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业知识之刑法总则部分

专业知识之刑法总则部分

专业知识之刑法总则部分
专业知识之刑法总则部分

专业知识之刑法总则部分

刑法的定义: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刑法的形式: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刑法典的结构:总则分则附则现行单行刑法只有一部《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刑法包含上述一切形式的刑法狭义刑法特指刑法典

刑法典被称为普通刑法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被合称为特别刑法特别刑法优于普通刑法两个特别刑法新法优于旧法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刑法的特征:调整范围的广泛性调整对象的专门性刑罚制裁的严厉性刑法发动的补充性和保障性

刑法的任务:1.惩罚任务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 2.保护人民、社会和国家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刑法的机能:是指刑法能产生的积极作用规制机能维持社会秩序保护机能保护国家、社会和个人法益保障机能保障公民不受国家刑罚权的非法侵害和犯罪人不受刑法规定之外的刑罚处罚

刑法的体系:指刑法的组成和结构我国采用大陆法系的法典模式总则5章分则10章此外还有一条附则总则与分则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

刑法条文结构:总则主要内容是有关刑法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刑罚的种类、各种具体刑事法律制度及其适用条件的一般性规定分则对犯罪法律要件及其法律后果进行严密、细致的规定

刑法解释:指对刑法条文含义的阐明两种分类根据效力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

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在法律上有约束力因此又叫有权解释学理解释又叫无权解释根据方法分为文理解释论理解释论理解释包括目的解释扩大解释缩小解释当然解释比较解释历史解释

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适用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刑法第3条:“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基本内容:法定化明确化合理化七项基本要求:1.禁止类推解释2.排斥习惯法3.排斥绝对不定期刑4.禁止重法溯及既往禁止行为后的重法禁止法外用刑 5.刑罚规范必须清楚明确排斥含混模糊的规范 6.禁止处罚不当罚行为禁止不均衡、残酷的刑罚7.罪刑法定原则在犯罪特征中体现为刑事违法性体现:刑事立法方面刑事司法方面

刑法适用平等原则:刑法第4条:“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不论社会地位高低、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财产状况不允许有任何歧视或者优待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也叫罪刑等价主义或者罪刑相均衡原则刑法第5条:“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具体内容:1.刑罚的轻重与客观的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相适应 2.刑罚的轻重与犯罪人主观恶性的深浅、再次犯罪危险性的大小相适应体现:分则规定对重罪适用重刑对轻罪适用轻刑总则规定了各种量刑原则(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罚当其罪累犯未成年又聋又哑的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自首立功中止犯明显宽大于未遂犯预备犯过失犯明显宽大于故意犯)

刑法的效力范围:又称刑法的适用范围指刑法在空间、时间方面的使用范围分为空间效力和时间效力

刑法的空间效力:对地和对人的效力解决刑法适用于什么地域和适用于哪些人我国:属地属人保护普遍管辖中国领域内:1.凡在中国领域内犯罪除了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之外都适用中国刑法香港、澳门发生的犯罪由当地的司法机构使用当地的刑法 2.旗国主义在中国船舶或者飞机内犯罪 3.犯罪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就认为是在中国领域内犯罪中国领域外:1.对中国公民按照中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只要犯罪就适用中国刑法2.对外国人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且犯罪地也认为是犯罪的可以适用我国刑法 3.对国际犯罪对于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国在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或起诉或引渡

刑法的时间效力:指刑法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以及刑法的溯及力(对其生效前的行为的效力)生效时间:1.公布之后经过一段时间2.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失效时间:1.由国家立法机关明确宣布某些法律自何日起失效 2.自然失效新法取代旧法或原来特殊的立法条件消失溯及力:从旧从旧兼从轻从新从新兼从轻我国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适用于未决案件法定刑较轻是指法定最高刑较轻法定最高刑相同则指法定最低刑较轻法定最高刑或最低刑是针对具体犯罪行为应当适用的法定刑幅度而言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时间效力问题的解释》:1.4月30日以前的犯罪依法应当判处管制或者宣告缓刑的人民法院可以同时宣告禁止令适用修正后规定犯罪分子在管制期间或缓刑考验期内违反禁止令的适用修正后规定 2.死缓对于累犯以及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罪行极其严重有必要对其限制减刑从而罚当其罪的适用修正后规定3.不满18周岁的累犯问题适用修正后规定特别累犯前罪与后罪分别发生在之前之后的适用修正后规定 4.坦白适用修正后规定(可以从轻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5.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适用修正前规定(应当减轻或免除) 6.数罪都发生在之前适用旧规定数罪中有一罪发生在之后适用新规定7.之前的无期徒刑减刑以后或者假释前实际执行的刑期适用旧规定(不得少于10年)8.其他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能否假释适用新规定(可以假释)

犯罪的定义:从法律意义上讲犯罪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从实质意义上讲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定义:第13条既含定性要求又含定量要求“但书”:“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但书的基本概念:通过对犯罪的实质特征提出定量的要求赋予司法机关酌情排除犯罪的权利避免过分拘泥于法律形式而作出刻板教条的判决但书是区分“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宏观标准但书的意义:可以缩小犯罪或刑事处罚的范围从而避免给一些轻微的危害行为或违法行为打上犯罪的标记有利于行为人改过自新还可以合理配置司法资源集中力量惩罚严重的违法行为——犯罪与外国相比我国刑法的犯罪构成门槛较高

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实质特征)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

犯罪构成:指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犯罪构成是成立犯罪的必备要件犯罪构成的诸要件由刑法规定具备犯罪构成要件是使用刑罚法律后果的前提

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犯罪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的具体化犯罪回答什么事犯罪以及犯罪具有哪些基本属性犯罪构成进一步回答犯罪成立需要具备哪些法定的条件以及通过犯罪构成主客观要件具体确立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

犯罪构成的意义:1.犯罪构成作为法律规定的确立犯罪的要件是定罪量刑的法律准绳具体而言:1)成立犯罪的标准2)成立一罪还是数罪的标准3)区别此罪与彼罪的标准4)通过确定是否犯罪、一罪与数罪、此罪与彼罪、罪轻与罪重为正确量刑提供根据 2.强调一句犯罪构成定罪量刑有利于贯彻法制原则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准确地惩罚犯罪 3.在刑法理论中犯罪构成是刑法理论的核心和刑法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解、掌握犯罪构成理论的内容和体系是学好刑法学的关键之一

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构成的分类:基本(基本形态)——修正(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和共同犯罪形态)标

准(处罚的基准形态)——派生(减轻和加重)

犯罪客体:是指犯罪活动侵害的、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利益犯罪客体是某种社会生活利益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生活利益是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生活利益只有当刑法所保护的利益被犯罪所侵害才成为犯罪客体

犯罪总是要侵犯一定的客体

犯罪客体的种类:按照范围大小可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一般客体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害的社会利益即社会主义社会利益的总体

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共同侵害的社会利益是一类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利益的共同属性是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基础我国刑法分则按照同类客体把所有的犯罪分为十大类并以此为基础构筑刑法分则体系同类客体对于区别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犯罪所直接侵害的某种特定的社会利益根据犯罪行为侵害的直接客体的数量可以把直接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直接客体、同类客体与一般客体的关系是个别、局部与整体

犯罪对象: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侵犯或直接指向的具体人、物或信息是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选择性要素犯罪客体不同于组成犯罪之物(用于贿赂、**的财物)、犯罪所生之物(伪造的公文、制造的毒品)、犯罪所用之物(使用伪造的信用卡用于诈骗)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和区别:1.具体事物——社会利益现象——本质2.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 3.任何犯罪都必然侵犯一定的客体而不一定侵害犯罪对象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犯罪活动外在表现的诸客观事实包括:危害行为危害对象行为的危害结果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要要素其余都是选择性要素犯罪的客观方面是犯罪人作用于社会、危害社会的唯一途径无行为则无犯罪刑事立法往往以描述客观方面的方式(罪状)来规定犯罪刑事司法也主要以客观方面的实施特征来认定犯罪、评价犯罪的危害性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

危害行为:指行为人在意识支配之下实施的危害社会并被刑法所禁止的身体活动特征:1.是人的身体活动或动作包括积极的活动与消极的活动 2.是人的意识支配的产物和表现没有人的意识支配不能认为是危害行为认得无疑是动作、身体受外力墙纸形成的动作、在不可抗力的情况下形成的动作都不是危害行为 3.是侵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利益的行为(是指内容)

危害行为可以分为作为与不作为两种形式作为:指积极的行为即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施某种被刑法禁止的行为不作为:指消极的行为即行为人消极地不履行法律义务而危害社会的行为

不作为构成犯罪的条件:1.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的义务不作为义务的来源:1)法律上的明文规定2)行为人职务上、业务上的要求3)行为人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行为所产生的义务4)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行为人自己先前行为具有发生一定危害结果的危险的负有防止其发生的义务2.行为人能够履行义务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

纯正不作为犯与不纯正不作为犯:人的行为形式与法定的犯罪行为形式是否一致

危害结果:指危害行为对犯罪直接客体造成的实际损害或现实危险状态可分为广义的危害结果和狭义的危害结果广义的危害结果是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一切损害事实包括属于构成要件的结果和不属于构成要件的结果狭义的危害结果特指刑法规定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包括标准犯罪构成的结果和派生犯罪构成的结果包括物质性的、有幸的、可以具体观测的结果也包括非物质性的、无形的、难以具体观测的结果包括实害结果和危险结果

危害结果在刑法中的意义:1.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 2.某些犯罪既隧的条件 3.对某些犯罪加重法定刑的条件 4.发生某种实际损害的可能性(危险)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或者既隧条件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客观的引起与被引起的联系确认行为与结果存在因果关系是让行为人对该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尤其对实害犯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存在因果关系并不意味着对结果当然应当负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主客观统一的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特点:客观性相对性必然性复杂性

认定因果关系不受行为人主观认识的影响

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行为人如果履行自己的作为义务就能够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因不履行该作为义务而致该结果发生

