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师大《古代汉语》课程内部课件WORD整理版

南师大《古代汉语》课程内部课件WORD整理版

南师大《古代汉语》课程内部课件WORD整理版
南师大《古代汉语》课程内部课件WORD整理版

2012年2—5月《古代汉语》课件内容

董志翘

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

一、什么叫词类活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份也往往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例如,“手“是名词,通常作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这是古今一致的;但在“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这一特定的语言结构里,“手”却带上了宾语充当了句子的谓语,具有了动词的一般特点,执行了动词的基本职能,即由名词活用为动词。

二、词的活用与兼类: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每种语言都有一定比例的词是兼属两类或三类的,你怎样分类都难于避免。”

油:打一斤油(名)

油门窗(动)

这家伙真油(形)

计: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史记·项羽本纪》)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

益:雍水暴益,荆人弗知。(《吕氏春秋·察今》)

其家必日益。(《吕氏春秋·贵当》)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韩愈《师说》)这都是兼类,不是活用(活用属临时变用)但是活用与兼类又有联系,当一种活用经常化、约定俗成、被认可,就变成了兼类。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语义的变化比较特殊,只是偶然这样用,没有经常化,这算是临时‘活用’,不同于永久性的词类转变……‘别这么近视眼’里面的‘近视眼’也是临时活用作动词。这种活用如果经常化了,就成了词类转变。例如‘别废话’里面的‘废话’就应算是正式动词。”

先秦5部典籍调查结果(《尚书》《左传》《论语》《孟子》《韩非子》):

将:动(89%);名(11%)

友:动(62%);名(38%)

鼓:动(58%);名(42%)

衣:动(55%);名(45%)

怪:动(67%);形(16·5%);

名(16·5%)

尊:动(57%);形(43%)

耻:动(50%);名(形)(50%)

甘:动(53%);形(47%)

苦:动(59%);形(41%)

从以上统计看,这些词都是兼类词。那么为什么会说它们是活用呢?这是从现代眼光去看的。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词临时的活用可以发展成兼类,而有些兼类词的某一用法在历史发展中消亡了,变成了单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词,就简单地将它们古代的多类词性说成了活用(为年轻人读懂古书服务的)。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见教材)

(二)使动用法: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施行的,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主语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是动词本身的一种特殊法,指的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动词的使动用法并不改变动词本身的词性,但是使动宾之间的语义关系发生了变化,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因而使句子意义改变。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最常见的不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当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时,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不是主语而是宾语。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乃筑诸侯之馆。(《子产坏晋馆垣》)

强弩将军许延寿请延年为长史,从军败西羌,还为涿郡太守。(《汉书·严延年传》)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史记·张仪列传》)

例①“亡郑”是“使郑灭亡”;例②“归之”是“使郑伯归国”;例③“败西羌”即“打败西羌”;例④“坐之”是“使他坐”。有时候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仍然可以是使动用法。例如: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赤壁之战》)

例①承上文“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而言,“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之省略,“来”仍是使动用法。例②“走”从文义判断是使操军败逃。

古汉语中用为使动的及物动词,常见的有:

(A)“行、走、进、退、出、入、归、反(返)、来、往”等表“行走”义的动词:

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韩非子·十过》)

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左传·襄公十四年》)

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史记·鲁世家》)

(B)“起、立、坐、伏、居、寝”等表起居义的动词:

华元登子反床,起之。(《左传·宣公五年》)

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史记·信陵君列传》)

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史记·张仪列传》)

(C)表“兴亡”“屈伸”“沉浮”“生死”“冻馁”“惊惧”义的动词: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孟子·梁惠王》)

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不若人也。(《孟子·告子》)

其意盖将死我于囊中而独窃其利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与一般的动宾关系在形式上没有区别,因而只能从意义上去分辨。试比较以下例句:

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后汉书·龚遂传》)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晋灵公不君》)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魏风·硕鼠》)

会高帝山脚,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史记·留侯列传》)

孟子将朝王。(《孟子将朝王》)

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夫子加齐之卿相》)

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左传·城濮之战》)

王辟左右。(《龚遂传》)

①②两例中,②例中“饮”是使动用法,旧读yìn。③④两例中,④例中的“食”是使动用法,旧读sì。⑤⑥两例中,⑥例中的“朝”是使动用法。⑦⑧两例中,⑧例中的“辟”是使动用法。

吕叔湘“说‘胜’和‘败’”(《语文近著》,上海教育出版社p.110)

1984年5月13日《光明日报》和《北京日报》报道同一则新闻,标题不同:

《光明日报》:中国女篮大败南朝鲜队

《北京日报》:中国女篮大胜南朝鲜队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世之灾,妬贤能。飞廉知政任恶来。卑其志意,大其园囿,高其台。(《荀子·成相》)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韩非子·说林下》)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太后不相魏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史记·项羽本纪》)

齐王欲将孙膑。(《史记·孙膑列传》)

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圉人)遂杀公若。(《左传·定公十年)

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胡铨《上高宗书》)

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史记·陈涉世家》)

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苏秦列传》)

(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造句编》:“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是事实,而后者是虚拟的”要辨别一个动作是“见之于事实”,还是“存之于心理”。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国语·越语》)

(小国之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故乌获轻千钧而重其身,非其身重于千钧也,势不便也;离朱易百步而难眉睫,非百步近而眉睫远也,道不可也。(《韩非子·观行》)

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白居易《与元九书》)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今我在也,而人皆藉我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四)名词作状语

陈涉首难,豪杰蜂起。(《汉书·陈胜传》)

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世说新语·识鉴》)

臣事范(吉射)、中行氏(荀寅),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故国士报之。(《史记·刺客列传》)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渎。(《韩非子·五蠹》)

(五)动词作状语

区别几种复杂动词谓语

项庄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韩非子·五蠹》)

秦王还柱而走。(《战国策·燕策》)

佣者笑而应曰:“…”(《史记·陈涉世家》)

民扶老携幼。(《战国策·齐策》)

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

文选《老子》《庄子》

《老子》

(一)(道经·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知美之为美:“美为美”本是一个判断句,意为: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在主语“美”与谓语“为美”之间,用“之”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然后充当“知”的宾语。下文“知善之为善”,句式与此同。斯:指示代词,“这”。在句子中相当“这就”。《左传·成公七年》:“知惧如是,斯不亡矣。”已:通“矣”,句末语气词。表示报道语气,相当于“了”。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有无相生:“生”,产生,生成。语本《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长短相形:“形”,表现,显现。如成语中的“义形于色”。“长短相形”意为:长和短是相互体现的(有长才显现出短,有短才显现出长)高下相倾:“倾”通“盈”,乃“充满”、“充盈”之义。“高下相盈”意为:高处与低处是互相补充(充盈)的。简本甲作“浧”(音yínɡ,同“盈”)帛书甲、乙本作“盈”,后因避汉惠帝刘盈之讳而改“倾”。音声相和:古人所谓“声”,乃指原始而自然简单的声音,“音”则指经过艺术处理美化后的“声”的组合,即“乐音”。《礼记·乐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一痕迹,在现代汉语的一些词中仍有反映。如:风声、雷声、吠声、哭声、笑声中的“声”均指自然简单之声;音律、音节、音准、音叉中的“音”均指乐音。“音声相和”意为:音与声是相互应和的。前后相随:“随”,跟随,随从。意为:前和后是互相随从的。也就是说:要彼此顺列起来,才看得出前后次序。

恒也。

这是永恒不变的。此二字传世本无,据马王堆帛书甲乙本补。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处(chǔ)无为之事:处:行、做。行不言之教:行:施行。不辞:“辞”通“始”。帛书乙本作“万物昔(作)而弗始”,傅奕《道经古本篇》及敦煌本作“万物作而不为始”,当是。“辞”籀文作“辝”,与“始”同谐“台”声。此句意为:听任万物兴起(皆顺其自然)却不为倡始。为而不恃:“恃”,依仗,倚靠。成语有“有恃无恐”。“为而不恃”,意为:有所施为却不依仗它(不图报)。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不去:去,离开、失去、丧失。(清凉山的钟声)

本文大多为韵文: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生”、“成”、

“形”、“倾(盈)”押韵,古音均在“耕”部。“和”、“随”押韵,古音在“歌”部。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事”、“辞(始)”、“有”、“恃”押韵,古音皆在“之”部。“居”、“居”、“去”押韵,古音皆在“鱼”部。

郭店楚简作: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有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是以聖人居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爲而弗恃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也,

是以弗去也。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三十辐共一毂:辐:车辐条。《说文》:“毂,辐所凑也。” 共,“拱”之古字。乃“环绕”“凑集”义。《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集注:“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此义后代写作“拱”。当其无:正在那空虚的地方。当:介词。相当于“在”。《晏子春秋·杂下四》:“鴞当陛,布翼,伏地而死。”《史记·秦始皇本纪》:“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埏埴以为器:河上公注:“埏,和也。埴,土也。和土以为饮食之器。”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三:“埏,揉也。”《集韵》:“埏,和也。”《荀子·性恶》:“故陶人埏埴而为器。”杨倞注:“埏,击也;埴,粘土也。击粘土而成器。” 马叙伦曰:“《说文》无…埏?字,当依王弼本作…挻?,而借为…抟?。”《说文》:“挻,长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凡柔和之物,引之使长,抟之使短,可折可合,可方可圆,谓之挻。”《战国策·齐策三》:“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挻子以为人。’”高诱注:“挻,治也。”《淮南子·精神训》:“譬犹陶人之挻埴。”高诱注:“陶人,作瓦器之官也。顿泥坯,取之于地已为器。”《说文》:“抟,以手圜之也。从手专声。”摶埴,谓以粘土捏制陶器的坯。《周礼·考工记序》:“抟埴之工二。”郑玄注:“抟之言拍也;埴,粘土也。”贾公彦疏:“以手拍粘土以为培乃烧之。”又“抟治”,抟土为砖。《晏子春秋·谏下四》:“景公令兵抟治。”王念孙《读书杂志·晏子春秋一》:“案‘治’者,砖也,‘抟治’,谓抟土为砖。”《太平御览》卷七八引汉应劭《风俗通》:“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埏”、“挻”古音“书”母“元”部;“抟”古音“定”母“元”部。(照三归端)《说文》:“埴,粘土也。”《释名·释地》:“土黄而细密曰埴。”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凿户牖以为室:户:单扇门。亦泛指门户。《论语·雍也》:“谁能出不由户?”刘宝楠正义引《一切经音义》“一扇曰户,两扇曰门。”牖:窗。《说文》:“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段玉裁注:“交窗,以木横直为之,即今之窗也。”“窗”,古字为“囱”,原始穴居时代窗设于屋顶,通气采光。《说文》“向,北出牖也。”故最早只有天窗,“窗”本是天窗,后口语中窗的总称;“牖”本是内壁窗,可作窗的通称。“向”,上古外壁北窗;也作窗的泛称。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其中两个“之”均为指示代词复指提宾。将介词宾语“有”、“无”提到动词谓语“以”前。即:“故以有为利,以无为用”。意为:所以“有”给人以便利,而只有跟“无”配合才能起作用。

