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馒头发酵方法与过程实验报告

(完整版)馒头发酵方法与过程实验报告

(完整版)馒头发酵方法与过程实验报告
(完整版)馒头发酵方法与过程实验报告

馒头发酵方法与过程实验报告

馒头的发酵方法很多,有老面发酵法、酒曲发酵法、化学膨松剂发酵法、酵母发酵法等等。实验证明无论从食品营养的角度,还是从操作的角度,酵母发面都有很强的优势。用酵母发面不仅适合家庭和工业化生产线,也适合小型作坊式馒头房,特别是对于要求不增加成本的用户也是非常合适的。酵母发酵是馒头生产中最关键的环节,它对于馒头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常见的酵母发酵工艺

酵母的发酵原理是利用面粉中的糖份与其他营养物质,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繁殖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膨胀成海绵状结构。

在酵母馒头的生产中,常见的发酵工艺简单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1.一次发酵法

原辅料: 和面、压面、成型、发酵、汽蒸

(1)操作方法:

和面: 将所有的原辅料一次加入和成面团,干酵母用量0.3%,鲜酵母用量为1%左右,加水量38-40%,和好的面团温度一般应控制在28℃。

成型: 馒头成型由馒头成型机来完成,家庭制作由手工完成,根据需要制成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馒头坯。

发酵: 在温度30-32℃,湿度为75-80%的条件下让面团发酵35分钟。没有恒温恒湿条件的,也可以采取其它相应的保温措施。

蒸煮: 面团发酵完成以后,沸水上笼蒸20分钟。

(2)发酵特点:

用一次发酵法生产馒头,具有工艺线路短,生产周期短,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等许多优点,并且生产出来的馒头有很好的咀嚼感。因此该方法被许多馒头厂家广泛使用。

2.二次发酵法

部分原辅料:第一次和面、第一次发酵、第二次和面

压面、成型、第二次发酵、汽蒸

(1)操作方法:

第一次和面取30%左右的面粉加入所需的干酵母(添加量以第一次所加面粉量的0.16%计)再加上50%左右的水(加水量以第一次所加面粉量计),和成面团。

第一次发酵和好的面团在温度26-28℃,湿度70-80%的条件或温暖的自然条件下发酵8-12小时。发酵时间也可以根据自己生产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整酵母的用量、两次和面时面粉的配比以及发酵温度、湿度来灵活调节。

第二次和面将剩余70%左右面粉全部加到已经发酵好的面团中,再加40%的水(以第二次所加面粉量计)和面。

压面、成型面团和好后,进行压面、成型,制成馒头坯。

第二次发酵成型后的面团在28℃,湿度70-80%左右的环境中发酵60分钟左右。

汽蒸发酵好的面团,沸水上笼蒸20分钟。

(2)发酵特点

该方法发酵时间长,让酵母有时间在适宜的条件下充分活化和繁殖,因而可以产生明显的香甜风味和营养物质,生产出的馒头柔软,具有微细的海绵体结构,另外发酵时间可以根据生产时间的实际情况灵活变动。与老面发酵相比,该工艺简单实用,不需加碱,可以明显降低原料成本。

3.酵母发酵方法的选择

在制定馒头生产工艺线路时,选择何种发酵方法,应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如果要减少繁琐的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可以用一次发酵法;如果对于产品的要求比较高,且不愿意增加过多的原料成本时,可选择二次发酵法。

酵母发酵生产的馒头具有丰富的营养和特殊风味,其操作工艺有发酵时间短,操作方便简单等优点,发酵后期无需加碱,比传统的酒酿、发酵粉或老面发酵更有优势。掌握好面团的发酵技术,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酵母发酵工艺,是完全可以生产出质量好、成本低的馒头来的。

--------------------------------------------------------------------- 附:刀切馒头的做法

刀切馒头是馒头最基础的形式,若要做出膨松的柔软的刀切馒头,在揉面团时,要注意不宜揉搓过度,以防破坏酵母菌的活性,使成品不够膨松。另外,要记得将生胚放温暖处醒发。

制作步骤:

1.在案板上洒一层干面粉后将发酵面团放上

2.将发酵面团搓成3cm粗的长条。

3.将长条切成约3cm宽的段。

4.另取盛器洒上干面粉。

5.将刀切馒头生胚逐个放入。

6.放较温暖的地方醒发20分钟。

微生物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报告

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食品微生物检验实习 系别生物与化学工程系 年级专业12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姓名某某某 指导老师王老师、黄老师、李老师 X X 学校

2015 年1 月13日

1、实习时间、地点和实习单位 2、实习目的 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实习,掌握培养基的配制、包扎及灭菌;正确采集样品并对样 品进行稀释、滴加、培养;菌落观察、鉴定与计数;数据处理、分析等方面内容,并结 合生产和科研技术的发展,开设较高的综合性实验为主,运用综合的实验方、实验手段 对我们的知识、能力、素质形成综合的培养。为我们今后从事各种与食品相关的工作打 下基础。 3、实习过程概述 3.1参加认识实习动员大会 2014年11月8日上午由黄大川、王瑶琼2位老师召开了微生物实习动员大会。会 上,老师们说明了实习目的、内容、时间、地点,着重强调了此次实习的自主性和和注 意事项,另外还应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 3.2实习内容 一、腐乳中细菌含量的检测 1、实验材料和设备 1ml移液管 5支,1000ml、500ml、100ml的烧杯各1、1、2个,250ml锥形瓶 3个, 100ml量筒1个,研钵1个,滴定管1支,试管5支,试管架1个,玻璃棒1根,培养皿 12 个,涂布器1个,洗耳球1个,酒精灯1盏,电磁炉1个,天平1台,药匙1个,pH试纸, 标签纸1张,纱布、棉花、线、报纸若干,高压蒸汽灭菌锅,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 2、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配制 配方:牛肉膏3g 蛋白胨10g NaCl 5g 琼脂15—20g 水1000ml pH 7.4—7.6 步骤: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倒平皿→接种→培

