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漫谈中世纪西方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其变化之札记篇

漫谈中世纪西方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其变化之札记篇

漫谈中世纪西方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其变化之札记篇
漫谈中世纪西方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其变化之札记篇

漫谈中世纪西方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其变化之札记篇

自从母系氏族社会过度到父系氏族社会后,妇女的地位便降到一种从属的地位。千百年来,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妇女最重要的职能只是生儿育女,为夫家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由此造成的重男轻女思想在绝大多数文明体系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而在历史悠久的文明样式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贯穿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家文明就尤其体现了这点。孔老夫子早在两千年前就将中国妇女摆到了从属的地位,“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四德标准长期束缚着妇女的生活和社会地位,直到20世纪,中国妇女的这一从属地位才开始驻逐步得到改善。妇女在许多时候都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属品或衍生品。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妇女在为自己争求权利的路上经历了甚多艰辛,以致有人说妇女问题是理解人类社会的镜子和考察历史进程的视线。马克思曾说过,要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首先女性开始。美国著名妇女史学者伊沛霞认为:“最好的妇女史并不仅仅告诉我们历史上的女人,妇女史挑动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对历史和历史进程的理解。

尽管妇女较之男权地位一直处于劣势,但是从整个文明进程来说,它一直是在进步着,妇女的社会地位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不断受到重视,不同时代、不同地位都有相应的进步。即使是中世纪,这个通常被称为“黑暗的世纪”,社会伦理并没有绝对忽略对女性的关注,妇女也并非一律处于男子的附属地位。在学术话语中,“男尊女卑”仍然是中世纪的主流意识,人们对妇女地位的普遍认定是“附属性”“衍生性”之类的特征。用当代著名的思想史家唐纳德·R.凯利(Donald R.Kelley)话来说:“中世纪的历史概念所涵盖的兴趣非常广泛,处于世俗的和神圣的之间,国王和教皇之间,圣人和罪人之间,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或许除了宫廷诗歌、圣徒传这种类型外,似乎遗忘了一个因素,那就是性别。”此外,在《圣经》与《塔木德》时代,犹太律法普遍认为:男性比女性更有价值,比女性更忠诚,遵守的诫命更多,因此女子只能处于屈从男子的边缘化地位。但是,考察11—14世纪西欧犹太妇女在宗教文化、婚姻家庭、社会经济生活等领域的或重要或轻微的变化后,发现妇女地位确实有了提高。在宗教生活领域,涌

现出了妇女祈祷的赞礼员,她们不仅带领妇女一起进行祈祷,还为妇女创作祈祷词、谱写祈祷音乐。在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经营有方的女性商贾。她们不仅和封建领主及小农有经济往来,而且还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向王室和教会放贷;在婚姻家庭生活中,既有支撑门户、管理家政的女性家长,也有个性鲜明、风格强硬的“反抗的妻子”······

一、从婚姻家庭地位来看,西方古代妇女的婚姻和中国大致相同。妇女作为母亲、妻子或女儿在家庭中的地位很卑下。妇女和奴隶及未成年人并列在一起,她们没有独立意志,没有独立的行为能力。妇女不仅要屈从于上帝的意志,而且要服从丈夫或者父亲。这和中国古代的三从四德不谋而合。那时,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妇女附属于男子,女儿附属于父亲,妻子附属于丈夫,寡妇要回到她父亲的家里。妇女不得参加最高级的宗教文化活动。在《圣经》中,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被当做男子的私有财产和附属品。女儿被当做父亲的私有财产。当少女受到伤害时,法律首先认为是父亲的财产受到了损失,应该进行赔偿。所以,少女无权决定自己的婚姻,父亲可以不征求她的意见把她许配出去。比如,在《士师记》中,迦勒说:“谁能攻打基列西弗,将城夺取,我就把我女儿押撒给他为妻。”在《撒母耳记上》中,扫罗对大卫说:“我将大女儿米拉给你为妻,只要你为我奋勇,为耶和华争战。”此外,犹太教允许离婚,允许人们有选择离婚和再婚的自由。但是这些都是只针对男子而言的。只有丈夫才有权利解除婚姻关系。在传统的犹太法律中,关于离婚又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离婚只是男子单方面的权利,妇女不可以要求离婚,妇女的权利和意愿没有得到任何的考虑,《圣经》和《塔木德》在离婚的问题上,

对男子几乎没有任何道德和法律上的约束。

第二,犹太法律要求,如果丈夫和妻子离婚,他必须给离婚文书,离婚方有效。没有离婚文书,被休掉的女子不可以再婚。他可以武断地将

一纸休书交到她的手中,然后就将她赶出家门。整个离婚的过程不

需要妻子的参与,妻子只是被动地接受离婚的结果。

第三,离婚不需要法律的干预。离婚一般需要法庭的裁决,但在犹太历史上,夫妻离婚,完全是私人的事情。尽管《密西拿》和以后的拉比

律法对此作了一点改变,比如社团法庭可以迫使丈夫和妻子离婚,

《塔木德》通过婚约制度的建立以及规定递交离婚文书的复杂程序,而给予妇女一定程度的保护,使得男子草率和不公正地休妻受到一

定程度的限制,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这并没有改变丈夫单方面掌

握离婚权利的实质,妇女依然不能提出离婚,离婚依然不需要经过

她的同意。

但是,这种情况到了中世纪有了质的改变。在中世纪的西欧,离婚现象非常普遍。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这是离婚已不能由男子单方面决定,女子有一定的参与权。以格尔绍姆为首的中世纪著名拉比学者制定了如下新的离婚法则:

1、废除一夫多妻制,反对强制离婚。这是保障妇女权利的一个重大突

破。在一定程度上,把妇女抬到了和男子平等的地位。此外,妇女

还可以选择皈依天主教,这样等于是她离开了丈夫,这时,丈夫可

以再娶。再反对强迫离婚方面也极大的尊重了妇女的意愿。在一次

市集大会上,还特意强调丈夫不可以在妻子不同意的强况下和妻子

离婚。德国还有这样的规定:离婚除了需要妻子同意以外,丈夫在

同妻子离婚之前还必须得到施派尔、沃姆斯和美因兹三个社团的同

意。这说明妇女在婚姻中的财产权利是受到保护的。

2、没有三个社团的同意,任何人都不可以和妻子离婚。否则,将此人

逐出社团。要知道,当时社团是整个西欧犹太社会最权威的机构。

被逐出社团就像现在被逐出中国共产党一样严重,甚至更严重。因

为毕竟不是共产党员的人还是居多数的,且不会有什么歧视。但在

当时的西欧,被逐出社团相当于失去了依靠,成为游荡之人。所以,男子不敢轻易违反这一法规。

当时,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出现了一批“反抗的妻子”。她们拒绝和丈夫过性生活或拒绝做妻子应该做的家务。所以,这成为律法赞同丈夫离婚的理由。有人认为,这是一批烈性女子在用自己的方式逼丈夫和自己离婚。甚至还有推测说是这些女子皈依基督教以后想追求基督教式的精神升华。

