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课后习题详解(19-24章)【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课后习题详解(19-24章)【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课后习题详解(19-24章)【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课后习题详解(19-24章)【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1.什么是贫困?试述我国的贫困现状。

答:(1)贫困的含义

贫困首先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通常被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①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是指收入难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准的状况。

②相对贫困是指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比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所维持的那种生活状况,它不是根据某一固定标准,而是根据低收入者与社会其他成员收入的差距来定义贫困。

(2)中国的贫困现状

①农村的贫困

a.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80年代中期之后,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使农村的贫困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在反贫困方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b.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农村极端贫困人口迅速减少。2011年贫困线调整为2300元,贫困率上升为13.4%,贫困人口为12800万人。目前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交通闭塞,人口素质低,因此缓解贫困及农村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②城市的贫困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城市新贫民开始出现。我国城市贫困带有明显的转型期的特点,表现为制度性贫困,即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体制和政策造成的。制度连续性的断裂造成以国有企业下岗失业工人为主体的城市贫困人口。提前退休、买断工

龄等一些不合理的政策剥夺了企业工人的权利,使其成为边缘化群体。

从地域分布看,集中于东西部欠发达地区,传统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城市及中小城市。城市贫困人口中还包括相当一部分退休人员、没有工作的年轻人、“三无”对象等。从群体分布来看,城市贫困人口主要由以下七类人员组成:

a.企业不景气而发不出工资或所发工资严重不足的职工及家庭人员;

b.下岗、失业及待业人员;

c.部分退休职工;

d.长期从事低收入工作的居民;

e.社会救济及优抚对象;

f.因物价上涨导致实际收入下降而低于贫困线的居民;

g.流入城市的待业农民工。

在这些群体中,第一、二类已构成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

2.从国际经验看,反贫困的主要武器是什么?社会工作在反贫困中的作用与方法如何?西方国家反贫困福利政策有哪些新的发展取向?

答:(1)反贫困的主要武器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反贫困的武器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福利制度

a.在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作为一张社会安全网,在为贫困者及贫困家庭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福利制度确保了穷人能够维持一种最基本的生活水准。

c.福利制度作为一种消费补贴,只能帮助穷人维持一种过得去的日子,但不会改变他

们的生活状况,无法为其提供摆脱困境、永不落入贫困的机会,这也是福利制度在反贫困作用中明显的局限性。

d.福利制度也导致费用越来越高,政府的财政包袱沉重,从而在福利问题上陷入“骑虎难下”的窘境。

②直接面对穷人的缓贫计划

福利制度只是防止穷人更贫穷,而直接面对穷人的缓贫计划则是为了消灭贫困。反贫计划不管在规模上、作用上以及时间的持续性上均无法与福利制度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缓贫计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增加穷人收入机会的特别计划

70年代,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对GNP增长战略进行了调整,以求在经济总增长的效益缓慢地渗透到特定贫困群体的长时间里,有一些特别计划作补充。印度、泰国、印尼、韩国等国,都先后兴起了以“农村综合开发”为中心的缓解贫困计划。

b.以解决穷人某个社会特征为目的的社会计划

社会计划即以解决贫困人口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为目的,这类措施可以直接改善贫困人口某一最严重的社会贫困特征,制止其继续发展与恶化。其基础是国家的公共资金,它是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改善社会的不平等状况。

(2)反贫困领域中的社会工作

①个案辅导与团体工作

社会服务部门通过社会工作者对贫困者提供直接的个人服务,这些服务是多层面的,其中包括个案辅导和团体工作。社会工作者在对贫困者进行个别辅导与服务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

a.要尽可能地设法接触贫民,并对其说明何以要接受专业人员的帮助,说明这种帮助

的性质与程序如何;

b.注重对服务对象的引导,从与贫民接触开始,就要向他们说明他的问题、所处的情况以及应努力的方向;

c.要正视贫困者的实质需要,即对贫民的一些生理、物质以及精神方面的实质需要,要即时提供;

d.注重资源协调,贫困常由多种因素造成,因此工作人员要联络、调动、协调有关的社会资源,通力合作。

除了直接对贫困者个人服务外,用团体工作方式对贫民的服务也是经济、可行和有效的。比如,运用团体工作程序可使贫民子女从互相接纳、彼此支持等作用中,培养其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以及健全的人生理念。

②贫困社区的社区发展工作

a.贫民区的社区发展工作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慈善组织会社与睦邻运动。联合国成立后,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了社区发展运动,即以乡村社区为单位,开展全面的地方建设运动。之后,社区发展计划开始应用于城市社区和发达国家,以解决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b.社区发展强调参与、合作、社区自助、领袖培训等主题,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全面的发展,在方法上注重教育与组织的双重作用,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缓贫项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c.美国学者柯林纳德主张,要推行低收入社区自助教育,培育当地人才,创立新组织,给予贫民荣誉,并掌握急难时机,唤起更生的愿望。在运作上强调以下四点:第一,唤起社区意识;第二,促成社区自助;第三,训练当地人才;第四,配合政府援助。

