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批国家级

第二批国家级

第三批国家级

项目名称类别编号滚灯民间舞蹈

JSⅢ-12

苏州玉雕民间美术

JSⅥ-15

金山石雕民间美术

JSⅥ-16

藏书澄泥石刻民间美术

JSⅥ-16

光福核雕民间美术

JSⅥ-17

苏州泥塑民间美术

JSⅥ-20

苏州灯彩民间美术

JSⅥ-22

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JSⅦ-18

苏州碑刻技艺传统手工技艺

JSⅦ-19

常熟花边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

JSⅦ-22

苏州雷允上六神丸制药技艺传统医药JSⅧ-1

端午节(苏州端午习俗)民俗

JSⅩ-1

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民俗

JSⅩ-3

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JSⅦ-7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统手工技艺JSⅦ-6

古琴艺术民间音乐

JSⅡ-8

玄妙观道教音乐民间音乐

JSⅡ-11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

JSⅦ-14

吴歌民间文学

JSⅠ-6

苏绣民间美术

JSⅥ-7

第二批省级

项目名称类别编号砖雕传统美术

JSVI-35

太仓糟油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JSVⅡ-82

太仓肉松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JSVⅡ-83

木渎石家鲃肺汤制作技艺传统技艺JSVⅡ-87

苏州织造官府菜制作技艺传统技艺JSVⅡ-90

闵氏伤科传统医药

JSVⅢ-9

郑氏妇科传统医药

JSVⅢ-9

苏南水乡婚俗民俗

JSX-14

湖甸龙舟会民俗

JSX-15

★锡剧传统戏剧

JSIV-4

★竹编(后塍竹编)传统美术

JSVI-24

★苏州彰缎织造技艺传统技艺

JSVⅡ-21

★苏派酿酒技艺传统技艺

JSVⅡ-28

★乾生元枣泥麻饼制作技艺传统技艺JSVⅡ-50

★金村庙会民俗

苏州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年份:2007

作者:高福民吴国良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吴王阖闾使伍子胥相土尝水,造作大城”揭开苏州的历史序幕后,苏州在开放和创新中不断发展,春秋时吴国崛起,苏州初露锋芒;两汉六朝间,苏州成“江南一大都会”;唐宋以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语让世人称羡;明清两代,领时代风骚,在文化领域形成了苏州称其为“雅者,四方必以之为雅”的社会风尚。保护和利用苏州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其成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典型例证,是苏州建设文化强市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

一苏州文化遗产的资源构成

1.苏州古城是中国仅存的春秋古城。

苏州古城2500多年城址未变,宋代《平江图》碑上“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至今清晰可见;古城区的五个历史街区,是最能体现苏州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鲜明特色的代表街区;兼具民居特色和文化记忆的苏州小巷,处处透着苏州历史悠久、人文昌盛的气息,是苏州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古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苏州古典园林。

苏州园林始于春秋时的吴王离宫别苑,六朝时在佛老思想影响下,从第宅园林向“文人山水写意园”方向发展;唐代将诗人王维“诗中有?,?中有诗”的理论运用于造园艺术,提升了苏州园林的意境;宋元两代中国山水?和文人?走向成熟,“文人山水写意园”成中国造园主流;明清时期,繁荣昌盛的苏州经济、层出不穷的能工巧匠、领时代风骚的吴门?派推动苏州的造园技艺和理论走向高峰。苏州古典园林据记载共有271处,现尚存69处。目前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狮子林、沧浪亭、艺圃、耦园、退思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见证历史、体现人文特色的名人故居和古宅会馆。

受苏州文化环境的影响,历朝历代有许多官宦退隐吴门,他们大都如苏子美所说:“吴中渚茶野酝足以消忧,莼鲈稻蟹足以适口,又多高僧隐君子,佛庙胜绝,家有园林,珍花奇石,曲池高台,鱼鸟相连不觉日暮,遂终此不去。”这使苏州保存下大量的名人故居。长期以来,苏州一直是长江下游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城市。特别是隋唐以来,苏州更是中央政府重要的财税来源,明清时期的苏州已成为“江南首郡,财富奥区”与京师、汉口、佛山并称“天下四聚”。由于商业贸易的需要,各方人士在苏建造会馆,用作存储货物、安顿乡亲士子。目前苏州尚存潮州、安徽、全晋、武安、汀州、汕州、嘉应等会馆。

4.历史悠久、风格各异的寺观庙宇、古塔。

汉代道教兴起,佛教传入中国后,苏州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道观、佛寺。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的真庆道观(今玄妙观),是全国著名的道教正一丛林。因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名扬海外

的寒山寺、存有唐塑圣杨惠之九尊罗汉塑像的甪直保圣寺、“天下罗汉二堂半”唐塑中之一堂的东山紫金庵,也都闻名遐迩。苏州西南山水间,从东晋名僧支遁在支硎山修庵始,历代高僧与名士便不断出入此间,使苏州的山水积淀了厚重的文化气息。如今苏州修复保存的道观和佛寺还有报恩寺、灵岩寺、西园寺、城隍庙、定慧寺、文庙、春申君庙、伍相祠庙、圣恩寺、兰凤寺、凤凰寺、中峰寺、白鹤寺、云泉寺、莲华寺、万佛寺、小茅山道院等。

苏州旧有“七塔八幢”之说,虎丘云岩寺塔是闻名世界的中国斜塔。瑞光寺塔、报恩寺塔、罗汉院双塔属保存较完整的宋塔。此外还有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楞伽寺塔、灵岩寺塔、光福寺塔、甲辰巷砖塔等。