以上种种都说明中世纪妇女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改善。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妇女的经济地位和家庭地位的稳步改善。在中世纪的西欧,妇女在结婚时,往往从其父母那里获得数目可观的嫁妆和礼物,其中一部分嫁妆在婚后完全归妻子所有,因此,妇女在结婚以后,在经济上并不完全依赖于丈夫。而且,妇女带来的嫁妆为其夫家做生意提供了资金,从而为她赢得了家庭其他成员的尊重。此外,有些丈夫经常外出经商,并在一定程度上将管理家庭的责任或权力转归妻子,从而使得妇女在家庭中享有一定的权威。

二、在经济地位方面,妇女的经济地位是衡量和评价妇女整个社会地位的决定性要素,它直接制约着妇女在社会政治关系、文化教育关系、社会法律关系中的位置,从而成为妇女社会地位的实质基础。在早期文明中,女子被束缚于“室内工作”,而男子则自由的从事“室外”工作。所以,纺线织布,生火煮饭就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工作。但是,在中世纪西欧的犹太民族中,妇女的经济生活却不仅限于此。中世纪欧洲的犹太男子往往从事远程贸易,在犹太男子外出经商期间,他们会把管理家政的职能交给妻子,还会把家中的生意完全交给妻子打理并委托妻子管理家庭财产。这样,女子就成了临时的“家长”。她们可以更深入的参与到经济生活中去。有些妇女进入借贷这一行业,还有些协助丈夫经商,也有从事行医和纺织业的。总之,当时妇女的经济生活丰富了很多。

三、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里提到决定中世纪妇女地位的是两种制度,一种是天主教会制度,一种是封建制度。所以,妇女地位要提高,关键是这两种制度减少对妇女的束缚。从整体上来说,虽然,在教会内部,妇女不能被授以牧师职,也没有布道的权利。但是教会提供了一个专门为中世纪妇女设计的重要机构——女修道院。尽管教会成立它的主要目的是为自己赚取嫁妆(当时要求入女修道院当修女要随时带一份嫁妆,相当于嫁给上帝),但对妇女来说,这为她们追求自己的信仰提供了机会。在当时的社会,教会有相当大的权力,政教合一的特征让那些为教会服务的人的地位与众不同,而妇女

被允许从事这一行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基督教教会中的女修会有着悠久的传统。修女的生命和修士一样被视为高于其他的教徒。因此,妇女在僧侣等级里占据了一席之位,从宗教价值观念来看,修女和修士是这一等级中最受人尊敬的成员。对于修女来说,贞节格外重要,贞洁的修女同圣母玛利亚一样,是耶稣的新娘,她们手上的指环象征着同耶稣的神秘婚姻。虽然任何修会的女修道院院长都不可以向修女布道,也不能参加总修会的最高会议和地方会议,所有的女修道院都由男性神甫指导,女修道院院长无权为修女举行发愿礼、听忏悔或为她们祝福,但是她们有权要求修女遵守会规,有权惩罚她们,甚至有些女院长把自己的权威置于男性修会之上。此外,女修道院拥有大量地产,女院长因此在不同的范围内掌握了大量的权力,英国、法国、北尼德兰、南意大利、德国、西班牙都有这种女修道院。女院长们代表修道院成为地产的所有者,无论是直接经营土地还是以领主身份管辖土地,她们如同其他大地产所有者一样掌握着居住和耕种这些土地的农民的命运。拥有大地产的女院长们不仅拥有领地权(领主对那些住在土地上的农民的权利,包括关于土地保养得管辖权、监督钱款和粮食的征收和劳役的实施),还拥有领主权和行政管理权。拥有领主权的女院长们管理领地的民事法庭,有时还拥有更高的司法权,可以审判刑事案件和涉及法律地位的案子。她们可以像男修道院院长一样征收罚金,利用职业的雇佣军进行封建战争,惩罚罪犯。修道院土地的转让、出卖、租借、领地内市场和店铺的建立都要事先征求她的许可,在世俗和教会法庭上,她们为保护修道院的财产、收入和司法权力同世俗领主和教会机构据理力争。中世纪的修女要接受一定程度地教育。她们要学习读写,背诵祈祷文,还要学习圣经的部分章节,拉丁教父的作品,圣徒和修会创始人的生平事迹,修会教规等。有些修女在神甫和修士的帮助下,成为圣女和神秘主义者,留下了大量流传千古的著作,如哈肯伯恩的梅希蒂尔德在文中提到的奥利金、圣奥古斯丁、明古的伯尔纳和大阿尔伯特。

四、从封建制度来看,贵族妇女、城市和乡村妇女的生活不同,所体现的地位也有所不同。中世纪的婚姻都讲究门当户对,所以贵族妇女是作为贵族男子的伴侣生存的。在封建制度下,贵族妇女一样不会被分到领地,但是他们结婚以后,可以得到继承权。她们不仅可以继承本家族的遗产,也有权继承亡夫的部分产业。所以那时候的贵族寡妇是比较富裕的。贵族妇女可以通过继承权、孀居权、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权获得封地。她们在丈夫离家在外时,还可以代替丈夫完成各种职责:管理庞大的封地、组织各个庄园的事务、监督农民的耕种。在那些没有领主管辖权的小封地上,贵族妇女要处理地产上的各种事务、出租地、收取租金、听取庄园管家的汇报、出卖剩余的谷物、维修房屋等。这俨然是一个现代女事业家的形象。即使丈夫在家的日子,贵族妇女也一样忙的不可开交。她们要为家务活操劳,还要管理下面一大群的仆人。

城市妇女的权力相对于贵族妇女来说较小。作为市民的城市妇女,她们不能被选进市议会,更不能成为权力中心的成员。但是她们个别可以参加代表大会。她们通过继承权,购买拥有了市民权,或者参加某个行会,或者同市民结婚后,享有一定的市民权。她们可经营商业,可以出现在实施城市法律,由城市法官主持的法庭上。城市妇女在不同的行业中为城市生产做了巨大的贡献。有些匠师的妻女可以在不同行业的家庭作坊内工作,并且匠师可以教给她们各种手艺以及经营方式。妇女还从事很多跟服装有关的行业,如制造缎带,缝纫,织造皮衣、帽子和围巾,制造假发、羽毛装饰,还有丝织业的各道工序,洗、染、纺织毛衣及亚麻,妇女还从事尖锐小工具的制造,如缝衣针、胸针、镇纸、剪子和小刀,·······。还有些妇女出租房屋、开设旅店和酒馆,许多妇女在店铺、摊位、市场及每周举行的市集上出售商品,她们还能小商人公会的成员。