特殊情形下的因果关系:1.在特定条件下行为导致结果 2.行为与被害人行为相遇导致结果3.量行为相接导致结果4.属性为共同作用导致危害结果

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是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性要素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是某些分则条文中规定的法定量刑情节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并且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人包括自然人和单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即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是负刑事责任的生理基础

刑事责任年龄: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14——16——18——75——

不满14 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已满14不满16 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八种行为九种情形: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

已满16 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已满14不满18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已满75 故意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已满14不满16:1.偶尔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不认为是犯罪 2.使用轻微暴力或者威胁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随身携带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数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轻微伤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学习、生活等危害后果不认为是犯罪(同样适用于已满16不满18)3.不适用转化型抢劫罪适用“携带凶器抢夺”转化为抢劫罪

已满16不满18:1.出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或者寻求精神刺激随意殴打其他未成年人、多次对其他未成年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公司财务扰乱学校及其他公共场所秩序情节严重定寻衅滋事罪2.实施盗窃行为未超过3次数额虽已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但案发后能如实供述全部盗窃事实并积极退赃且具有1)又聋又哑或盲人2)在共同盗窃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或者被胁迫3)具有其他轻微情节三种情形之一可不认为是犯罪 3.盗窃未遂或者中止可不认为是犯罪 4.盗窃自己家庭或者近亲属财物或者盗窃其他亲属财物但其他亲属要求不予追究可不按犯罪处理5.适用转化型抢劫罪和“携带凶器抢夺”转化为抢劫罪

对未成年罪犯适用刑罚应当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未成年罪犯的教育和矫正

未成年人犯罪只有罪行极其严重才可以适用无期徒刑一般不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判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应当依法从轻判处一般不判处财产刑判处罚金刑时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得少于500元

刑事责任能力:指认识自己行为的社会性质及其意义并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即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必须同时具备我国刑法中的刑事责任能力既是犯罪能力又是负刑事责任的能力广义的刑事责任能力包括刑事责任年龄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不负刑事责任认定精神病人无刑事责任能力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医学标准和心理学标准

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与普通人犯罪一样承担刑事责任(病理性醉酒除外)

生理功能丧失: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特殊主体:除了具有一般犯罪主体所要求的成立条件外还必须具有某些犯罪所要求的特定身

份作为构成要件共同犯罪中:1.一般主体可以成为特殊主体犯罪的共犯2.具有不同的特殊主体身份依据主犯的性质来定罪

单位犯罪:主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包括单位的分支机构不包括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单位犯罪必须要有法律的明文规定处罚分为单罚制(只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和双罚制(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不以单位犯罪论处:1.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单位2.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3.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个人私分

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是追究行为人危害社会行为的刑事责任的主观基础我国刑法对犯罪的认定坚持主观罪过责任原则坚持主客观相统一无罪过则无犯罪

罪过:指犯罪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后果所持的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态度是犯罪主观方面的最主要的内容在定罪量刑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犯罪主观方面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等心理因素故意或者过失(合称罪过)是犯罪构成主观方面的必要要素犯罪目的是某些犯罪成立所必须具备的要素犯罪动机一般不是犯罪的要件对量刑起重要作用

犯罪主观方面与犯罪客观方面的关系:确定行为构成犯罪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要件2.罪过与犯罪行为必须具有同时性(原因自由行为是例外)

无罪过事件:意外事件(不能预见)和不可抗力(不能抗拒)

犯罪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成立犯罪故意的两个特征:认识因素(对客观事实的明确认识和对社会危害性的认识)和意志因素(希望或者放任)

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明知可能会或者必然会发生并且希望发生间接故意:明知可能会发生并且放任发生

间接故意的情形:1.为实现某个犯罪意图或目的而放任另一犯罪结果发生2.为实现某个非犯罪的意图或目的而放任犯罪结果发生3.突发性故意犯罪不计后果放任结果发生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异同:1.相同点:1)认识因素都是明知会发生2)意志因素都不排斥危害结果发生2.不同点:1)认识因素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不同直接故意——可能性或必然性间接故意——可能性2)意志因素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态度明显不同直接故意——积极追求间接故意——任凭事态发展3)特定的危害结果是否发生对二者具有不同的意义直接故意——处罚未完成形态间接故意——只有特定的危害结果实际发生才成立犯罪

犯罪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过失是针对行为所导致的危害结果而言的成立犯罪过失的两个特征:没有犯罪故意和没有保持必要的小心谨慎的态度

对过失犯罪的处罚: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只有造成严重后果才负刑事责任法定刑明显轻于故意犯罪

犯罪过失可以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无认识的过失):1.应当预见可能发生 2.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过于自信的过失(有认识的过失):1.已经预见可能发生 2.轻信能够避免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异同:1.相似点:都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2.不同点:1)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已经预见可能发生间接故意——明知可能发生后者认识程度较高2)对危害结果所持的态度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否定态度(积极避免且有一定的客观根据)间接故意——放任态度(不在乎甚至纵容)

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异同:1.相似点:都没有预见 2.区别:是否应当预见

犯罪目的: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某种犯罪行为实现某种犯罪结果的心理态度刑法对于某些犯罪明文规定了犯罪目的特定的犯罪目的是构成某些犯罪的主观要件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目的但可以有其他目的

犯罪动机:指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反应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对量刑具有重要意义往往是是重要的法定或者酌定的量刑情节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关系:1.联系:犯罪目的以犯罪动机为前提和基础犯罪动机促成犯罪目的的形成 2.区别:1)犯罪目的具体、明确犯罪动机抽象、难以把握2)一般而言目的只有一个而动机可能有几个3)犯罪目的影响定罪犯罪动机影响量刑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后果和有关的事实情况发生了误解可分为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发生误解1.假想非罪2.假想犯罪3.对罪名和罪行轻重发生误解

事实上的认识错误:行为人对与自己行为有关的事实情况有不正确的理解通常采取“法定符合说”进行认定主要看预想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法律性质是否相同

事实上的认识错误分为:客体错误对象错误手段错误行为偏差因果关系错误

客体错误: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实际侵犯的对象在法律性质上不同(分属不同的犯罪构

成)阻却行为人对错误的事实承担故意的罪责

对象错误: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实际侵犯的对象在法律性质上相同(属于同一构成要件)对行为的性质没有影响

手段错误:行为人对犯罪手段发生误用不影响罪过的性质

行为偏差(目标打击错误、打击错误):行为人预想打击的目标与实际打击的目标不一致这是一种客观行为错误而不是主观认识错误

因果关系错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实际情况发生误认 1.造成结果误以为未造成2.未造成预定结果误以为造成3.知道造成了预定结果但对造成结果的原因有误解因果关系错误对罪责不发生影响

故意犯罪中发生认识错误未造成预期的犯罪结果也未能造成预期之外的犯罪结果属于不能犯不必适用认识错误的理论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犯罪进展的结局状态可分为完成(犯罪既遂)与未完成(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两大类未完成罪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少数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完成形态(煽动犯和情节犯无犯罪未遂)间接故意和过失不处罚未完成形态只处罚完成形态

犯罪既遂:指犯罪人的行为完整地实现了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全部犯罪构成的事实

犯罪既隧的认定:通说采取构成要件(齐备)说主要根据分则条文的具体规定

实害犯(结果犯):行为必须已造成法定的实害和后果才是既隧

危险犯:只要行为足以造成某种严重后果发生的危险就是既隧

行为犯:只要实行了某种犯罪行为就是既隧(个别是举动犯)

对既遂犯的处罚:按照分则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处罚

犯罪预备: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有犯罪预备行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是预备犯

犯罪预备的三个特征:1.行为人具有为便利实行、完成某种犯罪的主观意图2.客观上犯罪人进行了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等犯罪的预备活动 3.犯罪的预备行为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被阻止在犯罪准备阶段未能进展到着手实行犯罪

犯意表示是指行为人以口头、文字等形式将其直接故意犯罪的意图明确表露出来没有任何具体的犯罪准备活动停留在思想表露的范畴不是犯罪

实行行为指行为人实施的符合分则各本条规定的某一犯罪行为实行行为与预备行为的实质区别在于:能否直接侵害犯罪客体

对预备犯的处罚: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犯罪未遂: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形态

犯罪未遂的三个特征:1.犯罪分子已着手实行犯罪即已经开始实行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某种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的行为 2.犯罪未得逞指犯罪没有既隧即犯罪行为尚未完整地满足刑法分则规定的全部犯罪构成事实犯罪未得逞是犯罪未遂与既隧区别的标志 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区别:关键在于是否已“着手”实行犯罪犯罪预备——准备实行犯罪犯罪未遂——开始实行犯罪犯罪预备可视为预备过程的未遂

犯罪未遂根据行为特征可以分为实行终了的未遂和未实行终了的未遂根据未遂的原因可以分为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

实行终了的未遂:指行为人把实现犯罪意图必要的行为实施完毕的未遂

未实行终了的未遂:指行为人没有把实现犯罪意图必要的行为实施完毕的未遂

能犯未遂:有可能达到既隧的未遂

不能犯未遂:因事实认识错误不可能达到既隧的未遂根据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工具(手段、方法)不能犯的未遂和对象不能犯的未遂

从客观上讲不能犯未遂比能犯未遂危害性较小、罪行较轻

迷信犯和愚昧犯不是犯罪

对未遂犯的处罚: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犯罪中止: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形态

犯罪中止的三个特征:1.时间性:在犯罪过程中即从犯罪预备开始到犯罪既隧以前的全过程犯罪已经既隧或者明显告一段落归于未遂后的补救行为不成立中止自动放弃可重复加害行为的可以成立中止 2.自动性:自动放弃犯罪(犯罪行为实行终了之前)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犯罪行为实行终了之后、犯罪结果发生之前)成立犯罪中止必须是犯罪人主观上认为能够把犯罪进行到底而自动停止犯罪或自动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3.客观有效性:犯罪行为终了之前的自动放弃通常具备客观有效性犯罪实行终了之后、犯罪结果发生之前的特定场合行为人必须采取积极行动实际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才具备客观有效性

