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书笔记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书笔记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书笔记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书笔记

道格拉斯·诺斯在第一章中便简明地阐述了全书的中心论点,那就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所在。全书十二个章节都在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

我主要想针对《十三世纪的欧洲》这一章,谈谈我的读书心得。我们对于了解的世界历史都是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在此之前的漫长岁月,我们只能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对外交流部分窥见一斑,而涉及遥远的欧洲的片段更是寥寥无几。这本书为我讲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的故事。

在作者眼中,对于欧洲来说,十三世纪是一个大幅度增长的时代,是欧洲在经济上真正觉醒的时期,是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都发生变动的时期,也是商业贸易扩张的时期。本章也是从人口的增长、价格的变动、商业贸易的扩张以及相应制度的变化展开阐述的。在中国13世纪是南宋、金、西夏、大理、西辽、蒙古、吐蕃等政权并存的时期。分裂和战争破坏了经济发展。北方的农业发展受到较大打击,人口也因战争大量消耗。但是宋元时期仍是采取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并制定了相关法规。

一、马尔萨斯

在本章开篇,作者提出了问题,其中提到了马尔萨斯危机。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于1798年所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人口理论,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尽管马尔萨斯的理论有些极端,但是他控制人口的观点还是正确的,也许通过各种科学技术可以使生产资料的增加速度追赶上人口的增长速度,但是地球资源有限,人口自然增长必然成为负担。十三世纪欧洲的人口曾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增长过,在本章中也提到了人口快速增长、农业部门收益递减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了人口的大部分在经济福利方面承受了急剧的下降并且间接导致了当时农业制度中的一些重要的关系开始紧张。而在马尔萨斯生活的时代,工业革命给人口的增长创造了无限可能,他看到了人口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是提出的解决方法有局限性。在中国,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曾被严重批判,而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也被批判,但是中国的现实证明了控制人口的重要性。所谓“错批一人,误生三亿”,致使人口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如今,国家渐渐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是出于对我国国情的考虑,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渐渐显露,新一代的青年人所面临的沉重的赡养负担正是由于“人多力量大”到“计划生育”两个极端的骤然转变造成的。在人口问题上,仍需紧跟时代发展,有所控制和调节。

二、马可波罗

在十三世纪的欧洲,城区扩大了,地方的、地区的和国际性的商业贸易都很兴盛。在地中海地区,意大利的重要港口城市成为了发达商业的领袖。在北欧地区,酒、木材和毛织品是主要贸易品,随着长距离商业的发展,地方市场在北欧各地发展和兴旺起来。在国际贸易方面,尽管资料有限,一个大家熟知的人物,正是在这一时期走向了世界。他就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尽管在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这一问题上还有争议,但是马可·波罗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在《马可·波罗游记》以前,更准确地说是在13世纪以前,中西方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是通过中亚这座桥梁间接地联系。在交往中,中国一直是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去了解和认识中国以外的地方,特别是西方文明世界。最早可以追述到周穆王西巡。尽管周穆王西巡的故事充满了荒诞和神话色彩,但至少反映了中国人已开始去了解和认识西方,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出现,中国对西方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等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吸引了一大批西方的商人来到中国。但直到13世纪以前,中西交往只停留在以贸易为主的经济联系上,缺乏直接的接触和了解。而欧洲对中国的认识,在13世纪以前,一直停留在道听途说的间接接触上。《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世界进行了夸大甚至神话般的描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这又有意或者无意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直接交往。接下来的历史发展趋势发生了逆转,西方人怀着对东方的向往开始积极探索世界,东方人自恃天朝上国,闭目塞听。古老的东方帝国渐渐倾颓。如今的世界已经没有神秘可言,交通便利,贸易频繁,信息迅速传播,文化渐渐融合,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中国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绽放独特的光彩,将是我们的责任。

三、爱德华一世&美男子菲利普

人口增长以及随后有组织的市场和货币经济的扩张使产生了封建社会的那些基本条件发生了变化。虽然公共产品仍主要是地方性的,十三世纪已为通向普遍变革支出了道路。变革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贸易发展和远程贸易中保护私有财产的需求增长;二是货币经济对军事单位最低有效规模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保护延伸到贸易所有权和雇佣庞大的军队力量都需要很高的费用。那么,税收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本章第四节的阐述中,作者对比了十三世纪初期和十三世纪末期税源的不同情况。在十三世纪初期,岁入的来源仍主要是封建性的,但是到了十三世纪末,王权和地方政府的要求有了巨大的增长,但是封建性的岁入却在萎缩。从爱德华一世和美男子菲利普时代开始时特别税已经越来越成为他们经常的和一般的附属权利,而且是不可缺少的附属权利。爱德华确立了国家关税制,对羊毛、羊毛皮和皮革开征了出口税,其统治后期有对外商开征了新费用,使其税收收入大大增加。中国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诏令,对外国商船贩至中国的龙香、沉香、丁香和白豆蔻四种商品由政府抽取10%的实物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项外贸征税法令。而法国美男子菲利普则试图建立一般直接税,开征地产或动产的收入税、炉灶捐和军事代役费等。上述内容是反映十三世纪税收来源的转变。而这一现实状况与土地所有权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保证君主不致丧失现有的封建岁入,一些地区开始准予土地转让,这成为发展无条件继承地独立所有权的关键一步。

我们所能看到的十三世纪的欧洲没有开辟新航道的热情也没有工业革命的财富与效率,甚至有些沉闷和压抑,然而,在这沉闷之下,孕育着资本主义的强大生命。也许它并不是一个转折点,但是它确是一个不平凡的铺垫。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书笔记

