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及其精神_谷宇

试论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及其精神_谷宇

试论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及其精神_谷宇
试论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及其精神_谷宇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收稿日期:2006-11-13

试论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及其精神

谷 宇,房 政

(复旦大学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433)

摘 要: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体系中的轴心性的制度。对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研究是近来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本文从讨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含义范围出发先后分析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两种不同的形态,解释了这一制度背后隐藏的精神,及其转化问题。指出了汉代以后的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性。关键词: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混和行政

中图分类号:D69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681(2007)02-0035-04

作者简介::谷宇,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政府与政治;房政,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政治制度。

每当我们谈到官僚制度,我们就不得不谈及现代西方政治制度体系中的重要政治制度-官僚制度,也可以叫做文官制度,简称为官僚制。官僚制(bureaucracy ,或者翻译为科层制)一词,来源于法语bureaucratie ,该词的前半部分bureau 原意是指盖有粗尼蓝布(bure)的写字台,引申为官员的办公场所;其后缀cratie 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指力量,以及力量作用下的支配和统治,两个部分结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官员的统治0,这是一种与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等并列的政权统治类型。[1](P95)、[2](P 2)西方官僚制度的早期特点是:在官僚制下,公共权力既不掌握在某个特定社会阶层手里,也不掌握在一般民众的手里,而是被官员们所控制(官员们既不对全体社会成员也不对除自己以外的特定的社会群体负责)。在19世纪之前的欧洲,这是对官僚制的最普遍的理解。自然,这种意义上的官僚制为众多的思想家所诟病和攻击。对官僚制进行系统性的学术分析是以马克斯#韦伯为起点的,他剔除了习惯所加于官僚制概念之上的价值判断,将其视为一种社会管理组织形式,在价值上是中立的;在官僚制概念的外延上突破了政治和行政的范围,扩散到几乎所有的社会领域。韦伯认为,作为一种组织管理形式,官僚制是以高度的理性化为根本特征的,他曾经抽象出一种理想的理性官僚制模型,其主要特点有:[3](P312-317)专业化;非人格化;等级制;法制化;程序化;职业化;契约化等。

韦伯指出,理性官僚制是法理型支配之下的一种理想支配形式,/它乃是对人类形式支配的已知

方式中,最为理性者。在明确性、稳定性、纪律的严格性、及可赖性方面,它都比其它形式的组织优越。0[3](P22)韦伯对/理性0概念的用法是复杂的,[4](P4-5)在官僚制问题上,韦伯所说的理性乃是一种形式合理性,属于科学)技术层面的用法,理性官僚制的精神毫无疑问地是形式主义。[5](P226)以此作为判断标准,韦伯将中国传统官僚制当做/家产官僚制0的典型,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相对非理性的0官僚制形式。[6](P69)他的主要论据是:官僚行为的不确定性;官僚制下行政体制的不彻底性;教化型的官僚教育制度;非理性的法律制度。[7](P128)然而,笔者认为:韦伯对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判断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还是有失偏颇的。一方面,由于韦伯对于中国研究的资料及其有限,另一方面,有关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评价与论述本身就缺乏理论上的总结与记载。对于官僚制度的评价也仅仅散见于古代一些学者私人的笔迹而已。而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对于制度本身只有事件的记载缺乏理论的总结与整理。韦伯因此也被善意的称为/伟大的外行0。

因此,我们要讨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有关问题就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要明确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含义与范围,其次要明晰其制度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有一定的客观的清醒的认识。

一、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含义与范围

按照历代正史对于官僚制度有关规定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二十四史的5职官志6与5选举志6

明确的记录的关于官僚的选拔、任用、职位与职责等情况。还有的就是明清以来的一些行政法规如5吏部条例等6。我们可以看到,相关的官方文件实际上规定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界限,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主要包括:

11选官制度。主要见于二十四史的5选举志6。尽管并非每朝每代的史书都列有5选举志6,但是在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科举入仕逐渐代替了察举入仕成为选官制度的主体,而原来盛行于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察举制度却成为科举制度的补充。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具有的混合性。历来选官的途径就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察举(两汉、魏晋南北朝);科举(隋唐至明清);荫子(任子);举荐;吏员迁转;捐纳;官学保送;等途径。选官的标准也囊括了知识、血缘、功绩、财富等。这种多标准、多途径的选官方式满足了社会大多数阶层人士参与政权的需要,巩固了帝国政治体系的存续。

21铨选与行政制度。主要见于5职官志6与相关的各种行政法规如5吏部条例6等。这些记录是关于传统国家行政体制及军事体制的制度性规定。其中官治的设置及其相关的行政职能最能体现现代官僚制度的某些特点。如:专业化;等级制;法制化;程序化;职业化等。帝国政治权力的运行主要依靠官僚制度所构建起来的行政网络。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下的行政体系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现代性的特点。[8](P14)

31考绩与监察制度。关于这类制度的记载也见于5职官志6与相关的各种行政法规如5吏部条例6等。官僚是帝国政治生活治理的主体,皇帝的命令与政府的政令都依靠他们去实现,而各级官僚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私人利益,因此有必要对与使用权力的人进行考察与监督。考绩制度的主要特点是:按期考核;主观、客观标准相结合;普查与抽查相结合,按功绩升迁或黜落等。监察制度具有多元性,包括:体制内监督如:台谏制度;使职制度与体制外监督,如特务制度等。

41官员的相关待遇制度。记载见于5职官志6。包括官员的薪金、特权待遇如荫子等,致仕制度等。关于官员各种经济待遇、政治特权、社会地位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部分制度在不断的完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大致范围包括:国家行政制度、人事制度、监察制度三大制度体系。因此,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与现代西方官僚制度相比,范围更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是帝国时代的轴心性制度。如果说西方官僚制度的含义指/官员的统治0,那么,在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含义就是/皇权统治下的官员的统治0。因此,本文所考察的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精神就是这个广义的官僚制度含义下的制度精神。

