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案教学设计

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案教学设计

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案教学设计
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案教学设计

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案教学设计

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学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第2课。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声音两个基本的特点,其中声音的强弱

更加容易理解和观察。本课先从较为简单的特点“强弱”开始,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导致声音强弱不同。

本课的第1个活动就直接进入主题: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联

系。通过观察鼓面振动与声音的强弱的关系得出结论。为了巩固

习得的概念,活动2通过用视觉和触觉来判断两组实验中产生声音

的强弱。教材设置的这两个活动,不仅让学生能够说出判断声音

强弱的依据,更能让学生搞清楚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也有一定的观察基础。学生已经历过一些探究活动,学会了比较详

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识方面,

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

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

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

到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

音就会认为声音弱。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无法从根本

上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

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

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有强弱之分。

2.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关系,知道物体振动的幅度变化会使声音的强弱发生改变。

3.尝试让各种物体发声,感知强弱不同的声音。

4.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实践的习惯。

2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教

学难点:能说出用视觉和触觉来判断声音强弱的依据是什么。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队鼓、豆子、三角铁、音叉、分贝计、课件等。

学具准备:课件、队鼓、豆子、三角铁、音叉、分贝计、学生活动手册等。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出示本课课题与驱动情景。

问题:PPT展示水鼓表演的照片,问学生鼓面上的水花溅那么高是什么原因呢?

讨论: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去思考用力大小与鼓面振动高低的关系。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鼓面上的豆子

问题:大家认为用力大,鼓面就会振动比较大(鼓面上下跳动的幅度比较大);用力小,鼓面振动就比较小。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鼓面振动的大小呢?

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归纳形成完善的实验方案(在鼓面上放豆子等物体,分别观察用力敲打鼓面及轻轻敲打鼓面时豆子跳起的高度差异)。

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教师巡视。

汇报:分组汇报,教师板书。

小结:用力敲打鼓面,鼓面振动幅度大,声音强;轻轻敲打鼓面,鼓面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2.活动2:判断声音的强弱

问题:其他能发声的物体是否和鼓面一样,振动的幅度大小与产生声音的强弱也有关联呢?

交流:学生提出自己观点。

问题:如果不用听觉,仅凭触觉和视觉观察物体振动的大小能否判断出声音的强弱呢?

活动:出示几组照片,让学生判断。

记录:将判断情况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问题:这样的判断是否准确呢?让我们通过实验观察。

活动:分组观察音叉、三角铁振动幅度大小与产生声音强弱关系的实验。汇

报:各组实验完毕,汇报小组的发现。

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物体振动的幅度大,产生的声音强;物体振动的幅度小,产生的声音弱。

3.实践:测量声音的强弱

提问:汽车行驶发出的声音强还是吹风机发出的声音强?

交流:学生提出自己观点。

介绍:介绍分贝计及如何利用分贝计测量声音的强弱。活

动:测量吹风机发出声音的分贝值。

任务:布置学生课后测量汽车发出的声音的分贝值,并查阅资料了解飞机等其他物体发出声音的分贝值。

七、板书设计

第14课声音的强弱

鼓面

音叉

三角铁

幅度大

幅度小

声音强

声音弱振动

粤教粤科版4年级上册第3单元小学科学试卷(含答案)

粤教粤科版4年级上册第3单元小学科学试卷(含答

案)

(答卷时间40分钟,全卷100分)

一、填空。(每空 2分,共36分)

1.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 )而产生的。

2.人们计量声音强弱时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正常交谈的声音在( )分贝,汽车行驶时的声音约( )分贝,飞机起飞时的声音达( )分贝。

3.同类物体的( )、( )、( )的差异,影响着物体发出( )不同的声音。

4.声音能在()传播,也能在()、()传播。

5.人们在生活中常会受到噪声的影响,例如工地里的( )、马路上的汽车声。这些( )、( )的声音会妨碍人们( )、( )和工作。

6.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或者( ),或者有( )等,都可能使我们的听力受到损害。

二、选择题(每小题 3分,共18分)

1.停止敲锣后,在一段时间内还能听到锣声,这是因为()。

A.耳朵的错觉

B.振动停止后,声音还会持续

C.锣声振动了耳朵

2.鼓面振动幅度越大时,豆子就跳得越()。

A.高

B.低

3.下列声音较低的是()。

A.鞭炮声

B.汽车鸣笛

C.敲打键盘声

4.下列属于噪音的是()。

A.优美的音乐声

B.马路边的叫卖声

C.打字的声音

5.下列不能减弱噪音的是()

A.戴耳塞

B.高音喇叭对着居民区

C.做隔音板防止声音扩大

6.物体粗短发出的声音就()。

A.高

B. 低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6分)

1.吉他的声音是由琴弦振动而产生的。()