自动性是犯罪中止的本质特征是与预备、未遂区别的标志自动中止犯罪不必一律达到真诚

悔悟的程度犯罪中止——自动放弃犯罪犯罪预备、犯罪未遂——被迫放弃犯罪

犯罪中止可以分为预备阶段的中止和实行阶段的中止实行阶段的中止又可分为未实行终了的中止和实行终了的中止实行终了的中止必须要求积极中止其他中止只需消极中止

对中止犯的处罚: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共同犯罪: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1.主体要件:有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 2.客观要件:必须具有共同犯罪的行为即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是指向同一目标彼此联系、互相配合结成一个犯罪行为整体共同犯罪行为包括:1)实行2)帮助3.)组织4)教唆5)共谋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3.主观要件: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1)各共同犯罪人对共同犯罪持犯罪性质相同的故意心态2)各共同犯罪人相互之间有意思联络对互相协作犯罪也持故意心态

共同犯罪的认定:1.过失犯罪不构成共同犯罪(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2.把他人当工具利用的不构成共同犯罪(间接正犯或间接实行犯)3.事前无通谋、事后提供帮助的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非法拘禁、绑架等继续犯例外) 4.过限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过限行为是指超出共同犯罪故意的行为 5.“同时犯”不构成共同犯罪(缺乏犯意联络)6.“片面共犯”(暗中相助他人犯罪)不构成共犯但可按照从犯处理

共同犯罪的形式:任意(没有限制主体数量)——必要(必须采取共同犯罪形式才能构成包括对象犯和众多犯)事前通谋(共同故意形成于着手实行犯罪之前有预谋)——事前无通谋(共同故意形成于着手实行过程中临时起意)简单(每人都是实行犯又称为共同实行犯或共同正犯“部分实行,全部负责”按照作用大小区别对待)——复杂(存在分工教唆犯、帮助犯、实行犯按照作用的大小及社会危害性程度区别对待)一般(无特殊组织形式为了犯罪而临时纠合在一起)——特殊(又称有组织的犯罪或犯罪集团指三人以上为多次实行某种或几种犯罪而建立起来的犯罪组织)

犯罪集团的特征:1.人数较多(3人以上)重要成员固定或基本固定 2.经常纠集在一起进行一种或数种严重的犯罪活动 3.有明显的首要分子 4.有预谋地实行犯罪活动 5.不论作案次数多少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或其具有的危险性都很严重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根据作用可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根据分工可分为组织犯、实行犯、帮助犯、教唆犯我国的分类:以作用为主要标准同时兼顾分工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一般共同犯罪中各共同犯罪人应对共同故意内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负刑事责任特殊共同犯罪中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对整个犯罪集团所策划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犯罪集团的成员应对其参与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

主犯:1.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首要分子 2.在犯罪集团或者一般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主犯和首要分子不尽相同首要分子指在犯罪集团或者剧中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

的犯罪分子包括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都是主犯)和聚众犯罪中的首要分子(未必都是主犯)

从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包括起次要作用的实行犯和辅助他人实行犯罪的帮助犯

对从犯的处罚: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胁从犯:指被胁迫参加犯罪的犯罪分子在他人的暴力强制或者精神威逼之下被迫参加犯罪虽有一定程度选择的余地但并非自愿在受到胁迫的场合法律对于被胁迫者实施适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减少

对胁从犯的处罚:应当按其犯罪情节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教唆犯:指教唆他人实行犯罪的人教唆就是故意引起他人实行犯罪决意成立条件:1.主观上具有使他人产生犯罪意图和决心的故意(即唆使他人犯罪的故意)必须是故意且具有明确的故意内容2.客观上实施了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3.教唆的对象是本无犯罪意图的人或者虽有犯罪意图但犯罪意志尚不坚决的人

对教唆犯的处罚:按照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一般是主犯也可能是从犯教唆行为具有独立的犯罪性或可罚性教唆未遂亦可罚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教唆不满18岁的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教唆不是独立的罪名

共同犯罪与停止形态:1.共同实行犯罪场合:一人既隧即整体既隧2.复杂共同犯罪场合:从属于实行犯(实行犯犯罪预备教唆犯也按预备犯处理)3.共同犯罪中成立犯罪中止的条件:1)必须具备有效性2)中止效力仅及于本人3)缺乏有效性不能单独成立中止

一罪与数罪:我国通说确定罪数的标准是犯罪构成说

数罪分为同种数罪和异种数罪一并审理的同种数罪不并罚异种数罪一般并罚选择性罪名不并罚

法条竞合是指刑法中有些条文之间在内容上存在重复或交叉的情况一行为同时触犯存在法条竞合关系的数个发条的犯罪形态叫做法条竞合犯法条竞合犯纯粹是由立法技术上的原因造成的与犯罪形态无关对法条竞合犯适用法律的基本规则:1.特别法优于一般法适用特别法条排斥一般法条2.在法有特别规定的情形下依照法律规定(优先适用重法条)

一般不并罚的情况:实质的一罪、法定的一罪、处断的一罪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处罚

实质的一罪:继续犯、想象竞合犯、结果加重犯

法定的一罪:结合犯、集合犯

处断的一罪:连续犯、牵连犯、吸收犯

继续犯:犯罪行为和不法状态同时持续存在主要包括持有型犯罪、窝藏型犯罪、不作为犯罪和侵犯人身自由的犯罪

即成犯:行为、结果、法益、不法状态随着犯罪完成而终结如故意杀人罪

状态犯:行为、结果、法益均随犯罪既隧而终结但形成的不法状态可独立存在如盗窃罪盗窃后对窃取物品的损坏或处分叫做事后不可罚行为不再单独评价

确定继续犯的意义:1.追诉时效自行为终了之日起算2.行为继续到新刑法生效后的适用新刑法3.犯罪既遂之后可以实行正当防卫4.犯罪继续期间其他人加入可以成立共犯

继续犯的处断原则:不并罚犯罪行为和不法状态在时间上持续的长短可以在量刑时加以考虑

想象竞合犯:一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罪名貌似数罪实为一罪

想象竞合犯的处断原则:从一重罪处罚

结果加重犯:刑法对额外的结果规定了较重法定刑行为人对加重的结果具有罪过

结果加重犯的处断原则:不并罚

结合犯:刑法明文规定将两个以上各自独立成罪的犯罪行为结合成另一个独立的新罪公式:甲罪+乙罪=丙罪(或甲乙罪)甲罪+乙罪=甲(乙)罪我国刑法中无结合犯

集合犯:以实施不定次数的同种犯罪行为为目的即使实施了数个同种犯罪行为仍然规定为一罪

连续犯:基于同一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多次实施数个同种犯罪行为

确定连续犯的意义:1.追诉时效自行为终了之日起算2.行为连续到新刑法生效后的适用新刑法3.次数加重犯

连续犯的处断原则:按一罪处罚

牵连犯:实施某个犯罪的手段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为了一个最终的犯罪目的实施了数个犯罪行为所触犯的两个以上犯罪之间具有牵连关系(手段或结果)

牵连犯的处断原则:择一重罪处罚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吸收犯:一犯罪行为作为另一犯罪行为的必经阶段、组成部分或者当然结果而被另一犯罪行为所吸收形式:1.吸收必经阶段(入室抢劫)2.吸收组成部分(伪造发票及印章)3.吸收当然结果(非法制造枪支后持有) 4.重行为吸收轻行为(抢劫时暴力致人轻伤) 5.实行行

为吸收非实行行为(实行吸收教唆、帮助)6.高度行为吸收低度行为(实行吸收预备)

吸收犯的处断原则:按吸收之罪处断

正当防卫:

1.起因条件: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3.对象条件: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

4.主观条件:基于保护合法权利免受不法侵害的目的

5.限度条件: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必要限度是指足以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必需的限度重大损害是指重伤、死亡或者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特别防卫:针对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特别防卫无限度条件

防卫过当:正当防卫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损害客观上具有社会危害性主观上具有罪过(一般是过失个别是故意)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紧急避险:

1.起因条件:有危险发生

2.时间条件:危险正在发生

3.对象条件:针对第三人的合法利益

4.主观条件:为了使合法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

5.限制条件: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

6.限度条件: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避险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所保护的权益而不能等于或大于

7.特别例外限制:避免本人危险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异同:

1.相同点:1)目的相同2)前提相同3)责任相同

2.不同点:1)危害的来源不同2)行为所损害的对象不同3)行为的限制条件不同4)对损害程度的要求不同5)主体的限定不同

避险过当: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客观上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主观上对造成的不应有损害存在过失通常造成较为严重的不应有损害时才追究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刑罚: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刑罚的特征:1.是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内容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2.适用对象只能是犯罪人 3.适用主体只能是国家审判机关刑罚的种类及适用标准必须以刑法明文规定为依据5.适用程序上必须依照刑事诉讼程序的规定 6.以国家强制力作保障

法律制裁体系包括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经济制裁和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等

刑罚与其他法律制裁方法的区别:1.适用对象不同(犯罪人) 2.严厉程度不同 3.适用机关不同4.适用根据和适用程度不同5.法律后果不同(累犯)

刑罚的目的:是指国家制定刑罚及对犯罪分子适用、执行刑罚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是整个刑罚制度赖以建立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方面是惩罚犯罪另一方面是预防犯罪

预防犯罪的目的可分为特殊预防(犯罪人)和一般预防(尚未犯罪的人)

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关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对任何一个犯罪人适用刑罚都包含二者

刑罚的分类:以刑罚所剥夺或者限制犯罪分子的权利和利益的性质为标准分为生命刑、自由刑、财产刑、资格刑以某种刑罚方法只能单独适用还是可以附加适用为标准分为主刑与附加刑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只能独立适用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犯罪的外国人)即可独立适用又可附加适用

管制:不予关押限制一定的自由实行社区矫正期限:3个月以上2年以下最高3年执行前先行羁押1日折抵刑期2日劳动中同工同酬人民法院可以宣告禁止令

管制的执行: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以下规定:1.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监督2.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权利 3.按照执行机关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4.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5.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执行机关批准 6.遵守人民法院的禁止令

禁止令:人民法院管制、缓刑有选择性的判令其禁止:1.从事特定活动2.进入特定区域、

场所3.接触特定的人

特定活动:1.设立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2.金融活动3.生产经营活动4.高消费活动 5.其他确有必要的活动

