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入世10年中国经济发展回顾及前景展望_李善同

入世10年中国经济发展回顾及前景展望_李善同

入世10年中国经济发展回顾及前景展望_李善同
入世10年中国经济发展回顾及前景展望_李善同

2012年第3期第14卷第3期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4No.3

6月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Jun.2012

收稿日期:2012-04-18

作者简介:李善同(1944—),女,研究员,E-mail :wusanmang@https://www.doczj.com/doc/1b11818967.html,

入世10年中国经济发展回顾及前景展望

李善同1,吴三忙2,何建武1,刘明3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10;2.中国地质大学

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

3.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要:系统分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及其原因。认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

有效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促进了中国的要素成本等比较优势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紧密结合,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在入世前后中国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释放了经济增长的活力与动力。针对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认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促进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依然存在。但是,也必须看到中国已经是一个开放度很高,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取决于国内的因素,也取决于国际环境。未来10年,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相比过去

10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更加不确定。

关键词:入世10年;中国经济;回顾与展望中图分类号:F752;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70(2012)03-0001-08

2001年12月11日,中国经过长达15年的谈

判成为WTO 第143个正式成员国。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入世”)到2011年12月已有10年时间。入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重要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如何,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是本文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中国入世10年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一)入世10年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平稳增长中国入世后,经济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持续的时间长、稳定性好。1981—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其中,第一个10年(1981—

1990年)GDP 年均增长9.3%;第二个10年(1991—2000年)GDP 年均增长10.4%;第三个10年

(2001—2010年)GDP 年均增长10.5%。比较三个10年的经济增速,近10年经济增长最快,比改革开放

32年的年均增速高0.6个百分点,比前两个10年的

年均经济增速分别高出1.2和0.1个百分点。同时,从经济波动来看,第一个10年中,经济增速最高的年份是1984年,增长15.2%,最低的是1990年的

3.8%,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之间相差了11.4个百分

点;第二个10年,经济增速最高的年份是1992年,增长14.2%,最低的是1999年的7.6%,这10年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之间的差距缩小到6.6个百分

点;而近10年,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经济增速最高的年份出现在2007年,增长14.2%,最低的是2001年的8.3%,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之间仅相差5.9个百分点。

(二)入世10年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入世10年,中国积极顺应全球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的大趋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施出口拉动外向型经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积极促进双向投资,开放型经济实现了迅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1]。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11万亿元人民币增至2010年的近40万亿元人民币。2000年经济总量居世界第6位,2005年跃居第4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第3位,2010年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2位。同时,10年来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贡献和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3年4.5%增加至2009年的

12.6%,2001—2009年平均贡献率为14.6%,成为全

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经济增长贡献国[2]。

(三)入世1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入世10年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在进出口贸易、引进国外投资等方面都取得重大成绩。在贸易规模方面,中国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贸易规模从

2001年的世界第6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位。在

贸易结构方面,入世10年来中国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贸易平衡状况经历了由扩大到逐步平衡的发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2.03.018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6月

展历程,货物贸易顺差在2008年达到2981亿美元历史高点后开始回落,2009年下降到1957亿美元,2010年进一步减少到1831亿美元。在利用外资方面,入世10年,中国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全面提升,入世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6531.4亿美元,年均增长9.5%,全球排名由2001年的第6位上升至第2位,并连续18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同时,利用外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投资比例大幅度提高,2001—2010年,第三产业外商投资金额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由23.9%上升至47.3%,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则逐步下降,由2001年74.2%下降至2010年的50.9%。

(四)入世10年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入世10年,中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继续改善。2001年中国三次产业构成为14.4∶45.1∶40.5,2010年三次产业构成为10.1∶46.8∶43.1,与2001年末相比,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入世10年,中国居民收入迅速提高,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800多美元增至2010年的4000多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2366元增长到2010年的5919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01年的6860元增长到2010年的19109元。

二、入世10年中国经济发展

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一)入世后国际环境总体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

入世10年来,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总体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从经济环境来看,虽然世界经济遭受两场危机的侵袭,但总体继续向前发展,世界经济总量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2001年为31.29万亿美元,2009年为57.93万亿美元,9年增长逾85%。从国际贸易来看,2001年全球贸易总量为12.65万亿美元,2009年为25.10万亿美元,9年增长逾98%。全球经济和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为入世后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入世后外贸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

入世10年来,伴随全球经济的稳步增长,全球贸易的加快发展,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人口的增加。在1987—2007年间,随着中国进出口量的不断增加,中国进出口对GDP总量的贡献保持上升趋势,特别是2000年后,进出口对GDP总量的贡献上升态势更加明显,其中,出口贡献率从2000年的20.6%上升至2007年的27.4%;进口贡献率从2000年的13.5%上升至2007年的14.6%。2000—2007年间,出口与进口对GDP总量的平均贡献分别达到23.95%与14.15%[3]。

(三)入世时中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

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中国各地经济建设热情高涨,经济开始新一轮上升,当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4.2%。在经过几年艰苦的宏观调控后,1997年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但是遇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时国内又陷入内需不足,导致1997年、1998年、1999年经济增长率连续3年下滑,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3%、7.8%和7.6%。而后中央及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从2002年开始,中国经济摆脱了持续回落状态,进入全面回升阶段,由市场主导的、以消费升级和企业自主投资为基础的新一轮经济增长步入上升周期。经济处于增长的上升期,使中国能够充分利用加入世贸组织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四)入世前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经济效率提高

为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入世前中国完成了一系列改革,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加强了行业垄断改革,加快了对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等传统垄断行业的改革;深化了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加快推进了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加快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整个金融业的综合改革;加快了行政管理改革,减少和规范了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加快了外贸和外汇体制方面的改革;积极推进了社会保障和住房制度改革。入世前的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中国经济效率的提高,为入世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五)城市化加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进入21世纪以来,加快城市化发展成为中国重要战略选择,《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由此,中国城市化进入加快发展时期。城市化加速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从供给的角度看,城市化发展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有效提

2··

2012年第3期

高了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从需求角度看,城市化拉动了投资与消费需求。

(六)消费结构的升级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了动力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结构步入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2001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达到1042美元。根据消费经济学理论和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结构将从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居民对住房、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的需求增加,特别是汽车开始进入家庭。2000年以后,特别是2003之年后汽车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居民家庭,2000年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为0.5辆,2003年为1.36辆,到2010年为13.07辆,快速增长的汽车消费市场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由此,汽车产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下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并带动了钢铁、机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未来10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

