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读书笔记官僚政治的朝代特色、官僚本身及文化、制度的本质挖掘

姓名吴俊

指导老师华翔

专业名称外交学

学号xxxxxxxxxx

时间 2016年10月23日

本月阅读的是吴宗国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这本书是有很高的含金量的,对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了解与感悟是有很大帮助的,开始的时候读起来有很多的专业的词汇,读起来是有些吃力,但是随着不断深入,这本书会给你带来不断的惊喜,一种突然觉悟的欣喜。另外这本书是由不同的学者写的,他们的笔锋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有的深入且高度凝练,有的简洁且深入生活及人物性格,对本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丰富。总的来说,这本书始终围绕着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分析来展开的,在官僚政治的具体描述中有所取舍,并没有所有的构成因素进行阐述分析,主要是对于前后朝代的继承关系、制度变化与创新、突出的政治问题和特色的政治体制的深入分析,从前期的萌芽到后期的发展成熟以及变化淘汰都有很细致的描写,对于古代政治重要方面的整体把握是很大丰富作用。另外在具体阐述时还有总结性的语言出现,上下承接、史论结合,论述逻辑思路非常清晰。以及加入各朝的对比、制度沿革,能够让你快速领略古代官僚政治的起伏变化和发展趋势。这便是我读这本主观的一些感受。

在读完整本书之后,首先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基本构成有了些了解,虽然书名是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但是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是在相互交叉影响发展的,所以本书是官僚政治制度、官僚机构以及运行机制和官僚本身统一的一个整体。因此了解了基本构成是对官僚政治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之后在本书思路的指引下有了些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整体发展变化趋势的认识,现在我对其做一简单的整理,叙述一下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发展的一些现象及本质问题。

在政治制度和官僚机构方面出现了这些现象:政治体制发展愈加完善和成熟,官制机构更加精细更加繁杂,行政理性化大大提高,分工更加明确;由临时设立的管制,随着使职体制的发展,使职化的趋势下促进了新的常规机构的出现,丰富了行政机构,为国家政治制度的创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央与地方的实力彼消此长,两者之间的矛盾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国家政权只到县一级成为常态,各朝遵守的规则,是由于统治者一直维护着乡社传统,用宗族、家族、血缘去自我团结维护基层社会,用社会的士族去控制基层平民,另外对于地方的高度控制,常常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再增设机构去控制地方,而增设机构往往演变成地方一级行政单位,还会出现重内轻外的现象,重京官轻地方官;唐宋以后体制重大变化是行政权的扩大和分化,中央决策、立法群体的扩大和决策立法的外廷化、制度化,国家对行政的监察也逐步加强,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中古时代帝国官僚政治体制逐渐由以皇帝个人为中心到以整个朝廷转变。在官僚机构运行机制方面:皇帝家务逐渐从国家政治行政事务中分离出来,并且走向制度化;国家行政和决策开始在一起,最后逐渐分离,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各司其职,制度化合理化运行;在行政与决策的分离想象下,政治中心从行政走向决策;在制度方面的成熟完善下,机构的运行之间发展向以分权制衡为原则;在官僚机构和机制运行中可以发现国家对地方和编户的控制,对国家机器的运转以及实行中央集权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我们会发现在国家政治的运转当中,非理性政治和变态政治,往往是由于皇权次生以及官僚之间的主属性和附属性所造成的。那么在最后看官僚本身:在官僚主体首

先就出现了文吏之争,再到文吏融合,最后官员的素质能力的综合性;在选官上,从方式、标准等方面经过不断变化,最终落在科举考试之上,在此变化当中,科考选官,官员升迁等不断制度化;传统文官等级制由汉代禄秩的“职位分等”类型,在魏晋以下转向了“品位分等”,文武官阶制度不断形成品位化;官僚组织体系总的趋势是日益强大,与它的官僚制度的完善有很大关系,但是与官僚在经济、政治、司法及社会有着特权是分不开的,是盛久不衰的根本驱动力;君主必须与官僚合作才能治理好国家,从开始的君臣共治天下,合作关系最后演变成明清的主奴关系;看官僚政治的在文化方面的支撑基础,是来源于学士群体的发达,这样才能维持官僚政治的构建。这些便是我们在阅读之中总结出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发展的一些总的趋势与变化,以及一些本质问题。

那么现在我在就各个朝代的官僚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的发展及变化进行一些概括。秦汉时期是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开的时候,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包括官僚帝国体制的奠基、文吏体制和律令秩序的建立、尊儒改制与儒吏分分合合、官僚阶级的士族化。秦汉还逐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务运行系统,并逐步形成一套严密的法律、法规作为政务运行的准则,也就是秦汉时期的官僚制的主要特点;充分利用文书档案和严格依照规章法典、理性行政是由严格受训的专业吏员承担、行政机器严格依照法律规章运转。以及文法吏逐渐与儒生的融合,也是重要的时代走向。

东汉至魏晋时期,官僚政治制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特殊阶段,豪强大族及官僚利用原有的政治体制、选官制度、经济实力和特殊的文化优势,逐步取得了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大权,西晋时期门阀制度开始形成,在东晋到达高潮,出现了典型的门阀政治,以及出现了政务官员是由门阀把持,寒门的官员只能担任负责具体事务处理的事务官。

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对官僚政治的贡献更大,本朝大多是少数民族建立的而政权,重视军功和吏治,加之汉化逐步形成了一些创新与发展官僚制度,成为官僚政治复兴的动力和起点,并且为后世隋朝的制度发展有很大借鉴作用。

隋朝和唐初在政治制度的发展是一个过渡时期,对前代制度的扬弃,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在唐代逐渐形成成熟的中央政务职权的分化以及平衡相互牵制配合的有机的三省制,以及这个时期的使职体制的发展与中书门下体制的建立,唐代的官僚政治制度不断在调整中发展。

宋朝最为突出的便是“祖宗之法”,处处体现着防弊的原则,但是并不是制度上毫无创新,宋朝政治制度是在不断调整之中。由于使职体系的发展逐渐形成新的中央官僚机制,三司制的形成。宋朝的政治风气,以及在制度设置上面,还体现着务实和理性的精神,制度设计更趋精致,运作程序也更加严密。由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官员的综合素质提高,综合型官员出现。君臣关系上面也是非常合理的,君臣共治天下的观念成为共识。

在金元时代,由于外族对中原的统治,揉和了一些贵族政治的一些不成熟的草原旧制,不够细密,呈现简明的风格,并且也做出了一些创新,行省制度的逐渐形成及其它制度化的特殊历史原因,并且在过国家政治中还呈现出蒙古统治集团特有的统治意识,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另外明朝的制度主要是在金元制度的基础上整理、改革而形成的,对明朝政治制度设

置有很大影响。

那么在明朝时期,也有其特色的政治现象,丞相制的废除打破了皇权与官僚体系的原有平衡,形成了新的关系。在这些基础上明朝的设计了内阁为中心的辅政机构,皇帝直接掌管六部,其实也体现了明朝明显的中央决策、立法群体的扩大和决策立法的外廷化、制度化。官僚集团的产生途径更加制度化和社会化,其构成更为平民化,官僚集团的膨胀和向基层社会的渗透,形成绅士阶层,而绅士阶层的崛起明代官僚政治的重要特色。明朝的官僚士大夫自我意识和政治人格日渐成熟,在面对皇权的高压,一部分士大夫官僚在抗争中表现出较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独立意识,维护着制度和道统。明朝的宦官问题也是很凸显的,但在维护皇权的角度来讲,明朝对宦官的控制基本上十年成功的。

清朝时期,制度机构上的安排,军队处与内阁以及翰林院、通政司等构成清朝中枢机构一内一外两个部分。清朝的政治制度的设置机构的设计,已经非常合理、精细化和制度化,中央在地方之间设置新的巡抚制度,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在清朝达到顶峰。官僚集团基本完全死气沉沉,沦为为皇权服务的奴隶。但是在清朝后期,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官僚政治制度已经僵化,加之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外部刺激下政治上开始了近代化,经历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出现了一些现代民主国家的制度和机构设计,但是在清朝的内外交困下走向覆灭。

以上便是我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整体把握,以及各朝代出现的特色政治和制度上创新变化的认识。

宰相权力的下移不是单纯的权力转移,而是财政、军事这两大部门事务增加,职掌扩大的结果。他们在行政系统中越来越处于突出的地位,到宋朝终于独立出来,形成了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并存的体制。行政系统权力扩大的而结果,宰相所需要决定的事情,只剩下军国大事、高级官吏的任免和新出现的重大事务,而这些都是需要经过皇帝的批准,宰相就显得多余。因此,明初取消宰相,表面上是宰相权力太大,而实际上是宰相事权下移,行政各部门权力扩大的必然结果。唐宋以后,皇帝的权力越来越集中,相权日益削弱,最后乃至于被取消的秘密就在于此。

摘抄理由:吴宗国先生在绪论当中谈的宰相问题,是非常有总结性的,也揭露了宰相权力变化以及最后宰相制被废的本质根源。而后面在各个朝代的论述都比较零散,没有这么有概括性。绪论这段很有价值,把宰相手中能把握的真正权力做以分析,在官僚政治制度的变化之中,行政系统权力的扩大,最终削弱了相权,宰相制不断萎缩而最终消失。

心得体会:上面所论述的是唐宋以后的宰相制的变化,在唐宋之前,宰相的地位还是不可撼动的,宰相统帅六部,百官之首,掌握全国的政务以及部分决策权和兵权,权力仅次于皇帝。在唐宋以后,三省六部,以及后期的中书门下制和三司制,宰相的相权开始不断向行政系统转移,其他的权力开始向其他机构转移,权力的相互制衡和事务处理的相互配合,慢慢成为宰相制衰落的重要因素。再到明初朱元璋元朝时期宰相权力过大危及皇权,加之官僚

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国家事务增多,行政各部门的权力扩大是必然的,重大事务则是皇帝亲自处理就不需要宰相的存在,并且不断加强君主权力,这些本质的原因,在胡惟庸这个借口下废除了影响中国一千多年古代政治的宰相制。从这个宰相制的废除,我们不能简简单单从皇权对想权的压制作用以及对相权的被分割和削弱来看,应该落实整个政治体系各个因素的变化,国家政治制度以及机构运转的大方向趋势来认识这些权利的变化,进而认识宰相制渐变中的根本导向因素。另外宰相制的废除,对明朝政治制度的有很大影响,还形成了一些制度的创新。

