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港地铁--早期系统

香港地铁--早期系统

香港地铁--早期系统
香港地铁--早期系统

1970年,顾问公司完成对兴建地下铁路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发表《集体运输计划总报告书》[10],具体提出建造铁路的建议。研究报告建议兴建的地下铁路系统全长52.7公里,合共50个车站,并且分成3条主要行车线:港九线、港岛线及东九龙线,以及两条港九线支线:荃湾支线、观塘支线。

地下铁路“整个系统”路线图(1970年建议方案)

基于1968年的补充报告[9]提及1986年的预期人口大幅减少,因此新的研究报告建议所兴建的地下铁路系统规模,远小于较1967年的方案,其中沙田往返市区的路段更不在该建议中,但可于需要时由东九龙线延伸。

?港九线:遮打(中环)?旺角

o荃湾支线:旺角?荃湾西

o观塘支线:旺角?马游塘

?港岛线:坚尼地?柴湾中

?东九龙线:林士(上环)?钻石山

顾问公司同时提议分期兴建地铁系统,合共分为9期。其中先兴建的首4期共长20公里路线,称为“早期系统”,而其余5期路线连同早期系统首4期工程,则称为“整个系统”。

早期系统

?第1期 - 观塘支线:旺角?彩虹

?第2期 - 港岛线:上环街市?海军船坞、港九线:海军船坞?旺角?第3期 - 荃湾支线:旺角?荔枝角

?第4期 - 观塘支线:彩虹?观塘

?第5期 - 港九线:遮打?海军船坞、港岛线:海军船坞?北角

?第6期 - 荃湾支线:荔枝角?荃湾西

?第7期 - 东九龙线:林士?钻石山

?第8期 - 港岛线:北角?柴湾中

?第9期 - 观塘支线:观塘?马游塘

1972年,香港政府成立集体运输临时管理局,原则上同意先行兴建早期系统

1973年3月,香港政府曾于属早期系统沿线的港岛旧海军船坞、尖沙咀半岛酒店、荔枝角及乐富的地底兴建隧道以试验地质。该试验隧道的工程由英国财团投得,以900万兴建,合约条款中注明该财团3年内不参与其他地铁承建项目,以示公允。同一时间,香港政府为工程进行招标,共有8个财团竞投,而政府则初步选定了4个国际财团。当时的计划是将工程以固定价格的单一合约形式批出。

1974年初,日本财团签署了承投工程的意向书,但在同年11月因中东石油危机问题而对投资前景感到悲观,于1975年初决定退出,引致有关计划一度暂停

修正早期系统

地铁修正早期系统路线图

观塘线

1975年初,香港政府属下的集体运输临时管理局宣布,将早期系统略予缩减至15.6公里,是为修正早期系统https://www.doczj.com/doc/187553577.html,。临时管理局为免财团突然退出而重蹈覆辙,决定放弃单一承建合约的方法,将工程分为25个主要土木工程合约及10个电机及机械工程合约,以分散风险及加快兴建效率。香港政府于同年9月拨出共11.5亿港元,成立全资拥有的地下铁路公司,取代临时管理局监督工程,并计划通车后,以审慎商业原则负责经营铁路。

修正早期系统连接中环至观塘,于1975年11月动工兴建。路线将香港岛中环与九龙的主要住宅及工业区联接起来。路线其中12.8公里在地底建造,其余的2.8公里则为架空路段。全线有15个车站,包括12个地底车站及3个架空车站[12][13]。

经过近4年的工程,修正早期系统的北段(观塘?石硖尾)于1979年9月30

日完工,并于10月1日正式通车。当时地铁只以4卡列车行走,最低票价为港币1元,相对于巴士票价0.2元,对一般市民来说票价偏高。同年12月16日,修正早期系统中段启用,路线伸延至尖沙咀,唯旺角站及油麻地站因施工困难,分别在同年12月31日及12月22日才启用。1980年2月12日,修正早期系统南段通车(尖沙咀?中环),整个修正早期系统通车日期较原定提前7星期,成为香港首条过海铁路[13]。由于过海乘客的庞大需求,地铁列车便由通车初期的4卡增至6卡。

兴建修正早期系统的总费用为60亿港元。由于路线建在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施工遇上的困难很多。当时需克服地底的不同地质以及较高的地下水位,部份路段亦曾出现地陷等情况,但依然没有超出预算。

在建设海底隧道方面,当时大部份的隧道组件均是在白沙湾的海岸(即港岛线通车后落成的杏花邨所在地)制造,最后才将隧道组件搬移至预定的海底隧道位置[12]。

荃湾线

香港的地铁太子站

荃湾线

1977年7月,香港政府正式批准兴建荃湾线,并于1978年11月开始动工。荃湾线全长约10.5公里,由太子站至荃湾站。路线将地铁版图总长度增至26.1

公里。全线有10个车站,包括6个地底车站、1个地面车站及3个架空车站,工程费用为41亿港元。1982年5月10日,荃湾线(荃湾至太子段)通车,并率先开放荃湾至荔景段沿线车站,其余车站则在同年5月17日开放[12]。

荃湾线通车后,于1982年5月10日取代修正早期系统,经尖沙咀直达中环。同日起,修正早期系统余下路段改名为观塘线,并需要缩短至油麻地。这是由于在修正早期系统相关文件[11]及1976年《香港整体交通研究》[14]指出,荃湾线在

需求量、必要性、技术上的要求进行的。事实证明,此预计于1998年前都是正确的。自此之后,东涌线通车,分流了来往香港站以东及荔景站以北的大批乘客。

港岛线

香港的地铁金钟站

港岛线

1980年12月,香港政府正式批准兴建港岛线,并于1982年3月开始动工[13]。实际兴建的港岛线由上环至柴湾,并与荃湾线的中环及金钟交汇成为转车站。这条路线将地下铁路之路线增至37公里[13]。港岛线共有14个车站,包括12个地底车站、1个地面车站及1个架空车站,而鲗鱼涌站是在1982年3月[来源请求]才落实兴建。

1985年5月31日,港岛线(金钟至柴湾段)通车[13]。同一时间,地铁列车全面增至8卡。同日,部份地铁车站的名称作出改动,包括荔湾站 Lai Wan改为美孚站 Mei Foo,中环站Chater、旺角站Argyle、油麻地站Waterloo的英文名称改为Central、Mong Kok及Yau Ma Tei[15]。

另外,由于1983年3月动工的上环站至中环站的隧道工程需要迁移受影响的消防处大楼及上环街市[13],因而中环站的港岛线月台及上环站较其他港岛线路段迟1年开放,有关路段于1986年5月23日启用。

