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祭十二郎文》真情假意论祭文

《祭十二郎文》真情假意论祭文

《祭十二郎文》真情假意论祭文
《祭十二郎文》真情假意论祭文

真情假意论祭文

——韩愈《祭十二郎文》之我见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调,这篇文章怎样教授才能真正地让学生深入了解祭文的特点,了解韩愈这篇文章的独特魅力。学习了黄玉峰先生的《上课的学问》中的理念之后,我准备在这节课中进行尝试。黄先生一再强调要利用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也非常重视知人论世,设身处地地走进作者,将文本中的形象原来为真实场景中的人,将作者此时此地此刻的处境让学生有切身之体会。

《祭十二郎文》我之前一般的教学思路比较简单粗略,一般分为三个环节,文言知识占一课时。第二课时主要分析两点,一是这篇祭文都包含哪些情感?二是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文句谈谈对自己最有触动的话语。这样的教授方式无疑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进韩愈的内心,并不能真正地了解作为祭文,这篇文章的独特魅力。

在处理完基础知识后,为了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了解韩愈的真实内心感受,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韩愈为何要远具?他此时在什么地方?他此时多大年龄?此时韩愈36岁,此时韩愈仕途坎坷辗转多地后又回到长安追求理想。

我说这两年自己也经历过一些亲人的去世,自己的姨妈两周前去世,自己的婶子前年去世,自己的奶奶去年去世,等等。自己难免悲痛,可是一般人在几天后或者一两周后也就平复了内心的痛苦,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亲人去世,难免悲痛,可是只是叔侄关系,韩愈为何如此悲痛?细读文本,你觉得有哪些原因?

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从文中找出令韩愈特别悲痛的特别之处?

教师总结

悲家世不幸少孤兄殁两世一身

悔旅食京师三聚三别聚少离多

疑死讯非真少殁长存死因不明

恨情不可终吊慰改葬教养遗孤

这样一个环节,学生对此时此刻的韩愈哪种内心的悔恨自责,那种异于常人的痛苦有了一种深深地同情和理解。

然后为了更深地理解这篇祭文的独特之处,我找了一篇《诸葛亮吊周瑜》的祭文,让学生比较阅读。两者都为祭文,有何异同点,那篇更感人?

诸葛亮吊周瑜:比较两篇祭文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蒸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学生很感兴趣,原来大多数祭文都是像诸葛亮这样四字句押韵,大都回忆逝者的丰功伟绩,而且诸葛亮的祭文表面上十足的悲痛,其实十足的做作,是为了政治需要的作秀,十足的虚情假意,孔明过江吊丧活动达到了三个目的:一是显示了才华。在东吴君臣面前充分展示了蜀相的学富五车和文韬武略。二是展示了人格。在诸葛亮祭拜后,众将相谓曰:“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鲁肃见诸葛亮如此悲切,亦为感伤,自思曰:“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可见,孔明是大获全胜。三是消除隔阂。本来周瑜被诸葛亮气死,甚至周瑜部下有杀诸葛亮为公瑾报仇的情绪。通过声泪俱下的哭诉和对亡人的不凡事迹列举评价,诸葛亮实现了化解仇恨、消除隔阂、继续联吴抗曹的目的。可是韩愈的文章却别具一格,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模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亲情。

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这种自由化的写作形式,使作者如同与死者对话,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之情,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把此文同韩愈以前和以后其他许多祭文比照读读,就会产生这样一个感觉:其他那些祭文,祭的是“死人”,文中内容大多是赞颂死者的功业或德行,俨如对死者一生的评论,祭的是死者,实际上是讲给其他活着的人听。旧时祭文的写法大多如此公式化,所以为人传颂的不多。此文则不然。它写的全是作者同十二郎之间的个人家常琐事,通篇没有一句专门赞颂的话(只在行文中顺带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每字每句,都是讲给死者听的,而死者也好像并没有死,正在听作者讲话。顺势,让学生品读语句,《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文章中哪些语句最打动你?为什么?