特定区域、场所:1.娱乐场所 2.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场所须经批准3.中小学和幼儿园及周边地区因就学、居住等原因须经批准 4.其他确有必要的区域、场所

特定的人:1.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须经对方同意 2.证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须经对方同意3.控告人、批评人、举报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须经对方同意 4.同案犯5.其他可能遭受其侵害、滋扰的人或者可能诱发其再次危害社会的人

禁止令的期限等于或短于管制、缓刑期限管制不得少于3个月(管制执行前先行羁押而少于3个月时禁止令也可少于3个月)缓刑不得少于2个月禁止令由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

拘役:短期自由刑短期剥夺自由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并实行劳动改造期限: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最高1年执行前先行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拘役具有某些由于有期徒刑的待遇:每月可回家1天至2天参加劳动酌量发给报酬

有期徒刑:剥夺人身自由强制进行劳动改造执行机关为监狱或其他执行场所期限: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最高25年执行前先行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

无期徒刑:剥夺终身自由强制进行劳动改造执行机关为监狱或其他执行场所期限:终身执行前先行羁押不存在折抵刑期问题必须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死刑:生命刑剥夺生命执行方法:立即执行和缓期2年执行

死缓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1.没有故意犯罪的减为无期徒刑 2.确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减为25年有期徒刑3.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4.对于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可以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我国刑法总则关于死刑的限制性规定:1.限制死刑适用条件: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2.限制死刑适用对象:犯罪时不满18、审判时怀孕、审判时已满75(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3.限制死刑适用程序:死刑立即执行除依法由最高法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法核准4.限制死刑执行制度: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宣告缓期2年执行

刑期计算:管制、拘役、有期徒刑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死缓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罚金:财产刑四种适用方式:1.选处罚金:可适用也可不适用 2.单处罚金:只能单独适用(针对单位犯罪)3.并处罚金:只能附加适用4.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可附加适用也可单独适用五种执行方式:1.一次缴纳2.分期缴纳3.强制缴纳 4.随时追缴5.减免缴纳

剥夺政治权利:资格刑剥夺参加国家管理与政治活动的权利具体包括: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3.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4.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附加适用于重罪独立适用于轻罪

附加适用的情况:1.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适用 2.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毒、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适用 3.被判处死刑、无期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刑法中没有规定独立适用的不得独立适用

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和刑期计算:1.管制:与管制刑期相等同时起算2.拘役;1年以上5年以下拘役执行完毕之日起算 3.有期徒刑:1年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算4.死刑、无期:剥夺政治权利终身5.死缓或者无期减为有期徒刑:减为3年以上10年以下减刑以后的有期徒刑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算6.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1年以上5年以下

剥夺政治权利由公安机关执行

没收财产:财产刑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三种适用方式:1.并处没收财产:应当附加适用 2.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可附加也可不附加 3.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没收财产和罚金择一判处且必须附加适用

没收全部财产的应当对犯罪分子个人及其抚养的家属保留必需的生活费用不得没收属于犯罪分子家属所有或者应有的财产判决由人民法院执行必要时可会同公安机关

没收财产以前犯罪分子所负的正当债务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的经债权人请求应当偿还

驱逐出境:专门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不一定必须适用单独使用的从判决生效之日起执行附加适用的从主刑执行完毕之日起执行

量刑:又称刑罚裁量指人民法院根据刑事法律在认定行为人构成犯罪的基础上确定对犯罪人是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以及判处多重的刑罚并决定所判刑罚是否立即执行的刑事司法活动

量刑的特征:1.主体是人民法院2.内容是对犯罪人确定刑罚 3.性质是一种刑事司法活动

量刑的原则: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量刑情节:又称刑罚裁量情节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裁量刑罚是应当考虑的、据以决定量刑轻重或者免除刑罚处罚的各种情况

量刑情节的特征:1.与定罪无关 2.能够表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及其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3.对刑罚裁量的结果具有直接影响

以刑法是否就量刑情节及其功能作出明确规定为标准量刑情节可分为法定情节和酌定情戒

法定情节:明文规定量刑时应当予以考虑总则性情节和分则性情节功能上有从重、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四种

从轻、从重都在法定刑限度以内判处

减轻应在法定最低刑以下判处包括刑种的减轻和刑期的减轻不能免除处罚

酌定减轻处罚:1.不具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 2.案件具有特殊情况 3.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免除是作有罪宣告但免除刑罚处罚 1.已构成犯罪2.情节轻微3.不需要判处刑罚

酌定情节:人民法院从审判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在刑罚裁量过程中灵活掌握、酌情适用的情节

酌定情节的种类:1.犯罪的动机 2.犯罪的手段 3.犯罪的时间、地点 4.犯罪侵害的对象 5.犯罪造成的损害结果6.犯罪分子的一贯表现7.犯罪后的态度

酌定情节的适用:1.准确认定酌定情节的性质酌定情节分为从宽情节(从轻、减轻、免除)和从严情节(从重)2.全面把握酌定情节的内容3.合理协调酌定情节与法定情节的关系法定情节优先于酌定情节酌定情节起调节和补充作用 4.公正适用酌定情节酌定情节是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重要依据之一

累犯:一般累犯和特别累犯

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1.主体条件:已满18的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2.主观条件:前后两罪都是故意犯罪3.刑度条件: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4.时间条件: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主刑执行完毕)或者赦免(特赦减免)以后的5年内

特别累犯的成立条件:1.前罪与后罪为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任一类2.无刑度限制即只要被判处刑罚而不论种类及其轻重3.无时间限制

累犯和再犯的区别:1.累犯必须是特定犯罪 2.累犯必须被判处或者应判处一定刑罚 3.一般累犯有时间限制

累犯的刑事责任:1.应当从重处罚2.不得适用缓刑3.不得假释4.被判处死缓的累犯人民法院可以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自首: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准自首、余罪的自首)

一般自首:1.自动投案 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特别自首:1.主体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2.如实供述司

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犯罪性质或罪名与司法机关已经掌握的罪行不同的以自首论同种罪行可以酌情从轻处罚同种罪行较重的一般应当从轻处罚)

共同犯罪自首:不仅要供述自己的罪行还要供述自己所知道或应当知道的其他共犯的罪行

数罪自首:自首的效力及于所供述的罪行由于主客观原因只如实供述主要或基本罪行的应认定为全案成立自首

过失犯罪自首:只要符合自首条件就成立自首

单位犯罪自首:1.单位集体决定或者单位负责人决定或者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首成立单位自首 2.单位自首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未自动投案但如实交代自己知道的犯罪事实的可以视为自首拒不交单自己知道的犯罪事实或者逃避法律追究的不应当认定为自首3.单位没有自首直接责任人员自首的自首效力及于其本人

自首和坦白的异同:1.相同点:1)以犯罪为前提2)归案之后如实交代犯罪事实3)法定从宽处罚情节2.不同点:1)自首是自动投案之后如实供述罪行或者被动归案后如实供述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坦白是被动归案后如实交代被指控的犯罪事实2)人身危险性程度不同自首轻于坦白3)从宽幅度不同自首可以从轻、减轻处罚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坦白可以从轻处罚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立功: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

一般立功:1.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 2.提供侦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 3.阻止他人犯罪活动 4.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 5.具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的行为

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归案后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事实不属于立功但可以酌情予以从轻处罚

重大立功:1.检举、揭发他人重大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 2.提供侦破其他重大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 3.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 4.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重大犯罪嫌疑人 5.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等表现的行为

立功必须是犯罪分子本人实施的行为揭发他人犯罪行为应指明具体犯罪事实且与查实的犯罪事实具有关联性提供的线索或者协助抓捕的行为应具有实际作用

对立功情节处理原则:一般立功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重大立功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数罪并罚:量刑制度四种原则:并科原则、吸收原则、限制加重原则、折中原则

我国确立了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中原则 1.死刑吸收其他主刑2.无期吸收死刑以外的其他主刑 3.尤其、拘役、管制同种之间限制加重 4.附加刑并科5.吸收和限制加重的效力互相排斥

限制加重的具体规则:1.数个有期徒刑应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总和刑期不满35年的最高20年总和刑期在35年以上的最高25年2.拘役最高1年3.管制最高3年4.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

适用数罪并罚原则的三种情况:

1.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

2.刑罚执行期间发现漏罪先并后减

3.刑法执行期间又犯新罪先减后并

缓刑:一般缓刑和战时缓刑

一般缓刑:1.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2.实质条件: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且宣告缓刑不会对所居住社区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 3.不是累犯或者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4.不满18、怀孕、已满75 只要符合缓刑条件就应当宣告缓刑

缓刑的考验期限:拘役为原判以上1年以下不得少于2个月有期徒刑为原判以上5年以下不得少于1年从判决确定之日其计算判决以前先行羁押不能折抵缓刑考验期

缓刑的考察:1.依法实行社区矫正2.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与管制相比不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限制 3.禁止令4.是否再犯新罪或发现漏罪5.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相关规定和禁止令且情节严重

法律后果:1.没有犯新罪、发现漏罪没有严重犯规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2.犯新罪或发现漏罪撤销缓刑数罪并罚 3.犯规情节严重撤销缓刑执行原判4.附加刑仍须执行

战时缓刑:1.时间:战时2.对象: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和拘役的犯罪军人 3.根据:在战争条件下宣告缓刑没有现实危险

法律后果:允许戴罪立功确有立功表现时可以撤销原判刑罚不以犯罪论处(不留案底没有前科)

刑罚执行制度:减刑和假释

减刑与减轻处罚的区别:减刑是刑罚执行制度针对已决犯减轻处罚是量刑情节针对未决犯

减刑的条件:1.对象条件:管制、拘役、有期、无期死缓减为有期、无期不属于减刑 2.实质条件:可以减刑: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应当减刑:重大立功表现3.限度条件: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1)管制、拘役、有期不得少于原判的1/2 2)无期不得少于13

