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1)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结构布局:以宫殿为中心组成中轴线构成城市的骨架;

平面布局:以宫城的内城为中心,其外再建外城。

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2)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案例:1)长安城规划布局特点:

总体布局: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以体现“官民不相参’’的思想。

道路系统:

完整的方格网的棋盘式道路。

宽度极大,纯交通性道路。

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里坊

管制严格,面积大;

在建城时巳划定,然后逐步填满;

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及寺庙。

商肆

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

大小与附近的坊里相同,但内部呈井字形,宽度不大。

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

2)开封规划布局特点:总体布局

总平面为正方形,但不甚规整,三套城墙。

宫城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

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不对称、不规整。

道路宽度小,主要街道宽40—50m。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居住区

是由街巷联系的一群院落,在街巷入口处设牌坊。

商肆

东京的商市成商业街形式布置,城内还有一些瓦子,集中着饭馆、旅店、杂耍、游艺等,沿着通航的河道也有商业街,还有晓市及夜市。

3)元大都规划布局特点:

(1)继承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

(2)规则的宫殿和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相结合。

(3)完善的上下水道。

(4)元大都的建设与规划,事前有严密的计划和准备。

4)明清北京城的规划特点:

(1)、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

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以天子为中心,皇权至上)

皇城前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坛(左祖右社)

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坛

皇城北门玄武门外设内市(前朝后市)

(2)、中轴对称:

(3)、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棋盘式;对门不对路,对路不对门

【西方古代城市规划】

3、古希腊古罗马城市规划的特点:

古希腊:

1)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

2)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法学家希波丹姆提出的一种城市布局模式:城市布局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探求几何与数字的和谐,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代表:米列都城(Miletur)

古罗马:

城市建设特征:世俗化、军事化、君权化——罗马病

城市规划思想:

(1)、实用主义态度

(2)、突显秩序与彰显力量的大比例模数手法

(3)、维特鲁威与《建筑十书》

4、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思想:

基督教对世俗与精神世界全面占领

(1)、凸显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宗教图景

(2)、实行自然主义的非干预规划——自然秩序

景观多变、亲切宜人的“无规划”与“自然主义”

5: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

巴洛克风格:广场成为城市的中心,宽广整齐的街道呈环形+放射状

巴黎--轴线放射街道、宏伟宫殿、公共广场成为当时典范

在指导思想上,它是为中央集权政治和寡头政治服务;

在观念形念上,它是当时几何美学的集中反映。

古典主义风格:“古典主义”风格的规划思想强调轴线对称、主从关系、突出中心和规则的几何形体,强调统一性和稳定感。

二者联系:在规划领域,巴洛克风格与古典主义风格始终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中发展。本质目的一致:通过壮丽、宏伟而有秩序的空间景观来寓意中央集权的不可动摇。

【近代城市规划理论】

6、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

1)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委托他人为社区代管。

2)模式与布局:

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1)单个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兼做公园的环行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2)城市联盟:若干个田园城市(3.2万人)围绕中心城市( 1.2万英亩、5.8万人)形成一个城市群—社会城市(霍华德思想的核心)。

3)理论要点::

①城、乡结合,构建城市—乡村磁铁

②限制单一城镇的人口规模

③土地的公有,开发利益的社会还原

④设置生产用地,保障职业的自足性

4)田园城市的历史贡献

①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发生根本转移,首开了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

②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

③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

7、恩维的卫星城理论:

1)概念:卫星城:是一个经济、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2)卫星城发展的三个阶段

“卧城”阶段、“半独立的卫星城”阶段、“独立的卫星城”阶段

"卧城"阶段

特点:

①距母城较近。公路交通16公里左右

②没有生活服务设施,主要解决居住问题

③生产工作依赖母城

如巴黎卫星城的特点:距母城较近,工作在母城,休息在卫星城

半独立的卫星城阶段

特点:

①卫星城设有一定数量的工业企业和服务设施,一部分的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仍去母城工作。

②对母城仍有一定的依赖性。

③高速公路、电气化铁路联系,距离母城20公里左右。

独立的卫星城”阶段

特点:

①规模比第一、二代卫星城大。

②提供多种就业机会,有完善的公共生活服务设施,对母城依赖小。

③交通便捷,高速铁路通勤,距离母城较远。一般60-80公里

8、伊利尔沙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观点:

①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城市规划应是动态的。

②城市的密集地区应分裂成集镇和地区,由绿地将它们分开

③城市的交通系统象人体的血液系统,根据运量的多少来设定流通渠道的大小。

9、柯布西埃的城市集中理论:

主要观点:1)明天城市规划方案

a 300万人口城市

b中心区,除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

c 最外围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

d 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

e 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来联系

f 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

2)光辉城市:核心观点:

a 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b 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

10、霍华德与柯布西埃规划思想的比较:

共同点: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

不同点:

霍华德-城市分散发展;

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

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

柯布西埃-城市集中发展;

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全面改造城市地区;

从建筑师的角度,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11、其他城市规划理论:

1)索里亚.玛塔线性城市理论

基本原则:运输经济,通勤耗时最少

城市形态:由铁路和干道串连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

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2)戈涅的工业城市

基本思路--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扩建,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的原则