实验报告发酵现象实验报告范文_0613

2020 实验报告发酵现象实验报告范文 _0613 EDUCATION WORD

实验报告发酵现象实验报告范文_0613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澄清的石灰水可以检测气体中有二氧化碳,重铬酸钾溶液遇到酒精由橙色变为灰绿色。实验操作: 1.将(100ml)40℃温水倒入锥形瓶,再用汤匙将一大勺糖及适量干酵母加进来,搅拌均匀后,将锥形瓶放在大烧杯中水浴保温温度保持在30―40℃左右。(先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是酵母菌迅速繁殖,并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2.观察到酵母菌培养液有气泡产生,塞上橡胶塞(这样做既可以避免气体散失,影响后面实验效果,也为酒精的产生提供保障)。过一段时间后就可看到干瘪的气球慢慢膨胀起来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3.将夹子打开,挤压气球,使瓶内产生的气体徐徐通过胶管导入试管内的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了(检测气体中有二氧化碳。原理:二氧化碳遇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4.将重铬酸钾试剂分别滴在比色板的凹槽内,并分别标注1号、2号(作对照)、3号。在3号试剂上滴1滴酒精,在1号试剂上滴1滴酵母菌发酵液。发现1号和3号都由橙色变成了灰绿色。 通过上述实验,让我们对酵母菌“发酵现象”所需要的原料、条件及产生的物质都有了较直观的感受,比较容易理解课本上阐述的“酵母菌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等有关内容,而且印象深刻。使我们养成很好的节约意识。 1.闻到了发酵后特殊的甜酒的芳香气味。 2.详见【实验操作4】 3.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一摇瓶发酵法制备糖化酶 (1)掌握摇床发酵法制备糖化酶的工艺流程及操作方法 (2)了解利用黑曲霉菌菌种发酵时的生长条件及注意事项 (3)熟练掌握实验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和培养条件的选择 菌种:黑曲霉 仪器:锥形瓶(500ml)、移液管、恒温水浴锅、秒表、50mL 比色管、牛皮纸、纱布(8层)、pH计。 药品:三水乙酸钠、冰醋酸、硫代硫酸钠、碘、氢氧化钠、硫酸、可溶性淀粉、玉米粉、豆饼粉、麸皮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2012级制药专业 工业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姓名: 刘甜甜学号: 2012304090 班级: 制药12-2班指导老师:王健 日期:2014.6.11

一、实验目的 1、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一些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因素抑菌、杀菌的原理。 2、掌握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因素抑菌、杀菌的试验方法。 3、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染色特点。 4、了解细菌在普通培养基、选择培养基、血平板上的菌落特征。 5、掌握细菌分离划线培养的方法。 6、掌握细菌的初步生化反应。 7、掌握细菌密集划线法,掌握细菌K-B药敏纸片法。 二、实验内容 1 细菌Gram’s stain染色,镜检,观察记录细菌形态和特色特征 1.1 实验原理:染色原理:G+菌与Gˉ菌细胞壁不同,G+菌比Gˉ菌细胞内核糖核酸镁盐含量高,G+菌比Gˉ等电点低。 1.2 实验步骤: 1.2.1.制片:○1涂片:取半滴生理盐水置一洁净玻片上,以无菌操作技术自平板上去菌落少许,与生理盐水混匀,均匀涂布约1cm2大小,自然干燥; ②固定:取含菌膜的玻片与酒精灯火焰上来回三次,使菌膜牢固附于玻片表面; 1.2.2染色:①初染:取结晶紫一到两滴覆盖于菌膜表面,轻微摇动,维持30〃~40〃,细流水冲洗,切勿直接冲洗涂片区域; ②媒染:取卢氏碘液1~2滴覆盖菌膜表面,轻微摇动,维持30〃~40〃,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③脱色:取95%酒精2~3滴于菌膜表面,轻微摇动,局部接近无色即可, 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④复染:取1:10稀释石炭酸复红覆盖涂片区域,轻微摇动,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⑤吸水纸初步吸干玻片水分,然后自然干燥; 1.2.3 镜检:于涂片区域加半滴香波油,油镜(100倍目镜)下。 图1:Gram’s stain(1000×)图2:染色试验 三、分离培养 1实验原理:四区划线法是把混杂着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经培养繁殖后生成个菌落。有时这些单菌落并非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故必须反复分离多次才能得到纯种。其原理是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完整版)馒头发酵方法与过程实验报告

馒头发酵方法与过程实验报告 馒头的发酵方法很多,有老面发酵法、酒曲发酵法、化学膨松剂发酵法、酵母发酵法等等。实验证明无论从食品营养的角度,还是从操作的角度,酵母发面都有很强的优势。用酵母发面不仅适合家庭和工业化生产线,也适合小型作坊式馒头房,特别是对于要求不增加成本的用户也是非常合适的。酵母发酵是馒头生产中最关键的环节,它对于馒头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常见的酵母发酵工艺 酵母的发酵原理是利用面粉中的糖份与其他营养物质,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繁殖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膨胀成海绵状结构。 在酵母馒头的生产中,常见的发酵工艺简单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1.一次发酵法 原辅料: 和面、压面、成型、发酵、汽蒸 (1)操作方法: 和面: 将所有的原辅料一次加入和成面团,干酵母用量0.3%,鲜酵母用量为1%左右,加水量38-40%,和好的面团温度一般应控制在28℃。 成型: 馒头成型由馒头成型机来完成,家庭制作由手工完成,根据需要制成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馒头坯。 发酵: 在温度30-32℃,湿度为75-80%的条件下让面团发酵35分钟。没有恒温恒湿条件的,也可以采取其它相应的保温措施。 蒸煮: 面团发酵完成以后,沸水上笼蒸20分钟。 (2)发酵特点: 用一次发酵法生产馒头,具有工艺线路短,生产周期短,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等许多优点,并且生产出来的馒头有很好的咀嚼感。因此该方法被许多馒头厂家广泛使用。 2.二次发酵法 部分原辅料:第一次和面、第一次发酵、第二次和面 压面、成型、第二次发酵、汽蒸 (1)操作方法: 第一次和面取30%左右的面粉加入所需的干酵母(添加量以第一次所加面粉量的0.16%计)再加上50%左右的水(加水量以第一次所加面粉量计),和成面团。 第一次发酵和好的面团在温度26-28℃,湿度70-80%的条件或温暖的自然条件下发酵8-12小时。发酵时间也可以根据自己生产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整酵母的用量、两次和面时面粉的配比以及发酵温度、湿度来灵活调节。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馒头在口腔中的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了解唾液的消化作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学会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2、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素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增进同学友谊,学会与人作合作。在实验完成后,学会总结失误,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学生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相互合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讨论、合作交流、总结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好实验器材,馒头、小刀、大、小烧杯、试管、量筒、

