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柏拉图《会饮篇》有感

读柏拉图《会饮篇》有感

读柏拉图《会饮篇》有感
读柏拉图《会饮篇》有感

读柏拉图《会饮篇》有感

1090200074 吕潇前些日子,由于老师留的作业,有幸拜读古希腊哲人柏拉图的著作《会饮篇》。全篇以一位名叫阿波罗多洛对一场宴会的叙述来阐述了对爱的理解。

《会饮篇》从各个方面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首先是古代雅典人的生活方式,在一场宴会中最吸引人最具魅力的并不如同现在人的生活一样,是丰富的节目表演,而是极具智慧与思想的辩论。这是我们所望尘莫及的。古代雅典人将智慧与美德视为至高无上的财富,他们渴望思想的交流以此来接近心中追求的真理。这就非常值得现在的人们的敬佩和学习。

然后是古代雅典人对爱与美的理解。我们现在普遍的想法就是:爱是高尚的、是无私的,不论是什么样的爱,爱情也好、友爱也好、亲人之爱也好,都会促使人们去为所爱之人奉献。或许是空间时间上的隔阂,古代雅典的哲人们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

《会饮篇》中,在对爱进行理性探讨之前,苏格拉底通过向阿迦松提出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探讨之能继续进行的两个必要的前提:

1、爱总是对某事物的爱。这是把“爱”作为一种关系来加以讨论的基本思路,即“爱”是由爱者,和被爱者两者组成的一个相对的关系。对爱的研究也应该从这两方面着手。苏格拉底则着重于对爱者所发出的“爱”的本质进行研究。

2、某人所爱的对象是他所缺乏的。因为所谓的爱既然是对某事的爱,这是因为爱者对爱的对象有所欲求,即渴望的到爱的对象(在这里,爱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存在物,也可以是某种性质或品质)。那么,肯定的地说,一个人不管他渴望的对象是什么,都只是在还没得到他时才渴望去得到它,或者说一切事物渴求的东西都是它缺乏的东西,没有任何事物会去谋求它不缺乏的东西。

在提出这两个前提之后,苏格拉底继而肯定了在他前一位发言的阿伽松的论点:爱是对美丽的爱,不是对丑陋的爱。

紧接着,他引用了一位名叫狄奥提玛的妇女的话。

狄奥提玛说,爱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精灵,它介于神与人之间,是众多精灵之中的一种。而精灵作为介于神与人之间的角色,它起到什么作用呢?苏格拉底复述狄奥提玛的话说,“他们(精灵)来往于天地之间,传递和解释消息,把我们的崇拜和祈祷送上天,把天上的应答和诫命传下地。由于居于两界之间,因此他们沟通天地,把整个乾坤联成一体。他们成了预言、祭仪、入会、咒语、占卜、算命的媒介,因为神祇不会直接与凡人相混杂,只有通过精灵的传递,凡人才能与诸神沟通,无论他们是醒是睡。”也就是说,精灵是凡人和诸神之间的信使,爱就是信使中的一员。

接着,狄奥提玛把我们带进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解释了爱这个精灵的来历:

“当初,阿佛洛狄忒诞生时,诸神设宴庆祝,他们中间有技艺神之子资源神。晚宴刚毕,贫乏神来到门口行乞,因为他听到里头有欢声笑语。资源神多饮了几杯琼浆——当时还没有酒——喝醉了,信步走到宙斯的花园里,倒头昏沉沉地睡去。贫乏神所缺的就是资源,心里想着要和资源神生一个孩子,就跑过去睡在他的旁边,于是就怀了孕,她怀上的就是爱。因

此,爱成了阿佛洛狄忒的跟班和仆从,因为他是在阿佛洛狄忒的生日投胎的,此外他生性爱美,而阿佛洛狄忒就是美本身。”

爱就是这样诞生的。由于爱的身世,他继承了贫乏神的本性,既丑陋又贫困;他也分有资源神的禀赋,勇敢豪爽、精力充沛,非常聪明,追求美和善,也追求智慧。“爱决不会完全处于贫乏状态,也不会完全脱离贫乏状态。”并且,“爱也处于无知和智慧的中间状态。”

关于爱为什么会追求智慧,也可以从他的身世找到答案。“因为智慧是事物中最美的,而爱以美的东西为他爱的对象。所以,爱必定是智慧的热爱者,正因为如此,他介于有知与无知之间,这与他的出身也有关系,他的父亲充满智慧和资源,而他的母亲却缺乏智慧和资源。”

至此,苏格拉底成功地借用了狄奥提玛告诉他的神话揭示了爱的来源和爱的本性。也提出了这样的论断:智慧是最美丽的;爱是有对象的;爱自身不美;爱是对美的追求;爱是对智慧的追求。

接下来他又继续引用狄奥提玛的谈话来解释爱对美的的真正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有生育能力,既在身体方面,又在灵魂方面,我们长到一定年纪,我们的天性就会催促我们生育。丑陋不能加速这种生育,只有美丽能够。我们知道,男女结合会怀孕。人的生育是神圣的,可朽的人具有不朽的性质,靠的就是生育,但它不能在不和谐的事物中实现。丑与神圣不能和谐,而美与神圣完全相配。所以在生育过程中,美是主宰交媾和分娩的女神。就是因为这个道理,凡有生育力的人一旦遇上美丽的爱人,马上就感到欢欣鼓舞、精神焕发,很容易怀孕。但要是遇到丑陋的爱人,她就兴味索然,转身躲避,不肯上床,但仍要承受生育的痛苦。甚至在分娩的时候,美也在起着神奇的作用,美可以使分娩顺利结束。所以你瞧,苏格拉底,爱并不像你说的那样是对美的企盼。”

狄奥提玛说的这段话真正揭示了爱之所以对美的追求的本质意义:爱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像人们一致认为的那样是对美的追求,而是美能够促成生育,追求美其实是为了更加顺利地生育(不管是在身体方面还是在灵魂方面),从而通过生育下一代来实现人的不朽。爱追求美的真实目的实际上是追求不朽。

