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西不同宗教信仰对语言表达影响

浅析中西不同宗教信仰对语言表达影响

浅析中西不同宗教信仰对语言表达影响
浅析中西不同宗教信仰对语言表达影响

浅析中西不同宗教信仰对语言表达影响

中西方的语言在表达上有许多的不同,这种差异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现在就宗教观念对人语言习惯的影响谈谈我对此的理解。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直接反映,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观念必然会导致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的产生。

中西方的宗教种类繁多,我们只能以双方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来进行对比分析了,那就是中国的宗教和西方的基督教。宗教是对神圣事物的信仰和追求。为什么这里说的是中国的宗教,而没有说明具体是什么宗教呢?因为我觉得在中国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并没有很明显的界限,大多数的人都是佛道结合的,一般的民众大多只要有庙,庙里有佛、菩萨、神仙,他们就会拜。所以才会出现有的地方居然有齐天大圣庙,当地的人们还是会郑重其事的,摆上祭品,对神桌上的悟空大圣进行膜拜,而西方的基督教信仰的是上帝。可能就是因为在中国,宗教系统的模糊性让许多人都说中国其实没有真正的信仰,在中国所有的信仰都带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这样的观点我觉得并不全面。我们不能排除在中国存在着有的人只有遇上了不好的事情才想起要烧香拜佛的情况,但也不能就否定了那些每天都吃斋念佛的人的信仰。据我所知,在我国广大的南方地区有很多人都是怀着极度虔诚的心去进香朝拜的。我是崇明人,在我们那里还有很多老人供奉土地公,有的人家里除了土地公之外还会供奉有地藏王菩萨和观音大士等,这些人家大都至少会在每个月的初一、十五烧香、吃斋,更有甚者,每天

一早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烧香拜拜。西方虔诚的基督教徒,一个星期去教堂三次,我想在数量上我们的教徒们是不会输给他们的。正是因为中西方宗教的信仰情况的不同,中西语言中用来表达有关宗教的词汇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中国,要是要提醒别人不要做坏事的时候,他们会说“人在做,天在看”,他们认为“老天”是“有眼”的;而西方在表达“祝你好运”的时候,他们经常会说“God bless you !”;在诅咒人的时候,中西方所用的词汇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一般会说“让你去见阎王!”,而在没有阎王概念的西方,人们会说“go to hell!”,他们的地狱相当于我们的地府;在中国我们说人死去,是说驾鹤西归,而在西方他们会说是上天堂。跟我们不一样的是,他们觉得对于人的生老病死上帝都是有所安排的,一个人要是生下来就有所缺陷,他们会认为是因为这个孩子是上帝的宠儿,所以上帝要在他身上留下记号。面对死亡,基督教徒似乎也比我们更加的豁达。在中国,我们肯定不会说“让我们一起在西天相遇吧”的话,但是在西方,人们会说“If one day I was dead ,I think I will meet all of you in the heaven.”;还有在表达惊讶语气的时候,我们大都会说“我的天啊!!”,而西方则是“Oh, my god !”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能找到很多的。

在中国与宗教有关的语汇还是很多的,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之类的,而西方也有许多我们所没有的宗教方面的名称,如angel (天使)、monk (僧侣)等,又有中古时期从法语借用的词,

如 religion (宗教) 、dean(教长)等。而我们的道长、道观、庙宇、佛祖等也是他们所没有的。

仅在宗教用语方面,中西方就有如此大的不同,由上阐述我们可以知道对中西文化的研究能增进我们对双方语言的学习。文化与语言已经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了。语言学家拉多在他的著作《语言教学:科学方法》中就指出:“我们不掌握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所以,我们只有从对西方文化的进一步学习,才能使我们更好的学习他们的语言,也能从他们的语言中探索出他们文化中的奥秘。