③参与设计并实施缓贫计划

a.项目规划

社会工作者深入到社会底层,了解社区与村民的问题与需要,甄别贫困家庭,确定扶持对象,与村民共同讨论逐渐形成设计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十分重视村民的认识与感受,根据他们的切实需要,确定改进与发展的方向。

b.目标组的参与贫困者的能力建设

社会工作者不把贫困者简单地看作被救济的对象,而是鼓励与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为其创造条件,使之加入缓贫活动的各个过程之中,成为主动的参与者。这种主动的参与机制是以不断加强贫困者的能力建设为前提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建立贫困者的主体意识。针对贫困者听天由命等惰性心理,能力建设的第一件事就是激励贫困者,令其觉悟,使其认识到造成贫困的原因不是命运或天命,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第二,建立参与组织。社会工作者在缓贫实践中把建立贫困者的参与组织作为工作过程的重要环节,并在组织中帮助成员学会相互信赖,共同作出决议,逐渐养成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三,贫困者生产生活以及各方面活动技能的培养也是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工作者直接面向贫困者,向其传授诸如识字、管账、家庭卫生、计划生育、农林牧副渔生产等多方面的实际技能,可增强贫困者改善现实生活的自信心与能力。

c.培训

第一,培训活动的对象包括规划人员、项目官员、执行人员、社会工作者、贫困人口等多种层面。社会工作者所承担的主要是针对贫困人口的培训。

第二,在进行培训之前,先要作培训需求的评估,旨在确定培训对象,选择培训内容与形式。对贫困者的培训内容要根据其改善生活状况的需要制定,最好由贫民自己提出。培训的具体方法可采用授课、小组讨论、案例研究、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

(3)西方国家反贫困福利政策的新取向

在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社会福利模式未从根本上为社会弱势群体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贫困领域出现了新的理论,反映了反贫困的某种转向。

①资产建设理论

a.资产建设理论的提出

资产建设理论是美国社会福利学者迈克尔·谢若登在其著作《资产与穷人》中提出的。该书指出贫困者之所以难以打破贫穷的恶性循环,根源在于其难以积累起资产。

b.资产建设的含义

资产建设是指政府有组织地引导和帮助穷人进行资产积累与投资,而非简单地直接增加其收入与消费。发展是通过积累资产与投资而实现的。资产为人们提高长期水平的物质投资提供了保障与资源。如果家庭想要长久地改善其生活条件,就必须就教育、住房、产业等方面进行投资和积累。

c.资产建设的政策方案

《资产与穷人》一书提出了一个资产建设的政策方案——个人发展账户。个人发展账户实质是“资产(资本)账户”,建立在个人名下非强制性的、有增值收入和税收优惠的账户,政府对穷人的存款提供配给款或补贴。

②社会投资理论

a.社会投资理论的完善

1995年,美国社会政策学家米奇里出版了《社会发展社会福利的发展性视角》书,阐述了发展性社会福利的观点。在其后的论文中,他在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其社会投资理论。

b.社会投资理论的要义

社会投资理论的要义即强调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融合,将以再分配与消费为取向的社会政策转变为以生产和投资为取向的社会福利政策。

c.社会投资理论的主要论点

第一,将成本—效益方法应用于社会福利政策,提升社会福利的成本效益;

第二,在社会福利政策中加强人力资本的投入;

第三,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加强对低收入社区的投入,通过强化社区合作关系发展社会资本;

第四,鼓励资产积累,鼓励低收入者建立个人发展账户;

第五,促进积极的生产就业;

第六,消除经济参与的障碍;

第七,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以利于福利对象的社会参与。

3.试述我国反贫困行动的内容与方法。

答:我国反贫困行动的内容与方法主要有:

(1)对基本需要的保障——社会救助

①传统城乡的社会救助

我国城镇社会救助主要针对三部分人:

a.三无孤老。这种救济一般都是终生长期救助,又分为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两种方式。

b.困难户救助。这种救助多为补助性的,以保证其能维持最低生活为限度,多为不定期不定量的救助。

c.精简退职老弱残职工。

农村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是对孤老残幼和对贫困户。对三无孤老的救助也是分为在乡敬老院集中供养与在家分散供养,在家供养主要实行“五保”,即保吃、保住、保穿、保医、保葬。农村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以乡镇统筹为主、国家拨款为辅,救助标准也因各地生活水平不同而有差别。

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在家庭收入调查基础上的收入补差制度。低保对象分为两类:

a.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的城市居民,按照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享受;

b.有一定收入的城市居民,按照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享受,即为补差。计算补差额所依据的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内容包括:

第一,救助方式主要是现金救助,也有实物。

第二,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

第三,服务输送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制,属地管理,民政部门主管,街办、社区、社会组织具体实施。

第四,资金财政部负责保障资金,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

(2)开发性扶贫与贫困地区社区发展

扶贫开发指导思想的确立,扶贫工作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变化,在管理体制上改扶贫资金的财政拨款救济(无偿使用)为主为银行贷款扶持(有偿无偿相结合)为主;改资金的分

散平均使用为适当集中重点使用;改单纯的政府扶贫为政府与各有关部门、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共同扶贫;改资金物资的单纯投入为资金、物资、技术、人才、信息的综合投入。

(3)开发性扶贫的基本运作方式

①组织机构以县为单位的区域性扶贫开发

1986年,我国成立了第一个正式的反贫困机构——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专职负责开发性扶贫工作。贫困面较大的省、区和地、县也相继成立了对口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

②资金投入与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

a.扶贫贴息贷款

扶贫贴息贷款主要用于贫困地区发展经济项目。以立项方式,由扶贫办和农业银行管理,发展扶贫经济实体、劳动密集型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农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小型加工以及其他增加收入的项目,是开发式扶贫的核心部分。

b.以工代赈计划

以工代赈计划以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内容的。要求救济对象通过参加必要的社会公共工程建设而获得赈济或资金。

c.异地移民

异地移民是一种通过人口迁移的方式摆脱贫困的途径。我国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条件极为恶劣的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起,各级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他们迁移安置到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

③社会动员

a.扶贫开发工作在组织实施中采取了广泛的社会动员,从中央到省、地、县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从1986年开始陆续派出工作团、工作组,分片联系贫困地区,帮助那里的经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组织)【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组织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组织 答:社会组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有特定的含义和构成要素。由于这些要素的排列与组合规则不同,使社会组织的类型也千差万别,形成了现代社会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①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②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2.科层制 答: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它是指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科层制特征包括:①内部分工明确,且每一成员的工作内容、权力及责任都有明确规定;②分科设层、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③量才录用,组织成员都具备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④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管理权与所有权分开;⑤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范体系,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关系只是工作关系,公私分明。 3.泰罗制