科举成为中高级官吏主要来源,对于官僚政治制度具有深远影响。第一,官吏世代担任高官由少到无。第二,上下交流的活跃。第三增加了政府的活力。事实上,隋唐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工作内容的扩大,在政务处理的过程中不仅是政策性加强了许多,而且事务性的和技术性的工作也大为加大。从隋唐开始,历朝都是从制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得。第一,职官制度上。第二,官僚选用上,隋唐时主要强调才学。随着科举逐步成为官吏的主要来源,对官吏实际从政经验,越来越引起重视。第三,在具体运作上,程式化的加强,除了保证政务运行的效率和规范性,也便于各级官吏进行操作。

摘抄理由:这一段还是一样对科举出现以后,在官僚构成和用人体制上以及科举对官僚集团产生的影响做出了很好的总结,但是这里主要讲到的是隋唐之后的制度化趋势的选官的用官的模式,所以我想把前朝的加以描绘。以及把这些内容加以理解消化。毕竟官僚的构成和来源是了解官僚本身最直接的因素,在对官僚的构成以及来源的理解之后才会更加深刻和理性的去分析官僚政治。

心得体会:秦朝时期,主要的选官标准就是军功,而在用人对象上主要是文法吏。西汉时期主要是以当朝的官位的高低和财产的多少为依据的,而后出现了辟举和察举以才德为标准选官。东汉到晋逐步形成以门第为选官的标准,形成世族和寒门之分。南北朝逐步用军功才学打破门第限制。隋唐科举制成为国家纯粹按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僚的考试制度,最后一直沿用至清末。那么现在我们看科举的不断推广而产生的影响,官吏世代担任高官由少到无,隋唐之前四世三公、世家大族的例子是很常见的,而在科举制的不断发展之下,官僚的平民化加深,寒门也不断涌入政治高层,虽然当朝为官的子弟尤其文化优势以及经济教育条件的优势,但如果无心上进,是不能世代为高官,官吏世代担任高官的逐渐消失。另外科举提供了各个阶层的上升渠道,以及后期明清的绅士阶级的崛起,在政治与社会方面上下层交流活跃。区别与以往的世家大族文风以及政治观念大都趋同和受其长期从事政治活动的腐化,从寒门上来的中青年官员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基层经验和较为新的观念和活力,为政府增加了活力。另外在选官的途径,标准和具体运作上都体现了制度化的特征,由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官僚的要求也在变化整体是向综合型课考,程式化和规范性加强以保证政务运行效率。这些是究于官僚本身的标签特性做以分析的,这对各朝的制度创新、机构和机构运行的深入体会有很大帮助的。以后也需在事物的来源上去分析,加之相关主要因素去加以了解,

比如国家政治制度对官僚本身也是很大影响力的,因此对事物有完整了解。

外戚政治构成汉代政治的重大特色。汉初去古未远,“家天下”色彩仍很浓厚,还有一些母系氏族遗俗的残留物,例如皇室子女往往系以母姓,皇室视外戚如宗室而不称异性,太后及长公主在宫廷中拥有发言权。进而,变衍生出了外家帝舅的贵重之局。

摘抄理由:以往认为汉代的外戚是依附于皇权而产生,是专制本身滋生出来的,是皇权的次生品。对于其他的观念并没有考虑其他的因素,但是在读到这里,想到汉代的外戚是最明显的,虽然皇权是比较强大,但是其他朝代并没有出现那么严重的状况,这肯定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所联系,而闫步克这里的观点很有启发。

心得体会:文中说的很正确,汉初毕竟离先秦不是很远,一些母系氏族的和“家天下”的观念,对其汉初的外戚提供了一些思想的支持,由母系而延伸出来的外戚力量对汉代政治影响巨大。当时汉代皇帝对宗族参政比较敏感且有诸多限制,这样一来外戚更有了做大的方便途径,以致在最后王莽以外戚身份夺去了刘姓王朝。我们回到当时背景,去古未远和母系遗俗以及家族色彩浓厚为外戚提供了生长的条件,当时的“家”的因素在汉廷的权力争斗中起了很大作用,王子的往往依靠母亲家族的势力来提高自己的实力,而反过来又成为舅家利用的机会,加之汉代后期幼主上位较多,大多成为外戚所利用进而影响朝纲。另外在我思考之下,发现当时还是家事即国事的观念,皇族家事还没有从国事中分离在出来,所以外戚也不被视为异姓,所以在对国家事务操控上是很便利的。所以纵观汉代的吕氏、窦氏、薄氏以及后来王氏等在国家政治中权倾一时,但是也会随着母姓的更替外戚也有所变化,所以最终落在外戚是附着在君主上存在的。在这点上更加丰富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本质原因以及时代原因来更好理解汉代外戚问题。

三公府之外,尚书组织又发展成政务系统,意义深远重大。尚书、丞、郎的任命都由大臣提名,吏部任命,也不是令、仆所能自决的。所以尚书省的长官与僚属关系,具有更多理性行政色彩,个人依附关系大大淡化了。尚书组织之所以颇具发展潜力,一是君主专制集权意图的促成,二是行政合理化需要的推动。东汉以来事权日益向尚书台集中,而三公府诸曹掾属,则逐渐闲散化了。汉代有三公分部九卿制度,但其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汉以后诸卿,则转而与尚书各个部门逐渐确立了承接关系。尚书台最终变成了政务中心,在隋唐之际发展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制,并沿用到了明清时代。

摘抄理由:这一部分着重讲了中央行政的合理化,尚书组织的不断发展,发展成为政务系统,最终转变为政务中心。也对这一变化的过程进行了简单而富有总结性的描述,从它的尚书等下面机构的任命、皇帝对其的重视程度、事权在尚书组织的集中和行政合理化的推动等方面看起尚书组织的而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并且这种制度的活力一直沿展至明清。其中发展转变的逻辑是非常清晰的。

心得体会:在秦朝建立的三公九卿制,汉朝也对其继承,三公本是政务中心,把握着中

央的大多议事及部分决策权。而随着时代的变化要求,皇权日益集中的要求,那么在处于宫中的尚书令等组织官员就更容易被皇帝控制,进而来控制朝政。第二个就是国家机构的不断扩大,社会的发展,政治事务增多,这就迫切要求尚书组织的扩大,事权不断向其流动。第三,在理性行政的驱动下,以往汉代那种门生、故吏的现象大为减少,个人依附关系大大淡化,尚书省长官和其部下是平等的幕僚关系,都为皇帝办事,三公府对其尚书组织的牵制也少了。而后演变三公府日益萎缩,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常常用来安抚功臣,作为一种荣誉,并没有实权,最后被废除(废除时间各有说法)。总的来看尚书组织的发展符合了当时君主集权和行政合理化的要求,而当时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就是这样一个潮流,所以它一直沿用至明清。

官僚制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充分利用文书档案和严格依照规章法典,严格依照法律规章运转是官僚制的又一突出特征。秦律篇章之多,律条之细,充分显示了行政所达到的法制化程度,秦汉行政严格遵循法律精神,往往为后世难以企及。吏民对王朝法律的了解是法制贯彻的基础,秦汉王朝都非常重视普法工作。对文书和档案的利用程度,代表了官僚制度的发展水平,行政的书面化可以大大提高精密性、规范性和可靠性。

摘抄理由:这一段的摘抄并不是一段完整的段落,是我在秦汉时期官僚制的重要特点下,分段摘下我所想论述的集中点,后面也没有合适的总结性语言。从摘抄的主体看,主要论述的是中国古代官僚制的行政的法制化、理性化、制度化和书面化,对官僚制发展水平要所能达到的客观要求,所以对于文本的指导,我想简单的把秦汉的时期的官僚制度的特点做以分析。

心得体会:秦朝是以法家思想治国,对法律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厉行法制,想借以法律的手段,建立一个完全由政府控制的国家,把所有人民纳入自己的统治,同时也非常注重行政的效率,追求行政完全的理性化。汉朝在这方面也是继承了秦的风格,也是注重法制的,比如众多出名的酷吏出现,行政按照法律规章制度运转,重用文法吏,但后期的汉代后期的儒吏之争也是非常明显的,提倡君子治国,但这里先把这些因素做以别论。

首先看秦朝的所用的法家基本精神就是理性行政,正所谓商君之遗,心于进取,而在汉朝时也是秦俗盛行。对于当时的行政效率的要求,对文吏的任用也是理所应当的,文吏的行政能力是非常强的,国家政治主要由严格受训的专业吏员担任,充分利用文书档案和严格依照规章法典来运转国家机器。另外秦汉时期对于普法工作也是做得很到位的,有利于法制的贯彻,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秦汉是以文吏治天下的,以及对于官僚制度的制度化,精细化的发展,在行政上的理性化,是非常接近现代理性官僚体制的。

当然我们在另外一个方向去看,这种官僚制度是非常早熟的,它也有很多不合理和粗糙的地方,如此的严苛的绝对统治,极权主义在当时的社会是达不到的,没有完全控制社会的技术基础,平民化的进程特别快,这样的最终结果,社会是分离的,国家可以用极权来组织社会,或者就是倒向无政府主义,所以当时秦朝乍亡。汉朝在平民化的进程中,以及理性行

政的指引下,这种早熟政治社会趋势蔓延对统治者没有利处的,因此出现了儒家的用道义去融合官僚之中,以保持社会平稳发展,所以政治发展还得迎合时代的步伐。

王朝以学士为官僚的主要来源,以儒学为其正统意识形态,也构成了其独一无二的政治特点,构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官僚政治形态。缘此,忽略了帝国政治的文化方面,就经常无法透彻理解传统古代官僚政治的特有冲突与变迁。这样一个特点的形成,秦汉时代堪称其奠基阶段。两汉儒生与文吏间充满矛盾冲突,但又在日益接近、彼此交融,最终是“吏服训雅,儒通文法”。由此形成的亦儒亦吏、非儒非吏、学者兼备为官僚的政治角色,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士大夫政治”的最基本的特征。

摘抄理由: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奠基时代就是秦汉,而当时的官僚的主要来源,以及它的文化基础是需要去深刻认识的,这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基本定型之前的政治思想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秦与汉初的文法吏是治天下的主体,而后加上儒家的崛起,出现两者的斗争,以及最后最后走向融合,儒生吸收文吏的思想,吏员再学习经术,而最后在尊儒之后,以儒学为正统意识形态,也就构成了这一中国特色的官僚政治形态。