071108103

周李君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中西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首先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概况进行了阐释和说明,并且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找出两者差异所在.我们应该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找到互补之处,在中西文化交融之中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中西方传统文化概况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况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影响了整个社会历史的,较为稳固而又具有动态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观念文化的总和.[1]中国特殊 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在区域位置上比较独立,但在文化上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内聚性,与此同时,中国辽阔的地域又使得各种文化的构成因素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从地理环境来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互补性;从物质生产方式来看,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固有的特征,即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相对封 闭性特点的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无论战乱纷争,政权更迭,其主流仍是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得中华文化具 有了稳定性和延续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和发展基本上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进行的,被深深的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既厚重、质朴、进取,也包含着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弱点. (二)西方文化概况 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文化,其源头主要有两个:古希腊罗马文 化和古希伯来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是一种具有世俗精神的文化,在 思想、科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取得了令后世侧目的成就.中世纪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主要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表明: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突出表现在词汇理解、阅读理解和表达方式等方面,主要受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和肢体语言等因素的影响。克服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不良影响的主要途径和策略如下:第一,熟悉中西文化差异;第二,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第三,转变传统思维方式。 标签:文化差异;英语学习;中国文化;西方文化 doi:10.19311/https://www.doczj.com/doc/186814939.html,ki.1672-3198.2016.16.07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地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而语言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主要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以期为中国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提供参考和借鉴。 1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影响的表现 词汇理解上,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在宗教信仰、神话传说、风俗习惯方面,许多西方国家都有着其本土文化的特色。例如:西方国家将dog 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用“Love me,love m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等来表达对狗的喜爱。对比看来,中国却用“累成狗”、“看门狗”等来表示贬义。还有Cheesecake汉译为“奶酪蛋糕”,在西方却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汉译为“牛肉蛋糕”,在西方却指男性健美照;Black tea汉译为黑茶,在西方却指红茶,等等这些,在汉语翻译中都给英语学习者们带来了不少困扰。汉语中雨后春笋在英译中却是“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多如牛毛在英译中却是“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商业中“in the red”,不是盈利,相反却表示亏损、负债。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看似没有任何关系甚至词意相反的翻译,却因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不同层次的影响。 阅读理解上,笔者指出:学习词汇是为了习得词组,学习词组是为了连成句子,学习句子是为了练就段落,学习段落是为了组合成一篇完美的文章。文章几乎涉及到了所有英语类知识,英语基础正是体现在每一篇文章的理解之上。实践表明,在英语文章阅读上,掌握词汇量是难点,而中西文化意识更是重难点。文章从头读到尾,却不能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核心观念,找不到文章的中心主题,导致对文章不理解,心情烦躁,题目难做,甚至放弃习题。这一点许多英语学习者深有体会。譬如:在第三版《综合英语教程》中第五单元标题“Is my team ploughing”,见此,大家第一感觉就会翻译成“我的团队努力(耕作)吗”或者其他,但是编者想表达意思的却是“我的马队是否在犁耕”,联系了 A.E.Housman 的诗歌题目,重点讲述的是“生死”,旨在表达作者告诫世人“Live in the present and cherish what we have”。翻译上的差异,导致我们对本单元的主题产生误导,甚至不理解文章大意。由此可见,对西方文化知识的缺乏会极大影响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 【摘要】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互译上。因此,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英汉翻译 0.引言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交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翻译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字有着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一种语言文字中的某些含义,有时候很难通过译文用另一种语言文字传达给读者,而翻译中所失去的恰恰就是跨语言文化的内涵与微妙。正因为如此,翻译工作者就要从提高自身的素质方面出发,努力创造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英语特点,并能让英语国家人们读懂和理解的英语表达法。 1.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由于中国传统的思想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了汉民族汉语重意合和具象思维的特点。西方的哲学家认为人类可以征服自然,这使得他们常把观察的视点放在动作的承受者上,所以,英语中存在大量的被动语态。另外,汉民族的思维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语常用人称作主语,经常会用“有人”“人们”“大家”等泛指人称或省略主语的无主句。同时在对待时间的态度上,中国人以过去为取向,无论人们做什么都要考虑此事过去是否做过,而西方人尤其是英美人则习惯未来取向,主张一切着眼于未来。从而决定了中国人偏重顺向的和螺旋式的思维,而西方人则偏重于逆向和直线式的思维。英语具有明显的词形变化、形式多样的语法形式。而汉语无词形变化,语法形式的表达主要依靠词汇手段。英语可通过动词的屈折变化来体现不同的时态,而汉语因无词形变化需借助于词汇手段即表示时间的副词来交代动作发生的时间。英语是形合语言,这源于西方人习惯于分析,逻辑和推理,思维模式呈线性。反映在语言上是注重形态变化和语法结构,多用关联词语体现句子内部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结构较明晰。而汉语是意合语言,中国人讲注重整体和谐,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汉语思维重综合和意会,反映在句子成分和结构上相对不明晰,这些差异在语篇衔接上有所体现,作为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译者,应该了解英汉语篇连接上的差异,需要使用一些翻译策略,使译文通顺连贯。 2.差异与英汉互译