5.体现江南水乡典型特征的历史文化名镇和古村落。

苏州目前拥有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包括东山镇的陆巷、杨湾、三山岛,西山镇的明月湾、东村、堂里、甪里、植里、徐湾、后埠和东、西蔡,张家港市港口镇的恬庄、妙桥镇的金村,吴江市松陵镇的南厍在内的苏州市第一批控制保护古村落14处。河荡密集、桥梁星布、水产丰富是苏州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最为突出的自然资源特征;古文化遗址、古民居建筑、古街古巷、古桥古塔古井、古寺观古墓葬和历史名人影响、传统民间手工艺、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水乡民俗等是这些名镇名村最重要的人文资源特征。

6.独具特色、多彩多姿的民间艺术。

两晋以来,苏州古老的民间艺术,灿若晨星,2006年昆曲、古琴艺术、吴歌、江南丝竹、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苏剧,苏州评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桃花坞木刻年?-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南桃北柳”之称;苏绣以“精细雅洁”的风格列全国四大名绣之首;苏州制玉讲究“空、细、飘”的传统风格,明代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吴郡”的美称;苏州石雕以造型古朴、雕刻深厚而著称。如今,它们和光福核雕、泥塑、灯彩等一起,被列入了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苏州微雕多在橄榄核和桃核上雕作,另有竹刻、象牙刻,分别称核刻和细刻。今藏书为“雕刻之乡”、木渎为“石雕之乡”、光福为“玉雕之乡”、“核雕之乡”。

苏州传统制作技艺门类齐全、影响深远,被称为“苏作”、“苏州样”。历史上有“吴制服而华,以为非是弗文也,吴制器而美,以为非是弗珍也。四方重吴服,而吴益工于服,四方贵吴器,而吴益工于器”的盛誉。苏州的宋锦织造技艺、缂丝织造技艺、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御窑金砖制作技艺、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制扇技艺、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和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碑刻技艺、花边制作技艺、雷允上六神丸制药技艺,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苏州的装裱技艺、姜序堂国?颜料制作技艺、仿古í制作技艺、×刻、沙洲哨口板式风筝制作技艺、渭塘μ水珍珠加工工艺也于2007年被列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7.具有水乡文化特色的苏州民间习俗。

苏州民俗以丰富多样和独特的水乡文化特点闻名。2006年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苏州端午习俗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进入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习俗有苏州“轧神仙”庙会、太仓七夕节、周庄的摇快船、古胥门元宵灯会、湖甸龙舟会、东山三月会、寒山拾得传说及寒山寺听钟声等。

8.独具风味、流传至今的饮食文化。

苏州菜肴讲究色、香、味、形、器,形成了清μ、精细,以水产鱼馔为主的风味特色,并且拥有自己独特的食品制作技艺,2007年苏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洞庭碧螺春、采芝斋苏式糖果、黄天源苏式糕团、陆稿荐苏式卤菜、稻香村苏式月饼、苏式卤?豆腐干、昆山奥灶面、叶受和苏式糕点、乾生元枣泥麻饼、王四叫花鸡等传统产品的制作技艺名列其中。

9.星光灿烂、泽被古今的历史名人。

周朝太伯、仲雍奔吴,建立“句吴”。伍子胥筑阖闾城。“兵圣”孙武著《孙子兵法》传世。秦末项梁、项籍在此起义反秦。魏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家张僧繇影响至今绵延;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韦应物、刘禹锡任苏州刺史,留下了大量歌咏苏州山水风物的诗歌。陆龟蒙在甪直留下了大量遗迹,石湖居士范成大的田园诗至今仍广为流传。宋以后苏州出进士两千四百人、状元三十六人。明代绘?有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派。毛宗岗评《三国演义》、金圣叹评《水浒》开晚明清初小说评点之风气;冯梦龙的“三言” 创市井小说之先;魏良辅、梁辰鱼等人革新的昆曲风靡全国,李玉、沈Z是昆曲苏州派和吴江派的代表人物。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为世人概叹,还有明代宰相王鏊、香山派建筑鼻祖蒯祥、明代书法家?其昌、“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反抗暴政的葛贤、两朝帝师翁同龢、状元门第四朝重臣潘世恩等,举不胜举。他们或诗?传世,或名言留声,或为民请命,或家学渊远,其中有许多人的故居、墓葬都在苏州城乡。

二苏州文化遗产的保护

为了推动苏州文化遗产的保护,苏州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申报促进保护,以保护促进发展”的工作思路,开创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格局。

1.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体系。

根据国家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基本方针,近几年全市加快了各级各类文物的申报和公布,并将保护的范围向控制保护建筑、历史街区、古建筑物方面延伸。

全市现有苏州、常熟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甪直、同里、周庄、千灯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陆巷和明月湾村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东山、西山、木渎、光福、震泽、沙溪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苏州古城区拥有平江、拙政园、怡园、山塘、阊门五个历史街区及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14处。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539处,其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3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23处。250处控制保护建筑,790余处古桥、古井、古牌坊等古代建筑物。

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基本方针,苏州抓住国家加强非物质遗产保护的机遇,以2004年被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地区”为动力,全面展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60个,其中国家级18个、省级11个、市级31个。在申报和公布名录的同时,还建立了项目传承人制度,有11人被列为首批公布的国家非物质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5人列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迄今为止,苏州还有9个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昆曲、古琴被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体系。