段波YY讲民法―合集三大本题

合集三大本题 1.下列关于民事法律关系和权利的说法正确的有: A。物权和自然人的人身权都属于支配权,他们的区别在于物权既可以转让,也可以抛弃;而人身权可以转让,但不得抛弃; B。物权关系和知识产权关系属于支配型财产关系,而债权关系属于流转型财产关系。 C。民事法律关系只能通过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来设立 D。张三李四签订一瓶矿泉水的买卖合同,该合同的标的为这瓶矿泉水 E。王五去书店买到一本《万国民法专题讲座》,该书即是著作权的客体 2.下列关于民事法律关系和权利的说法正确的有: A。法人可以享有财产权、人格权以及有限的人身权 B。请求权与救济权为同一概念 C。知识产权兼有财产权和人身权的双重属性 D。当权利受到侵害时,根据意思自治原则,受害人可以自主选择公力救济和自力救济。 E。义务仅存在于行为规范中,责任则仅存在于裁判规范中 3.下列关于民法上的物的说法正确的有: A。不动产上不能设立质押权和留置权,动产上不能设立抵押权 B。租赁合同属于特定之债,贷款合同属于种类之债 C。张三盗窃了李四的三千元钱,李四得依返还原物请求权主张返还。 D。货币之债不发生履行不能,债务人不得以履行不能而免除付款义务 E。仓单为要式证券、物品证券和物权证券 4下列关于自然人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A。基于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可以转让民事权利能力,但是不得抛弃 B。胎儿仅有受领遗产份额的民事权利能力。 C。自然人和公民是同一概念的不同称谓,在民法领域称为自然人,宪法领域称为公民。 D。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认定一个人为欠缺行为能力人。 E。自然人的住所与户籍登记地不一致的,以户籍所在地为准。 5.下列关于监护的说法,正确的有: A。监护关系为身份关系,但协议监护为合同关系,须适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B。父母是无行为能力人的当然监护人。 C。监护的规定为强制性规定,监护人的顺序不得由当事人协议变更。 D。委托监护人须对被监护人之行为承担侵权责任,法定监护人承担过错补充责任。 E。单位作为监护人的,也要承担侵权责任 6.下列关于宣告死亡和宣告失踪的说法正确的有: A。宣告死亡是一种对事实状态的法律确认,其目的在于为了维护生者的利益。 B。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以判决方式作出,而撤销死亡宣告则以裁定的方式作出。 C。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的申请人范围相同,顺序排列也相同。

刑法总则重点名词解释及相关要点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法的法律,具体的说,也就是掌握甄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 刑法的基本原则: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罪刑法定原则: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种各个刑种如何使用,以及各种具体罪的具体量刑幅度如何等,均有刑法加以规定。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人人必须守法。定罪量刑行刑一律平等。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刑法的效力范围:第六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属地原则)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第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生是我的人,死是我的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国家工作人员及军人更应重视) 第八条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限制外国人但又尊重他国习俗) 第九条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出海捕鲸??)第十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第十一条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 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我国刑法与1979年7月1日通过,7月6日公布,子1980年1月1日起生效,1997年3月14日修订的刑法通过并公布后,从1997年的10月1日起施行。 刑法的溯及力:只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问题。如果有,则有溯及力。我国用了从旧兼从轻原则。按新法:新法生效后犯罪,新法生效后审判或判决。法定刑较轻是指法定最高刑较轻,若法定最高刑相同,则指法定最低刑较轻。 犯罪构成:是从总体上划清罪与非罪的、此罪与彼罪界限的具体标准,就是依我国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所造成损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其要件具体变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对象,危害行为及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

2012年万国主观题预测班民法段波讲义

民法主观题讲义(网络版) 段波 案例分析一(不动产一物二卖): 张三先后与甲乙丙三方就同一房屋签订买卖合同,房子先交付于甲,然后登记于乙,最后收了丙的钱但丙一无所获。 第一,房子的所有权归属?甲如欲规避此法律风险,该如何处理?(物权关系) 第二,没有取得所有权的其他两方应该如何救济自己的权利?(合同关系) 第三,房子交付于甲后,登记于乙之前,张三能否要求甲返还房屋?房子登记于乙之后,乙能否要求甲返还房屋?(占有关系) 第四,如房子被丁故意毁损,此毁损是否为风险,谁来主张权利?(侵权关系) 第五,如房子意外毁损灭失,谁来承担风险?(风险负担) 案例分析二(机动车一物二卖): 甲将一辆汽车以15万元卖给乙,乙付清全款,双方约定七日后交付该车并办理过户手续。丙知道此交易后,向甲表示愿以18万元购买,甲当即答应并与丙办理了过户手续。丁知情后,也与甲达成买卖合同,甲在丁未付款的情况下就将车交付于丁。丁在驾车途中发生交通事故,伤及路人戊。后来,甲又与戌签订买卖合同,甲收取了戌的购车款,并对戌表示,该车是自己借给丁使用的,并愿意将自己对丁的返还请求权让与戌以代替交付。与此同时,丙也将该汽车卖给了己,并对己完成了过户登记。 问:机动车的所有权归何人所有?路人戊之损害应由何人承担? 法条:第十条出卖人就同一船舶、航空器、机动车等特殊动产订立多重买卖合同,在买卖合同均有效的情况下,买受人均要求实际履行合同的,应当按照以下情形分别处理:(一)先行受领交付的买受人请求出卖人履行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等合同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二)均未受领交付,先行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的买受人请求出卖人履行交付标的物等合同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三)均未受领交付,也未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依法成立在先合同的买受人请求出卖人履行交付标的物和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等合同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四)出卖人将标的物交付给买受人之一,又为其他买受人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已受领交付的买受人请求将标的物所有权登记在自己名下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案例分析三(特殊买卖与一物二卖): 张三李四签订汽车试用买卖合同,李四试用几日后觉得不满意,就先将汽车出卖并交付于知情的甲;随后又将汽车出卖并登记于不知情的乙,问汽车所有权归属何人? 2.在上题中,如张三李四签订的是附所有权保留的买卖合同,约定所有权在价款付清后移转,则汽车所有权归何人? 案例分析四(无权处分与一物二卖): 张三的一头牛出卖于李四,完成交付,并约定在牛款付清之前,由张三保留牛的所有权。后李四在付清牛款之前,私下将该牛出卖于知情的王五,完成交付;然后又将牛出卖于不知情的赵六并收取了赵六的牛款。 问1:如果李四将牛款交付于张三,则牛的所有权归何人所有? 问2:如果李四拒绝将牛款交付于张三,则张三如何救济自己的权利,此时的牛的所

刑法总则复习要点 (1)

第一章刑法概说 刑法的渊源:①,刑法典,即国家以刑法名称颁布的、系统规定 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 ②,单行刑法,即国家以决定、规定、补充规定、 条例等名称颁布的,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法律 后果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项的法律。 ③,附属刑法,即附带规定于民法、经济法、行政 法等非刑事法律中的罪刑规范。 刑法的分类: A,按形式分类 广义刑法:包括单行刑法、刑法典与附属刑法。是关 于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狭义刑法:指刑法典。 普通刑法:具有普遍适用的性质和效力;﹝刑法典﹞ 特别刑法:仅适用于特别人、特别时、特别地或特别 事项。﹝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 形式刑法:又称纯粹刑法,从名称上便知其为刑法的 法律。 实质刑法:又称不纯粹刑法,外形或名称不属于刑法, 但内容规定了犯罪与刑法的法律或条款, 如附属刑法。 固有刑法:规定既侵害法益又违反伦理道德的犯罪及其

法律后果的刑法。 行政刑法:行政法律中的罪刑条款的总称。 B,按性质分类。 权威刑法:以保护国家权威为侧重点,过于限制公民自 由。 自由刑法:以保护公民自由为侧重点,重在限制国家刑 罚权的发动。 侵害刑法:将刑法或刑罚对象侧重于客观行为及其法益 侵害结果。 意志刑法:将刑法或刑罚对象侧重于犯罪人的危险恶 意。 行为刑法:以客观的违法行为及结果作为刑罚的根据。 行为人刑法:直接以犯罪人的危险性格作为刑罚的根 据。 国内刑法:是适用于一国领域内的刑法。 国际刑法:规定违反国际公法原则的犯罪及制裁的法 律。﹝我国﹞ 刑法的解释:是指对刑法规定意义的说明。 解释效力A ,正式的刑法解释主要指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 B,立法解释:指由立法机关所作的解释,即在刑法施

段波民法119背诵版预习题349问(2)

段波民法119 背诵版预习题349 问 根据段波民法百日通关方案 第一阶段任务知识点进行问答(2) 第六考区物、物权与所有权 1.人体的器官可以买卖吗? 【答案】不可以。 2.死者的遗体遗骨被损害,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吗? 【答案】可以。 3.土地的所有权人和用益物权人谁优先取得土地的孳息? 【答案】用益物权人。 4.所有权保留的情况下,在标的物交付给买受人,所有权归出卖人的这段时间,标的物所产生的孳息归出卖人吗? 【答案】不归。在买卖中,孳息采用交付主义。 5.夫妻一方个人财产的婚后孳息和自然增值,依然为个人财产吗? 【答案】是的。婚姻法解释三第五条有规定。 6.与人签订的不动产质押合同,是否因违反物权法定原则而导致合同无效?【答案】不导致。违反物权法定不发生物权效力,不因此导致合同无效。 7.当被他人非法侵占的所有物已经灭失时,主张返还原物,能否获得支持?【答案】不能。无法执行。