心得体会:按照现代官僚制度的理论来看,。理性行政对应的官僚,是严格依照法律工作的受训专业人员,秦汉的文吏就很接近这种定义。而到了文帝之时就有所改变,下昭举贤良,这就可以看出文帝以有所赞同儒家的观点,以及贾谊也主张恢复儒学,恢复礼制,儒生群体就开始崛起,到了汉武帝时期,直接尊儒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兴办太学,尽管武帝并没有真正重用儒生,而是利用儒家之礼来满足自己的虚荣,这对儒家进军政治阶层是一个大好时机,这是这样帝国官僚的成分来源不断被儒生更新和换血,秦朝那种君主绝对专制、文吏忠实的执行的政治形态,到了汉代,由于儒生群体进入政权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然而也开启了两者的激烈斗争,在西汉中后期儒生逐渐赢得了优势,对于社会的整合起到了很重要的的作用,儒家的“礼”发挥了很大的整合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以及太学生的参政议政,天人三策以及谶纬之学,儒学愈来神道化,神秘色彩浓厚,儒生缺乏行政能力,对西汉君主执政确是是一种麻烦,国家政治很难走上正常的轨道,随着西汉社会的危机加深,王莽走上了政治舞台替代了西汉王朝。而王莽则是响应时代的号召,直接彻底的儒家化,进行变法改制,并且赢得社会认同,政治到达稳定的状态,但是他完全抛弃了秦汉法制及其理性行政的精神,他的失败势所必然。法家和文吏造就的深厚的理性行政传统,它体现于文法律令之中,已成为帝国体制的基石。他的失败,东汉帝王的吏化方针,文法吏再度活跃起来,恢复了一度遗弃的理性行政精神,王朝的政治的整体方针是“经术”和“吏化”并用,儒学的吏化也就清洗掉了神秘色彩以及谶纬之学的非理性的因素,承认吏法对国家的治理的重要性。秦政和王莽新政,在文法和儒术是相互排斥而偏枯了一方,东汉政治则让他们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两者相互吸收,王道与霸道相互调试,文吏儒生化和儒生学习吏法,由儒吏合流而迎来了士大夫政治的初步定型。

这么看来也就是秦汉官僚来源主要先经历文法吏在走向儒家文学之士,再到儒吏结合的

亦儒亦吏,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特色形态,也为以后官僚政治做出了奠基。另外我想补充一点,我对王莽改制失败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它完全抛弃了理性行政,用道统来维护统治显然是违背社会潮流的,违背国家专制统治所需要的理性的官僚体系。

早期社会的发展状况,造成的专制官僚的不成熟性。秦汉仍处于中华帝国的历史前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水平依然有限,原生性的社会关系—如宗族关系、依附关系以及种种私人化的非法理性关系—依然大量残留或渗透于组织当中,而在当时政治体制还没有发展出足以抑制这些因素的成熟机制,像唐宋时期的科举时代那样。所谓的“封建化”进程和豪强大族的抬头,则在侵蚀消解着帝国对地方和编户的控制能力。总的来看,在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的法理秩序的维持变得艰难了,随机的政治斗争和私人性、依附性以至“封建”性因素,频繁冲击着正常行政,侵蚀着官僚机器,而使制度流于空文或发生扭曲。

摘抄理由:这里从根本上阐述了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阶级严重侵害者官僚政治制度,破坏了原有的运行模式,此时得皇权都受到削弱,皇权衰弱。可谓当时非理性的因素对官僚政治的影响大,出现一些时代特有的现象,政府实力大大削弱,行政效率低下,所以我想顺着这一思路对这个变态的扭曲的时代做以分析,去探索门阀的形成和官僚组织发展所遇到的阻碍,以及如何破除这些非理性因素重新回到官僚政治的正轨。以及门阀形成的实质。

心得体会:首先我们从士族形成的条件看,由于经学大家的产生,且在朝担任高官,师传和家传形成文化优势,加之与地方豪右的结合,士与族的结合,文化优势和经济优势,在社会中成为名族,并且参与政治,有着丰富的社会资源,以及阶级特权,逐步形成大的门阀家族。从他们的发展来看依附性的逐步强化和士族地主对依附农的占有,来看其“封建化”的特性,官族、学门、豪右相互结合,由于宗法关系并未消失,宗族自我维护观念很浓厚,他们相互依附,又因为土地兼并的严重,士族形成自己的庄园,有着很完善的经济政治系统,拥有大量的部曲、依附农、门生,动辄上万人,社会力量非常大,依附人口政府无法控制,经济来源也被切断,致使君主基本无法与之作斗争,况且君主在经济文化实力上都无法与之抗衡,并且还需去依靠士族。

那么看门阀士族的出现导致了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当时各种政治举措取决于各大在族的平衡和盛衰,并非皇帝所能决断。随机的政治斗争因素经常导致了制度的变态,制度及变迁并不仅仅依据行政,所以政治的扭曲是很正常了。门阀的形成大都经历了一个由儒入玄的过程,士族名士玄虚放诞、“以理事为俗吏,奉法为苛刻……从容为高妙,放荡为达士”,对吏员的贬低,对行政事务并不关心,放荡无序,严重侵蚀着官僚行政秩序。他们的文化追求和特权享乐所消耗的大量社会资源,与其政治业绩很不成比例,完全弱化了政府的组织能力,社会管理职能基本丧失,官僚政治的理性化,行政的滞缓,社会毫无进取之心,也无法组织社会力量来统一国家。而到了南朝的此等士族和土豪的崛起,以及北朝的军功立国的思想注重行政理性化,逐渐压制了士族的发展,由此衰落,最终把国家政治带回官僚政治体系的正轨。

我看一些实质性的东西,魏晋南北朝时的士族政治并不是春秋贵族世卿政治,只是有所相识,他们世代为官,说明他们还是依附在帝国体制之内,准确一点说还是在官僚组织中成长起来的,可以说是一种贵族官僚政治。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皇权的沉浮盛衰,呈现出一个两边高、中间低的“鞍马形”历程。我们从此可以看出官僚政治与门阀政治之间的斗争,以及君主对士族压迫的反抗。我们又可以回到官僚政治制度的不成熟上,官僚在秦汉时期的强加,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族关系、依附关系、私人性因素的在社会上复兴,对官僚政治有大的侵蚀,士族政治又盛行,这是官僚政治体制不完善的体现,但是最终又要回到正轨,走向官僚政治制度。这就像一种新事物的出现,想要代替旧事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不断的斗争冲突之中,途中还会有过渡交融的阶段,甚至出现反复,但最终新的符合时代的制度就会代替旧的,引领时代潮流。

在南北朝后期,北朝显示了蓬勃活力,北朝最终得以统一南方,绝不仅仅来自部族的骑射传统和强大武力。和南朝相比,北朝的官僚政治在运作上更为富有效能,而且在制度上赢得了众多进步。所以我们认为,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而体制的进步活力,则可以最终归结为北方的独特历史道路。

由北朝而入隋唐,军功贵族们的自身文化水准在不断提高,在向士人官僚转化,民间普通知识分子因社会安定,教育普及而悄悄抬头,科举制为之提供了入仕通道。最终,“进士集团”标志着士人官僚再度崛起,在这个时候,帝国政治就真正回归于“常态”了;当然,同时也迈上了一个崭新台阶。

摘抄理由:本来这点不想拉出来说,放在前一段里说,但是在南北朝冰层下的潜流:政治制度的发展,以及胡汉融合北朝成为历史的出口,开启科举制度和唐宋文武阶官制度的先声,以及对御史台的监察权力已大为扩张,北朝的为唐代的“三司推事”和分道巡行制度提供历史的药引。行政的合理化的逐步驱动,逐步复兴了官僚政治制度,帝国政治也在创新中迈上新的台阶。隋唐的文韬武略是也需要注意前朝所开创的的制度的先声,这些是不能忽视的。

心得体会:北朝的历史贡献确是高于南朝,北朝显示了蓬勃的活力,最终统一南方,这仅仅是北朝的强大武力,北朝的官僚政治在运作上更为富有效能,而且在制度上赢得了众多的进步,是体制内的力量,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北朝的监察胜于南朝,不断加强御史台的监察权力,监察体制在调整磨合中日益协调,尚书左丞的纠弹限于台内,百官监察权归于御史台,这就逐渐形成了分工制衡关系,说是唐代三司推事制的先声。孝文帝和宣武帝设东西道大使和畿内大使,这种分道出巡为唐代建立分道巡行制度开了历史先河。北周的军阶和官阶一致化了,文散官初次形成了一个首尾完备、清晰整齐的品官序列,武官也向戎秩转化,在唐朝逐渐演变成品、阶、勋、爵体制。北朝的制度方面的创新虽然不完整,单是为后面隋唐的的制度规范与创新,提供了借鉴。

所以我们看待历史的时候,不能有意识的忽视这些分裂时代,只看重强盛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作为,虽然这些强盛时代开创不少,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分裂时代的所创造的东西,一

个分裂时代的出现就是一个新的强盛时代的先声,因为这分裂时代是所有落后的腐朽的会被战争所打破,所有的因素在这个大融合的时代,进行重组,最终在大一统时代爆发出新生的力量,为新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所以我们需要要完整的看待历史,要有头有尾。

由政事堂改称为中书门下,并不仅仅是名号上的该变,而意味着中枢体制的重大变革。过去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三省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明确分工但又互相制衡的整体,三省以其在不同环节上分工制衡有互相配合的关系构成完整的宰相权力,政事堂只是作为宰相的议事之所。政事堂改中书门下之后,三省机构依然存在,且三省出入命令的分工在形式上日趋严密和完善。但三省与宰相的分离,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署,超然于三省之上。

摘抄理由: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表面是名字的变化,但是实际上隐含了中国官僚政治的走向,是皇权的的加强的表现,以及为后来宋及后朝的这方面制度创立了基本的格局。在它们之间职权的变化,以及使职体制的发展,为中书门下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心得体会:政事堂制度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经常性地讨论军国大政、平衡互制、协调共济 ,最后由皇帝裁定的制度 ;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由于中央使职行政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取得对地方政务的领导权,中枢体制中三省制受到冲击,所以不得不向决策行政合一的中书门下体制过渡。这么看来,使职的发展及中书省和政事堂职权的转化,是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的制度性背景。

