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监测行动计划

环境监测行动计划

环境监测行动计划
环境监测行动计划

环境监测行动计划

以监测先行,力求准确掌握入海污染物总量及*污染的状况,为行动计划的执行及滚动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为出发点,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碧海行动计划各阶段的实施效果为主线,结合*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需求和已有的监测基础,优化选择相应的监测站位,合理安排监测项目和程序,制订科学的监测计划,为*碧海行动计划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与此同时,要面向新世纪、面向现代化,掌握和利用遥感、自动检测等先进的技术,逐步实现监测手段现代化,更有效地掌握*水环境的时空变化。

第一节-*年环境监测行动计划

一、行动目标

编制*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规范,建立、启动*碧海行动计划的环境监测程序,完成监测站位的优化调整;

监控陆域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的情况;评价陆域入境河流、重点陆域污染源入海河口、海上污染源以及入海通量控制断面的水质状况,初步掌握可控入海点源与非点源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开展海洋环境质量与趋势监测和*海岸带生态监测的试点工作;根据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的要求,进行特别专项的监测试点工作;评估已有的环境监测条件和数据资源可利用程度,确定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案;

调查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的近期效果;

实现主要入海点源的水质自动监测。

二、行动计划

(一)编制*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规范

参照相关的法规、标准和监测方法,编制*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规范。该规范应确定不同类型站位的监测项目、采样分析方法和监测频率(见表8-1),并且作为各省市和部门实施环境监测计划的技术依据。

(二)优化监测站位

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污染源排污状况、*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准确地评估*碧海行动计划实施效果,按照*碧海行动计划确定的环境功能区、污染控制带、污染控制区和控制单元的要求,结合环境监测行动的实际经验,在2002年底前完成环境监测站点优化布设工作。布设四类环境监测站点的数量见表8-2。表8-1*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规范主要内容

优化布设*碧海行动的环境监测站位的基本原则是:着眼于全*,充分利用已有站位,统筹全局,全面调整,合理布设;在重点海域、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区、重点城市毗邻海域、重点港口和交通密集水道等特殊水域,本着内密外疏的原则,合理布设和优化环境监测站点;以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为基础,以全面掌握各类环境功能区水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为目标,确定监测站位;对石油平台生产区、海产品养殖区、海上船舶集中作业停靠区周

围海域布设监测站位,以掌握这些生产运输活动对海域水环境质量的影响;本着环境和经济的最优组合的原则优化布设监测站位,包括将不同类型的站位设置在同一位置上。

(三)启动监测程序

按照监测规范的要求,从*年起,在所涉及的站位启动监测程序,及时汇总数据和总结经验,并随时将发现的问题反映至有关部门。在2002年底前完成监测程序的调整。

(四)陆域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控

对十三市重点污染源的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实行监督控制监测。

注:1)海洋环境监测断面需要根据*的海洋动力学条件另行确定。

2)除了鱼类及水产资源按各省市所辖鱼类产卵场计外,其他生态环境质量按十三个城市计。

3)特别专项监测站位根据监测对象出现位置随机确定。

(五)*海上污染源污水排放达标监测

对海上船舶及其相关作业和石油平台的污水排放进行监督控制监测。

(六)全面开展陆、海环境状况检查监测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总量和环*十三市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水质现状,在目前例行环境监测的基础上,从*年起对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和121个*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18个混合区进行陆、海环境监测。陆

源监测指标为氮、磷、COD、石油类、特异污染物、流量;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监测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铅、六价铬、镉、砷、汞、氰化物等(见表8-3)。

(七)开展其他类型环境监测的试点工作

在海洋环境质量与趋势预测、*海岸带生态和特别专项站位中,开展环境监测试点工作,以期积累资料和探索工作经验。试点工作包括建立环境条件指标、生物种群指标、生物量指标、生物多样性指标、环境质量指标等多指标的生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海岸带生态监测试点工作。

(八)评估已有监测条件和数据可利用性,确定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案

在充分评估已有监测条件和数据可利用性的基础上,重点根据以下情景确定提高环境监测能力的建设方案:

新及补充普遍落后、老化、已不能完全满足*碧海行动计划对环境监测要求的海洋专用监测仪器设备。前期重点是更新和补充采样设备、实验室化学分析仪器设备和监测信息传输系统。

补充新增监测方法所需的工作条件,譬如在陆域和海域监测中应用的遥感技术、进行海洋大气沉降测量、以及建立地面自动监测站等。

加强对*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信息进行的统一管理和综合分析,特别要加强对赤潮的监测能力。

将卫星遥感技术引入环境监测行动计划。在全国环境质量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碧海行动的实际需求进行完善和补充,建成基于GIS的*碧海行动环境监测与管理动态数据库。

(九)*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本阶段要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重点监测区域为*121个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和18个混合区,分析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变化规律,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十)监测达标后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

继续监测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等排放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结合海域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确定排污与海洋环境质量间的输入响应关系。

(十一)在重点河口和可控制点源入海口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逐步做到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陆源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有必要对重要点源实施连续监视、监控。*年前,在主要河流入海口(辽河、大辽河、大凌河、滦河、海河、黄河和小清河的入海河口7处)和重要点源入海口(有关直排口、混排口和市政下水口10处)开展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工作,共设置1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同时开展监测对比试验研究。

(十二)建立*生态监测网,开展*海岸带生态监测工作

建立*生态监测网,并在*生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与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生态监测工作。

(十三)加强对赤潮、溢油等突发性环境灾害的应急专项监测工

加强赤潮、溢油等环境灾害的高发区及潜在危险区的监测管理工作,充实应急专项监测工作的人员,增加经费,适当安排应急监测演练。

第二节-2010年环境监测行动规划

一、行动目标

评估*碧海行动的近期、中期实施效果;

初步分析非点源污染物入海情况;

分析海洋生态状况、环境质量和污染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成*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

二、行动规划

(一)*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年开始对*121个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和18个混合区的监测站点进行水质连续监测,评估*碧海行动的中期实施效果。

(二)继续实施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

在*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年开始,对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的主要污染物入海排放总量进行年度监测。

(三)开展非点源入海污染物监测研究和试点工作

从*年开始启动*非点源(包括海水养殖)入海污染物监测研究。运用遥感与GIS等新技术,建立非点源污染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价