世俗生活中两性之间的爱不是对美本身的企盼,而是在爱的影响下期盼生育。美(人体的美)在期间起的作用只是促成了爱的发生,因为既然爱有追求美的性质,所以美最能够起到爱的催化作用。凡人的生命只有通过生育,才能延续和不朽。

如果人对不朽的追求是人具有理性和智慧的结果,那么自然界的生物对于不朽的企盼就得不到合理的解释,所以对不朽的追求是人的本能,这种本能对动物有着同样的作用。狄奥提玛继续说:

“生殖本能对动物的奇妙影响。无论是地上走的,还是空中飞的,到那时候都充满了这种欲望,首先交配,然后哺育幼崽和幼鸟;为了保护后代,连最弱小的动物也敢于和最强大的动物搏斗,甚至不惜牺牲性命;只要能养育后代,它们自己甘愿忍受饥饿和痛苦。”

“一切可朽者都在尽力追求不朽。生育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惟一途径,除此之外别无他途,这才会有新一代不断地接替老一代。”

“人不能像神灵那样保持同一和永恒,只能留下新生命来填补自己死亡以后留下的空缺。我亲爱的苏格拉底,身体和其他暂时的东西都以这种方式分有永恒,别无他途。因此你

不用感到惊奇,一切生物都有珍视自己后代的本能,因为整个创世都受到这种爱、这种追求不朽的欲望的激励。”

我至今仍然感觉到,《会饮篇》是我即使仔细阅读,也无法完全领悟的篇章。不仅是人生的阅历或是思想的深度,在阅读《会饮篇》的同时,使我感到十分的羞愧。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精选1500字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精选1500字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精选1500字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读后感《《理想国》读后感》.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 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

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可以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阳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王阳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知道王阳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

至美无形美之相柏拉图会饮篇之美

第22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2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3 21 文章编号:1008-8717(2013)02-0021-03 至美无形——美之“相”论 ——论柏拉图《会饮篇》之“美” 冯 丽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106) 摘 要:柏拉图在《会饮篇》这篇对话中从对“爱”的赞美,到对具体美的分析,最后提出的关于“美本身”的观点。这种美的相论对西方的美学文艺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对柏拉图《会饮篇》中的关于“美”的观点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层面进行了相应的梳理。 关键词:相;理念;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会饮篇》被学界普遍认为是柏拉图最伟大的两篇对话之一,“要么比《国家篇》更伟大,要么稍次之。”它也是柏拉图所有对话中,最为活泼生动的,对其老师苏格拉底形象的描写和刻画也是最具魅力和最为细致动人的。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表达了自己的崇高信念,隐而不见的事物高于可见的,至美无形,它是永恒而最为重要的。 对话,是由第一个发言人斐德罗对爱神的赞颂开始的,爱是这次对话的主题,也是达致 “美本身”的向导。由谈论凡人之爱,转到神之爱。人们最初爱的是可见的肉身之美,然后爱的才是不可见的美,也就是美的灵魂。但是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继续爱下去,接着爱美的思想和观念,并且因为在这种“真爱”的作用下,不断升华。这样在美的汪洋大海中,就越来越接近美本身。最后,发现或“看到”那不存在于任何具体事物之中的“美本身”是绝对、简洁、无形而永恒的。 柏拉图在这篇对话中提出的关于“美”的观点,毫无疑问是他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西方的美学文艺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对柏拉图《会饮篇》中的关于“美”的看法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层面进行了梳理。 一、序幕之喻 会饮,在古希腊时代人们为了庆祝一些事情,往往会举行私人性的聚会,宴饮前有一些祭祀神的仪式。仪式过后饮酒作乐,常有艺妓助兴。但对话 中的这次宴饮是以哲学讨论代替通常的娱乐节目。“在古典希腊时代,这种以谈论轻松话题为主旨的聚会司空见惯,大家通常会在竞技或者节日之后聚在一起谈论一些看似比较轻松的话题。这种聚会没有中心人物,参加者只是在随意的谈论中逐渐将话题聚在某一个或两个人身上。不过,苏格拉底在当时声名卓著,因对人家一般认定的说法提出质疑而 每每成为这种聚会的中心人物。” [1] 在这席谈话中知识渊博而又善辩的苏格拉底自然成为中心人物。会饮还成为了古希腊的文学题材,“在古希腊文学中以“会饮”为题材的作品不少,可惜传下来的不 多。” [2] 如苏格拉底另一个非常优秀的弟子色诺芬也写过一部《会饮》,而且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苏格拉底文学”作品。柏拉图的这篇《会饮》的主要人物有苏格拉底、阿尔基比亚德、阿里斯托得姆、厄律克西马、阿伽松、鲍萨尼亚和斐德罗。起因于阿伽松的第一部悲剧获奖,第二天他和他的歌队举行谢神的庆典。接下来的一天在他家里举行了这场宴饮。其叙述事方式采用的倒叙和间接叙述,作者本人当时并没有在场,而是以阿波罗多洛作为整篇对话的转述人,但是他当时也不是在场者。只是从当时对话在场人之一——阿里斯托得姆那里听来的。他向格劳孔讲述这次会饮之事。于是,这篇精彩的对话在多次转述中向我们徐徐敞开。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细节就是一向喜欢光着脚板的苏格拉底,这次竟然刚洗过澡,穿戴整齐,而且还 收稿日期:2012-11-15 作者简介:冯丽(1978—),女,湖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美学,心理学,哲学。