国内外环境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持续,世界经济在较长时间内将处于再平衡阶段。同时,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正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尽管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是也面临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未来10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

第一,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可能进入中低速增长期。

尽管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好于预期,但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区域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信心恢复迟缓,房地产市场和私营经济尚未全面启动,库存调整放慢。欧洲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引发金融市场动荡,使欧洲各国经济复苏明显受阻。美国、日本、欧盟经济复苏缓慢,加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发达国家遭受国际金融危机重创,经济深度衰退,信贷增长乏力,财政状况恶化,运用信贷和财政扩张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能力受到制约,加上人口老龄化负担沉重,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形成规模还需要一个过程,未来经济增长并不乐观。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复苏较快,但通胀压力较大,经济结构矛盾突出,抵御外部冲击能力较弱[4]。

第二,全球经济面临再平衡,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将出现明显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对过去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严重冲击。金融危机既表明美国等国家过度消费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同时也表明部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过度依赖出口拉动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全球经济面临再平衡,由此全球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将出现明显变化。在供给方面,主要发达国家将进一步推动扩大出口和振兴本国制造业,并力图引领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制造业升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加快发展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在需求方面,原来刺激美英等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的因素将逐步趋弱,美英等发达国家居民将调整其消费行为,提高储蓄率,由此消费过度和投资不足的矛盾逐步调整,进口需求将下降;而发展中国家将不得不努力稳住外需,积极扩大内需[5]。

第三,经济全球化不会逆转,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将抬头。

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多重负面影响,如贸易增速放慢,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加强;金融监管加强,国际资本流动放慢;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市场的态度更加谨慎;多边贸易谈判(多哈回合)难度加大等。由此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会因国际金融危机而陷入阶段性调整中。未来由于“WTO”多边贸易体制的约束力还在,“WTO”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依然在发挥作用,国家干预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不会成为主流,经济全球化不会逆转。但是也应当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后明显萎缩的国际需求恢复到正常水平尚需时日,国际产能过剩凸显,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将进一步抬头。

第四,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受到各国普遍关注,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政治博弈和经济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受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的制约,对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更大,面临的环境代价、能源价格上涨和西方舆论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和传统能源价格上涨,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纷纷做出先导性战略安排,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力求在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领域占得先机。发达国家提出的低碳经济、碳排放交易、碳关税等理念和机制,既有积极合理的一面,也有牵制发展中国家的一面。围

入世10年中国经济发展回顾及前景展望3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6月

绕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各国共同应对的共识在提高,但在责任义务界定、发展权益维护、转型路径选择、技术资金援助等方面还会长期存在争议[6]。

(二)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环境

第一,中国将由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

根据世界银行按人均国民收入对世界各国的划分方法,世界各国可以分成四组,即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中高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按照这个划分标准未来10年我国将处于由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然而,从国际经验来看,很多国家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并不是一帆风顺,将面临发达国家和贫困国家的双重产业竞争的压力。一方面是作为竞争对手的低工资水平的贫困国家,他们在成熟产业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将对中高收入国家带来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作为创新者的发达国家,他们在那些技术变化较快的产业领域中拥有巨大优势,中高收入国家很难同他们竞争[7]。

第二,中国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成本将发生重要变化,成本比较优势将逐步减弱。

首先,劳动力供给将逼近“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将减弱。其次,土地要素等成本将快速上升。最后,战略性资源储量(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以及环境容量的不足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越来越大的制约。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少,经济增长将受到越来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将面临能源供给、生产能力、运输能力和废气排放环境容量不足的困难[8]。

第三,中国储蓄率可能将逐步回落,“高储蓄、高投资”的增长模式将面临调整。

回顾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高储蓄、高投资”带来的资本积累的快速提高和资本的不断深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未来10年中国将迎来总抚养比的快速上升,高储蓄率可能将逐步回落,过去“高储蓄、高投资”的增长模式将不得不调整。

第四,中国非农产业比重即将超过90%,面临的产业结构升级压力更加紧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明显进展,三次产业间转移取得突出成就,2010年我国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已接近90%,基本确定了工业的主导地位。未来非农产业比重增加的幅度有限,三次产业间转移的空间较小,中国迫切需要实现非农产业内部,特别是制造业内部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调带动和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第五,中国城市化仍有较大的空间,但是城镇常住人口即将超过全部人口的50%,城乡关系结构面临重大的转变。

经过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人口的比重快速增长,2010年已经达到49.6%,但是根据城市化的国际经验,城市化的峰值一般可以达到65%~80%左右,因此,未来10~20年我国城市化仍有较大的空间,仍将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但是,也必须认识到,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即将超过全部人口的50%,这意味着未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城镇社会政策体系、完善城镇治理结构的紧迫性更加突出。

第六,中国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更加紧迫。

当前,中国城乡、区域和人群之间的差距很大,尤其是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并没有出现缩小的趋势,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与此同时,虽然中国正处于社会建设大力推进时期,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较大进步,但是受发展阶段和政策及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任务日趋紧迫。

第七,中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更加强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更大。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所采取的“投资驱动、工业优先”模式在支撑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能源大量消费和污染排放量的急剧上升,资源环境问题日趋严峻。未来随着我国经济总规模的扩大,中国淡水、土地、生态环境等不可直接贸易要素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将日益强化,另外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全球资源和环境问题治理方面的责任期望也越来越高。这些都表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更加强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越来越大。

四、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展望

(一)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情景设计

本文设计两种情景以反映未来中国经济可能的发展前景,一种是基准情景(BAU,Business as Usual),即未来10年中国经济延续过去的模式发展;另一种为“加快推进改革的情景”,在该情景中,主要关注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公共支出领域、资源

4··

2012年第3期

表1未来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情景设计情景类别情景设定

基准情景1.人口总量的变化趋势外生,采用联合国所做的人口预测;

2.城市化水平及城乡人口外生,2010—2020年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

3.劳动力总量的增长外生,农业土地的供给变化外生;

4.各种国内税率保持不变,各种转移支付外生;

5.2010—2020年国际收支逐步趋向平衡;

6.政府消费增长率外生;

