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史整理

新闻史整理

新闻史整理
新闻史整理

新闻史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与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历史的一些特点

一、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五个时期)

(一)从唐朝开源年间~~19世纪20年代:古代报纸

朝廷官报:主流

三种类型非法民报(小报):现于北宋后期,盛于南宋,隐现明清

合法民报(京报):现于明朝末,盛于清

(二)19世纪20年代~~19世纪90年代初:在华外报的发展与垄断期

《申报》、《新闻报》

(三)19世纪90年代中期~~20世纪10年代中期: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高潮期

维新运动:第一次高潮

革命派报刊

改良派报刊论战:第二次高潮

这一时期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表现在:

1、涌现出许多重要的报人、报刊:梁启超《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严复《国闻报》;唐才常、谭嗣同与《湘报》《湘学报》;陈少白《中国日报》;章士钊《苏报》;章太炎《民报》;于右任“竖三民”;詹大悲与《大江报》

2、影响深刻的报刊思想: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的“耳目喉舌”论;以采访独家新闻、内幕新闻和写新闻通信著称的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

(四)1915~~1927:中国现代新闻业黄金时期

内容:五四运动将新闻事业推向新高度:西方新文化、新道德、新观念、新思想广为传播;《新青年》为龙头,学生报刊为主体(启蒙报刊);大革命:思想“百家齐鸣”。

黄金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表现:1、百家齐鸣的报刊发展的热潮中,无产阶级报刊出现;

2、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报刊的新变化和共产党报刊的新发展;

3、民营的企业性大报进一步发展:北京《世界日报》,天津《大公报》,上海《申报》《新闻报》;

4、中国的广播事业诞生和通讯社事业初步发展;

5、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发展。

(五)1927~~1949:两极对立新闻事业

二、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历史的特点:

1、从事业性质上看,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具有强烈的政治性:a各种新闻媒介应政治斗争需要而产生;b政治家办报是中国新闻媒体运作的主流

2、从新闻业务上看,中国的报纸重视言论,尤其是政论(注: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是报刊政论时代)

3、从管理体制上看,机关报成为了中国的新闻传播媒介的主体。

4、从沿革的角度看,它有一个“在华外报的发展和垄断时期”

主线:政论报纸到政党新闻业

注:重点:政论时代的报刊活动、黄金时期的新闻业发展、两级对立时期共产党的新闻活动

兼顾:古代报纸、在华外报、两极对立时期的私营企业性大报

第二部分中国封建社会与古代报纸

[1] 中国早期的新闻传播情况

[2] 朝廷官报的出现与其沿革、性质及作用

[3] 非法民报的出现与其演变、特征及意义

[4] 合法民报的出现与其发展、特征及意义

[5] 对中国古代报纸的评析

一、中国早期的新闻传播情况:

中国有文字记在的新闻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一种形式是史官传播;另一种是太师采风。

中国古代报纸最早出现在唐朝开元年间

中国古代报纸大体上有三类:朝廷官报、非法民报、合法民报

二、朝廷官报的出现与其沿革、性质及作用:

出现的原因:维护封建中央集权制的需要;给各级官吏提供一定的情况。

沿革:产生于唐代,一种中央朝廷变法的政府公报性质,一种地方官员驻京机构编发的情报性质。称为“报状”“报”等。

发展于宋代:“进奏院状报”“邸报”“朝报”等,内容比唐代有所扩充。

延伸于明清:“邸报”“邸钞”,形式上有重大发展,即活字印刷

三、非法民报的出现及其演变、特征及意义:

小报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新旧党矛盾

文化进步,读书人增多,印刷技术进步

演变:产生于北宋后期盛行于南宋

特征:1、有一支专业和业余的编排、采写队伍

2、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可读性较高

3、传播迅速、时效性较快

4、小报的编发者以赢利为目的,因而小报是中国最早具备商品性质的报纸

5、客观上起到了表达舆论的作用

6、屡遭查禁,有很强的生命力

意义(从特征中找):1、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和朝政国事的封锁,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的需求;

2、办小报的目的在于赢利。报纸具有商品性和可读性;

3、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民意、舆情,有一定社会进步性。

四、合法民报的出现及其发展:

《京报》是一种以刊载朝廷宫文书为主要内容的可以公开出版发行的民营报纸,可能是因为它起初在京城刊行而得名,既有邸报的特点,又有小报的特点。

产生:《京报》的产生,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的: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愈来愈迫切,《京报》产生于明代后期,发展于清代。

特征:1、内容是官报的翻版,“宫门抄”“谕旨”“奏折”、社会新闻;

2、形式比较完备:固定的刊期、报名和形式;

3、报房自主经营管理:《京报》有专门从事编印和发行的独立机构“报房”。

五、对中国古代报纸的评析:

1、朝廷官报占主导地位;

2、古代报纸是政治的需要;

3、古代报纸只能是“古代报纸”:历史悠久,发展缓慢。

第三部分列强入侵与在华外报

[1] 鸦片战争前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的出现

第一批外文近代报刊的出现

[2] 鸦片战争后在华外报网的形成

教会报刊的发展

外文报刊的发展。

外商中文报刊的发展。

[3] 对在华外报的历史评价。

一、鸦片战争前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传》1815.8 马礼逊、米怜

报纸技巧:注重研究读者的心理,选择读者易于接受的宣传形式;文章短小、通俗

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1833.8.1 广州郭士立1834.1《新闻纸略论》

特征:重视言论、每期必有;新闻成为必备的一栏

办报特征:以“为在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权益进行辩护”为办报宗旨;擅长取悦读者;讲究宣传方式。

《蜜蜂华报》葡文1822.9.12 周刊境内第一家外文报纸

《广州记录报》英文1827.11.8 马地臣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纸商业性报纸外文报刊《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美办1831.7.28 伍德

《广东杂志》《中国丛报》《广州周报》

二、鸦片战争后在华外报网的形成:

1、教会报刊的发展:《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1868~1907,林乐知

名义上是教会报纸,但有关教会的新闻和阐释教义的文章不多,实际上是个综合性的时事刊物,热衷于介绍“西学”,在维新运动中,发表过许多关于维新变法的文章。

2、外文报刊的发展:《字林西报》,1850~1951,初名《北华捷报》,上海

反映在华英国资本家的观点和要求。

3、外商中文报刊的发展:《上海新报》,1861~1872,主要为商业贸易服务,1870采用新闻标题;

《申报》,全称《申江新报》,1872~1949,以赢利为目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商业性报纸。申报改革:改革言论;

增加新闻量;重视文艺稿件和广告;作为企业来办,商业经营原则应用于报纸管理。

其他:《字林沪报》《新闻报》《商情报道》

三、对在华外报的历史评价:

1、在华外报是“基督教东来”的结果:在华外报,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华活动的产物,是他们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是

为外国侵华政策服务的;

2、在华外报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渠道:1)将西方文明传入中国,开阔国人的眼界:a将西方自然科学技术介绍给中国b将

西方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一些成果介绍给中国;

2)将西方近代报刊观念和技术传入中国,促进国人办报的开始:a外报以其自身的实践和所刊言论,将西方近代报刊的观念传入中国b外报将西方报纸的形式传入中国c外报将西方新闻采访业务传入中国d外报将近代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传

入中国e外报将西方近代新闻事业的管理方式传入中国。

第四部分资产阶级的诞生与国人办报的发韧

[1] 国人办报的历史背景

[2] 中国早期办报思想的孕育

[3] 早期国人创办的一批近代报刊及其命运

[4] 王韬与《循环日报》

[5] 报刊政论文体的创始与报刊政论时代的开端

一、国人办报的历史背景:

内忧外患中国封建统治、外国殖民势力压制

中国资产阶级形成的需要经济力量薄弱

二、中国早期办报思想的孕育:

1、魏源“夷情备采”译报思想(《海国图志》一书提出)

评析: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抗击列强侵略活动的产物。

2、洪仁玕对太平天国新闻事业的构想:1)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2)“兴新闻官”收集舆论“以资王鉴”;3)“准卖新闻

篇或设暗柜”使“上下情通”;4)新闻“只须实写,勿着一字浮文”。

评析:重视舆论监督是洪氏新闻事业构想的核心;立足点是巩固太平天国的中央集权统治。

3、陈炽、郑观应对报纸的认识:

陈炽:认为报纸是国家致盛的武器,报馆是“国之利器”,提倡国人自己办报;

郑观应:报纸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对国计、民生和社会进步的作用,也主张国人自办报纸。

三、早期国人创办的一批近代报刊及其命运:

1、汉口:《昭文新报》的创办和夭折:

国人自办的第一家近代报纸,1873.8艾小梅于汉口创办。“奇闻轶事居多,间有诗词杂作”,因销路不佳,不到一年便停刊。

2、上海:《汇报》提心吊胆,《新报》官商合办:

《汇报》,1874,容闳创办于上海,怕惹祸,聘请英国人担任主笔,以英国人的名义办报,至1875年停刊

《新报》,1876~1882,走官商合办的道路,“官场新报”道台的嘴巴

3、广州:《述报》出版尚可,《广报》终被查封:

《述报》,1884.3.27,内容多于《申报》

《广报》,1886.6.24,邝其照,1891年因触犯广东都督被查封

4、香港:《循环日报》,1874.1.5,王韬

国人自办的第一批近代报纸,唯有王韬的《循环日报》比较坚挺。

四、王韬与《循环日报》:

王韬:中国近代史上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中国著名报刊政论家,中国报刊政论时代的开拓者。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香港

这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宣传政治主张的重要基础;

创办宗旨是“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

最大特点是每天在头版的显著位置发表一篇论说,宣传改良主义(《弢园文录外编》是中国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王韬报刊政论特点:及时论述时政;广泛的政论内容;系统的中心思想;战斗的政论文风

王韬的政论文体既继承了古代杰出政论家的特点,又有自己独特风格,无疑是对桐城派旧文风的挑战,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刊政论有很大影响

办报为“立言”:认为报纸的主编应秉公诚正、绝伦超群;报纸的文风应“直抒胸臆”、“辞达而已”

五、报刊政论文体的创始与报刊政论时代的开端:

为表达爱国主张,发表报刊政论则成了国人办报的正确选择,于是一种新的适合报刊使用的政论文体便逐步发展起来;

为政论文体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首推王韬的《循环日报》,王韬本人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杰出的报刊政论家。

第五部分维新运动与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

[1] 康有为的办报活动与办报思想。

[2] 梁启超前期的办报活动与办报思想。

[3] 时务文体与耳目喉舌论。

[4] 严复、唐才常、谭嗣同的办报活动与办报思想。

[5] 汪康年的报刊业务改革。

一、康有为的办报活动与办报思想

(一)筹备、创办《中外纪闻》和《强学报》:

《中外纪闻》:维新派在国内出版的第一家政论报纸,1895.8.17,强学会成立后,《中外纪闻》为其机关报,为中国政党报纸的萌芽;

《强学报》:1896.1,上海。两刊均在1896.1.20被迫停刊

(二)“设报答聪”思想的提出:

康有为认为,办报之所以能起到“达聪”之目的,在于它能达民隐,表达民心民情;能解蔽隔,上下通畅,政通人和;能通敌情,外情内达,知己知彼;能使皇上知四海,察世俗,耳聪目明。