为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苏州早在1986年就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5年以后,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步伐加快,先后出台了一批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物质遗产方面主要有《苏州市城市规划条例》、《苏州园林保护管理条例》、《苏州市区河道保护条例》、《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苏州市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试行)》、《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苏州市古村落保护办法》等;非物质遗产方面主要有《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办法》、《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等;制定颁布了备受关注的国内第一部非遗专项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目前,《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等一批法规性文件正在抓紧制定之中。

此外,政府为鼓励民间资本介入古建筑保护,出台了《苏州市区依靠社会力量抢修保护直管公房古民居实施意见》和《苏州市区古建筑抢修贷款贴息和奖励办法》等。2005年6月首次政府奖励金18万发放给葑湄草堂的维修者,2007年又有4个民资维修项目获得政府奖励高达百万元。这一系列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为苏州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3.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机制、活动品牌和保护基地。

为了体现国家“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要求,苏州在全国率先确定每年6月28日为“文化遗产日”,设立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资金,建立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联席会议制度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

为了扩大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影响,形成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全市普遍开展了以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各类文化活动。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和新年“寒山寺听钟声”活动,常熟的尚湖国际文化艺术节、中国古琴艺术节,太仓的郑和航海节、江南丝竹节,张家港的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金阊区的“轧神仙”,沧浪区的“端午节”及苏州古镇组织的各种旅游文化活动,为营造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气氛,吸引社会参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全市先后建成中国昆曲博物馆、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苏州中医博物馆、桃花坞木刻年?博物馆、昆山昆曲博物馆、顾坚昆曲纪念馆、常熟古琴艺术馆、评弹艺术馆、白茆山歌馆、张家港河阳山歌馆、太仓江南丝竹馆、吴江丝绸馆、芦墟山歌馆等一批非物质遗产保护基地。这些基地集传承、保护、弘扬为一体,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载体。

4.形成了一批文化遗产的抢救资料和研究成果。

2005年,《昆曲遗产保护、继承、弘扬工程》课题获文化部首届创新奖特等奖。多年来,苏州市先后抢救、整理了40余个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达6000余万字。出版了《苏州戏曲志》、

《苏州文化丛书》三?21册,《中国昆曲论坛》、《苏剧前滩》、《苏州评弹史稿》、《书坛口述历史》、《苏州评弹旧闻钞》、《弹词目录汇3·弹词经眼录》、《吴歌遗产集粹》、《中国白茆山歌集》、《中国芦墟山歌集》、《中国河阳山歌集》、《姑苏竹枝词》、《苏州水乡情歌》、《中国吴歌论坛》、《苏州民间器乐曲集成》、《苏州民间舞蹈志》、《苏州民间音乐集成》、《桃花坞木刻年?》、《中国木版年?集成·桃花坞卷》、《苏州古版?》、《昆曲与苏州》、《苏州端午节》、《苏州民间工艺美术》、《苏州传统礼仪节令》、《苏州民间故事大全》等一批文化遗产研究性成果以及各种音像制品、光盘、?册等。

三苏州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

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重要因素的时代背景中,开发利用苏州的文化遗产资源,对建设和谐社会,优化经济结构和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开发和谐文化资源,形成具有苏州特色的和谐文化优势。

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心灵和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五大冲突,和谐文化的历史使命是要为化解这五大冲突提供精神支持。苏州在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和谐文化资源,其中“泰伯奔吴”至德让国中的“清逸”精神,寒山寺和合二仙处世中的“和合”态度,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忧患意识,顾炎武《日知录》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历史责任感及当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为化解“文明冲突”而提出的“文化自觉”,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和谐文化的思想内o。

当今社会正面临着“清廉与物欲”的冲突,和谐文化的历史使命是要用清廉自重的价值取向战胜物欲横流腐败现象。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况公祠、苏州文庙陆绩所遗廉石、廉吏暴式昭、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等,从历史遗迹、历史人物、历史著述等方面体现了清廉和谐的文化诉求,弘扬和开发这些文化资源,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生活境界。

弘扬和开发苏州的和谐文化资源,倡导追求清廉的人生价值,将提升苏州在构建和谐文化方面的影响力,推动和谐苏州的建设。

2.开发古吴文化资源,形成古吴文化主题旅游。

春秋吴国是苏州重要的历史时期,古吴文化是苏州最具历史魅力的文化资源。苏州可利用端午节被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遇,将吴地端午纪念伍子胥的传统习俗开发利用为开展古吴遗迹游、弘扬居安思危意识的旅游主题活动。

古吴文化游,可以盛大的伍子胥公祭仪典和建城纪念庆典狂欢à开序幕。组织游客参观胥江竞渡,游览苏州古城、木渎古镇、灵岩山馆娃宫等,游览西山消夏湾、明月湾、胥口镇(据志书记载“胥山,??或云即姑苏山,姑苏台在其上)、树山生态村(树山为阳山一脉,相传吴王夫差兵败秦余山即阳山,并葬身阳山),带领游客泛舟太湖(吴越著名的笠泽之战便发生于此),让游客品尝太湖鱼馔(当年阖闾与王僚争夺君位,派专诸刺杀王僚,因僚嗜鱼,为近僚身,专诸到太湖学炙鱼之艺)。在进行古吴文化旅游时,可以请导游结合旅游景点讲述古吴这段可歌可泣的史事。