东隧延线

香港的地铁蓝田站

东区海底隧道

当年地铁打算在为港岛线通车后休养生息,暂不再作大投资,而日本财团提出以民间兴建营运后转移模式(BOT,建造-营运-移交)形式建东区海底隧道,地铁当然乐观其成欣然答允。1984年初,日本财团提出东隧方案并主动同地铁接洽,当时地铁属意东隧与还有一年通车的港岛线太古站交汇。当政府跟地铁研究这条铁、陆两用的海底隧道后,认为东隧应迁就行车管道跟东区走廊的交汇处,铁路管道根本无法连接太古站,最后地铁唯有大幅度改建鲗鱼涌站成为一个非跨月台转乘的转车站。

因此,观塘线被安排经东隧延长至鲗鱼涌。而鲗鱼涌站则成为港岛线及观塘线之转车站。有关工程于1985年12月开始动工兴建。1989年8月6日,东区海底隧道竣工,观塘线观塘至鲗鱼涌段通车。而新增的蓝田站于同年10月1日正式开启使用。

机场铁路

香港的地铁香港站

香港的地铁香港站东涌线大堂

机场快线和东涌线

1989年10月,当时香港总督卫奕信爵士落实将位于九龙半岛的香港国际机场迁往远离市区的赤鱲角,并提出了机场核心计划,兴建机场铁路连接。然而,因为

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在造价问题出现分歧,故这条路线拖延至1994年11月才开始兴建。

机场铁路在定线初期,只有一条主线,在大蚝才分成两条支线前往机场或东涌,因未来发展需要,故把机场铁路分为两部份:机场快线(通车前原命名为“飞翔快线”)及东涌线,有助利用东涌线作服务延伸之用。

1998年6月22日,东涌线通车,成为第一条延伸到大屿山的铁路,首两星期营运时间为7时正至20时正。1998年7月6日,即香港国际机场启用当日,机场快线通车,成为香港第一条来回机场至市区的铁路,当时由机场往返中环市区只需23分。

为配合九广西铁的兴建,东涌线于深水埗加设南昌站,该车站由九广铁路公司兴建,由地铁和九铁共同管理,并于2003年12月16日启用。

2005年6月1日开始,欣澳站启用,以准备迪士尼线于当年8月启用。机场快线及东涌线的全程行车时间分别修定为24及28分钟[17]。

东涌线和机场快线通车初期设7列车卡,东涌线列车和机场快线列车分别于2003年初和2005年10月起改为8卡列车,以配合南昌站及博览馆站启用后所增长的客量。

东涌线和机场快线的列车是由德国的Adtranz公司及西班牙的CAF公司联合制,行车时速可达每小时135公,成为全球最快的地铁系统。期后地铁向韩国的Rotem 公司订购了4部8卡高速列,为迪士尼线及九广西铁通车后乘客的增加而购入,而首列新列车于2006年2月抵港,第二列新列车于2006年5月抵港,首列新列车于2006年6月中正式载客。

将军澳线

香港的地铁调景岭站

将军澳线

1998年,政府落实将将军澳线交由地铁兴建,同时间亦决定把东区海底隧道路段交由将军澳线。按理,观塘线总站应由香港岛鲗鱼涌站改至九龙蓝田站,但由于蓝田站无法做到跨月台转车,观塘线遂将总站迁至将军澳的调景岭站[21][22]。

基于将军澳线工程需时,地铁先进行“鲗鱼涌站转线通道纾缓工程”,以解决转线通道的挤塞情况及未来将军澳线乘客的增加,暂时将观塘线总站由鲗鱼涌站延伸到北角站,直至将军澳线落成后,将东隧至北角站的观塘线路段交由将军澳线营运[21][22]。工程期间曾于北角站发生三级火灾,北角站、鲗鱼涌站及蓝田站一度封闭,影响观塘线及港岛线的服务[23]。整个鲗鱼涌站转线通道纾缓工程于2001年9月27日落成启用。

为配合方便观塘线乘客适应在油塘站转乘将军澳线列车前往香港岛,将军澳线及观塘线来往北角站及蓝田站至油塘站的路段于2002年8月4日启用,列车在离开鲗鱼涌站及东区海底隧道路段之后,不再前往蓝田站,改行一段新建的铁路前往新的油塘站。另一方面,原来于兴建东隧时从东隧九龙入口至蓝田站的路段亦停止列车进出,目前只供工程车进出该路段。直至2002年8月18日,两线的将军澳路段正式启用,将军澳线路线延长至宝琳站,而观塘线亦同时延长至调景岭站]。

通车初期,很多乘客都未习惯繁琐的转车过程、以及将军澳线的列车班次过于疏落(当时将军澳线只有15部列车行走),一度引起混乱[24]。油塘转车站最高峰时曾经有3班来自观塘线的乘客在月台上等候转车。另一方面,因新路轨与列车的配合问题,加上新路段较多急弯,使新路段的噪音特别大[25],有关问题直到现在还未有妥善的解决方案。工程进行时地铁公司曾标榜新线所采用的新式浮动轨床能减低行车时所产生的噪音,但成效甚微。

迪士尼线

香港的地铁迪士尼站出口

迪士尼线

迪士尼线,通车前称竹篙湾铁路。全长3.5公里,由欣澳站至迪士尼站,2个车站都兴建在地面,欣澳站与东涌线汇合[26]。2005年8月1日,迪士尼线全线通车。迪士尼线采用四卡车厢的列车行驶,每卡车厢可载客180人。采用先进讯号系统作全自动列车操作。这套技术是各地旅游点铁路系统常用的操作模式。于繁

忙时间,每小时的载客量可高达10,000人。列车服务班次为4至15分钟一班,服务时间会配合香港迪士尼乐园的开放时间及地铁系统的服务时间,方便乘客由迪士尼乐园往返市区[27]。