二、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原初形态及其制度精神)))秦朝官僚制度及其精神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对中国传统官僚制的研究,应当以秦朝的官僚制度为起点,因为它是传统官僚制的母体,是中国官僚制度的原初形态。社会剧烈变革的春秋战国时代孕育了中国的原初官僚制。列国争霸称雄的险恶环境迫使参与竞争的各个国家在行政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组织与管理方面做出积极的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鲜政治事物,诸如:主权者与管理者分离、文武分职、官职专业化等等。特别是在战国时期,游士政治盛行,很多出身卑微而才能出众的游士通过游说或上书国君进而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取得信任被任命为将相,执掌国政。/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伐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0[9]从前贵族政治亲贵合一的格局被打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布衣卿相0的局面开始形成。士阶层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战国争雄的历史舞台。他们是往往以客卿的身份参与国政,进而转为正卿。与此相适应,任用官吏的符玺制度、奖掖官吏的秩禄制度和考核官吏的上计制度在当时都已经大大发展并初具规模。与此同时,在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百家争鸣0的盛况,在诸家学说中,最早对官僚制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法家学派。这一学派主张:重视耕战、强调法治、务求实效等,其主张通过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0在秦国逐渐取得了支配地位,秦国率先建立起了一套成熟的以理性化为特点的官僚制度。在吞并六国之后,秦始皇将这套制度在其统治的疆域内进行全面推广。秦朝官僚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1文吏治国,以吏为师:所谓/文吏0,是一种受过严格文书、法律训练的行政工作人员,其特点是/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数0,[10]完全按照形式理性的原则处理公务。秦代文吏的培养和任用是高度制度化的,政府设立/学室0,由在职文吏担任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字书写、公文写作、法规律令、算术会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年满17岁并通过史书考试后才能获得担任吏职的资格。[11](P39)、[12]而,国家推行/以吏为师0的政策理念,强化了文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导作用。

21官吏按功绩考核结果进行升迁:秦朝依据/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0的原则,厉行按功绩升迁官职的制度。一方面,对于在职官员的功绩实行考课和上计制度,以此为依据确定赏罚和迁黜。另一方面,实行军功授爵制,拥有爵位者可以享受诸多待遇和特权,秦制:平民立功即可授予爵位,宗室无功则/不得为属籍0,丧失贵族身份。秦朝凭借二十等爵制度将国民有效的组织在一起。

31法令体系严整细密:秦朝崇尚法治,其法

律体系庞大而细密,除刑律以外,兵马钱谷、考课铨选,无所不及。仅文献所见以/法0为名的就有诸如任人法、上计法、失期法、度量衡法、诽谤法等不下30余种。以/律0为名者就更多了,农业管理有田律,市场管理有关市律,货币管理有金布律,畜牧管理有厩苑律、牛羊课,粮食储备有仓律,手工业管理有工律、工人程,徭役刑徒有徭律、司空律,官吏任免有置吏律、除吏律、除弟子律等等。[13]秦朝法令篇章之多、律条之细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汉朝人说/昔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0[14]虽是夸张的笔调,但我们可以由此想见其法制化的程度。

41公文行政:秦朝信奉/循名责实0的法家原则,法令典规、文书图籍、档案簿记之类已经成为帝国行政活动的基础。皇帝、官吏对国家事务的了解和处理都是通过公文来完成的。

不仅如此,秦朝官僚制的效率和对社会的控制能力与现代官僚制相比,也不相伯仲。由此可见,按照韦伯对现代官僚制度理性精神的论述来看,秦朝官僚制度的精神就是一种注重效率性的理性精神。

三、理性官僚制度的衰亡与德性、理性混和官僚制度的建立

一味讲求效率的秦朝官僚制度虽然在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后迅速创造了许多奇迹如:建造万里长城、驰道、骊山皇陵等,但是对于六国民众的过分的役使终于引发了秦末农民战争,进而引发了六国的旧贵族的东山再起。秦帝国灭亡了,战国割据的政局再现于中华大地。然而,继之而起的楚汉战争又拉开了新一轮的统一战争的序幕。经过数年战争,一个由平民建立的新的王朝)))西汉诞生了。

[15](P60)

西汉在立国之初虽然沿袭了包括官僚制在内的秦朝的大部分典章制度,但其官僚制的理性化程度却急剧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汉朝的建立者刘邦是平民出身,不具备由继承而取得王位的秦王嬴政所具有的那种制度化的权力基础,从而没有能够像嬴政那样建立起绝对的专制皇权,而是与军功贵族保持一种政治联合的关系,进而形成一种/联合政权0,[16](P252-254)从而,西汉初年出现了新贵族政治的延续,官僚制在高层行政中大幅度萎缩,形成了宗亲贵族和军功贵族共同驾驭文吏的行政体制。[16]另一方面,秦朝的迅速灭亡给汉朝提供了教训,专任法治的文吏政治用来巩固政权被认为是不可取的,黄老之术和儒家学说先后被引入政治与行政领域,以纠正法治的偏失进而维护新建立的帝国的稳定。从而,形式理性在行政事务中的价值遭到部分的否定。

以公元前178年十一月汉文帝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0为起点,德性行政方才开始萌发,其迅速成长则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0之后。

所谓德性行政,也可以称为伦理行政,它是以传统礼教或道德伦理为指针,以行政行为的正义性、正当性为直接目标,与以行政高效率为目标的理性行政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伦理学问题就是关注什么是公正、公平、正义或善,关注我们应该做什么,而不仅仅关注具体案例是什么、或什么是最容易被接受的、或什么是恰当的和权宜之计0。[17]

西汉中期以后德性行政兴起的主要表现是:伦理型官僚-以儒生为主的/循吏群体0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汉文帝时代不定期举行的察举选官活动到武帝时代已经发展成为/举孝廉0的一种体制完备的制度,察举的范围由官吏扩大到一般的吏民,定期定额,要求各地郡守每年要向朝廷贡举两人,并且把儒学确立为察举的标准。察举制的实行,使大量儒生步入行政管理的活动领域。在今天可考的两汉举孝廉事例中,儒生占到总数的4513%。[18](P209)