碘液、滴管、温度计、热水、凉水等。 2、按班级人数分好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今天老师要请客了,请同学们吃馒头好吗?(好)。但是老师有一点小小的要求:同学们在吃的时候,不能狼吞虎咽的吃下去,一定要慢慢的吃,细细的品,看看馒头在口腔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开始品尝馒头的味道。吃过后,谈自己吃出什么味?为什么会有甜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二、开始探究 1、学生按照提前分好的小组,先讨论,提出探究问题。 友情提示: ①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遇到碘液变蓝。 ②淀粉分解后变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遇到碘液不变蓝。 ③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在口腔中进行。 2、制定计划。 明确分工,第一小组,探究唾液的作用;第二小组探究牙齿的作用;第三小组探究舌头的搅拌作用。 制定好计划后在全班交流。教师指导、总结,形成可行方案。 提示: ①选择实验器材,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模拟口腔内 的环境。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设实验组和对照组时除了

发酵实验报告四甜酒酿的制作

发酵实验报告四甜酒酿 的制作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发酵工程学实验报告实验四、甜酒酿的制作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应用生物教育 班级12应生A班 姓名李顺昌 学号124120218 实验课程甜酒酿的制作 指导教师许波 开课学期2014—2015学年下学期

实验四、甜酒酿的制作小组合作:是小组成员:李顺昌、李媛媛、方淑萍、周玉坤一、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甜酒酿的酿制方法 二、实验设备与材料 1.设备:天平、灭菌锅、盆、容器(口缸)、保鲜膜、培养箱等 2.材料:糯米(约400g/人)、市售甜酒药、冷开水 三、实验原理 1、将蒸熟的米饭经接种酒酿种曲后,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让种曲中的根霉孢子萌发菌丝体,大量繁殖后通过淀粉酶等的作用,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甜酒酿具有独特的甜醇口味。 2、从微生物的观点来看,酿制的关键在于: 要有优质的酒酿种曲,即种曲中应含有糖化率很高的优质根霉孢子或菌丝体;应选择优质的糯米作原料;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尽量避免杂菌污染;制作甜酒酿的器具都要清洗干净;合理控制酿制条件等。 四、实验方法步骤 浸米→蒸饭→淋饭→拌酒药→搭窝→保温培养 1、蒸饭:将滤干水分的糯米,扎紧纱布口后放入灭菌锅;于115-121℃灭菌20~25min,到米饭熟透为止。 2、淋饭:加少许冷开水淋洗糯米饭,边淋边拌,使米饭迅速冷却至35℃左右。 3、拌酒药(接种):按干糯米的重量换算接种量( 0.35% ) ;将酒药均匀地撒在冷却的糯米饭中(稍微留下一点点酒曲最后用),拌匀。 4、搭窝:将拌好酒药的米饭装入容器后(不能压太紧),将饭粒搭成中心下陷的凹窝(中间低、周围高);饭面和凹窝中均匀撒上少许酒药,倒入少量的冷开水,盖上盖子或保鲜膜; 5、保温培养:28℃培养约24-48小时,待凹窝内有少许液体渗出即可食用

干红葡萄酒酿造实验报告

开放性实验报告干红葡萄酒的酿造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6年 11 月 12 日

学习葡萄酒的酿造原理,掌握干红葡萄酒的酿制工艺 二实验原理 葡萄酒+果糖→酒精+CO2(条件:人工酵母或天然酵母)(酒精发酵) 高级醇+脂肪酸+挥发酸+酯类(陈酿) 色素+单宁+有机酸+果香物质+无机盐(葡萄酒原料)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1)材料:新鲜葡萄、活性酵母、果胶酶、偏重亚硫酸钾、白砂糖、纱布、明胶; (2)仪器设备:分柄天平、烧杯、量筒、玻璃棒、称量纸、水浴锅、温度计、比重计、3L发酵瓶、纱布袋、漏斗、干净瓶子。 四实验操作步骤 (1)清洗容器或仪器,冷开水清洗。 (2)分选和清洗葡萄:剔除生的,有破损的,发霉的果实。清洗过后的葡萄自然晾干(为节约时间也可以用吹风机冷风吹干) (3)手工去梗,将葡萄的蒂部微微捏破,直接放入发酵瓶中。 (4)装瓶:装量不超过容量的75%,同时加入克的偏重亚硫酸钾搅匀,并加入克果胶酶,搅匀。 (5)酵母复水活化:称取7克冰糖溶解于少量冷开水定容100ml,加入2克酵母,混匀,放置于水浴锅30℃静置3小时活化,每10分钟搅拌一次,活化结束后直接加入葡萄醪中发酵。 (6)酒精发酵:酵母菌活化结束后取15ml加入发酵罐搅匀,当有酒帽形式时,加入25克白砂糖,每天测量一次比重、温度,并定期挥帽。 (7)当比重降至—时,酒精发酵结束。使用纱布袋与漏斗过滤皮渣,酒液用干净的瓶子装瓶,满瓶。 (8)陈酿:在装入干净的瓶子的同时加入克偏重亚硫酸钾摇匀,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

