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专题七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一、政治

(一)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这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3.加强法制建设

(1)颁布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一系列法律,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2)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3)通过《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4)普及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二)努力实现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提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

(2)含义: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制度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并存。

(3)宪法保证:1982年宪法。

(4)方针确立: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

2.实践

(1)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2)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3.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1979年,实现停火。

(2)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交流增多。

(3)1992年,“九二共识”。

(4)1995年江泽民就台湾问题提出的八项主张。

(5)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6)目前两岸各领域的正常往来已成为时代发展潮流。

(三)新时期的外交

1.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1)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按照四项原则与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3)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2.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

(2)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形成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外交格局。

(3)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2001年与俄罗斯等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4)积极开展“反恐”外交,与各国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二、经济

(一)方针确立: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

(1)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包产到户为特征。

(2)1984年进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

2.城市

(1)开始:1984年,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以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目标。

(2)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新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写入宪法。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到21世纪初,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1980年起,先后设立了深圳、珠海等五个经济特区。

(2)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随后,相继把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4)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

(5)2004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引人注目。

(6)目前,我国已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进入新阶段: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四)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1.中国经济总量提高:1990年在世界排名第十,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二;2001年跃居世界第六,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一;2006年跃居世界第四,超过法国和英国。

2.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开始向小康迈进。

3.城市化进程加快。

4.中国进入信息化时代。

5.社会生活时尚化:衣食住行、流行语言。

三、思想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与发展

(一)形成:邓小平理论

1.酝酿: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内容:确立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3)意义: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2.提出:中共十二大

(1)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内容: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3.发展与成熟

(1)发展: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解决港、澳、台问题的“一国两制”方针。

(2)成熟: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据此制定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深化

(1)背景:中国改革走到关键时期。

(2)表现

①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5.地位确立: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发展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世纪之交,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2)内容:我们的党要始终成为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3)意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新时期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指南。

(4)地位确立:中共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科学发展观

(1)提出:2003年7月胡锦涛首次提出;同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2)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意义: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使中国经济迈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三大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三大理论共同构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其核心都是实事求是。

四、科技文化

1.科技

(1)“银河”系列计算机:1983年“银河—Ⅰ”型机;1997年“银河—Ⅲ”巨型计算机。

(2)“神舟”号飞船升空:2003年10月,“神舟”五号把宇航员杨利伟送入太空,我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3)生物工程:1999年我国加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2.文化:1979年“双百”方针的重新提出促进了文学艺术和学术的繁荣。

3.教育

(1)扫盲教育: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2)义务教育:1986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1年1月1日,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3)高等教育: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发展,建立了三级学位制。

【误区1】建国以来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都改变了土地的所有制形式

诊断:建国以来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调整,但并不是每次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形式。1950年土地改革,变地主土地所有为农民土地所有,使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但此时土地仍属农民私有;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农民土地私有为社会主义公有,实现了土地所有制性质的转变;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扩大了土地公有化的程度,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没有所有权,土地公有制的性质没有改变。【误区2】不能区分“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诊断:经济特区:经济建设过程中享受特殊经济政策、灵活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是中国实行对

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从1988年开始在我国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1月,中央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等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扩大到山东、辽东两个半岛,形成了一个沿海开放地带。

【误区3】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晚清时期的对外开放没有区别,都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诊断:当今的主动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背景不同:当今的对外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而旧中国的开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被动进行的。基础不同:今天的对外开放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旧中国的开放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影响不同:今天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旧中国的开放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与掠夺。

【误区4】“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可以与别国独立建交

诊断:“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澳门、台湾只是中国的一部分。因此它们不能与别国建立外交关系。

【误区5】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诊断:所谓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它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无关,其本身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区别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一、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步骤

【例题1】2010年2月2日上午,重庆市奉节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县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本次大会应到代表310人,实到代表295人。关于本次县人大会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有效的人民民主会议

B.反映了基层的直接民主

C.属于代议制性质的民主

D.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解析:直接民主是人民直接参与的,而这次会议是由人民代表组成的,故B项错误。答案为B。

二、祖国统一与两岸关系的发展

【例题2】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庆祝晚会上的主题歌《始终有你》中,有“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得繁盛”几句歌词。这里的“路径”主要是指()