香港地铁运营管理给我们的启示

香港地铁运营管理给我们的启示 摘要本文着重从香港地铁果断、可靠、高效的调度指挥系统,先进、完各、全而的培训中心,机动、快速、应变能力强的救援队伍等方而,介绍了香港地铁运营管理的情况,分析其运营管理的成功经验及对我们的启不和借鉴。 关键词香港地铁运营管理经验启不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operations management cond- dons of Hongkong n们R Corporation, focusing on decisive, reliable, e伍- dent regulation command system, advanced, welleqt叩ped, comprehen- sive training center, mobile, rapid, flexible emergency rescuing team,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we analyz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oper- ations management of Hongkong MfR Corporation, as well as the elicita- tion and reference to us. Keywords Hongkong n们R Corporation operations management experience elicitation 香港地铁开通运营20年来,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地下交通网络。香港地铁优良的运营管理以及全体员工奋发向上的敬业精神为我们提供了搞好地铁运营管理的良好范例。 1运营管理情况 1. 1服务最佳和最安全 香港地下铁路公司从1975年9月成立至今,逐步扩展为5条地铁线路(观塘线、荃湾线、港岛线、东涌线及机场快线),线路总民82. 2km.44个车站(14个地而站,其余为地下站).4个车厂,每日运行时间19. 5小时。其中,1998年7月投入运营的机场快线是川_界上第一条专门为服务机场而设计的铁路,是连接香港新国际机场与ili中心最快捷可靠的交通工具,乘客可在地铁5条线路上的任何一个车站乘地铁到达新国际机场,并可在香港站、九龙站为机场快线的乘客预办行李登机手续。在观塘线、荃湾线、港岛线上运行的地铁列车最高时速达80km;在东涌线、机场快线上运行的地铁列车最高时速达135kmo 3条地铁过海隧道把人屿山和新国际机场与九龙和香港岛勺_相连接起来。3条地铁线路(观塘线、荃湾线、港岛线)形成一个环状,四通八达,服务范围遍及九龙与香港各卞要商业及住宅区;加上新建成的机场铁路(东涌线、机场快线)连接港岛的中区和人屿山北部,给乘车带来方便。地铁行车线每周日平均载客量达230万人次,机场快线每日平均达2. 85万人次,1995年,在香港7家卞要公共交通运输机构(地铁、九)’一铁路、城巴、九巴、油麻地小轮、轻铁和山顶缆车)中,占总载客量的280a}已成为川_界上乘客人数最多的铁路系统之一。)’一人il}民已逐渐接受了地铁作为快捷、可靠、准时、方便的交通工具,对地铁有一种依赖感,特别是从外地来港的人员,在人街上看到地铁标志,都有一种亲切感、踏实感。地铁对缓解香港拥挤的路而交通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地铁已成为香港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香港地铁是川_界上使用量最人、利用率最好的铁路之一,也是川_界上少有的无需接受资助而靠票务收入达到收支平衡的地铁。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辉煌的成绩,是全体员工不断努力进取、奋发向上的结果,也是地铁公司人力推行“服务至上、准时按值,4_敬4_重”信念的结果。1994年11月香港地铁公司提出了与载客量相当的铁路系统进行标准借鉴的建议,五个地铁公司(香港地下铁路公司、柏林交通管理局、伦敦地下铁路有限公司、纽约城ili公共交通局、巴黎ili政府交通局)参与了标准借鉴活动。比较的范围是:服务品质、可靠性、效率、资产使用率、财政表现五个方而。通过相勺_交流经验,取民补短,积极、卞动地查找不足之处,寻求改善,力求尽善尽关地为乘客提供优质服务;从而,始终保持了在商业社会中的竞争能力。根据ili场调查,以乘客满意程度计,香港地铁公司在香港各交通运输机构

浅谈中国城市地铁的发展前景

我国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压力日渐明显化。然而,城市化的发展绝不可以被交通压力所约束。因而与我们传统的地上交通相对应的地下交通就成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新渠道。这就是目前的大、中城市正在极力发展的地铁交通。目前,中国的北京、天津、香港、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都有了地铁,许多城市的地铁也在紧锣密鼓地修建之中。因为地铁的舒适、快捷和便利,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地铁也就成为了许多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也出现了不同的地铁文化。 所谓“十九世纪修大桥,二十世纪建高楼,二十一世纪开发地下交通资源。”这句话充分的显示出地下交通在新世纪发展中的前景与潜力。地铁与公交车、电车相比的优势显而易见:地铁单向运量每小时4万——6万人次,公交车、电车单向运量每小时1万人次。从运输方式来看,地铁运输更具多方面的优点:舒适、准时、快捷、占地少,环保、节能、安全,而且不占用地面、街道等。毫无疑问,地铁交通是绿色工程,而且符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我国的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说,“中国确实需要开发以地铁为特色的交通资源,它的发展将不但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地下资源开发的必然,更是经济发展的综合体现。” 现在让我们详细了解下地铁的优缺点:

节省土地:由于一般大都市的市区地皮价值高昂,将铁路建于地底,可以节省地面空间,令地面地皮可以作其他用途; 减少噪减少干扰:由于地铁的行驶路线不与其他运输系统(如地面道路)重叠、交叉,因此行车受到的交通干扰较少,可节省大量通勤时间。 节约能源:在全球暖化问题下,地铁是最佳大众交通运输工具。由于地铁行车速度稳定,大量节省通勤时间,使民众乐于搭乘,也取代了许多开车所消耗的能源。 缺点建造成本高:由于要钻挖地底,地下建造成本比建于地面高昂。 建设周期长:同样由于要挖地道,铺设铁轨,设备等等,以及各种调试工作。地铁从开始动工到投入运营需要很长的时间。音:铁路建于地底,可以减少地面的噪音。减少干扰:由于地铁的行驶路线不与其他运输系统(如地面道路)重叠、交叉,因此行车受到的交通干扰较少,可节省大量通勤时间。 节约能源:在全球暖化问题下,地铁是最佳大众交通运输工具。由于地铁行车速度稳定,大量节省通勤时间,使民众乐于搭乘,也取代了许多开车所消耗的能源。 缺点:建造成本高:由于要钻挖地底,地下建造成本比建于地面高昂。 我们需要认识到地铁建设依然是十分昂贵的投资项目,例如北京地铁的每公里造价超过五亿元。地铁项目应成分考虑融

香港地铁AFC系统运作的启示

香港地铁AFC系统运作的启示 发布: 2004-08-04 00:00:00 作者: 来源: 查看:0次 1香港地铁AFC系统运作概况 香港地铁(MTR)始建于1975年,1979年首条线路开通运营,并采用了自动售检票(Automatic Fare Collection,简称AFC)系统,现有6条线路,线路网络全长87.7公里,共有49个车站,每天运营长达19小时,每天乘客量超过230万人次,已成为香港客流交通的重要通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城市轨道系统之一。 AFC系统是对自动售检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包括车票管理、现金管理、收益管理、客流统计分析管理、以及为这些管理提供载体的硬件设备系统管理和提供信息处理的软件系统管理。香港地铁与AFC系统相关的工作涉及AFC系统、收益管理、电子工厂和AFC系统训练中心四大部分。收益是核心,AFC系统是基石,各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以AFC系统为主线把四大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高效稳定可靠地运作,在地铁运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1AFC系统 香港地铁AFC系统采用了美国的Cubic 公司,法国的Alcatel公司,瑞士的Ascom 公司和澳大利亚的ERG集团等公司产品。单程票采用磁卡,储值票采用SONY公司Felica非接触式IC卡,即八达通(Octopus)卡,八达通卡的发行量超过1000万,八达通卡每日平均交易量800万宗,八达通卡每日平均交易金额5600万港币,八达通卡的使用量在地铁超过85%。 AFC系统车站自动售检票终端设备(简称终端设备)的维修已完全适应车站一体化管理,按线统一管理,在每条线上分几个组,根据工作需要,每个组管理几个车站,车站是具体工作的执行单位,车站终端设备的维修和管理工作由车站的人员和线上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车站一体化管理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发展的趋势,是高效运营管理和资源合理配置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运营管理迈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AFC系统中应用软件系统是在不断兼容旧终端设备和旧应用软件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的起来的,现在采用的应用软件系统是ERG集团在集成香港八达通收费系统时,将地铁的AFC系统作为一个服务对象进行升级改造的,在地铁中心有中央电脑系统,在车站有内部资料处理系统,地铁中心是八达通清算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也是地铁信息管理组成部分之一。 从终端设备和应用软件的应用来看,香港地铁采用了很复杂的地铁AFC系统,不同公司的产品在同一个系统中集成,在技术上难度大,在软件维护和硬件维护维修上要求高素质的技术人员;但在终端设备的稳定和可靠程度上高度集成了不同公司的优势,终端设备和应用软件系统供应打破了垄断局面,是香港地铁AFC系统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1.2收益管理 高效、稳定、可靠、安全的AFC系统是香港地铁收益管理以最少人力和物力高效运作的基石。经过二十多年的地铁收益运作,收益管理已日趋科学化,操作已日趋简单化,收益管理的具体操作由现金承办商或车站的站务人员来完成,收益管理已完全脱离了具体的现场操作。公司的收益数据与公司的信息管理系统容为一体,收益管理工作主要是用现代管理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来揭示收益规律,而不单纯是表面上的数据处理工作和报表传递。 1.3电子工厂 经过十多年的地铁运营,与电子产品相关的各系统趋于稳定,为了适应地铁运营要求,合理配置资源,在1997年3月成立电子工厂。电子工厂为地铁采用的电子设备系统提供全面可靠的中央维修和检测服务,支持地铁车辆、信号、电讯、AFC系统等系统的电子产品的维修和检测,保证其高度可靠稳定地运行,还提供其它形式的技术支援,包括预防性维修、车卡翻新、故障分析、事故调查、仪器校准、物料管理、代用部件供应、设计及技术革新等工作。