8.当侵犯占有人已经不再占有该物时,向其主张返还原物,能否获得支持?【答案】不能。无法执行。 9.抵押权人依照物权法第34 条主张返还原物的,能否获得支持? 【答案】不能。抵押权人对抵押物不享有占有的权能。 10.遗失物的拾得人没有拒为己有的意思,其对遗失物的占有即为有权占有吗?【答案】不是。是无权占有。 11.遗失物的拾得人没有拒为己有的意思,其对遗失物的占有是善意权占有吗?【答案】不是。善意占有与恶意占有的区分标准是“是否知道”,拾得人知道物品是拾得的,属于恶意占有。 12.遗失物的拾得人将遗失物毁损、灭失的,是否因为拾得人对遗失物的占有属于恶意占有,权利人基于此主张赔偿损失就应当予以支持? 【答案】不一定。恶意占有人对占有物的损失赔偿是一般规定(物权法第244 条),当符合拾得遗失物时,应当适用物权法第111 条的规定,拾得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时,才承担赔偿责任。 13.占有辅助人,是否属于承担返还义务的义务人? 【答案】不属于。 14.权利人向相对该权利人的有权占有人主张返还原物的,能否获得支持? 【答案】不能。 15.某人对矿藏的所有权归属有争议的,该矿藏的所有权归属需经法院判决确认吗? 【答案】不需要。矿藏无条件归国家。

刑法总则背诵版讲义

刑法总则背诵版讲义 一、刑法解释: (一)解释的效力分类:立法,司法,学理解释。 【考点】 (1)立法解释与立法的关系:立法解释不能代替立法,不能创制法律。 (2)效力等级: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 (二)解释的方法分类:解释理由、解释技巧 【考点】 (1)对一个刑法条文或用语的解释,可有多种解释理由,但只能采用一种解释技巧。(2)类推解释也是一种解释技巧,但不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被罪刑法定原则所禁止。(3)必须以刑法总则规定为指导解释刑法分则。 (4)当然解释:入罪——举轻以明重;出罪——举重以明轻。 (5)扩大解释: 【常考情形】 信用卡(包括借记卡);走私武器、弹药罪中“弹药”(包括可以组装并使用的弹头、弹壳);非法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中的“出售”(包括以营利为目的的加工利用行为);伪造、倒卖伪造的有价票证罪中“伪造”(包括“变造”);携带凶器抢夺中的“凶器”(包括为了犯罪而携带的非管制类器械) 【扩大解释和类推解释的关系】 ①区分原则:是否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是否超出公民对法条含义的预测可能性; ②二者具有相对性。 (三)解释的方法和解释的效力之间的关系 【考点】 1.方法与效力无关。 2.解释方法本身无对错,但采用每一种解释方法得出的结论可能错。 3.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违反罪刑法定原则,故,无论是立法、司法还是学理解释,均禁止类推解释。(应试思维) 二、罪刑法定原则 (一)思想基础:民主主义和尊重人权主义 (二)具体要求: 1.事前的罪刑法定:溯及既往的禁止。(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不禁止有利于行为人事后法。) 2.成文的罪刑法定:排斥习惯法。 3.严格的罪刑法定:合理解释刑法,禁止类推解释 4.确定的罪刑法定:刑罚法规的适当。包括刑法明确性、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禁止不确定刑三方面的内容。 三、空间效力and时间效力 (一)空间效力 (1)适用顺序——属地→属人→保护→普遍 【强调】 对于国内犯,一律适用属地管辖(属地优先)。 对于国外犯,再考虑其他三个管辖权。 (2)四个管辖权的适用条件 第六条【属地管辖权】

刑法总论试题和答案

课程刑法总论专业法学年级2013 级本试卷共 8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80 分钟;考试方式:闭卷 1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正确的是( c ): A.不明知所犯罪客观要件内容就不构成故意犯罪 B.错把乙当甲杀害是犯罪对象认识错误 C.错将100克面粉当毒品海洛因贩卖属于对象不能犯未遂 D.非法拘禁他人两天后出于良心发现自动中止放出被害人构成犯罪中止 2.甲乙丙三人共同去盗窃。甲负责望风,乙入室行窃,丙负责接应转运赃物,甲、乙、丙三人的共同犯罪属于( B )。 A.简单的共同犯罪 B.复杂的共同犯罪 C.必要的共同犯罪 D.有组织的共同犯罪3.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以下( D )情况成立共同犯罪。 A.一方为故意而另一方为过失 B.缺乏共同意思联络和共同行为的的同时犯 C.共同过失行为 D.事前通谋的事后窝藏、包庇行为4.甲遭乙追杀,情急之下夺过丙的摩托车骑上就跑,丙被摔骨折。乙开车继续追杀,甲为逃命飞身跳下疾驶的摩托车奔入树林,丙一万元的摩托车被毁。关于甲行为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B )A.属于正当防卫B.属于紧急避险 C.构成抢夺罪D.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5.甲出于盗窃枪支的故意,窃得一军人的手枪一支,随后藏于家中。甲的行为属于( B )。 A.结合犯 B.牵连犯 C.连续犯 D.想象竞合犯 6.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依法不适用死刑。对这一规定的理解,下列

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C ) A.刑事拘留关押期间人工流产的,属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B.刑事拘留关押期间自然流产的,属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C.不适用死刑,是指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但可适用死缓 D.不适用死刑,既包括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也包括不适用死缓 7.关于数罪并罚,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D ) A.甲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漏罪的,应当按照"先并后减"的原则实行数罪并罚 B.乙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再犯新罪的,应当按照"先减后并"的原则实行数罪并罚 C.丙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再犯新罪,同时又发现漏罪的,应当先将漏罪与原判决的罪实行"先并后减";再对新罪与前一并罚后尚未执行完毕的刑期实行"先减后并" D."先减后并"在一般情况下使犯罪人受到的实际处罚比"先并后减"轻 8.关于累犯,下列哪一判断是正确的( B ) A.甲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三年。甲在附加刑执行完毕之日起五年之内又犯罪。甲成立累犯 B.甲犯抢夺罪于2005年3月假释出狱,考验期为剩余的二年刑期。甲从假释考验期满之日起五年内再故意犯重罪。甲成立累犯 C.甲犯危害国家安全罪五年徒刑期满,期满六年后又犯故意杀人罪。甲成立累犯 D.对累犯可以从重处罚 9.甲女因抢劫杀人被逮捕,羁押期间不慎摔伤流产。一月后,甲被提起公诉。对甲的处理,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 A.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B.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可适用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C.不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因甲并非被强制流产 D.不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因甲并非在审判时摔伤流产 10.关于减刑,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C ) A.减刑只适用于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缓的犯罪分子 B.对一名服刑犯人的减刑不得超过三次,否则有损原判决的权威性 C.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减刑后,实际执行时间可能超过十五年 D.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但判前先行关押时间不算在内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1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 悉乙家的丙为自己能盗窃成功标别墅图。甲入室后未使用丙提供的图纸就找到乙

2020年法律硕士刑法总则重要知识点:数罪并罚

2020年法律硕士刑法总则重要知识点:数罪并罚 一、有期徒刑限制加重★★★★★ (一)一般情形:刑以上,总和刑期以下判处刑罚(总和刑期﹤35年,20年;总和刑期≧35年,25年) (二)漏罪:“先并后减”:(漏罪的判决+先前的判决)- 已经执行 (三)新罪:“先减后并”:(先前判决-已经执行)+ 新罪判决 (四)既有漏罪又有新罪:“先并后减”+ 新罪判决 如,①甲犯C.D.E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10年、11年, 对甲应该怎样量刑? 11以上20年以下。 ②如果法院决定合并执行18年。在执行5年后,法院发现甲在判 决宣告以前还有没有判决的A罪、B罪,并就A罪、B罪分别判处有期 徒刑10年、11年。问:对甲应该怎样量刑? 漏罪:18+10+11=39 18年以上25年以下 ③如果法院决定合并执行25年。则甲还应执行多少年? 25-5=20年——在漏罪的情形,最终的执行的刑期不可能突破相对应的上线 ④如果甲不但有漏罪A.B,同时还犯F罪、G罪,法院就F罪、G 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8年、7年。问:对甲应该怎样量刑? 新罪:20+7+8=35

20年以上25年以下,如果法院决定合并执行25年,25年是甲还 应执行的刑期,加上之前的5年,甲一共执行了30年。——在新罪的 情形,最终的执行的刑期可能突破相对应的上线 二、缓刑制度★★★★ (一)对象: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以下”包括本数。宣告刑。 (二)能够缓刑: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理应缓刑:(判决时)不满18周岁的人、(判决时)怀孕的妇女和 (判决时)已满75周岁的人,符合缓刑条件的,理应宣告缓刑。 不得缓刑: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三)能够适用禁止令,理应实行社区矫正。 注意: 1.缓刑考验期间发现漏罪:撤销缓刑,数罪并罚(通常原则,因为 没有执行过);又符合缓刑条件的,能够再次缓刑。 2.缓刑考验期满后发现漏罪:不得撤销缓刑。针对漏罪单独定罪 处罚,符合缓刑条件的,能够再次缓刑。 3.缓刑考验期间又犯新罪:无论什么时候发现,撤销缓刑,收监 执行原判刑罚。如果新罪没过追诉时效,数罪并罚(通常原则,因为没 有执行过),不能再适用缓刑。 缓刑的效力不及于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民法体系25图精华背诵版

段波民法体系25图精华背诵版 第一节法律事实及其体系 一、法律事实与非法律事实 (一)法律事实与非法律事实的区分(图1) 1.自愿与他人发生性关系的不能主“青春损失费”,因欺诈胁迫发生性关系的可以以“性自主决定权”受到侵害为由主损害赔偿。 2.关于结婚的彩礼,适用婚姻法解释二第十条的规定,即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二)双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离婚为条件。 3.单独以违反婚姻法第四条所规定的“夫妻忠实义务”起诉的,不被法院受理,这意味着,以下四种情况下的诉讼请求不能获得法院的支持: ①谈恋爱期间以对违反“忠实义务”起诉 ②婚姻期间,不主离婚,单独以对违反“忠实义务”起诉 ③婚姻期间,主离婚,要求对承担婚姻法46条的赔偿责任,但对并没有“重婚”或者“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法定情形 ④双都违反忠实义务,并提起婚姻法46条的赔偿请求 这意味着,如果以对违反忠实义务提起损害赔偿的,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①重违反忠实义务满足“重婚”或者“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法定情形