试论中西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对现代管理的借鉴(一)

试论中西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对现代管理的借鉴(一) 中西方传统文化,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都有过令人称奇与惊讶的历史。作为世界文化中的两朵奇葩,二者可以说是平分秋色。在当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抑或是社会生活中,我们总是可以看到传统文化折射到现代生活中的影子。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交流也越来越深入,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影响人们外在各种行为方式的精神内核——文化也相应的不断发生交流与碰撞。从中西方传统文化的比较中分析其差异和精髓,并进一步探寻适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管理之道也就被赋予了积极的现实的意义。 一、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入释、道观念的一种成熟的伦理文化。天人和谐、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西方传统文化则是根植于古希腊世俗文化、犹太契约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的土壤之中,历经基督教文化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而形成的一种发达的世俗文化。中西方传统文化由于其产生的文化渊源和地理环境以及其发展的历史过程的不同而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总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性与个体性 比较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更加重视整体,在认识过程中,注重从总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西方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个体,在认识事物时侧重对各个部分的深入研究。这种差异表现在以下诸方面:首先,在认识世界的方法上,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与所要认识的世界或者说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的观点贯穿于传统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活动中;西方则不然,他们认为人独立于其所要认识的自然之外,“人为万物之灵”,能够认知自然并在此基础上改造并驾驭自然。其次,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西方的态度有明显的差异。中国传统更倾向个人依赖于社会,每个人都属于一个或多个集体或人际关系网,在集体或关系网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地位,而各种不同的地位需要不同的群体予以认同,这种认同用孔子的思想可以表述为“正名”,孔子曾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因此,一个人要在群体中有一个被认同的地位,就需要“正名”。在“名正”之后,个人的责任就是依照自己的身份履行相应的职责,证明对这个共同体的依属关系,而不是索隐行怪,标新立异,凸显个性;西方传统则不然,基督教认为每个信徒都可以与上帝直接进行对话,其间不需要经过任何中介,由此导致在西方个人对自我实现的要求很高,而社会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再次,在对人本身身体的认知上,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个体就是一个和谐统一的“小宇宙”,中医认为,人体“小宇宙”与世界“大宇宙”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同认识世界的方法一样,对于人体“小宇宙”,“惟反观者能照察之”;西方文化则认为,人体是由一个个器官组成的,器官是由一个个组织构成的,组织是由一个个细胞构成的,如此来往下推。这从中西医不同的治疗方法中也可见一斑。 2.内向性与外向性 如前所述,中西方传统文化具有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别,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性相一致,中华传统文化还具有内向性的特点。这种内向性即遇事注重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主要表现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关系原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和“克己复礼”、“止于至善”的自修原则。这种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反映到历朝统治者的政策之中,其一就表现为“重农抑商”,与此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基本满足了小农的各项需求,从而使得交换的需求被压缩到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空间,再加上前述传统文化中对整体的重视和个性的压抑,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固了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同样,与西方传统中对个体性的重视相对应,西方传统文化崇拜英雄,有着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强调积极向外追求,建立个人功业。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列强在利益的驱动下,肆意对弱小国家进行的侵略和殖民,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反侵略史可以算作是这种差异生动体现,只是这个体现说起来总是带着些许沉重。 3.灵活性与规范性