模型,并在环*的十三市中选择有代表性的2-3个典型区域进行示范监测研究。

(四)建成重点河口和可控制点源入海口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在1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的基础上,再建30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其中,河流入海口10个,重要陆源入海口20个。(五)启动*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研究

配合*碧海行动计划实施的需要,启动*的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研究工作。

(六)开展*生态监测

在生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在*全面开展定期、连续的生态监测工作。为全面、客观地反映*碧海行动实施效果和*生态系统恢复状况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七)进行*碧海行动生态与环境初次综合调查

为全面了解*碧海行动的近期实施效果,适时调整治理措施,在多年例行环境监测和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碧海行动生态与环境初次综合调查,制定“*碧海行动环境综合调查方案”,并于*年实施。

(八)开展主要入海污染物的水质预测、预报研究

在环境例行监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和*碧海行动环境监测与管理动态数据库的基础上,以非保守物质为研究对象,建立入海河流主要污染物水质模型和预测模型,进行入海河流排放状

况,特别是非点源排放状况和水产养殖排放频率估算,掌握非点源污染物的动态变化情况,为实现由目标总量管理向容量总量管理转轨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节-2015年环境监测行动纲要

一、行动目标

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实施*碧海行动的中、后期效果;

基本掌握非点源污染物入海情况;

初步实现*环境与事故、灾害预测、预报。

二、行动规划纲要

(一)*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2010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水质变化规律,评估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的后期效果,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二)继续进行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

在2010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对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的入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按年度进行监测。

(三)非点源入海污染物监测

在2010年非点源监测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环*十三市实现非点源例行监测。

(四)建成河流和各类陆源入海口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在2010年实现建成4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所有

入海河口、污染源排放口的水质自动监测。

(五)建成*环境与事故、灾害预测、预报系统

针对环境事故及环境灾害多发区的监控需要,建成相应的预测和预报系统,并且投入监视运行。

(六)进行*碧海行动环境的再次综合调查

(七)为进一步开展*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全面反映和评估实施*碧海行动的中期效果,制定“第二次*碧海行动环境综合调查方案”,并评估已有监测条件和数据可利用性,确定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案

在充分评估已有监测条件和数据可利用性的基础上,重点根据以下情景确定提高环境监测能力的建设方案:

更新及补充普遍落后、老化、已不能完全满足*碧海行动计划对环境监测要求的海洋专用监测仪器设备。前期重点是更新和补充采样设备、实验室化学分析仪器设备和监测信息传输系统。

补充新增监测方法所需的工作条件,譬如在陆域和海域监测中应用的遥感技术、进行海洋大气沉降测量、以及建立地面自动监测站等。

加强对*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信息进行的统一管理和综合分析,特别要加强对赤潮的监测能力。

将卫星遥感技术引入环境监测行动计划。在全国环境质量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碧海行动的实际需求进行完善和补充,建成基于GIS的*碧海行动环境监测与管理动态数据库。

(八)*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本阶段要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重点监测区域为*121个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和18个混合区,分析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变化规律,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九)监测达标后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

继续监测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等排放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结合海域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确定排污与海洋环境质量间的输入响应关系。(十)在重点河口和可控制点源入海口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逐步做到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陆源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有必要对重要点源实施连续监视、监控。*年前,在主要河流入海口(辽河、大辽河、大凌河、滦河、海河、黄河和小清河的入海河口7处)和重要点源入海口(有关直排口、混排口和市政下水口10处)开展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工作,共设置1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同时开展监测对比试验研究。

(十一)建立*生态监测网,开展*海岸带生态监测工作

建立*生态监测网,并在*生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与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生态监测工作。

(十二)加强对赤潮、溢油等突发性环境灾害的应急专项监测工作

加强赤潮、溢油等环境灾害的高发区及潜在危险区的监测管理工作,充实应急专项监测工作的人员,增加经费,适当安排应急监

测演练。

第四节-2010年环境监测行动规划

一、行动目标

评估*碧海行动的近期、中期实施效果;

初步分析非点源污染物入海情况;

分析海洋生态状况、环境质量和污染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成*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

二、行动规划

(一)*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年开始对*121个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和18个混合区的监测站点进行水质连续监测,评估*碧海行动的中期实施效果。

(二)继续实施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

在*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年开始,对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的主要污染物入海排放总量进行年度监测。

(三)开展非点源入海污染物监测研究和试点工作

从*年开始启动*非点源(包括海水养殖)入海污染物监测研究。运用遥感与GIS等新技术,建立非点源污染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在环*的十三市中选择有代表性的2-3个典型区域进行示范监测研究。

(四)建成重点河口和可控制点源入海口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在1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的基础上,再建30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其中,河流入海口10个,重要陆源入海口20个。(五)启动*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研究

配合*碧海行动计划实施的需要,启动*的环境与事故、灾害监测、监视系统研究工作。

(六)开展*生态监测

在生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在*全面开展定期、连续的生态监测工作。为全面、客观地反映*碧海行动实施效果和*生态系统恢复状况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七)进行*碧海行动生态与环境初次综合调查

为全面了解*碧海行动的近期实施效果,适时调整治理措施,在多年例行环境监测和相关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碧海行动生态与环境初次综合调查,制定“*碧海行动环境综合调查方案”,并于*年实施。

(八)开展主要入海污染物的水质预测、预报研究

在环境例行监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试点和*碧海行动环境监测与管理动态数据库的基础上,以非保守物质为研究对象,建立入海河流主要污染物水质模型和预测模型,进行入海河流排放状况,特别是非点源排放状况和水产养殖排放频率估算,掌握非点源污染物的动态变化情况,为实现由目标总量管理向容量总量管理转轨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节-2015年环境监测行动纲要

一、行动目标

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实施*碧海行动的中、后期效果;

基本掌握非点源污染物入海情况;

初步实现*环境与事故、灾害预测、预报。

二、行动规划纲要

(一)*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监测

在2010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水质变化规律,评估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的后期效果,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二)继续进行点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

在2010年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对入*的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口、市政下水口、海上船舶、石油平台的入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按年度进行监测。

(三)非点源入海污染物监测

在2010年非点源监测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环*十三市实现非点源例行监测。

(四)建成河流和各类陆源入海口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在2010年实现建成47个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所有入海河口、污染源排放口的水质自动监测。