会饮篇

会 饮篇 提要 学者们普遍认为《会饮篇》是柏拉图最伟大的两篇对话之一,要么比《国家篇》更伟大,要么稍次于《国家篇》。在所有对话中,这篇对话讲述的故事最为生动,描述的苏格拉底形象最为细致和最具吸引力。对话中也最为崇高地表达了柏拉图的内心信念,不可见的事物是永久的,最重要的。 章中对爱的无与伦比的 对话需要介绍和解释的地方不多,读起来也没有什么困难。它不是一个要读者追随的论证,而是一系列私人聚会中的发言。这些发言有相同的主题,但相互之间并不连在一起。它们共同的主题就是爱,从低到高各种等级的爱。当然,苏格拉底的发言是一个高潮,紧随宴饮的主人、诗人阿伽松的发言。他的话使人联想起四百年后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 赞美。 阿伽松谈论的是凡人的爱,而苏格拉底的发言从凡人之爱转到神的爱,很接近使徒约翰的说法(只要我们彼此相爱,神就与我们同在)。苏格拉底说,我们起先爱的是可见的肉身之美,然后爱的是不可见之美,即美的灵魂。由此我们继续爱美的思想和观念,在这种真爱的影响下,我们不断地升华。这样,我们在美的海洋中越来越接近美本身,最后察觉到那不存在于任何具体事物,但却又 是绝对、简洁、永恒的美本身。通过这种观照,我们也就成为神的

苏格拉底、阿尔基比亚德,还有其他一些阿波罗多洛么事,前不久我还有机会强化我的记忆。就在前天,我从我在法勒伦喊起来,喂,阿波罗多洛,等我一下! 于是我停了下来,等着他。 他走到我跟前对我说,找你算是找对了,我要问的是在阿伽松家里举行的那场宴饮,人,都参加了那里的晚宴。他们谈论的全都是爱情,你知道他们的发言吗?我听说了一些内容,是一个与福尼克斯谈过话的人告诉我的,但他说得很简单,还说要想知道详情最好来找你。所以,阿①阿波罗多洛()在文中是整篇对话的转述者,但对话发生 )位于雅典西南,离城约三公里。时,他本人并不在场。他是从阿里司托得姆那里听来的。②法勒伦( ③为了庆祝一些事情,希腊人举行的私人性质的聚会,宴饮前有一些祭神仪式。仪式过后饮酒作乐,常有艺妓助兴。但对话中的这次宴饮以哲学讨论代替通常的娱乐节目。 朋友。在爱的引导下,我们抵达这个顶峰。 从这个高度,柏拉图又带着我们迅速地沿着阿尔基比亚德的道路下降,而阿尔基比亚德本人没有攀升,他在参加宴饮时声称已经喝醉了。然而,他对苏格拉底的赞扬无人能比。他说,只有苏格拉底使他对自己贫乏、微不足道的生活感到可耻,也对自己有时候感到难以忍受生活而感到羞耻。他的结论是,在伟大和善良方面,苏格拉底是在场的所有人中最杰出的。而读者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听到这样的话报之以温和的微笑,似乎也被他逗乐了。 正 文噢,如果这就是你想要知道的,那倒不费什 的家去城里,有位朋友远远地从后面看见我,就扯着嗓门大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时期,那时疫疠流行,大政治家伯利克里染疾去世后,群龙无首,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危机四伏。柏拉图出自名门,其社会关系乃至阶级感情显然在奴隶主贵族方面。柏拉图书札第七②有这样一段自白:我年轻时,总想一旦能独立工作,就要投身政界。后来政局突然变动,影响了我的计划。那时民主政权为一般人所厌恶,革命发生了。领导这次革命的有五十一人,其中十一人在城区,十人在比雷埃夫斯港。这两个委员会管理两区的市场及行政。上面还有一个三十人的最高委员会,最高委员会里有些成员是我的亲戚故旧;他们邀我参加,以为一定会得到我的赞助。我当时年少天真,总以为新政权将以正义取代不正义,我极端注意他们先是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这些绅士们的一举一动,一下子把他们所毁坏的民主政权反而变得象黄金时代了!他们居然命令我的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去非法逮捕他们的政敌。苏格拉底严词拒绝,宁死不屈。我敢肯定说苏格拉底是当代最正直的人啊!《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悲剧的诞生》(德)尼采著作家出版社 1986年版

柏拉图会饮篇资料

会饮开始,鄂吕克锡马柯提议每个人都竭尽所能地做一篇颂扬爱神的讲话。颂辞由斐卓开始。他先讲述了爱神的出身,并认为之所以值得尊敬,不仅在于他最古老、最荣耀,跟在于他能激发英雄胸中的神勇,能导致品德和幸福。 很明显,斐卓的颂辞充满溢美之词,但也因此过分的夸大了爱神的威力而陷入庸俗了。但其颂辞中提到:“如果我们能够想出一种办法,让一个城邦回落一支军队完全由情人和爱人组成,酒会治理的再好不过了。人人都会争着避免做丑恶的事,努力做光荣的事。”这段话的描述,引出了早期古希腊的一个文化传统——同性恋。所谓爱人,即被爱者;情人,即爱人者。早期古希腊,由于军事需要,男人们都像军人一样生活在军营中,在这样的条件下,没有足够的女性,加之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极为低下,社会上基本没有神圣的两性家庭生活。在阿克琉斯的英雄式爱情的鼓励下,男人们战友之情随着提升为爱情。所以,在当时的军队中,的确存在许多爱人和情人,但他们也并没像斐卓所说的,由于爱神的激发而神勇无比。 不满斐卓的颂辞的包萨尼亚说道,人们要歌颂的爱神阿莆罗狄德只有处在天上才能激起人们真正的美德。而凡间的阿莆罗狄德激发的爱情都是凡俗的。他相信崇高的爱是不受外因(如肉体)支配。只是纯粹与灵魂的相结合。 鄂克锡马柯听出了巴萨尼亚的偏颇偏颇,于是马上纠正道:爱情有二重性,爱情激动人心不仅在于追求美少年,也追求其他一切美好的存在物。他认为,爱神威力无穷,支配着全部的神和人的事情,把情欲导向一切事物的对立与和谐的运动。 但无论是包萨尼亚还是鄂克西马柯,都是试图从理性的角度来称颂爱神的威力无穷。而接下来的阿里斯多潘着以神话故事来说明爱神的力量:从前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阴阳人。由于阴阳人的强大力量给诸神带来了威胁,于是宙斯将原本圆形的阴阳人切成均等的两半。所以,这一类人,一出生便总在希冀着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而结合成整体。 阿里斯多潘的描述,给予相爱的人的爱欲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它恰到好处的描述了相爱的人狂热爱欲的根源,也仿佛是在暗示人与人的结合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就如同吃饭休息一般。人所具有的强烈的爱欲,也是根源于要回归自然的状态。它说明了爱具有排他性、永恒性、相互性。“你是我的唯一”这句现代的歌词在阿里斯多潘的神话中的到很好的证明。他也是在告诫人们,应当严肃的对待自己的爱情。 随后的阿伽通着仅一味的从正面将完美的特征赋予爱神,颂辞中充满堆砌之辞。他认为,爱神拥有正义、明智、勇敢、智慧等品质。人间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是爱神孕生和滋爱的。爱神是最高最美好的善。 显然,阿伽通的颂辞没有改变他演说家的风格。虽然华丽的辞藻给他自己带来了光彩,也给爱神带来了荣光,但并未能帮助人们了解爱神是什么。 睿智的苏格拉底不满足这样的颂辞,便反问阿伽通而迫使其赞同:爱神是缺少、没有美并且没有好东西。苏格拉底的雄辩能力在此处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接下来,他引出他与迪欧玛的谈话内容: 第一、爱神是介于人与神之间的精灵。他处在贫与富之间、智慧于无知之间、爱与被爱之间。

