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军扒黄河花园口阻日军致89万人死亡

国军扒黄河花园口阻日军致89万人死亡

国军扒黄河花园口阻日军致89万人死亡
国军扒黄河花园口阻日军致89万人死亡

国军扒黄河花园口阻日军致89万人死亡

[导读]决堤两天之后蒋介石做了三条指示:须向民众宣传敌飞机炸毁黄河堤;须详察泛滥景况,依为第一线阵地障碍,改善我之部署及防线;各部须与民界合作筑堤,导水向东南流入淮河,以确保平汉线交通。

决堤花园口

郑州有条南北主干道叫花园路,沿着它一直向北到达黄河大堤,就进入了花园口风景区。让花园口声名远播的并不是风景,而是74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次惊心动魄的人为决堤事件。

景区里矗立着两座纪念碑,一座是1997年由河南省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所立“黄河花园口决堤堵口记事碑”,碑身刻着当年扒口的经过及由此造成黄河水泛滥所引起的灾难。

另一座纪念碑则是1946年国民党所立“民国堵口合龙纪事碑”,碑身正面刻着“济国安澜”四个字,署名“蒋中正”。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题碑者恰恰是1938年6月下令决堤的人。

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扒开花园口以阻挡日军这一事件,无疑是抗战史上惨痛的一幕。桀骜难驯的汤汤黄水从花园口改道,向东南方向迅猛推进,在黄淮平原随性肆虐了9年之久,迟滞了日军进攻的同时,也在中国豫皖苏3省留下了灾难深重的黄泛区。

74年以来,围绕花园口事件的功罪评说莫衷一是。无可争论的是,那段战火与洪水交织肆虐的岁月,在母亲河身上刻下了永久的伤痕。

“最后抵抗线”

在1938年6月9日以前,花园口只是黄河上一个普普通通的渡口而已,除了周围十里八乡过河的人外,它就像黄河上许许多多寻常渡口一样,不为世人所知。

不过,在1938年的春夏之交,随着侵华日军从山西、河北逼近黄河一线,特别是从山东跨过黄河进入鲁南地区,中、日双方对于黄河与战争的关系,都日益敏感起来。

1938年3月10日至4月8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大捷,举国上下欢呼雀跃。受此鼓舞,蒋介石准备借台儿庄大捷余威,利用高涨的士气民心扩大战果。他调集了大军60多万人集结于徐州地区,准备与敌决战。

云集重兵于狭小的徐州战场,引发了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陈果夫的忧虑。当时他最担心的倒不是来势汹汹的日军,而是黄河。

4月13日,台儿庄大捷后的第5天,陈果夫的呈文摆上了蒋介石的案头,文中指出“惟黄河南岸千余里颇不易守,大汛时,恐敌以决堤制我。我如能取得武陟等县死守,则随时皆可以以水反攻制敌……敌人残酷不仁,似宜预防其出此也。”

浙江理工大学教授渠长根曾对花园口决堤事件进行过数年的深入研究,他介绍,陈果夫是担心侵华日军使用决堤黄河的手段来对付中国军队,从而提出了这样的“反制预案”,并无直接决堤阻敌的用意。不过,由于陈果夫在国民党内的身份和影响,这份呈文被后人广为引证,视为决堤黄河的首倡。

实际上,蒋介石早在两年前就收到过利用黄河的建议,其目的性比陈果夫要直接得多——“人工泛滥”,以水阻敌。这个建议出自一个外国人,他就是受聘于国民政府的德国军事顾问团总顾问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

法肯豪森何许人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属同盟国一方的中国,怎么又会有来自轴心国核心——德国的军事顾问?

1927年,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权取得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一批政府高层被派往西方各国游历考察。从德国带回的考察结果与蒋介石的内心诉求有了契合之处:法西斯德国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国家机器、高速发展的国家实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而当时的德国还没有把日本当作盟友,相反,因为一战后德国的在华殖民地都被日本掳去,双方还有着利益冲突。于是,当中方提出要邀请德国人来华担任军事顾问时,双方一拍即合。

法肯豪森就是德国顾问团的一员,1934年来到中国,很快成为了顾问团总顾问。

这不是法肯豪森第一次来中国,早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法肯豪森就是当时德军中的一名军官。而这次来中国之前,他还曾在日本担任了5年的驻日武官。可以说,法肯豪森是个既熟悉日本又熟悉中国的“东方通”。

也正因为这样,早在1935年,法肯豪森就预见到了“日本全面侵华不过是时间问题”。这一年和1936年,他两次为蒋介石制定《中国抗日战备建议书》,提出了大至国家战略、细至兵力部署的详尽方案。这两份《建议书》现保存于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在法肯豪森提出的“最后的战线为黄河,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以增厚其防御力”段落上,蒋介石画了红线,并在页眉写下“最后抵抗线”五个字。

这五个字流露出蒋介石的什么心态?似乎有不同角度可以解读:是把黄河视作民族象征决心死守?是把黄河作为天然屏障据险抵抗?还是采纳法肯豪森建议准备决堤拒敌?渠长根说,现在还没有更多的资料能够佐证。不过,从此后抗战形势的发展和蒋介石所实施的对敌战略来看,法肯豪森的《建议书》绝大部分被采纳并实施了。

1936年之后,德国法西斯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沆瀣一气。1938年初,希特勒公然承认伪满洲国,中德关系决裂,德国顾问团撤走,法肯豪森就此离开了中国。

也就在这时,徐州会战炮声隆隆。陈果夫有关提防日军决口黄河的呈文又送到了蒋介石的面前。

这一次,蒋介石在呈文上批示第一战区司令程潜“核办”。耐人寻味的是,在这份批注上,蒋介石原本还写了一句“随时可以决口反攻”,但随后又用笔划掉了。也许是蒋介石对陈兵60余万的徐州会战充满信心,并不认为陈果夫顾虑的危急局面会出现。

然而,形势的转换就在转瞬间发生了。

“千古笑柄”

经历了台儿庄一役的惨败之后,日军意识到徐州战场集结着中国的大量精锐部队。这非但没有让他们退却,反而激起了更大的野心。原本,在日军眼中,攻下徐州,就可以打通津浦线,连接中国华北、华南,让从北平和上海两个方向上侵略中国的日军合成一体。而现在,他们的目标中多了一项:一举围歼中国军队主力。

5月初,日军集结了10多个师团30多万人,从六个方向向徐州夹击。

日军在徐州的包围圈马上要形成时,一直主张在徐州地区和日军决战的蒋介石,开始感到情况不妙。更坏消息接踵而至。5月11日晚间,日军的土肥原14师团约两万人在董口-武集-旧城一线强渡黄河,并且向菏泽进发,一旦14师团攻陷菏泽的话,就会切断徐州以西的陇海线,切断60万中国军队的给养供应和他们的退路。

蒋介石随即决定放弃徐州。这样,原本准备与日军一决胜负的徐州会战,在日军刚刚拉开架势的时候,中国军队就开始撤退了。

唯一能称得上庆幸的是,蒋介石撤退的命令下得比较早,大多数中国军队突出了重围。而军事重镇徐州就此易手。

徐州地区往西,就是有“湖南王”之称的程潜第一战区的防地。第一战区的任务原本有两个,一是在商丘附近集结10多万军队,准备随时策应徐州的会战;二是守卫郑州以东的黄河防线,阻止日军南下。

此时,程潜也接到蒋介石的命令,让策应徐州的部队往平汉铁路一线后撤。他们在陇海线附近与土肥原师团撞到了一起。

土肥原师团配有300多辆装甲车,是日军甲种师团。他们只用一天多的时间就推进到了陇海线附近。不过,快速突进的土肥原师团这时成了孤军深入,与之对垒的中国部队有六倍之多。

战机忽现,蒋介石认为这是挽回面子的好机会,亲自赶到郑州指挥豫东战役。为打好这一仗,蒋介石的调兵遣将真是下了血本,他最得意的门生嫡系薛岳、胡宗南、宋希濂、邱清泉……都被派遣到了豫东战场。

土肥原的两万人马很快被困在了兰封到商丘方圆百十公里的范围内。

商丘是豫东的门户,由黄埔一期出身的黄杰率第八军驻守。西边的兰封,守将同样是出自黄埔一期的桂永清。桂永清的27军是当时中央军精锐,配有中国军队中极少见的战车营。

6个军12万人包围土肥原1个师团两万人,程潜已经放出豪言:“就是吃也能把土肥原吃掉”。

起初,中国军队确实是一路奏凯:土肥原部在层层围攻下损失惨重,土肥原本人几乎被俘,连天皇赏赐他的军刀也成为中方的战利品。宋希濂部缴获了一批战马,他挑了一匹当坐骑,还给马取名叫“土肥原”。