A.中英双方谈判的方式

B.中国以治权换主权的方式

C.“一国两制”的和平方式

D.英人治港的管理方式

解析:这里的“路径”应指实现香港回归的路径,即“一国两制”。答案为C。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例题3】中共十四大后,“下海闯市场”成为人们日常话题,这与中共十四大什么内容直接相关()

A.开始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决定设立经济特区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下海闯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因此这里的“市场”应指市场经济体制。A项发生在1953年,B项从1978年底开始,D项从1980年开始。答

案为C。

四、新时期的外交

【例题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50年中苏结成了同盟,主要原因是当时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和敌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局势的好转,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国逐渐奉行不结盟政策,1989年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的原因就是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答案为D。

五、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科技成就

【例题5】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说明()

A.中国已经是世界的超级大国

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信息“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可以看出,英国认为中国已不是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A、D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说法错误。答案为B。

1.中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表示,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大国,中国已下定决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环境,集中精力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领导人关于“和平崛起”的表述向国际社会传递的信息是()

①“冷战”后传统不安全因素不再对和平构成威胁②中国的崛起对国际社会不是威胁而是机遇③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④中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明显优势,和平崛起成为可能

A.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2.198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出的67号文件中规定:国有企业在完成指令性计划以后,超产部分的价格允许在不高于计划价格20%的范围内浮动。对于这种价格“双轨”制,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带有鲜明的计划经济特征

B.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产物

C.不利于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

D.使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

3.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当前的“孔子热”。这一系列的现象既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多变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C.“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D.“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

4.有人在纪念改革开放的征文中说道:“在此后的三十年间,从半闭关锁国状态下苏醒的中国快马加鞭追赶

世界。如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我们永远铭记。”第一扇“窗”是指()

A.设立深圳为经济特区

B.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D.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5.围绕以下《外交大事记》的一块展板,四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甲: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丙: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丁: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A.甲、丙、丁

B.乙、丙

C.甲、乙、丁

D.丙、丁

6.口号也是一种历史的见证,不同时期的口号反映了不同的历史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8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材料二“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材料三90年代,“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成为最流行的口号。

材料四历史学习和研究要求学生具有史证意识。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

(1)材料一中的口号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出现了哪些失误?

(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3)列举“市场经济”这一口号提出过程中的主要事件。为“与国际接轨”,中国政府做出了哪些努力?

(4)对于上面漫画所报道的内容,有人认为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有人则持相反意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可选择任意一种观点)

专题七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考前保温练习

1.D从材料内容看,“中国已下定决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环境”,“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可见,中国的发展对世界不是威胁而是有利于世界和平。故D项正确。

2.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国有企业在完成计划后所生产的产品价格可以提高,这有利于企业创收,因此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

3.A从材料内容看,孔子在不同时期遭遇了不同的命运,但这些“命运”都跟当时的时代需要有关,这说明了一切历史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反映,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项在材料中看不出,C、D两项与材料无关。

4.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最早开放的就是深圳,设深圳为经济特区。

5.D要理解中国外交政策,因为新时期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故甲的表述不正确;图表信息反映的是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而不是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故乙错误。

6.解析:第(1)问抓住时间“1958年”,此时中国处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第(2)问从时间上看,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在农村实行改革。第(3)问,90年代,中国继续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第(4)问较为开放,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答案:(1)指导思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失误: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变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影响:全国农村经济大发展;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答出其他要点,言之成理也可)

(3)事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努力:对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加入了WTO。

(4)第一种:当时实行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和计划模式,所有媒体的宣传口径是高度统一的,所以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

第二种:孤证不立,一份地方报刊反映的某一行为不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也具有这种特征。

(通史版)部编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2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试题

10-2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一、选择题 1.[2018·河北张家口月考]山东邹平农民刘宗水从1963年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和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农村社会历史的变迁。其中1981年10月23日是这样记的:“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材料中的“分地”()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B.确立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 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材料提及“1981年10月23日”,中国此时正出现“分地”现象,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联系所学知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生产资料所有制仍是公有制,A项排除。B项出现在1992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的变化,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2018·内蒙古赤峰二中月考]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分离”。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这一变化( ) A.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B.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 C.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 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答案 B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未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描述说明了农村经营制度的发展变化,体现了农村经营制度的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并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拥有的是对土地的使用权,不是所有权,故D项错误。 3.[2017·合肥期中]19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答案 C