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论政是政事堂的正常态,中书省的政事堂议政是政事堂制度的破坏,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是政事堂制度的瓦解。在这种体制下,中书门下直接指挥诸使、诸郡、诸军执行政令,宰相对于行政事务的干预越来越强,甚至直接下行过去由尚书六部处理的事务。宰相与君主的联系更多的作为“参总庶务”的政务官,而不再是“坐而论道”的咨询者。这是中国中古时期君相关系和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重大转变。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原有的行政体制的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实际上是原有行政体制的转换,不是简单的不同官职之间的职权的转移,最终也不可能通过对原有行政机构职权的转变来完成;而必须产生新的机制,形成新的行政体系。安史之乱以后的使职体系与尚书六部职权的冲突和调整,正是这样一个行政体制的转换的过程。经过晚唐五代延续到北宋前期,直道宋神宗元丰年间的官制改革才最后完成。不过在唐朝后期的冲突的转换过程中,尽管尚书六部还起着一定的作用,使职行政体系实际上已经确立下来。

摘抄理由:安史之乱之后,唐后期的使职行政体系不断发展,是非常明显的政治现象。使职系统在与尚书六部的的冲突中,最终形成新的机构制度,这对后来宋朝政治也有很明显的影响。这种使职从皇帝特派人员到宰相机构的下属行政职务的转变,是中古时代帝国官僚政治体制由以皇帝个人为中心到以整个朝廷转变过程的重要一环。使职体制的形成对唐朝后期的政治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促进制度的创新,以及官僚本身政治素养的提高。

心得体会:观察这个使职化的过程,应该先了解使职化的确立的一些标准和具体表现,

再去分析它的产生就更加明了。使职开始产生是由于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导致的一些新问题、新事物的出现,需要临时性的使职派遣。使职行政体系的确立,首先表现在使职本身的体系化及使职内部的机构的严密和完善。财政系统、军事系统、司法系统、选官系统、礼仪系统等几个主要的行政系统都进行了使职化,并且不断发展出完善的组织体系职权也更加明确,有些使职还有直贯地方的职能,比如说财政使职,其实也解决了部分条块矛盾。使职体系确立的另外一个重要标志,是各部司和寺监已不遵从以往的按事务不同环节分工负责的运行机制,而是打通运行的各个环节,突破了律令规定的限制,更富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形成了对于所管事务贯通处分的使职运作机制。构成使职确立的因素已经齐全,它代替原有机制是很正常的了。

在了解它的确立之后,我们再看看它的影响力。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严重冲击原有的田制、户籍制度和赋税兵役制度,使职的产生,虽然能提高效率,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使职而衍生出的地方实力的扩大,中央逐渐失去对地方的绝对控制优势,加之军事的使职化,以及军事系统的使职以宦官为主体,当宦官拥有了军事行政权,对皇权是一种严重的侵害,另外以及节度使的做大,成为后期唐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另外使职系统的确立也有其积极作用,各行政系统中的使职,都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特点,那么在使职系统任职的官员,参与了地方的事务管理,又能便利提拔到中央做官,中央官和地方官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流动,也为科举官员提供了宝贵的基层行政的工作经验,不断的提高了士人的政治素养,为宋代综合型官僚和士大夫政治做出了积淀。所以唐朝的使职化在中国官僚政治制度的研究中是不容忽视的。

宋代的“祖宗之法”,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的社会文化传统与政治、制度的交汇作用的结晶。作为“祖宗之法”的核心内容,所谓“防弊之政”,出发点着眼于防范弊端,主要目标在于保证政治格局与社会秩序的的稳定。从客观效果来看,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具体措施以“务实”为特色。不拘一格,体现出不少合理的思路,事实上渗透着创新的精神。

摘抄理由:宋代的遵循祖宗之法和以“防弊”为本的立国之制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很多政治制度调整的思路都是由此展开的,所以这两点对了解宋代官僚政治是很有帮助的。并且以往总认为宋代遵循旧制,制度变革上毫无新意,但是在这段的阅读之后,可以明白宋代的政治制度透漏着创新的精神,并且这些所遵循的原则也有很大的社会作用,当然这些原则也有其弊端,对官僚及行政也有很强的阻碍作用。所以需要正视一个时代的所遵循的一些原则,不能一概而论。

心得体会:宋代所遵循的祖宗之法是结合前代王朝的治国历史经验,它所含的精神对于君王的治世提供了宝贵的治国法则。以及防弊的思想的,对官员制度都是职权分离,以及重文轻武的思想,将不识兵的现象,这种防弊的思想指导之下所制定的政策,正面来看他们对宋朝的稳定的政治秩序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另外我们眼中的祖宗之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各个朝代都进行了不同程度调整,有所创新的,并非是固有的稳定的法规,是一个动态积

累的过程。并且其具体措施以“务实”为特色,不拘一格,体现出不少合理的思路,当时宋代政治风气度体现着理性而务实的精神,于宋代的官僚政治的稳定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在另外一方面来看这种原则,也存在很大的弊端,“防弊”之针对性相对具体,不幸却缺乏远识卓见。在这一政治体制长期运转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习熟政务、舒展有效的官僚受到器重,而真正以天下为大任、具有气魄的政治改革家则往往受到猜疑。新政往往受到假以祖宗之法的旧党的攻击。太过平稳没有很大的政治功绩,文风过重和朝堂之上党政也很严重,也没有开创强盛的时代,也并没有开阔疆土,最终还被北方少数民族所灭。这就是辩证所认识的宋代的“祖宗之法”和“防弊”的立国之制。

台谏官作为皇帝的耳目,得以“风闻言事”,监督朝政运转,台谏官员的遴选、去留,或由皇帝亲自指定,或经侍从臣僚建议而取决于皇帝。作为对于政府施政的主要外在督覆力量,宋代台谏地位明显上升。在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台谏官员起着纵横捭阖的重要作用。

摘抄理由:这一点是讲的是宋代的言官特色,以及不合理的地方,我这里想用言官引出宋代官员的这个官僚本是,去看到时的官僚政治,从而引发的一些政治问题。为何宋代出现了综合性官员,官员的综合性素质都很有大的提高,为何所在时代并没有很大作为。

心得体会:宋代的官僚一般本着务实和理性的政治作风,理学兴盛,爱国观念也很浓厚,也非常的忠君,君与臣共治天下,君臣关系融洽,综合素质也在提高。但是在这些表面之下,也有一些具体而更本质的因素在限制着官僚的活力。宋代官员的中庸的思想也比较浓厚,安于现状,在稳定的政治环境太久,大多没有政治魄力。另外言官的监督对象发生了转变,从对皇帝的监督到对朝臣的监督,这样就导致官员受到很大限制,政治上非常容易受到言官的阻碍,而且逐渐产生朋党之争,没法完成政治上的改革和突破,没有很有作为的政治家,有能力的政治家都被排挤出去。所以掀去宋代官僚政治的风光,底下还有很多不合理,甚至平庸的地方。以及太过的监督,在古代的君主专制是无法施展其作用的,往往其独立性自主性受到侵犯,所以体制内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限制了官僚行政的效率,影响其正面作用的发挥的。所以对于一个问题得看待得拨开表面的浮华,去看背后的本质。但是宋代官僚政治以及制度,也是更有理性、更为开放了;制度设计更趋精致,运作程序也更加严密,这些地方也是值得肯定的。

金朝两个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一是君臣关系的变化,二是佞幸和近侍的活跃。它们的背后,都隐含着皇权膨胀的趋势。在元朝,这两个现象都继续所有发展。君臣关系方面,由于主仆、主奴的色彩,皇帝对臣下施以责罚更为方便。

元朝皇帝正是通过这种内外朝人员不断的往来流动,对庞大的官僚机器实施了有效的控制。这与明朝皇帝在朝廷内外遍设宦官机构的做法,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摘抄理由;这两段很有总结性的拨正了我的以前错误的观念,认为明朝才开始对臣子进行廷仗,君臣关系变为主奴关系,以及利用内朝的官员机构来控制外朝。这些都是在金元时

代就已经有了,所以明朝在这一点是继承了金元的。而这些因素大大影响后来的官僚政治,皇权的高度膨胀,在明清达到顶峰。

心得体会:本来贵族政治在宋代已经绝迹了,在金元却又再度回归,影响了官僚政治的理性化的发展,以及皇权至高无上,家天下色彩浓厚,官僚机构对皇权的约束和限制明显减少,士大夫集团在政治领域中的活跃程度大大降低,官僚政治的成熟程度与宋代相比大为削弱。金元时代的贵族政治的而回归以及皇权的膨胀的历史现象对明朝产生了很严重影响。明朝时期的廷仗,皇帝对大臣的随意施以暴行,君臣关系不再是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逐渐走向主奴关系。对于官僚集团活力的激发是一种严重的限制。另外此时皇帝利用内外朝人员的流动来控制整个官僚机器,而明朝就是用宦官来抑制官僚,让宦官来维持两者的平衡,所以明朝的宦官问题一直伴随着整个王朝。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倒退,甚至是一种错误的走向,无疑走上皇权极端的死胡同。

尽管行省在元朝的制度化具有某种“不得已”的背景,但它与传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之间存在的不协调因素并未在其制度化以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相反,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行省极少扮演体现地方独立性、代表性地方利益的角色,而主要起到了巩固中央集权体制、维护大一统局面的作用。元朝中央分权与地方,不能完全从汉族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趋势去解释,而是更要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从蒙古统治集团特有的统治意识当中寻找原因。

摘抄理由:我们看行省制度在元朝的产生,那种地方行政长官权力之大,为何没有造成内轻外重的情况,反而维护了大一统,以及与传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有所冲突,但是依旧阻挡不了其制度化的发展。那么,观察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就可以探索到其存在的合理性。这些对我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以及为何明朝依旧把行省权力一分为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心得体会:首先,从制度上讲,就地方局部范围而言行省权力比较集中,但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元廷依然能够通过许多制度杠杆对行省进行约束和控制。具体来看,在许多重要的权力对行省长官是有很大限制的,在于官员的任用管理权、财政的重大开支、军事的支配权等都是要受朝廷的直接控制,另外完善的监察制度对其进行严密的监视,行省还需要受到中书省的领导。这是制度上的制约因素。第二,就元朝的具体的历史状况而言,行省的采用及其制度化具有很强的民族征服背景,行省权力主要掌握在蒙古、色目官员手中,这些人更多的是元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忠实维护者,很难成为地方割据势力的代表。元朝的民族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行省主要代表朝廷的意志和利益行事,成为巩固统一控制地方的得力工具,不会走向中央的对立面。对蒙古统治者而言,地方分权之弊可以又种族控制来弥补。