乡村妇女比前两种等级的妇女的活动范围更小。她们不能担任乡村公证人、庄园法庭的书记、教区牧师。她们在法庭上不能充当陪审员和证人。但是未婚妇女和寡妇可以参加拥有土地的村民有权参加的

会议,已婚妇女则由她们的和丈夫代表参加,但决议对她们同样有效。

在经济方面,农村妇女一般都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并且承担大部分的

这类工作。家务活和菜园中的工作包括清扫,煮饭、提水、储藏、磨

麦、做乳酪、饲养家禽、在房子附近的小块地上种菜等。田间的工作

像拔草、间苗、种豆子等都由妇女承担,贫困家庭的妇女还去富裕家

庭当女仆。综观这些工作,和我们当代农村妇女的工作相差无几。

名词解释补充:圣母、贞洁的女王:这两个名词和原文中前面的玛利亚概念重复了。在基督教中,圣母就是指耶稣基督的生母玛利亚,而贞洁的女王则是对玛利亚的尊称。因为玛利亚是在结婚之前受圣父感应而怀孕的,所以教徒们深信玛利亚是个圣女,未曾受到人世的任何玷污。也因为如此,贞洁被看做是一种特殊的美德,是修士和修女们宣誓遵守的三愿之一。

牧师:一种职业,是在一般基督新教的教会中专职负责带领及照顾其他基督徒的人。圣经原文的用字就是牧羊人之意。基督教的牧師與天主教的神職是完全不同的。天主教是一個世俗宗教,設立教皇,樞機,主教等等麽須有之職位,為的只是滿足人們的私欲。基督新教中,由於不同宗派的管理模式有所差異,所以在聖職上有所差異。

布道:圣经中的要道,因为福音是圣经基本的信息。主耶稣的大使命,可指为布道的大宪章。布道是使万民作主的门徒,这大使命记载在马太福音廿八章十八至廿节,可分为三大要项,都以分词(participle)来说明:「去,使万民作门徒」、「给他们施洗」、「教训他们」。第一项明确地说出,传福音必需有行动:去!布道的范围是万民,布道的目的是使他们作主的门徒。第二项是要给那些接受福音的施洗。洗礼虽然是一个外表的仪式,但是是要说明基督徒内在那种因接受耶稣基督而有的生命。是公开承认救主,与他联合。这是顺服基督的举动。从此完全跟随主,听从主的吩咐,在生活中有福音的见证,布道的热忱及传扬的行动。第三项是在教会中有完整的生活。救恩是为全人的,所以真正信服主的,必须遵守主的教训,凡事都是为福音的缘故。所以,每个信徒必须认清自己应有的使命,传扬福音,为顺服主,为爱主而作。布道是生命的经验与行动,将救恩的福音与人们分享。

心得体会:通过阅读大量书籍,了解了中世纪女性地位的变化后,我学到了许多。但是我对其中某些观点也不甚理解。就如张淑清教授在她的博士论文中说《塔木德》中,妇女的形象完全是负面的,妇女在所有的方面都低于男子。可是,我看《塔木德》后,却不这么觉得。《塔木德》中有很多强调妇女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在《巴比伦塔木德》中有这样一句话:“男人只要娶了妻,他的罪恶也就埋葬了,因为据说‘得着贤妻的,就是得着好处,也是蒙了耶和华的恩惠。’“男人没有妻子,活着就没有快乐,没有赐福,也没有仁慈。”这些话不就是对女性的赞扬吗?它认为女性是让男人罪恶埋葬的重要原因,也提出妻子是耶和华的恩惠,是活着的快乐,是赐福和仁慈。

另外,我觉得《圣经》对女性的评介是矛盾的。旧约中说亚当是受了夏娃的蛊惑才偷吃禁果,所以教徒们就把女人说成是诱惑男人的人。说人类的原罪来源于女人。所以女人要伺候男人,为他们洗衣做饭。这是对女人的责备。但是新约中,耶稣是从玛利亚的肚子里诞生的,并说玛利亚是圣母,有着神圣的灵魂。所以这是对女性的尊崇。

分享

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庄园经济

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庄园经济和城市复兴 “中世纪”一词最早出现于文艺复兴时代,它是16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的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们首先提出来的。它一般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中世纪的欧洲,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历史上所谓的“黑暗时代”。 成为欧洲中世纪经济基础的是封建庄园。而庄园是自然经济(即小农经济)的一种,所以确切地说中世纪欧洲经济体系属于庄园经济。 中世纪的西欧庄园其实源自罗马帝国。我们知道4-8世纪之后,东边过来的蛮族军事集团完全取代罗马帝国旧部,成为整个西部欧洲的统治阶层.他们起先属于游牧部落,在攻击罗马帝国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游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不适合于新的领土,而新的领土上,原先已经存在的罗马帝国奴隶制庄园和农业生产供应下的奴隶制城堡、城镇,其生产能力之高、生活条件之舒适,完全符合这些军事领袖从物质和人员上补给军队、生活享乐等方面的需要,庄园和城堡在战争中的作用也使他们意识到这两者是战斗中的重要军事建筑,同时也是统治被征服地区的良好工具___统治者可以住在防卫森严城堡里,被征服地区的人则多被赶到附近的庄园里做工,在和平时期他们是农业生产者,战争时期则被抽出来武装成士兵派往战场. 因此,罗马的奴隶制庄园经济得以大部分保留,高层军事领袖分封手下的人成为某地区的管理者,这个人也就同时成为这里的庄园主和城堡主,他在城堡处理军事和行政事务,在庄园组织农业生产活动。 欧洲中世纪封建制下的庄园,就庄园土地成分而言,大致上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领主的私有地。 第二,农民的份地。 第三,供放牧的草地。 第四,提供庄园木材的林地。 就庄园的建筑而言,则大致分为三种: 第一,是位于高处,豪华的庄园主住所,但并非一般人认为的城堡。 第二,简陋的农民茅舍。 第三,公共设施,包括教堂,水磨房(庄园主所有)和手工业者的库房。 庄园内有一切日常生活的设施,从根本上而言,庄园作为集体耕作,无人可以单独拥有耕地和耕地所需的动物和工具。 庄园内的公共设施很多,包括庄园主的私地在内,作为隶农的劳役,且具有优先权。 封建庄园经济的特点就是:封建主拥有庄园,在庄园中使用农奴(无人身自由,终身及自己的后代都属于封建主,以罗马帝国时期奴隶、4-8世纪蛮族入侵时期战俘后代为主要来源)、雇佣自由农民(由破产的有人身自由的农民和破产市民等组成,庄园主雇佣其进行耕作,或者直接把农业用地分割出一部分来租给他们经营农业)进行农业劳动。生产上自给自足,由于中世纪欧洲战乱频繁影响了经济发展,所以在生产技术改造方面远远落后于中国、阿拉伯等地区,生产力也就显得低下。 同时庄园收成分配上,农奴劳动部分完全上缴给主人,主人仅提供给农奴维持生存的必须物品和粮食;雇佣农民的收成则至少一半以上、有时甚至达到8成要交给封建主,一般长期采用上缴农产品的实物地租;在15世纪前后因对金银的需求量加大,慢慢向货币地租转变。封建主获得地租后,用实物形式向上一级封建主(比如骑士向封自己为骑士的男爵或伯爵,有时甚至是国王本人)交纳一部分收成,作为对上级的回报。该收成比例并不统一确定,上一级封建主自己规定,一般是一成到三成。同时封建主也要把收成的十分之一(按《圣

