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证券投资基金论文

证券投资基金论文

证券投资基金论文
证券投资基金论文

证券投资基金论文

摘要

证券投资基金是当今金融市场最流行的金融工具之一,是金融信托的一种重要形式,不同于股票和债券,证券投资基金是通过发行基金份额,把众多的社会闲置资金募集起来,交由专门机构的专业人员按投资组合原理进行分散投资,获得的收益由投资者分享的一种投资工具。目前,世界基金市场总值约3万亿美元,接近全球商品贸易总额。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开放式基金的正式推出,投资基金将会得到巨大的发展。它对完善证券市场、调整产业结构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与一般企业会计相比,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有其自身特点,分别在会计主体,会计分期,会计确认原则和会计计量等方面有其特殊性。本文通过对证券投资基金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分析它与一般企业会计的差异之处,并结合证券投资基金会计中估值问题的研究以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完善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会计。一、证券投资基金概述

(一)证券投资基金的涵义

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存,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即通过发行基金份额,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投资,并将投资收益按基金投资者的投资比例进行分配的一种间接投资方式。(二)证券投资基金的起源与发展

1.证券投资基金的起源

证券投资基金是证券市场的必然产物,在发达国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1868年,英国所组建的“海外及殖民地政府信托”组织公开向社会个人发售认股凭证,这是公认的设立最早的投资基金。1879年,英国《股份有限公司法》公布,投资基金脱离了原来的契约形态,成为了股份有限公司式的组织形式。1924年3月,“马萨诸塞投资信托基金”在美国波士顿正式成立,被认为是真正具有现代面貌的投资基金,同时也是第一个公司型开放式投资基金。20世纪80年代后,证券投资基金在全世界范围内更是得到了普及与发展。截至2002年末,全球共同基金的数量有5.3万只,资产规模达11.22万亿美元。

2.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

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1997年11月14日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之前的早期摸索阶段;二是,《暂行办法》

颁布之后到2001年8月的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发展阶段;三是,2001年9月以后的开放式基金发展阶段。

目前,我们国家的基金市场是以开放式基金为主,辅助于一些在2001年前发行的小规模,封闭式基金。从现状看,封闭式基金到期后也逐步过渡到开放式基金的行列,管理层大力发展开放式基金的愿望和努力也逐步明朗化,这大大提升了开放式基金的资产规模。(三)证券投资基金的分类

1.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

证券投资基金根据规模是否可变,可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基金。前者在基金合同期限内基金总份额固定不变,流通和定价方式主要依靠在证券二级市场上在持有人间的转让;后者是指基金的规模总额不固定,基金份额在基金合同约定的时间和场所以每日的资产净值进行申购或者赎回的一种基金运作方式,它相对封闭式基金而言净值难以人为操纵,交易相对公平。

2.契约型基金和公司型基金

根据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基金分为契约式和公司型基金。前者由基金投资者、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之间所签署的基金合同而成立,投资者的权利和义务主要体现在基金合同的条款上;而后者在法律上是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的股份投资公司,它依据基金公司的章程设立,基金投资者实际上是基金公司的股东,和一般的企业一样,享受的是股东的权利,背负着股东的义务。公司型基金主要以美国市场的投资基金为代表,而我国目前设立的基金则都为契约型基金。

3.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

根据募集方式的同,基金还可以分为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前者是指可以向社会大众公开发行销售的一类基金,后者则只能采取非公开方式向特定投资者募集发行。私募基金在美国非常盛行,得益于其完善的证券监管体系。而我国目前合法化的只有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合法化的研究和讨论尚在探索之中。

二、证券投资基金会计基本理论问题

(一)会计主体的拓展

1. 基金的会计主体的界定

按照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经营活动。我国的投资基金一般可以从组织形式上分为公司型和契约型两种,作为公司型投资基金的会计主体与一般企业相似,是指公司本身各项经营活动的范畴。但对于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来讲,它们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其是一种契约型的组织形式,它不同于公司型的基金,它们本身并没有一个公司制的载体,并且只要投资者愿意就可以根据投资契约的有关规定减少或增加其投资额。而基金日常的运作和管理活动,都是由基金管理人或者讲是基金管理公司来从事的,所以研究时必须将基金与基金管理公司严格区分开来,将基金资产和基金管理公司的资产区别开来,将基金本身的经营活动与基金管理公司区分开来。

显然,基金管理者或者基金管理公司不可能简单地成为全部基金会计的主体,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基金管理者或基金管理公司与基金本身是分离的,管理者只是按照基金章程的有关规定,定期获取相应的管理报酬,他们本身并非是基金的所有者。所以从本质意义上讲,基金会计最本质的主体只能是基金本身,也就是讲基金会计所要管理和披露的是投资基金本身价值变化及其原因的各项信息。显然作为基金管理公司的会计主体是指该公司本身经营活动的范畴,这些会计信息可以作为合理评价基金管理者的业绩的重要依据,但决不能与基金主体的信息混为一谈。

2. 基金会计主体的特点

基金会计主体并不以一个单独的法律主体的形式存在,也不具有人格化的特征。会计主体是会计工作特定的空间范围,它为特定范畴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和进行的经济业务提供了基础,从而也为规范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的相应范围等提供了依据。因此,从会计主体的定义来看,基金的会计主体范围就是指其所拥有的全部基金资产,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业务的处理,都应被规范地限定在此项范围之内。

然而,基金会计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实际是由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托管人代为行使的。基金托管人负责保管基金的财产,而基金的管理者发起设立基金并从事基金的日常管理活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基金的资产独立于管理人和托管人的资产,另一方面,

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按照与基金持有人的契约,履行基金会计主体的核算和信息披露等相应职责。