因此我们在看待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为何没有形成地方的割据势力,是有其特殊原因的,也就常规性的制度约束,以及特殊的种族控制的手段。在看待这段特殊的历史,不能单纯的从汉族社会去分析,更要从其当时社会背景去分析问题。

政治上,面对皇权的高压,一部分士大夫官僚在抗争中表现出较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独立意识;社会生活中,绅士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发挥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

摘抄理由:这两点基本概括了明朝特有的政治现象以及由政治衍生到社会的社会现象,宰相制度的废除,以及对大臣的暴行,皇权的极度膨胀和对大臣的高压又出现了官僚的个性、自我意识的崛起、对道统的坚决维护,也对皇帝行为是一种制约。以及科举不断制度化,选官制的相对平等,教育的广泛普及,官僚构成更加平民化,士人阶层大大扩大,逐渐在社会中形成绅士阶层。这两点和宦官问题成为明朝的时代特色。

心得体会;明代皇帝虽然没有宋代的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但是他们明白中央集权体制的运行必须依靠官僚,所以必须与之合作并且在官僚集团的关系中必然存在妥协的一面。但是皇帝经常坚持自己的意志,与整个官僚公然为敌,士大夫集团在与专制皇权的对抗中处于极端弱势的情况下,其中一部分士人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捍卫道统的牺牲精神,制度和道统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皇权的制约,所以明朝的士大夫是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对专制皇权有自己的思考,并不是由皇帝自由摆布,这是清朝所不具有的,当然也是明末党政的根本原因。所以这个时代的官僚士大夫有着对政治的自我思考,并在明末清初出现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的“民主思想”,士大夫的独立的思想意识在官僚政治分析中也是该受到重视。

官僚产生途径更加制度化和社会化,其构成更为平民化,将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更完整地纳入官僚政治体系,科举和学校在入仕的垄断地位,由学校和科举制度产生的准官僚集团,在与职、居乡官僚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具有特殊身份的社会群体,对明代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就是绅士崛起明代官僚政治的一个重要特色,它反映了官僚政治的高度发展和向基层社会渗透,也对后来社会特性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是它也在内部滋生着微妙的异己因素,第二个就是官僚在整个社会的扎根,在基层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很常见的社会特性,我认为这种官僚体制的影响在现在仍然存在并且有很大的生存土壤,这种绅士阶层的崛起进而向社会的广泛渗透对于至今还存在官僚风气具有着划时代的影响力。

清朝改制已经走出了传统官制改革以裁省冗官、节约经费的为宗旨的老路,而走上了政体改革的新路。走向立宪新路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在二十世纪初期陷入了空前的政治危机之中。问题似乎还是从经费问题引起的,但庚子一役再一次使有识之士看到,在经费问题背后,还存在着更深刻的政治原因。

摘抄理由:这就说明了清朝改制背后的问题,以及内部体制的根本问题和内外部的压力下走向灭亡。另外也是值得认可的,它改变以往的官制改革以及一些立宪的具体做法为后来民主也作出了贡献。

心得体会:对于清末改制为何放弃了裁省冗官的老路,其实是它无法撼动原有机制官员的利益,以及无法解决其安置问题,着也就是为什么维新变法中对于裁剪多余的詹事府、通政司等编制,之后又重新恢复,由于国家财政吃紧而进行的官员的裁剪,在王朝的末期已经无法实施,除非一场大的战争的洗礼,负责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清末改制必然要放弃这个办法。

对于清末存在的空前的社会危机,统治者已经认识到体制内根源的制度问题,但是改革

者在新政实施过程中缺乏坚决的改革决心,反而加速了王朝的覆灭,所以说新政并没有挽救清政府的统治还是清朝覆灭的推动作用。内部矛盾冲突是清末改制不能成功的首要也是根本性原因。另外一方面看,清末改制确实是对君主立宪、对民主迈进的巨大的一步,这也是民国以后政治改革的起点。这些问题的阐发与思考,让我对清末的一些了改革措施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以及放弃传统官制改革老路的深层次原因,也认识到了不是以往认为的清末新政就是统治者的阴谋,打着民主的幌子的专制。另外也明白一个重大的体制改革是需要时间去准备,也需要时间去与社会不断的磨合的,不能一蹴而就、拔苗助长。

以上便是我对这本书的认识和所做的读书笔记,这本书的信息量确实很大,一些观点较为零散所以整合吸收比较麻烦,但是它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研究是很到位的,有很多观点对我深有启发,还纠正了我一部分错误的观点,对我看待如何正确的看待古代官僚政治做出很大的帮助,让我对官僚政治这个概念有了更本质的认识,一本书下来真的是收获非常大。我的历史积淀毕竟比较浅薄,所以在问题的思考和阐述可能有所误差,还请老师做以指正。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0篇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0篇 《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全书共100篇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我看过很多书,但是当我翻开《爱的教育》这本书,里面一篇篇文章使我深受感动。让我感触到爱就在我们身边。 小说里的《侠义的行为》这篇文章让我最感动的人物就是残疾的科洛西。他平时不怎么说话,家里也非常穷。就靠他妈妈卖野菜过日子。在班里四个调皮的同学经常戏弄他,有时候用栗子壳扔他,有时候学他残疾的样子,科洛西都不会生气。但有一次科洛西,终于生气了,突然将摆放在课桌上的墨水瓶扔了过去。那同学敏捷地避开了,墨水瓶砸到了刚进教室的老师身上。得知原因后,老师斥责了四个调皮的学生。最后,经过老师的教育,那四个同学主动向科洛西道歉。 这一篇小说让我懂得了,别人有了困难,或者身体有了缺陷,我们不应该嘲笑,歧视别人,而应该多关心他,鼓励他,帮助他,让世界充满爱。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2今天我读了《爱的教育》中的《见义勇为的卡隆》深有感触。文中有一个红色头发一只胳膊残废的一位小男孩儿——克洛西和一位勇敢少年——卡隆。 一天班里的四个同学在捉弄克洛西,用尺捅他,往他脸上扔栗子壳,还骂他是“残废和怪物”。受尽欺负的克洛西爆发了,他随手抓了一个墨水瓶向他们砸去,没想到他们轻易躲开了,墨水瓶却砸到了刚进门的老师身上,就在老师责问时,班里每一个人站起来,但卡隆却站起来承担克罗西的责任,他的行为让我深有感动,世界上有多少向他这样的孩子? 许多人都在危急时刻逃避责任,把自己犯的错误推给别人,哪儿会有人替别人承担错误的人呢?我被他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深深打动,如果每个人都能学习他的这种品质,那世界将会有多好呀!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3当时在图书馆借来看的,没想到那么精彩,没看完,期限到了,我就买了一本青少版的,不过这本书的确好看。 这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主人公是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里面还有富有正义感的卡隆,爱收集邮票的卡洛佩…… 当时我从第一页开始看,其实没什么精彩的,不过最令我有感的是每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一个道理,比如,万里寻母记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不远万里只为见母亲,最后还把母亲给治好了,从此,一家人很快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要有孝心。 同时我也感到了父母兄弟姐妹的伟大,打从那后,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呢。 如果你想从书中找到黄金屋,那你就要如饥似渴的读哦!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4父亲对恩里科讲述了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但是世界上还有很多人都在学习,他们来自不同的职业,以不同的方式在学习。聋哑人和失明的孩子也在刻苦学习,也很盼望有一所学校给予他们知识。 全世界,从英国到印度,从加拿大到澳大利亚,成千上万的人都在学习。就像恩里科父亲说的,我们是一名士兵,书本就是我们的武器,班级就是我们的连队,学校就是我们的战场。把学习比作战斗,与全世界战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士兵。不管是军人还是其他人,都应该接受知识的洗礼,知识能改变人生。 我们的学习生活与书中差不多,我们的目标不是超越一个同桌,一个班级,而是整个世界。如果我们停止学习,那么其他同学自然会超越我们。学习很重要,学习靠自己,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5其中一篇讲了安利柯的朋友不小心把老人砸伤了,老师和同学没有骂他,而是鼓励他去向老人道歉,把邮票送给老人,老人病好后不仅把邮票还给他,

中华寓言故事读后感

中华寓言故事读后感 时间:2018-05-21 10:52:05 | 作者:李论?u 《中华寓言故事》这本书是由许多的寓言故事组成的。书中的故事看似很简单,普通,但是每一个故事都包含着一个个深刻的道理。而且教育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的人。其中有:井底之蛙、守株待兔、揠苗助长、愚公移山和五十步笑百步经典寓言故事,每个故事读让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最让我受启发的是愚公移山和井底之蛙这两个故事。 愚公移山讲的是:从前有一个老人,名叫愚公,年龄快九十岁了。但在他家的们前有两座大山挡着,所以出行很不方便。于是愚公有个想法:想把这两座山挖走。他下定了决心,第二天早晨,早早的开始拿起锄头挖山。他天天挖呀挖,过了一个月,还是没有什么进展。隔壁的邻居劝他说:你真是太愚蠢了,山怎么能挖走呢?你是不可能吧山挖走的。可愚公却说:“虽然我年龄大了,快挖不动了。但是还有我的子子孙孙帮我挖,总有一天,我会把山给挖走的。于是愚公子子孙孙和家家户户的人都来帮愚公挖山。终于有一天,山被挖平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干任何事,只要你坚持,一定会成功。 书中井底之蛙故事也使我受益匪浅,故事比喻见识狭小、目光短浅的人。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孤陋寡闻、夜郎自大和安于现状,把自己的一个小角落当做整个世界,而要谦虚有礼,客观地评价自我,不要自以为是。要多看、多听、多想,不断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开阔视野,拓宽思维,努力做到高瞻远瞩、放眼长远。 这也如同我们学习一样,只学好课本上的“死”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去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报刊杂志,这样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否则就会成为一只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我们应该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这个多变的世界。 整本寓言故事书,虽然每个寓言故事看似短小,普通。但每一篇都蕴含着一个哲理,耐人寻味,使人深受启发。也使我感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古代文化的魅力所在。