2020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弘扬爱国情,共筑中国梦

专题一、弘扬爱国情,共筑中国梦 ?(传递青春正能量托起美好中国梦) ?“中国梦”源于古代中国的盛世与近代中国的衰败及现代中国的发展(疆域版图特别辽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特别巨大;近代衰落遭遇侵略;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逐梦”历程:28年、29年、35年) 考点链接 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开元盛世、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虎门销烟;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甲午中日战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 了解红军长征的史实,认识长征精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第一个五年计划、十一届三中全会、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古代中国的盛世 1、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P74-76) ①、思想上:,独尊(提出;含义: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影响:从此,儒家学说被定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②、政治上颁布“”,削弱封国势力(提出:原因: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了威胁;;)

③、强化监察制度(中央:;地方:刺史) 2、贞观之治 (1)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2)措施——①政治:一是任用贤才,虚心纳谏(魏征);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是指省(草拟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省(审核政令)。尚书省下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具体政务。②经济:轻徭薄赋,并规定可用实物代替服役。 ③文化:完善隋创立的科举制。⑤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西北各部首领尊称为“”。⑥对外关系: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3)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3、唐玄宗“开元盛世” 概念:唐玄宗统治,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原因——重用贤能,整顿吏治,改革军事、财政、漕运等制度。 4、科技文化 ①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最初的纸,前期,“积漂絮成絮片”,;东汉蔡伦(不是发明)造纸术,作用: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 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期,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 ③指南针:宋代,人们发明了指南针。时,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经由人传入欧洲。

[高考复习]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十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2011·沈阳四校期中“苏联变脸快、美国封锁严、领袖压力大、百姓生活苦.”此情况应发生在中国() A.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B.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1.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苏美三国关系变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就奉行对华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政策,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撕毁与中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我国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危害以及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可谓内外交困.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2.2011·唐山模拟2009年美国国家领导人在上海科技馆与中国青年对话时指出:“上海在中美关系的历史中是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在37年前,《上海公报》打开了我们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接触交往的新篇章.”之所以对《上海公报》给予高度评价是基于() A.美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B.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实行“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 C.美国政府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揭开了中美关系新篇章 D.美国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维护了亚太地区稳定 2.C【解析】材料中“在37年前”即1972年,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2011·增城模拟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他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反映出的新动向是() A.美国强调中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 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3.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美关系发展历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美国由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考虑对华采取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政策,故应排除A和D;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故应排除B;由于当时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而且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想通过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对苏联施压,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4.2011·台州中学期中围绕以下《外交大事记》的一块展板,四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外交大事记 错误! 甲: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丙: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丁: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A.甲、丙、丁B.乙、丙

(考点)高中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归纳

(考点)高中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归纳 1经济体制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1)历史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现实原因:农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国家现代化建设。 (3)安徽、四川等省率先试点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2.内容 (1)经营体制: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3)经济结构: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3.意义 (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开始发生历史性变革。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 (1)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2)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 (3)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作用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2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原因 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认识到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在经济各环节、各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以获得最大效益。 3.从发展市场经济而言,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只有通过对外开放,让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真正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指导。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1.经济特区的创办

中国梦专题复习(吴玉婷)

专题一:中国梦——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2012.11.29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3年3月17日,在第12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幕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一)古代兴盛篇 1. 秦始皇统一中国 2.汉武帝大一统 3.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4.古代中国领先于世界的科技。(代表性成就:四大发明) (二)、近代衰落篇 (三)、民族复兴篇

历史结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要居安思危,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才不会落伍 (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一五计划”的实施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密切了