道格拉斯·诺斯在第一章中便简明地阐述了全书的中心论点,那就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所在。全书十二个章节都在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 我主要想针对《十三世纪的欧洲》这一章,谈谈我的读书心得。我们对于了解的世界历史都是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在此之前的漫长岁月,我们只能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对外交流部分窥见一斑,而涉及遥远的欧洲的片段更是寥寥无几。这本书为我讲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的故事。 在作者眼中,对于欧洲来说,十三世纪是一个大幅度增长的时代,是欧洲在经济上真正觉醒的时期,是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都发生变动的时期,也是商业贸易扩张的时期。本章也是从人口的增长、价格的变动、商业贸易的扩张以及相应制度的变化展开阐述的。在中国13世纪是南宋、金、西夏、大理、西辽、蒙古、吐蕃等政权并存的时期。分裂和战争破坏了经济发展。北方的农业发展受到较大打击,人口也因战争大量消耗。但是宋元时期仍是采取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并制定了相关法规。 一、马尔萨斯 在本章开篇,作者提出了问题,其中提到了马尔萨斯危机。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于1798年所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人口理论,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把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尽管马尔萨斯的理论有些极端,但是他控制人口的观点还是正确的,也许通过各种科学技术可以使生产资料的增加速度追赶上人口的增长速度,但是地球资源有限,人口自然增长必然成为负担。十三世纪欧洲的人口曾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增长过,在本章中也提到了人口快速增长、农业部门收益递减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了人口的大部分在经济福利方面承受了急剧的下降并且间接导致了当时农业制度中的一些重要的关系开始紧张。而在马尔萨斯生活的时代,工业革命给人口的增长创造了无限可能,他看到了人口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是提出的解决方法有局限性。在中国,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曾被严重批判,而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也被批判,但是中国的现实证明了控制人口的重要性。所谓“错批一人,误生三亿”,致使人口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如今,国家渐渐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是出于对我国国情的考虑,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渐渐显露,新一代的青年人所面临的沉重的赡养负担正是由于“人多力量大”到“计划生育”两个极端的骤然转变造成的。在人口问题上,仍需紧跟时代发展,有所控制和调节。 二、马可波罗 在十三世纪的欧洲,城区扩大了,地方的、地区的和国际性的商业贸易都很兴盛。在地中海地区,意大利的重要港口城市成为了发达商业的领袖。在北欧地区,酒、木材和毛织品是主要贸易品,随着长距离商业的发展,地方市场在北欧各地发展和兴旺起来。在国际贸易方面,尽管资料有限,一个大家熟知的人物,正是在这一时期走向了世界。他就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尽管在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这一问题上还有争议,但是马可·波罗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在《马可·波罗游记》以前,更准确地说是在13世纪以前,中西方

经济增长的秘密读后感六

经济增长的秘密读后感六 以“理性预期论”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卢卡斯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一旦一个人开始思考经济增长问题他就不会再考虑其他任何问题了。事实上正如赫尔普曼在这本《经济增长的秘密》中指出的那样早在亚当.斯密时代经济学家就开始考虑经济增长问题了这一问题具有持久的吸引力。不过直到现在为什么经济会持续增长使得马尔萨斯陷阱落空;为什么有的国家经济快速增长而有的国家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倒退。真的是因为国情不同各有特色吗?还是有其他的原因?这些对经济学家而言依旧是“云深不知处”。 伟大的斯密在《国富论》中就详细解释了分工专业化与市场交换提高了效率而国际贸易又能使一国的财富效应扩散出去。李嘉释了这种扩散过程以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何以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东西再相互交换对双方都有利。但马尔萨斯却指出了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当然人类最终凭借生产率提高、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克服了这一困境。熊彼特解释了创新的作用新制度经济学派则强调了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例如道格拉斯.诺思和罗伯特.托马斯的《西方世界的兴起》和德.索托的《资本的

秘密》都提到了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 不过这些解释都是东一枪西一枪各击一点零碎不成体系。传统的对经济增长的解释总绕不开索罗就像学哲学绕不开康德一样。索罗开创了经典的经济增长模型把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当成影响经济增长的变量。在土地既定的条件下索罗认为经济增长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劳动力)积累的结果。索罗推断经济增长率会随着资本密集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当一个国家的资本密集程度上升时经济增长会放缓反之亦然。这就是所谓的“趋同假说”各国的边际增长率最终会相等这就是说落后国家最终能赶上发达国家。但真实世界里我们却看到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正在拉大哪怕有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的扶贫工作这种拉大的趋势依然明显。索罗所谓的趋同却遥遥无期。 索罗模型的另一个问题是即使资本积累能解释经济增长的大部分但还是有一部分余值无法解释。这就是所谓的“索罗余值”。在“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和索罗余值的夹击之下索罗模型还能成立吗? 事实上几乎所有自索罗以降研究经济增长的学者或多或少都是再给索罗作脚注经济学的好处是它是一种累积性的知识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推进。巴罗、曼昆和罗默等人首先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书报告

<<西方世界的兴起>> 这本书一共分为3篇,共12章,有些章节我还没看大懂,讲的时候就会省略几个字。我分为8个部分讲。 作者简介:这本书是2个人合著的,但由于罗伯斯太有名了就不介绍他了。罗伯斯.托马斯很遗憾这个人在百度百科找不到,网上能找到的是那个110米跨栏的罗伯斯。 道格拉斯·诺斯 1920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萨州坎布里奇市。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由于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曾任《经济史杂志》副主编、美国经济史学协会会长、国民经济研究局董事会董事、东方经济协会会长、西方经济协会会长等职务。历任华盛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剑侨大学庇特美国机构教授、圣路易大学鲁斯法律与自由教授及经济与历史教授,现任华盛顿大学经济系卢斯讲座教授。 开篇:<<西方世界的兴起>> 本书是关于经济学的论文,但对我来说阅读起来比较吃力。核心问题是证明西方经济崛起的主要原因是所有权的发展,即有效力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所有权即指对自己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也称财产权)而不是以前所认为的技术变革或者其他。为证明这一观点,作者讨论了大概从公元9世纪至18世纪的经济史。我简单的讲解下欧洲所有权的建立的过程。 一:第1,2章