3)盖达斯的学说

A 通过生态学研究,揭示了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这一思想经美国学者芒福德等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B 提出城市规划的工作模式--调查-分析-规划

12、雅典宪章:

提出:1933年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与会者分析了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问题,分析了33个城市的调查报告,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保证居住,工作,游憩,交通4项活动的正常进行。认为绿、太阳、空间是理想城市追求的目标。会议提出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产生了著名的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核心内容—

a.系统阐述了城市与其周围区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b.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c.要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地区。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编制程序

1、什么是城市规划: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2城市规划的特点:

1)、多学科综合性

对象的多样性;研究、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实施过程的多面性

2)、政策性、法规性3)、长期性、经常性4)、实践性、地方性

3、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两个阶段: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五个编制体系:1)城镇体系规划2)总体规划(还总体规划纲要才)3)城市分区规划4)控制性详细规划5)修建性详细规划

4、总体规划的含义、内容

含义: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内容:编制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

确定城市建设发展用地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

编制专项规划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

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建议。

5、城市规划编制程序:

6、城市规划的审批:我国现行《城市规划法》第21条明确规定:“城市规划实行分级审批制。”

下列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1)省会城市和自治区首府城市;

(2)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

(3)国务院指定的城市;

(4)直辖市。

下列城市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1)除国务院审批城市以外的设市城市;

(2)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县城)。

下列城市的总体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1)市管辖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

(2)市管辖的建制镇。

第四章城市规划调查研究与分析

1、城市规划基础资料的搜集:1)城市自然环境与资源2)城市人口3)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4)广域规划及上级规划5)城市及城市规划的历史6)城市土地利用和建筑物现状7)城市交通和交通设施状况8)城市园林绿化、开敞空间及非城市建设用地9)城市工程系统(城市基础设施)10)城市环境状况

2、城市的自然环境分析:

工程地质(地质构造、土地承载力、滑坡崩塌;地震地质;水文地质)

气象条件(温度、湿度、降雨、风速、日照、风向等)

水文资料(水位、流量、流速、水量、流域规划、山洪等)

地形地貌特征(地形图、航空影像图、遥感图像等)

自然资源分布和利用价值(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用地适用性评价:以用地为基础,综合各项用地自然条件以及整备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质量进行评价。

一类用地适于城市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工程措施,才能建设的用地

三类用地不宜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

第五章城市发展分析与预测

1、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致更大范围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如何确定城市性质:

1)依据(1)历史依据:从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中的基本、主导因素入手分析(2)区域依据:从城市在区域经济和空间发展中的地位入手分析,主要是在区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分析。

2)方法:(1)确定城市主导产业结构:区位商法、用地比值、劳动力和产值比重(2)分析城市的客观影响范围:与城市宏观区位相联系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一般应把宏观区位的作用列为城市性质的内涵。

(3)适当考虑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如历史文化实行、风景旅游属性等。

2、城市人口定义:是指从事非农业生产、与城市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以及暂住期满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的总和视为城市人口。

3、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的方法:

劳动力平衡法、职工带眷系数法、综合增长率法、现代城市人口预测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灰色系统预测法、人工神经网络法。

4、城市用地规模:

宏观宏观总量控制法:

规定人均用地<120m2/人

5、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各项建设过魔扩大所引起的城市空间的地域扩展的主要方向。

空间扩展类型:外延型扩展、更新改造

影响因素:自然条件、人工环境、城市建设现状与城市生态结构、规划及政策性因素、其他因素。

第六章城市用地及其规划

1、城市用地相关概念

城市用地: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用地范围内进行城市建设、用于非农业生产的土地。

城市建成区(built-up area):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和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3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2)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标准

3) 规划建设用地结构

※大城市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宜取规定的下限;设有大中型工业项目的中小工矿城市,其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可大于25%,但不宜超过30%。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第IV 级的小城市,其道路广场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宜取下限。 ※风景旅游城市及绿化条件较好的城市,其绿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可大于15%。 ※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大类用地总和占建设用地比例宜为60~75%。 4、工业用地基本条件: 1)用地条件 地形:平坦,坡度0.4—2.0% 工程地质:地质条件好,承载力强, 水文地质:地下水位低 水文条件:不受洪水威胁 面积与形状:面积大,形状适宜 2)供水条件 连续稳定的供水

3)动力条件 电力 热能 4)交通运输条件 运输量+运输成本 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 水路运输 公路运输 航空运输 连续运输 5)其他条件 5、防止工业用地对环境污染的措施:

1)防止废气污染:散发有害气体的工业不宜过分集中,宜分散布置 要注意地形、气象条件 设置必要的防护带

采用高烟囱排放废气、集中烟尘

2)防止废水污染:水源上游不得设置排放有害废水的工业 废水重复利用,减少废水排放量 污水集中处理

重视建设水源卫生防护带

4) 防止废渣污染:综合利用, 合理布置废渣堆场

5) 防止噪声污染:传播途径上控制,在噪声源与接受点之间进行防护(隔离带、遮挡建筑、

按噪音分区)

6、工业区概念:在一定地域上,以一个较强大的工业联合企业为骨干的工业企业群,或共

类别名称

用地指标(㎡/人)