全文均以“用”为韵。“用”古音在“馀”母“东”部。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其犹张弓与:“其”,语气词,表示推测。这里乃“大概”之义。“张”,安上弓弦或拉紧弓弦。《诗·小雅·吉日》:“既张我弓,既挟我矢。”《说文》:“施弓弦也。从弓长声。”“与”,句末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有猜想语气。后写作“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抑”,向下压。“举”,向上抬。有馀者损之:“损”,减少。《说文》:“损,减也。”《墨子·七患》:“岁馑,则仕者大夫以下皆损禄五分之一。”

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损不足以奉有馀:其中“以”是连词,跟“损有馀而补不足”的“而”同义。但是,“孰能有馀以奉天下”的“以”是介词,表示“用”的意思,它的宾语是有馀”,放在“以”的前面。“是以圣人为而不恃”的“以”也是介词,表示“因为”,它的宾语是“是”,也放在“以”的前面。道者:遵循天道的人,即书上注的“有德的人”。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不处:不居。不居功。其不欲见贤邪:“见(xiàn )”乃“表现”、“显现”义,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现”。大概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吧。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与”、“举”、“补”押韵,古音皆在“鱼”部。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处:“馀”、“下”、“者”、“处”押韵,古音皆在“鱼”部。

(四)(德经·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小国寡民:“小”、“寡”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国家小小的,人民少少的。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什”,十倍;“伯”通“佰”,百倍。“什伯”指众多。一说:“什伯”指士卒部曲之名。《淮南子·兵略》:“正行伍,连什伯。”《史记·秦始皇本纪》:“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什伯之中。”如此,“什伯之器”即指战争工具。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重死”:以死为重,亦即把死看得很重,爱惜生命。《说文》:“徙,移也。从辵止。”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虽有舟舆:“舟舆”,车船。舆本指车箱。汉王符《潜夫论·相列》:“巧匠因象,各有所授,曲者宜为轮,直者宜为舆。”宋王安石《易泛论》:“舆,有承载之材,而亦非车之全者也。”泛指車子。无所乘之:无所,动词“无”和代词“所”组成的固定结构,相当于“没有……的地方(必要)”“无所乘之”即:没有乘坐它的地方(必要)。陈之:陈列它,摆出它。复结绳而用之:复,重新。结绳,原始的记事方式。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甘”、“美”、“安”、“乐”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即:认为自己的饮食甘甜,衣服华美,住居舒适,习俗安乐。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相:相互。

“小国寡民”,是针对当时诸侯兼并,“广土众民”的政策而发的,认为“广土众民”是社会混乱及一切祸患的根源。反映了当时厌恶战乱的古代小自耕农的理想社会。

《庄子》

不龜手之藥(莊子·逍遙逰)

龟:通“皲”,手足冻裂。“龟”本为龟鳖义。借为“?”。《说文·足部》:“?,瘃

足也。从足囷声。”后来写作“皲”,《说文新附》:“皲,足坼也。从皮军声。”按:龟,古音“见”母“微”部;“皲”古音“见”母“文”部。两字声同,韵“微”、“文”对转。龟手: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手皲裂。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贻,赠送;给予。《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瓠:“葫芦”,后来缓读之则为“葫芦”。就如“扶摇谓之飙”、“不可谓之叵”。种(zhǒnɡ):种子,名词。我树之成:树:种植,动词。《说文·木部》:“树,木生植之总名也。”徐鍇《说文解字通释》:“树之言竖也。”引申为种植。上古名词“树木”义用“木”,秦以后“树”才主要用作名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实五石(dàn):实:容纳,盛下。动词。《孟子·滕文公下》:“其君子实玄黄于篚,以迎其君子。”《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石:量词,计算重量的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以盛(chénɡ)水浆:盛,以器装物,动词。浆:古代一种用以解渴的微酸饮料。《诗·小雅·大东》:“或以其酒,不以其浆。”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水·浆水》﹝释名﹞引陈嘉谟曰:“浆,酢也。炊粟米热,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白花,色类浆,故名。”其堅:它的堅固程度。瓢:本葫芦之一种,后称以老熟的葫芦对半剖开制成的舀水或盛酒器。则瓠落无所容:瓠落,叠韵连绵词。同“廓落”,大貌。“瓠”,鱼部,“落”,铎部,“鱼”、“铎”对转。非不呺然大也:呺,空虚巨大。陆德明《经典释文》:“呺,本亦作号。”《说文》无“呺”字,盖“号”之俗写。《说文·口部》:“号,痛声也。从口丂声。”借为“枵”,《尔雅·释天》:“元、枵,虚也。”虚则有大义。故曰“枵然大也”。枵然:空虚巨大的样子。按:号,古音“匣”母“宵”部;枵,古音“晓”母“宵”部。韵同,声仅清浊之別。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掊:击破,砸破。

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泙澼絖為事。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固:副词,确实,实在。《孟子·梁惠王上》:“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拙:笨拙,不巧。现代汉语中“拙劣”、“笨拙”成语“弄巧成拙”中之“拙”均为此义。世世以洴澼絖为事:洴澼:成玄英疏云:“洴,浮,澼,漂也。”《庄子集释》引卢文弨曰:“疑洴澼是击絮之声。洴澼二字本双声,盖亦象其声也。”《集韵·青韵》:“洴,洴澼,漂絮声。”本为击絮漂絮之声,引申为漂洗,作动词。絖:丝棉絮。乃“纊”之异体字。《说文·糸

部》“纊,絮也。从糸廣声。絖,纊或从光。”今简化为“纩”。泙澼絖:漂洗丝棉絮。一说在水中击絮。宋高似孙《纬略》卷十一:“漂絮,击絮也。宋景文公诗‘药有不龟方,击絮管无妨’,亦以漂为击也。事:职业。

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泙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鬻技百金,請與之。’今一朝鬻技百金:鬻(yù):卖。《孟子·万章上》:“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百金:金百镒。金,货币单位,战国至秦以一“溢”为一“金”,重二十两。《战国策·齐策一》:“公孙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高诱注:“二十两为一金。”因为超出古十六两为一斤,故称“溢”后来专造“镒”字。汉代以后始以一斤为一金。请与之:请,表敬副词,请允许我卖给他。

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越有难:越国发难。“灾”一般指自然界的灾祸,如旱灾、火灾、蝗灾;“难”一般指人为的变乱,如国难,家难。越有难,即越国发难,此指越国入侵。败: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败。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乎!大樽:樽,本指盛酒器。唐李白《前有樽酒行》之一:“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这里指状如酒樽,缚在身上凫水救生的葫芦。古人亦称“腰舟”。(电视剧《解放》周恩来渡黄河用此)蓬之心:蓬:本指蓬草,因蓬草弯曲纷乱,故引申出曲屈;散乱。《山海经·海内经》:“玄狐蓬尾。”汉扬雄《长杨赋》:“头蓬不暇梳。”蓬之心:指蓬草那样曲屈不通的想法。

胠篋(莊子·外篇)

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胠:《说文·肉部》:“胠,亦(腋)下也”本指人之腋下,名词。腋处人身两侧,故引申出“从旁边打开”义,动词。箧:小箱子。《说文·匚部》“匧,匣也。从匚夾声。俗作篋。”后简写作“箧”。囊:《汉书·陆贾传》:“赐贾橐中装直千金。”颜师古注:“有底曰囊,无底曰橐。”匮:“柜”之古字。本义为柜子,从匚贵声。后来兼表“匮乏”义,故本义另造“櫃”字,现又简化为“柜”。(本来“柜”是旁开门的,“箱”是上开门的。我国的“冷柜”、“冰箱”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古代就有冰箱,是上开门的,即用古名命名泊来品。)摄:义为收紧、勒紧。《说文·手部》:“摄,引持也”,从引持义引申出收紧义。缄縢:缄、縢均为绳索义。《说文·糸部》:“缄,所以束箧也,从糸咸声。”,即用来捆扎箱箧的绳子。《说文·糸部》:“縢,缄也,从糸朕声。”《玉篇·糸部》:“縢,绳也。”扃鐍:扃,从外关门的门闩(shuān)。《说文·户部》:“扃,外闭之关也。从户冋声。”段玉裁注:“关者,以木横持门户也。”鐍,本指有舌的环,用来系扣的。本文“扃鐍”相当于用来锁闭箱柜的锁钥。则必摄缄縢,固扃鐍:“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扃鐍牢固”。

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缄縢扃鐍不固:为主谓结构,用“之”取消其独立性,然后充当“恐”的宾语。

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不乃……也:不就是……吗?