读出作者

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后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25岁先登进士第。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居四品。36岁: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广东)。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蓝关:在蓝田县南

读出自己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

它们等值。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毕淑敏《孝心无价》

在比较阅读上,还可以选择韩愈的《祭郑夫人文》祭奠嫂子的,还有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

祭十二郎文知识点总结

《祭十二郎文》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羞: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2、零丁: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靠) 3、世: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4、敛: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5、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通“耶”) 二、一词多义 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2、幸: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4、省:①不自所怙(知道,动词)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5、孤: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6、长: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7、终:①言有尽而情不可终(尽,动词)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②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 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 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②死而有知(灵魂,名词)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11、世:①皆不幸早世。(通“逝”)②两世一身。(父子相继为一世,名词)③吾其无意于人世矣。(世间,天下,名词) 12、其:(本文中“其”的用法比较典型,故另行总结) 三、词类活用 1、西: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 2、东:东亦客也(方位名词作动词:在东边居住。名词“客”用作动词,客居)

《祭十二郎文》赏析

《祭十二郎文》赏析 《祭十二郎文》赏析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 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 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 十二郎。 韩愈与十二郎从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 804,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骤闻十 二郎死讯,悲不自胜,痛悼万分。 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这篇千古至文。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 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 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 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在这里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是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日 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 让绵密深沉的主体情感,直接投射于与十二郎有关的生活细节之中,

反复抒吐,与之融铸成完整的审美意象,释放出强烈、隽永的感情光芒。 文章起首一小自然段,是祭文固有的开头形式。 作者抑制着悲痛的情感,以循例的开头,为全文拉开序幕。 作者的笔触, 以对过去的回忆为起点, 呜呼!吾少孤, 及长, 不省所怙, 惟兄嫂是依。 韩愈三岁时丧失双亲,跟随长兄韩会夫妇生活。 后韩会由起居舍人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广东省曲江县,不久死于任上, 韩愈始十岁。 文章选择记叙了韩愈与十二郎幼年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因三兄 皆早世,嫂抚汝指吾感叹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等充满坎坷、辛酸的生活境 况、情形,充满感情地说明了叔侄二人从儿时孤苦相依发展起来的特殊深 刻关系,以及两人在韩门承先人后的独特地位。 作者饱经沧桑的笔调挟带了身世、家世之悲来悼十二郎,令人在一开 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绵远深重。 其后追忆延展,写两人成年后的几次见面和离别,特别点出近年间作 者与十二郎几度约好会合又因变故使其不果来,突出了两人相互依恋的感 情。 夙愿终付虚幻,作者的痛悔不可自释。 作者的一句孰知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深深表明了他 心中的惊诧叹惋和无比痛惜,也在读者心里激起了强烈的震动。 下面对死讯生疑给被伤痛死死压住的心灵带来的瞬间、报丧书信反转 来造成的更大绝望、伤心绝望至极而转生的悲愤,一系列急速变化的心理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点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点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衔:乃能衔哀致诚(怀着) 2、怙:不省所怙(依*,指依*父亲) 3、止:当来省吾,止一岁(留居,住) 4、孥:请归取其孥(nú)(妻子儿女) 5、果:当不果来(成为事实,结果) 6、蒙:而不克蒙其泽矣(承受) 7、兆:终葬当于先人之兆(也可作“垗”,墓地) 8、窆:窆(biǎn)不临其穴(下葬,下棺入穴) 9、尤:其又何尤(怨恨) 二、通假字 1、羞: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2、零丁: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 3、世: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4、敛: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三、一词多义 1、诚: 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 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2、幸:

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3、以: 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4、省: ①不自所怙(知道,动词) 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5、孤: 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 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6、长: 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 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7、终: ①言有尽而情不可终(尽,动词) 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8、致: 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 ②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