答:弗里德里克·泰罗在20世纪初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他这套体系被人称为“泰罗制”。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的中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人的努力方向,以便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工人的生产效率,使劳资双方都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二、简答题 1.怎样理解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 答:(1)组织的概念 ①组织的两种理解: a.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初级群体; b.狭义的组织,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②组织活动是一种整体性和结构性活动,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包括:a.组织的目标结构;b.组织的心理结构;c.组织的技术结构;d.组织的整体活动。 (2)组织的特点 ①人类社会的群体生活发生重要变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a.新型组织方式对人际交往产生一定影响。在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正式关系,交往需要按照固定的规则和方向进行,具有较强的间接性和片面性的特点。 b.从结构上看,社会组织都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并由此与其他社会组织有着明显的界线,组织内部的运行依赖一套正式而稳定的关系结构,用以协调组织多样化活动,实现组织的整合状态。

组合(一)课后作业详细解析

组合(一)课后作业详细解析 1.以下四个命题,属于组合问题的是() A.从3个不同的小球中,取出2个排成一列 B.老师在排座次时将甲、乙两位同学安排为同桌 C.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从100位幸运观众中选出2名幸运之星 D.从13位司机中任选出两位开同一辆车往返甲、乙两地 答案 C 解析只有从100位幸运观众中选出2名幸运之星,与顺序无关,是组合问题. 2.C 26+C 57的值为( )解析 C 26+C 57=C 26+C 27= 6×52×1+7×62×1=15+21=36.3.A 3101C 2100+C 97100 等于()解析A 3101C 2100+C 97100=A 3101C 2100+C 3100=A 3101C 3101 =A 33=6.4.若集合M ={x |C x 7≤21},则组成集合M 的元素共有( )A.1个 B.3个 C.6个 D.7个答案 B 解析∵ C 07=1,C 17=7,C 27=7×62! =21,∴x =0,1,2.5.若C 2n -320=C n +220(n ∈N *),则n 等于() 解析由题意知2n -3=n +2或2n -3+n +2=20,则n =5或7. 6.组合数C r n (n >r ≥1,n 、r ∈Z )恒等于() A.r +1n +1 C r -1n -1 B.(n +1)(r +1)C r -1n -1C.nr C r -1n -1 D.n r C r -1n -1答案 D 解析 A 中r +1n +1C r -1n -1=r +1n +1·(n -1)(n -2)…(n -r +1)(r -1)!=r (r +1)n (n +1) C r n ;B 中(n +1)(r +1)C r -1n -1

c语言第二版第七章答案

7.1 写两个函数,分别求两个整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用主函数调用这两个函数,并输出结果。两个整数由键盘输入。 参考程序如下: #include int aa(int m,int n) //求最大公约数 { int k; if(m int aa(int n) { int i; int flag; // flag标志 for(i=2;i<=sqrt(n);i++) { if(n%i==0) break; } if(i>sqrt(n)) flag=1; else flag=0;

return(flag); } main() { int n,flag; // flag标志 printf("\nInput n:"); scanf("%d",&n); flag=aa(n); if(flag==1) printf("%d is a prime number.\n",n); else printf("%d is not a prime number.\n",n); } 7.4 写一个函数,使给定的一个3*3的二维整型数组转置,即行列互换。 参考程序如下: #include main() { int a[3][3]={{1,2,3},{4,5,6},{7,8,9}}; int b[3][3],i,j; printf("array a:\n"); for(i=0;i<3;i++) { for(j=0;j<3;j++) printf("%5d",a[i][j]); printf("\n"); } printf("After switch:\n"); aa(a,b); for(i=0;i<3;i++) { for(j=0;j<3;j++) printf("%5d",b[i][j]); printf("\n"); } } void aa(int a[3][3],int b[3][3]) { int i,j; for(i=0;i<3;i++) for(j=0;j<3;j++) b[j][i]=a[i][j]; } 说明:当数组名作函数参数时,形参也必须是同类型的数组名,形参数组名的实质是一个指针变量,存放的第0行第0列的元素的地址;这样,子函数中a[i][j]就是主函数中的a[i][j]; 7.11写一个函数,用“起泡法”对输入的10个字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参考程序如下: main()

课后作业及答案

【课后作业】:某棒球拍公司目前有300万的债务,利率为12%。该公司希望为一个400万的扩张项目融资,有三种方案: 方案一:按14%的利率增发债务; 方案二:发行股利率为12%的优先股; 方案三:按每股16元出售普通股。 公司目前有80万股普通股流通在外,使用的税率为40%。 (1)如果息税前收益目前是150万元,假设营业利润没有立即增加,三种方案的每股收益各是多少? (2)为三种方案画出无差异图。三种方案的无差异点大致是多少?用数学方法确定债务方案和普通方案间的无差异点,检查前面的判断。三种方案下横轴的截距各是多少? (3)为每种方案计算EBIT 的期望值150万的财务杠杆系数。 (4)你希望选择哪种方案?请说明理由。 【解答】:(1) 三种筹资方案每股收益比较 单位:千元 (2)【无差异点】: 债务方案一与普通股方案三:EBIT=2712(千元); 优先股方案二与普通股方案三:EBIT=3720(千元); 按相同的EPS 增量债务方案始终优于优先股方案,这两种融资方案之间不存在无差别点。 从数学上看,债务方案一和普通股方案三之间的无差别点为: 同理,优先股方案二和普通股方案三之间的无差别点为: 1 920 000=(360 000+560 000);3 000 000×12%=360 000(元);4 000 000×14%=560 000(元); 2 480 000=4 000 000×12% 3 80(万股)+400(万元)÷16元/股=105(万股) (千元)2712050 ,10 %)401)(360(8000%)401)(920(3,13,13,1=---=---EBIT EBIT EBIT (千元) 3720050,10%)401)(360(800480%)401)(360(3,23,23,2=---= ---EBIT EBIT EBIT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例题练习及讲解

