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免疫学必考点

医学免疫学必考点

2.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或毒素)的一种免疫保护作用,或称为抗感染免疫。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某些免疫细胞能发现并处理(杀伤、消毁)体内经常出现的少量异常细胞。


4.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正常情况下,机体可经常地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以维持免疫机能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性。



固有免疫应答:是指体内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识别结合病原体及其产物或其他抗原性异物后,被迅速活化,并产生相应的生物学效应,从而将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杀伤清除的过程.



适应性免疫应答: 是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与成熟的场所;同时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亦起主导作用。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和腔上囊(禽类)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T、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有淋巴结、脾及与黏膜有关的淋巴组织和皮下组织等。



淋巴细胞归巢; 是淋巴细胞的定向游动,包括成熟淋巴细胞向外周淋巴器官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以及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如皮肤,肠道粘膜和关节滑膜等炎症部位)迁移.其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表面称之为淋巴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上相应的血管地址素的相互作用.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外周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后,又通过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后经内皮小静脉返回到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中的循环过程。




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半抗原:是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故又称不完全抗原。



超抗原:是指一类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2%~20%某些亚型T细胞克隆)活化,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抗原因子,


2. 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抗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相互作用起反应的性能。原称反应原性或免疫原反应性


5.完全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族: 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7.共同抗原: 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

不同抗原。


8.异嗜性抗原: 在人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它们之间有广泛交叉反应,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又称Forssman 抗原。


2.免疫球蛋白
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4.Ig超家族
鉴于功能区具有同源性的特性,将Ig分子、T细胞抗原受体分子、MHC的I类和Ⅱ类抗原分子以及某些CD抗原分子等,统称为Ig超家族。

19.同种型(isotype)
同一种属内所有个体共有的Ig抗原特异性,可在异种体内诱导产生相应抗体。同种型抗原特异性主要位于Ig的c区,包括类和亚类,型和亚型。


20.同种异型(allotype)
是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Ig分于抗原性的不同,主要反映在Ig分子上的CH和CL上一个或数个氨基酸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不同个体的遗传基因决定的,故称为遗传标志。


21.独特型(idiotype):
指同一个体不同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可变区有不同的抗原特异性,由此而区分的型别称为独特型。独特型抗原决定簇主要是由于超变区的氨基酸的差异决定的。


22.杂交瘤技术
抗体产生细胞(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人工方法,这种融合的细胞既具有肿瘤细胞无限繁殖的特性,又具有B细胞合成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分离单克隆杂交瘤细胞后即可得到单克隆抗体。


2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cAb)
由单个B细胞克隆或其杂交瘤细胞克隆产生的,只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6.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lg):是表达在B细胞上的免疫球蛋白分子,成熟B细胞一般表达有单体IgM和IgD分子,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可特异识别抗原。Smlg也是鉴别B细胞的主要标志。


7.ADCC效应: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其机制为靶细胞膜抗原与特异性IgG类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IgG抗体的Fc段与效应细胞(如NK细胞、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使效应细胞活化,产生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8.抗原递呈作用:指单核—巨噬细胞等一些细胞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信息,诱导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作用。


9.APC:即抗原递呈细胞,是体内具有抗原递呈作用的一类细胞,包括有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内皮细胞、B细胞等。


10.抗原决定簇: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的能决定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为表位。




1.细胞因子:
是由细胞分泌的—组具有调节活性的低分子量蛋白物质的统称。



2.单核因子:
由单个核吞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3.生长因子:
具有刺激细胞生长活性的细胞因子。



4.集落刺激因子:
可刺激骨髓未成熟细胞分化成熟并在体外可

刺激集落形成的细胞因子。



5.白细胞介素:
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


6.淋巴因子:
指由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7.自分泌效应:
指某种细胞因子的靶细胞也是其产生细胞,则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


8.旁分泌效应:
指某种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和靶细胞非同一细胞,但二者相邻近,则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

干扰素(IFN):
是 最早被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因其具有干扰病毒复制的能力,故得此名。