(五)建成*环境与事故、灾害预测、预报系统

针对环境事故及环境灾害多发区的监控需要,建成相应的预测和

预报系统,并且投入监视运行。

(六)进行*碧海行动环境的再次综合调查

为进一步开展*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全面反映和评估实施*碧海行动的中期效果,制定“第二次*碧海行动环境综合调查方案”,并于2011年实施。

环境监测采样方案

渭河水质采样方案 一、采样目的 为了加强分析人员的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人员综合素质。根据《水质采样技术指导》(HJ 494-2009)的要求,在渭河草滩八路湿地公园段采样进行检测。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渭河草潭段。 三、检测内容和方法 (1)检测点位确定 根据及《地表水和污水检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在渭河进入草滩段设置一个控制断面,一个点位进行取样详细见表1、表2。 表1采样垂线数的设置 表2采样垂线上的采样点数的设置

(2)采样方法 根据《水质湖泊和水库采样技术指导》(GB/14581-93)的要求进行采样。 (3)测定项目 检测项目为:水温、流量、PH、电导率、溶解氧、透明度、BOD5、COD、细菌总数、粪大肠菌群、总大肠杆菌、高锰酸盐指数、磷酸盐、硫化物、氨氮、悬浮物、碱度、钙、钙和镁、酸度、亚硝酸盐、硝酸盐、动植物和石油类、硫酸盐、水质苯系物、挥发酚、苯胺类化合物、六价铬、总磷、氯化物、总氮、水质甲醛、总残渣、矿化度、全盐量、氟化物、总铬、游离氯和总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臭氧、氰化物、钴、镍、汞、砷、硒、铋、锑、铁、锰、铜、铅、锌、镉。 四水样采集 (1)采样工具 采样器材主要是采样器和水样容器。关于水样保存及容器洗涤方法见表3。 表3水样保存和容器的洗涤(部分)

注:(1) *表示应尽量作现场测定; **低温(0~4℃)避光保存。 (2)G为硬质玻璃瓶;P为聚乙烯瓶(桶)。 (3)①为单项样品的最少采样量; ②如用溶出伏安法测定,可改用1L水样中加19ml浓HCl04。 (4)I,Ⅱ,Ⅲ,Ⅳ表示四种洗涤方法,如下: I:洗涤剂洗一次,自来水三次,蒸馏水一次; Ⅱ:洗涤剂洗一次,自来水洗二次,1+3 HN03荡洗一次,

浅谈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控制的措施和建议

浅谈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控制的措施和建议 发表时间:2018-07-09T16:31:55.4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4期作者:吴奋尔 [导读] 摘要:目前,环境污染问题牵动人心,人们越来越关注愈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保护环境的必备手段就是环境监测。 广东新创华科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目前,环境污染问题牵动人心,人们越来越关注愈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保护环境的必备手段就是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的过程比较复杂,涉及的环节众多,而且每一个环节都互相牵连。在监测过程中,每一个误差累计都可能影响到结果的正确性,所以在环境监测过程中一定要对现场采样的质量进行控制,保证监测监测结果的正确性。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控制 改革开放以后,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把重点放在了发展经济方面,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我国环境问题加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环境问题。在环境保护中的环境监测工作,掌握环境破坏因素是通过准确的现场采样工作,然后进行个性化方法的制定,这有利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本文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简要分析了环境空气监测现场采样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质量控制措施,希望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1环境空气监测现场采样过程中存在问题 1.1相关机构不健全 在现场采样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没有完善的管理机构,无法使质量管理体系发挥出最大的作用。监测部门虽然进行了质量监督员的设立,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并不能对质量管理问题引起重视,无法真正体现质量管理体系的监督性,所以使质量管理体系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际意义。 1.2采样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在现场采用前,重要的前提是进行监测方案的合理制定,进行监测因子的确认以及监测方法的选择,提前做好监测设备的准备,熟悉监测流程和相关知识。除此之外,要做好勘察工作,完成其工艺流程,积极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政策,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了解建设概况,综合性考虑影响因素来进行监测点的选择,保证现场采样的质量。 1.3监测点位设置合理性 现场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监测点位设置工作,监测点设立位置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环境空气检测结果。在目前的环境空气监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无法合理设置监测点位,在进行相关设置时科学性欠缺,使其工作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大打折扣。监测点位设置工作不仅严重影响现场监测设计的准确性和可实施性,同时更是关系到能否以数据为依据对实际发展现状进行反映。在实际的环境空气环境监测工作中,影响到监测点位设置的正确性的因素有排污口位置、天气状况以及周边建设环境等,这不利于测量数据满足真实发展需求。 1.4现场监测监测人员综合素质能力不足 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对环境空气监测工作至关重要,进行环境空气检查要求监测人员要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并且综合素质能力要超高,同时在工作过程中要有责任心,有现场采样质量控制意识,这样才能避免由于监测人员个人原因,如专业技术水平不高,道德素养低下等原因影响到现场采样质量,进而影响整体工作效率。 2现场采样过程中采取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2.1现场采样方案编制 环境监测采样需要现场采样方案进行指导,所以采样前要充分的了解采样的目的和要求。现场采样方案编制内容繁多,如:选择采样负责人、采样任务的主要内容、监测项目、点位、频次、采样设备、样品保存运输、保持运输样品、注意事项和质量管理措施等等。在现场进行采样方案的编制时,为了制定出全面合理的现场采样方案,要现场踏勘以及全面收集相关资料,这样才能保证编制内容没有遗漏,采样方法标准是国标认可标准。空白样、平行样、质控样、现场质量监督员等控制措施都要包含在采样方案中,使现场采集样品的规范性和代表性得到保证,使现场采样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随意性和盲目性的操作减少。现场采样方案的有较强技术性,应该经过技术主管批准后实施,技术管理层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审议采样方案。 2.2做好现场采样准备工作 确定现场采样负责人是开展现场采样工作的前提,采样前要充分了解环境空气监测任务,在确定好采样点后,需要根据现场采样方案的指导,进行相关工作的实施,充分发挥现场质量监督人员的职能。现场采样人员应该了解采样点位周边情况,并且对相关安全保障措施进行掌握,如采样方法、样品保存、现场测定等。在进行采样工作的开展之前,工作人员要检查运行状况、吸附剂的有效性、采样数量、采样点位置以及采样高度等,确保所有环节都符合要求,控制对污染物的影响。在采样过程中,现场采样人员要了解企业污染源的生产工艺、排放等,如果影响到了企业生产与环保设施运行,现场空气环境监测的有效性就无法获得保障,环境样品也很难被采样人员顺利采集。 2.3?采样点的布设以及采样的方法 在大气环境的现场采样工作中,为保证采样的有效性,需要根据城市人口的数量以及分布状况来进行采样点的合理布置。目前,在大气采样工作中的采样点布置方式种类比较多,需要根据城市格局的实际状况来进行合理选择。而大气环境的现场采样工作,针对不同的污染源应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在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情况下一般采用直接采样法,而对于浓度较低的情况,可以选择使用浓缩采样法、溶液吸收法或者滤料阻留法。 2.4加强现场采样人员素质 现场采样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现场采样人员的操作业务技能、责任心、职业道德和工作质量意识是保证环境监测样品质量的重要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现场采样人员的责任心的缺失和工作态度不积极常会导致样品误差,而采样人员的操作不规范和对采样技术规范了解不到位也是产生现场样品的误差的主要因素。为保证现场采样的质量措施得到有效控制,要加强采样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理论技术培训。对采样人员,要在理论水平上对他们进行培训和考核,加强他们的环境监测理论水平,同时安排经验丰富的采样人员手把手教他们现场采样技术及注意事项,熟悉采样相关的采样流程。环境监测单位不仅要对采样人员进行理论技术培训,也要加强对现场采样人员的职业道德教