下面略去两段,其实很重要

①齐国田常诈仁(小斗入、大斗出。收买人心)最终杀齐简公篡国。(仁国一起窃)

②跖之徒问盗跖:“盗益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川:山泉向山谷中流注的水道,一般是从高处流向低处。故今山陵、高原地区的不少水道称川,比如“四川”,日本是中高周边底的岛国,大多河流均从山上流向四周入海,故均称“川”(かわ)。夷:《说文·大部》:“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本义指东方少数民族。通“易”,平坦。如今成语“化险为夷”、“履险若夷”、“塞井夷灶”等。渊:深潭。《说文·水部》:“渊,回水也。从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貌。渊或省作囦,古文从囗水。”实象一潭深水。(颜回,字子渊)无故:没有意外变故。

虽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圣人(之法)重要起来”,亦即:重视圣人之法。利:名词的使动用法,重利:使盗跖得厚利。

為之斗斛以量之,則並與斗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以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为之斗斛:双宾语句,“斗斛”为直接宾语,“之”为间接宾语。意为:给天下人制定斗和斛。下面各句句式同。

为之仁义而矫之:矫,纠正。《说文·矢部》:“矫,揉箭箝也。”本指矫正箭杆,使曲为直。后泛指匡正、纠正。如“矫枉过正”、“矫世励俗”

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钩:此指衣带钩,古人束腰革带上的钩。一端曲首,背有圆钮。或作动物形,或铸有花纹,不一。多用铜制,亦有用铁或金玉等制作者。此处喻小物也。诛:惩罚、制裁。此处被动用法,被惩罚。(责备—惩罚—杀戮)

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斗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前一句,《史记·游侠列传》引为“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意思是说“这些诸侯的门面上还挂着仁义的招牌”。则是非:那么│这样│岂不是。揭诸侯:揭于诸侯,高踞诸侯之上,即“称霸诸侯”。(《邓析子》作“霸诸侯”)弗能劝:弗能劝(之):不能使他们受到鼓励。斧鉞:钺:大斧。此喻严刑峻法。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见《老子》三十六章,《韩非子·喻老》:“故曰:…鱼不可脱于深渊。?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则制臣,在臣则胜君。”此言鱼一旦脱离水便为人所擒,圣人的法制公开向人宣示,便会被大盗所利用。(“仁义”、“法”分别隐射儒、法两家。)

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殚:尽。残: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天下之圣法残”,意为:使天下的圣法全部毁灭。与论议:与(之)论议,与(民)讨论(大道),这一大道,当指庄子的主张。

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擢:《说文·手部》:“擢,引也。”此指拔掉。“擢乱六律”意为:拔掉律管,使音阶混乱。铄:《说文·金部》:“铄,销金也。”本指销熔金属,此泛指销毁,毁坏。如后文之“则天下不铄矣”。竽:一种管乐器,瑟:一种弦乐器(据说二十五弦),竽瑟,泛指一切乐器。始人含其聪:人们才能开始保全听觉能力

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文章:错杂的色彩或花纹。散: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五色分离”。五采:五彩。古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胶:粘住明:视觉能力。

毁絕鉤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钩:画曲线的工具。绳:墨斗中的弹绳,用以画直线的工具。《庄子·马蹄》:“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规:圆规,画圆的工具。矩:一种折尺,画方形的工具。巧:天工之巧,非人工之巧。

(按:“而弃规矩”当为“面弃规矩”之讹,《汉书·项籍传》:“马童面之”颜师古注:“面谓背之不面向也。”字又作“偭”,《广雅·释诂二》:“偭,背也。”《楚辞·离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王逸注:“偭,背也。”《汉书·贾谊传》:“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蚓”应劭注:“偭,背也。欲舍蟂獭,从神龙游也。”颜师古注:“偭音面。””《荀子·解蔽》:“背而走”杨倞注:“背,弃去也。故“面弃”为同义复词,为“背弃”“弃去”义。而古文献中“面”“而”互讹者甚众。(详董志翘《“而弃规矩”臆解》,载《文学遗产》1989年第1期)

故大巧若拙:见《老子·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此句意为:真正的天工之巧似乎比人工雕琢的之巧显得笨拙。言外之义:能顺天工之自然,不着人为才是大巧(树根艺术)

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曾:曾参,字子舆,春秋末人。与其父曾皙均为孔子弟子——孝。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著有《孝经》史:史鰌,字子鱼,春秋时卫灵公之直臣——忠直。“病且死。谓子曰:‘吾不能进蘧伯玉,退弥子瑕。生不能正君,死不能成礼,置尸北堂足矣。’鰌死,灵公往吊丧,其子具言。公曰:‘夫子生而进贤,退不肖,死以尸谏,可谓忠矣。’乃召蘧伯玉为卿,退弥子瑕,徙丧正堂,成礼而后返。卫国以治。”杨:杨朱,字子居。战国时人,——利己。反对儒墨,主张贵生,重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但也反对对他人的侵夺。墨:墨翟,战国时人,——兼爱。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玄同:语出《老子》:“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含藏不露,不显锋芒)

而以爚乱天下者也:爚:本指火光,引申为炫耀。“以爚乱天下”中“以爚”是介词词组,修饰使动词“乱”。意为:因为炫耀而使天下人迷乱。

《莊子釣於濮水》(莊子·秋水)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濮水:①河南濮阳县南②山东濮县《说文》:“濮水出东郡濮阳,南入钜野。”段注:引《水经注》:“今濮河自河南封丘县……合洪河入山东濮州界。”庄子是河南人,当以教材注为善。先:用作动词,提前表明意图。陆德明《经典释文》:“谓宣其言也。”指用非正式地方式去传达楚王地意旨。犹如今的传话、吹吹风、打招呼,征求一下意见。此义后专造一字“诜”,《说文·言部》:“诜,致言也。” 愿:希望。前面省略主语“楚王”,《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君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累:烦劳,托付。成玄英疏:“愿以国境之内委托贤人。”《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威王闻庄周贤,使厚币聘之,许以为相。”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顾:回头看。《说文·页部》:“顾,还视也。”如成语中的“瞻前顾后”,后来引申为转动头看,如“左顾右盼”等。神龟:龟甲用来占卜,决事神灵。取龟长寿为贞物。亦称“蔡”,《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且致大蔡焉。”杜预注:“大蔡,大龟。”死已三千岁矣:死的时候已经活了三千年了。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巾”、“笥”均名词用如动词,即“用巾包好”、“用竹箱装起来”。连词“而”连接动词“藏”,构成连动式。“藏之()庙堂之上”“庙堂之上”前省介词“于”,介进处所。

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塗中乎?宁:宁肯,宁愿。塗:《广雅·释诂三》:“塗,泥也。”“宁……宁……”选择问句,意为:它是宁肯死去为了留下骨头而被看得珍贵呢?还是宁肯活着在污泥里拖着尾巴行走呢?《战国策·赵策四》:“人之情,宁朝人乎?宁朝于人也?”

《曹商使秦》(莊子·列禦寇)

宋人有曹商者,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車數乘;王說之,益車百乘。其往也:曹商之往也。“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表时间。说:悦之古字。乘:一车四马。

反於宋,見莊子曰:“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穷:本指“尽”,这里指偏僻。闾:本指里巷的大门。《说文》:“闾,族居里門也。”引申泛指里巷、乡里。阨(è):本义为阻塞,通“隘”,狭窄。穷闾阨巷:偏僻狭小的里巷。织屦:打草鞋(麻鞋)。屦,单底鞋。多以草麻、葛、皮等制成。故需编织。后亦泛指鞋。注意:上古时期,“履”一般作为动词,乃踩踏义,后来才表示“鞋子”义。槁项黄馘:槁:干枯,干瘦。项:《说文》:“头后也。”本指脖子后面,后泛指脖子。馘:一音ɡuó,古代战争中割取所杀敌人或俘虏的左耳以计数献功。引申指左耳,也指俘虏。一音xù,指脸、脸面。俞樾《平议》:“馘,疑 假字。《说文·疒部》:‘ 头痛也’黄 头痛而色黄。”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悟,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从,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一朝使万乘之主醒悟就让百乘车跟随着我。商之所长也,商之所短也:所字通常用在及物动词前,与之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如:所见=见到的();

所闻=听到的()。而用在形容词前面,则此形容词用为动词。如:所长=擅长的();所短=短缺的()。

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痈、痤:《说文·疒部》“痈,肿也。”“痤,小肿也。”《玉篇·疒部》:“痤,疖也。”《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痈疽,深为疽,浅

为痈;大为痈,小为疖。”舐:用舌头舔。《说文·舌部》:“舓,以舌取食也。”“舓”即“舐”之异体字。破痈溃痤:破、溃,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痈破使痤溃,也就是治好痈痤。

文选:《吕氏春秋》

察传(吕氏春秋·慎行论)

夫傳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传言:传世本作“得言”,王念孙《读书杂志》、陶鸿庆《读吕氏春秋札记》均认为“得”为“传”字之误。陶云:“即本篇命名之旨,下句‘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正承此‘传言’而来。”察:《说文·宀部》:“察,覆审也。”乃复核,调查之义。《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善之,必察焉。”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玃:《说文·犬部》:“玃,大母猴也。”据《尔雅·释兽》郭璞注:“似猕猴而大,色苍黑,能攫持人,善顾盼。”即大猿,或猩猩之类。母猴:“玃似母猴”,母猴,即猴,字又作马猴、猕猴、母猴、沐猴,皆一声之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猴”下云:“母猴乃此兽名,非谓牝者。沐猴、猕猴皆语之转。”又云:“单呼猴,累呼母猴,其实一也。”马猴:《红楼梦》二八回“女儿愁,绣房撺出个大马猴。”猕猴:白居易《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韵》詩:“猕猴看枥馬,鹦鹉唤家人。”母猴:《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宋人有请为燕王以棘刺之端为母猴者,必三月斋,然后能观之。”沐猴:《汉书·西域传上》:“(罽賓)出封牛、水牛、象、大狗、沐猴、孔爵。”颜师古注:“沐猴,即弥猴也。”成语“沐猴而冠”章炳麟《新方言·释动物》:“沐猴:母猴;母猴:猕猴;今人谓之马猴,皆一声之转。”

ま——马猴

み——猕猴

む——母猴

め——

も——沐猴

六十多年前闻宥先生云“猴,缅文语mjōk(汉语‘沐猴’之‘沐’muk)”,张永言先生认为是外汉复合词。即缅文的mjok音译为“沐”再加上汉语的“猴”。诸如“啤酒”、“卡车”之类(张永言《语源探索三例》,详《语文学论集》增补本,语文出版社1999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这就是愚者犯大错误的原因。过:过错,名词。里作动词,犯错误。

