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何为大学文化 ——对当代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

何为大学文化 ——对当代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

何为大学文化 ——对当代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
何为大学文化 ——对当代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

何为大学文化 ——对当代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

何为大学文化 ——对当代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大学文化,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说熟悉是因为经常能听人谈到这个词,说陌生则是因为对她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今天特意百度了一下,得到了大学文化这样的一个定义:“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是大学里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的因素的结合体。”总觉得这样的一个定义有点抽象,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结合一些其他资料以及自己的理解,谈一下对大学文化的认识和对当下中国大学现状的思考。

首先我们得承认,大学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文化,每个大学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渐渐意识到了一个大学的文化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常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类比,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大学文化,是一个大学的灵魂。”呢?事实上,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专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关于大学文化作用的文章也有很多,这里就不展开来讲。笔者查过很多关于大学文化描述的资料,基本都提到一点:大学文化体现在教学参与者的言行举止之中。大家都知道,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是基于此,当你进入一个大学后,你自然而然要受到那里的文化气息的影响,你的言行举止自然而然也就要体现出那样一种文化。所以,我们要了解一个大学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讲就只需要去观察里面的教授、学生、管理者他们言行举止。当然,要详细地了解有关大学文化的相关内容,仅凭以上的介绍还远远不够的,但是,这不是本文的要讨论的重点,因此,我们只需要对大学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就足够了,这也是笔者写上述内容的原因。

接下来,让我们将目光投到中国大学的建设上来。近年来,中国大学建设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也出现了一些笔者认为比较严重的问题。

1.大学文化体现在教学参与者的言行举止之中,那么,我们的教学参与者都在做些什么?

我们的教授在忙些什么?

在《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眼下只是一个传说》一文中,作者

对教授是这样描述的——“越是名气大的,越没时间潜心研究。上上电视,搞个访谈,出国考察,参加活动,整天打飞的像打出租车一样,在天上的时间比在地上的时间还多。教授专家们忙于商业,勤于应酬更像个商人,赶场赚外快的就更屡见不鲜了。”不仅如此,通过这几年一些媒体的曝光,我们也了解到了目前中国的一些学术腐败问题,我们知道了原来教授也抄袭论文的,这不得不说是中国学术界的悲哀。

我们的学生在忙些什么?

“不要说上课听不懂,不要说教师不关心,不要说专业不感兴趣,不要说学校太烂,堕落不需要理由,只需要借口。”这是李开复对话大学生时说的一段话,这句话的的确确值得我们深思。在《当迷茫在大学里泛滥成灾》一文中,李开复有这样一段对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描述——“在你经历的大学生活中,你是不是有许多时间都不知所措,有许多时间都在宿舍里床上度过,有许多时间都用在QQ上的闲聊,有许多时间都在网络游戏里厮杀。一学期、一年、两年过去了……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听过几节课,虽然给你们上课都是讲师以上级别的;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读过几本书,虽然你们大学里的图书馆有很多的藏书;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学到东西,虽然大学里有很多的可以学习东西。你现在是不是正在为期末考试过关,而不是达到优秀而发愁,正在盘算不会被亮红点的各种方法:突击学习,考试作弊,请酒送礼,独自祷告……”作为一名在读的大学生,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这段话具有多大的适用性,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确确实实就是过着这样一种生活的。

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在忙些什么?

对一个大学来讲,笔者认为,软件建设比硬件建设要重要得多,然而,似乎有不少的教育管理者并不赞同。还是引用《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眼下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例子——“中国名牌大学,大约也不缺钱花,建个三层楼的食堂都要安装两部电梯,为了教学评估不惜花掉几千万元,用来搞学术的钱都用来搞面子工程了。”其实,岂止名牌大学如此,普通大学也同样如此,甚至更严重。面对着这种种行为,我们可以感受到目前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缺失及弊端。由此看来。中国大学的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我们的制度是否出现问题?