10.肿瘤坏死因子(TNF):
是一类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根据来源和结构分为两种类型,即TNF--a和TNF—b两种因子具有相同的结合受体,均有抗肿瘤作用,也是重要的致炎因子和免疫调节因子,同时与发热和恶液质形成有关。



11.趋化因子(chemokines):是指具有吸引白细胞移行到感染部位的一些低分子量(多为8-10KD)的蛋白质(如IL-8、MCP-1等),在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1.类毒素
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失去其毒性,但仍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称为类毒素。类毒素进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与外毒素结合使之失去毒性作用。


2.过继性细胞免疫
是将供体的淋巴细胞转移给受体,增强其细胞免疫功能。过继性细胞免疫可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类,前者是用已知抗原致敏的淋巴细胞注入受体后使其获得对该抗原的细胞免疫能力;后者是用未经特殊抗原致敏的正常人淋巴细胞注入受体后使其获得对多种抗原的细胞免疫能力。


3.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是用疫苗(抗原)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4.人工被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因这些免疫物质并非由被接种者自己产生,缺乏主动补充的来源,易被清除,维持时间短暂。



5.合成肽疫苗
合成肽疫苗是根据有效免疫原的氨基酸序列,设计和合成的免疫原性多肽,试图以最小的免疫原性肽来激发有效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6.亚单位疫苗
亚单位疫苗是去除病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的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制作的疫苗。


7.基因工程疫苗
重组抗原疫苗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只含保护性抗原的纯化疫苗。


8.核酸疫苗
用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与细菌质粒构建的重组体直接注入体内,通过宿主细胞的转译系统表达

目的抗原,从而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疫苗。


9.转基因植物疫苗
用转基因方法,将编码有效免疫原的基因导入可食用植物细胞的基因组中,免疫原即可在植物的可食用部分稳定的表达和积累,人类和动物通过摄食达到免疫接种的目的。





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 (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 TD-Ag) 在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 T 细胞的辅助,所以称为 TD-Ag 。如细胞、病毒及各种蛋白质均为 TD 抗原。


,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 TI-Ag) 在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 T 细胞辅助,所以称为 TI-Ag 。
抗原表位(决定基):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与TCR BCR或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互补决定区(CDR):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这些区域称为 HVR或 CDR。


免疫调理:指抗体如IgG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Ig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ADCC: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包被宇靶抗原上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单克隆抗体(mAb):单-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


补体: 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膜攻击复合体:补体溶细胞生物学效应的效应复合体,为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即膜攻击复合体


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一类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


细胞因子受体:细胞因子受体均为跨膜分子,由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质区组成。与细胞因子结合后启动细胞内的新号转导,调节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分化抗原 :主要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魏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


分化群(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


粘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MHC: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即存在于脊椎动物染色体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接的基因群。


HLA:指人类白细胞抗原。


BCR复合物:由识别和结合抗原的mIg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CD79a/CD79b异源二聚体组成。


TCR-CD3复合体:TCR为所有T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以非共价键和CD3分子结合,形成TCR-CD3复合体



ITIM:是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的英文缩写,基本组

成是:I(异亮)/V(缬)XY(酪)XXL(亮),其酪氨酸被磷酸化后,可招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并使之活化,PTK参与的激活信号转导通路即被截断.活化T细胞表达的CTLA-4,胞浆中有ITIM,当B7与CTLA-4结合时给予已活化T细胞抑制信号.