3.开发运河文化资源,形成运河遗产文化的亮点。

目前中国政府已启动了“中国大运河”申遗工作。苏州在千里运河上具有其他城市所无法取代的独特地位。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吴王夫差因军事目的,借太湖地区水道纵横之利,开凿运河,水出吴都平门,西北行,穿巢湖(今漕湖),过梅亭(今无锡东南梅村),入杨湖(今常州、无锡之间),出渔浦(今江阴利港),入长江而抵广陵(今扬州蜀岗)。这段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中最早开凿成形的河段;运河漕运是封建王朝的经济命脉,苏州是有名的“天下粮仓”,苏州的丝绸、茶叶、玉器等也都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四面八方,各地的商人也通过运河齐聚苏州,苏州由此也成为全国瞩目的雄州商都;大运河的开通催生了浒关、枫桥、横塘、松陵等苏州的一批名镇。大运河的江南段,直到今天还有极强的生命力。对大运河苏州段内的古镇、闸坝、码头、桥梁、纤道等遗存,考察论证后设定为运河文物保护点,有望成为苏州文化新亮点。

4.开发古典园林的造园资源,形成具有苏州特色的园林家居优势。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和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增长。人们希望在院子里凿一池碧水,竖几块湖石,移数枝花木,诗意地享受生活。将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运用到社区和居住小区,以苏式园林小景的文化符号点缀小区内的公共场所和里弄街巷,以粉墙黛瓦、古朴优雅、临街枕河、移步换景“园林美”的特色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居住环境,建构具有苏州古典园林风貌的园林家居环境,对城市化建设和房地产建设都大有可为。

5.开发吴门医派的传统资源,将历史影响转化为休闲保健优势。

吴门医派,素享盛名,意大利旅游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就写到,苏州“医士甚众”,“善能辨病源,投方药”。老龄化已成为目前社会人口最显著的特征,当前发达国家12亿人口中,60%的人年龄在60岁以上,我国也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对健身疗病康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我们可以依托吴门医派的历史影响,在环境优美的山湖胜地设立以生态养老、保健康复为主要内容的养生园,并配备能用外语与外国人沟通的养生专家,以满足国内外人士这方面的需求。

6.开发农村自然人文资源,变农业文明优势为新农村建设优势。

稻耕渔猎是吴地先民数千年来最主要的生产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农业文明正逐渐被现代文明所取代,在苏州农村择地建稻耕渔猎民俗村将这种古老文明保存起来,让对稻作民俗、渔猎民俗感兴趣的中外游人了解我们前辈的农耕渔猎生活形态,观赏稻作文化、渔猎文化的精粹,将为休闲产业注入活力。苏州农村的遗存古迹众多,可以供游人发思古之幽情,得探秘之乐趣。结合这些遗存古迹,开展休闲、度假、消暑、养病、垂钓、采摘休闲旅游活动,品尝山蔌野味,鱼虾水产,这对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建设新农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刺绣、胥口书?、渭塘μ水珍珠加工技艺经过开发已形成了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这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民间工艺,在苏州四郊农村还有许多,都可以通过开发形成特种市场。

大学生应该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大学生应该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大学生应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做呢?其他的不说,就从我们大学生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大学生怎样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吧!大学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优秀群体,具有文化优势、教育传承优势,我们应积极探索利用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自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和参与保护工作的自觉性。 首先,学校是知识传授、文化传播、技术创新的大本营,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学校通过老师为我们营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的平台,了解更多的关于非物质遗产的知识,融入非物质文化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保护,更清楚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现在全国有近20所大学开设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方向,各高校和各地研究机构的不少理论研究人员正在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以高校为基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意识的普及,是合乎国家民族文化复兴的举措。为此,各个高校应该普遍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方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以配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全国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们应该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号召,积极参与,我们大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多少都保持着对自己地方民间民俗活动、文化活动的印象,有些学生还有着相当的感情。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也是非常

丰富的,有些技艺为大学生所喜爱,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投入一些传统技艺的学习,了解更多的社会地理文化的不同,亲身接触知识和技艺,并成为其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覆盖面,促使更多的年轻人投入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年轻人的积极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不哀的关键。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之所以濒临危机,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年轻人根本就没有参与,导致其传承乏人,濒临断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一刻不可放松,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保护非物质遗产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国篇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国篇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等,不但世代相传,还在人和历史、自然的影响互动下,被不断地再创造。目前总共有76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占了22项,加上此前入选的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已拥有26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能够反映某地区、某国家的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程度,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能被世界瞩目,还能被更好地保护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 根据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设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个名录,从今年开始申报每年举行一次,数量也不再受限制。 一.2001年申报成功 1、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二.2003年申报成功 1、古琴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从早期的文学作品以及考古发现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成了一种贵族和文人的精英艺术,而不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表演艺术。实际上,古琴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因为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且位居其首。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个八度。古琴的演奏有三种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泛音),多弹奏华彩性曲调;“按”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有效弦长以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于变化。 三.2005年申报成功 1、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2005年11月25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我国政府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全票通过,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由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06年9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 2006年9月27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一)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表演艺术和民间美术; (三)传统礼仪、节庆、庆典以及竞技、游戏等民俗活动; (四)传统手工艺技能; (五)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六)与第(一)、(二)、(三)、(四)、(五)项相关的资料、实物和场所; (七)其他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建设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教育、财政、建设、规划、广播电视、旅游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六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队伍建设,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传承等各类专门人才,支持传承人和传承单位开展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 第七条鼓励、支持社会团体、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鼓励、支持境内外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合作和交流活动。 第八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化行政部门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规划与保护 第九条省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市、县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结合当地实际,编制本行政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文化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文化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确认、登记,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可以公布的,应当及时公布。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出一条保护和传承这种鲜活的文化的道路。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我国有着曾经灿烂多彩的文化发展历史,五千年漫长时间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留下的是丰富厚重、种类繁多、各具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非文化物质遗产——口技、说书、京剧、庙会……数也数不清。这些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范围 ①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②传统表演艺术。 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⑤传统手工艺技能。 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