柏拉图《理想国》标准读书笔记

柏拉图《理想国》标准读书笔记

————————————————————————————————作者:————————————————————————————————日期:

一、柏拉图生平简介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同时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和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父是雅典最后一名君主克德鲁斯的后裔,母亲则是雅典著名改革家梭伦的后裔。柏拉图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于其叔父并育有一子——安提丰。柏拉图还有两个哥哥分别是阿德曼托斯和格劳孔,常见与其对话篇之中。长兄阿德曼托斯是柏拉图幼年时期的监护人,二哥格劳孔是一位早熟青年,色诺芬在《回忆录》中说他不满20岁就试图发表参政演说,在《理想国》中则被描述为“见义勇为”、“好胜心强”、赋有“荣誉政体”性格的青年。其姐姐之子斯彪西波继承了其所创建的柏拉图学园。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城邦的衰落时期,刚刚结束伯利克里统治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雅典是全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转而进入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旷日持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因此柏拉图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这场长期、酷烈的战争中度过的,并亲眼目睹了雅典和希腊各城邦的危机与衰落。20岁之前的柏拉图是一个热爱诗歌的文艺青年,20岁以后的八年与苏格拉底的相识真正奠定了他的哲学取向和政治志向。在此期间雅典的政体经历了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的反复更迭,最终随着老师苏格拉底被民主政体处死而彻底改变了柏拉图对民主政体的看法。“三十僭主”政体的暴政统治和民主政体的蜕化变质,使柏拉图的内心深受震撼并深深体察到希腊城邦制度的危机。随后28岁的柏拉图开始了长达12年的游历生涯。他离开雅典,周游地中海地区,包括小亚细亚燕燕的伊奥尼亚一带,及意大利南部的若干希腊殖民地城邦,到过北非洲、埃及、西西里岛等地。曾因在西西里大肆批判当时的僭主戴奥尼修的统治而被卖为奴隶,后在好友的帮助下返回雅典。 返回雅典后,在好友的帮助下,创办了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阿卡德米学园。同时也开启了柏拉图的创作生涯。《理想国》的创作就完成于这一时期。 柏拉图受到导师苏格拉底的启蒙,并目睹了雅典政权的不断更迭和民主政治的弊端,加之他在游历各国后对各种政治制度的反思,所有这些经历都成为他创作《理想国》的智识之源。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力图构建出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及实现哲学王的统治以完善他所见过或者经历过的存在种种缺陷的政治制度。 在创办学园期间柏拉图又曾进行了两次西西里之行。在西西里的政权更迭之交,柏拉图在好友迪翁的邀请下,曾试图将自己在《理想国》中所构建的政治理论应用于西西里的统治中,将狄奥尼修二世培养成为其理想中的哲学王,但却以失败告终。在西西里的政治试验的失败,破灭了柏拉图的“哲学王”的政治梦想。 此后,柏拉图重返学园专心致力于著述与教学,由于政治实践的教训使他的政治思想也有所修正,因此在他学术生涯的后期他不再坚持哲学王的统治,在他的《政治家篇》和《法律篇》中他转而求其次,期望建立一个实行法治和混合政体的次好国家方案。 二、第一卷,对三种“正义观”的否定 第一卷的场景是以苏格拉底回忆的方式开始的,“昨天,我跟阿里斯同的儿子格劳孔一同下到比雷埃夫斯港1,(张竹明先生实际上没有把这个文字译出来,是一同下到,不是来到),参加向朋迪斯女神2的献祭,同时观看赛会。 1 它是整个希腊世界的工商业中心,希腊世界的商人、工人还有其他的人都汇聚在这个地方,它是整个希腊世界所有民族的大融和,所有的民族在这个地方汇集在一起,在这个地方民族与民族、雅典人与外邦人互相融和。 2 朋迪斯女神——色雷斯的一个女神,雅典人把她搬到了雅典城邦来进行祭祀,用雅典人控诉苏格拉底的说法就是雅典人在引进新神。我们要想看懂这个文本,因为它是对正义的辩护,所以它是和苏格拉底申辩、辩护最为相关的文本,如果没有看过苏格拉底的《申辩篇》,你就会有很多地方看不懂。这里不是说

《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

《理想国》读后感1500字《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着,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着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

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可以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王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知道王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