9、就: 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 10、知: 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 ②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11、其: 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她的,代嫂嫂,代词) ②诚知其如此(它,代事情,代词)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 ④其信然邪?其梦邪?(是……还是……,动词) ⑤又可冀其成立邪(他们,代词) ⑥其又何尤?(这,代词) ⑦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大概,恐怕,副词) ⑧敛不凭其棺(你的,代词) 四、词类活用 1、西: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 2、夭: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 3、业: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 4、视: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 5、致: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韩愈《祭十二郎文》赏析

韩愈《祭十二郎文》赏析 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祭文全文共分四段,第一段重在叙述韩门两代,只有“我”与侄儿两人,所谓“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身世之戚苦,及对嫂嫂的深切感念;第二、三段重在痛惜与侄儿的暂别竟成永别,及侄儿的夭折;第四段是对侄儿病情的推测,沉痛的自责,后事的安排,及无处诉说、没有边际的不可遏制的伤痛。文、情前后紧相呼应,浑然一体。结构精巧,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而又步步深入,随着叙述的展开,作者沉痛的情感波涛,也一浪高似一浪。使人读完全篇,不能不掩卷叹息,为作者因失相依为命的侄儿所遭受到的深切的精神悲痛,潸然泪下,并得到一种审美的享受。 祭文开头几句,叙述了“我”听到侄儿去世后,准备祭墓的经过。接着转入身世的叙述和悲叹:“我”从小失去了父亲,依靠着哥哥、嫂嫂的抚养,而哥哥又在中年殁于南方。年纪幼小的“我”与你,在孤苦零丁中没有一天不在一起。韩愈三岁丧父,十一岁前,韩愈随兄韩会在京师。大历十二年(777年),韩会被贬为韶州刺史,韩愈随兄到韶州(现在广东韶关)。韩愈回到故乡后,适逢中原战乱,遂到江南宣城避难,这就是祭文中所说的“又与汝就食江南”。 自“承先人后者”至“亦未知其言之悲也”这一小段,是写得很感人的一段。字里行间,流露出形单影只的凄苦之情,及对嫂嫂的无限感念。前面那一段铺叙家世,为颠沛流离中的嫂嫂的话“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增加了浓重的感伤之情,及无限的分量,因为在封建社会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通过嫂嫂的两句话,把嫂嫂当时的悲伤、期待、焦虑之情,活画了出来,并使人感受到两句话中凝集着多么深厚的感情力量。 从“吾年十九”至段末,叙述了韩愈在十九岁以后至侄儿殁去之前的经过。 祭文第二段开头几句是倒叙,叙述自己为什么愿意离别形影相依的侄儿的原因。自“诚知其如此”起,笔锋一转,直至段末,是韩愈为此而悲痛、失悔,还有得到侄儿死去的消息后,将信将疑的复杂情绪,以及为此而发出的深挚的慨叹。写得跌宕有致,情思深沉,感人至深。这一大段可分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着意在痛悔自己的去取。接着痛悔,又深入一层,回叙自己父兄的早死,和侄儿本来有可能多在一起呆些日子,共享天伦之乐,却失去了这样的机会。 在这一小段中,为了说明自己身体的病弱,一连用了三个“而”字,“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不仅加重了语气,读起来铿锵有力,而且反衬并强调了本段末提出的问题,加强了作者的失痛感。 接着思绪又深入一步,以将信将疑的口气描绘了自己内心感到的无穷的惶惑:这不可能是真的,世间没有这样的道理!准是传的信不确切。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奴仆名)的报告又怎么放在“我”的身边呢?在这一段对于内心惶惑的叙述中,使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侄儿之死所引起的情感的剧烈震荡,不仅为结尾的天命无常的慨叹加重了分量,而且为下段的痛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点总结

祭十二郎文 通假字: 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终葬先人之兆通“垗”,墓地 以待馀年通“余”,剩下的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通“何”,什么 一词多义: 诚 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 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幸 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 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以 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省 不省所怙(知道,动词) 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孤 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 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长 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终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 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致 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 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 就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知 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