这个笔者暂时无法讲的太深,就只能简单地再次借用一下《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眼下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一段话——“高校是官场的延伸,人们不会忘记厦门大学40个教授争聘一个处长的新闻。高校领导都是有行政级别的,比如许智宏校长就该是个部长级别。学术被政治豢养,乃至学政不分家,学为政所用。中国最大的博士群在官场,就是一个铁证。中国每年招五六万个博士,大部分都是当官的,挤掉众多栋梁之才。官员读博大多不过是为了增加个升官的砝码,哪有心情与精力去搞学术,他们的论文质量会好到哪里去呢?许智宏说,北大与耶鲁相比,论文的数量差不多。是啊,中国的博士数量早已超过美国,在发表论文的数量上早就世界领先。但不要忘了,中国的博士、硕士学位人家美国等发达国家是不承认的。”

中国大学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比较多的,我们在这里就不再一一举出。

总之,中国大学目前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面对这诸多的问题,我们的大学建设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大学文化的建设是关键。要摆脱现在的困境,就必须在大学中建设更加优越的和完善的大学文化体系。笔者坚信,文化的导向作用可以引领我们从迷茫的现状中走出来,向着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前进。

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眼下只是一个传说2010年04月16日 08:34中国青年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249条“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12日晚,做客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的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如是说(《长江日报》4月15日)。许智宏的这句话说出了众多人的心声。偌大中国,人口几乎要占到世界的四分之一,经济也马上变成世界老二了,竟然一所世界一流大学都没有。当人家把诺贝尔奖一个个拿回家的时候,我们还是零,中国的高等教育实力也与中国的大国地位太不相称了。

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0年最新发布的全球名校百强排名,北大排在第52位,清华第56位,中国这两所首屈一指的名校连前五十强都没进。无独有偶,此前,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排出的2008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国内名校如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都无缘世界大学学术前200强。

笔者身在高校,这几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的大学越来越大,人越招越多,高楼也越来越多。中国的大学好比一个身段很好的模特,可谓有模有样。可是,有长相没文化,没精神,没气质,成不了世界名模。笔者也认识一些教授专家,可是越是名气大的,越没时间潜心研究。上上电视,搞个访谈,出国考察,参加活动,整天打飞的像打出租车一样,在天上的时间比在地上的时间还多。教授专家们忙于商业,勤于应酬更像个商人,赶场赚外快的就更屡见不鲜了。

高校是官场的延伸,人们不会忘记厦门大学40个教授争聘一个处长的新闻。高校领导都是有行政级别的,比如许智宏校长就该是个部长级别。学术被政治豢养,乃至学政不分家,学为政所用。中国最大的博士群在官场,就是一个铁证。中国每年招五六万个博士,大部分都是当官的,挤掉众多栋梁之才。官员读博大多不过是为了增加个升官的砝码,哪有心情与精力去搞学术,他们的论文质量会好到哪里去呢?许智宏说,北大与耶鲁相比,论文的数量差不多。是啊,中国的博士数量早已超过美国,在发表论文的数量上早就世界领先。但不要忘了,中国的博士、硕士学位人家美国等发达国家是不承认的。

许智宏提到,一流大学是用钱堆出来的。然而,世界银行高等教育主管Jamil Salmi通过研究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大学发现:仅仅有钱是远远不够的,世界上最贵的几所大学如乔治·华盛顿大学、肯阳学院、巴克乃尔大学、瓦萨学院和萨拉劳伦斯学院,都不是世界一流大学。而中国名牌大学,大约也不缺钱花,建个三层楼的食堂都要安装两部电梯,为了教学评估不惜花掉几千万元,用来搞学术的钱都用来搞面子工程了。人家发达国家更不缺钱,但是建筑有的是几百年历史的,教学设施

堪称陈旧、落后。前不久,笔者在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中看到,一位知名德国学者说,在德国很多亚洲的留学生看到他们破旧的教学设施就走了。可人家在软件上绝对是世界一流,其学术成就也不是那些只有良好硬件设施的高校所能比的。

与我国那些三流学校几个合并起来争个重点大学名号的做法不同,那些世界顶尖名校规模很小,很少有人数超过一万的。反观中国的名牌高校,个个都人高马大,光鲜亮丽,可不乏素质不高的蛮汉。建校约900年的牛津大学,虽然陈旧,可人家个个都是精英。牛津产生了至少7个国家的11位国王,6位英国国王,4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个国家的53位总统和首相,包括25位英国首相(其中13位来自基督教堂学院),12位圣人,86位大主教以及18位红衣主教。北大培养了几个世界知名的专家学者?