APC:是指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等。


外源性抗原:来源于APC之外的抗原。


抗原识别:初始T细胞膜表面抗原识别的受体TCR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特异结合的过程。


MHC限制性:TCR在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多肽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识别与抗原多肽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


免疫突触:T细胞与APC表面粘附分子之间通过受体-配体相互作用得以紧密接触,形成了一个瞬时性结构,该结构以TCR-MHC-抗原肽三元结构为簇状中心,周围环形分布着粘附分子,称之为免疫突触。


抗体亲和力成熟:指机体正常存在的一种免疫功能状态。在体液免疫中,再次应答所产生抗体的平均亲和力高于初次免疫应答。这种现象称为抗体亲和力成熟。


Ig类别转换:每个B细胞开始时表达IgM,在免疫应答中首先分泌IgM但随后可表达IgG IgA IgE 而其IgV区不发生改变,这种可变区相同而Ig类别发生变化的过程


PRR:指单核/ 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膜上能够识别病原体一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PAMP :即PRR识别结构的配体,是病原体及其产物共有的,某些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


第一信号是TCR-CD3和抗原肽-MHC复合物结合后信号的传入,

第二信号是T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上的多个共刺激分子对的结合(最重要的是CD28和B7分子的结合)



3、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1)多为小分子多肽(2)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3)通过结合细胞表面高亲和力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4)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形式发挥作用(5)具有多效性,重叠性和拮抗性或协同性。



4、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
(1)免疫球蛋白超家族(2)Ⅰ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3) Ⅱ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5)趋化因子受体家族


1、B细胞主要的表面分子有哪些?
(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二)B细胞受体(三)协同刺激分子(四)其他表面分子




2、T细胞主要的表面分子有哪些?
(一)TCR-CD3复合物(二)CD4分子和CD8分子(三)协同刺激分子(四)丝裂原结合分子及其他表面分

子。



1、内、外抗原如何经 MHCI及MHCII分子加工提呈?
(一)①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转运;②MHCⅠ类分子的生成与组装;③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与多肽提呈。(二)①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②MHCⅡ类分子的合成与转运;③MHCⅡ类分子的组装和抗原多肽的提呈。





3.比较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

固有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
主要参与的细胞
黏膜上皮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NK细胞 NK T细胞 B-1细胞
aBT细胞
B-2细胞
主要参与的分子
补体 细胞因子 抗菌蛋白 酶类物质
特异性抗体 细胞因子
作用时相
即刻-96小时
96小时候后启动
识别受体
模式识别受体,较少多样性
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高度多样性
识别特点
直接识别病原体一些共有保守的结构,具有多反应性
识别APC提呈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具有高度特异性
作用特点
未经克隆扩增和分化,迅速产生免疫作用,没有免疫记忆功能
经克隆扩增和分化,成为效应细胞后,发挥免疫作用,有免疫记忆功能。
维持时间
持续时间较短
持续时间较长


2.简述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答案:特点:?高度特异性 ?表面化学基团之间的可逆结合
? 适宜的抗原抗体浓度和比例 ?抗原抗体反应的两个阶段
影响因素:?电解质 ?温度 ?酸碱度


3.检测未知抗体可应用哪些免疫学方法?

答案:?免疫酶测定法 ?免疫荧光技术 ?放射免疫测定法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免疫胶体金技术


4.用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答案:酶标记技术,放射性核素标记技术,荧光标记技术,胶体金标记技术。





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答: 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的因素有:
1 抗原本身的因素
(1) 异物性 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1) 异种间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
2) 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3) 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
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
(2) 理化性状
1) 分子大小
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在10.0kD以上,个别超过100.0kD,低于4.0kD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2) 化学结构的复杂性
蛋白质 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尤其是含酪氨酸的蛋白质,抗原性强, 非芳

香族氨基酸为主者,抗原性较弱。
3) 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4) 物理状态
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
2 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
具备上述条件的抗原物质可因进入机体的途径和剂量的不同而免疫效果迥异。
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是非经口进入(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注射)机体才具有抗原性。
3 机体方面的有关因素
(1) 宿主与抗原来源的种系进化关系
(2) 宿主的遗传背景
(3) 机体的健康和营养状况
以上几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的。






3. 试述TD-Ag和TI-Ag的区别
答: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共同特点:TD-Ag刺激机体所产生Ab 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可引起回忆应答。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 匀。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TI-Ag)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少数Ag属此类。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
共 同特点:TI-Ag刺激机体产生的Ab仅是免疫球蛋白M,不引起回忆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分子结构呈长链,都是多聚性物质,即在Ag分子上有大量重复的 同样的表位,故能与白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在许多点上结合形成交联。另一特点是在体内不易降解,故能与B细胞呈较长期的结合