胜利似乎近在眼前时,占尽优势的中国军队中居然出现了逃跑将军。

5月23日,土肥原师团开始突围,进攻的重点是兰封。仅仅3个小时,兰封外围防线被突破,桂永清撒腿就跑。

桂永清的临阵脱逃,导致了兰封失陷和整个战局的混乱。土肥原也得以凭借兰封和黄河边上的村庄固守待援。徐州的日军也已开始西进救援。援军一到,日军全局皆活。

程潜不得不再次调兵布阵,重新围攻土肥原,夺回了兰封。战斗进行了4天,据程潜预计,再有两三天的时间,就有全歼土肥原的可能,不料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28日,守商丘的黄杰又跑了。

商丘是敌援军的必经之地。但当从徐州西下的日援军刚刚接近商丘,黄杰不发一枪就慌忙率部逃跑。商丘一失,豫东门户洞开。土肥原盼望的援军源源不断而来。

因为桂永清和黄杰这两个逃跑将军,中国军队的大好局势被生生断送,前后共投入15万多人,没能消灭土肥原的两万人,反而大败而走。连蒋介石自己在给程潜的信中,也不得不承认豫东战役是“战争史上一千古笑柄”。

土肥原重新占领了兰封,随即转向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开封此时仅仅留有一个师守卫,失守已成定局。

开封离郑州只有60公里,近在咫尺。当时的郑州虽然还只是一座县城,却已经成了中原要冲。陇海线和平汉线两条铁路大动脉在这里交会。如果土肥原夺下郑州,这两条铁路线就在日军控制之下了,这种局面是蒋介石最害怕见到的。

中日双方都很清楚,郑州之后,日本的下一个目标必然是“九省通衢”、中国的战时首都——武汉。

艰难抉择

桂永清弃守兰封的当天,蒋介石就已经从郑州回到了武汉。

兰封一失,明眼人都已大致猜得到豫东战役的走向了。豫东战场上的军事力量已经不足以取胜,国民党高层军政人员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黄河。

渠长根告诉记者,在中国的军事历史上和军事思维中,水从来都是一个力量巨大的天然武器,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关羽的“水淹七军”。而黄河被利用的次数最多,历史上曾经二十多次被人为决堤,用以攻击或阻挡敌人。古老的黄河在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军事斗争思维。

蒋介石刚到武汉,就收到了数量众多的建议:扒开黄河、水淹日军!目前有据可查的各种电报、呈文中,提出过这个建议的多数是国民党军政高级参谋人员。

第一个明确提出决开黄河大堤的是国民政府军委会办公厅副主任姚琮。他在5月21日给军令部次长熊斌的电报中说:“黄河旧险地方在考城(今兰考境内)以东中牟……倘即施以决口工作……一时造成泛滥区域,至少可使其(日军)行动困难,全局情势必将改观,而于我有利。”

26日,军令部高级参谋何成璞也提出了几乎一样的建议:“窃查黄河现届桃汛,考城以西尤以兰封曲折部冲力最猛,倘施工决口……不特大地泛滥,使敌机械化部队失其效能,亦且足以摧毁其战力……”

发出类似的电报、呈文者还有很多:刘仲元、谢承杰、黄新吾、晏勋甫……这些人多数都是各个战区司令部、军的高级参谋,很多名字并不太为今人所熟悉。耐人寻味的是,他们的顶头上司在这时却往往没有直接表态。

不过,在第三人的回忆或自传中,很多当时声名显赫的人物都曾经直接或间接地向蒋介石建议过决堤制敌,其中包括冯玉祥、程潜、白崇禧、卫立煌等,但都没有留下直接的历史凭据。

也许,这可以解释为一种政治策略。谁都清楚,这种御敌之法属于自残自戕。

不决堤,郑州再无他法可守,很快会落入敌手,战时首都武汉危如累卵;

决堤,黄河泛滥,中原大地顿成泽国,浩荡洪水将吞没千百万国人生命财产,殃民之灾无可避免。

蒋介石也深明此点,所以,即便是案头上的电报、呈文纷至沓来,他也一直未置可否。直到5月31日下令豫东中国军队全线撤退,他也没有对决堤制敌的方案做过任何表态。

战场上的局势还在进一步恶化着。日军占领商丘后,很快席卷豫东,兵锋直指开封。近在咫尺的郑州岌岌可危。而长江下游的日军也在蠢蠢欲动,对武汉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

6月1日,最高军事会议在武汉紧急召开,会议由蒋介石亲自主持。此时,蒋介石已经接受了豫东战役失败的结局,他开始考虑武汉会战,甚至已经开始准备武汉大撤退了。

蒋介石问负责武汉防务的第六战区司令陈诚,如果集中全国可用船只车辆,实现武汉撤退需要多长时间?陈诚回答,至少十二个月。

蒋介石又问总参谋长何应钦,北方之敌最快多久可逼近武汉?何应钦答道,由于有平汉铁路之便,如郑州一失,华中基本无险可守,估计不超过一个月。蒋

介石再问,那么苏皖之敌呢?何应钦答,日本华中派遣军只能沿长江进攻武汉,此为山地,对我军有利,可御敌三个月。

最后,蒋介石问,如果敌寇两面同时进攻,结果又将如何?何应钦答,无法预料。会场陷入一片寂静。

渠长根告诉记者,在他查阅的历史档案中,并没有关于这次会议决议的直接记录。甚至最后决堤命令的下达,都是用电话通知,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资料。不过,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部参谋长的晏勋甫回忆,正是这次最高军事会议,“策定豫东大军向豫西山地作战略上之转进,同时决定黄河决口。决堤的任务由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组织实施。”

陈慰儒当时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修防处主任,他的回忆也可以提供佐证,6月1日,程潜在郑州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约谈他,向他传达了“蒋委员长命令决开黄河大堤,放出河水阻挡日寇”的命令。

世世代代居住在此的陈慰儒,深谙洪水放出后会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他委婉地试图拦阻决堤行动。陈慰儒说:“按照河工经验,五月(农历)晒河底。现在正是枯水季节。就是决开黄河大堤,水流很小,也阻挡不了敌人。但是汛期来了后,堵口很难,豫苏皖三省洪灾无穷。现在决堤很不合算。”

程潜似乎有所触动,告诉他“等转报蒋委员长后再做决定”。可是第二天,程潜又找来陈慰儒,告诉他“蒋委员长说,只要敌人知道黄河决了口,就不敢前进,水小也要决,马上派河兵动手。”

陈慰儒最后争取了一下:“河兵都是沿岸农民,深知黄河决堤的后果,他们不会答应动手决堤的。”

程潜随即下令:“那么我派军队去决,你们去指导。”

赵口

第一战区接到的决堤命令,是要求在中牟和郑州之间的黄河南岸大堤上选择决口地段,在4日前必须决开大堤放水。他们最初选择的决口地点并不是花园口,而是中牟正北的赵口。

据晏勋甫回忆,决口地点的选择是他和程潜、陈慰儒、修防处总务处长朱镛、第一战区工兵科长王果夫等一起商讨决定的。之所以选择赵口,一是这里在1843年曾经溃堤,形成了黄河旧路。决堤后,河水将沿旧路,经过河南和安徽各县流入淮河。这条线路以东正是当时日军主要集结驻扎地区,可在一定程度上“水淹七军”。二是河水出堤,主要进入天然的河道,能够减轻百姓的损失。第三,黄河堤防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这一带就在“豆腐腰”上,经常决口,每年都要整修堤防,很多地方的大堤有两三层之多,而赵口这里只有一层,决口相对容易。

从这些“纸上谈兵”的设想来看,在赵口决堤似乎是个完美的计划,但真的到了实施的时候,却困难重重。

3日,负责赵口一带防御的第53军派出一个团的兵力,开始挖掘大堤。

决堤部队没有大型机械,只是以镐头、铁锹这样的原始工具,全凭人力挖掘。他们没想到的是,赵口大堤居然是黄河“豆腐腰”上的一段“金堤”,虽然只有一层,却坚固异常。挖掘进度缓慢不说,预定的方案也几乎是处处碰壁。

按照计划,部队要在相隔40米处分别挖掘两处口门,一旦两处豁口掘开后,中间的大堤将被水流冲走。

赵口大堤宽约30米,顶部距水面高约10米。部队在堤顶开挖的口门宽度有10米,越往下挖越窄,挖到接近水面时,口门宽度只剩不到1米了。人转身都已困难,施工更是难以展开。

工兵们带来了炸药,对豁口底部进行爆破。可是炸药能炸开大堤内侧的斜面石基,对松软的黄河沙土却无可奈何,就像一记重拳击到了棉花套上,没有什么效果。

好不容易有水能够流出来了,一阵冲刷之下,豁口两侧的泥土掉落,又把出口堵住了,让河水冲刷开两道口门间的40米大堤更是没有指望了。

就这样昼夜不停地挖了三天,直到6月6日,黄河水还是没能放出来。

在武汉遥控指挥的蒋介石坐不住了,“日必三四次询问决口情形”。直接负责决堤行动的20集团军总司令商震也坐不住了,亲临现场“监工”,加派39

军一个团,在第一次决口以东30米处重新开挖。

一昼夜的抢工,第二道决口迅速完成,结果却更令人沮丧。黄河浑浊的河水根本看不出深浅,直到第二道决口挖到接近水面时,士兵们才发现,靠近大堤的黄河水极浅,河底是一片沙洲,真正的主河道还不知离大堤有多远呢。