香港地铁AFC系统管理模式及借鉴

香港地铁AFC系统管理模式及借鉴 车站的出入闸机、售票机和增值机是地铁系统中由乘客直接操作的机电一体化设备,特点是技术含量高且其运行深受乘客行为的影响,管理(包括维护维修)难度大。作者赴港考察、培训后,从分析港铁对出入闸机、售票机和增值机的管理模式入手,进而揭示港铁AFC系统管理的独到之处,为国内地铁完善AFC系统的管理提供借鉴。 标签:地铁;自动售检票系统;管理;借鉴 1 港铁AFC有关设备的运行情况 2013年,港铁日载客量为510万人次。市区各线有超过一千一百部出入闸机、超过四百四十部售票机和一百五十部增值机。最繁忙的出入闸机,每台每天超过一万二千人次使用;最繁忙的售票机,每台每天售出超过一千张车票。另外,每天平均客流量都超过二十万人次的车站有五个以上。如此压力之下,出入闸机、售票机和增值机仍然能顺畅运转。 2 港铁AFC系统管理的实施 2.1 政府层面的指引 香港政府平衡社会要求和港铁利益,通过了一系列的法规性文件,指引港铁营运。例如,香港政府认定港铁的AFC系统为关键性的服务系统,对其服务标准作出规定。港铁也就AFC系统的相关设备的可使用率做出了公开承诺。如,承诺车站“三机”设备的可使用率在98%以上。这些承诺,成为相关部门和员工的工作目标。 2.2 公司层面的统筹 2.2.1 新线设计阶段的介入。此阶段,AFC管理部门有专人参与港铁设计部有关AFC技术要求的规划,向设计部提供多年积累的设备运行经验数据、设备制造商实力、升级改造潜在需求等。在指标要求与成本控制之间达致合理平衡,不盲目追求高配置,力图简单实用。 2.2.2 新线建设阶段的学习。在港铁项目工程部的协调下,AFC管理部门派人参与新线AFC设备承建商的安装施工、各项测试、设备移交验收。通过与承建商沟通合作,提前熟悉设备的运行原理、技术特点。 2.2.3 运营质保期的提升。港铁非常重视与承包商在合同协议中签订质保期服务,合理利用质保期提升自身技术。通常质保期为一年,这一年被港铁称为“宝贵的一年”。这一年中新设备出现的故障与维修,都被详细记录。在配合承包商维修维护工作中,港铁技术员观察、发问、动手,摸清设备的故障原因、维修过

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史

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史概述 城市轨道交通的类型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指服务于城市客运交通,通常以电力为动力、轮轨运行方式为铁证的车辆或列车与轨道等各种设施的总和。它具有运能大、速度快、成本低、节约能源以及能缓解地面交通拥挤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等优点。自19世纪中叶,世界上先后出现城市地下铁与有轨电车以来,经过100多年的研究开发、建设与运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已经形成多种类型并存与发展的状态。 按基本技术特征分类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基本技术特征的不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主要有是市郊铁路、地下铁路、轻轨交通、独轨交通和自动导向交通系统等类型。 1.市郊铁路市郊铁路是连接城市市区和郊区,以及连接城市周围几十公里甚至更大范围的卫星诚镇或城市圈的铁路,但它往往又是连接大中城市干线的一部份,因此具有干线铁路的特征,如轨道通常是重型的。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地下铁等其他类型不停,在市郊铁路上通常是市郊旅客列车与干线旅客列车和货物列车混跑。 2.地下铁路顾名思义,地下铁路是修建在地下隧道的铁路。这样离家,也许在地下铁路修建的初期没什么不妥,但现在定义一个系统为地下铁路,并不要求该系统的线路全部修建在地下隧道里。对全世界各国地下铁系统进行分类研究可知,,地下铁路可分为重型地铁、轻型地铁和微型地铁3种类型。重型地铁就是传统的普通地铁,轨道基本采用干线铁路技术标准,线路以地下隧道和高架线路为主,仅在郊区地段采用地面线路,路权专用,运量大。轻型地铁是一种在轻轨线路、车辆等技术设备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铁类型,路权专用,运量较大通常高站台。微型地铁,有称小断面地铁,隧道断面、车辆轮经和电动机尺寸均小于普通地铁,路线专用,运量中等,行车自动化程度较高。 3.轻轨铁路轻轨铁路的含义是指就车辆对轨道是假的荷载而言,轻轨车辆与郊区列车或地下铁道车辆相比较轻。轻轨是从旧式有轨电车系统发展演变而来的,早期的轻轨系统一般是直接对旧式有轨电车系统改建而成,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开始修建全新的现代轻轨系统。现代轻轨系统与旧式有轨电车相比,具有行车速度快、乘坐舒服、噪音较低等特点。同样,对世界各国轻轨接近于轻轨系统进行分类研究,轻轨也存在多种技术标准并存发展的情况。高技术标准的轻轨及五金与轻轨地铁,而低技术标准的轻轨则接近于有轨电车。 4.独轨电车独轨是车辆或列车在单一轨道上运行的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独轨的线路采用高架结构,车辆则大多采用橡胶轮胎。从构造型式上可分为跨骑式独轨与悬挂式独轨两种。跨骑式独轨是列车跨坐在轨道梁上运行的型式,而悬挂式独轨则是悬挂在轨道梁下的运行型式。 5.自动导向交通系统自动导向交通系统在一些文献资料中称为新交通系统,当然是指狭义的新交通系统。这种交通系统的主要特征是轨道采用混凝土道床、车辆采用橡胶轮胎,有一组导向轮引导车辆运行,列车运行自动控制,可实现无人驾驶等。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TOD政策的发展及特征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TOD政策的发展及特征 近年来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有关政策,为地方加快城市轨道交通TOD开发指明了方向。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开始尝试对轨道交通场站进行综合 开发利用,并初显成效。但随着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深入和规模拓展,缺乏综 合开发利益合理分享机制、缺少规划先导和缺少上盖审批专业技术标准已成为 阻碍轨道交通TOD开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全国一些城市也陆续出 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规范措施。根据统计,目前在全国32个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中,已有近一半的城市出台了轨道交通TOD开发的相关政策。从这些城市的轨道交通TOD开发政策出台的情况及内容看,各地有所差异,但也不乏一些 亮点,特别是近两年一些城市出台的政策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政策脉络:由一线城市延伸到二线城市 从前文所列的近年来全国城市轨道交通TOD开发政策看,政策出台的城市经历了从一线城市为主到二线城市为主的变化,也反映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 重视发展轨道交通TOD。回顾这一变化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2014年):这一阶段以一线城市出台政策为主。以广 州、深圳、上海为主的一线城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轨道交通TOD开发政策,其中上海出台政策相对完善,不仅对轨交TOD综合开发实施提出了指导意见,还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导则;深圳作为最早提出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的政策,创新 了轨交TOD综合开发的土地政策,引领后续贵阳、兰州等城市纷纷效仿;广州 则明确了“地铁+物业”开发体系,并在之后的2017年出台轨交TOD综合开发的实施细则。 第二阶段(2015-2017年):这一阶段一线城市完善政策,二线城市开始 重视政策。除了上海和广州继续完善了轨交TOD综合开发政策以外,兰州、南京、青岛、南宁、武汉、成都均出台了相关政策。其中兰州、青岛、南宁均针 对轨交TOD综合开发出台了土地政策;武汉、南京则对轨交TOD综合开发提出了实施意见;成都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包括轨交专项资