②无过错起诉过错 ③在提起离婚诉讼的同时提起 4.违反公序良俗的合同无效,如租赁女友,约定分手后不得再嫁他人等。 (二)好意施惠关系 好意施惠关系,指当事人之间无意设定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而由当事人一基于良 好的道德风尚实施的使另一受恩惠的关系。其旨在增进情谊的行为。 1.请客吃饭为好意施惠,劝酒过度构成侵权;无偿指路为好意施惠,有偿带路转为合同关系;公交让座为好意施惠,因让座发生争执致人损害构成侵权 2.共饮者需承担责任的四种情形:1、明知醉酒人不能喝酒;2、强迫性劝酒; 3、酒后驾车、洗澡、剧烈运动未加以劝阻; 4、未将醉酒者安全送达。 3.免费搭车为好意施惠关系,如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致乘客受伤不能适用合同法,只能主侵权责任,其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如事先约定“轻过失免责”无效。 4.在助人为乐中,如果先前行为引发危险,须尽到防安全的注意义务,否则,则有过错。如发生损害,须承担侵权责任。(如甲乙二人是楼上楼下的邻居,甲把钥匙落在家中,因小孩在家无人照看,请求乙提供帮助,乙找来一根粗绳从乙家窗口把甲吊至阳台,未料绳断人亡。) 二、法律事实体系 1.法律事实产生法律关系,法律关系的容为权利,权利对应着义务,义务的违反产生责任。——这是民法初学者必须掌握的一条基本线索。

刑法总论习题集及答案

刑法学总论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就刑法修改所作的说明,属于( A )。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学理解释 D、论理解释 2、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是采取( D )。 A、从新原则 B、从旧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3、孙某1985年5月生,1998年6月盗窃他人财物价值2380余元;1999年8月抢劫他人手机一部和现金1200余元;2001年10月实施绑架行为时,被抓获。孙某应对( B )负刑事责任。 A、盗窃、抢劫和绑架行为 B、抢劫和绑架行为 C、盗窃和绑架行为 D、绑架行为 4、以法定的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刑法理论上对其称之为( B )。 A、结果犯 B、行为犯 C、危险犯 D、举动犯 5、刘某意图杀死范某。一天,持刀潜伏在范某院落的大门外,等候范某的出现,后因久等未果,又惧怕法律,遂打消杀人恶念,持刀返家。对刘某的行为应定为( B )。 A、犯罪预备 B、预备阶段上的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实行阶段上的犯罪中止 6、在我国刑罚体系中,属于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罚有( A )。 A、管制 B、拘役 C、有期徒刑 D、无期徒刑 7、( A )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A、犯罪的时候 B、侦查的时候 C、起诉的时候 D、审判的时候 8、某甲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执行4年时,因犯脱逃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5年,那末,人民法院对其应在( D )决定执行的刑罚。(新罪:先减后并) A、10年以上15年以下 B、5年以上15年以下 C、5年以上11年以下 D、6年以上11年以下 9、下列情节中,属于量刑酌定情节的有(D )。 A、累犯 B、未成年人犯罪 C、立功 D、犯罪动机 10、防卫过当是指( C )。 A、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 B、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一般损害的 C、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的 D、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择项中,有2——4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项选出后,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5分,共15分)。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BCD )。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B、犯罪的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内,而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外 C、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外,而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D、犯罪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我国船舶内 2、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有:(BCD)。 A、危害行为B、犯罪的时间C、犯罪地点D、犯罪方法 3、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概括起来,表现为以下形式:(CD)。 A、故意形式B、过失形式C、作为形式D、不作为形式 4、不作为形式犯罪的义务来源有:(ACD)。 A、法定的义务 B、道义上的义务

刑法总则主要论述题考点

论述题 一、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异同 间接故意的含义: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并且放任这种后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过于自信的过失含义: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危害后果的心理态度。相同点: 认识上:都对危害结果有预见 意志上:对危害结果都是不希望的,没有最求危害结果发生的意欲不同点: 1、认识程度有所不同,间接故意认识程度较高 2、对危害结果所持的态度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否定态度,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行为人意愿的。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即危害结果发不发生,行为人都不在乎。 二、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1、起因条件:合法权益面临现实危险 2、时间条件:危险正在发生 3、对象条件:无辜第三者的合法权益 4、具有避险意识 5、限制条件:不得已而为之、别无他法 6、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三、单位犯罪的特征 1、主体特征:必须是依法成立、拥有一定财产和经费、能够以自己名义承担责任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2、行为特征:单位犯罪是由单位的决策机构按照单位的决策程序决

定,由直接负责人员实施,与单位精英管理活动有关的危害社会的组织行为。 3、主观特征:单位犯罪主观上表现为,体现单位的整体意志和整体利益,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为本单位全体成员谋取非法利益。 4、法律特征:单位犯罪必须以刑法明文规定为前提,具有法定性的特征。 四、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 1、主体条件:二人以上,达到法定年龄,具有责任能力的人。二人以上都承担法律责任 2、主观条件:(1)、共犯人具有相同的犯罪故意,即具有共同的认识因素与意志要素,各共犯人都明知自己行为的后果与性质,都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都知道自己不是在孤立的实施犯罪,而是和他人一起共同犯罪。(2)、各共犯人之间有犯意联络。 3、客观要件;共同的犯罪行为,包括共同的实行行为和预备行为。不仅指各共犯人都实施了属于同一犯罪构成的行为,而且指各共犯人的行为在共同故意支配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整体,各犯罪人的行为对犯罪事实的发生具有同方向性。 五、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关系 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的犯罪,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是犯罪中止 相同点:(1)、从性质看,都属于犯罪的停止形态 (2)、从处罚上看,都属于刑罚上的从宽情节 (3)、都属于未完成形态

刑法总论习题集及答案

司法考试刑法试题及答案:刑法导论 2008 年08 月21 日10:46 I ?关于刑法的体系,下列哪些说法正确?() A ?指刑法的组成和结构B.刑法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C.狭义刑法体系仅指“刑法典”的体系 D.广 义刑法体系包括①“刑法典”;②单行特别刑法;③附属刑法 2?关于刑法典正确说法是:() A ?刑法典分为总则、分则、附则3编B.刑法分则主要是根据犯罪的同类客体分为10章 C ?在1997年修订刑法之后,只颁行过一个单行刑事法,此后对刑法修订全部采取“修正案”形式D.目前已有6个修正案(截止于2007年12月底) 3?罪刑法定原则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含义是:() A ?刑法应以制定法为依据成文法,排斥习惯法B.刑法不得类推解释或类推适用 C ?刑法不得溯及既往 D ?刑法不得规定过分的、残酷的、不确定的刑罚 4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正确说法是:() A ?罪刑法定原则是刑事司法的原则不是立法原则 B.犯 罪与刑罚只能由法律规定,因此排除犯罪性事由只能由刑法明文规定 C.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价值理念是 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 D ?不违反行政法、民商法的行为当然也不违反刑法 5?关于罪刑相适应原则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刑罚的轻重与罪行和刑事责任相适应 B ?罪行指客观行为及其侵害性C.刑事责任指行为人主观意 识的罪过性和人身危险性 D ?罪刑相适应仅仅是指刑罚的轻重与罪行轻重相适应 6?下列哪种情形体现出罪刑相适应原则?() A .对累犯从重处罚 B .对自首、立功的从宽处罚 C .对中止犯处罚宽大于未遂犯、预备犯 D.对不满 18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7?下列哪些情况属于在我国领域内犯罪?() A .行为地在我国,结果地不在我国 B .行为地不在我国,结果地在我国 C .行为地和结果地都在我国 D .行为地和结果地都不在我国 & (犯罪地确认、属地原则适用)一艘悬挂我国国旗的客轮停泊在英国某港口时,在轮船 上的一美国乘客甲某遭到在岸上的英国公民乙某枪击身亡。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对乙某根据属地原则,适用我国刑法 B.对乙某根据保护原则,适用我国刑法 C ?对乙莱根据普遍管辖原则,适用我国刑法D?对乙某谋杀案我国没有管辖权 9.(普遍管辖原则)张某系美国公民,因为多次组织从哥伦比亚向美国贩卖毒品,被美国有关当局通缉。张某于2000年5月到中国旅游。美国方面通过国际刑警组织通报中国警方,请求中国警方将张某逮捕。 经查张某从未向中国贩卖过毒品,也未在中国贩卖过毒品。我国依法可以对张某采取下列措施:( ) A ?对张某实行逮捕 B ?立即驱逐岀境C.由我国司法机关审判 D ?应美国请求实行引渡10?甲某身绑炸药混上我国某民航班机。在飞机起飞后,甲某露出身上的炸药,手持火柴,胁迫机组人员 将飞机开往韩国。机组人员与甲某周旋,称需要加油,在国内某机场紧急迫降后将甲某制服。甲某的行为: ()A ?构成劫持航空器罪(既遂)B.构成劫持航空器罪(未遂)C ?构成爆炸罪(既遂)D.属于国际 犯罪 II ?下列哪种情形可适用属地原则确立我国刑法对案件的效力?() A ?甲某劫持一架美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在我国南京市机场迫降 B.甲为杀害乙,从日本邮寄投放了毒药的糕点给住在南京市的乙,乙收到后发现糕点霉变未吃。 C?属于俄罗斯的一列国际列车行驶在我国领域内时,外国人甲盗窃外国人乙的数额较大财物。 D?甲潜入泰国驻华使馆盗窃了数额较大的财物。 12?中国公民甲在日本盗窃了美国公民乙价值2000元人民币的财物。对于此案的甲:()A?日本国可以属地原则为依据适用日本刑法审判B?中国可以属人原则为依据适用中国刑法审判 c ?依据中国刑法必须追究乙的刑事责任D?依据中国刑法不应当适用中国刑法追究乙的刑事责任13?我国船舶“长城”号停靠在巴西港口时,中国籍船员甲乙二人打架斗殴,甲致乙死亡。 巴西法院判处甲某故意伤害罪,处4年有期徒刑。甲某假释回国后:() A ?我国法院依法有权对:甲某该项罪行再次审判 B ?我国法院对甲某可以免除或减轻处罚 c ?我国法院不能对甲莱该项罪行再次审判,因为这违反“一事不两罚”的原则 D。我国法院对甲某再次审判时,不需考虑甲某在外国已经受到处罚的事实 14.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A ?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城内犯罪或国内犯)应适用属地原则(即根据犯罪发生在中国)确立中国刑法对该罪行的效力,但法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B. 对于一起刑事案件根据属地原则和普遍管辖原则均可以确立我国刑法效力时,适用属地原则 C. 对于一起刑事案件根据属人原则和普遍管辖原则均可以确立我国刑法效力时,适用属人原则