高考历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专题练习(二十)有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6·安徽摸底)7月15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同志因病逝世于北京。凤阳小岗村村民送来挽联“想吃米,找万里;小岗人,怀念您”“万书记,你让父辈吃饱了饭”。小岗人这么深情悼念他,是因为他曾以非凡的胆识支持的农村改革( ) A.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向私有的转变 B.让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 C.完全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2.1978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出《党的政策必须落实,自留地上桃树不能砍》的文章,对浙江某地所谓“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行为进行了批判;次日,头版再刊《鼓励社员经营正当家庭副业》的文章,批评了四川某地干涉社员发展正当家庭副业的错误做法。两篇文章传达了怎样的政治导向( ) A.农村政策即将进行重大调整 B.工作重心将向经济建设转移 C.“姓社姓资”的争论将有定论 D.家庭联产承包制将推向全国 3.1979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把《草案》中的“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改为“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材料表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国情 B.经济体制改革在争议中探索 C.包产到户不被民众认可 D.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 4.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这个变化说明( ) A.分田到户的小岗村道路不利于中国农业现代化 B.分田到户的小岗村做法不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 C.分田到户没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推动农业发展 D.小岗村走合作经济的道路是历史的倒退和否定 5.结合所学,对于1972年到1985年期间的中美贸易解读正确的是( )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一、一些常见词语的理解 1、简述、简要述评、简要评述、简要说明、概括说明、概括指出、概述、试述(1)“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 ★评价:评定价值高低。(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述与评价二者的区别在于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偏重于结论。历史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 (2)说明(表明),一般来说就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 如2005年江苏卷工业化题第②问“就政府作用而言,以日本为例结合史实加以说明,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此外,“说明”有时相当于“表明”的意思,或相当于从所给材料可得出什么结论(有时题目直接用“表明”)。例如:1995年高考三大发明材料题第④问“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问“表明了什么?”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表明什么,说明什么,就是结论是什么。此外还有阐述、分析的含义。 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 ★“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问题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样? ★列举(举出):一个一个的举出来。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 (3)“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要求“简”,就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亦即抓主干去枝节,点到为止,否则是面面俱到或简而不要。 例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写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就行了。当然写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必须先回顾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世界政治领域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然后进行归纳、提炼,书写虽然简单,但思维过程并不简单。而学生往往拿到题目总是力求在头脑中直接想出答案(一般很难做到,除非是史实直接再现),一旦想不出就会将记忆库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和盘托出或想起老师“多多益善”的谆谆教导后,一开始就盲目的下笔如有神,结果长篇大论、离题万里,即使有那么一些沾边的内容也因为卷面拥挤、不清楚而成了水草中隐匿的小鱼。 2、体现、反映、表现、意味 体现、反映和说明、表明在历史试题中意思相近,都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 体现是某种性质或者某种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反映是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因此,它是间接说明、深层说明、本质说明,而不是直接、表面、现象的说明。换句话说,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者透过此现象看到彼险象。表面的能直接看到现象的东西,觉不是体现、反映的东西。 表现,则是就历史情况、历史事实而言,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外在的表现。与“反映”、“体现”不同,不是由现象而本质,而是由本质而现象。……。“表现”部是多方面的,若干点的。 3、结合、联系、据、依据、根据 联系,是联络,结合相关的人或事。结合在这里与“联系”意思差不多。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训练:21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一)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安庆二模)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编辑的《经济研究参考资料》,从1979年创刊到1980年底共出刊400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A[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为学习西方经验,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编辑的《经济研究参考资料》用于刊登国外情况的期数占三分之一,故选A项;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故排除B项;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故排除C项;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故排除D项。] 2.(2019·沧州高三联考)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专业户、经济联合体和乡镇企业,扶植农村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等第二、三产业,使农村经济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据此可知,当时( ) A.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 B.农村仍旧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 C.农民生产自主权得到保障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材料“发展专业户、经济联合体和乡镇企业,扶植农村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说明政府鼓励农村调整产业结构,这就使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得以保障和扩大,故选C项;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土地所有权并未发生改变,故排除A项;1984年以后,城市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故排除B项;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排除D 项。] 3.(2019·武汉四月调研)1986年,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在中国独资新建浓缩汁厂,但当时的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中方代表提出,先由可口可乐公司兴建一个浓缩汁厂和一个汽水厂,再由美方把汽水厂送给中方;然后,这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这就是第一个中美合作企业。这一事件说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开始突破计划经济束缚 C.对外开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高考历史小专题复习