二、梁启超前期的办报活动和办报思想:

梁启超生平:改良派主要领导人质疑,维新运动出色的政治宣传家,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上的丰碑,杰出的报刊活动家、深刻的新闻思想家。

前期(维新时期):跟随康有为创办维新报刊,指导维新运动

中期:1898~1912,逃往日本,作为保皇派主将同资产阶级革命派展开报刊大论战

后期:1912~ ,袁世凯分合,抵制新文化运动

办报活动:

(一)参与筹办《时务报》

《时务报》1896创刊于上海,是维新运动的一面旗帜,也是国人办报第一次高潮中最有影响的一家报纸

(二)主持《时务报》编务:1、承担繁重的编务;2、发表了大量鼓吹维新变法的文章,如《变法通议》《论报馆有益于国事》;3、改革和发展了王韬的报刊政论文体,形成自己的风格,被称为“报章体”“时务文体”

(三)遥领《知新报》编务:1897.2.22,澳门~~1901.1,共133期,与《时务报》编辑方针一致。

三、时务文体与耳目喉舌论:

1、时务文体:梁启超开创的一种通俗自由的新颖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产物。

特点:“纵笔所至,略不检束”,文体大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文条明晰”,逻辑性强;“笔锋常带感情”

2、“耳目喉舌论”的提出:

维新时期的梁启超的办报思想集中在他的新闻学处女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这一时期,梁启超的办报思想主要是“耳目喉舌论”的提出。

梁启超认为报纸作为国君和臣民的耳目、喉舌,它的作用便是“去塞求通”。认为报纸必须具备四项基本内容:“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裁政治学艺要书”。

梁启超还认为中国应大力兴办各类项的报纸,繁荣中国的新闻事业。

四、严复、唐才常、谭嗣同的办报活动和办报思想:

(一)严复:

1、严复与《国闻报》《国闻汇编》:《国闻报》,1897.10.26天津创刊,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华北地区唯一的报纸,也是维新

党人创办的第一份日报;《国闻汇编》1897.11.24,内容以刊载论说、译文及重要消息为主。

严复重要的译文《天演论》《群学肄言》最初便是在《国闻汇编》上发表的。

2、严复“求通”思想的提出:严复认为报纸的作用是“将以求通”,而达“民智”、“国强”之目的,与梁启超的“求通”

思想相比,严复侧重“通内外之情”,而梁启超则侧重“通上下之故”,严复还认为,应创立不同的报纸,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

(二)唐才常、谭嗣同:

1、唐才常与《湘学报》:1897.4.22在长沙创办维新派在湖南地区的第一份报纸《湘学报》,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

图富强为宗旨。

2、南学会与《湘报》:1898.3.7年长沙,以政论为主,发表了大量鼓吹变法维新的言论,明确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

3、谭嗣同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湘报》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和主要撰稿人,还为《时务报》撰稿。谭嗣同的办报思想

集中在1897年写的《报章文体说》和1898年写的《湘报后叙》中。

①谭嗣同认为,报贵在“新”:消息新、材料新、观点新、思想新;②报纸是“民史”“民口”,盛赞维新变法以来所出现

的报章文体,为中国新闻文体第一次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汪康年的报刊业务改革:

1、首设“专电”。重视报纸的时效性

2、版面改革的举措。《中外日报》开始用短行编排,版面分为三栏,便于读者阅读

3、经营改革的举措。改进报纸印刷,登广告增加财源

第六部分改良革命双重奏与国人办报的第二次高潮

[1] 戊戌政变后改良派的办报活动情况

[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活动情况

《中国日报》与革命派早期的报刊活动(1905年以前)

《民报》与革命派中期的办报活动(1905至1907)

“竖三民”、《大江报》与革命派后期的办报活动(1908至1911)

[3]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报刊大论战

[4] 梁启超中期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

[5]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思想

[6] 中国政治家办报传统的形成

一、戊戌政变后改良派的办报活动情况: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组织成立“保皇会”,并大力创办报刊,作为其言论机关。

日本:《清议报》《新民丛报》影响最大

内地:《时报》1904.6.13,狄楚青,上海;《大公报》1902.6.17天津;《京话日报》1904.8.16北京

港澳:《实报》《商报》《濠镜报》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活动情况:

1、《中国日报》,1900,香港。主编陈少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兴中会)的第一个机关报,及革命派创办的第一张报纸。

着重登载的文章内容:1)留学生的革命活动;2)国内革命党人的活动;3)揭露清政府的腐败和政府官员的卖国罪行;

4)开展对保皇势力的批判

《苏报》:1896.6.26,上海,日刊。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所掌握的第一份报纸。章士钊任主笔,报纸成了革命派的言论机关。

《苏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的报刊中影响最大的一家,“苏报案”是清朝政府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对爱国革命报刊进行联合镇压的严重行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1903年,陈范邀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章太炎、蔡元培为主要撰稿人之后,《苏报》发表了一系列强烈革命色彩的文章,如章太炎的《驳康有为政见书》,《苏报》的革命宣传,使清政府和帝国主义者十分震恐,他们迫不及待地勾结起来,对它进行迫害。在一场以洋人做法官,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奇特诉讼中,章太炎、邹容被处徒刑,《苏报》被“永远停刊”。

1903.8.7上海《国民日日报》;1902.12.9,上海,《大陆》,月刊,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个报刊;1904春,上海,《警钟日报》

2、《民报》与革命派中期的办报活动(1905~~1909):

《民报》1905.11.26日本东京:同盟会的第一个大型机关报,第一任主编胡汉民,介绍世界各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介绍进步文化和各种新思潮,报刊早期社会主义理论。《民报》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中心,一方面系

统完整地宣传革命思想和革命理论,三民主义是其宣传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和保皇派进行报刊大论战,双方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论战,即要不要推翻清政府,实行反清的民族革命;要不要实行民主革命,建立共和政体;要不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民生主义及土地国有。

论战1904年开始,其意义在于:1)论战使歌名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同盟会的纲领逐渐深入人心;2)论战促进了革命报刊的大发展;3)论战也促进了报刊政论文体的进一步发展

3、“竖三民”、《大江报》与革命派后期的办报活动(1908~~1911):

1)于右任与“竖三民”(以“民”字开头,一脉相承,故称“竖三民”)

《民呼日报》1909.5.15,92天;《民吁日报》1909.10.3,48天;《民立报》1910.10.11~~1913.9停刊

2)其他革命派报刊:《中国女报》《越报》《锐进学报》《大陆报》

1)詹大悲与《大江报》:1911.1.3,汉口,代表作有《亡中国者和平也》何海鸣,《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黄侃

吹响了武昌起义号角

2)其他革命派报刊:

《商务报》1909.10.8~~1910.4,武汉,

《大汉报》1911.10.15~~1926.8,汉口,民国第一张报纸武汉

《中华民国公报》1911.10.16,中华民国军政府的机关报,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权的言论机关

三、革命派与保皇派的报刊大论战:

《中国日报》与《岭南报》、《商报》的论战(规模小)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

四、梁启超中期的报刊活动和报刊思想:

(一)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的报刊活动:

1、梁启超与《清议报》:

1898.12.23,横滨,报刊业务:改革言论;刊登政治小说;首先使用了“记者”“党报”“机关报”等新闻名词。

2、梁启超与《新民丛报》《新小说》:

《新民丛报》1902.2.8,横滨:前期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后期鼓吹“君主立宪”、“开明专制”,反对革命

《新小说》月刊,1902.11,刊载新体小说

(二)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的报刊思想:

1、主要观点:1)主张报纸应脱离一党之报范围,成为一国之报,世家之报;2)主张提高报纸的社会地位;3)认为报纸

的主要职能是“监督政府”、“向导国民”;4)要促进国家的发展,必须保护人的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5)报纸应该成为舆论机关;6)一张“完全尽善”的报纸,必须具有四个条件: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立,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确而速

2、与戊戌政变前报刊思想的比较:戊戌政变前,梁启超的报刊思想主要是“耳目喉舌论”,强调报纸的作用是通内外之情

与上下之故,把报纸当作改良和加强封建统治的工具;戊戌政变之后,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更深地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影响,这时他的新闻思想就丰富多了,并且无论是报纸性质的论述、报纸功能的论述、报馆地位的论述,还是关于言论自由、舆论监督的论述,都有相当深刻的看法。

五、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思想:

1、基本要点:1)为革命办报,把鼓吹民族民主革命作为报纸的首要任务;2)高度评价报纸的战斗作用,把报纸视为政

治斗争的锐利武器;3)承认报纸的党派性,主张办报机关报作为党派“喉舌”,宣传革命的纲领、主张,并化为“常识”,让民众接受;4)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的代表和舆论的代表;5)认为报纸是“舆论之母”,不仅可以宣传革命思想,而且可以表达舆论,影响舆论,甚至可以制造舆论。

2、局限性:孙中山的“舆论之母”论,有其合理性:把报纸称之为“舆论之母”,要求革命派报刊以宣传革命主张为己

任,希望《民报》等作为同盟会的喉舌,将同盟会的纲领宣传到民众中去,使之化为一种“常识”;局限性在于:在孙中山等人看来,民众分为“先知先觉”者、“后知后觉”者,他们处处以“先知先觉”者自居,因此革命派的宣传工作做的相当不广泛,不深入。在“舆论之母”的指导下,他们不仅利用报刊宣传革命主张,而且为了配合某一次大的政治或军事

行动,大“造”舆论,甚至编造舆论

六、中国政治家办报传统的形成:

政治家办报是中国新闻媒体运作的主流。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办报是政治家办报的开始;20世纪前10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报刊活动是政治家办报传统的形成,梁启超、章太炎等人都是以政治家的身份从事报刊活动的,他们从事报刊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宣传他们各自的政治主张及治国方案。至于后来国共两党的办报人,更是一些职业政治家,他们的报刊活动是他们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刊是他们宣传政治主张、组织政治运动的工具。

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著名报人无一不是著名的政治家;有重大影响的报刊无一不是这些著名政治家创办或主编。

第七部分民国成立与中国新闻界由政论向新闻时代演变。

[1] 由政论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原因、标志。

[2] 黄远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3] 邵飘萍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4] 林白水、徐凌霄的新闻活动。

[5] 报纸副刊与文艺小报的发展。

一、由政论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原因、标志:

报刊政论时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充分发挥报刊政论的作用;政治家办报。

民国初年,中国报刊开始由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标志有两个:

1、重视新闻采访、新闻报道、新闻通讯

2、一批名记者脱颖而出(黄远生、徐彬彬(凌霄)、刘少少、邵飘萍、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

演变的原因:

1、资产阶级政党报纸的堕落:国民党报纸《民立报》与进步党报纸《大共和日报》互相攻击,甚至武斗;

2、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摧残:三种手段a高价收买,以为己用b挥舞大棒,强力镇压(“癸丑报灾”)c制定法律,严格

统制。

二、黄远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黄远生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以新闻采访和新闻通讯写作而负有盛名的记者,他是中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与刘少少、徐彬彬(凌霄)合称“民初三杰”,有深厚的中西学问基础和驾驭文字的能力。

黄远生的新闻思想:1)为“主持公理,指斥时弊”而办报;2)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3)记者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远生遗著》与“远生通讯”:

黄远生创造的一种新的报刊文体,始于1912年初以“远生”署名的《申报》上的“北京通讯”,驰名中外,影响很大。

特点:落笔政权要事,文章视野开阔,主要是政治通讯;既真实可信,又形象生动。

三、邵飘萍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邵飘萍的新闻思想在1918年以后逐渐形成,1923年《实际应用新闻学》、《新闻学总论》的出版,标志其新闻思想日臻成熟

1、邵飘萍认为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关机关”、“国民舆论代表”,新闻事业应有自己的独立性;

2、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是“社会之公人”。新闻事业的作用一是代表人民监督政府,二是唤醒和教育民众;

3、应建立民主思想的新闻法规以保护新闻自由;

4、“报纸第一任务,在报告读者以最新而最有兴味、最有关系之各种消息”

邵飘萍的采访艺术:

1、随时处于角色之中;

2、广泛交游,不惜小费;

3、千方百计,随机应变;

4、掌握心理、把握战机。

四、林白水、徐凌霄的新闻活动:

林白水:擅长写内幕新闻,最大的贡献则是把白话文运用与报刊所作出的建树;是第一位将白话文作为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人,以激烈锐猛的文字把白话文从维新派手中解放出来,面向社会的中下层民众作宣传,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徐凌霄:1916年任上海《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为两报撰写北京通讯,内容隽趣,文笔美畅。除了典型人物的详

细记述,又有一览全貌的概括分析。

五、报纸副刊和文艺小报的发展:

1、报纸副刊的发展:民国成立至“五四”运动前夕,我国报纸副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著名的有《民权报》《民立报》《神

州日报》的副刊版

2、文艺小报的泛滥:由于北洋政府实行言论禁锢政策,报纸的言论日渐退化。文艺小报便迅速发展起来,以上海为最多。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晶报》、《新世界报》、《金刚钻》、《福尔摩斯》及“鸳鸯蝴蝶派”

、《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快活林”、《时报》的“余兴”

第八部分文化运动与启蒙报刊

[1] 启蒙报刊的产生与特点

[2] 陈独秀、李大钊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

[3] 《新青年》与《每周评论》

[4] 毛泽东与《湘江评论》

[5] 周恩来与《天津大学联合会报》

[6] 启蒙报刊的业务改革

[7] 中国新闻教育的拓荒

一、启蒙报刊产生与特点:

(一)启蒙报刊是新文化运动的需要。标志:《新青年》的创办

新文化运动是清末维新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报刊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在报刊上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发起猛烈的攻击

(二)启蒙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到五四前后,以学生报刊为主体的启蒙报刊纷纷创办起来,一些学校的学生组织也办有报刊,还有个人创办的报刊。

启蒙报刊的特点:1、组织上的非党派性;2、内容上一方面猛烈地批判以孔家店为旗帜的传统文化,一方面热情地宣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主张新道德、新思想、新文学;3、风格上实行百花齐放,反对以政治势力和武力威权对学术争论的禁压,打破了封建专制禁锢思想的牢笼。

二、陈独秀、李大钊的报刊活动和报刊思想:

启蒙报刊的首创者陈独秀:

1、陈独秀的报刊活动分为四个阶段:1)1903~1914,《安徽俗话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机关;2)1915~1920上半年,

创办《新青年》;3)1920下半年~1927,筹建共产党,担任中共领导人;4)1927以后,办托派刊物。

2、陈独秀民主、科学办报态度

表现:1)以“兼容并包”的方针组成同人编辑部;2)确立以“自由讨论”、“各抒己见”为原则编发稿件(问题与主义之争);3)提倡以充分说理的精神撰写文章

3、对民主科学办报态度的评析:1)否定了封建专制主义;2)促进西方先进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引入;3)推动了启

蒙报刊的健康发展

4、以创造“青春中华”为己任的李大钊:

李大钊的报刊活动分为三个时期:1)1913~1915,从事资产阶级革命报刊活动阶段;2)1916~1919,从事启蒙报刊活动,《晨钟报》《新青年》;3)1920~1927,从事无产阶级革命报刊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新青年》与《每周评论》:

1、《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在整个新文化运动中,始终充当运动的旗帜。原名《青年杂志》,1915陈

独秀创刊于上海。

刊物的性质:前期从1915~1920上半年为启蒙刊物,宣传民主与科学;后期从1920下半年~1926,为共产党的机关刊物。

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1)以大无畏的精神向孔家店发起猛烈的攻击;2)以昂扬的斗志,倡导“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3)广泛介绍西方科学知识,进行反封建迷信的宣传

2、《每周评论》:1918,北京,陈独秀和李大钊

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1)《每周评论》和《新青年》相互配合,《新青年》重在阐明学理,《每周评论》重在批评时政;2)

五四前,《每周评论》的矛头直指封建军阀,配合《新青年》提倡新文学,反对封建复古主义。

,肆意谩骂新文化运动。《每周评论》的编者指出该小说的中心思想是“想利用强权压倒公理”并连续发表文章对其分析批判。林琴南的文章的发表是新旧两种思潮斗争尖锐化的标志。

3)五四之后,《每周评论》对运动作了强烈反映和大力支持

四、毛泽东和《湘江评论》:

《湘江评论》:1919.7.14,长沙~~1919.8上旬查封

毛泽东早期的报刊活动:1)向《新青年》投稿;2)主编《湘江评论》和《新湖南》周刊,主写“世界杂评”“西方大事评述”栏目,《民众的联合》,五四时期最具有全国影响的历史文献

毛泽东早期的报刊思想:1)报纸的作用在于传播最新思潮,推动群众运动;2)主张报刊应有战斗的风格。

五、周恩来与《天津大学联合会报》:

1、周恩来任《天津大学联合会报》主编,1919.5.4创办,7.21创刊,提出改造思想和改造社会口号

1920.1.20年《觉悟》为实际斗争服务

1921~1922年《益世报》发旅欧通讯56篇

2、周恩来早期的办报思想:1)报纸是表达心声的工具,是“千人喉舌”;2)报纸的第一原则是“考之以真实”;3)新

闻要讲究时效性。

六、启蒙报刊的业务改革:

(一)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在报刊上广泛应用:

最早的白话新闻报是由上海《申报》馆出版的《民报》;《新青年》最先提倡白话文,并身体力行。为白话文在新闻领域的推广打开了通道,并带头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新式标点符号,为许多报刊所采用。

(二)副刊改革:

第一次副刊改革:资产阶级革命派,香港《中国日报》副刊《鼓吹录》,上海《国民日日报》副刊《黑暗世界》刊登部分文学作品与正张的革命宣传相配合。

第二次副刊改革: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针对民国初年报纸副刊庸俗面貌。突破副刊消闲性质,传播新文化,出现“四大副刊”

《时事新报》副刊《学灯》,1918.3.4,曾发表《民众的联合》

四大副刊《晨报》副刊《晨报副镌》,发表《阿Q正传》

《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中国早期传播马列主义刊物中最有影响的

《京报》副刊,1918.10,邵飘萍创于北京

(三)报刊文体创新:1、政论文的创新。出现“述评”,在“时评”基础上发展而来,特点是将新闻和评论有机结合;

2、新闻通讯的改革。出现“小通讯”,既尊重新闻性,又适当运用某些文学手法;

3、“报刊杂文”的产生。“文艺性的评论”将文学的手法与新闻评论的内容结合。

七、中国新闻教育的拓荒:

蔡元培:为什么说蔡元培是中国新闻教育与新闻性研究的拓荒者?是他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对“民主办报”、“民主办学”

思想追求的结果。

1918年,蔡元培在北大政治系开设新闻学课程,聘请徐宝璜任教;

1918.10.14,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正式成立,蔡元培任会长,徐宝璜讲授理论新闻学,邵飘萍讲授应用新闻学;

徐宝璜与他的《新闻学》:中国人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对我国新闻界和新闻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九部分革命与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1] 中国无产阶级报刊的诞生

[2] 瞿秋白的新闻活动与对中共党报理论的贡献

[3] 国共合作时期的革命报刊

《政治周报》的出版

《热血日报》的出版

[4] 私营报刊的发展

《申报》、《新闻报》的发展

《世界日报》的创办

《大公报》的续刊

[5] 中国无线电广播的出现与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

[6] 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

一、中国无产阶级报刊的诞生:

(一)《新青年》改组与《共产党》月刊创办:

1、《新青年》的改组:

1919.12,陈独秀在7卷1号发表《本志宣言》,表明《新青年》向社会主义转变;

1920初,《新青年》于上海出版,1920.5,《新青年》7卷6号为“劳动节纪念号”,以大量篇幅反映各地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情况;

1920.9起,《新青年》8卷1号,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

《新青年》的改组,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报刊的诞生

2、李达与《共产党》月刊的创办:

1920.11.7~1921.7.7,上海,共七期,理论性机关刊物,李达主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竖起“共产党”的大旗,集中介绍了关于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基本知识,进行了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初步探讨。

(二)《向导》周报与中共早期报刊:

《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第一个政治机关报,1922,创刊于上海,第一任主编是蔡和森(以满腔热情从事党报编辑工作;以忘我精神从事党的报刊政论写作)。创办之初,它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宣传中共“二大”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人民革命斗争。1923.6.15广州,《新青年》季刊;1923.7.1上海《前锋》月刊

(三)《中国青年》与青年团早期报刊:

《中国青年》1923.10.20,上海,配合《向导》等党报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恽代英,肖楚才先后任主编;

《少年》1922.8.1,巴黎,理论性月刊——1924.2.1,改名《赤光》,时事评论性半月刊

(四)工人报刊的发展:

《劳动周刊》,1921.8,上海,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报纸;

《工人周刊》,1921.7,北京;

《真报》,1922.10.10,汉口,鼓动“二七”大罢工(京汉铁路大罢工),施洋被杀

二、瞿秋白的新闻活动与对中共党报理论的贡献:

(一)他的新闻活动分为五个时期:

1、1919~1920,创办启蒙报刊时期。创办《新社会》旬刊,与《新青年》、《新潮》、《国民》、《曙光》并称为五四时期全

国最有影响的五家刊物;

2、1920.10~1923.1,苏俄采访时期,受聘于北京《晨报》、上海《时事新报》,赴俄采访;

3、1923~1927,中共中央机关报创始时期,《新青年》季刊、《前锋》、《热血日报》;

4、1927~1933,中共党地下报刊,《向导》后改名《布尔什维克》,《红旗日报》的副刊《实话》;

5、1934~1935,中央苏区报刊活动,《红色中华》

(二)瞿秋白对中共党报理论的贡献:

1、党报必须具有指导性;

2、党报必须具有具体性;“三性”

3、党报必须具有强烈的群众性;

4、党报必须设立工农通讯员,建立群众发行网

三、国共合作时期的革命报刊:

1、《政治周报》的出版:1925.12.5,广州创刊,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机关报,前期由毛泽东主编。该报在打破国民党

右派的反革命宣传,维护国共合作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广东革命根据地《反击》专栏,反击右派)

2、《热血日报》的出版:1925.6.4,上海创刊,第一张中共创办的日报,创刊后,立即投入“五卅运动”,积极支持群众的

反帝斗争。

四、私营报刊的发展:

1、《申报》(史量才)、《新闻报》(汪汉溪父子)的发展:

《申报》、《新闻报》之所以在20年代发展迅速,除了以办企业的方式加强管理外,主要原因还有:1)施行“无偏无党”、“经济独立”的办报方针(“八字方针”)

2)更新设备,采用先进技术。a印刷设备的更新b通讯设备的技术条件的先进,“本报国外专电”

2、《世界日报》是1924~1925在北京创办的《世界晚报》1924.4.16、《世界日报》1925.2.10、《世界画报》1925.10.1的总

称,其历史大致分为两个时期:

1)创刊~1937.7,反帝反军阀,抗战爆发而停刊;2)1945.11~2949.2,北平解放被禁。

宣布不党不偏的办报方针,提出报纸不受津贴、不畏强暴、保持公正立场、替百姓说话,该报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态度是鲜明的。

《世界日报》的业务改革:

1)副刊。日报副刊《明珠》、晚报副刊《夜光》,张恨水主编;“世界日报副刊”,刘半农主编,鲁迅的《马上支日记》载其上;

2)版面编排。a把一些读者感兴趣的地方新闻、社会新闻、教育新闻放在头条上b标题一讲词句惊人,二讲字号特大,三讲排列醒目

3、《大公报》的续刊:1902.6.17,英敛之,天津~~1966.9.10终刊(大陆版),分三个时期:

老《大公报》(1902~1925)

新纪《大公报》(1926~1949)

新生《大公报》(1949~终刊)

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精心经营:

新纪《大公报》的成功除了三人精心经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三人提出的“四不”办报方针:

不党:原则上等视各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

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收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

不私: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不盲:不“盲从”、不“盲动”、不“盲争”。

4、比较《申报》、《新闻报》“八字”方针与《大公报》“四不”方针:

同:1)均是民族资产阶级报纸;2)方针都能使自己的报纸得到发展(发行量、营业额上升);

3)均把报纸当营业做,经济能独立;4)不偏向某一政党。

异:1)《申报》的主要目的是营利,《大公报》也作营业,但目的不是营利,而是维生;

2)《申报》是出世态度,《大公报》是入世态度

五、中国无线电广播的出现与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

1、无线电台的出现:

1)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是美国人奥斯邦于1923年创办于上海;

2)第一座国人自办广播无线电台,1926.10.1,“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开始正式播音;

3)上海新新公司创办国人自办的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2、中国通讯社在20年代的发展:

“国闻通讯社”:胡政之,1921.9,上海,20年代较有影响的私营通讯社;

“中央通讯社”:1924.4.1,广州;

“中时电讯社”:1924,《申报》经理张竹平。

六、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与拓荒一起看):

新闻理论:邵飘萍《新闻学总论》1924.6;

新闻业务:任白涛《应用新闻学》1922.11,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9

新闻史: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著作

蒋国珍《中国新闻发达史》我国新闻史研究的第一部专著。

早期新闻教育发展:上海圣约翰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平民大学、北京燕京大学、北京国民大学、国际大学、上海南方大学等大学都相继设立报学系。

第十部分十年内战与两极新闻事业的形成

[1] 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形成与改革

“中央社”、《中央日报》、中央广播电台

[2] 共产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形成与发展

国统区革命的新闻报刊:《布尔什维克》的出版、左翼新闻活动

根据地的新闻事业:“红中社”、《红色中华》报、《红星报》

[3] 私营企业报的分化与发展

史量才与《申报》改革、《大公报》的政治态度、《立报》的办报特点

[4] 抗日救亡时期革命的新闻传播活动

范长江的西北采访与延安之行

邹韬奋的新闻出版活动与新闻出版思想

一、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形成与改革:

国民党政府从一建立它的统治之日起,便开始建立包括通讯社、广播电台、报纸在内的新闻事业系统。

1、:即“中央通讯社”,是国民党新闻通讯网的中心(1924.4.1广州),1932.5,中央社改组,总部在南京,萧

同兹担任社长,他提出三条建议: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

三条措施:建立专用新闻电台的独占权利;在全国各地陆续设立分社,派驻通讯员,建立通讯网络,加强对国内问题报道的统制;“收回发稿权”,切断国内各报从外国通讯社取得新闻来源的渠道。

2、:即“中央广播电台”,1928.8.1正式播音,国民党广播网络中心,国统区各省市的广播电台也陆续建立起来。

1932成为“东亚第一台”

1928.2.1,上海,1929.2.1迁往南京

二、共产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形成和发展:

1、国统区革命的新闻报刊:《布尔什维克》的出版、左翼新闻活动

《布尔什维克》1927.10.24,创刊于上海,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瞿秋白担任主编。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本质,指出他们是一伙新军阀,还揭露国民党投靠帝国主义的罪行。

重大意义:安定了党心民心;教育党员和人民,为斗争指明了方向

《红旗》:1928.11.20,上海,前期注重鼓动性,后期加强指导性,至1930.8.14,与《上海报》合并为《红旗日报》

2、左翼新闻活动:

1)《文艺新闻》的创办:1931.3.16上海,主要内容是对反动派文艺的批判和文艺界动向的报道,是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学研究的群众组织;

21931.10.23,上海,是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学研究的群众组织。1932春,“新研”在《文艺新闻》上出了一个专业副刊《集纳》(Journalism);

3)“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的建立:

1932.3.20,在“新研会”的基础上发展建立了“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不久创办了“国际通讯社”,1934年出版《集

纳批判》周刊,

党反动新闻事业及法西斯新闻统制进行了有力的斗争。

3、根据地的新闻事业:“红中社”,《红色中华》报、《红星报》(1931年)

1):红色中华通讯社(现新华社),1931.11.7,中央革命根据地。主要任务是向全国播送新闻报道;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及塔斯社英文广播

2)《红色中华》报:1931.12.11,江西瑞金(瞿秋白)

特点:紧密配合党政的中心工作,积极组织宣传报道;坚持群众办报的方针

3)《红星报》:1931.12,中央革命根据地

特点:版面虽小,但栏目多,内容丰富;面对战争现实,面向战士实际,文章短小,通俗生动。

三、私营企业报的分化与发展:

向“社会化”方向发展,上海《时事新报》

“为社会服务”的新路,天津《益世报》

投靠蒋介石,《大公报》

转变态度,实行改革,抗日救亡,《申报》、《立报》

1、史量才与《申报》改革:

以1931年为界,办报思想分为两个时期:1)1931年之前,传统的史学观与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新闻观相结合,既强调“敢言直书”,又向往“言论独立”;

2)1931年以后,认为报纸无异于社会的一架收音机,《申报》应该“传达公正舆论,诉说民众痛苦”

《申报》改革:

1)成果最显著、影响最大的是副刊《自由谈》鸳鸯蝴蝶派——>立足于文艺的“进步和现代化”,进步文化的重要阵地

周瘦鹃——>黎烈文

2)扩大业务范围,开展服务活动:图书馆、学校、代订杂志书报、出版地图;

2、《大公报》的政治态度:

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的亲蒋导致了《大公报》要背离它续刊时倡导的“四不”办报方针,而重新确立了一条“小骂大帮忙”的办报方针。

“小骂”:只要不碰蒋先生,任何人都可以骂

“大帮忙”: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尤其是在国共两党斗争问题上,竭力为蒋先生及其反动政权鼓吹

如:“九一八事变”,采取“明耻教战”编辑方针

“一二八”淞沪会战,不予支持

蒋介石改组政府,极力吹捧

“西安事变”,全力为蒋介石效忠

3、《立报》的办报特点:

1935.9.20,上海~1941.12.24。“立场坚定、态度公正”、“对外争取国家独立,对内督促政治民主”

办报特点:1)以大报的格局安排版面,是一张大报型的小型报,比大报更为精粹;

2)以“精编”的方法组编稿件,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3)最大的特色是“报纸大众化”,通俗易懂,与群众休戚相关,和吃饭一样需要;

4)副刊富于特色。《言林》文艺性质,《花果山》(张恨水主编)《小茶馆》读者来信;

5)重视独家新闻的采访,有自己的电台,最先发表“西安事变”、“七君子”被捕,派记者跟踪“一二九”

学生请愿

四、抗日救亡时期革命的新闻传播活动:

范长江的西北采访和延安之行

1938年正式离开《大公报》为界:前期主要是在《大公报》担任记者(主要成绩);后期主要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从事新闻战线上的领导工作

1、“西北采访”与《中国的西北角》:

1935.7,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地区考察旅行,他把旅行见闻写出通讯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通讯揭露了西北地方的弊政,描述人民的悲惨生活,第一次揭露红军长征的一些真实情况,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后《大公报》将范长江的旅行通讯辑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

2、“延安采访”与《陕北行》

1937年,范长江到达西安,采访了周恩来、叶剑英。随后,到达延安采访,与毛泽东进行了彻夜长谈。毛泽东向他

详细地讲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范长江是第一个采访延安的国统区的中国记者,他在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采访中写出著名的通讯《陕北行》发表在《大公报》上,打破了蒋介石的新闻封锁,向全国人们描绘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生气勃勃的面貌,宣传了中国共产党著名领袖人物的言行和中共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范长江的旅游通讯:强烈的时代感;浓烈的感情;生动、形象的描写;具有游记散文的特点

邹韬奋的新闻出版活动与新闻出版思想

1、丰富的新闻出版活动:

从1926年接办《生活》周刊开始新闻生涯到1944年病逝,韬奋共主编、创办过《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日》、《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大众生活》(香港版)7种报刊。

《生活》周刊是他主编的第一个报刊(1925.10)

《大众生活》周刊,1935.11,上海

《生活日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后改为《生活日报周刊》,1936.6,香港

《生活星期刊》(原《生活日报周刊》),1936.8,上海

《抗战》三日刊,1937,上海

2、“新生事件”:《新生》周刊评论日本时说,日本天皇不过是有名无权的傀儡,真正的统治者是日本军部。日本总理事

组织示威、闹事,要求国民党禁止《新生》周刊发行,惩办主编和作者。国民党随即查封《新生》,将杜重远判刑。暴露了国民党亲日媚外、迫害抗日宣传的罪行。

3、伟大的“韬奋精神”:

1)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气节;

2)密切联系群众,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热心为读者服务,这是邹韬奋的办报宗旨,也是“韬奋精神”的核心:a以广大读者的利益为中心确定办报宗旨b以满腔热情做好读者工作c注重为大多数民众谋福利,不以赢利为最后目的

3)强烈的事业心和忘我刻苦的工作精神

第十一部分日战争与两极新闻事业的共处

[1] 国统区革命的新闻传播业

《救亡日报》的创办与特征

《新华日报》的创办与在武汉的宣传,“青记”的成立与在武汉的活动

“国新社”的成立及其在桂林的新闻活动

《新华日报》在重庆的斗争

[2] 解放区的新闻传播业

延安的报刊

《解放日报》的改版与解放区新闻界整风改革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建与意义

外国记者在中国的采访活动

一、国统区革命的新闻传播业

1、《救亡日报》的创办与特征:

《救亡日报》是国共两党联合创办的一张宣传抗日救亡的报纸,1937.8.24创刊于上海,社长郭沫若

宣传特点:专稿多、长稿多、特写多、新闻性较弱;坚持抗战的旗帜鲜明,有精辟的战局分析、实际的战地采访,不讲假话

2、《新华日报》的创办与在武汉的宣传,“青记”的成立与在武汉的活动:

《新华日报》:1938.1.11,汉口,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第一个机关报,社长潘梓年,总编辑华岗。在武汉期间最主要的宣传成绩是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宣传了持久战的思想,科学地说明抗战的前途,坚定了国统区广大人民坚持抗战、抗战必胜的信心。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青记”是在中国共产党支持下的国统区合法的青年记者团体,1938.3.30成立于汉口,创办《新闻记者》月刊,开办“记者之家”,设立“战地报纸供应部”

3、“国新社”的成立及其在桂林的新闻活动:

“国际新闻社”是由共产党领导下的国统区公开合法的进步新闻通讯社。1938.10.20,筹办于武汉,成立于长沙,发展于桂林。克服困难,出色地完成任务,使国际宣传处(国民党)十分满意,之后,国新社又扩大业务,开展对国内报纸的通讯服务,使得上百家国内报纸都采用该社新闻通讯。

1938.11.15迁往桂林,先后设立香港分社、重庆办事处、金华办事处

4、《新华日报》在重庆的斗争:

1938.10.25,在重庆继续出版,把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巧妙结合起来,同国民党当局进行了长期斗争:

1)在编辑上反检查:不送检;排两个不同报版,“暴检”;

2)在新闻来源上反封锁;

3)在发行上反阻扰,培养报丁、报童;

4)组织领导上,除周恩来亲自兼任董事长外,还配备党性强、水平高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

二、解放区的新闻传播业:

1、延安的报刊:

1)《解放》周刊和《新中华报》的加强:

《解放周刊》,1937创刊与延安,中共中央的政治理论机关刊物。抗日战争时期,大力宣传中共的坚决抗战的方针和全名抗战的路线,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妥协退让的方针和片面抗战的路线;

《解放周刊》还刊登文章指导各解放区的建设工作和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

1939年,中共中央改组《新中华报》,作为中共中央和陕甘宁地区政府的联合机关报

2)《解放日报》及一批新报刊的创办:

1941.5.16,创刊于延安,中共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解放区的第一个大型日报,也是我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一家革命报纸。

《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青年》与青年团早期报刊区分)、《共产党人》、《中国工人》等

2、《解放日报》的改版与解放区新闻界整风改革:

第一个阶段:1942.3~1942.8,党报版面改革

第二个阶段:1942.3~1943.3,加强党性和党的观念的教育,“克服宣传人员中闹独立性的倾向”,使报纸成为完全的党报第三个阶段:1943.3~1944.2,贯彻党的办报方针,进一步加强报刊的群众工作

附:解放区新闻界的整风,不仅在实践上促进了当时共产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而且在新闻理论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使中国无产阶级党报理论得以确立:

1)坚持无产阶级新闻的党性原则;

2)贯彻“全党办报”方针,加强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依靠全党和全体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把报纸办好;

3)正确处理新闻的政治性与真实性的关系;

4)坚持新闻为党的实际斗争服务的方向;

5)加强新闻队伍的思想建设,反对“无冕之王”的观点,树立“人民公仆”思想;

6)坚持群众办报路线,大力发展工农通讯员队伍

7)树立鲜明生动、活泼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文风,反对党八股

3、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建和意义:

1940.12.30,试验播音,广播事业诞生纪念日。

意义:是中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是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史上光辉的一页,它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从报刊、文字广播又迈进了语言广播的阶段

4、外国记者在中国的采访活动:

埃德加·斯诺与《红星照耀中国》:美国记者,1936.6~1936.10在陕北采访,他是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采访的第一个外国新闻记者,他所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

向世界报道了中国红军长征的英勇业绩、中共领袖的崇高信念,以及陕北苏区欣欣向荣的景象,介绍了中共对时局的看法以及愿意同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使中国人民争取进步的斗争赢得了世界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与《人类的五分之一》:美国记者,报道八路军进行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热情记录中国人民抗日篇章。

毛泽东:“一切反动派和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与《伟大的道路》:美国记者,记录朱德60岁以前所走过的道路,生动展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壮丽画卷

第十二部分解放战争与两极新闻事业的最后较量

[1] 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

[2] 民主报刊为争取民主的斗争

[3] 宣传“第三条道路”报刊的变化

[4] 私营报刊的最后抉择

[5] 反“客里空”运动

[6] 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7] 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8]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中心进入城市:新华社、新华广播电台、《人民日报》进入北平

一、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

(一)军事宣传战线上:

在蒋介石全面军事进攻下,共产党新闻事业暂时收缩或艰苦斗争,面对这种新的形势,中共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作了妥善的部署,加强了新华社和新华广播电台的工作,以便在军事宣传战线桑更好地发挥作用

1、改组新华社;

2、策划和部署新华总社和广播电台的转移工作

附::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撤离陕北时留下的一支40人左右的小分队,由范长江率领跟随党中央转战陕北;除担负中共中央与太行新华总社的联络工作外,还要抄收中央社及外电报道,编印《新闻简报》、《参考消息》,组织陕北战场的军事报道。

(二)土地改革宣传战线上:宣传党中央指示精神,反映广大贫苦农民拥护土地改革的情况,报道农民斗争恶霸地主的壮举,为推动土地改革的健康发展,在新闻宣传战线上,进行了一场反“客里空”运动。

二、民主报刊为争取民主的斗争:

1、重庆《民主报》的斗争:1946.2.1重庆创刊~1947.2停刊

“较场口事件”、“李公朴被杀事件”、“闻一多被杀事件”、“谴责国民党反动战争”

2、上海《联合晚报》、《文汇报》的斗争(民间报纸):

《联合晚报》1946.4.15~1947.5.25停刊: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因刊登学潮消息被国民党勒令停刊;

《文汇报》1945.9复刊~1947.5.25停刊:反对国民党实行“警管区制”

3、南京《新民报》

晚刊1946.1.1发行,日刊10月复刊~1948.7.8停刊: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立场

4、香港《华商报》(中共香港机关报)

(1941.4.8~1941.12.12)1946.1.4复刊: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抨击国民党的无耻行径

三、宣传“第三条道路”报刊的变化: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出现的“第三条道路”的报刊以1947年底为界,分为两种情况:

1947年底以前:所谓“第三条道路”是指除国民党、共产党之外的政治势力所宣扬的一种不切实际的政治主张。既不满国民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也不愿在中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而想走“第三条道路”,如储安平《客观》周刊《观察》周刊;

1948年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日益增多,情况也变得复杂起来,其中有些是以鼓吹“第三条道路”来企图挽救

国民党蒋介石反动统治行将覆灭的命运;多数则是反映美帝国主义对中国政策的改变,即眼看蒋介石政权崩溃在即,美国企图扶植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组成新党来取代蒋介石的领导。

四、私营报刊的最后抉择:

三种态度:1、鲜明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同国民党的专制统治进行斗争,站在共产党新闻事业的一边在同国民党新闻事业进行最后较量中,发挥积极作用,如《民主报》、《新民报》、《文汇报》;

2、宣传“第三条道路”,既不满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也不愿意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而想走“第三条道

路”,而当这种宣传破产后,他们多数也站到人民一边来了,如储安平;

3、从“党蒋”立场转入人民立场,如王芸生和《大公报》

五、反“客里空”运动:

是以反对不真实的新闻报道和报道中弄虚作假的资产阶级新闻作风为内容的新闻改革运动,“客里空”

是苏联剧本《前线》的一个品质恶劣,以捏造新闻为能事的新闻记者。

从1947.4~1947.9,原因是《晋绥日报》在宣传土改中出现右的倾向。

反“客里空”运动的意义:1)纠正了土地改革中的错误宣传,推动土改运动的健康发展;2)促成了解放区新闻界的自我教育,从思想上组织上纯洁了党的新闻工作队伍,大大地增强了战斗力;3)维护了新闻工作的真实性原则,既挽救了党报在群众中的威信,又丰富了党的新闻理论。

六、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毛泽东在谈话中总结了土地改革中新闻宣传工作的经验教训,肯定了《晋绥日报》反“客里空”运动后的进步,还着重对党报的作用、任务、办报的路线、方针和党报的风格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精确的阐述:

1、党报的作用、任务: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在报纸上正

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2、报纸的风格: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应有战斗风格;

3、新闻工作者要向群众学习,应轮流出去参加一个时期的群众工作,慢慢地使自己的实际知识丰富起来,使自己成为有

经验的人;

4、党的办报方针: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即“全民办报”、“全党办报”,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意义: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进一步丰富了无产阶级的党报理论,他的这些指示,对办好党报,搞好新闻工作,至今仍然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七、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

1、首先阐明了新闻工作的重要性。新闻工作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一个重要桥梁,党依靠它联系群众,指导人民,指导

各地党和政府的工作;又依靠它把人民的一切情绪反映上来,帮助党了解情况;

2、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以及马列主义观点,而且有权利考察党的政策对不对;

3、人民的新闻工作者要做好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

第一,要有正确的态度。为人民服务;

第二,必须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

第三,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第四,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毛泽东、刘少奇的讲话,和中共中央的文件,为共产党新闻事业进程发展指明了道路

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5个20分) 1、孙樵,晚唐时期。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人”。他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 这份以近代面目出现的宗教刊物,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3、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 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4、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5、中国人在国内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昭文新报》。 6、《循环日报》早期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7、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8、黄远生,他是我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报刊文体——通讯。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9、1918年12月,天津《大公报》派胡政之赴法国采访巴黎和会。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派记者采访重大国际事件,胡政之是采访这次重大国际会议的唯一的中国记者。 10、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 12、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无线电日讯》创刊,现在《参考消息》的前身。 13、抗战时期国统区两个重要的新闻团体和机构: “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国新社”——国际新闻社 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10月14日成立。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和新闻教育机构。 会长:蔡元培 导师:徐宝璜邵飘萍 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15、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中外新闻史》

《中外新闻史》 一、填空 1.《向导》的首任主编是蔡和森。 2.《中国青年》的首任主编是恽代英。 3.新华通讯社的前身叫红色中华通讯社。 4.巴黎和会中唯一的中国记者是胡政之。 5.“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湘江评论》周刊。6.外国人在我国本土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7.人类最早的新闻传播形式是口头传播。 8.世界上第一家日报是1650年在德国莱比锡创办的《新到新闻》。 9. 世界上第一家通讯社哈瓦斯社于1835 年创建于法国。10.世界上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3年9月3日创办的《太阳报》。11.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2.《国闻报》是严复创办的报纸。 13.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办的第一个机关报是《先驱》。14.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5.《新青年》杂志的创始人是陈独秀。 16.邓小平主编过的军队报纸是《红星》。 17.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主办的报纸中最有影响的是《新华日报》。18.法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是《费加罗报》。 19.第一张便士报是《纽约太阳报》。 20.雇佣马克思为驻伦敦通讯员的美国报纸是《论坛报》。 二、判断 1.我国最早的民间报纸出现于宋朝。(√) 2.我国汉代就有了邸报。(X ) 3.姚公鹤的《上海新闻史》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史专著。( X ) 4.《大清报律》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新闻法。(√) 5.中国共产党主办的第一张日报是《新华日报》。(X )190 6. 清代的新闻法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成熟、最完善的。(√) 7. 明代的邸报从不允许出现批评皇帝的内容,也绝不可能出现。(√)? 8. 上海最早的中文报纸是《上海新报》。(√) 9.在刚创办的时候,红色中华通讯社和《红色中华》报是同一家机构。(√) 10. 16世纪是世界新闻事业的“创世纪”。(X ) 三、名词解释 1.唐进奏院状报 唐代中期,在封建机构内部发行和传递的官报。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宋朝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新闻史真题整理