在秦朝的官僚体制中,儒生介入政治的主要渠道是以博士官的身份作为皇帝决策时的顾问,如叔孙通。而西汉的察举常科有四种,除了对一般的吏民开放的孝廉、秀才两科之外,还有专门针对在职官员和部分吏员的察廉和光禄四行,所谓光禄四行,是指质朴、敦厚、逊让、有行(也有文献认为是敦厚、质朴、逊让、节俭)四种品行。这些以儒生为主体的伦理型官僚逐步填补由于军功贵族和宗亲贵族衰微所形成的官职空缺,带动了行政活动德性化的深化和发展。人们开始接受这样一种观点:政治的优良与否取决于执政者道德水平的高低,/好人0们依其德性和权威而进行的管理是最好的管理,一旦有了贤明的君主和一大批的清官,达到天下大治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德性行政兴起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经术0逐渐成为除法律之外又一个支配帝国政治和行政的规范。皇帝诏书、公卿奏议无不引经据典,以致/多以经义断事0。秦朝那种君主绝对专制、文吏忠实执行的政治体制到了汉代,由于儒生群体进入政权而发生了重大变化。皇权不得不接受一个更高的意识形态的指导制约,士人官僚的规谏构成了制约皇权、调节政治的重要机制。[19]儒生与吏员群体也在不断的冲突中互相融合,出现了/儒生习文法,而吏员读经书0的儒吏合流的现象。西汉后期德性行政迅速发展,最终发展为王莽时期纯用儒生的乌托邦式的/新政0。王莽的接近纯粹的德性行政充分暴露出其软弱无力、毫无效率的缺陷,并因此迅速宣告失败。

四、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混和行政模式的最终形成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从秦朝的纯粹理性行政官僚制度,经由西汉的理性)德性混合行政官僚制度到王莽的纯粹德性行政官僚制度,官僚制度经历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结果证明:只有混合性行政才是适应于社会要求的制度形式。东汉之后的

历朝行政都没有再做脱离于混合行政的尝试,使官僚制度兼容了理性因素和德性因素,这种混和官僚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11德性官僚和理性官僚群体相结合。

传统官僚群体中有两个不同组成部分,一个是官员群体,另一个是吏员群体,两者具有不同的职能和作用,在不同的原则的指导下活动,其录用、管理等也依据不同的规则进行。在汉代以前,官员群体和吏员群体的区分是不大的。5说文解字6对官的解释也是:/官,吏事君也。0吏,则是/治人者也。0可见在那时替君主办事的人都是官,也就是吏。直到汉朝,公卿高官还可以成为/大吏0。汉宣帝就曾经明确表示/朕儒法并用,儒吏兼收。0[20]这里采用后来的用法,所谓官员,就是指在政府机关中负责决策、监督、领导等职能的工作人员,即/印官0;所谓吏员,就是指在政府机关中负责执行和日常事务处理等职能的工作人员。不严格地说,官员类似于今天西方国家中的政务官,吏员类似于文官或者说事务官。官员和吏员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官员的权力来源于君主,而吏员的权力则来源于官员(印官)。[18](P288)在官员与吏员之间形成的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决策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在汉代,官员和吏员甚至往往形成/君臣0关系。1官员的录用和迁黜依据德性标准,即个人品德修养或者学术文学水平;吏员的录用依据理性标准,即专业技能。因此,官员们往往对于国家政治、行政管理知识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特别是在科举选官制时期,士子们十几年几十年寒窗苦读的尽是些不切实用的5四书五经6,为官之后,不懂治国经邦之术,不知钱粮兵谷之事,不通簿记法律,不晓风俗民情,大小事务只能依赖吏员。[21] (P108)正如清代的孙鼎臣所言:/上之所以教,下之所以学,惟科举之文而已。道德性命之理,古今治乱之体,朝廷礼乐之制,兵刑财赋河渠边塞之利病,皆以为无与于己,而漠关其心。及夫授之以官,畀之以政,懵然于中而无以应,则拱手而听胥吏之为0。[22]官员在整个官僚体制中所起的作用,就只剩下抑制理性行政的过分膨胀一条了。而胥吏群体势力的扩大也是行政集权的结果。

21理性化的制度架构与德性化的制度精神相结合

传统官僚制度虽然其中有非常发达的部门专业分工、职位分类和制度设施,然而,支配这些理性化的形式的却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德性精神。以科举选官制度为例:科举制在形式上有一套理性化的规范和程序:首先,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0,也就是说自由报考,可以保证人们以平等的身份来参加竞争;其次,/一切以程文为去留0,即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体现了公正和客观的原则;最后,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赴试定期定地,保证了科举的中立性和神圣性。

[23]然而,不论是采用科举制度的目的还是考试的内容,却都是德性化、伦理化的。

不难看出,中国传统官僚制度滥觞于西汉,它既不同于纯粹的理性官僚制,也不同于纯粹的德性官僚制,是一种混合形态,因此可以说它既是理性的,又是德性的,其特征在于以德性为主,以理性为辅;其实质在于以行政效率的牺牲为代价,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制度弹性和自修复能力。

参考文献:

[1][英]马丁#阿尔布罗.官僚制[M].阎步克译.北京:知

识出版社,1990.

[2]吴春波.官僚制统治[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3]韦伯作品集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德]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对韦伯之研究与诠释

[M].顾忠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M ax W eber,Econo m y and Soci ety:An Ou tli n e of Interpreti ve Soc-i

ol ogy.

[6][英]戴维#比瑟姆.马克斯#韦伯与现代政治理论[M].

徐洪宾,徐京辉,康立伟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7]黄小勇.现代化进程中的官僚制)))韦伯官僚制理论研究

[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8][以色列]S.N.艾森斯塔特.帝国的政治体系[M].阎步

克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9]廿二史札记(卷二)[Z].

[10]荀子#荣辱[Z].

[11]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4.

[12]张金光.论秦汉的学吏制度[J].文史哲,1984,(1).

[13]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秦汉卷)[M].

[14]汉书(卷八)[M].

[15]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6]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

[M].北京:三联书店,2000.

[17]Preston:U nderstand i ng E th i cs.Sydney:Federati on Press,1996.

[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

[M].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8]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19]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4.

[20]汉书#宣帝本纪[Z].