高考历史小专题复习:宋朝的历史 一、课程标准 列举宋朝政治制度史实,说明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概述宋朝商业发展的情况、特点及影响,了解手工业与海外贸易发展的史实。 知道宋词的文学成就及其特色。 概述三大发明在宋朝发展完善的情况,认识其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贡献 列举宋代理学、心学的代表,说明儒学的发展。 二、近年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方向分析 宋朝政治制度与唐朝政治制度的比较 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原因的分析 综合认识、全面认识宋朝 宋朝文化发展情况、特点及原因 宋朝科技发明外传概况、科技发展与文化教育、政治管理的关系 宋朝所处的时段及时代特征、科技发展与经济、政局关系 宋朝经济特点、宋朝商业革命的综合认识 三、宋朝历史重要知识点整合 综观宋朝 (一)宋朝政治: 1.北宋初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加强中央集权:兵权收归中央,各地精兵强将 抽调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2)加强皇权: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行政)、枢密使(军权)、三司使(财权)分割相权。 2、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 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2.北宋王安石变法:(见选修一) (二)宋朝经济: 1.农业:宋朝以后,我们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高转筒车(宋)等灌溉工具 2.手工业:宋朝时,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定窑、汝 窑、哥窑、官窑和钧窑;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3.商业:北宋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没有了严格的地域 限制和时间限制;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海外贸易发达。 (3)宋朝思想文化 (一)思想:宋朝是中国传统儒学的复兴时期。此时期,儒、道、佛三教汇合,形成了理学这一哲学形态。它有理学和心学两个流派。理学形成后,被统治阶级奉为官方哲学,成为六七百年间(宋、元、明时期)居于正统地位的社会思潮。 1、理学: (1)背景: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儒家学者的努力(儒学复兴运动)。 (2)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3)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理学集大成者,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4)思想主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中国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改革开放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 (2012银川模拟)“全会对于中央在二中全会以来十个月的工作表示满意。……所有 这一切,都为全党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准备了良好条件。”这段文 字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的公报。关于这次重要会议的正确说法是() ①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②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③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④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A .①③B.①④ C .②③D.②④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次会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据此可以直接排除②;党的指导思想 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是在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据此排除④。 答案:A 2.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 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一一尽管在 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一一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是指()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解析:注意“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特指邓小平进行的改革,联系所学知识不难判断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C 3?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被称为建国后中国的第二轮“土地革命”。下列相 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B.这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 .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D ?这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解析:A、B、D三项分别指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分配方式和作用,都是

江苏专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试题二十:改革开放的新局面_含解析

课时检测(二十)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8·海门一模)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读者来信。信中陈述了对农村分田到组或到户的不满,号召纠正错误做法,稳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不久安徽的肥西县委,还专门发文要求停止包产到户。这表明() A.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B.安徽的农村所有制形式开始发生转变 C.包产到户违背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效果不佳 解析:选A据材料“对农村分田到组或到户的不满”“要求停止包产到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遇到阻碍,并非一帆风顺,故A项正确。 2.有专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该专家意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延续 B.是土地私有制的变型 C.符合当时中国农村的实际 D.推动农业生产的巨变 解析:选C材料中“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表明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种责任制克服过去人民公社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保留了公有制,故C项正确。 3.(2018·盐城期中)1978年,我国在农副产品收购、生产资料销售收入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占到92%、100%和97%。到1990年,国家定价占30%,国家指导价占25%,市场调节价占45%。这种变化表明() A.价格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确立 C.计划指导不再成为经济生活主导 D.传统经济体制发生一定改变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从1978年和1990年对比来看,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收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15 选修12

2016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历史)15高中历史选修1-2 考点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 01.(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37)中华民族(14分) 中华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运用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叙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答案】史实: 水平1:能围绕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在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实现的。在中华文明的初始阶段,中原是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秦汉时期,通过开边移民、开通两域,在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中,汉民族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推行改革,汉族与少数民族双向交流,取长补短,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隋唐时期,推行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交往,成就了文化的繁荣与恢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宋辽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冲突中融合。蒙元时期,疆域扩大,行省制的创置、宣政院及澎湖巡检司的设立,使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被置于重要的统一管辖,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明清时期,设伊犁将军、驻臧大臣等,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总之,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文明区域不断扩大,民族联系不断加强,多元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水平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 其他答案。 组织: 水平l:叙述育逻辑、时序感强 水平2:叙述较连贯、时序感较强 水平3:语句通顺 其他答案。

【考点定位】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蕃关系;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康乾盛世(上)·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名师点睛】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多元民族文化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社会资本,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大厦的基石。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格局是一个多元的,所谓多元,就是说每一种文化都有他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辨问题,我们往往都会把这个问题归结成为民族团结问题,其实他更是一个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02.(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 【答案】 (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8分)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7分)