1 整理干红葡萄酒发酵实验过程中,每天测量发酵温度和比重的结果,作出发酵 第二天葡萄酒温度较高,可能是受室温影响,总的来看,发酵较为正常。 2整理葡萄酒酿造过程中的相片,从气泡产生的多少、葡萄皮的浮沉、葡萄汁和葡萄籽的位置等参数的变化进行描述。 气泡由一开始的无气泡,到后来发酵搅拌时产生气泡。 葡萄皮由一开始挤入时的分布不均,到最后的悬浮在上层。 葡萄汁由一开始的堆积在下层,到最后的中层,位于沉淀之上。

实验报告册 (1)

六年级上册实验 一、实验名称:馒头发霉的对比试验 实验器材:四片馒头片、塑料袋、放大镜、滴管、镊子 实验步骤:1、检验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选四片馒头,分别贴上号码。 3、在1、3号上滴水,将2、4号烤干。 4、将4片馒头分别装入袋中。 5、将1、2号放在窗台上,3、4号放在冰箱里。 6、几天后,观察4片馒头,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7、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面积最大。 2号、3号馒头发霉时间和面积居中。 4号馒头发霉时间晚,发霉面积小。 实验结论: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二、实验名称:蜡烛的变化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 实验步骤:1、检验试验用品是否齐全。 2、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3、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玻璃片上变黑。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新的物质——烟。 三、实验名称:探究水泥的变化 实验材料:火柴、杯子、盘子、酒精灯、玻璃棒、石棉网、水泥、铁架台、坩埚 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将水泥倒入盘中,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变化。

3、将水泥块放入坩埚。 4、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观察现象。 5、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1、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过了一会,水泥凝固了。 2、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水泥块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水泥不能恢复原状。 四、实验名称:食盐的变化 实验材料:火柴、杯子、盘子、酒精灯、玻璃棒、石棉网、食盐、铁架台、坩埚 实验步骤:1、检验试验用品是否齐全。 2、向杯中倒入水,把食盐放入水中。 3、用玻璃棒搅拌,观察想象。 4、把食盐水放入坩埚,放在铁架台上。 5、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观察现象。 6、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看不到了。 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进行加热,坩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 实验结论: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 五、实验名称:铁生锈的条件(一) 实验材料:铁钉、砂纸、玻璃棒、碱、盐、油、醋 实验步骤:1、检验试验用品是否齐全。 2、用砂纸打磨铁钉,去掉其表面覆盖物。 3、把铁钉放在瓶子里,放在一个地方,并编好号:1、空气,2、装满水,3、半瓶水, 4、盐水, 5、碱溶液、醋溶液......同时放入相同铁钉,相同时间后观察铁钉生锈情况。

发酵实验报告结果

(一)实验结果 1.详细描述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培养物(外观、气味、培养物状态等) 答:枯草芽孢杆菌淡黄色,中间色深,表面较平整,无光泽,边缘不整齐,形成的菌落为圆形。培养基中的枯草芽孢杆菌有腥臭味,长势良好,观察培养基,无明显染菌现象。 2.记录个人活菌测定中各平行数据,计算最终平均值。 答:平行试验中,其他几个由于菌落连成一片,无法计数。只有如图一个平板中大约有100 个透明圈,因为是稀释了5亿倍,所以600亿\克。 (二)思考题: 在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培养过程中,为了防止霉菌与酵母的污染,可采用什么方法? 答:可以加入抗真菌制剂。 (三)注意事项 1. 实验所用稻壳应尽量剪碎,使固体发酵培养基混合均匀 2. 无菌水高压灭菌时,应向三角瓶中加入玻璃珠防止暴沸。 3. 使用涂布器时,注意使用用酒精灯灭菌,待涂布器冷却后再进行涂布,以免杀死菌体。

(一)实验结果 1、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各参数及数据。 结果记录如表: 糖化后,加入可乐瓶中的上清:400ml, 活化的酵母种液:10ml ,置于28℃的培养箱中静置培养36h左右。 2、对实验结果的判断与分析。 实验结果检验:○1二氧化碳生成的检验培养约48h后,观察瓶中混合液,淀粉大部分沉降在瓶底,上清浓度较稀,靠瓶壁边缘有一连串微小气泡 ○2酒精生成的检验打开瓶塞,闻到有浓重酒精气味。取发酵液5ml, 加10%硫酸2ml,加1%K2Cr2O7溶液10-20滴,颜色由黄色变为黄绿色,稍加热后现象产生更快,更明显。 图示:酒精生成的检验结果左侧:蒸馏水5ml,颜色偏黄,透明度高右侧:发酵液5ml,黄绿色,与对照管有明显差异 1、思考题:现有3株不同来源的酒精酵母,请设计实验判断哪株酵母发酵酒精能力最强?

六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滕州市辰龙希望小学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馒头发霉了》 实验名称:探究霉菌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1 选做 实验目的:探究霉菌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实验材料:每组准备:放大镜、烧杯、吸管、小刀、水、塑料袋、馒头 实验步骤: 1.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另一袋放在冰箱里,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2.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滴上适量的水,使馒头保持湿润,另一袋不滴水,使馒头保持干燥,将两袋馒头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实验结论: 放在温度较高地方的馒头和滴上水的馒头很快长出了霉菌,而放在冰箱里的馒头和不滴水的馒头却经过较长的时间才长出霉菌。 实验分析: 因为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水份,所以放在温度较高地方的馒头和滴上水的馒头很快长出了霉菌。 六年级上册第二课《馒头发霉了》 实验名称: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 2 选做