读柏拉图《会饮篇》有感

读柏拉图《会饮篇》有感 1090200074 吕潇前些日子,由于老师留的作业,有幸拜读古希腊哲人柏拉图的著作《会饮篇》。全篇以一位名叫阿波罗多洛对一场宴会的叙述来阐述了对爱的理解。 《会饮篇》从各个方面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首先是古代雅典人的生活方式,在一场宴会中最吸引人最具魅力的并不如同现在人的生活一样,是丰富的节目表演,而是极具智慧与思想的辩论。这是我们所望尘莫及的。古代雅典人将智慧与美德视为至高无上的财富,他们渴望思想的交流以此来接近心中追求的真理。这就非常值得现在的人们的敬佩和学习。 然后是古代雅典人对爱与美的理解。我们现在普遍的想法就是:爱是高尚的、是无私的,不论是什么样的爱,爱情也好、友爱也好、亲人之爱也好,都会促使人们去为所爱之人奉献。或许是空间时间上的隔阂,古代雅典的哲人们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 《会饮篇》中,在对爱进行理性探讨之前,苏格拉底通过向阿迦松提出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探讨之能继续进行的两个必要的前提: 1、爱总是对某事物的爱。这是把“爱”作为一种关系来加以讨论的基本思路,即“爱”是由爱者,和被爱者两者组成的一个相对的关系。对爱的研究也应该从这两方面着手。苏格拉底则着重于对爱者所发出的“爱”的本质进行研究。 2、某人所爱的对象是他所缺乏的。因为所谓的爱既然是对某事的爱,这是因为爱者对爱的对象有所欲求,即渴望的到爱的对象(在这里,爱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存在物,也可以是某种性质或品质)。那么,肯定的地说,一个人不管他渴望的对象是什么,都只是在还没得到他时才渴望去得到它,或者说一切事物渴求的东西都是它缺乏的东西,没有任何事物会去谋求它不缺乏的东西。 在提出这两个前提之后,苏格拉底继而肯定了在他前一位发言的阿伽松的论点:爱是对美丽的爱,不是对丑陋的爱。 紧接着,他引用了一位名叫狄奥提玛的妇女的话。 狄奥提玛说,爱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精灵,它介于神与人之间,是众多精灵之中的一种。而精灵作为介于神与人之间的角色,它起到什么作用呢?苏格拉底复述狄奥提玛的话说,“他们(精灵)来往于天地之间,传递和解释消息,把我们的崇拜和祈祷送上天,把天上的应答和诫命传下地。由于居于两界之间,因此他们沟通天地,把整个乾坤联成一体。他们成了预言、祭仪、入会、咒语、占卜、算命的媒介,因为神祇不会直接与凡人相混杂,只有通过精灵的传递,凡人才能与诸神沟通,无论他们是醒是睡。”也就是说,精灵是凡人和诸神之间的信使,爱就是信使中的一员。 接着,狄奥提玛把我们带进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解释了爱这个精灵的来历: “当初,阿佛洛狄忒诞生时,诸神设宴庆祝,他们中间有技艺神之子资源神。晚宴刚毕,贫乏神来到门口行乞,因为他听到里头有欢声笑语。资源神多饮了几杯琼浆——当时还没有酒——喝醉了,信步走到宙斯的花园里,倒头昏沉沉地睡去。贫乏神所缺的就是资源,心里想着要和资源神生一个孩子,就跑过去睡在他的旁边,于是就怀了孕,她怀上的就是爱。因

柏 拉 图 心 中 的 美

柏拉图心中的美 ———读《文艺对话集》 英国大诗人本·琼生这样评价莎士比亚:“他不但属于一个时代, 而且属于所有的时代。”其实, 这也适用于柏拉图。作为古希腊的思想家, 柏拉图的影子涉及西方的一切精神领域。公元前428 年( 或427 年) , 他出生在雅典一个门第显赫的富贵之家, 父母均为贵族后裔, 父名阿里斯同, 母名裴里克提娥奈。据说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克勒斯, 后因胸肩宽阔, 被谐音词pla-ton 取而代之。他天资聪颖, 幼年受过良好的教育。二十岁师从苏格拉底。随后, 又结交了一些名人, 如赫拉克利特学派的克拉提罗, 巴门尼德学说的追随者赫谟根尼。公元前387 年, 他创建学园, 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他潜心研究, 认真授课, 亚里斯多德等都是他的学生。他的绝大部分著作都是在这儿完成的, 涉及诗、哲学、艺术、语言学、雄辩术等多个领域。他对美学和文艺学问题的研究, 成为西方文论的重要源头; 他关于灵感问题的探索, 对文艺复兴乃至浪漫主义文艺思潮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为西方人文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亚里斯多德双峰并峙, 真可谓“说不尽的柏拉图”。 《文艺对话集》由朱光潜选编, 集中了柏拉图对美学和文艺学的看法, 共收录八篇对话体文章, 约22 万字。其中《大希庇阿斯篇》主要论述美的本质问题;《会饮篇》主要论述爱美和哲学修养问题;《斐利布斯篇》主要论述美感问题。这本书让笔者集中地认识了一个知识渊博、理性与诗意完美结合的柏拉图。 一、美———柏拉图心中的至爱 柏拉图了解美, 欣赏美, 热爱美, 这是人所共知的。在《斐德若篇》中, 他用尊敬的称谓“她”来指代美。他这样说:“我回到美。我已经说过, 她在诸天境界和她的伴侣们同放着灿烂的光芒。自从我们来到人世, 我们用最明朗的感官来看她, 发现她仍旧比一切更明朗, 因为视官在肉体感官之中是最尖锐的; 至于理智却见不着她, 假如理智对她自己和其他可爱的真实体也一样能产生明朗的如其本然的影像, 让眼睛看得见, 她就会引起不可思议的爱了。但是并不如此, 只有美才赋有一种能力, 使她显得最出色而且最可爱。”在柏拉图眼里, 美本身和美的事物是诸天境界中最有光泽的。我们一生下来, 就在感受美。美令人目眩, 令人神往, 令人无限遐想, 令人身心舒畅。所以说她“比一切更明朗”。视觉是先行官, 最先发现了美, 诉诸我们的心灵和大脑, 难怪柏拉图在诸多感官之中单单说它“最尖锐”; 理性的美无法用感觉( 诸如视觉、味觉、触觉等) 来观照。她深蕴在事物内部, 不是肉眼一下子能看出来的。但柏拉图假想用镜子将理性映照, 所产生的影像也会惹人喜爱。因为我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是抽象与概括的综合, 能够指导我们的实践。例如黄金分割点, 大家一致认为主持人站在舞台的这个位置是最美的。这时,难道我们不为掌握了这个真理而喜悦吗? 理性认识令人神志清醒, 可以冲刷人心中愚昧的斑痕, 改造人的灵魂。所以柏拉图认为, 它“会引起不可思议的爱”。理性具有的美感不是光彩夺目,而是沁人肺腑, 是一种知性美。因此“可爱”并非理性惟一的特征, 美是它更重要的特点。人们珍爱理性美。从古至今, 无数先行者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发现了闪闪发光的“金子”。在生活中, 美的功能不可抹杀。柏拉图对美的顶礼膜拜恰恰表明古希腊是一个爱美的民族。确实, 对“美”无动于衷的民族怎么会产生如此美好的艺术? 怎么会产生如此伟大的哲学家? 柏拉图是伟大的, 伟大到我们无法避开。他第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 并较完整地创立了美学思想。在具有世界意义的古希腊文化中, 这是一棵闪闪发光的“金苹果”树。 二、形体美、形式美———柏拉图对美的最初触摸 善于思辨的柏拉图心灵是敏感的, 这使他在自然界中到处看到“美”的存在。大至宏观的天体, 小至微观的一草一木: 山林间奔跑的小熊, 天空中闪耀的星星, 成群结队忙着搬家的蚂蚁……万物在柏拉图眼中千姿百态、各具色彩。美存在于自然之中, 更存在于人体之内。人是众灵之长, 是惟一有思想的动物,不仅是感悟美的主体, 而且是组成自然美的部分。讴歌