探讨中西服饰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得差异 中西方得服饰文化差异一直存在,从历史渊源,人们得生活习惯,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等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得风貌与体系。中式服装装,崇尚装饰,富有传统得民族特色。西式服注重展示人体之美,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露与突出主体,有着浓郁得时代气息,就是时代精神得反映. 一、中西方穿衣观念得不同特色: 1 中西方对服饰得审美态度差异 在几千年得历史传统,中国就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礼数传统与等级制度。古代中国得服装一向就是被瞧作穿着者权力与地位得象征.加上儒家道家等几千年得源远流长得文化得影响,中国形成得服饰美学观念表现在服装型上得就是意象得结构,这种平面得直线与曲线得裁剪方法使衣服适体又不完全合体,不裸露张扬也不尽力束缚。在遮体得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了流畅婉约,温情流动得人体曲线美。造型意识就是节奏化得,在宽衣得帖体与离体之间流露气韵。当穿在身上时,起伏连绵得衣褶与曲直缠绕得襟裾,营造了飘忽自在得效果。在造型上使用这种没有明确凹凸得平面裁剪方法。求得了一个自成纹理、与谐统一得空间造型。这种平面剪裁得服装造型,更趋向于整体感.因此,中式服装造型更显视域空间大,更显大气、大方得气韵。 西方有崇尚人体得传统,要求服装穿着者能更好地表现与反映人体得线条美丽.西方得穿着观念就是服装穿着必须就是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能使人体显长掩短,装点得更美。经历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得影响,遭受文化禁锢又到文艺复兴,无论服装式样如何翻新,都就是按着西方人士穿着观念得支配,都就是为了极力地体现人体美。现今人们都崇尚穿着刚好合体得衣裙,在服装裁制时要求"收省”、"折裥",做垫肩,系腰带,大坍领或开叉等,以及在裁制妇式服装时要求突出胸部得丰满,腰部得纤细,用裙子得长度来调节下肢,目得就是进一步突出与强化人得身体.洛可可时期得用鲸鱼骨支撑起得罩裙也突出了西方追求夸张华丽得造型。 2价值观不同导致穿衣得风格也有较大差异 ?东方文化得根深蒂固集体主义价值观也影响了中国人民对衣着得偏好。古代中国人对服装得穿着比较保守含蓄,因为中国传统倡导自尊自爱.对服装得穿着不追求标新立异而却注重"自我调节”,并往往就是在调节新旧观念得冲突与与外界观感得反省中寻求新得与谐。讲究穿着搭配上得协调、渐进与含蓄之美,非常愿意克制自己穿着个性得外露。中国得服装从秦汉到明代,虽有小得发展,但总得变化不大。一直到建国得前夕,在清朝服装上改造而成得长袍马褂,仍被国民党政府视为国家礼服,人们日常穿着得还就是大褂、短袄、大裆裤、旗袍、百褶裤之类。到现代,虽然衣服得变化多样, 绝大多数得中国人也就是衣着相对在保守中求稳,喜欢随大流。 而崇尚个人主义价值观得西方人,对服装追求得价值观念就是"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对服装穿着也极具个性,敢于标新立异,我行我素,非常讲究穿着个性得表露。在街头几乎找不到有两个人穿着完全同样得服装,即使男性也就是如此,敢于大胆地穿出自己得风格。混搭,撞色,堆砌,只要您想不到,没有穿不到。她们认为,穿着与众不同得服装,就是为了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西语言的差异