一年级《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200字

一年级《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200 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是有许多哲理的。下面是的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一年级《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2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里面包括人们喜欢用的成语,如:“揠苗助长”、“黔驴技穷”、“叶公好龙”、“一叶障目”、“螳螂捕蝉”等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它讲的是齐宣王特别喜欢听别人吹竽,所以他着急了很多吹竽的高手来给他演奏。齐国首都临淄城外有一位复姓南郭的先生。他的生活非常拮据,经过朋友介绍进得宫中为齐宣王吹竽以养家糊口。尽管他不会吹竽,不过装模做样的也未被别人察觉。后来齐宣王去世了,新国王喜欢听独奏,便下令乐队每天一人值班为国王演奏,其余队员放假休息。他们都很高兴,只有南郭先生愁眉苦脸的,同伴们问他怎么了,他不好意思的说出了原因。原来啊,南郭先生他不会吹竽。 这篇成语故事告诉我,不要耍小聪明,总有一天会被发现的。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中间凑数是不行的,只会闹出笑话来。我以后一定会脚踏实地,好好学习不能像南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

暑假里,我读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鸡叫三遍”。有两个兄弟在上山途中遇到了神仙,神仙将酿酒之法传授给了兄弟俩,还告诉他们要密封49天才可以,并且在第49天鸡叫三遍后才能喝。兄弟俩将材料找齐后,就开始用神仙传授给他们的方法酿造起来,就在第49天鸡叫了第二遍后,兄弟中的一个迫不及待地打开了酒缸盖子,他尝了一下味道,哎呀,缸里的水像醋一样酸,又像中药一样苦,他只得灰心丧气地看着这缸没酿好的酒。可是另一个兄弟一直忍到鸡到了三遍后打开盖子,他尝了一口:“啊,多么甘甜清澈的酒啊!”他说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有耐心,如果你没有耐心,就是遭到失败,所以我们要学会等待。就象有天我上一个站,等了很久页也没打开,正当我打算关掉这个页时,突然跳出来了,看来真是心急吃不得热豆腐。 其实《中国寓言故事》里还有很多做人的道理让我去知道它,去领悟它。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有许多寓言故事组成的,书中的每一个寓言故事看似很普通,但却都隐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好书。 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寓言故事是守株待兔,故事的原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让教育充满爱 --读《爱的教育》 关庙小学高军建 最近一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着作,它是以一个小孩日记的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却都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每一篇文章都使我受益匪浅。 可以说,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是那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 这也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 在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想到了教育中的爱。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也就是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的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的。 它告诉我们:教育就是爱的别称,教育孩子就是爱孩子。 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作为一名教育者,传播爱心,不仅仅是我们的一份责任,更是我们对学生、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爱心来熏陶别人,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会温暖他们冰凉的心,老师一句鼓励的话可能会影响他们一辈子。 虽然我们无法像太阳一样,将自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我们却可以像母鸡爱护小鸡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 今天,我们用爱心点燃了一盏盏生命的灯;明天,我们希望这些生命的光和热,能够温暖和改变更多的人。 让教育永远充满爱! 所以:教育,就是爱。 我想,这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带给我的答案吧。

【终点的意义的寓言故事】中国经典寓言故事100篇

【终点的意义的寓言故事】中国经典寓言故事100篇 梅子涵先生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在一棵古老的橄榄树下,乌龟听见一只长得很漂亮的雄鸽子说,狮王二十八世要举行婚礼,邀请所有的动物都去参加庆典。既然所有的动物都去,那我是动物,我也应该去!乌龟心里想。 她上路了。在路上她碰见了蜘蛛、蜗牛、壁虎,还有一大群乌鸦。他们先是发愣,然后规劝并嘲笑说:“乌龟呀乌龟,不是我们说你,这么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你都不懂,婚礼马上就要举行了,可你爬得这么慢,你能赶上吗?等你爬到那儿时,别说婚宴早已结束,洞房也已闹完,甚至小孩子也出生了,恐怕生下的小孩也已经长大成人都可以举行婚礼了。” 但乌龟执意前行。 许多年后,乌龟终于爬到了狮王洞口。只见洞口到处张灯结彩,各类动物也几乎应有尽有。这时,快活的小金丝猴告诉它说:“今天,我们在这里庆祝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 如果当初乌龟听了蜘蛛们的规劝后回头,又怎能赶上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呢? 我们再来看看日本的金粟志藏。1912年,日本选手金栗志藏在斯德哥尔摩奥运会的马拉松赛跑中,由于体力不支,中途昏倒,放弃比赛。1966年,76岁高龄的金栗志藏在瑞典旧地重游。他从当时退出比赛的地点,稳步向终点斯德哥尔摩奥林匹克运动场走去,终于完成了当年的未竟之功。至此,他的马拉松成绩为54年8个月6天8小时32分20秒。 面对就这一绝妙的马拉松纪录向他表示祝贺的瑞典记者,金栗志藏意味深长地说:“尽

管我比对手落后了半个多世纪,但我最后还是抵达了终点。” 坚持不懈,最后都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不仅我相信这句话。 我相信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会相信。 感谢您的阅读!

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

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 明朝有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名叫于谦,他在明宣宗、英宗、景宗各朝,都做过不小 的官。当时官场黑暗,营私舞弊贪赃受贿成风,于谦抱定"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 人间"的志向,出淤泥而不染,清廉奉公,颇有政绩 像这样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如冯玉祥、赵尚志、马定夫、周建屏等等,他们和杨靖 宇一样,为了祖国不怕牺牲,顽强抗日,书写了一部部英雄的不朽篇章。 虽然雨来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但是他能认真发奋读书,雨来勤奋学习是为了精忠报国,我们发奋学习也是为了报效祖国,我要向雨来那样,更加发奋努力,不妄费了先烈的鲜血 和生命,建设伟大的祖国。 有一只乌鸦打算飞往东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双方停在一棵树上休息。鸽子看见乌 鸦飞得很辛苦,关心地问:“你要飞到哪里去?”乌鸦愤愤不平地说:“其实我不想离开,可是这个地方的居民都嫌我的叫声不好听,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鸽子好心地告诉 乌鸦别费力气了:“如果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里都不会受到欢迎的!” 我觉得文中的乌鸦不明白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果它的声音不改变,怎么能够 受到邻居的欢迎呢!在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我们唯一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英雄足迹携刻在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中,始终是中国人民永远 铭记的豪迈记忆;他那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那战 胜一切困难的气概,始终激励着全体中国人民朝着辉煌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飘扬在地球上的飘带,成为人类坚强无畏的象征。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物质追求已成为了人们力争的首要目标。为了拥有所谓的 “高质量”生活,许多无知的人在无知私欲面前做着一件件非常愚蠢的事——乱砍滥伐、 污水横流、废气熏天……人类近乎掠夺性的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使一些地方长期干旱 无雨,一些地方却洪水泛滥,酸雨、泥雨、赤潮、龙卷风、泥石流、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地 出现,一次次向我们敲响警钟。(联系实际) 此书的第五篇《如何更好的说服他人》让我印象深刻,告诉我们首先从称赞与真诚地 欣赏他人开始,要间接委婉的指出他人的错误,不要总是责怪别人,先想想自己的错误, 以提问的方式来代替命令,要学会激励他人获得成功,给人“戴高帽子”,用鼓励的办法 使人改正错误,是对方乐于做你所建议的事。 记得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班的一位女生学习不认真,还爱说谎骗人,与同学相处时 斤斤计较,最让人烦的是她还骂人,我们都不喜欢她,最后她只好转学了。我想,她如果 还是老样子,不改掉自己的坏习惯的话,无论她转到哪所学校都是不会受到欢迎的。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女老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女老师 篇一:《爱的教育》读后感教师用 《爱的教育》读后感 ------韩佰 《爱的教育》自二十年代被夏丐尊先生译介来后,被誉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为教育界及一般人士所喜读。 这是一部小书,这是一部巨著。意大利的文学在中华的译介,除了但丁那部著名的《神曲》,多少华章,尚不及这部小书对无数人的益处。 我是在去年读到这本书的,安立柯这个小孩子的所行所为、所思所想,让一个初经启蒙的少年胸中似乎有火焰在燃烧。那些书中的故事让我把它居为奇书一部,拿书中的章节向多少同学炫耀。 《爱的教育》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即《爱的教育》和《续爱的教育》。前者是丐尊先生据日译本翻译,后者是亚米契斯的朋友所著,也是据三浦关造的译本来的,对前者是一个合适的补充。

这个补充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二者的分别与心理进 展的连续性上。《爱的教育》是安立柯做小学生的心理记述,主人公是安立柯及其父母,续集则是他做中学生时的记述,主人公是他的舅父白契。正像译者所说的,可以看到,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是感情教育, 软教育,而续集所写的却是意志教育,硬教育、《爱的 教育》中含有多量的感伤性,而续集中却含有较多的兴奋性。 夏先生的话比什么都能说明问题: “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书中叙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觉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就感激了流泪。 这书一般被认为是有名的儿童读物,但我以为不但儿童应读,实可作为普通的读物。特别地应介绍给与儿童有直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叫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 然而就是这部能让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的作品,

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300字(精选4篇)

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300字(精选4篇)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300字(精选4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300字(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1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中国寓言故事》,里面有很多寓言小故事,让我学了很多的道理,其中大王嫁祸和孔雀爱尾这两个故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大王嫁祸讲的是一个人去砍柴,遇到一个小沟涨水了,过不去。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庙,庙里有个神像,他就把神像搬到了河中央把他推到,走了过去。又一个人走了过来,发现神像被人脚踩过了,于是他把神像擦的干干净净放回原地。住在庙里的小鬼让小鬼惩罚他们,神像不敢惩罚第一个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你越不怕他,他越拿你没办法,你越怕他,他就有办法对付你,让我联想到,遇到困难不要怕,