环境监测实施方案设计

XX县作为本项目监测点,鉴于本次监测任务顺利进行,特绘制XX 县环境监测总体方案图,如下图1所示: 图1 XX县环境监测总体方案图 1监测内容 XX县地表水水质、县政府所在地空气质量、重点污染源(水、气)、城区及交通干线噪声质量等监测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1地表水水质监测 严格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及《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等相关标准和规范。 监测区域现场勘查及资料收 集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 象气候、土壤利用等) 编制监测方案 确定监测项目 及类别 确定确定监测点 布置及采样时间 和方法 电话预约 现场样品采集 检测室样品分析 检测 数据处理及结 果分析上报 出具监测报告 接受委托 后期服务

1.1.1 监测断面 哈尔腾河红崖子断面。 1.1.2 监测指标及方法依据(见表1-1) 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3项指标。具体监测项目见下表: 表1-1 地表水监测因子及检测方法依据 监测指标技术要求方法依据 水温,℃ pH 溶解氧 高锰酸盐指数 化学需氧量(COD) 五日生化需氧量 (BOD) 氨氮(NH3-N) 总磷(以P计) 总氮(湖、库,以N计) 铜 锌 氟化物(以F-计) 硒 砷 汞 镉 铬(六价) 铅

氰化物 挥发酚 石油类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硫化物 此外还可根据XX当地污染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区域污染物监测。 1.1.3 监测网点布置(见表1-2) 表1-2 地表水监测网点布置 组号监测点名称监测点位置设点依据 1.1.4 样品采集方法及设备(见表1-3) 表1-3 样品采集方法及设备 样品名称采样方法采集设备 地表水 1.1.4监测时间及频次(见表1-4) 每季度至少监测1次,全面至少监测4次,且需在各监测月份的上旬(1-10日)完成水质监测的采样及实验室分析。具体监测时段按下表执行(特殊情况除外)

环境监测空气废气现场采样技术要求采样流量等

用X光看片机检查每张滤膜不得有针孔或缺陷,在15~30℃任一点条件下,滤膜在干燥器中平衡24h,称重。 将已编号并称重滤膜绒面向上,放在滤膜支持网上,放上滤膜夹,对正,拧紧,使不漏气。 样品采完后,打开采样头,用镊子轻轻取下滤膜,采样面向里,将滤膜对折,放入号码相同的滤膜带中。 样品采完后,尘膜在恒温箱中,与干净滤膜平衡条件相同温度、湿度、平衡24小时。 滤膜称量精确到。

空气:Saltzman法: 短时间采样(1h以内):10ml吸 收液(5g对氨基苯磺酸)乙二胺 盐酸盐)大气综合采样器 长时间采样(24h以内):或50ml 吸收液液柱不低于80mm,采气时 吸收液温度保持在20±4℃,空 气采样器采样、样品运输和存放过程中时应避光。气温超过25℃时,长时间运输及存放样品应采取降温措施。 空气中臭氧浓度超过m3,采样时在吸收瓶入口端串联一段15~20cm长的硅胶管,不干扰NO2测定水平。

空气方法一:Saltzman法 短时间采样(1h以内):取二支 10ml吸收液和一支内装5~10ml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瓶(液 柱不低于80mm),用尽量短的硅 橡胶管将氧化瓶串联在二支吸收 瓶之间。 大气综合采样器 长时间采样(24h):取二支25或 50ml吸收液(液柱不低于80mm) 和一支内装50ml酸性高锰酸钾 溶液的氧化瓶(液柱不低于 80mm),用尽量短的硅橡胶管将氧 化瓶串联在二支吸收瓶之间,采 气时吸收液温度报纸在20±4℃ 空气采样器 方法二:三氧化铬—石英砂氧化法 取一支10ml吸收液(5g对氨基苯磺酸+50ml冰乙酸和50ml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用一小段硅橡胶管将氧化管连接在吸收瓶入口端。采样、运输时应避光。 氧化瓶管适合在空气相对湿度30%~70%时使用。氧化管因吸湿引起板结或部分变为绿色,应及时更换。气温超过25℃时,长时间运输及存放样品应采取降温措施。 空气中臭氧浓度超过m3,采样时在吸收瓶入口端串联一段15~20cm长的硅胶管,可排除干扰。