香港地铁的安全风险管理

香港地铁的安全风险管理 本文概述了地铁公司建立和实践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一些经验,重点介绍组织管理架构、项目各阶段的安全风险管理规划、主要风险管理任务及分析方法,希望有助于参与轨道安全的人员了解安全风险管理的发展和趋势,促进技术交流。1、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传统的安全风险管理一般都缺乏通盘规划,也设有整合到长远企业发展战略,当问题出现时,往往只能做事后补救工作,反应较为被动,经常是当意外发生和汲取教训后再寻求改善及控制方法。虽然铁路意外事故率相对较低,但当发生严重事故时,往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这种情况亦在先进国家出现,如德国城际特快列车(ICE)意外脱轨(Eschede,1998)、韩国大邱列车被纵火(Daegu,2003)等事故。类似事件都会成为社会大众的关注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与知识的相继提升,社会对铁路安全的要求亦越来越高,轨道交通企业如何妥善控制运营安全风险备受关注,政府监管部门亦要求运营单位强化安全风险管理及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再加上运营成本的不断上升,要保持铁路系统的可靠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改善安全风险控制,是现在所有轨道运营企业必然面对的挑战。地铁公司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建立了一套结合资产寿命周期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结合了国际的先进管理概念及最佳实践模式,配合了公司长远持续发展的策略。此外,为更客观及全面评价公司的安全管理系统,地铁公司定期聘请独立安全顾问,对安全管理系统进行审核并提供改善意见,在2006 年,委任美国的独立审核机构“美国公共运输协会”,进行了一次独立检查,结果显示,地铁公司的有效管理方法在多方面获评为业界领先。2、配合资产寿命周期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安全风险控制的核心是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将所有影响到运营安全及服务的潜在危害,进行识别、评价、控制、记录、确认、审核,并做出持续监察及改善,同时将所需要的安全风险管理任务委派给相关组织单位及人员,严格落实到轨道项目的不同阶段。图1 所示的是一般轨道项目的资产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过程中涉及不同的工作单位。从安全风险控制角度出发,自构思到招标阶段,主要由项目工程小组负责;设计建造阶段,承包商会在项目工程小组监督下执行各项风险控制任务,确保涉及设计建造的潜在风险得到妥善处理,将有机会影响日后运营的剩余风险合理地减至最低;运营阶段,运营单位将持续监控从建造阶段转移过来的剩余风险,并通过建立一个可持续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管理已确认的安全风险,预先识别其他潜在的危害。确保风险管理得以贯通各阶段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一个有效的危害登记册系统,它将各阶段的危害识别、评价、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等记录在登记册内。图1资产寿命周期的安全风险管理3、安全风险管理架构一个全面和清晰的安全风险管理架构是落实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公司从铁路设计、建造到运营,都有相应的组织架构,承担各项安全风险管理任务,确保各阶段的风险管理有效落实,减少权责不清、缺乏沟通、监督不力等问题。当规划安全风险管理架构时,一些重要考虑因素包括:①体现公司整体安全风险管理政策;②确保责任到位,安全风险管理任务及权责清晰;③合理及有效分工;④建立汇报及审核机制;⑤规划公司安全管理资源;⑥定期检查并做适时改变。图2所示的安全管理组织架构模式是考虑到运营铁路的风险管理而制定的,是一个较全面的安排。图2安全管理组织架构车务处安全委员会从战略层面上全盘策划和指导公司运营部门安全管理系统的方向,并通过成立各子委员会落实并监督系统的运作。委员会向公司领导提出积极改进安全管理的策略,以确保持续改进,并检查安全管理系统的效能及建议改善行动。车务处安全委员会属下的各子委员会分别负责监督各自的安全管理范畴,包括建设到运营的安全风险监控、安全技术的应用、铁路运营安全程序及标准、外委承包商安全的管理、以及人的因素管理等。4、建设阶段的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地铁公司总结筹建及运营多条线路的经验,已建立起一套适合铁路建设的项目要求文件及规范,明确定出项目发展目标和有关的高层次要求,其中设计标准手册规定了项目建造阶段的安全风险管理要求,确保项目发展符合公司安全目标。当制定招标或合同文件时,工程小组将安全风险管理要求列在文件中,确保要求贯彻到承包商。为适合个别项目的特点(如项目的复杂性和规模),每个项目的安全风险管理要求和任务将会在项目系统保证计划书中详细说明。系统保证计划书是项目阶段一份规范性的重要文件,规定了所有任务的执行者以及可交付的成果,任务开始和结束日期与主要的项目里程碑相连。其中3项重要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分别为安全分析、建立项目危害登记册和提交系统安全报告。4.1 安全分析安全分析是确保项目的设计、生产、建设都已符合所有相关的安全要求,包括合同文件、技术规模、法规、国际标准、专业守则等。安全分析的结果会记录在安全原则及规范要求的符合性评估报告中。