三、简述免疫球蛋白生物学功能。
答:1.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与抗原特异结合,清除病原微生物或导致免疫病理损伤。如抗毒素抗体可中和外毒素;中和抗体可 阻止病毒感染相应靶细胞。2.激活补体。IgM、IgG和相应抗原结合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凝集的IgA、IgG4和IgE可激活补体的替代途径。3.通 过Fc段结合细胞。多种细胞表面表达Fc受体,IgM、IgG的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可以介导调理吞噬,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与NK细 胞表面的Fc受体介导ADCC,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IgE的Fc段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Fc受体结合,介导1型超敏反应。 4.IgG能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对于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SIgA是粘膜局部免疫的最主要因素,也可通过初乳被动免疫新生儿。5.具有抗原性,Ig分子不同结构具有不同免疫原性。独特型网络能够进行反馈调节,调 节免疫应答的强度。




1 .比较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结构、组织分布和功能的特点。
答:(1)I类抗原:(HLA-A、B、C座位上的基因编码的抗原)。I类抗原是一种膜

糖蛋白,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的膜上,以淋巴细胞上的密度最大。也分布于血清、尿液、初乳等体液中。I类抗原是由一条重链和一条轻链借非共价键联结而成的双肽链,由α链和β2m组成,它的特异性主要集中表现在重链上。I类抗原在移植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对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识别功能起制约作用。(2)II类抗原:由HLA-D区(DR、DQ、DP)座位所编码的抗原。II类抗原是由两条糖基化的跨膜多肽链构成,由α链和β链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同样分四个区。主要表达在某些细胞表面,如B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抗原呈递细胞等,不如I类抗原分布广泛。II类抗原与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有关,II类抗原的存在,是Th细胞活化的必需信号。




四 试比较HLA I、II类分子的异同。
答:HLA I、II类分子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编码的基因位点:I类分子的编码基因位点为B、C、A位点;II类分子的编码基因位点为DP、DQ、DR位点。
2.分子结构:两类分子均由两条多肽链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二聚体糖蛋白分子,具有多态性,每条肽链都有Ig样功能区,属于Ig超家族。但I类分子的轻链不是由HLA基因编码的。
3.分布:I类分子广泛分布于各组织的有核细胞及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也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体液中;II类分子主要存在于B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抗原提呈细胞,以及胸腺上皮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
4. 主要功能:①两者均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②均有抗原提呈作用,但I类分子主要参与内源性抗原的提呈,II类分子主要参与外源性抗原的提呈。③均可参与免疫 细胞间的相互识别,但I类分子是CD8分子的受体,II类分子是CD4分子的受体。④均参与诱导胸腺内前T细胞分化发育。


5.试述抗体的生物学效应。
1)中和外毒素的毒性作用,阻止病毒吸附易感细胞。
2)通过免疫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
3)激活补体,活化的补体发挥生物学作用而清除抗原!



1.简述Th1细胞和Th2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Th1 细胞通过分泌IL-2、IFN-γ等细胞因子,诱导CTL的活化、增殖和成熟,并且诱导和增强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的浸润性炎症反应,从而实现和增强细 胞免疫应答的功能;Th2细胞通过分泌IL-4、IL-5、IL-6、IL-10等细胞因子,诱导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促进Ig的生成和类型转换, 从而实现对体液免疫应答的正向调节作用;而且Th1细胞分泌的IFN-γ抑制Th2细胞的功能,Th2细胞分泌的IL-4、IL-10等抑制Th1细胞的功能,Th1细胞和Th2细胞是相互的抑制细胞,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维持免疫平衡。