2016非遗校园传承主题展示活动方案

拓东二小“弘扬非遗文化打造特色校园” 非遗传承展示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传承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全校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兴趣,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广大师生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发展氛围,我校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主题活动。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二、活动目标 在全校师生中营造人人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增强师生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荣誉感,培养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的传承、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化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通过活动,激发广大师生学习优秀地域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和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通过活动,打造学校特色,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三、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展示主题”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刘有源(校长) 副组长:孙洁 成员:段婧、廖云霞、李易玲、郑勰、刘莉、和金明 四、职责分工 1、学校校长室负责牵头,指导活动全面地开展。 2、具体行政人员安排:(非遗项目宣传、非遗节目安排、非遗课堂督导) 一年级面塑负责行政段婧 二年级剪纸负责行政孙洁 三年级滇式风筝负责行政廖云霞 四年级呜嘟负责行政和金明刘莉 五年级云南评书负责行政李易玲 六年级滇剧负责行政郑勰 3、教导处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要与新课程实施相结合,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通过开设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 4、总务处负责活动的硬件环境创设及所需场地、器材的配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问卷

甘肃农业大学学生对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了解程度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 我们是2014级的学生。占用你宝贵的时间我们深表歉意。为了 更好的保护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传播、发扬光大出一份力,同时了解我校在校大学生对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我们在全校本科生范围内开展本次调查。本调查不用填写你的姓名,大约只会耽误你10-15分钟时间。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希望得到你的真实想法与宝贵意见。 感谢你的支持与合作! 社会调查第六组 2016年5月23日组长: 联系电话: QQ: 填答说明 1.请在每一个问题后适合自己情况的答案括号内打钩,或在 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2.若无特殊说明,每一个问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3.填写问卷时,请不要与他人商量。

1.你的性别 A男() B女() 2.你是否是兰州人氏 A是() B 否() 3.你所在的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4.你所学专业属于 A文科类() B理科类() C工科类() D艺术类() E其他 5.你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很大程度上受文理分科的影响吗 A文科生受到的文化教育较多() B文科生对文化比理科生更感兴趣() C理科教学中也渗透着文化() D对非物质文化的了解与个人喜好有关,受文理分科影响较小()E其他 6.你对兰州非物质文化了解多少 A非常了解( ) B比较了解() C不太了解() D完全不了解( ) 7.你平时对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闻或消息的关注程度是

A一点都不关注() B碰到了就看看()C比较关注( ) D非常关注( ) 8.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是哪一天 A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天() B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C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 D六月的第四个星期天() E不了解() 9.你听说过下列哪些概念(每行选择一格打) 10.你通常通过哪些渠道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选)A网络() B报纸,杂志()

江苏盐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江苏盐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xxxx 摘要:发展研究非物质文化能够发展文化,可为处于江苏沿海发展规划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重要机遇期的盐城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和文化支撑。盐城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滩涂湿地资源和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的基础性优势,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各级政府应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中起主导作用,提供政策、人才、投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努力实施品牌战略,整合资源,拉长产业链,由资源优势打造产业优势。 关键词:盐城;农村;文化产业;战略;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些战略举措,引导文化产业的升级。但总体而言,盐城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根据盐城市情,发展具有自身优势的农村文化产业,不仅是盐城农业大市高起点的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也对盐城创造自身文化产业的特色,推进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盐城文化,打造文化盐城品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盐城具有5000多年历史文化,处于南方吴越文化和北方齐鲁文化的中间地带,在南北文化的影响下,盐城形成了独特的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地区文化。今天,海盐白色文化、滩涂湿地绿色文化、铁军精神与传统的红色文化已成为具有盐城特色的主流文化。在传统主流文化的大背景下,还有许许多多丰富多彩、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民间工艺,体现了盐城文化的厚重与精彩。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就是以村镇为阵地,以乡土为资源,以区域为特色,以历史文化的厚度为蕴涵,充分体现盐城特色、盐城风格、盐城精神,打造出更具文化气息、文化品位的新盐城。 品类繁多,区域特色明显。盐城传统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可谓品类繁多,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风俗人情、风格建筑、民间工艺、戏曲杂技等62个种类。仅流传在民间的传说就有几十个,尤其是董永传说、施耐庵传说、枯枝牡丹传说、沈拱山传说、千年朦胧塔传说、盐婆的传说等都脍炙人口,流传久远。 培育精品,影响不断扩大。在盐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淮剧、建湖杂技、东台发绣、董永传说、海盐晒制技艺、八桅风车制作技艺、阜宁公兴面塑工艺等已成为具有盐城名片特征的精品工程,影响不断扩大。如淮剧名角张云良、裔小萍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建湖是全国三个半杂技之乡之一,其杂技传人遍布全国和东南亚各大杂技团。东台有董永遗址共50多处,并在遗址保护地修缮了董孝祠堂,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海盐文化,区域文化之魂。盐城有2000多年煮海为盐的历史,因盐而设县,因盐而繁盛。盐文化乃盐城之根,盐城之魂。诸如“场”、“论文联盟https://www.doczj.com/doc/193538040.html, 整理团”、“灶”、“仓”等地名已成为盐文化的活化石。与煮盐有关的传说,文化掌故,历史人物更是数不胜数。如“张士诚聚义北极殿”、“传奇英雄卞元亨”、“两朝侍读孙一致”、“秀才厉豫兴师抗清”、“反袁志士刘天恨”、“红岩英烈朱念群”等风云人物如群星璀灿。又如“王艮与泰州学派”、“吴嘉纪与陋轩诗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 文化遗产是人类灿烂文明、辉煌历史和非凡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与智慧结晶,是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记忆,是后人传承历史、继往开来的文化源泉,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希望对你有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篇1 朋友们: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创造了瑰丽多彩、蔚为大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担当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维护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我国在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同时,还主动与周边国家合作,为跨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资源建立联合保护的工作机制。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民众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卓越创造力和思想情感