新闻史部分 华科 2001年 一、填空题 1、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报纸原件是< > 2、1827年创刊与广州的< >是中国大陆的第一家英文现代报纸 3、1920年,周恩来赴法国勤工俭学,行前被天津《》聘为特约记者 4、国务院批准,从2000年起,将每年的11月8日确定为记者节,是因为___成立于1937 年11月8日 5、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机关刊物《共产主义杂志》1847年9月在伦敦试刊出版。试刊封面上 印有_____ 二、简答题 1、《申报》的创刊出版在中国新闻史上有什么意义? 2、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报刊业务改革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3、分析反“客里空”运动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4、为什么说《新莱茵报》是“革命的无产阶级最好的机关报”? 三、论述题(任选一,观点明确,层次清楚,联系实际,有一定深度,1000字左右) 1、评析中国国人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的遭遇 2、分析世界通讯社产生的社会背景 2002史论 一、填空题 1、宋代,“小报”的编印者为了扩大信息来源,聘请了业余与专业的采访人员,称之为__ 2、1897年11月24日,《字林沪报》创办附张__,开我国报纸附刊之先声 3、1900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第一张报纸《中国日报》是孙中山亲自筹办的,其 社长兼总编辑是__ 4、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1922年9月13日创刊于上海,第一 任主编是__ 5、1946年2月,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在江苏淮阴成立,这是解放区第一个专门的新闻学校, 由___任校长 二、简答题 1、梁启超前期与中期报刊思想有哪些不同? 2、简述启蒙报刊时期陈独秀民主、科学的办报态度及其在当时的意义。 3、简述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新闻整风改革的经过。 4、简述“韬奋精神”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 1、评述20世纪20年代我国私营企业性报纸的大发展。 2、试论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报刊政论时代”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我国新闻业的影响。 2003年史论 新闻史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报房 2、《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3、时务文体 4、反客里空运动 5、《泰晤士报》 二、简答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

00653中国新闻事业史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 新闻史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闻史》课程研究的是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衍变规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必修课。 (二)本课程的设置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二)学习要求: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了解邸报、民报等的发展与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一、识记: 1.金石碑刻 2.“露布” 二、领会: 1.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 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 一、识记:

1.邸报 2.开元杂报 3.敦煌进奏院状 二、领会: 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与特点。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 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 一、识记: 1.小报 2.京报 二、领会: 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与主要报刊。 (二)学习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掌握《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新闻报》等主要报刊。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说 一、识记: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蜜蜂华报》 3.《中国丛报》 二、领会: 1.中国近代报业产生的特殊性、背景及其作用。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中国丛报》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

中外新闻史 重点

论述题目 1.两次国人办报的高潮(特点以及区别) 1897年后,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各地维新志士以极大的热情创办报刊。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诏书,更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报刊的飞速发展,打破了外报在中国新闻舆论界的垄断地位,使中国人的报刊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因此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的国人办报活动,史称第一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 1、报刊数量大2、办报地区广3、报刊品种多 1901年“报禁”、“言禁”开放后,中国民族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报刊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上海、武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的两大办报基地。立宪派报刊得到了发展。清政府的官报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特点:1.办报的主角已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2.各派报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发展壮大,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3.办报地区有所扩大。4.读者面大为扩大。其宣传的新闻思想有: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3.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4.认为报纸反映民意指导和影响舆论。 2.史量才的办报精神 史量才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报业资本家,经济上植根于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但在新闻思想上是一个主张继承中国传统严肃史学观点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 他主张用治史的态度办报,以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来报道新闻。 他的办报思想是中国儒家史学工作者传统的民族意识及“史家办报”理念和西方自由资产阶级自由新闻思想之揉合。 1.)报纸是在记录历史,翔实无妄的新闻,与明白公平的评论,都以真实的纪事为基础。 2.)报纸是在传承文化,开一代风气。史量才还认为报纸之高于历史,除“写真程度”为史书所不及以外,评论剖析和认识历史是其最大长处。 3.)体现出知识分子的良知,这是因为随着报业的逐渐发展,舆论风气的顿开,他认识到报纸乃舆论之公器,肩负着传承民众的心声。 办一张作为能被民众所接受的报纸,必须有独立自主精神,史量才的《申报》办报的核心就是“独立精神”。史量才和《申报》的无党无偏、不带色彩的独立精神,并不是没有自己的政治观点,只是这种观点是不以一个政党或集团的利益出发,而是以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出发。 开拓报业现代化之路:我国报业企业化开始于20 世纪初史量才主办的《申报》,始终保持经济独立,不受政治干扰。他以报纸为主线,打造文化集团,开展多种经营,进而运用收购兼并等手段实现报业托拉斯的目标,使报纸发展到一定阶段,从而迈向现代化经营的必然现象。1、重视广告与发行,大力开拓广告业务,2、不断更新基础设施,增强报纸的竞争力。 3、注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知才善用,用人不疑、使人尽其所能。 4、重视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为人民说话。 3.《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的比较 《东方时空》 《东方时空》创办之初,孙玉胜提出了“以纪实的手法反映生活,以平视的角度贴近群众”的创作理念,为栏目规划了“鲜活的、新闻性、板块式的杂志节目”的基本样式,从而形成了“纵览天下事”的《早新闻》、“浓缩人生精华”的《东方之子》、“讲述老百姓故事”的《生活空间》、富于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东方金曲榜》、迅速且详细反映国内外热点事件的《焦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汇编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一)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传播渊源 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1.非文字形式:口头传播,烽烟和旗鼓、木铎(大铃) 2.文字:利益(西周)甲骨文、金器、刻石 3.竹、露布 第二节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进奏院状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手抄新闻——开元杂报 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 1.古代报纸起源的几种说法。周朝说、汉朝说、东晋说 二.孙樵和开元杂报 三.敦煌的进奏院状 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一.邸报的出现和有关邸报的制度。 宋太宗设都进奏院正式发行邸报。快件:急脚递,摆铺“定本”制度:经过官方审定的邸报。二.民间小报的诞生与发展 意义: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2.冲破封建王朝对新闻体制的专制。 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 一.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二.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明代邸报的发行日刊,小册 传播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 2.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 3.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急选报:中国最早的印刷报纸(现存) 4.起义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 竹筹、揭帖、旗报、排报 第五节清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 清代官方新闻转播制度 1.发行渠道:通政使司——六科——提塘 (收受)(发抄)(抄传发行) 2.清代提塘分京塘和省塘 3.官报的内容:官门抄:朝廷的动态消息。 上谕:臣僚章奏: 4.提塘报房:雍正 5.小报(小抄):非法报纸(被禁)清何遇恩、邵南山 二.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民间报房出现在乾隆中叶以后的事,以“公慎堂”为最早,聚兴,公兴两家开业最早,创于咸丰年间。 三. 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 四. 古代报纸没落的原因 主观: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而采取压制政策。

(2020年7月整理)中国新闻史试题.doc

第一章 1.最早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 2,两汉和魏晋时期。首都长安设有工地方官员和周边属国通奏报,待朝宿的____ 3,3为了能几时的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的传播魏蜀吴十分重视______ 4. 为了及时的传递军事信息,_____这种船舶报进的媒介被进一步的发展5两份_______的价值,在于为我们十足的的提供研究进奏院的关键物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1木铎2、露布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7、邸报8、小报 三.单选题(每题2分共6分)1露布主要用于_______法令C 战争的胜利的消息D报道征兵的名单2_____是发出高皇帝谕旨奏章的机关A 通政司B进奏院C提塘D六科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 清代管报的读者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 B 清代官报基本上有们抄和上谕两部分组成 C 清代官报通常被称为邸报 D 六科由户,礼,兵刑工的六科组成四.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三国使其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有____A 木简B竹简C简牍D帛和纸 2戈公振十分肯定两汉时期有邸报的根据是_____ A 他发现文献记载B他推测其肯定性C汉以有唐代以后你刊发邸报的邸D 汉书中有记载燕王在封地获知首都的与领军的调动的记载3报部主要内容有_____ A 皇帝的起居,召旨B管吏的任免事项C臣僚的奏章D其他重要的军事信息方面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开元杂志实际上称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两份报纸B敦煌进奏院状在外国的图书馆里C进奏院状近似与16世纪欧洲诞生的新闻纸但比大遭遇800年D唐代的进奏院状与宋代的有很大的差别5唐代的传播活动主要用于军事的是____ A 武士传播活动B官方传播晃动C士人们的传播活动D民间传播活动 五.解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2宋代邸报的管辖机构是什么?它的主要职责是什么?3宋代邸报有哪些主要内容?4宋代" 小报" 有哪些基本特点? 5明代邸报的传递和发行主要通过哪些环节? 六.论述题(10) 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答案 一(1)甲骨(2)邸(3)驿传活动(4)烽火(5)敦煌进奏院状 二(1)他是我国特有的古代传播媒介(2)、汉代皇帝制书用玺封,但媒介(2)、汉代皇帝制书用玺封,但赦令赎令均露布下州郡,《文心雕龙》所谓“露版以宣众,不可使义隐”公代臣民上书于君主,不缄封的都称为露布,是别于封缄而言的;汉末也把军中檄文称为露布;、北魏迄唐代,用兵获胜向上奏捷的文书也称为露布. (3)开元年间,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4)。《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原件为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这份报纸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长97公分,宽28.5公分,无报头,共2000余字,用毛笔抄写,是驻地在敦煌地区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从当时朝廷所在地陕西凤翔发回敦煌的。内容以报告张淮深派出的官员在朝廷为自己申请旌节的进展情况为主。发报人自称夷则,是张淮深派驻朝廷负责官报抄传工作的进奏官。这份报纸被封存在敦煌石窟达1000年之久,1907年才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运往伦敦。1983年经中报纸,并