简析环境监测现场采样中的质量控制

简析环境监测现场采样中的质量控制 发表时间:2017-10-09T12:29:53.2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4期作者:刘洋 [导读] 摘要:现场采样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基础工作,而现场采样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处于基础和核心位置,是环境监测活动的初始阶段。 深圳市宝安区环境监测站广东深圳 518101 摘要:现场采样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基础工作,而现场采样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处于基础和核心位置,是环境监测活动的初始阶段。因此,环境监测工作中一定要严格根据相应的采样标准以及要求执行,不断加强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管理工作,确保环境监测结果的真实可靠性、准确性。为此,本文主要分析了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控制的相关措施,以期提高其采样质量。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场采样;分析方法;样本保存;质量控制 一、环境监测样品出现误差的原因分析 环境监测是一个由多个环节组成的有机系统,而现场采样是进行环境监测的基础一步。如果不能保证采样数細代表性和准确性,即使后期处理手段和处理方法如何可靠,都不能精确反映需要监测的环境的数据指标。因此,本文接下来主要分析了样品出现误差的原因: 1、自然因素 在环境监测现场采样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自然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自然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样品的采集很易受到影响。比如环境温度、风速、雨雪等一系列的因素都会给自然环境中污染物分布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采样地表水的时候,若是监测采样和河岸的距离比较近,那么可能会导致较大误差的出现,并且,随着季节的不断变化,河道涨潮的时间也是各不相同的。 2、准备工作不完善 采样前的准备工作不足和监测点布置不合理,采样准备工作包括制定监测方案、确定监测对象、实验仪器准备和环境保护措施等,检测点的布置应遵循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原理,目的在于最大程度上反应需检测区域真实的环境质量。但当前采样准备工作不甚合理,存在采样监测计划不详细、现场采样人员不清楚采样点位周围情况,不熟悉采样方法、样品保存、现场测定技术和采样过程中的安全保证措施等工作,导致采集的环境样品缺乏真实性、代表性和完整性。 3、采样容器 环境监测采样需要利用专门的容器,如果所选容器不当,导致样品与容器间产生物理、化学反应,如光解、溶解等,均会影响环境监测数值的准确度。为降低此类因素的影响,需要选择性能稳定的容器,并保证容器表面清洁,避免样品与各类物质产生反应,从而影响样品监测准确性。 4、采样频率及定位 在进行环境监测采样时,采样频率对环境污染情况有直接影响。采样的时间选择、排污时间的安排等与时间有关的因素,都会影响环境监测样品采集的代表性与准确性。即使是处于相同的环境之下,不同地点、位置的环境情况也会有所不同。同时,对于具有相同性质的监测对象来说,如果他们处于不同的监测环境中,其选择的采集地点也是不同的。 二、水质采样 1)选择不同方式进行分析。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时候,是否运用了正确的分析方式,会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监测样本相同,因为来源形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采取分析方法也存在比较大的不同,所以,应该根据监测项目在污水或者是水体中的浓度水平以及具体的执行标准进行确定,选择最合适的监测方式,检出限应该比执行标准值的五分之一低,从而达到样本监测的最基本要求。在进行方法选择的时候,首先应该全面的考虑到抗干扰能力,比如采样工作人员应该全面的了解其所采集样本本身的性质。比如,我国有些化工企业在生产的时候,生成的废水本身便是高氯废水,在开展废水监测相关工作的时候,采集的COD样品时需要明确标准监测分析通过氯气校正方式进行,这样得到的监测结果才可能有效和准确。 2)环境影响因素。在环境监测现场采样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自然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自然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样品的采集很难不受到影响。比如环境温度、风速、雨雪等一系列的因素都会给自然环境中污染物分布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采样地表水的时候,若是监测采样和河岸的距离比较近,那么可能会导致较大误差的出现,并且,随着季节的不断变化,河道涨潮的时间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在进行样本采集前,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全面的为实地调研工作的进行做好相关的准备,避免出现在错误的时间段进行样本采集的情况,最终会给监测结果造成较大的影响。 3)水样本保存的条件。为了降低环境条件以及微生物新陈代谢以及一些化学作用造成的影响,在保存样本的时候,一般会选择下面几种方式,分别是冷冻、冷藏以及进行保护剂的添加。地表水、污水样本本身的成分存在的差异较大,即便是保存条件是一样的,也很难保证同一类型样本中等待进行检测的物质的可行性都比较强。 三、大气采样 1.低浓度样品采集选择不同方式 就燃气电厂验收检测而言,所采集到的样本本身的氯化硫浓度比较的低,我们平时使用的地位电解法进行检测的时候,得到的结果无法将二氧化硫本身的准确浓度很好的监测出来,这种情况出现是因为化学法实际监测结果要比仪器法的出限低一些,这便需要监测的时候,相关人员选择化学法来采集样本和分析样本,确保最后得到的结果是准确的。 2,保存样品以及使用吸收液 使用吸收液收集到的相关样品,吸收液以及采集到的溶液本身的稳定性相对比较差,很容易被阳光照射、空气氧化以及现场环境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分解情况的出现,这便需要在低温的环境下进行样本的保存,特别是在夏天需要使用冰箱来进行冷藏,避免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监测结果出现误差,在样本采集工作结束后,需要密封保存吸收管,并且需要尽快的分析样本。 3.检查采样的容器 若是样品本身的浓度比较高或者是选择的方法本身灵敏度比较强时,便可以直接通过采样法的手段来采集样品,最常用的容器包含了真空瓶、塑料气袋以及注射容器等。这些容器在使用前都必须做好气密性的监测,避免使用的时候出现漏气的情况,影响样品的收集。

环境监测过程中空气监测现场的采样及其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过程中空气监测现场的采样及其质量控制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空气监测现场采样工作较为重要,相关人员必须要予以足够重视,并采取先进的质量控制方式提升空气监测现场采样工作的可靠性,根据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保证质量控制措施落实到位,保证提升空气监测现场采样工作质量。 标签:环境监测;空气监测现场采样;质量控制 在环境监测中,空气监测现场采样工作人员需要按照质量控制要求,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落实,保证可以增强空气監测现场采样工作效果,提升其工作质量,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优化其发展体系。 1环境监测中空气监测采样原则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空气监测现场采样工作人员除了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规范操作外,还需要遵循相关工作原则,逐渐提升自身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具体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遵循准备原则。在采样之前,工作人员需要做好准备工作,例如:采样机械设备的准备、采样器具的准备、采样物资的准备等,并对采样设备等进行校准处理,日常要做好仪器的维护检定和清洗处理,以保证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把准备工作做好可提升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减少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升工作质量。 第二,遵循国家标准原则。采样工作人员需要遵循国家相关规章制度,按照相关标准处理现场采样工作。首先,空气监测现场采样工作人员需要制定完善的方案,按照相关方案开展现场采样工作,添加质量符合相关标准的固定剂,按规范对样品进行保存。在实际工作中,注意操作规范,保证现场采样工作质量。现场采样工作人员需要科学分析实验室的空白情况,并得出准确的调查结果,提升其工作质量。 第三,遵循采样点位置原则。相关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中,必须要遵循采样点位置明确原则,对其进行调整与优化处理,保证在验收之后开展采样工作。在实际采样工作中,相关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必须全面控制监测的点位、采样数目与覆盖范围,并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合理发放工作任务,提升采样工作效率和质量。 第四,遵循任务分布原则。在任务分布中,空气监测现场采样工作人员需要科学分析采样点数与时间,并根据采样工作频次等,采用先进的工作方式,提升空间分布的准确性,并遵循其工作规律,减少现场采样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同时,还要保证才样品的完整性、可对比性等,提升其工作质量。相关部门要安排专门的负责人开展相关工作,提升空气监测现场采样工作质量与可靠性。