第一章第一节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1典型例题 例1:判断下列各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1)班级里学习好的同学 (2)考试成绩超过90分的同学 (3)很接近0的数 (4)绝对值小于0.1的数 答: 否 能 否 能 例2:判断以下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1)a ,-a (2)12,0.5 答:否 否 例3:判断下列对象是否为同一个集合 {1,2,3} {3,2,1} 答:是同一个集合 例4:42=x 解的集合 答:{2,-2} 例5:文字描述法的集合 (1)全体整数 (2)考王教育里的所有英语老师 答:{整数} {考王教育的英语老师} 例6:用符号表示法表示下列集合 (1)5的倍数 (2)三角形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3)一次函数12-=x y 图像上所有点的集合 (4)所有绝对值小于6的实数的集合 答: (1)},5z k k x x ∈={ (2){三角形} (3)(){}12,-=x y y x (4){} R x x x ∈<<-,66

例如7:用韦恩图表示集合A={1,2,3,4} 答: 例8:指出以下集合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 (1)一百万以内的自然数; (2)0.1和0.2之间的小数 答:有限集;无限集 例9:(1)写出x^2+1=o 的解的集合。 (2)分析并指出其含义:0;{0};?;{};{?} 答:(1)?; (2)分别是数字零,含有一个元素是0的集合;空集;空集;含有一个元素是空集的集合。 1.1 随堂测验 1、{x^2,x }是一个集合,求x 的取值范围 2、集合{} 2,1,2--=x x A ,{}2,12,2---=x x B ,A 、B 中有且仅有一个相同的元素-2,求x. 3、指出下列对象是否构成集合,如果是,指出该集合的元素。 (1)young 中的字母; (2)五中高一(1)班全体学生; (3)门前的大树 (4)漂亮的女孩 4、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方程()()0422 =--x x 的解集;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调查研究 答:社会调查研究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真实情况,并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科学地阐明社会的状况及其变动规律的认识活动。 2.研究假设 答:研究假设是建立在对调查对象初步了解之上的,关于调查对象的特征及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推测性判断。 3.操作化 答: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狭义的操作化是指命题和概念的操作化,即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之变为经验层的、能够直接测量的概念的过程。广义地,操作化也可以包括研究课题的具体化。 4.信度 答:信度是指可靠性,即当人们采用同样的方法和指标去重复测量同一对象时,所获结果的一致程度。信度高度实际上反映的是测量方法和工具的问题。如果一个指标的含义不清晰那么测量的信度也不会高。

5.个案调查 答:个案调查是选择某一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收集与它有关的所有资料,对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细致分析的研究方式,一般采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 6.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答:参与观察是调查者亲身加入到调查对象所处的社会群体之中“成为”其一员,直接参与该群体的活动,同时又保持着客观态度进行观察,以获得资料的方法。分为研究人员公开身份和不公开身份两种。非参与观察是调查员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7.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答:结构式观察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观察计划而进行的观察。非结构式观察则事先对观察范围和程序不作严格规定,而是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机决定的观察方法。 二、简答题 1.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怎样的?二者之间有何异同?什么情况下应选用分层抽样?什么情况下则应选用整群抽样? 答:(1)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具体操作方法 ①分层抽样是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元素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如性别、年龄、职业或地域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②整群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调查的样本。

分析化学课后作业答案解析

2014年分析化学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P25: 1.指出在下列情况下,各会引起哪种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减免? (1) 砝码被腐蚀; (2) 天平的两臂不等长; (3) 容量瓶和移液管不配套; (4) 试剂中含有微量的被测组分; (5) 天平的零点有微小变动; (6) 读取滴定体积时最后一位数字估计不准; (7) 滴定时不慎从锥形瓶中溅出一滴溶液; (8) 标定HCl 溶液用的NaOH 标准溶液中吸收了CO 2。 答:(1)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减免的方法:校准仪器或更换仪器。 (2)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减免的方法:校准仪器或更换仪器。 (3)系统误差中的仪器误差。减免的方法:校准仪器或更换仪器。 (4)系统误差中的试剂误差。减免的方法:做空白实验。 (5)随机误差。减免的方法:多读几次取平均值。 (6)随机误差。减免的方法:多读几次取平均值。 (7)过失误差。 (8)系统误差中的试剂误差。减免的方法:做空白实验。 3.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为±0.02mL 。如果滴定中用去标准溶液的体积分别为2mL 和20mL 左右,读数的相对误差各是多少?从相对误差的大小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因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为mL 02.0±,故读数的绝对误差mL a 02.0±=E 根据%100?T E = E a r 可得 %1%100202.02±=?±= E mL mL mL r %1.0%1002002.020±=?±=E mL mL mL r 这说明,量取两溶液的绝对误差相等,但他们的相对误差并不相同。也就是说,当被测定的量较大时,测量的相对误差较小,测定的准确程度也就较高。 4.下列数据各包括了几位有效数字? (1)0.0330 (2) 10.030 (3) 0.01020 (4) 8.7×10-5 (5) pKa=4.74 (6) pH=10.00 答:(1)三位有效数字 (2)五位有效数字 (3)四位有效数字 (4) 两位有效数字 (5) 两位有效数字 (6)两位有效数字 9.标定浓度约为0.1mol ·L -1 的NaOH ,欲消耗NaOH 溶液20mL 左右,应称取基准物质H 2C 2O 4·2H 2O 多少克?其称量的相对误差能否达到0. 1%?若不能,可以用什么方法予以改善?若改用邻苯二甲酸氢钾为基准物,结果又如何? 解:根据方程2NaOH+H 2C 2O 4·H 2O==Na 2C 2O 4+3H 2O 可知, 需H 2C 2O 4·H 2O 的质量m 1为: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 一、社会保障 1.社会保障的含义与内容 (1)社会保障的含义与特征 ①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立法,对因社会和自然原因造成生活来源中断、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从而保障其基本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活动和制度。 ②社会保障的基本意涵是: a.社会保障是对基本生活困难群体的福利援助; b.社会保障具有社会性; c.政府是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 ③社会保障的特征: a.针对基本民生; b.由政府组织实施; c.福利性; d.社会性; e.政治性。 (2)社会保障的内容 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服务三部分组成。 ①社会救助 a.社会救助是当因个人、社会或自然原因,某些人的基本生活遇到个人难以克服的困难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时,由政府和社会对这些特殊群体予以援助,向他们提供现金或物质帮助的活动和制度。 b.社会救助的对象是基本生活受到威胁的特别困难的群体。社会救助是对其基本(或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也是政府对人们生存权的保障。 c.社会保障首先是从社会救助领域开始的,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 ②社会保险 a.社会保险是以劳动者为主要对象,针对其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等生活方面的风险,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动用自己和社会的力量,聚集一定的经济资源,并运用社会互助机制去应对风险,进而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制度安排。 b.社会保险的特点:预防性;强制性;社会性;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 ③社会福利服务 a.社会福利服务是由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向失依儿童、残疾人、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服务。 b.社会福利服务对象属于社会中的特殊困难群体和脆弱群体。 c.这种社会福利服务是一种服务保障。 (3)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是既互相交叉,又有不同的两个概念和范畴。 ①联系:社会福利可以看作是社会保障的发展。 ②区别:a.社会保障一般指的是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群体实施的社会援助,它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都是有限的。社会福利是由国家立法对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生活水平基础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制度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b.狭义的社会福利是针对少数特殊困难群体的福利或保障。广义的社会福利指针对所有