居住用地

18.0~28.0

工业用地

10.0~25.0

道路广场用地

7.0~15.0

绿地

其中:公共绿地 ≥9.0 ≥7.0

类别名称 占建设用地的比例(%) 居住用地 20~32 工业用地 15~25 道路广场用地 8~15 绿地

8~15

同制造协作配套产品,或在共同市政工程设施基础上组成的工业企业群

7、工业用地布置原则:①符合工业自身要求

②处理好与居住区的关系

③不妨碍其他城市功能用地、节约用地

④注意企业间的协作关系

8、仓储用地布置原则:(1)满足仓储用地的一般技术要求

地势地形:高、平、有一定坡度

地下水位:较低

土壤承载力:高

(2)有利于交通运输,考虑与工业及物流配套设置

(3)有利建设、有利经营使用

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仓库最好分别布置在不同的地段,同类仓库尽可能集中布置。(4) 节约用地,但有一定发展余地

仓库的平面布置必须集中紧凑

(5) 注意城市环境保护

防止污染,应满足有关卫生、安全方面的要求。

(6) 特殊要求

特种仓库,尤其是危险品仓库必须设置在城郊独立地段上,与使用单位处于同侧。

9、公共设施布置基本要求:

1)分级配套布置,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配套:城市中公共设施应按需要配备齐全,局部地段应按服务功能与对象成套设置

分级:按城市的布局结构进行分级,把不同级别的公共设施适当相应组合,形成不同等级的公共中心,使公共设施的布置与城市的功能、人口、用地的分布格局有相应的整合关系。2)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

3)有利于城市交通组织,在布局上要有意识地避免在主要道路交叉口及其附近过于集中布置吸引人流的设施。

4)考虑各种设施的自身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

10、绿地分

类:

11、绿化覆盖率:各种植物垂直投影面积在一定用地范围内所占面积的比例。绿化覆盖率不是用地指标,但它是研究绿量和衡量绿化环境效能的重要指标。

绿地率:绿地在一定用地范围内所占面积的比例,如城市绿地率和居住用地绿地率等。屋顶绿化不计人绿地面积。

12、绿地的形态:

基本形态:点状、线状、面状

绿地系统布局形式:块状(点状)绿地、带状(网状)绿地系统、环状绿地系统、楔形绿地系统、复合绿地系统

13、绿的系统规划布置的原则:

1)合理分级均衡布置2)网络原则3)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相结合4)内外结合形成系统14、居住用地的选择:(1) 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条件等)

(2) 城市总体布局相协调

(3)周边环境(各类基础设施、污染情况等)

(4) 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

(5) 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公共设施、就业设施)

(6) 房产市场的需求趋向

(7) 留有余地

14、居住区详细规划技术指标概念:

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

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住宅建筑套密度(毛)——每公顷(hm )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m );

住宅建筑套密度(净)——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m );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m/hm );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是指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万m/hm ),或以住宅建筑面积(10 m)与住宅用地面积(10 m)的比值表示,此值即是住宅容积率;

建筑面积毛密度——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万m/hm )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10 m)与居住区用地(10 m)的比值表示,容积率为无量纲比值;

第七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对外交通与城市之间的衔接方式(案例)

铁路:基本原则:让铁路尽量方便城市,发挥其最大运输效能,不对城市造成干扰。

线路的布局:A避免铁路过分接近城市B处理好铁路线路与城市用地扩展之间的关系C、减少或解决铁路与城市的相互干扰:—线路布置在各分区边缘—铁路两侧植树绿化—妥善处理线路与城市道路的矛盾—减少过境列车对城市的干扰—改造市区原有的铁路线路—将通过市中心的铁路建于地下

公路:A、以城市为目的地的到达交通,要求适当深入市区,并与城市干道直接相接。

B、与城市关系不大的过境交通,应尽量从城市边缘通过。

C、城郊各区之间的联系交通,常常通过设置环城道来解决。

航空港:机场的位置适宜在城市的沿主导风向两侧。机场跑道轴线方向宜与城市市区平行或与城市边缘相切,而不宜穿过城市市区。

大城市,往往设有几座航空港,它们各有分工以满足不同类型交通的需要。

航空交通较小的城市,不足以单独设置航空港时,则航空港的选址要考虑到与相邻城市共同使用的问题。

2、市内城市道路系统:城市范围内由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以及不同形式的交叉

口和停车场设施,以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

3、城市道路系统的等级划分:

按照道路的等级:

?①快速路

?快速路上应设置中间隔离设施,分隔对向车流。拖拉机、轻便机动两用车、电瓶车、

自行车和其它非机动车不得行驶其间

?②主干路

?联系主要工矿企业、交通枢纽、市中心的道路,是城市主要客、货运输线。此干道

较宽。红线30-45m,车行道宽14—18 m。

?③次干路

?主干道之间的辅助性交通线。

?④支路

?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

按使用性质分

(1)交通性道路

?要求行车快速畅通,避免非机动车及行人频繁过街造成的干扰。交通性道路还必须

与公路及工业、仓库、交通运输等用地有方便的联系,同时与居住、公共建筑等用地有较好的隔离。道路线型应顺直,并形成网络。

(2)生活性道路

?要求的行车速度相对低一些,不受交通性车辆的干扰,同居民区有方便的联系,同

时对道路又有一定的景观效果要求。

4、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1)应满足交通流畅、安全和迅速的要求

2)规划干道路网骨架,形成完整的干道路网系统

3)充分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合理规划道路走向

4)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

5)应有利于组织城市景观

6)有利于各种工程管线的布置

5、路网形式

①方格网式(棋盘式)②放射环状道路系统

③自由式④混合型道路系统

6、道路宽度定义:

城市道路宽度(路幅宽度与道路宽度两种含义)

路幅宽度:即道路红线(道路红线boundary lines of roads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交通量来决定。

7、道路规划注意问题:

①快速路

规划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和长度超过30km的带形城市应设置快速路。

快速路上的机动车道两侧不应设置非机动车道,快速路上应设置中间隔离设施,分隔对向车流。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和人流的公共建筑出人口。

快速路两旁的视野要开阔,可以设绿带,但不可种植高大乔木和灌木,以免树影晃眼和遮挡视线,有碍交通安全。

②主干路

机动车与非动机车应实行分流,交叉口之间分隔带要尽量连续,以防车辆任意穿越。主干路两侧不宜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出人口。

③次干路和支路

次干路两侧可以设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场、公共交通站点和出租汽车服务站。

支路两侧还可以设沿街商店。

支路应与次干路和居住区、工业区、市中心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等内部道路相连接,不得与快速路直接相接。

④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

山区道路网规划要充分考虑地形的特点,在丘陵起伏的地区,道路网不宜追求方格网的形式,应平行等高线设计。主干路一般不设在山脊上,常设在谷地或坡面上。双向交通可以分开设置在不同的标高上。

河网地区的城市道路网应与水系密切配合,道路应平行或垂直河道布置。

路网节点相交道路的条数以四条为宜,最多不超过五条。相交的道路应尽量垂直,在受地形地物限制时,也要尽量使规划道路的交角不小于45度。应避免设置错位的T字型路口。

控制与快速路相交的道路数量。快速路的进出口道路应保证一定的间距,一般不应小于1.5km。相交道路的等级不宜相差太大,快速路只与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相接,其它道

路不能与快速路直接相接,而只能与快速路的支路相接。

第八章城市总体布局

1、定义:城市总体布局:是在城市性质和规模基本确定后,在对城市用地评价和用地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城市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对城市各组成用地和空间进行统一安排。

2、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类型及优缺点

城市布局类型指城市在某一特定阶段中所呈现出的空间布局特征。

1)集中式布局:是指城市用地连成一片,集中发展。

可以分为团块状、带状、星状等形态。

集中式布局的评价

优点:

a布局紧凑,节约用地;

b基础设施配套成本低;

c有利于社会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方便居民生活。

缺点:

a分区不明确;

b不利于交通组织;

c近期与远期关系较难处理

对策:

规划要有弹性,给远期合理发展留下余地。

2)分散式的城市形态

分散式的城市形态最主要的是组团状和城镇群。

?双城式、主辅城、一城多点、点条式掌状

分散布局的评价:

优势:

a布局灵活;

b环境优美,贴近自然;

c易协调各物质要素布局。

劣势:

a用地分散,浪费土地;

b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

c若城区规模达不到最低要求,城市氛围不浓;

d出行成本高,居民联系不便。

对策:

城市布局重在处理集中和分散的“度”,既要合理分工,加强联系,又要在各组团内形成一定规模,组织组团内的生产和生活,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压力。

3、总体布局的原则

1)城乡结合、统筹安排

城市布局与其周围地区有密切联系,应作为一个整体,相互协调、统筹安排。

2)功能协调、结构清晰(核心)

3)依托旧区、紧凑发展

4)分期建设、留有余地

4、城市总体布局的内容:

?1)按组群方式布置工业企业,形成城市工业区

?2)按居住区、居住小区等组成梯级布置,形成城市生活居住区

?3)配合城市各功能要素,组织城市绿化系统,建立各级休憩与游乐场所

?4)按居民工作、居住、游憩等活动的特点,组织公共建筑群,形成城市的公共活动

中心体系

?5)按交通性质和交通速度、划分城市道路类别,形成城市道路交通体系

5、城市总体布局的多方案比较

存在两种类型:

一是包括对城市总体布局前提条件分析研究在内的多方案比较;

另外一种是在规划前提已定的条件下侧重对城市形态结构的研究

多方案比较内容与方案选择

(1)多方案比较的内容

(2)方案选择与综合

(3)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的深化与调整

【城市规划案例分析】

例1:我国东部某市人口规模45万人,编制了以制造业、商业为产业发展方向的城市总体规划计划。图示为总体规划中的道路交通规划。一条与其他城市相连的一级公路经过城市西侧;现状有一条铁路由城市北部穿过。并设有火车站;西江由城市东侧穿过,航运发达,客运、货运均有较好的基础。

请指出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并作指示性的修改。

例2:图为某城市的总体规划示意图,表达了城市干道网布置与地形地貌、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试评析其主要优缺点

例3试就总体规划方案示

意图评析其铁路、公路及组

团间联系通道等主要交通

设施布局存在的问题。

例4:图示为某城市2000---2020年总体规划。该市为南方一座中等城市,规划人口35万人。城市西侧为由山和湖组成的省级风景区,一条省道沿南北向经过该市。

请指出城市布局和交通方面的主要问题

分析如下:

(1)工业用地布局分散,临近风景区的

工业用地位置不合理。二、三类工业用

地与教育科研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居住用地之间缺少隔离带。

(2)城市南侧缺少公共设施用地。

(3)仓储用地位置不当,不利于使用,

同时也对居住区造成一定影响。危险品

仓库距离居住区过近,而且缺少必要的

隔离带。

(4)污水处理场不应布置在城市水系上

游。

(5)快速路穿越市区,不合理。

(6)道路网没有结合河流布置,不合理。

(7)机场距离城市过近,机场端净空穿越市区,不合理。

例5某镇有1.4万人,建成区2km2,处于山区平原,河流两岸易受洪水威胁。城北有一条重要过境公路,公路以北800米处平行有一高压走廊。旧城以西为大片高产田(亩产1400斤),地势平坦;旧城以北地势高低不平,且低洼地势较多,其农田亩产量为1000斤左右。

因当地资源情况不明,交通不大方便,现有工业以小型农产品加工及农机制造为主,工业污染甚微,近期尚无大工业的建设计划。镇西拟建一条南北向过境公路。

该镇发展规划将人口近期控制在3万,远期5万左右,形成相对集中的工业区。据现状条件分析,因东、南方受自然条件限制,城镇只能向西、向北发展。特拟定出两个方案进行比较。

方案一

以旧城为基础主要向西发

展,其北、西分别以现有和拟建

公路为界,工业在现状基础上发

展,新工业、仓库摆于西北部。

方案二

以旧城为基础,主要向北发展。

跨过现有公路,布置仓库和部分

工业,西侧仍以拟建公路为界

方案优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建设用地条件

2、建设投资情况

3、过境交通与城镇的关系

4、城镇发展后的总体布局形式

5、远期发展的余地

6、占用农田情况

7、工业、仓库、居住用地的关系

8、与旧城区的关系。

方案一

优点:

1、用地条件好

2、投资省

3、过境交通与城镇关系好

4、集中紧凑布局

5、远期发展有较大余地

6、工业、仓库、居住用地三者关系良好

缺点:

占用高产农田较多,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方案二

优点:

1、对亩产1400斤农田的占用减少

2、工业区与居住区关系尚好

3、仓库对城镇干扰小

4、布局较为集中紧凑

缺点:

1、地形地势条件差

2、过境公路对城镇有干扰

3、远期发展余地不大

例6根据某城市总体布局示意图,经分析说明:

1、总体布局形式

2、路网布局形式

3、功能分区及其相互关系

4、发展方向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非农人口、产业聚集的居民点,我国行政 建制的市、镇。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两次劳动分工有较 大促进作用: ●农牧业标志第一次,固定居民点。 ●商、手工业标志第二次,产生城市。 3.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的促进是城市 化的动因: ●农村推力:剩余劳力向城市集中。 ●城市引力:工业供剩余劳力就业。 4.城市发展理论: ●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满足外部产品、服务需求。 从属经济(非基础)满足内部产品、服务。 城市发展阶段:专门》综合》成熟》区域化。 ●城市进化: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绝对集中:工业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相对集中:工业成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 相对分散:后工业初期,郊区增长超过中心城》 绝对分散:后工业成熟,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工业成熟,第三世界处于工业初期。 ●增长极核: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 条件优越、规模集聚效应产生中心城市。 ●全球化:城市发展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从原料地向生产、装配基地转变。 一体化经济,部分城市地位突出。 5.城市物质环境构成 ●公共领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非公共领域:个体占有,非公共投资。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和约束。 6.城市社会基本特征: ●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空间分布聚居的异质性强(与农村本质区别)。 7.农村社会主要差别:●人际关系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认同基础。 ●聚居空间形态异质性弱。 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9.城市产业构成:经济活动部类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自然界。 ●第二产业,初级产品再加工。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 10.城市产业构成演化: ●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比重显著升降。 ●传统向高科技产业转化,二产中后者取代前者。 ●体制、构成由水平、部类向垂直、层面特征转化。 11.城市化:农业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服务业现 代城市社会,乡村到城市的复杂过程。几种含义: ●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集中。 ●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空间集聚。 ●农业区、未开发区出现城市。 12.世界城市化三阶段: ●兴起、验证、示范,英国首先城市化过半。 ●欧洲、北美推广、普及、基本实现。 ●全球推广、普及、加快。 13.城市化进程一般特征: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产业构成消长、变化。 ●与人均国民生产值的增长成正比。 ●以二、三产、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14.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 ●势头猛烈。 ●主流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向大城市集中,处于支配地位。 15.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 ●增长多,比重不大,速度缓慢。 ●不稳定,波动明显,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关。 1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是初始,工业是根本, 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 17.城市化源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相互推动。 18.城市化是达到现代化唯一有效的综合性手段。 19.城市:区域的中心/某些职能有辐射、吸引作用。 20.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经济文化等有组织作用/ 受区域资源、发展条件制约/与区域城镇相互促 进、制约。 21.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 ●区域自然、社会、人文、文化资源影响。 ●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生产力布局直接影响。 ●空间布局由大城市单中心到多重心组团城镇群。 22.城镇体系:区域中,不同职能、等级规模,空间 有序,相互依存。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力。决定城 乡整体发展水平。 23.城镇体系特征:群体、关联、层次、开放(各城 镇对内外开放/整体对外部开放)、动态、整体性。 24.城镇体系、城乡发展一般规律: ●城镇发展造成城乡差别》城市引力》向心增长 ●城市辐射》离心增长》城镇体系强化城乡发展 25.城市规划: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土地、空间、 建设,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实施管理。 26.我国古代规划思想: ●礼制,周礼考工记,最早。 ●自然,管子。 ●商品经济、世俗生活,清明上河图。 ●唐长安,轴线、方格、核心皇城、三面里坊。 ●元大都、北京,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 27.古希腊城市:广场、公建、集会场所,民主。 28.古罗马城市:浴室、斗兽场、宫殿,享乐;罗马 帝国时期的广场、铜像、记功柱、凯旋门,核心; 集中体现为广场群。 29.中世纪欧洲城市:教堂、城堡。 30.文艺复兴、巴洛克:意大利古典严谨,罗马圣彼 得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巴黎轴线宫殿。 31.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莫尔、欧文、傅里叶。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巴黎改建,排水、环卫、公园、墓地。 ●城市美化,欧美国家,城市景观空间。 ●公司城。 32.早期城市规划思想: ●田园城市:现代城市规划形成标志,分散模式。 霍华德,为健康、生活、产业,规模有限,农业围 绕,土地公有,莱奇沃斯。 ●现代城市: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集中发展。 柯布西耶,明天城市,功能理性,绿地空间阳光。 光辉城市,深化和集中体现。 33.早期其它探索: ●线性城市,索里亚玛塔,西班牙。 ●工业城市,戈涅,法国。 ●区域规划,格迪斯,芒福德发展。 ●城市规划方法,格迪斯,调查、分析、规划。 34.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大城市派生)/新城(独 立)/有机疏散(沙里宁)/广亩城(赖特)。 35.集中发展理论:聚集区/大城市带(戈德曼,法)。 36.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是城市的基础、腹地、发展动力。 ●城市是开放系统,依赖区域支持。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的成就和示范作用。 37.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同心圆:吉伯斯,中央商务》过渡(衰败居住)》 工人居住》良好居住》通勤(富裕居住)。 ●扇形:霍伊特,放射,轴状延伸。 ●多核心:哈里斯、乌尔曼,设施位于少数区域(中 央商务)、受益于接近(工业、工人居住)、对抗 和消极影响(高级住宅、污染工业)、无法负担 土地费用而位置不合理(边缘仓库)。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型曲线: 3)“S”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第一章 1、两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城市:“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易场所。 3、按照行政区划的标准,我国的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其中,按行政管辖的不同,还可以把市进一步划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建制镇无可争议的是城镇的一种类型。 4、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之间攻伐频繁,也正是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筑城的高潮。 6城市化的定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7城市化进程的表现:1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市化水平高。 8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9、1989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规划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而在2007年通过的《城乡规划法》中已经废除了这一条。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买一个朝代最显著地特点 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希波丹姆的布局形式 3田园城市的理论 4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5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1城市全球化;2区域一体化;3信息网络化;4全球城镇化。 6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符合开放型的思想方法;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7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1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2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 第三章 1、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而中国是在2007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主干法。 3(了解)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设置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市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改性详细规划。 第四章 1城市规划的定义:p62 2城市规划的任务:p64 3永续发展的概念:p67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永续发展包括需要和限制两个重要的概念。 4、p70 5、和谐城市: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合理有序、自我更新、充满活力的城市生命体,应该是生态环境友好、经济集约高效、社会公平和睦的城市综合体。 6、三个和谐:即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 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 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 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 )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 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 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 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 -- 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 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 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 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精选-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选题 1、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是(C )。 A.由于人类劳动的大分工B.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大分工C.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的分离D.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 2、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是(B )。 A.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B.商业、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 C.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D.手工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3、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区别主要是( D )的不同。 A.人口规模B.空间规模C.居住形式D.产业结构 4、一般把( A )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A.发明蒸汽机B.汽车的出现 C.空想社会主义开始 D.机器制造业、冶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5、在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上被称为"温州模式" 的城市化,也可称为( A )。A.市场推动型B.地方推动型C.辐射扩散型D.外资促进型 6、以下四项中,( D )项不是城市化。 A.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B.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的集中过程C.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 D.城市人口增多导致城市空间规模增大的过程7、城市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B )。 A.20%;35%;50% B.30%;30%~70%;70%一90% C.25%;40%;60% D.40%;40%~80%;80%~95% 8、(B)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激发因素,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第四产业 9、通常我们把(B )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把(B )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A.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的产生与发展B.农业的产生与发展;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D.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智力教育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一、单选题 1、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当时的主要建筑,如广场和公共建筑体现了( B ) A.帝王宣扬功绩的思想B.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C.欧洲教会势力的强大 D.帝王贪图享受的思想 2、以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反映他这一思想的是(C)。 ①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 ②规划体系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名词解释: 1. 详细规划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城市规模 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13.城市用地 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用地一般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等。 18.区域规划 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 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 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19.国土规划 是指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综合性战略部署,也是对国土重大建设活动的综合空间布局。 国土规划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以及规划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条件,对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源综合开发、建设总体布局、环境综合整治的指导性计划,是编制中、长期计划的重要依据。 2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40.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41.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或各项物质要素)的总体部署。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48. 城市功能 也称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 60. 近期建设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短期内建设目标、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的实施所作的安排。 81.城市性质 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1)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结构布局:以宫殿为中心组成中轴线构成城市的骨架; 平面布局:以宫城的内城为中心,其外再建外城。 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2)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案例:1)长安城规划布局特点: 总体布局: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以体现“官民不相参’’的思想。 道路系统: 完整的方格网的棋盘式道路。 宽度极大,纯交通性道路。