环境现场采样存在问题及措施

环境现场采样存在问题及措施 时间:2019-01-10 13:41 来源:《基层建设》 作者:李健卫 摘要:环境监测的数据是否合理、真实,关系到后续工作的质量。传统的环境监测工作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采样过程。环境采样过程中的质量是对于监测真实数据的前提保证。因此,对环境监测现场采样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环境监测采样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通过对水质、大气以及土壤等不同方面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监测工作的实际状况,针对性指出了在环境监测的现场当中需要对不同的分析方式以及采样的方法的运用,对采集样本的有效保存、环境因素对样本采集的影响以及采样工具对土壤成分的影响等细节方面的问题,为有效提升环境监测的数据的准确性和提升监测质量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正文如下: 现场采样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环节,在进行现场采样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干扰,如何确保现场采样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采样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精密性,很难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然而,监测出的数据可以第一时间反应出环境质量的状况,这也为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出了科学有效的依据。对所采集的样品的有效分析和对数据的处理方式直接决定了数据的准确性,我们需要不断的关注环境监测工作现场的细节方面问题,不断提升环境监测的质量,这对环境保护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水质采样工作 采取不同的分析方式 在进行环境监测工作当中,分析方式的运用是否正确,将对最终的监测结果的科学准确性产生直接性的影响,相同的监测样本,因为其来源的形式的差异,对其采取的分析方法也有着较大的不同。应当依照监测项目在水体或者污水中的浓度水平、具体的执行标准的确定,选取最佳的监测方式;所检出限应当低于执行标准值的 1/5,以此来满足监测工作可以充分满足该监测样本的基本要求。 在选取分析方法上首先需要将抗干扰能力进行优先考虑,采样工作人员应该对其所采集的样品的性质进行详细的了解。比如我国某些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生成的废水是高氯废水,在进行废水监测的工作中采集 COD 样品则需要明确标准是氯气校正的方式来进行监测分析,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保证最终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在进行环境监测现场采样的工作中,自然因素是千变万化的,自然因素的变化对所采集的样品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风速、环境温度、雨雪等因素都会造成环境当中存在的污染物的分布发生变化。在对地表水进行采样工作中,才几点的分布需要在同一个土壤断面上,要是监测采样和河岸相距较近,那么所造成的误差的影响就会更大,同时伴随季节的变化,河道的涨潮的时间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就需要样本采集人员在工作之前实施充分的实地调研的准备,防止采集到错误时间段的样本,影响监测的最终结果。 水样本的保存条件

环境监测采样方案

渭河水质采样方案 一、采样目得 为了加强分析人员得得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人员综合素质。根据《水质采样技术指导》(HJ 494-2009)得要求,在渭河草滩八路湿地公园段采样进行检测。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渭河草潭段。 三、检测内容与方法 (1)检测点位确定 根据及《地表水与污水检测技术规范》得要求,在渭河进入草滩段设置一个控制断面,一个点位进行取样详细见表1、表2。 (2)采样方法 根据《水质湖泊与水库采样技术指导》(GB/14581-93)得要求进

行采样。 (3)测定项目 检测项目为:水温、流量、PH、电导率、溶解氧、透明度、BOD5、COD、细菌总数、粪大肠菌群、总大肠杆菌、高锰酸盐指数、磷酸盐、硫化物、氨氮、悬浮物、碱度、钙、钙与镁、酸度、亚硝酸盐、硝酸盐、动植物与石油类、硫酸盐、水质苯系物、挥发酚、苯胺类化合物、六价铬、总磷、氯化物、总氮、水质甲醛、总残渣、矿化度、全盐量、氟化物、总铬、游离氯与总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臭氧、氰化物、钴、镍、汞、砷、硒、铋、锑、铁、锰、铜、铅、锌、镉。 四水样采集 (1)采样工具 采样器材主要就是采样器与水样容器。关于水样保存及容器洗涤方法见表3。

注:(1) *表示应尽量作现场测定; **低温(0~4℃)避光保存。 (2)G为硬质玻璃瓶;P为聚乙烯瓶(桶)。 (3)①为单项样品得最少采样量; ②如用溶出伏安法测定,可改用1L水样中加19ml浓HCl04。 (4)I,Ⅱ,Ⅲ,Ⅳ表示四种洗涤方法,如下: I:洗涤剂洗一次,自来水三次,蒸馏水一次;

Ⅱ:洗涤剂洗一次,自来水洗二次,1+3 HN03荡洗一次,自来水洗三次,蒸馏水一次; Ⅲ:洗涤剂洗一次,自来水洗二次,1+3 HN03荡洗一次,自来水洗三次,去离子水一次; Ⅳ:铬酸洗液洗一次,自来水洗三次,蒸馏水洗一次。 如果采集污水样品可省去用蒸馏水、去离子水清洗得步骤。 经160℃干热灭菌2h得微生物、生物采样容器,必须在两周内使用,否则应重新灭菌;经121℃高压蒸汽灭菌15min得采样容器,如不立即使用,应于60℃将瓶内冷凝水烘干,两周内使用。细菌监测项目采样时不能用水样冲洗采样容器,不能采混合水样,应单独采样后2h内送实验室分析。 (2)采样方法 a、采样器 直立式采水器 b、采样数量 所需采水量按表3采集。 c、在水样采入或装入容器中,立即按表3要求加入保护剂。 d、注意事项 (1) 采样时不可搅动水底得沉积物。 (2) 采样时应保证采样点得位置准确。必须使用定位仪(GPS)定位。 (3) 认真填写“水质采样记录表”,用签字笔或硬质铅笔在现