59、以IgG为例,简述Ig的生物学作用。
IgG的生物学作用主要有:
①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在体内可以发挥免疫效应,在体外可以表现为抗原抗体反应;
②激活补体,IgG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可激活补体;
③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可发挥调理作用、ADCC作用等;
④穿过胎盘和黏膜:母体IgG可经胎盘进入胎体,对sIgA可经母体初乳进入新生儿体内,对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60、列表比较抗体产生的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主要特点。
初次应答 再次应答
抗体产生潜伏期 长(5-7天) 短(2-3天)
抗体产生量 少,效价低 多,效价高
抗体产生持续时间 短 长
抗体类型 以IgM为主 以IgG为主
抗体亲和力 低 高




2、细胞因子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有那些?
答:细胞因子可被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性细胞因子等六类。(1)白细胞介素(IL):不同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其基因及编码蛋白与功能均清楚者。白细胞介素的主要作用是:促使T和B细胞增殖和分化;刺激造血细胞参与炎症反应等。(2)干扰素(IFN):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故称干扰素。根据来源和理化性质,可将干扰素分为α、β和γ三种类型。IFN-α/β主要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也称为I型干扰素。IFN-γ主要由活化T细胞和NK细胞产生,也称为Ⅱ型干扰素。IFN除有抗病毒作用外,还有抗肿瘤,免疫调节等作用。(3)肿瘤坏死因子(TNF):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肿瘤坏死因子分为TNF-α和LT等(4)集落刺激因子(CSF):集落刺激因子是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5)生长因子: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有些生长因子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表现为对免疫应答的抑制活性。(6)趋化性细胞因子:具有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的趋化至感染部位和激活活性。



4、细胞因子有哪些临床应用及应用前景?
答:细胞因子是一组多肽或低分子量蛋白质,包括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转化生长因子(TGF)等。它们与靶细胞特异受体结合,调整细胞增殖、分化和功能活性,在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中起重要作用。IFN进入临床的重组产品已有11

个,对病毒有直接杀伤作用,影响癌基因表达,抑制癌细胞分裂、增殖和转移。治疗毛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等效果较好。有人探索与其它药物合用,或内、外源性TNF合用取得一定效果,也有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制变型TNF,以增强抗瘤作用,降低副作用。CSF 有G-CSF和GM-CSF两种,是来源于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等的糖蛋白,刺激粒细胞系的祖细胞增殖、分化和活化,使之成为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具有以下三种作用:(1) 动员骨髓中中性粒细胞移行至外周血中。(2) 促进骨髓中性粒细胞前体分化和增殖。(3) 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以第二种作用最为重要。单用或与其他造血生长因子合用治疗多种疾病如再障、重症感染、烧伤、AIDS以及单用或与抗生素合用预防术前术后感染都可能是前景良好的新疗法。而且人体对CSF有良好的耐受性。目前癌症患者中进行的II期研究已表明,患者接受治疗后,其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缩短了4~6倍。如在化疗的同时辅以CSF治疗使中性粒细胞从化疗时最低水平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GM-CSF和IL—3促进造血作用相似,作用时相上互补,有人将二者的cDNA连接,产生融合分子,活性大为提高。CSF另一重要作用即为抗感染。用之预防可使动物的存活率达100%。用之治疗,和抗生素配伍用可使感染动物3d存活率达91%,而单用抗生素其存活率仅为28%。



2.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抗原的过程。
答:内源性抗原主要指细胞内产生的非己蛋白质抗原,如细胞被病毒感染后出现的病毒蛋白,基因突变后产生的肿瘤抗原。上述抗原产生于胞浆中,它们经蛋白酶作用后,可迅速酶解成小分子肽段(抗原肽);这些小分子肽段在胞浆内热休克蛋白介导下,被内质网膜上的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AP)转运到内质网腔,在内质网腔内抗原肽与MHC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后者经高尔基体转运至细胞表面,供CD8+T细胞识别。