社会学概论章节重点

《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提示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2、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3、人类理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4、“秩序”和“进步”成为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6、孔德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 7、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8、涂尔干是社会学鉴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特殊的“社会事实”。(《自杀论》)就是他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的范例。 9、三种理想的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10、社会学起源于欧洲,最早把欧洲的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字教授萨姆纳,他于187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给学生们讲授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11、1892年,斯莫尔应聘进芝加哥大学后,连创了三个世界社会学第一: 《1》1893年创办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 《2》1894年与文森特合著世界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社会学研究导论》。 《3》1895年创办世界第一份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12、欧洲在战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1》首先,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 《2》其次,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3》再次,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国维新,向西方学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 14、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传入时期(1891-1911)成长时期(1912 -1927)建设时期(1928-1952)恢复重建时期(1979——) 15、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2004年7月在中国召开,大会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社会学也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书笔记

机电工程学院 读书笔记 站在时代前列的祖 学号: XXX 专业:机械工程学生姓 名: xxx 2012 年11 月 站在时代前列的祖国 XXX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正式召开,站在这个时间去看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会让人就得振奋、感激、感慨。从一个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到一个

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巨大变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历史奇迹,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所在。放眼回顾几十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每次的回顾,会让每个人的心中都如同窒息般的疼痛,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现在的中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也有着惊天动地的奋斗。鸦片战争以后, 列强的侵入使祖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 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才鼓起亿万人民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的勇气,才有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到社会变革,都是在寻找适合中国的道路,一次次的失败与教训奠定了我们重要翻身的基础,我们对新的社会力量的渴望,对建设新社会的寻求,迫使我们找到新的发展方向一一中国共产党。它的诞生,使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再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奋斗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更加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我们这一代人只能通过历史去感知祖国的伟大,但我们的成长也见证了祖国的发展,祖国的进步,在我们内心中国是世界中的一个奇迹,我们时刻充满着骄傲与自豪。我眼中的祖国是如何? 一、回顾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始终坚信的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此道路上接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它们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 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

欧洲中世纪黑暗吗从三个方面澄清中世纪

欧洲中世纪黑暗吗?  ——从三个方面澄清中世纪欧洲中世纪黑暗吗?——从三个方面澄清中世纪王恩引言对“黑暗中世纪”的误解和扭曲一直影响着人们的常识观 念,直至18 世纪历史主义的兴起以来,西方学界才对此重 新做出辨析。但在新教的教会历史观中黑暗”仍是主流观点, 对教会历史观的误解就会导致对中世纪上帝护理教会的误解,甚 至出现基督徒因为被世俗作家写的中世纪历史而洗脑而羞于启齿 这段历史,不会主动了解中世纪教会的模式,更不会效法中世纪 西方教会的优秀遗产。本文旨在澄清黑暗的中世纪,为中世纪教 会正名,重新认识中世纪历史和中世纪 的西方教会。 学术界对“黑暗”中世纪的几点辨析和澄清 1.1 对“黑暗”中世纪的概念的澄清 田薇教授探究了“中世纪”一词的出处,学术界公认的是意大 利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首次使用了该词,来指西罗马帝纪的文艺复兴,意大利的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的比特拉克首先使用了“黑暗时代”这个曾经极为流行,并至今仍为一些人所使用的术语。比特拉克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两部分:基督教成为国教之前的时代称为古代,此后直到他自己的时代为 国灭亡到比昂多自己生活的时代。中世纪后,随着15-16 世近代”。只有古代、特别是罗马时代才是光明的时代,值得

大力赞扬,而“近代”则是野蛮的、黑暗的,不值得一提。此后,人文主义的思想家们面对东方的阿拉伯文化和拜占庭文化,特别是面对重新发现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对公元6 世纪以来中世纪古典文化 的衰落极为不满,把占居统治地位的基督教文化,特别是它的粗陋的语言风格和僵化的逻辑形式斥为“野蛮的”,使他们把中世纪视为一片黑暗,因此就十分崇尚典雅富丽的古典文风,把古人奉为权威,崇拜得五体投地。然而,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尚缺乏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 正如罗素所说,他们只不过是“用古代人的威信替代教会的威 信。”不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过分抬高古人,贬斥中世纪的思想倾向,在后来却进一步得到了肯定和发展。伴随 着启蒙主义运动对理性的高扬,对科学和民主的提倡,信仰 主义的中世纪更加被斥为“野蛮的”、“专制的”、未开化的”、愚昧的”、“黑暗时代”,而文艺复兴则被看作是将人类从一个罪恶痛苦的深渊解放出来,带进一个科学自由的光明世界的伟大时代,从此开始了现代文明。[1]20 世纪以前,这种观点一直是学者们所奉行的主导观念。特别是在瑞士的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这一权威著作的影响下,这种观点更加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见。在18 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理性主义史学的代表吉本在其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19世纪末英国历史学家约翰?西蒙兹在自己的著作《意大利文艺复兴史》、20 世纪美国学者弗里曼特勒在自己 的著 作《信仰的时代》都认为文艺复兴前的时代,西欧的蛮族陷于愚昧无知的黑暗深渊中、人类的理智出于昏睡状态、“宗教信仰时代”的中世纪是一个“黑暗的时期”等论调和言辞。在我国,由于对欧洲中世纪文明更加缺乏研究,近代以来,打开国门后直接继承了文艺复兴影响后的历史观,因此,把中世纪看作是一个“黑暗时代”,把文艺复兴看作是和中世纪决裂的“光明时代”的观点。但文艺复兴这种断裂式的历史观认为 光明时代”好像是从地底下突然冒出来的。然而史学家们认识到中世纪欧洲具有巨大的创造力,约在1500 年左右,中世纪时代临近结束时,欧洲的技术与政治和经济的结构,已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中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019 中外历史纲要 下(统编)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练习题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019 中外历史纲要(下)(统编)第3课中古 时期的欧洲 一、单选题 1.有大量的文献表明,在中世纪的西欧,一旦领主违反惯例,同样会受到庄园法庭的惩罚,一些庄园法庭甚至作出完全不利于领主的裁判。这说明( ) A.庄园法庭在一定程度上维护领主的利益 B.庄园法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领主的特权 C.领主可以凭借庄园法庭奴役佃户 D.佃户一直受到领主的剥削压迫 2.地当交通要冲,扼黑海出海口,人烟稠密,商旅辐辏,更是一座极其富庶繁华的大都市,曾被誉为“东西方之间的一道金桥”。该城市是( ) A.开罗 B.罗马 C.亚历山大里亚 D.君士坦丁堡 3.16世纪,伊凡四世将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中部和南部的富庶地区,以及军事战略要地由国君直辖。此举( ) A.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B.打击了大贵族,强化了中央集权 C.使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的大帝国 D.标志着基辅罗斯臣属于金帐汗国 4.观察下侧图示。对此法律文献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B.它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 C.它由沙皇伊凡四世所颁布 D.它维系了东罗马共帝国的统治 5.罗马帝国亚洲行省的叙利亚、小亚细亚,北非行省的埃及经济都很繁荣,罗马向行省输出陶器、橄榄油、葡萄酒等产品,从行省输入粮食、纺织品、金属制品和奢侈品。为了巩固统治,罗马统治者和法学家制定了( ) A.规范商品交易活动的法律 B.维护公民政治权利的法律