第一章:问题 这里提出了本书的核心观点也是作者的核心观点即: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然而什么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呢 什么是经济增长呢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真正的经济长意味着社会总收入必然比人口增长的更快。 还要为经济创新提供刺激。(所有权,这个后面会讲到) 为什么要私人收益接近社会收益才能够达到有效的激励: 容易理解的是个人从事某种工作的必要条件是私人收益大于私人成本,理性人不会选择成本高于收益的工作。阅读时我不解为什么仅满足此条件不行,而要私人收益接近社会收益激励才是有效的呢个人收益率远小于社会收益率意味着很大部分个人劳动成果被分配到非劳动者身上,于是人们有搭便车倾向,等待享用他人劳动成果,演变成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结果。为保障私人收益率,专利权产生了。科学创新多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古代中国没有专利权的保护,因此许多发明都是家族内代代相传的“秘方”,这不利于人们交流,也难以刺激新发明。一旦秘方外传,此家族就不再垄断技术,“搭便车”的人们遂能以更低的成本赢得市场,技术使用范围的扩大对社会而言无疑是正收益的,而对发明者而言,收益甚小,甚至为负,即个人收益率

“推荐·分享”读书活动策划方案

“推荐·分享”读书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目的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推荐好书,让同学们的心灵视野得到熏陶;电影是通向外部世界的一个很好途径,推荐好电影,回到古代,剖析当下,畅想未来。大家一起分享内心最真切的感受,表达最真实得想法。 二、活动对象 09级文学院对外汉语班全体同学 三、活动内容 (一)推荐 1.推荐自己阅读或是别人介绍的好书,附上自己的读后感或推荐理由,内容简介。 2.推荐自己看过的或是有资料介绍自己知道的好电影,有教育意义或是让你内心感触很大的好电影,并附上推荐理由及内容简介。 (二)分享 1.交流:在看完一本书或是一部电影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写呢新感受、心得体会,也可以是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并互相交流分享,以获得更深的领悟。 2.朗读:在看书和欣赏电影之余,可以组织同学一起朗读作品或电影里的经典句子,提高语言表达、欣赏及思考能力。

3.表演:选取适合表演的文本或电影片段,组织一起演出,充分发挥同学们的表演才能。活动可以以比赛的形式进行,以便调动积极性。 四、活动要求 有益的活动可以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调节我们紧张的头脑,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在欣赏文字的同时也欣赏自己和别人的内心语言,在观看电影的同时也让自己学到经典对白或是说话技巧,等等。在此,希望同学们积极参加,踊跃参与班级活动,提高自己,借鉴他人,也促进交流。 09级对外汉语班团小组 xx年4月21日 经济管理系读书分享计划特殊团日活动推荐图书专业类书籍: 1、《伦理学与经济学》,森,商务印书馆,2014年 2、《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一至三辑),汤敏和茅于轼,商务印书馆,1999年 3、《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弗里德曼,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 4、《赢者的诅咒——经济生活中的悖论与反常现象》,泰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书报告读书笔记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书报告 阅读各类不同的书籍,一直是我的爱好。书籍不但有助于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也是寂寞时的朋友,逆境中的慰藉,求知上的导师。不同的心况和环境下,对书的选择也不尽相同。最近,我有幸读完了诺斯和托马斯合著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阅读的原因很简单,我大学选修的是××史。这本书所涉及的西方国家中世纪经济史是我比较生疏的领域,以前的历史课只讲述中世纪的一个概况,而这本书正好填补了我的历史知识断档。所以希望在《西方世界的兴起》这本新经济史学的经典之作中,汲取到人类文化的瑰宝。 一、阅读概要: 《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共分三篇十二章。第一篇:理论和概述;第二篇:公元900~1500年;第三篇:公元1500~1700年。 在本书中,诺斯和托马斯是围绕着土地和人口的增长问题展开论述的,解读了900~1500年间整个西欧的发展过程,尝试“为西方世界的兴起这一独有的历史成就的原因作出解释”;作者提出的中心论题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有效率的经济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激励,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 并将制度创新的原因引向了人口增长,强调在西方世界的不

同时期,人口变迁发挥了不同作用,引致出一系列的制度变迁,从而将西方世界引向近现代的兴盛。 又通过西欧各国制度和所有权安排的差异来论证经济表现的差异。作者认为进入16世纪,按照历史沿革是“马尔萨斯抑制”的时期,在同等历史下,西欧经济并没有大面积衰退,特别是荷兰(尼德兰)和英格兰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而法兰西和西班牙变成了落伍者,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经济组织的效率。法国和西班牙由于王权的垄断,使得人们的所有权得不到保障,必然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他们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荷兰(尼德兰)和英国,这两个国家良好的制度框架为所有权提供了保障,进而一系列的创新为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也提出了更具现实意义的“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经济衰退的根源”的理论雏形。 作者的创新点是将现代的经济理论用于经济史研究。蕴含的经济理论:成本收益原则、交易成本、公共品供给、外部性等。 作者的论证逻辑主要是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才是经济增长。收入增长的关键是要产生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所谓“有效率”是指在这个机制内部,个人收益率接近于社会收益率,因为只有满足这个条件,个人才有激励去从事有利于社会的创新活动(否则,如果个人不能获得他创新的所有或大部分成果,他将没有激励去从事创造和发明)。达到这个目的地手段是明晰产权。但是,创新制度是否真的出现更关键的还在于创新制度所产生的成本和