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而:假设连词,如果,若。审:《说文·宀部》:“审,悉也。”故“审”本为详细,仔细义。引申之,则有详究、细察义。

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人,名夷吾,字仲。史称管子。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

军,到齐国。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召忽奉公子纠出奔鲁。后襄公被杀,鲁送公子纠回齐国,结果公子小白先入齐,做了国君,即齐桓公。桓公命鲁杀了公子纠,召忽殉主自杀。管仲坐囚车回到齐,由于鲍叔牙的推荐,作了齐国的相,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孙叔敖:(约前630-前593),蒍氏,名敖,字孙叔,春秋时期楚国期思(今河南固始)人,楚国名臣。奇丑,幼时杀两头蛇。后因父罪放逐在海子湖边,经沈地之尹名筮者举荐,被楚庄王任用,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吴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约公元前520-前465),大禹后裔。春秋末期越国的君主。吴王阖闾曾于公元前496年被越军所败。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为了保存力量,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通过行贿吴太宰伯嚭,向吴称臣乞和。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时时不忘灭吴雪耻。他任用范蠡、文种等人,改革内政,休养生息。后来勾践利用夫差北上争霸、国内空虚之机,一举攻入吴国并杀死了吴太子。夫差返国后只得言和。勾践不断举兵伐吴。勾践二十四年,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亡。智伯:即荀瑶(?-前453)即智襄子,又称智瑶,后世多称智伯、智伯瑶,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他于公元前475年成为晋国执政,晋哀公完全在他股掌之中,此后欲灭同列卿位的赵、魏、韩三家并取代晋国,刚愎自用,听家臣张武之言,威胁魏、韩二家于公元前455年共同

对赵氏(赵襄子无恤)发动晋阳之战。此后赵襄子派人向魏、韩陈说利害,魏、韩因而与赵氏联合反攻智氏,智伯被赵襄子擒杀,智氏就此衰落。

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熟论:仔细周密地考量。“熟”有仔细周密义,如《韩非子·解老》:“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而“论”为思考审量义。《礼记·王制》:“凡官民之才,必先论之。”郑玄注:“论,谓考其道行德气。”《吕氏春秋·论人》:“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高诱注:“论,犹量也。”故此“论”与“审察”相近。

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重黎:我们书上作一人,为颛顼之后代。历来有不同说法:从东汉郑玄到清代孙星衍均主二人说。《国语·楚语下》:“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

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山海经·大荒西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

重及黎。”《史记·历书》及《史记·太史公自序》中都是分

开的。但目前标点本很乱。

原华中师范学院黄建中先生《重黎考辨》

(80年代《华中师院学报》)可参看。

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

五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1 2 3 4 5 6 7

八风:

艮震巽离坤兑乾坎

山雷风火地泽天水

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

炎风滔风熏风巨风凄风飓风厉风寒风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平:平安。这里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平天下:使天下安定。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溉:摡,洗涤。通假字。汲:打水。《说文·手部》:“摡,涤也。从手既声。《诗》曰:‘摡之釜鬵’。”段玉裁注:“溉,多借为濯摡字。”《诗·桧风·匪风》:“誰能亨魚?溉之釜鬵。”毛传:“溉,涤也。”孔颖达疏:“《大宗伯》云:‘祀大神则视涤濯。’《少牢礼》:‘祭之日,雍人溉鼎,廪人溉甑。’是溉、涤皆洗器之名,故云:‘溉,涤也。’”而出溉汲:於是需出門洗物打水。

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闻: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聞之於宋君:即“使之闻于宋君”,意为:使此事传到了宋君耳中。

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史记:记载历史的书。《史记·周本纪》:“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张守节正义:“诸国皆有史以记事,故曰史记。”后代用来专称《太史公书》,遂成为书名。

是非之經,不可不分。经:界限。本指纺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引申为界限。

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緣:本义为衣服的滚边,引申为沿着,再引申为循;顺。《管子·侈靡》:“故缘地之利,承从天之指。”尹知章注:“缘,顺也。”汉桓宽《盐铁论·刑德》:“法者,缘人情而制,非设罪以陷人也。”以为所闻:以(此)审察听到的东西。

通論:(十三)介詞、連詞

古代汉语虚词研究的历史状况

(一)元以前,虚词解释散见于经典的训诂中。《诗·广汉》:“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毛传:“思,辞也。”说文》:“皆,俱词也。”“矣,语已词。”

(二)元——清:出现解释文言虚词的专著。元卢以纬《语助》;清袁仁林《虚字说》;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三)清末——民国:出现系统语法理论书。马建忠《马氏文通》;陈承泽《国文法草创》;杨树达《高等国文法》(《词诠》;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

(四)解放以后:

介词

一、介词的定义:《马氏文通》第七章:“凡虚字用以连实字相关之义者,曰介字。介字云者,犹为实字之介绍耳。”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介词常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做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以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等。”

二、古汉语介词的特点:

(一)大多由实词虚化而来,在一段时间里,既任动词、又任介词,这是词的兼类现象。

(1)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2)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劝学》)

(3)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胜。(《墨子·公输》)

(二)介词是虚词,不表实在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三)介词的宾语以名词、代词为常见,但不尽然,表时间、原因、比较等的介词结构,有用动词、动宾词组作为介词宾语的。

(1)及临质,孙子曰:“……”(《记·孙子吴起列传》)

(2)蜀道之难,难於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四)现汉的介词结构,除表处所外,一般都作状语,而古汉的一些介词结构,既可作补语,又可作状语。

(五)现汉的介词宾语总是放在介词之后,而古汉语中的介词宾语有时却可以放在介词之前。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齐桓公伐楚》)

(六)现汉的介宾是不能省略的,但古汉中介词宾语常有省略现象。

(1)欲以(之)击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欲呼张良与(之)俱去。(《史记·项羽本纪》)

(3)女居其中,为(之)具牛酒饭食。(《史记·滑稽列传》)

二、介词“以”的用法:(补充,引进原因)

(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乐也。(《庄子·秋水》)

(3)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齐晋鞌之战》)

(4)孙膑以此名显天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三、介词“於(于、乎)诸”的用法:

於:上古影鱼

于:上古匣鱼

乎:上古匣鱼

“于”、“於”二者古音声不同(相近),但韵同,作为介词,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书写形式。“于”是“於”的较古形式,甲骨文中只用“于”不用“於”,春秋时金文中才出现“於”,先是作为叹词(同“乌乎”之“乌”),后来才作介词。加拿大蒲立本教授,我国闻宥教授的意见:“于”“於”的区别在时间先后,而不是语法作用的不同。《书》《易》《诗》《春秋》等先秦典籍也以用“于”为常。《尚书》《诗经》中用作介词的“于”均有数百例,而作“於”的也有了十几例。春秋后期的《齐鎛》及《左传》《荀子》“于”、“於”並用。战国以后,“於”的比例越来越大,以致最后基本取代了“于”。汉字简化后,“於”又简化为“于”。“乎”字的上古音与“于”相同,除经常作为语气词外,还常作介词用,用法大致和“于”“於”差不多,只是数量上要少得多。故《说文解字》:“于,於也。”《广雅·释诂》:“於,于也。”

(一)引进处所或时间

(1)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论语·季氏》)

(2)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韩非子·五蠹》)

(二)介绍涉及的对象

(1)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问也。(《荀子·大略》)

(三)引进比较的对象

(1)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於长安君。(《战国策·赵策》)

(四)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1)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论语·公冶长》)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孟子·滕文公上》)

介词结构的位置:

(1)王褒於道病死,上闵惜之。(《汉书·王褒传》)

(2)於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曹操《自明本志令》)

(3)燕於姬姓独后亡。(《史记·燕召公世家》)

独不闻楚将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

二君者,驱于声词,眩乎辩说。”(《韩非

子·问田》)

王痍者何?伤乎矢也。(《春秋公羊传·成

公十六年》)

四、介词“为”的用法:

介词“为”,与后面的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前作语,表示对象、目的、原因等关系。

(1)为长安君约车百乘。(《战国策·赵策》)

(2)苦为河伯娶妇。(《史记·滑稽列传》)

(3)具为天子言之。(《史记·大宛列传》)

(4)太子怒,入为王泣。(《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6)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史记·项羽本纪》)

五、关于“之”的词性的说明

一、助词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状语。,中学语法体系

二、介词,王力《古代汉语》主此说。

三、连词,郭锡良《古代汉语》主此说:“…之?分属两个词类:一是代词,一是连词。连词…之?的作用主要有两种。第一,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第二种用法是插在主谓结构中间,使这个主谓结构变成名词性的偏正结构。”

本人的看法:如果不列助词,则以郭说为善。理由:

一、介词一般有宾语,然“之”的宾语不落实,若说前置,则无后置例。

二、介词一般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或补语,而“之”后是名词,故并非作状语。且“之”

可不用。

三、这类“之”往往可以翻译为现代汉语的“的”,但二者词性不同。“的”在现汉是结构

助词,它和前面的词或词组结合成名词性词组(如“我的”“红的”“写的”“群众支持的”)可以作句子的各种成分(我不要红的,手写的不清楚),并不限于定语。古代汉语的“之”则只能和他前面的词或词组一起作定语用,“之”的后面必须有中心语。

四、现汉的“的”可以加在并列词后,而古汉的“之”只能加在最后一个后。如:“取鸡、

狗、马之血来”(《史记·平原君列传》)

练习(断句、标点)

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商女何无罪也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尔罪一也丧尔亲使民未有闻焉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曰女何无罪与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礼记·檀弓》)

连词

一、连词的定义:《马氏文通》第八章:“凡虚字用以提承推转字句者,曰连字。故连字

界说,明分四宗:曰提起,曰承接,曰转捩,曰推展。”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分句与分句的虚词。

二、古汉语连词的特点:连词只有连接作用,没有修饰作用(不充当句子成分),它比副词、

介词更虚。

三、连词“而”的用法:从意义上讲,“而”是把两种行为或性质连接起来(“五四”以前,“与”和“而”的分工是:“与”连事物,“而”连行为、性质)。从形式上看,“而”可以连接两个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形容词性词组)、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连接两个分句。

(一)顺接:

(1)俾尔炽而昌,俾尔寿而臧。(《诗·鲁颂·閟宫》)

(2)见兔而顾犬,未未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3)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荀子·大略》)(二)逆接

(1)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韩非子·喻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梁惠王上》)

马汉麟云:“所谓‘顺接’‘转接’是从具体上下文意思看出来的,不是‘而’字本身体现着‘顺’或‘转’。作为连词,‘而’字的作用只有一个:连接。”(《古汉语语法提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四、连词“以”的用法:

书名动介连

《论语》10 96 41

《孟子》18 281 94

(一)表目的

(1)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韩非子·五蠹》)

(2)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战国策·赵策》)

(二)表因果

(1)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史记·张释之列传》)

(2)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僖公三十年》)(三)与“而”共同的用法(主要表顺接,但不可表逆接)

以上古:“定”母,“之”部

而上古:“泥”母,“之”部

(1)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

(2)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记·乐记》)

(3)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韩愈《原毁》)

(四)介词“以”与;连词“以”的分辨

(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李斯《谏逐客书》)

(2)(庄公)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

(3)若亡郑而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左传·僖公三十年》)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庄公十年》)

(5)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孟子·许行》)

(6)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庄子·胠箧》)

(7)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礼运·大同》)(9)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孟子·梁惠王上》)

(10)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庄子·逍遥游》)

五、连词“则”的用法:

“则”作为连词,一般用来连接复句的两个分句(有时也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它所连接的两个部分在逻辑意义上紧紧相连,在时间上也紧紧相连(故多连接紧缩复句)清刘淇《助字辨略》:“则,承上趣下,辞之急者也。”

而上古:“泥”母,“之”部

则上古:“精”母,“职”部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一)顺接:见教材例

(二)逆接:

(1)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2)实欲言十则言百,百则言千矣。(《论衡·儒增》)

(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韩愈《师说》)(三)用于假设句,相当于“若”“如果”

(1)大寇则至,使之持危城,则必畔。(《荀子·议兵》)

(2)谨守成皋,则汉挑战,慎勿与战。(《史记·项羽本纪》)

(3)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同上)

王引之《经传释词》:“则与即古同声而通用。”

则上古:“精”母,“质”部

即上古:“精”母,“职”部

(1)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何以相恤?(《贾谊集·无蓄》)

(2)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汉书·萧何传》)

文选:《诗经》

《詩·邶風·靜女》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静:一说:静通靓。靓有两音:(1)jìng 淑静。(吴小如《诗三百篇臆札》,《文史》第九辑,1980)(2)Liàng(方言,好看、漂亮)一说:静借为“ 。《说文·页部》:“ 好貌。”姝:《说文·女部》:“姝,好也。”其:《诗·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隅:《说文·阜部》:“隅,陬也。”《广雅》:“陬,角也。”爱而不见:(1)郑玄《笺》:“爱之而不往见。”(2)朱熹《集传》:“不见者,期而不至也。”(3)一说:女子逗人爱,但是看不见。清人马瑞辰认为:“爱”是“薆”之借字《尔雅·释言》:“薆,隐也。”《方言》六:“翳,薆也”郭璞注:“谓薆蔽也。《诗》曰:薆而不见。音爱。”一说:“爱而”犹“薆然”,《楚辞·离骚》:“众薆然而蔽之。”

踟蹰:踯躅、蹢躅、踟躇、彳亍。连绵词,均表走来走去、徘徊不定的样子。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娈:娇美、美好。《毛传》:“娈,好貌。”《说文》“娈,慕也。”段玉裁注:“在小篆为今之恋,慕也。娈、恋为古今字。”《说文·女部》:“ 顺也。”彤管:(1)郑玄《笺》:“笔赤管也”(2)红色的管草,红色管状的初生植物,与下文“荑”为同一物。(刘大白《白屋说诗》,余冠英亦主此说)(3)乐器。《周颂·有

瞽》:“既备乃奏,箫管备举。”《郑笺》:“管如笛,倂而奏之。”(4)朱熹《集传》:“未详何物。”

今按:管:上古“见”母“元”部

菅:上古“见”母“元”部

《说文·艹部》:“茅,菅也。”段玉裁注:“按:统言则茅菅是一,析言则菅与茅殊。”晋郭璞《游仙诗》:“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丹荑即彤管。炜:《说文·火部》:“炜,盛明貌也。”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牧:《诗·鲁颂·駉》:“駉駉牡马,在坰

之野。”朱熹《集传》:“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洵:信也,实在。《诗·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贻:《说文新附·贝部》:“贻,赠遗也。”(此字原作诒,汉后改贻)《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清汪熷《长生殿》序:“是以归荑赠芍,每托喻于美人;扈茝滋兰,原寄情于君父。”

《詩·鄘風·柏舟》

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唯我儀。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汎:“泛”之异体。漂浮。中河:河中。

中心:心中。《诗·邶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

中泽:水泽中。《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集于中泽。”

中谷:山谷中。《诗·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毛传:“中谷,山谷中也。”

中逵:四通八达的大路上。《诗·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施于中逵。”

中阿:山湾里。《诗·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毛传:“中阿,阿中也。大陵曰阿。”

中沚:水中小块陆地上。《诗·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毛传:“中沚,沚中也。”

中洲:洲上。《楚辞·九歌·湘君》:“蹇谁留兮中洲”王逸注:“中洲,洲中也。”

中野:原野里。《易·系辞下》:“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中丘:丘中。〔刘宋〕卞伯玉《荠赋》:“有萋萋之绿荠,方滋繁于中丘。”

中池:池中。〔梁〕沈约《咏芙蓉》诗:“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上古文献中,“中”和名词结合表示这个名词所示事物的范围内部义,一般是置于名词之后,但也有不少是置于名词之前的。最集中的是出现在《诗经》中,《诗经》“中”凡出现67次,“中·名”占49次,“名·中”只占7次。先秦其它古籍中亦有“中·名”的现象,但远不如《诗经》这么集中(《孟子》中出现10次)。以前有的学者认为:“中·名”的结构是出于押韵的需要。但据统计,《诗经》中“中·名”这种结构处于句中或非韵脚处的占65.4%,处于句尾韵脚处的只占34.6%

(具体见下表):

诗经》中“中·名”“名·中”的比例与位置

形式数量比例位置数量比例

中·名49 87.5% 韵脚17 34.6%

非韵脚32 65.4%

名·中7 12.5% 韵脚 4 57.2%

非韵脚 3 42.8%

另外,这类结构也出现在先秦非韵文文献中。

中心:《孟子·公孙丑下》:“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经济法通论重点Word版

1.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出资 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 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 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股东以货币出资的,应当将货币出资足额存入有限责任公司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 2.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出资 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法律、行政法规对评估作价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的出资方式,也必须遵守这一规定。 发起设立: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的全部股份而设立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发起设立方式设立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的全体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公司全体发起人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其余部分由发起人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在缴足前,不得向他人募集股份。 募集设立: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股份的一部分,其余股份向社会公开募集或者向特定对象募集而设立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募集方式设立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实收股本总额。发起人向社会公开募集股份,应当遵守以下规定:(1)发起人认购的股份不得少于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五;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2)必须公告招股说明书,并制作认股书。认股书应当载明《公司法》所规定的事项,由认股人填写认购股数、金额、住所,并签名、盖章。认股人按照所认购股数缴纳股款;(3)应当由依法设立的证券公司承销,签订承销协议;(4)应当同银行签订代收股款协议。代收股款的银行应当按照协议代收的保存股款,向缴纳股款的认股人出具收款单据,并负有向有关部门出具收款证明的义务。 3.子公司设立应当具备的条件 公司可以设立独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设立独资子公司应符合《公司法》有关国有独资公司或者一人公司的规定办理设立登记。设立控股公司应符合公司法对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规定,并按有限责任公司办理设立登记。控股子公司的名称经母公司同意后,可以使用母公司的字号或商号,但不得使用母公司的全名称。 (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可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这是子公司与分公司的重要区别)第十四条设立子公司应当符合《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设立全资子公司(即国有独资的子公司)外,公司不得设立全资子公司。公司不得设立非公司的企业法人,也不得向非公司企业投资入股,但非公司企业改建为公司或者公司兼并非公司企业并按《公司法》将其规范为分公司或者子公司的除外。

(完整word版)2018年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推荐文档

第一章总论 1、法的本质与特征: (1)本质:统治阶级+国家意志 (2)特征:国家意志性、强制性、规范性、明确公开性和普遍约束性 2、法律关系主体: (1)自然人: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 (2)组织:法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特别法人非法人组织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专业服务机构(3)国家 3、法律关系内容: (1)权利 (2)义务:积极、消极 4、法律关系客体: (1)物:自然物、人造物、一般等价物人身人格 (2)非物质财富:知识产品、荣誉产品 (3)行为:生产经营行为、经济管理行为、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 5、行为能力: (1)民事行为能力年龄精神状态 (2)无民事行为能力不满8周岁(<8)“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包括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3)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8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8≤X<18)“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4)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年满18周岁(≥18) 6、法律关系客体的适用范围:(1)物(2)行为(3)人格利益(4)智力成果 7、法律事实: (1)事件:A:绝对事件(自然现象) B:相对事件(社会现象) (2)行为:(表现形式)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几方表意)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特定形式)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主体参与)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 8、法的形式:宪法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 9、适用法的效力原则: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 10、法的形式: (1)宪法:全国人大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法 (3)法规: A:行政法规:国务院××条例 B: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条例(4)规章: A: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委无“上位法”依据,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自身的权力或者减少自身的法定职责××办法××条例实施细则 B:地方政府规章:地方人民政府××地方××办法 11、法的分类: 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划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划分:根本法和普通法; 根据法的内容划分:实体法和程序法; 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划分:一般法和特别法; 根据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划分:国际法和国内法; 根据法律运用的目的划分:公法和私法。 12、行政诉讼管辖一般由什么法院管辖:一般由基层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 13、行政诉讼判决生效规定:一审判决——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不上诉一审裁定——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不上诉 14、民事诉讼时效:普通诉讼时效期间“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3年最长诉讼时效期间“权利被侵害”之日起20年