实验目的:比较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器材:四片馒头(或用其他容易发霉的食物)塑料袋 实验步骤: 1.选4片馒头(或用其他容易发霉的食物),分别贴上号码。 2.在1、3号上滴水,将2、4号烤干。 3.将4片馒头分别装入袋中。 4.将1、2号放在朝阳的窗台上(或其他温度较高的地方),3、4号放入冰箱里。 5.几天后,观察4片馒头,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论: 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的面积最大。 2号、3号馒头发霉时间和面积居中。 4号馒头发霉时间晚,发霉面积小。 实验分析:馒头在潮湿,高温的情况下最容易发霉。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蜡烛的变化》 实验名称:蜡烛燃烧的变化实验 1 必做 实验目的:点燃蜡烛,将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看是否会产生新物质。 实验类型:演示 实验材料: 每组准备: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 实验过程: 1.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发酵大实验实验报告

2010级发酵大实验(1) 实验报告 任课老师: 姓名: 专业:生物技术 班级: 学号: 日期:2013年6月

实验报告 一、目的要求: 了解筛菌的基本操作,包括:培养基配制,灭菌,接种,涂板,摇菌,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等。 二、实验材料 1、菌种来源:英语公园葡萄树下土壤和生物学院院楼门口土样。 2、培养基: (1)淀粉液体培养基:可溶性淀粉1%、蛋白胨1% 、葡萄糖0. 5%、NaCl 0. 5%、牛肉膏0. 5% (2)淀粉固体培养基: 可溶性淀粉1%、蛋白胨1% 、葡萄糖0. 5%、NaCl 0. 5%、牛肉膏0. 5%、琼脂粉1.5% 。 3、器皿:试管,量筒,烧杯,移液管,培养皿,洗耳球,玻璃棒,酒精灯,接菌环,三角瓶,玻璃棒等。 4、仪器:高压蒸汽灭菌锅,水浴锅,恒温培养箱,摇床,天平、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 5、试剂:1%碘液、1M NaOH、DNS、pH 5.6 0.05M 乙酸/乙酸钠缓冲液、1%淀粉溶液、1mg/mL的麦芽糖,结晶紫溶液。 6、其他:封口膜、纱布,棉花,试管架等。 三、实验步骤: 1、初筛: (1)配制培养基:按照上述培养基成分及数量称取各物质,放入三角瓶中,加水到100ml,包扎。和包扎好的试管、移液管、涂布器、培养皿等一起放入灭菌锅中121℃高压灭菌20min。然后干燥后使用。 (2)倒平板:把培养基置于无菌工作台上,待冷却到55℃左右后,倒入灭菌后的平板中,每个平板中约15-20ml,之后待冷却凝固。 (3)菌悬液制备:我们组分别从英语公园的葡萄树下和生物学院院楼门口采集土样,各称取10g,放入装有90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震荡20min后静置5min。(4)浓度稀释:在无菌试验台上进行浓度梯度稀释,把土样摇匀,从中吸取1ml 置于事先灭好菌的试管中,再加入9 ml无菌水,再从该试管中吸取1ml土样置

酸奶实验报告

酸奶制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使同学们对酸奶从原材料到成品生产的全过程以及生产组织管理等知识,在生产现场将科学的原理知识加以验证、深化、巩固和充实。并培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原理 酸奶是以乳为原料(或加入蔗糖),杀菌后经乳酸发酵而制成,且具有细腻的凝块和特别芳香风味的乳制品,也叫酸凝乳或酸牛奶,是发酵乳制品。酸奶可以是牛乳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发酵,也可以经巴氏杀菌或超高温瞬时灭菌后,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现在生产中采用将原料乳灭菌后加入乳酸菌的方法生产酸奶。因为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发酵会有杂菌污染,造成酸奶出现异味或发酵失败。 酸奶发酵过程中,原料乳中的乳糖在乳酸菌的作用下转化成乳酸,随着乳酸的形成,溶液的pH逐渐达到酪蛋白的等电点(酪蛋白是乳中的一种蛋白质,等电点时pH为4.64.7),使酪蛋白聚集沉降,从而形成半固体状态的凝胶体物质。 三、实验材料 纯牛奶、盒装酸奶、白糖、勺子、一次性杯子、保鲜膜、筷子、恒温箱、水浴锅 四、实验步骤

①消毒。将容器(一次性杯子等)、搅拌的工具(勺或筷子)放在超净工作台上,用紫外线对其进行杀菌消毒。牛奶如果是新开封的,本身已消毒得很好,可以不用煮开消毒,可直接放在40℃的水浴锅中预热。若是鲜奶一定要先煮沸消毒,待温度降到40℃左右以不烫手为宜。 ②接种。将温牛奶从水浴锅中拿出,在超净工作台接种。准备工作完成后(用酒精对手进行消毒处理),先将100毫升纯牛奶倒入一次性杯子中,再在往其中加入酸奶(一般比例为5:1-10:1),最后加入6克白糖。原料加完后用筷子搅拌均匀,用保鲜膜将杯子全面封紧。 ③前发酵。放恒温箱中(40℃左右)。一般发酵8一10小时即可,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来调整发酵时间,发酵时间越长酸度越大。 ④后发酵。刚做好的酸奶酸味比较淡,口感不够好,应将其放入冰箱冷藏。8一12 h以后即可食用,口感较好,酸甜适中。品尝时还可酌情加入蜂蜜或糖、各种水果。 五、实验结果 牛奶中有乳糖,生物的无氧呼吸可以把糖类分解成乳酸;酸奶制作需要的菌种主要是乳酸菌,由于操作不是在无菌条件下,所以实验前要将器具消毒,保证乳酸菌为优势种;带盖子的瓶子或盒子要拧紧、盖严目的是创造无氧环境。 学生制作的酸奶感觉酸度够,甜度不够,因是加糖比较少。生加糖量以中等大小勺子为单位调节用糖量,因为学生不愿意用天平称蔗糖,觉得那是在做实验而不是食物。