而这一天,日军已经攻入开封,前锋抵近中牟。在赵口的决堤现场,隆隆炮声清晰可闻。

在赵口决堤已经来不及了。

选址关帝庙

赵口久拖不下,心急的不只是负责决堤的53军。53军所属的20集团军负责殿后掩护豫东大军西撤,必须挡住攻向郑州的日军。黄河决口什么时候成功,他们什么时候可以宣告安全。

6日,负责53军西侧防御的新8师师长蒋在珍,带着参谋熊先煜来到赵口决堤现场查看情况。蒋在珍很快认定,“决堤进展不顺并非人力不够,而是计划不当所致”,于是建议在中牟以西郑县自己的防区内另辟一个地方决堤,经商震报请蒋介石批准,当夜就开始实施。

根据熊先煜的战时日记,当晚10时,蒋在珍等与前来视察的20集团军参谋长魏汝霖商议下一步的行动,决定由熊先煜来主持此事。熊“受命之下,颇感兴奋,夜24时率同工兵营营长黄映清、黄委会河南修防段段长苏冠军等,乘车前往花园口侦察决口位置”。

在这个“微风拂拂,河水潺潺,月光暗淡,水位莫辨”的夜晚,他们仅靠随身携带的四支手电筒摸索,并不敢盲目选址。天亮后,一行人再由花园口沿河往上游寻觅侦察,在关帝庙西核桃园附近选出了大致区域。

就在这座关帝庙内,几个人虔诚地向当年“水淹七军”的关云长磕头敬香。熊先煜跪在地上默默祷告:“关老爷,中华民族眼下遭了大难,被日本鬼子欺侮

得惨。我们打不过他们,万般无奈,只好放黄河水淹。淹死了老百姓,你得宽恕我们。”

熊先煜最终选定的决堤处在关帝庙以西约300米处。这里水道曲折,压力比直线处更大,容易被水流冲垮。河水涌出后,行进路线和效果将和赵口一样。

但熊先煜毕竟不是水利专家,他让随行的苏冠军表态。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治水者,苏冠军深知此地一决的灾难性后果,他目光呆滞,嚷道:“要死多少人……要死多少人呐……”

“死人是肯定的,在这里决堤,死的人会大大减少,你必须表态,行,还是不行?”熊先煜提高了声调。

苏冠军看着地图,只能点头同意。工兵营营长黄映清此时咚地一声跪倒在地,热泪长流。熊先煜一行数人,全部随之跪倒,面朝波涛汹涌的黄河,大恸失声。

新8师的决堤行动随即展开。

根据熊先煜记录的决堤方式,新8师显然吸取了赵口决堤未果的教训。他们在大堤顶部先挖掘50米宽,这样一来,可沿斜面挖掘,徐缓而下,放水时候不容易导致坍塌,而且即使挖掘到河底,仍然可以保持10米左右的宽度。

决堤士兵“分由堤之南北两面同时动工,并各向东西掘土运土”。而且在掘土的时候又分阶梯,可以同时容纳多人分别作业。

关于花园口决堤所采取的方式,最广为流传的是“炸堤”之说。而在对此事记录最为详细的熊先煜日记中,却只字未提是否借助炸药和大炮。其他亲历者的回忆也不尽相同,魏汝霖曾经数次提到炸药的功效,苏冠军的回忆中直接说是“炸堤”,新8师副师长朱振民的日记则这样记载:“(9日)上午6时起,用炸药将堤内斜面石基炸坏。”

对此,渠长根认为,“挖堤”和“炸堤”应该是同时进行的,决堤官兵应该是先手挖肩扛将堤坝表面浮土去除,然后借助炸药,炸开堤坝硬质部分,最后再用远炮轰击的方式,以加大决口宽度。

9时,决口工程竣工,开始放水。起初水势平稳,因为水流的冲刷作用,一个小时后,决口便已经扩展至10余米。

熊先煜和朱振民的日记还在一个细节上有所出入,那就是天气。朱振民记录下来的6月9日,下午“时值天雨”。而熊先煜的日记里,这一天是晴天,雨水是在决口的第二天也就是6月10日到来:“晨起,天气阴暗,早餐后,浓云密布,骤然下雨,雨者竟日。”

不管这场雨究竟是哪天下的,它的确是决堤行动的一场“及时雨”。黄河河水陡涨,水势愈加猛烈。决口在激流的冲击之下,越来越宽,水流也越来越凶猛。

9日夜,程潜给蒋介石的密电中写道:“截至晚8时,决口处被水冲开已达40尺,水深丈余,浪高三尺”。

透过熊先煜的日记,现在仍不难体会作为决堤行动实施者的那种矛盾而复杂的心理。即便是按照军人的逻辑,熊先煜坚信“此举本为阻止敌人,挽救全局,故不惜重大牺牲,以求最后胜利”,但眼见“无数小民之房屋财产已荡然无存”,“尽成泽国”,依旧“心则痛焉”。

黄河不语,径自奔流。

新闻宣传战

6月9日,焦灼中的蒋介石终于等来了期盼中的两个消息:花园口决堤成功,第一战区主力完成西撤。

同日送达的还有一封蒋在珍发来的、事先就拟好的电报:“佳日(9日)上午8时,敌机三架炸开花园口河堤,职师正在抢堵中。”

晚上,程潜给蒋介石的密电在汇报水情之余,又特别指出,“此间已拟订对外宣传,电文大意为敌占据我开封后继续西犯,连日在中牟附近血战,因我军誓死抵抗,且阵地坚固,敌终未得逞,遂在中牟以北将黄河南岸大堤决口,以图冲毁我阵地,淹毙我大军。”

很明显,这些决堤行动的策划者、实施者非常清楚,无论黄河之水能够带来多少军事上的成果,也无法抵消巨大洪灾给国人造成的苦难。因此,对外宣传的

策略在行动前就想好了,黄河决堤的罪责应归于对中国犯下滔天罪孽的日本侵略者。追根溯源,若不是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和獠牙已经把中国逼入绝地,怎会有花园口决堤这样近乎绝望的焦土御敌之策?更何况两军对垒,发动舆论攻讦敌人也是一种宣传战。

从留存下来的往来电报内容看,“日军炸开花园口”的对外口径似乎是第一战区拟定的。而这样的宣传口径,对蒋介石来说,至少是正中下怀的。

决堤两天之后,6月11日,蒋介石电复程潜,做了三条指示:须向民众宣传敌飞机炸毁黄河堤;须详察泛滥景况,依为第一线阵地障碍,并改善我之部署及防线;第一线各部须与民界合作筑堤,导水向东南流入淮河,以确保平汉线交通。

同一天,国民党中央社从郑州发出电讯,首次“报道”日军炸开黄河大堤经过:“敌军于9日中牟附近猛攻我军阵地时,因我军左翼依据黄河坚强抵抗,敌遂不断以飞机大炮猛烈轰炸,将该处黄河堤坝轰毁一段,致成决口,水势泛滥,甚形严重。”后来,中央通讯社又连续发出两条电讯,透露了更多的“现场细节”。

国内各大报社如《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等同仇敌忾,一致谴责日军的野蛮行径,号召全国各界赈济灾区民众。

日本对国民党的宣传自然不会置之不理,6月16日,日军控制下的《盛京时报》刊文称“决溃黄河堤防为党军计划的行为”。

最早披露黄河决堤消息的并非国民党中央社,而是《申报》香港版。6月9日,《申报》香港版发表来自上海的电讯,很有“预见性”地写道:“以现实情形观察,除非华军决心决开黄河堤坝,水淹广大平原,否则日军……必能迅猛向前推进。”6月10日,该报又发表来自汉口的消息:“据非官方报告称,兰封至洛阳至黄河堤,将由华军决堤淹没……”

渠长根说,“这样一来,中日之间的新闻战和一些媒体爆出的异样信息,使得人们觉得事情似乎没有如此简单。于是,大量新闻记者要求到决堤现场采访”。

决堤部队对此早有准备。6月9日,在花园口刚刚放出水来的时候,商震就电令新8师用炸药将决口附近的小龙王庙和民房、大树炸倒,伪造日军炸毁黄河大堤的现场。

6月22日,当中外记者们来到花园口现场时,一幅热火朝天抢险堵口景象呈现在他们面前:大堤上下、人头涌动、呐喊声不绝于耳,士兵们、民工们手提肩挑,口门两侧堆满了用来填埋的土方石块。大堤内侧,船工们划着木船,将堵塞物抛到水中……

在后来的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出这场戏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各大媒体依旧将决堤一事归咎于日本侵略者。至少在抗战期间,大多数国人相信,花园口决堤是日本人所为。这样的宣传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国人的抗战热情。

记者们离去了,那些喊着号子的堵口官兵们迅速放下了手中的工具。花园口的合龙,还要等上8年零9个月。

黄泛区

6月9日的决堤放水,终于让花园口这个郑州北郊的偏僻地带,成为抗战史上抹不去的符号。从这里转逝东南的黄河,又在中国大地上划出了一片用特有名称标注的区域——黄泛区。

奔涌而出的黄河水并非任何人力所能控制。几日大雨之后,赵口的豁口也被猛涨的黄河水冲开了。两股黄河水下泻后,西边一路沿颖河下泻淮河,东边一路沿涡河到安徽怀远流入淮河,黄、淮合流后涌入洪泽湖,最后合流长江入海。黄河水所过之处,皆是一片汪洋。

《豫省灾况纪实》里有一段文字如此勾勒出黄河决堤之后的洪灾惨景:“当时澎湃动地,呼号震天,其悲骇惨痛之状,实有未忍溯想。间有攀树登屋,浮木乘舟,以侥幸不死,因而仅保余生,大都缺衣乏食,魂荡魄惊。其辗转外徙者,又以饥馁煎迫,疾病侵夺,往往横尸道路,填委沟壑,为数不知几几……因之卖儿鬻女,率缠号哭,难舍难分,更是司空见惯,而人市之价日跌,求售之数愈伙,于是寂寥泛区,荒凉惨苦,几疑非复人寰矣!”