从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基金会计主体的这种特点是基于现代的委托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因为投资基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委托理财的经济行为,委托和受托双方的经济关系是根据相关契约建立起来的。委托方通过购买基金单位来完成出资过程,并对基金拥有所有权和未来收益的分配权,并委托基金管理人从事基金的管理和运作,且按照基金章程的规定,支付给基金管理人相应的报酬。基金管理人除了按契约规定从事基金的运作和管理外,绝对不能随意占据或挪用基金资产,这也就必然要求在会计主体上将委托方的基金资产与被委托方的基金管理人财产区分开来,并根据不同的会计主体进行会计核算和定期披露,向基金投资人提供真实可靠和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分期的细化

传统的会计分期一般以年度、半年、季度和月份为单位,分期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对于一般行业来说,无论是从会计信息的提供成本,还是从管理者、投资者的需求角度,这种期间的划分都是可接受的。

而基金资产的主要投向是资本市场上的股票、债券等高流动性、高风险性的证券投资,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和环境变化常常导致基金价格与其净值发生偏离。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会计分期对基金进行核算与披露的话,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早已事过境迁,毫无意义。因此,从及时性原则出发,基金会计期间划分必然更加细化,即以周甚至是日为核算披露期间。目前规定,证券投资基金必须在每日沪、深两市收盘时,估算和公告基金净值和基金单位净值,以增强信息的及时性,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求。

随着网络的普及,即时财务报告的概念已成为理论热点。而基金会计分期的细化则从会计实务上打破了原有的会计分期框架,对于进一步推广即时财务报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三)确认原则的突破

传统的会计确认理论以实现原则为指导,即会计只对“已实现”或“已发生”的交易事项进行确认。对于在形式上不符合会计确认标准的事项,即使其在经济实质上已导致经济资源的流入或流出,也不得进入会计系统。

按照我国有关基金管理规定,所有基金在每个交易日结束后必须进行估值,并根据估值结果调整基金净值。这样就产生了基金的投资估值增值,而该增值部分并未实现,按照实现原则是不能进行会计确认的,可见,对传统确认原则的突破是不可避免的。

(四)计量属性的更替

与其他会计核算对象相比,基金的一个明显特征在于其资产存在形态多以流动性资产为主,主要包括银行存款、清算备付金、交易保证金、利息等应收项目、股票、债券及配股权证等证券类资产以及投资估值增值等。对于以上投资类资产的计量,目前明确规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合理地反应基金的状况,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通过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成本价值的计量反应的都是基金过去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基金的价值随时发生着变化,公允价值更能准确地反映基金的现时价值。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能使期末基金的账面价值与市价一致,会计报表披露的基金价值就是可以变现的市场价值。这样可以真实地反映基金的价值。

上述分析显示,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最多只是适用于个别资产如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计量属性,更多时候现行市价比历史成本更为公允,更为有用。结合基金的制度特征及其资产特性,可以看出以现行市价为主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符合实际的。

三、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问题

(一)投资估值增值

“投资估值增值”在基金会计中核算中具有广泛的意义。按照《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与《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的规定,所有基金在每个交易日结束后都必须进行估值,并根据估值结果调整基金净值。开放式基金每日公布净值,封闭式基金也需要每周公布。因而,作为一种会计要素,“投资估值增值”尽管并未实现却已得到适时的确认。这与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投资、存货、固定资产及其他资产的确认不同之处是在于后者只对报告日所报告资产发生的减值或折价情况进行确认,而对该资产的增值或溢价则不予确认。这样,尽管满足了谨慎性需求,但信息披露的完整性、真实性却大打折扣,进而必然降低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基金会计中有关“投资估值增值”确认的做法,虽然有

其制度特征(基金的每日估值),全面应用于其他会计领域不现实,但却为会计的确认理论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它至少说明,当理论要求的条件能够具备时,理想的符合“决策有用”的会计确认应该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所有包含已实现和未实现的会计要素的会计信息,“实现原则”也应该让位于更符合经济现实的确认原则。

(二)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目前,我国开放式基金在估值日对基金的估值无论其增值还是减值在会计上都要加以确认,核算,处理。任何上市公司流通的有价证券,以其估值日在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市价(平均价或收盘价)估值;估值日无交易的,以最近交易日的市价估值。未上市的股票如果是配股和增发新股,按估值日在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同一股票的市价估值;如果是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按成本估值。投资估值日对基金持有的股票、配股权证估值时,如为估值增值,按所估价值与上一日所估价值的差额,借记“投资估值增值”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如为估值减值,按所估价值与上一日所估价值的差额,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投资估值增值”科目。

四、证券投资基金会计中的估值问题

(一)基金估值的概念

基金资产的估值是指根据相关规定对基金金融资产和基金金融负债按一定的价格进行评估与计算,进而确定基金资产净值与基金份额净值的过程。基金资产估值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基金相关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基金估值后确定的基金份额净值,是开放式基金申购与赎回价格的基础。

(二)我国基金估值的现行办法

基金资产净值是基金投资者能够得到的最重要的基金信息之一。对于开放式基金投资者来说,基金单位净值是其申购和赎回基金单位的价格;对于封闭式基金投资者来说,基金单位净值也是他们判断基金投资价值的基础。同时,基金单位净值还是计算基金投资收益率的基础数据,是绝大多数基金评价方法的评价基础。因此,基金单位净值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计算的准确性,对于基金投资者和基金市场的其他参与者都极其重要。

对于证券投资基金来说,由于其投资目标为有价证券,因此基金资产的主要构成就是其所投资的有价证券,基金资产净值为其所投资的有价证券的价值估值与其负债金额之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