你越怕他越解决不了,要迎难而上才能克服困难。 孔雀爱尾讲的是孔雀非常爱自己的尾巴,休息的时候都要把尾巴放好,有一天下雨了,孔雀也把尾巴收起来怕被雨淋湿,一个猎人来抓他们,其他孔雀张开翅膀飞走了,有一个孔雀怕翅膀淋到雨没有飞,结果被猎人给抓住了。这个故事告诉我的是,孔雀太喜欢自己的尾巴了,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这本书的每一个小故事都很短,但每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我们学习、成长很有帮助,所以我要多读书。 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2在学校的读书节活动中,我读了《中国寓言故事》这本书,这本书中都是些什么文章?是告诉我们道理的?还是胡扯八道?让我来告诉你吧!《中国寓言故事》是告诉我们道理的。比如“拔苗助长”是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违背了规律,就必然失败。还比如“守株待兔”是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一次偶然,就等着下一次一百分之一的偶然了。再比如“狐假虎威”讲的是不能借别人的威风来占领地位的。“黔驴技穷”告诉我们,不要装腔作势,要切实学习过硬本领,不然迟早会被揭穿的。“螳螂捕蝉”写的是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不计后果。“杞人忧天”告诉我们千万不要陷于毫无根据的忧虑之中。“因小失大”告诉我们贪图小利的'人往往成为别人利用的对象而贻笑大方。“骥遇伯乐”告诉我们人要得到应有的爱护和赏识。

中国经典励志寓言故事精选五篇

中国经典励志寓言故事精选五篇 寓言故事的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有教育意义的道理在简单那的故事中体现。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寓言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寓言故事1一匹战马伴随它的主人参加了多次战斗。在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战场上,它机智勇敢,身手不凡,使它的主人夺得了每次战斗的胜利。 马王闻讯,决定给这匹出色的战马授勋,以表彰它的赫赫功绩。谁知战马听到这个消息后,竟跑来向马王请求:"陛下,请不要给我授勋吧!"马王一愣,不解地问道:"这可是难得的荣誉啊!你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呢?""唉!"战马叹道,"因为您一旦给我授勋,各地的马儿们便会今天请我演讲,明天约我作报告,后天要我去剪彩……要参加的会议和活动将会没完没了!""这其实也是一种荣誉啊!"马王说,"到那时,你也许会产生更大的勇气和力量,从而立下更多的战功的!""可是陛下,"战马不禁着急地喊道,"这样一来,我哪有半点时间和精力去驰骋疆场啊!"马王听罢,又是一愣。它忽然明白了许多出色的马成名之后再也没有建树的原因。寓言故事2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min)王继承了王位。齐闵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闵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寓言故事3森林里住着一只狡猾的狐狸和一只老实的熊。他们生活在一起。春天来了,他们要播种玉米。狐狸说:“熊兄弟,去播种,我去把树上的小鸟赶走。要不然,它们把我们的种子给吃了怎么办。”狐狸说完,就走了。它来到一棵大树下睡觉。熊播完了种子,狐狸刚好也睡醒了,他揉着眼睛对熊说:“我赶走了好多小鸟,它们都想来吃们的种子的。”熊相信他的话。熊种的玉米发芽了,并渐渐越长越高,还结出了玉米棒子。到了该收获的季节,狐狸说:“兄弟,去收玉米,我到山上去打野兔来改善改善们的生活。”老实的熊同意了。狐狸出去了,他又找了一棵树躲在下面美美地睡上一觉。他回家的时候,熊把玉米收完了。狐狸摊开手说:“兄弟,抱歉!今天运气不好,一只野兔也没打着。”熊还是相信他的话。秋天到了,他们种的稻子熟了。狐狸又说:“兄弟,去收稻子。我在家看着玉米,要不然让小偷把玉米偷了。”熊走后,狐狸在家里又睡了一觉。他睡完觉,熊也收完稻子回来了。“有小偷来偷我们的玉米,被我赶跑了。”狐狸对熊说。熊依然相信他的话。到了分东西的时候,他们请邻居狼作证人。狐狸说:“熊老弟,干活这么辛苦,我也没闲着。这样吧,分九份,你分一份,怎么样?”老实的熊爽快地答应了。邻居狼对熊说:“狐狸是骗你的,其实每次干活的时候,他都在睡大觉。”熊听了抢过东西,把狐狸赶走了。冬天到了,到处冰雪覆盖,狐狸找不到吃的,就饿死了。寓言故事4有一天,一只老虎正在深山老林里转悠,突然发现了一只狐狸,便迅速抓住了它,心想今天的午餐又可以美美地享受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1《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告诉我们许多道理的一本有趣的书。比如“拔苗助长”是告诉我们食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违背了规律,就必然失败。还比如“守株待兔”是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一次偶然,就等着下一次一百分之一的偶然了。再比如“狐假虎威”讲的是不能借别人的威风来占领地位的。 还有,“大象和小花猫”告诉我们再强大的人也有自身的弱点,再卑微的人也有闪光之处。“喜鹊和蚂蚁”说的是你如果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帮助自己。“黔驴技穷”告诉我们,不要装腔作势,要切实学习过硬本领,不然迟早会被揭穿的。“螳螂捕蝉”写的是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不计后果。 “杞人忧天”告诉我们千万不要陷于毫无根据的忧虑之

中。“因小失大”告诉我们贪图小利的人往往成为别人利用的对象而贻笑大方。“骥遇伯乐”告诉我们人要得到应有的爱护和常识。 我最喜欢的文章是“蝉的新生”,这篇文章的大意是:一只幼蝉从土洞里爬出来了,它爬上了一颗小树,一动也不动。慢慢的,它的旧皮脱落了,一点点巨大的痛苦使它战栗。 但是它还是将旧皮脱了下来,它自由多了,大叫一声:“知了—!”;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它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凡事都要先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2寓言讲求比喻,是常常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说明某种道理的文学样式,文体特征上结构简短、形象鲜明、艺术手法夸张。在古今中外的寓言作品中,用比喻说话,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生物或无生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动作和语言,借以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是共同的特点。 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形象非常鲜明生动、主题的寓意非常深刻,在文学性中寄寓着丰富的生活哲理,这是我读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后的直接感受。如《庖丁解牛》、《南辕北辙》等等脍炙人口的寓言,里面包含着很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哲理。在《买椟还珠》这则寓言中,本来主要买的是“椟”中的“珠”,却买“椟”还“珠”。舍弃了最重要的东西,选择了无足轻重的东西,这种在生活中经常存在的现象,通过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5篇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5篇 篇一:《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

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读了《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篇二:《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思采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一个学年十个月的日记)以孩子的口吻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其中也有父母写给孩子的,我也称这部分为亲子共写日记。这跟我们现在大部分孩子把日记锁起来、藏起来不让家长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建议家长和孩子都看这本书。 本书通过描写四年级小学生安里克身边发生的各式各样感人的 小故事,反映了意大利中下层人民穷苦、朴实、友爱的品德。书中提倡爱国、勇敢、善良、宽大、无私和博爱等精神。我认为作为一名老师,爱的这种教育方式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每一点进步而欣慰。 我非常欣赏书中提倡的几种爱的教育方式,他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只是拿很简单的事实教育身边人。比如说:在爱国教育方面,校长常常带着学生去看路过的军队,向军旗行礼。在助人方面,书中主人公的母亲休息日常带安利克去贫民窟送衣服、食物。父母乐善好施的行为教育安利克要从小帮助有困难的人。尊敬师长方面、父亲带安

小学读物《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参考范文5篇

小学读物《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参考范文5篇 《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篇一 寓言是智慧的花朵,它的花瓣是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它的花蜜是蕴含在故事的道理。 最近我读了《中国寓言故事》。《中国寓言故事》是由许多有趣的小故事组成的,这些故事虽然短小、简单易懂,可是每一个故事里面都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回味无穷。它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受益匪浅。 《中国寓言故事》里有许多则好的寓言,如:《打草惊蛇》《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其中我最喜欢的则是《五十步笑百步》,故事中的梁惠王最终还是觉悟了,这一点我很喜欢。 这本书告诉了我很多道理,《晏子的车夫》告诉了我做人要谦虚,《南橘北枳》告诉了我凡是心怀鬼策的人,都是从损害别人动机出发,但最后往往会以害己的结果而告终的。《校人烹鱼》告诉我为人处事一定要诚实。《二人学棋》告诉了我无论学什么本领,都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画蛇添足》使我明白了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去完成它,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不龟手药》告诉我相同的东西不同的用法,会有不同的结果,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件事情,这样才更全面、周到。《屠龙之技》让我知道了脱离了实际需要的技能和学问,学得再好也是没有用处的。

寓言正在着力于弘扬中华美德,而我也会越来越喜欢《中国寓言故事》。 《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篇二 《寓言故事》中有许多故事,故事内容虽然很简单,却蕴涵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驮盐的驴》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讲了一只驴子,帮助商人驮货物。第一次它驮的是盐,盐很重。到了小河边,驴子不小心摔了一跤,跌到了河里,它好不容易才爬了起来,这时他发现背上的盐轻了好多。商人埋怨驴子,你毁了我好多的盐。驴子才不管呢,反正盐很轻了,它轻轻松松把盐驮到了家。第二次,商人又带驴子去运货,这次运的是棉花。虽然棉花很轻,但是棉花很多,也很重,驴子想没关系,到了小河边就好了,再摔一跤,就会变轻的。到了小河边,驴子故意叫了声“哎哟”,然后摔进了河里。驴子想今天我要在水里多待一会儿,让货物轻一点。谁知没等驴子站起来,它就被河水淹死了。 可见,驴子做事不动脑筋,认为所有的东西都会被水融化。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思考,不能像文中的驴子那样愚蠢。 《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篇三 今天晚上,我读了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题目叫《狐狸、狼与狮子》。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狼和狐狸是最好的朋友。一天,他俩捉到一只小鸡,狐狸出于礼节,把小鸡让给狼吃;狼为了面子,把小鸡让给狐狸。可是到了关键的时候,来了一头雄狮,狼连忙把小鸡送给狮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_1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导读: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曾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下面是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快来围观吧。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一: 有一些好书曾让我感动,有一些片段曾让我铭记,有一些深度曾让我思索。《爱的教育》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这本名著由意大利的作家德·亚米契斯根据他儿子的日记改编而成,它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记录了他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顾名思义,《爱的教育》,爱,便是贯穿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那最平实的字里行间,作者融入了种种人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社会之爱、国家之爱…… 《爱的教育》是我人生当中接触的第一部名著,所以,它所带给我的影响最深,给予我的启发最多。 我在小学时就曾读过《爱的教育》,但是由于当时年纪小,心智尚未发育成熟,所以并不能完全领悟书中所写的种种,以及书籍以外更高一层的真理。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现在再翻阅《爱的教育》,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书中的每一个故事依然深深地打动我的心,震撼我的灵魂,使人从中打破思想的枷锁,不断领悟人生的真谛,由此而与作者产生深深的共鸣。大概,这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又或者说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爱的教育》当中,最使我记忆深刻的是里面的少年爱国者。由于家境贫寒,父母把他卖给了戏法班子;在戏法班子里,他挨打受骂,忍饥挨饿,饱受虐待。后来终于在一次国外演出中逃了出来,并寻得意大利领事馆领事的帮助,坐上了回家的轮船。在轮船上,有三位乘客在得知他的悲惨遭遇之后,给了他少许金钱,其他乘客也纷纷给了他若干的钱。正当这位少年欣喜地坐在床上盘算着怎样利用这些钱的时候,他却听见那三位给自己钱的乘客正在和其他乘客辱骂自己的国家,于是他把这些钱全部丢还给了他们,并且愤怒地说到:“拿回去!我不要那说我国坏话人的东西。”那一瞬间,我对这位少年爱国者肃然起敬!即使知道会一无所有,也要坚决捍卫国家的尊严,这样崇高的爱国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佩和学习啊!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荣誉,这样的人与之相比,显得何其渺小。少年爱国者的言行让我深深体会到:无论何时何地,国家尊严和民族荣光都深深地刻在骨子里,成为生命当中永不磨灭的年轮。我由此而想到,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 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在我看来,一本好书,不仅像是一个益友,更像是一位良师。它所教会你的,绝不仅仅只是知识;它所使你开阔的,绝不仅仅只是视野。以前,对于人生和未来,我从不会去做过多的设想;面对身边的人和事,我也是一