3.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过程。
答:(1)外源性抗原被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在细胞内溶酶体、内体等内吞系统中被蛋白酶水解为小分子肽段(抗原肽)。(2)内质网中新合成的MHC-II类分子进入上述内吞系统。(3)在内吞系统酸性环境及蛋白酶作用下,部分恒定链(Ii)降解,但II类相关恒定链短肽(CLIP)仍结合在MHC-II类分子肽结合槽内;在HLA-DM分子协助下,将CLIP降解,使抗原肽与MHC-I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物;后者转运至细胞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





4.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有几种?并简述各自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的主要特

点。
答:(1)巨噬细胞:主要是刺激记忆性和活化的T细胞的增殖。是体内吞噬功能最强的细胞,抗原进入细胞后,降解为小分子抗原肽。在细菌和细胞因子等刺激下,巨噬细胞活化后可表达MHC-II类分子和辅助刺激分子,能有效提呈抗原使记忆和活化的T细胞增殖。(2)树突状细胞: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主要刺激初始T细胞的增殖。抗原被DC摄取后降解为小分子抗原肽,进而与来自内质网的MHC-I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物。未成熟DC摄取处理抗原肽能力强,而激活初始T细胞能力弱;成熟DC摄取处理抗原能力弱,但可高表达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CD40)和细胞间黏附分子,能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也能诱导记忆和效应T细胞活化。(3)B细胞:可通过胞饮作用和抗原特异性识别受体(BCR)直接摄取抗原,后者是B细胞特有的抗原摄取方式,它能够使抗原浓集于B细胞膜表面,因此在抗原浓度非常低的情况下也能提呈抗原。活化B细胞可高水平表达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物和协同刺激分子。B淋巴细胞的提呈功能对于辅助性T细胞的活化,及B细胞对TD抗原应答产生抗体,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 .抗原的基本特性

答:抗原的基本特性为免疫原性及抗原性,免疫原性指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应答的能力;抗原性指能够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免疫原性的物质基础包括异物性、分子量的大小及化学性质等。异物性即非己的抗原物质,种系亲缘关系愈远,其免疫原性愈强。通常分子量大于10KD以上的物质就具有了免疫原性,大于100KD则为强抗原。


2、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异同点。


超抗原
普通抗原
化学性质
细胞外毒素逆转录病毒蛋白等
普通蛋白质,多糖等
MHC结合部位
非多肽区
多肽去肽结合槽
MHC限制性

+
应答特点
直接刺激T细胞
APC处理后T细胞识别
反应细胞
CD4+T细胞
T,B细胞
T细胞反应频率
1/20-1/5
1/1000000-10000


5.试比较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及其应用注意事项。
答题要点:
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比较:
项目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注入物质 抗原 抗体
次数 1-3次 1次
生效时间 2-3周 立即
维持时间 数月-数年 2-3周
主要用途 预防 治疗和紧急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的注意事项:
1.接种对象;2.接种剂量、次数和时间间隔;3.接种途径;4.接种后反应;5.禁忌症。
人工被动免疫的注意事:
1.注意防止超敏反应的发生;2.早期和足量;3.不滥用丙种球蛋白。


2.试比较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主要异同点


答: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点:(1)三条途径都是补体各成分的连锁反应;(2) 许多成分在相继活化后被裂解成一大一小的两个片段;(3) 不同的片段或其复合物可在靶细胞表面向前移动,在激活部位就地形成复合物;(4)最后都统一于膜攻击复合物(MAC)阶段,导致细胞膜破裂细胞死亡。途径的不同点:(见下表)
比较补体系统活化三条途径的不同点
比较项目 经典激活途径 MBL途径 旁路途径
激活物质 抗原与抗体形成复合物 MBL与病原体结合 细菌脂多糖、凝集素IgG4
参与补体成分 C1~C9 MBL、C反应蛋白、C2~C9 C3、C5~C9、B、D、P因子
起始分子 C1q C2、C4 C3
所需离子 Ca2+ 、Mg2+ Ca2+ Mg2+
C3转化酶 C4b2b C4b2b C3bBb
C5转化酶 C4b2b3b C4b2b3b C3bnBb
作用 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效应阶段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感染早期即发挥作用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即发挥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