国际经济法概述word版

国际经济法的体系特点与发展 一、定义 研究国际经济法首先要知道的就是什么是国际经济法,国际经济法的定义是国际经济法学中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它构筑了国际经济法学的基础1。由于国际经济法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随着认识的逐步加深,对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和体系会重新思考;基于思考而进行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会得出与当初所接受的观点有所不同的结论,国际经济法的学术传统并不悠久,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至今,在短短不到七十年的时间里,国际经济法经历了从被视作国际法分支到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发展阶段,对各国学者各个分支领域的问题开展了不少深入细致的研究,因而积累了大量的学术资源2。学者们对于国际经济法的定义争论主要分为狭义说和广义说。 (一)狭义说 狭义说认为国际经济法是国际法(国际公法)的一个分支,它所调整的关系的关系是国际法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 英国学者施瓦曾伯格是狭义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对国际经济法进行研究,其著作主要有《国际经济法的范围和标准》、《国际经济法的原则和标准》等,他认为国际经济法是国际公法的一个分支,是关于商品生产、流通、消费以及与之交往有关联的实体地位的法律规则3。日本学者金泽良雄也是主要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国际经济法所适用的国际社会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由主权国家和各种国际组织构成的,第二个层次则是由各国的国民,即各国自然人和法人组成。当各国国民超越国境进行经济交往时,国际条约协定等通过相应的国内法规定间接的适用于这些国民,这些法律都不应纳入国际经济法的范畴,故,金泽良雄将国际经济法归结为“根据构成国际社会第一层次的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合意所订立的各种经济条约的综合,所以应当理解为国际公法“。 我国主张狭义说的学者:汪暄教授在其著作《略谈国际经济法》一文中指出“国际经济法是条恒国际经济关系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和。国际经济法是国际之间的法律,是国际法的一个新的分支。”王铁崖教授在其主编的《国际法》一书中,将国际经济法列为其中的一章,说明他也认为国际经济法是国际法的组成部分4。 (二)广义说 1张晓东,《论国际经济法的定义及其他观点分析》,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经济法:中国的视角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下),第588-590页。 2何志鹏,《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反思与体系重构》,国际经济法学刊,2006年04期,第78页。 3高树异,《国际经济法总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3页。 4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第411-450页。

经济法概论(有答案)

第二部分: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规定国家基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法律是:(C ) A.民法B.经济法C.宪法D.行政法规 2.法的本质是:( C ) A.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工具B.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的手段 C.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D.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 3.下列代理活动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B ) A.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同自己进行的 B.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的 C.代理权终止后的代理行为 D.代理人超越代理权的代理行为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 C ) A.所有的财产关系B.纵向的财产关系 C.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D.经济管理关系 5.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最高人数为:( D ) A.19人B.30人C.20人D.50人 6.债务人明确表示履行拖欠的债务,这在法律上将引起( D ) A.诉讼时效的中止B.诉讼时效的中断 C.诉讼时效的延长D.法定诉讼时效期间的改变 7.破产财产优先拨付破产费用后的第一清偿顺序是:(C ) A.破产企业所欠税款 B.破产企业所欠银行贷款 C.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 D.破产债权 8.股份有限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A ) A.股东大会B.总经理C.董事会D.监事会 9.李某因长期不向借款人要求还款,导致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李某因此丧失了( C )A.债权B.所有权C.胜诉权D.起诉权 10.根据我国商标法规定,商标不得使用( A )的图形: A.我国的八一军旗B.太阳 C.熊猫D.黄山迎客松 11.我国实行的是( B )审判制度 A.一审B.二审C.三审D.公开 12.在财产所有权法律关系中:( B ) A.权利主体特定,义务主体特定 B.权利主体特定,义务主体不特定 C.权利主体不特定,义务主体特定 D.权利主体不特定,义务主体不特定 13.职工代表大会是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D ) A.经营管理决策机构B.生产指挥机构 C.厂长的咨询参谋机构D.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的机构 14.双务合同是指( A ) A.合同双方当事人互相负有对待给付义务的合同 B.借用合同和赠与合同 C.合同双方当事人一方享有权利,另一方承担义务

(完整word版)新编经济法概论第四版(课后练习)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 综合分析题 1.市民屮购买健康保险后在保险期内不幸受到属丁保险范围的意外伤害,甲要求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理赔,保险公司同意给予理赔。 问:该保险理赔关系由儿个法律事实引起?分别属于何种法律事实? 【参考答案】引起该保险理赔关系的法律事实有甲的投保行为(作为、合法行为)、保险事故发生(事件)。 2.年满17周岁的甲在一家加工企业工作,每月有1 800元的固定收入。甲购买的福利彩票中了二等奖,去兑奖时,兑奖处工作人员说甲不满18周岁,是未成年人,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所以要求甲的监护人前去领奖。 问:兑奖处工作人员的说法有法律依据吗? 【参考答案】兑奖处匸作人员的说法没有法律依据。甲年满17周岁(16到18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來源,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3.某公司向社会吸收连锁加盟,客户甲与该公司某连锁店发生纠纷,客户找到公司进行交涉,该公司表示: 客户是与连锁店发生的纠纷,客户应该直接与连锁店交涉,与公司无关。 问:该公司的这种说法合法吗? 【参考答案】该公司的这种说法不合法。加盟连锁店不具有主体资格,应当由公司作为主体处理与客户的纠纷。 4.甲、乙、丙3人共同出资购买一台农用拖拉机,承包农田翻耕、收割业务,事前言明按照各自1/3的比例分担费用、分亨收益。1年后,甲耍到外地亲戚处合伙做服装生意,准备将门己的份额作价人民币500元转让给丁,乙、丙知道后希望甲将其份额以300元卖给他们,甲与乙、丙发生纠纷。 问:(1)甲、乙、丙之间存在哪种法律关系? (2)应该按照怎样的法律规定处理? 【参考答案】(1)甲、乙、丙之间是按份共有法律关系。他们按照预先确定的份额亨受权利、承担义务。(2)按份共有人有权转让自己的份额,其他按份共有人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 5.甲企业将“飞跃”商标用在自己生产的儿童书包上并获准注册,后来乂将它用在自己生产的儿童服装上, 但未申请注册。2年后甲企业发现乙企业在其生产的儿童书包上使用的“飞腾”商标与自己的“飞跃”商标近似,并正准备申请注册,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人民法院制裁乙企业的侵权行为。 问:乙企业的行为是否构成对甲企业商标权的侵犯? 【参考答案】乙企业的行为构成对甲企业商标权的侵犯。乙企业未经商标注册人(甲企业)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儿童书包)上使用与他人(甲企业)的注册商标(“飞跃”儿童书包)近似的商标(“飞腾”儿童书包),容易造成混淆的,构成商标侵权行为。 6.口本公民甲于1998年8 J] 18 口就一种新型灌溉机在本国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同年9月30 口法国公民乙以同样的主题在本国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次年,甲于8月20 F1就同样主题在中国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乙于8 月28 H在中国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屮国公民丙也以同样的主题于6月20 |]在本国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假设屮乙丙所在国相互承认优先权、三项专利申请都符合中国专利法授予专利权的条件。 问:中国专利市批机关应将专利权授予谁,为什么?

《经济法经典案例》word版

经济法 【案例1】 房地产开发企业甲急欲销售其开发的某住宅区的最后1套别墅,遂打电话向乙、丙、丁发出售房要约,并声明该要约的有效期为1个月。要约发出后第10日,甲与乙签订买卖合同并交付该别墅,乙支付了全部房款,但未办理产权变更登记。 第21日,甲与不知情的丙签订买卖合同并办理了产权变更登记。第25日,甲又与不知情的丁签订了买卖合同。第26日,该别墅被意外焚毁。 要求:根据《物权法》、《合同法》的规定,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之间的买卖合同是否有效?并说明理由。 【答案】甲、乙之间的买卖合同有效。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在本题中,尽管乙未办理产权变更登记,但不影响甲、乙之间买卖合同的效力。 (2)如果房屋未被焚毁,丙是否有权要求乙搬离房屋?并说明理由。 【答案】丙有权要求乙搬离房屋。根据《物权法》的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在本题中,尽管甲、乙之间的买卖合同有效且乙已经取得房屋的占有,但由于未办理产权变更登记,乙尚未取得房屋的所有权。而丙已经办理了产权变更登记,丙依法取得房屋的所有权,因此,丙有权要求乙搬离房屋。 (3)丙是否应当承担房屋意外焚毁的风险?并说明理由。 【答案】丙不应承担房屋意外焚毁的风险。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

险,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承担,交付之后由买受人承担。在本题中,由于甲没有向丙交付房屋,因此,丙不应承担房屋意外焚毁的风险。

经济法修改word版

经济法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1、汇票: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或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2、融资租赁:又称金融租赁或财务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供货人和租赁标的物的选择,由出租人向供货人购买租赁标的物,然后租给承租人使用。 3、承诺: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即承诺是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对要约表示完全同意的意思表示。 4、别除权:对破产人的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对该特定财产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该项权利即为“别除权”)。 5、行纪:是指经纪机构受委托人的委托,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方进行交易,并承担规定的法律责任的商业行为。 6、不安抗辩权:是指双务合同中应先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相对人财产明显减少或欠缺信用,不能保证及时给付时,有暂时中止履行合同的权利。 7、代位权:是指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次债务人)享有的到期债权,危及债权人债权实现时,债权人为保障自己的债权,可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对次债务人的债权的权利。 8、撤销权:是指债权人对债务人减少财产以致危害债权的行为,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的权利。 9、追索权:在金融活动和票据流通过程中,票据持有人在付款人拒绝或无力付款时,向在票据上签字的人中一人、数人或全体人员索回票款的权利。 10、本票:出票人签发,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11、抵押权: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债权人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就该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 12、封闭式基金:是指经核准的基金份额总额在基金合同期限内固定不变,基金份额可以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交易,但基金份额持有人不得申请赎回的一种基金。