中外新闻传播史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试重点 3?古代中国手书新闻传播 汉代:邸报一一唐代:进奏院状一一宋代:定本制度/民间小报 6.日报的诞生 ①德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家日报:《新到新闻》(1656年,德国人蒂莫苔斯?里兹赫在莱比 锡创办) 《莱比锡新闻》,1660年,莱比锡印刷局长创办,这份周报3年后改为日报出版,德国以及 世界上第二家日报。 ②英国第一张日报:《每日新闻》(1702年3月11日,爱德华?马莱特创刊) ③法国第一家日报:《法国新闻》(1777年元旦,雅克?布里索在巴黎创办)第二节集权主义理论及其来源 1. 历史渊源:柏拉图,韩非子,马基雅维利都认为政府控制报业是必然的。 第三节专制政府控制报业的各种手段 ①特许出版制度 1538年,亨利八世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出版制度,规定所有出版物均需事先经过特许。1694年才被最终废除 ②新闻检查制度 定义:在新闻报道发布之前,必须经过有关当局审阅,以预防危险的或反政府的内容。 ③知识税 定义:是在18世纪初发明的一种控制手段。其具体的做法是通过向报纸,纸张,广告等知 识产品征税,以提高新闻出版物的售价,限制报刊的发行,从而达到寓禁于征的目的。 ④津贴制度 定义:政府用大量金钱收买非官方著名报人或重要报刊发行人,以加强宣传效果,从而更有 力的控制舆论。 ⑤严刑峻法 第四节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1 ?约翰?弥尔顿(英国伦敦人)的《论出版自由》 ①1644年初次印行,是弥尔顿对国会质询的答辩词。 第三章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 1. 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的思想准备(思考题) 本杰明?富兰克林 ①1730年,创办《宾夕法尼亚报》 ②在此报上登载政治漫画“蛇的漫画”(用简洁凝练、触目惊心的形象激起读者的情绪达到 良好的传播效果。) 托马斯?潘恩一一《常识》,《危机》的背景,意义,内容 3.爱德华?开夫——《绅士杂志》

外国新闻传播史要点整理

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起源和轨迹 一、古代新闻传播发展的三个里程碑及其意义: (一)语言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应付大自然的威胁能力增强和共同劳动 2、人类思维能力加强 3、加快了人们信息交流的传输和接收速度 (二)文字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第二个重要的里程碑。 1、标志人类传播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到来。 2、突破口头传播受时空限制的束缚 3、促进人类的社会化进程 (三)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传播史的第三个重要的里程碑。 使得大量而迅速的复制信息成为可能,进而可以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这就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发展。新的思想、新的信息随着印刷时代的到来变成了统治者无法遏止的潮流。 二、古罗马时代的《每日纪闻》 ?公告式的,即原始形态的官方公报。 ?公元前59年,尤里乌斯?凯撒当选为罗马执政官后,下令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制木板上。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 ?创设目的:争取舆论的支持,扩大政治影响。 ?意义:沟通了统治机构的内部联系,发挥了维护帝国统治的作用。 三、新闻信 ?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广的手写传播形式 ?官方的新闻信——传递政情军情的性质;私人的新闻信——记述重大事件和人物、生活、民俗等。 四、西方报刊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P6) 1、封建集权制下的“官报时期” 2、新闻自由条件下的“党报时期” 3、“商业报刊时期”(又称自由报刊时期)

英国新闻传播史 一、《牛津公报》 ?1665年11月16日创刊,是英国第一家真正的报纸。 ?第一种单页纸式的,刊载新闻的,定期出版的印刷品。 ?意义:为世界报纸奠定了标准的出版模式,也给当时的读者带来了新的视觉冲击。 二、《每日新闻》 ?是英国第一家日报,于1702年由马利特在伦敦创办。 ?意义:新闻的连续发布,编辑部的组织和工作效率也都必须发生较大变化。?第一个提出客观报道 三、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P22) ?核心主张:阐述了出版自由思想,猛烈抨击了出版检查制度的弊端,强调人民的言论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三个要点:1、对出版物实行检查是违反理性的,充满着悖论 2、强调革命者决不能因集团利益而自食诺言,重复封建王朝钳制出版的政策。 3、第一次明确提出,言论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解读:他这些主张,实际上以三点为前提: 其一,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凭自己的理性可以辨别真伪正误,而要运用这种才能,人们就必须不受限制地去了解别人的思想和观点。 其二,自由地持有主张和抒发意见,乃是人生与生俱来的权利。 其三,真理是肯定的,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并且只要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真理本身就具有战胜其他意见而存在下来的无可比拟的力量。?从此论点出发,西方形成了“观点的自由市场”和“真理自我修正过程”的观念,这是关于自由报刊理论的基础,是西方新闻自由理论的基石。 四、知识税制度的建立和废除(P24) ?1712年5月16日,英国国会通过印花税法案。印花税法案还规定征收广告税和纸张税。印花税、广告税和纸张税被统称为“知识税”。 ?英国国会于1853年取消广告税,1855年取消印花税,1861年取消纸张税。?“知识税”的废除,使英国报业卸下了承负了一个多世纪的沉重的经济包袱,因而活力倍增。

《中国新闻史》100个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重点报刊76个名词解释 1.“朝报”(附开元杂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亡,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继续。 2.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驻京官员的表现。唐代进奏院状新闻内容很多,但只送节度使(观察)使本人阅读,无复本。因此,从唐代进奏院状只是一种半官方性质的情报,与宋代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3.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唐宋、明清有所发展,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军事战报等。 4.小报---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传播媒介,是宋代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最早出现于北宋末,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由部份胆大官吏透露出人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以朝报形式叫卖于街市。作为非法信息载体,一直受到政府压制打击,却始终未能根绝。 5.“京报”---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与近代报刊最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始于乾隆,清中叶后日趋盛行。内容仍局限于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但有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公开销售于民间,与以前邸报只在官员各衙门中传阅全然不同,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6.《察世俗每月统计考》---1815年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米怜,马六甲,宗教宣传性质的中文月刊,作为他协助马礼逊对华主要的传教工具,揭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页。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解释教义,介绍天文地理、各国概况和西方近代科技实用知识,发表我国最早的报刊新闻图画,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未涉及政治时事问题。宣传上“附会儒学”,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期刊封面印:“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主编署名“博爱者”。1821年因主编米怜病重而年终停刊。 7.《东西洋考》---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广州,宗教内容已退居其次的宗教性报刊。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宣传中外人士间的行为准则,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重视贸易活动,刊登过中外进出口贸易的物价表。所载《新闻纸略论》是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每期有目录,栏目较固定。宣传上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编的署名是“爱汉者”。1838年停刊。 8.《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1822年葡文周刊,主编安东尼奥,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的政府机关报,我国第一份外文报纸。附数种增刊,一年后因执政党被**而停刊。 9.《广州记录报》/《广东纪事报》(Canton Register)---1827年英商马地臣和美商伍德,广州,商业性报纸。双周刊~周刊。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评论,关于中国的新闻和材料占相当多的篇幅,影响很大。有强烈政治色彩。竭力为鸦片战争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华采取强硬政策。迁往澳门出版,鸦战后迁往香港,改名《香港记录报》,1863年停刊。 10.《遐迩贯珍》(Chinese Serial)---1853年,英国传教士麦杜斯,香港。马礼逊教育会出版, 香港中环英华书院印刷。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 报刊,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仍沿用线 装书的装祯形式,发行到广夏福宁上等地。刊有 中英对照目录。内容不同于鸦片战争前中文期刊 的地方在于重点放在时事新闻方面,其次是文化 知识介绍,宗教宣传所占比重很小。总体上站在 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但报道中国内部消息 不必顾忌清政府干涉,能较客观、公正。广泛介 绍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副刊《布告篇》 上刊登的各类广告是我国中文报刊上首次出现 收费广告。在《遐迩贯珍》上消息、短讯、通讯、 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也出现连续 报道的形式,与以前的中文期刊相比,在新闻业 务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11.《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字 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1850年, 英商奚安门(Shearman)创办并任主编,字林洋 行发行。商业性周刊,周六出版,对开一张,上 海的第一份近代报刊。主要刊登商业性材料,后 被指定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公署文告发布机关。反 映英商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英国政府的观 点,被视为“英国官报”。1864年《字林西报》 创刊后,《北华捷报》转而成为该日报的星期副 刊,继续出版,影响减小。《字林西报》十分重 视新闻报道,在中国边远地区聘有通讯员,曾一 度获得独享路透社电讯的特权,报道面广,信息 及时,内容丰富。重视言论,经常对中国政局与 中国关系发表意见。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 影响较大。此二报政治上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 业,恶毒攻击和歪曲报道太平天国革命与小刀会 起义,既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也为其他外国侵略 者辩护。 12.《六合丛谈》--- 1857年上海,英国伦敦会 传教士亚历山大&S226;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墨海书馆出版,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 月刊,非纯粹宣传基督教教义的刊物,综合性期 刊。本意似乎想把它办成新闻性刊物,又想使所 有人成为自己的读者,宗教宣传、自然科学、商 业行情、中外新闻都有一些,结果弄成了大杂烩。 发行区域大,但实际发行量非常有限,一年后停 刊。 13.《上海新报》---1861年,字林西报馆,伍 德、傅兰雅、林乐知等,上海最早商业性中文报 纸。初为周刊,两个版面,一版商业信息和新闻, 二版全为商业性内容。后改周三刊,扩为4版, 二版刊有新闻偶尔有言论,其余三版全是广告、 船期、行情等商业信息。将商业信息放在首要地 位。当时正是太平军进军上海之际。江南地主乡 绅纷纷避难于上海租界,特别关心太平军的进 展。该报于是刊登了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 使报纸销路日增。言论不多,但曾长篇连载吹捧 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外国雇佣军为“常胜 军”“功绩”的文章,反动立场昭然若揭。 14.《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中国教会 新报》周刊,(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任主编, 宗教内容为主,教友中影响。)1874年9月第301 期改名《万国公报》,读者扩展到社会各界人士, 内容改以时事为主,针对当时出现的洋务运动和 维新思潮,殖民势力希望社会变革沿着列强期望 的道路发展,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科技知识。尽 管很难左右中国社会内部的变革,但对中国知识 界的影响很大。 15.《申报》---旧中国最有影响的一家报纸。第 一家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一直由中国人主持 笔政的。1872年初创两日刊,与《上海新报》 的时效竞争中改日刊。英商美查(Ernest Major) 办报目的完全为赚钱因此毫不犹豫让中国文人 做编辑。经营上采取销售的营销策略。业务上作 了改革①重视报纸言论。认为“利”和“义”并 不完全对立。申报有些言论,或为中国富强献计 献策,或对鄙规苛政口诛笔伐,从启迪民智角度 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②重视新闻真实性。申 报在一系列战争中报道的真实信息为自己赢得 声誉。③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在版面上特辟文 艺类作品的篇幅。 16.《字林沪报》和《新闻报》---《字林沪报》 创刊于1882年,字林洋行主办。《新闻报》创刊 于1893年中外合资到后来股权全部归英商丹福 士所有。两报吸取《申报》经验,聘中国人为主 笔,吸引读者《字林沪报》创办我国报纸第一个 副刊《消闲报》,开报纸副刊的先河。《新闻报》 则采取低于申报的价格推销和赠送石印画报的 办法争取读者,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 格局。不仅在上海,而且在全国占据着报业的龙 头地位。 17.《澳门新闻纸》---1838林则徐广东禁烟, 选澳门“探访夷情”,派人搜集外报,聘通外文 的国人,秘密翻译《广州周报》和《广州纪事报》 两家英文周报以及新加坡、孟买、加尔各答、伦 敦、悉尼等地出版的报纸中有关鸦片贸易和其他 方面的消息、言论,提供给清廷和军方,作为制 定对外政策的参考。翻译材料汇集成册,被称为 《澳门新闻纸》。现存6册,有人称之为我国最 早的译报。 18.《沙架免度新录》---1856年加利福尼亚萨 克拉门托(Sacramento),大量华侨聚居于此。 此前,旧金山出版过美国人主办的华文报刊。为 真正为华人说话,广东籍华侨司徒源集资创办中 国人自己的报纸,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华人 日报,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 但此报出版时间不长,1858年已停刊,又远离 祖国,因而对国内的影响甚微。 19.《昭文新报》---1872年汉口艾小梅创办, 一直被视为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仿香港、上 海之式而作”,白鹿纸印刷,最初是日刊,但因 销路不畅,三月后改为五日刊,所载“奇闻逸事 居多,间有诗词杂作”。 20. 《汇报》于清同治十三年五月初三(1874 年6月16日)在上海创刊。日刊。由招商局总 办唐景星(廷枢)、上海县知县叶廷眷“捐款首 倡”,以官民集资入股形式创立报社,拥有资金 银1万两。入股人多为广东籍,广东人邝其照(容 阶)主持报务。主笔管才叔,编辑有黄子,贾 季良等,同年9月1日改名为《汇报》,期数另 起,改由英文翻译葛理出面主持报务兼主笔。原 主笔管才叔因意见不合去职。清光绪元年(1875 年)春夏间停刊。目前所见《汇报》最后一期出 版于光绪元年四月初十(1875年5月14日)。 《汇 报》是中国人自筹资金创办的报纸。该报宣称 “本局为中华日报,自宜求有益中华之事而言 之”。改名《汇报》后又重申:“凡事之有关时 务者,上则国计民生,下则日用行习;大则人心 风俗,小则事物细微,无不博采旁搜,登诸日报。 间取其尤关紧要者为论辩,相与发明。” 该报 初期日出2张8版。设三大栏目:“京报全录 栏”、“中外近事栏”和“告白栏”。 21.《循环日报》---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 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之一。1874年,香港,王 韬。评论时政、鼓吹变法,主张政治上建立军民 共治国,经济上实现国家富强,外交上维护国家 主权独立,反对列强侵略中国。这是中国报界首 创的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既有别于我国古代报 纸(以传抄上谕、刊发奏章为主要内容),又有 别于近代外报(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要内 容的),为近代报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上)