[21]王炳照,许勇.中国科举制度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

民出版社,2002.

[22]经世文续编(卷六六)[Z].

[23]李双璧.入仕之途)))中外选官制度比较研究[M].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李保林)

1这是由于汉代察举制度允许官员自辟属僚造成的。

中国传统特权官僚制度

中国传统特权官僚制度 作者:老知青 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时间:2011年01月19日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帝制,短短十多年间,鼎新革故,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恒久的遗产,其如开灵渠、筑长城、修驰道、统一文字及度量衡等,莫不脍炙人口,彪炳史册。而秦始皇还有一项更为卓绝恒久的建树,远比上述一切的总和还要伟大,那就是为后世留下了一整套官僚特权制度。这是一座权力的金字塔,极其稳定,无比坚实,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整治加固,它巍然屹立于世两千多年而不倒,每一次被人民大起义砸烂之后,它都能奇迹般恢复重建起来。 中国官僚特权制度,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特权专制社会的骨骼与基干;而中国官僚特权阶级,也一直是中国特权专制社会最主要、最强悍的统治阶级。只有彻底认清了这一特权专制制度和这一特权阶级的本质与特性,我们才能真正弄清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面目,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走向未来。 以下就分八个方面,对此作一些剖析点评: (一)、群体庞大,耗费惊人 中国自秦汉以降,官员之多、之滥,机构恶性膨胀之难以遏制,尤为历代史家所诟病。据宋史记载,王安石施行变法,一次就裁减冗员十九万人。据此作粗略估计,北宋在编官员的总数,起码应跟当时一百多万的常备兵总数相当。宋代版图不大,全国人口至多不超过一亿;官员所占比例如此之高,在一个生产力低下的农耕社会里,民众负担之沉重,可想而知。又据汉代史料记载说:“汉宣以来,百姓赋钱,一岁为四十馀万万。吏俸用其半,馀二十万万,藏于都内为禁钱。”这就是说,当时官员的薪俸,已占到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还多。 而以上两条史料,还只是官方统计数据。实际上,各郡县的地方官僚们,还要聘用大量的书办、杂役之类编外人员或曰临时工,这些人的薪酬及日用开支,还要靠向百姓摊派苛捐杂税来满足,所以民间负担之沉重,可谓超乎想象。 (二)、机构重叠,多生弊端 中国的官僚制度,从构建之日起,就确立了从中央到郡、县、乡、亭(里)的四级或五级垂直对口管理体制。这一体制在后来虽稍有变动,但基本的框架却一直沿袭了下来。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度,这种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也许是一种唯一的选择,因为它确实有利于君主的集权和国家的大一统。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读书笔记官僚政治的朝代特色、官僚本身及文化、制度的本质挖掘 姓名吴俊 指导老师华翔 专业名称外交学 学号xxxxxxxxxx 时间 2016年10月23日