的体现,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在广大民众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不断地再创造,为我们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增强了对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创造力的尊重。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来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城镇建设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在2014年文化遗产日(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2014年为6月14日)期间,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将以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同行为主题,在全国所有城乡社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让广大民众更方便、近距离地了解非遗,参与保护。在此,文化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共同向全国发出倡议:非遗传承,人人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众,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主体。人人参与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保护。 我们相信,有您的参与,那些祖辈们唱过的歌、跳过的舞、扮过的戏、做过的手工以及传统的民间实践活动和高度智慧的思维方式将重放异彩,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而您,将获得参与非遗实践活动的教益和快乐;在与祖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我国现有的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草案都强调责任与义务,却没有有效解决公众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所应获得的对遗产的实际认识与认同,并进而阻碍了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本文正是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民众对于非遗情况的认知以窥探保护的效果与现状,并就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态度;法律保护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宁波与温州两地向市民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在其他国家,早已开展了相关的保护工作,据我们采访过的专家介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则起步较晚。日本在1950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韩国也于1962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一些国家如突尼斯、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肯尼亚开始在国内层面采取了版权法或者准版权法的模

式(quasi-copyright framework)为其本国的民间文学艺术提供法律保护。民众对于其文化遗产的认知、认可程度也较高。 在立法上,我国也已经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立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现已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有望在今年进入人大常委会议事议程并很有可能获得通过。《草案》将法律的保护范围界定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国家保护:(1)濒危的古语言文字;(2)口述文学和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木偶、皮影、剪纸等;(3)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4)传统礼仪、节日、庆典和游艺活动等;(5)与上述各项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实物、建筑和场所。(6)其他需要保护的特殊对象。”而对于此,许多市民其实并不清楚,他们或则没有听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或则不明其义,或则不知其所指。当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寡闻并不是我们担心的关键,最为关键的是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渐行渐远。 浙江省在XX年年通过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且各地政府部门也积极开展了一些保护、抢救工作,但是由于保护才刚刚开始,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公约》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的非物质性的涵义,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以下统计截止至2010年)

昆曲资料图片 2001年(1项):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古琴资料图片 2003年(1项):中国古琴艺术 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20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关于它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说。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市政协科教文史委 根据市政协双月协商座谈会工作分工,科教文史委牵头筹备了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协商活动。通过本地观摩,外出参观,听部门情况介绍,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初步了解,现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传承人来完成的文化遗产。目前,我市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都年事已高,比如的传承人,的传承人等。这些人的身体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非遗项目的损坏或者消亡。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密切合作,进一步健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影音、文字资料库,以供将来教学、研究时使用。一要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全面完成所有非遗项目的影音采录工作,包括传承人口述史、技艺流程、剧目或者节目、仪式规程等等。要让每一个非遗传承人、每一种非遗文化、每一个非遗项目、每个项目的所有细节,都以最完整的形式原汁原味保留、记录下来。二要整理好历史非遗资料。许多历史非遗资料,由于时间久远,当时的文字记录、录音带、录像带等难免出现发霉、老化现象,建议用数字化手段重新翻新保存。三要做好非遗资料的挖掘工作。对一些缺失的或者仍然散落在民间的非遗文化及项目,要及时进行挖掘和收集,查漏补缺,比如要及时收集散落民间的剪纸老纹样等,使档案库更加完善。

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地传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解决其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和被动保护相比,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讲堂,同时做到广播有声、电视有影、报刊有文,让普通群众、下一代了解非遗文化、热爱非遗文化、甚至愿意传承非遗文化,是保护非遗文化的更加长远、高效之计。一要做好对“下一代”的传播,推动合适的非遗项目进课堂,使学生增强“非遗”保护意识,培养学习和保护“非遗”的兴趣。建议有关部门联手,让等武术类项目进入小学、初中、老年大学的体育课程;让等项目进入各类学校手工课,让民俗、非遗类音乐等项目进入各类学校音乐课。二要做好对机关干部、教师、大企业等集中性群体的传播,推动相关非遗项目进各种讲堂。比如,等同志,既是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又有着丰富的民俗知识和很高的文化素养。建议有关部门让他走进学校、机关、老年大学等讲堂,宣讲等传说。三要做好在全社会的普及性传播,让非遗专栏进入报纸、电视台、电台。建议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把更多的非遗文化和项目做成喜闻乐见的动漫、公益宣传片、公益广告等,使之真正在生根发芽。 三、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材和内容。青州的农民画产业现在正在兴起,其题材和内容大多来自于当地人的吃穿住行,很具乡土气息。比如当地的特产水果银瓜就是农民画的热门题材,许多福禄寿喜画作就是用银瓜排列组合而成的,很受当地人和外地游客的欢迎。建议我市相关部门也能够引导非遗传承人借鉴这种经验,不断拓展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题材和内容,将之和我市经济、社会、文化、旅