敦煌进奏院状概况发展:现在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9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沙洲属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 进奏院状:唐代中期,在封建机构内部发行的官报。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 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主要刊载新闻和政治材料,不定期发行,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书肆之家”等。小报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小报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广受读者欢迎。 主要特征 其—,“小报”有一支专业和业余的编排、采写队伍。 其二,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可读性较高。 其三,小报传播迅速,时效性较快。 其四,小报的编发者以谋利为目的,因而小报是中国最早具备商品性格的报纸。 其五,小报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传播人们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有的内容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心愿,因而在客观上起到了表达舆论的作用。 其六,小报因为是非法的民报,因而在历代屡遭查禁,朝廷视之为洪水猛兽。 世界新闻事业的历史,准确地说,是从中国开始的,公元1008年前后出现的北宋时期的“小报”,是它的源头。 《京报》发展、内容 合法民报盛行于清代,并且正式命名为《京报》。 内容:宫门钞、皇帝谕旨、臣僚章奏 主要特征 其一,内容是官报的翻版。其二,形式比较完备。 其三,报房自主经营。其四,报房自办发行。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它于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办,为一份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蜜蜂华报:《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澳门是中国最先有近代报刊的地方。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1833午12月出版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上刊载《新闻纸略论》—文,是中文近代报刊上出现的第一篇论述西方报纸的专文. 《遐尔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赠送副刊《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

《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名师郑超然习题详解

《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名师郑超然习题详解 总论篇 第一章口语传播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口语传播 1.概念 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当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时,只有依靠音讯传播、协调人类行动,共同与大自然作斗争,才能求得人类的生存和延续。这一时期,人们使用以口语为主,以标志、声光、图式等为辅的原始、简单的手段来传播音讯。 2.传播方式

(1)口头传播 ①口头传播,又称为口语的传播,即以口语述说来传达思想、消息与态度。 ②语言产生的意义 a.语言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b.人们不再只通过各种断续的嚎叫、音节,简单的姿势和身体的动作来应付大自然的威胁和共同劳动。人们通过单词、数字及其他代号,加上语言和逻辑规则来交流。 c.语言的产生还使人们的分类、抽象、分析、综合及推测等思维能力加强,使人类在音讯传播的长度、深度、广度及精细程度上有了进步,并使人类与自然的斗争经验得以相传。 d.语言的运用加快了人们信息交流的传输和接收速度,使人们无须再用如现代人“动作字谜”游戏的方式来传递音讯,减少了编码解码时间。简言之,语言是伟大的工具,是社会的共同纽带。 (2)标记传播 标记传播是指借助一定物体或符号为载体,传递或保存音讯的传播方式。结绳是一种传递音讯和帮助记忆的特殊符号。 (3)声光传播 ①声光传播是指以声和光作为传递信息载体的传播方式。较之口头传播具有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的优势。借助声音的高低长短、光线的强弱等多种变化传达较为复杂的内容。 ②表现方式:敲击响器、吹奏号角、点燃烽火等。 (4)图式传播

图式传播是指用简单的书写符号或图形来表达意思、传递音讯、记载事实的传播方式。 二、口语传播的内容——音讯 (1)音讯是一种符号或一组符号,由某一来源发端,可由接受者任作解释。音讯和新闻不同,音讯是一个笼统的传播名词,新闻、非新闻均可包括在内,音讯可能是指新近发生的事物,但并不一定具有新闻的要素。音讯可转化为新闻。 (2)音讯的原始化具体表现在: ①音讯数量少、分散、片面、静止、方式上不断简单地重复、呈明显的无序性和部落化。 ②传播动机单纯,主要为觅食、防卫及满足好奇心,这些传播产生于较低层次的需求。 ③没有意识对抗,思想控制,人人均可以成为传播者和受众。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以及练习题(有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内容及练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所以要确立“史”的概念,从宏观上把握课本,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同时,要明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在新闻史上产生重大作用的人物要掌握其生平、重要的报刊活动,主要的新闻思想,并且能正确加以评价,在评价时绝不能用当今的眼光去苛求历史上的报人和报刊,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及当时的时代趋势去分析和评价。如何来组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呢?本文试着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本课程中的重点内容概述 第一章: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第二章:《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与变法宣传;《申报》改革及其借鉴与启示作用;如何评价在华外报 第三章:王韬和他的《循环日报》;时务文体;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新闻思想;《新民丛报》 第四章:《中国日报》;《苏报》和“苏报案”的成因、结局和意义;竖三民;《大公报》;《明报》;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第五章:横三民;黄远生;邵飘萍;五四时期新闻业务发展概况 第六章:李大钊与《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和《新青年》在建党过程中的作用;五四前,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 第七章:《申报》的改革;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 第八章:《红星》报的性质及主要内容;邹韬奋;范长江及西北通讯 第九章:《新华日报》;国民党新闻检查;《解放日报》 第十章:反“客里空”及其现实作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的号码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报纸最普遍的称呼邸报一词最早出现于()

中外新闻传播史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试重点 3.古代中国手书新闻传播 汉代:邸报——唐代:进奏院状——宋代:定本制度/民间小报 6.日报的诞生 ①德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家日报:《新到新闻》(1656年,德国人蒂莫苔斯?里兹赫在莱比锡创办) 《莱比锡新闻》,1660年,莱比锡印刷局长创办,这份周报3年后改为日报出版,德国以及世界上第二家日报。 ②英国第一张日报:《每日新闻》(1702年3月11日,爱德华?马莱特创刊) ③法国第一家日报:《法国新闻》(1777年元旦,雅克?布里索在巴黎创办) 第二节集权主义理论及其来源 1.历史渊源:柏拉图,韩非子,马基雅维利都认为政府控制报业是必然的。 第三节专制政府控制报业的各种手段 ①特许出版制度 1538年,亨利八世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出版制度,规定所有出版物均需事先经过特许。1694年才被最终废除 ②新闻检查制度 定义:在新闻报道发布之前,必须经过有关当局审阅,以预防危险的或反政府的内容。

③知识税 定义:是在18世纪初发明的一种控制手段。其具体的做法是通过向报纸,纸张,广告等知识产品征税,以提高新闻出版物的售价,限制报刊的发行,从而达到寓禁于征的目的。 ④津贴制度 定义:政府用大量金钱收买非官方著名报人或重要报刊发行人,以加强宣传效果,从而更有力的控制舆论。 ⑤严刑峻法 第四节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1.约翰?弥尔顿(英国伦敦人)的《论出版自由》 ①1644年初次印行,是弥尔顿对国会质询的答辩词。 第三章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 1.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的思想准备(思考题) 本杰明?富兰克林 ①1730年,创办《宾夕法尼亚报》 ②在此报上登载政治漫画“蛇的漫画”(用简洁凝练、触目惊心的形象激起读者的情绪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二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二章) 第二章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事业 中国近代报业产生于19世纪初,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创刊至1915年《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创刊,历时100年。最初的一批中文近代报刊由西方传教士创办,以后又有商人、政客加入。一、鸦片战争前(1815—1839):清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传教士只能在南洋或香港、澳门、广州等地创办报刊,宣传基督教教义,共创办六家中文报刊,八家外文报刊。 1、中文报刊影响较大的是《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简称《察世俗》): ①第一家近代境外中文报刊,1815(—1821)年于南洋马六甲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主编米怜、梁发(中国人); ②内容:a: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宗旨;b:以“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为教义之辅。 ③特点:a:尊重读者心理,引用孔孟语录等形式以适应中国读者;b:写作文体丰富多彩,刊登了近代中文报刊第一条消息《月食》。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①第一家境内近代中文报刊,1833年于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 ②内容:a:宗旨是宣传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思想,传播西方友谊消除中国人敌视心理;b:内容以传教、道德、科学为主,宗教退居其次,增加科学和时事政治性内容。 ③特点:a:首次刊登社会新闻、行情价目表(广告)和文学作品,首创“编者按”;b:刊载中文报刊史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新闻纸略论》。 2、外文报刊中较重要的有《中国丛报》(出版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影响最大)、《广州纪录报》(商业性质报刊)、《广州周报》(出了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张号外)。 (1)、1822年:中国境内第一张外文报纸:葡萄牙文《蜜蜂华报》在澳门创刊。 (2)、1827年:中国境内第一张英文报纸:《广州纪录报》。 (3)、1831年:中国境内第一份美国商人报纸:《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广州)。 外文报刊创办者主要为商人,读者对象为在华的外国人,其宗旨主要是为西方殖民者提供有关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方位信息,为侵略中国搜集情报、摇旗呐喊。客观上,为当时国人了解外人意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如林则徐、魏源等组织编译外文报刊。 二、鸦片战争后(1842—19世纪末): 外人获得任意办报的权利,数量激增,先后达170多种,逐渐形成了以香港、上海为中心的外报网络;传教士办报依然活跃,以中文报刊为主,且宗教内容退居其次,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商业性报刊迅猛发展,取代传教士报刊主导地位,成为这一时期报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六十年代后中文商业报刊崛起,《申报》、《新闻报》影响颇大;外文报刊最具代表性的是《字林西报》。 1、中文报刊: (1)、《万国公报》: ①传教士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中文报刊。 ②其前身是1868年于上海由美籍传教士林乐知创办的《教会新报》。 ③《教会新报》创刊时为宗教性报刊,1874年更名为《万国公报》,实际上演变成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