本月阅读的是吴宗国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这本书是有很高的含金量的,对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了解与感悟是有很大帮助的,开始的时候读起来有很多的专业的词汇,读起来是有些吃力,但是随着不断深入,这本书会给你带来不断的惊喜,一种突然觉悟的欣喜。另外这本书是由不同的学者写的,他们的笔锋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有的深入且高度凝练,有的简洁且深入生活及人物性格,对本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丰富。总的来说,这本书始终围绕着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分析来展开的,在官僚政治的具体描述中有所取舍,并没有所有的构成因素进行阐述分析,主要是对于前后朝代的继承关系、制度变化与创新、突出的政治问题和特色的政治体制的深入分析,从前期的萌芽到后期的发展成熟以及变化淘汰都有很细致的描写,对于古代政治重要方面的整体把握是很大丰富作用。另外在具体阐述时还有总结性的语言出现,上下承接、史论结合,论述逻辑思路非常清晰。以及加入各朝的对比、制度沿革,能够让你快速领略古代官僚政治的起伏变化和发展趋势。这便是我读这本主观的一些感受。 在读完整本书之后,首先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基本构成有了些了解,虽然书名是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但是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是在相互交叉影响发展的,所以本书是官僚政治制度、官僚机构以及运行机制和官僚本身统一的一个整体。因此了解了基本构成是对官僚政治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之后在本书思路的指引下有了些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整体发展变化趋势的认识,现在我对其做一简单的整理,叙述一下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发展的一些现象及本质问题。 在政治制度和官僚机构方面出现了这些现象:政治体制发展愈加完善和成熟,官制机构更加精细更加繁杂,行政理性化大大提高,分工更加明确;由临时设立的管制,随着使职体制的发展,使职化的趋势下促进了新的常规机构的出现,丰富了行政机构,为国家政治制度的创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央与地方的实力彼消此长,两者之间的矛盾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国家政权只到县一级成为常态,各朝遵守的规则,是由于统治者一直维护着乡社传统,用宗族、家族、血缘去自我团结维护基层社会,用社会的士族去控制基层平民,另外对于地方的高度控制,常常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再增设机构去控制地方,而增设机构往往演变成地方一级行政单位,还会出现重内轻外的现象,重京官轻地方官;唐宋以后体制重大变化是行政权的扩大和分化,中央决策、立法群体的扩大和决策立法的外廷化、制度化,国家对行政的监察也逐步加强,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中古时代帝国官僚政治体制逐渐由以皇帝个人为中心到以整个朝廷转变。在官僚机构运行机制方面:皇帝家务逐渐从国家政治行政事务中分离出来,并且走向制度化;国家行政和决策开始在一起,最后逐渐分离,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各司其职,制度化合理化运行;在行政与决策的分离想象下,政治中心从行政走向决策;在制度方面的成熟完善下,机构的运行之间发展向以分权制衡为原则;在官僚机构和机制运行中可以发现国家对地方和编户的控制,对国家机器的运转以及实行中央集权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我们会发现在国家政治的运转当中,非理性政治和变态政治,往往是由于皇权次生以及官僚之间的主属性和附属性所造成的。那么在最后看官僚本身:在官僚主体首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逻辑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逻辑 1专制政治的逻辑 官僚政治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谈论官僚、批评官僚主义,但什么是官僚政治,也许很多人并不能给出一个清晰的定义。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将官僚政治阐释为:政府权力全把握于官僚手中,官僚有权侵夺普通公民的自由,官僚把政府措施看作为自己图谋利益的勾当。王亚南将官僚政治看成是专制政治的副产品和补充物,他认为只要专制主义不消除,官僚政治就不可能根除,官僚政治的顽疾是与专制政治分不开的。因此,要解答官僚政治的逻辑就必须理清专制政治的逻辑。 在王亚南看来,支撑专制政治延续的核心因素是内含于封建制度的生产关系,也即地主对农民剥削的生产关系,此种生产关系明显区别于具有离心力的领主经济。在领主经济中,领主对于其管辖范围内有无尚权力,立法、司法权皆由其行使,领主对其领域内的土地拥有所有权,领主只需向中央交纳一定的赋税。实际上,中央对领主的控制极其有限,领主实力的增强必然会削弱中央的权威。因此,在领主经济的情况下,专制主义体制很难建立起来。而在地主经济形态下则不同,地主的土地并非天然地属于自己,而是来自帝王授权,帝王集经济政治军事大权于一身,朕即国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此,皇帝拥有无尚的富与尊荣,而分享其经济权力的地主就得仰起鼻息,而地主又通过对土地的次级占有拥有了剥削农民的资本。农民除向国家交纳赋税,还必须向地主交纳地租,导致农民受到双重剥削。 显然此种制度并不合理,但更需要思考的是:此制度何以能存续两千年而无根本性变革?生产关系虽是核心要素,但独从生产关系角度解释也并不能让人信服。既然有核心,那么也必然有非核心因素,否则,孤立的因素并不足以成就一个专制的系统维持数千年。在此,王亚南渐次提出了如下思考:第一,该如何使一般臣民,对专制君主乃至其他揽权人物,养成敬畏自卑的心习;对于其言行,无论合理与否,都得心悦诚服。第二,该如何使各方面部门的官僚势力,都在对专制君主向心的重点上保持一定的平衡。任一方面任一部门势力的突出,就将视为贾谊《治安策》中所谓大抵强者先反&&最强最先反的祸害。第三,该如何使全体人民,能安分守己、听天由命的接受官僚统治,并如何使人民中之优异分子或豪强分子,有机会有志望参加那种统治。对此疑问,本书从三方面给予了解答。 解答一曰:儒家思想。 在任何一个阶级社会里面,把握着社会物质基本生产手段的阶级,同时必定要占有或支配社会基本的精神生产手段。这已经很明显的表现为一个法则。社会基本的精神生产手段被把握着:第一,将可能使不合理的物质生产手段的占有逐渐取得合理依据;第二,将借此继续制造出或生产出维护那种占有的动力;第三,将用以缓和或团结同一支配阶级内部的分离力量。所以,就中国历代王朝统治的经历讲,它们对于精神生产手段的把握是否牢固,运用是否得宜,颇关乎着王朝命运的修短,虽然在实质上,它们的存废兴亡,根本的还是看它们对于物质的基本生产手段的把握方面是否发生了破绽或动摇。儒家思想能为封建的专制统治提供合理的辩护,能生产出专制统治所需要的顺从,主要是由于它所具有的先天优势决定的,最便于专制的儒术,或者当做一种专制官僚统治手段来看的儒术说。大体上,儒术具备三项可资利用的内容:天道观、大一统观、纲常教义。 就天道观来说,统治者无非是想借天之子的玄学使其身份神秘化,以维护统治的合法性。尽管此种观念在现代看来有些愚昧可笑,但相对于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和科技水平来说,此等玄学也相当具有迷惑性,至少对普通的老百姓而言,天子的身份是神秘的,是不容轻易侵犯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统治者维护其专制统治的要求。 大一统观的功用在于维护统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这是董仲舒所宣称的。当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自然会将四海统一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政治局面,以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后作业(一) 人民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后作业(一)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建立鲁国,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 A.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 B.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 D.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 解析:选C。根据材料“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可知,周分封同姓亲族到各地,以维护其统治,故选C项;根据材料“管理殷民七族……管辖殷民六族……统治夏墟”可知,其目的是管理地方,排除A项;根据材料“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可知,受封的是同姓的亲族,排除B项;根据材料“管理殷民七族……管辖殷民六族……统治夏墟”可知,其目的是管理地方,而非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排除D项。 2.《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材料旨在说明( ) A.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 B.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 C.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 D.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材料中的通假字“畔”通“叛”。材料中周初出现与周王室对立的叛军势力,这表明周初政治统治尚不稳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分封制受到冲击和挑战,B项正确。 3.下面分别是商、周疆域简图。该图表明当时( ) A.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完善

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大一统 官僚与文治

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大一统 官僚与文治 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一是“大一统”的传统;二是官僚政治的传统;三是文治的传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极其深厚的政治传统。这些传统,无论是其精华,还是其糟粕,都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必须充分重视、认真研究的重大历史课题。中国近代政治,历时甚短,新传统尚未定型。而古代政治传统,则相对凝重,影响深远,其中,最值得研究的,主要有三。 一是“大一统”的传统。“大一统”观念源自先秦,本意是天下诸侯皆统属于天子,“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春秋公羊传注疏》卷1)此后,“大一统”成为中国源远流长的政治追求和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核心价值。在政治实践中,特别是明清两朝,它集中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式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重要特点是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下属机构,国家号令统一于中央,重要事务决定于中央。秦汉以降,尽管知识界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孰优孰劣的讨论时有发生,但并未产生重要的实际政治影响,“不过迂儒之常谈”。“封建” 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皇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明代,“国家罢除丞相,设府、部、院、寺分理庶务,事权归于朝廷”,皇帝实现了对国家重要政治权力的垄断(傅恒等编:《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100)。到清代,皇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康熙帝语,《清圣祖实录》卷144)。乾隆皇帝称:“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王先谦:《乾隆朝东华录》卷28)秦汉至明清的中国政体,实质上是以专制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16世纪以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大一统”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在这个时期,实现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成为明清两朝中央政府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在清代以前,统一问题,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和中原地区中央政府的关系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像北方游牧民族,自冒顿一统漠北,即在蒙古高原建立相对统一的政权组织,与中原地区相抗衡。在历史上,它往往凭借其强大的军事优势,攻掠骚扰,给中原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威胁。甚至汉朝文景之世,