第26卷第12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l.26 No.12 2005年12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c.2005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西语言的差异 肖芳英 (湖南科技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 永州 425006) 摘要:语言与文化具有镜象关系,二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只有从文化差异出发去研究语言差异,才能有效地把握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本文着重从文化角度分析中西语言的差异。西方文化突出地具有一种“外倾性”,因此印欧语发展了精密性和逻辑性;而中国文化具有“主体的自我中心性”,因此汉语发展了一种能指优势。 关键词: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外倾性;主体的自我中心性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5)12-0201-02 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在比较中西语言的特点时曾说:“中国文字好像一个美丽的贵妇,西洋文字好像一个有用而不美的贱婢。”[1] 从上下间语境来看,高本汉的意思是说,中国语言因为是一种单音节词根语,它有声调,语法又比较简单,而且中国人一直非常重视在能指方面的锤炼,因此在漫长的历史中,汉语被造就成一种音韵铿锵、和谐和美丽的语言,在这方面它远胜西方语言一筹。 在我们看来,当印欧语突出地发展一种精密的逻辑功能的时候,汉语主要把精力放在能指的营造上,即在单音节词根语的基础上,非常重视对称和对偶,注重声调的抑扬起伏。因此如果说印欧语是一种适宜于认识对象与描述对象的理性语言,那么汉语则主要是一种简练、含蓄、优美动听、韵味十足的艺术语言,他非常适宜于表达人们的感受、体验与情感。汉语长于暗示、隐喻、旁敲侧击又留有余地,在这个方面,她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也许是无与伦比的。汉语和印欧语的这种不同,我们可以在对汉语与英语的比较中更清楚地看出来。 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合与意合 英语与汉语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前者语法构成具有明显的形式标志,英语的词、词组与句子的组合通常都受到一定的语法规则的严格限制。在英语中各种词具有很精密的划分:名词分为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动词有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有表语性形容词与定语性形容词。英语的动词有时态与语态的变化,能很细致地划分出过去、现在、完成与将来时态,语态则有主动与被动态的区别。在句子组合方面,英语拥有大量的介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等。英语明显具有一种以形统意的特点,这种语言的使用者是首先从语言抽象出一定的语法规范,并将其形式化标准化,然后以这种形式规范严格地统领着意义的表达。在英语中各种词、词组、主句和从句都有明确的形态标志,因此在识别时收稿日期:2005-09-20 作者简介:肖芳英(1981—),女,广西桂林人,助教。都可以一目了然。而汉语在句子的组合上所用的主要是一种意合法,所谓意合法就是指汉语的词、短语和句子的构成一般都缺少形式上的标志,其组合主要依靠构成成分之间的意义关系。汉语、古代汉语的语法构成比较简单。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词和词素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基本上一个音节技术一个词:古汉语中的词性比较灵活,在没有进入句子之前,一个词往往既是名词又是动词或形容词,形态上一般也没有什么标志;古汉语的组合也比较自由,它缺乏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态划分,没有阴性与阳性、单数与复数的区分,而且在句子组合上,主语、谓语、宾语以及形容词副词等都可以颠倒甚至忽略。总之汉语有较大的自由和随意。中国语言学家王力曾经指出:“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中国语法是软的,富有弹性。惟其是硬的,所以西洋语法有许多呆板的要求,如每一个clause里必须有一个主语;惟其是软的,所以中国语法只以达意为主。”[2]汉语句子组合的这种意合法特点给中国文学创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因为这种句式比较灵活,它摆脱了一些连接词的累赘,也较少受到语法的限制,中国作家在句式的组合方面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可以通过对句式的巧妙组合,用较少的语言表达较丰富的意义。但是另一方面,正因为汉语是以意合法作为基础,句子成分之间缺乏明确的语义关系,因此汉语的歧义结构特别多。例如:他欠你的钱;准备了两年的事物;找到了孩子的妈妈等等。汉语中有些句子一旦脱离了情境,就可以这样或那样理解,各种语义关系难以精确界定,表现出一定的模糊性。正如洪堡特所说:“在汉语的句子里,每一个词排在那儿,要你斟酌,要你从各种不同的关系去考察,然后才能往下读,由于思想的联系是由这些关系产生的,因此,这一纯粹的默想就代替了一部分语法。”[3]汉语在语法上的这个特点,使汉语不太适宜精密地描述对象和表达思想。 二聚集与流散 英语是一种形态语言,它非常明显地体现了操作这种语言的人对逻辑思维的倚重,西方人因为非常重视话语的条理性、清晰性,因此其语言中的句子总是有明确的逻辑中心,而句子中的附加成分不管有多么繁杂,它们又总是要与中心 201

Comparison in Linguistic components 中西语言结构的差异

汉英语言对比 汉语属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英语属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汉语是世界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之一。汉语和英语都是联合国使用的工作语言。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如都有一词多义现象,模糊语义现象,构词可用合成法或词缀法,句子主要成分为主语、谓语和宾语,都用明喻、隐喻、借喻等修辞格使表达生动等等。但由于它们分属不同语系,在不同的文化中形成且承载不同的文化传统,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 1.汉英文字对比 文字(script),也称书面语言(system of writing),是语言的有形记录,它的出现往往晚于所记录的语言。 人类历史上有四种最古老的表意文字, 它们是古埃及的圣体字,古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玛雅人的文字和古汉字。除了汉字至今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余的三种文字都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古汉字是一种用符号表示思想或概念的表意文字(ideographic script),因为它主要是象形字。随着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出现,且数目不断增多,汉字已不能简单地视为表意文字,而应该视为有表意倾向的音节文字(ideographic-oriented syllabic script)。汉字一字一音,一字至少一义,既可代表语素,又可代表音节。汉字是多功能的,它是字(character),即构成文字的基本单位;有些汉字又是词(word),如:句、书、打、走等;有些汉字既可作词单独使用,也可略变写法作偏旁部首(radical)使用,如金、木、日、米等;少数汉字只能作为语素(morpheme)与其他汉字组合成词语,如菩、乒、忐等。汉字是方块字,由点、横、竖、撇、捺等几种基本笔划及其变体,用上下、左右、内外等方式组合而成。 英语是拼音文字(alphabetic script)。英语有26个字母,但只有A、I、O三个字母能单独构成词,其余字母只能作为构词成分,与其他字母组合构成词。所以,英文字母绝大多数都不能像汉字那样可以单独使用。 汉语主要有4种方法造字。(1)象形字(pictograph),它是有关自然现象、火或物的原始图形文字,是一种象形符号。如:果(fruit)。(2)指事字(indicative character), 它是以表达某种意思的抽象符号,或在形象符号中加上指事性符号构成。如: 上(above),下(below)。(3)会意字(associative character),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指事性符号构成,其意义为该符号引起的联想意义。如:从(一个人跟另一个人的后面,fo1low)、森(由三个“木”组成,表示林木稠密,forest)。(4)形声字(morpheme-phonetic character),它由表意的形符和表声的音符组成。如:“烤”由“火”和“考”组成,“火”是形符,表明“烤”的意义与“火”相关,“考”是声符, 该字念kao。 汉字是一种非常形象化的语言,它反映了中国人与客观自然界密切的关系。它那美丽的造型及其引起的联想是世界上任何其他语言都不能比拟的。可惜的是,汉字的形美特征在任何汉译外的文化交流活动中都不可能再现。 英语没有字,只有词。