读《全球通史》有感:以史为镜_读后感_模板

读《全球通史》有感:以史为镜_读后感_模板 以史为镜 ——读《全球通史》有感 中茶云南杨寿双 一直以来就很喜欢读历史,感觉可以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与那些历史中有趣的人们进行交流。陆续的看了很多与历史有关的书籍,但都是片段式的,就连初中、高中上历史课所学到的历史,也是明确的划分出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这次阅读《全球通史》这本书算是连贯性的对整个人类的历史做一次梳理,把以前看不清楚弄不明白的一些历史事件的关联性,看得更加通透。 这本书的时间跨度是从史前史到21世纪,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已于2004年去世,这本书是其最后的版本。 《全球通史》这本书有意识的淡化世界史中政治方面的内容,而把全人类的文化、社会生活的演进作为史学考察的重点,尽量以更加客观的角度来描写历史,让读者真正进入到”整体世界史”的思考境界,而不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对现实世界具有启发意义的思考,便于读者理解”民族国家”形式遮盖下的真实世界。 这本书从人类还是食物的采集者讲起,到人类进化为食物的生产者,进而人类发展出古典文明,欧亚大陆上的中世纪文明,也没有忘记非洲大陆上的人类文明演进,以及一些在灿烂文化边缘的被孤立的文明,最终讲到新兴西方世界的兴起与衰落,宏观上十分的全面。 这本书的每一个篇章的最后一节内容都是历史对今天的启示,这些启示带给我们的思考都非常的有意思,和我们上中学时死记硬背的历史意义很不一样,这些启示与思考并没有一个很准确的结论,它涉及方方面面,却带给人很多思考的空间。比如第一篇讲述了人类作为食物的采集者,可以采集到的食物种类很繁多,那时的人类死亡多是因为意外和医疗条件的落后,如果一个人顺利的活着,寿命并不比现在人类寿命短,这与他们丰富而又健康的饮食,以及适量的运动是相关的,现在的营养学家推荐给人们的健康饮食与当时以采集为生的人们所获得的食物结构是十分相似的,那个时候人们也主要以植物的果实为主,肉食的摄入量十分有限,而且那时人类的食物种类远比现在丰富,结构也更加合理,书中引导读者以此来反思现在生活中人类的饮食结构。诸如此类对于生活方方面面的思考还有很多,这也正是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和意义所在。 讲到有关非洲大陆的章节,也在叙述历史的同时引导人们思索曾经有着灿烂文明的非洲,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书中提供了史实和其关联性,但把思索的部分留给了读者。所以这是一本需要细细去读,慢慢去想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给我带来不同的收获,因为今天的我们也在进步,随着文明的进步我们对历史的思考也会更有深度、更有广度。 人类学为人类提供了一面巨大的镜子,使他们能够从中窥见自身无尽的变化。(克莱德·克拉克洪) 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欧阳雪 村上春树曾说,所谓人生,无非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很宝贵的东西,会一个接一个,像梳子豁了齿一样,从你手中滑落。取而代之落入你手中的,全是些不值一提的伪劣品。体能,希望,美梦和理想,信念和意义,或你所爱的人,一样接着一样,一人接着一人,从你身旁悄然消逝。 生命,总是带给人以欣喜,面对死亡,我们总是带着一丝敬畏与恐惧。我们害怕生命中

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条件有哪些

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条件有哪些? 讲到民族国家,我们势必会联想到民族主义一词,但民族主义更多的是一个精神、意识、及政治层面的词。我在看《西方世界的兴起》时就有一个疑问,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分析分析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时候为什么很大篇幅都在讲经济及经济组织,而很少讲到政治、民众的意识等问题?之前很跟董老师交流之后发现确实是我误解了,西方世界的兴起不等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按董老师的观点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可以分成两条主线,一条是经过战争王权变得强大,形成统一的政治力量中心。而另外一条就是商业城市兴起,形成统一的经济中心。 按第一条主线,董老师以英法两个国家为例讲到,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与王权的强大有密切关系。通过英法百年战争和英国红白玫瑰战争,就达到了这样一个效果: (1)封建割据势力削弱,王权加强,形成以国王为首的统一的政治力量。 (2)战争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出现了以忠于国王为特征的爱国主义。“国王万岁” 第一条主线,董老师已经讲得非常详细了。但《西方世界的兴起》中的经济原因老师因时间问题只能带过,那么下面就请大家跟我一起探讨一下经济方面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条件吧。 大家知道,在中世纪西欧各国主要是以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为主的。这种庄园经济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反而形成了封建割据的形势。但到中世纪后期,庄园经济基本解体,区域性城市及至全国性城市逐步形成,贸易和商业得以发展。最后形成统一的经济中心,这样统一的经济中心成为民族国家兴起的重要条件。 而在庄园经济解体,商业城市兴起的过程中,人口起了关键的作用。我们来看一看中世纪晚期西欧人口的变化状况。 1000–1250:农耕发展,庄园缓慢的进步导致了人口的增长。到公元1300年,欧洲的人口达到峰顶,有7千万-1亿人。人口的增长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土地价格上涨,劳动力过剩,物价上涨,人口拥挤。可以说这个时期西欧那些依附于封建主的劳动力生活是最艰辛的时候。 终于,饥荒和黑死病降临欧洲,期间还伴随着王朝战争的灾难,比如百年战争。黑死病夺走欧中2500万生命,欧洲人口在1350–1420年间降低了30-60%。在人口锐减之后,出现了这一情况“地租下降----------农奴开始获得对土地的专有权。”至此,封建割据的庄园经济受到极大冲击,直至“十四世纪后半期人口开始重新增长时,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已经基本瓦解。”封建社会瓦解之后,专制国家形成,最后形成西欧民族国家。 当然封建庄园经济的瓦解不仅仅是因为人口的变化,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影响。西欧的贸易和商业早在十一、十二世纪就有所发展了,比如,北意大利,中德意志和弗兰德的市镇在那个时候已经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了。在12和13世纪,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城市大量的手工业品进入庄园,领主由于自身消费的特点,不满足于以往庄园手工业者生产的低劣的手工业品,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这就出现不断发生庄园自营地缩减、劳役地租改为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等现象。14世纪初起,西欧经济变化剧烈,出现所谓的封建主义的危机,庄园主纷纷放弃自营地,改为出租经营,货币地租流行,农奴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人身自由,劳役制庄园趋于瓦解。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城市商品兴起,封建庄园经济衰退的时期。之后经历黑死病和百年战争等的破坏,城市商品经济虽受打击,但最终恢复并繁荣发展,而封建庄园经济则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另外,在城市及商品经济的兴起过程中,以王权为中心的政府和城市是相互