寓言故事读后感(共10篇)

寓言故事读后感(共10篇) 我读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后,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看,因为这本书讲了许多名人的故事和他们做事永不放弃的精神。 这本书共有一百五十页,其中我最喜欢螳螂捕蛇这一篇,有一个姓张的猎人,他上山打猎,他走到一条小溪边看到有一只小小的螳螂在大战一条大蛇,那条大蛇有两米多长,有碗口粗,但是小螳螂一点都不害怕,却使劲地抓主大蛇的要害,任凭大蛇怎样甩打它的身体,而小螳螂还是紧紧的抓住蛇的脑袋不放,大蛇用尽了许多许多的办法想把它甩下来,但是都没能成功,时间久了,那条蛇累的一动不动了,姓张猎人走过去一看,蛇已经死了。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情,要有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 五年级读后感: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500字寓言故事读后感(2)| 返回目录 我暑假中精读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里面的每一个故事我都会深入思考,慢慢体会故事所要讲的道理。 其中《不龟之药》这个小故事道理令我铭记在心,使我难忘。 故事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宋朝时期有一个家族,世世代代以漂洗衣物为生,但是他们家族却会调制一种防止手受冻而使皮肤干裂的药方,据说效果很好。这件事不知被谁传了出去,你传我,我传他,他传她,传着传着就传到一个有钱人的耳朵里。这个有钱人想:这种药膏如果拿到街上去卖一定能卖一个好价钱,也许皇帝要用,我给了他,如果效果好,还能做个官呢!

第二天早上那位有钱人来到那家洗衣店,他豪迈地对一个招待顾客的人说:“你们这不是有一种防止手龟的药膏吗?跟你们掌柜说我愿意用一百两黄金买下你们的药膏,我明天来问结果” 回家之后,那个招待员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随后他们连夜召开了家族会议。有人说:“卖吧,我们洗一件衣服才十来个铜板,一百两黄金够我们家族用好几辈子了!” 又有人说:“这药方绝对不能卖!这是咱们祖传的东西,咱们老爷说过不管别人出的钱再多,也不能卖!”最后经过一翻激烈争论还是小数服从多数,把药方卖给了那个有钱人。 那个有钱人得到药方以后,刚准备上街售卖时,便听说了吴王要攻打越国的消息他想:咦还真有这样的好事!他立刻动身到吴王那儿去毛遂自荐,吴王想:这小子的药真行?不过现在是冬天,这次还是打水战,就试试吧。于是吴王就让每位士兵都涂上了药膏。 在攻打越国的时候,因为战士们的皮肤没有干裂而打败了越军。那个有钱人虽然花了一百两黄金买了不龟之药,但是帮助了吴王打败了越军,于是吴王就把他封为诸侯,更奖了五百两黄金,还分得一块土地! 而此时此刻,那个家族还在拼命地洗衣服,为每天的日常生活而奔波。 我想导致这个原因的根本是洗衣服的家族的药虽然很多长处和优点,但是没有把效果最大程度发挥出来,而那个有钱人把药膏提供给了决定了两国交战的军队,发挥出了最大作用。我觉得我们也一样,要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学习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大全(共6篇)

篇一:《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让教育充满爱 --读《爱的教育》 关庙小学高军建 最近一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 可以说,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 这也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 它告诉我们:教育就是爱的别称,教育孩子就是爱孩子。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者,传播爱心,不仅仅是我们的一份责任,更是我们对学生、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爱是融融春风,即使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 让教育永远充满爱! 篇二:《爱的教育》读书笔记范文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范文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爱的教育》(原文是cuore,翻译为心)是通过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的儿子的日记改编的。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还包括亲人为他写的许多劝诫性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9则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通过塑造一个个看似渺小,实则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荡起一阵阵情感的波澜,使爱的美德永驻读者心中。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爱”,一个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字眼。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要完全的拥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携手,共创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 在这本书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卖炭者与绅士》还有《义快的行为》这两节,第一节写了一个父亲对他儿子诺琵斯的爱,诺琵斯骂培谛的父亲是个“叫花子”,诺琵斯的父亲知道后,非要诺琵斯向培谛和他父亲道歉,虽然培谛的父亲一再拒绝,可诺琵斯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诺琵斯道歉,从这里可以知道,诺琵斯的父亲是一个多么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爱来熏陶他的儿子,让

中国寓言故事读书笔记400字

中国寓言故事读书笔记400字 《中国寓言故事》是告诉我们道理的。比如“拔苗助长”是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违背了规律,就必然失败。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1 《中国民间故事》是由56个民间传统故事组成的一本书。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有:孟姜女、嫦娥奔月、日月潭、献桃祝寿、太阳的回答、苏东坡画扇……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就是《金乌鸦》,这篇故事主要讲的内容就是:从前,一个村子里住着穷寡妇和她的女儿,她们虽然很穷,但是很善良。一天,小女孩正在帮他妈妈晒米,飞来了一只金色羽毛的鸟,金乌鸦把米都吃光了。乌鸦说会给她一定的补偿的。过了一会儿,金乌鸦便把小女孩带到一棵大树下,问她是要金、银、铜哪个梯子上去,小女孩选了铜的,但乌鸦却给了她金的。后面乌鸦依旧这么问着,小女孩也一直回答最普通的那个。可是最终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村子里还住着一对贪婪的母女,她们也按照这样的`过程做了一遍,只是她每次选的都是最

华丽的那个,但最终却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得到了她们应得的报应。 这则故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以两个小女孩的经历为主线,两人性格不同,所受到的待遇也天差地别,对比非常的鲜明。两个小女孩的不同结局阐明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 民间故事的内容,虽有不同程度的幻想成分,但都着眼于现实生活,其主题、角色与主要情节都符合故事传播时的生活逻辑。从神话、传说到动物故事、生活故事、笑话,其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幻想性依次减弱,现实性依次增强。每个人dou要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点点滴滴都有可能成为之后的经典! 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2 这本书可好看了,里面有四个故事,生动有趣。每一页里都有精美的插图和一些简要的文字。这几个寓言故事不仅让我领会了它们背后的含义,还让我享受到了像一幕幕精彩的动画般的彩图。 书里的《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讲了诗仙李白小时候光想着玩,不爱读书。有一次,他逃学出去玩,见一个老奶奶在磨铁杵,李白问她这是干什么呀?老奶奶说要把铁杵磨成锈花针。李白很惊讶,说:“杵很粗,何时才能磨成绣花针呀?”老奶奶说:“功夫不负有心人,铁杵总有一天会磨成针的。”李白明白了读书也是

中国经典幽默寓言故事大全

中国经典幽默寓言故事大全 【篇一】中国经典幽默寓言故事 有一个人看到大雁飞来,连忙拿弓箭去射,一边拉弓,一边自言自语道:“射下来就煮了吃。” 在他旁边的弟弟听了急忙说:“鹅是煮了好吃,大雁却是烤了好吃!”这个人就放下弓箭,与弟弟争论起来。 兄弟俩争执不休,就去请社伯评理。社伯告诉他们可以大雁平分成两半,煮一半烤一半,他们都同意了。 等他们再回去找大雁时,大雁早就飞得不见踪影了。 点评: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未成功之前不要急着考虑享受成果。 【篇二】中国经典幽默寓言故事 从前,有个人叫朱泙漫,他一心想学到一种神奇的本领。 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 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 点评:后来人们用“屠龙之技”这个成语,来比喻毫无实际用途的本领。人在世上,应当学习切实可用的知识,不要把时间荒废在虚无缥缈的事情上。

【篇三】中国经典幽默寓言故事 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需要到河边打水。因此,家里必须有个人经常出去挑水。 家里打了一口井以后,他告诉别人说:“家里打了一口井,就等于多了一个人啊。” 有人听说了就传开了:“老丁家打井挖出一个人来。” 宋国人都在传扬这件事,后来连国君也听说了。 国君派人问这户人家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解释说:“我们的意思是,凿了井以后,家里省出人手,便多了一个劳动力,并不是打井的时候挖出了一个人。” 点评:要懂得辨别信息的真伪,不要以讹传讹,间接途径获得的信息可能会不可靠。 【篇四】中国经典幽默寓言故事 猫头鹰碰见了斑鸠。斑鸠问:“你到哪里去啊?”猫头鹰说:“我打算搬到东边去住。” 斑鸠又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西边的人们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想搬走。” 斑鸠说:“如果你能改变自己的叫声,搬走是可以的。不然的话,迁到东边,那里的人一样会不喜欢你的叫声啊。” 点评: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选择逃避的态度,而是要勇于改正。 【篇五】中国经典幽默寓言故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