中国人始终心比天高。就在2月28日,科技部还召开发布会,说要在2020年前建成若干个世界一流大学。这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再次暴露无遗。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长期奋斗,要得到世界的公认,不是想什么时候建成什么时候就能建成的,更不是自封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期待中国能有杰出的大学,可目前看来,中国建世界一流大学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传说。

关于本科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本科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本科大学文化是一个整体,从结构上可以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面,每个层面的文化又有“体”和“形”两个层面。本科大学精神文化的“体”是办学理念、办学方略、办学特色等内容,制度文化的“体”是体制架构、运行机制、规章制度等内容,物质文化的“体”是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基础设施等内容,这三种文化的“形”是形成这三种文化的“体”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必须从上述三个方面加强大学的文化建设。 关键词:本科大学;文化内涵;文化建设 一、本科大学文化的界定、结构、功能和特征 1.本科大学文化的界定 从系统学角度看,本科大学文化是本科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从文化学角度看,本科大学文化是亚文化的一种,是围绕本科大学教育教学活动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的集合体;从教育学角度看,本科大学文化指的是高等教育文化,其存在范围仅限于本科大学校园之内,其涉及人群仅限于本科大学师生员工,其表现形式也仅仅体现在本科大学内的教育、教学和其他活动之中;从组织学角度看,本科大学文化是以知识和学科设置为基础的、独特的组织文化。综上,本科大学文化是本科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以本科大学为载体、以本科大学人为主体、以知识和学科专业为基础、以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等本科大学文化形态。 2.本科大学文化的结构 本科大学文化有二分结构说,即科学文化、人文文化;三分结构说,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四分结构说,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环境文化,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1]文化,亦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五分结构说,即价值理念及其大学精神、大学形象、发展目标、规章制度和大学环境;八分结构说,即宽广美丽的校园、富于批判精神的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以学术为中心的文化、多元的文化、开放的文化、超前的文化、智慧的文化。综上,本科大学文化的典型结构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 3.本科大学文化的功能 本科大学文化有四功能说,即本科大学文化有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研究文化、融合文化等四个功能;五功能说,即本科大学文化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

对加强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加强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加强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李元元 一、大学文化的涵义 目前,对于大学文化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也不是非常明确。对各种观点进行比较综合后,可以认为: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一代又一代“大学人”对文明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所积累和形成的精神成果以及蕴含这种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来说,一是根据文化的结构,大学文化包括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个亚层次文化;二是根据文化的形态,大学文化是由以下三个层面的文化合成的文化共同体,即含学校教学、科研、生活所需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在内的物质文化,含学校各种规范性、系统性的规章制度在内的制度文化,含学校成员共有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心里状态、道德情感、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在内的精神文化。一般还认为,大学文化的内核是大学精神。所谓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整体精神面貌。 对于大学文化的涵义,除了分析其结构和形

态之外,还需进一步了解其生成和功能机理。根据文化最根本的规定性,即“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在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特定民族或特定人群中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方式”,我们可以说,大学文化是“大学人”建立的、自己所特有的、与历史和现实密切相关的一种生存体系,它根植于“大学人”的实践活动中,是“大学人”价值规范与行为规范体系,是从深层次制约和支配“大学人”的个体行为和社会活动的大学运行以及制度安排的内在机理。也就是说,大学文化和精神以反映学校意志、学校传统、学校个性的内在本质为核心,共同作用于大学的方方面面,对外形成大学的社会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对内则影响大学成员形成共同的信念,产生凝聚力。它是使一所大学屹立于社会和大学之林的内在力量,或称为软实力。大学文化和精神既是昨天的,又是今天的,更是明天的。 从以上角度来理解大学文化,一是强调要从总体上,即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在社会变革和转型的环境中,把握大学文化作为大学和“大学人”的一种主导性生存方式及其演化、作用机制;二是强调要从战略上,把握大学文化以