(完整版)环境监测期末复习总结-奚旦立第四版

第一章绪论 环境监测的过程(不同角度)(P1) 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 环境监测的对象(P1) 反应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环境监测的特点(P5) 1综合性:表现在手段、对象、数据统计及分析 2连续性 3追溯性 环境优先污染物(概念)(P8) 1、经过优先选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性质、毒性较大,以及目前已有检测方法的一类物质。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水体污染分类(P34) 化学型污染:指随废水及其他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 物理型污染: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生物型污染: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物质造成的污染。 水质监测方案(地面水、水污染源)(P41-47)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河流断面布设、监测垂线布设、采样点位确定) 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及水体不同用途的功能区处设置监测断面 (1)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 (2)湖泊、水库的主要出入口; (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区域等功能区; (4)入海河流的河口处、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混合处; (5)国际河流出入国际线的出入口处; (6)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 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 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水系污染程度。(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污)水流入处和回流处。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3)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废(污)水与江、河水

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

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 赵东文西昌市环境监测站 四川省西昌市 615000 摘要: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监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采样水平又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因此环境监测采样在环境监测质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采样的质量决定了环境监测的数据质量,所以环境监测采样过程中一定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误差。文章首先分析了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的影响因素,探索出高效的现场采样质量控制措施,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现场采样质量的水平,保证监测工作开展效果。 关键词:环境;监测;采样;影响因素;对策 0引言 环境监测主要利用有效的监测方法来获取相关的环境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来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技术与数据的服务。采样数据的检测结果可以直接反映环境的质量情况,也可以为决策部门的工作开展提供参考。因此,采样数据的可靠性对工作的开展极为重要。 1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的影响因素 1.1准备工作 监测工作进行前,首先应对监测的目标进行确定,这样可以避免监测的内容出现偏差,结合监测的方向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确保各项准备工作合理有序。这样可以避免采样环节出现的误差的人为性,减少偶然性发生的概率,对以后的工作开展是有重要作用的 1.2频率和点位因素 在进行环境监测的现场采样时,应当采取措施保证采集的样品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场污染情况,使得监测的数据更为准确,这就要求在进行实际的采样工作时,应当严格准守工作准则,控制好样品采集的频率。如果采样频率较低,则使得样品代表性较差,而过高的采样频率就会增加工作负担,因此应当合理的对采样频率进行控制。采样点位的确定同样重要,在同一自然环境中,同时采样,样品体现出来的污染物参数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应当根据规范标准及实际情况确定好采样点位。 1.3设备因素 采样仪器设备的选择是确保采样结果正确性的关键因素,正确的选择采样设备会对采样结果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要结合实际条件,选择适用于监测方案的实验仪器。当然,操作技术人员在使用仪器过程中操作错误,也会影响实验结果,甚至造成操作仪器设备的损坏或混乱问题的产生。为确保仪器的误差性相对较小,保证仪器的精度,一定要加强仪器的日常保养,确保检测设备的正常工作。 1.4采样人员因素 采集样品的时候,采样人员应该按照采样计划和相关标准严格进行。现在,现场采样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并没有被大部分现场采样人员真正认识到。因此,对相关规范没有认真研究,现场采样的布点要求没有深入了解,不知道如何使用正确的使用样品取样的容器,不了解项目的具体要求等。这是不规范现场操作出现的原因。 2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控制对策 2.1健全环境监测监督机制 由质量控制部门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系统化的管理,做好工作后的回访工作,调查被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公开公正的进行透明操作,杜绝暗箱操作事件。在采样过程中监督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的采样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通过对该地特种玉米种植区的土壤质量现状监测,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状况,并预测发展变化趋势,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I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II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III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士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土壤和矿场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I类II类III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二三级标准。 2对长期釆用未经处理过的生活污水和发酵废水灌溉对土地的影响进行监测,调查分析引起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的来源、范围和程度,为行政主管部门釆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3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把许多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带入土壤,其中有的污染物质残留在土壤中,并不断地积累,它们的含量是否达到了危害的临界值,需要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以既能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又能防止土壤污染,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4通过分析测定该地士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了解元素的丰缺和供应状况,为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合理施用微量元素及地方病因的探讨与防治提供依据。 二、土壤的背景资料 该地区为特种玉米种植区,自然社会环境方面的资料有:该地区长期采用未经处理过

的生活污水和发酵废水混合灌溉,并用污水灌溉3到5年。特种玉米种植区发生大面积死亡现象。 三、监测项目的确定 《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将监测项目分为三类,即规定必测项目,选择必测项目和选择项目。必测项目有镉、汞、砷、铜、铅、铬、锌、镍、六六六、滴滴涕、pH。选择必测项目是根据监测地区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积累积累较多,对农业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物强的污染物。选择项目一般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选择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包括贴、锰、总钾、有机质、总氮、有效磷、总磷、水份、总硒、有效硼、总硼、总钼,氟化物、矿化油、苯并(a)芘、全盐量等项目。 四、采样点的布设以及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采样布点 先将所监测的土地线划分为若干单元。考虑到所监测的土地属于污水灌溉的农田土壤,因此每个单元宜采用对角线布点法。对角线布点法适用于污水灌溉的农田土壤,由田块进水口向出水口引一条对角线,至少分五等分,以等分点为采样分点。土壤差异性大,可再等分,增加分点数。 2、样品釆集方法 土壤样品的采集:本次监测目的是了解该地区的土壤污染状况,故采用采集混合样品。根据采样布点,将一个采样单元内各采样分点采集的土样混合均匀制成。因为该地区为一般农作物种植耕地,所以采集0? 20cm耕作层土壤。混合样量较大,需要采用四分法,最后留下lkg到2kg,装入样品袋。为了解污染物在土壤中垂直分布,按土壤发生层次釆土