滔滔黄水一泻千里,广阔平原沦为泽国。豫、皖、苏三省44个县89.3万人命丧黄泉,1200万人流离失所。到1946年黄河回归故道,8年间,豫东大地饥荒连年、饿殍遍野。“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这就是劫难后黄泛区的真实写照。

自残自戕的御敌之策,在中国人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创伤。触碰这创伤时,我们不得不追问,以水制敌的战略是否取得了效果?

必须承认,花园口决堤部分实现了预想的军事目的,唯此勉可告慰付出惨烈代价的国人。

6月9日决堤之后,突入豫东地区的日军对奔涌而至的黄河水猝不及防,有的被洪水淹没,有的为伤病所累而被丢弃,还有一部分为中国军队所歼灭,其他的只好停止追击,集结于黄泛区以东。

东史郎那时是侵入豫东的日军第16师团第20联队上等兵。在他出版的《东史郎日记》中记载,6月14日早上,他刚支上锅准备吃早饭,军队中便传来了“敌人炸毁了黄河堤坝,大队及时疏散”的命令,士兵们紧急转移,没跑两步,便发现湍急的浊流滚滚而来,冲走了一个个村庄……

在此后十几天的日记中,东史郎详细记载了日军和后勤部队失去联络、给养断绝、被中国军队紧追不舍的情形。“这是一条因黄河决堤而形成的河,走在我前面的士兵在夜色中过了河。渡过河之后,却不知该向哪个方向前进。不知哪边是浅滩,但总之必须过河……”

“士兵们一发现一点食物,就像猫叼着鱼探到角落里那样,隐藏起来一个人独自享用。我们到处转来转去找食物,早田里开始还有土豆种,不过,没几天就被吃光了。把南瓜秧弄来煮着吃,但马上就被各分队抢光了。很快田地里没有一点可吃的东西了。洪水又切断了我们前后的道路,一连过了好几天,粮食都没有送来。”

直到8月8日,惊魂未定的东史郎等士兵们才登上火车,一路退到了安徽境内。

花园口决堤之后的一个月内,中国军队开展了反攻,豫东地区的日军基本得到肃清,日军被迫逃往豫皖交界处。

后来,在谈到黄河决堤所带来的战斗人员伤亡时,日军承认“曾受相当损失”,从中日双方所披露的材料来看,这个数字从7000人至20000人不等。

黄河决堤给日军带来的重创不仅仅在占领区的缩小和部队减员上,更为深远的影响是,日军预期的进攻路线被打破。豫东战场渐渐冷却下来,穿越豫东大平原的新黄河就成为军事分界线,把日军阻隔在黄泛区的东面,中国军队沿西岸据守,沿新黄河以西修筑起“防泛西堤”,而日军也在对岸修筑起“防泛东堤”。直到1944年日本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郑州才被他们攻取。

武汉却没能守住。蒋介石原本期望花园口决堤能够为武汉会战赢得半年以上的时间,黄河突然改道也确实让日军被迫改变进攻路线,拖延了一定的进攻时间,但仅仅3个多月后,武汉还是失守了。

黄河归故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国民政府决定在花园口堵口,引黄河回故道。1946年2月,黄河堵复工程局成立,3月开始花园口堵口工程。

此时,花园口已被扒开了8年时间,决口处已经由最初的4米多冲宽到一公里多长,远望茫茫一片。堵口成了一项浩大工程。直到1947年3月,花园口堵口工程才实现合龙,横冲直撞了8年零9个月的黄河终于回归故道,黄泛区也由此成了一个凝聚着苦难的历史名词。

黄河归故被国民政府当做一项济世抚民的重要政绩,在堵口处树碑立传。蒋介石亲笔题词“济国安澜”。殊不知,题词者恰恰就是当年下令决口黄河之人。

在花园口决口之后的数十年间,这一事件始终迷雾重重。特别是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对这一事件的真实历史更是讳莫如深。

直到1967年,移居美国的国民党中宣部前副部长董显光作为知情者,在其撰写的《蒋总统传》中,首次披露“我方将郑州的黄河堤炸毁,以滔滔之水对抗侵略之敌。”数年后他出版的另一部著作《蒋总统秘录》中,又简单介绍了花园口的决堤经过。

而在台湾,自1975年蒋介石病故后,政治高压被逐步解除。1982年,事件的参与者之一魏汝霖发表了《抗战时期黄河决口纪实》一文:“6月4日,第53军一个团奉先总统蒋公电令,在中牟县境赵口决堤,并限本日夜12点时放水。先总统蒋公以决口事关重要,提出第20集团军商总司令负责执行,汝霖时任总司令部参谋长,奉命前往河堤主管其事,昼夜监临,知之最详……”

1938年6月的真实场景,自此露出了相对清晰的冰山一角。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如今屹立在花园口黄河大堤上的决口遗址,如同我们民族肌体上一道触目惊心的伤口,长久地向后人昭示那段空前惨烈的苦难历史。

基于流域水循环模型的广义水资源评价(Ⅰ)――评价方法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山东成武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学研究 评价方法 贾仰文水资源研究所 北京 摘要不能 论述了广义水资源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基于流域水循环模型算进行了说明提出了根据广义水资源各分量在循环利用过程中 是否发挥关键功效来初步界定高效水量效水量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 流域水循环分布式水文模型广义水资源评价人类活动影响 问题的提出 国内外传统水资源评价 国内近年来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并分为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和河道外生态环水生态和谐发展不广义水资源的概念 教授在 年将自然入渗的土壤水称为温带地区存在

流动性将产生绿水绿水 英国学者 世纪 虚拟水 蓝水又包括 国内对农田小尺度的土壤水资源评 价进行过研究程国栋院士指 实现 了解上述绿水如果传统的径流性水资源称为 蓝水绿水广义水资源 王浩等广义水资源广义水资源 将水资源解释为液态和固态水的总量 尽管所有降水对全球水循环 都是有作用的本研究将 基于分布式水循环模型进行广义水资源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由于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和地 然 系统对雨水形成的也没有区分灌溉节水中的 另 采用 还原静态模式难以反映下垫面变化对现状 面对以 世纪 年代中期以来 型统能够分析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流域水文水资源演变情另一方面陆面过程研究在开展了大量的区域尺度乃至全球尺度的地面与遥感联合观测及模拟分植物 模型 起分布式流域水循环模型 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利用高效低效国内外大多数研究将单方水的产值或产量作为用水 国际水资源协会

的主要特点 模型 它建立在网格单元型分布式模型 以子流域内等高带 并用马赛克既避免了大流域粗网格 采用 程采用 做到了 广义水资源评价方法 广义水资源评价具体分为两个层次 广义水资源量计算长系列气象条件下的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可表示为 式中 入渗补给地下水量扣除地下水出流为冠层及地表截留蒸 发量为蒸腾量 在多年平均条件下 右边第六项为无效蒸发 简称 简称为保证狭义水资源评价的口径与传统水资 因此