7.全要素生产率(TFP)外生,假设2010—202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在过去25年的平均水平的基础逐步降低;

8.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及中间投入率的变化外生;

9.未来10年世界经济保持较长时间低迷,最终逐步恢复

加快推进改革的

情景1.推进能源税、环境税改革,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十二五”期间资源税税率在基准情景的基础上逐步提高10%;

开始征收碳税,税率从10元每吨CO2逐步提高至50元每吨CO2,碳税收入主要用于企业能源效率改进、高技术行业创新的税收激励;

2010—2020年间能源利用效率平均比基准情景高1个百分点;

2.调整政府公共支出结构,适当减少建设性支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消费的增长速度略高于基准情景;

3.加大政府对于教育、医疗及科研及社会福利的投入:

提高政府对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转移支付2010—2020年比基准情景提高10%左右;

4.进一步消除劳动力城乡、区域和行业之间流动的障碍,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提高城市化质量:

2010—2020年城市化率比基准情景每年提高0.25个百分点,加快城乡劳动力的转移;

5.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垄断行业改革,调整国有企业、垄断企业的分配体系:

提高国有企业回报上缴比重,2010~2020年间逐步提高三成,用于政府公共支出;

6.完善服务业规制改革,全面推进增值税扩围,降低服务业税负:

逐步使服务业的税负降低10%;

消除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之间的差异化价格;

7.推进土地、资本等各项要素领域的改革,提高要素利用和配配置效率,促进技术创新,提高技术进步速度:

消除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在土地、资本等要素获取方面的歧视;

整体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比基准情景快0.2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的TFP比基准情景快0.6个百分点

增长率及增长源泉2011—20152016—20202011—2020

GDP增长率8.57.07.7

劳动力增长率0.50.00.2

资本增长率10.78.59.6

TFP增长率 1.9 1.9 1.9

劳动力0.20.00.1

资本 6.4 5.1 5.7

TFP 1.9 1.9 1.9

数据来源:DRC-CGE模型计算结果。

表22010—2020年的经济增长及其源泉%,基准情景

环境领域以及服务领域等方面的改革,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改革措施,促进要素合理流动,提升经济效率,改变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能源资源以及服务业发展过于滞后等一些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模拟结果分析

经济活动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在一起,前面提到中国经济未来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是相互影响

的,因此需要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经济模型来分析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情景。这里我们所采用的分析模型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发的中国经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DRC-CGE)。这一模型是递推动态的,通过求解一系列的静态均衡来模拟经济发展的动态特性,模型的模拟时间段为2011—2020年。

1.基准情景分析

在基准情景的各项设定下,中国今后仍将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根据目前的经济增长态势,“十二五”期间中国GDP增长速度为8.5%左右,2016—2020年约7.0%左右。

从经济增长的源泉看,“十二五”至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在于资本积累。资本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十二五”期间,在中国GDP平均增长的8.5%中,由于投资拉动6.4个百分点,占GDP增速的75%。2016—2020年间,由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5.1个百分点。相对于资本来说,劳动力数量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很小,“十二五”期间劳动力总量上继续增加,2015—2020年间,由于劳动力总量开始达到峰值并开始有所下降,其对GDP增长的贡献接近于零。随着劳动力数量增加和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减少,而全要素生

入世10年中国经济发展回顾及前景展望5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6月

产率所占的贡献逐渐增加,从“十二五”期间的22%左右增长到2020年的28%左右。

从经济规模看,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按2010年价格计算,中国GDP总量达到58.71万亿元,合8.7万亿美元。到2020年,中国GDP总量增加到82.45万亿元,合12.2万亿美元。从人均GDP 发展水平看,我国人均GDP在2012年接近5000美元,2015年超过6000美元(5371美元),2020年超过8000美元。

从需求的角度看,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政府公共支出的快速增长以及城市化率的提高等因素的影响,整体储蓄率将会有所下降。同时,随着金融危机刺激政策的淡出,未来10年投资率将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并将不断下降。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国际贸易逐渐趋向平衡。贸易顺差的下降、投资率的下降、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比重逐渐恢复以前的水平,并有所上升。模拟结果显示,2015年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42%左右,政府消费所占比重为15%,两项合计总消费率达到57%,到2020年居民消费比重将提高到46%。现有的发展模式表现为消费和投资的失衡。按照这一发展模式,到2020年我们的消费比重也要明显低于处于同样发展水平的国家的消费水平。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基准情景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不断降低,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到2015年,我国第一产业的比重约降低到7.8%左右,到2020年进一步降低到5.9%左右,这与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相同的。到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约提高到43.8%,“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比重提高4.1个百分点,2015—2020年期间提高3个百分点。但与世界各国的一般经验相比较,这一比重仍然较低。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相应出现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十二五”期间以及一直到2020年劳动力持续地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在“十一五”末期下降到38.4%左右,到“十二五”末期下降到33.8%,到2020年约降到28%左右。与此相对应,城市化水平也在相应提高,到2015年,城市化率达到54%左右,2020年城市化率提高到58%左右。

随着经济较快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也将相应提高。在基准情景中,到“十二五”末,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将达到3.42万元,比2007年增长超过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7300多元,比2007年增长近60%,不过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将继续扩大,2015年城市农村居民收入之比达到4.61,2020年进一步提高到4.8左右,这一结果延续了最近10几年城乡差距的变化趋势,根据统计数据计算显示,200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较1997年扩大了近40%。

在基准情景中,我国的能源消费仍将有显著增长。由于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工业比重仍然相对较高,而且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因此,尽管能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潜力,单位GDP能源消费从2005年的1.23吨标煤/万元产值持续降低到2020年的0.90吨标煤/万元产值,但能源消费总量仍将从2007年的26.56亿吨增加到2020年约56亿吨。与能源消费总量持续扩大相应,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将持续增长,排放总量从2007年的66.24亿吨增长到2020年的128亿吨。根据基准情景,2005—2020年单位GDP温室气体排放从3.07吨/万元下降到2.05吨/万元,排放强度下降了33%。这也说明如果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我国的能源需求总量越来越大,能源供给和相应的污染物排放将大大超过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因而这种增长必然是低质量不可持续的。