C.调整平民贵族关系的法律 D.强化维护奴隶制度的法律 6.依据下图知识卡所列内容,判断该国是( ) A.查理曼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7.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 A.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 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市民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 8.11-13世纪,伦敦、巴黎、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城市兴起。西欧城市兴起的意义包括( ) ①促使西欧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②推动封建制度在西欧推广 ③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基础 ④促使西欧大学的兴起 A.②3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如果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或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的租税等,有权力处罚这些侵犯领主利益行为的机构是( ) A.国家法院 B.庄园法庭 C.元老院 D.公民大会 10.中世纪早期西欧庄园的主要剥削形式是( ) A.货币地租 B.实物地租 C.劳役地租 D.庄园法庭 11.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和标志性事件分别是( ) A.3世纪,日耳曼人开始渗入罗马帝国 B.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 C.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 D.6世纪《罗马民法大全》编订并颁布 12.中世纪欧洲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古代社会摩尔根的读书笔记

古代社会摩尔根的读书笔记 篇一:《古代社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法学1101班刘春竹 学号1111040111 《古代社会》 路易期?亨利?摩尔根,是美国著明的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据了解,摩尔根是历史上少见的在东西方世界都广受尊重的科学家之一。他曾于185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进步委员会会员并于1875年入选美国科学院。关于《古代社会》这本书,也是社会学和历史学领域中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摩尔根的研究主要来源于他对印第安人的实地考察、对从朋友手中获得的资料的整理及对一些历史典籍的阅读。摩尔根的艰辛研究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

恩格斯就是在摩尔根的研究基础上写下了著名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的。 《古代社会》的第一编是《各种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作者认为:“发明、发现是互相建立在累进的关系之中的,各种制度则是立于展开的关系之中的”,并且指出:“政府的一切形式都可以归纳于两个一般行的方案之内:第一个方案是一个人为基础,是纯粹一人的关系为基础的东西,组织单位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第二个方案是一领土及财产为基础的,可以区别的一种国家。”作者在后来的论述中也是延续着这种思想来论证人类文明的进程的,从第一方案过渡到第二方案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人类社会也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摩尔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即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而体现出

人类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作者的进化论观点。在《生存的技术》一章中,摩尔根提出了人类食物的五种类型:在有限的住地上以果实草根为为食物的自然生活——天然食物;鱼类生活(最早的人工食物)——鱼类食物;借栽培而来的淀粉性食物生活——淀粉食物;肉类及乳食的生活——肉类和乳类食物;由农业而发生的无限制的食物之生活——通过田野农业而获得无穷食物。 第二编为《政治观念的发展》,在此张摩尔根真的是煞费苦心。本章的主要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对易洛魁部落联盟进行考察,收集了许多可靠、翔实、丰富的资料。因为摩尔根曾为塞内卡部落与白人地产投机公司打官司,维护了该部落的土地权利,从而赢得了印第安人的信任,并被该部落的鹰氏族认作义子,赐予“裂缝间的桥”的名字。这就便利了他对印第安人社会组织、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婚姻家庭的研究。

第5课 中古欧洲社会 教案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主备人: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讲述君士坦丁堡的故事,探讨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难点: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 三、课前教学准备: 地图册本课相关的地图(或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地图册、制作多媒体课件、图片 四、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日本大化改新的时间、改革者、内容、意义? 2、伊斯兰教创立的时间、创立者、作用? 3、伊斯兰教教历元年是哪一年?伊斯兰教的圣地? 4、统一的阿拉伯国家何时建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希腊、罗马历史的主要内容,向学生说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是西欧奴隶社会结束的标志,之后,西欧的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被欧洲史学界称为中世纪或中古世纪。这一时期,欧洲出现了一些早期封建国家,孕育了欧洲国家的雏形。今天的英、法、德、意等国是西欧主要的国家,它们是在什么时候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呢?,就是这一节课我们要来学习的? 自学指导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1、谁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时间?其中最强大的是? 2、经过查理马特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什么制度?谁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思考题: ①西欧的土地制度建立起以什么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 ②西欧的封建社会等级贵族制有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关系? ③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 3、罗马教廷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特点? 先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引导) 后教(引导、讨论、更正) 1、日耳曼人;5世纪;法兰克王国 2、严格的等级制度;农奴(农民) 思考题:①土地②没有 ③A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B建立起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附庸的关系。C教会占有大量的土地。 3、罗马教廷的特点:(1)政治上: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使教权凌驾于

中世纪各个时代的欧洲地图

中世纪各个时代的欧洲地图 公元1年的欧洲地图 经过长期的无数的战争,古老的地中海世界诸国,接连被新兴的罗马灭亡,整个地中海,空前绝后地成为一个统一国家的内湖 ========================================

由于地中海气候的恶劣,农业耕种的错误,地力的过度消耗,罗马国力的衰弱,政局的混乱,帝国西部出现了普遍的衰退,公民权的贬值,对雇佣军的依赖,也在缓慢腐蚀着帝国,在戴克里先时代甚至更早,帝国的中心已经悄然向东迁移,那里依然富裕,戴克里先同时对基督徒和共和制的残余进行残酷的打压,基督徒遭到严重迫害,元老院权利进一步被架空,皇帝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但皇帝的努力并未完全成功,元老院虽然一蹶不振,但基督徒仍在发展壮大,到君士坦丁时期,基督徒横跨罗马所有阶级,不断从东向西扩散,最终君士坦丁宣布基督教合法,并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国教,君士坦丁大帝,另一有巨大影响的行动,就是在拜占庭的城址上,建立第二罗马,也就是后来的君士坦丁堡。 ============================================