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其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她的,代嫂嫂,代词) 诚知其如此(它,代事情,代词)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 其信然邪?其梦邪?(是...还是...动词) 又可冀其成立邪(他们,代词) 其又何尤?(这,代词)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大概,恐怕,副词) 敛不凭其棺(你的,代词) 其的用法 其一、代词 1. 人称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或物,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其,代嫂嫂)——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其,代韩会)——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代死讯)——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其,代十二郎)) ——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2、指示代词。(1)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其二、语气副词(用在句首或谓语前)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呜呼!其信然矣! ——唉!大概是真的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2、表示反诘,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唉,难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吗? 其三、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祭十二郎文》知识点

《祭十二郎文》知识点 特殊句式 ⒈宾语前置 ①惟兄嫂是依 ②其又何尤 ③何为而在吾侧也 ⒉状语后置 (1)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2)吾佐戎徐州 ⒊被动句吾又罢去 ⒋省略句 (1)汝从(吾)于东 (2)既(吾)又与汝就食江南(3)吾佐戎徐州 ⒌感叹句 呜呼!其信然邪 ⒍反问句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一古今异义: ①吾去汴州去:(古义)离开 (今义)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去 ②明年,丞相薨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③又可冀其成立邪成立:(古义)成家立业(今义)(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④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动摇:(古义)松动(今义)在两种对立的意见之间或在两条对立的行动路线之间摇摆不定 ⑤未可以为信也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⑥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几何:(古义)多少(日子),意指过不了多久(今义)多少(用于反问) ⑦其无知,悲不几时无知:(古义)(我)死后无知(今义)不懂情理;缺乏知识⑧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无意:(古义)没有心思(今义)不是有意的 ⑨然后惟其所愿然后:(古义)这样之后(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

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⑩将成家而致汝成家:(古义)安家(今义)男子结婚 (11)虽然,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虽然:(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与之呼应 二通假字 ①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 ②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③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世:通“逝”,死 ④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兆:通“垗 [zhào] ”,墓地 ⑤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⑥彼苍者天,曷其有极曷:通“何”,什么 ⑦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已:通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复习课程

《祭十二郎文》公开 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 人。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 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导语2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最残酷的事实。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背景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代宗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坐元载党祸被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在今广东曲江县),韩愈随往,年仅十岁。次年,韩会卒于任所。郑氏于是举家北归中原,寓居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韩愈也依随郑氏生活,直到十九岁时赴长安应进士试才离开宣州。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本为韩介