柏拉图的理想国读书笔记

柏拉图的理想国读书笔记 柏拉图的理想国读书笔记 读《理想国》,我认为最重要的,乃是不自满于眼下所有,唯有不断地融入新的环境与集体,才能启发思考从而了解自我、社会、 国家政治、世界历史的变迁,体察到宇宙永恒的真理。最终有所获益。 《理想国》以复杂逻辑架构起来的精致的语言论证背后,乃是透视了古希腊雅典城邦盛极而衰的政治乱象和在如此背景下体现的自 由人的各种病态面貌。通过归纳对比奴隶制社会现存的六种政制以 及联系互生的状态,对应六种人格,如画家一般将这些表现勾勒出来,暴露其弊端。“王者政治”,才是当时奴隶制社会的理想体制,才是正义的政治,统治者才是正义的统治者。理想国的理想统治者 当是哲学家无疑。学习哲学,随时随地扩展眼界,灵魂始终被善的 光芒照耀,以见识丰富认知才能更接近正确,对当下我们完善自身 修养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穴喻最让人印象深刻:一群人坐在洞穴中,背面连通光源,因为背对光源,头颈无法转动,因为有限的活动空间导致他们必然会把 人走过的影像当成真实,沾沾自喜于摸透了影像运动的规律。假如 此时有人帮助一个人解脱了枷锁,此人身体能够自由转动而看到真 实的光源时,他的眼睛因习惯黑暗而感觉痛苦,假如有人铁了心要 将其拉出深渊,进一步认识外面的世界时,他仍需要一段时间改变 自己既已形成的思维习惯,从近观事物的影像直到能够直接看到地 球的最直接的光源,才有了对世界的基础认知,而那些安于洞穴环 境的人则因为不愿挣脱束缚的“虚假自由”而陷入无知的深渊。人 寻求智慧的过程正是背过影像直接运用理性了解实体背后的实在的 过程。摆脱原有的有限视野,直达无限的旅程,建立理性,就是哲 学的发展目标。辩证法就是通过分析矛盾直达本质的过程。

我的柏拉图会饮篇读书报告

我的柏拉图会饮篇读书报告 2010年01月03日星期日 1:37 柏拉图的《会饮篇》,从内容来看,它主要记录了一系列私人聚会里的关于“爱神”的发言,即对爱神的赞颂。整个聚会的参与者轮流对爱神进行赞颂,而苏格拉底因排序最后而成了最后的发言者,并且他把聚会推向了高潮,揭示了令一些人人信服的爱和美的真理。 斐德罗认为,一个人要想过上一种良好的生活,出身、地位、财富都靠不住,只有爱情像一座灯塔,指明人生的航程。斐德罗认为爱就是“对邪恶的轻视”,爱就是“对善的尽力仿效”。他还提出“在爱情的激励下爱者总是比被爱者更加接近诸神”。 接下来是鲍萨尼亚发言,他说值得敬重的或高尚的并不是爱这个行为本身,而只有在爱神的推动下,我们高尚的去爱,这个时候爱才是值得敬重的或者是高尚的。他提出了“两个爱神”的概念,一位是来自苍天本身的阿佛洛狄忒,另一位是宙斯和狄俄涅生的阿佛洛狄忒。后者统治着下等人的情欲,是世俗的爱,关注的是肉体而非灵魂;前者出身于女性无关,性质也完全是男性的,没有沾染任何荒淫和放荡,他激励人们喜欢强壮和聪明的人。鲍萨尼亚认为爱情是最能引发高尚的思想、缔结坚实的友谊和发展亲密的交往的。他鼓励明爱而不是暗爱。反对“只有有爱情的人违反誓言才会得到诸神的赦免,因为爱情的誓言实际上是一种伪誓”这种论调。他同意“爱本身无所谓好与坏”,仅当爱情导致善或恶的行为时才可以说爱有好坏之分。那些追求道德之美的爱人会终身不渝的爱他的情人,因为他“所爱的东西绝不会褪色”。他说“作为动机的这些东西都不是确定的或持久的,肯定不能产生高尚的友谊”,“这些”指的是出于金钱或政治上的考虑,或者害怕受到威胁而委身于人。在各种好处的诱惑下接受爱情不能产生高尚的友谊,开始笔者是反对的,因为也许开始动机不纯后来也可能产生真正的情感,后来仔细推敲觉得也说得过去,当动机不纯者产生真正情感时动机也就相应的改变了吧。可以这么说:以不高尚的目的去爱,则为不高尚的行为,但若在中途转变,则可为高尚的行为。他还有一个小的结论“当有爱情的人与被爱者来到一起的时候,他们各自受到某条具体法律的支配,前者合法的做他所爱的青年的奴隶,以此回报青年对他的依从,后者合法地献身于他的朋友,因为这个朋友正在帮助他成为聪明人和好人。当且仅当这两种条件成立时,他们爱的行为才走上了正道”,笔者彻底的不同意这个观点,笔者不认为为了美德而拥有爱情,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并认为这可以归为目的不纯的一类。 厄律克西马库说:“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神奇的,无所不包的。”爱对那些对立的元素——冷与热、甜与酸、湿与干,等等——的调和,他认为顺从那些有节制的欲望是正确的,在顺从中节制会使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他的结论是:“仅当爱,无论是天上的爱还是人间的爱,它的运作是公正的、节制的、以善为目的的时候,爱才能成为最伟大的力量。” 阿里斯托芬认为爱情就是期盼和追随原初的完整性。他说宙斯将原来的人劈开成两半,男人作为切开的阴阳人的一半当然就会收到女人的吸引;作为切开的阴阳人的一半的女人也一样,也会追求男人。凡是由原始女人切开而来的女人对男人则没有多大兴趣,只眷恋和自己同性的女人,这就是所谓女同性恋者;凡是由原是男人切开面来的男人是男人的追随者,这就是