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服装是平面型的服装,崇尚装饰,自然宽松。西洋服装是立体型的服装,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示优美的人体体态,以服装抽象的形式美追求外在造型的视觉舒适性。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西方服饰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1. 差异的主要表现 1.1色彩 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在夏、商、周时,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后来人们把对天神(黑色) 的崇拜转向对大(黄色) 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他颜色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我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这一点也表现在服装上:先开始于民间,一旦被皇家贵族看中,就禁止民间使用,否则,轻者杀身,重者株连九族;如果一种服装的色彩开始是皇家贵族所穿,后来不穿了,成为一般民间服装,则这种服装的色彩立即被视为卑贱的色彩。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象征纯洁、正直、神圣,也代表魅力。这也是西方人喜欢选择白色作为婚纱礼服的原因。人们也曾对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也十分向往。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法国人钟情于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却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及强烈感,因为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有时也被用于沉默、不吉利或悲哀的丧服。

浅谈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Introduction to the Differences of Languag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ZHANG Ru-qin Abstract: A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language i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culture, it reflects the culture, is also influenced by culture.In different social environment, the use of language is different too.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 and culture,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briefly languag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 in greetings,appellation, farewell, plot everyday conversations, table languages etc. Key words: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differences, society, the western I.Introduction "Except by the structure of rules , the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grammar and so on, the use of language also will be restricted by the rules. The rules for using here refers to the social culture, the language belongs to the social culture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way and content of the language use appropriately."(From the mankind of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ue to the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culture, language is also developed, transformed.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is very obvious, the farther the distance, the greater the regional difference.Cultural difference come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language, religious beliefs, values, history and culture, race, climate, geography, etc, are different for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different language and culture.For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e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performance in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II.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eeting Greeting is the most common etiquette.But Chinese and western greetings’ objects, methods and content is not the same.In western countries it is natural that his greeting, even don't know the passers-by.Not they say "hello", the purpose of the object, but not in order to have further contact with you, just used a form of life etiquette.In China, if for no reason at all to this stranger greeting will cause their vigilance, think what's wrong with you.So, generally do not ignore stranger in China, most just laugh it off, there is no language communication.Actually no matter to anyone, in the face of someone smile to say hello, will be affected, like see the sunshine mood follow up, a naturally smile.As a result, tourism in western countries, if the oncoming person said hello to us, don't show a puzzling expression, even ignored!That's very impolite.The Chinese way of greeting is unique, very close to the life and personal, commonly used to say "where you going?""What's wrong with you?"Or "have a meal?""This period of time?"Although the use of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but does not need the exact answer, because it is only a greeting, to see each other, with all these words instead of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原 因 摘要:随着全球化济的不断发展,外语学习的地得到了飞速的上升,然而,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外语的时却疏忽了对我国统文化的学习。基于此,文在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对当代大学生传统化缺失的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分析出造成当代大生传统文化缺失的主原因,并提出了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天,外语学习的重要空前提高,英语的地位速上升。随着对外交流日益发展,我们看到的喜的一面是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对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日益熟悉。然而,另一也让我们看到,当代大学生在如精通西方文化和文明同时,对中国传文化的了解却到了一种人贫乏的程度,这种失现象也必然会影响到他们今在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因,如何让当代大学生醒地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性,尽快补上丢掉一课,并使他们能够在交流过程用英语熟练地应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基此,本文在分析中西化差异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原因进行了一系列的究,并提出了一政策性建议。 一、中西方化差异与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查 1.中西方文化异 由于中西方国家在地理位置、然环境、种族渊源、历变迁、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水平等面的差异,各自形成了自独特的文化和语言,从总体