从基准情景的模拟结果来看,如果延续过去的发展模式,不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运行深层次的问题,经济增长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将日益凸现,尤其是消费投资关系的不平衡、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收入差距的扩大、能源的高消费、污染状况的加剧等。在这种模式下,经济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如果不能推动改革,这些矛盾将会延续下去,未来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进入高收入社会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2.加快推进改革的情景分析

与基准情景相比,加快推进改革的情景在增长的源泉、产业结构、能源与环境等多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不再过于依赖高投资率。

在加快推进改革的情景下,我国仍然可以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且增长速度甚至要高于基准情景。根据模拟结果“十二五”期间增长速度比基准情景高0.5个百分点左右,2015—2020年间整体增长速度略高于基准情景。更为突出的是,加快推进改革的情景下GDP增长的源泉开始发生本质性转变,由过去绝大部分依靠高投资的拉动转变为投资拉动与技术和效率改进并举,技术进步的贡献越来越

6··

2012年第3期

高。这正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特征。模拟结果显示,到2020年接近40%的GDP增长将来源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综合反映了技术的创新、生产效率的改进、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的提升等各种因素,这些都需要归功于改革的推动。

第二,产业结构更趋于优化。

与基准情景相比,加快推进改革的情景下的服务业比重更高,例如到“十二五”末期,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5.7%,比基准情景高1.7个百分点,到2020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0.0%,比基准情景下高3.4个百分点,可见服务业增长的速度要明显快于基准情景,这也反映了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由过去的过分依赖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转变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随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也相应改变,在各个时期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都比基准情景有所提高,2015年和2020年分别高2.2和4.2个百分点。快速发展的服务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促进了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

第三,投资、消费、净出口的结构更加均衡。

加快推进改革的情景下,政府加大对社会保障、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政府消费所占的比重比基准情景下有所上升,2015和2020年政府消费所占比重比基准情景分别高0.6和1.1个百分点。随着各种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居民的储蓄需求相对于基准情景将不断下降。到2015年,居民消费比重达到46%,比基准情景高3个百分点,到2020年,居民消费比重达到51%,比基准情景高5个百分点,而2015和2020年投资的比重则分别比基准情景下降3.3和5.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在加快推进改革的情景下,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三种需求的比重也更加均衡,居民从经济增长中得到的实惠更多。这反映了发展方式转变在需求方面的又一个重要的特征,即由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转变为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尤其是消费的拉动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一调整对于保持中国经济长期的增长潜力和减小中国经济受国际经济变化影响的风险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更快,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在加快推进改革的情景下,一方面随着服务业发展不合理限制的取消,不同类型的企业都能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平等主体,享受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小企业将得到较快发展,服务业也会加快发展的步伐,这将会扩大城镇的劳动力需求,从需求角度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创造条件。对于缩小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边际生产力的差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公共支出结构的调整和加大转移支付等制度,既直接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教育素质和职业素质,为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供给角度创造了条件。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增长更快,城乡之间的差距将有所缩小。在加快推进改革的情景下,未来10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基准情景上升了10%~20%,城乡居民收入比也比基准情景中下降5%~10%。不仅如此,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速度也有所加快。

第五,节约了资源,减少了环境损害。

加快推进改革的情景随着资源税和环境税以及能源价格的改革,能源资源的使用价格充分反映其生产成本和带来的外部性,从而带来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最终有利于能源的节约和污染物的减排。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和支出结构的优化对能源节约和污染物的减排同样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经济发展由过去单纯注重经济增长转变为更加重视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基准情景相比,“十二五”末期,能源消费总量减少14%,而到2020年能源消费量则减少25%。从温室气体排放看,2015和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分别比基准情景下降19%和33%。

五、结论

入世是中国走向全面开放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入世1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入世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且波幅最小,综合国力快速提升,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2位,对国际社会的贡献和影响越来越大,极大影响了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入世后,中国创造了进出口贸易增长最快的世界记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出口贸易国。综合表明,中国入世极大地改变中国的同时,也改变了世界。

展望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促进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依然存在。但是,也必须看到中国已经是一个开放度很高,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取决于国内的

入世10年中国经济发展回顾及前景展望7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6月

参考文献:

[1]姚景源.入世10年:成就、问题及展望[J].红旗文稿,2011(15):21-24.

[2]张宇燕,卢锋,张礼卿,等.中国入世10周年:总结与展望[J].国际经济评论,2011(9):41-84.

[3]李善同,何建武,胡枫,张少军.外贸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定量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0(29):5-6,32.[4]卢中原.“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环境[J].求是,2010(23):26-28.[5]隆国强.中国入世10周年:新的起点[J].国际经济评论,2011(4):7,105-115.

[6]裴长洪,杨志远.中国入世10年与多边贸易治理的内外环境[J].中国经贸导刊,2011(11):15-18.[7]李善同,刘云中,等.2030年的中国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8]“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应用”课题组.“十二五”至2030年我国经济增长前景展望[J].统计研究,2011(1):7-12.

Review and Prospect of China ’s Economy after Accession

to the WTO Ten Years

LI Shantong 1,WU Sanmang 2,HE Jianwu 1,LIU Ming 3

(1.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State Council,Beijing 100010,China ;2.School of Humanities &Economic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Chian ;3.The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

Abstract:China entered in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on December 11,2001.Ten years have passed.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of China ’s economic development after accession to the WTO.It argues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use of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after accession to the WTO.It is useful to promot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the elements of cost after accession to the WTO.At the same time,accession to the WTO promoted China ’s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paper also looks into the future of China ’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next decade.The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re is still the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China ’s sustained and rapid economic growth.However,compared to the past decade,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China will face is going to be more complex and more uncertain in the next decade.Key words:accession to WTO ten years ;China ’s economy ;review and outlook

[责任编辑:孟青]

因素,也取决于国际环境。未来10年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相比过去10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更加不确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可能进入中低速增长期,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抬头,会对中国的外部需求造成不利影响。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的期望和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在由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要素成本上升,产业结构升级紧迫,社会矛盾凸显,资源环境约束更加强化等一系列挑战。

根据我们对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模拟分析,如果延续过去的发展模式,不从根本上解决