祭十二郎文知识点与练习附答案

韩愈《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靠) 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4、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二、一词多义 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2、幸: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4、省:①不省所怙(知道,动词)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5、孤: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6、长: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7、终:①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②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 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 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②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其”的用法 (一)、代词 1. 人称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或物,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其,代嫂嫂) ——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其,代韩会) ——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 ——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代死讯) ——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 (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其,代十二郎)) ——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 2、指示代词。 (1)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二)、语气副词(用在句首或谓语前)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 呜呼!其信然矣!——唉!大概是真的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2、表示反诘,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色 人们不幸失去亲人时,悲痛至极,情之所至,往往呼天抢地,捶胸顿足,甚而至于痛不欲生。《祭十二郎文》 就是倾诉此情此景的一篇哀婉动人的文章。文章是身为长辈的韩愈为先逝的晚辈十二郎写的祭文。依常情,老祭少,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再追思韩氏两代人之间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遭际,其悲惨之情就更非寻常可比了。因此,当贞元十九年(803)五月,在长安监察御史任上的韩愈突然得知十二郎病死异乡的噩耗时,如雷轰顶,竟茫然不知所措。直到七天之后,痛定思痛,才以这篇被后世誉为“千年绝调” 的祭文倾吐了叔侄间患难与共、生离死别的无限悲伤之情。 古人写祭文常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祭十二郎文》却一破常规,内容上既无赞颂之词,形式上也不用骈文、韵语,而用自由活泼的散文体来抒写无尽的哀思。这是它独辟蹊径之处。然而,它之所以被后人誉为“千年绝调” ,主要还在于: 一是行文质朴自然,情深语切,感人至深。苏轼把《祭十二郎文》与《出师表》《陈情表》并举,称其“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中,不期然而然也” (清章懋勋《古文析观解》卷五引)。这话不假。通篇叙家人亲情,所取皆“俗情俗事” ,且完全是发自肺腑的至性真情,故给人以质朴自然,如泣如诉,仿佛“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的真实而又惨痛的感觉。有人说它“未免俗韵” ,其实,感人动人之处正在于此。二是语言运用上的复沓重叠,回环转折,变化多姿。如始写对死讯的将信将疑,以“信邪” “真邪”“梦也”反复申说,用一连串的疑问语气状其迷离惝恍之态,使表达效果倍增。再如同样是自叙衰老的情状,先是“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随又“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语意基本相同,但表达上略加变化,就显得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同样,最后一段两个“不知” “不能”“不与”句的运用,意亦颇雷同,却给人以变化多姿的感觉。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这篇祭文在语助词的运用上,也颇见功夫。与论说文不同,哀祭的文字不是一气贯注的,尤其是“以痛哭为文章”的《祭十二郎文》,更是在“夹哭夹写”中完成的,这就需要靠助词的穿插缀合以示抑扬顿挫。诚如宋费衮《梁溪漫志》所云:“退之《祭十二郎文》一篇,大率皆用助语。其最妙处,自‘其信然耶'以下,至‘几何不从汝而死也'一段,仅三十句,凡句尾连用‘耶'字者三,连用‘乎'字者三,连用‘也'字者四,连用‘矣'字者七,几于句句用助辞矣!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非妙于文章者,安能及此!”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年版)■袁枚\祭妹文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是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日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目失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碟,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

《祭十二郎文》教案及文言知识点总结

《祭十二郎文》教案及文言知识点总结 教学重点 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征。 2.本文重点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体会它的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特征。 教学难点 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征。 2.本文重点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体会它的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特征。 教学方法 1.布置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2.教师适当点拨。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 2.熟悉客下注释。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板书课题) 二、解题 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出嗣给长兄韩会为子。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 祭,祭文,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中雅、颂的四字韵语,也有骈文的。韩愈的这篇祭文,虽沿用四言,但文意曲折,气势飞动,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此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的特色。 三、写作背景 韩愈,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有“韩昌黎”“韩侍郎”之称。中唐文坛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其作品集有《韩昌黎文集》

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病死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四、诵读、正音 五、学生自读 问题: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将文章划分为三部分。 2.体会文章流露出的各种情感。 3.体会文章写法上的特点。 六、作业 第二课时 一、内容结构 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婉动人。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二、文章结构 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人之间的浓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年时的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身。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未)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求谏 知识点整理资料

求谏知识点整理 注:各空答案在文档最后,可对应查看 1、举措古 义:今义:2、颜色古 义:今义:3、相遇古 义:今义: 三、对下列加点的词语加以解释,注意它们的特殊含义 1、知政教得失 2、臣下钳口 3、陛下开圣虑,纳刍荛 4、实愿罄其狂瞽 5、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 6、宰相入内平章国计 7、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8、必当畏犯逆鳞 9、纂组伤女工 10、一日万机,一人听断 四、解释下列重点实词(关注课后重点实词寻、理、信、遇) 1、比: ①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求谏》)