上看,中文化差异表现在以下个方面: 文化背的差异。西方文化基上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源头则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影响深远。中国文化受到儒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深远,追根溯源,可以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的根源和基础。 个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首要价值观,强调个人自由、自发展和个人进取心。如,在英语书面语中,我永远是大写的,在个人与家庭系的认知上,西思想强调个人的自强自立与性开放,个人对家庭的任、个人对家庭的义务较淡化。而中国文则强调群体意识,崇尚儒家想的大同社会。在中国代文化中,自称常常用人、不才等谦词,在个人与家庭系的认知上,强家庭本位的思想。 崇尚竞争追求和谐的差异。在人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而国文化则认为,人与自然是和共存的关系。表现在际关系上,西方人崇尚竞;而中国人讲究和睦相,以和为贵。 思维方式差。西方人注重抽象思,而中国人重形思维;英语民族重直线思维,表达思想时,要点放在句首,再加入多种修饰或限制成,具有直截了当的特点而汉民族重曲线思维,习从侧面说明,阐外围的环境,最后点出中心,是螺旋型思维模式。 宗教文化异。英语民族多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于是就有GodhelpsthosesoNormal”>法制观念的差异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不应该被压制的,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通过制度,如三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中国人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由其精神本性所决定,而精神本性又由该民族的境况所造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服饰文化是人们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中西方服饰之间的差异是基于各自民族地理环境、文化渊源、历史发展本身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们在其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种民族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其种族人们的服饰活动,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服饰文化. 一、中西方的社会构成及其文化特征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文明,是在一个相对固定而且封闭的地域环境中发展形成的.20世纪以前,中国四周几乎都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东、南濒临太平洋,西有喜马拉雅山和大沙漠,北有大戈壁、大草原和原始森林.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中,自古以来,安居着华夏各民族.虽然也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分裂和改朝换代,但以中庸内敛的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却被传承下来,中国服饰文化符合礼仪就是美的倾向正是开端于此. 西方文化是以围绕着地中海的北非尼罗河文明、西亚两河流域文明、爱琴文明以及南欧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基础,经过来自北方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而形成的,地跨亚、欧三大洲,由多种文明相互碰撞混合,交替支配和影响,伴随着民族的迁徙、文化的移动而形成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人被放到了一个社会关系空前复杂,充满各种冲突的外部世界之中,每个个体强烈地意识到内在的心理欲求受到外部复杂环境的制约,从而培养了他们通过思辨、科学、和民主等社交活动来了解世界的兴趣.正是这种对客观实在世界认识的兴趣,启示了西方服饰审美文化对客观对象的重视. 二、中西方服饰文化的比较 1、服饰审美意识的差异. 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是物我同构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既是古代中国人的人生之最高理想,也是一种审美的最高境界.这样一种审美观点表现在服饰文化上就是展现自然的人格精神.人、自然三者之间的互不冲突:衣不可束缚身体,人亦不可破坏自然规律.在服饰上追求自然地遮盖人体,服装的宽松离体使身心自由,体现了融己于自然的脱俗的境界,因此中国服饰审美具有趋向内敛、内涵的特点,体现了一种简单自然、宁静致远的潜在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内在灵魂. 西方哲学的重要特点是把主观和客观分开,明确地提出主观为我,客观为物.物我关系是对立的,从而导致西方哲学注重逻辑、求真的习惯.惯于用理性来研讨法则,并形成一种追求自然界真理的传统习惯.这种以自然为本追求外界以求得法则获得真理的观念,表现在艺术上就是对客观实在的美和自然规律的承认和探求.就服饰而言,很自然地势必表现出对人体美、客观形式美的追求。 2、服饰结构形态的差异. 中国传统服饰的最大特点是服装造型不追求明确的人体形态,不张扬人体效果.运用平面的直线裁剪使衣服适合人体穿着又不完全合体,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流动的人体曲线美.如我国传统国画艺术中空间造型的虚与实、明与暗的节奏表达一样,不需要符合某种构成规律和法则.服装衣片内没有分割结构线和省道,在摆放或悬挂时象画卷和布料一样平整.当服装穿在人身上时,起伏连绵的衣褶和曲直缠绕的襟裾,营造出有远有近、有虚有实的活泼生动的三维立体效果.最具典型的是打太极拳时穿的中式传统服装,整件衣服可以平铺于地,只有袖底缝一条结构线,无起肩和袖窿,结构简单舒展,造型意识是节奏化的,生命之体在宽衣的贴体与离体之间流动,展现的是流畅自然的美.中华服饰用这种没有明确凹凸的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在汉英语言和文化上的体现