有关香港地铁运营管理模式的探讨

有关香港地铁运营管理模式的探讨 熊庆龙 (轨道交通学院运输工程系) 摘要:主要从香港地铁站点综合体开发的成功案例,灵敏、可靠、高效的调度指挥系统,先进、完备、全面的培训中心,机动、快速、应变能力强的 救援队伍等方面,介绍了香港地铁运营管理的情况,分析其运营管理的 成功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香港地铁、运营管理、经验、启示 作为世界上最繁忙的网线之一,香港地铁开通运营30多年,在地铁运营、维修管理方面有着丰富且成熟的经验,安全、高效、环保及各项服务指标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不断扩展新的线路,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地下交通网络,在取得骄人业绩、享有良好声誉的同时,更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香港地铁公司在轨道交通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通过多渠道的沟通,结合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自身积累的经验,不断变革、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使其资产运作更加合理,管理技术更加科学,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1香港地铁发展概况 香港地铁公司自1975年9月26日成立至今,逐步发展成有7条路线,全长91.0公里的铁路系统网络,共有53个车站,其中14个为转车站,每日运行时间19小时(由早上6时至凌晨1时),车次在高峰时间每2~3分钟一班,正常时间每5分钟一班。香港地铁是一个既快捷又安全可靠的集体运输网络,覆盖香港心脏地带,连接中国大陆。整个综合铁路系统全长211.6公里,由观塘线、荃湾线、港岛线、东涌线、将军澳线、东铁线、西铁线、马鞍山线、迪士尼线、机场快线及轻铁各线共150个车站组成。其中,1998年7月6日投入运营的机场快线是世界上第一条专门为服务机场而设计的铁路,是连接香港新国际机场与市中心最快捷可靠的交通工具,乘客可在地铁7条行车线上的任何一个车站乘地铁到达新国际机场客运大楼,并可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开始建设阶段,从1980 年代末至1990 年代中期。以上海地铁一号线(21公里)、北京地铁复八线(13.6 公里)、北京地铁一号线改造,广州地铁一号线(18.5公里)建设为标志,我国真正以交通为目的的地铁项目开始建设。随着上海、广州地铁项目的建设,大批城市包括沈阳、天津、南京、重庆、武汉、深圳、成都、青岛等开始上报建设轨道交通项目,纷纷要求国家进行审批。 第二阶段为调整整顿阶段,从1995 年至1998 年。 地铁建设发展迅猛,许多地方不考虑经济的承受能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有很大盲目性。针对工程造价很高、轨道交通车辆全部引进、大部分设备大量引进、城市地铁每公里造价1 亿美元左右等问题,1995 年国务院办公厅60 号文件通知,除上海地铁二号线项目外,所有地铁项目一律暂停审批,并要求做好发展规划和国产化工作。这期间近3 年国家没有审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1997 年底开始,国家计委研究城市轨道设备国产化实施方案,提出深圳地铁一号线(19.5 公里)、上海明珠线(24.5 公里)、广州地铁二号线(23 公里)作为国产化依托项目,于1998 年批复3 个项目立项,轨道交通项目又开始启动。 第三阶段为蓬勃发展阶段,从1999 年至今。一是随着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国家从建设资金上给予有力支持;二是通过技术引进,国际先进制造企业同国内企业合作,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设备本地化,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造价大大降低。国家先后批准了深圳、上海、广州、重庆、武汉、南京、杭州、成都、哈尔滨等10 多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开工建设,并投入40 亿元国债资金予以支持,我国轨道交通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的需要,城市及城际轨道交通在未来十几年将处于网络规模扩展,完善结构,提高质量,快速扩充运输能力,不断提高装备水平的大发展时期。到2020 年,我国将建成几千公里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干支衔接、技术装备优良的城际、城市轨道交通网,实现城际客运专线、城市轻轨、城市地铁同铁路客运专线之间的有机衔接,方便旅客换乘,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

香港地铁调研报告

香港地铁考察报告 1香港地铁的线网规划及建设情况 1.1香港政府在铁路规划中的角色 在香港,公共交通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90%,而地铁和城铁出行量达到公共交通出行量的40%。全香港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环地铁站500米的范围内,几乎所有常去的地方都有地铁到达,非常方便。资料显示,全世界的公交服务基本都是亏损的,唯有香港的盈利。而香港的公交服务全部由私营或公营机构经营,政府不直接介入,也不提供直接资助。港府在奉行“积极不干预”方针下公共交通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香港的公共交通发展战略是:“铁路为先,合理规划”。香港与交通有关的部门组成:港府决策局之一的运输及房屋局,专责香港对外对内的海、陆、空交通,以及物流和房屋政策。运输及房屋局辖下的运输署和路政署负责具体的职务执行。运输署负责《道路交通条例》和其它规管公共交通服务法例的执行工作。路政署负责公路的整体设计、建造和维修。执行交通法例和检控违例者的工作,主要由警务处负责。运输署辖下的检控组则处理涉及巴士安全设备问题的事务;根据违例驾驶记分制度取消驾驶资格等工作。除以上政府部门外,与交通有关的机构还有交通谘询委员会和交通审裁处。咨询委员会就重要的运输政策和问题,向行政长官和行政会议提供意见。委员会有委任成员21名,包括主席和3名官方成员,辖下设有交通投诉组。交通审裁处是根据《道路交通条例》设立的,主席和成员全部由公众人士出任。市民如不满运输署署长就车辆登记与发牌、签发出租汽车许可证和客运营业证以及指定车辆测试中心等方面所作的决定,可向交通审裁处提出上诉。运输及房屋局也会定期与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交换意见。 政府的施政方针是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率和环保的交通运输系统,以满足市民的需要,并促进香港未来的持续发展。而这个目标,将通过推行下列措施来实现:一、优先发展铁路,使铁路成为香港运输系统的骨干。铁路是既环保又具效率的集体运输工具,是香港交通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运输部门着墨最重的一笔。过去几年,香港有几条铁路或铁路支线投入服务:2002年8月投入服务的将军澳支线、2003年的西线铁路、2004年的马鞍山至大围线及尖沙咀支线、2005年的竹篙湾线及2007年的上水至落马洲线。至2016年,香港还将建设5条新的铁路。新铁路全部建成后,70%的香港市民都不必搭车,住处与铁路车站之间的一小段路,步行即可。二、将城市规划与交通运输有机结合,减少市民对交通的