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展示解决方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展示解决方案 伴随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快速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在商务、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昭示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也开始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逐渐为人们熟知和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就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会便开启了美国记忆计划,对美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档案等进行数字记录与保护。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也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程。此外,欧洲各国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数字博物馆等开展了系列探索。 全景画卷(非遗盛景) 动态影像卷轴徐徐打开,古老的画面、老照片、视频等人 们记忆中的影像,在此展现在观众眼前。 互动魔镜墙 一面黑色烤漆玻璃墙上,镶嵌充满现代设计感的展示橱窗, 参观者手在空中挥动,可以对想了解的重点文化的详细内容 进行进一步了解。

非遗多点触摸 在展演互动区内,设置有一个充满未来科技感的未来科技感的多人多点触摸桌,给人们带来全新高科技的互动体验,各种非遗标题在触摸屏中自由浮动,当参观者的手碰到相关标题时,标题炸开或弹出相关的视频文字。 民族舞蹈 该区舞台具有观赏与互动的两面功能。定期举行民间舞蹈的大中小型表演会,同时还可以引进国外的民族汇演,并可以进行培训舞蹈与杂艺,定期开设相关培训课程。 金村庙会游戏 介绍赞金七游戏参与抢祭品游戏 (1) 赞金七游戏:参观者可在触屏中查询金七传说的故事,在看完故事后,点击点赞按钮,进入抢祭品游戏 抢祭品游戏:画面显示许多旋转漂浮的祭品以及一些不相关用品,参观者随意点击,若抢到祭品,则出现祭品信息,若抢到其他物品,则显示鼓励话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报告 1月9 日至2 月15 日,随州市政府门户网站编辑部开展了关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旨在了解相关情况,收集意见建议,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 调查报告情况如下: 一调查结果 1 参与调查的人员结构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情况 3对我市非遗文化保护的认知情况 4对推进非遗文化保护的看法情况 二结果分析 从参与调查的人员来看,年龄集中在18 至60 岁,正是干事 创业的年龄,他们关注事物的面比较广泛。参与调查的市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少数人很清楚,大多数人知道一些,极少数的并不清楚。这说明,大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普遍的认识,只是需要更深入的了解。 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途径,大家多是通过广播电 视、网络、报刊杂志,极少是看到了相关部门的宣传资料,而对于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没有人清楚地了解,大多数人知

道一些,少部分人是完全不知道。由此可见,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应该加强,让大家对我市的非遗项目有更多更深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大多数参与调查者认为很重要,但是对于这项工作,大家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多数是有时关注,也有近40%的不怎么关注。这有个人关注点不同的原因,也有宣传不够的原因。这导致大家对我市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不大清楚,结果大多数认为这项工作做得不怎么样,这样的结果有待改进。 对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参与调查者们也有认真的思考,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民众了解不够,参与积极性差,其次问题是宣传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够,这给相关部门敲响了警钟。推进这项工作阻力来自哪里?参与调查者们表示主要是民众未意识到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另外是作为传承主力的年轻人对非遗文化不感兴趣,由此相关部门应从这些方面找突破口,以便推进相关工作。 三意见建议 2 月19 日,从市文体新广局了解到,在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市做了大量工作: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非遗保护中心)、文化馆(站)等文化阵地,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法制宣传日等节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盐城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哪些

盐城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简称“非遗”。盐城历史悠久,董永传说、淮剧、杂技、老虎鞋……沉淀着盐城人祖祖辈辈生活的智慧,承载着盐城深厚的地方文化。 继2006年董永传说入选国家“非遗”名录项目之后,2008年淮剧、建湖杂技两项深深烙有“盐城”印记的“非遗”项目又升入“国家队”。目前,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共有3个。淮剧名家张云良、裔小平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澄、王书龙、卜树权、孙贵荣入选省级“非遗”传承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除了国家级的还有:盐城老虎鞋、东台发绣、沈拱山传说、大丰麦秆剪贴、海盐晒制技艺、八桅立式大风车制作技艺、东台陈皮酒酿造技艺、施耐庵与《水浒》传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除了国家级、省级的还有:弶港渔民号子、义丰龙舞、面塑、柳编、东台鱼汤面制作技艺、阜宁大糕制作技艺、藕粉圆制作技艺、枯枝牡丹传说。 到去年8月,我市全面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任务,共编辑出版普查资料汇编10册,汇编项目802个,排查非遗线索14427条,基本查清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和传承现状。市、县两级非遗第一批名录全部建立,建湖县、亭湖区还公布了县(区)级第二批名录。目前,全市共有128个项目列入县(市、区)级名录,形成比较完备的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内容涵盖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传统手工技艺、礼俗、戏曲、曲艺、杂技等多项类别。 我市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广阔的空间。东台市共有董永遗址50多处,分别立牌予以保护。遗址保护地的群众自发捐款修缮了董孝祠堂。射阳县在后羿的传说、射阳的传说、息心寺的传说等重要资源上,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点。 盐城特有的地形地貌,还形成了众多以农业劳作为内容的独有的民间传统音乐:《栽秧号子》、《数小鸭》、《小放牛》、《踏车号子》等。 中国汉族戏曲剧种,又名江淮戏。源于清代,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