C语言第七章习题答案

7.1写两个函数,分别求两个整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用主函数调用这两个函数,并输出结果。两个整数由键盘输入。 hcf(u,v) int u,v; { int a,b,t,r; if(u>v) { t=u;u=v;v=t; } a=u;b=v; while((r=b%a)!=0) { b=a;a=r; } return(a); } lcd(u,v,h) int u,v,h; { int u,v,h,l; scanf("%d,%d",&u,&v); h=hcf(u,v); printf("H.C.F=%dn",h); l=lcd(u,v,h); printf("L.C.d=%dn",l); return(u*v/h); } #include

void main() { int u,v,h,l; scanf("%d,%d",&u,&v); h=hcf(u,v); printf("H.C.F=%dn",h); l=lcd(u,v,h); printf("L.C.D=%dn",l); } 7.2 求方程根 float x1,x2,disc,p,q; greater_than_zero(a,b) float a,b; { x1=(-b+sqrt(disc))/(2*a); x2=(-b-sqrt(disc))/(2*a); } equal_to_zero(a,b) float a,b; { x1=x2=(-b)/(2*a);} smaller_than_zero(a,b) float a,b; { p=-b/(2*a);

q=sqrt(disc)/(2*a); } main() { float a,b,c; printf("n输入方程的系数a,b,c:n"); scanf("%f,%f,%f",&a,&b,&c); printf("n 方程是:% 5.2f*x*x+%5.2f*x+%5.2f=0n",a,b,c); disc=b*b-4*a*c; printf("方程的解是:n"); if(disc>0) { great_than_zero(a,b); printf("X1=%5.2ftX2=%5.2fnn",x1,x2); } else if(disc==0) { zero(a,b); printf("X1=%5.2ftX2=%5.2fnn",x1,x2); } else { small_than_zero(a,b,c); printf("X1=%5.2f+%5.2fitX2=%5.2f-%2.2fin",p,q,p,q);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概述

2 社会学教程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社会学产生的标志和条件(三个)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研究的领域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五个) 社会学的功能★(四个)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什么是社会★(我国典籍中的社会、西方的社会概念、现代社会概念) 社会本质 社会的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 社会的构成要素★(人、社会关系、社会行动) 文化的含义(广义与狭义) 产品文化 物质文化 工具文化 文化的分类★智能文化 精神文化规范文化 理念文化 文化的特性 文化的结构(文化元素、文化从、文化模式) 文化的功能★(整合、导向、维持秩序、传续) 文化的多样性与相对差异性 文化变迁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 关于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个性发展角度、文化发展角度、社会结构角度)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个人角度与社会角度)和可能性(三个方面) 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五个) 社会化机制含义

对于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化的实施者与社会化对象的关系或机制的理解可分为三种:教化论、学习论和互动论。 社会化的机构★(家庭、同辈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 第四章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含义★ 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人际互动、群体互动) 社会互动的类型★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合作、竞争、冲突) 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集体行为) 社会互动的意义(三个) 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交往理论、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学、社会交换论★、人际互动)社会角色的含义 社会角色的特点(普遍性、具体性、复杂性、表现性) 按获得角色的方式划分: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社会角色的类型按角色规范性程度划分:规定角色与开发角色 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 角色扮演的含义★ 角色扮演的过程(了解角色期望—角色认同—角色扮演的具体过程) 角色扮演中的问题★(角色混淆、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失败)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的定义 社会群体的特征(四个) 按群体规模:大群体、小群体 按成员间的亲密程度分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社会群体的分类★按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群体: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按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初级社会群体、次级社会群体 其他分类:内群体和外群体参照群体