荷兰观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荷兰。 一个在八百年以前荒芜人烟,只有海潮出没的湿地。从12世纪到14世纪才初步形成了人类可以居住的土地。直到今天,仍有三分之一国土位于海平面一下的国家。然而这样一个国家在17世纪的时候,确实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附属的地区。一个仅有150万人口的国家,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这个被马克思成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的国家就是荷兰. 荷兰位处欧洲大陆西北部,面积仅为4.1万平方公里。通常人们称它为荷兰,但它的正式国名是尼德兰王国,荷兰只是这个王国中最大的行省的名称。荷兰是17世纪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以至于17世纪被公认为“荷兰的世纪”。在那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人能够忽视荷兰;一个在自由宽容的环境中创造出奇迹的小国,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的商业帝国。17世纪,这个小小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它们游弋在世界的各个大洋中,几乎垄断了全球的远洋贸易,当时英法两国的远洋贸易总额加起来才勉强和她相当。 几乎没有任何资源优势的荷兰人,靠什么促进经济发展?那就是创造出比对手更优的商务环境,更多的潜在的赚钱机会。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思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解释说,行会制度的变革和对特权垄断的限制,以及私有产权的确认和保护,降低交易费用,增加了市场效率,荷兰因为其商业的自由,而被誉为“生意人的天堂。” 即使在今天,荷兰仍有三分之一的国土处于海平面以下。为了能生存下去,荷兰人与自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对抗。荷兰人的武器是堤坝,风车,运河。作为世界第一大港的阿姆斯特丹,它就是在长期建立大坝拦阻阿姆斯特丹河发展起来的。我们今天可能以为风车主要是为了发电而建立的,而在荷兰,它建设的主要功效是排水,完全是一种面对自然无奈而顽强的抗争。在风车的全盛时期,荷兰全国有9000架风车。风车抽出的水通过排入运河,运河再将汇集起来的水注入大海。 作为自然环境并不优越的低地国家,荷兰是如何做到商业贸易的繁荣乃至成为世界的“海上第一强国”的呢? 1.地理优势;荷兰是西欧的的一个主要出海口。莱茵河,马斯河这些欧洲大河的入海口都在荷兰。它背靠巨大的德意志陆地;西面向英国和大西洋沿岸各国的优良港口;同时对抗自然环境中建立了四通八达的运河网,这使荷兰具备了成为商品集散地的可能性。 2.荷兰成为世界性大国象征的阿姆斯特丹荷兰成为世界性大国象征的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初垄断了波罗的海的海上贸易,又利用查理五世战争的机遇,控制了伊比利亚半岛的贸易。阿姆斯特丹抓住了成就第一次经济起飞的历史机遇。这是一种商业生存的智慧,就是靠着这种对商业机遇的把握,荷兰在80年乱糟糟的战争中,在君主制和议会的斗争中,在自己各个城市之间的不合与竞争中仍然崛起,而其抓住了欧洲的经济命脉,进而抓住世界的经济命脉,成为17世纪的世界强国。在荷兰垄断波罗的海的贸易中,不得不提到一种特殊的生物:鲱鱼。当时的荷兰,人口约为100万,而依靠鲱鱼生活得人就有20万当时一位荷兰人发明了一种先进的保存鲱鱼的方法,使得捕捞和加工鲱鱼为荷兰的商业发展提供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阿姆斯特丹这个世界上最大港口的历史,就是从装满咸鲱鱼的大缸开始的。利用从鲱鱼市场挣得的钱,荷兰人马上把它用在了更有前途的职业:造船上。为了能竞争过英国,荷兰人冒着风险,设计出不安装武器的船只,降低了贸易成本。又通过做大船身,减小甲板的方式,减少了要交的税。在造船上我们就能看到荷兰人的勇气和智慧。 荷兰人不满足于调动金融的、航海的手段,他们最主要的是去发现市场,而且不限于建立商

比较中西方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数学的发展与形成不同综述

比较中西方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数学的发展 与形成不同 1.前言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性学科,是人类长期实践,思考的智慧结晶。在数学 知识的延续传播和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 中西方之间由于受不同社会政治、经 济、思想、文化背景的强烈影响。工业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到来, 使得中西方数学 思想迅速融合, 向着更加科学、更能反映本质的方向发展。 2.中国数学的发展与形成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地处亚洲东部,濒太平洋西岸。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中国也是一个在世界上数学领先的国家。 2.1 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而这种计算方法称为筹算。筹算直到十五世纪元朝末年才逐渐为珠算所取代,中国古代数学就是在筹算的基础上取得其辉煌成就的。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概念。此外,讲述阴阳八卦,预言吉凶的《易经》已有了组合数学的萌芽,并反映出二进制的思想。 2.2 中国数学体系的形成与奠基 这一时期包括从秦汉、魏晋、南北朝,共400年间的数学发展历史。秦汉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时期,为使不断丰富的数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数学方面的专书陆续出现。《九章算术》是一部经几代人整理、删补和修订而成的古代数学经典著作,约成书于东汉初年﹝公元前一世纪﹞。魏晋时期中国数学在理论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公元五世纪,祖冲之、祖暅父子的工作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他们在《九章算术》刘徽注的基础上,将传统数学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成为重视数学思维和数学推理的典范。同时代的天文历学家何承天创调日法,以有理分数逼近实数,发展了古代的不定分析与数值逼近算法。 2.4 中国数学教育制度的建立 隋朝大兴土木,客观上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唐初王孝通撰《缉古算经》,主要是通过土木工程中计算土方、工程的分工与验收以及仓库和地窖计算等实际问题,讨论如何以几何方式建立三次多项式方程,发展了《九章算术》中的少广、勾股章中开方理论。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官僚制度建立时期,随着科举制度与国子监制度的确立,数学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南北朝时期的一些重大天文发现在隋唐之交开始落实到历法编算中,使唐代历法中出现一些重要的数学成果。 唐朝后期,计算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普及,出现很多种实用算术书,对于乘除算法力求简捷。 2.4 中国数学发展的高峰与衰落