发酵工程实验结果淀粉发酵产酒精

五、实验报告 (一)实验结果 1. 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各参数及数据。 结果记录如表: 糖化后,加入可乐瓶中的上清:约400ml. 加入400ml蒸馏水。活化的酵母种液:5ml 2.对实验结果的判断与分析。 ○1二氧化碳生成的检验:培养约一星期后,观察瓶中混合液,淀粉大部分沉降在瓶底,上清浓度较稀,靠瓶壁边缘有一连串微小气泡 接种完,擦干瓶外壁,于天平上称量W1=727.5g;培养结束,取出瓶轻轻摇动,使二氧化碳尽量溢出,在同一天平上称量W2=725.0g 计算得:二氧化碳生成量= W1-W2=2.5g ○2酒精生成的检验:打开瓶塞,闻到有明显酒精气味。 取发酵液5ml, 加10%硫酸2ml,加1%K2Cr2O7溶液 10-20滴,颜色由黄色变为黄绿色。 左:蒸馏水5ml,颜色偏黄,透明度高 右:发酵液5ml,黄绿色,与对照管有明显差异 左图:酒精生成的检验结果 (二)思考题 现有3株不同来源的酒精酵母,请设计实验判断哪株酵母发酵酒精能力最强? 答:按实验步骤配制等量的三组醪液,加入等量糖化酶进行糖化作用,将原料中的淀粉转化为可发酵性糖,向三组糖化后的淀粉上清中加入等量3株不同来源的酒精酵母种液,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三组实验产生的CO2的质量,进行比较。产CO2越多表示发酵酒精能力越强。 (三)注意事项 1. 淀粉糖化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搅拌,直至粘度下降到一定程度,使淀粉完全糖化。 2. 检验酒精生成时需要用到H2SO4,使用时应该注意安全,不要溅到皮肤上。 3. 使用天平测量可乐瓶质质量时,应遵守天平使用规则用镊子夹取砝码。以免出现误差,导致CO2质量测量不准确。

微生物实验报告:环境中微生物

实验四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常用微生物培养基的配置方法。 2.学习并掌握各种无菌操作技术,并用此技术进行微生物稀释分离、划线分离接种。 3.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法分离微生物。 4.认识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 土壤中有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微生物,可以从中分离、纯化得到许多有价值的菌株。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常用的是平板分离法。 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待测样品经适当稀释,使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成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样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统计菌落数,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含菌数。 三、实验器材 土样10g,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平板20个,未知菌种平板,当天降雪; 平皿,涂棒,接种环,无菌200ul, 1000ul吸头,记号笔,酒精灯,取液器:1000ul 、200ul 各一支,培养箱; 0.9% 无菌生理盐水,250ml三角瓶中装99ml生理盐水,每瓶加约20粒玻璃珠,250ml 三角瓶中99ml生理盐水,作100倍稀释用。 四、实验步骤 1.配置培养基:取牛肉膏5g,蛋白胨10g,NaCl5g,蒸馏水1000ml配置培养基,调 pH至7.2,灭菌。于讲课前倒板20块。 2.采集野外样品:选择肥沃土壤,去表层土,挖5~20cm深度的土壤数10g,装入烧杯,带 回实验室;取校河水装入烧杯,带回实验室;取新积雪中间层转入烧瓶,带回实验 室。 3.制备土壤稀释液:称取土样1.0g,放入盛99ml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 用手振荡5min使土壤均匀分散成为土壤悬液(10-2)。用200ul的无菌吸头从中吸 取0.1ml土壤悬液,注入事先分装有0.9ml无菌水的试管中,吹吸3次,摇匀(10-3)。 类推制得10-4、10-5的土壤悬液。 4.涂板: 1)土壤稀释液(9块):用无菌吸头,分别吸取10-3、10-4、10-5浓度土壤稀释液100ul,较均匀地放入已写好稀释度的牛肉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用无菌玻璃 涂棒涂匀。每个浓度做3个平板。 2)单菌落划线(4块):用接种环挑取未知平班上的菌落,做单菌落划线分离,每人2板。 3)手指(1块):分别用未洗过的手指头, 用自来水打湿的手指头,用自来水洗过的手指头,用肥皂洗过的手指头和用酒精棉球擦过的手指头(不用毛巾擦)在同 一平板的不同分区涂抹(用力一致)。