第16讲课后作业答案

第二章/第二节:我国对外贸易管制的主要制度(二)(有作业)(2014年新版) 1、下列非关税措施中,()是国家为了管制对外贸易,规定进口商品必须领取许 可证件,否则一律不许进口的一种贸易管理制度。 A. 关税措施 B. 进口配额制 C. 许可证制度 D. 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 A B C D 标准答案:C 答案解析:参考许可证制度的概念。 2、下列不属于鼓励出口措施的是()。 A. 出口信贷 B. 自动出口限额制 C. 出口补贴 D. 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 A B C D 标准答案:B 答案解析:自动出口限额制属于非关税措施,是对出口进行控制,而不是鼓励,故错误。 3、下列关于保税区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进口商品进入保税区可暂不缴纳进口税,如再出口,不缴纳出口税 B. 进口商品进入保税区需缴纳进口税,如再出口,不缴纳出口税 C. 进口商品进入保税区可暂不缴纳进口税,如再进入所在国的国内市场,不缴纳进 口税 D. 进口商品进入保税区需缴纳进口税,如再进入所在国的国内市场,不缴纳进口税 A B C D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进口商品进入保税区可暂时不缴纳进口税;如再出口,不缴纳出口税; 如要进入所在国的国内市场,则须办理报关手续,缴纳进口税,故A选项正确。 4、下列关于对外贸易管制政策的特点表述错误的是()。 A. 是一国对外政策的体现 B. 是因时间而变化的

C. 是因形势而变化的 D. 以对出口的管制为重点 A B C D 标准答案:D 答案解析:D选项,应当是以对进口的管制为重点,故此项表述错误。 5、我国目前对对外贸易经营者的管理实行()。 A. 自由进出制 B. 登记和核准制 C. 审批制 D. 备案登记制 A B C D 标准答案:D 答案解析:我国对对外贸易经营者的管理,实行备案登记制。故D选项正确。 6、属于自由进出口的技术,申请人凭()办理外汇、银行、税务、海关等相关的手续。 A. 技术进出口合同登记证 B. 自动进口许可证明 C. 自动进口许可证 D. 科技部的批文 A B C D 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属于自由进出口的技术,实行技术进出口合同登记管理。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规定的文件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对技术进出口合同进行登记,申请人凭“技术进出口合同登记证”,办理外汇、银行、税务、海关等相关手续。故A选项正确。 7、WTO规则允许成员方使用贸易救济手段来保护国内产业不受损害,其中()既可以采取提高关税的形式也可以采取数量限制的形式。 A. 反倾销 B. 反补贴 C. 保障措施 D. 关税配额 A B C D

C语言程序设计第四版第七章答案 谭浩强

第七章函数 7.1写两个函数,分别求两个整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用主函数调用这两个函数,并输出结果两个整数由键盘输入。 maxyueshu(m,n) int m,n; { int i=1,t; for(;i<=m&&i<=n;i++) {if(m%i==0&&n%i==0) t=i; } return(t); } minbeishu(m,n) int m,n; {int j; if(m>=n) j=m; else j=n; for(;!(j%m==0&&j%n==0);j++); return j; } main() {int a,b,max,min; printf("enter two number is: "); scanf("%d,%d",&a,&b); max=maxyueshu(a,b); min=minbeishu(a,b); printf("max=%d,min=%d\n",max,min); } 7.2求方程的根,用三个函数分别求当b2-4ac大于0、等于0、和小于0时的根,并输出结果。从主函数输入a、b、c的值。 #include"math.h" float yishigen(m,n,k) float m,n,k; {float x1,x2; x1=(-n+sqrt(k))/(2*m); x2=(-n-sqrt(k))/(2*m); printf("two shigen is x1=%.3f and x2=%.3f\n",x1,x2); } float denggen(m,n) float m,n; {float x; x=-n/(2*m); printf("denggen is x=%.3f\n",x); }

集合典型例题

集合·典型例题 能力素质 例用符号∈或填空1 ? 1________N , 0________N , -3________N , 0.5N N ,;2 1________Z , 0________Z , -3________Z , 0.5Z Z ,;2 1________Q , 0________Q , -3________Q , 0.5Q Q ,;2 1________R , 0________R , -3________R , 0.5R R ,;2 分析元素在集合内用符号∈,而元素不在集合内时用符号. ? 解∈, ∈,-,,; 1N 0N 3N 0.5N N ???2 1Z 0Z 3Z 0.5Z Z 1Q 0Q 3Q ∈, ∈,-∈,,;∈,∈,-∈,??2 0.5Q Q 1R 0R 3R 0.5R R ∈,; ∈,∈,-∈,∈,; 22?? 说明:要注意符号的规范书写. 例2 (1)用列举法表示不超过10的非负偶数的集合,并用另一种方法表示出来; (2)设集合A ={(x ,y)|x +y =6,x ∈N ,y ∈N},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 ; 分析 (1)中集合含的元素为0、2、4、6、8、10;(2)中集合所含的元素是点(0,6),(1,5),(2,4),(3,3),(4,2),(5,1),(6,0). 解 (1){0,2,4,6,8,10};用描述法表示为{不超过10的非负偶数},或|x|x =2n ,n ∈N ,n <6}. (2)A ={(0,6),(1,5),(2,4),(3,3),(4,2),(5,1),(6,0)}. 说明:注意(2)中集合A 的元素是点的坐标.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社会制度)【圣才出品】

第九章社会制度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类型 1.社会制度的含义 (1)社会制度的含义 ①社会制度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包含的意义有:社会制度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社会制度实际上是稳定的规范体系,而不是随时变化的个别规则,它的作用是指导、约束人们的行为。 ②社会制度的层次 a.宏观的即社会经济形态层次,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条件下实行的根本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b.中观的即社会生活领域层次,是在人类的某一社会生活领域发挥作用的制度。 c.微观的即具体的社会活动层次,是具体地指导人们活动的规则,是组织中的一些具体的规定。 ③层次间的联系:较高层次的社会制度是由较低层次的社会制度构成并表现出来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高层次的社会制度还原为具体的规定。 (2)社会制度的起源 ①自然起源论。自然起源论认为作为行为规范的制度或被重复使用的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它并非由人们先设计出来再去实践,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选择、积累的结果。自然起源论强调参与活动的行动者在制度形成过程中共同的作用,人类学对制度起源的考察主要持这种观点。