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里坊 管制严格,面积大; 在建城时巳划定,然后逐步填满; 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及寺庙。 商肆 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 大小与附近的坊里相同,但内部呈井字形,宽度不大。 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 2)开封规划布局特点:总体布局 总平面为正方形,但不甚规整,三套城墙。 宫城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 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不对称、不规整。 道路宽度小,主要街道宽40—50m。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居住区

(完整word版)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整理

梳理 一、城镇与城市化 1、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 1)自然条件下和历史方面的资料 2)技术经济方面的资料 3)建筑方面 4)城市环境方面 2、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的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对城市定义的基本理解应该基于三个前提: 1)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 2)城市的概念和定义是发展的(虚拟城市) 3)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多角度) 4、城市的起源(血缘制和宗教中心说、权利维系与防御说、交换集市中心说) 5、城市的产生: 农业社会城市:规模小、数量职能有限、缓慢 工业社会:规模大、发展迅速 后工业社会:多中心、弹性化、分散化(信息社会) 6、城镇化(城市化)定义: 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各国城镇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的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7.名词解释:城镇化水平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8、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城镇化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镇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减少。 9.城镇化水平三阶段(S型曲线) 起步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30%左右,生产力水平尚低 加速阶段,超过30%,60%+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二、城市规划的思想发展 1、城市田园理论 1)提出者: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明日的田园城市》) 2)中心思想:以分散城市功能的角度解决人口聚集问题,在城市外围建设卫星城。 2、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 1)提出者:昂温 2)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3)形成过程:三代卫星城:卫星城,多功能半独立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新城) 4)特点:单一功能---多功能,半独立----完全独立 3、《雅典宪章》 1)提出时间:1933 2)代表组织: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CIAM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

1、城市规划领域中城市得内涵就是什么? 答:从城市规划得角度而言,城市就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有效利用为特征,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目得,通过规划建设而形成得集人口,经济,科学技术与文化于一体得空间地域系统。这一概念涵盖四个方面得含义:(1)城市得人本性,城市就是为人得福利提高,人得能力建设而存在得;(2)城市得聚集性,城市就是最节约得空间资源配置形态;(3)城市规划得必要性,城市规划就是实现科学管理得有效方式;(4)城市得多元性,城市就是区域得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规划得内涵就是什么? 答:城市规划就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得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二进行得确定城市性质、规模与发展布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与进行各项建设得综合部署与全面安排。城市规划就是建设城市与管理城市得基本依据,就是保障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与土地合理利用得前提与基础,就是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得重要手段之一。 3、城市发展得规律有哪些? 答:(一)城市现代化得发展规律1、人口大量城市化2、产业不断高级化3、社会结构逐步优化4、市民素质不断提高(二)城市发展得空间变化规律1、城市空间聚集2、城市空间扩散3、集散与扩散得统一(三)城市集群得发展规律 4、城市规划得发展趋势如何? 答:1、宏观研究得拓展与微观研究得深入2、将时间要素引入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3、多种学科交叉推动城市规划发展 5、城市规划得学科如何定位? 答:城市规划学科从实践中产生并服务于实践,对城市发展中实际问题得解释与解决就构成了规划学科存在得意义与价值基础。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形成与发展得目得就是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得种种弊病,即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就是以城市及其空间为研究对象得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城市及其空间发展得控制与引导就是城市规划学科得本质与核心。 6、城市规划得作用有哪些?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需要完成得任务就是什么? 答:作用:(1)规范城市土地开发秩序(2)引导市场达到规划目标(3)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任务:(1)保证城市规划按照合理得程序进行科学得编制,修订与实施,使城市有规划,并按照规划进行建设(2)通过审批管理与规划立法以及一系列规章制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