环境监测现场监测工作中臭气浓度监测讨论

环境监测现场监测工作中臭气浓度监测讨论 徐茂波张韬刘朋朋 (青岛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山东青岛266003) 摘要:本文通过两组现场监测中遇到的信访案例,讨论了现场监测工作中对臭气浓度的监测,并分析了案件中臭气浓度值超标的原因,讨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从而对现场监测中臭气浓度的监测有了更具体与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臭气浓度恶臭污染物三点比较式臭袋法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n-site monitoring of the discussion in the ozone concentration monitoring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two groups met in the on-site monitoring the complaint cases,discussed the stench of site monitoring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monitoring,and analyzes the stench density in cases of excessive reasons,discusses some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thus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site monitoring smell more specific and monitoring further understand. Keywords monitoring ordor pollutants panel triangle ordor bag method 1、前言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有一项监测指标越来越被广泛重视,这就是臭气浓度。首先了解一下恶臭污染物,是指一切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人们不愉快及损坏生活环境的气体物质,而臭气浓度是根据嗅觉器官试验法对臭气气味的大小予以数量化表示的指标,用无臭的清洁空气对臭气样品连续稀释至嗅辨员阈值时的稀释倍数。因为嗅觉器官能够感觉到的味道是最直观的表现,所以在环境监测现场监测工作中,臭气浓度的监测工作越来越多。在对各种行业无组织排放废气的臭气浓度现场监测过程中,发现诸多问题,并针对臭气浓度值超标的原因及治理措施进行讨论。

环境监测现场采样问题及注意事项解析

环境与发展 HUANJINGGUANLI 环境监测现场采样问题及注意事项解析 张洪君 (宜兴市环境监测站,江苏宜兴214200) 摘要:现场采样作为环境监测的基础性工作,对检测工作的开展作用重大。该工作的有序开展对环境检测的结果起到关键作用。自然条件、 容器、频率和点位都会对采样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采样中需要严格注意,对于细节要严格控制,提高采样的代表性,根据检测工 作所需的实际情况,提高采样数据的可靠性,为检测质量的提高提供更加有代表性的意见与见解。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现场;采样问题;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X8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72X(2017)06-0222-01 D〇I:10.16647/https://www.doczj.com/doc/199234724.html,15-1369/X.2017.06.141 Analysis of sampling problems and precautions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Zhang Hongjun (Yixing Environmental M onU:oring Station, Yixing J iangsu 214200, China) Abstract:On-site sampling is the basic work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which has great effect on the detection work.The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he work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results of environmental testing.Natural conditions,containers,frequency and point will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sampling,so the need for strict sampling in the sampling,the details should be strictly controlled to improve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sample,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required for testing work to improve the sampling data The reliability of the tes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quality to provide more representative views and insights. Key words:Environmental monitoring;Monitoring site;Sampling problem;Precautions 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在不断遭受破坏,污染问题日益加重。目前 人们的环保观念在不断加强,相关部门已给予了足够的关注。采样数据 的检测结果可以直接反映环境的质量情况,也可以为决策部门的工作开 展提供参考。因此,采样数据的可靠性对工作的开展极为重要。下文结 合影响采样的因素,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介绍了采样过程中需要注意 的细节和事项。 1影响采样的因素 1.1自然条件影响 环境监测[1-2]的采样现场多在室外,因此采样工作受到自然环境的 影响较大,而自然环境通常是复杂多变的,具有不确定的特点,这一点 是人为法改变的,如在进行大气环境监测现场采样时,如果出现环境温 度的变化,或者出现风、雨天气,将会使得大气中的成分发生改变,其 中的污染物也会有所变化。而在进行水环境检测现场采样时,河流附近 的环境的不确定性将会影响水质检测时的采样工作,特别是采样点集中 在河流及其岸边时,采样的误差更大。另外,在进行空气和噪声采样时,采样区域的地形地貌的不同同样会影响采样结果的代表性。 1.2频率和点位因素 在进行环境监测的现场采样时,应当采取措施保证采集的样品能够 真实地反映现场污染情况,使得监测的数据更为准确,这就要求在进行 实际的采样工作时,应当严格准守工作准则,控制好样品采集的频率。如果采样频率较低,则使得样品代表性较差,而过高的采样频率就会增 加工作负担,因此应当合理的对采样频率进行控制。采样点位的确定同 样重要,在同一自然环境中,同时采样,样品体现出来的污染物参数可 能有所不同,因此应当根据规范标准及实际情况确定好采样点位。 2水质采样工作的注意事项 2.1基础资料收集 采样前应先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了解待采样水体的地质情况、水 文环境、气候条件等,结合历史数据掌握水体的流速、水体、体量及方 向等参数,以及在以往年份中的降水、蒸发情况,对于河流还要了解其 宽度、深度、地质等情况。水体周边的污染源、工厂分布、城市布局也 要做好了解,并考察其污水的排放、给排水工程。还要结合资料了解水源地的分布及利用情况、使用计划、水质监测及研究资料等。 2.2地下水质采样 对于地下水质检测采样来说,背景值的采样点应当设置在污染区的 外围,竖直的位于地下水上边。进行检测井的设置时,应当按照不同的 污染区区别设置,点状污染区应当在紧靠污染源的区域设置;块状污染 源应设置在地下水流的竖直及水平方向;条状污染区应当采用网格状布 点方式,并在液面下30-50cm处采样。地下水质的采样应当在每年的水 量最大和最小时期进行采样,并每个季度、每个月进行采样。在采样期,应保证大于一次的检测次数,饮用水为两次,每次相隔十天。如果出现 异常现象,应当增加采样频率。 2.3水污染源采样 对于工业污水的采样应当首先了解基础资料,并在工厂车间的排污 口处进行采样,主要的检测项目为一类污染物;在工厂的总排污口也应 当设置采样点,主要检测二类污染物;工厂内的污水处理车间应当监测 其污水处理效果,采样点设置在车间污水处理的进出口;排污渠道的采 样应当尽量在直顺的渠道中采样,保证水量的稳定性,取样点应设在水 下四分之一到一半的深度处。 城市污水管网的采样应当设置在主要排污口,另外还要在管网干管 的若干位置采样,以及污水排入水体的地方采样,某些非生活污水如医 院污水汇入排污管网处也要采样。对于城市的污水处理厂的采样点应当 设置在进出口处。 工业污水的采样频率应保证每年二到四次的采样;生活污水应保证 在春季和夏季个进行一次样品的采集;医院污水应保证在各季度进行四 次的样品采集。 3大气采样的注意事项 3.1采样点的布设 大气采样应当按照城市人口的数量来进行采样点的布设,其方式有 多种,在选择布设方式时应结合污染气体的扩散特性,通常以一种布设 方式为主,其他方式为辅。 3.2采集方法和仪器 (下转第224页) ? 222huanjingyufazha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