②人为设计论。人为设计论认为社会制度是人们为了有效地共同活动、实现目标而有意设计出来的。这种观点所使用的概念是制度安排,带有明显的经济学色彩。 2.社会制度的特征 (1)普遍性。社会制度作为系统化的行为规范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或者说,制度是人们有秩序地共同生活的基础。 (2)特殊性。社会制度的特殊性是指它的多样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内容,即使在同一生活领域不同背景下的人们也可能会形成不同的制度。 (3)相对稳定性。社会制度是相对稳定的规范体系,会在相应的生活领域较长时间地发挥作用,这就是社会制度的相对稳定性。社会制度的相对稳定性还来自于规范的体系化。规范的体系化是指相关规范之间的密切联系,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共同发挥作用。 3.社会制度的类型 (1)本原的社会制度与派生的社会制度 ①本原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制度中,那些在人类社会初期就形成、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基本作用的制度可以称为本原的社会制度。 a.本原的社会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第一,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较早出现,使人类生活成为社会生活。 第二,在人类的共同生活中发挥着基本作用,发生于人类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可能会衍生出新的社会制度。 b.本原的社会制度的两个基本制度是经济制度和家庭制度。经济制度和家庭制度在人类社会的存续和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是基本的、重要的和持久的:

C语言第七章复习题(不含答案)

1.下列对C语言字符数组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字符数组可以存放字符串 (B)字符数组中的字符串可以整体输入、输出 (C)可以在赋值语句中通过赋值运算符“=”对字符数组整体赋值 (D)不可以用关系运算符对字符数组中的字符串进行比较 2.不能把字符串:Hello!赋给数组b的语句是( )。 (A)char b[10]={'H','e','l','l','o','!'}; (B)char b[10];b="Hello!"; (C)char b[10];strcpy(b,"Hello!"); (D)char b[10]="Hello!"; 3.若有以下说明: int a[12]={1,2,3,4,5,6,7,8,9,10,11,12}; char c='a',d,g; 则数值为4的表达式是( )。 (A)a[g-c] (B)a[4] (C)a['d'-'c'] (D)a['d'-c] 4.以下程序的输出结果是( ) (A) 20 (B) 21 (C) 22 (D)23 main() { int i, k, a[10], p[3]; k=5; for (i=0;i<10;i++) a[i ]=i; for (i=0;i<3;i++) p[i ]=a[i *(i+1)]; for (i=0;i<3;i++) k+=p[i] *2; printf("%d\n",k); 5.以下程序的输出结果是( )。 (A) 1,5,9 (B) 1,4,7 (C) 3,5,7 (D)3,6,9 main() { int i, x[3][3]={1,2,3,4,5,6,7,8,9}; for(i=0;i<3;i++) printf("%d,",x[i][2-i]); 6.下面程序运行的结果是( )。 (A) 2ba56 (B) 6521 (C) 6 (D) 62 main() { char ch[7]={“65ab21“}; int i,s=0 for(i=0;ch[i]>='0' && ch[i]<='9';i+=2) s=10*s+ch[i]-'0'; printf("%d\n",s); } 7.合法的数组定义是( )。 (A)int a[]="string"; (B)int a[5]={0,1,2,3,4,5}; (C)char s[6]="string"; (D)char a[]={0,1,2,3,4,5}; 8.函数调用:strcat(strcpy(str1,str2),str3)的功能是( )。 (A)将串str1复制到串str2中后再连接到串str3之后 (B)将串str1连接到串str2之后再复制到串str3之后 (C)将串str2复制到串str1中后再将串str3连接到串str1之后

最新整理高一数学集合习题及答案详解.doc

例用符号∈或填空1 ? 1________N , 0________N , -3________N , 0.5 N N ,;2 1________Z , 0________Z , -3________Z , 0.5 Z Z ,;2 1________Q , 0________Q , -3________Q , 0.5Q Q ,;2 1________R , 0________R , -3________R , 0.5R R ,;2 分析元素在集合内用符号∈,而元素不在集合内时用符号. ? 解∈,∈,-, ,; 1N 0N 3N 0.5N N ???2 1Z 0Z 3Z 0.5Z Z 1Q 0Q 3Q ∈,∈,-∈, ,; ∈,∈,-∈,??2 0.5Q Q 1R 0R 3R 0.5R R ∈,; ∈,∈,-∈,∈,; 22?? 说明:要注意符号的规范书写. 例2 (1)用列举法表示不超过10的非负偶数的集合,并用另一种方法表示出来; (2)设集合A ={(x ,y)|x +y =6,x ∈N ,y ∈N},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 ; 分析 (1)中集合含的元素为0、2、4、6、8、10;(2)中集合所含的元素是点(0,6),(1,5),(2,4),(3,3),(4,2),(5,1),(6,0). 解 (1){0,2,4,6,8,10};用描述法表示为{不超过10的非负偶数},或|x|x =2n ,n ∈N ,n <6}. (2)A ={(0,6),(1,5),(2,4),(3,3),(4,2),(5,1),(6,0)}. 说明:注意(2)中集合A 的元素是点的坐标. 例由实数,-,,及-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有3 x x |x|x x 233 [ ] A .2个元素 B .3个 元素 C .4个元素 D .5个元素 分析 当x 等于零时只有一个元素,当x 不等于零时有两个元素. 答 A . 说明:问题转化为对具有相同结果的不同表达式的识别. 例4 试用适当的方式表示:被3整除余1的自然数集合. 分析 被3整除余1的自然数可以表示为3n +1(n 为自然数). 解 集合可以表示为{x|x =3n +1,n ∈N}. 说明:虽然这一集合是无限集,但也可以用列举法来表示:{1,4,7, (3) +1,…}. 例5 下列四个集合中,表示空集的是 [ ]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变迁)【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变迁 答:社会变迁的含义包括四点内容:(1)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的变化。(2)社会变迁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3)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社会学要研究中层理论的建议。中层理论是指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4)在中观层次上,社会变迁常常被视为社会结构的变迁。 2.社会进化 答:社会进化是社会缓慢的、有秩序的变化形式,这种变迁一般表现为某一社会对于外部环境压力、内部不协调所做的有序的调整,这种调整没有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3.社会进步与倒退 答:那些有利于促进人类的福利、平等和发展的变迁被称为社会进步;阻碍甚至与此相反的变迁被认为是倒退。 4.“经济周期”论 答:熊彼特把经济周期分为三种:短周期40个月,中周期9—10年,长周期50—60年。每一个周期内部都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整个经济过程就是这四个阶