经济运行深层次的问题,中国经济面临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将日益突出,尤其是消费投资关系的不平衡、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收入差距的扩大、能源的高消费、污染状况的加剧等将更加严重。如果中国能够在过去30多年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要素领域、公共支出领域、能源和环境领域的改革,不仅可以缓解和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凸显的深层次矛盾,同时也可以激发经济长期、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根据模拟结果显示,如果这些改革措施到位,中国经济不仅可以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且可持续性动力更强,产业结构将更加优化,消费投资结构、城乡关系将更加协调,资源将更加节约,环境损害将会更小。

8··

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

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 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序幕,21 世纪的新农村建设又全面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篇章。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了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阶段,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正在逐渐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全面展开。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农业基础薄弱,国家保障农产品供给平衡的能力不足;2.农业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效益不高;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矛盾还非常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还很低,农村教育、医疗、社保水平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 根据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律,发现一般情况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教育水平、基础设施、信息问题、农村金融体系、土地、资本、人口等因素,结合中国的特殊情况,总结发现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是土地、人口、农村金融,本文作者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这三大因素进行分别说明。 土地因素,这里主要是说农业耕地。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耕地不足,而且人均耕地占有量呈下降趋势。我国人均土地拥有量是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 / 4。我国的耕地面积按人均占有土地资源量计算,目前不足112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 / 4 ,即使与建国之初的水平相比,亦下降了3 / 5。更为严重的是,全国有1 / 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其中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人均耕地在016亩以下。目前,人口还在继续增加,耕地仍在不断减少,形势确实严峻,令人担忧。我国地形复杂,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山地约占3 3 %,高原约占26 %,丘陵约占1 0 %,盆地约占19 %,而平原只有1 2 %。由于山地较多和干旱缺雨地区的面积较大,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可用于农林牧渔各业的面积只占7 0 %多一点,可用于农耕的土地就更少,土地资源的地区差异较大。 由此可见,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由于人口众多,却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多地少,耕地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更堪忧虑的是,即使在这样一种土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现有的耕地面积仍然由于种种原因而日趋减少。有资料统计,从1 9 7 9年到1 9 8 9年间我国累计减少耕地3 6 7万公顷,大体相当于一个山西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崔宝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三个年头之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抱有足够的信心和满心的期待。 下面浅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的个人见解。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主要是依靠投资带动。而这种集中于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不仅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同时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在参与全球贸易分工过程中,随着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劳动力和劳动技能的持续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是资本投入与GDP产出同步增加的现状,而没有出现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因此我们不需过于担心世界经济放缓和外贸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GDP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约6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5万亿,但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主要因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延续“黄金发展期”态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的凸显、各种挑战日趋严峻的态势,社会、经济的整体转轨正在经受历史性的考验的缘故。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目前正处于调整和改革期,虽然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也只是经济增速的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衰退阶段。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

经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变化: 首先,挤出了“泡沫”,缓解了通胀压力。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效益,对此企业要引起自身发展的关注点,不可以盲目扩张的方式获取利益。 其次,结构向优化改善方向发展。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发展较为稳健。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1-5月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MI平均为55.7%,明显高于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PMI平均为48.9%-52%之间。这些方面反映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不断改善。 第三,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公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尚需巩固。另一个方面是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小企业受政策利好带动,年初曾出现短暂回升,最近三月持续回落,反映小企业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入世十年对中国的影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入世”)是中国发展的一件大事。中国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在2001年进行的年度事件盘点中,入世曾以83.2%的入选率,力压申奥成功和911事件成为当年最受中国市民关注的事件。十年过去了,每个中国人都在感受入世带来的变化。那么,今天中国城市市民对于入世的看法又发生了哪些改变呢? 2011年零点入世十周年系列调查显示:中国市民认为入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益处大于十年前预期,同比增加了15.2个百分点;但对于世贸组织本身的性质,市民界定比十年前更趋于中立,但并不妨碍市民对世贸组织的信赖(81.4%)。 改变一:入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益处大于十年前预期 零点在2001年中国入世后即在12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市民对中国加入WTO的有利预期远超过不利预期,其中市民认为加入WTO将整体有利的比例为61.9%,中立态度为29.4%,而认为整体不利的仅为8.6%。 而在入世十年后,更有77.1%的市民认为中国入世利大于弊,这一比例比十年前增加了15.2个百分点,同时认为弊大于利的比例还略有下降,仅为4.9%。可以认为,中国在入世之后的经济发展,让当初对入世持中立或消极态度的市民开始转向积极。 在2001和2011年两次调查中,我们都发现了一个共同特征:即受过较好教育、职业地位较高和收入水平较高者,对入世的积极一面更为认可。其中,2011年高学历和高收入市民认为入世利大于弊的比例(79.2%,80.8%)分别比低学历和低收入高出了17.6和5.9个百分点。 2011年的调查还显示:分别有65%和25.1%的市民认为中国是世贸规则的被动遵守者和主动制定者。而认为中国是主动制定者中,有89%认为中国入世利大于弊,这一比例比被动遵守者高出13.3个百分点。 改变二:对世贸组织的性质界定比十年前更趋中立 入世十年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益处不容否认。中国十年之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入世对中国经济体制、贸易环境及竞争意识等方面的影响功不可没。本年度调查也显示,如果用百分制来表示入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平均值达到了75分。从分布上看,近三成(26.6%)市民的打分都在80分以上。 但对于世贸组织本身,市民的心态已经不再是十年前的“一往情深”。市民对于WTO 组织性质的认知变得更加中立,诸如“全球化、国际化和世界性”(24.6%)、“公平竞争、互惠互利”(16.9%)、“协调确定成员国关系”(15.1%)等中性表述的认可程度都比十年前有所上升,而对于“对中国发展经济有好处”(8.9%)、“对中国经济文化影响大”(5.8%)等积极表述的认可程度则都出现了下降。 当然,对于世贸组织性质的认知变化并不代表市民对于世贸组织行为的否认,当前有81.4%的市民表示信赖世贸组织。因此,尽管1995-2010年,中国已经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但对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46.8%认为WTO的处理是公平的,还略高于认为不公平(43.5%)的比例。其实,市民的这种理性认识在最近两年一直较为明显,2010年零点对于美国对华征收惩罚性关税的市民调查中,也有四成人表示可以接受。