“数字黄河”平台的总体框架

“数字黄河”平台的总体框架 “数字黄河”工程是一项复杂而且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多学科、多技术的支撑,主要是在各类水利数据基础上围绕水利技术,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技术、宽带网络技术、大容量数据存取和处理技术、智能化信息提取技术、动态互操作技术、科学计算技术、可视化和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等,对黄河流域的资源、环境、经济等各个复杂系统的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通过数据整合、虚拟仿真进行信息的集成应用,为黄河的治理开发、重大问题决策提供科学支持和可视化表现。 “数字黄河”工程覆盖了黄河流域及其相关地区,涉及到黄河治理开发的各项业务,其建设包括信息采集、传输、存储、信息标准与管理、应用系统等。“数字黄河”工程总体框架(如图2-1所示)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平台、应用系统以及标准规范体系和工程保障体系等。 总体框架 基础设施主要是完成各类信息从采集到数据的处理和存储全过程的软硬件的有机组合,是“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基础。通过分布于黄河上下的各水文站点广泛采集“数字黄河”工程所需的基础数据,通过覆盖全河的宽带计算机网络,快捷、实时地将采集的数据传输到数据存储与处理系统。 应用服务平台是“数字黄河”工程资源的管理者,也是服务的提供者。它由数据仓库、知识库、模型库和数据存取接口、应用服务中间件等部分组成。应用服务平台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应用集成以及可视化表达的公用服务平台,是业务应用的重要支撑。 在可视化的应用服务平台基础上,开发了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管理、电子政务等应用系统,为治黄业务提供专业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基于三维仿真技术的应用,为黄河决策会商提供了三维可视化的功能。 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体系等是实现”数字黄河”工程的保障和支撑。在项目建设的同时,从制度上和组织上落实了对工程建设的管理,建立严密的工程建设组织管理体系、工程运行维护管理体系,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符合黄河流域信息化建设特色的标准规范体系。 工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数字黄河”工程的基本组成部分: 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平台、应用系统在逻辑上是一个整体,是高度关联的。图2-2描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及它们各自的内部逻辑关系 。 “数字黄河”工程建设是在宽带高速计算机网络上,通过GPS、RS、遥测、人工观测等方式采集到的各类数据存入“数字黄河”的数据库系统(包括基础数据库、专业数据库及政务数据库),形成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的数据存储管理体系。在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一方面,按不同的主题构建数据仓库,在模型和规则的指导下通过数据挖掘,对知识库进行补充。另一方面,通过以数据共享服务为特征的数据存取接口(存取中间件),为应用服务和决策会商提供支持。同时,还为业务模型提供管理服务(模型库)。应用服务平台中的应用服务中间件、数据仓库、模型库、服务管理等各部分通过标准的互操作协议,相互关联,协同工作,共同支撑业务应用的实现。因此,应用系统可以根据业务处理的需要,在标准服务协议的支持下,以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为基础,请求各种中间件服务,从而完成业务处理的功能,实现应用系统的集成。

郑州市黄河花园口风景区总体规划

郑州市黄河花园口风景区 总体规划 2011-2025年

目录 一、环境和资源 (一)、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1、地理位置 (1)、城市位置 (2)、风景区位置 2、历史沿革 (二)、自然资源环境 1、气象气候 2、地质地貌 3、水文 4、植被动物 (1)、植物 (2)、动物 5、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2)、旅游资源等级评价 (3)、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4)、结论 (三)、生态敏感性分析 1、单因子分析 (1)、地质灾害评价 (2)、干扰强度分析 (3)、植被因子分析 2、多因子叠加与生态敏感度分级 (1)、一级生态敏感区 (2)、二级生态敏感区 (3)、三级生态敏感区 二、旅游现状分析

(一)、SWOT分析 1、优势 2、劣势 3、机遇 4、挑战 (二)现存主要问题 三、风景区范围、性质和规模 (一)、规划依据 (二)、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及原则 1、指导思想 2、规划目标 3、规划原则 (三)、规划范围 (四)、景区性质 1、职能 2、景观特色 3、旅游地位 (1)、风景区在郑州市沿黄区域旅游中的地位 (2)、风景区在郑州市旅游中的地位 (五)、景区规模 三、规划结构与空间布局 (一)、规划结构 (二)、风景区功能分区

1、管理服务 (1)、职能定位 (2)、规划布局 2、花园口自然风光景观带 (1)、职能定位 (2)、规划布局 3、历史文化游览区 (1)、职能定位 (2)、规划布局 4、大型花卉植物景观区 (1)、职能定位 (2)、规划布局 5、花西湖生态休闲区 (1)、职能定位 (2)、规划布局 6、游乐活动区 (1)、职能定位 (2)、规划布局 一、环境和资源 (一)、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1、地理位置 (1)、城市位置 郑州,河南省省会,地处中华腹地,九州之中,中原地区都会,东经112°42' -114°14' ,北纬34°16' -34°58' ,郑州地处国家地理中心,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会展、文化旅游、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是中部地区最大的物资集散地。 (2)、风景区位置 黄河花园口位于郑州市区北郊的黄河南岸,距市中心12公里。景区东西全长10公里,占地面积600余公顷,绿化覆盖率高达99%。是郑州市人民的“绿肺”,健康的“绿色银行”。花园口河段是黄河下游的缩影。黄河从这里开始进入下游游荡性河段,黄河千里金堤也从这里“零公里”处开始。 黄河花园口风景区及其所依托的黄河游览区与郑州市沿黄地区政区惠济区、金水区、中牟县、荥阳市、巩义市中连霍高速公路以北、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形成了沿黄景群,与以其为中心的辐射范围内的南水北调生态景观带、郑东新区旅游区、浮戏山旅游区、嵩山文化旅游区、康百万庄园、郑州都市休闲旅游区等一起,构成风格各异,相辅相成的区域旅游网络

黄河知识三百问

黄河知识三百问 一、基本情况 1.黄河全长多少公里?流经哪几个省? 答:黄河全长5464km。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列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在山东里利县注入渤海。 2.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在哪里?长度各是多少? 答: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可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长3472km;河口镇至河南郑州的桃花峪为中游,长1206km;桃花峪以下为下游,长786km。 3.黄河洪水主要来源于哪里? 答:黄河洪水主要来源区是: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简称河龙间),龙门至三门峡区间(龙三间),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三花间)。 4.黄河水资源的三大特点是什么? 答:①水少沙多; 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即径流地区分布不均,径流量年内年际变化大; ③水沙异源,黄河水沙来源地区不同。 5.黄河治理的任务是什么? 答:任务有:防洪;水土保持;水资源调度、保护与开发利用。 6.我局所辖堤防居黄河那岸?起止桩号?长度多少? 答:我局所辖堤防居黄河右岸。起止桩号70+250~94+907、96+517~97+630。全长25.77km。 7.我局所辖河道工程有几处?其中险工有哪些?护滩控导工程有哪些? 答:我局所辖河道工程有6处。其中险工有黑岗口险工、柳园口险工工两处;护滩、控导工程有黑上延、黑下延、高朱庄、王鹿4处。

8.我局辖区内有哪几座涵闸?其名称、位置如何? 答:有2座涵闸。分别是黑岗口闸和柳园口闸。相应大堤公里桩号为77+170和85+700。 9.河道工程基本情况如何? 答:①黑岗口险工:始建于1737年,现有坝、垛、护岸85道,顺堤长5695m,相应大堤公里桩号74+100~79+795。坝顶超22000m3/s洪水位2m,根石坡度大部分在1:1.1~1:1.3之间,深度大部分在10~16m左右。主要靠溜坝号是18~41(修黑下延前是18-53)。 ②柳园口险工:始建于1842年,现有坝、垛、护岸47道,顺堤长4287m,相应大堤公里桩号82+263~87+550。坝顶超22000m3/s洪水位2m,根石坡度大部分在1:1.1~1:1.3之间,深度大部分在10~16m左右。主要靠溜坝号是18~39-4(1997年之前)。 ③黑上延控导:始建于1995年,现有丁坝8道,坝顶高程超当地5000m3/s洪水位1m,坝长100m,坝间距100m,坦石坡度在1:1.3~1:1.5之间,根石深度在4~l0m之间。 ④黑下廷控导:始建于1998年,现有丁坝9道,坝顶高程超当地5000m3/s洪水位lm,坝间距100m,坦石坡度1:1.5,无根石深度10m左右,坡度1:1.1~1:1.3。 ⑤高朱庄工程:始建于1952年,现有坝、垛、护岸23道,顺堤长3075m,相应大堤公里桩号80+115~83+190。根石坡度大部分在1:1.0~1:1.3之间,深度大部分在10m以下,靠溜几率小。 ⑥王庵控导:始建于1998年汛后(郊区局段),有坝16道,垛3道,-6坝~-5坝顶高程超当地5000m3/s洪水位lm,-14垛~-7坝顶高程超当地4000m3/s洪水位lm,坝长100m,坝间距120m,坦石坡度1:1.5。-14垛~-12垛为抢修工程。 10.新中国成立后,黄河花园口站三次大洪水发生的时间和相应流量是多少?黄河下游最高洪水位发生在哪一年、流量是多少? 答:1954年8月5日,15000m3/s;1958年7月18日,22300m3/s;1982年8月12日15300m3/s。1996年8月5日7600m3/s,黑岗口水位84.30m、柳园口水位82.77m(大沽)。2003年9月3日2780m3/s。黑岗口水位82.88m、柳园口水位82.09m(大沽)。 11.什么是洪水? 答:洪水是河流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水位明显上升,流量比较大的水流。