2.一般来说,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没关系。()

3.长短不同的琴弦,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4.当我们把听诊器的软管夹紧时是听不到声音的。()

5.上课时,小明与小红在交谈,这不是噪音。()

6.水中能够使声音传播。()

7.在太空,舱内外的宇航员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能通过无线电进行通话。()

8.我们利用长短不同的吸管,可以设计制作一个小排箫。()

四、连线(声音下物体中的传播)(8分)

气体铁块太空中石油

不能传播能传播

五、实验:震动产生声音的(10分)

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绿豆、音叉、烧杯、水

实验步骤:

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2.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敲鼓,观察现象。

3.用锤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皮筋在振动。

2.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

3.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震动。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简答题。(12分)

1.说一说,听诊器传播声音的秘密?(6分)

2.怎样让鼓、锣、小提琴等物体发出的声音立即停止?(6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调研卷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 振动

2. 40-60 85 130

3. 长短厚薄大小高低

4. 空气气体液体

5. 机器声嘈杂刺耳休息学习

6. 不正确使用耳机不良的用耳卫生习惯

二、选择题

1.B

2. A

3. C

4.B

5.B

6.B

三、判断题

1. √

2. ×

3.√

4. √

5.×

6. √

7. √

8. √

四、连线

气体铁块太空中石油

不能传播能传播

五、实验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六、简答题。

1. 听诊器是靠连接的胶管来传递声音的。

2. 用手按住鼓面、锣面,小提琴的琴弦,可以使正在发出的声音停止。因为这样能使正在振动的物体停止振动,从而使声音停止。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案教学设计

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学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第2课。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声音两个基本的特点,其中声音的强弱

更加容易理解和观察。本课先从较为简单的特点“强弱”开始,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导致声音强弱不同。

本课的第1个活动就直接进入主题: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联

系。通过观察鼓面振动与声音的强弱的关系得出结论。为了巩固

习得的概念,活动2通过用视觉和触觉来判断两组实验中产生声音

的强弱。教材设置的这两个活动,不仅让学生能够说出判断声音

强弱的依据,更能让学生搞清楚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也

有一定的观察基础。学生已经历过一些探究活动,学会了比较详

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识方面,

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

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

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

到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

音就会认为声音弱。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无法从根本

上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

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

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有强弱之分。

2.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关系,知道物体振动的幅度变化会使声音的强弱发生改变。

3.尝试让各种物体发声,感知强弱不同的声音。

4.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实践的习惯。

2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教

学难点:能说出用视觉和触觉来判断声音强弱的依据是什么。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队鼓、豆子、三角铁、音叉、分贝计、课件等。

学具准备:课件、队鼓、豆子、三角铁、音叉、分贝计、学生活动手册等。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出示本课课题与驱动情景。

问题:PPT展示水鼓表演的照片,问学生鼓面上的水花溅那么高是什么原因呢?

讨论: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去思考用力大小与鼓面振动高低的关系。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鼓面上的豆子

问题:大家认为用力大,鼓面就会振动比较大(鼓面上下跳动的幅度比较大);用力小,鼓面振动就比较小。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鼓面振动的大小呢?

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归纳形成完善的实验方案(在鼓面上放豆子等物体,分别观察用力敲打鼓面及轻轻敲打鼓面时豆子跳起的高度差异)。

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教师巡视。

汇报:分组汇报,教师板书。

小结:用力敲打鼓面,鼓面振动幅度大,声音强;轻轻敲打鼓面,鼓面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2.活动2:判断声音的强弱

问题:其他能发声的物体是否和鼓面一样,振动的幅度大小与产生声音的强弱也有关联呢?

交流:学生提出自己观点。

问题:如果不用听觉,仅凭触觉和视觉观察物体振动的大小能否判断出声音的强弱呢?

活动:出示几组照片,让学生判断。

记录:将判断情况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问题:这样的判断是否准确呢?让我们通过实验观察。

活动:分组观察音叉、三角铁振动幅度大小与产生声音强弱关系的实验。汇

报:各组实验完毕,汇报小组的发现。

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物体振动的幅度大,产生的声音强;物体振动的幅度小,产生的声音弱。

3.实践:测量声音的强弱

提问:汽车行驶发出的声音强还是吹风机发出的声音强?

交流:学生提出自己观点。

介绍:介绍分贝计及如何利用分贝计测量声音的强弱。活

动:测量吹风机发出声音的分贝值。

任务:布置学生课后测量汽车发出的声音的分贝值,并查阅资料了解飞机等其他物体发出声音的分贝值。

七、板书设计

第14课声音的强弱

鼓面

音叉

三角铁

幅度大

幅度小

声音强

声音弱振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