入世十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入世十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我国自1986年7月11日提出复关申请,经过了两代领导人,在长达15年的谈判后,2001 年11 月10 日, 世界贸易组织总理事会批准中国加入WT O,中国正式成为WTO 第143 个成员国,获得了分享全球化的权利。这是WT O 和多边贸易体系历史上的重要时刻, 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时刻。2011年11月是中国加入WTO 满十周年的一个特殊年份,在这十年里中国进步入了另外一个更大的竞技场,在这个与世界经济相互竞争的十年里面,中国发生了许多改变。但是无论这些改变是利是弊,中国的崛起却不再是一个预言,它已是一个事实。而今天中国在世界上已经与美国和欧盟比肩,跻身世界经济三大巨头之列。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头号商品出口国。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我国的经济都有那些积极地影响! 中国经历“黄金十年” “中国在过去十年里发生了举世无双、史无前例的变化。” ——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 中国常驻世贸组织代表团大使易小准表示,入世10年对中国来说是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黄金十年”,中国对外贸易最为活跃,成为跻身世界前列的贸易大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已经不容忽视。 “入世的核心价值表现为三方面:第一是提高了国际地位;第二是改善了发展的外部环境;第三是以开放促进了国内的改革。”中国

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说。 下面就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了解入世10年到底有那些积极的影响。 1.经济规模稳步提升,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入世后得益于开放的经济政策, 中国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 2000 年中国GDP 规模是9. 92 万亿元, 2001 年达到10. 97 万亿元, 2006 年达到21. 19 万亿元, 2009 年已经达到34. 05 万亿元。2009 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值的17%, 超过了美国的16%,中国从入世之初的世界第九大经济体快速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世界第二大贸易国。而世行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超过1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第一引擎。 所以当2011年欧洲爆发债务危机时,世界齐刷刷地将目光瞄向了中国。这与两年前全球遭遇金融危机时的情形何其相似!指望中国拯救世界显然并不现实,但这个现象却明白无误地彰显了今日中国经济在世界的重要地位。 2.贸易规模快速提升, 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出口国 入世后中国贸易发展势头迅猛。2000 年中国出口额为2 492 亿美元, 2008 年达到1. 43 万亿美元, 2009 年仍然达到1. 2 万亿美元, 2010 年前11 个月中国出口额已经达到1. 42 万亿美元。在出口迅速扩大的过程中, 中国的进口也在迅速增加。2000 年中国进口额为2 250. 9 亿美元, 2009年上升到1 万亿美元, 2010 年前11 个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经济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中 国经济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一年。回顾和总结过去五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经验,深入分析未来五年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探讨“十二五”时期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任务、基本思路和途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十分困难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面对宏观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农产品市场大幅波动、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不断出现等诸多挑战,国家持续加大农业农村投入,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1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时期前四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年均增产2.3%,是“八五”时期以来增产最快的时期:棉花生产再上一个台阶,年均产量达726.2万吨,比“十五”时期增加33.8%;油料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2008年扭转前两年生产下滑的趋势,2009年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糖料生产实现较快发展,年均增产6.6%,一举打破了“十五”时期徘徊的局面;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产品生产集中度和优质品率稳步提高,畜牧和水产品生产稳步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继续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进~步优化。 2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年均新增1369千公顷,比“十五”时期年均新增量提高20%以上。2009年,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达到6.8亿人,提前6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要求;全国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92.7%,比“十五”时期末提高11.3个百分点:全国沼气用户达3600多万户,比“十五”时期末增加一倍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9%,比“十五”时期末提高13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比“十五”时期末提高3个百分点。 3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全国“两基”入口覆盖率接近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以下,广播电视、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书屋等文化工程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扭转了“十五”时期下滑的局面;2009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口达8.3亿人,补偿支出使7.6亿人次受益,分别是“十五”时期末的4.7倍和6.2倍;2009年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4759.3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为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赢得了主动,也为“十二五”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 1 坚持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是党和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为贯彻这一指导思想,中央连续下发了7个“一号文件”,研究制定了“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分别就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等重大问题做出部署和安排,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十一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2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是党和政府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做出的重大决策。“十一五”期间,在统筹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来源:宣讲家网站报告发布时间:2011-03-15 03:12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中国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发展好,把社会建设好,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 现在我们到美国或欧洲去考察,会发现和30年前大不一样,和10年前都大不一样。我们到法国凡尔赛宫都有中文说明书, 10年前就没有,这说明中国到国外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国的各种文化、政治、经济的交流也在加强,中国到国外去的人越来越多。外国人也要为中国服务,重要的旅游景点、场所都要补上中文说明书,他们欢迎我们去学习、考察,说明中国的力量越来越大。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在调整,中国应该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一是2010年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虽然人均GDP还很少,撵上美国还要好多年的历史。但是总的GDP能在全世界由过去的几十位上升到世界第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大的事件。中国的地位也在上升,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在上升,给我们提供了大的机会。二是西方强势国家现在面临大的挑战,进入缓慢发展时期,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三是亚非拉国家、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非常希望跟中国建立友好的关系,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稳定,包括我们和这些国家进行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创造一个好的条件,为我们争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战略空间。四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深远,整个全球经济出现大调整,围绕着市场、