刑法总则知识点

第一章刑法概说 一、刑法的概念、性质、体系及其解释 (一)刑法的概念与分类 刑法是以国家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刑法可以分为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刑法典就是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单行刑法是国家以决定、规定、补充规定等名义发布的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后果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项的法律。 附属刑法,是指附带规定于经济法、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中的罪刑规范。我国目前的附属刑法一般只是重申刑法典的内容,如“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无刑法之外的特别规定。 (二)刑法的修改 我国在1997年修订了刑法后,截至目前,我国共颁布了七个刑法修正案。 单行刑法必须是对刑法典进行了修改或补充的《决定》,即增加、删除、修改了罪名或法定刑 (三)刑法的结构 1.从形式上划分 刑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总则、分则和附则三个部分。 (五)刑法的解释 按照法律效力,可以将刑法的解释分为三大类: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需要注意的是学理解释虽然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但它对于刑事司法乃至刑事立法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按照解释方法,可以将刑法解释分为两大类: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文理解释是指根据刑法用语的文义以及通常使用方式阐释刑法意义的解释方法。论理解释是指参酌刑法产生的原因、理由、沿革及其他相关事项,按照立法精神,阐明刑法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论理解释通常是超出刑法字面含义的,否则就是文理解释了。因此,要严格限制论理解释。只有文理解释无法得出结论或者得出的结论明显不合理,甚至荒谬时,才能适用论理解释。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有三个: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

段波民法金题一句话考点汇总完整版

段波民法金题一句话考点汇总版 第一部分民法总则 1.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事实行为不要求行为能力;法律行为效力待定、效力待定时,相对人有催告权;纯获利益行为有效。 2.监护人资格的撤销必须由人民法院决定;监护人资格被撤销后,应当继续履行负担的义务;被监护人的父母或者子女被人民法院撤销监护人资格后,一般情况下可以恢复,但是有故意犯罪的除外; 3.对监护人的确定有争议的,可以一步到位直接找法院指定,也可以两步到位,先找居委会、村委会或者民政部门,不服的再找法院;监护人经法院指定不得自行变更;非为监护人利益不得处分其财产。 4.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自受害人年满18周岁之日起计算;无限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被监护人的父母担任监护人的,才可以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人;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在被监护人受到侵害时,可以起诉撤销现在监护人的资格。 5.在满足宣告死亡的条件的基础上,宣告死亡的申请不再需要申请顺序,有人请求宣告死亡,有人请求宣告失踪,则宣告死亡;因意外事件宣告死亡,死亡时间溯及既往;死亡宣告被撤销的,只要配偶有了第二次婚姻,无论如何婚姻不能自行恢复。 6.自然人与法人都有人格权,但是法人的人格权有限,其只有名称、名誉、荣誉三项人格权;自然人有精神损害赔偿权,法人没有;自然人与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不完全相同;不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不相同,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以其目的事业为限。 7.公司股东尽到出资义务后,无补充责任;法定代表人因执行职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法人承担民事责任后,可以向有过错的法定代表人追偿;营利法人与非营利法人的区别不在于是否赚钱,而在于是否分钱;只有营利法人和捐助法人的设立需登记。 8.具有人格意义的物件毁损、灭失,侵犯的是财产权,但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冒名顶替会产生侵犯他人姓名权的问题。

《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

《刑法总论》【司法考试真题链接】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1.①对于同一刑法条文中的同一概念,既可以进行文理解释也可以进行论理解释 ②一个解释者对于同一刑法条文的同一概念,不可能同时既作扩大解释又作缩小解释 ③刑法中类推解释被禁止,扩大解释被允许,但扩大解释的结论也可能是错误的 ④当然解释追求结论的合理性,但并不必然符合罪刑法定原则 关于上述4 句话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11年司法考试多项选择真题)A.第①句正确,第②③④句错误 B.第①②句正确,第③④句错误 C.第①③句正确,第②④句错误 D.第①③④句正确,第②句错误 参考答案:ABCD 2.关于刑法解释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9年司法考试单项选择真题) A.将盗窃罪对象的“公私财物”解释为“他人的财物”,属于缩小解释 B.将《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条出售假币罪中的“出售”解释为“购买和销售”,属于当然解释 C.对随身携带枪支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以外的其他器械进行抢夺的,解释为以抢劫罪定罪,属于扩张解释 D.将信用卡诈骗罪中的“信用卡”解释为“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属于类推解释 参考答案:C 3.①立法解释是由立法机关作出的解释,既然立法机关在制定法律时可以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以抢劫罪论处,那么,立法解释也可以规定“携带凶器盗窃的,以抢劫罪论处”。②当然,立法解释毕竟是解释,所以,立法解释不得进行类推解释。③司法解释也具有法律效力,当司法解释与立法解释相抵触时,应适用新解释优于旧解释的原则。④不过,司法解释的效力低于立法解释的效力,所以,立法解释可以进行扩大解释,司法解释不得进行扩大解释。关于上述四句话正误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9年司法考试单项选择真题) A.第①句正确,其他错误 B.第②句正确,其他错误 C.第③句正确,其他错误 D.第④句正确,其他错误 参考答案:B 4.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的规定,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构成犯罪。司法解释将其中的“情报”解释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公开的事项”。这一解释属于下列何种解释?(2008年延考司法考试单项选择真题) (一)补正解释 B.当然解释 C.反对解释 D.缩小解释 答案:D

刑法必背五大知识点

1、罪名问题。 分则条文的理想结构包括罪状、法定刑以及罪名三部分,但我国刑法分则基本上没有显示出罪名(而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所作的司法解释所确定的,见后附表格),鉴于这些罪名的表述又具有法定性和统一性,所以大家要注意具体罪名的准确表述,不能按照分则条文的意思自己总结,建议大家一边对照分则条文,一边对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作出的《关于执行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将法定的罪名标注在所对应的条款前,这样在以后翻看刑法条文时,这一条到底规定了什么罪名、有几个罪名、是否为选择性罪名等就一目了然了。 2、法定刑问题。 我国刑法对法定刑的设置采取的是相对确定法定刑主义,那么作为刑事责任具体体现的法定刑是否需要记忆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一般而言是不需要记忆的而且你也不可能完全记忆,司法考试也没有直接考察法定刑的先例,但对于某些非常重要的罪名之法定刑如抢劫罪、盗窃罪、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抢劫罪、贪污受贿罪等法定刑记忆一下还是有必要的,可以帮助你界定这些常见案件的追诉时效是多少、有助于你搞清楚是否为加重构成、有助于你在分析想象竞合犯、牵连犯、吸收犯时明确何者为重罪等等。 3、刑法修正案问题。 自1997年新刑法实施以来,最高立法机关的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对刑法典先后作出六次修改,有个六单行法律文件(一个补充规定和六个修正案):1998年12月29日《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的主要内容是修改了刑法第190条、增加了“骗购外汇罪”;1999年12月25日《刑法修正案(一)》的主要内容是对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三节“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和第八节“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进行了修正;2001年8月31日《刑法修正案(二)》是对刑法第342条“非法占用耕地罪”的修正,将其修订为“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即刑法保护的对象由原来的耕地扩大至耕地、林地等农用地;2001年12月29日《刑法修正案(三)》是以修改和规定恐怖性犯罪行为为主要内容的:增加了“资助恐怖活动罪”和“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这两个新罪名,扩大了第191条洗钱罪的对象(增加了恐怖犯罪活动)。2002年12月28日《刑法修正案(四)》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将第145条的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疗器械罪的犯罪形态由原来的危险犯修改为行为犯、明确了走私废物罪的构成要件以及法定刑幅度、增加了“非法雇用童工罪”和“枉法执行裁判罪”。2005年2月28日《刑法修正案(五)》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信用卡犯罪,增加了第177条之一,同时修改了第196条。此外,关于军人犯罪,第369条增加了一款。2006年6月29日《刑法修正案(六)》更是作了大幅度的修改,增加了多个罪名,主要涉及妨害社会主义经济秩序方面的一些个罪及渎职罪方面的内容。这是在08年刑法中应当高度注意的一个变化。 4、关于刑事立法解释的掌握。 刑事立法解释同样是由最高立法机关的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法律解释,同刑法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自97年新刑法实施以来,已经有9个立法解释:如对93条第2款“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内容的解释;对228条等土地犯罪解释;对294条“黑

《刑法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总结.

《刑法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总结 一、课程的基本情况 《刑法原理与实务》是我院升格为高职学院后开设的法律事务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在升格之前的湖南省司法警官学校,自1993年开始,在法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也有,因此,《刑法原理与实务》至今已有10余年的历史。本课程自开设以来,坚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有别于学科教育,应具有更加鲜明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岗位针对性,应更加注重知识的有效传播”的基本要求,在强化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为此,对本课程提出了“四性”的教学目标,即理论基础的“实用性”、技术理论的“应用性”、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2007年,《民法原理与实务》被确定为校级优质课程,成为学院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二、主要建设成就 《刑法原理与实务》被确定为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我们的围绕课程建设目标做了大量工作,使学生在理论学习、政策分析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课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较好的成绩。具体总结如下: (一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的教学体系 《刑法原理与实务》被批准为院级精品课程后,我们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刑法原理与实务》课程自身的发展,不断修改、完善理论教学大纲、实训大纲、教学课件,完成了技能试题库的建设,充实了教学参考书目。 (二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了《刑法原理与实务讲义》 为适应高职教学的特点,培养技能型人才,法律系刑事法律教研室总结了几年来刑法教学的经验,从今年3月开始,组成了教材编写组,(成员包括王晖、杨军、侯起舞、毛育军、夏芬芳,着手编写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刑法原理与实务教程》,用于我院刑法课的教学,现已基本编写完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