香港地铁运营管理模式

香港地铁运营管理模式 香港地铁开通运营22年来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享有良好的声誉,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香港地铁有严密的组织结构,有科学的管理方法,有不断追求向上的进取精神。 它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为我们提供了搞好地铁运营管理的良好范例,值得学习和借鉴。 运营模式 香港地铁由地铁公司运营。地铁公司是香港政府全资拥有的一家公用事业企业,但并不由政府直接经营,由港府委任有关人员组成董事局,按“商业原则”进行地铁的修建、运营和管理。在投资、筹资体制方面,香港政府对官办企业的投资力求“花小钱、办大事”。地铁公司建立20多年来,港府只是在建地铁之初,通过认购地下铁路公司的发行股权的方式给予部分财政支持,其建设费用,政府的投资不足1/3,主要资金由各项融资筹集,包括债券、财团贷款和浮息票据等。 在经营管理体制方面,采取两权分离、自主经营模式。在香港,地铁公司是一家“官办民营”的企业,既接受政府和市民多方面监管,又在不受行政干预的环境下运行。公司除了名义上属政府兴办之外,营运方面与别的企业没有什么差别,均按市场规律运作。 在资本运作方面,随着地铁公司的日益发展和壮大,2000年香港政府对地铁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让高层主管及员工持股,该公司23%的股份通过上市私有化,套现120亿港元。 这一资本运作,一方面进一步优化了地铁公司的产权结构、规范了企业制度,在国际上、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政府也通过出售少量股权,回收了可观的增值资金。 (一)、列车运行计划的编制 香港地铁是世界上使用量最大、利用率最好的铁路之一,特别是列车准时率,高达

99."71%;但他们不满足于现状,积极地寻求改善,不断与其它国家同行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始终保持强劲的竞争能力,成为全世界服务最佳及最安全的市区轨道运输系统之 一。" (二)、列车运行调度工作 香港地铁的调度指挥中心是中央控制室(a∞),负责5条地铁线路日常行车的统一指挥工作,维持列车按时刻表的要求正常运作以及在非运营时间内进行施工维修安排。 中央控制室人员的招聘非常严格。控制室总主任(CC)、行车控制主任(TC)是从具备五年以上现场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中招聘,所有申请应聘人员都要经过严格考查、测试和面试等综合考评后,从中挑选出最佳人选。对初入中央控制室工作的员工,首先要进行心理素质的测验。 选择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强、具有清晰的分析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能即时处理各种事故或突发事件、具备丰富的运营经验和综合素质的人员从事此项工作。挑选出来的员工到培训中心进行理论学习和到现场观摩学习,以便对地铁有关设备的性能、原理、功用、操作程序以及全线环境有充分了解,最后到中央控制室进行为期3个月的跟班实习,经理论和实际操作考试合格,才能正式成为中央控制室的一员。 香港地铁每公里的载客量在世界地铁界名列前茅。在每天繁忙的交通中,荃湾线运营列车间隔时间是120秒,港岛线和观塘线运营列车间隔时间是128秒,因此,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和差错。为了确保列车能按时刻表运行,中央控制室的员工在紧张的环境下有条不紊地工作,果断地发出各种有效指令,调度指挥电动客车、工程车、物料车、试验车的运行。在非运营时间,还要进行施工安排,施工完毕后执行线路出清程序,送电前还要做好道岔开通试验,确保安全。当运营线上的列车、行车设备发生故障或事故,致使列车服务受到干扰时,行车控制主任(TC)要果断地采取各种应急处理措施,及时地做出调整,恢复未受影响区段的行车,将列车服务受到的干扰减至最低;通信联络主任(coc)立即通知相应的故障报告中心,派出人员赶往现场进行抢修。环控调度员(ESC)、

浅谈我国地铁的发展历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87553577.html, 浅谈我国地铁的发展历程 作者:刘亚明 来源:《江苏商报·建筑界》2013年第22期 摘要随着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症结。而地下铁道恰 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一。又因其环保、高效的特点,地下铁道已经被世界上许多大城市接受。中国的地下铁道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这将为城市化进程给予强大动力。地铁是解决大中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根本途径,对于21世纪实现城市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下铁道城市化环保高效 中图分类号:U231+.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22-0017—1 1.地下铁道的历史 1863年1月13日,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路在伦敦建成并通车,它的成功运行为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如何发展公共交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此,城市交通进入轨道交通时代。不过,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可以分为一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初步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欧美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速度很快,有13个城市相继建成了地铁。而在当时,旧式的有轨电车仍是主要的公共交通设施。不过,相比于地铁,其运行速度低、噪音大、正点率低等缺点已经显露出来。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停滞萎缩期。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了城市轨道交通停滞不前。而汽车凭借它便捷灵活的特点,被人们接受,因此汽车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而在这一时期,世界上只有5个城市发展了城市地铁。而有轨电车则渐渐被淘汰。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由于之前的汽车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城市交通逐渐拥挤,严重时会导致交通瘫痪。再加上空气污染,噪音大等缺点,使得人们重新认识到轨道交通的重要性。轨道交通也从欧美国家扩展到亚非拉的日本、中国、韩国、伊朗等国家。这一时期有17个城市新建了地铁。 第四阶段(20世纪至今)这个阶段,城市地铁不仅仅是一种交通运输手段,更是一个城 市形象的体现,而且对于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某种积极的作用。不同国家的地下铁道建设更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如:莫斯科地铁,被称为欧洲的“地下宫殿”,天然的石料配以欧洲