大学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

CHINA HIGHER EDUCATION 中国高等教育2012.22 报、中国水利报、科技日报等10余家省级以上媒体刊发专版或较大篇幅报道,人民网等近30家网站进行转载。通过推进“百团行动”,使广大教师深入了解、关注基层水利,让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锻炼,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提高 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南水北调等世纪大工程的负责人,大都是河海大学毕业生的杰出代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水利系统厅局级领导干部中,河海大学的毕业生约占1/3。近年来,60%以上毕业生在水利重点单位就业。可以说,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大学的贡献。 学校充分发挥水利学科突出、相关学科较为齐全的优势,积极参加重大水利项目的研究、设计、建设与管理。近年来,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5项,在理论创新与知识产权积淀方面有明显成效。在保障国家水安全、解决水利水电科学技术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科技部批准成立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发改委批准成立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和建设“全球水循环与国家水安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与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培育“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为标志,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高等学校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体现了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引领着我国未来十年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明确了对行业特色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支持,为学校未来发展的定位和路径确立了基准。在新的发展历史阶段,我们将紧密围绕国家需求,坚持特色发展方向,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办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作者为河海大学校长】(责任编辑:徐越) 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文学批评家、 伊格尔顿在《文化的观念》一书中详细地对文化进行分析阐释,并深刻地指出:“如这个词追溯了一种重要的历史变迁,那么多关键性的哲学问题。 由与决定论、主体性与持久性、变化性与同一性、已知事物和创造物的问题得到了模糊的凸现。”对于文化的哲学思考也提示了大学文化建设研究的新思路,即以哲学的视角进一步总结大学文化建设并探求大学文化建设的未来。而从现实角度来看,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学文化及其建设实践,在话语体系及实践体系的双重交织下,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探讨似乎更加玄妙,更加远离文化的本真。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对大学文化建设进行提纲挈领式的解析,以回答大学文化建设以前走过什么样的道配。其中,概念是思维科学的重要形式,黑格尔说得更为直接,他鲜明地指出:“只有概念才是真理,或更确切地说,概念是存在和本质的真理。”由此,在这个意义上,“大学文化”概念的提出,实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首先,从实践看,“大学文化”话语及大学文化建设的盛行和兴起,实是大学地位在当代社会更加重要的反映;其次,理论认识上看,大学文化的相关研究,是关于大学文化本身的逐渐自明。因为,“当概念成长为本身自由那样的一个存在时,它便不外是自我或纯粹的自我意识”,凸显的是概念所具有的确定 ◆◆◆◆◆◆◆◆◆◆◆◆◆◆◆◆◆◆◆◆◆◆◆◆◆◆◆◆◆行思探理 14

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正视当前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措施和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经过长期积淀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观念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等方面。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目标和理想、信念与追求的集中展示,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校园文化已成为衡量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使挑战与机遇并存 当今时代的迅猛发展,快速地增加了各国信息、思想、信仰和价值观的交换速度与效率。在开放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群体文化呈现出了视觉多维化、选择多样化的态势。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深刻影响和冲击着许多传统的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也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得到蓬勃发展,使我们的时空概念、生活和思维方式,甚至语言都发生了悄悄的变化。虚拟的空间、自由的平台、丰富的信息,在方便所需,获取知识、信息与服务的同时,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社会使高校德育主体的传统主导地位面临挑战,德育教师的权威地位正在被打破。开放的网络与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给大学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欣喜与困惑 1.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学校从研究

曹毓民 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

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 曹毓民 (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摘要:大学文化的建设要有预见性和科学性,必须走在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前面,起着引领社会文化文化发展的作用。但在建设大学文化的同时,我们必须时刻注意要摆脱功利性的诉求以及避免格式化的陷阱。 关键词:大学文化;文化建设;功利性;格式化; 作者简介:曹毓民,研究员,苏州科技学院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当我们对某一事物给以足够的关注度之时,就会在我们的耳边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或褒或贬。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争论,才有可能让我们能够对事物的本质有所认识,同时这也是由人类社会认识论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对于大学文化建设这一问题也不外乎如此。在整个社会都在关注大学的文化建设以及大学自身也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大学文化建设有可能会出现很好的态势,并有可能会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起着引领的作用,但也有可能会出现装模作样而打造出文化泡沫。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对“大学文化”及“文化建设”进行理性的思考和精准的定位。 一、文化、大学文化概念的理解 对于“文化”这一概念可谓人人明白但却又难以准确的定义。在前贤先哲的相关论述中各有所见,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E.B.泰勒(E.B.Tylor)认为,“文化这个复合的整体涵盖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1]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共同认为文化包括价值观、语言和知识及物质对象。[2]通常地从广义上将文化界定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狭义上则特指精神