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

摘要“数字地球”是遥感、遥测、数据库与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互联网/万维网、仿真与虚拟技术等现代科技的高度综合集成和升华。“数字黄河”是从数字地球外延而来,其关键的支撑技术是空间数据共享平台、元数据管理、空间数据仓库、异构环境管理复杂数据对象、分布式海量数据存储技术、无级比例尺模型等。 关键词数字地球数字黄河关键技术 一、“数字地球”的基本概念 由来:1998年1月,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报告。 要点:在三维地球的数字框架上,按照地理坐标集成有关的海量空间数据及相关信息,构建一个数字化的地球,即“数字地球”,为人们认识、改造和保护地球提供一种重要的信息源和新技术手段。 实质:数字地球是遥感、遥测、数据库与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互联网络(Internet)/万维网(Web)、仿真与虚拟技术等现代科技的高度综合集成和升华,是当今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推进:“数字地球”计划与我国的“国家信息化”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在国内也引起了我国领导人与科技界极大的关注。“数字地球”计划是中国21世纪信息产业发展的切入点,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技术保障。实现“数字地球”计划是关系到国家和国防的安危以及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 内涵与外延:“数字地球”的内涵实质上是信息化的地球,包括地球大部分要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的全部过程。外延包括数字区域与数字行业,如数字北京、数字福建、数字铁路、数字国土等。 数字地球的基础技术:多种分辨率的遥感技术、快速定位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WebGIS与Open GIS技术以及高速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等。 二、“数字地球”的支撑技术 “数字地球”的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模式可概括为: 3S(GIS/RS/GPS)+NET+VR 其中:GIS为地理信息系统;RS为遥感技术,GPS为全球定位系统;NET为网络;VR为虚拟现实。 关键技术包括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技术,海量数据的快速存储与处理技术,高速网络技术,WebGIS与OpenGIS的互操作技术,多分辨率多维数据的融合与主体动态表达技术,仿真与虚拟技术,元数据Metadata技术。 从“数字地球”与“数字黄河”应用需求看,应重点考虑以下关键支撑技术: 1.空间数据共享平台 地理空间信息具有基础性、区域性、共享性、综合性和分布性,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由于缺乏协调和管理,各个系统之间是独立的,对基础数据进行了重复采集和数字化,系统间缺乏交流和共享,不能适应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要求,限制了地理信息的广泛应用。 空间数据共享平台由通信网络、空间信息资源、空间信息处理服务和用户操作界面构成,实现各专业部门对基础信息和处理功能的共享,以及各专业部门信息和处理功能间的集成和融合的框架。 空间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数字地理空间信息和空间参考信息,具体有电子地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详细]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概要 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黄河治理开发工作.通过60多年的努力,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了黄淮海平原的安全.但黄河特殊的河情决定了治黄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流水沙情势的变化,以及新时期治水思路的转变,现有流域规划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200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关于开展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的意见》,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根据水利部批复的《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任务书》,本次规划修编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针对流域存在的主要水问题,研究制定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旱灾害的总体部署,研究提出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的政策措施.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水利部的工作部署,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有关单位会同流域九省(区),在全面开展现状评价、深入研究论证和充分协调的基础上,于修编完成了《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10年5月《规划》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专家审查;2010年9月水利部将《规划》送交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流域各省(区)人民政府征求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规划》进行了评估;2011年9月,环保部与水利部共同召开了《规划》环评篇章专家论证会;,水利部主持召开了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部际联席会议;《规划》通过了国务院有关部门会签;2013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该《规划》. 1. 流域概况 1.1 自然概况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千米(包括内流区 4.2万平方千米).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干流河道长3472千米,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黄河中游,干流

黄河流域水利信息化

黄河水利委员会:科学发展强化应用全面巩固提升"数字黄河"工程 2009-04-18 黄河水利委员会总工办主任李景宗发言 科学发展强化应用全面巩固提升"数字黄河"工程 在水利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黄委会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数字黄河"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科技支撑作用。鉴于"数字黄河"工程的先进性及其产生的影响和效益,《"数字黄河"工程研究与应用》与《黄河水资源调度管理系统》分别获得2007年度大禹水利科学一等奖和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当前,"数字黄河"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进一步统筹安排,突出重点,使"数字黄河"工程得到全面巩固与提升,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数字黄河”工程建设及应用取得新成绩 两年来,黄委坚持“管理、应用、共享”和“完善、提高、拓展”原则,着重完善了"数字黄河"工程已建系统,加大应用推广力度。 1、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复了《黄河下游近期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与《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项目建议书》,水利部审查通过了《黄河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会商支持系统及运行环境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黄委编制完成了《黄河遥感应用技术规划》和《"数字黄河"工程程数学模拟系统建设规划》两个专业规划。 2、六大应用系统取得新进展

"数字防汛"建设与应用取得了新进展。两年来,"黄河小花间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大部分项目建设完成;完成黄河防汛抗旱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之黄河防洪调度系统(一期)和黄河洪水预报系统、黄河流域三维电子江河系统、黄河水库运行信息平台、黄河防汛值班系统等的开发。 "数字水调"一期建设顺利完成,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二期)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数字水资源保护"方面,主要完成了《黄河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会商支持系统及运行环境建设初步设计》。 "数字水保"方面,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一期工程于2008年11月通过了验收;开展了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试验与分析及水沙动态监测工作;启动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数学模型研发工作。 "数字建管"方面,建成了防洪工程维护管理系统和工程安全评估模型,使工程建设与管理迈上了新台阶。 电子政务方面,基本完成了一期工程的建设,部分内容已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验收,实现了与水利部的互联互通及黄委机关内部的无纸化办公。同时,出台了电子政务方面的《黄委政务内网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试行)》、《黄委政务内网管理办法(试行)》等7个管理与使用办法。 2、加强了制度建设与信息资源整合共享 不断完善"数字黄河"工程的相关管理办法,搭建信息共享的技术平台,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工作取得了新进展。黄委内部已实现了实时水情数据、防汛数据、水调数据、基础地理数据等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黄委新制定颁发了《黄河灌区基础数据库表结构及数据字典》等10多个标准和管理办法。 3、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取得重大进展 在水利部信息中心的组织领导下,在其他流域机构的密切配合下,黄委承担编制了《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定额标准》。定额标准的贯彻实施将为"数字黄河"工程已建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更好的保障。 同时,黄委已组织编制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质量标准,并研究了黄委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的体制和机制。 4、数学模拟系统建设稳步推进

黄河花园口站年平均流量预报模型的建立于对比分析(修改稿)

黄河流域花园口站年平均流量预报模型的建立 与对比分析 吴立君,葛朝霞,曹琨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 210098;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8) 摘要:以黄河流域花园口站年平均流量为预报对象,通过建立多元逐步回归与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对该站的年平均流量进行拟合、预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拟合上,两者皆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其中时间序列分析模型拟合效果相对较好;对于1988年、1989年和1990年的预报结果,多元逐步回归模型的效果相对较好。由于多元逐步回归考虑了74项环流指数的影响,而时间序列分析则考虑到年平均流量的自身变化规律,所以在以后的实际运用中可综合应用这两种方法,以提高拟合预报合格率。 关键词:中长期水文预报,年平均流量,逐步回归,时间序列分析 花园口站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与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桃花峪只有很短的距离,它的多年平均实测年径流量为470亿m3,如包括上游被引用水量则年径流量为560亿m3。花园口作为黄河地上悬河的起点,也是黄河危险的开始,因此,花园口站的流量和水位就成为黄河下游的防汛标准,而花园口水文站的数据一直是黄河防洪、水资源调度和治理开发的重要依据。因此,做好花园口站的中长期水文预报,对下游的防洪以及区域的水资源合理利用都有重要作用。 以黄河流域花园口站的年平均流量为预报对象,通过多元逐步回归与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的建立[1],对该站1956―1987年间的流量值进行拟合,并对1988年、1989年和1990年3a的年平均流量做出预报。 1资料说明及两种模型的建立 1.1 资料说明 本文所用资料包括:①1954―1990年黄河流域花园口站各月流量(m3/s);②1954―1990年74项环流特征量逐月值。