②比及三年(《侍坐》) ③比得软脚病(《祭十二郎文》) ④比翼齐飞 ⑤朋比为奸 ⑥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⑦比去,以手阖门。(《向脊轩记》) ⑧与天地兮比寿其可也(《屈原列传》) 2、假: ①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求谏》)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劝学》)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黄生借书说》) ④乃悟前狼假寐(《狼》) ⑤大臣犯法,无所宽假(《魏世祖记》) ⑥乃以吴叔(吴广)为假王(《陈涉世家》) ⑦假我以文章(《春夜宴从弟》) 3、属 ①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求谏》)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③举酒嘱客(《赤壁赋》) ④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 ⑤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⑥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⑦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4、藉: ①主欲知过,必藉忠臣(《求谏》)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③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陈涉世家》) ④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赤壁赋》) 5、致: ①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求谏》) ②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求谏》) ③言语致失次第(《求谏》) ④乃能衔哀致诚(《祭十二郎文》) ⑤致中和,天地位焉(《中庸》) ⑥言语致失次第 五、虚词: 1、则: ①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求谏》) ②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求谏》) ③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求谏》) ④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求谏》) ⑤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辜(《求谏》)

古诗祭十二郎文翻译赏析

古诗祭十二郎文翻译赏析 《祭十二郎文》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对其侄十二郎的祭文。文章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原文】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

祭十二郎文知识点梳理答案

《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整理答案 一、重点词语 1、衔:乃能衔哀致诚(怀着) 2、怙:不省所怙(依靠,指依靠父亲) 3、止:当来省吾,止一岁(留居,住) 4、孥:请归取其孥(nú)(妻子儿女) 5、果:当不果来(成为事实,结果) 6、蒙:而不克蒙其泽矣(承受) 7、兆:终葬当于先人之兆(也可作“垗”,墓地) 8、窆:窆(biǎn)不临其穴(下葬,下棺入穴)9、尤:其又何尤(怨恨) 二、词类活用 1、西: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 2、东:东亦客也(方位名词作动词:在东边居住。名词“客”用作动词,客居) 3、夭: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 4、业: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

5、视: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 6、致: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 7、全: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 8、殒: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丧亡,使动) 三、通假字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靠) 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4、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四、一词多义 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2、幸: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

而就也(因为,介词) 4、省:①不省所怙(知道,动词)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5、孤: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6、长: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7、终:①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②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 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 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②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韩愈《祭十二郎文》各种文言知识整理

《祭十二郎文》 一、一词多义 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 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2、幸: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4、省:①不省所怙(知道,动词) 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5、孤: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 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6、长: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 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7、终:①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 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 ②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 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 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 ②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⒒比 ①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近来 ②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并列,挨着) ③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比较) ④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和…比较) 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等到,及) 12书 ①汝去年书云(写信) 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 ③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书籍) ④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表) ⑤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书画) 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指<<尚书>>) ⑦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文字 13.: ①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她的,代嫂嫂,代词) ②诚知其如此(它,代事情,代词)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韩愈《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色

教育资料 韩愈《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色 人们不幸失去亲人时,悲痛至极,情之所至,往往呼天抢地,捶胸顿足,甚而至于痛不欲生。《祭十二郎文》就是倾诉此情此景的一篇哀婉动人的文章。文章是身为长辈的韩愈为先逝的晚辈十二郎写的祭文。依常情,老祭少,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再追思韩氏两代人之间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遭际,其悲惨之情就更非寻常可比了。因此,当贞元十九年(803)五月,在长安监察御史任上的韩愈突然得知十二郎病死异乡的噩耗时,如雷轰顶,竟茫然不知所措。直到七天之后,痛定思痛,才以这篇被后世誉为“千年绝调”的祭文倾吐了叔侄间患难与共、生离死别的无限悲伤之情。 古人写祭文常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祭十二郎文》却一破常规,内容上既无赞颂之词,形式上也不用骈文、韵语,而用自由活泼的散文体来抒写无尽的哀思。这是它独辟蹊径之处。然而,它之所以被后人誉为“千年绝调”,主要还在于: 一是行文质朴自然,情深语切,感人至深。苏轼把《祭十二郎文》与《出师表》《陈情表》并举,称其“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中,不期然而然也”(清章懋勋《古文析观解》卷五引)。这话不假。通篇叙家人亲情,所取皆“俗情俗事”,且完全是发自肺腑的至性真情,故给人以质朴自然,如泣如诉,仿佛“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的真实而又惨痛的感觉。有人说它“未免俗韵”,其实,感人动人之处正在于此。二是语言运用上的复沓重叠,回环转折,变化多姿。如始写对死讯的将信将疑,以“信邪”“真邪”“梦也”反复申说,用一连串的疑问语气状其迷离惝恍之态,使表达效果倍增。再如同样是自叙衰老的情状,先是“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随又“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语意基本相同,但表达上略加变化,就显得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同样,最后一段两个“不知”“不能”“不与”句的运用,意亦颇雷同,却给人以变化多姿的感觉。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这篇祭文在语助词的运用上,也颇见功夫。与论说文不同,哀祭的文字不是一气贯注的,尤其是“以痛哭为文章”的《祭十二郎文》,更是在“夹哭夹写”中完成的,这就需要靠助词的穿插缀合以示抑扬顿挫。诚如宋费衮《梁溪漫志》所云:“退之《祭十二郎文》一篇,大率皆用助语。其最妙处,自‘其信然耶’以下,至‘几何不从汝而死也’一段,仅三十句,凡句尾连用‘耶’字者三,连用‘乎’字者三,连用‘也’字者四,连用‘矣’字者七,几于句句用助辞矣!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非妙于文章者,安能及此!”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 .