活动及成果。[3]笔者比较认同冯天瑜、何晓明和周积明在他们合著的《中国文化史》中将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四个层次的观点。[4]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而大学文化则应是着眼于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的。 大学文化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与内在动力,通过融入大学人的思想观念而影响行为,释放着推动大学发展的持续力量,激励着大学人向着继承文化传统、吸纳时代风气的更高层次迈进。而大学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则是塑造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指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文化和发扬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更是人类发展的需要。 正如前面所论述的那样,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对文化进行宏观、微观以及或者广义或者狭义的界定。无论是“工具理性”的自然科学还是“价值理性”的人文社会科学,都属于广义文化范畴。而笔者在这里所谈论的则是侧重于人文社会科学层面的文化与

南京中医药大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南京中医药大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风骨,是一所大学最鲜明的标志,是体现学校特色的、师生思想情感体认的群体文化,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因此,研究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大学精神的重塑,对于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中医文化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源头活水,生命力、生长力所在。中医药院校凸显中医文化、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一定能够助推学校的事业凝聚力、核心竞争力、学术创新力。 一、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现状:近年来不少中医药院校重视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目前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包括:中医药特色环境建设、文化阵地建设和丰富的文体活动建设;把握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律、创新中医药文化载体、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以及探索面向社会的校园文化开放措施等方面。如长春中医药大学王之虹校长亲自创意校园建设整体规划及建筑布局;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王群副书记主持“挖掘中医特色,创建品牌校园文化”的课题研究等。 2、问题主要表现为: (1)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记和灵魂,也是一个民族赖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中医文化是中医学的根基和灵魂,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本质,而且决定了中医学的历史形成和未来走向。中医文化因之必然是中医药院校的灵魂,失却了中医文化这一灵魂,大学将成为批发促销医术知识的卖场,批量生产医匠技工的机器。 当前,中医药院校对中医文化的研究普遍表现为思想重视,行动不力;立足中医学的系统中医文化研究不多;中医学整体理论体系被割裂;基于历史视域的挖掘凝炼不够,基于时代视域、世界视域与时俱进的发扬推演不够;尚未能体现思想的深度、历史的厚度、理论的高度、视角的广度、发皇古义的精度、养生医疗的效度、核心价值的普适度。 1 / 4

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师生员工创造、培育和传承而形成的精神物质文化总称。集中体现了大学的价值遵循、精神传统和办学理念,是高等学校校风、学风、教风和管理作风的集中体现。深入研究大学文化,建设新时期具有本校特点的大学文化,是高等院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使命。 一、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 (一)意义: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优秀的大学文化,将以其先进性和创新性引领社会文化健康发展、不断创新;以其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师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师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熏陶师生。良好的大学文化,对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指向性和实效性,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大学文化主要涵盖精神、制度、物质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四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同时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组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整体。大学文化四个方面建设的协调发展,是高校树立完整文化形象的基石。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物质文化是基础,行为文化是方式。 1、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大学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体现学校特色和精神的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北京大学之所以能昂立于中国高校之首,屡开各风气之先,与其近百年来一直坚持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不可分割。个性鲜明、富有影响力的学校,肯定会有自己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砌构,以及附着于上的自始至终稳定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蔡元培先生构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在北大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引领着北京大学傲然前行、卓而不群。 2、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大学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保障。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含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 3、大学行为文化建设。大学行为文化是一种素质型心理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师生直接组织或参与校园各项活动所形成的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和人格、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 4、大学物质文化建设。大学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硬件,主要是指硬件的校园环境建设和大学文化设施建设。清华大学“水木清华”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园中林山四时变幻,环抱一泓秀水,掩映两座古亭。心旷神怡的美景与优秀大学文化相映成辉形成了百年香醇般的大学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