中国入世十年汽车行业的变化对比

汽车行业入世前后对比 摘要 汽车工业曾长期是我国的幼稚产业。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中,开放汽车市场是谈得最艰苦的内容之一。经过努力,有关部门为汽车工业争取到了宝贵的四年半的过渡期。加入WTO 前后,政府和汽车行业判断,由于中国汽车工业在研发能力、技术水平、成本价格、品牌建设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国内外普遍认为汽车产业将是“入世”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入世”10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我国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受益于持续快速发展的国内经济和迅速扩大的国内市场,再加上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应对措施得力,汽车产销规模迅速扩大,竞争力明显增强,进口车市场占有率仍维持在较低水平。目前,汽车行业“入世”承诺已经全部履行完毕,国内市场已经完全开放,汽车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已经由被动应对“入世”挑战转变为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并加快转型升级和建设汽车强国。 关键词 汽车入世十年行业变化WTO 应对措施 正文 入世变化 “入世”以来,汽车产业无论是产销规模、自主品牌建设、对外贸易、产业结构调整等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产品技术水平日益和国际接轨,汽车产品的节能、安全、环保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主流中级及以下乘用车的价格已经达到或低于国际市场,汽车出口规模大幅提高;自主品牌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自主品牌轿车市场份额已经提高到了30%左右;汽车服务体系竞争力有了明显提高。这首先受益于加入WTO所推动形成的体制环境。在这种大的体制环境下,通过政府、行业等的共同努力,以及市场环境的改善,汽车产业才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产销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入世”以来,汽车产量从2001年的230万辆左右快速增长到2010年的1806万辆年均增速为24.2%,由2001年的全球第八位提高到2010年的全球第1位,并且未来将继续保持全球第一位。①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测算,2010年汽车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4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3%,实现工业增加值9972亿元,占GDP的2.51%;汽车行业直接和直接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超过4000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12%以上;汽车行业相关税收9500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13%左右;汽车产业对机械、钢铁、电子、橡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建材等众多上游产业及金融、保险、销售、修理、拆解等众多下游服务行业表现出了巨大的带动效应。 (二)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汽车行业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技术引进等手段不断增强研发能力,自主创新取得明显成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等待处理的问题: 1、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靠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再加上在发展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时至今日,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地方都因为环境问题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当我们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制造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没有根本性转变。 3、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后, 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不断加剧的局面。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调查显示中国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增幅一直在下降,粮食产品价格下降,即使收成增产了,但收入却不见增加,地方政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农业的关注。另外,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贫富差距问题的深化,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的剧增,也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所增加。除此之外,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也较大。 4、就业和失业问题 中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个人口大国。虽然我国GDP水平已达世界前列,但人均GDP 水平在世界上始终居于落后位置。就业问题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受人民币升值,取消出口退税与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影响,沿海地区大量出口企业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情势进一步恶化。企业用工需求急剧下滑、现有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失业数量骤增。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生数目激增,求职者供过于求的现象,致使我国的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除此之外,我国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以及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这都加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这些都是中国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我国经济才可以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同样存在着不少隐患: 1、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

中国入世十年关税变化(进口)

中国入世十年关税变化(进口) 商务部长陈德铭:中国入世十年得大于失 据陈德铭介绍,这十年来中国的平均关税从15.3%下降至9.8%。同时,中国对世界开放了100多个服务贸易的部门,中国也经历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清理法律法规的工作,涉及3000多个法律法规。我们还学习运用国际贸易规则,建立可预见的对外贸易制度。我们将世贸组织的非歧视、透明度和公平竞争等原则用到了我们的经济制度中去,使我们这个社会更加重视市场意识、法治精神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 同时数据显示,在中国入世10年来,在这十年中,中国出口增长了4.9倍,进口增长了4.7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两倍多,这十年成为中国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人均GDP由当初的800美元增长到2009年2500美元,年增长10%。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进程中给各国带来互补和利益。去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口超过1.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0%,十年里中国吸收了7000多亿美元的外资,建立了34.7万个在华投资企业,各国企业在参与中国建设的同时,分享了中国市场成长的机会。此外,中国自己也开始走向世界,开始对外投资。十年前,中国对外投资不到10亿美元,而2010年中国对海外投资达到将近600亿美元。去年中国给43个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实行关税免除,对95%的进口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目前成为这些国家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对于未来10年中国的开放政策,陈德铭指出,中国对外开放的国策不会变。他认为,现在有人说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变慢了,希望中国对没有开放的领域进一步开放,比如有些现在没有开放的服务业领域。他表示,我们也正在打算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但是我们也希望其他国家能对等开放。他相信到2020年,中国会更加开放。 一季度贸易逆差情况将改变,逐步走向顺差 针对一季度我国出现10.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向记者表示,一季度出现贸易逆差是局部的,小范围的,不会改变在稳定出口的同时扩大进口的政策。他预计今后几个季度会改变小额逆差的情况,逐步走向顺差,但顺差的比例和幅度比去年有所改善。 海关总署日前发布今年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今年一季度,我国累计出现10.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是我国6年来首次出现季度贸易逆差。 对此,陈德铭指出,今年一季度小幅逆差既有长期以来鼓励进口的因素,又有国际局势动荡、大宗商品价格、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此外,今年一季度进口的价格增长17%,出口价格仅增长了9%,进出口价格不同的上涨幅度,对小额贸易逆差起了很大的作用。 陈德铭预计,在今后的二、三、四季度,不排除有个别时期会出现小额逆差的情况,但总体来讲,未来中国的情况还是合理的、小幅的贸易顺差,但顺差的比例和幅度比去年有所改善。 中国加入WTO十年进口汽车关税变化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新xx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社科1327xx 新xx成立前夕的 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预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段话正是显示出新中国的经济状况。在193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人均国民收入 66."1元。但是经过50多年的发展,到了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3711元。那么,中国在这段时间到底经历了一段什么的过程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地阅读了书本。 从大方面来讲,中国在过去60年中经济发展特征是: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除了“二五”期间出现了负经济增长外,其他时期都取得长期的告诉增长。二是经济增长波动比较大,有波动周期短。我认为这些变化时和经济体制和政策相关的。 首先要讲的是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背景是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好转工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但是同时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与其他发达国家。 二是基本上完成了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集中发展重工业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

