当的抽样进行收集并验证与审核目的、范围和准则有关的信息,包括与职能、活动和过程间接口有关的信息。

?只有可证实的信息方可作为审核证据。

?审核证据应当予以记录。

?审核证据基于可获得的信息样本。

?信息的收集和验证

?收集信息的方法包括

?面谈;

?对活动的观察;

?文件评审。

?审核的基本内容

?审核的基本内容始终包括四个问题,即:

?过程是否已被识别并适当规定;

?职责是否已别分配;

?程序是否得到实施和保持;

?在实施所要求的结果方面,过程是否有效。

?审核过程的控制

?对审核过程的控制首先是审核组长的责任。

?审核过程的控制包括

?控制审核计划;

?控制审核活动;

?控制审核发现。

?在审核过程中,审核组全体成员应注意控制以下要点:

?样本策划合理;

?辨识关键过程;

?评定主要因素;

?重视控制结果;

?注意相关影响;

?营造良好的审核气氛。

?在进行现场审核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相信样本;

?选择样本要有代表性,应随机抽样;

?要依靠检查表,若要偏离应小心谨慎;

?从问题的各种表现形式去寻找客观证据;

?当发现不合格时,要追到必要的深度;

?与被审核方负责人共同确认不合格事实;

?始终保持客观公正有礼貌。

?审核方式

?审核方式概括起来有四种:

?顺向追踪;

?逆向追溯;

?按部门审核;

?按过程(要素)审核.

?调查方法

?要善于提问;

?要注意倾听;

?要仔细观察;

?要作好记录;

?要善于追踪验证。

?提问技巧

?提问的基本方式可包括:

?开放式提问;

?封闭式提问。

?控制审核发现

?对照审核准则评价审核证据以形成审核发现。

?审核发现能表明符合或不符合审核准则。

?审核组应对审核发现进行控制,包括以下方面:

?合格或不合格要以事实为基础;

?不合格事实要得到受审核方确认;

?道听途说不能作为证据;

?审核组内要相互沟通,统一意见。

?不符合项和不符合项报告

?不合格定义:

?未满足要求。

?“要求”是指下述要求:

?适用的法律法规、合同等;

?管理体系标准;

?管理体系文件。

?不符合项的形成

?不符合项是由以下任一种情况所形成

?管理体系文件规定不符合标准要求;

?管理体系现状不符合文件规定;

?体系运行结果未达到预定的目标,即效果不符合目标。

?不符合项性质的判定

?不符合项就性质来说可分为两类:严重(主要)不符合项和一般不符合项。

?严重不符合项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即构成严重(主要)不符合项:

?体系运行出现系统性失效;

?体系运行出现区域性失效;

?严重影响产品或体系运行的后果的不合格现象。

?一般不符合项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即构成一般不符合项:

?对满足管理体系过程或体系文件的要求而言,是个别的、偶然的、孤立的性质轻微的问题。

?对保证所审区域的体系有效性而言,是个次要的问题。

?不符合项报告

?不符合项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不合格事实描述;

?不合格性质的判定;

?审核依据或不合格条款或编号;

?审核员签名;

?受审核方代表签字;

?受审核部门或过程。

?不合格事实描述

?准确地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何种情况等;

?使其有可重查性和可追溯性;

?力求简明精炼,抓住核心的不合格加以概括提炼;

?观点、结论要从描述中自然流露,不要光写结论,不写事实。

?审核结论

?审核结论可陈述诸如以下内容:

?管理体系与审核准则的符合程度;

?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保持和改进;

?管理评审过程在确保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改进方面的能力。

?审核员在结束现场审核时,应通过对审核记录的汇总整理,在多方面收集客观证据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不合格项,进行不合格项的统计与分析。并进而评价管理体系的有

效性。最后由审核组长起草审核报告,并在末次会议上宣布审核结论。

?审核记录的汇总整理

?在仅限于一般不合格项的情况下,可以以下方式处理:

?同一性质的偶然性的一般不合格项可适当合并;

?对性质更为轻微的不合格事实,可作为观察项要求受审核方一并采取纠正措施加以整改,但审核组无需跟踪验证。

?体系有效性评价

?根据审核记录的汇总整理,审核组应对体系的有效性作出评价,其依据;

?审核中发现的客观证据;

?不合格项的统计与分析包括:

?不合格项的数量;

?不合格项性质;

?不合格项在体系过程中分布;

?不合格项在在各部门中分布等。

?末次会议

?末次会议是现场审核的结论性会议,是审核组报告审核结果和审核结论的会议。

?末次会议仍由审核组长主持。

?末次会议目的

?向高层管理者说明审核情况,以使他们能够清楚地理解审核结果;

?宣布审核发现和审核结论;

?提出纠正措施的追踪要求;

?宣布结束现场审核。

?末次会议内容

?与会者签到;

?重申审核目的和范围;

?总结审核情况(包括不合格报告);

?说明抽样的局限性;

?纠正措施要求;

?领导讲话。

?审核报告内容

?审核目的;

?审核范围;

?审核准则;

?审核时间;

?审核组长和审核组成员;

?审核发现(包括不合格项统计);

?审核结论(对体系符合性和有效性评价)。

第三节纠正措施的跟踪

?纠正措施的重要性

?对不合格项进行清理和总结,防止顾客和体系运行受到其后遗影响。

?对现存的不合格项采取措施防止其造成更大的不良后果。

?认真分析原因,防止再发生,便于改进管理体系,为未来管理体系的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纠正措施要求

?不合格项发生的部门应认真进行分析,寻找不合格发生的真正原因,以便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

?纠正措施应针对不合格发生的原因,其目的是防止不合格再发生。

?纠正措施内容

?纠正措施内容包括:

?原因分析;

?纠正措施;

?纠正措施制订者和执行者;

?预计完成期限等。

?纠正措施跟踪原则

?所有在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必须由不合格项发生的部门根据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审核组进行跟踪验证,形成闭环。

?内部审核的纠正措施跟踪验证一般应采用现场检查纠正措施的效果。

?纠正措施跟踪程序

?审核期间内审员确认不合格项;

?内审员向受审核部门提交不合格报告并提出纠正措施要求;

?受审核部门签字认可不合格项,并提出纠正措施计划;

?内审员评价认可;

?受审核部门实施和完成纠正措施;

?内审员对纠正措施完成情况进行验证;

?内审员对纠正措施实施结果作出判断;

?全过程作好记录;

?提交纠正措施跟踪报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