分崩离析的帝国,终于于395年正式分LIE,此时西部帝国已经逐渐崩溃,不具备抵抗蛮族的能力,大土地主和基督教早已毁掉了罗马的财政,公民权的贬值,元老院地位的下降,也已经毁掉了罗马过去引以为傲的精神,教义争端毁掉了罗马的团结,长期腐化的生活,对雇佣军的依赖,也在毁掉罗马的军事力量,阿德里安防御体系最终终于崩溃,法兰克占领了北部高卢,西哥特人占领了西班牙和阿奎丹,汪达尔人占领了北非,罗马城也惨遭劫掠,西部帝国在蛮族的入侵下风雨飘摇,不过,影响后世至今的将宗教和世界帝国结合起来的世界社会学说也已建立。 得益于东部对君主制的适应,得益于东部气候条件的优越,得益于东部的富裕,东罗马帝国得以维持繁荣,尽管同样也受到萨珊波斯和蛮族的一定冲击。 =============================================== 西罗马终究灭亡了,权柄又交回东罗马皇帝的手里,意大利被东哥特人占据,东哥特在意大利维持着温和的统治,但由于宗教和民族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当地权贵的充分支持,法兰克人皈依了基督教,并接受罗马的册封,哥特人和汪达尔人仍旧信仰阿利乌斯教派,507年,法兰克人夙愿得偿,通过战争,击败西哥特,获得了阿奎丹地区,东罗马帝国则在抵御波斯的入侵,并为收复失地作准备。 ======================================= 罗马再次复兴,在查士丁尼统治时期,贝里撒留率领罗马军队,在击败入侵的波斯后,远征北非灭亡了汪达尔王国,收复了迦太基,随后又从西哥特统治下的西班牙那里,收复了南部地区,在此之后,经过漫长的战斗,终于灭亡了意大利的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 西欧的城市以及其所有对将来的发展有意义的东西都诞生于中世纪。到1250年,不仅在地中海沿岸而且在西北欧都有着生机勃勃的城市。以下的叙述试图描述十三世纪中叶在一个新近复兴的城市特鲁瓦(Troyes)的日常生活。特鲁瓦是富裕的香槟地区的首府,大主教的驻地,更重要的是,它是两个著名的香槟集市的所在地。 早在尤利乌斯.凯撒在高卢和不列颠安营扎寨的时候,西北欧只有极少的地方可以成为城市。那时巴黎已经是个很重要的地方了,以至于凯撒的“高卢战纪”里记录了它被大火毁灭这件事。不过在这个地区的大多数地方,政治机构很不发达,商业活动非常稀少,宗教极为原始,这些情况限制了比村庄更大的社团的产生。大片的地区仍然处于蛮荒状态。 罗马军团修筑道路,为当地的农业产品提供市场,并在他们设防的营垒里为商人提供了掩蔽住所。他们驻防的一个地方位于塞纳河和一条重要的军事大道Via Agrippa的交汇处的一个小村庄。罗马皇帝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Marcus Aurelius)在那里建造了一座塔楼,后来的皇帝,特别是奥勒良(Aurelian),将它作为一个基地。Tricasses以及其他的一些驻防的城镇开始呈现出一个永久定居点的面貌,驻防的士兵和当地的女孩结婚,养家糊口,在服役期满后在城墙外从事农业或在城墙内从事手工业劳动。在从一个军事基地演化为一个行政中心的过程中,这个市镇获得了石头建造的城墙,吸引了新的居民:税收人员、官吏、军队的伙食承办商、以及有技术或是没有技术的劳动力,包括从德国和弗里斯兰(Friesland)的蛮荒之地抓来的战俘。特鲁瓦跟南欧的富裕的城市无法相提并论,跟巴黎也比不了,巴黎在三世纪已经拥有三座浴场、一个剧院和一个赛马场。特鲁瓦也许有一个浴场,这使得它生活设施方面跟大多数的其他北欧的城镇不相上下。 基督教会为许多北方的城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强大的动力,尽管最初的使徒并不总是为异教的城市和宗教当局所理解。跟其他地方一样,在特鲁瓦,坚守其父辈信仰的总督和皇帝造成了很多殉道者。但当教会把君士坦丁皇帝变成一个信徒后,接下来的事情便一帆风顺了。在四世纪和五世纪,主教区到处涌现出来。一个主教很自然地会把自己安置在一个罗马行政中心或是一个以前的军团营地。这种新的教会体制要求有一个世俗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人口提供服务。一个新词被用来描述这些教会城镇——cite(city)——这个词是从拉丁词civitas演变而来,civitas的意思通常是一个有围墙的居住地方。 随着罗马帝国力量的逐渐式微,地方上的罗马官员丧失了他们的权威,造成了一个权力真空,这个真空便由基督教的主教来填补。到五世纪中叶,特鲁瓦主教的声望极为崇高,以至于当匈人(Huns)出现在邻近地区时,所有的人都投奔他以寻求保护。 特鲁瓦以前曾被汪达尔人洗劫过一次,阿提拉的匈人的名声跟汪达尔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卢普斯主教(Bishop Lupus)起先派遣了一个副主祭和几个文书去安抚敌人,不过一个不幸的事件使得这个使命在执行的过程中走了样。教士们穿的白色外袍使得阿提拉(Attila)的马倒立起来。这个匈人的头领认为这些来客是魔术师,便差人当场杀了他们。有一个文书逃回来报告了这个情况。阿提拉随即开拔去跟罗马人、哥特人、勃艮第人以及法兰克人交战,这些人暂时停止了他们自己之间的互相争斗来迎战阿提拉。阿提拉被击败,但损失不很大,他往东撤退,特鲁瓦正好在他撤退的道路上。这次卢普斯亲自出马去谈判,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阿提拉放过了特鲁瓦,带着主教一直远至莱茵河,然后再风光地遣

西方社会学主要理论

一 结构功能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思想渊源 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A.孔德和H.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迪尔凯姆、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B.K.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在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之一,其他3 个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①适应。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②目标达成。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③整合。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④潜在模式维系。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 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4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默顿认为,在功能分析上,应该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他提出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并可认识到的后果,后者是那些并非有意造成和不被认识到的后果。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系统就可能不具这样的功能。功能有正负之分,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而推助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他还引入功能选择的概念,认为某个功能项目被另外的功能项目所替代或置换后,仍可