香港地铁车站人行接驳系统对地铁建设的启示_李伟

文章编号:1009-6825(2010)24-0030-02香港地铁车站人行接驳系统对地铁建设的启示 收稿日期:2010-04-26 作者简介:李 伟(1979-),男,工程师,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设计部,广东深圳 518026 李 伟 摘 要:从香港城市形态特征和轨道交通网络发展历程出发,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分别介绍了香港地铁车站人行接驳系 统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各类人行接驳设施等,论述了香港地铁车站人行接驳系统的建设对内地城市地铁建设的重要 启示,以完善人行接驳系统。 关键词:人行接驳系统,地铁车站,启示 中图分类号:U 293.5 文献标识码:A 笔者曾多次往来深圳与香港之间,不管是购物、学习、过境, 所乘坐的交通工具主要为香港地铁(以下简称/港铁0)。港铁不 仅成为香港人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也成为内地人士往来香港的 主要交通工具。2009年5月笔者跟随深圳地铁公司组织的香港 地铁学习考察团,对港铁进行了一次相对全面的了解,尤其印象 深刻的是港铁完善、发达的车站人行接驳系统,这对当前深圳及 内地众多发展轨道交通的城市而言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1 香港高密度城市形态与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匮乏的资源、多山的地形、众多的人口是香港城市特征的真 实写照,高密度的城市形态成为香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与此 同时,高密度的城市形态也决定了香港只能选择大运量的公共交 通才能满足城市交通的发展需求。 通过鼓励发展公共交通,确定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 地位,香港建立了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由于铁路运输具有运载 量大、占用道路面积少、符合环保要求等优点,近年来,铁路逐渐 取代了公共汽车,成为香港公共交通系统中的骨干。 2 香港轨道交通网路香港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和九广铁路,目前整个铁路线网全长218.2km,11条铁路线、84个车站和8个车辆段,日周载客370万人次;轻铁及接驳巴士服务线网全长36.2km,12条行车线、68个车站,周日载客38.5万人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铁路之一。地铁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铁路线网四通八达,在各种公共运输工具中已超过最大竞争巴士跃居第一位市 场占有率(见图1),客运量逐年增长,被公认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铁 路系统。3 香港地铁车站人行接驳系统3.1 人行接驳系统设计的理念配合轨道交通的发展,确保车站的人行接驳设施及附近行人网络能提供合适及安全的步行环境,让乘客及市民能方便、快捷及安全地往来主要的目的地,充分达至推展轨道项目的成效。3.2 人行接驳系统设计的需求条件 由于街道空间比用地高1.5m ~1.8m,将首层地面下降 1.6m,使上下台阶均可进入百工坊。 地产开发区:1)根据功能分为公建区域和居住区域,沿祈年 大街为公共建筑区域,底部为商业,上部设置办公和公寓;西侧部 分为居住区域。区域间以一组保留的四合院建筑和中心绿地作 为视觉中心,这组保留建筑除一处文物作为区文联下的创作室 外,其余可为综合用途的公共建筑。同时,在两区域间设置服务 于居住小区的以日用百货小商品为业态的商业内街作为过渡。 2)商业内街上部设置连廊连接两侧商业,下部设下沉式庭院,以 丰富商业内街的街道空间。同时,可以激活地下商业。3)公共建 筑呈条形布置,通过上下开口的方式,寻求一种变化的节奏。立 面处理尽量简洁大气。4)居住建筑呈围合的态势,可使院内空间 相对安静。作为前门历史风貌保护区与现代化的城市风貌间的 过渡,要求处理的立面尽量简洁,起到一个背景和过渡的作用,采用坡屋顶形式,使绿树掩映下的坡顶隐约露出城市居住景象。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特色,在旧城保护中,我们必须保留其特色有机更新,否则盲目创新,只会使历史文化名称宝贵信息荡然无存,今天的北京,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导致古城风貌的日益萎缩,作为建筑师,应很好的解决传统与现代,保留与开发的矛盾,从而在保留城市特色的情况下,满足新时代的新需求,创造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和谐城市。参考文献:[1] 吴良镛.吴良镛城市规划作品集1946~1996[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2] 方 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 赵全儒.旧城更新中城市文化再生方法分析[J].山西建筑,2009,35(8):53-54. Old city preservation and the organic renewal JIANG Ha-i yu Abstract:T his thesis analy zes the curr ent old city protection condition in Beijing ,taking dilapidated building renewal project in t he w est of Qinian r oad,it makes a discussio n from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protection pr inciples,layout and high degree control of protected ar eas and ot her aspects,it makes a hig h degree of control over several aspects.T hen,it holds that the old city preser vation should follow the org anic r e -new al appr oach,furt hermore,proposes constructive sug gestions for Beijing old city pr otection. Key words:old city pr eserv ation,organic renew al,urban tex ture,hig h deg ree contr ol #30#第36卷第24期2010年8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 IT ECTURE Vol.36No.24Aug. 2010

香港地铁TOD开发模式的启示

栏目主持:江苏省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 王进坤 江苏城市综合交通专栏 Special Column of Urban Comprehensive Transport in Jiangsu 江苏城市综合交通专栏 Special Column of Urban Comprehensive Transport in Jiangsu 香港地铁TOD 开发模式的启示 香港地铁(MTR )于1979年起开始逐段投入运营,至2007年与九铁的车务运作合并后,正式形成全长168.1公里的综合铁路系统,包括9条市区线和80个车站,由香港铁路有限公司(前地铁有限公司,MTR Corporation Limited )负责运营。香港地铁 作为全球最成功的铁路系统之一,其“地铁+物业”的独特开发模式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TOD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公交导向型开发)开发的典范,值得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内地城市学习借鉴。 1、功成名就的偶然与必然 TOD 模式理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 北美,但其具有实践意义的开发案例则大多来自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西欧和北欧国家,并在其后逐步推广至亚洲、南美洲等地,成为“新城市主义”者在全球范围内倡导的一种城市开发模式。港铁的“地铁+物业”开发模式起初并非源于TOD 理论,其联合开发模式的产生甚至早于TOD 理论的提出,这与香港地铁建设的时代背景和港府采取的审慎商业原则有重要关系。实际上,香港地铁的规划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迫于政府严格的财政政策和经济局势等原因,直至1975年初才成立政府全资拥有的地下铁路公司,开始全长15.6公里的“修正早期系统”建设。从香港地铁建设之初,港府就秉承“量入为出”的财政理念,拒绝使地铁设施成为政府长期的财政负担。因此,香港地铁公司受“平衡财务”的驱动,在其后多年的运营实践中逐步摸索到地铁结合物业蕴含的巨大价值,并创造出“地铁+物业”的联合开发模式。通过地铁公司统筹,将铁路规划、建设、运营与沿线上盖物业规划、建造、市场运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地铁和物业达到最大协同效应。可以说,香港地铁的开发模式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城市建设与市场经济碰撞出来的一 朵精彩“火花”,它虽然没有TOD 成熟理论的指导,却以一种无心插柳的偶然之机,后知后觉地成为TOD 发展模式的典范。 当然,香港地铁开发模式巨大成功的背后也有其必然原因,具体而言,可以归结为三大支撑要素:体制设定、技术协调和策略保障。首先,在体制上,港府通过立法,明确法规与政策要求,成功设定了轨道交通与城市建设、物业发展的联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使轨道交通建设从纯粹的公益性事业,转化为具有商业经营和地产开发支持的良性发展实体,建立了轨道交通的良性发展机制,并最终实现拉动城市人口外移,优化城市结构的作用。港府为适应人口高速增长,缓解住房与城市空间紧张的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就着手新市镇(卫星城)的规划建设,开辟了一批远离港九建成区,位于乡郊的功能性组团,并通过轨道交通的便捷联系,成功将核心区的密集人口逐步疏解至9个新市镇,验证了TOD 开发模式的巨大成效。其次,在技术上,通过规划强化市民生活方式对轨道交通的依赖。在站点出入口、周边地区优先布置一些综合性的、易于吸引人流的商贸、购物、居住等设施,从而强化其对人流的吸引。在城市规划的土地分区计划大纲图和法定图则中,对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均在规划上设置综合发展区(CDA ),充分为地铁物业发展提供支持,使地铁公司能够通过主导站点周边地区规划,统筹商业、居住、办公等的高强度土地混合使用以吸引、集聚客流,同时为更多市民提供交通便利,引导城市人口疏解。通过结合轨道站点设置社会停车场、公交总站等设施,建立发达的综合交通换乘体系,充分提高轨道站点可达性,进而强化轨道交通对周边中远距离地区居民的吸引力。最后,在策略上,港府坚守审慎的商业原则,利用和发挥市场作用,通过允许港铁公司参与沿线土地开发经营,尽享地铁建设带来的巨大土地增值效益,这也是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