近代欧洲崛起的历史原因

浅析近代欧洲崛起的历史原因 王振娜 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称雄于世界,成为世界的中心,直至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逐渐落后于美国。研究当时欧洲社会的各种现象,我们不难得出欧洲有资格称霸世界的结论。但若探究近代欧洲的历史,那将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欧洲主宰世界的必然性。 回顾历史,公元1500年前世界各文明中心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但是从1500年开始这个世界发生重大的变化,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就认为:“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我们可以拿哥伦布和宇航员进行比较:前者抵达圣萨尔瓦多,打破了地区彼此隔绝的束缚;后者登上月球,打破了行星间彼此隔绝的束缚”。①虽然当时欧洲称得上最重要的文化权力中心之一,但毫无迹象表明欧洲有朝一日登峰造极。然而欧洲的崛起的确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的。不管是地理特点还技术创新,是多样的民族还是宗教上的变革,是军事上的飞速进步,还是得天独厚的贸易发展环境,各个原因都无一不与政治多样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政治多元化局面成为促使欧洲强盛的关键所在。 (一) 欧洲在政治上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或短暂的事态,与中国在一个帝国解体之后和下一个朝代重新掌握中央集权之前所出现的短期分裂不同,“中世纪的欧洲并不是一个政治整体,也不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帝国,而是一片割裂的和封闭的土地”②。为了控制整个欧洲,“罗马曾经做过最大的努力,但他们的征服也未能超过莱茵河和多瑙河以北多少;在罗马陷落后的1000年中,主要政权单位同基督教信仰和文化的稳步扩张比较起来,都是既小而又局限在个别地方的。”③欧洲偶尔出现的权力集中,如西方的查理帝国和东方的基辅罗斯公国,都不过是短时的;结果都以统治者更迭、国内起义或外敌入侵而告终。 政治上的这种多元化主要是它的地理状况造成的。欧洲是由许多半岛组成的一个大半岛,地形支离破碎,不同地区在历史、气候和特产等方面有显著不同。除了在与亚洲接壤 ①《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美)斯塔夫里阿诺斯第3页上海社科出版社2000年版 ②《欧洲文明扩张史》陈乐明著第21页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经济增长的秘密读后感

经济增长的秘密读后感 以“理性预期论”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卢卡斯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一旦一个人开始思考经济增长问题,他就不会再考虑其他任何问题了。事实上,正如赫尔普曼在这本《经济增长的秘密》中指出的那样,早在亚当.斯密时代,经济学家就开始考虑经济增长问题了,这一问题具有持久的吸引力。不过直到现在,为什么经济会持续增长,使得马尔萨斯陷阱落空;为什么有的国家经济快速增长,而有的国家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倒退。真的是因为国情不同各有特色吗?还是有其他的原因?这些对经济学家而言,答案依旧是“云深不知处”。 伟大的斯密在《国富论》中就详细解释了分工专业化与市场交换提高了效率,而国际贸易又能使一国的财富效应扩散出去。李嘉图解释了这种扩散过程,以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何以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东西再相互交换对双方都有利。但马尔萨斯却指出了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当然人类最终凭借生产率提高、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克服了这一困境。熊彼特解释了创新的作用,新制度经济学派则强调了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例如道格拉斯.诺思和罗伯特.托马斯的《西方世界的兴起》和德.索托的《资本的秘密》都提到了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 不过这些解释都是东一枪西一枪,各击一点,零碎不成体系。传统的对经济增长的解释总绕不开索罗,就像学哲学绕不开康德一样。索罗开创了经典的经济增长模型,把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当成影响经济增长的变量。在土地既定的条件下,索罗认为经济增长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劳动力)积累的结果。索罗推断经济增长率会随着资本密集程度的

变化而变化,当一个国家的资本密集程度上升时,经济增长会放缓,反之亦然。这就是所谓的“趋同假说”,各国的边际增长率最终会相等,这就是说落后国家最终能赶上发达国家。但真实世界里我们却看到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正在拉大,哪怕有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的扶贫工作,这种拉大的趋势依然明显。索罗所谓的趋同却遥遥无期。 索罗模型的另一个问题是即使资本积累能解释经济增长的大部分,但还是有一部分余值无法解释。这就是所谓的“索罗余值”。在“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和索罗余值的夹击之下,索罗模型还能成立吗? 事实上,几乎所有自索罗以降研究经济增长的学者,或多或少都是再给索罗作脚注,经济学的好处是它是一种累积性的知识,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推进。巴罗、曼昆和罗默等人首先 想到了为“索罗模型”中的趋同假说打补丁。他们通过对各国的储蓄率以及人口增长率做出限定,提出了在这些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趋同假说仍然成立,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条件趋同说”。但赫尔普曼并不认帐,他认为资本积累实际上要考察技术进步的作用,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技术进步能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而不只是资本的积累。所以增长理论应该更关注技术进步。卢卡斯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把技术进步的问题推进到人力资本积累的外部性和知识积累的外部效应。罗默综合了这些观点,改变了增长理论的方向,开创了所谓的“新增长理论”。经济学家开始把注意力从资本积累转到知识和创新上来,这也是解释“索罗余值”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后感:当彗星划过夜空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后感:当彗星划过夜空[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当彗星划过夜空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后感 曾凡荣 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 二、三月里的天,总是会教人说可爱的。暖阳似酒,春水如画,徐徐的微风吹醒了乡间阡陌一绺绺的石子路。树梢的柳芽冒了,田间的花儿笑了,回家过年的人们又开始忙碌起来、走远了。在生了锈的木桥边漫步闲逛,默默探望眼前陌生的沧桑,心里想着的是那浩瀚的历史星河。我在想啊,那段书里描写的西方世界的制度经济史,到底是上帝的安排,还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史,记事者也 过去的一个月里,我跟着诺斯穿梭到了中世纪,经历了一次奇妙的旅行。我在路途中窥探了西方世界经济逐渐兴起的过程,感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辽阔,顺带嘲笑着自己的渺小。我喜欢历史,我崇拜英雄。风起云涌的历史时光,会给我带来怎么样的惊喜呢?是那共剪西窗烛的唯美绝唱吗?还是万里长征人未还的 沧海桑田?