13《社会学的想象力》读书笔记

《社会学的想象力》 一、作者简介 C·赖特·米尔斯(1916~1962),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前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米尔斯在知识社会学和美国社会阶层研究这两个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代表作有《白领:美国中产阶级》(1953)、《权力精英》(1956)和《社会学的想像力》(1959)等。50年代初他以《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举成名,而《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二、全书概述 《社会学的想象力》全书共分为十章,在第一章米尔斯简述了本书的核心观 点: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以及社会学家应该如何想象。在第二到六章,米尔斯考察了社会科学久而成习的一些偏向,展开了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批判,主要涉 及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与科层制。在评述了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后,在第七到十章,米尔斯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社会学发展的展望,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应该注 重人的多样性、对历史的运用、理性与自由,以及应该保持独立自主的政治角色。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学的中心从欧洲移向了美国,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独树一帜。在米尔斯所处的时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社会科学得到了极大繁荣,同时许多社会学家跻身政府名门。米尔斯表示,写作此书的目的是“要界定社会科学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使命所具有的意义。具体确定有哪些努力在背后推动着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发展,点明这种想象力对于文化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的连带意涵,或许还要就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必备条件给出一些 建议。通过这些方面来揭示今日社会科学的性质与用途,并点到即止地谈谈它们 在美国当前的境况。” 总的来说,米尔斯认为,任何社会研究都应该探讨人生、历史以及两者在社会中的相互关联,他反对将社会科学当作一套科层技术,靠方法论上的矫揉造作来禁止社会探究,以晦涩玄虚的概念来充塞这类研究,或者只操心脱离具有公共相关性的议题的枝节问题,把研究搞得琐碎不堪。他认为,“可以被称为经典社夏 日之阳新闻传播广 告 考研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范文威廉·富特·怀特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在哈佛大学青年研究员基金的资助下,1936 至1940 年间怀特通过对“科纳维尔”进行实地研究,撰写了《街角社会》一书。该书是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街角社会》是怀特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一、关于研究方法的体会 《街角社会》是从科纳维尔的街角帮写起的。怀特以街角帮一员的身份,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生活中,首次将参与观察法引入城市社区的研究。怀特对街角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1、新方法的尝试 怀特在附录中提到,通过颇有兴趣的阅读林德夫妇的《中城》和卡罗琳·韦尔的《格林威治村》,怀特很有收益。但是随着他研究的深入,却意识到他所从事的社区研究并不是按照上述书中的研究路子。“当时能读到的其他许多社会学文献往往是从社会问题方面来看待社区,所以根本不存在作为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系统的社区》。”之后,怀特通过阅读

社会人类学方面的文献——马林诺夫斯基关于原始部落的研究——发现虽然研究内容和领域不同,但是其中的研究方法是值得借鉴并可以实施的。 通过参与观察的方法,怀特得以真正的“进入”社区,并将这种方法从人类学领域扩大到了社会学领域。这对社会研究方法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果说以往的研究是一张社区整体状况的照片,那怀特的街角就是一部社区动态历程的电影。正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怀特重视对科纳维尔特定人和特定群体的研究,通过特定人和特定群体的生活状况、互动模式以及规则等内容分析整个社区社会结构,而不是整体的描述街区概况。怀特这种研究方法的尝试对我也很有启发。社会研究的方法仅限于书本上介绍的内容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样可以引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在面对具体研究对象时,要灵活的选取方法。 2、研究设计小处着眼 愿望总是美好的,而现实却往往残酷。怀特在最开始想要自己的研究同时涉及到科纳维尔的历史、经济、政治、政治、教育和娱乐模式、教会、公共卫生保健,以及——尤其是——社会态度。然而,这显然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当怀特拿着这份计划书去寻求建议的时候,有人泼了一盆很好的冷水。“我这部巨作刚开始就被亨德森泼了冷水。他对我说,我在这个领域中几乎还什么也没做过,所以不应该只

中世纪西欧社会

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的演变过程,以其查理帝国的分裂。 (2)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3)西欧中世纪庄园是一个自己自足的经济单位,了解庄园内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状况。 (4)了解西欧中世城市的一般特征。 2.能力与方法 (1)对比查理曼帝国版图与今天西欧行政区划版图,增强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认识到一个国家疆域的变迁是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2)观摩由名著改编的能够反映欧洲历史的影片(如“堂吉珂德”等),了解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对近代欧洲社会风尚和礼节的影响。 (3)作一次网上专题旅游,了解西欧中世纪城市(或城堡)的基本风貌,增加对中世纪城市(或城堡)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罗马帝国是西方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罗马文明和希腊文明一起构筑了近代欧洲文明的两大基石(如希腊理性主义和罗马法)。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入侵的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日耳曼人王国。当时的日耳曼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从文明史的发展角度来看,无论是法兰克王国,还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查理曼帝国,在许多方面都要落后于昔日的罗马帝国。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应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使同学们认识到,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螺旋式上升、波澜式向前推进。 二、教材分析 本课导语 本课导语讲述的是法兰克国王查理接受罗马教皇加冕的故事,其主旨是引发同学们去思考,这个昔日的蛮族国王为什么能够成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呢?由此导入课文。 子目内容 查理曼帝国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本目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要讲清封地(封主分封给下属的领地)与义务(受封者要为封主履行出征打仗的义务)是维系封主和受封者之间的纽带。第一段大字概述了公元5世纪西欧历史的背景,同时强调了在众多的日耳曼人王国中,法兰克王国之所以日渐强大,教会的支持是一个重要因素。第二段大字介绍了西欧封建化开始的时间(公元8世纪)、方式(通过层层分封)和结果(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第三段大字讲述查理曼帝国是如何建立的。无论是法兰克王国的对外扩张,还是查理曼帝国的建立,都与罗马天主教会的支持有关。在中世纪西欧,教权与皇权常常是相互利用的。第

社会学概论-课程重难点

《社会学概论》课程重难点 第一章绪论 重要概念社会社会学《群学肄言》 重点掌握 1.马克思主义阐述社会的理论。 2.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及条件。 3.社会学的基本特征。 4.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联系。 5.社会学的功能。 一般掌握 1.19世纪三大空想家的主要贡献。 2.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过程。 3.社会学研究的领域。 第二章人的社会需要 重要概念需要文化需要 重点掌握 1.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2.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一般掌握 1.社会需要的类型。 2.集体的发展与人的需要的提高间的关系。3.社会需要的满足与提高。 第三章社会交往 重要概念社会交往“镜中之我”社会角色 重点掌握 1.社会交往的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 3.符号相互作用论。 4.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5.角色扮演的过程。 一般掌握 1.社会交往的类型。 2.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 3.角色冲突的表现。 4.集体行为的特点及成因。 5.时尚的形成与功能。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重要概念社会化“心理上的断乳”再社会化 重点掌握 1.社会化的内容。 2.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特殊社会化的关系。3.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 一般掌握