中国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国梦考试试题及答案 1.实现______,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B A.四个现代化 B.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______。A A.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B.国家强大、民族振兴 C.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中国梦是______、现实的,也是未来的。B A.过去的 B.历史的 C.昨天的 4.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______的。C A.大家 B.世界人民 C.每一个中国人 5.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______”。B A.空虚 B.缺钙 C.缺失 6.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______,民族好,大家才会好。A A.国家好 B.社会好 C.事业好 7.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______。C A.工作要求 B.工作准则 C.奋斗目标 8.______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也是引领我国工人阶级走向更加光明未来的必由之路。A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民族振兴 C.富国强兵 9.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______道路。A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民族复兴 C.富国强兵 10.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______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______为核心的时代精神。C A.爱国主义顽强拼搏 B.爱国主义开拓创新 C.爱国主义改革创新 11.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______的力量。B A.社会各阶层大团结 B.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 C.世界人民大团结 12.中国梦归根到底是______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A A.人民 B.自己 C.社会 13.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要求全党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______,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C A.信仰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 B.制度自信、信仰自信、道路自信 C.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14.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______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的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A A.中国革命历史 B.世界历史 C.中国历史 15.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______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B A.出人头地 B.人生出彩 C.历练磨难 16.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______上强大起来。C A.情趣 B.品格 C.精神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总结

专题一中外政治制度发展史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 1、西周:分封制 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 作用: 积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消极——导致诸侯争霸,割据混战,民不聊生。 2、秦朝:中央集权制(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比分封制进步的方面:有利于消除东周时期诸侯众多王室衰落诸侯割据混战的现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3、西汉: A推恩令: 内容: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除了让帝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作用:削弱了诸侯王的封国势力。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内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把儒家学说定位治国思想,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作用: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利于促进国家大一统格局形成。 4、隋唐:三省六部制、 A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作用:分工合理,相互制衡,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 B科举制 内容:隋创立,唐完善。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作用: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演变: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科举制1905年废除。 5、元朝:行省制度 内容:忽必烈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立“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 6、明朝:(1)废除宰相制度;⑵、设立卫、厂制度;⑶、设立廷杖制度 作用:加强君主专制。 7、清朝:设立军机处 作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二、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1、维新派(康有为):君主立宪制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国家的影响。 结果:没有实现。 2、革命派(孙中山):民主共和制

【人教版】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一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

专题十一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沧桑巨变 提升卷

A.经济特区实际是租界的翻版 B.世界局势变动影响改革开放 C.改革开放需要加强思想解放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8.[2018·湖南长沙高三一模]199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80.1亿元,比上年增长44.4%;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了24.7%,比上年增长速度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这表明( ) 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激发活力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浦东开发开放取得显著成就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9.[2018·河南省高三4月适应性考试]从1979年开始,中央多次推动公房出售工作,1982年更是在27个省推行“三三制”试点,居民只需承担房价的三分之一,但仍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这说明( ) A.住房市场机制缺乏方略 B.房屋居住属性遭到破坏 C.体制革新缺乏社会基础 D.市场经济具备社会基础 10.[2018·河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测试]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把“科教兴国”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这一举措( ) A.落实了教育优先发展思想 B.顺应了现代教育改革趋势 C.改变了歧视教育人才现象 D.解决了我国社会落后局面 11.[2018·福州高三期末]从下图1到图2的转变,反映了( ) A.文化革命的深入发展 B.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C.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D.城乡教育制度的统一 12.[2018·贵州省贵阳一中高三模拟]2017年热映的国产影片《战狼2》,国内票房创纪录的突破56亿元人民币,远超《敢死队》《速度与激情》《变形金刚》等好莱坞大片。2018年,与《战狼2》同题材的国产影片《红海行动》也受到热捧,截至3月21日,国内票房突破35亿元人民币。这两部影片的热卖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国内电影消费市场快速成长 B.新时代国人价值观念的变化 C.新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新技术手段推动电影业进步 二、非选择题 13.[2018·四川成都高三三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20世纪20年代,许多有识之士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出现了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主的一波留学热潮。“留美热”从1911年美国设立留美预备校——清华学堂开始,至1925年,在美学习科学与文化的中国留学生已达2500多人。“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留法学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向国内介绍和传播。国民革命期间又出现“留苏热”,国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为此,1925年苏联当局设立“莫斯科中山大学”,专门培养中国留学生的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 新中国成立后“留苏热”再度兴起。1950年教育部规定,留学生直接归所在国中国大使馆领导,要定期汇报学习成绩及生活情况。从1950年到1966年,新中国派往苏联、东欧各国的留学生约一万余人,其中80%是留苏生。“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出国留学人数急剧下降。1978年,随着50名留美学者的启程,出国留学逐渐回暖,留学人数逐年递增。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二十多万人。至2004年更达70万人,除公派之外,自费留学占很大比重。1992年国家出台“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从而给予了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和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据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学热潮的主要特点,并比较20世纪20年代与50年代“留苏热”的不同影响。(12分)