柏拉图《会饮篇》读书笔记

1.最奇怪的是流行的舆论认为,只有有爱情的人违反誓言才 会得到诸神的赦免,他们说,这是因为爱情的誓言实际是一种伪誓。 2.爱本身无所谓好与坏,而仅当爱情导致善与恶的行为时才 可以说爱有好坏之分。一个坏人邪恶地放纵情欲,那么这种爱是卑鄙的,而一个有道德的人高尚地追求爱情,那么这种爱是高尚的。 3.这就是我们的法律为什么要规定,过分迅速地接受情人是 不道德的,在此之前应当有一段时间间隔,人们一般认为这是最有效的考验 4.如果有人准备献身于对另一个人的侍奉,相信通过他能够 增进自己的智慧或者其他任何美德,那么我们就认为这种自愿既不卑鄙,也不下流。 5.抱着这种希望(追求智慧和其他美德),爱情纵然失败也不 足为耻,而其他任何企图,无论有无实现,其本身就是可耻的。 6.医学可以说成是一门研究身体爱什么的学问,或者说医学 研究的是欲望,研究欲望的补充和排除,而能够区分什么欲望有害和什么欲望有益的人可以称作医生,这是在医生这个词的完全意义上来说的。如果他能用一种欲望取代另一种欲望,而在缺乏必要的欲望时又能使之产生,或者说如果必要的话,在它产生时能够加以消除,那么我们会把

他看作一名医术高明的医生 7.音乐受爱神的指引就更加明显了.音乐被说成是一门爱的 学问。音乐的技艺就是通过解决高音和低音的不和来创造和谐。当高音和低音还处在冲突状态时,肯定不会有和谐,因为和谐就是协和,协和是一种同情,事物之间只要还有冲突就不会有协和。 8.医生的一项重要职责是约束餐桌上的快乐,使我们能够享 受美味佳肴而又不至于生病。 9.有判断能力的人会去注意少数有理智的头脑而不会去注 意一大群傻瓜。 10.爱神首先是最年轻的,其次,他是世上最娇嫩的,第三, 我们发现他还是最柔韧的。如果他没有一点柔韧性,怎么能够使我们卷入无限的爱情风波,又怎么能够不知不觉地随意进入人心? 11.爱神所能承受的任何东西都不需要借助暴力,暴力根本无 法触及爱神,爱神也不需要用暴力去激发爱情,因为世人无法强求爱神,只能自愿侍奉爱神。我们知道,双方的情投意合才能激起爱情的冲击. 12.对一名成功的赞颂者来说,最重要是关注真理,而现在看 来正好相反,赞颂者所做的只不过是把所有力量和美德都一古脑儿地堆到被赞颂的对象身上,无论对这些东西有没有什么关联,这样一来,赞颂也就成了一堆似是而非的谎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 我从不曾认真去思考自由。当铁链日渐被腐蚀,我终于挣脱了铁链,尝试着去走出洞穴时,我以为我是自由的了。但是,洞穴外强烈的阳光却刺得我眼睛生疼!我开始思考,我是行动自由了?还是思想自由了?我迷茫,我摸索,我一步一步地探寻。 “极端的自由就是极端的奴役。”柏拉图在谈到四种制度时认为极端的自由就是不自由,而是变成了奴役,人本是自己的主人,却变成了自由的奴役。我们得到的越来越多,但是我们也失去了越来越多。古有庄子的逍遥游,今有西方自由女神像。无论古今,人们追求自由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追求自由,却不知不觉就陷入了自由的牢笼。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由本是我们追求的东西,但是成为普世价值的“自由”不再是给人们带来兴奋感,反倒是让人陷入越来越深的迷茫之中。如果有人问我,你自由吗?我可能会难以回答。什么是自由?人们一边不断实现自己的愿望,一边疯狂地增长自己的欲望,无形中我们给自己加了一层又一层的枷锁。甚至很多人因为焦虑和惯性而陷入“超重”的生活。我们改

变着,也被改变着。物质增长,欲望滋生,竞争激增,我们被迫前进,被迫选择,处于时代的激流中,不进则退。自由,本该是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呀,为何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处于巨大压力之中?上午捕鱼,下午打猎,晚上从事批判,这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生活方式,但是996的日子里怎么会允许你这样?我们行动越来越自由了,但是我们思想却被禁锢了。高铁飞机,速度越来越快,但是有多少人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又怎么会有时间来享受精神的自由思想的自由?自由并不在于可以做他想做的事,而在于可以不做他不想做的事。甚至,我们会经常看到朋友圈的人似乎都有各种各样的爱好,旅行、摄影、美食等。但事实上,很大一部分人并非是发自心底的热爱,而是孤独和焦虑在作祟。换句话说,那是一种压力和快节奏下的极度不自由状态。身体的压力和心理的压力共同作用,我们被时代所束缚,被别人的思想所束缚,我们不再是我们自己,我们是许多的别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甚至很难找到自己,又怎么会找得着真正的自由?美国诗人卡尔·桑德堡说,自由是令人迷惑的:人们占有它的时候,往往不知道有它;直到失去了,没有了,他们才知道它。 在《理想国》中,雅典城邦赋予公民的自由只是一种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自由——源自个人想要成为自己的主