1.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 2.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3.社会化的过程。 4.个性特点。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 重要概念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家庭 重点掌握 1.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2.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3.家庭的功能。 4.中国传统婚姻家庭特征及新中国成立后家庭制度的进步。 一般掌握 1.社会群体的类型。 2.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的条件。 3.家庭结构及类型。 第六章社会组织与科层制 重要概念社会组织组织目标科层制X理论与Y理论 重点掌握 1.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2.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3.组织目标对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4.指出“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对管理策略的不同要求。5.分析科层制的功能。 一般掌握 1.社会组织的特征。 2.怎样理解组织目标是一个系统。 3.组织过程的基本内容。 第七章社区 重要概念社区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城市化 重点掌握 1.社区的构成要素。 2.城市社区的特征。 3.城市化及其发展动力。 4.我国城乡关系及协调发展。 一般掌握 1.我国农村社会的特征。 2.本世纪末我国农村组织的演化。 3.城乡差别的表现及影响。 第八章阶级与阶层 重要概念社会分化社会分层社会阶级 重点掌握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2.社会分工与社会分化的关系。 3.社会分层的标准。

外国社会学史 贾春增 考研读书笔记

外国社会学史 第一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奥古斯特·孔德 法国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家,最先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并力图把它建设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此通常被认为社会学的创始人。他提出的科学的分类、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的划分、社会学研究方法等均对对此后的社会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孔德的思想不乏保守的一面,但他极力倡导的实证主义思想对他以后的各个时期,直至今天的西方哲学和社会学界都有着重大影响。代表作是《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等. 一、科学的分类和社会学 1.科学的分类 (一)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个宇宙现象按其性质可具体分为五类,与此相应科学分为五种: 天文现象-天文学 物理现象-物理学 化学现象-化学 生物现象-生物学 社会现象-社会学 ①各门科学互相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门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平行的也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顺序有先后、位置有高低的次第结构。这就是孔德的科学等级体系。 ②在科学等级体系中,每门学科都占有固定的位置,排列的原则是:先达到实证阶段的任何一种知识都同他的一般性、简明性和不依赖于其他知识相一致. ③随着科学阶梯的升高,知识内容的复杂性程度在增加.后一门科学离不开它前面的科学,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评价:①科学分类和科学体系的构想包含了不少形而上学的因素,但总的来说,对整个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②其贡献在于:对长期以来要求把关于社会的知识作为一门科学的呼声作出了回应,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看做是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它们都是这个体系中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社会学的对象和任务 1.社会学是唯一研究人类心理和理智的科学,是探讨人的心里和理智怎样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完善起来的学问;

2020年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古时期的欧洲 》练习题(含答案)

中古时期的欧洲练习题 1.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是( ) A.罗马帝国的分裂 B.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C.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D.日耳曼人的渗入 2.以下对农奴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 B.农奴被固着于土地上 C.农奴需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D.农奴需自备武器,跟随领主作战 3.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拥有强大的经济和精神力量,以下不属于此的是( ) A.拥有大量庄园的土地 B.向信徒征收十一税 C.教会内部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人人平等 D.整个西欧社会几乎人人都是基督教徒,一生都要接受基督教会的控制指导 4.以下不属于城市获得自治权的方式与途径的是( ) A.与封建主谈判 B.以金钱赎买 C.武装暴动 D.自建城市 5.俄罗斯发端于九世纪初建立的( ) A.基辅罗斯 B.金帐汗国 C.莫斯科公国 D.俄罗斯帝国 6.对中世纪城市市民与封建领主之间的关系表达得比较恰当的一项是( ) A.两者始终处于对立状况 B.处于统治与被统治关系 C.随城市发展而动态发展 D.前期协作后期转向对立 7.1516年,法兰西斯一世同罗马教皇利奥十世签订了《波伦亚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1539年,法兰西斯一世下令国家法令使用法语,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上述举措() A.引发了基督教改革运动 B.导致封君封臣制度进一步强化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基本解决了王权与教权之争 8.11—13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重要影响是( ) A.城市自治得以普遍实现 B.彻底瓦解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C.基督教会和封建等级制度日趋完善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

西方社会学理论导言 一、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目的 通过学习社会学发展史上各个思想名家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理论,在自觉模仿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看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视角。 二、社会学发展史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学的诞生和形成时期,主要特征是: 1.社会学发展的重心在西欧,但20世纪初已经开始转向美国:孔德(Comte,法);斯宾塞(Spencer,英);滕尼斯(Tonneis,德);涂尔干(Durkheim,法);韦伯(Webber,德);马克思(Marx,德)、帕累托(Pareto,意);齐美尔(Simmel,德);曼海姆(Mannheim,匈牙利人)。社会学发展重心由西欧转向美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凡勃伦(Veblen),库利(Cooley),帕克(Park),米德(Mead),托马斯(Thomas). 2.使社会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尤其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确立了独特的学科地位,主要表现为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社会学产生的标志也有两种意见。一种以社会研究方法的转向为标志,比如Garner就认为社会学起源于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的《君主论》(the Prince),until the renaissance, most books upheld general notions of normative behavior, were non-empirical, and did not observe,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actual human behavior. Machiavelli included into his book all the violent, fierce, savage, coercive, and even compassionate acts that the ruler implement in order to stay in power. The prince is based on reality-the observations of real people, not just moral ideals. 另外一种意见便是以“社会学”一词的提出为标志,那就是法国社会学家August Comte1838年,在他出版的阐述社会哲学原理的《实证哲学教程》的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虽然我们本课程的讲解从孔德开始,但是要是想理解社会学思想家的思想源流,还是要追溯得更久远一些。 3.此一时期的社会学思想形成了社会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论题,对以后的社会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现代社会学理论(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末,这是社会学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特征有: 1.社会学的发展重心转移到了美国。社会学的基本假设是human behavior is shaped by society and social environment;那么人的思想也是植根于社会条件中的。 2.围绕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展开,首先是帕森斯综合西欧的古典社会学理论,适应当时美国社会的需要建立了宏大的结构功能主义体系,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批判,形成了社会学理论在美国的“群雄并起”的局面,因此很多学者就把这一时期称为“帕森斯”和“反帕森斯”阶段。 3.在古典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基础上,各个理论家从不同的理论立场出发,发展完备了各个理论传统,形成了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批判理论等几大理论体系。我们在讲解这一部分的时候,和上一部分的讲法有些区别,这一部分主要是按照不同的理论体系进行讲解。 (三)当代社会学理论(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指80年代以来各个理论家对社会学理论传统进行修正、综合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有: 1.社会学理论在全球范围内遍地开花,仅过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世界各国慢慢地纳入了统一的世界体系,各个国家也接受了西方的各种社会学说,他们都遵循社会学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