《经济法全册试题》word版

经济法全册试题 第一章 判断题 1.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才能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2.法律与法律规范是同一概念。 3.法律体系是由一个国家在同一历史阶段的现行法和即将制定的法所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4.社会主义法制的要求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5.法制与法治说法不同,含义一样。 6.《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八条规定:“依法经有关部门认定为不合格的商品,消费者要求退货的,经营者应当负责退货。”该法条中关于“经营者应当退货”的规定属于法律规范三要素中的制裁要素。 7.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关于“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的规定,属于强制性规范。 8.只要是调整经济关系,就应当适用经济法。 9.法的调整与法的适用是一回事。 10.国务院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属于行政法规。 二、单选题 1.法律规范是构成法的基本细胞,通常由三部分组成( )。 A.假设、制裁、处罚 B.推定、主体、制裁 C.假定、处理、制裁 D.假定、制裁、客体 2.法律体系是( )。 A.一个国家的法律构成 B.法律科学研究的有机统一体 C.多国法律构成的体系 D.由一个国家同一历史阶段现行法和即将制定的法所构成的有机统一 3.法是( )。 A.统治者意志的集中表现 B.统治者利益的集中表现 C.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集中表现 D.全民意志的表现

4.社会主义法的实施( )。 A.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B.包括一切司法机关的执法活动 C.包括法的适用与法的遵守 D.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职权,执行法律规定的活动 5.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 )。 A.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B.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D.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6.宏观调控就是( )。 A.政府通过行政干预 B.部门通过经济干预 C.国家通过法律干预 D.国家通过行政、经济、法律适当干预 7.经济法( )。 A.属于经济范畴B.属于政治范畴C.属于经济基础 D.不属于上层建筑 8.经济法的调整范围包括( )。 A.既有经济关系,也有政治关系 B.既有经济关系,也有行政关系 C.一切经济关系 D.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 9.下列规范性文件中,属于地方性法规的是()。 A. 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山东省注册会计师条例》 B.国务院指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指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D.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经济法调整对象的是()。 A.社会保障关系 B.市场管理关系 C.财产继承关系 D.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完整word版)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推荐文档

经济法基础知识点 经济法是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进行整体、系统、全面、综合调整的一个法律部门。那么你对经济法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本人整理关于经济法基本知识点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经济纠纷,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因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矛盾而引起的争议。它包括平等主体之间涉及经济内容的纠纷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与行政机关之间因行政管理所发生的涉及经济内容的纠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主体为实现各自的经济目标,必然要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由于各自的经济权益相互独立,加之客观情况经常变化,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经济权益争议,产生经济纠纷,如合同纠纷、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就纳税事务发生争议等。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持社会经济秩序,必须利用有效手段,及时解决这些纠纷。在我国,解决经济纠纷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仲裁、民事诉讼、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仲裁、民事诉讼、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都是解决当事人争议的方式,但适用的范围不同。作为平等民事主体的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经济纠纷适用仲裁或者民事诉讼方式解决;当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可采取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方式解决。

仲裁与民事诉讼是两种不同的争议解决方式。当事人发生争议只能在仲裁或者民事诉讼两种方式中选择一种解决方式。有效的仲裁协议可排除法院的管辖权,只有在没有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或者当事人放弃仲裁协议的情况下,法院才可以行使管辖权、这在法律上称为或裁或审原则。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方式的选择则与纠纷的性质有关。根据法律的不同规定,有的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也可以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时再起诉;有的则只能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才能提起行政诉讼;还有的则只能通过行政复议的方式解决,由行政机关对纠纷作出最终裁决。 1、仲裁的概念 仲裁是由经济纠纷的各方当事人共同选定仲裁机构,对纠纷依法定程序作出具有约束力的裁决的活动。 仲裁以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为基础;由双方当事人自愿选择的中立第三者(仲裁机构)进行裁判;仲裁裁决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约束力。 2、仲裁的特征 1、以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为基础; 2、由双方当事人自愿选择的中立第三者(仲裁机构)进行裁判; 3、裁决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约束力。

(完整word版)经济法基础重点归纳(精),推荐文档

1 经济法基础 第一章总论 法律关系法律事实:法律事件(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法律行为法的形式判决书: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不能作为法的形式法的分类 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成文法、不成文法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根本法、普通法法的内容:实体法、程序法 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一般法和特别法主体、调整对象和形式:国际法、国内法法的运用目的:公法、私法 仲裁(书面形式订立行政复议:书面订立、口头形式 仲裁原则:自愿原则、独立仲裁原则、一裁终局原则(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原则 仲裁委员会:主任 1人, 副主任 2-4人、委员 7-11人, 法律、经济贸易专家不得少于 2/3 仲裁协议:书面形式订立(口头协议无效 仲裁庭:1名仲裁员或 3名仲裁员组成, 3名组成的设首席仲裁员仲裁开庭进行,一般不公开进行 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民事诉讼 民事诉讼范围:民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合同纠纷、房产纠纷、侵害名誉权纠纷 ;经济法、劳动法(破产、劳动合同纠纷 ;选民资格、宣告失踪死亡;债务;宣告票据和有关事项无效的案件审判制度:合议制度、回避制度 (证人不需回避、公开审判制度、两审终审制度合议庭成员:3人以上的单数 除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外,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由上一级法院进行第二审

合同纠纷: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保险合同纠纷:被告住所地或保险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票据纠纷:票据支付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铁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的:事故发生地或到达地、最先降落地、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不动产纠纷: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港口作业纠纷:港口所在地法院管辖 继承遗产纠纷: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主要遗产所在地法院管辖 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害时 (超过 20年的不予保护诉讼时效:普通 (知道或应知道 :2年 特别(知道或应知道 :1年(出售质量不合格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最长(实际发生日 :20年时效中止:诉讼时效期间最后 6个月,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事由消除后继续进行 时效中断:诉讼时效期间的任何时候,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义务的要求或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事由消除后重新计算两审终审:当事人不服第一审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 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不论案件是否公开审理,一律公开宣告判决 执行措施:查询、冻结、划拨被执行人存款; 扣留、提取被执行人收入; 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财产; 搜查被执行人财产; 强制被执行人交付法律文件制定的财物或票证; 强制被执行人迁出房屋或退出土地; 强制被执行人履行法律文书指定行为; 要求有关单位办理财产权证照转移手续;强制被执行人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和迟延履行金行政复议(书面订立、口头形式仲裁:书面形式订立行政复议范围:当事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提出申请

精品课件!《古代汉语》_古代汉语教案(下)

古代汉语教案(下) 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讲 一、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五章实词和句法:古汉语被动句(2学时)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古汉语被动句的各种句型,培养学生辨别、翻译古汉语被动句的能力。四、教学内容提要 三、古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六种常见句式,分别是“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被”字句、“为……所……”式、“见……于……”式。其中前面四种是基本句式,后面两种 由基本句式发展而来。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的表示被动的句子,就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如:(例见教材301页)。这类句子虽然表示被动意义,但由于没有形式标志,所以不是被动句。如: ①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 (二)“于”字被动句 ①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 [去掉“于”,变为主动句, 意思也完全相反了。] “于”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于”字表示被动外,还可以引进处所、时间等: ①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 惠王上) [经过历史考察,知“败于齐”“辱于楚”中“于”表被动;而“西丧地 于秦七百里”意思为“西面丢失七百里地给秦国”,非被动。] (三)“为”字被动句 “为”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为”字表义复杂,易产生歧义: ①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起义) (四)“见”字被动句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五)“被”字被动句 被:寝衣(被盖)遭受被动

(完整word版)经济法知识点总结

经济法知识点 名词解释 一、经济法的定义:经济法是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为了克服市场失灵,保障国民经 济的协调、有序发展,由国家制定的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需要国家干预论”,也称“适当干预论”。 二、经济责任制的概念:经济责任制,是指在公有制主导的经营管理中,企事业机关 单位及其内部机构、成员因角色设置及其实现,而相互承担义务和相应地享有权益的经济法律关系或制度。它是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在经济法的各项制度中的具体体现和保障。 三、企业的概念:企业是经营性的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的某种主体;同时,它作为概括的资产或者资本和人员集合之经营体,也可以作为交易的客体。 四、市场准入的概念:对企业或其他主体进入某领域或地方的市场从事活动施加限制或 禁止的规制或制度。 五、市场准入制度:指有关国家或政府准许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进入市场从事经营活动的法定条件和程序规则的总称。包括一般市场准入制度和特殊市场准入制度 六、垄断协议:垄断协议指经营者之间通过合谋性协议,安排或者协同行动,来相互约束各自的经济活动,在一定的交易领域内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七、消费者:是为了满足生产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商品服务的,由国家以专门法律确认其主体地位和保护其消费权益的个体社会成员。 八、产品的概念 自然属性:“产品”是指经过人类劳动获得的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劳动成果。 法律属性:“产品”是指经过某种程度或方式加工用于消费和使用的物品。 九、产品责任概念:产品存在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造成消费者人身、 财产或者除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失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承担的特殊的侵权法律责任。(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1、过错原则;2、过错推定原则;3、无过错责任原则。) 十、不正当竞争行为:泛指经营者为了争夺市场竞争优势,违反公认的商业习俗和道德, 采用欺诈、混淆等经营手段排挤或破坏竞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并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的竞争行为。 十一、假冒行为:指生产者或经营者为了争夺竞争优势,在自己的商品或者营业标志上 不正当地使用他人的标志,使自己的商品或者营业与他人经营的商品、营业相混淆,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经济法概论简答word版