郑州市黄河、淮河两大水系支流

郑州市黄河、淮河两大水系支流 郑州市地跨黄河、淮河两大流域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黄河流域包括巩义市、上街区全部,荥阳市、邙山区一部分及中牟县、新密市、登封市一少部分,面积183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4.6%;淮河流域包括新郑市、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区、金水区全部,新密市、登封市、荥阳市、中牟县和邙山区的大部,面积5616.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5.4%。全市有大小河流124条,流域面积较大的河流有29条,其中黄河流域6条,淮河流域23条。过境河道有黄河、伊洛河,多年平均过境水量444.1亿立方米(黄河花园口站),其中伊洛河过境水量31.4亿立方米(黑石关站)。 黄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古宗烈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公里。黄河由巩义市康店镇曹柏坡入郑州境内,经巩义市南河渡、河洛镇,荥阳市汜水镇、北邙乡、广武镇,邙山区古荥镇、花园口镇和中牟县万滩、东漳、狼城岗乡入开封市境。郑州境内河长150公里,流域面积1830平方公里,堤防长度71.422公里。黄河进入郑州市境邙山岭桃花峪以下,地势平坦,河床变宽,流速减缓,造成泥沙淤积,河床逐年升高,形成“悬河”,高出两岸地面 3-10米。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意思是说黄河中、下游最为险要,历史上“三年两决口”。郑州市所辖河段正处“豆腐腰”之处。据记载,历史上黄河曾决口1590次,改道8次,其中有三次改道在郑州市境内。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黄河在中牟县杨桥决口,大河夺溜,由贾鲁河、惠济河分道入淮,使河南12州县被冲,山东12个州县、安徽4个州县被淹;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黄河在中牟县九堡冲决,大溜分两股直泻东南,使河南的中牟、尉氏、祥符、通许、陈留、淮阳、扶沟、西华、太康、杞县、鹿邑及安徽的部分地区被淹;1938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为了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追击,下令扒开郑州花园口大堤,使黄河改道入淮,制造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人间浩劫,淹没豫东、皖北、苏北44县(市),受灾面积5.4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250万,89万人死于非命,造成震惊中外的“黄泛区”,使黄河泛滥于豫、皖、苏平原将近九年之久。 建国以来,国家十分重视黄河治理工作,把黄河防汛列入重点项目,投入大量资金在上游修建大量的水库和水土保持工程,在下游加高培厚两岸堤防,修筑坝垛工程,保证了黄河五十年安澜。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下游的防汛能力将由防御60年一遇洪水提高到千年一遇。据黄河花园口水文站实测,黄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44.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12.5亿吨。由于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年径流量差别较大。最大年径流量1964年为861.1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1960年只有201.2亿立方米,最大、最小年径流量比值为4.3比1;最大年输沙量1958年的27.8亿吨,最小输沙量是1961年的4.43亿吨,最大、最小输沙量的比值为6.3比1。建国后,黄河最大洪峰流量为1958年花园口实测流量2.23万立方米/秒。黄河在郑州市境内的支流有伊洛河、汜水河和枯河。 一、伊洛河 黄河的主要支流之一,由洛河和伊河组成,洛河和伊河在偃师市高庄汇流后称“伊洛河”。洛河发源于陕西省洛南县冢岭山;伊河源于河南省卢氏县关顿岭。伊、洛两河在偃师市高庄汇流后入巩义市,经回郭镇、芝田、康店、孝义、站街、南河渡等6个镇,在南河渡镇神北村注入黄河。伊洛河总长447公里,流域面积1.91万平方公里,在巩义境内河长37.8公里,

台阶式溢洪道滑掠水流水面线计算公式初探

【水利水电工程 】 台阶式溢洪道滑掠水流水面线计算公式初探 付 奎 ,刘韩生 ,杨顺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摘 要 :将台阶看作渠道壁面粗糙 ,根据蔡克士大等的明槽试验研究结果 ,推导了台阶坝面滑掠水流水深计算公式 。在 给定台阶高度和单宽流量的情况下 ,根据该公式 ,可以得出台阶式溢洪道的沿程水深 。 关 键 词 : 台阶式溢洪道 ; 滑掠水流 ; 水面线计算 中图分类号 : T V651. 1 文献标识码 : A do i : 10. 3969 / j . issn . 100021379. 2009. 06. 050 台阶式溢洪道是一种公认的新型高效消能工 ,目前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其消能特性 、掺气特性及压强特性等方面 。张志昌 等 [ 1 ] 利用计算光滑溢洪道沿程水深的边界层理论方法 ,将台阶 底部视为大粗糙度来计算台阶式溢洪道水深的沿程变化 ,通过 对计算值和实测值进行比较 ,来找出台阶坝面溢洪道水深的计 算方法 。 台阶式溢洪道的水流流态分为跌落水流 、过渡水流和滑掠 水流 。滑掠水流形态 (见图 1 ) 特征是水流在溢洪道上产生明 显的分区 ,即分为台阶内的水流旋滚区和台阶虚拟底板以上的 主流区 。一部分水流受台阶和主流区水流的共同作用 ,形成一 个较大的回流旋流区 , 旋滚方向由外向内 ,旋滚区外缘与台阶 凸角连线形成虚拟底板 ,顶托着主流在这个底板上滑行 。 1. 1 非均匀流段水深计算公式 设一微小流段 d L (见图 2 ) 为均匀流 , 则沿程水头损失为 αv 2 d h f = d h + d + i d L ( 1) 2 g 图 2 计算流段 由达西 - 威斯巴赫 (D a r cy - W e i sbach)公式可知 : v 2 Δ L = λ 4R 2g ( 2) h f 式中 :λ为沿程阻力系数 ;ΔL 为计算流段长度 ; v 为明渠均匀流 流速 ; R 为水力半径 , 台阶坝面多为大单宽流量 , 可认为 R ≈ h 。 积分式 ( 1 ) 得 1 2 2 h f = ( h 1 - h 2 ) + 2 g (α1 v 1 - α2 v 2 ) + Δi L ( 3) 1 取 R = 2 ( h 1 + h 2 ) ,α1 =α2 = ( 1. 7 ~ 2. 0) , 并根据连续 图 1 滑掠水流形态 h 1 2 q = h 2 v 2 , 则 v = h + h , 将式 ( 2) 性 方程可知 v 2 = v 1 , q = h 1 v 1 h 1 公式的推导 2 1 2 代入式 ( 1 ) 得 由文献 [ 2 ]可知 , 当 26 °<α < 55° (α为台阶坝面虚拟坡底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 时 , 滑掠水流开始出现的界限为 2 λq 2ΔL α1 q 2 2 + 2 ( h 2 - h 1 ) + Δi L ( 4) h 2 = h 1 - 3 2 g ( h 1 + h 2 ) 2 g h 1 h 2 h c = 0. 91 - 0. 14 tan α 因 h 1 、q 、i 、ΔL 等参数一般是已知的 , 故只需要求出沿程阻 力系数 λ就可以求出水深 h 2 。 d 式中 : h c 为堰顶水深 ; d 为台阶高度 。 影响台阶坝面溢洪道水流流态的因素十分复杂 ,目前尚无 有关台阶坝面溢洪道沿程水深计算的有效方法 ,笔者借助蔡克 士大等的试验结果 [ 3 ] ,对台阶坝面溢洪道沿程水深的计算方法 进行了研究 。 收稿日期 : 2008 06 20 作者简介 :付奎 ( 1983 —) ,男 ,四川隆昌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水工建筑 物高速水流 。 E 2m a i l: xnfk@ 163. com

黄河水情会商可视化支持系统建设研究

第23卷第1期2013年2月中国防汛抗旱 黄河水情会商可视化支持系统建设研究 吴德波1朱文杰2沈国庭3 (1.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郑州450004;2.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水文水资源局,郑州450004; 3.黄河水利委员会宁蒙水文水资源局,包头014030) 摘 要:采用B/S 三层架构体系,利用三维GIS 可视化技术,结合水文数据库和预报模型的输出成果,建设了黄河 水情可视化支持系统。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仿真技术,实现了水利工程、水文站等水利设施基本情况的查询;结合实时和历史水文资料,实现了洪水演进的动态展示以及水文信息的分析计算。系统在黄河防汛会商决策过程中得到了应用。 关键词:水情会商;可视化;B/S 三层架构;洪水演进;黄河 中图法分类号:TP311.52;TV882.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9264(2013)01-45-03 收稿日期:2012-10-19 作者简介:吴德波(1982-),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测报研究工作。 水文情报预报是领导指挥、调度和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三维可视化应用越来越广泛[1]。针对现有的防汛工作管理需求,建设黄河水情会商可视化支持系统,实现黄河流域水利概况和雨水情信息的三维显示,河道断面、静动态图像信息展示和洪水演进动态显示,提供及时有效的历史和实时雨情、水情、水资源等信息,对黄河水文气象预报会商、防汛决策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2.1系统结构设计 黄河水情会商可视化支持系统采用B/S 架构体系,集成数据库技术、.Net 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采取功能控制流和数据流交叉组织的方式,实现三维GIS 管理、分析等功能。分为基础 数据层、应用服务层和表现层3层(见图1)。基础数据层包括表、视图、存储过程、触发器等数据库对象,以及三维空间数据库的矢量数据对象。应用服务层是指对用户提交的指令及数据进行校验,再加工后将数据存储到基础数据层,或将基础数据层的数据提取后返回给表示层。表示层包含用户所见的界面,主要职责是为用户提供信息,以及把用户的指令翻译。2.2数据库建设 系统数据库建设包括水文业务数据库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入库前的检查、数据入库、建立索引、质量检查等步骤[2]。水文业务数据库主要来源于实时水情数据库、预报专用数据库、MM5暴雨模式预报数据、历史水文数据库等已建的数据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包括三维场景数据库、下游河道断面演变数据库、重要测站外景数据库、重要区域或者河段高精度遥感图像数据库等。三维场景数据库主要包括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数字线化地图数据(DLG)。下游河道断面演变数据库根据黄委水文局近年来测绘的下游河道断面数据建设。重要测站外景数据库通过对重要水文站(29个预报节点)实景摄录建立。重要区域 或河段高精度遥感图像数据库采用美国QuickBird 卫星2.44m 彩色/0.61m 黑白分辨率的遥感影像。 在数据库系统构建过程中,始终注意保持整体的协调和一致。所有数据均依照相应的编码、规范信息进行各种操作,以确保数据能够准确高效流动,在交互过程中不存在差错。另外,通过将不同类别的要素按层存放,建立索引以及图像与属性关联等方式,对数据库进 图1系统总体框架 表示层应用系统 应用服务层水文信息服务平台 基础数据层 数据库 1引言 2系统建设关键技术及方法 45