论皇帝制度

论皇帝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礼乐制度和皇位继承等各种规定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皇帝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6年袁世凯的垮台而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7年。 “皇帝”这一称号渊源于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秦王赵政[1][2]完成了统一六国之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空前统一的郡县制王朝最高政治首脑的专用称号,并建立起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在这一制度下,皇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核心和权力主体,法定的国家首脑和最高统治权力的执掌者。皇帝一人独治天下,全国的土地、资源、人民、财富均为他所有,可谓“履至尊而治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天下之本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可以决定任何人的生死荣辱,可以“涂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明主之所操者六:生之、杀之、富之、贫之、贵之、贱之,此六柄者,主之所操也”。 皇帝是国家政治事务法定的唯一最高决策者,有权统率和指挥自中央朝廷以至各级地方军政系统和文武官吏,要求他们绝对遵照自己的意志和指令办事。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指示,都被赋予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朕即法律”,不允许有任何违抗或异议。一切法律的颁行和解释,所有一定品级的文武官员的任免、奖惩和升贬,全国性财政赋役的征调和开支,对外和战与对军队的调遣指挥,都只有皇帝一人才能决定。 皇帝控制和指挥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他主要通过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掌握全国全社会和军政信息,进行日常统治活动。奏事有面奏和书奏的区分。面奏是具有一定身份等级的大臣和贵族当面向皇帝反映情况、回答咨询或请示。书奏是具有上奏资格的官署或官员通过一定渠道呈递文书请皇帝裁定审批。奏事的文种主要有章、表、书、启、议、疏、封事、题本、奏折、状、册等。不同的文种有不同的使用范围和作用,不允许混淆错用。到清朝康熙和雍正时期,更推行一种密奏制度,不但具奏人的范围有严格规定,而且具奏人必须亲手缮写,奏前或奏后均不准向任何人泄露内容,奉到皇帝的批示(称为朱批),不许向任何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一、先秦:世卿世禄制为主 1、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 2、“客卿”、“食客”等制度 3、军功授爵制 二、两汉:察举制、征辟制 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对于被察举的人,朝廷会提出一些治国和经义方面的问题进行考核,叫做“策问”,应举者回答朝廷提出的问题,叫做“射策”或“对策”。 董仲舒就是在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以贤良方正连对三策而被录用的。 征辟制地位仅次于察举制,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

制度。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辟除制在汉武帝以前就已推行,直到隋朝被废。 察举的主要科目: (1)孝廉:孝敬廉洁者(郡推举) (2)秀才:才能优秀者,汉光武帝为避讳改为茂才(州推举) (3)明经:通晓经义者 (4)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三、魏晋:九品中正制 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到西晋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

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三类 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家世﹑道德﹑才能。 四、隋唐:科举制 隋朝:起源 唐朝: <1>常科:每年分期举行 1、进士:时务策和诗赋、文章。宰相大多进士科出身 2、明经:时务策与经义

3、秀才: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4、明法、明算、明字 5、俊士:不经常举行 6、……(共50多种)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2>制科: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 武则天时期,出现殿试、糊名、武举(科目: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 新郎官:最早出现于唐代,是称呼考试登科及第的学子“郎”是古代一种高级官员的称呼,唐代祝贺新科进士称为新郎官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篇一:中国政治制度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 ) 2. 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上是神权从属于皇权;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与儒学同处于官 3.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型社会。 6.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 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 ) 7.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 ) 8. 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 10. 明朝州有二种类型,一种称直隶州,另一种称府属州。( √ ) 11. 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篡的《唐六典》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 ) 12. 《大清律案集解附例》是一部以《大明律》为基础编订的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完备 14. 《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的成文法。( √ )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c )是实际的最高立 法人。 a.宰相 b.御史 c.天子 d.内阁 2. 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典客)。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a.君主立宪制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d.民主共和制 4.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 c )。 ? a.《中国古代社会研究》b.《中国考试制度史》 ? c.《中国政治制度通史》d.《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篇一: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课程书目 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课程书目 【课程参考书目】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 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楼劲、刘光华:《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 【阅读参考书目】 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徐连达、朱子彦:《中国皇帝制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刘泽华:《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年。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xx年。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91年。 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阎步克:《职位与品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xx年。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63年。

中国古代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分析

中国古代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 [内容摘要]官僚制度是古代历史上国家行政管理的方式之一。中国古代封建官僚政治制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思考,运用所学知识,从分析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入手,对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主要表征、与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关系及其对后代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论证,揭示了我国古代封建官僚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为鉴,可明得失。在提高政府创新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此课题的研究对于正确认识我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史和社会史,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将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封建官僚制度背景过 程影响 官僚制度作为古代历史上国家行政管理的方式之一,它实行集权式的政治统治,官吏直接受权于君主,整个统治机构具有等级隶属、职责明确、分工细密等特点。在这样的古代国家中,官僚的行政管理控制着全社会。各种诏书律令的颁布,行政文书的运转使官僚制度得以发挥其功能。中国古代封建官僚制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国家性质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发展,直到我国封建社会末期趋于终结。在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突出特点的中国皇权政治中,官僚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一定的背景和根源。 一、中国古代封建官僚制度的产生背景