祭十二郎文 知识点归纳整理

韩愈《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靠) 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4、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二、一词多义 1、诚: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2、幸: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3、以: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4、省:①不省所怙(知道,动词)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5、孤: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6、长: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7、终:①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8、致: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②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 9、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 10、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②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其”的用法 (一)、代词 1. 人称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或物,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其,代嫂嫂)——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其,代韩会)——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代死讯)——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 (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其,代十二郎))——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 2、指示代词。 (1)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 (2)其后四年,而归视汝。——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二)、语气副词(用在句首或谓语前)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 呜呼!其信然矣!——唉!大概是真的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2、表示反诘,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 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唉,难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吗 (三)、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如果没有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2、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还是”。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三、词类活用 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 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 4、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 5.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 6.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 7、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丧亡,使动) 四、古今异义的词

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点总结

祭十二郎文 一、通假字: 1、远具时羞之奠 通“馐”,美味食物 2、零丁孤苦 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皆不幸早世 通“逝”,死 4、敛不凭其棺 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二、古今异义词: 1、吾去汴州 古:离开 今: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2、明年,丞相薨 古:第二年 今:特指今年的下一年 3、又可冀其成立邪 古:成长立业 今:(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4、而齿牙动摇 古:松动。 今:立场不坚定。 5、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古:过不了多久 今:数学领域的一分支 6、未可以为信也 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7、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古:没有心思 今:不是有意的 8、志气日益微 古:精气神 今:为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9、然后惟其所愿 古:这样之后 今:作连词,与“先”、“首先”相呼应 三、重点实词 1、乃能衔哀致诚(怀着) 2、不省所怙(依靠,指依靠父亲) 3、当来省吾,止一岁(留居,住) 4、请归取其孥(妻子儿女) 5、当不果来(成为事实,结果) 6、而不克蒙其泽矣(承受) 7、终葬当于先人之兆 (也可作“垗”,墓地) 8、窆不临其穴(下葬,下棺入穴) 9、其又何尤(怨恨) 四、重点字词: 季父(叔父) 具(备办、准备) 孤(幼而丧父) 殁(死亡) 承(继承、接续) 归取(接取,“还必相迎取”) 佐戎(辅佐军务) 客(作客、客居,寄居他乡) 五、重点虚词: 其: 1、其能久存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表选择的连词) 3、其无知,悲不几时(表假设的连词) 旅食(在外地谋生) 辍(停止,指丢下、离开) 无涯(边际、极限) 戚(哀伤) 宜(应该) 毛血(毛发气血,指身体、体质) 吊(慰问、抚慰、安抚,“形影相吊”) 幸(希望,“幸可广问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