2012年第09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9,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9期) Total No .309 收稿日期:2012—05—07 作者简介:谭幸(1983—),女,重庆人。四川文理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语教学与翻译。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在汉英语言和文化上的体现 谭 幸 (四川文理学院外语系,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语言与思维紧密相关。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汉英语言结构上的不同。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及其反映出的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两种语言的特征,从而提高语言应用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思维方式;汉语;英语;比较;文化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9—0132—03 思维是基于事物的概念而进行分析、综合、判 断、推理等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思维可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定 向思维, 而每一种思维活动方式又是受不同文化背景、个人知识结构、社会与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而形成的。[1] 思维语言的关系是,思维决定语言,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思维方式是人们的思维习惯或者思维的程序。不同的思维方式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从而决定不同民族和群体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思维方式,不同的语言结构对不同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也有不同影响。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曾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类的思维活动要借助语言,没有语言这个工具,人类的思维是难以进行的,同时又指 出思维对语言有反作用。[2] 汉英两种语言分别作为中西方语言的代表,处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分别以汉语、英语为母语的中、美两国人的思维方式。本文拟从汉英语言文字体系、句式结构和中西方文化方面探讨这两种语言的特点,并分析由此体现的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汉英文字体系与中西方思维方式 (一)汉语文字与英语文字中国人偏向于形象思维,英美人偏向于抽象思 维。形象思维是指人在大脑中对记忆表象进行分 析、综合、加工、改造,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所说的想象。例如,我们回想某种曾经认识的动物,它的形态特征立刻就会在大脑中浮现出来。而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并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的思维活动。中国人偏向于形象思维其中一个原因是象形文字。汉语属于表意体系,汉字属于会意文字,具有象形的特点。象形是中国语言中最早产生的一种造字法,无论是古文还是现代汉字都是以形为基础。例如,早期甲骨文“日”字是由一个五边形的指事符号(远 古时代用五边形或四边形代表宇宙空间)内加一个圆球(像天体,即太阳)而组成。又如,“山”就像一座大山,群山之中有一座高高的山峰。“木”字,本来是一棵大树,上面是许多的树枝和树叶,下面是大 树的根。“水”本来画作流水的形状,现在把它变成三点水,放在跟水有关的字的左边。表示会意的汉字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造字方法。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而成的,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交叉错综。例如,三个“人”组成“众”;三个“火”组成“焱”;三个“木”组成“森”;三个“日”组成“晶”。由此可见,汉字的象形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民族发达的形象思维。 英美人偏向于抽象思维,而英语属于表音文字 2 31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_朱耀先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朱耀先 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几个方面,就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会经常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翻译难题。 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要对这些历史典故进行恰当的翻译,就必须了解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体现和传递历史典故的涵义。例如,“东施效颦”这一汉语成语典故,对中国人来说,不难理解其文化内涵,但对于不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西方人来说,若仅仅直译为Tung Shih imita tes Hsi Shih,就没有准确、形象地表达和再现原典故的含义。东施是谁?西施又是谁?译者没有交待清楚。为了让西方读者能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比较合适的做法是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Tung Shih imitates Hsi Shih(Hsi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Tung Shih w as an ug 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 ay)(杨宪益译)。这样,就会使读者一目了然。 又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家喻户晓,他在中国读者的心中是当然的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人,与“臭皮匠”有何联系,若采用直译的方法,很难传递句子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只有采用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原语言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故该句可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 bined equal Chukeh Lia ng the m aster mind”. 再如,毛泽东《七律·送瘟神》诗词中有两句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诗中的“舜尧”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两位贤明帝王,为人民所爱戴,代表圣贤。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容易懂,但对于英美读者来说,若采取音译,会使他们莫明其妙,因此必须增译注释。即使那样,仍有隔靴搔痒之感,而且显得累赘,同时也使诗句失去了“诗气”。亚瑟·古柏在翻译该诗句时干脆用Sag e-Kings代替,将其妙译为:“Spring winds mov e willow w ands,in tens of millions:Six hundred million w e sha ll all be Sag e-Kings!”这样翻译既简单明了,音韵铿锵,又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可采用类比的翻译方法。据说,有一次周总理陪外国客人观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作了很多说明 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