到底是我过于浪漫了,纸面折射出来的枯燥长文,差点让我跳下车。整理整理心态,重新出发,这一次我在书本严密的逻辑论述下,惊掉了下巴。从目录页开始,我不敢掉以轻心。 犹今之视昔后之视今 整本书分为三个大部分:理论和概论、公元900-1500年、 公元1500-1700年。我在阅读之后,把它总结起来就是,第一,作者认为西欧的崛起得益于经济制度组织的建立,提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同时很明显的问题是,制度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创立、明晰和落实产权是需要巨大成本的,并且只有当制度内在演变的逻辑有激励,且私人利益接近社会利益时,才会出现经济增长的持久现象。 因此,第二步,就是以时间渐进为纵轴用整个西欧的发展过程的整体情况,来论证有效率制度刺激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为横轴加以对比深入证明和研讨 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其中公元900-1500年就是中世纪的封建 欧洲,公元1500-1700便是近代初期资本主义开始发展的西方世界。 历史睡了时间却醒着 紧接着你可能会问,什么时候会出现有效率的制度?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制定一个合理的制度以此保证经济的稳定的增长。前

西方世界的兴起 解读

《西方世界的兴起》是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的著作。全书分为3篇。第一篇:理论和概念。有俩章组成。第1章:问题。文章开门见山,直指本书写作的宗旨是:对西方世界的兴起这一独有的历史成就的原因作出解释。文章的中心论题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一个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一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同时在这一章作者对经济增长做了重新的鉴定,指出经济增长是指人均收入的长期增长。真正的经济增长意味着社会总收入必然比人口增长得更快。同时,经济增长是需要社会刺激。具体的说社会没有对经济创新提供刺激。接着作者指出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一种外延性的增长,这种增长不能导致每一个人的收入增长。和作者认为的经济增长是有区别的,有两种途径可以加速这种经济增长。一、人均生产要素的实际数量的增长。二、一种或者是几种生产要素的效率的增长,规模经济可以使这种增长得以实现。作者对欧洲经济的增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存在使欧洲实现了经济增长。有效率组织的标志是所有权的确立和明晰。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不二人选,因为**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促使**提供这种明晰的所有权的动因是人口的增长。 第二章:概论 第二章:概论。 文章截取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片段。从10世纪开始了全书的论述。主要侧重于对制度安排和演进的论述。首先对西欧的庄园制进行了必要的考察。10世纪时西欧的许多地方已经形成了封建主义和庄园制度,这也是作者选取这一段历史作为突破口的原因所在。庄园制的出现虽然在四分五裂的欧洲大陆给广大的人民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栖息地。但是不同地区因为要素的禀赋的不同致使贸易的出现,最终促使分工和专门化的增长,让封建庄园生产效率底下的事实更加突出,最终使货币赋役的出现成为可能。这样就增加了庄园主和农奴的自由性和灵活性。11和12世纪,贸易和商业的发展促使市镇的快速增加,最重要的是一系列旨在减少市场不完善的制度安排的增加。同时发展了**的职能。13世纪,人口的增长使土地这种相对有限的资源占有殆尽。土地的价值对于相对人口增长带来的丰富的劳动力的价值上升,这样传统的封建庄园的契约对封建庄园主产生不利的影响,刺激了对这种契约进行改进的必要,领主与农奴的新一轮的谈判开始。在13世纪的发展基调看上去是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无情下降。人口的持续的增长,农业劳动的收益的下降,致使西欧的发展陷入马尔萨斯陷阱。在14世纪这种影响给欧洲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劳动力的锐减。13世纪出现的状况在14世纪发生了逆转。人口的减少,改变的资源禀赋,劳动力价值的上升与此同时,土地的价值则下降了。这样改变了封建主与农奴的谈判的天平,封建主对农奴再次做出了相应的让步。庄园制的主仆关系渐渐的消失,租约的延长,农奴开始获得对土地的专有权。庄园制度的凝聚力正在从欧洲的乡村消失。但是在13世纪出现的积极因素也不应该为大家所忽视,这就是贸易和商业的持续发展。当然这种发展在14世纪的上半叶伴随着人口的锐减出现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但是这种不利的影响并没有持续多久。大约在14世纪的后半叶,随着欧洲人口再次出现增长,贸易和商业继续发展,阻碍贸易和商业发展的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瓦解。所有权结构已经成为在此期间演变中的制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后感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书笔记总结 作者:诺思、托马斯【美】 中心论题: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创新点:将现代的经济理论用于经济史研究。 蕴含的经济理论:成本收益原则、交易成本、公共品供给、外部性等 论证逻辑:首先,作者认为,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才是经济增长。收入增长的关键是要产生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所谓“有效率”是指在这个机制内部,个人收益率接近于社会收益率,因为只有满足这个条件,个人才有激励去从事有利于社会的创新活动(否则,如果个人不能获得他创新的所有或大部分成果,他将没有激励去从事创造和发明)。达到这个目的地手段是明晰产权。 但是,创新制度是否真的出现更关键的还在于创新制度所产生的成本和收益,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是,制度变革才会出现。所以对于创新制度的成本分析就很重要了。影响成本的一个重要的变量就是人口。作者在接下来分析了西欧产业革命前几个世纪的人口变化。 《西方世界的兴起》(二) (2009-10-01 23:27:24) 转载▼ 一、国家的目的是什么?统治者的目的是什么?一句话,简单地来说,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增加统治阶级的收入。如何才能增加收入呢? 1、增收名目繁多的赋税 2、强行宣告对实物的所有权 3、扩大统治范围,以此增加赋税的范围,这也正是无数统治者发起战争的原因。 二、14、15世纪的欧洲,由于饥荒、瘟疫和战争,人口数量大幅下降。人口数量的下降,改变了以下三个参数,我们可以用他们来解释当时制度协定和所有权的令人瞩目的变化。