柏拉图:《会饮篇》

柏拉图《会饮篇237-242》 从前人与现在人不一样:第一,从前人类有三种人,不像现在只有两种。在男人和女人之外,还有一种不男不女亦男亦女的人。这种人现在已经绝迹,但名称还保留着:‘阴阳人’,他们在形体上和名称上都是阴阳两性的。第二,从前人的形体是一个圆团,腰和背都是圆的,每人有四只手、四只脚,头和颈也是圆的,头上有两副面孔,前后方向相反,耳朵有两个,生殖器有一对,其他器官的数目都依比例加倍。为什么从前人有三种,身体如此构造呢?因为男人由太阳生出,女人由大地生出,阴阳人由月亮生出,因为月亮同时具备太阳和大地的性格。这种人的体力和精力都非常强壮,因此自高自大,乃至于图谋向诸神造反。于是宙斯和众神商量对付办法,他们不能灭绝人类,否则就没有人类对身的崇拜和牺牲祭祀。但人类的蛮横无礼不能容忍。宙斯想出一个办法,一方面让人类活着;另一方面削弱他们的力量,使他们不敢再捣乱。办法是把每个人截成两半,这样他们的力量削弱了,而数目加倍了,这样侍奉神的人和献给神的礼物也就加倍了。截开以后,他们只能用两只脚走路。把人截开后,宙斯叫阿波罗把人的面孔和半边颈项转到截开那一面,把截开的皮从两边拉到中间,拉到现在的肚皮地方,把缝口在肚皮中央系起,造成现在的肚脐。然后把皱纹弄平,只在肚皮和肚脐附近留下几条皱纹。 原来人这样被截成两半之后,这一半想念那一半,想再合拢在一起,饭也不吃,事也不做,直到饿死为止。若是这一半死了,那一半还活着,活着的那一半就到处寻求匹偶,一碰到就跳上前去拥抱,不管那是全女人截开的一半(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女人),还是全男人截开的一半。这样,人类就消灭掉了。宙斯起了慈悲心,就想出一个新办法,把人的生殖器移到前面-从前都是在后面,生殖不是借男女交媾,而是把卵下到土里,像蝉一样-使男女可以借交媾来生殖。由于这种安排,如果抱着相合的是男人和女人,家会传下人种;如果抱着相合的是男人和男人,至少也可以平泄情欲,让心里轻松一下,好去从事人生的日常工作。就是像这样,从很古的时代,人与人彼此相爱的情欲就种植在人心里,它要恢复原始的整一状态,把两个人合成一个,医好从前截开的伤痛。 凡是由阴阳人截开的男人就成为女人的追求者,男情人大半是这样起来的,至于截开的女人也就成为女情人,男人的追求者。凡是由原始女人截开的女人对于男人就没有多大的兴趣,只眷恋和自己同性的女人,于是有女子同性爱者。凡由原男人切开的一半而成的男人,寻的都是男的;还是少男的时候,他们就亲近男人——因为他们是由原男人切开的一片,爱

柏拉图理想国的读后感

柏拉图理想国的读后感 导语:《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下面是为您准备的柏拉图理想国的读后感,供您参阅。 柏拉图的《理想国》既是西方政治哲学的开山之作,也是西方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但凡目下之人文、社科类学科莫不可追源溯流至此,书中涉及了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神学、美学、教育学等领域的诸多问题。故此,欲入西学之门寻奇揽胜,《理想国》堪称首选路径。该书中文译本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郭斌和、张竹明之译本为最佳,英文译本以剑桥政治思想史原著系列之“The Republic”译笔最为流畅,当为尚未熟谙古希腊文者之宝鉴。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苏格拉底与格劳孔在比雷埃夫斯港给女神献祭完毕,正准备返回雅典。玻勒马霍斯和格劳孔的弟弟阿得曼托斯挽留了他们,来到玻勒马霍斯家里。第一卷中的有关“正义”问题的所有辩论都是在这里进行的。首先,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的父亲珂法珞斯交流了拥有财富的老年人的优裕生活,并从而引发了有关“正义”的讨论。珂法珞斯认为正义就是“为人诚实”和“欠债还钱”。这一辩论未及深入,玻勒马霍斯起而为其父辩护,但只

是坚持“欠债还钱”就是正义,并进一步把“正义”发展为相当于咱们的雷锋同志那样的精神境界——对朋友要像春天般温暖,对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其次,“愤青”色拉叙马霍斯不满于苏、玻二人的“一唱一和、互相吹捧”,挑起了其与苏格拉底之间的激烈论战。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无他,就是强者的利益”,而且强者是从来不会犯错误的。呵呵,这个诡辩士、愤青子已经颇有些“强权就是真理”的意味了。苏格拉底通过分析所谓的“技艺”就是要使利益达之于客体,而非对于执行者本身有利来加以反驳。色拉叙马霍斯对此也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牧羊人就不是为了羊群好,而是为了牧人自身获利,并由此得出结论:"Justice is in fact what is good for the stronger, whereas injustice is what is profitable and good for oneself。" 即公然叫嚣——正义者,强者之利也;多行不义,方能得利。看来政治非道德论者古已有之,始作俑者非此“色愤青子”莫属啊!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利和中国法家的慎、申、商、韩之流真当拜色拉叙马霍斯为他们的祖师爷了。最后,智慧的苏格拉底终于说服了粗鲁的色拉叙马霍斯,使之勉强认可了过正义的生活要比过不正义的生活好,理由有三:第一,正义的人聪明善良,不正义的人邪恶无知;第二,不正义者内心烦乱不安,从而不能有效行动;第三,正义者要比不义者生活更加幸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