官僚政治是一种特权政治,在中国,这种政治制度源远流长,古代贵族政治中其实已经孕育演生出官僚政治制度的若干因素。据史书记载:在贵族制度下,大夫或士以上才能称为官,庶民或奴隶出身的家臣是不在官的范围之内的。而官僚一词初见于《国语〃鲁语下》:“今吾子之教官僚。”其义为官奴。可见,中国古代的官僚由君主的家臣发展而来。因此说,这种政治制度是由封建贵族政治向帝国皇权政治转化的产物。 1、封建的经济基础是其孕育滋长的“温床”。 官僚政治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政治形态。其产生的原因首先应当从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中去找寻。对封建制有全面决定作用的因素,乃是主要由农业劳动力与土地这种自然力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特别是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它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同时,广大、分散的私有小生产者无法团结起来代表自己的利益,客观上必须要有封建官僚阶层进行分派贡税、徭役的武断统治。这一切的变化都促使非集中的贵族政治形态向集中的专制官僚政治形态的转变,促使“分田制禄”的领主经济向“履田而税”,“佃田而租”的地主经济转变。随着这种转变,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朝便诞生了。秦虽只有短短十五年寿命,但它却开了中国封建专制官僚政治的先河。李斯“废分封,行郡县”的建议彻底地将领主经济和贵族政治的余孽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专制官僚政治统治的时代。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其滋生的“助产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是在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大发展的冲击下,地主阶级的政治与血缘宗法势力进行长期的斗争中完成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生气、光彩夺目的年代。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变革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以家族土地所有制代替宗族土地所有制,它的政治表现就是以君主集权制代替贵族制,从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到海内一统的秦汉,分封制的废除可以说是加强中央集权所走过的最重要的一步,但是,秦朝虽然废分封而行郡县,但是相权却难以制约,难怪会出现赵高指鹿为马的一幕;而西汉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中央集权一度削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考真题解析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2013浙江文综,14,4分)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禅让制实行于夏朝之前的原始社会,排除①。周代世系略图体现了分封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世官制(贵族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世卿世禄)、宗法制(周天子是绝对的大宗,诸侯、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内是大宗)。本题选D。 2.(2013广东文综,12,4分)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答案:B从材料信息可知,战国以前,只有贵族才能被称为“百姓”,战国以后,普通民众也可以被称为“百姓”,这实际上反映了贵族地位的下降,其实质是宗法制的衰落,故选B项。战国以后,分封制、井田制日益瓦解,故排除A、D两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3.(2013海南单科,2,2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答案:B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宗法制”“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与后世在皇位继承中遵循的“立嫡不以长”相吻合。 4.(2012上海单科,2,2分)《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答案:D 本题考查文史常识。题干材料中的“鼎”代指王位、帝业。备选项中,只有D项中“鼎”的含义指王位、帝业。所以正确的选项是D项。 5.(2013山东文综,9,4分)《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答案: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由题干材料可知王城建筑平面布置方整、对称、有序,从而形成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故答案为B项。A、D两项在周代并未出现;C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思想。 6.(2013北京文综,12,4分)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B.秦 C.汉 D.唐答案:B 碑文大意是:战国时期天下一分为七,秦灭六国,变分封制为郡县制,又经过魏晋时期的分裂,直到隋灭陈,天下重新统一。据此判断,“”处缺失的文字应是秦。 7.(2012浙江文综,13,4分)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同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春秋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晋燕两国为姬姓封国,根据“同姓不婚”原则,两国不可通婚,故①正确而②错误。宋、秦为非姬姓封国,故晋宋两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故③④均正确。 8.(2012海南单科,3,2分)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答案:C 本题考查的是皇帝制。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皇”和“帝”的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与地位。因此,他把“皇”和“帝”的名称合为“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可见,其首要目的是突出个人功业,故选C。 9.(2012重庆文综,13,4分)《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其表现有( ) 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本题考查秦朝社会矛盾的激化,考查学生准确把握历史现象的能力。“天下苦秦久矣”表明秦朝残暴的统治激起了人民强烈的不满,其表现为严酷的刑罚和土地兼并严重,故D项符合题意。秦统一六国后,没有出现战乱频仍的现象,①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内部社会矛盾的尖锐,而非民族矛盾,②错误。解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秦朝时期的基本社会状况。 10.(2013江苏单科,3,3分)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答案:A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其言外之意是皇帝的诏令必须经过政事堂的议决副署才算是合法的,据此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中书省执掌诏令的草拟,并不负责监察地方政务,C项不正确。题干强调的是诏令的合法性,还未到执行这一步骤,故D项与题干材料不符。 11.(2013山东文综,12,4分)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 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和 世泰等奏,国贡使连日演习礼仪极为 敬谨,……即派苏楞额、广惠各戴原品顶戴沿 途伴送,钦此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我国古代官僚制度及其演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b12112348.html, 我国古代官僚制度及其演变 作者:朱贤俊王伟伟卜艳萍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第06期 摘要: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吞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皇帝始成为国家元首。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家事务,皇帝需要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来辅佐政务。宰相作为官僚集团的首领,是皇帝的最高助手,是王者佐、社稷器。宰相制度作为中国官制制度的重要内容,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变化。系统研究中国宰相制度的流变过程及其流变规律,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及其演变十分必要。 关键词:宰相制度;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流变规律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06004002 1 中国宰相制度的起源与宰相的职权 1.1 中国宰相制度的起源 宰原是掌管饮食的官吏,相是掌管礼仪事物的。相本来不是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崔杼立景公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相成为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国君为独掌大权而设置相来抵挡封建贵族专权,相逐渐独立并成为实际的政务官员,后来也就有了丞相、相国的称呼。公元前309年即秦武王二年秦国开始设置丞相,当时丞相有左右之分,但是在秦武王之后丞相只有一人来担任,后来丞相又改名为相国,地位更加尊崇,吕不韦就曾经获得此称号。汉承秦制,在汉高祖刘邦登基之后也设置丞相,在汉高祖十一年将其改名为相国,惠帝时丞相分左右,汉文帝时又改为一人,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产生。 1.2 中国古代宰相的职权 在中国古代,宰相主要的职权包括:决策权、颁行政令权、参加朝政权、统领百官权、献意奏章权、谏诤皇帝权等。宰相上乘承天子,下辖百官,事无不总,是官僚集团的核心,是皇帝的最高助手。因此,《汉书·陈平传》这样描述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2 中国宰相制度的流变