黄河花园口

黄河花园口 六月的骄阳将游人 驱赶的很散很散 大片的空地 只有树影相怜 少的出奇的黄河水 依旧浑浊 但没有汹涌起半点浪花 我看着困着 烈日下闪着白光的花园口雕塑 在三、五游人的谈笑中愈发的沉静 历史的沧桑 不过是不足八十年的记忆 而我们丢掉的 不知是如渊的黄河水 还是痛苦的过去 河南省淮阳中学高三:关士托 2019-05-23 六月的骄阳将游人 驱赶的很散很散 大片的空地 只有树影相怜 少的出奇的黄河水 依旧浑浊 但没有汹涌起半点浪花 我看着困着 烈日下闪着白光的花园口雕塑

在三、五游人的谈笑中愈发的沉静 历史的沧桑 不过是不足八十年的记忆 而我们丢掉的 不知是如渊的黄河水 还是痛苦的过去 河南省淮阳中学高三:关士托2019-05-23 六月的骄阳将游人 驱赶的很散很散 大片的空地 只有树影相怜 少的出奇的黄河水 依旧浑浊 但没有汹涌起半点浪花 我看着困着 烈日下闪着白光的花园口雕塑 在三、五游人的谈笑中愈发的沉静 历史的沧桑 不过是不足八十年的记忆 而我们丢掉的 不知是如渊的黄河水 还是痛苦的过去 河南省淮阳中学高三:关士托2019-05-23 六月的骄阳将游人 驱赶的很散很散

大片的空地 只有树影相怜 少的出奇的黄河水 依旧浑浊 但没有汹涌起半点浪花 我看着困着 烈日下闪着白光的花园口雕塑 在三、五游人的谈笑中愈发的沉静 历史的沧桑 不过是不足八十年的记忆 而我们丢掉的 不知是如渊的黄河水 还是痛苦的过去 河南省淮阳中学高三:关士托2019-05-23 六月的骄阳将游人 驱赶的很散很散 大片的空地 只有树影相怜 少的出奇的黄河水 依旧浑浊 但没有汹涌起半点浪花 我看着困着 烈日下闪着白光的花园口雕塑 在三、五游人的谈笑中愈发的沉静 历史的沧桑 不过是不足八十年的记忆 而我们丢掉的

国共两党“黄河归故”之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a10435580.html, 国共两党“黄河归故”之争 作者: 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8年第11期 1946年3月1日,黄河花园口堵口工程开工典礼举行,国民党政府以“拯救黄泛区人民”为名,暗藏“以水代兵”水淹解放区的祸心。从1946年初到1947年初,周恩来作为中共驻重庆首席代表与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及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围绕黄河归故问题进行反复斡旋与艰苦谈判,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保护了黄河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 黄河改道与黄河归故 1938年5月,侵华日军攻陷徐州,沿陇海线西犯,并于6月初占领开封,郑州形势岌岌可危。面对穷凶极恶的日军,蒋介石采用“以水代兵”之策,下令在郑州以北的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企图利用泛滥的黄河水阻挡日军西进。6月9日,黄河水由花园口冲出,经河南、安徽、江苏夺淮入海。人为制造黄河决口,虽然延缓了日军西进的速度,却给豫皖苏三省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84万公顷土地变为泽国,形成由西北至东南长达400余公里的黄泛区。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积极为发动全面内战做准备。此时,蒋介石下令堵住花园口黄河决口,让黄河水回归花园口决堤以前的故道,把自己打扮成黄泛区人民的“救星”。然而,在黄河故道无水的7年中,两岸老百姓逐渐从岸上迁徙到这条长600余公里、宽约6公里的河床上,垦荒耕种,黄河故道渐渐形成了1700多个村庄,生活着40多万人口。且大多在冀鲁豫和渤海解放区境内。蒋介石此举,名义上是“拯救黄泛区人民”,实则是“以水代兵”,企图水淹解放区。 《开封协议》与《菏泽协议》 1946年4月7日,鉴于黄河故道人民的强烈呼声和舆论压力,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和共产党走到谈判桌前,共商黄河归故实施方案。在周恩来的努力下,各方秉承合作、友善的主旨,取得谅解,达成《开封协议》。这份协议将与复堤有关的一系列问题提到了和堵口同等重要的位置,保证了黄河下游解放区的安全。 此后,国民党和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代表在中共代表陪同下,沿黄河故道直至入海口,进行实地勘察。4月15日,勘察团返回山东菏泽,举行了黄河问题的第二次谈判。在周恩来 倡导的抛弃一党私利、化干戈为玉帛精神感召下,各方代表達成《菏泽协议》,决定“复堤、修河、裁弯取直、整理险工等工程完成后,再行合龙放水”,“新建村由黄委会呈请行政院每人发给10万元(法币)迁移费”。 最终签订《上海协议》

基于数据应用及系统构架的流域三维可视化研究

基金项目:密云水库上游水土保持监测系统建设项目(海河水利委员会HX020014) 收稿日期:2004-04-28 第22卷 第8期 计 算 机 仿 真 2005年8月 文章编号:1006-9348(2005)08-0166-04 基于数据应用及系统构架的流域三维可视化研究 黄文波,黄健熙,吴炳方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随着流域综合治理的进展和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从宏观了解流域的自然条件在流域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流域三维可视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在流域管理中越来越体现其重要性。而流域三维可视化的关键在于其数据应用和系统架构。该文从数据应用和系统架构角度对流域三维可视化进行了研究。采用永定河潮白河流域DEM 数据及ETM +遥感数字影像数据进行三维建模,在VC ++平台上基于V ega 进行了二次开发,实现了流域三维可视化的基本功能,并探索了多级LOD 和多线程调度等相关技术。该文通过在数据应用和系统架构进行比较选择,提出了流域三维可视化的优化组合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三维可视化;数据应用;三维模型;系统架构中图分类号:TV131.65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f Valley 3D V isualizati on :Data Applicati on and A rchitecture HUANG W en -bo ,HUANG Jian -x,i WU B ing fang (In st it u te o f R e m o te Sen si ng A pplications ,Ch i nese A cadem y o f S ciences ,Be iji ng 100101,Ch i na) AB STRACT :W ith the deve l opm en t o f va lley comp rehensive tre at m en t and large -scale w ate r conse rv ancy eng i ne er i ng ,it s i m portan t to co m prehend va lley nature cond iti on m acroscop ica lly in v alley m anagem ent .V a lley 3D v isua lization can be used in integ ra ted m anag e m ent o f r i ve r as an i m po rtant too l and techno logy .D ata app lica ti on and a rch itec ture are m a jor issues o f V a lley 3D v isua lizat i on .Th is paper focuse s on the data app lica ti on and architecture of V a ll ey 3D v isua lizat i on .T he 3D m ode ls built on DEM da ta and ETM +I m age data o f Y ongding R i v er and Chaoba i R iver i mp le m ente the f unction o f V a lley 3D v isua lizat i on based on VC ++and V eg a ,and expound the techno logy o f L ev el o f D eta il and M u lti -thread .T hrough the compa red i m p le m ent m e t hod o f da ta applicat i on and a rch ite cture ,th is pape r prov i des an op ti m ized so l u ti on of V a ll ey 3D v isua lizat i on .K EY W ORDS :3D v isua lization ;D a ta app lication ;3D m ode;l A rchitecture 1 引言 流域三维可视化作为 数字流域 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观察者对整个流域的全貌有更加明了的认识,快速直观的从宏观上了解流域的地形地势、地表植被等信息,提供了流域问题决策支持的可视化表现方式。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流域综合治理的投入不断加大,使得水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展迅速,其中在流域的三维可视化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其应用的数据及系统架构都各不相同,文献[7]等采用DE M 数据利用O penG L 进行开发,建立了流域三维地形仿真系统,文献[3]以地形图、航空照片、SPO T 立体像对为数据源生成不同精度的DEM 进行 流域三维地形加工,文献[2]结合 数字清江 工程探索了流 域地理景观的G IS 数据三维可视化方法,文献[6]采用DE M 数据及M OD IS 影像,结合VRM ap2软件探讨了黄河流域三维仿真系统的构想与实现,文献[4]利用DEM 数据及其他矢量数据,在O pen GV S 基础上实现了南水北调工程仿真系统三维视景子系统。这些研究都为流域三维可视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流域三维可视化的任务是建立流域三维实时、交互的仿真地形环境,它是数字流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三维可视化的特点是对流域对象的描述更加细致、逼真和直观,系统的关键在于让用户对流域的水系河流、自然植被、地质地貌等特征有直观的认识。 流域的三维可视化研究主要考虑的是两部分内容:一是数据应用,即为可视化系统提供数据源――三维虚拟场景模型,而三维模型的生成又需要作为原始数据的地形数据及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