1.法与国家有什么关系? 答:法与国家都是私有制、阶级斗争和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有着共同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就一定社会来看,它们都是建立在同一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为同一统治阶级和经济基础服务。法离不开国家,因为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国家也离不开法,因为统治阶级需要通过法,组建国家机器,建立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实现国家职能。 2.法与政策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在社会主义国家,法与政策是指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具有高度统一性。它们基本精神和原则是一致的。一方面,政策是法的灵魂,是法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法的制定应以政策为依据;法的实施也应体现政策精神;在法无明文规定时,更需要运用政策去处理问题。另一方面,法也是贯彻、实施政策的最重要、最有力的工具和手段。但是,法与政策是有区别的,不可混淆。 (1)制定的组织和程序不同(2)表现形式有别(3)实施手段、方式不同 (4)相对稳定程度有别。 3.法与道德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法与道德都是行为规则、社会规范。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辅相成。但是,二者还是有很大不同和严格区别。 (1)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命运不同。(2)表现形式不同。(3)调整范围不同或不全相同。(4)保证实现的方式和手段不同。4.什么是经济法的本质、功能及调整对象? 答:经济法的本质,在一般意义上是就其阶级性而言的。这里所讲的本质,主要是讲它与其他法律部门不同的法律特性问题。经济法的本质是协调结合法,此本质属性可从不同方面表述:第一,经济法是综合系统调整法;第二,经济法是平衡协调法;第三,经济法是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对立统一的法;第四,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 功能经济法的功能是指经济法对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关系的机制作用。主要有:(1)通过法律规范,组建企业、公司及其内部机构,全面确立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和组织体系。(2)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立法制化市场经济。(3)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系统的宏观调控,保护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保证其他经济成分的地位和发展,使国民经济能够管而不死、活而有序地运行。(4)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调整对象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狭义的经济法,只调整一定范围内经济关系。它主要调整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它经济实体及一定条件下的公民,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和经营协调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亦即主要调整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以组织为基本主体所参加的,由组织管理要素与财产要素结合形成的经济管理关系和经营协调关系。主要有: (1)经济管理关系(2)经营协调关系(3)组织内部经济关系(4)涉外经济关系 5.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构成要素如何? 答:特征:(!)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是以组织体为主的。公民个人只有在经济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成为经济法律关系主体。(2)经济法律关系是由国家

《中级经济法教材》word版电子书

中级会计职称考试教材《经济法》电子书[word版] 第一章经济法总论 第一节经济法概述 第二节经济法律关系 第三节法律行为和代理 第四节经济法的实施 第二章公司法律制度 第一节公司法律制度概述 第二节公司的登记管理 第三节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 第四节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 第五节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 第六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发行和转让 第七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 第八节公司债券 第九节公司财务、会计 第十节公司合并、分立、增资、减资

第十一节公司解散和清算 第十二节违反公司法的法律责任第三章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 第一节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 第二节合伙企业法律制度 第四章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 第一节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概述第二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律制度第三节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律制度第四节外资企业法律制度 第五章企业破产法律制度 第一节企业破产法律制度概述 第二节破产申请和受理 第三节破产管理人 第四节债务人财产 第五节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 第六节债权申报

第七节债权人会议 第八节重整 第九节和解 第十节破产清算 第十一节违反破产法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证券法律制度 第一节证券法律制度概述 第二节证券发行 第三节证券交易 第四节上市公司的收购 第五节证券交易场所和证券中介机构第六节违反证券法的法律责任 第七章票据法律制度 第一节票据法律制度概述 第二节汇票 第三节本票 第四节支票

第五节违反票据法的法律责任 第八章合同法律制度 第一节合同法律制度概述 第二节合同的订立 第三节合同的效力 第四节合同的履行 第五节合同的担保 第六节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第七节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第八节违约责任 第九节具体合同 第九章相关财政法律制度 第一节政府采购法律制度 第二节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 第三节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法律制度第一章经济法总论

经济法A卷word版

1.经济法的法律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等。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属于()。 A. 法律 B. 行政法规 C. 部门规章 D. 司法解释 2.下列法律行为中,须经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是()。 A. 甲免除乙对自己所负的债务 B. 甲将一枚钻石戒指赠与乙 C. 甲授权乙以甲的名义购买一套住房 D. 甲立下遗嘱,将个人所有财产遗赠给乙 3.下列关于民事判决与裁定之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判决既可适用于实体问题,亦可适用于程序问题;裁定则只适用于程序问题 B. 判决与裁定均在案件审理终结时作出;不同的是,一个案件一般只有一个判决,裁定则可有多个 C. 一审判决可以上诉,适用两审终审制;裁定不可上诉,适用一裁终裁制 D. 判决只能采用书面形式;裁定则既可采用书面形式,亦可采用口头形式 4.甲国有企业与乙外国投资者拟共同出资设立一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企业投资总额为1200万美元。甲以厂房和设备作价320万美元出资,乙以现金出资。根据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的规定,乙的最低出资额应为()。 A. 160万美元 B. 180万美元 C. 280万美元 D. 880万美元 5.根据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特征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中方合营者可以是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 B. 外方合营者的出资比例一般不低于合营企业投资总额的25% C. 合营企业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为合营企业最高权力机构 D. 合营企业是经中国政府批准设立的中国法人 6.某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甲将其所持全部股权转让给该公司股东乙。乙受让该股权时,知悉甲尚有70%出资款未按期缴付。下列关于甲不按规定出资责任的表述中,符合公司法律制度规定的是()。 A. 甲继续向公司承担足额缴纳出资的义务,乙对此不承担责任 B. 甲继续向公司承担足额缴纳出资的义务,乙对此承担连带责任 C. 乙代替甲向公司承担足额缴纳出资的义务,甲对此不再承担责任 D. 乙代替甲向公司承担足额缴纳出资的义务,甲对此承担补充清偿责任 7.下列关于股份有限公司股票转让限制的表述中,符合公司法律制度规定的是()。 A. 股东转让其股份,必须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所进行 B. 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1年内不得转让 C. 公司公开发行股份前已发行的股份,自公司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之日起3年内不得转让 D.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离职1年内,不得转让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 8.甲向乙借用一台机床。借用期间,未经乙同意,甲以所有权人名义,以该机床作为出资,

初级会计经济法讲义全(可编辑修改word版)

. . . . 第一章经济法概论 本章为全书基础,分值大约在 8- 9 分左右。本章共分三节,第二节为本章重点。 第一节法和经济法的概念 一、法和法律 (一)法的本质与特征 1、法与法律的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由统治阶级的特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法律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法律只是法的一种形式。广义的法律则指法的整体,即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2、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法是 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法并不体现统治阶级每个成员的意志; 法体现的也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 3、法的特征和分类 法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 (2)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 (二)法的形式和分类 1、法的形式 法的形式指外部表现形式,或渊源。 我国法的形式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特别行政区法、规章、国际条约等。 参考

2、法的分类 听一下即可,只要明白一些基本概念即可。 (1)据法的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不同,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2)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所作的分类不同,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3)据法的内容不同,分为实体法与程序法 (4)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不同,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

2020年最新《经济法基础》1-10章节最全内容完整版

2020年最新《经济法基础》1-10章节最全内容完整 版 第一章基础理论知识 1.法与氏族习惯的区别 产生、存在的基础不同;形成方式不同;体现主体意志不同;调整关系性质不同;保证实施的力量和方式不同;调整目的、宗旨不同;作用的基础和范围不同。(参见教材P1) 2.法的本质和特征 法是以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阶级意志和利益为本质内容的,是为了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而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权利义务规范体系。(参见教材P3)其实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含义: (1)法不是超阶级的,它总是属于一定的阶级,是一定阶级的意志的体现; (2)法所属的阶级只能是统治阶级,它不可能属于被统治阶级;(3)法是统治阶级整体阶级意志的体现,而不是统治阶级个别人、个别部分(集团、阶层)意志的体现; (4)法是统治阶级基本意志的体现,而不是统治阶级全部意志的体现; (5)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实质上是体现统治阶级的物质利益的;

(6)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不是随心所欲、凭空产生的。(参见教材P2) 特征: (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体现为: 第一,统治阶级意志并不能直接形成为法。它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和程序,即通过统治阶级的国家制定或认可,才能形成为法。第二,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形式上是采取国家意志形态的。国家意志性是法的基本特征。 第三,法采用国家意志形态是为了取得普遍遵守的形式,是为了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在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机器的统治下,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第四,并非所有国家意志都采取法的形式,并非所有国家机关认可和制定的文件都是法。 (2)法是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规范。体现为: 第一,法的主要内容是由规定权利、义务的条文构成的。 第二,法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的, 第三,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是由国家予以保证实现的。 (3)法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体现为: 第一,法是一种具有明确具体形式和严格界限的社会规范,能为人们提供可以预知的行为模式、行为的标准和方向。 第二,法是具有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在此范围内,任何人、任何

(完整word版)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一)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指资源在生产和再生产各个环节上的合理和有效的流动和配备。把资源优化配置作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法的基本的要求。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是我国经济体制的一个根本性改变,这种转变又集中表现为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说要取决于资源配置的状态。这就决定了市场经济调节机制的核心是资源配置机制。 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大体上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以计划为主的配置方式,其显著特点是行政权力因素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它的典型形式,是通过国家计划特别是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其主要出发点是企图通过国家的计划干预,解决经济短缺等问题;另一种是以市场为主的配置方式,其显著特点是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其典型形式是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的发展,主要出发点是试图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解决供需矛盾。 我们认为,历史证明了以市场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优于以计划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而我国现在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市场经济。这就是说,我们在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的时候,也不能忽视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通过能够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宏观调控法律机制,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通过建立和执行市场规则,规范市场主体的资源配置行为;三是通过政府的职能行为,协调竞争性市场可能带来的市场矛盾;四是通过国家的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解决资源浪费、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外部性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要在各种经济法律、法规中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充分发挥,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要在各种经济法律、法规中保障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的发挥,比如通过制定财税法、金融法等,保证国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这表明我们的所有经济法律、法规,都必须贯彻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今后衡量一个经济法律制定得好与坏,最关键的就是要看这个法律、法规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或破坏作用。 (二)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这是体现经济法本质特征的原则,因为经济法就是为了适应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而产生的一种法律形式。适度干预是指国家在经济自主和国家统制的边界条件或者临界点上所作的一种恰如其分的介入状态。衡量国家干预是否适度的最根本的标准是要看这种干预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的发展。 国家在多大程度上,用什么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各国有各国的政策和法律,就是在一个国家之内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范围和方法也是不相同的。整个说来,无非有三种情况:一是“过多”干预。通常在国家经济状况比较恶劣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这种势头;二是“过少”干预。一般在国家经济状况良好的时候,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三是国家对经济生活的“适度”干预,更多的国家都在从过多和过少干预的教训中走出来,寻求这种“适度”的干预,我国大体上也经过了相似的历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一方面表明国家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对经济生活进行过多的干预;另一方面也表明国家不能完全放弃对经济生活的适度干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