酿酒实验报告

、目的 全校任选实验课《白酒和葡萄酒酿造与酒评》,是食品、生物工程类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中学过的机械、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来认识与解决各类酿造过程中的具体生产技术问题,熟悉原料的特点和生产菌种的特性,选择合理的工艺流程和操作控制要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米酒、黄酒、白酒、葡萄酒和白兰地的发酵工艺与新型白酒勾兑,以及培养学生通过用感官品评技术评价烈酒和葡萄酒酒质量,掌握品酒技能与评酒技术等。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在酿酒行业、风味食品和调味品行业以及相关的食品发酵、 酶制剂行业从事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等研究工作。 本任选实验课专门提供学生酿制米酒、黄酒、小曲白酒、葡萄酒、白兰地酿造实验条件,以及提供白酒与葡萄酒品评实践条件,把酿造学的基本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在弘扬祖国古代酒文化瑰宝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酿酒工艺及科学调酒勾兑方法,使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我国传统酿造工艺技术的博大精深,从而能利用所学知识不断提高我国酿造工艺技术水平的目的。 实验课共设7个实验项目和白酒香型分类实验,分别是:①米酒酿造②黄酒③小曲白酒酿造④葡萄酒酿造⑤白兰地酿造⑥新型白酒勾兑⑦烈酒和葡萄酒酒评与白酒香型分类。 二、原理与方案 1、米酒酿造原理 糯米(或者大米)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在根霉菌淀粉酶的作用下,先转化为麦芽糖,再转化为葡萄糖。受到酒曲里酒化酶的作用部分葡萄糖变为酒精。其味甘甜柔顺,所以称为甜酒。 2、小曲白酒酿造原理 用谷物、薯类或糖分等为原料,经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制成的酒精浓度大于20%(V/V)的一种蒸馏酒。 小曲白酒的生产分为固态发酵法和半固态发酵法两种,半固态发酵法又分为先培菌糖化后发酵和边糖化边发酵两种典型的传统工艺。广东主要的方法是先培菌糖化后发酵工艺。此工艺特点是采用药小曲为糖化发酵剂,前期固态培菌糖化,后期半固态发酵,再经蒸馏、陈酿和勾兑而成。 3、葡萄酒酿造 葡萄酒是用新鲜的葡萄或葡萄汁经发酵酿成的酒精饮料。通常分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两种。前者以带皮的红葡萄为原料酿制而成;后者以不含色素的葡萄汁为原料酿制而成。 4、烈酒和葡萄酒酒评与白酒香型分类 4.1白酒品评 白酒是一种味觉品,它的色、香、味、格的形成不仅决定于各种理化成分的数量,还决定于各种成分之间的协调平衡、微量成分衬托等关系,而人们对白酒的感官检验,正是对白酒的色、香、味、格的综合性反映。这种反映是很复杂的,仅靠对理化成分的分析不可能全面地、准确地反映白酒的色、香、味、格的特点。因此,对白酒品质的鉴定,更多地是依靠感觉器官的尝评方法来弥补其不足。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言,任何精密仪器都代替不了人的味觉和嗅觉,用气相色谱仪分析白酒类微量香味成分对1/10万g含量的物质是可测定出来的,但超过这个极限则无法检测。而人的感官对1/100万g的含量的微量成分却能感觉出来,尤其有的感觉指标是不能用数据表示的。因此虽然现代的科学仪器能把白酒的微量成分分析出来,但是仍然不能准确地测定白酒内在质量,只能作为一种辅助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取一块馒头放到口中咀嚼。口腔中的馒头要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混合。细细品尝这时的馒头,你能尝出一些甜味来。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二、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带有甜味的麦芽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牙齿的咀嚼将馒头嚼碎,舌的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混合。 三、制定计划(一)实验原理 馒头变甜应该是成分中糖类发生变化。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本实验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以及口腔中的温度为37℃的常识。控制变量唾液,以及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和舌的搅拌作用。三支试管,两个对照实验。一支试管作为实验组,另两支试管作为对照组。如果模拟牙齿的咀嚼功能、舌的搅拌功能并加入唾液,滴入碘液后,实验组的试管内没有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中淀粉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如果变成蓝色,则说明淀粉没有被分解,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没有关系。(二)实验变量的控制 两个对照实验。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唾液,实验组内加入唾液2ml,对照组试管加入2ml清水。另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馒头块的状态:实验组的馒头块用刀切碎,放入试管中并震荡试管,对照组的馒头块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整块放入试管中,并且不震荡试管。 (三)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块(三小块等大)试管(三支)烧杯(三个)盛唾液的小烧杯滴管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碘液小刀小木板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之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然后做如下处理: 将A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并震荡试管;将B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注入2ml清水并震荡试管;将C馒头放入(3)号试管,不震荡。将三支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4.5-10分钟后,取出这三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四:实施计划 按确定的探究计划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可见,(1)号试管中没有变成蓝色;(2)号试管变成蓝色;(3)号试管中的馒头块部分变成蓝色。 五、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分析实验现象,(1)号试管中滴入碘液后,没有变成蓝色,说明试管中已经没有淀粉,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了,麦芽糖没有遇碘变蓝的特性,所以滴入碘液后不变蓝。(2)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和馒头碎屑,水没有消化淀粉的作用,因此,滴入碘液后,馒头碎屑中淀粉遇碘变成蓝色。(3)号试管中只有部分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与唾液的接触不充分,只有部分淀粉被分解。由此,得出结论:说明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因为上述活动模拟了消化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1)号试管中的馒头接触到了足量的唾液,并被消化。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格式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格式 专业学号 姓名 实验一、···培养基的配制和高压蒸汽灭菌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实际用到哪些试剂、材料、玻璃器皿等都要写出,包括数量) 四、实验步骤(按照实际步骤填写,切忌抄袭) 五、注意事项(自己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 六、思考题 1、简述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2.为什么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法更有效? 3.高压蒸汽灭菌时,为什么要先将灭菌锅锅内的冷空气完全排尽? 实验二自生固氮菌的分离纯化 (这是个综合实验,请大家回顾三周来的所有操作步骤,将其整理成连贯完整的一份报告,注意每次实验的衔接,不要把其他的实验项目写进来,但也不要漏写该实验的相关步骤。)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整个综合实验有涉及到的材料都要列出)

四、实验步骤(详叙每周所做的相关步骤) 五、注意事项(自己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 六、思考题 1、划线分离时,为什么每次都要将接种环上多余的菌体烧掉?划线为何不能重叠? 2、如何从自然界中分离自己所需要的纯培养? 实验三平板培养测数法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实际操作有涉及到的材料都要列出) 四、实验步骤(详叙相关步骤) 五、实验结果 六、注意事项(自己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 七、思考题 1、平板菌落计数法中,为什么溶化后的培养基再冷却至45℃左右才能倒平板? 2、本次实验是否成功?如果失败,试分析原因。 实验四简单染色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包括菌种、染料、玻璃器皿)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结果(黏贴染色结果图片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细菌的显微形态)

六、思考题 1、简单染色要获得成功,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为什么? 实验五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包括菌种、染料、玻璃器皿)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结果(黏贴染色结果图片并判断自己分离到的菌种是G还是G+-?) 六、思考题 1、革兰氏染色要获得成功,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为什么? 2、什么情况下会导致结果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实验六放线菌的印片染色法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材料(包括菌种、染料、玻璃器皿)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结果(黏贴染色结果图片并描述放线菌的显微形态特征) 六、注意事项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格式