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内容。口头传承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议、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保护的意义是什么,进而制定如何保护的对策,才能够使那些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 田青教授在“珠海大讲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中说过: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DNA。我们的所有的古老的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不保护提倡就会消亡。因此保护“非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迫在眉睫。但是,我们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候要作要对精神家园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既需要各部门团结协作又需要确定各自的职能、履行相关的责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和谐文化的建设,关系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关系到人类文化多样性及其可持续性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的文化它的价值不单体现在传承人创作的作品更在于传承人所拥有的技艺技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生存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没有任何文化形式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是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失去了传承和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复存在。 保护文化遗产具有很多现实的意义。 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应对各种现代性危机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世界的合作与交流、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四、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使得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之间求同存异,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五、《伊斯坦布尔宣言》中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能够增强人类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同时也是创造性和文化创作的主要源泉之一。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保护意识,有利于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从而更有力的反作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促使其早日完成这一系统而艰巨的任务。 综上所述,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并且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人类生命的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非遗展方案20170711

2017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总体方案 一、大会前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我国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经过充分调研和谋划,特决定于2017年10月20日至22日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2017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二、时间地点 1、时间:2017年10月20日至22日 2、地点: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5号馆 三、大会主题 传承文化发展未来 四、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华文化促进会 承办单位:中华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 安徽中设国际会展有限公司 五、展示内容

1、剪纸类:蔚县剪纸、中阳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庄河剪纸、扬州剪纸、南京剪纸、金坛刻纸、阜阳剪纸 2、戏剧类:徽剧、庐剧、黄梅戏、淮北花鼓戏、南 陵目连戏、洪山戏、山东梆子、宿州皮影戏、渔鼓戏、宁阳木偶戏、鹧鸪戏。 3、手工技艺类:界首彩陶烧制技艺、万安罗盘制作技艺、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宣纸制作技艺、定瓷烧制技艺、鲁锦织造技艺、风筝制作技艺、江苏苏绣、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潍坊风筝、威县土布纺织技艺、永乐桃木雕刻技艺、芮成布艺、紫金砚制作技艺、舒席制作技艺、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徽州漆器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南京云锦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宋锦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 4、传统医药类:苏州雷允上六神丸制药技艺、唐老—正斋膏药制作技艺、董家骨科正骨疗法。 5、瓷器烧制类: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唐三彩烧制技艺、吉州窑瓷制作技艺。 六、展区设置 1、合肥非遗展区(2000平米) 主要邀请合肥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人携带非遗产品现场展示。 2、市外非遗展区(6000平米) 主要邀请合肥市以外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人携带非遗产品现场展示。其中国家级非遗传人100人,省级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根据2012年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作的研究,分析说明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进步,但是文化安全意识淡薄、相关知识普及度低、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少等问题显著。对这些问题作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导言 21世纪初,我国开始着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尤其是在文化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大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发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深刻反思当代社会发展状况下作出的重要的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体现出社会的悠久历史和文明程度,也能发挥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在文化安全视角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描述与分析能够反映十几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同时可以发现在保护工作中不足之处。 “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调动和传承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建构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也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1]。为了充分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笔者从文化安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景泰蓝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根据客观数据撰写报告。希望能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帮助。 一、研究方法 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与整理,研究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动态有较深刻的认识,掌握了该领域专业性的知识并确定了研究的方向。研究主要采取问卷与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总体是我国居民,调查的样本是从全国各地选取具有代表性地区的居民。除此之外,还进一步评估样本质量来确保研究结果的说服力。后期进行数据处理时,将采集到的数据录入到计算机后,采用了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交叉式统计。研究分析整理阶段,以文字、图表等多种行式展现成果。 二、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选取了北京市、保定市、衡水市安平县三地进行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88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8%。其中年龄在19岁~30岁的占受访者人数的69.4%,年龄在31岁~40岁的占受访者人数的22.4%,年龄在41岁~50岁的占受访者人数的8.2%。在受访者的职业信息中,学生占40.8%,专业技术人员占10.2%,农民工占14.3%,商业、服务业人员占10.2%,军人占8.2%,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占10.2%,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6.1%。在受访者目前所在地区中,农村占16.3%,新型城镇占46.9%,文化城镇占36.7%。 三、研究结果 (一)文化安全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的文化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导致文化遗产资源严重流失。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继承者、保护者,增强全民的文化安全意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从调查结果中发现我国文化安全意识有所提高,但是文化安全意识相对薄弱的局面没有改变。在对“文化安全了解”一题中,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10月17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以下简称教科文组织)大会于2003年9月29日至10月17日在巴黎举行的第三十二届会议,参照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书,尤其是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以及1966年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考虑到1989年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书》、2001年的《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和2002年第三次文化部长圆桌会议通过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它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之间的内在相互依存关系,承认全球化和社会转型进程在为各群体之间开展新的对话创造条件的同时,也与不容忍现象一样,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在缺乏保护资源的情况下,这种威胁尤为严重,意识到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普遍的意愿和共同关心的事项,承认各社区,尤其是原住民、各群体,有时是个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做出贡献,注意到教科文组织在制定保护文化遗产的准则性文件,尤其是1972年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方面所做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还注意到迄今尚无有约束力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边文件,考虑到国际上现有的关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协定、建议书和决议需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新规定有效地予以充实和补充,考虑到必须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考虑到国际社会应当本着互助合作的精神与本公约缔约国一起为保护此类遗产做出贡献,忆及教科文组织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计划,尤其是“宣布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计划,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于2003年10月17日通过本公约。 I. 总则 第1条: 本公约的宗旨 本公约的宗旨如下: (a)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b)尊重有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c)在地方、国家和国际一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互欣赏的重要性的意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