中国入世十年的成就

国际 60 | ECONOMY International 事实表明,加入W T O 十年来,我国认真地履行了市场开放承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我国努力与贸易伙伴建立和谐关系,在自身经济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为全球经济贸易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中国已经并将继续通过自己的发展与影响体现和实践着自己的国际责任。 入世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加入W T O ,标志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我国主动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 T O 的机遇,集聚国际要素,积极融入世界生产体系,发展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贸关系,实现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如今,我国已成为规模空前、增长迅速的新兴市场,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发生根本性的历史转变。 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 加入W T O 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增势更加迅猛。2002-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以年均28.5%的速度增长,其中出口年均增长28.9%,进口年均增长27.3%,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其他主要贸易 中国入世十年的成就 体。贸易的高速增长带来对外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加入W T O 后,我国货物进出口额快速跃升,外贸额的增加几乎一年一个台阶。在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贸易结构也在逐步优化,高附加值产品的贸易比重不断提高。 加入W T O 以来的十年,是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最快的十年,也是我国产业竞争力增强最快的十年。十年间(2001-2010年),我国出口规模增长了4.8倍,进口规模增长了4.7倍,我国产业在开放中也赢得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推动产业升级、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国际地位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显著,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及国际竞争力。从总量上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世界贸易大国,并由一个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7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额仅占世界贸易总额的0.75%,排名世界第32位。加入W T O 以来,随着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在世界贸易 中的地位提升得最快。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复苏较快,成为拉动亚洲及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引擎,我国进出口占国际市场的份额得到巩固。2009年,我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占世界出口总额的9.6%,同年还取代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占世界进口总额的8.0%。2010年,我国出口及进口占世界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其中出口比重升至10.4%(美国为8.4%,德国为8.3%),进口比重提高到9.1%(美国为12.8%,德国为6.9%)。作为出口世界第一、进口世界第二的贸易大国,我国已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我国对外贸易正在深刻影响着世界贸易的趋势。 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 T O 后,通过进出口贸易,我国与世界各国实现了产品、服务和信息的互通,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繁荣,加速了国际经贸关系的调整。后危机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深入,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我国在继续发挥全球主要制造中心作用的同时,将逐步成为国内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扮演起全球产品购买者的角色。 文/陆 燕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然后 就农村信用社现在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 了探讨,并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 向进行了介绍,然后就改革中相应存在 问题,提出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建议, 希望我国农村信用社在今后不断壮大, 国有重要意义,农村经济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经济促进作用。农村信用社作为由农民入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地方性金融组织,它的服 务对象是农民,服务区域在农村,服务目标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农 村信用社建社 50 多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农村社会稳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然而,建国后成立的农村信用社都是以 行政指令组合而成的名义上的合作组织,从一开始就不符合“自愿、互助合作、民主管理”等合作制原则规范,经历了多次整顿、改革, 现在合作金融的基本属性已经所剩无几。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 农村信用社现有产权状况的多样性,农民参与农村信用社民主管理的意识低下等原因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的亏损和历史包袱严重,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变迁的国家偏好和农民的接受程度之间存在着矛盾,信用社复杂的股权结构和长期的“官办”色彩更加剧了这一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结构不断改进,农村金融竞争已经越发激烈,如何使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大潮中处于不败之地,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一、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问题 1、金融风险日益累积。由于众多历史 遗留问题,各地农村信用社都有为数不小的不良资产,随着农信社改革的不断深入,信贷风险也日渐显现,不良信贷资产额和不良资产比率也直线上升,我国农村信用社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4%,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资 产负债率甚至超过了70%。而且贷款到期转 据较多,贷款到期后,只要能收回贷款利息,诸多信用社都采取办理转据方式,有的大额贷款多次转贷,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掩盖了潜在的信贷风险。部分地区放贷收息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信用社为片面完成收息

近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多数中国的经济学家认为,无论是从GDP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工业生产的增长来看,中国经济基本上已经呈现比较明显的回落趋势,宏观调控效果明显。但是,根据谢国忠等人的分析,官方公布的GDP数据似乎与经济的总体表现不一致:三季度固定资产比上季度增长了%;商品贸易余额比上季度增加了104亿美元;M2供应量再次回升;人民币新增贷款加速增长;工业生产减速也很有限.过度投资、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不良反应开始出现,主要是企业拖欠贷款、产成品积压等问题。鉴于此,要说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软着陆还为时过早。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新一轮的经济过热,宏观调控的力度不能放松。 中国经济减速有限 GDP数据似乎表明今年中国经济会实现软着陆。2004年三季度GDP增长率为%,比预期的略高,但比2004年二季度和2004年一季度的%和%已有所下降。截止到目前,中国GDP年增长率为%,但仍远远高于过去五年平均8%的水平。鉴于上两个季度经济增长减速不明显,在我们看来,紧缩政策的效果有限,明年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增加。由于官方对去年GDP数据进行了向上修正,从%修正为%,我们调低了2004年GDP增长率的预期,从%下调至%。但对2005年的预测保持不变,GDP增长率仍为7%。 从名义值来看,2004年三季度GDP总计为万亿人民币,年增长率达到%,比二季度放慢了个百分点。然而,官方公布的名义增长率似乎与三季度的经济总体表现不一致:1)2004年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季度增长了个百分点,零售业仅下降了个百分点;2)三季度商品贸易余额达到了115亿美元,而二季度时仅为11亿美元,因此,四季度企业收入应会大幅增长。 再来看看三季度的工业情况,第一产业实际增长率为%,大概是自1990年以来增长最强劲的一个季度,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实行了农业改革政策。同时,三季度服务业增长率从二季度的%加速至%。但是,三季度制造业和建筑业总体增长率从二季度的%下降到%。 最新经济数据显示紧缩政策效果有限

中国入世十年的积极意义

中国入世十年的积极意义 摘要 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经济的活力,中国也由此跃升为制造大国,贸易总额不断攀升,但直到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的贸易额度才产生了质变。贸易的国际化是任何一个大国都绕不开的话题,世贸组织正是在此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世界贸易成为一个彼此融入的整体,受益的是整个世界,当然也包括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引入了竞争机制,贸易不再是局限于国内的地域交易,而是拓展到海外的全面竞争,企业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商品在严苛比较中脱颖而出。加入世贸组织同时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话语权也变得更重。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因中国的入世而得以提升,独特的东方文化也随着经济的扩张而得以交融,入世带给中国的影响深远而悠长。 关键词:贸易国际化入世竞争机制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生活水平文化交融 一、保持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速度 中国经济在入世前20年中的迅猛发展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成功经历。在强劲的改革措施的推动下,近10%的平均年增长率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和投资新机会,使中国变得更加繁荣。中国从闭关自守的计划经济转向一个更为市场化的贸易强国所产生的效力遍及全球经济,影响着从消费者选择到投资流动的方方面面。但飞速发展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它尤其无情揭示出中国经济体制中一些结构性的弱点,特别是在农业、金融和国有企业等方面。中国面临的矛盾一直是,而且会继续是,如何最好地保持经济增长和结构改革势头的齐头并进,因为如果其中之一停滞不前,另一个就很可能受挫,从而可能导致产生另外一系列新的经济挑战和困难。 从很多方面讲,加入WTO都是中国保持经济发展和改革速度的最佳选择。随着世界经济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和彼此关联,中国按照国际贸易规则参与世界经济对中国以及美国、亚洲和世界都变得更为关键。作为WTO成员,中国将能参与国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2014-03-21 10:12:00 来源:新华网[打印][关闭]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国务院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此,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 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990年底 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 1992年初

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 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993年,《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中国的宪法。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 1995年9月,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经过三个阶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