高考历史专题

三、评价要素:结果类、性质类、意义类 高考不仅重视对历史背景要素和历史概念的内部结构要素的考查,更重视历史概念的结果要素和评价要素(即历史事件的性质、特点、作用、影响等)的考查,要求考生回答“如何评价”、“说明了什么”等问题,检测考生的分析、评价能力。所谓“评价”,泛指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高低,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积极与消极等等,也即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等。 (一)结果类 1.结果 [概念解释]是指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 [应用训练]从中华民国成立到五四运动前,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共“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了哪些方面的努力?结果如何?说明导致上述两种结果的根本原因。(1992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 [参考答案]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复辟帝制;发动护法运动。孙中山的努力屡遭挫折,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彻底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社会主义类

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些工作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国消灭了剥削制度,基本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孙中山屡受挫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局限性,不能找到一条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制定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路线,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 2.效果 [概念解释]是指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从词性上看,效果是褒义词。 [应用训练](1993年全国)简要说明民主革命时期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效果。 [参考答案]以魏源为代表的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思想在当时影响有限,没有产生明显的实际效果。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先进人物,企图用拜上帝教和绝对平均主义来改造中国。他领导的太平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但最后失败了。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西方、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他所发动的变法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是百日维新也以失败而告终。

热点专题“中国梦”教案

中考热点《中国梦》专题复习学案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复习 一、复习目标: 1、深入理解中国梦内涵:一是寻求民族独立的救国梦,二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国梦。 2、图说历史,再现近现代史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复兴的种种探索,认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3、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二、复习重点: 1、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线索 2、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成就。 三、复习方法: 1、采用“图说历史”的方法,通过历史图片所蕴含的历史事件信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通过材料解析题,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从而突出问题性学习。 四、复习过程: 【热点呈现回顾历史】 见课件ppt 【实战演练小试牛刀】 1. 在民族复兴路上,建国以来实现的强国梦想有哪些? 2. 在民族复兴路上,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的三件大事: 【问题探究,合作交流】 1.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和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时报》(1912年)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辛亥革命是如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开闸门的? 材料二五四运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珍贵的精神财富,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五四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历史上的爱国主义相比较,具有本质的进步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怎样的鲜明时代特征? 材料三中央党校郭德宏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伟大抗战塑造了伟大民族精神,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涣散、分裂到团结、统一的转折点。”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塑造了怎样的“民族精神”?试举一例说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由涣散、分裂到团结、统一的转折点。” (4)综合上述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主革命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任务。 2、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红船领航90余载,搏风击浪一帆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烟到建国业……中国共产党胸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背负开天辟地的历史重托,高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火炬,照亮黑暗的旧中国,点燃新中国黎明的曙光。 ——摘选自新华网庆祝中国共产党90华诞《伟大历程》开栏语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复习讲义: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建设成果_含答案

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建设成果 今天我们学习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后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建设的成果。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建国后三十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前无古人的探索中出现了失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建设采取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发展思想和改革策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重点难点】 伟大的历史转折 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识梳理】 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时间:1978年底 ②内容:确定_____________、开动脑筋、___________、团结一致 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_______ ③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__________,成为实行____________和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定义 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在坚持______________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中不 适应生产力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进行改革,目的在于发展_________,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实质是社会 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调节和发展

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目的:解决人民公社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的问题,发展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过程:1978年,________(凤阳县小岗村)、________省首先试行包产到组、_____________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意义:调动_______________,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农村 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_______,把企业搞活。 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_______________共同发展。 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极大地解放了社会_________,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推动了国民 经济的高速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邓小平南方讲话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提出“____________”,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___________ ②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③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的基本建立 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经济特区的创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