(1)由于地租相对于劳动价格下降,要素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严重依赖封建地租的岁入也相应下降。 (2)政府支出的最低必需水平相对提高 (3)利用市场组织经济活动的费用提高 三、那么,上述所谓的“令人瞩目的变化”有哪些呢? 1、劳动者的议价能力增强,劳役地租由货币代替、土地由自由承租人和领取货币工资的工人来耕种,地租、工资、个体农场取代了庄园结构。 2、同城市国家竞争,最终形成了民族国家 3、农业中出现了一些自给自足的倒退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书笔记 诺斯是新经济史的代表人物,于1973年在美国出版的《西方世 界的兴起》成为新经济史学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从历史发展的进程角 度揭示近代西方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 的关键;而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 在。 作者认为,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才是经济增长。收入增长的关键 是要产生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所谓“有效率”是指在这个机制内部, 个人收益率接近于社会收益率,因为只有满足这个条件,个人才有激 励去从事有利于社会的创新活动。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经济学鼻祖。英国人,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1776年3月,他所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BaptisteSay,1767(丁亥年)~1832(壬辰年)生活在法国大革命和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曾主编过当时颇有影响的《哲学、文艺和政治旬刊》,由于反对拿破仑的大陆政策而被解职,办过实业。拿破仑倒台后受政府委派去英国考察工业,并讲授经济学。他最主要的著作是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年) ,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精华,使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高峰,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1817年他发表了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其比较优势学说构成了现代贸易理论的基石。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牧师(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年2月13日-1834年12月23日)。英国教士、人口学家、经济学家。以其人口理论闻名于世。在《人口论》(1798)中指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源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导致饥馑、

战争和疾病;呼吁采取果断措施,遏制人口出生率。其理论对李嘉图产生过影响。 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年5月20日-1873年5月8日),或译约翰·斯图尔特·密尔也译作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19世纪影响力很大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他支持边沁的功利主义。工资论:他认为工资是由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劳动的供给即是工人人数,劳动的需求即是购买工人的劳动的资本。长期来看,工资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工人人数,即人口,他认为控制人口才是改善工人生活水平的主要办法,同时,穆勒认为,政府实行的最低工资或补贴行为,都是没有实际效用的,并不能真正改善工资环境。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剑桥学派的创建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其供给与需求的概念,以及综合边际效用学派的观点,提出均衡价格理论,构成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1890年发表《经济学原理》,他的理论及其追随者被称为新古典理论和新古典学派。 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1903~1983)(琼·罗宾逊夫人),英国著名女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与美国的张伯伦一起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琼·罗宾逊著述甚多,除《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外,其他主要著作有:《就业理论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书笔记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书笔 记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道格拉斯·诺斯在第一章中便简明地阐述了全书的中心论点,那就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所在。全书十二个章节都在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 我主要想针对《十三世纪的欧洲》这一章,谈谈我的读书心得。我们对于了解的世界历史都是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在此之前的漫长岁月,我们只能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对外交流部分窥见一斑,而涉及遥远的欧洲的片段更是寥寥无几。这本书为我讲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的故事。 在作者眼中,对于欧洲来说,十三世纪是一个大幅度增长的时代,是欧洲在经济上真正觉醒的时期,是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都发生变动的时期,也是商业贸易扩张的时期。本章也是从人口的增长、价格的变动、商业贸易的扩张以及相应制度的变化展开阐述的。在中国13世纪是南宋、金、西夏、大理、、蒙古、等政权并存的时期。分裂和战争破坏了经济发展。北方的农业发展受到较大打击,人口也因战争大量消耗。但是宋元时期仍是采取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并制定了相关法规。 一、马尔萨斯 在本章开篇,作者提出了问题,其中提到了马尔萨斯危机。马尔萨斯人口论是马尔萨斯于1798年所创立的关于人口增加与食物增加速度相对比的一种,其主要论点和结论为:认为按增加,而人口是按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

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把所造成的一切问题和灾难归结为人口过剩的结果。尽管马尔萨斯的理论有些极端,但是他控制人口的观点还是正确的,也许通过各种科学技术可以使生产资料的增加速度追赶上人口的增长速度,但是地球资源有限,人口自然增长必然成为负担。十三世纪欧洲的人口曾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增长过,在本章中也提到了人口快速增长、农业部门收益递减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了人口的大部分在经济福利方面承受了急剧的下降并且间接导致了当时农业制度中的一些重要的关系开始紧张。而在马尔萨斯生活的时代,工业革命给人口的增长创造了无限可能,他看到了人口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是提出的解决方法有局限性。在中国,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曾被严重批判,而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也被批判,但是中国的现实证明了控制人口的重要性。所谓“错批一人,误生三亿”,致使人口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如今,国家渐渐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是出于对我国国情的考虑,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渐渐显露,新一代的青年人所面临的沉重的赡养负担正是由于“人多力量大”到“计划生育”两个极端的骤然转变造成的。在人口问题上,仍需紧跟时代发展,有所控制和调节。 二、马可波罗 在十三世纪的欧洲,城区扩大了,地方的、地区的和国际性的商业贸易都很兴盛。在地中海地区,意大利的重要港口城市成为了发达商业的领袖。在北欧地区,酒、木材和毛织品是主要贸易品,随着长距离商业的发展,地方市场在北欧各地发展和兴旺起来。在国际贸易方面,尽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