糯米甜酒发酵实验报告

发酵工艺实验—— 糯米甜酒发酵 xxxxxxxx xxx xxxxxxx 指导老师:xxx 一、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制作糯米甜酒。 2、学习糯米甜酒发酵的原理和方法。 3、学习糯米甜酒的鉴定、品评。 二、实验原理糯米甜酒是我国传统的发酵食品,其产热量高,酒度低,风味独特,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由于酵母不能直接利用淀粉,因此大多数的甜酒酿是将糯米或大米经过蒸煮糊化,利用酒药中的根霉和米曲霉等微生物将糊化后的淀粉糖化,将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然后酒药中的酵母菌利用糖化产物进行生长和繁殖,并通过糖酵解途径将糖转化成酒精,经长时间酿制而成的产品。三、实验材料 糯米1斤,酒曲酵母,蒸锅 1 个,多空蒸盘 1 个,托盘 1 个,纱布,筷子1双,试管 1 支,恒温箱,带盖玻璃瓶,pH 试纸,酒精计,温度计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流程: 洗米,浸泡T蒸饭T摊冷T拌酒曲T落缸搭窝T培养成熟T检测 1、洗米,浸泡:称米、洗米至水清、泡米水高出水面10cm以上,浸泡12到16小时, 至可以 用手碾碎即可,沥干水分。 2、蒸饭:在蒸锅里放上水,蒸屉上垫一层白布,烧水沸腾至有蒸汽。将沥干的糯米放在布上 蒸熟,中间掏窝方便蒸汽上行,约 1 小时。自己尝一下就知道了。没有这层布,糯米会将蒸屉的孔堵死,蒸不熟。尝一尝糯米的口感,如果饭粒偏硬,就洒些水拌一下再蒸一会。 3、摊冷:将蒸好的糯米端离蒸锅,倒在托盘中冷却至室温。间或用筷子翻翻以加快冷却。在 冷却好的糯米上洒少许水,将酒曲均匀的拌在糯米中,用手将糯米弄散摊匀,用水要尽量少。 4、落缸搭窝:转入容器,压实,中间扒一个小窝,然后密封。 5、培养成熟:置于30C的恒温箱中培养,如果米饭变软,表示已糖化好;有水有酒 香味,表示已有酒精和乳酸,即可停止保温。扭松盖子放在约80C热水中烫10min , 杀死其中的微生物和酶,停止其活动。这样,甜酒酿就制作成功。 6、检测:测定酒精度,酸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品评。 五、实验结果 (1)实测温度:21.0C; (2)酒精度:10.0; ( 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5.1 ; ( 4) pH: 3.6 ; ( 5)品评结果:有黄酒应有的香气,有醇香,但不浓郁( 22 分);甜美尚爽口,酒味较淡薄( 36 分);具有本类黄酒的风格,成分较为协调( 12分); 品评总分:70 分 六、结果分析 (1)糖的分析:大米中的淀粉转化成单糖和低聚糖,这更有利于它快速补充人体的能量,以及改变口味。主要的单糖和双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异麦芽糖。糯米酒甜度较淡,原因可能是加曲量略少。当淀粉被糖化越充分,它的糖度就越高,所以酒就越甜。还有可能在糯米拌酒药时不够均匀,导致糯米粒之间的水分含量不同,这些因素都会引起酒的糖度的变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 化实验报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取一块馒头放到口中咀嚼。口腔中的馒头要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混合。细细品尝这时的馒头,你能尝出一些甜味来。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二、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带有甜味的麦芽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牙齿的咀嚼将馒头嚼碎,舌的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混合。三、制定计划(一)实验原理 馒头变甜应该是成分中糖类发生变化。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本实验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以及口腔中的温度为37℃的常识。控制变量唾液,以及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和舌的搅拌作用。三支试管,两个对照实验。一支试管作为实验组,另两支试管作为对照组。如果模拟牙齿的咀嚼功能、舌的搅拌功能并加入唾液,滴入碘液后,实验组的试管内没有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中淀粉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如果变成蓝色,则说明淀粉没有被分解,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没有关系。(二)实验变量的控制 两个对照实验。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唾液,实验组内加入唾液2ml,对照组试管加入2ml清水。另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馒头块的状态:实验组的馒头块用刀切碎,放入试管中并震荡试管,对照组的馒头块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整块放入试管中,并且不震荡试管。

微生物学综合实验报告

综合实验报告书 (2011 ~2012学年) 实验题目大肠杆菌抗药性突变株的分离 学院名称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生物技术09-1班 姓名(学号)李顺20096224 起讫日期2011.11.26-2011.11.31 指导教师李军红 2011年 12 月 30 日

大肠杆菌抗药性突变株的分离 摘要:以实验室大肠杆菌为出发菌株, 采用梯度平板法, 利用链霉素, 尝试了对经紫外线诱变的菌株进行耐药性菌株的分离及抗性水平的确定。诱变前的大肠杆菌对链霉素有一定的抗性,。经过紫外诱变后,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抗药性增强,实验未能分离出纯种的抗性菌株。 关键词:大肠杆菌分离抗药性梯度平板法 Abstrack :By the laboratory e. coli strains for starting, gradient plate method, using streptomycin, try to the strains of ultraviolet mutagenesis resistance strains on the separ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resistance level. Mutation of e. coli before to streptomycin have certain resistance,. After uv mutagenesis, escherichia coli to streptomycin resistance to strengthen, the experiment failed to separate out of the pedigree of the resistant strains. Key words : escherichia coli isolation drug- resistance Gradient plate method 前言:本实验学习用梯度平板法分离抗药性突变株。实验基本原理是基因中碱基顺序的改变可导致微生物细胞的遗传变异。这种变异有时能使细胞在有害的环境中存活下来,抗药性突变就是一个例子。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是DNA的某一特定位置的结构改变所致,与药物的存在无关,某种药物的存在只是作为分离某种抗药性菌株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作为诱发突变的诱导物。因而在含有一定浓度抑制物药物的平板上涂布大量的细胞群体,极个别抗性突变的细胞会在平板上长成菌落。将这些菌落挑取纯化,进一步进行抗性实验,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抗药性菌株。抗药性突变常用作遗传标记,因而掌握分离抗药性突变株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便于选择适当的药物浓度,分离抗药性突变株常用梯度平板法。本实验拟采用梯度平板法分离大肠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