城市规划原理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1)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结构布局:以宫殿为中心组成中轴线构成城市的骨架; 平面布局:以宫城的内城为中心,其外再建外城。 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2)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案例:1)长安城规划布局特点: 总体布局: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以体现“官民不相参’’的思想。 道路系统: 完整的方格网的棋盘式道路。 宽度极大,纯交通性道路。 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里坊 管制严格,面积大; 在建城时巳划定,然后逐步填满; 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及寺庙。 商肆 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 大小与附近的坊里相同,但内部呈井字形,宽度不大。 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 2)开封规划布局特点:总体布局 总平面为正方形,但不甚规整,三套城墙。 宫城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 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不对称、不规整。 道路宽度小,主要街道宽40—50m。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居住区 是由街巷联系的一群院落,在街巷入口处设牌坊。 商肆 东京的商市成商业街形式布置,城内还有一些瓦子,集中着饭馆、旅店、杂耍、游艺等,沿着通航的河道也有商业街,还有晓市及夜市。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形成的原因:由于生产力的提高 2.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昂温提出了卫星城市;美国人赖特提出了广亩城市;康帕内拉提出了太阳城 3.城市适用性评定是在城市用地规划之前进行的一项工作 4.城市规模界定: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万以上中等城市20万到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5.城市人口: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6.机场选址要求:无电波干扰;用地坡度不大;净空限制区内无障碍物 7.完善城市道路系统的措施:快慢车分流、客货车分流(主要措施;发展快速交通;开辟公共交通专用线;增加必要的停车站场 8.小区规划理论是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9.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10.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过程由2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阶段;6个层次组成,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含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区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1.城市总体艺术布局协调统一的内容:与适用、经济的统一;近期和远期艺术面貌的统一;整体和局部、重点和非重点的统一 12.城市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一化二系三结构”,即城市化;公共设施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 13.城市用地规划的方法及其原因?

14.城市建设用地分类适用于规划中心城区范围的土地,共分为9大类、29中类和57小类 15.城市总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全国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17.总规划的主要内容: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做出人防、抗震、防灾规划。 18.城市用地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和崩塌、冲沟、地震、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温度、降水和湿度和地形条件 19.地震烈度在9度以上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 20.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 承压水(具有城市用水意义三类 21.地下水作为作为城市用水来源,若盲目过量的抽用,将会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长期大量地抽用地下水还可能引起地面下沉,导致将海水倒灌或地面积水。 22.风向,风吹来的方向,风是以风向和风速两个量来表示的。风向一般分为8个或16个方位观测 23.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24.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期末考试重点2014最新

雅典宪章》共分八章: 1)城市发展受地理、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周围地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区域观点 2)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功能分区 3)居住区应选用城市的最好地段,在不同地段根据生活情况制定不同的人口密度标准,在高密度地区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住宅。 4)工业必须依其性能、需要进行分类,选址时应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 5)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 6)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各功能区位置的选择 7)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历史建筑的保护 8)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规划的必要性与法律的保障 《雅典宪章》存在的问题:过于死板的功能分区、分隔的措施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化,与人类心理需要相背;绝对的分区使居住远离工作,扩大了城市的交通量,使极为拥挤的城市交通随着交通工具的革命而日益恶化。 关于居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口密度的划分无法适应原有的社会结构,忽略了城市的地方性,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的盛行。 1,城市规划技术系统 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层面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两个基本层面 战略性发展规划: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实施性发展规划:是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 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地块开发控制(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对于开发行为具有法定约束力,又称为法定规划,必须遵循法定的编制内容和编制程序 一、城市规划层面及其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基本层面 发展战略: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要点 第一章 1.人类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2.人类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5.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6.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7.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8.人口按从事的职业一般可以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分为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 9.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 自然增长率)。 (2)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 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 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0.截止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已达6.22亿,城镇化水平46.6%。 11.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12.直到2030~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稳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第二章 13.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的建设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14.《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15.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16.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17.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马托斯。莫尔在16世纪提出的。 18.“田园城市”的理论是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 19.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20.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21.邻里单位是美国人佩里提出的。 22.全球城市区域是在高度全球化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有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独特空 间现象。 23.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 第三章 24.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体系、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 25.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26.“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 27.规划是一种有意识的系统分析和决策过程,规划者通过增进对问题各方面的理解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并通过一系列决策保证既定目标 在未来能够得到实现。

城市规划原理2重点

第一章 1、城市的概念: 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 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2、 城镇与乡村的本质特征的区别: 1)产业结构:城镇以非农业生产的产业为主 2)人口规模:城镇人口规模比乡村大 3)物质构成:城镇具有给排水﹑电力电讯﹑供暖供热﹑街道广场﹑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4)职能:城镇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的中心 5)景观:城镇有比乡村大得多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 3、城市的特征 密集性:人的密集,物质和资本的密集,文化的密集 高效性:高效率,高效益 多元性:多功能○ 1城市功能: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承担的任务和作用,是城市生命力之所系。○ 2城市:物质实体,经济实体,社会实体,文化实体 多类型:○ 1工业城市○2交通港口城市○3商贸城市○4科研﹑教育城市○5综合中心城市○6县城○7特殊职能的城市 外在性:一个人或一群人(制造者)的活动对其他人(接受者)的行为带来了影响,这种影响的接受者往往无意加入制造者的活动,但却要承担坏影响(如环境污染)的代价或享受好影响的收益。 4、 城市规划学 城市化(Urbanization )或城镇化是工业革命后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B/T 50280—98)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5、 城市化的测度的方法 ○ 1单一指标法 ○ 2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某一地区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Y(PU)——城市化水平 W ——农业人口 V ——非农业人口 N ——区域总人口 体现了人口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较准确的把握了城市化的经济意义和内在动因,反映了生产方式变革的广度与深度,科学性较强 ○ 3城市用地比重指标 ○4综合指标法 N V W V V Y =+=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