官僚制度的特点

当前中国官僚体制的特点分析 作者:大漠胡杨 谈起中国古代社会,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是阶级社会,其实不然。虽然不可否认,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也的确存在着不同的阶级,但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并不是阶级对立社会。中国从古至今,除了极短暂的军人执政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官僚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是官僚集团,所谓的奴隶社会的奴隶主阶级、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实际上都是依附于官僚集团而存在的。官僚集团本身既不代表任何阶级,也不为任何阶级支持,它只代表自己,它的产生和存在,与社会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等所谓“社会经济基础”毫不相干,并且不会因这些因素改变而改变。从中国古代国家产生初期的“奴隶社会”到后来的“封建社会”,再到民国时期和如今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根本特点始终都没有改变。民主制度和官僚制度是世界政治制度史上最重要的两种制度,民主制度的故乡是古代希腊,而中国则是官僚制度的故乡,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把官僚体制发展到如此复杂的形态,可以说,撇开官僚制,就没办法讲中国的政治经济史。回顾历史得到的基本结论是,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体系和社会管理制度的最核心传统,就是官僚制度。 民主制度和官僚制度的不同之处在于,民主制度下的官吏是通过民选产生的,官员需对选民负责,各级官吏几乎都处于人民的有效监督之下,使得官僚很难形成利益集团。而官僚制度下的官吏则是通过自上而下的任命产生的,官员只需对任命他的上级官员负责,无需对人民负责,使得人民无法对官吏进行监督,由此使得各级官吏有条件形成利益集团。官僚利益集团一旦形成,便会形成自己独立的集团利益,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和使利益最大化,官僚集团往往会不择手段地去尽可能扩大控制社会资源。从社会管理效率上来说,政权建立初期,官僚制度往往比民主制度具有更高的效率,其优点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而民主制度由于过于分权,容易造成互相扯皮,难以形成一致意见,导致社会发展机遇的丧失。因此在政权建立初期,官僚制度下的国家往往会比民主制度下的国家能够更快速的稳定和更高效的运转。但是随着官僚集团自身的力量的逐步发展壮大,官僚集团会带来越来越严重的腐败和特权,从而逐渐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从社会的长远发展来看,官僚制度下的

2019届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含解析)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考纲·明考情]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1.设置: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2.作用: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知识链接] 1.汉承秦制

(1)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 (2)汉初沿袭三公九卿制,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时,改为“中朝”和“外朝”,削弱相权;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权力,使三公无实权。 (3)承袭秦朝的监察制,为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汉武帝将秦朝的御史台发展为刺史制度;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 (4)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5)在货币使用上,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继续使用圆形方孔钱。 2.关于刺史制度的全面认识 西汉设置刺史制度,设置的十三州部为监察区域,而非地方行政区划;刺史也只行使对地方官员的监察职权,地方行政权仍然由地方郡县长官行使,二者不能混淆。东汉成帝时,刺史改称州牧,职权有所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 1.内容: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职能:三省职能有别,各司其职。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实施。 3.发展: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是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知识链接]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①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 ②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皇权。 ③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1.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2.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

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一、名词解释 1.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2.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3.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4.三公九卿:秦朗统一之后,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吏系统.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有九卿(太常,朗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分理中央事务。 5.三省六部制:隋唐以后,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管理机构,六部隶属于尚书部.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了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成熟。 6.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系列变动,土地兼并战争到处发生.在大国吞并小国之后,征服者大都将小国变成县郡,以隶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之下.这种郡县制在战国时代,已成为各国国内一般行政区划.秦汉时期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建立起天下一统的王权体制,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 7.科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8.察举制: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这种由地主官僚察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汉代察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它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出现作了重要的铺垫。 9.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建立的一套较察举制度严格的选官制度.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人士,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九品中正制从其本质上看,同样维护的是土族的利益。 10.明经科:在于察举通晓儒家经典的人才,东汉开始设置.隋唐以后,汉代察举考试中强调的儒家经学仍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11.诗赋取士:唐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视的进士科,进士试主要是诗文,是一种文学考试,因此唐代崇尚文学成为一代风气.在诗赋取士的利益驱动下,唐人创作热情高涨,唐诗时代的形成与科举制度有相当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中国古代官僚体制

中国古代官僚体制 一、清官与贪官(兼作导入环节) 1、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看看里面的两位著名历史人物是谁。 他们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官吏清官包拯和贪官和珅,是影视剧和文学创作的重要人物。 2、哪位同学知道和珅的“贪”到了什么程度呢? 3、和珅的“贪”是如此,那么包拯的“清”又是怎样体现的呢?撇开影视作品的艺术加工我知道同学们曾经在语文课上学习过有关包拯的历史资料《包拯家训》你们还记得吗? 4、类似包拯这样的清官你还知道哪些事例?可以参照教材P43。 5、这些清官的品质体现在清廉、公正、刚直不阿,深受百姓爱戴,于成龙的清廉对比和珅的奢靡,那么不同于包拯公正的断案有一个成语故事叫做“请君入瓮”,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6、在酷吏不分青红皂白的严刑逼供下容易造成……冤假错案。 7、海瑞刚直不阿为民请命,抨击嘉靖皇帝,而更多的官吏在皇权专制下随波逐流成为昏官。因此,百姓们对清官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而对于贪官酷吏则敢怒不敢言,进而对清官神化来表达期待与怨恨。 转接: 无论是清官还是贪官,都是按照一定形式组织起来的,在官僚机构担任职务才叫做官,我们现在就来了解中国古代官僚机构。 二、官僚机构 1、皇权至上,为什么皇帝还要设置官僚机构行使权力呢?为了有效的管理庞大的帝国自秦汉以来逐步完善了官僚机构。 2、设置在天子脚下的机构叫中央机构 3、请同学们从教材P42中找出中央机构的历史演变过程 秦汉——设置丞相协助皇帝管理国家事务 隋唐——“三省六部制”一位丞相演变成了若干侍郎,也就是宰相。 4、和中央机构相辅相成的是地方机构,它也经历了历史演变过程。 秦——郡、县制 东汉后期——州、郡、县制 元明清时期——省领路、府、州、县制虽然也有反复,总体上是两级变多级。 5、我们即将学习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里面的鲁达就被描述为北宋路一级的官员——曾任关西五路联访史,唐代没有郡、路的机构但是有道,道这一地方机构目前朝鲜还在使用,例如平安北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