段循环往复的过程,长周期中包含有中周期,中周期中包含着短周期,因此,整个经济过程又是由这三种周期复合而成的。伴随着这一经济周期各阶段的是创新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活动。 5.奥格本的“文化堕距”论 答:认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一般地,物质文化首先变化,之后非物质文化会发生适应性变化,但后者的变化有所延迟,即二者的变化在时间上是有差距的。当适应性文化变得与物质文化相适应之后,物质文化还会发生变化,非物质文化又一次发生适应性变化的情况。人类社会的文化就是这样发展的。 6.社会均衡论 答: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都是一个功能系统,它是由发挥不同功能的各部分(子系统)结合而成的,这些子系统是适应子系统(A)、目标达到子系统(G)、整合子系统(I)和维持模式子系统(L)。各个子系统之间既互相分工、又互相依存,共同实现着社会系统的目标。这样,社会系统是协调的、稳定的和平衡的。 7.社会规划 答:社会规划是人们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指导社会变化的过程,是人们在对社会运行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运用人类掌握的知识和科学技术,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实现人们的社会发展目标的总过程。 8.社会指标

C语言课后习题

习题 第三章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 int d,p; double r,a,m; scanf("%d %d %lf",&d,&p,&r); a=(p/(p-d*r)); m=log(a)/log(1+r); if(p>0&&d>0) { if(d<=m*p) printf("%.1f",m); else printf("God"); } else printf("0.0"); return 0; } 勾股数 #include int main() { int a,b,c,n; scanf("%d",&n); for(a=1;a<=n;a++) { for(b=1;b<=n;b++) { for(c=1;c<=n;c++) { if(c*c==a*a+b*b) { if(a<=b) { printf("%d %d %d\n",a,b,c); } }

} } } return 0; } 第四章 计算分段函数值 #include int main() { float x,y; scanf("%f",&x); if(x<1) y=x; else if(x>=1&&x<10) y=2*x-1; else if(x>=10) y=3*x-11; printf("%.2f",y); return 0; } 找出三个数中最大的数 #include int main() { int a,b,c,max; scanf("%d%d%d",&a,&b,&c); max=a>b?a:b; if(c>max) max=c; printf("%d",max); return 0; } 10844成绩等级评分 #include int main() { int x; scanf("%d",&x); if(x>=0&&x<=100) { switch(x/10) { case 10:

集合练习题及答案-经典

集合期末复习题12.26 姓名 班级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下列四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 ( ) A 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学生 B 著名的艺术家 C 一切很大的书 D 倒数等于它自身的实数 2、集合{a ,b ,c }的真子集共有 个 ( ) A 7 B 8 C 9 D 10 3、若{1,2}?A ?{1,2,3,4,5}则满足条件的集合A 的个数是 ( ) A. 6 B. 7 C. 8 D. 9 4、若U={1,2,3,4},M={1,2},N={2,3},则C U (M ∪N )= ( ) A . {1,2,3} B. {2} C. {1,3,4} D. {4} 5、方程组 1 1x y x y +=-=-的解集是 ( ) A .{x=0,y=1} B. {0,1} C. {(0,1)} D. {(x,y)|x=0或y=1} 6、以下六个关系式:{}00∈,{}0??,Q ?3.0, N ∈0, {}{},,a b b a ? , {}2 |20,x x x Z -=∈是空集中,错误的个数是 ( ) A 4 B 3 C 2 D 1 7、点的集合M ={(x,y)|xy≥0}是指 ( ) A.第一象限内的点集 B.第三象限内的点集 C. 第一、第三象限内的点集 D. 不在第二、第四象限内的点集 8、设集合A=}{ 12x x <<,B=}{ x x a <,若A ?B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 A }{ 2a a ≥ B }{1a a ≤ C }{1a a ≥ D }{ 2a a ≤ 9、 满足条件M }{1=}{1,2,3的集合M 的个数是 ( ) A 1 B 2 C 3 D 4 10、集合{}|2,P x x k k Z ==∈,{}|21,Q x x k k Z ==+∈, {}|41,R x x k k Z ==+∈, 且,a P b Q ∈∈,则有 ( ) A a b P +∈ B a b Q +∈ C a b R +∈ D a b +不属于P 、Q 、R 中的任意一个 二、填空题 11、若}4,3,2,2{-=A ,},|{2A t t x x B ∈==,用列举法表示B 12、集合A={x| x 2+x-6=0}, B={x| ax+1=0}, 若B ?A ,则a=__________ 13、设全集U={} 22,3,23a a +-,A={}2,b ,C U A={}5,则a = ,b = 。 14、集合{}33|>-<=x x x A 或,{}41|><=x x x B 或,A B ?=____________. 15、已知集合A={x|20x x m ++=}, 若A ∩R=?,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16、50名学生做的物理、化学两种实验,已知物理实验做得正确得有40人, 化学实验做得正确得有31人,两种实验都做错得有4人,则这两种实验都做对的有 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